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8月2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8月2日

345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自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协会《两大电网牵头组建:成立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

7月30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主办的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启动会在京召开。会议以“凝聚智慧力量 共谋储能新篇”为主题,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晓亮,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司副司长秦浩源,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吴小辰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有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会嘉宾、院士专家深入交流。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15000倍!扭曲单壁碳纳米管!

14

11

硅料市场活跃度提升 非主流小单价格探涨

行业聚焦

权威之声

05

两大电网牵头组建:成立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

宏观政策

09

安徽亳州:打造长三角可再生能源生产引领区

会展信息

第九届广东国际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22

20

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煤电

专业评论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两大电网牵头组建:成立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

来源: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协会

7月30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主办的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启动会在京召开。会议以“凝聚智慧力量 共谋储能新篇”为主题,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晓亮,科学技术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司副司长秦浩源,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吴小辰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有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会嘉宾、院士专家深入交流。
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携手多家单位
共同推动我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推进重大任务攻关、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国务院国资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了新一轮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
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成员单位包括33家中央企业和104家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
该联合体将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着力解决制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系列“痛点”“堵点”“短板”问题,推动新型储能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郭剑波、饶宏、刘吉臻、孙逢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赵天寿等7名院士出席启动会,共34名院士、专家受聘成为创新联合体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将对创新联合体攻关方向、技术路线和难题提供咨询意见。
据悉,该联合体当前已布局57项重点攻关任务,围绕“高安全、低成本化学储能”、“高效率、低成本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多场景应用实证”等四大方向,在能源、通信、航天等行业开展攻关,旨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产品,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平台,跟踪调整前沿性和颠覆性攻关任务布局,有力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
下一步,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目标,建立联合攻关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合资公司,搭建中试验证平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一流创新生态,攻关一批新型储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计划3年内,将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在通信、能源、冶金、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拓展29个重点示范工程,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革新发展和持续进步。
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137家成员单位
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成员单位包括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储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储能”,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是落实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实践,是带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支撑中央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表示,国家电网将与南方电网、创新联合体各成员单位一道,以最大力度、最实举措,成体系、分阶段开展重点任务协同攻关,覆盖新型储能产业链全链条、技术全领域、应用全场景,形成共投资源、共担风险、共有成果、共享收益的产学研用一流创新生态,与联合体成员伙伴一道,共建、共创、共赢,共同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吴小辰表示,创新联合体将落实好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探索“共同牵头”模式下合作体系开放、科研管理协同、资源共用等机制协同性要求,集聚优势力量,促进产学研用力量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促进技术攻关与应用在更大范围、更多场景落地实施,加快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据了解,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当前已布局57项重点攻关任务,围绕“高安全、低成本化学储能”“高效率、低成本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多场景应用实证”等四大方向,在能源、通信、航天等行业开展攻关,旨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产品,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平台,跟踪调整前沿性和颠覆性攻关任务布局,有力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
体系化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和成果推广应用能力
3年内形成一批技术成果
作为促进新能源稳定接入电网的“绿色充电宝”,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截至今年6月,全国新型储能项目装机容量已超4400万千瓦。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表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对于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十分必要、非常及时。“作为创新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利用好创新联合体的平台优势,为创新联合体贡献创新资源、技术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
下一步,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目标,建立联合攻关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合资公司,搭建中试验证平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一流创新生态,攻关一批新型储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计划3年内,将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在通信、能源、冶金、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拓展29个重点示范工程,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革新发展和持续进步。

