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9月3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9月3日

367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自人民日报《中国能源转型实现新跨越新突破》

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跨越。截至2023年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58.2%,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取得新成效。10年来,中国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90%。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达28%。与2012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26%。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金刚石“芯”,日本加速布局!

18

12

能源转型大变革下 新型储能的机会与挑战

行业聚焦

权威之声

05

人民日报:中国能源转型实现新跨越新突破

宏观政策

10

涉及智能光伏组件、钙钛矿电池等!

会展信息

2024甘肃(兰州)绿色建筑产业博览会

25

23

刘汉元出席2024亚布力企业家第二十届夏季年会

专业评论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人民日报:中国能源转型实现新跨越新突破

来源:人民日报

权威之声

10年来,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中国能源转型实现新跨越新突破
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等介绍了相关情况。
能源转型投资去年达6760亿美元,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章建华说,白皮书介绍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实践成就,主要体现为四个“新”。
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跨越。截至2023年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的58.2%,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
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取得新成效。10年来,中国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超过1亿千瓦,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90%。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达28%。与2012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26%。
绿色能源技术实现新突破。建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水电全产业链体系全球领先。
能源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主体多元的能源市场结构逐步构建,统一开放的能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能源价格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水平、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介绍,10年来,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39万亿元。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中央预算内总投资超千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加大资金投入,2015年历史性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推动降低了全球能源转型成本,也为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万劲松说。
“双碳”目标确定不移,抓紧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
我国在2020年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截至今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已达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目标。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中国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将立足国情,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科学谋划研究提出新目标新举措,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建清洁美丽地球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宋雯说,要实现“双碳”目标,仍需付出巨大努力。能源行业正抓紧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将会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章建华介绍,将深化能源改革、完善能源法治、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能源监管。
深化能源改革方面,将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持续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培育绿电绿证市场。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充电设施总量达1060万台,核准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全球第一
针对大家关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万劲松介绍,国家能源局主要从“三个完善、两个推动”方面开展工作。
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建设运营、配套电网、价格奖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作出具体的工作部署。
完善充电网络。截至7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1060万台,有效保障了25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已经和加油站相当。目前,9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具备充电能力,超过1/3的省份将充电设施布局到所有乡镇。
完善标准体系。累计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相关标准106项,产业链安全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功率直流充电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线充电、充电漫游等领域也有突破,已经形成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的中国充电标准体系。
推动充电技术快速升级。已经形成了传导充电、电池更换、无线充电等多条技术发展路线,直流充电功率模块全面实现国产化,近五年来成本降幅达90%。推动形成产业生态。充电站运营企业中民营企业设备规模占比超70%。
万劲松介绍,将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相信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局部地区和个别时段充电慢、充电难的现象将得到缓解,广大车主的充电体验会更加舒适。”
中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核电技术拥有了完整产业链。大陆地区目前核准在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共102台,总装机容量超1.13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多发满发状态,充分发挥基荷电源的支撑作用,装机占比不到2%,发出电量占比接近5%。
章建华介绍,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保证平稳有序的建设节奏,积极推动核能在供热、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稳步提高核电在能源和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为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将积极参与全球核电建设,分享中国经验,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权威之声

