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6月21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6月21日

315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发展光伏产业要有系统思维》

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破解发展制约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先机的动力来源之一。应准确把握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巩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领先优势,以更大力度持续推动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纳米限域”提升硬碳负极实现10000次稳定循环

16

11

单、双玻组件市场现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行业聚焦

权威之声

05

发展光伏产业要有系统思维

宏观政策

09

到2030年光伏累计装机力争达到200万千瓦

会展信息

2024钙钛矿电池学术与产业化(大湾区)论坛

24

20

孙博文:以绿色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专业评论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发展光伏产业要有系统思维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破解发展制约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先机的动力来源之一。应准确把握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巩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领先优势,以更大力度持续推动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终端需求保持高速增长。数据显示,1月至3月,全国光伏新增装机4572万千瓦,同比增长36%。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新增装机2191万千瓦,同比增长41%;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2380万千瓦,同比增长31%。2024年一季度,多晶硅、单晶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分别增加92.6%、108.7%、64.3%、48.9%。
除国内光伏市场需求增长外,由于欧洲市场去库存后需求复苏及印度、沙特、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需求提升等因素,我国光伏装备产品出口也实现超预期增长。据海关总署数据,1月至3月,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13.6%、36.3%和22.6%。虽然受出口价格下滑影响,出口额出现同比下降,但环比持续提升,光伏产业景气度有望稳步改善。
光伏发电高质量消纳呈现良好态势。在新增装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1月至3月,全国光伏发电继续保持96%以上的高利用水平,光伏发电量16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9%。通过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提高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利用规模。
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海外市场环境严峻复杂。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环境、贸易等领域对我国光伏制造企业频频出手,为保护其本地产业市场份额而阻碍我国光伏产品进入。
二是光伏电力消纳能力提升难度持续加大。2024年,我国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预期超过17%,其中光伏预期超过7%。随着光伏装机量的迅速提升,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消纳均存在隐患。集中式光伏方面,“三北”光伏资源丰富地区,本地用电负荷小,外送通道建设进度不及电源建设,消纳面临挑战。分布式光伏方面,配电侧可接入能力有限,特别是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加之对分布式光伏缺乏相应技术要求,无法实现大规模可观、可测、可调控。
三是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衡。一些地方在核准光伏项目时存在附加条件,光伏非技术降本增效受到影响;进入电力市场后,保障光伏投资收益、稳定光伏投资预期机制尚未健全;实质性低价中标导致价格内卷。光伏组件招标过程中,唯低价论的现象较多,低于成本价竞争的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方面可能会压缩成本,无法保证组件质量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为下游电站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有系统思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工业体系优势,加强对光伏技术研发的规划布局,统筹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大对光伏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提升光伏消纳能力。进一步提升存量特高压输电通道绿色电力输送占比,积极响应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需求,优化新建通道布局。做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村配电网的升级改造。优化适应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并网服务、运维、调度等方面的管理模式。
健全完善光伏市场体系。一方面,明确电力市场政策预期,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光伏项目分批次有秩序进入电力市场。另一方面,推动下游应用端制定更为合理的报价投标机制,更加注重企业保供保质能力,避免单纯低价中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陶 冶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

权威之声

权威之声

光伏发电高质量消纳呈现良好态势。在新增装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1月至3月,全国光伏发电继续保持96%以上的高利用水平,光伏发电量16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9%。通过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发展新能源微电网、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提高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利用规模。
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海外市场环境严峻复杂。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环境、贸易等领域对我国光伏制造企业频频出手,为保护其本地产业市场份额而阻碍我国光伏产品进入。
二是光伏电力消纳能力提升难度持续加大。2024年,我国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预期超过17%,其中光伏预期超过7%。随着光伏装机量的迅速提升,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消纳均存在隐患。集中式光伏方面,“三北”光伏资源丰富地区,本地用电负荷小,外送通道建设进度不及电源建设,消纳面临挑战。分布式光伏方面,配电侧可接入能力有限,特别是农村电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加之对分布式光伏缺乏相应技术要求,无法实现大规模可观、可测、可调控。
三是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衡。一些地方在核准光伏项目时存在附加条件,光伏非技术降本增效受到影响;进入电力市场后,保障光伏投资收益、稳定光伏投资预期机制尚未健全;实质性低价中标导致价格内卷。光伏组件招标过程中,唯低价论的现象较多,低于成本价竞争的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方面可能会压缩成本,无法保证组件质量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为下游电站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有系统思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工业体系优势,加强对光伏技术研发的规划布局,统筹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大对光伏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提升光伏消纳能力。进一步提升存量特高压输电通道绿色电力输送占比,积极响应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需求,优化新建通道布局。做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村配电网的升级改造。优化适应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并网服务、运维、调度等方面的管理模式。
健全完善光伏市场体系。一方面,明确电力市场政策预期,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光伏项目分批次有秩序进入电力市场。另一方面,推动下游应用端制定更为合理的报价投标机制,更加注重企业保供保质能力,避免单纯低价中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陶 冶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

权威之声

本价竞争的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方面可能会压缩成本,无法保证组件质量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为下游电站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有系统思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工业体系优势,加强对光伏技术研发的规划布局,统筹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大对光伏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提升光伏消纳能力。进一步提升存量特高压输电通道绿色电力输送占比,积极响应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需求,优化新建通道布局。做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对农村配电网的升级改造。优化适应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并网服务、运维、调度等方面的管理模式。
健全完善光伏市场体系。一方面,明确电力市场政策预期,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光伏项目分批次有秩序进入电力市场。另一方面,推动下游应用端制定更为合理的报价投标机制,更加注重企业保供保质能力,避免单纯低价中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陶 冶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到2030年光伏累计装机力争达到200万千瓦

