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3月12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3月12日

245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自中国能源网  大力推进我国光伏储能产业融合发展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609GW,成为装机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电;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GW/66.87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GW/48.7GWh,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光伏、储能完成投资额分别超过6700亿元和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超轻各向异性碳纳米管混合气凝胶

17

12

预测到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行业聚焦

权威之声

05

大力推进我国光伏储能产业融合发展

宏观政策

10

2025年力争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达到300亿元

会展信息

2024CLNB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博览会

27

22

两会聚焦 | 章建华:积极推动全球公平公正碳减排

专业评论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大力推进我国光伏储能产业融合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网

在“双碳”目标战略引领下,我国光伏发电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二大装机电源。但同时,电网消纳、新能源与用电负荷时间和空间不对称性等问题愈发突出。储能作为绿色能源存储方案,对解决上述挑战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亟需加快推动光储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光伏、储能行业高速发展,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拉动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609GW,成为装机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电;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GW/66.87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GW/48.7GWh,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光伏、储能完成投资额分别超过6700亿元和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光伏、储能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并网消纳瓶颈对光伏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风险。随着我国光伏、风电规模化发展,新能源消纳并网问题不断加重,对于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受特高压外送限制,呈现后续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分布式光伏方面,河南、山东等多省份陆续发布消纳预警风险,大幅降低了分布式光伏市场发展的预期和积极性。
(二)电力市场化机制不成熟导致光伏储能电站收益下降。电力市场化有利于能源供给侧调整、引导消费侧用能行为,从而促进新能源消纳。但电力市场化及分时电价政策叠加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电站收益呈下降趋势。以山西为例,2023年全年光伏交易电量25.38亿千瓦时,成交均价311.04元/兆瓦时,较平价固定上网电价332元/兆瓦时下降6.3%。此外,新能源电站承担的电力系统辅助服务费用等系统运行成本越来越高,对新能源电站投资收益率造成的影响也愈加广泛。储能作为调节性资源,可以有效改善新能源输出曲线,提高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灵活性。新疆、内蒙古等大基地所在省份均出台了新能源配套储能要求,但受储能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配而不用”的现象愈演愈烈,低利用率导致储能价值无法充分发挥,为开发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三、相关建议
当前光伏、电化学储能成本快速下降,已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构建光储协同的新能源装机模式,破解电网消纳压力和突破光伏装机瓶颈,可以打开市场的天花板,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十四五”期间率先实现碳达峰,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为此,建议如下:
(一)鼓励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以及独立储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网调度机制,充分发挥源网荷侧的储能作用。
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多部门明确储能在风光大基地和分布式光伏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战略定位与作用。根据供需实际情况科学优化确定配储比例,完善储能的高效利用机制,确保电网企业应调尽调分布式储能。真正利用储能系统的双向功率特性和灵活调节能力,提升光伏发电的可控性,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与可靠运行能力。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光储企业与电网的协同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光伏储能与电网的互补优化,提高新能源消纳效率和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破解光伏、储能、电网、用能不协同的难题。建议进一步加快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二)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容量电价机制、现货、辅助服务等方式,保障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成本疏导和相应收益。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新能源与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在满足电网安全运行条件下优先出清。新能源与配建储既可以作为一个主体联合结算,又允许电源侧储能转为独立储能。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出台具体细则,推动共享储能等新业态与应用方式,切实提升储能装置的利用率。
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和成本分摊机制,借鉴煤电、抽水蓄能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以进一步发挥储能容量价值,推动储能产业与光伏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保障我国新能源发展稳中有增。

权威之声

权威之声

化发展,新能源消纳并网问题不断加重,对于新能源高比例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受特高压外送限制,呈现后续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分布式光伏方面,河南、山东等多省份陆续发布消纳预警风险,大幅降低了分布式光伏市场发展的预期和积极性。
(二)电力市场化机制不成熟导致光伏储能电站收益下降。电力市场化有利于能源供给侧调整、引导消费侧用能行为,从而促进新能源消纳。但电力市场化及分时电价政策叠加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电站收益呈下降趋势。以山西为例,2023年全年光伏交易电量25.38亿千瓦时,成交均价311.04元/兆瓦时,较平价固定上网电价332元/兆瓦时下降6.3%。此外,新能源电站承担的电力系统辅助服务费用等系统运行成本越来越高,对新能源电站投资收益率造成的影响也愈加广泛。储能作为调节性资源,可以有效改善新能源输出曲线,提高新能源在电力市场中的灵活性。新疆、内蒙古等大基地所在省份均出台了新能源配套储能要求,但受储能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配而不用”的现象愈演愈烈,低利用率导致储能价值无法充分发挥,为开发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三、相关建议
当前光伏、电化学储能成本快速下降,已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构建光储协同的新能源装机模式,破解电网消纳压力和突破光伏装机瓶颈,可以打开市场的天花板,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十四五”期间率先实现碳达峰,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为此,建议如下:
(一)鼓励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以及独立储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网调度机制,充分发挥源网荷侧的储能作用。
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多部门明确储能在风光大基地和分布式光伏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战略定位与作用。根据供需实际情况科学优化确定配储比例,完善储能的高效利用机制,确保电网企业应调尽调分布式储能。真正利用储能系统的双向功率特性和灵活调节能力,提升光伏发电的可控性,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与可靠运行能力。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光储企业与电网的协同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光伏储能与电网的互补优化,提高新能源消纳效率和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破解光伏、储能、电网、用能不协同的难题。建议进一步加快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二)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容量电价机制、现货、辅助服务等方式,保障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成本疏导和相应收益。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新能源与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在满足电网安全运行条件下优先出清。新能源与配建储既可以作为一个主体联合结算,又允许电源侧储能转为独立储能。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出台具体细则,推动共享储能等新业态与应用方式,切实提升储能装置的利用率。
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和成本分摊机制,借鉴煤电、抽水蓄能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以进一步发挥储能容量价值,推动储能产业与光伏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保障我国新能源发展稳中有增。

