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6月27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6月27日

319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自新华网《习近平: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

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新型碳纳米管复合气凝胶,用于智能可调谐吸波

19

14

光伏在担心什么?

行业聚焦

权威之声

05

习近平: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

宏观政策

12

江苏宿迁:进一步规范风光项目建设

会展信息

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锂电及储能技术展览会

31

24

全产业链“失血”中 四季度光伏行业或现拐点

专业评论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习近平: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

来源:新华网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6月24日)
习近平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向与会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权威之声

权威之声

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权威之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权威之声

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
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权威之声

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权威之声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江苏宿迁:进一步规范风光项目建设

来源:宿迁市发展和改革委

6月18日,江苏宿迁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光伏和风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县区(市各功能区)要根据风电和光伏建设空间、负荷水平和电网承载力等资源条件,制定本地区光伏和风电开发利用规划(或实施方案),规划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充分衔接,科学确定风电和光伏项目的布局、规模、进度,与充电、储能等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规划(或实施方案)需上报至市发展改革委,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审核完善后,上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后组织实施。未列入规划(或实施方案)的光伏和风电项目,原则上不得实施。各地当前拟建项目在纳入相应规划(或实施方案)后方可开工建设。

原文链接:关于进一步规范光伏和风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光伏在担心什么?

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光伏板块市值一路走低。
从上海到慕尼黑,尽管光伏展会延续火爆,但难掩行业整体焦虑与担心,尤其行业大佬们叫苦不迭,害怕旁人不知光伏行业之苦,最终“如愿以偿”体现在A股上市公司身上,也算求仁得仁。
大家在担心什么?这些因素又将走向何处?
01供给过剩?
光伏产业链价格一路下滑,下游组件最低已经跌至0.8元/W以下,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价格是供给与需求的博弈结果,但主要还是供给的因素。在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价格成为重要且唯一的商业筹码,并成为同质化内卷的直观表现。
过去一年,大家都在喊“产能过剩”,这个声音也深入行业骨髓,并“惊动四方”。不过,随着资本收紧,产能刹车其实早已启动。
近日,国家能源局也提出,“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
新增产能肯定要放慢了,再叠加低效存量产能出清,两相作用,有效产能正处于加速优化过程中,至于何时达到行业合适状态,也就是合理产能利用率状态,还需要密切观望。
当然,过程迥异,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所不同,不同企业也会有所不同,增加了跟踪观察的难度。
有的企业会带着产能一起消亡,有的企业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有的企业停止或暂缓在建/规划产能,有的企业停工降低产能利用率,等等。
换个角度,就看谁更具高质量。
总之,可以确定的是,有效产能正在以可见速度“出清”,只是何时是拐点,预期分歧到底还有多大,还要持续观察,且需要更高阶的的洞察力。
当然,国家能源局也关注到这个角度,将组织发布“产业规模、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需求等信息”,这确实能够给产业链企业的产能布局给予指导,避免盲目性,值得期待。
02
需求降速?
这是另一个坏信号。
2024年3月,国内光伏装机同比下降32%,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到4月份,继续同比下降1.9%。
一方面集中式电站面临放弃弃光率5%的红线要求,另一方面分布式电站面临市场化上网的预期,收益率模型均面临重构的挑战,投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放慢脚步。
此外,户用光伏随着前几年“大干快上”,容量问题越来越明显,备受诟病,华北等区域在现有电网容量下的渗透率已经遭遇瓶颈,2024年一季度国内户用光伏装机同比下降23%,也是近年首次下降。
随着市场走向纵深,走向非优质区域或非优质场景,项目开发成本陡增,预期收益陡降,装机规模自然面临增速挑战。
低质量需求,也面临出清。
尽管组件价格下跌,但无奈装机增速放慢,毕竟组件价格不是决定光伏装机可行性的唯一因素。
目前,部分机构都在调低今年国内装机预期,这种预期下调,也对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毕竟需求是光伏行业近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基石。
相对而言,海外市场要好一些,随着欧洲去库存结束,中东等新兴市场崛起,全球装机仍然保持良好势头,只是贸易纷争对出口消纳会有一定障碍。
03
财务压力?
这个话题,也是风声鹤唳。
当前,财务压力尤其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孤立的产业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现象。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随着资产尤其是股票及房地产价格下跌,资产及抵押物缩水,民营企业都会忙着偿还债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避免破产倒闭风险。
当前,无论是光伏还是其他行业,新能源也好,房地产也罢,甚至居民家庭,去杠杆,降低债务,都是主要职责。
在光伏行业的表现更加剧烈。
过去几年,产能为王,一体化至上,地方政府加持,资本市场助攻,诸多因素叠加,财务杠杆快速提升,如今随着IPO及再融资等股权融资的收紧,地方政府降温,债务压力陡增。
这在经济及产业下行背景下,更加突出。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谁会最先倒下?实际上,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或者正在默默倒下,大型集团内部也在悄然裁撤产能,只是鲜为人知罢了,而上市公司的巨头们在聚光灯下更引人注目。
任何一轮周期洗牌,注定会倒下部分企业,不可避免,尤其随着供应链坍塌,还会发生连锁效应。
但是,倒下的姿势很多,有的是企业破产倒闭或债务重组,有的是主动收缩或撤退,有的则是产能淘汰或资产减值,等等。
不管怎样,最终无非都指向了供给减少,因为只有供给减少或者有效供给减少,才有助于周期重新走向新的平衡。
很难说这一定是坏事。
总之,财务压力必然存在,但仍然是结构性的,已经A股上市的巨头面临的压力肯定更小,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压力也更小,拥有优质资产或者高效产能的企业压力也更小。
相反,负债率较高、产能落后、资产质量较差、盈利及现金流较差的企业,压力会更大,而且在信用反噬的作用下还会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资产、负债问题,尤其是资产的问题,毕竟负债是刚性的,而资产可能缩水,资产一旦缩水,资产负债率就迅速恶化,并可能带崩现金流。
总体来看,光伏行业正面临“供给饱和”、“需求减速”和“财务压力”三个方面的挑战,但不少预期已经提前反映,到底有多少因素真正值得担心?后续关键是洞察这些因素的反转指标,并形成预期差,毕竟共识只有流量,非共识才有超额收益。

