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8月22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8月22日

359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自经济日报《提升电力交易含“绿”量》

我国绿电交易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绿电绿证交易量已超过1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327%。其中,绿电交易电量达到1481亿千瓦时,绿证交易3907万张,对应电量390.7亿千瓦时。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绿色转型,也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随着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绿电交易仍要解决好绿电消费不活跃、消纳困难、“电—碳”市场协同不佳以及绿证国际互认度不高等问题。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光伏光热(PVT)一体化技术你见过吗?

14

10

碳纤维助力轻量化、智能化、个性化

行业聚焦

权威之声

05

提升电力交易含“绿”量

宏观政策

08

聚焦分布式光伏等行业设备

会展信息

中国(江苏)新能源 · 新材料创新应用博览会

28

19

遵循“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原则高速发展

专业评论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提升电力交易含“绿”量

来源:经济日报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日前正式发布《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明确了绿色电力交易的定义、范围和价格机制,并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统一的绿电交易规则。《专章》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推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的市场体系和长效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绿电交易是指用电企业直接对接光伏、风电等发电企业,购买绿色电能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绿证”)。绿电交易作为绿色电力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方式,能够全面反映绿色电力的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从创新与绿色的发展理念看,绿电交易使可再生能源的外部性在能源行业内部得以体现,客观上促进了能源电力行业的技术革新,有助于加速经济发展含“绿”量的提升,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我国绿电交易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绿电绿证交易量已超过1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327%。其中,绿电交易电量达到1481亿千瓦时,绿证交易3907万张,对应电量390.7亿千瓦时。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绿色转型,也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未来,随着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绿电交易仍要解决好绿电消费不活跃、消纳困难、“电—碳”市场协同不佳以及绿证国际互认度不高等问题。
  在体制机制的优化改革方面,要完善绿电消费市场激励机制,既要做好提升绿电消费的政策供给,如为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也要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绿色电力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刺激市场需求。制定明确的跨省绿电交易规则和监管措施,包括交易申报、结算、违约处罚等流程,提高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确保绿电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和消纳。构建双轨制绿电交易市场体系,依托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设立强制交易市场,确保绿电供应比例,同时开辟自愿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多样化的交易产品和灵活的交易方式,如绿电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以满足市场参与者的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
  在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上,加强绿色电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明确资金申请、使用和评估流程,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绿色电力生产技术、电力储存技术、电力调度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建立动态电力排放因子数据库,根据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实时更新数据,提供详细的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和公式,准确反映绿电交易对碳排放的实际影响。主动与国际绿证发行机构进行对接,寻求互认机制,方便国内外绿证的流通和兑换,提高我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度,增强绿电交易国际竞争力。

权威之声

权威之声

质生产力发展。未来,随着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绿电交易仍要解决好绿电消费不活跃、消纳困难、“电—碳”市场协同不佳以及绿证国际互认度不高等问题。
在体制机制的优化改革方面,要完善绿电消费市场激励机制,既要做好提升绿电消费的政策供给,如为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也要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绿色电力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刺激市场需求。制定明确的跨省绿电交易规则和监管措施,包括交易申报、结算、违约处罚等流程,提高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确保绿电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和消纳。构建双轨制绿电交易市场体系,依托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设立强制交易市场,确保绿电供应比例,同时开辟自愿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多样化的交易产品和灵活的交易方式,如绿电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以满足市场参与者的不同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
在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上,加强绿色电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明确资金申请、使用和评估流程,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绿色电力生产技术、电力储存技术、电力调度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建立动态电力排放因子数据库,根据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实时更新数据,提供详细的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和公式,准确反映绿电交易对碳排放的实际影响。主动与国际绿证发行机构进行对接,寻求互认机制,方便国内外绿证的流通和兑换,提高我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度,增强绿电交易国际竞争力。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聚焦分布式光伏等行业设备