权威之声

的指导意见》鼓励光储企业与电网的协同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光伏储能与电网的互补优化,提高新能源消纳效率和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破解光伏、储能、电网、用能不协同的难题。建议进一步加快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二)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容量电价机制、现货、辅助服务等方式,保障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成本疏导和相应收益。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新能源与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在满足电网安全运行条件下优先出清。新能源与配建储既可以作为一个主体联合结算,又允许电源侧储能转为独立储能。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出台具体细则,推动共享储能等新业态与应用方式,切实提升储能装置的利用率。
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和成本分摊机制,借鉴煤电、抽水蓄能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以进一步发挥储能容量价值,推动储能产业与光伏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保障我国新能源发展稳中有增。

权威之声

14.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15.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7.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18.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2025年力争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达到300亿元

来源:宿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3月7日,安徽中共宿州市委办公室、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宿州市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指出,到2025年,全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到2027年,突破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由集聚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上有突破。先进光伏方面,构建技术先进、优势突出、配套完善的先进光伏产业生态体系,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新型储能方面,加快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导,钠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氢储能等多元储能技术协同推进的产业布局。
在先进光伏方面,鼓励重点光伏玻璃生产企业建设国家级CNAS实验室,持续开拓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片、钙钛矿叠层电池等领域,前瞻布局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及TCO玻璃领域,抢占市场先机。推进重点组件生产企业围绕MWT背接触式组件专用焊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速企业品牌质量升级。鼓励细分领域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推进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力争建成国内光伏丝印网版头部企业。

原文链接:宿州市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施方案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预测到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来源:贤集网