行业聚焦

过去一年,大家都在喊“产能过剩”,这个声音也深入行业骨髓,并“惊动四方”。不过,随着资本收紧,产能刹车其实早已启动。
近日,国家能源局也提出,“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
新增产能肯定要放慢了,再叠加低效存量产能出清,两相作用,有效产能正处于加速优化过程中,至于何时达到行业合适状态,也就是合理产能利用率状态,还需要密切观望。
当然,过程迥异,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所不同,不同企业也会有所不同,增加了跟踪观察的难度。
有的企业会带着产能一起消亡,有的企业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有的企业停止或暂缓在建/规划产能,有的企业停工降低产能利用率,等等。
换个角度,就看谁更具高质量。
总之,可以确定的是,有效产能正在以可见速度“出清”,只是何时是拐点,预期分歧到底还有多大,还要持续观察,且需要更高阶的的洞察力。
当然,国家能源局也关注到这个角度,将组织发布“产业规模、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需求等信息”,这确实能够给产业链企业的产能布局给予指导,避免盲目性,值得期待。
02需求降速?
这是另一个坏信号。
2024年3月,国内光伏装机同比下降32%,为近年来首次下降。到4月份,继续同比下降1.9%。
一方面集中式电站面临放弃弃光率5%的红线要求,另一方面分布式电站面临市场化上网的预期,收益率模型均面临重构的挑战,投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放慢脚步。
此外,户用光伏随着前几年“大干快上”,容量问题越来越明显,备受诟病,华北等区域在现有电网容量下的渗透率已经遭遇瓶颈,2024年一季度国内户用光伏装机同比下降23%,也是近年首次下降。
随着市场走向纵深,走向非优质区域或非优质场景,项目开发成本陡增,预期收益陡降,装机规模自然面临增速挑战。
低质量需求,也面临出清。
尽管组件价格下跌,但无奈装机增速放慢,毕竟组件价格不是决定光伏装机可行性的唯一因素。
目前,部分机构都在调低今年国内装机预期,这种预期下调,也对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毕竟需求是光伏行业近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基石。
相对而言,海外市场要好一些,随着欧洲去库存结束,中东等新兴市场崛起,全球装机仍然保持良好势头,只是贸易纷争对出口消纳会有一定障碍。
03
财务压力?
这个话题,也是风声鹤唳。
当前,财务压力尤其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孤立的产业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现象。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随着资产尤其是股票及房地产价格下跌,资产及抵押物缩水,民营企业都会忙着偿还债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避免破产倒闭风险。
当前,无论是光伏还是其他行业,新能源也好,房地产也罢,甚至居民家庭,去杠杆,降低债务,都是主要职责。
在光伏行业的表现更加剧烈。
过去几年,产能为王,一体化至上,地方政府加持,资本市场助攻,诸多因素叠加,财务杠杆快速提升,如今随着IPO及再融资等股权融资的收紧,地方政府降温,债务压力陡增。
这在经济及产业下行背景下,更加突出。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谁会最先倒下?实际上,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或者正在默默倒下,大型集团内部也在悄然裁撤产能,只是鲜为人知罢了,而上市公司的巨头们在聚光灯下更引人注目。
任何一轮周期洗牌,注定会倒下部分企业,不可避免,尤其随着供应链坍塌,还会发生连锁效应。
但是,倒下的姿势很多,有的是企业破产倒闭或债务重组,有的是主动收缩或撤退,有的则是产能淘汰或资产减值,等等。
不管怎样,最终无非都指向了供给减少,因为只有供给减少或者有效供给减少,才有助于周期重新走向新的平衡。
很难说这一定是坏事。
总之,财务压力必然存在,但仍然是结构性的,已经A股上市的巨头面临的压力肯定更小,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压力也更小,拥有优质资产或者高效产能的企业压力也更小。
相反,负债率较高、产能落后、资产质量较差、盈利及现金流较差的企业,压力会更大,而且在信用反噬的作用下还会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资产、负债问题,尤其是资产的问题,毕竟负债是刚性的,而资产可能缩水,资产一旦缩水,资产负债率就迅速恶化,并可能带崩现金流。
总体来看,光伏行业正面临“供给饱和”、“需求减速”和“财务压力”三个方面的挑战,但不少预期已经提前反映,到底有多少因素真正值得担心?后续关键是洞察这些因素的反转指标,并形成预期差,毕竟共识只有流量,非共识才有超额收益。

行业聚焦

域在现有电网容量下的渗透率已经遭遇瓶颈,2024年一季度国内户用光伏装机同比下降23%,也是近年首次下降。
随着市场走向纵深,走向非优质区域或非优质场景,项目开发成本陡增,预期收益陡降,装机规模自然面临增速挑战。
低质量需求,也面临出清。
尽管组件价格下跌,但无奈装机增速放慢,毕竟组件价格不是决定光伏装机可行性的唯一因素。
目前,部分机构都在调低今年国内装机预期,这种预期下调,也对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毕竟需求是光伏行业近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基石。
相对而言,海外市场要好一些,随着欧洲去库存结束,中东等新兴市场崛起,全球装机仍然保持良好势头,只是贸易纷争对出口消纳会有一定障碍。
03财务压力?
这个话题,也是风声鹤唳。
当前,财务压力尤其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孤立的产业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现象。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随着资产尤其是股票及房地产价格下跌,资产及抵押物缩水,民营企业都会忙着偿还债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避免破产倒闭风险。
当前,无论是光伏还是其他行业,新能源也好,房地产也罢,甚至居民家庭,去杠杆,降低债务,都是主要职责。
在光伏行业的表现更加剧烈。
过去几年,产能为王,一体化至上,地方政府加持,资本市场助攻,诸多因素叠加,财务杠杆快速提升,如今随着IPO及再融资等股权融资的收紧,地方政府降温,债务压力陡增。
这在经济及产业下行背景下,更加突出。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谁会最先倒下?实际上,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或者正在默默倒下,大型集团内部也在悄然裁撤产能,只是鲜为人知罢了,而上市公司的巨头们在聚光灯下更引人注目。
任何一轮周期洗牌,注定会倒下部分企业,不可避免,尤其随着供应链坍塌,还会发生连锁效应。
但是,倒下的姿势很多,有的是企业破产倒闭或债务重组,有的是主动收缩或撤退,有的则是产能淘汰或资产减值,等等。
不管怎样,最终无非都指向了供给减少,因为只有供给减少或者有效供给减少,才有助于周期重新走向新的平衡。
很难说这一定是坏事。
总之,财务压力必然存在,但仍然是结构性的,已经A股上市的巨头面临的压力肯定更小,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压力也更小,拥有优质资产或者高效产能的企业压力也更小。
相反,负债率较高、产能落后、资产质量较差、盈利及现金流较差的企业,压力会更大,而且在信用反噬的作用下还会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资产、负债问题,尤其是资产的问题,毕竟负债是刚性的,而资产可能缩水,资产一旦缩水,资产负债率就迅速恶化,并可能带崩现金流。
总体来看,光伏行业正面临“供给饱和”、“需求减速”和“财务压力”三个方面的挑战,但不少预期已经提前反映,到底有多少因素真正值得担心?后续关键是洞察这些因素的反转指标,并形成预期差,毕竟共识只有流量,非共识才有超额收益。

行业聚焦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问谁会最先倒下?实际上,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或者正在默默倒下,大型集团内部也在悄然裁撤产能,只是鲜为人知罢了,而上市公司的巨头们在聚光灯下更引人注目。
任何一轮周期洗牌,注定会倒下部分企业,不可避免,尤其随着供应链坍塌,还会发生连锁效应。
但是,倒下的姿势很多,有的是企业破产倒闭或债务重组,有的是主动收缩或撤退,有的则是产能淘汰或资产减值,等等。
不管怎样,最终无非都指向了供给减少,因为只有供给减少或者有效供给减少,才有助于周期重新走向新的平衡。
很难说这一定是坏事。
总之,财务压力必然存在,但仍然是结构性的,已经A股上市的巨头面临的压力肯定更小,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压力也更小,拥有优质资产或者高效产能的企业压力也更小。
相反,负债率较高、产能落后、资产质量较差、盈利及现金流较差的企业,压力会更大,而且在信用反噬的作用下还会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资产、负债问题,尤其是资产的问题,毕竟负债是刚性的,而资产可能缩水,资产一旦缩水,资产负债率就迅速恶化,并可能带崩现金流。
总体来看,光伏行业正面临“供给饱和”、“需求减速”和“财务压力”三个方面的挑战,但不少预期已经提前反映,到底有多少因素真正值得担心?后续关键是洞察这些因素的反转指标,并形成预期差,毕竟共识只有流量,非共识才有超额收益。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来源 :Carbontech

