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10月25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10月25日

401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自经济日报《坚持有序推进能源转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在煤炭开发、生产、储运、使用全产业链各环节,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活动,对于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金刚石膜,大突破!

16

11

长时储能六大难点待解

行业聚焦

权威之声

05

坚持有序推进能源转型

宏观政策

09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

会展信息

2025年绿色生物材料和包装暨环保水处理展览会

26

22

光伏行业:用科技创新打破“内卷式”竞争怪圈

专业评论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坚持有序推进能源转型

来源:经济日报

权威之声

要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在煤炭生产环节,从煤矿设计、建设到生产,全面贯彻绿色开发理念;在煤炭消费环节,构建多元高效使用体系。
世界能源发展史迎来历史性时刻。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日前关闭了最后一座煤电厂,该国上百年的燃煤发电历史就此终结。作为首个完全淘汰煤电的主要经济体,英国弃煤在国际上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对于一个大国的运转,彻底摆脱煤炭发电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引发另一个思考: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具备立即退出煤电的条件吗?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英国为何能告别煤电。其一,英国经济增长逐步与电力消费脱钩。工业革命后很长一个时期,英国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是通过燃烧煤炭产生的。可以说,煤炭是英国和西方社会工业革命成功的基石,西方国家借助化石能源的能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和资本积累。如今,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已经或正与能源脱钩,电力需求下降。较小的用电增长压力,给煤电退出提供了良好基础。
  其二,拒绝煤炭并不代表英国不依靠化石能源。上世纪90年代,北海油气田大规模开发,使煤炭在很大程度上被更为清洁的天然气取代。彼时,煤炭占英国电力供应的比例从约65%降至约35%,关闭了大量煤矿。西方国家发现,天然气发电机组具备比煤电更好的调节性能,足以支撑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随着燃气轮机技术不断进步,天然气价格持续下降,使得一定时期内气电比煤电更经济。此后,随着绿色转型目标提出,发达国家加速拥抱天然气,依靠规模庞大的天然气机组保障电力系统安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居民生活和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用电量还有大幅增长空间。同时,我国天然气对外依赖度较高,将天然气作为主力基荷和支撑调节电源并不安全。虽然英国弃煤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切不可将英国转型路径和节奏进行生搬硬套,过于激进地退煤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在煤炭开发、生产、储运、使用全产业链各环节,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活动,对于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持续优化,商品煤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领域用煤效能和清洁化水平全面提升,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这为切实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更好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煤炭生产环节,从煤矿设计、建设到生产,全面贯彻绿色开发理念。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健全煤矿节能降碳标准体系,促进高能效技术和设备应用,深入挖掘生产系统节能潜力,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是重中之重,不仅新建煤矿要按照智能化标准建设,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更要加快智能化改造。由此,煤炭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也将持续优化。
  在煤炭消费环节,构建多元高效使用体系。煤炭使用环节是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终体现。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强散煤综合治理,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继续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提高重点行业用煤效能。同时,有序发展煤炭原料化利用,加强煤基新材料应用创新,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权威之声

其二,拒绝煤炭并不代表英国不依靠化石能源。上世纪90年代,北海油气田大规模开发,使煤炭在很大程度上被更为清洁的天然气取代。彼时,煤炭占英国电力供应的比例从约65%降至约35%,关闭了大量煤矿。西方国家发现,天然气发电机组具备比煤电更好的调节性能,足以支撑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随着燃气轮机技术不断进步,天然气价格持续下降,使得一定时期内气电比煤电更经济。此后,随着绿色转型目标提出,发达国家加速拥抱天然气,依靠规模庞大的天然气机组保障电力系统安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居民生活和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用电量还有大幅增长空间。同时,我国天然气对外依赖度较高,将天然气作为主力基荷和支撑调节电源并不安全。虽然英国弃煤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切不可将英国转型路径和节奏进行生搬硬套,过于激进地退煤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要坚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在煤炭开发、生产、储运、使用全产业链各环节,综合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等手段,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活动,对于充分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持续优化,商品煤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领域用煤效能和清洁化水平全面提升,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这为切实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更好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煤炭生产环节,从煤矿设计、建设到生产,全面贯彻绿色开发理念。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健全煤矿节能降碳标准体系,促进高能效技术和设备应用,深入挖掘生产系统节能潜力,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是重中之重,不仅新建煤矿要按照智能化标准建设,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更要加快智能化改造。由此,煤炭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也将持续优化。
在煤炭消费环节,构建多元高效使用体系。煤炭使用环节是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终体现。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强散煤综合治理,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继续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提高重点行业用煤效能。同时,有序发展煤炭原料化利用,加强煤基新材料应用创新,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持续优化,商品煤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领域用煤效能和清洁化水平全面提升,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这为切实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更好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煤炭生产环节,从煤矿设计、建设到生产,全面贯彻绿色开发理念。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健全煤矿节能降碳标准体系,促进高能效技术和设备应用,深入挖掘生产系统节能潜力,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煤矿安全智能化发展是重中之重,不仅新建煤矿要按照智能化标准建设,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更要加快智能化改造。由此,煤炭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也将持续优化。
在煤炭消费环节,构建多元高效使用体系。煤炭使用环节是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终体现。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强散煤综合治理,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继续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和建设,提高重点行业用煤效能。同时,有序发展煤炭原料化利用,加强煤基新材料应用创新,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权威之声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