3月1日与3日,Research And Markets、Markets and Markets™两大网站先后发布了全球最新的碳纤维市场分析报告,根据两家网站预测分析,预计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将达到232亿美元,2023年-2033年期间碳纤维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两位数。
Research And Markets碳纤维市场概述
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预测分析,202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为71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232亿美元,2023至203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3.2%。
就纤维类型而言,连续碳纤维将占整个碳纤维市场的最大份额。连续碳纤维比其他类型碳纤维产品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这些纤维可用于铺层、编织、预浸料、纤维缠绕、编织和拉挤等工艺,可以用于制造航空航天和国防、汽车和风能等各种最终用途行业的复合材料零件。此外,连续碳纤维是制造航空航天和高压储罐用单向胶带的理想材料。
就终端应用市场而言,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占整个碳纤维市场的最大份额。2022年以来,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占碳纤维市场的最大份额,这主要归因于波音、空客和洛克希德·马丁等商用和国防飞机制造商对碳纤维的高消耗,且下一代飞机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很大。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中碳纤维机身和机翼的设计。俄罗斯伊尔库特公司(Irkut Corporation)和中国商飞航空航天公司(COMAC Aerospace Company,China)等新公司也开始生产商用飞机,这进一步推动了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中碳纤维的消费。
预测2023年-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就区域而言,北美地区的碳纤维市场预计将成为主导性地区。新产品的开发、产能的扩大以及该地区各主要参与者的工厂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北美碳纤维市场的增长。由于新产品创新和复合材料在这些行业的应用技术进步,预计汽车、航空航天和国防以及风能行业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将增加。在北美,航空航天、国防、汽车、风能等行业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主要行业。
Markets and Markets™ 碳纤维市场概述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网站的最新研究,2023年至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6%。由于碳纤维的独特性能和日益增长的应用,在预测期内,不同终端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和国防、风能、汽车、管道、体育用品、医疗保健、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压力容器等)对碳纤维的需求正在增长,而且该市场预计还将受益于碳纤维制造工艺的技术进步,使材料具有高质量、活力和耐久性。
就碳纤维类型而言,PAN基碳纤维将在碳纤维市场上占有最大份额。与其他类型的碳纤维相比,PAN基碳纤维因其高强度、高模量、成本效益高、纤维质量好等优点,在整个碳纤维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作为最重要的一类纤维,PAN基碳纤维在航空飞机、航天和其他高技术应用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中非常理想。
就终端产品形式而言,预计复合材料产品将在碳纤维市场上占有最大份额。碳纤维优异的强度、刚度和轻质特性使其成为复合材料应用中的重要材料。它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用性,使得飞机、汽车、船舶甚至运动设备的设计更轻更坚固。这意味着可有效提高燃油效率,增加有效载荷容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预计碳纤维将继续塑造轻质和可持续材料的未来。
预测2023年-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碳纤维行业机遇与挑战
随着原始设备制造商继续从新冠疫 情后的旅行复苏中受益,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正在获得动力。
碳纤维制造商正在投资新建或升级设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东丽复合材料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扩建了位于阿拉巴马州迪凯特的工厂。该公司分配了内部资金并投资1500万美元,将TORAYCA®T1100中间模量加(IM+)碳纤维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并增加了关键冗余。
除了航空航天等传统市场以外,一些新兴市场也提供了机会,包括储氢压力容器和先进的空中交通市场。虽然这些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但对碳纤维供应链的潜在影响不容低估。随着这些市场的成熟,有望对碳纤维的需求带来进一步的增长。
虽然机遇很多,但碳纤维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其中关键是对可持续性的追求。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正在积极推动其碳纤维供应商提供可持续的碳纤维。大多数原始设备制造商都制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的目标。他们已经开始考虑将回收作为下一代零部件制造设计标准的一部分。几家碳纤维公司正在投资生物基PAN前驱体来生产碳纤维。东丽正致力于转向生物基PAN前驱体,而其他公司如韩国晓星等,已经开始在试验的基础上使用生物基PAN前驱体。
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前景
1.需求量上涨带动行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碳纤维需求量一直维持稳步上升趋势,企业和投资机构也纷纷看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前景,各路资本的大量涌入,为碳纤维行业带来了刺激效应。同时,碳纤维行业应用领域广阔,受益于下游风电叶片、航空行业、汽车制造等市场的发展,预计碳纤维需求快速提升。目前我国碳纤维行业正处于爆发增长期,未来碳纤维需求市场增速保持在17%左右,随着碳纤维随着诸多资本进入碳纤维行业,碳纤维技术不断得到突破,需求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预测2023年-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2.风电将带动碳纤维持续发展
从我国碳纤维行业下游需求量来看,目前对碳纤维需求占比较高的领域是体育休闲与风电叶片,需求量占比分别是30.9%、23.5%。随着维斯塔斯拉挤工艺专利到期、国内碳纤维快速扩张并持续降本增效、海上风电快速渗透及风机大型化趋势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预计国内风电用碳纤维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持续带动国内碳纤维需求增长。
3.国内企业大规模扩产,碳纤维行业迎来爆发期
国内碳纤维龙头大规模扩产,将改变世界碳纤维产能格局。从全球碳纤维企业的后续扩产计划来看,碳纤维产能扩张主要以中国企业为主。未来几年国内碳纤维企业扩产计划总量预计接近30万吨,但需关注各企业的项目落地性以及落地时间和实际产能,在供给短缺的背景下,率先实现项目落地和产能扩大,并稳定生产的企业将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42909.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行业聚焦