权威之声

权威之声

织。
该联合体将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着力解决制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系列“痛点”“堵点”“短板”问题,推动新型储能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郭剑波、饶宏、刘吉臻、孙逢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赵天寿等7名院士出席启动会,共34名院士、专家受聘成为创新联合体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将对创新联合体攻关方向、技术路线和难题提供咨询意见。
据悉,该联合体当前已布局57项重点攻关任务,围绕“高安全、低成本化学储能”、“高效率、低成本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多场景应用实证”等四大方向,在能源、通信、航天等行业开展攻关,旨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产品,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平台,跟踪调整前沿性和颠覆性攻关任务布局,有力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
下一步,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目标,建立联合攻关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合资公司,搭建中试验证平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一流创新生态,攻关一批新型储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计划3年内,将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在通信、能源、冶金、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拓展29个重点示范工程,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革新发展和持续进步。
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成员单位包括多家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团组织。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储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储能”,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是落实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实践,是带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支撑中央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陈国平表示,国家电网将与南方电网、创新联合体各成员单位一道,以最大力度、最实举措,成体系、分阶段开展重点任务协同攻关,覆盖新型储能产业链全链条、技术全领域、应用全场景,形成共投资源、共担风险、共有成果、共享收益的产学研用一流创新生态,与联合体成员伙伴一道,共建、共创、共赢,共同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吴小辰表示,创新联合体将落实好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探索“共同牵头”模式下合作体系开放、科研管理协同、资源共用等机制协同性要求,集聚优势力量,促进产学研用力量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促进技术攻关与应用在更大范围、更多场景落地实施,加快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据了解,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当前已布局57项重点攻关任务,围绕“高安全、低成本化学储能”“高效率、低成本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多场景应用实证”等四大方向,在能源、通信、航天等行业开展攻关,旨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产品,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平台,跟踪调整前沿性和颠覆性攻关任务布局,有力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
体系化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和成果推广应用能力
3年内形成一批技术成果
作为促进新能源稳定接入电网的“绿色充电宝”,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截至今年6月,全国新型储能项目装机容量已超4400万千瓦。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表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对于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十分必要、非常及时。“作为创新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利用好创新联合体的平台优势,为创新联合体贡献创新资源、技术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
下一步,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目标,建立联合攻关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合资公司,搭建中试验证平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一流创新生态,攻关一批新型储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计划3年内,将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在通信、能源、冶金、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拓展29个重点示范工程,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革新发展和持续进步。

权威之声

覆盖新型储能产业链全链条、技术全领域、应用全场景,形成共投资源、共担风险、共有成果、共享收益的产学研用一流创新生态,与联合体成员伙伴一道,共建、共创、共赢,共同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南方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吴小辰表示,创新联合体将落实好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探索“共同牵头”模式下合作体系开放、科研管理协同、资源共用等机制协同性要求,集聚优势力量,促进产学研用力量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紧密合作,促进技术攻关与应用在更大范围、更多场景落地实施,加快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据了解,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当前已布局57项重点攻关任务,围绕“高安全、低成本化学储能”“高效率、低成本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多场景应用实证”等四大方向,在能源、通信、航天等行业开展攻关,旨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标志性产品,建成一批重大工程和平台,跟踪调整前沿性和颠覆性攻关任务布局,有力推动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建设。
体系化提升键核心技术引领和成果推广应用能力3年内形成一批技术成果
作为促进新能源稳定接入电网的“绿色充电宝”,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截至今年6月,全国新型储能项目装机容量已超4400万千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陈海生表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对于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十分必要、非常及时。“作为创新联合体的成员单位,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利用好创新联合体的平台优势,为创新联合体贡献创新资源、技术资源、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
下一步,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将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目标,建立联合攻关团队、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合资公司,搭建中试验证平台,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一流创新生态,攻关一批新型储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计划3年内,将在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规模化支撑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在通信、能源、冶金、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拓展29个重点示范工程,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革新发展和持续进步。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安徽亳州:打造长三角可再生能源生产引领区

来源:亳州市人民政府

日前,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亳州)实施方案》,《方案》将“长三角可再生能源生产引领区”作为亳州试点的定位之一,提出要发挥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着力推进风、光、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高质量规模化开发,加快储能规模化应用,持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水平,打造长三角可再生能源生产引领区。
《方案》明确试点目标:到2025年,新型电力系统初步构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标杆水平,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碳达峰试点工程逐步实施,碳达峰工作有序推进。到2030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基本健全,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探索形成一批碳达峰试点“亳州方案”“亳州经验”“亳州样板”,在全国推广,全市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原文链接:国家碳达峰试点(亳州)实施方案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硅料市场活跃度提升 非主流小单价格探涨

来源:硅业分会

本周多晶硅价格整体维持稳定,部分小单成交价格探长。n型棒状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80-4.3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00万元/吨;单晶致密料成交价格区间为3.30-3.6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43万元/吨,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3.60-3.7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3.65万元/吨。从成交情况看,本周n型棒状硅、p型棒状硅均有部分成交价格上涨,但因成交量有限,且下游硅片采购价并无明显调整,故本周成交高价有所调整,成交均价依旧保持不变。
本周n型棒状硅有3家企业有成交,p型棒状硅有2家企业有成交。近期期现商向硅料企业询价频繁,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故本周较多企业选择上调对外报价,但在交易所具体规则尚未对外公布之前期现商观望心态较为明显,实际购买量较小,对本周硅料主流成交均价影响暂可忽略。
从需求端看,近期硅片开工率略有回升,对硅料需求有恢复迹象。但目前各家硅片企业手中均留有一定硅料库存,基本可维持其1-2月不等的正常生产,故近期硅料采购量大概率不会出现明显提升。此外,近期期现商着手布局期货上市前期准备,买货建仓意愿加剧。综合以上,认为近期硅料的主要需求增长点及价格增长点在于期现商,硅片企业短期内仍将维持按需采购状态。
截止本周,国内多晶硅在产企业数量19家,处于检修状态的企业为14家,部分企业检修逐步结束,预计8月份将有2家企业提升一定生产负荷,整体排产将回调至14-15万吨。