来源: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

近日,福建省漳州市出台了《漳州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现就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其中,《行动方案》在重点任务中提到,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方面。
包括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等2项任务。提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核电、LNG冷能等新能源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积极向上争取海上风电竞争配置权,加快推进闽南海上风电基地、漳州核电、三峡东山杏陈180MW海上光伏发电、漳州LNG接收站二期等项目;支持东山海洋生物科技园、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打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阵地。

原文链接:漳州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长时储能六大难点待解

来源:高工储能

随着风光新能源装机占比的提升,新能源“三性”(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对于传统电力系统的冲击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中国2023年VRE(可变可再生能源)占比是15.8%,这一数据在2030年可能达到25.4%甚至更高。根据国际能源署关于VRE占比的六个阶段划分,中国VRE渗透率正处于第三阶段(10%~30%),必须得有储能来进行配合新能源消纳,需求侧管理也是重要的组成,在这一阶段,电力系统净负荷曲线会呈现出“鸭子曲线”的形状。
丹麦、爱尔兰、德国等少数国家VRE占比已处于第四阶段(30%~50%),在高VRE发电量下,供电的鲁棒性遇到挑战,电力系统净负荷曲线由“鸭子曲线”变化为“峡谷曲线”。“峡谷曲线”会带来长时间的盈亏,如果没有长时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将十分困难。
国际长时储能委员会和麦肯锡此前的一份合作评估则显示,预期到2030年时长8小时的储能在功率上占比30%,容量上占比50%,24小时以上的储能将在2030年以后迅速得到提升。
总体而言,世界各国新能源装机占比越来越高,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长时储能技术亟待发展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此前提到,现有的储能技术尤其是长时储能技术仍然不足,严重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中国新型储能的平均储能时长仅为2.2小时,短时储能无法单独应对电网稳定和电力需求波动的挑战。
长时储能技术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物理储能(抽水蓄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电化学储能(氢储能、液流电池、熔盐储能)。其中物理储能具备寿命与成本优势,电化学储能具备电能转换效率高和建设周期短的优势。
不过,很多时候产业界讨论长时储能技术时并不将传统的抽水蓄能考虑在内,因为抽水蓄能受到资源有限、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场景需求高等限制,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对长时储能的需求。
另一项较为成熟储能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储能时长较短,也时常被排除在受政策扶持的长时储能技术之列。如今年9月5日,美国能源部清洁能源示范办公室就开放了1亿美元的联邦资金申请,支持非锂电池技术、10小时以上放电系统和固定储能应用的试点规模的储能示范项目,旨在推动非锂长时储能(LDES)技术的成熟度,推进其商业化进程以及大规模应用,以满足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需求的增长。
当前,产业界较为看好的长时储能技术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以及氢储能,不过这些技术也都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阶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初始投资成本较高,有待进一步降本提效。
美国长时储能抢占鳌头
长时储能一般从VRE高、调节性资源单一地区优先开始布局。从实际应用来看,全球储能市场长时趋势明显,但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亦不相同,美国平均储能时长为3.3h,中国平均储能时长为2.1h,欧洲及亚非拉新兴市场国家平均储能时长为2h。
中国长时储能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商业模式。据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国内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电网调节压力增大,配储由鼓励引导发展为并网标配,比例从10%~20%逐步上升至15%~30%,配储时长也从1-2小时提升至4-5小时。2023年以来,河北、西藏、内蒙古、上海、新疆等10余省更是明确提出配置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推动4小时以上储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现阶段美国加州是全球唯一连续3年(即将4年)大规模采用长时储能(≥4H)的地区。8月26日,美国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就曾表示,加州将征集高达2GW的长时储能资源,作为2031年至2037年期间部署10.6GW新兴清洁能源技术集中采购的一部分。他们要求其中1GW为多日/周持续时间储能(36~160h),另外1GW为日间长持续时间储能(12~36h)。
美国市场也孕育了一批长时储能领域的初创公司,其中Form Energy日前就宣布已经完成了4.05亿美元的F轮融资。Form Energy致力于将一种专有的铁-空气电池技术商业化,已开发了一种旨在经济高效地提供100小时持续时间的储能的电池技术。
欧洲方面,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日前曾指出,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数量级,突破50%大关,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狼已经来了”,其中德国风光发电占比超过50%,西班牙超过50%,丹麦超过了70%。这些国家似乎没有配置太多的储能,但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燃煤发电利用小时数低于1500,中国还是超过4500。这里面很多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机制、成本的问题。
长时储能面临的六大难点
现阶段,长时储能发展仍然收到外部运行环境和机制(电力系统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制约,内部产业和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前者为当前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工储能产业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在外部运行环境和机制方面,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的规则、商业化的机制方面,对长时储能运营的相关制度制定、市场机制等有待补充,且2h的锂电储能、以及两部制前的抽蓄相关制度和机制都尚未完全打通,更何况4h及以上长时储能。
二是光伏与长时储能的耦合关系:长时储能只有与光伏深度耦合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现有规则下(包括CAISO市场)单一资产的收益&成本拼不过组合资产PV&S。
三是与抽蓄的竞合关系:截至2023年底,中国抽蓄累计装机51.4GW,2030年规划120GW;老玩家已早早就位,新玩家需立足补充占位和差异化竞争。
在产业和技术方面,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也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全寿命周期性能方面,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效率、寿命、温控等均有待提升,产品设计和制造应围绕长时间性能稳定和保障。
二是价格与成本方面,液流、压缩空气、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面临着初期投资高成本、运维成本高等难点,降本增效仍然是产业链参与者。
三是产业链完备方面: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仍需持续推进生产和材料的产业化、规模化、国产化,相关技术的产业化配套也亟待完善。

