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4月26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3年4月26日

28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提升能源产业链竞争力,立足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锻造能源技术装备长板。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于能源科技创新领域。

——摘选自章建华《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17

海水直接制氢再迎技术突破

专业评论

22

全固态电池仍然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会展信息

31

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光伏博览会

行业聚焦

10
14

光伏供应链价格信息周报
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价格“脱钩”

权威之声

04

章建华: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宏观政策

09

《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

权威之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党组书记      章建华

章建华: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来源: 人民日报

权威之声

Voice of authority

权威之声

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强国”新目标,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日前,《“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并印发实施。“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能源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全面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形势,是做好“十四五”时期能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风险持续累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挑战。能源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亚太地区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区,北美地区原油生产增量占全球增量的比重超过80%,世界能源多极化供应格局进一步凸显。
       绿色低碳成为能源发展主旋律。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跃升发展,近5年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0%左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左右。“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发展转型任务更加紧迫。
       创新引领能源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和电力装备制造能力全球领先,各类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十四五”时期,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
       能源安全保障任务依然艰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给体系,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同时,我国能源安全新旧风险交织,油气资源短板长期存在,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紧张问题时有发生,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风险日益突出,做好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尤为重要。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能源强国”新目标,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日前,《“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并印发实施。“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权威之声

权威之声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发展的各项要求
       “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
       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协同推进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着力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将能源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强调要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稳中求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绿色低碳变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创新作出专章部署,并放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关于区域协调和民生保障的要求。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重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优化开发利用布局,发挥能源富集地区战略安全支撑作用,加大能源就近开发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着力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经过多年探索创新,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体制机制初步完善,但总体上仍跟不上能源转型变革的步伐。“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完善能源发展法治保障,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能源治理效能。
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能源国际合作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和倚重不断增加。“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聚焦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能源开放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体制机制初步完善,但总体上仍跟不上能源转型变革的步伐。“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着力完善能源发展法治保障,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能源治理效能。
       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能源国际合作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和倚重不断增加。“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聚焦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能源开放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努力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采取有力举措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为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全方位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能源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重点加强“两个能力、一个体系”建设,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能源战略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储备能力、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等途径,多措并举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增强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能力,发挥好煤炭煤电安全托底保障作用,化解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健全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强化特大城市、核心区域和重要用户的电力安全保障,布局一批坚强局部电网,防范化解非传统安全风险。
       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生产消费体系。以主要用能行业消费结构转型为牵引,以能源清洁供应保障为支撑,协同推进能源消费和供给革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积极稳妥发展水电、核电,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完善能耗“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化石能源消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逐步提高新能源占比,健全以绿电消费为导向的市场机制,全面推进电能替代。
       推动区域城乡能源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加快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施“风光水(储)”“风光火(储)”等多能互补工程。提升中东部地区本地能源自给率,加快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等。强化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挖掘存量通道的输送潜力,新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提升城乡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聚焦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完善城乡供能基础设施,支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提升能源产业链竞争力,立足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锻造能源技术装备长板。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于能源科技创新领域。
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全力推进能源法制定工作,加快电力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等制修订。健全能源转型市场化机制。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电力、油气等领域改革。重点聚焦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绿色能源消费、综合能源服务和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推动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针对增量配电网、油气勘探开发、储气能力建设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难点堵点,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开拓能源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维护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扩大“朋友圈”,深入推进与主要能源资源生产国的务实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能源绿色合作,发挥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巩固和拓展与相关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对接,建成一批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与主要能源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讲好中国能源故事。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做好“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克难奋进、开拓进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努力开创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权威之声

宏观政策

       推动区域城乡能源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加快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施“风光水(储)”“风光火(储)”等多能互补工程。提升中东部地区本地能源自给率,加快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等。强化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挖掘存量通道的输送潜力,新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提升城乡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聚焦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完善城乡供能基础设施,支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提升能源产业链竞争力,立足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锻造能源技术装备长板。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于能源科技创新领域。
       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全力推进能源法制定工作,加快电力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等制修订。健全能源转型市场化机制。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电力、油气等领域改革。重点聚焦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绿色能源消费、综合能源服务和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推动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针对增量配电网、油气勘探开发、储气能力建设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难点堵点,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开拓能源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维护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稳步扩大“朋友圈”,深入推进与主要能源资源生产国的务实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能源绿色合作,发挥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巩固和拓展与相关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对接,建成一批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与主要能源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讲好中国能源故事。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做好“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克难奋进、开拓进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努力开创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来源:国家能源局

4月24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进一步加强稳定工作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要求。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电力系统仍将维持以交流电为基础的技术形态,交流电力系统稳定问题将长期存在。

原文链接:《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光伏供应链价格信息周报

来源:新能源销售公司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本周硅料受产量增加影响库存累加情况有所加重,硅料企业急于出货,价格不得不下调;硅片价格在上周出现松动后,本周182mm硅片价格延续小幅下跌之趋势,受硅料价格下跌影响,硅片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电池片价格受自身成本决定,已无太大的下降空间,但由于上下齐降,电池片恐难坚守当前价格;组件情况不容乐观,短期来看,腹背受压是在所难免。产业链价格走势,最终还是取决于终端需求,而终端压价已是常态。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业链价格全线走跌可能性加大。

根据InfoLink数据,本周供应链上游硅料价格继续小幅下跌,182mm硅片价格继续小幅下跌、210mm硅片价格持稳,电池片价格持稳,组件价格下跌较大。供应链各环节价格详情如下:
1、硅料:多晶硅致密料成交均价为18.9万元/吨。
2、硅片:182mm成交均价6.38元/片,210mm成交均价8.05元/片。
3、电池片:182mm电池片成交均价1.07元/W,210mm电池片成交均价1.13元/W。
4、组件:182mm单晶单面单玻组件成交均价1.7元/W,价格区间1.63-1.75元/W;210mm单晶单面单玻组件成交均价1.71元/W,价格区间1.64-1.75元/W;182mm单晶双面双玻组件成交均价1.72元/W,价格区间1.65-1.76元/W;210mm单晶双面双玻组件成交均价1.73元/W,价格区间1.66-1.76元/W。