开发新型电磁吸波材料是解决电磁辐射问题的主要策略。传统的电磁波吸收材料一旦制备完成,就很难动态地改变其电磁波吸收性能。面对信息时代的复杂性和现代雷达的飞速发展,发展电磁波吸收材料的智能调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郝秀清教授团队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期刊发表名为“Intelligent Tunable Wave-Absorbing CNTs/VO2/ANF Composite Aerogels Based on Temperature-Driving”的论文,研究合成了具有动态频率可调性和可开关吸波的 CNTs/VO2/ANF复合气凝胶。
根据VO2的相变行为,在不同温度下调制了 VO2 与 CNT 和芳纶纳米纤维(ANFs)之间的极化程度和多个异质界面的界面效应。随着温度的升高(从 25 ℃ 到 200 ℃),频率可调气凝胶在 X 波段的最大吸收频率从 12.24 GHz 调制到 8.56 GHz,吸收强度保持稳定。吸波开关气凝胶的最大有效开关带宽(ΔEAB)为 3.70 GHz。这项研究为智能电磁波吸收性能提供了见解,并为温度驱动的智能调制电磁吸收体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新型碳纳米管复合气凝胶,用于智能可调谐吸波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根据VO2的相变行为,在不同温度下调制了 VO2 与 CNT 和芳纶纳米纤维(ANFs)之间的极化程度和多个异质界面的界面效应。随着温度的升高(从 25 ℃ 到 200 ℃),频率可调气凝胶在 X 波段的最大吸收频率从 12.24 GHz 调制到 8.56 GHz,吸收强度保持稳定。吸波开关气凝胶的最大有效开关带宽(ΔEAB)为 3.70 GHz。这项研究为智能电磁波吸收性能提供了见解,并为温度驱动的智能调制电磁吸收体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全产业链“失血”中 四季度光伏行业或现拐点

来源:证券时报

当前光伏产业链价格已进入底部区间,行业整体处于“失血”状态,现金流、盈利水平开始恶化。业内对于行业何时迎来拐点颇为期待。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与多位企业负责人展开交流,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四季度或是观察行业拐点的重要窗口,伴随产能出清,一些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受访人士判断,未来1到2个月内伴随硅料停产面加大,硅料价格或有小幅反弹,但年内硅料价格反弹空间较为有限,下半年基本处于头部企业微利或盈亏平衡,边际产能持续亏现金的状态。由于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普遍处于高度同质化的过剩状态,下半年也将持续出清,预计行业盈利维持较低水平,价格趋势预计与硅料基本一致。
与此同时,光伏行业在寻找新的机会,如海外多元化布局将改变过去押注单一市场的做法;光储融合发展是不少企业选择的方向,在储能电芯及系统集成上同步发力,以期发挥一体化布局的优势,拓展新的增长点。
四季度有望出现拐点
在近期的一场行业会议上,国金证券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首席分析师姚遥提出了一个问题——光伏主产业链经营现金流大幅转负、“失血”状态还能持续多久?
事实上,随着产业链价格大幅走低,光伏行业的“失血”已从单一环节蔓延至全产业链,从二三线厂商波及至行业龙头。
据姚遥观察,因行业季节性因素,今年一季度企业发货及备货增多,确认收入比例相对较少,从历史上看,光伏主产业链环节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通常处于较低水平,而受到盈利下降影响,今年一季度主产业链各环节经营性现金流显著下降;盈利承压背景下,企业加大融资力度,融资现金流显著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光伏主产业链主要标的账面现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合计约255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出211亿元,投资现金流出308亿元,合计519亿元。
姚遥说,今年一季度,企业备货规模较大、后续将逐步确认收入,但考虑到二季度经营端现金压力加大,若后续筹资减量、不放缓扩产,即使不考虑银行抽贷等潜在外部影响因素,行业也将在5个季度内“耗尽现金”。
“光伏行业出现的问题还是因为产能过剩。”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轮产能过剩自上而下,其中硅料过剩2—3倍,硅片过剩1.5—2倍,电池稍微好一点,过剩1.3—1.5倍,组件过剩2—3倍。“观察行业拐点的重要信号是主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不再过剩。”
陈刚估计,行业拐点最早会在四季度出现,“硅料或是硅片(都有可能),也许是电池也不奇怪,最终看四个环节中哪个环节低效产能率先出清。”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链价格有望在6月迎来底部。“现在整个产业链很少有可以盈利的企业,低于现在的价格,我觉得基本上不太可能。当然不能排除有些企业殊死一搏,硬拼更低的价格。”她判断,三四季度光伏产品价格会回升。
“为什么我认为行业拐点会在三四季度,因为全行业亏损且大部分企业现金流有限,亏两三个季度或许还能承受,再亏四个季度就亏不起了,到了三四季度市场总会上去的,至少是回暖的趋势。”钱晶补充说,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是晶科今年的重要课题。
“一定要有人离开‘牌桌’,才是反转信号。”关于行业拐点的判断,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的观点更为直截了当。以硅料环节为例,他认为,当有大量硅料新玩家退出、破产、资不抵债或爆雷时,市场底部就到了。“但目前业内都觉得还亏得起,因为去年、前年还挣了些钱,所以现在根本不是底,还处在拉锯战,且这个拉锯战今年几乎看不到头。”
此外,协鑫科技高级副总裁胡泽义认为,硅料环节出清信号与内蒙古光伏新政密切相关,有两个可以用来判断的点位,一是内蒙古地区新项目获批情况,特别是高耗能的多晶硅项目获批情况;二是内蒙古会不会取消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的政策。
挖掘差异化优势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的迭代升级围绕产品尺寸及电池技术展开;如今,各主要厂商在产品尺寸上相继达成共识,TOPCon也成为电池技术的绝对主流,HJT、xBC等技术占比较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进一步抹平了技术上的差异性,行业又回到了同质化竞争的起跑线。
面对这种情况,各家厂商有哪些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陈刚提出,面对低价竞争,企业要研发和生产更多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的产品。“现在已经到了客户时代,也就是客户会去评估产品给他带来的价值,然后给产品合理定价。爱旭通过将客户的场景价值更大化,多出来的价值部分,我们与客户与合作伙伴来分享。因此,我们的策略是给客户带来更多高功率、高收益、更安全、更长久的产品。”
陈刚强调了精细化运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过去光伏产业比较容易参与,一两款产品就能包打天下。“这实际上是漠视客户需求,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不断地把客户场景区分开来,挖掘每个场景的价值,帮助客户提升在各个场景的收益,这样才会得到客户的认同。”