行业聚焦

总体而言,世界各国新能源装机占比越来越高,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长时储能技术亟待发展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此前提到,现有的储能技术尤其是长时储能技术仍然不足,严重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中国新型储能的平均储能时长仅为2.2小时,短时储能无法单独应对电网稳定和电力需求波动的挑战。
长时储能技术涵盖范围很广,包括物理储能(抽水蓄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电化学储能(氢储能、液流电池、熔盐储能)。其中物理储能具备寿命与成本优势,电化学储能具备电能转换效率高和建设周期短的优势。
不过,很多时候产业界讨论长时储能技术时并不将传统的抽水蓄能考虑在内,因为抽水蓄能受到资源有限、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场景需求高等限制,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对长时储能的需求。
另一项较为成熟储能技术路线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储能时长较短,也时常被排除在受政策扶持的长时储能技术之列。如今年9月5日,美国能源部清洁能源示范办公室就开放了1亿美元的联邦资金申请,支持非锂电池技术、10小时以上放电系统和固定储能应用的试点规模的储能示范项目,旨在推动非锂长时储能(LDES)技术的成熟度,推进其商业化进程以及大规模应用,以满足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需求的增长。
当前,产业界较为看好的长时储能技术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以及氢储能,不过这些技术也都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阶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初始投资成本较高,有待进一步降本提效。
美国长时储能抢占鳌头
长时储能一般从VRE高、调节性资源单一地区优先开始布局。从实际应用来看,全球储能市场长时趋势明显,但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亦不相同,美国平均储能时长为3.3h,中国平均储能时长为2.1h,欧洲及亚非拉新兴市场国家平均储能时长为2h。
中国长时储能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商业模式。据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国内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电网调节压力增大,配储由鼓励引导发展为并网标配,比例从10%~20%逐步上升至15%~30%,配储时长也从1-2小时提升至4-5小时。2023年以来,河北、西藏、内蒙古、上海、新疆等10余省更是明确提出配置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推动4小时以上储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现阶段美国加州是全球唯一连续3年(即将4年)大规模采用长时储能(≥4H)的地区。8月26日,美国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就曾表示,加州将征集高达2GW的长时储能资源,作为2031年至2037年期间部署10.6GW新兴清洁能源技术集中采购的一部分。他们要求其中1GW为多日/周持续时间储能(36~160h),另外1GW为日间长持续时间储能(12~36h)。
美国市场也孕育了一批长时储能领域的初创公司,其中Form Energy日前就宣布已经完成了4.05亿美元的F轮融资。Form Energy致力于将一种专有的铁-空气电池技术商业化,已开发了一种旨在经济高效地提供100小时持续时间的储能的电池技术。
欧洲方面,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日前曾指出,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数量级,突破50%大关,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狼已经来了”,其中德国风光发电占比超过50%,西班牙超过50%,丹麦超过了70%。这些国家似乎没有配置太多的储能,但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燃煤发电利用小时数低于1500,中国还是超过4500。这里面很多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机制、成本的问题。
长时储能面临的六大难点
现阶段,长时储能发展仍然收到外部运行环境和机制(电力系统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制约,内部产业和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前者为当前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工储能产业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在外部运行环境和机制方面,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的规则、商业化的机制方面,对长时储能运营的相关制度制定、市场机制等有待补充,且2h的锂电储能、以及两部制前的抽蓄相关制度和机制都尚未完全打通,更何况4h及以上长时储能。
二是光伏与长时储能的耦合关系:长时储能只有与光伏深度耦合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现有规则下(包括CAISO市场)单一资产的收益&成本拼不过组合资产PV&S。
三是与抽蓄的竞合关系:截至2023年底,中国抽蓄累计装机51.4GW,2030年规划120GW;老玩家已早早就位,新玩家需立足补充占位和差异化竞争。
在产业和技术方面,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也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全寿命周期性能方面,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效率、寿命、温控等均有待提升,产品设计和制造应围绕长时间性能稳定和保障。
二是价格与成本方面,液流、压缩空气、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面临着初期投资高成本、运维成本高等难点,降本增效仍然是产业链参与者。
三是产业链完备方面: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仍需持续推进生产和材料的产业化、规模化、国产化,相关技术的产业化配套也亟待完善。