绿色能源技术实现新突破。建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水电全产业链体系全球领先。
能源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主体多元的能源市场结构逐步构建,统一开放的能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能源价格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提升清洁能源消纳水平、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介绍,10年来,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39万亿元。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中央预算内总投资超千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加大资金投入,2015年历史性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2023年中国能源转型投资达676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最多的国家。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推动降低了全球能源转型成本,也为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万劲松说。
“双碳”目标确定不移,抓紧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
我国在2020年提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截至今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已达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目标。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中国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将立足国情,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科学谋划研究提出新目标新举措,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建清洁美丽地球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宋雯说,要实现“双碳”目标,仍需付出巨大努力。能源行业正抓紧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将会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章建华介绍,将深化能源改革、完善能源法治、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能源监管。
深化能源改革方面,将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持续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培育绿电绿证市场。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充电设施总量达1060万台,核准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全球第一
针对大家关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万劲松介绍,国家能源局主要从“三个完善、两个推动”方面开展工作。
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建设运营、配套电网、价格奖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作出具体的工作部署。
完善充电网络。截至7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1060万台,有效保障了25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已经和加油站相当。目前,9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具备充电能力,超过1/3的省份将充电设施布局到所有乡镇。
完善标准体系。累计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相关标准106项,产业链安全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功率直流充电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线充电、充电漫游等领域也有突破,已经形成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的中国充电标准体系。
推动充电技术快速升级。已经形成了传导充电、电池更换、无线充电等多条技术发展路线,直流充电功率模块全面实现国产化,近五年来成本降幅达90%。推动形成产业生态。充电站运营企业中民营企业设备规模占比超70%。
万劲松介绍,将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相信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局部地区和个别时段充电慢、充电难的现象将得到缓解,广大车主的充电体验会更加舒适。”
中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核电技术拥有了完整产业链。大陆地区目前核准在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共102台,总装机容量超1.13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多发满发状态,充分发挥基荷电源的支撑作用,装机占比不到2%,发出电量占比接近5%。
章建华介绍,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保证平稳有序的建设节奏,积极推动核能在供热、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稳步提高核电在能源和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为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将积极参与全球核电建设,分享中国经验,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权威之声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中国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将立足国情,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科学谋划研究提出新目标新举措,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建清洁美丽地球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司长宋雯说,要实现“双碳”目标,仍需付出巨大努力。能源行业正抓紧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将会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章建华介绍,将深化能源改革、完善能源法治、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能源监管。
深化能源改革方面,将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持续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培育绿电绿证市场。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充电设施总量达1060万台,核准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全球第一
针对大家关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万劲松介绍,国家能源局主要从“三个完善、两个推动”方面开展工作。
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建设运营、配套电网、价格奖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作出具体的工作部署。
完善充电网络。截至7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1060万台,有效保障了25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已经和加油站相当。目前,9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具备充电能力,超过1/3的省份将充电设施布局到所有乡镇。
完善标准体系。累计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相关标准106项,产业链安全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功率直流充电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线充电、充电漫游等领域也有突破,已经形成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的中国充电标准体系。
推动充电技术快速升级。已经形成了传导充电、电池更换、无线充电等多条技术发展路线,直流充电功率模块全面实现国产化,近五年来成本降幅达90%。推动形成产业生态。充电站运营企业中民营企业设备规模占比超70%。
万劲松介绍,将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相信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局部地区和个别时段充电慢、充电难的现象将得到缓解,广大车主的充电体验会更加舒适。”
中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核电技术拥有了完整产业链。大陆地区目前核准在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共102台,总装机容量超1.13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多发满发状态,充分发挥基荷电源的支撑作用,装机占比不到2%,发出电量占比接近5%。
章建华介绍,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保证平稳有序的建设节奏,积极推动核能在供热、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稳步提高核电在能源和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为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将积极参与全球核电建设,分享中国经验,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建设运营、配套电网、价格奖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作出具体的工作部署。
完善充电网络。截至7月底,全国充电设施总量达1060万台,有效保障了25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已经和加油站相当。目前,9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具备充电能力,超过1/3的省份将充电设施布局到所有乡镇。
完善标准体系。累计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相关标准106项,产业链安全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功率直流充电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无线充电、充电漫游等领域也有突破,已经形成与美国、欧洲、日本并列的中国充电标准体系。
推动充电技术快速升级。已经形成了传导充电、电池更换、无线充电等多条技术发展路线,直流充电功率模块全面实现国产化,近五年来成本降幅达90%。推动形成产业生态。充电站运营企业中民营企业设备规模占比超70%。
万劲松介绍,将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相信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局部地区和个别时段充电慢、充电难的现象将得到缓解,广大车主的充电体验会更加舒适。”
中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核电技术拥有了完整产业链。大陆地区目前核准在运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共102台,总装机容量超1.13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在运核电机组保持多发满发状态,充分发挥基荷电源的支撑作用,装机占比不到2%,发出电量占比接近5%。
章建华介绍,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保证平稳有序的建设节奏,积极推动核能在供热、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稳步提高核电在能源和电力消费中的比重,为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将积极参与全球核电建设,分享中国经验,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权威之声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涉及智能光伏组件、钙钛矿电池等!

来源: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

8月22日,大连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大连市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
通知指出,重点方向之一非化石能源先进示范项目,包括高效智能光伏组件、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及叠层太阳能电池、超薄硅片等先进光伏产品研发制造与示范应用,大容量、低成本太阳能热发电、高效大容量风电、高效低速风电、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生物天然气示范,浅层/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大容量高效地热能发电及干热岩发电示范,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先进核能发电与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等。