来源: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

8月13日,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印发《江门市江海区落实国家、省、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充换电方面《通知》明确:强化产品推广。聚焦全区智能装备、储能装备、分布式光伏等行业设备,以及家电、家具、水暖卫浴、五金门锁、消费电子等消费品需求,以设备更新为契机,加快推动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引导企业对标国家、省政策导向,争取我区更多企业产品纳入省级、市级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产品清单目录。围绕交通、水利、环保、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充分挖掘我区需求,加强电力设备、储能装备、节能灯具等本地企业生产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原文链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工作方案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碳纤维助力轻量化、智能化、个性化

来源:Carbontech

新能源汽车的热度在汽车行业传统淡季中依然不减。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7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实现了98.4万辆与99.1万辆,同比增长22.3%与27%。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91.4万辆和593.4万辆,占新车总销量的36.4%。
碳纤维助力高端车型轻量化
轻量化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来说至关重要,除了采用高强度钢、铝镁合金外,高端车型越来越青睐碳纤维复合材料来进行减重。
专业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研发及生产的中国恒瑞有限公司(HRC),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2024年在中国生产的碳纤维车身汽车有望达到1万辆以上,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还有望迎来突破。
比亚迪仰望U9采用一体式碳纤维单体座舱,结构件、车侧装饰件采用了碳纤维。

行业聚焦

该车身采用民用最高等级 T700 碳纤维材质以及多使用于飞机中的 12K 宇航级小丝束,并运用了热压罐车身形成工艺。碳纤维使得整车自重大幅降低,车辆推重比大幅上升,提升了加速表现。
长城汽车的坦克700HI4-T,其顶盖后装饰板总成、顶盖装饰板总成、前保险杠下护板、后保险杠左/右下饰板、发动机罩装饰件总成在内的一整套零部件据采用碳纤维材料,并通过胶螺手段将碳纤维装饰件与车身牢固连接。

行业聚焦

东风集团旗下的高端电动越野车品牌东风猛士,其新能源全地形极限越野概念车M-HUNTER,也是全车身采用航空级高级碳纤维材质,在减重的同时,提供更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目前全球知名的碳纤维材料供应商主要有日本东丽、帝人东邦、三菱丽阳、美国赫氏、韩国晓星、西格里、美国氰特、台塑集团和中复神鹰等。其中,东丽的市场占有率最高,约为30%。高端车型对碳纤维的青睐,吸引碳纤维供应商加码在汽车领域的应用研发。
东丽预测202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量约为16.1万吨,2026-2030年以及2040年全球碳纤维市场有望保持高增长态势。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光伏光热(PVT)一体化技术你见过吗?

来源:碳中和学习与实践

光伏光热(PVT)一体化
PVT 模块结合了太阳能和热能发电,效率可提高 15%。它们节省空间、经济高效、可靠,适用于各种应用。规格包括 1700W 功率、不锈钢芯和高级认证。

技术前沿

光伏 (PV) 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用于加热空气。使用新型 PV/T 系统,PV 板安装在热能板上,从同一表面产生 100% 可再生电能和热能。这种热电联产技术也适用于太阳能 PV/T 屋顶应用。
光伏 (PV) 组件:  PV 板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流,可在现场使用、储存或反馈到电网以获得经济激励。但是,照射到 PV 板上的大部分太阳辐射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损失掉。
热能 (T) 组件: 该系统还充当 PV 安装系统,从 PV 组件中提取多余的热量,从而显著提高其功率输出。PV 和太阳能热能板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建筑物的新鲜空气供应。现有的 HVAC 进气风扇通过面板上的微孔、绝缘机械管道将这种太阳能加热的新鲜空气吸入 HVAC 装置。