供应链市场平台价格

双玻组件成交均价1.72元/W,价格区间1.65-1.76元/W;210mm单晶双面双玻组件成交均价1.73元/W,价格区间1.66-1.76元/W。

本周电池片市场实际成交价格1.07元/W;双面双玻组件市场实际成交价格1.625元/W,我公司供华能集团集采价格为:1.645元/W。
4月21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批光伏组件(P型210mm)框架协议集中采购项目开标,总共12家企业报价,我公司投标报价含运费(项目地新疆,约0.06元/W)1.69元/W,位列第8名,最低报价1.598元/W;
4月21日,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新疆吐鲁番鄯善七克台1GW“光伏+光热”一体化基地光伏组件第一批框架招标项目开标,总共13家企业报价,我公司投标报价含运费(项目地新疆,约0.06元/W)1.746元/W,位列第三,暂未公示入围名单。

本周硅料价格下跌速度呈现加速态势,市场成交不多,硅料主流成交低价较为稳定,主流成交高价下降明显;拉晶端受限于硅片库存累积,近期减少拿料,对硅料的议价力度不减,导致本周硅料价格延续下跌态势;在此情况下,硅料库存也有向上趋势,供大于求仍将延续,预计后期硅料将保持缓跌态势。
本周单晶硅片环节的供应增量已经开始在四月中旬逐步体现,近期一批进口石英砂到货,部分企业坩埚供应紧张有望得到缓解,行业开工率得到有效保障,硅片供应量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在降价预期下,下游电池片拿货不积极,硅片库存持续累积,增强议价压力,预计后期仍将保持跌势。
本周电池片价格尽管维稳,观察组件大厂的签单情况,整体的成交价格仍在维稳中小幅度的下行,难挡后续跌势。(图中InfoLink数据以182mm硅片、182mm电池片、182mm单晶双面双玻组件价格为参考)

本年度供应链价格走势图

本周市场实际成交价格及招投标价格情况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硅料、硅片价格走势图

今年一季度,分布式光伏延续了2022年的强劲势头,据国网新能源云显示,仅国网区域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就超过16.97GW,同比增长52.99%。在装机规模大幅上涨的同时,分布式光伏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重心南迁。2022年,随着工商业分布式一跃而起,成为装机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原有的分布式装机版图也被打破,分布式光伏重点市场正在由传统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向浙江、江苏、广东、安徽等东南地区转移。国家能源局等机构公布的最新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例如:浙江、江苏两个制造业、工商业发达省份,2021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尚不足200万千瓦,2022年装机数据分别攀升至660.8万千瓦和580.3万千瓦,今年一季度,两省分布式新增装机也全部超过100万千瓦,在国网区域内位居前列。主要原因是:1、“双碳”目标深入落实到了各行各业,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企业厂房多,且靠近负荷中心,在各地对于能耗双控政策逐步加码;2、东南部地区,一般工商业、大工业交易电价更加高昂。
(二)中小工商业装机需求被激活。因中小企业业务模式与户用光伏在开发、建设的模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还能通过借鉴户用的渠道开发方式,进行下沉渠道拓展,这批转型户用代理商、经销商迅速成为中小型工商业分布式开发的新生力量。2022年,全国工商业备案项目达42768个,备案规模小于500kw占比57%,1-5MW占比22%,0.5-1MW占比约15%。其中,浙江、广东、江苏三个工商业大省备案项目全部以中小型工商业为主。浙江1MW以下工商业分布式项目占85%,广东超过75%的工商业项目规模在2MW以内,江苏5MW以下工商业项目占比超过70%。可以预见,中小企业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将成为市场新蓝海。
(三)额外收益路径更广。1、随着电力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更多分布式电站用户可以直接参与绿电交易和CCER交易等碳交易,以获取更多与光伏发电相关的额外收益;2、绿电交易之外,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完善,也是提高分布式光伏收益,推进分布式户用光伏发展重要手段。3、值得重视的是,近日,全国首个“一对多”分布式光伏“隔墙售电”试点项目在苏州正式投运,项目落地或许能够为“隔墙售电”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经验,未来,随着分布式隔墙售电模式的打通,将会显著提高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整体经济性,也将助推工商业分布式电站更好地发展。

电池片、组件价格走势图

分布式光伏行业走势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价格“脱钩”

来源: 中国能源报

近期,三峡能源、内蒙古能源集团、中核汇能等央国企先后启动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招标工作。从公开招标结果来看,多数光伏组件中标价格在1.6元/瓦-1.8元/瓦之间。这意味着组件价格回落至2021年水平。  
组件成本占光伏电站系统成本大头,价格波动对下游项目招标开发影响较大,特别是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相比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对组件价格更为敏感。在多家行业分析机构看来,虽然光伏供应链上游价格下降趋势明显,但下游需求持续向好,对组件价格影响有限,预计今年组件价格将维持稳定。
                                             上游硅料价格下降
据行业分析机构PV InfoLink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末,多晶硅致密料均价约为190元/公斤,较前一周下降8元/公斤,同比下降3.7%;182尺寸单晶PERC电池片均价约1.07元/瓦,较前一周同比下降0.7%;国内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中,182及210尺寸单玻PERC组件中标均价约1.7元/瓦,较前一周下降0.02元/瓦,降幅为1.2%。  
在业内人士看来,光伏供应链上游硅料价格下滑是组件价格回落的主要原因。
PV InfoLink指出,随着硅料价格逐渐松动,近期招开标项目价格呈持续下探趋势,组件竞争激烈,带动3月最后一周现货价格出现下滑,单玻500瓦以上组件价格约为1.65-1.8元/瓦,双玻组件价格在1.68-1.71元/瓦区间,其中低价区间约在1.65-1.68元/瓦,高价约1.8元/瓦走单已近尾声,高价区间略有下滑。
天合光能中国区市场分析经理孙新涛认为:“从2021年开始,硅料市场就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导致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趋势明确。2021年硅料最高价达到269元/公斤。2022年,供给失衡情况加剧,硅料价格创新高,达到303元/公斤的高位。当时周度价格甚至突破310元/公斤。去年第四季度,随着新增硅料产能释放,硅料价格出现快速下跌。受此影响,组件价格也开始松动。虽然年后在上游成本压力上涨的情况下,价格微幅上调,整体还是呈现下行趋势。”  