行业聚焦

率不会出现明显提升。此外,近期期现商着手布局期货上市前期准备,买货建仓意愿加剧。综合以上,认为近期硅料的主要需求增长点及价格增长点在于期现商,硅片企业短期内仍将维持按需采购状态。
截止本周,国内多晶硅在产企业数量19家,处于检修状态的企业为14家,部分企业检修逐步结束,预计8月份将有2家企业提升一定生产负荷,整体排产将回调至14-15万吨。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15000倍!扭曲单壁碳纳米管!

来源:Carbontech

自1993年发现以来,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在太阳能电池、电池及超级电容器等能源转换与存储设备上的应用展现了新的可能性,并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随着对碳中和和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追求,选择环保且高效的能源存储策略变得十分关键。当前的能量存储机制涵盖了电化学、重力势能和机械能等,但市场主流的锂离子电池虽能量密度高却安全风险大。特定应用,如微型传感器和医疗植入设备,需要能适应宽温度范围的储能解决方案,扭曲的SWCNT绳凭借其高效的纳米机械能存储和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显示出独特适用性。
CNTs因其卓越的机械性能和轻质特性而著名,尤其是SWCNT在机械能存储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理论上能存储高达8兆焦耳/千克的能量。与传统碳纤维不同,扭曲的SWCNT绳通过独特机制实现能量存储,其性能在极宽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展现了非凡的性能。
在这里,日本信州大学Katsumi Kaneko教授课题组通过实验证明了扭曲SWCNT绳在机械能存储上的显著潜力。通过扭转绳索并测量其解开时释放的能量,该团队确定了绳索可以容纳多少能量。他们发现,最高效的绳索可以存储几乎三倍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每单位质量的能量比钢弹簧高出15,000 倍。
实验表明,使用热塑性聚氨酯(TPU)改性的扭曲SWCNT绳能安全且可逆地存储大量机械能,展现出高达2.1 ± 0.07 MJ kg-1的能量密度和1.85 ± 0.43 MW kg-1的功率密度。这些绳索的机械能存储性能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稳定,与电化学存储介质相比具有更宽的适用温度范围和更高的安全性。此外,经过预处理的扭曲SWCNT绳显示出高效的能量回收能力和循环稳定性,即使在100次循环之后,能量恢复比几乎保持不变。这项研究强调了SWCNT作为未来能量存储介质的巨大潜力。相关成果以“Giant nano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in twist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ropes”为题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技术前沿

可以容纳多少能量。他们发现,最高效的绳索可以存储几乎三倍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每单位质量的能量比钢弹簧高出15,000 倍。
实验表明,使用热塑性聚氨酯(TPU)改性的扭曲SWCNT绳能安全且可逆地存储大量机械能,展现出高达2.1 ± 0.07 MJ kg-1的能量密度和1.85 ± 0.43 MW kg-1的功率密度。这些绳索的机械能存储性能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稳定,与电化学存储介质相比具有更宽的适用温度范围和更高的安全性。此外,经过预处理的扭曲SWCNT绳显示出高效的能量回收能力和循环稳定性,即使在100次循环之后,能量恢复比几乎保持不变。这项研究强调了SWCNT作为未来能量存储介质的巨大潜力。相关成果以“Giant nano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in twist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ropes”为题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 机械坚韧的 SWCNT 绳及其表征 /
从市售直径1.5nm、长度1μm的SWCNT材料出发,作者通过纱线法、卷筒法和分散法等不同工艺制备了SWCNT绳。目的是在扭曲纤维中可逆存储大量能量,利用特定设备(图2a)测量GED(能量存储效率)。通过定义扭转应变ε = φD/2L0来定量描述SWCNT绳的扭转能力,保持在弹性极限内以确保能量的可逆存储。发现制造方法对GED值有显著影响,其中纱线法GED值最高。不同绳型的GED值低归因于管束效应,即SWCNT聚集引起的缺陷和紊乱。此外,GED值随线性密度增加而降低,指出了载荷传递效率、强度和刚度的降低。
/ SWCNT绳索加固加工 /
为解决SWCNT绳的局限性,作者采用了聚合物处理方法,旨在提高SWCNT间的负载转移能力,同时保留单个纳米管的机械性能。通过添加TPU、聚苯乙烯等聚合物对纱线法生产的SWCNT y型绳进行改性,增强了其能量存储性能。该改性通过聚合物的插层或碳、硫的沉积以及微波辐照实现,显著改变了SWCNT绳的形态,如SEM和HRTEM微照片所示。这种改性不仅促进了管间的负载转移,还通过改善SWCNT绳的弹性形变,提高了机械能存储能力。特别是,TPU改性的y型绳在应力-应变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与未改性绳相比,抗拉强度和伸长率显著提高。此外,实验还观察到,扭转应变下SWCNT绳的G带出现上移,表明了改善的管间负载转移和绳的弹性变形,从而实现了高GED值。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 小结 /
可逆能量存储不仅仅局限于电化学系统,如同手表和相机快门中常用的机械弹簧一样,SWCNT绳的扭转弹簧原理相同,但能大幅提升能量密度。SWCNT绳的这种纳米机械能量存储系统比现有技术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储容量和安全性,尤其是其能量密度远超锂离子电池。这种系统在极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功率输出,且成本较低,可能适用于医疗领域。特别地,基于人体运动能量充电的SWCNT绳能为人工器官提供长期稳定的电源,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技术前沿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超过煤电