技术前沿

PVT组件特点:
1、光伏/热能一体化: 利用太阳能 PVT 模块在发电的同时提供热水或暖气,将 PVT 模块与多能源系统结合在一起,满足电力和热能需求。
2、节省空间: 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发电和供热的双重效果。
3、全面的产品和认证体系: 比行业标准更严格的内部测试。
4、提高光伏效率: 通过背面全流道系统,降低光伏组件温度,提高发电效率8-15%。
5、PVT产品测试: 两次100% EL测试,一次绝缘电阻测试,两次气密性检查。
光伏热一体化解决方案
结合光伏和热能系统,实现高太阳能利用率。
产品优势:
高效节能、低运营成本、安全可靠、智能操作
应用场景:工业厂房、乡村振兴、游泳池、健身房、浴室

技术前沿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遵循“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原则高速发展

来源:全球光伏

中国的光伏产业一直遵循着“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的原则在高速发展。展望未来十年,光伏产业的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大;新型光伏技术也将层出不穷,但新型光伏技术必须遵循“高效率、低成本、高可靠”三原则,凡是不符合这三原则的光伏技术终将被淘汰。光伏产业的供给大于需求和合理赢利水平将是光伏产业的常态。
2024年,太阳能组件的招标价格频现低价,价格已降至平均生产成本以下。行业的许多公司正在缩减生产规模,一些厂商取消进入光伏市场。
在此大行情下,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光伏产业的发展会如何,这是整个光伏产业和光伏人都在思考和关心的问题。如果要展望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我想从光伏市场发展历史和技术演绎这两个维度进行阐述——“鉴古知今”,以此来展望我国未来十年的光伏产业发展。
中国的光伏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58年中国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开始,一直到2002年之前,是政府、科研机构及国企主导和参与的阶段;这个阶段不是一个市场化的阶段,但为未来的光伏产业化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人才储备和产业基础。
而中国光伏真正大规模产业化开始的元年是2002年。‌2001年施正荣博士从澳大利亚回国,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自此中国光伏产业和国际市场开始接轨。
2002无锡尚德公司第一条10兆瓦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商业化的开始,这一下子把中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也开创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商业化道路。
2005-2007年,一批公司如晶澳、阿特斯、天合光能等中国光伏企业陆续在海外上市。2008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多晶硅材料价格暴跌,光伏产品价格迅速走低,这为国内市场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2011年美国发动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随后欧盟也开始了“双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除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外,制定了多项政策进一步启动国内市场,从2015年开始中国稳居全球光伏装机量首位。
2018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下半年光伏发电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光伏行业一下子陷入低谷,但中国光伏组件价格走低,为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9年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正式出台,国内光伏装机市场也越来越大,到2023年我国装机规模达到了216GW (全球装机390GW),稳居全球首位。考虑到我们国家的能源供结构、相关能源规划以及政策释放,比如火电退出比例、大基地项目建设、电网建设、支持分布式发展等,未来的我国还有广阔的光伏市场扩增空间。
从上述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国内政策释放的过程,也是光伏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的过程;未来光伏产业的市场还将增长,再叠加海外市场的增量,光伏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因此光伏产业的前景是看好的。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光伏生产线的快速扩张性;光伏产能的增长已阶段性的超过了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光伏产品的供需失衡与低价位销售将是未来要面对的现实。
从技术角度来看,光伏产业主流技术一直遵循着三个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正在这个“三原则”下,光伏技术大浪淘沙;光伏行业虽经过了多次高峰低谷,但凡是不符合这三原则的光伏技术均被淘汰。光伏电池从技术种类划分种类繁多,有晶体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碲化镉薄膜电池、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砷化镓单结/叠层电池、有机薄膜电池、染料敏化电池和钙钛矿电池等。