件竞争激烈,带动3月最后一周现货价格出现下滑,单玻500瓦以上组件价格约为1.65-1.8元/瓦,双玻组件价格在1.68-1.71元/瓦区间,其中低价区间约在1.65-1.68元/瓦,高价约1.8元/瓦走单已近尾声,高价区间略有下滑。
天合光能中国区市场分析经理孙新涛认为:“从2021年开始,硅料市场就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导致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趋势明确。2021年硅料最高价达到269元/公斤。2022年,供给失衡情况加剧,硅料价格创新高,达到303元/公斤的高位。当时周度价格甚至突破310元/公斤。去年第四季度,随着新增硅料产能释放,硅料价格出现快速下跌。受此影响,组件价格也开始松动。虽然年后在上游成本压力上涨的情况下,价格微幅上调,整体还是呈现下行趋势。”  
 组件价格承压
       市场调研机构指出,中核汇能6吉瓦组件开标情况显示,PERC组件投标均价约在1.64元/瓦左右,终端对后续组件价格看跌较强,目前市场压价心理明显,但随着终端招投标项目陆续启动,组件询单逐渐增多,市场热度有所回暖,叠加成本压力,支撑组件价格继续持稳。  
       孙新涛认为,组件一直是整个产业链承压较重的环节。“我们观察数据发现,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均在2021年和2022年出现价格高点,其中,硅料、硅片、电池片三个主要环节2022年的价格高点都超过2021年,而组件2022年的价格高点远低于2021年。今年以来,产业链各环节虽然都出现价格微幅反弹的情况,但组件价格一直比较稳定。”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制造企业高管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相同的观点:“就当前供需格局分析,硅料价格下降趋势不会发生改变,只是下降幅度有多快还存在不确定性。即便硅料因产能过剩而价格下行,也不代表组件就一定会降价。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内部分企业产生了一种‘赌徒心态’,赌行业会出现绝对性产能过剩,价格会快速下行,所以报低组件价格。但事实是,组件价格达到1.8元以下后,价格对供需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明:“不管行业需求多么火爆,不同环节之间的阶段性过剩不可避免,整个光伏供应链的产能一定是不平衡的。2023年组件价格大概率会保持在1.7元/瓦左右,且可能全年都不会出现低点。”
市场将出现两极分化  
4月6日,EnergyTrend公布了4月第一周现货市场组件报价,价格与前一周无异。  
EnergyTrend称,组件报价大体持稳,但市场价格分化明显。一线企业受订单支撑,4月订单报价有上扬趋势,终端尚不接受,仍处于观望阶段,二三线企业为抢夺部分项目,价格不断下探。同时,下游需求走高,4月组件排产继续小幅上扬,部分组件企业反馈订单量已出现明显上升,且近期辅材玻璃、背板等方面涨价预期强烈,在成本压力及需求好转的情况下,组件或将迎来一波涨势。  
上述高管称,本轮组件价格反弹是由于人为囤货,主要矛盾在于此前硅料紧缺,产业内企业抢料。但短期上游价格反弹已成强弩之末,即将进入长周期下行通道。随着硅料涨价已接近尾声,上游供给逐步放量,下游需求旺盛,组件厂商有望迎来量利齐升。从排产情况看,今年以来组件企业订单需求旺盛,头部厂商前三季度订单目前饱和度较高。不过,他同时提醒称:“预计未来组件市场价格将呈现两极分化。龙头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即使上游硅料价格下跌,一线组件厂商价格也不会大幅下降,反而会在高涨的需求下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二线组件厂商为获得订单,有可能开展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

行业聚焦

技术前沿

免,整个光伏供应链的产能一定是不平衡的。2023年组件价格大概率会保持在1.7元/瓦左右,且可能全年都不会出现低点。”
                                             市场将出现两极分化
       4月6日,EnergyTrend公布了4月第一周现货市场组件报价,价格与前一周无异。  
       EnergyTrend称,组件报价大体持稳,但市场价格分化明显。一线企业受订单支撑,4月订单报价有上扬趋势,终端尚不接受,仍处于观望阶段,二三线企业为抢夺部分项目,价格不断下探。同时,下游需求走高,4月组件排产继续小幅上扬,部分组件企业反馈订单量已出现明显上升,且近期辅材玻璃、背板等方面涨价预期强烈,在成本压力及需求好转的情况下,组件或将迎来一波涨势。  
       上述高管称,本轮组件价格反弹是由于人为囤货,主要矛盾在于此前硅料紧缺,产业内企业抢料。但短期上游价格反弹已成强弩之末,即将进入长周期下行通道。随着硅料涨价已接近尾声,上游供给逐步放量,下游需求旺盛,组件厂商有望迎来量利齐升。从排产情况看,今年以来组件企业订单需求旺盛,头部厂商前三季度订单目前饱和度较高。不过,他同时提醒称:“预计未来组件市场价格将呈现两极分化。龙头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即使上游硅料价格下跌,一线组件厂商价格也不会大幅下降,反而会在高涨的需求下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二线组件厂商为获得订单,有可能开展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

近日,一个美国研究团队在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由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耐海水的双极膜电解槽,该设计被证明在不产生大量有害副产物的情况下成功地产生了氢气。最新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焦耳》杂志上。