行业聚焦

当前,产业界较为看好的长时储能技术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以及氢储能,不过这些技术也都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阶段,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初始投资成本较高,有待进一步降本提效。
美国长时储能抢占鳌头
长时储能一般从VRE高、调节性资源单一地区优先开始布局。从实际应用来看,全球储能市场长时趋势明显,但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亦不相同,美国平均储能时长为3.3h,中国平均储能时长为2.1h,欧洲及亚非拉新兴市场国家平均储能时长为2h。
中国长时储能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商业模式。据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国内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电网调节压力增大,配储由鼓励引导发展为并网标配,比例从10%~20%逐步上升至15%~30%,配储时长也从1-2小时提升至4-5小时。2023年以来,河北、西藏、内蒙古、上海、新疆等10余省更是明确提出配置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推动4小时以上储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
现阶段美国加州是全球唯一连续3年(即将4年)大规模采用长时储能(≥4H)的地区。8月26日,美国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就曾表示,加州将征集高达2GW的长时储能资源,作为2031年至2037年期间部署10.6GW新兴清洁能源技术集中采购的一部分。他们要求其中1GW为多日/周持续时间储能(36~160h),另外1GW为日间长持续时间储能(12~36h)。
美国市场也孕育了一批长时储能领域的初创公司,其中Form Energy日前就宣布已经完成了4.05亿美元的F轮融资。Form Energy致力于将一种专有的铁-空气电池技术商业化,已开发了一种旨在经济高效地提供100小时持续时间的储能的电池技术。
欧洲方面,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日前曾指出,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数量级,突破50%大关,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狼已经来了”,其中德国风光发电占比超过50%,西班牙超过50%,丹麦超过了70%。这些国家似乎没有配置太多的储能,但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燃煤发电利用小时数低于1500,中国还是超过4500。这里面很多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机制、成本的问题。
长时储能面临的六大难点
现阶段,长时储能发展仍然收到外部运行环境和机制(电力系统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制约,内部产业和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前者为当前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工储能产业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在外部运行环境和机制方面,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的规则、商业化的机制方面,对长时储能运营的相关制度制定、市场机制等有待补充,且2h的锂电储能、以及两部制前的抽蓄相关制度和机制都尚未完全打通,更何况4h及以上长时储能。
二是光伏与长时储能的耦合关系:长时储能只有与光伏深度耦合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现有规则下(包括CAISO市场)单一资产的收益&成本拼不过组合资产PV&S。
三是与抽蓄的竞合关系:截至2023年底,中国抽蓄累计装机51.4GW,2030年规划120GW;老玩家已早早就位,新玩家需立足补充占位和差异化竞争。
在产业和技术方面,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也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全寿命周期性能方面,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效率、寿命、温控等均有待提升,产品设计和制造应围绕长时间性能稳定和保障。
二是价格与成本方面,液流、压缩空气、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面临着初期投资高成本、运维成本高等难点,降本增效仍然是产业链参与者。
三是产业链完备方面: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仍需持续推进生产和材料的产业化、规模化、国产化,相关技术的产业化配套也亟待完善。