就终端应用市场而言,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占整个碳纤维市场的最大份额。2022年以来,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占碳纤维市场的最大份额,这主要归因于波音、空客和洛克希德·马丁等商用和国防飞机制造商对碳纤维的高消耗,且下一代飞机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很大。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中碳纤维机身和机翼的设计。俄罗斯伊尔库特公司(Irkut Corporation)和中国商飞航空航天公司(COMAC Aerospace Company,China)等新公司也开始生产商用飞机,这进一步推动了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中碳纤维的消费。
预测2023年-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就区域而言,北美地区的碳纤维市场预计将成为主导性地区。新产品的开发、产能的扩大以及该地区各主要参与者的工厂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北美碳纤维市场的增长。由于新产品创新和复合材料在这些行业的应用技术进步,预计汽车、航空航天和国防以及风能行业对复合材料的需求将增加。在北美,航空航天、国防、汽车、风能等行业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主要行业。
Markets and Markets™ 碳纤维市场概述
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网站的最新研究,2023年至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6%。由于碳纤维的独特性能和日益增长的应用,在预测期内,不同终端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和国防、风能、汽车、管道、体育用品、医疗保健、建筑和基础设施以及压力容器等)对碳纤维的需求正在增长,而且该市场预计还将受益于碳纤维制造工艺的技术进步,使材料具有高质量、活力和耐久性。
就碳纤维类型而言,PAN基碳纤维将在碳纤维市场上占有最大份额。与其他类型的碳纤维相比,PAN基碳纤维因其高强度、高模量、成本效益高、纤维质量好等优点,在整个碳纤维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作为最重要的一类纤维,PAN基碳纤维在航空飞机、航天和其他高技术应用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中非常理想。
就终端产品形式而言,预计复合材料产品将在碳纤维市场上占有最大份额。碳纤维优异的强度、刚度和轻质特性使其成为复合材料应用中的重要材料。它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用性,使得飞机、汽车、船舶甚至运动设备的设计更轻更坚固。这意味着可有效提高燃油效率,增加有效载荷容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预计碳纤维将继续塑造轻质和可持续材料的未来。
预测2023年-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碳纤维行业机遇与挑战
随着原始设备制造商继续从新冠疫 情后的旅行复苏中受益,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正在获得动力。
碳纤维制造商正在投资新建或升级设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东丽复合材料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扩建了位于阿拉巴马州迪凯特的工厂。该公司分配了内部资金并投资1500万美元,将TORAYCA®T1100中间模量加(IM+)碳纤维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并增加了关键冗余。
除了航空航天等传统市场以外,一些新兴市场也提供了机会,包括储氢压力容器和先进的空中交通市场。虽然这些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但对碳纤维供应链的潜在影响不容低估。随着这些市场的成熟,有望对碳纤维的需求带来进一步的增长。
虽然机遇很多,但碳纤维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其中关键是对可持续性的追求。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正在积极推动其碳纤维供应商提供可持续的碳纤维。大多数原始设备制造商都制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的目标。他们已经开始考虑将回收作为下一代零部件制造设计标准的一部分。几家碳纤维公司正在投资生物基PAN前驱体来生产碳纤维。东丽正致力于转向生物基PAN前驱体,而其他公司如韩国晓星等,已经开始在试验的基础上使用生物基PAN前驱体。
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前景
1.需求量上涨带动行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碳纤维需求量一直维持稳步上升趋势,企业和投资机构也纷纷看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前景,各路资本的大量涌入,为碳纤维行业带来了刺激效应。同时,碳纤维行业应用领域广阔,受益于下游风电叶片、航空行业、汽车制造等市场的发展,预计碳纤维需求快速提升。目前我国碳纤维行业正处于爆发增长期,未来碳纤维需求市场增速保持在17%左右,随着碳纤维随着诸多资本进入碳纤维行业,碳纤维技术不断得到突破,需求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预测2023年-203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超过两位数
2.风电将带动碳纤维持续发展
从我国碳纤维行业下游需求量来看,目前对碳纤维需求占比较高的领域是体育休闲与风电叶片,需求量占比分别是30.9%、23.5%。随着维斯塔斯拉挤工艺专利到期、国内碳纤维快速扩张并持续降本增效、海上风电快速渗透及风机大型化趋势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预计国内风电用碳纤维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持续带动国内碳纤维需求增长。
3.国内企业大规模扩产,碳纤维行业迎来爆发期
国内碳纤维龙头大规模扩产,将改变世界碳纤维产能格局。从全球碳纤维企业的后续扩产计划来看,碳纤维产能扩张主要以中国企业为主。未来几年国内碳纤维企业扩产计划总量预计接近30万吨,但需关注各企业的项目落地性以及落地时间和实际产能,在供给短缺的背景下,率先实现项目落地和产能扩大,并稳定生产的企业将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42909.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行业聚焦