海水直接制氢再迎技术突破

来源:环球零碳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SLAC和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约瑟夫·佩里曼(Joseph Perryman)说:"海水中有许多活性物种可以干扰水电解制氢的反应,而使海水变咸的氯化钠是罪魁祸首之一。特别是,进入阳极并氧化的氯化物会缩短电解系统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包括分子氯和漂白剂在内的氧化产物的毒性,实际上电解系统可能变得不安全。"

理想的膜系统具有三个主要功能:从海水中分离氢气和氧气;有助于仅移动有用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同时限制其他海水离子;并有助于防止不良反应。将所有这三种功能同时捕获是很困难的,该团队的研究旨在探索能够有效结合所有这三种需求的系统。
具体来看,双极膜 (BPM)由阳离子交换层(CEL) 和阴离子交换层(AEL) 组成,集成到双极膜水电解槽 (BPMWE) 装置中。在实验中,适当设计的 BPMWE与不对称的电解质进料相配合,其中海水只存在于阴极,相互兼顾了限制 Cl-交叉到阳极的CEL(由于阳离子传输的选择性)和提供局部碱性阳极pH值的AEL(其中OER催化剂具有高选择性并减轻COR)的优势,从而形成一个固有的离子耐受性的海水电解槽。

耐海水双极膜电解系统

01

因此,该团队通过控制对海水系统最有害的元素——氯化物来开始他们的设计。为了处理海水,该团队实施了双层膜系统,并使用电解对其进行了测试。实验中的双极膜可以获得制造氢气所需的条件,并同时减少氯化物进入反应中心。

质子交换膜(PEM) 电解槽和双极膜(BPM)电解槽

双极膜水电解槽(BPMWE)和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 ( PEMWE )设备原理图

耐海水双极膜电解系统       来源: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在双极膜水电解槽系统中,质子(即正氢离子)穿过膜层之一到达可以收集它们的地方,并通过与阴极(带负电的电极)相互作用转化为氢气。而系统中的第二层膜仅允许负离子(例如氯离子)通过。在该团队的实验中,带负电的膜被证明能高效地阻挡几乎所有的氯离子,而且他们的系统在运行时不会产生漂白剂和氯气等有毒副产物。

更持久的海水直接电解能力

02

研究人员用盐水进料评估了BPMWEs的离子传输特性、性能、选择性和耐久性,并将其与单极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器(PEMWEs)进行了比较。实验展示了BPMWE装置可在持续电解过程中使用从太平洋(美国加州半月湾)收集的真实海水来产生H2和O2,电流密度为250 mA cm-2。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续电解过程中使用从太平洋(美国加州半月湾)收集的真实海水来产生H2和O2,电流密度为250 mA cm-2。

研究人员表示,除了设计海水制氢膜系统外,该研究还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海水离子如何穿过膜。这些知识也可以帮助科学家为其他应用设计更坚固的膜,例如生产氧气。
接下来,该团队计划通过使用更丰富且更容易开采的材料来构建电极和膜,从而改进它们。该团队表示,这种设计改进可以使电解系统更容易扩展到为能源密集型活动(如交通部门)生产氢气所需的规模。
研究人员还希望将他们的电解槽带到 SLAC 的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 (SSRL),在那里他们可以使用该设施的强 X 射线研究催化剂和膜的原子结构。
“绿色氢技术的未来是光明的,”SLAC 和斯坦福大学教授兼 SUNCAT 主任 Thomas Jaramillo 说。“我们获得的基本见解是为未来创新提供信息以提高这项技术的性能、耐用性和可扩展性的关键。”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向大海要水是未来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 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至2070年将达到5.2亿吨。在氢能需求侧庞大规模的拉动下,加之技术层面的不断突破,海水直接制氢路线工业化曙光已现,将为氢能万亿级市场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在 250 mA cm -2下连续 BPMWE 运行 >100 小时后,仅形成法拉第效率 (FE)为 0.005% 的游离氯,因此据信对观察到的电压衰减率没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不对称海水条件下,PEMWE 在大约 50 小时后失效,并且在运行的前 24 小时内迅速产生比 BPMWE 在 >100 小时的运行过程中更多的游离氯 (~20 μM)。这种加速的 PEMWE 电压衰减显示了腐蚀性游离氯的形成会缩短设备寿命。
当海水被引入阴极进料和阳极进料时,相对于对称去离子水进料条件,BPMWE 的总电池电压增加了 0.90 V。PEMWE 在将真正的海水添加到其进料中后没有量化电压尖峰,因为电压迅速增加直到在运行 3 分钟内失效,这可能是由于在其酸性阳离子交换层(CEL)处产生腐蚀性游离氯物质环境。在将海水供给阳极和阴极进行 3 分钟的电解后,PEMWE 的 COR 法拉第效率 (FE)为 10%,而 BPMWE 在 7 小时的直接、未处理的海水电解中没有产生任何可检测的游离氯物质。

实际海水电解过程中的设备稳定性比较:BPMWE(蓝色)和 PEMWE(灰色);(A) 海水作为阴极进料,去离子水作为阳极进料,以及 (B) 海水进料到两者阴极和阳极。

未来

03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全固态电池仍然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来源:材料委天津院 前沿材料

“全固态电池技术虽然现目前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但仍然是我们值得去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短期的,可以看作是面向2030年,值得创新的目标。”在4月16日下午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云上宜宾高端论坛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在论坛中,欧阳明高也告诫中国新能源车企和电池企业,要对这一技术路线高度重视。
所谓固态电池,即电池使用固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而不是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液体或凝胶电解质。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的优势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货架期,并且由于降低了液体电解质泄漏和易燃性的风险而提高了安全性。
欧阳明高表示,“现在全球已经有无数人投入到了这场创新运动,随着CHATGPT技术的出现,对新材料的探索效率极大提高,开发的周期能够缩短,通过全球的努力,全固态电池能够取得成功。”“我们发现,在全球顶刊上发表的与固态电池技术相关的论文正在指数般地增长,可以说技术是在商业化的前夜。”欧阳明高说。
据了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日本企业在全固态电池上面投入得最多。拥有固态电池技术专利最多的丰田汽车,计划2025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小规模量产,2030年前全固态电池要实现稳定量产。
今年早些时候,日本汽车制造商日产(Nissan)宣布,日产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和现在的液体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相比,成本会降低50%,能量密度提高1倍,并且可提供比现在电池快3倍的充电速度。日产计划在2025年建立并运行全固态电池试点生产厂,然后在2028年首次应用在汽车上,逐步实现量产。
欧洲主流车企方面,大众集团投资了固态电池初创公司QuantumScape,并在2021年称,预计固态电池投入使用的时间将在2025年。宝马集团则与初创公司Solid Power公司合作,后者将在2023年向宝马交付测试样品,第一辆采用全固态电池的宝马原型车计划在2025年之前推出,2030年之前将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