行业聚焦

长时储能面临的六大难点
现阶段,长时储能发展仍然收到外部运行环境和机制(电力系统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制约,内部产业和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且前者为当前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工储能产业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在外部运行环境和机制方面,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可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的规则、商业化的机制方面,对长时储能运营的相关制度制定、市场机制等有待补充,且2h的锂电储能、以及两部制前的抽蓄相关制度和机制都尚未完全打通,更何况4h及以上长时储能。
二是光伏与长时储能的耦合关系:长时储能只有与光伏深度耦合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现有规则下(包括CAISO市场)单一资产的收益&成本拼不过组合资产PV&S。
三是与抽蓄的竞合关系:截至2023年底,中国抽蓄累计装机51.4GW,2030年规划120GW;老玩家已早早就位,新玩家需立足补充占位和差异化竞争。
在产业和技术方面,长时储能面临的挑战也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全寿命周期性能方面,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效率、寿命、温控等均有待提升,产品设计和制造应围绕长时间性能稳定和保障。
二是价格与成本方面,液流、压缩空气、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面临着初期投资高成本、运维成本高等难点,降本增效仍然是产业链参与者。
三是产业链完备方面: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路线仍需持续推进生产和材料的产业化、规模化、国产化,相关技术的产业化配套也亟待完善。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金刚石膜,大突破!

来源:Carbontech

金刚石具有适用于各种量子和电子技术的卓越材料特性。然而,单晶金刚石的异质外延生长仍然有限,阻碍了金刚石基技术的集成和发展。为此,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单晶金刚石膜直接键合到各种材料上,包括硅、熔融石英、蓝宝石、热氧化物和铌酸锂。这种键合工艺结合了定制的膜合成、转移和干表面功能化,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同时提供接近统一产量和可扩展性的途径。
研究人员生成的键合晶体膜厚度低至10纳米,界面区域为亚纳米,厚度变化范围为 200 x 200 μm2。测量了150纳米厚的键合膜中氮空位中心的自旋相干时间T2,高达623 ± 21 μs,适用于高级量子应用。展示了将高品质因数纳米光子腔与金刚石异质结构集成的多种方法,突出了该平台在量子光子应用中的多功能性。此外,还展示了这种超薄金刚石膜与全内反射荧光 (TIRF) 显微镜兼容,这使得相干金刚石量子传感器能够与活细胞连接,同时抑制不需要的背景发光。本文展示的流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包,用于合成用于量子和电子技术的异质金刚石基混合系统。
相关研究成果以“Direct-bonded diamond membranes for heterogeneous quantum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i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技术前沿

相关研究成果以“Direct-bonded diamond membranes for heterogeneous quantum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i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 结论 /
研究人员展示了创建基于金刚石的异质材料和技术的完整工艺流程。键合膜结合了同位素工程、原位掺杂和精确的厚度控制,同时保持了量子技术所必需的表面形貌、平整度和晶体质量。我们生成的键合连续晶体膜厚度仅为10纳米,远低于之前的演示,可与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中的材料几何形状相媲美。HRTEM揭示了有序的亚纳米键合界面,PL 测量表明所有托管色心都具有高信噪比,氮空位中心保持了类似块体的自旋相干性。该工艺与纳米结构基板兼容,占地面积小,不需要键合后蚀刻,从而确保了预先存在的目标基板结构的完整性。键合膜可承受多个后续纳米制造步骤,方法与包括晶圆键合在内的标准半导体制造工艺兼容。
至关重要的是,通过避免使用中间粘合材料,研究人员生成了适用于量子光子学和量子生物传感的最佳材料异质结构。通过TiO2沉积或直接金刚石图案化和蚀刻来集成高品质因数纳米光子学,证明了量子光子学的技术适用性。这些基于金刚石的异质结构具有最小的光损耗,是片上纳米光子集成和自旋光子耦合装置的理想候选者。此外,证明了金刚石膜键合通过将流动通道与金刚石膜集成,为量子生物传感和成像开辟了新的实验可能性。荧光分子和 NV−中心的同时分辨率将能够准确识别所需传感目标的近端 NV−传感器。超薄金刚石膜还允许TIRF照明,大大提高了局部传感目标的信号对比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必要的激光激发。
该制造工艺为量子技术开辟了广泛的基于金刚石的异质平台。金刚石与 LiNbO3等电光和压电材料的集成将为片上电可重构非线性量子光子学铺平道路,并允许研究量子自旋声子相互作用。金刚石键合解锁了与其他固态量子比特、磁共振混合系统或超导平台的更多耦合可能性。此外,将这种金刚石膜与已建立的高度相干近表面 NV − 中心的技术相结合,将产生超灵敏的金刚石探针,该探针专为研究分子结合分析、二维二硫属化物 (TMD) 和薄膜磁性材料而优化。最后,由于高热导率、大带隙和高临界电场,键合金刚石膜在高功率电子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光伏行业:用科技创新打破“内卷式”竞争怪圈