光伏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技术迭代升级和成本降低的过程。早在2008年硅料价格高昂时,一些企业如新澳太阳能、南通强生、天威薄膜等企业,布局了非晶硅薄膜电池;但该种电池效率提升困难(和晶体硅相比),且存在着S-K效应,组件功率衰退得厉害,光伏企业纷纷终止其研发。
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布局了碲化镉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但设备投资昂贵、效率提升缓慢,无论是效率还是性价比,都无法和同期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相比(更不用说单晶硅电池),到目前碲化镉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市场占比非常小(不到1%)。
早期一些企业也布局了化合物太阳电池(单结和多结),分别开发了柔性GaAs薄膜电池、GaAs多结聚光电池。由于采用MOCVD外延生长设备和外延技术,整个设备投资成本高昂、产能和良率低,和晶体硅太阳电池相比不具备性价比,因此无法大规模进行市场化推广;GaAs等化合物多结电池,也只是用于航天等特殊领域。
有机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其研究的历史也很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但由于器件不稳定和转换效率低下,一直无法产业化。上述的众多电池,均无法满足了光伏主流技术的三原则,要么被淘汰,要么市场非常小众,在一些细分领域有所应用。
晶体硅太阳电池,目前是市场绝对的主流。在光伏产业各项技术的大浪淘沙中,充分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2015年多晶硅太阳电池量产达到一定的效率极限后,单晶PERC电池开始崛起(2016年开始大规模产业化)。
2022年,由于相较PERC电池有较高的转换效率,且能在PERC产线上进行技术升级,TOPCon产品迅速崛起;2023年,异质结电池也由于高效率和成本的降低,也得到了快速的布局和发展。晶体硅电池(PERC电池、TOPCon电池、HJT电池和XBC电池)占到了市场绝对的主流。
正是由于其满足了光伏产业技术三原则,其霸主地位无法撼动。由于晶体硅电池的效率还在不断的地提升,新结构的晶体硅电池也在不断出现,即使晶体硅电池的效率提升的步伐越来越慢,但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主流。
最近几年钙钛矿电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2009年,日本科学家Tsutomu Miyasaka钙钛矿材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吸光材料,获得了3.8%的光电转化效率。自此之后, 钙钛矿电池由于制备方法简单、设备投入不是很高,迅速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实验室研究的目标,产业界也纷纷布局钙钛矿电池的产业化。
但钙矿电池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稳定性、大面积的效率提升等,一直处在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阶段。但我认为钙钛矿电池最吸引人的还是在于和晶体硅结合形成叠层电池。
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的效率达到34.2%(1cm2),已突破了晶体硅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是否能够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科技攻关。
从上述的展望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未来十年,光伏产业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
2、由于晶体硅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光伏产业的主流;
3、目前,光伏产业的扩产和供给规模阶段性大于国内外的光伏装机需求,因此光伏产业将由原来的高利润转向低赢利水平,这将是常态;
4、光伏产业的集中度将会提升,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无法容纳那么多光伏企业,光伏产业越来越集中在头部厂商。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而中国光伏真正大规模产业化开始的元年是2002年。‌2001年施正荣博士从澳大利亚回国,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自此中国光伏产业和国际市场开始接轨。
2002无锡尚德公司第一条10兆瓦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商业化的开始,这一下子把中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也开创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商业化道路。
2005-2007年,一批公司如晶澳、阿特斯、天合光能等中国光伏企业陆续在海外上市。2008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多晶硅材料价格暴跌,光伏产品价格迅速走低,这为国内市场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2011年美国发动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随后欧盟也开始了“双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除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外,制定了多项政策进一步启动国内市场,从2015年开始中国稳居全球光伏装机量首位。