原文链接:大连市推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行动方案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能源转型大变革下 新型储能的机会与挑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储能网讯: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这一目标下,我国面必须实现由化石能源走向新能源的能源绿色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是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
在这一背景下,新型储能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还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将催生能源新产业、新业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能源战略和装备制造业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新能源比例不断上升,成为电力供应新力量
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指出,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3年中国风光发电量超过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全社会每消费3度电中就有1度电是绿电。
  过去几年,各种新能源技术突飞猛进,随之带来新能源的发电成本不断下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黄震透露:“2018年我国最早的光伏电站,国家发展改革委上网指导价还是4元每度电,到了2020年度电价格已经能达到0.35元,下降幅度超过90%以上,最近四川的一个项目报价更是只有0.118元。目前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的发电成本均已控制在一毛多钱,显著低于煤电成本。”
  从装机量来看,可再生能源增长迅猛。今年6月底,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首次超过了煤电。国家能源局发布1月-7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装机合计达到12.1亿千瓦,在2020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领导人宣布,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仅仅用大约三年半就实现该承诺。
  显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远比预期来得更快,保守估计到2030年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22亿千瓦。历史数据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全世界新增的光伏和风电超过一半都是在中国产生的,我国的新能源已经成为电力供应的新力量。
  黄震认为:“相比之前能源开发利用依赖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禀赋,未来则是基于科技创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把更多的风和光转化成为人类可利用的绿色能源的技术突破将是走向碳中和的战略支撑。”
电力平衡面临挑战,长时储能重要性凸显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其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供需平衡带来挑战。风电、太阳能发电易受天气影响,“极热无风、极寒少光”特点明显,出现极端天气时出力不稳定,容易造成电力供需不平衡。
  有分析数据显示,当电力系统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超过50%时,需要解决数天、数周乃至跨季节的电力电量平衡问题。由于2至4小时的短时储能不具备相应的支撑能力,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凸显。长时储能凭借长周期、大容量特性,能够在长时间维度上平抑新能源发电带来的波动,保障季节性及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应。
  目前,国内外对于长时储能的放电时长尚未统一定义,国内一般认为持续放电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技术属于长时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液流电池和氢储能等5种类型。发展长时储能对我国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时储能重要性凸显,引发投资机构关注。2023年被称为长时储能的投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有20家长时储能企业获得融资,参与投资机构103家,整个投资金额近50亿元。具体来看,液流电池技术企业的融资事件最多,共有15次,金额高达30亿。此外,压缩空气领域有两家完成融资,中储国能一家就有10亿元的融资,两家铅碳电池企业融资金额也超3亿。参与长时储能的投资机构中,中国科创星、九智资本、招银国际、华控基金都活跃度较高。
问题逐渐暴露,长时储能进入调整期
  在2023的火热之后,随着行业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投资热度上能直观感受到。截至2024年8月份,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长时储能融资事件只有5个,融资金额基本上在千万级别。去年同期截至2023年8月,统计到长时储能融资事件12个,融资金额超亿级别,这其中的变化非常明显。以液流电池为代表,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储能应用场景研究员陈梓铭认为长时储能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是降本压力非常大。很多液流电池以成本优于锂电作为噱头,但实际情况来看,液流电池的成本仍在2~3元,相比锂电已经降到0.8元以下,液流电池在价格上竞争力不够。陈梓铭判断,能否将系统成本降至2元以下将会是投资人判断项目优劣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次是产品成熟度不够。很多液流电池企业将实验室的技术参数作为产品的实际性能。但实验室环境下的参数并不代表在工业应用中可以达到同样的性能。另外现在企业各自为政,产品不透明、缺乏行业技术指标也是阻碍着行业的发展。
  第三是示范项目越多,问题暴露越多。随着2023年千万级到兆瓦级示范项目的实施,性能、稳定性、量产一致性等各种问题都在暴露。之前很多项目建而不用的现象让很多企业有机会钻空子,但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完善,储能利用率上升,这些项目的真实运营情况将进一步暴露。
  最后是融资目标与生产、研发相矛盾。2023年很多液流电池的扩产是基于融资目标而非市场发展需求来制定的。导致很多企业的产能规划超前于技术研发进度和市场需求,目前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陈梓铭也指出,“2024年将是液流电池行业务实的一年,需要各家企业做好自我调整,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不是坏事。”
AI技术与能源结构变革共振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为推动能源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政策规定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的碳中和承诺,算力中心是有机会望成为首个新能源使用率达100%的应用场景,这样长时储能有很大机会的增长。如今Google、微软两大巨头已成为国际长时储能协会(LDES)的会员,也说明长时储能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看来,“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和能源革命紧密相连的,数字经济发展靠算力,而算力发展靠能源。如果仅依靠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无法支撑起未来的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数字革命需要的能源问题。”
  在新能源系统支撑算力发展的同时,AI技术也在推动其不断革新。乐创能源CEO潘多昭认为,“储能的本质是提供服务,在如今硬件差异化水品逐渐拉齐的情况下,如何借助AI技术对产品进行差异化的价值提升将是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I大数据逐渐成为构建储能系统的智慧大脑,是智慧能源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有了硬件设备基础之后,就需要通过算法、软件融入其中,保持底层资产的持续迭代升级。
  比如说,AI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能源供需变化,从而帮助优化能源调度,减少浪费,提升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乐创能源从2020年坚持AI驱动的方式提升储能行业效率,2024年提出了基于MoE架构新能源大模型,包括智能体的智慧运营体系,基于多模态数字化孪生系统,还有具身智能的维修运营机器人等。