全固态电池技术虽然现目前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但仍然是我们值得去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短期的,可以看作是面向2030年,值得创新的目标。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的液体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相比,成本会降低50%,能量密度提高1倍,并且可提供比现在电池快3倍的充电速度。日产计划在2025年建立并运行全固态电池试点生产厂,然后在2028年首次应用在汽车上,逐步实现量产。
欧洲主流车企方面,大众集团投资了固态电池初创公司QuantumScape,并在2021年称,预计固态电池投入使用的时间将在2025年。宝马集团则与初创公司Solid Power公司合作,后者将在2023年向宝马交付测试样品,第一辆采用全固态电池的宝马原型车计划在2025年之前推出,2030年之前将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
Solid Power公司研发的固态电池q不过在国内,全固态电池的路线似乎不被整车厂和头部电池企业看好。在此次论坛中,上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上汽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说,对于整车厂而言,电池的安全放在考虑和计算的第一位,然后是电池的寿命与可靠性,以及成本。
“最后计算的还是成本。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再高,主流的电动汽车看重的还是成本。如果半固态、全固态电池能够帮助主流汽车厂商降低成本,那么应该很快就能商用。”朱军说。朱军认为,现在通过现有电池结构的改善,使用液态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是问题,磷酸铁锂电池也能做成70—100度的电池包。
而国内第三大动力电池厂商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CTO潘芳芳说,对能量密度的追求是电池技术进步的驱动力,此外也要兼顾能量密度与安全的平衡,与性能的平衡,与成本的平衡。
在潘芳芳看来,就能量密度而言,通过对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继续挖掘,结构的创新,减少电解液的使用,现有的液态电解质电池仍然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例如现在的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能够做到350WH/kg,循环1500周,沿着液态电池的路线,电池终极的能量密度天花板有可能做到500WH/kg。
而在安全层面而言,潘芳芳认为,“电池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除了材料本质的稳定性,系统的防护,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都是保持安全的手段,如果全固态电池到了量产的时间,而液态电池的安全性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并且能够很好地兼顾性能、技术、成本的话,那么一条技术路线大规模的推广需要考虑成本和实际。”“如果除了安全,电池其他的性能不能兼顾,那么应用空间有多大要打个问号。当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成功的时候,其能否跟更成熟的液态电池相比又要打个问号。”潘芳芳说。
此前,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谈及固态电池技术时,也认为固态电池难以形成有技术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但欧阳明高认为,全固态电池对于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是彻底的颠覆。在全固态电池中,锂离子的传输机理完全改变,一般液态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为0.5,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为1;全固态电池具有高温100摄氏度到零下几十度的宽温度性能;全固态电池电压窗口提高后,正负极材料的选择范围大大提升(正极可以选择硫等);甚至可以在全固态电池中使用在燃料电池中应用的双极板。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态电池商业化成功的时候,其能否跟更成熟的液态电池相比又要打个问号。”潘芳芳说。
此前,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谈及固态电池技术时,也认为固态电池难以形成有技术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但欧阳明高认为,全固态电池对于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是彻底的颠覆。在全固态电池中,锂离子的传输机理完全改变,一般液态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为0.5,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为1;全固态电池具有高温100摄氏度到零下几十度的宽温度性能;全固态电池电压窗口提高后,正负极材料的选择范围大大提升(正极可以选择硫等);甚至可以在全固态电池中使用在燃料电池中应用的双极板。这和目前资本市场上十分火热的固液混合物电池也完全不同。固液混合物电池在现有的液态电池技术基础上,仍然保留部分电解液,电池改变的机理不大。虽然固液混合电池能够提升比能量,以安全为目标,但是会损失电池倍率,影响充电,影响循环寿命。
欧阳明高表示现目前要为行业注入信心,“不能只是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我们电池企业现在为赚钱的事情还在很焦虑,但要小心对手一不留神就将技术颠覆了。”欧阳明高说。“不是说对手一定会颠覆,但是有全固态电池这个技术,可能会有这个风险。作为电池大国,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重心集中到全固态锂电池上。相比传统锂离子电池,其优势明显。欧阳明高认为,从国家角度来看,日本对于全固态电池最为重视、做得最好、规模最大。日本有很大的国家计划,分工细致。而在研发全固态电池上,我国现在还处于“各自为政”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国家计划来推动,相比之下,日本较中国超前5年。那么日本的全固态电池技术为何如此领先?我国又该如何防止被“弯道超车”呢?