2018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下半年光伏发电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光伏行业一下子陷入低谷,但中国光伏组件价格走低,为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9年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正式出台,国内光伏装机市场也越来越大,到2023年我国装机规模达到了216GW (全球装机390GW),稳居全球首位。考虑到我们国家的能源供结构、相关能源规划以及政策释放,比如火电退出比例、大基地项目建设、电网建设、支持分布式发展等,未来的我国还有广阔的光伏市场扩增空间。
从上述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国内政策释放的过程,也是光伏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的过程;未来光伏产业的市场还将增长,再叠加海外市场的增量,光伏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因此光伏产业的前景是看好的。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光伏生产线的快速扩张性;光伏产能的增长已阶段性的超过了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光伏产品的供需失衡与低价位销售将是未来要面对的现实。
从技术角度来看,光伏产业主流技术一直遵循着三个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正在这个“三原则”下,光伏技术大浪淘沙;光伏行业虽经过了多次高峰低谷,但凡是不符合这三原则的光伏技术均被淘汰。光伏电池从技术种类划分种类繁多,有晶体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碲化镉薄膜电池、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砷化镓单结/叠层电池、有机薄膜电池、染料敏化电池和钙钛矿电池等。
光伏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技术迭代升级和成本降低的过程。早在2008年硅料价格高昂时,一些企业如新澳太阳能、南通强生、天威薄膜等企业,布局了非晶硅薄膜电池;但该种电池效率提升困难(和晶体硅相比),且存在着S-K效应,组件功率衰退得厉害,光伏企业纷纷终止其研发。
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布局了碲化镉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但设备投资昂贵、效率提升缓慢,无论是效率还是性价比,都无法和同期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相比(更不用说单晶硅电池),到目前碲化镉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市场占比非常小(不到1%)。
早期一些企业也布局了化合物太阳电池(单结和多结),分别开发了柔性GaAs薄膜电池、GaAs多结聚光电池。由于采用MOCVD外延生长设备和外延技术,整个设备投资成本高昂、产能和良率低,和晶体硅太阳电池相比不具备性价比,因此无法大规模进行市场化推广;GaAs等化合物多结电池,也只是用于航天等特殊领域。
有机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其研究的历史也很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但由于器件不稳定和转换效率低下,一直无法产业化。上述的众多电池,均无法满足了光伏主流技术的三原则,要么被淘汰,要么市场非常小众,在一些细分领域有所应用。
晶体硅太阳电池,目前是市场绝对的主流。在光伏产业各项技术的大浪淘沙中,充分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2015年多晶硅太阳电池量产达到一定的效率极限后,单晶PERC电池开始崛起(2016年开始大规模产业化)。
2022年,由于相较PERC电池有较高的转换效率,且能在PERC产线上进行技术升级,TOPCon产品迅速崛起;2023年,异质结电池也由于高效率和成本的降低,也得到了快速的布局和发展。晶体硅电池(PERC电池、TOPCon电池、HJT电池和XBC电池)占到了市场绝对的主流。
正是由于其满足了光伏产业技术三原则,其霸主地位无法撼动。由于晶体硅电池的效率还在不断的地提升,新结构的晶体硅电池也在不断出现,即使晶体硅电池的效率提升的步伐越来越慢,但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主流。
最近几年钙钛矿电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2009年,日本科学家Tsutomu Miyasaka钙钛矿材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吸光材料,获得了3.8%的光电转化效率。自此之后, 钙钛矿电池由于制备方法简单、设备投入不是很高,迅速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实验室研究的目标,产业界也纷纷布局钙钛矿电池的产业化。
但钙矿电池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稳定性、大面积的效率提升等,一直处在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阶段。但我认为钙钛矿电池最吸引人的还是在于和晶体硅结合形成叠层电池。
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的效率达到34.2%(1cm2),已突破了晶体硅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是否能够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科技攻关。
从上述的展望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未来十年,光伏产业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
2、由于晶体硅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光伏产业的主流;
3、目前,光伏产业的扩产和供给规模阶段性大于国内外的光伏装机需求,因此光伏产业将由原来的高利润转向低赢利水平,这将是常态;
4、光伏产业的集中度将会提升,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无法容纳那么多光伏企业,光伏产业越来越集中在头部厂商。