来源:中国能源网

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座谈会。据了解,共有16家主要光伏企业负责人参会,涉及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产业制造端各主要环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表示,各位企业家及代表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用“喜忧参半”来描述今年光伏行业发展。一方面,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再创新高,海外市场出货量实现提升,行业整体维持向好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光伏产品价格下降,企业业绩承压。
光伏行业进入平价时代后,降本增效发展目标愈发突出,如何把握好产业发展节奏和速度,在平衡好目前供需的同时,考虑到中长期市场供需变化,带动产业稳步向前,助力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现阶段光伏产业要解答的关键课题。
供需失衡尚待缓解
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指出,近段时间以来,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滑,行业陷入了非理性竞争的循环中。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维护光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召开座谈会共同研讨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等相关措施。
在王勃华看来,当前光伏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近1.4亿千瓦,同比增长23.71%;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5.2亿千瓦。同时,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均实现高比例增长,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但各主要环节产品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最高超过40%。
10月17日,光伏行业咨询机构PV InfoLink发布的最新周价格评析显示,多晶硅方面,产能规模和当前产量均有供过于求的压力,叠加现货库存的存续,对现货价格尝试继续微幅回调均形成压力。同时,组件价格持续下降。
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分析师陈天朗指出,现阶段硅片库存约40亿片,硅片厂面临现金流亏损及高库存的压力。要想库存水量正常,厂商恐怕需要更强力度地出清。电池片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但硅片、组件上下游持续跌价,牵引电池片价格走低。
产能错配竞争激烈
业内人士将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归结为周期性波动,并提出,当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供给与需求错配所致。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全球我国光伏年新增装机及增速均保持增长。相对于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今年增速较此前有所下降,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期,而生产规模仍在上升,因此出现了供需错配的现象,光伏产品价格自然下滑,由此导致竞争越发激烈。”
2020年以来,全球和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和增速一直保持增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光伏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加。征信机构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光伏相关企业88.47万家。2021年注册量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60.62%至11.54万家。2022年、2023年注册量分别达15.35万家、24.43万家,同比增长32.98%、59.15%。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9.61万家光伏相关企业,其中前4月注册量同比增长17.06%至8.33万家。
与此同时,新增产能不断上马。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各主要制造环节扩产项目数量近100个,其中,超60个项目签约或开工。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本轮周期的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销售,就不会出现低于成本价的现象。由于过去几年市场快速增长,行业内企业为此加快了扩张速度,同时大量非光伏企业跨界涌入,新产能快速增长。这种情况下,每家企业都想把东西卖出去,造成了价格竞争。”
王勃华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本轮周期的产生是由于产能规模上得太快,而这又是因为光伏产业正处于新旧技术迭代和设备进步发展的一个时期,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光伏产业投资热潮,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程度加深,最后导致非理性竞争的出现。”
避免低级重复扩张
王勃华认为:“放眼未来,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行业的发展。例如,如何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合理控制扩产节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如何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光伏发电更好地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动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
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表示,企业应从自身做起,合理把握扩张速度和定价机制。这种自我约束不仅是对企业自身负责,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维护。当存量市场难以支撑更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低层级竞争便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这种竞争模式不仅无法带来行业的整体进步,反而会导致资源错配、创新受阻,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行业呼吁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已有宏观层面管理政策出台,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7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与2021年版对比,此次修订涉及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提高部分技术指标要求;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内容。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指出,在目前光伏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供给端的调控是加快推动供需恢复平衡的关键举措。