行业聚焦

过去几年,各种新能源技术突飞猛进,随之带来新能源的发电成本不断下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黄震透露:“2018年我国最早的光伏电站,国家发展改革委上网指导价还是4元每度电,到了2020年度电价格已经能达到0.35元,下降幅度超过90%以上,最近四川的一个项目报价更是只有0.118元。目前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的发电成本均已控制在一毛多钱,显著低于煤电成本。”
从装机量来看,可再生能源增长迅猛。今年6月底,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首次超过了煤电。国家能源局发布1月-7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装机合计达到12.1亿千瓦,在2020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国家领导人宣布,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仅仅用大约三年半就实现该承诺。
显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远比预期来得更快,保守估计到2030年光伏和风电的装机容量将达到22亿千瓦。历史数据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全世界新增的光伏和风电超过一半都是在中国产生的,我国的新能源已经成为电力供应的新力量。
黄震认为:“相比之前能源开发利用依赖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禀赋,未来则是基于科技创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把更多的风和光转化成为人类可利用的绿色能源的技术突破将是走向碳中和的战略支撑。”
电力平衡面临挑战,长时储能重要性凸显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其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供需平衡带来挑战。风电、太阳能发电易受天气影响,“极热无风、极寒少光”特点明显,出现极端天气时出力不稳定,容易造成电力供需不平衡。
  有分析数据显示,当电力系统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超过50%时,需要解决数天、数周乃至跨季节的电力电量平衡问题。由于2至4小时的短时储能不具备相应的支撑能力,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凸显。长时储能凭借长周期、大容量特性,能够在长时间维度上平抑新能源发电带来的波动,保障季节性及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应。
  目前,国内外对于长时储能的放电时长尚未统一定义,国内一般认为持续放电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技术属于长时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液流电池和氢储能等5种类型。发展长时储能对我国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时储能重要性凸显,引发投资机构关注。2023年被称为长时储能的投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有20家长时储能企业获得融资,参与投资机构103家,整个投资金额近50亿元。具体来看,液流电池技术企业的融资事件最多,共有15次,金额高达30亿。此外,压缩空气领域有两家完成融资,中储国能一家就有10亿元的融资,两家铅碳电池企业融资金额也超3亿。参与长时储能的投资机构中,中国科创星、九智资本、招银国际、华控基金都活跃度较高。
问题逐渐暴露,长时储能进入调整期
  在2023的火热之后,随着行业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投资热度上能直观感受到。截至2024年8月份,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长时储能融资事件只有5个,融资金额基本上在千万级别。去年同期截至2023年8月,统计到长时储能融资事件12个,融资金额超亿级别,这其中的变化非常明显。以液流电池为代表,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储能应用场景研究员陈梓铭认为长时储能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是降本压力非常大。很多液流电池以成本优于锂电作为噱头,但实际情况来看,液流电池的成本仍在2~3元,相比锂电已经降到0.8元以下,液流电池在价格上竞争力不够。陈梓铭判断,能否将系统成本降至2元以下将会是投资人判断项目优劣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次是产品成熟度不够。很多液流电池企业将实验室的技术参数作为产品的实际性能。但实验室环境下的参数并不代表在工业应用中可以达到同样的性能。另外现在企业各自为政,产品不透明、缺乏行业技术指标也是阻碍着行业的发展。
  第三是示范项目越多,问题暴露越多。随着2023年千万级到兆瓦级示范项目的实施,性能、稳定性、量产一致性等各种问题都在暴露。之前很多项目建而不用的现象让很多企业有机会钻空子,但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完善,储能利用率上升,这些项目的真实运营情况将进一步暴露。
  最后是融资目标与生产、研发相矛盾。2023年很多液流电池的扩产是基于融资目标而非市场发展需求来制定的。导致很多企业的产能规划超前于技术研发进度和市场需求,目前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陈梓铭也指出,“2024年将是液流电池行业务实的一年,需要各家企业做好自我调整,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不是坏事。”
AI技术与能源结构变革共振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为推动能源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政策规定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的碳中和承诺,算力中心是有机会望成为首个新能源使用率达100%的应用场景,这样长时储能有很大机会的增长。如今Google、微软两大巨头已成为国际长时储能协会(LDES)的会员,也说明长时储能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看来,“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和能源革命紧密相连的,数字经济发展靠算力,而算力发展靠能源。如果仅依靠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无法支撑起未来的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数字革命需要的能源问题。”
  在新能源系统支撑算力发展的同时,AI技术也在推动其不断革新。乐创能源CEO潘多昭认为,“储能的本质是提供服务,在如今硬件差异化水品逐渐拉齐的情况下,如何借助AI技术对产品进行差异化的价值提升将是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I大数据逐渐成为构建储能系统的智慧大脑,是智慧能源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有了硬件设备基础之后,就需要通过算法、软件融入其中,保持底层资产的持续迭代升级。
  比如说,AI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能源供需变化,从而帮助优化能源调度,减少浪费,提升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乐创能源从2020年坚持AI驱动的方式提升储能行业效率,2024年提出了基于MoE架构新能源大模型,包括智能体的智慧运营体系,基于多模态数字化孪生系统,还有具身智能的维修运营机器人等。