爱旭股份是为数不多主推ABC技术产品的厂商之一,陈刚介绍说,公司将加快ABC产品的市场教育、培养及扩大工作。他认为,能够提供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对客户而言是有好处的。“去年,通过一系列努力,欧洲、日韩等高附加值地区客户已经认同了我们的产品,并且改变了他们同质化、只讲价格的习惯,会根据不同产品在对应场景中提供的价值来定价。”
在钱晶的理解中,差异化还有另一层含义。举例来说,虽然众多厂商都选择TOPCon技术路线,但有的企业还处在技术研发阶段,有的已经实现了量产;有的企业虽然已经量产出货,但还有企业实现了100GW的出货,积累了大量经验。
“这100GW的生产数据就是基础,我们能借此不断提升产品效率,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钱晶补充说,虽然各家厂商技术上差异不大,但这种生产经验的积累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也不是能被轻易复制的,“外表虽然差不多,但里子不一样,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与钱晶的交流中,她强调了当前环境下企业市场化能力强弱的意义。“前两年,只要有产能,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卖出去。但是,现在有产品不见得卖得出去,企业的市场化能力、客户的信任度及企业整体的交付及服务水平都是很关键的。”
此外,钱晶认为,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布局也很关键,如果仅仅把所有销售集中在单一市场或者仅有的几个市场,一旦这些市场发生波动,对于企业而言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海外多元化布局
正如钱晶所言,近期,中国光伏企业位于东南亚的产能布局正在遭遇一轮调整,该区域工厂生产的产品原本专为美国市场客户生产,由于反规避调查豁免期结束,这些东南亚产能已经很难再向美国市场出口。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曾提到三点反思,其中之一就是针对地缘政治恶化局面的准备与判断不足,导致过去两三年东南亚产能对应的美国业务损失较大。“如果公司不是‘皮糙肉厚’,这件事情就能把公司击垮。”
李振国表示,下一步隆基绿能在产能及业务布局上会有更深刻的考虑。“公司在其他海外的布局最近都在调研分析,东南亚等地在产能成本、技术施行等方面和中国制造还是差很多,以后会总体更谨慎地去考虑。美国组件厂的命运不用太担忧,后面几年单子都是满的。”
无论是在产能布局还是市场开拓方面,多家企业都向记者提到了新的思路。
胡泽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5月,协鑫科技全资子公司协鑫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穆巴达拉主权基金的全资子公司MDC POWER订立合作协议,双方探讨合作开发阿联酋首个多晶硅生产设施。“这是协鑫的首个海外颗粒硅项目,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意义是随项目将建立的硅生态。”
胡泽义认为,走向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运费和“高额关税”等限制性措施,而是产品销售如何让世界能够发现共赢的美好。“我们要去那里建立硅生态,将已有及潜在合作伙伴带过去,在周边做拉晶、硅片、电池等,也包括协鑫下游的公司。”
他提出,虽然目前欧美高关税的手段再次被祭出,但是欧美和全世界并没有放弃新能源的发展,产品依旧有需求,就需要以更合适的路径走出去。
从海外产能布局来看,除了中东,赴美设厂也是行业普遍共识。近日,阿特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5GW工厂正式启用,该工厂主要生产基于TOPCon电池技术的光伏组件。同时,阿特斯在美国的电池片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去年10月底,阿特斯宣布将在印第安纳州投建5GW高效N型电池片项目,总投资约8.39亿美元,预期于2025年底投产。
海外市场规划方面,爱旭股份副总经理夏恒亮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据他介绍,爱旭首先将聚焦高价值市场,包括欧洲、日韩、澳洲等,目前公司正在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而接下来,公司将关注亚非拉市场,“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基本完成全球布局,同时要深耕这些市场、做好本土化。”
新趋势:光储融合发展
在光伏主产业链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将“光伏+储能”融合发展视为重要方向。
在2024 SNEC光伏展上,天合光能发布了多元场景的一站式工商业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公司发展光储业务的优势。以电芯为例,电芯是决定储能系统性能和成本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从现阶段来看,磷酸铁锂已经是一个被行业公认的相对成熟的电化学体系平台,我们正从两个方面进行延伸研发。”
具体来看,一方面,今年天合光能推出了单体大容量的500Ah+专用储能电芯,通过结构上、尺寸上的创新,把成本降下来,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材料上进行优化,虽然体系不变,但材料上持续优化。
“我们内部研发找准的方向还是宽温域(即耐高温电池)。随着储能逐步进入各个细分赛道,使用场景有很大差异,如果电芯能在更宽的温域中、有多种适应性,会给业主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在系统与设计层面,也会减少相应的成本。”孙伟透露,天合光能的耐高温电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最快在明年正式推向市场。
此外,孙伟认为,未来光储一体智慧能源的解决方案肯定要服务于电网,对电网的理解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非常关键的指标,是分水岭。“天合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全产业链的布局,交/直流侧,包括软硬件的布局,给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光储融合是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光储融合不仅仅是在物理上进行设备安装,未来更多是在光储设施的控制及调用上去发力。”晶科能源储能事业部产品总经理吴殿峰告诉记者,晶科将重点发展光储的智能控制技术,“储能要调节电网频率、电压等,还要适应光伏的波动性,并实时监测电网的状态,才能让光伏真正地像传统能源一样进入电网,这样电网也可以敞开地接收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吴殿峰介绍,今年晶科储能业务有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订单落地,特别是海外大订单正在接洽,今年应该在这方面会有所增长。
谈及愈发激烈的储能市场竞争情况,吴殿峰认为,从长远来说,储能价格还会继续下探,最后到能源投资商安装储能能够有收益,储能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在这个过程中,低质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只有高质量、成本又能控制好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