质和可持续材料的未来。
碳纤维行业机遇与挑战
随着原始设备制造商继续从新冠疫 情后的旅行复苏中受益,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正在获得动力。
碳纤维制造商正在投资新建或升级设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东丽复合材料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扩建了位于阿拉巴马州迪凯特的工厂。该公司分配了内部资金并投资1500万美元,将TORAYCA®T1100中间模量加(IM+)碳纤维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并增加了关键冗余。
除了航空航天等传统市场以外,一些新兴市场也提供了机会,包括储氢压力容器和先进的空中交通市场。虽然这些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但对碳纤维供应链的潜在影响不容低估。随着这些市场的成熟,有望对碳纤维的需求带来进一步的增长。
虽然机遇很多,但碳纤维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其中关键是对可持续性的追求。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正在积极推动其碳纤维供应商提供可持续的碳纤维。大多数原始设备制造商都制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的目标。他们已经开始考虑将回收作为下一代零部件制造设计标准的一部分。几家碳纤维公司正在投资生物基PAN前驱体来生产碳纤维。东丽正致力于转向生物基PAN前驱体,而其他公司如韩国晓星等,已经开始在试验的基础上使用生物基PAN前驱体。
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前景
1.需求量上涨带动行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碳纤维需求量一直维持稳步上升趋势,企业和投资机构也纷纷看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前景,各路资本的大量涌入,为碳纤维行业带来了刺激效应。同时,碳纤维行业应用领域广阔,受益于下游风电叶片、航空行业、汽车制造等市场的发展,预计碳纤维需求快速提升。目前我国碳纤维行业正处于爆发增长期,未来碳纤维需求市场增速保持在17%左右,随着碳纤维随着诸多资本进入碳纤维行业,碳纤维技术不断得到突破,需求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2.风电将带动碳纤维持续发展
从我国碳纤维行业下游需求量来看,目前对碳纤维需求占比较高的领域是体育休闲与风电叶片,需求量占比分别是30.9%、23.5%。随着维斯塔斯拉挤工艺专利到期、国内碳纤维快速扩张并持续降本增效、海上风电快速渗透及风机大型化趋势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预计国内风电用碳纤维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持续带动国内碳纤维需求增长。
3.国内企业大规模扩产,碳纤维行业迎来爆发期
国内碳纤维龙头大规模扩产,将改变世界碳纤维产能格局。从全球碳纤维企业的后续扩产计划来看,碳纤维产能扩张主要以中国企业为主。未来几年国内碳纤维企业扩产计划总量预计接近30万吨,但需关注各企业的项目落地性以及落地时间和实际产能,在供给短缺的背景下,率先实现项目落地和产能扩大,并稳定生产的企业将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42909.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风电将带动碳纤维持续发展
从我国碳纤维行业下游需求量来看,目前对碳纤维需求占比较高的领域是体育休闲与风电叶片,需求量占比分别是30.9%、23.5%。随着维斯塔斯拉挤工艺专利到期、国内碳纤维快速扩张并持续降本增效、海上风电快速渗透及风机大型化趋势等多重利好因素叠加,预计国内风电用碳纤维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持续带动国内碳纤维需求增长。
3.国内企业大规模扩产,碳纤维行业迎来爆发期
国内碳纤维龙头大规模扩产,将改变世界碳纤维产能格局。从全球碳纤维企业的后续扩产计划来看,碳纤维产能扩张主要以中国企业为主。未来几年国内碳纤维企业扩产计划总量预计接近30万吨,但需关注各企业的项目落地性以及落地时间和实际产能,在供给短缺的背景下,率先实现项目落地和产能扩大,并稳定生产的企业将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行业聚焦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来源 :Carbontech

太阳能蒸汽发电(SSG)被认为是从海水中生产淡水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由于碳纳米管(CNT)具有高吸光性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因此已被广泛用于太阳能蒸汽发生器。然而,如何同时实现基于碳纳米管的太阳能蒸汽发生器的高水蒸发率和能源效率仍是一个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郑庆彬助理教授团队设计并制造了超轻各向异性Ti3C2TxMXene/碳纳米管(A-Ti3C2Tx/CNT)气凝胶,用于高效太阳能蒸汽发电。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light anisotropic Ti3C2Tx MXene/Carbon nanotube hybrid aerogel for highly efficient solar steam generation”为题发表于《Carbon》。
碳纳米管和Ti3C2TxMXene 的结合使混合气凝胶具有高光吸收率和有效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从而提高了光热转换效率。气凝胶的多孔结构导致多重散射和吸收,进一步促进了光热转换过程。此外,气凝胶结构的低导热性还能有效减少热量向环境的散失。通过定制各向异性通道,平均通道尺寸为 80 μm 的A-Ti3C2Tx/CNT 混合气凝胶由于毛细管效应和中间水的形成,具有最高效的水传输能力。因此,A-Ti3C2Tx/CNT 混合气凝胶在 200-2500 nm 波长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高达 95.68%,在 1 个太阳光照射(1 kWm-2)条件下的水蒸发率为 2.10 kgm-2h-1,能量效率高达 93.4%,并且具有显著的耐久性,可连续 7 天进行水蒸发。A-Ti3C2Tx/CNT 混合气凝胶的盐迁移通量高达 1.90 kgm-2h-1,因此也显示出很强的抗盐结晶能力。这项工作为建造性能稳定的高效太阳能蒸汽发生器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策略,可实际应用于海水淡化。

超轻各向异性碳纳米管混合气凝胶

技术前沿

由于毛细管效应和中间水的形成,具有最高效的水传输能力。因此,A-Ti3C2Tx/CNT 混合气凝胶在 200-2500 nm 波长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高达 95.68%,在 1 个太阳光照射(1 kWm-2)条件下的水蒸发率为 2.10 kgm-2h-1,能量效率高达 93.4%,并且具有显著的耐久性,可连续 7 天进行水蒸发。A-Ti3C2Tx/CNT 混合气凝胶的盐迁移通量高达 1.90 kgm-2h-1,因此也显示出很强的抗盐结晶能力。这项工作为建造性能稳定的高效太阳能蒸汽发生器提供了一种前瞻性策略,可实际应用于海水淡化。