专业评论

而中国光伏真正大规模产业化开始的元年是2002年。‌2001年施正荣博士从澳大利亚回国,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自此中国光伏产业和国际市场开始接轨。
2002无锡尚德公司第一条10兆瓦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商业化的开始,这一下子把中国与国际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也开创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商业化道路。
2005-2007年,一批公司如晶澳、阿特斯、天合光能等中国光伏企业陆续在海外上市。2008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多晶硅材料价格暴跌,光伏产品价格迅速走低,这为国内市场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2011年美国发动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随后欧盟也开始了“双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除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外,制定了多项政策进一步启动国内市场,从2015年开始中国稳居全球光伏装机量首位。
2018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下半年光伏发电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下,光伏行业一下子陷入低谷,但中国光伏组件价格走低,为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9年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正式出台,国内光伏装机市场也越来越大,到2023年我国装机规模达到了216GW (全球装机390GW),稳居全球首位。考虑到我们国家的能源供结构、相关能源规划以及政策释放,比如火电退出比例、大基地项目建设、电网建设、支持分布式发展等,未来的我国还有广阔的光伏市场扩增空间。
从上述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国内政策释放的过程,也是光伏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的过程;未来光伏产业的市场还将增长,再叠加海外市场的增量,光伏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因此光伏产业的前景是看好的。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光伏生产线的快速扩张性;光伏产能的增长已阶段性的超过了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光伏产品的供需失衡与低价位销售将是未来要面对的现实。
从技术角度来看,光伏产业主流技术一直遵循着三个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正在这个“三原则”下,光伏技术大浪淘沙;光伏行业虽经过了多次高峰低谷,但凡是不符合这三原则的光伏技术均被淘汰。光伏电池从技术种类划分种类繁多,有晶体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碲化镉薄膜电池、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砷化镓单结/叠层电池、有机薄膜电池、染料敏化电池和钙钛矿电池等。
光伏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技术迭代升级和成本降低的过程。早在2008年硅料价格高昂时,一些企业如新澳太阳能、南通强生、天威薄膜等企业,布局了非晶硅薄膜电池;但该种电池效率提升困难(和晶体硅相比),且存在着S-K效应,组件功率衰退得厉害,光伏企业纷纷终止其研发。
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布局了碲化镉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但设备投资昂贵、效率提升缓慢,无论是效率还是性价比,都无法和同期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相比(更不用说单晶硅电池),到目前碲化镉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市场占比非常小(不到1%)。
早期一些企业也布局了化合物太阳电池(单结和多结),分别开发了柔性GaAs薄膜电池、GaAs多结聚光电池。由于采用MOCVD外延生长设备和外延技术,整个设备投资成本高昂、产能和良率低,和晶体硅太阳电池相比不具备性价比,因此无法大规模进行市场化推广;GaAs等化合物多结电池,也只是用于航天等特殊领域。
有机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其研究的历史也很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但由于器件不稳定和转换效率低下,一直无法产业化。上述的众多电池,均无法满足了光伏主流技术的三原则,要么被淘汰,要么市场非常小众,在一些细分领域有所应用。
晶体硅太阳电池,目前是市场绝对的主流。在光伏产业各项技术的大浪淘沙中,充分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2015年多晶硅太阳电池量产达到一定的效率极限后,单晶PERC电池开始崛起(2016年开始大规模产业化)。
2022年,由于相较PERC电池有较高的转换效率,且能在PERC产线上进行技术升级,TOPCon产品迅速崛起;2023年,异质结电池也由于高效率和成本的降低,也得到了快速的布局和发展。晶体硅电池(PERC电池、TOPCon电池、HJT电池和XBC电池)占到了市场绝对的主流。
正是由于其满足了光伏产业技术三原则,其霸主地位无法撼动。由于晶体硅电池的效率还在不断的地提升,新结构的晶体硅电池也在不断出现,即使晶体硅电池的效率提升的步伐越来越慢,但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主流。
最近几年钙钛矿电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2009年,日本科学家Tsutomu Miyasaka钙钛矿材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吸光材料,获得了3.8%的光电转化效率。自此之后, 钙钛矿电池由于制备方法简单、设备投入不是很高,迅速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实验室研究的目标,产业界也纷纷布局钙钛矿电池的产业化。
但钙矿电池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稳定性、大面积的效率提升等,一直处在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阶段。但我认为钙钛矿电池最吸引人的还是在于和晶体硅结合形成叠层电池。
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的效率达到34.2%(1cm2),已突破了晶体硅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是否能够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科技攻关。
从上述的展望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未来十年,光伏产业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
2、由于晶体硅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光伏产业的主流;
3、目前,光伏产业的扩产和供给规模阶段性大于国内外的光伏装机需求,因此光伏产业将由原来的高利润转向低赢利水平,这将是常态;
4、光伏产业的集中度将会提升,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无法容纳那么多光伏企业,光伏产业越来越集中在头部厂商。