电力平衡面临挑战,长时储能重要性凸显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其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供需平衡带来挑战。风电、太阳能发电易受天气影响,“极热无风、极寒少光”特点明显,出现极端天气时出力不稳定,容易造成电力供需不平衡。
有分析数据显示,当电力系统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比超过50%时,需要解决数天、数周乃至跨季节的电力电量平衡问题。由于2至4小时的短时储能不具备相应的支撑能力,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作用将会进一步凸显。长时储能凭借长周期、大容量特性,能够在长时间维度上平抑新能源发电带来的波动,保障季节性及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供应。
目前,国内外对于长时储能的放电时长尚未统一定义,国内一般认为持续放电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技术属于长时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液流电池和氢储能等5种类型。发展长时储能对我国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时储能重要性凸显,引发投资机构关注。2023年被称为长时储能的投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有20家长时储能企业获得融资,参与投资机构103家,整个投资金额近50亿元。具体来看,液流电池技术企业的融资事件最多,共有15次,金额高达30亿。此外,压缩空气领域有两家完成融资,中储国能一家就有10亿元的融资,两家铅碳电池企业融资金额也超3亿。参与长时储能的投资机构中,中国科创星、九智资本、招银国际、华控基金都活跃度较高。
问题逐渐暴露,长时储能进入调整期
在2023的火热之后,随着行业发展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投资热度上能直观感受到。截至2024年8月份,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长时储能融资事件只有5个,融资金额基本上在千万级别。去年同期截至2023年8月,统计到长时储能融资事件12个,融资金额超亿级别,这其中的变化非常明显。以液流电池为代表,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储能应用场景研究员陈梓铭认为长时储能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是降本压力非常大。很多液流电池以成本优于锂电作为噱头,但实际情况来看,液流电池的成本仍在2~3元,相比锂电已经降到0.8元以下,液流电池在价格上竞争力不够。陈梓铭判断,能否将系统成本降至2元以下将会是投资人判断项目优劣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次是产品成熟度不够。很多液流电池企业将实验室的技术参数作为产品的实际性能。但实验室环境下的参数并不代表在工业应用中可以达到同样的性能。另外现在企业各自为政,产品不透明、缺乏行业技术指标也是阻碍着行业的发展。
  第三是示范项目越多,问题暴露越多。随着2023年千万级到兆瓦级示范项目的实施,性能、稳定性、量产一致性等各种问题都在暴露。之前很多项目建而不用的现象让很多企业有机会钻空子,但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完善,储能利用率上升,这些项目的真实运营情况将进一步暴露。
  最后是融资目标与生产、研发相矛盾。2023年很多液流电池的扩产是基于融资目标而非市场发展需求来制定的。导致很多企业的产能规划超前于技术研发进度和市场需求,目前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陈梓铭也指出,“2024年将是液流电池行业务实的一年,需要各家企业做好自我调整,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不是坏事。”
AI技术与能源结构变革共振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为推动能源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政策规定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的碳中和承诺,算力中心是有机会望成为首个新能源使用率达100%的应用场景,这样长时储能有很大机会的增长。如今Google、微软两大巨头已成为国际长时储能协会(LDES)的会员,也说明长时储能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看来,“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和能源革命紧密相连的,数字经济发展靠算力,而算力发展靠能源。如果仅依靠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无法支撑起未来的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数字革命需要的能源问题。”
  在新能源系统支撑算力发展的同时,AI技术也在推动其不断革新。乐创能源CEO潘多昭认为,“储能的本质是提供服务,在如今硬件差异化水品逐渐拉齐的情况下,如何借助AI技术对产品进行差异化的价值提升将是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I大数据逐渐成为构建储能系统的智慧大脑,是智慧能源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有了硬件设备基础之后,就需要通过算法、软件融入其中,保持底层资产的持续迭代升级。
  比如说,AI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能源供需变化,从而帮助优化能源调度,减少浪费,提升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乐创能源从2020年坚持AI驱动的方式提升储能行业效率,2024年提出了基于MoE架构新能源大模型,包括智能体的智慧运营体系,基于多模态数字化孪生系统,还有具身智能的维修运营机器人等。

行业聚焦

够。陈梓铭判断,能否将系统成本降至2元以下将会是投资人判断项目优劣的重要参考依据。
其次是产品成熟度不够。很多液流电池企业将实验室的技术参数作为产品的实际性能。但实验室环境下的参数并不代表在工业应用中可以达到同样的性能。另外现在企业各自为政,产品不透明、缺乏行业技术指标也是阻碍着行业的发展。
第三是示范项目越多,问题暴露越多。随着2023年千万级到兆瓦级示范项目的实施,性能、稳定性、量产一致性等各种问题都在暴露。之前很多项目建而不用的现象让很多企业有机会钻空子,但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完善,储能利用率上升,这些项目的真实运营情况将进一步暴露。
最后是融资目标与生产、研发相矛盾。2023年很多液流电池的扩产是基于融资目标而非市场发展需求来制定的。导致很多企业的产能规划超前于技术研发进度和市场需求,目前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陈梓铭也指出,“2024年将是液流电池行业务实的一年,需要各家企业做好自我调整,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不是坏事。”
AI技术与能源结构变革共振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为推动能源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政策规定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的碳中和承诺,算力中心是有机会望成为首个新能源使用率达100%的应用场景,这样长时储能有很大机会的增长。如今Google、微软两大巨头已成为国际长时储能协会(LDES)的会员,也说明长时储能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看来,“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和能源革命紧密相连的,数字经济发展靠算力,而算力发展靠能源。如果仅依靠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无法支撑起未来的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数字革命需要的能源问题。”
  在新能源系统支撑算力发展的同时,AI技术也在推动其不断革新。乐创能源CEO潘多昭认为,“储能的本质是提供服务,在如今硬件差异化水品逐渐拉齐的情况下,如何借助AI技术对产品进行差异化的价值提升将是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I大数据逐渐成为构建储能系统的智慧大脑,是智慧能源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有了硬件设备基础之后,就需要通过算法、软件融入其中,保持底层资产的持续迭代升级。
  比如说,AI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能源供需变化,从而帮助优化能源调度,减少浪费,提升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乐创能源从2020年坚持AI驱动的方式提升储能行业效率,2024年提出了基于MoE架构新能源大模型,包括智能体的智慧运营体系,基于多模态数字化孪生系统,还有具身智能的维修运营机器人等。