一、日本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的产业技术综合机构NEDO对锂离子电池研发给予了长期稳定的支持,并制定了动力电池研发路线图和行动计划。日本在锂电池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促成了锂电池的商业化。
1991年至2005年,日本垄断了相关技术并获得了巨大利润。但21世纪初以来,日本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导致日本的锂电池发展受到了影响,日本动力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40%下降至2020年的21%以及2021年的低于20%,在与中国和韩国的竞争中失去了市场份额。

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导致日本的锂电池发展受到了影响,日本动力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40%下降至2020年的21%以及2021年的低于20%,在与中国和韩国的竞争中失去了市场份额。
伴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了应对迅速扩张的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以及扭转当前在动力电池市场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局面,日本再次把发展动力电池提上日程,通过明确电池产业发展路线及目标,扶持电池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成立电池供应链协会促进企业联合,增强日本电动汽车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在下一代电池中,全固态锂电池被认为是革命性技术,未来有可能完全取代传统锂电池。作为日本电池产业最后的救命稻草,全固态电池更是被日本政府寄予厚望。

二、日本倾力押注全固态电池

日本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使日本占据了全固态电池技术相关国际专利的68%,位居全球第一。目前全球固态电池专利数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丰田、松下控股(HD)、出光兴产、三星电子、村田制作所,除了三星电子,其余4家均为日本企业。其中,丰田专利数达1331件,是第二名的三倍。
2014年日本成立了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中心(以下简称LIBTEC),负责牵头实施"下一代电池材料评估技术开发"项目。LIBTEC由电池产业链相关机构和企业组成,成员包括产业技术研究所、旭化成等材料企业、松下能源等电池企业、小松制造等工艺设备机构和丰田汽车等汽车企业,具体职责包括材料开发、电池设计、制造工艺、评价分析等。理事长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锂电池之父”吉野彰担任。LIBTEC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高功率、较长续航里程(550km)的电池组技术;到2030年争取将续航里程提升至800km,并且研发灵活性更好、阻燃性能优异、适用温度范围广的电池技术。
2021年,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部署了“电动汽车创新电池开发”项目(2021-2025年),计划投入166亿日元,旨在开发超越锂离子电池的新型电池,包括氟化物电池、锌负极电池;2021年,NEDO与丰田汽车、松下能源等企业启动新一代高效电池“全固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开发,将举全日本之力推进研发,力争实现电池产业的追赶,项目合作企业达到23家。计划到2030年前后将每千瓦时电池组的成本降至锂电池的三分之一左右,快速充电时间也缩短至三分之一。
日本经济产业省更是直接向日产汽车和本田汽车提供约1510亿日元资金,支持两家企业进行全固态电池的开发。其中,1205亿日元投向能量密度高的高性能蓄电池及原材料的开发、再利用技术,其余用于新一代启动机的开发。
2022年9月,日本电池产业战略研究公私理事会发布《电池产业战略》,提出到2030年建立150GWh /年的国内制造基地,全球生产能力达600GWh/年,以提高日本电池产业竞争力。其目标是到2030 年左右实现全固态锂电池的正式商业化应用。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三分之一左右,快速充电时间也缩短至三分之一。
日本经济产业省更是直接向日产汽车和本田汽车提供约1510亿日元资金,支持两家企业进行全固态电池的开发。其中,1205亿日元投向能量密度高的高性能蓄电池及原材料的开发、再利用技术,其余用于新一代启动机的开发。
2022年9月,日本电池产业战略研究公私理事会发布《电池产业战略》,提出到2030年建立150GWh /年的国内制造基地,全球生产能力达600GWh/年,以提高日本电池产业竞争力。其目标是到2030 年左右实现全固态锂电池的正式商业化应用。

三、“日系三巨头”布局全固态电池

丰田汽车:从20年前,日本的丰田公司就开始专注于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研究,从电池自身的结构到材料、制造工序,丰田拥有广泛领域的专利。2020年,丰田成为全球首家推出全固态电池试制车的整车厂。作为在固态电池上布局最久,也是全球范围内拥有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企业,丰田预计在2025年拥有批量化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制备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日本三井金属宣布建成年产十吨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生产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条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吨级生产线,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不仅是布局,而且也有了实质性推动。丰田主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在电动车上的应用,三井金属提供配套的吨级硫化物材料。
日产汽车:2021年11月,日产在“日产汽车2030愿景”上表示,公司计划在2024年在横滨建设固态电池试点工厂,在2028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型。
2023年2月,日产汽车欧洲研发高级副总裁大卫·莫斯表示,日产汽车已经成功开发出全固态电池,目标是到2025年开始试生产,并于2028年量产一款由全固态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日产汽车的固态电池将大大提高存储和电力传输的效率,相比锂电池,不仅能够节省50%的成本,还能将能量密度提高一倍,充电速度也将提高三倍。他补充说:“日产汽车正在与牛津大学的领先科学家合作开发这项技术。日产汽车的固态技术是‘全固态’,因为这种电池去除了所有液态部分。这是我们的领先之处。”
据了解,日产汽车计划到2025年建立并运行固态电池试点生产厂;到2026年完成初始技术的工程设计;然后到2028年首次应用在汽车上,逐步实现量产。
3. 本田汽车
图片
本田虽然制定了积极的电动车战略,但在电池上更多依靠合作伙伴。本田则表示他们在北美会从通用汽车采购Ultium锂离子电池,并探索在当地其他电池生产商合资的可能,在中国与宁德时代合作,而在日本本土,则采购远景动力在日本和日产共同开发的电池产品。
2022年4月,本田宣布了固态电池推进计划,“将投资约4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3亿元)建设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将于2024年春季设立试验性生产线,并应用于2025年以后推出的车型中。
除以上车企以外,出光兴产、日立造船、松下等各大日企也在投入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日立造船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AS-LiB”已经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日本的理化学研究所(RIKEN)开发了一种基于硫化物的固态电解质,可以实现超过1200次的充放电循环。
图片

据了解,日产汽车计划到2025年建立并运行固态电池试点生产厂;到2026年完成初始技术的工程设计;然后到2028年首次应用在汽车上,逐步实现量产。
本田汽车:本田虽然制定了积极的电动车战略,但在电池上更多依靠合作伙伴。本田则表示他们在北美会从通用汽车采购Ultium锂离子电池,并探索在当地其他电池生产商合资的可能,在中国与宁德时代合作,而在日本本土,则采购远景动力在日本和日产共同开发的电池产品。
2022年4月,本田宣布了固态电池推进计划,“将投资约4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3亿元)建设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将于2024年春季设立试验性生产线,并应用于2025年以后推出的车型中。
除以上车企以外,出光兴产、日立造船、松下等各大日企也在投入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日立造船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AS-LiB”已经应用到航空航天领域。日本的理化学研究所(RIKEN)开发了一种基于硫化物的固态电解质,可以实现超过1200次的充放电循环。