专业评论

2019年光伏平价上网政策正式出台,国内光伏装机市场也越来越大,到2023年我国装机规模达到了216GW (全球装机390GW),稳居全球首位。考虑到我们国家的能源供结构、相关能源规划以及政策释放,比如火电退出比例、大基地项目建设、电网建设、支持分布式发展等,未来的我国还有广阔的光伏市场扩增空间。
从上述历史发展可以看出,国内政策释放的过程,也是光伏产业快速做大做强的过程;未来光伏产业的市场还将增长,再叠加海外市场的增量,光伏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因此光伏产业的前景是看好的。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光伏生产线的快速扩张性;光伏产能的增长已阶段性的超过了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光伏产品的供需失衡与低价位销售将是未来要面对的现实。
从技术角度来看,光伏产业主流技术一直遵循着三个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正在这个“三原则”下,光伏技术大浪淘沙;光伏行业虽经过了多次高峰低谷,但凡是不符合这三原则的光伏技术均被淘汰。光伏电池从技术种类划分种类繁多,有晶体硅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碲化镉薄膜电池、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砷化镓单结/叠层电池、有机薄膜电池、染料敏化电池和钙钛矿电池等。
光伏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技术迭代升级和成本降低的过程。早在2008年硅料价格高昂时,一些企业如新澳太阳能、南通强生、天威薄膜等企业,布局了非晶硅薄膜电池;但该种电池效率提升困难(和晶体硅相比),且存在着S-K效应,组件功率衰退得厉害,光伏企业纷纷终止其研发。
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布局了碲化镉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但设备投资昂贵、效率提升缓慢,无论是效率还是性价比,都无法和同期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相比(更不用说单晶硅电池),到目前碲化镉电池和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市场占比非常小(不到1%)。
早期一些企业也布局了化合物太阳电池(单结和多结),分别开发了柔性GaAs薄膜电池、GaAs多结聚光电池。由于采用MOCVD外延生长设备和外延技术,整个设备投资成本高昂、产能和良率低,和晶体硅太阳电池相比不具备性价比,因此无法大规模进行市场化推广;GaAs等化合物多结电池,也只是用于航天等特殊领域。
有机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其研究的历史也很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但由于器件不稳定和转换效率低下,一直无法产业化。上述的众多电池,均无法满足了光伏主流技术的三原则,要么被淘汰,要么市场非常小众,在一些细分领域有所应用。
晶体硅太阳电池,目前是市场绝对的主流。在光伏产业各项技术的大浪淘沙中,充分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2015年多晶硅太阳电池量产达到一定的效率极限后,单晶PERC电池开始崛起(2016年开始大规模产业化)。
2022年,由于相较PERC电池有较高的转换效率,且能在PERC产线上进行技术升级,TOPCon产品迅速崛起;2023年,异质结电池也由于高效率和成本的降低,也得到了快速的布局和发展。晶体硅电池(PERC电池、TOPCon电池、HJT电池和XBC电池)占到了市场绝对的主流。
正是由于其满足了光伏产业技术三原则,其霸主地位无法撼动。由于晶体硅电池的效率还在不断的地提升,新结构的晶体硅电池也在不断出现,即使晶体硅电池的效率提升的步伐越来越慢,但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主流。
最近几年钙钛矿电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2009年,日本科学家Tsutomu Miyasaka钙钛矿材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吸光材料,获得了3.8%的光电转化效率。自此之后, 钙钛矿电池由于制备方法简单、设备投入不是很高,迅速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实验室研究的目标,产业界也纷纷布局钙钛矿电池的产业化。
但钙矿电池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稳定性、大面积的效率提升等,一直处在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阶段。但我认为钙钛矿电池最吸引人的还是在于和晶体硅结合形成叠层电池。
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的效率达到34.2%(1cm2),已突破了晶体硅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是否能够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科技攻关。
从上述的展望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未来十年,光伏产业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
2、由于晶体硅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光伏产业的主流;
3、目前,光伏产业的扩产和供给规模阶段性大于国内外的光伏装机需求,因此光伏产业将由原来的高利润转向低赢利水平,这将是常态;
4、光伏产业的集中度将会提升,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无法容纳那么多光伏企业,光伏产业越来越集中在头部厂商。