专业评论

四季度有望出现拐点
在近期的一场行业会议上,国金证券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首席分析师姚遥提出了一个问题——光伏主产业链经营现金流大幅转负、“失血”状态还能持续多久?
事实上,随着产业链价格大幅走低,光伏行业的“失血”已从单一环节蔓延至全产业链,从二三线厂商波及至行业龙头。
据姚遥观察,因行业季节性因素,今年一季度企业发货及备货增多,确认收入比例相对较少,从历史上看,光伏主产业链环节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通常处于较低水平,而受到盈利下降影响,今年一季度主产业链各环节经营性现金流显著下降;盈利承压背景下,企业加大融资力度,融资现金流显著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光伏主产业链主要标的账面现金(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合计约255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出211亿元,投资现金流出308亿元,合计519亿元。
姚遥说,今年一季度,企业备货规模较大、后续将逐步确认收入,但考虑到二季度经营端现金压力加大,若后续筹资减量、不放缓扩产,即使不考虑银行抽贷等潜在外部影响因素,行业也将在5个季度内“耗尽现金”。
“光伏行业出现的问题还是因为产能过剩。”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轮产能过剩自上而下,其中硅料过剩2—3倍,硅片过剩1.5—2倍,电池稍微好一点,过剩1.3—1.5倍,组件过剩2—3倍。“观察行业拐点的重要信号是主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不再过剩。”
陈刚估计,行业拐点最早会在四季度出现,“硅料或是硅片(都有可能),也许是电池也不奇怪,最终看四个环节中哪个环节低效产能率先出清。”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链价格有望在6月迎来底部。“现在整个产业链很少有可以盈利的企业,低于现在的价格,我觉得基本上不太可能。当然不能排除有些企业殊死一搏,硬拼更低的价格。”她判断,三四季度光伏产品价格会回升。
“为什么我认为行业拐点会在三四季度,因为全行业亏损且大部分企业现金流有限,亏两三个季度或许还能承受,再亏四个季度就亏不起了,到了三四季度市场总会上去的,至少是回暖的趋势。”钱晶补充说,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是晶科今年的重要课题。
“一定要有人离开‘牌桌’,才是反转信号。”关于行业拐点的判断,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的观点更为直截了当。以硅料环节为例,他认为,当有大量硅料新玩家退出、破产、资不抵债或爆雷时,市场底部就到了。“但目前业内都觉得还亏得起,因为去年、前年还挣了些钱,所以现在根本不是底,还处在拉锯战,且这个拉锯战今年几乎看不到头。”
此外,协鑫科技高级副总裁胡泽义认为,硅料环节出清信号与内蒙古光伏新政密切相关,有两个可以用来判断的点位,一是内蒙古地区新项目获批情况,特别是高耗能的多晶硅项目获批情况;二是内蒙古会不会取消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的政策。
挖掘差异化优势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的迭代升级围绕产品尺寸及电池技术展开;如今,各主要厂商在产品尺寸上相继达成共识,TOPCon也成为电池技术的绝对主流,HJT、xBC等技术占比较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进一步抹平了技术上的差异性,行业又回到了同质化竞争的起跑线。
面对这种情况,各家厂商有哪些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陈刚提出,面对低价竞争,企业要研发和生产更多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的产品。“现在已经到了客户时代,也就是客户会去评估产品给他带来的价值,然后给产品合理定价。爱旭通过将客户的场景价值更大化,多出来的价值部分,我们与客户与合作伙伴来分享。因此,我们的策略是给客户带来更多高功率、高收益、更安全、更长久的产品。”
陈刚强调了精细化运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过去光伏产业比较容易参与,一两款产品就能包打天下。“这实际上是漠视客户需求,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不断地把客户场景区分开来,挖掘每个场景的价值,帮助客户提升在各个场景的收益,这样才会得到客户的认同。”
爱旭股份是为数不多主推ABC技术产品的厂商之一,陈刚介绍说,公司将加快ABC产品的市场教育、培养及扩大工作。他认为,能够提供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对客户而言是有好处的。“去年,通过一系列努力,欧洲、日韩等高附加值地区客户已经认同了我们的产品,并且改变了他们同质化、只讲价格的习惯,会根据不同产品在对应场景中提供的价值来定价。”
在钱晶的理解中,差异化还有另一层含义。举例来说,虽然众多厂商都选择TOPCon技术路线,但有的企业还处在技术研发阶段,有的已经实现了量产;有的企业虽然已经量产出货,但还有企业实现了100GW的出货,积累了大量经验。
“这100GW的生产数据就是基础,我们能借此不断提升产品效率,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钱晶补充说,虽然各家厂商技术上差异不大,但这种生产经验的积累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也不是能被轻易复制的,“外表虽然差不多,但里子不一样,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与钱晶的交流中,她强调了当前环境下企业市场化能力强弱的意义。“前两年,只要有产能,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卖出去。但是,现在有产品不见得卖得出去,企业的市场化能力、客户的信任度及企业整体的交付及服务水平都是很关键的。”
此外,钱晶认为,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布局也很关键,如果仅仅把所有销售集中在单一市场或者仅有的几个市场,一旦这些市场发生波动,对于企业而言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海外多元化布局
正如钱晶所言,近期,中国光伏企业位于东南亚的产能布局正在遭遇一轮调整,该区域工厂生产的产品原本专为美国市场客户生产,由于反规避调查豁免期结束,这些东南亚产能已经很难再向美国市场出口。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曾提到三点反思,其中之一就是针对地缘政治恶化局面的准备与判断不足,导致过去两三年东南亚产能对应的美国业务损失较大。“如果公司不是‘皮糙肉厚’,这件事情就能把公司击垮。”
李振国表示,下一步隆基绿能在产能及业务布局上会有更深刻的考虑。“公司在其他海外的布局最近都在调研分析,东南亚等地在产能成本、技术施行等方面和中国制造还是差很多,以后会总体更谨慎地去考虑。美国组件厂的命运不用太担忧,后面几年单子都是满的。”
无论是在产能布局还是市场开拓方面,多家企业都向记者提到了新的思路。
胡泽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5月,协鑫科技全资子公司协鑫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穆巴达拉主权基金的全资子公司MDC POWER订立合作协议,双方探讨合作开发阿联酋首个多晶硅生产设施。“这是协鑫的首个海外颗粒硅项目,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意义是随项目将建立的硅生态。”
胡泽义认为,走向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运费和“高额关税”等限制性措施,而是产品销售如何让世界能够发现共赢的美好。“我们要去那里建立硅生态,将已有及潜在合作伙伴带过去,在周边做拉晶、硅片、电池等,也包括协鑫下游的公司。”
他提出,虽然目前欧美高关税的手段再次被祭出,但是欧美和全世界并没有放弃新能源的发展,产品依旧有需求,就需要以更合适的路径走出去。
从海外产能布局来看,除了中东,赴美设厂也是行业普遍共识。近日,阿特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5GW工厂正式启用,该工厂主要生产基于TOPCon电池技术的光伏组件。同时,阿特斯在美国的电池片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去年10月底,阿特斯宣布将在印第安纳州投建5GW高效N型电池片项目,总投资约8.39亿美元,预期于2025年底投产。
海外市场规划方面,爱旭股份副总经理夏恒亮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据他介绍,爱旭首先将聚焦高价值市场,包括欧洲、日韩、澳洲等,目前公司正在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而接下来,公司将关注亚非拉市场,“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基本完成全球布局,同时要深耕这些市场、做好本土化。”
新趋势:光储融合发展
在光伏主产业链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将“光伏+储能”融合发展视为重要方向。
在2024 SNEC光伏展上,天合光能发布了多元场景的一站式工商业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公司发展光储业务的优势。以电芯为例,电芯是决定储能系统性能和成本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从现阶段来看,磷酸铁锂已经是一个被行业公认的相对成熟的电化学体系平台,我们正从两个方面进行延伸研发。”
具体来看,一方面,今年天合光能推出了单体大容量的500Ah+专用储能电芯,通过结构上、尺寸上的创新,把成本降下来,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材料上进行优化,虽然体系不变,但材料上持续优化。
“我们内部研发找准的方向还是宽温域(即耐高温电池)。随着储能逐步进入各个细分赛道,使用场景有很大差异,如果电芯能在更宽的温域中、有多种适应性,会给业主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在系统与设计层面,也会减少相应的成本。”孙伟透露,天合光能的耐高温电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最快在明年正式推向市场。
此外,孙伟认为,未来光储一体智慧能源的解决方案肯定要服务于电网,对电网的理解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非常关键的指标,是分水岭。“天合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全产业链的布局,交/直流侧,包括软硬件的布局,给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光储融合是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光储融合不仅仅是在物理上进行设备安装,未来更多是在光储设施的控制及调用上去发力。”晶科能源储能事业部产品总经理吴殿峰告诉记者,晶科将重点发展光储的智能控制技术,“储能要调节电网频率、电压等,还要适应光伏的波动性,并实时监测电网的状态,才能让光伏真正地像传统能源一样进入电网,这样电网也可以敞开地接收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吴殿峰介绍,今年晶科储能业务有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订单落地,特别是海外大订单正在接洽,今年应该在这方面会有所增长。
谈及愈发激烈的储能市场竞争情况,吴殿峰认为,从长远来说,储能价格还会继续下探,最后到能源投资商安装储能能够有收益,储能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在这个过程中,低质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只有高质量、成本又能控制好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