技术前沿

/ 小结 /
综上所述,通过定向冷冻干燥 Ti3C2Tx/CNT 混合分散体,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垂直排列通道和高孔隙率的A-Ti3C2Tx/CNT 混合气凝胶。通过控制 Ti3C2Tx MXene 和 CNT 的质量比,可以定制A-Ti3C2Tx/CNT气凝胶垂直通道的平均尺寸。Ti3C2TxMXene和CNT 在A-Ti3C2Tx/CNT 气凝胶中均匀分布。Ti3C2TxMXene 使气凝胶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而 CNT 则使气凝胶具有较高的太阳光吸收率。MXene 表面富含亲水基团的通道有利于中间水的形成,可有效减少蒸发过程中的潜热。
平均垂直通道尺寸为 80 μm 的A-Ti3C2Tx/CNT-11 气凝胶显示出最强的毛细管效应,增强了水的传输能力,在 200 至 2500 nm 范围内的平均光吸收率高达 95.68%,能量效率高达 93.4%。结合Ti3C2TxMXene 和具有定制微结构的CNT的优点,A-Ti3C2Tx/CNT-11 在纯水中的蒸发率在 1 太阳光照射下达到 2.10 kgm-2h-1,在海水中达到 2.04 kgm-2h-1。此外,A-Ti3C2Tx/CNT-11 混合气凝胶具有出色的耐久性和高达 1.90 kgm-2h-1 的盐迁移通量。这项工作中提出的具有高 SSG 性能的独特各向异性结构有望加速开发可扩展且经济高效的太阳能蒸发技术。

技术前沿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两会聚焦 | 章建华:积极推动全球公平公正碳减排