行业聚焦

AI技术与能源结构变革共振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成为推动能源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政策规定以及互联网头部企业的碳中和承诺,算力中心是有机会望成为首个新能源使用率达100%的应用场景,这样长时储能有很大机会的增长。如今Google、微软两大巨头已成为国际长时储能协会(LDES)的会员,也说明长时储能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看来,“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和能源革命紧密相连的,数字经济发展靠算力,而算力发展靠能源。如果仅依靠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无法支撑起未来的数字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数字革命需要的能源问题。”
在新能源系统支撑算力发展的同时,AI技术也在推动其不断革新。乐创能源CEO潘多昭认为,“储能的本质是提供服务,在如今硬件差异化水品逐渐拉齐的情况下,如何借助AI技术对产品进行差异化的价值提升将是储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AI大数据逐渐成为构建储能系统的智慧大脑,是智慧能源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有了硬件设备基础之后,就需要通过算法、软件融入其中,保持底层资产的持续迭代升级。
比如说,AI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能源供需变化,从而帮助优化能源调度,减少浪费,提升整个电网的运行效率。乐创能源从2020年坚持AI驱动的方式提升储能行业效率,2024年提出了基于MoE架构新能源大模型,包括智能体的智慧运营体系,基于多模态数字化孪生系统,还有具身智能的维修运营机器人等。

行业聚焦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金刚石“芯”,日本加速布局!

来源:Carbontech

近日,总部位于日本的 Orbray 公司发布中期经营计划,报告指出该公司计划在 2029 年上市,旨在筹集最多 100 亿日元。同时,该公司打算加强其秋田工厂的生产,目标是在金刚石和蓝宝石基板以及医疗领域的投资推动下,到 2029 年实现 400 亿日元的收入。
据了解,Orbray株式会社(总部:日本东京都足立区,2023年1月更名为“Orbray”,中文名:奥比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Orbray”)成立于1939年,以制造电表用宝石轴承起家,以宝石加工技术(切割、研磨和抛光)为核心技术。目前,该公司在合成金刚石和蓝宝石的培育技术方面取得了先进成果。尤其是积极推进布局金刚石芯及相关应用,商业化在即。
温故知新:Orbray金刚石“芯”突破
过去几年时间中,行业正在不断追求更高效、更强大的半导体,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等半导体材料的出现与发展,让行业突破了硅的限制,开发出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技术,如今这些材料在可再生能源系统、电动汽车和其他减少碳排放的技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而在氮化镓和碳化硅之后,金刚石也就是钻石,作为一种新半导体材料闯入了大家的视线当中,并引发了研究人员和行业专家的关注。
Orbray在过去的几年里,积极布局金刚石芯及相关应用,率先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异质外延工艺,在经济高效的蓝宝石衬底上生长单晶金刚石,并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结果。
2021年9月9日,日本安达满纳米奇精密宝石有限公司(Adamant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2023年1月1日起,变更为Orbray株式会社)宣布与佐贺大学合作,采用专有的阶梯流生长方法,开发出直径为2英寸的高品质金刚石晶圆(产品名称:KENZAN Diamond™)。这种金刚石晶体生长技术需要使用氮气来实现高生长速度,这导致金刚石晶体中的氮气杂质浓度达到数ppm,使其无法用于量子计算机。
而在此之前,能够达到量子应用的,氮气浓度低于3ppb的市售超高纯度金刚石的尺寸只有4毫米见方(4mm×4mm),即使可以用于研究,也无法用于实际应用。
随后,Orbray改进了其生产方法,通过尽量减少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氮污染,2022年4月开发了直径为2英寸的超纯金刚石晶片的大规模量产技术,氮气浓度为3 ppb或更低(ppb=十亿分之一),几乎消除了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氮污染,从而实现了超高纯度。理论上,使用金刚石的量子存储器可以实现超高密度的数据记录,一个直径2英寸的金刚石晶圆可以存储相当于10亿张蓝光光盘的数据。这相当于一天内世界上流通的所有移动数据,都可以存储在一块金刚石晶圆上。
2022年5月,日本佐贺大学的嘉数诚教授与Orbray公司联手利用2英寸晶圆,研发出了输出功率为875MW/cm2(为全球最高)、高压达2568V的半导体。