专业评论

姚遥说,今年一季度,企业备货规模较大、后续将逐步确认收入,但考虑到二季度经营端现金压力加大,若后续筹资减量、不放缓扩产,即使不考虑银行抽贷等潜在外部影响因素,行业也将在5个季度内“耗尽现金”。
“光伏行业出现的问题还是因为产能过剩。”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轮产能过剩自上而下,其中硅料过剩2—3倍,硅片过剩1.5—2倍,电池稍微好一点,过剩1.3—1.5倍,组件过剩2—3倍。“观察行业拐点的重要信号是主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不再过剩。”
陈刚估计,行业拐点最早会在四季度出现,“硅料或是硅片(都有可能),也许是电池也不奇怪,最终看四个环节中哪个环节低效产能率先出清。”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链价格有望在6月迎来底部。“现在整个产业链很少有可以盈利的企业,低于现在的价格,我觉得基本上不太可能。当然不能排除有些企业殊死一搏,硬拼更低的价格。”她判断,三四季度光伏产品价格会回升。
“为什么我认为行业拐点会在三四季度,因为全行业亏损且大部分企业现金流有限,亏两三个季度或许还能承受,再亏四个季度就亏不起了,到了三四季度市场总会上去的,至少是回暖的趋势。”钱晶补充说,保持健康的现金流是晶科今年的重要课题。
“一定要有人离开‘牌桌’,才是反转信号。”关于行业拐点的判断,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的观点更为直截了当。以硅料环节为例,他认为,当有大量硅料新玩家退出、破产、资不抵债或爆雷时,市场底部就到了。“但目前业内都觉得还亏得起,因为去年、前年还挣了些钱,所以现在根本不是底,还处在拉锯战,且这个拉锯战今年几乎看不到头。”
此外,协鑫科技高级副总裁胡泽义认为,硅料环节出清信号与内蒙古光伏新政密切相关,有两个可以用来判断的点位,一是内蒙古地区新项目获批情况,特别是高耗能的多晶硅项目获批情况;二是内蒙古会不会取消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的政策。
挖掘差异化优势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的迭代升级围绕产品尺寸及电池技术展开;如今,各主要厂商在产品尺寸上相继达成共识,TOPCon也成为电池技术的绝对主流,HJT、xBC等技术占比较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进一步抹平了技术上的差异性,行业又回到了同质化竞争的起跑线。
面对这种情况,各家厂商有哪些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陈刚提出,面对低价竞争,企业要研发和生产更多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的产品。“现在已经到了客户时代,也就是客户会去评估产品给他带来的价值,然后给产品合理定价。爱旭通过将客户的场景价值更大化,多出来的价值部分,我们与客户与合作伙伴来分享。因此,我们的策略是给客户带来更多高功率、高收益、更安全、更长久的产品。”
陈刚强调了精细化运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过去光伏产业比较容易参与,一两款产品就能包打天下。“这实际上是漠视客户需求,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不断地把客户场景区分开来,挖掘每个场景的价值,帮助客户提升在各个场景的收益,这样才会得到客户的认同。”
爱旭股份是为数不多主推ABC技术产品的厂商之一,陈刚介绍说,公司将加快ABC产品的市场教育、培养及扩大工作。他认为,能够提供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对客户而言是有好处的。“去年,通过一系列努力,欧洲、日韩等高附加值地区客户已经认同了我们的产品,并且改变了他们同质化、只讲价格的习惯,会根据不同产品在对应场景中提供的价值来定价。”
在钱晶的理解中,差异化还有另一层含义。举例来说,虽然众多厂商都选择TOPCon技术路线,但有的企业还处在技术研发阶段,有的已经实现了量产;有的企业虽然已经量产出货,但还有企业实现了100GW的出货,积累了大量经验。
“这100GW的生产数据就是基础,我们能借此不断提升产品效率,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钱晶补充说,虽然各家厂商技术上差异不大,但这种生产经验的积累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也不是能被轻易复制的,“外表虽然差不多,但里子不一样,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与钱晶的交流中,她强调了当前环境下企业市场化能力强弱的意义。“前两年,只要有产能,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卖出去。但是,现在有产品不见得卖得出去,企业的市场化能力、客户的信任度及企业整体的交付及服务水平都是很关键的。”
此外,钱晶认为,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布局也很关键,如果仅仅把所有销售集中在单一市场或者仅有的几个市场,一旦这些市场发生波动,对于企业而言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海外多元化布局
正如钱晶所言,近期,中国光伏企业位于东南亚的产能布局正在遭遇一轮调整,该区域工厂生产的产品原本专为美国市场客户生产,由于反规避调查豁免期结束,这些东南亚产能已经很难再向美国市场出口。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曾提到三点反思,其中之一就是针对地缘政治恶化局面的准备与判断不足,导致过去两三年东南亚产能对应的美国业务损失较大。“如果公司不是‘皮糙肉厚’,这件事情就能把公司击垮。”
李振国表示,下一步隆基绿能在产能及业务布局上会有更深刻的考虑。“公司在其他海外的布局最近都在调研分析,东南亚等地在产能成本、技术施行等方面和中国制造还是差很多,以后会总体更谨慎地去考虑。美国组件厂的命运不用太担忧,后面几年单子都是满的。”
无论是在产能布局还是市场开拓方面,多家企业都向记者提到了新的思路。
胡泽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5月,协鑫科技全资子公司协鑫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穆巴达拉主权基金的全资子公司MDC POWER订立合作协议,双方探讨合作开发阿联酋首个多晶硅生产设施。“这是协鑫的首个海外颗粒硅项目,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意义是随项目将建立的硅生态。”
胡泽义认为,走向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运费和“高额关税”等限制性措施,而是产品销售如何让世界能够发现共赢的美好。“我们要去那里建立硅生态,将已有及潜在合作伙伴带过去,在周边做拉晶、硅片、电池等,也包括协鑫下游的公司。”
他提出,虽然目前欧美高关税的手段再次被祭出,但是欧美和全世界并没有放弃新能源的发展,产品依旧有需求,就需要以更合适的路径走出去。
从海外产能布局来看,除了中东,赴美设厂也是行业普遍共识。近日,阿特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5GW工厂正式启用,该工厂主要生产基于TOPCon电池技术的光伏组件。同时,阿特斯在美国的电池片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去年10月底,阿特斯宣布将在印第安纳州投建5GW高效N型电池片项目,总投资约8.39亿美元,预期于2025年底投产。
海外市场规划方面,爱旭股份副总经理夏恒亮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据他介绍,爱旭首先将聚焦高价值市场,包括欧洲、日韩、澳洲等,目前公司正在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而接下来,公司将关注亚非拉市场,“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基本完成全球布局,同时要深耕这些市场、做好本土化。”
新趋势:光储融合发展
在光伏主产业链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将“光伏+储能”融合发展视为重要方向。
在2024 SNEC光伏展上,天合光能发布了多元场景的一站式工商业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公司发展光储业务的优势。以电芯为例,电芯是决定储能系统性能和成本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从现阶段来看,磷酸铁锂已经是一个被行业公认的相对成熟的电化学体系平台,我们正从两个方面进行延伸研发。”
具体来看,一方面,今年天合光能推出了单体大容量的500Ah+专用储能电芯,通过结构上、尺寸上的创新,把成本降下来,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材料上进行优化,虽然体系不变,但材料上持续优化。
“我们内部研发找准的方向还是宽温域(即耐高温电池)。随着储能逐步进入各个细分赛道,使用场景有很大差异,如果电芯能在更宽的温域中、有多种适应性,会给业主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在系统与设计层面,也会减少相应的成本。”孙伟透露,天合光能的耐高温电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最快在明年正式推向市场。
此外,孙伟认为,未来光储一体智慧能源的解决方案肯定要服务于电网,对电网的理解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非常关键的指标,是分水岭。“天合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全产业链的布局,交/直流侧,包括软硬件的布局,给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光储融合是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光储融合不仅仅是在物理上进行设备安装,未来更多是在光储设施的控制及调用上去发力。”晶科能源储能事业部产品总经理吴殿峰告诉记者,晶科将重点发展光储的智能控制技术,“储能要调节电网频率、电压等,还要适应光伏的波动性,并实时监测电网的状态,才能让光伏真正地像传统能源一样进入电网,这样电网也可以敞开地接收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吴殿峰介绍,今年晶科储能业务有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订单落地,特别是海外大订单正在接洽,今年应该在这方面会有所增长。
谈及愈发激烈的储能市场竞争情况,吴殿峰认为,从长远来说,储能价格还会继续下探,最后到能源投资商安装储能能够有收益,储能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在这个过程中,低质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只有高质量、成本又能控制好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