四、中国全固态电池发展现状

欧、美、日、韩在固态电池上频频发力,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在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曾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2010~2019年,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飞速进步,WOS论文数量从2010~2014年的794篇上升至2015~2019年的3369篇,增长了约3倍,在两个5年期均稳居世界首位。
具体而言,从表征学术影响力的论文被引频次来看,中国从上述前5年的世界第2位提升至后5年的第1位;从代表重要成果的高被引论文来看,中国从上述前5年的5篇增长到后5年的52篇,相应的排名也从世界第3位提升到第1位。“过去10年,中国是固态电池领域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国家;在各类电解质材料、各类固态电池的基础研究方面是全球最活跃的国家;在一些关键的基础科学问题、材料设计、电池解决方案方面提出了原创想法,具有重要的价值。”李泓说。
据悉,2015~2021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提出了原位固态化、纳米固态电解质包覆正极材料、界面预锂化方案、低膨胀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界面热复合等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已研制出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达到800次以上,并满足其他各类指标要求,预计2022年底可实现批量装车。
李泓说:“过去5年来,我国固态锂电池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保持着持续发展、高速增长的动力。未来2~3年,混合固液动力电池将率先进入市场,未来6~8年,全固态电池将有望开发成功。”
我国在一些器械制造已经发展上其实是和其他国家存在比较大差距,由于中国的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在一些技术能量的展现上就没有其他国家这么好的发展优势,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并没有放弃。甚至在一些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相应的优势,起步晚并不是我们的发展限制性原因,同样也由于这方面的问题更加增加了中国的前进推动力,汽车的普及,让中国拥有更多的一些发展可能,也因此让我们有了更多一种选项。
图片
由于能源方面的使用,所以现在也有了一些展现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也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可以说是起步比较早的一个国家,所以大家也有着更多的一些自信心,如果在燃油汽车的发展,我们和其他国家存在差异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就是掌握了先行优势。
图片
这方面的表现存在于很多方面,就目前一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额上,中国也有优势,但最近还有一个好消息的出现,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的认证,那就是我国的全固态电池被认为是车载电池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毕竟新能源汽车需要的就是它来作为支撑中国也由于这方面的实力,获得了大家的关注,但是最近却有一个消息说国外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全固态的电池,并且这一电池的续航能力达到了2000公里,如果真的是现实的话。那么中国的汽车行业将会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趋势。
图片
技术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东西来做共同的应对,但同时也有一点非常的重要,那就是必须要在发展上有所把握,获取一些优势其实并没有这么的容易,所以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也会将它视为比较重要的一点,中国本身就在新能源发展上创造了一定的优势,如果直接进行解决的话,问题也会更大。
按道理来说如果其他国家不推进发展的话,中国将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着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优势但是现在其他国家也有了这项技术的突破,那么中国就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危险的状态。
图片
本身在发展领域,我们就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差距,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的话,后续的问题将会更多,关于全固态电池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国外的进步,那么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
其实在目前的发展当中,大家对于这一发明最主要的一大关注点就在于它可以续航2000公里,针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来说,拥有着绝对的挑战性。
关于这样的发展,也让大多数人都在想,这些究竟有没有让中国车企产生危机感?
图片
其实有危机感是一件绝对的事情,毕竟在现在的运行发展过程当中,本身我们的优势性就比较少,如果说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也受到其他国家限制的话,我们的进展会更加困难。
国外成功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对于中国而言就是一个危机,不论是能源汽车发展领域还是整体的汽车发展领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如果不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多关注和推进的话,后续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全固态的电池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有着其他方面的发展意义,但中国现在也需要他来进行支撑新能源的利用。
图片
对于之前的一些能源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毕竟是在目前发展领域当中的一个常见性状态,如果说有相应国家忽视这方面发展的话,也很容易会陷入困境当中。
其实国家本身在器械发展方面就有一定的优势性呈现,如果中国不尽早地关注这一问题,那么,在汽车发展以及能源制造领域,都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固态电池的发展会为汽车带来更新的一种利用模式,无论是在续航还是在运行上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毕竟2000公里的续航对于任何一款车辆来说都是一大限制,如果说其他国家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话,那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跌出经济发展市场。
但毕竟现在还只是报道,究竟有没有完全的掌握也是一个未知数,在这种条件之下,应该做的只是更加推荐这方面的发展,争取在其他国家出现之前,就将这一技术实施突破。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目前已研制出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达到800次以上,并满足其他各类指标要求,预计2022年底可实现批量装车。
李泓说:“过去5年来,我国固态锂电池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保持着持续发展、高速增长的动力。未来2~3年,混合固液动力电池将率先进入市场,未来6~8年,全固态电池将有望开发成功。”
我国在一些器械制造已经发展上其实是和其他国家存在比较大差距,由于中国的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在一些技术能量的展现上就没有其他国家这么好的发展优势,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并没有放弃。甚至在一些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相应的优势,起步晚并不是我们的发展限制性原因,同样也由于这方面的问题更加增加了中国的前进推动力,汽车的普及,让中国拥有更多的一些发展可能,也因此让我们有了更多一种选项。
由于能源方面的使用,所以现在也有了一些展现大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也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可以说是起步比较早的一个国家,所以大家也有着更多的一些自信心,如果在燃油汽车的发展,我们和其他国家存在差异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就是掌握了先行优势。
这方面的表现存在于很多方面,就目前一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额上,中国也有优势,但最近还有一个好消息的出现,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的认证,那就是我国的全固态电池被认为是车载电池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毕竟新能源汽车需要的就是它来作为支撑中国也由于这方面的实力,获得了大家的关注,但是最近却有一个消息说国外已经成功研制出了全固态的电池,并且这一电池的续航能力达到了2000公里,如果真的是现实的话。那么中国的汽车行业将会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趋势。
技术时代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东西来做共同的应对,但同时也有一点非常的重要,那就是必须要在发展上有所把握,获取一些优势其实并没有这么的容易,所以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也会将它视为比较重要的一点,中国本身就在新能源发展上创造了一定的优势,如果直接进行解决的话,问题也会更大。
按道理来说如果其他国家不推进发展的话,中国将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着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优势但是现在其他国家也有了这项技术的突破,那么中国就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危险的状态。
本身在发展领域,我们就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差距,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的话,后续的问题将会更多,关于全固态电池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国外的进步,那么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
其实在目前的发展当中,大家对于这一发明最主要的一大关注点就在于它可以续航2000公里,针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来说,拥有着绝对的挑战性。
关于这样的发展,也让大多数人都在想,这些究竟有没有让中国车企产生危机感?
图片
其实有危机感是一件绝对的事情,毕竟在现在的运行发展过程当中,本身我们的优势性就比较少,如果说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也受到其他国家限制的话,我们的进展会更加困难。
国外成功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对于中国而言就是一个危机,不论是能源汽车发展领域还是整体的汽车发展领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如果不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多关注和推进的话,后续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全固态的电池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有着其他方面的发展意义,但中国现在也需要他来进行支撑新能源的利用。
图片
对于之前的一些能源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毕竟是在目前发展领域当中的一个常见性状态,如果说有相应国家忽视这方面发展的话,也很容易会陷入困境当中。
其实国家本身在器械发展方面就有一定的优势性呈现,如果中国不尽早地关注这一问题,那么,在汽车发展以及能源制造领域,都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固态电池的发展会为汽车带来更新的一种利用模式,无论是在续航还是在运行上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毕竟2000公里的续航对于任何一款车辆来说都是一大限制,如果说其他国家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话,那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跌出经济发展市场。
但毕竟现在还只是报道,究竟有没有完全的掌握也是一个未知数,在这种条件之下,应该做的只是更加推荐这方面的发展,争取在其他国家出现之前,就将这一技术实施突破。