有机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其研究的历史也很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但由于器件不稳定和转换效率低下,一直无法产业化。上述的众多电池,均无法满足了光伏主流技术的三原则,要么被淘汰,要么市场非常小众,在一些细分领域有所应用。
晶体硅太阳电池,目前是市场绝对的主流。在光伏产业各项技术的大浪淘沙中,充分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可靠。2015年多晶硅太阳电池量产达到一定的效率极限后,单晶PERC电池开始崛起(2016年开始大规模产业化)。
最近几年钙钛矿电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2009年,日本科学家Tsutomu Miyasaka钙钛矿材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吸光材料,获得了3.8%的光电转化效率。自此之后, 钙钛矿电池由于制备方法简单、设备投入不是很高,迅速成为国内外众多高校实验室研究的目标,产业界也纷纷布局钙钛矿电池的产业化。
但钙矿电池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稳定性、大面积的效率提升等,一直处在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阶段。但我认为钙钛矿电池最吸引人的还是在于和晶体硅结合形成叠层电池。
钙钛矿/晶体硅叠层电池的效率达到34.2%(1cm2),已突破了晶体硅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是否能够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科技攻关。
从上述的展望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未来十年,光伏产业的规模将会持续扩大;
2、由于晶体硅满足了光伏产业三原则,未来十年晶体硅电池还将是光伏产业的主流;
3、目前,光伏产业的扩产和供给规模阶段性大于国内外的光伏装机需求,因此光伏产业将由原来的高利润转向低赢利水平,这将是常态;
4、光伏产业的集中度将会提升,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无法容纳那么多光伏企业,光伏产业越来越集中在头部厂商。

专业评论

会展信息

2024中国(宁波)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

展会时间:2024/12/2---2024/12/4
展会地点:宁波国际会展中心 浙江宁波江东会展路181号
主办单位:中国机电产品流通协会
会议背景
中国(宁波)工业装备博览会展出面积、展品内容在不断扩大,专业观众成倍增加,极大地推动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的国际交流及贸易市场的发展。 展会不仅为众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及亚洲市场提供了机遇,更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全球采购的绝佳平台。
 中国(宁波)工业装备博览会以“智能、绿色、转型、创新”为主题,将运用卓越的行业资源和多年运作展览的专业经验,秉承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为宗旨;立足宁波、辐射华东、面向全国。重点展示中高端数控智能装备和装备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创新成果,围绕“双碳”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工业等目标的光伏领域、工业节能环保领域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案。提升宁波智能制造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以与生产商到终端客户群体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智能制造技术的传播为突破口,尝试推动装备产业与我市支柱产业的融入、互动、共赢,以打造全球智能装备领域第一展会平台为目标。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会议直达:2024中国(宁波)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刘志平

张    静                         马晓璐

刘景利       

段昕永

李淑敏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马晓璐       刘志平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