来源:科技日报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7月31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上半年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
据介绍,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水电装机4.27亿千瓦,风电装机4.67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7.14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530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11.7亿千瓦)。
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占比88%
“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4%,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8%。”潘慧敏介绍,其中,水电新增499万千瓦,风电新增2584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1.0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116万千瓦。
潘慧敏谈道,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迈上新台阶。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900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0%,同比增长23.5%,超过了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
分领域来看,2024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水电发电量5526亿千瓦时,全国水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477小时;全国风电发电量50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1%;全国光伏发电量39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7%。
新型储能调节作用不断增强
“2024年以来,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高,新型储能调节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
“从技术路线看,多个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投产,构网型储能探索运用,推动技术多元化发展。”边广琦说,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0%,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边广琦分析,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占全国超过50%。其中,西北地区占比27.3%,华北地区占比27.2%。从应用场景看,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占比45.3%,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占比42.8%,其他应用场景占比11.9%。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试点示范,优化调度运用,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持续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边广琦表示。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潘慧敏谈道,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迈上新台阶。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900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20%,同比增长23.5%,超过了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
分领域来看,2024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水电发电量5526亿千瓦时,全国水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477小时;全国风电发电量50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1%;全国光伏发电量39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97%。
新型储能调节作用不断增强
“2024年以来,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高,新型储能调节作用不断增强。”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
“从技术路线看,多个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投产,构网型储能探索运用,推动技术多元化发展。”边广琦说,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投运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7.0%,压缩空气储能占比1.1%,铅炭(酸)电池储能占比0.8%,液流电池储能占比0.4%,其他技术路线占比0.7%。
边广琦分析,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占全国超过50%。其中,西北地区占比27.3%,华北地区占比27.2%。从应用场景看,独立储能、共享储能装机占比45.3%,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占比42.8%,其他应用场景占比11.9%。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试点示范,优化调度运用,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持续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边广琦表示。

会展信息

第九届广东国际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展会时间:2025/3/5---2025/3/7
展会地点:广州保利世贸展览馆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1000号
主办单位:中国膜工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荷兰阿姆斯特丹RAI国际会展中心
展会介绍:
作为华南地区春季水处理行业开年首场盛会,2025广东水展将于3月5-7日在广州 | 保利世贸博览馆盛大开幕。展会将集结环保水处理、膜与水处理、净水领域的品牌企业,场景应用横跨市政、民用与工业三大领域,涵盖污水/废水处理设备及配套、市政工程及水生态治理、膜及膜配件、工业净水、仪器仪表、净水系统、饮水设备等系列产品,为到场专业观众一站式呈现全产业链水处理技术与方案,为水处理产业的纵深发掘以及难点痛点的突破带来新机遇。
 作为华南水处理行业的风向标,2025广东水展必将掀起新一轮行业热浪!
展览范围:污水/废水配套产品、过滤器材、活性炭、水处理药剂、油水分离设备等。
市政工程及水生态治理、水务、河道治理技术、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与装备、村镇水生态环境保护、供水与污水处理服务等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会议直达:第三届西部(成都)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刘志平

张    静                         马晓璐

刘景利       

段昕永

李淑敏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马晓璐       刘志平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