较危险的状态。
本身在发展领域,我们就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差距,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的话,后续的问题将会更多,关于全固态电池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国外的进步,那么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
其实在目前的发展当中,大家对于这一发明最主要的一大关注点就在于它可以续航2000公里,针对于中国现在的发展来说,拥有着绝对的挑战性。
关于这样的发展,也让大多数人都在想,这些究竟有没有让中国车企产生危机感?
其实有危机感是一件绝对的事情,毕竟在现在的运行发展过程当中,本身我们的优势性就比较少,如果说站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也受到其他国家限制的话,我们的进展会更加困难。
国外成功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对于中国而言就是一个危机,不论是能源汽车发展领域还是整体的汽车发展领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们如果不能够在这方面有更多关注和推进的话,后续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全固态的电池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有着其他方面的发展意义,但中国现在也需要他来进行支撑新能源的利用。
对于之前的一些能源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毕竟是在目前发展领域当中的一个常见性状态,如果说有相应国家忽视这方面发展的话,也很容易会陷入困境当中。
其实国家本身在器械发展方面就有一定的优势性呈现,如果中国不尽早地关注这一问题,那么,在汽车发展以及能源制造领域,都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固态电池的发展会为汽车带来更新的一种利用模式,无论是在续航还是在运行上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毕竟2000公里的续航对于任何一款车辆来说都是一大限制,如果说其他国家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话,那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跌出经济发展市场。
但毕竟现在还只是报道,究竟有没有完全的掌握也是一个未知数,在这种条件之下,应该做的只是更加推荐这方面的发展,争取在其他国家出现之前,就将这一技术实施突破。

专业评论

会展信息

时间:2023年11月13日-11月16日
地点:四川成都
主办单位:通威集团
会议简介:本届会议是中国西部首个国际光伏盛会,邀请了15个国家以及国内22个地市州的相关企业单位参加,还邀请到了包括的光伏、氢能、风能和储能相关企业及了领域专家。展览面积超过40000㎡,参会参展企业近3000家。展会共有4个展馆,涵盖光伏全产业链包括硅料、电池片、组件、相关生产设备及周边行业。

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光伏博览会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固态电池研发是一个基于已知配方解决制备、制造难题的事情,技术壁垒依靠不断地试错积累。日本的丰田、日立造船等公司在过去30年尝试了数万种电解质配方,挑选出几十种材料应用到电池中,其他公司解决的是,如何将这几十种材料更好地应用在电池中。
回到当下,虽然现阶段固态电池量产产品很少,产业化进程仍处于早期,但从海外各家企业实验与中试产品来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优势已开始凸显,明显超过现有锂电水平。随着全球燃料油车禁售时间表的步步逼进,日韩美欧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固态电池研究,预估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为2025-2030年。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技术上步步为营,应用上梯次渗透,固态电池阶段发展前景已经逐渐明晰。应用领域上,有望率先发挥安全与柔性优势,应用于对成本敏感度较小的微电池领域,如RFID、植入式医疗设备、无线传感器等。技术进步后,再逐渐向高端消费电池渗透。随着产品的成熟,最终大规模进入电动车与储能市场,从高端品牌往下渗透,实现下游需求的全面爆发。承载着电池安全与能量全面提升梦想的固态电池,未来有望成为行业的新爆发点与关键性技术保障。

五、产业前景,未来可期

国家掌握了这一技术的话,那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跌出经济发展市场。
但毕竟现在还只是报道,究竟有没有完全的掌握也是一个未知数,在这种条件之下,应该做的只是更加推荐这方面的发展,争取在其他国家出现之前,就将这一技术实施突破。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编辑

杨波     

 穆文涛     

耿安英

副主任

刘景利       潘卫平

主        编

蒯平宇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副主编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编辑部主任

张德忠       朱瑞峰

王伟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