专业评论

跑线。
面对这种情况,各家厂商有哪些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陈刚提出,面对低价竞争,企业要研发和生产更多可以为客户带来价值的产品。“现在已经到了客户时代,也就是客户会去评估产品给他带来的价值,然后给产品合理定价。爱旭通过将客户的场景价值更大化,多出来的价值部分,我们与客户与合作伙伴来分享。因此,我们的策略是给客户带来更多高功率、高收益、更安全、更长久的产品。”
陈刚强调了精细化运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过去光伏产业比较容易参与,一两款产品就能包打天下。“这实际上是漠视客户需求,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不断地把客户场景区分开来,挖掘每个场景的价值,帮助客户提升在各个场景的收益,这样才会得到客户的认同。”
爱旭股份是为数不多主推ABC技术产品的厂商之一,陈刚介绍说,公司将加快ABC产品的市场教育、培养及扩大工作。他认为,能够提供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对客户而言是有好处的。“去年,通过一系列努力,欧洲、日韩等高附加值地区客户已经认同了我们的产品,并且改变了他们同质化、只讲价格的习惯,会根据不同产品在对应场景中提供的价值来定价。”
在钱晶的理解中,差异化还有另一层含义。举例来说,虽然众多厂商都选择TOPCon技术路线,但有的企业还处在技术研发阶段,有的已经实现了量产;有的企业虽然已经量产出货,但还有企业实现了100GW的出货,积累了大量经验。
“这100GW的生产数据就是基础,我们能借此不断提升产品效率,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钱晶补充说,虽然各家厂商技术上差异不大,但这种生产经验的积累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也不是能被轻易复制的,“外表虽然差不多,但里子不一样,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与钱晶的交流中,她强调了当前环境下企业市场化能力强弱的意义。“前两年,只要有产能,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卖出去。但是,现在有产品不见得卖得出去,企业的市场化能力、客户的信任度及企业整体的交付及服务水平都是很关键的。”
此外,钱晶认为,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布局也很关键,如果仅仅把所有销售集中在单一市场或者仅有的几个市场,一旦这些市场发生波动,对于企业而言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海外多元化布局
正如钱晶所言,近期,中国光伏企业位于东南亚的产能布局正在遭遇一轮调整,该区域工厂生产的产品原本专为美国市场客户生产,由于反规避调查豁免期结束,这些东南亚产能已经很难再向美国市场出口。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曾提到三点反思,其中之一就是针对地缘政治恶化局面的准备与判断不足,导致过去两三年东南亚产能对应的美国业务损失较大。“如果公司不是‘皮糙肉厚’,这件事情就能把公司击垮。”
李振国表示,下一步隆基绿能在产能及业务布局上会有更深刻的考虑。“公司在其他海外的布局最近都在调研分析,东南亚等地在产能成本、技术施行等方面和中国制造还是差很多,以后会总体更谨慎地去考虑。美国组件厂的命运不用太担忧,后面几年单子都是满的。”
无论是在产能布局还是市场开拓方面,多家企业都向记者提到了新的思路。
胡泽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5月,协鑫科技全资子公司协鑫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穆巴达拉主权基金的全资子公司MDC POWER订立合作协议,双方探讨合作开发阿联酋首个多晶硅生产设施。“这是协鑫的首个海外颗粒硅项目,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意义是随项目将建立的硅生态。”
胡泽义认为,走向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运费和“高额关税”等限制性措施,而是产品销售如何让世界能够发现共赢的美好。“我们要去那里建立硅生态,将已有及潜在合作伙伴带过去,在周边做拉晶、硅片、电池等,也包括协鑫下游的公司。”
他提出,虽然目前欧美高关税的手段再次被祭出,但是欧美和全世界并没有放弃新能源的发展,产品依旧有需求,就需要以更合适的路径走出去。
从海外产能布局来看,除了中东,赴美设厂也是行业普遍共识。近日,阿特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5GW工厂正式启用,该工厂主要生产基于TOPCon电池技术的光伏组件。同时,阿特斯在美国的电池片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去年10月底,阿特斯宣布将在印第安纳州投建5GW高效N型电池片项目,总投资约8.39亿美元,预期于2025年底投产。
海外市场规划方面,爱旭股份副总经理夏恒亮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据他介绍,爱旭首先将聚焦高价值市场,包括欧洲、日韩、澳洲等,目前公司正在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而接下来,公司将关注亚非拉市场,“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基本完成全球布局,同时要深耕这些市场、做好本土化。”
新趋势:光储融合发展
在光伏主产业链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将“光伏+储能”融合发展视为重要方向。
在2024 SNEC光伏展上,天合光能发布了多元场景的一站式工商业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公司发展光储业务的优势。以电芯为例,电芯是决定储能系统性能和成本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从现阶段来看,磷酸铁锂已经是一个被行业公认的相对成熟的电化学体系平台,我们正从两个方面进行延伸研发。”
具体来看,一方面,今年天合光能推出了单体大容量的500Ah+专用储能电芯,通过结构上、尺寸上的创新,把成本降下来,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材料上进行优化,虽然体系不变,但材料上持续优化。
“我们内部研发找准的方向还是宽温域(即耐高温电池)。随着储能逐步进入各个细分赛道,使用场景有很大差异,如果电芯能在更宽的温域中、有多种适应性,会给业主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在系统与设计层面,也会减少相应的成本。”孙伟透露,天合光能的耐高温电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最快在明年正式推向市场。
此外,孙伟认为,未来光储一体智慧能源的解决方案肯定要服务于电网,对电网的理解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非常关键的指标,是分水岭。“天合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全产业链的布局,交/直流侧,包括软硬件的布局,给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光储融合是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光储融合不仅仅是在物理上进行设备安装,未来更多是在光储设施的控制及调用上去发力。”晶科能源储能事业部产品总经理吴殿峰告诉记者,晶科将重点发展光储的智能控制技术,“储能要调节电网频率、电压等,还要适应光伏的波动性,并实时监测电网的状态,才能让光伏真正地像传统能源一样进入电网,这样电网也可以敞开地接收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吴殿峰介绍,今年晶科储能业务有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订单落地,特别是海外大订单正在接洽,今年应该在这方面会有所增长。
谈及愈发激烈的储能市场竞争情况,吴殿峰认为,从长远来说,储能价格还会继续下探,最后到能源投资商安装储能能够有收益,储能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在这个过程中,低质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只有高质量、成本又能控制好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

专业评论

技术路线,但有的企业还处在技术研发阶段,有的已经实现了量产;有的企业虽然已经量产出货,但还有企业实现了100GW的出货,积累了大量经验。
“这100GW的生产数据就是基础,我们能借此不断提升产品效率,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钱晶补充说,虽然各家厂商技术上差异不大,但这种生产经验的积累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也不是能被轻易复制的,“外表虽然差不多,但里子不一样,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与钱晶的交流中,她强调了当前环境下企业市场化能力强弱的意义。“前两年,只要有产能,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卖出去。但是,现在有产品不见得卖得出去,企业的市场化能力、客户的信任度及企业整体的交付及服务水平都是很关键的。”
此外,钱晶认为,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布局也很关键,如果仅仅把所有销售集中在单一市场或者仅有的几个市场,一旦这些市场发生波动,对于企业而言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海外多元化布局
正如钱晶所言,近期,中国光伏企业位于东南亚的产能布局正在遭遇一轮调整,该区域工厂生产的产品原本专为美国市场客户生产,由于反规避调查豁免期结束,这些东南亚产能已经很难再向美国市场出口。
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公司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曾提到三点反思,其中之一就是针对地缘政治恶化局面的准备与判断不足,导致过去两三年东南亚产能对应的美国业务损失较大。“如果公司不是‘皮糙肉厚’,这件事情就能把公司击垮。”
李振国表示,下一步隆基绿能在产能及业务布局上会有更深刻的考虑。“公司在其他海外的布局最近都在调研分析,东南亚等地在产能成本、技术施行等方面和中国制造还是差很多,以后会总体更谨慎地去考虑。美国组件厂的命运不用太担忧,后面几年单子都是满的。”
无论是在产能布局还是市场开拓方面,多家企业都向记者提到了新的思路。
胡泽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5月,协鑫科技全资子公司协鑫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穆巴达拉主权基金的全资子公司MDC POWER订立合作协议,双方探讨合作开发阿联酋首个多晶硅生产设施。“这是协鑫的首个海外颗粒硅项目,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意义是随项目将建立的硅生态。”
胡泽义认为,走向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运费和“高额关税”等限制性措施,而是产品销售如何让世界能够发现共赢的美好。“我们要去那里建立硅生态,将已有及潜在合作伙伴带过去,在周边做拉晶、硅片、电池等,也包括协鑫下游的公司。”
他提出,虽然目前欧美高关税的手段再次被祭出,但是欧美和全世界并没有放弃新能源的发展,产品依旧有需求,就需要以更合适的路径走出去。
从海外产能布局来看,除了中东,赴美设厂也是行业普遍共识。近日,阿特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5GW工厂正式启用,该工厂主要生产基于TOPCon电池技术的光伏组件。同时,阿特斯在美国的电池片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去年10月底,阿特斯宣布将在印第安纳州投建5GW高效N型电池片项目,总投资约8.39亿美元,预期于2025年底投产。
海外市场规划方面,爱旭股份副总经理夏恒亮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据他介绍,爱旭首先将聚焦高价值市场,包括欧洲、日韩、澳洲等,目前公司正在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而接下来,公司将关注亚非拉市场,“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基本完成全球布局,同时要深耕这些市场、做好本土化。”
新趋势:光储融合发展
在光伏主产业链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将“光伏+储能”融合发展视为重要方向。
在2024 SNEC光伏展上,天合光能发布了多元场景的一站式工商业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公司发展光储业务的优势。以电芯为例,电芯是决定储能系统性能和成本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从现阶段来看,磷酸铁锂已经是一个被行业公认的相对成熟的电化学体系平台,我们正从两个方面进行延伸研发。”
具体来看,一方面,今年天合光能推出了单体大容量的500Ah+专用储能电芯,通过结构上、尺寸上的创新,把成本降下来,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材料上进行优化,虽然体系不变,但材料上持续优化。
“我们内部研发找准的方向还是宽温域(即耐高温电池)。随着储能逐步进入各个细分赛道,使用场景有很大差异,如果电芯能在更宽的温域中、有多种适应性,会给业主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在系统与设计层面,也会减少相应的成本。”孙伟透露,天合光能的耐高温电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最快在明年正式推向市场。
此外,孙伟认为,未来光储一体智慧能源的解决方案肯定要服务于电网,对电网的理解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非常关键的指标,是分水岭。“天合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全产业链的布局,交/直流侧,包括软硬件的布局,给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光储融合是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光储融合不仅仅是在物理上进行设备安装,未来更多是在光储设施的控制及调用上去发力。”晶科能源储能事业部产品总经理吴殿峰告诉记者,晶科将重点发展光储的智能控制技术,“储能要调节电网频率、电压等,还要适应光伏的波动性,并实时监测电网的状态,才能让光伏真正地像传统能源一样进入电网,这样电网也可以敞开地接收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吴殿峰介绍,今年晶科储能业务有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订单落地,特别是海外大订单正在接洽,今年应该在这方面会有所增长。
谈及愈发激烈的储能市场竞争情况,吴殿峰认为,从长远来说,储能价格还会继续下探,最后到能源投资商安装储能能够有收益,储能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在这个过程中,低质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只有高质量、成本又能控制好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