来源:中国电力报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强调“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到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无疑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议题之一。
如何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如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接受中国能源传媒集团(以下简称“中能传媒”)记者独家专访。
积极推动全球公平公正碳减排
中能传媒: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两会期间能源议题从政府工作报告延伸到建议提案主题。请问您今年的提案关注哪些方面?
章建华:能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为携手各国,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我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快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对外话语体系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提案》重点梳理了目前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三方面问题和挑战,并针对性提出了有关建议。
针对全球碳减排不公正现象突出的问题,建议积极推动全球公平公正碳减排,坚持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发达国家正视历史排放责任,采取更大雄心和行动率先快速减排,并给予发展中国家转型更多技术经济支持;发展中国家则要立足国情尽己所能、积极行动,携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针对当前推动全球转型进程中仍存在壁垒和挑战的问题,建议强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转型合作,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等公平竞争和合作;推动全球非化石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确保全球安全降碳和长期可持续转型等。
针对我国在低碳转型政策和行动上的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建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沟通交流,支持智库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研究,支持和鼓励国际媒体、专家学者、年轻人实地见证中国转型成效,积极利用国际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宣传中国实践、中国贡献,积极宣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理念。
科学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中能传媒: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保障面临怎样的新形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将如何进一步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提升能源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章建华: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国家能源局始终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我国能源供需保持总体平衡、价格总体稳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当前,能源安全保障也面临不少压力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治理体系面临深度调整。从国内发展看,我国人均用能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生活用电量仅为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40%左右,随着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近年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应对台风洪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能源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应急保障能力还有待加强;建设美丽中国对提升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立足国内资源禀赋,多措并举增加能源供给能力,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强化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提升能源区域互济、供需互动能力。二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切实提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情形下能源系统韧性。
聚焦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能传媒: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能源局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产业创新、引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源领域的新动能在哪里?
章建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国家能源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推动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四位一体”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打造研发创新平台、推进创新成果应用、强化标准顶层设计等多种举措,打好新型能源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在于持续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前三批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制定长江流域水电开发建设方案,编制藏东南(玉察),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等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探索推进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完善源网荷储多要素互动模式,持续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智能化调控水平和就地就近消纳能力。
三是加强新型调节性电源建设。根据各地电力供需形势、调节资源和新能源发展情况,统筹谋划灵活性煤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调节资源发展,进一步优化抽水蓄能布局并加快建设,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四是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有序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要领域电能替代、燃料替代、原料替代,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利用规模。
五是精心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通过产品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和成本下降,不断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水平,巩固扩大产业链竞争能力,积极融入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大局,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做好支撑。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
中能传媒: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三年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了怎样的进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章建华: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年来,国家能源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各部委、各地方、电力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下,系统部署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加强统筹引领,编制并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参考。二是坚持多措并举,把构建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作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工作主线,推动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长26%的条件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三是树立底线思维,统筹谋划并组织召开新形势下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鲜明提出管电就要管系统、管系统就要管稳定的工作理念,对电力系统稳定工作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四是统筹保供和转型,聚焦电力系统“最后一公里”建设,编制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城乡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全国新能源总体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重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的特征愈发明显。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电力系统最优化及成本合理稳定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着力点,需要科学统筹能源安全、绿色、经济三者关系,以系统观念优化解决能源供给与产业布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要求与电网发展实际、电力规划与电力运行、装机容量与供需平衡等主要矛盾,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启动了面向2040年的最优电源电网规划格局研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性和市场经济角度的全系统最优为目标,以安全、绿色、经济为约束,推动实现电力电量保障、电力流布局、新能源布局与系统调节能力统筹优化规划。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优规划的系统研究,提高规划投资和建设的效率效益。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善应对气候变化对外话语体系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提案》重点梳理了目前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三方面问题和挑战,并针对性提出了有关建议。
针对全球碳减排不公正现象突出的问题,建议积极推动全球公平公正碳减排,坚持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发达国家正视历史排放责任,采取更大雄心和行动率先快速减排,并给予发展中国家转型更多技术经济支持;发展中国家则要立足国情尽己所能、积极行动,携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针对当前推动全球转型进程中仍存在壁垒和挑战的问题,建议强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转型合作,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等公平竞争和合作;推动全球非化石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确保全球安全降碳和长期可持续转型等。
针对我国在低碳转型政策和行动上的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建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对外沟通交流,支持智库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研究,支持和鼓励国际媒体、专家学者、年轻人实地见证中国转型成效,积极利用国际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宣传中国实践、中国贡献,积极宣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理念。
科学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中能传媒: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当前我国能源安全保障面临怎样的新形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将如何进一步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提升能源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章建华: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国家能源局始终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供应能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我国能源供需保持总体平衡、价格总体稳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当前,能源安全保障也面临不少压力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治理体系面临深度调整。从国内发展看,我国人均用能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生活用电量仅为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40%左右,随着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今后一个时期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近年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应对台风洪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能源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应急保障能力还有待加强;建设美丽中国对提升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立足国内资源禀赋,多措并举增加能源供给能力,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强化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提升能源区域互济、供需互动能力。二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切实提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情形下能源系统韧性。
聚焦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能传媒: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能源局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产业创新、引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源领域的新动能在哪里?
章建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国家能源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推动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四位一体”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打造研发创新平台、推进创新成果应用、强化标准顶层设计等多种举措,打好新型能源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在于持续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前三批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制定长江流域水电开发建设方案,编制藏东南(玉察),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等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探索推进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完善源网荷储多要素互动模式,持续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智能化调控水平和就地就近消纳能力。
三是加强新型调节性电源建设。根据各地电力供需形势、调节资源和新能源发展情况,统筹谋划灵活性煤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调节资源发展,进一步优化抽水蓄能布局并加快建设,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四是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有序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要领域电能替代、燃料替代、原料替代,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利用规模。
五是精心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通过产品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和成本下降,不断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水平,巩固扩大产业链竞争能力,积极融入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大局,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做好支撑。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
中能传媒: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三年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了怎样的进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章建华: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年来,国家能源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各部委、各地方、电力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下,系统部署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加强统筹引领,编制并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参考。二是坚持多措并举,把构建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作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工作主线,推动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长26%的条件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三是树立底线思维,统筹谋划并组织召开新形势下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鲜明提出管电就要管系统、管系统就要管稳定的工作理念,对电力系统稳定工作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四是统筹保供和转型,聚焦电力系统“最后一公里”建设,编制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城乡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全国新能源总体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重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的特征愈发明显。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电力系统最优化及成本合理稳定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着力点,需要科学统筹能源安全、绿色、经济三者关系,以系统观念优化解决能源供给与产业布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要求与电网发展实际、电力规划与电力运行、装机容量与供需平衡等主要矛盾,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启动了面向2040年的最优电源电网规划格局研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性和市场经济角度的全系统最优为目标,以安全、绿色、经济为约束,推动实现电力电量保障、电力流布局、新能源布局与系统调节能力统筹优化规划。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优规划的系统研究,提高规划投资和建设的效率效益。

后一个时期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近年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应对台风洪水、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能源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应急保障能力还有待加强;建设美丽中国对提升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立足国内资源禀赋,多措并举增加能源供给能力,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强化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提升能源区域互济、供需互动能力。二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切实提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情形下能源系统韧性。
聚焦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能传媒: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能源局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产业创新、引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能源领域的新动能在哪里?
章建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国家能源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推动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四位一体”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打造研发创新平台、推进创新成果应用、强化标准顶层设计等多种举措,打好新型能源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在于持续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前三批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制定长江流域水电开发建设方案,编制藏东南(玉察),澜沧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等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规划;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探索推进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完善源网荷储多要素互动模式,持续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智能化调控水平和就地就近消纳能力。
三是加强新型调节性电源建设。根据各地电力供需形势、调节资源和新能源发展情况,统筹谋划灵活性煤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调节资源发展,进一步优化抽水蓄能布局并加快建设,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四是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有序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要领域电能替代、燃料替代、原料替代,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利用规模。
五是精心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通过产品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和成本下降,不断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水平,巩固扩大产业链竞争能力,积极融入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大局,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做好支撑。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
中能传媒: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三年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了怎样的进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章建华: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年来,国家能源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各部委、各地方、电力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下,系统部署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加强统筹引领,编制并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参考。二是坚持多措并举,把构建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作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工作主线,推动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长26%的条件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三是树立底线思维,统筹谋划并组织召开新形势下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鲜明提出管电就要管系统、管系统就要管稳定的工作理念,对电力系统稳定工作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四是统筹保供和转型,聚焦电力系统“最后一公里”建设,编制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城乡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全国新能源总体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重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的特征愈发明显。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电力系统最优化及成本合理稳定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着力点,需要科学统筹能源安全、绿色、经济三者关系,以系统观念优化解决能源供给与产业布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要求与电网发展实际、电力规划与电力运行、装机容量与供需平衡等主要矛盾,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启动了面向2040年的最优电源电网规划格局研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性和市场经济角度的全系统最优为目标,以安全、绿色、经济为约束,推动实现电力电量保障、电力流布局、新能源布局与系统调节能力统筹优化规划。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优规划的系统研究,提高规划投资和建设的效率效益。