技术前沿

持续的技术,如今这些材料在可再生能源系统、电动汽车和其他减少碳排放的技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而在氮化镓和碳化硅之后,金刚石也就是钻石,作为一种新半导体材料闯入了大家的视线当中,并引发了研究人员和行业专家的关注。
Orbray在过去的几年里,积极布局金刚石芯及相关应用,率先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异质外延工艺,在经济高效的蓝宝石衬底上生长单晶金刚石,并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结果。
2021年9月9日,日本安达满纳米奇精密宝石有限公司(Adamant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2023年1月1日起,变更为Orbray株式会社)宣布与佐贺大学合作,采用专有的阶梯流生长方法,开发出直径为2英寸的高品质金刚石晶圆(产品名称:KENZAN Diamond™)。这种金刚石晶体生长技术需要使用氮气来实现高生长速度,这导致金刚石晶体中的氮气杂质浓度达到数ppm,使其无法用于量子计算机。
而在此之前,能够达到量子应用的,氮气浓度低于3ppb的市售超高纯度金刚石的尺寸只有4毫米见方(4mm×4mm),即使可以用于研究,也无法用于实际应用。
随后,Orbray改进了其生产方法,通过尽量减少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氮污染,2022年4月开发了直径为2英寸的超纯金刚石晶片的大规模量产技术,氮气浓度为3 ppb或更低(ppb=十亿分之一),几乎消除了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氮污染,从而实现了超高纯度。理论上,使用金刚石的量子存储器可以实现超高密度的数据记录,一个直径2英寸的金刚石晶圆可以存储相当于10亿张蓝光光盘的数据。这相当于一天内世界上流通的所有移动数据,都可以存储在一块金刚石晶圆上。
2022年5月,日本佐贺大学的嘉数诚教授与Orbray公司联手利用2英寸晶圆,研发出了输出功率为875MW/cm2(为全球最高)、高压达2568V的半导体。

(ppb=十亿分之一),几乎消除了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氮污染,从而实现了超高纯度。理论上,使用金刚石的量子存储器可以实现超高密度的数据记录,一个直径2英寸的金刚石晶圆可以存储相当于10亿张蓝光光盘的数据。这相当于一天内世界上流通的所有移动数据,都可以存储在一块金刚石晶圆上。
2022年5月,日本佐贺大学的嘉数诚教授与Orbray公司联手利用2英寸晶圆,研发出了输出功率为875MW/cm2(为全球最高)、高压达2568V的半导体。

技术前沿

2023年5月,Orbray 宣布,与丰田旗下车载半导体研发企业 Mirise Technologies 签订协议,共同研发钻金刚石功率半导体。
Mirise 和 Orbray 将结合二者的金刚石晶圆基板与功率元件技术,共同研发直立式钻石功率元件,以满足电动车需求。其中,Orbray 将负责开发 P 型导电性金刚石晶圆基板,Mirise Technologies 则开发功率元件之中的持续耐电压结构。
双方签订了为期 3 年的合作协议。预计金刚石功率半导体将在 10 年后可实现实用化。Orbray 将投资 100 亿日元(约 5 亿元人民币)新建生产车载功率半导体用金刚石晶圆基板等产品的工厂,ECU 等电动车零组件也将在该厂进行量产。
2023年12月,日本佐贺大学教授嘉数诚表示,将目前作为控制电力的功率半导体推进研究的 “金刚石半导体”,应用于太空通信的微波传输半导体。

2024年6月,Orbray与Element SiX(元素六)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生产“全球品质最高的单晶金刚石晶圆”,此次合作再次体现其对工业重视及布局领先性。通过这一战略合作,两家公司通过相互许可必要的知识产权和设备,这也将结合Orbray的CVD单晶金刚石的创新方法,以及E6经过验证的大面积沉积系统和制造高纯度SC金刚石的专业知识,为关键应用提供可靠的高质量,晶圆级单晶金刚石供应,包括6G无线组件,先进的电源和射频电子,传感,热管理和量子器件。

技术前沿

考虑到预期的业务扩张,Orbray 重新考虑了将现有工厂的部分功能整合到新工厂的计划,并决定保留汤泽工厂的第二工厂和横手工厂。该公司还将比原计划提前开始建造新总部和新工厂。新总部和新工厂的位置没有变化。Orbray 计划在 2026 年底前登记总部功能的转移。
Orbray 的业务范围一直集中在秋田等国内基地,制造和销售精密宝石部件、光通信部件、金刚石基板等精密产品。近几年,Orbray 的利润和财务状况有所改善,预计 2024 年至 2029 年集团合并销售额将增加约 150 亿日元。
随着新总部和制造工厂的建设,Orbray 将利用近期财务和运营业绩的改善来进一步加强其国内业务。此举还将解决提高集团生产能力、应对老化基础设施和拓展新业务机会的问题。
随着新总部和新工厂的建成,该公司还打算加强劳动力队伍,创建不仅对员工而且对普通公众都具有吸引力的制造设施,让员工为在这里工作感到自豪并加强招聘,并提供员工宿舍和住房设施。
通过这些举措,以及 Orbray 不断推动女性积极参与组织,Orbray 将寻求进一步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Orbray 将继续致力于秋田南部地区。随着新总部和制造设施的建成,Orbray 将继续致力于建立信任,并确保其存在造福社区并为整个地区的振兴做出贡献。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刘汉元出席2024亚布力企业家第二十届夏季年会