专业评论

随项目将建立的硅生态。”
胡泽义认为,走向海外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运费和“高额关税”等限制性措施,而是产品销售如何让世界能够发现共赢的美好。“我们要去那里建立硅生态,将已有及潜在合作伙伴带过去,在周边做拉晶、硅片、电池等,也包括协鑫下游的公司。”
他提出,虽然目前欧美高关税的手段再次被祭出,但是欧美和全世界并没有放弃新能源的发展,产品依旧有需求,就需要以更合适的路径走出去。
从海外产能布局来看,除了中东,赴美设厂也是行业普遍共识。近日,阿特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5GW工厂正式启用,该工厂主要生产基于TOPCon电池技术的光伏组件。同时,阿特斯在美国的电池片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去年10月底,阿特斯宣布将在印第安纳州投建5GW高效N型电池片项目,总投资约8.39亿美元,预期于2025年底投产。
海外市场规划方面,爱旭股份副总经理夏恒亮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据他介绍,爱旭首先将聚焦高价值市场,包括欧洲、日韩、澳洲等,目前公司正在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而接下来,公司将关注亚非拉市场,“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基本完成全球布局,同时要深耕这些市场、做好本土化。”
新趋势:光储融合发展
在光伏主产业链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将“光伏+储能”融合发展视为重要方向。
在2024 SNEC光伏展上,天合光能发布了多元场景的一站式工商业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公司发展光储业务的优势。以电芯为例,电芯是决定储能系统性能和成本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从现阶段来看,磷酸铁锂已经是一个被行业公认的相对成熟的电化学体系平台,我们正从两个方面进行延伸研发。”
具体来看,一方面,今年天合光能推出了单体大容量的500Ah+专用储能电芯,通过结构上、尺寸上的创新,把成本降下来,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从材料上进行优化,虽然体系不变,但材料上持续优化。
“我们内部研发找准的方向还是宽温域(即耐高温电池)。随着储能逐步进入各个细分赛道,使用场景有很大差异,如果电芯能在更宽的温域中、有多种适应性,会给业主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在系统与设计层面,也会减少相应的成本。”孙伟透露,天合光能的耐高温电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最快在明年正式推向市场。
此外,孙伟认为,未来光储一体智慧能源的解决方案肯定要服务于电网,对电网的理解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非常关键的指标,是分水岭。“天合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全产业链的布局,交/直流侧,包括软硬件的布局,给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光储融合是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光储融合不仅仅是在物理上进行设备安装,未来更多是在光储设施的控制及调用上去发力。”晶科能源储能事业部产品总经理吴殿峰告诉记者,晶科将重点发展光储的智能控制技术,“储能要调节电网频率、电压等,还要适应光伏的波动性,并实时监测电网的状态,才能让光伏真正地像传统能源一样进入电网,这样电网也可以敞开地接收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吴殿峰介绍,今年晶科储能业务有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订单落地,特别是海外大订单正在接洽,今年应该在这方面会有所增长。
谈及愈发激烈的储能市场竞争情况,吴殿峰认为,从长远来说,储能价格还会继续下探,最后到能源投资商安装储能能够有收益,储能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在这个过程中,低质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只有高质量、成本又能控制好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

专业评论

更多的收益,同时在系统与设计层面,也会减少相应的成本。”孙伟透露,天合光能的耐高温电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预计最快在明年正式推向市场。
此外,孙伟认为,未来光储一体智慧能源的解决方案肯定要服务于电网,对电网的理解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非常关键的指标,是分水岭。“天合最大的优势就是用全产业链的布局,交/直流侧,包括软硬件的布局,给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光储融合是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光储融合不仅仅是在物理上进行设备安装,未来更多是在光储设施的控制及调用上去发力。”晶科能源储能事业部产品总经理吴殿峰告诉记者,晶科将重点发展光储的智能控制技术,“储能要调节电网频率、电压等,还要适应光伏的波动性,并实时监测电网的状态,才能让光伏真正地像传统能源一样进入电网,这样电网也可以敞开地接收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吴殿峰介绍,今年晶科储能业务有一些国内外比较好的订单落地,特别是海外大订单正在接洽,今年应该在这方面会有所增长。
谈及愈发激烈的储能市场竞争情况,吴殿峰认为,从长远来说,储能价格还会继续下探,最后到能源投资商安装储能能够有收益,储能市场才能真正迎来春天。“在这个过程中,低质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只有高质量、成本又能控制好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活下来。”

专业评论

会展信息

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锂电及储能技术展览会

展会时间:2024/7/18---2024/7/20
展会地点:上海汽车会展中心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博园路7575号
主办单位:金浪国际会展集团
展品范围:
动力及储能电池展区
动力电池:各类方型、圆柱、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芯、动力电池模组与PACK,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钠电池,空气电池以及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回收及拆解技术等。
储能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铅酸蓄电池、智能电池、钠电池、钠硫电池、超级电容器、可再生燃料电池、液流电池等;电池盒、电池外壳、充电机、电动车充电器、电瓶充电器、电池充电器、太阳能充电器、动力电池镍片 铜镍复合带、电池支架、BMS保护板与电池控制系统。
储能技术应用展区
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抽水蓄能等技术及材料、储能集装箱、户用储能、集成式工商业储能柜、移动储能车、便携式储能以及1GBT、功率模组、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BMS、EMS、储能安全消防设备、配电设备、集散控制系统。

会议直达:第19届中国(上海)国际锂电及储能技术展览会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耿安英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郭宝晶       韩    娟       张    静       

刘景利       

郑迎芳       段昕永

李淑敏       

蒯平宇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耿安英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耿安英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郭宝晶       韩    娟       张    静       

刘景利       

郑迎芳       段昕永

李淑敏       

蒯平宇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耿安英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