本轮周期过后,王勃华预计:“以‘挣快钱’为目的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将会被淘汰。此外,如果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节奏跟不上市场和产业发展,那么也可能面临淘汰。”
中信期货认为,光伏行业进入底部区间,静待供需再平衡。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供应总量虽然过剩,但动态产销接近均衡,产业链景气度下行空间有限,预计各环节利润从2025年起边际修复。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供需失衡尚待缓解
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会议指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指出,近段时间以来,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滑,行业陷入了非理性竞争的循环中。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维护光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召开座谈会共同研讨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等相关措施。
在王勃华看来,当前光伏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近1.4亿千瓦,同比增长23.71%;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5.2亿千瓦。同时,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均实现高比例增长,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但各主要环节产品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最高超过40%。
10月17日,光伏行业咨询机构PV InfoLink发布的最新周价格评析显示,多晶硅方面,产能规模和当前产量均有供过于求的压力,叠加现货库存的存续,对现货价格尝试继续微幅回调均形成压力。同时,组件价格持续下降。
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分析师陈天朗指出,现阶段硅片库存约40亿片,硅片厂面临现金流亏损及高库存的压力。要想库存水量正常,厂商恐怕需要更强力度地出清。电池片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但硅片、组件上下游持续跌价,牵引电池片价格走低。
产能错配竞争激烈
业内人士将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归结为周期性波动,并提出,当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供给与需求错配所致。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全球我国光伏年新增装机及增速均保持增长。相对于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今年增速较此前有所下降,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期,而生产规模仍在上升,因此出现了供需错配的现象,光伏产品价格自然下滑,由此导致竞争越发激烈。”
2020年以来,全球和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和增速一直保持增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光伏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加。征信机构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光伏相关企业88.47万家。2021年注册量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60.62%至11.54万家。2022年、2023年注册量分别达15.35万家、24.43万家,同比增长32.98%、59.15%。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9.61万家光伏相关企业,其中前4月注册量同比增长17.06%至8.33万家。
与此同时,新增产能不断上马。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各主要制造环节扩产项目数量近100个,其中,超60个项目签约或开工。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本轮周期的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销售,就不会出现低于成本价的现象。由于过去几年市场快速增长,行业内企业为此加快了扩张速度,同时大量非光伏企业跨界涌入,新产能快速增长。这种情况下,每家企业都想把东西卖出去,造成了价格竞争。”
王勃华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本轮周期的产生是由于产能规模上得太快,而这又是因为光伏产业正处于新旧技术迭代和设备进步发展的一个时期,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光伏产业投资热潮,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程度加深,最后导致非理性竞争的出现。”
避免低级重复扩张
王勃华认为:“放眼未来,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行业的发展。例如,如何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合理控制扩产节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如何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光伏发电更好地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动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
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表示,企业应从自身做起,合理把握扩张速度和定价机制。这种自我约束不仅是对企业自身负责,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维护。当存量市场难以支撑更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低层级竞争便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这种竞争模式不仅无法带来行业的整体进步,反而会导致资源错配、创新受阻,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行业呼吁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已有宏观层面管理政策出台,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7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与2021年版对比,此次修订涉及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提高部分技术指标要求;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内容。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指出,在目前光伏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供给端的调控是加快推动供需恢复平衡的关键举措。
本轮周期过后,王勃华预计:“以‘挣快钱’为目的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将会被淘汰。此外,如果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节奏跟不上市场和产业发展,那么也可能面临淘汰。”
中信期货认为,光伏行业进入底部区间,静待供需再平衡。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供应总量虽然过剩,但动态产销接近均衡,产业链景气度下行空间有限,预计各环节利润从2025年起边际修复。