来源:通威股份

8月30日,2024亚布力企业家第二十届夏季年会在广州顺利开幕。本届年会以“培育新质生产力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主题,举办开幕论坛和国际化论坛、可持续发展论坛、智能制造论坛、大健康论坛、创新论坛等平行分论坛,数百位政府领导、企业家和学者齐聚广州,探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出席。
年会期间举行了“可持续发展论坛”,以“科技与绿色”为主题,邀请刘汉元主席等嘉宾作精彩观点分享。刘汉元主席表示,20年前,相比德国、日本、美国,中国光伏行业在技术上处于落后位置。2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实现了从仰视、追赶、并跑到领跑的完美转身。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成本的快速下降,中国已形成了全世界最大规模、最具竞争力的光伏行业,整体产业占全世界市场份额8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很高兴地看见,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后,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光伏领域走到了全世界的前列,并且有条件、有能力推动中国和全世界的能源转型。
刘汉元主席表示,光伏发电已成为全人类各种发电方式当中成本最低的一种,加上储能和其他的化石能源转型,有条件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成为未来碳中和背景下的可再生能源的第一来源,研究认为可能有50%、60%甚至70%的总能源来源于光伏。同时,中国制造行业具有进一步加快能源转型的客观物质条件。2023年,全中国新建光伏装机2.16亿千瓦,成为全世界第一,累积量也是全世界最大。到去年年底,中国光伏装机已超过水电装机成为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炭发电,今后三年有可能超越火电发电装机成为第一大电源。总体来讲,行业和产业发展具备了能源经济转型的条件,中国从能源转型最大的压力国,有可能也变成全世界能源转型的引领国。
刘汉元主席发表精彩观点
刘汉元主席指出,从70、80年代到现在,全世界是化石能源、石油时代,未来的人类会迈入清洁能源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清洁能源时代的产业规模,市场的国际占有份额还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力度,中国都毫无疑问走到了前列。今天全世界的一次能源总消费中只有40%到45%是电力能源,50%到55%,有些国家超过60%是非电能源,非电能源大部分又是化石能源。这意味着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电力能源、非电能源基本上要全部转变成可再生能源。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今天行业、产业的规模与明天和后天的需求相比,远远没有饱和。以光伏为例,如在2050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今天到2050年、2060年的时候,中国每年需要6亿千瓦到8亿千瓦装机,甚至更高的装机量,才能够满足25年到35年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
刘汉元主席表示,事实上,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快速发展,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具备了条件。所以如何把中国光伏这个全球领先产业真正有效地应用起来,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无论是解决经济稳定、向上的问题,还是解决人类最关心的碳中和问题,都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和推动。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刘汉元主席表示,光伏发电已成为全人类各种发电方式当中成本最低的一种,加上储能和其他的化石能源转型,有条件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成为未来碳中和背景下的可再生能源的第一来源,研究认为可能有50%、60%甚至70%的总能源来源于光伏。同时,中国制造行业具有进一步加快能源转型的客观物质条件。2023年,全中国新建光伏装机2.16亿千瓦,成为全世界第一,累积量也是全世界最大。到去年年底,中国光伏装机已超过水电装机成为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炭发电,今后三年有可能超越火电发电装机成为第一大电源。总体来讲,行业和产业发展具备了能源经济转型的条件,中国从能源转型最大的压力国,有可能也变成全世界能源转型的引领国。
刘汉元主席指出,从70、80年代到现在,全世界是化石能源、石油时代,未来的人类会迈入清洁能源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清洁能源时代的产业规模,市场的国际占有份额还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力度,中国都毫无疑问走到了前列。今天全世界的一次能源总消费中只有40%到45%是电力能源,50%到55%,有些国家超过60%是非电能源,非电能源大部分又是化石能源。这意味着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电力能源、非电能源基本上要全部转变成可再生能源。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今天行业、产业的规模与明天和后天的需求相比,远远没有饱和。以光伏为例,如在2050年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今天到2050年、2060年的时候,中国每年需要6亿千瓦到8亿千瓦装机,甚至更高的装机量,才能够满足25年到35年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
刘汉元主席表示,事实上,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快速发展,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具备了条件。所以如何把中国光伏这个全球领先产业真正有效地应用起来,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无论是解决经济稳定、向上的问题,还是解决人类最关心的碳中和问题,都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和推动。

会展信息

2024甘肃(兰州)绿色建筑产业博览会

展会时间:2024/10/25---2024/10/27
展会地点:甘肃国际会展中心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北滨河东路1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空调与制冷行业协会 甘肃省新能源协会
会议背景
甘肃省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2024甘肃(兰州)绿色建筑产业博览会将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会以“绿色、低碳、环保、创新、发展 ”为理念,设置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建筑门窗幕墙、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等展区;通过“绿色建筑产业博览会 ”将为西北地区建材企业与建筑企业等行业市场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全面的商贸对接平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提高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展品范围
建筑保温材料:岩棉板、橡塑、新型屋面保温瓦材、聚苯板、石墨挤塑板、保温装饰一体板模板等;
建筑防水材料:沥青基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建筑密封材料、合成高分子密封材料、喷涂聚脲材料等;
新型内外墙建筑涂料:真石漆、水性涂料、岩片、彩砂等、墙材涂装设备等。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会议直达:2024甘肃(兰州)绿色建筑产业博览会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刘志平

张    静                         马晓璐

刘景利       

段昕永

李淑敏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马晓璐       刘志平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