专业评论

电基地建设,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探索推进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积极开展智能电网建设,完善源网荷储多要素互动模式,持续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智能化调控水平和就地就近消纳能力。
三是加强新型调节性电源建设。根据各地电力供需形势、调节资源和新能源发展情况,统筹谋划灵活性煤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调节资源发展,进一步优化抽水蓄能布局并加快建设,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四是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有序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要领域电能替代、燃料替代、原料替代,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就近利用规模。
五是精心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通过产品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和成本下降,不断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水平,巩固扩大产业链竞争能力,积极融入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大局,为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做好支撑。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
中能传媒: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三年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了怎样的进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章建华: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年来,国家能源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各部委、各地方、电力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下,系统部署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加强统筹引领,编制并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参考。二是坚持多措并举,把构建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作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工作主线,推动新能源高水平消纳。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长26%的条件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三是树立底线思维,统筹谋划并组织召开新形势下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鲜明提出管电就要管系统、管系统就要管稳定的工作理念,对电力系统稳定工作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四是统筹保供和转型,聚焦电力系统“最后一公里”建设,编制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城乡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全国新能源总体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重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的特征愈发明显。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电力系统最优化及成本合理稳定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着力点,需要科学统筹能源安全、绿色、经济三者关系,以系统观念优化解决能源供给与产业布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要求与电网发展实际、电力规划与电力运行、装机容量与供需平衡等主要矛盾,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启动了面向2040年的最优电源电网规划格局研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性和市场经济角度的全系统最优为目标,以安全、绿色、经济为约束,推动实现电力电量保障、电力流布局、新能源布局与系统调节能力统筹优化规划。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优规划的系统研究,提高规划投资和建设的效率效益。

专业评论

下,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三是树立底线思维,统筹谋划并组织召开新形势下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鲜明提出管电就要管系统、管系统就要管稳定的工作理念,对电力系统稳定工作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四是统筹保供和转型,聚焦电力系统“最后一公里”建设,编制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城乡配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现了高质量开局和高水平发展。全国新能源总体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风电光伏发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重大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源网荷储各环节协同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清洁低碳的特征愈发明显。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电力系统最优化及成本合理稳定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着力点,需要科学统筹能源安全、绿色、经济三者关系,以系统观念优化解决能源供给与产业布局、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要求与电网发展实际、电力规划与电力运行、装机容量与供需平衡等主要矛盾,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启动了面向2040年的最优电源电网规划格局研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性和市场经济角度的全系统最优为目标,以安全、绿色、经济为约束,推动实现电力电量保障、电力流布局、新能源布局与系统调节能力统筹优化规划。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优规划的系统研究,提高规划投资和建设的效率效益。

专业评论

会展信息

2024CLNB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博览会

展会时间:2024/5/28---2024/5/31
展会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主办单位:上海有色网
展会介绍:
2024年5月28日-31日,CLNB 2024(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将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
 展会由SMM上海有色网主办,以“智启双碳.绿动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集“会议、展览、赛事、活动”于一体,同期举办主论坛、开幕式、企业家沙龙、专业学术论坛等系列活动。届时,政府领导、两院院士、国内外科学家、重要外宾,各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出席展会。展会聚焦新能源全产业链,围绕行业发展,技术创新,储能应用,新能源汽车、关键矿产等多个领域,集中展示锂电,钠电,储能应用,光伏,氢能及燃料电池,新能源材料,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届时,展会将覆盖5大展馆,1200多家国内外参展商将集中亮相。

会议直达:2024CLNB第九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博览会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耿安英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郭宝晶       韩    娟       张    静       

刘景利       

郑迎芳       段昕永

李淑敏       

蒯平宇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耿安英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耿安英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郭宝晶       韩    娟       张    静       

刘景利       

郑迎芳       段昕永

李淑敏       

蒯平宇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耿安英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