专业评论

10月17日,光伏行业咨询机构PV InfoLink发布的最新周价格评析显示,多晶硅方面,产能规模和当前产量均有供过于求的压力,叠加现货库存的存续,对现货价格尝试继续微幅回调均形成压力。同时,组件价格持续下降。
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分析师陈天朗指出,现阶段硅片库存约40亿片,硅片厂面临现金流亏损及高库存的压力。要想库存水量正常,厂商恐怕需要更强力度地出清。电池片供需关系相对平衡,但硅片、组件上下游持续跌价,牵引电池片价格走低。
产能错配竞争激烈
业内人士将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归结为周期性波动,并提出,当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供给与需求错配所致。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全球我国光伏年新增装机及增速均保持增长。相对于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今年增速较此前有所下降,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期,而生产规模仍在上升,因此出现了供需错配的现象,光伏产品价格自然下滑,由此导致竞争越发激烈。”
2020年以来,全球和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和增速一直保持增长。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光伏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加。征信机构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光伏相关企业88.47万家。2021年注册量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60.62%至11.54万家。2022年、2023年注册量分别达15.35万家、24.43万家,同比增长32.98%、59.15%。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9.61万家光伏相关企业,其中前4月注册量同比增长17.06%至8.33万家。
与此同时,新增产能不断上马。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各主要制造环节扩产项目数量近100个,其中,超60个项目签约或开工。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本轮周期的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销售,就不会出现低于成本价的现象。由于过去几年市场快速增长,行业内企业为此加快了扩张速度,同时大量非光伏企业跨界涌入,新产能快速增长。这种情况下,每家企业都想把东西卖出去,造成了价格竞争。”
王勃华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本轮周期的产生是由于产能规模上得太快,而这又是因为光伏产业正处于新旧技术迭代和设备进步发展的一个时期,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光伏产业投资热潮,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程度加深,最后导致非理性竞争的出现。”
避免低级重复扩张
王勃华认为:“放眼未来,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行业的发展。例如,如何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合理控制扩产节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如何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光伏发电更好地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动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
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表示,企业应从自身做起,合理把握扩张速度和定价机制。这种自我约束不仅是对企业自身负责,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维护。当存量市场难以支撑更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低层级竞争便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这种竞争模式不仅无法带来行业的整体进步,反而会导致资源错配、创新受阻,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行业呼吁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已有宏观层面管理政策出台,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7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与2021年版对比,此次修订涉及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提高部分技术指标要求;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内容。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指出,在目前光伏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供给端的调控是加快推动供需恢复平衡的关键举措。
本轮周期过后,王勃华预计:“以‘挣快钱’为目的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将会被淘汰。此外,如果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节奏跟不上市场和产业发展,那么也可能面临淘汰。”
中信期货认为,光伏行业进入底部区间,静待供需再平衡。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供应总量虽然过剩,但动态产销接近均衡,产业链景气度下行空间有限,预计各环节利润从2025年起边际修复。

专业评论

避免低级重复扩张
王勃华认为:“放眼未来,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行业的发展。例如,如何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合理控制扩产节奏,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如何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光伏发电更好地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动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
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表示,企业应从自身做起,合理把握扩张速度和定价机制。这种自我约束不仅是对企业自身负责,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维护。当存量市场难以支撑更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时,低层级竞争便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这种竞争模式不仅无法带来行业的整体进步,反而会导致资源错配、创新受阻,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行业呼吁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已有宏观层面管理政策出台,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7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与2021年版对比,此次修订涉及继续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扩张;提高部分技术指标要求;加强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内容。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指出,在目前光伏供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供给端的调控是加快推动供需恢复平衡的关键举措。
本轮周期过后,王勃华预计:“以‘挣快钱’为目的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将会被淘汰。此外,如果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节奏跟不上市场和产业发展,那么也可能面临淘汰。”
中信期货认为,光伏行业进入底部区间,静待供需再平衡。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大幅下跌,供应总量虽然过剩,但动态产销接近均衡,产业链景气度下行空间有限,预计各环节利润从2025年起边际修复。

会展信息

2025年绿色生物材料和包装暨环保水处理展览会

展会时间:2025/6/25---2025/6/27
展会地点:上海世博展览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展路1099号(中国馆对面)
主办单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拟)平台支持: BDM PLUS环保材料服务平台
会议背景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双碳目标”背景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持续引导下,我国将加快建设塑料制品回收体系,支持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材料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全国各地也在开展组织生态环境部启动的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环保材料和水处理的相关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基材料行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信部,2021年)等。从产业链来看,生物基材料行业产业链上游包括谷物、豆科、秸秆等可再生生物质原料;中游为生物基材料生产;下游为应用领域,包括包装、餐饮、纺织等行业。在区域结构上,东部地区的企业数量较多,特别是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带,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制造业基础,成为了中国生物基材料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会议直达:2025年绿色生物材料和包装暨环保水处理展览会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刘志平

张    静                         马晓璐

刘景利       

段昕永

李淑敏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马晓璐       刘志平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刘志平

张    静                         马晓璐

刘景利       

段昕永

李淑敏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马晓璐       刘志平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