来源:南京市政府

近日,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推动太阳能多场景利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系统,有序推进集中式光伏复合项目建设。
到2025年全市光伏累计装机确保达到150万千瓦,力争180万千瓦;到2030年全市光伏累计装机力争达到200万千瓦。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以智能电网为中枢,建设面向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狠抓新能源消纳能力建设。加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比例大于8%。

原文链接: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单、双玻组件市场现况与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InfoLink Consulting

欧洲是继中国后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约占全球光伏需求比例约20%(中国50%、美国10%、印度与巴西各占3%)。而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SolarPowerEurope)统计,2023年欧洲共新增56GW光伏装机,主要体现在屋顶型和阳台型等分布式光伏装机项目,其中又以德国、意大利、波兰和荷兰等国为主,多以选用较能负荷建物承载重量的组件为主要选型,而主要装机体现在集中式项目的西班牙与葡萄牙则以采用双面双玻组件为主。
未来单、双面组件的技术发展与市场占比趋势可能对欧洲组件选型带来一定程度影响,文中将针对单、双面组件的产品特性、近期技术发展以及未来市占率变化进行阐述。
单、双面组件产品特性比较概述
单面与双面光伏组件存在显着差异,单面光伏组件仅能正面接收阳光,背面则有背板保护,由于单玻组件重量较轻,单玻组件能够节省人力、运输及其他系统性成本,特别适合安装在对重量要求较高的场地,但同时容易产生热膨胀,防护性也弱于双玻组件,尤其适合装设于传统屋顶,生产和安装成本也相对较低;双面光伏组件正反两面均能发电,特别适合反射光强的环境,如白色平面屋顶或沙漠地区,发电收益明显更高。由于玻璃防护性较背板坚固,使得双玻组件得以被应用于高原与沙漠等极端地区,因此双玻组件往外是大型集中式项目的热门选型。总体而言,在技术性能、成本、市场需求等方面,单玻和双玻组件各有千秋,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仍须考虑整体需求与应用场景后再进行组件选型,未来也须持续关注降本与技术优化的相关信息。
LECO技术导入与采用EVA胶膜粒子有效提效与降本
在技术优化方面,近年各大厂家开始导入激光辅助烧结技术(Laser-enhancedcontactoptimization,LECO),LECO技术最早起于2016年,主要是利用低腐蚀银浆叠加低温烧结提升电池开压,可有效解决银浆的接触问题,并且提升TOPCon电池0.2-0.4%的转换效率,相同组件瓦数增益5-10瓦,在TOPCon电池渗透率大增的2024年,LECO已经成为行业的标配工艺。
N型TOPCon组件目前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产品,由于TOPCon组件容易产生水气渗入和腐蚀等问题,并在湿热测试后引发功率衰减,碍于阻水性与可靠性方面的顾虑,在胶膜粒子的选型上,前期双玻组件不得不采用分子链结构更加稳定、阻水性更加以及具有良好抗PID性能的POE为主,考虑POE粒子售价较高等因素,厂家也逐渐改采用EPE共挤型胶膜,EPE共挤型胶膜采用EVA-POE-EVA胶膜三层复合共挤制造而成,性能介于EVA与POE胶膜之间,而单玻组件方面,多数则采用POE+EVA的组合。
然而,随着LECO技术导入无铝或低铝银浆,有效解决原先采用银铝浆料带来的腐蚀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在TOPCon组件尝试选用成本较低的双EVA胶膜组合,将封装材料去POE化,若该方案能通过可靠性方面的测试,将会导致包含2024年以后,光伏对POE粒子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从而造成POE粒子供应过剩的现象发生,从而进一步降低双玻组件的BOM成本。目前头部组件企业已经在TOPCon双玻上使用双EVA胶膜组合取得突破,后续双EVA胶膜的渗透率将越来越高。
单、双面组件未来市占率与发展趋势
回顾2023年,N型组件的市占率逐渐超越P型组件,但鉴于当时N型单面组件存在阻水性与可靠性方面的疑虑,导致去年近乎90%的N型组件均采用双面设计,市占率在去年来到约64%,而其中约有3%为双面单玻组件,单面组件市占率则约为34%。
2024年随着N型组件渗透率不断上升,有望于今年达到70%以上的市占率,而近期各组件厂家也尝试优化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试图解决N型单玻组件面临的阻水性与可靠性问题,包含导入LECO技术、优化浆料体系和开发选择性阻隔功能背板等。然而,由于该后续仍需时间发酵,加上今年P型组件陆续退坡,以及今年N型单玻组件仍无法大批量出产的前提下,双玻组件有望达到近年来的历史新高,预估今年双面组件市占率将上升至75%,单面组件则下降至23%。
展望2025年,由于双玻与单玻组件仍将存在明显的成本差异,而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的阻水性与可靠性优化技术有望逐步成熟,后续单玻组件不一定须采用成本较高的POE或EPE共挤型胶膜,可改用EVA胶膜粒子以减少单玻组件成本,在有效降本与技术优化的影响下,预计明年双面组件市占率将回落至73%,单面组件则略升至25%。
至2026与2027年,有望随着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阻水性与可靠性持续优化,双面组件市占率将持续下降至68-70%,单面组件将逐步上升至28-30%,EVA胶膜粒子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但预计至少2027甚至2028年以前,双面组件仍将维持超过65%的市占率,未来须持续关注单面组件的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

行业聚焦

适合装设于传统屋顶,生产和安装成本也相对较低;双面光伏组件正反两面均能发电,特别适合反射光强的环境,如白色平面屋顶或沙漠地区,发电收益明显更高。由于玻璃防护性较背板坚固,使得双玻组件得以被应用于高原与沙漠等极端地区,因此双玻组件往外是大型集中式项目的热门选型。总体而言,在技术性能、成本、市场需求等方面,单玻和双玻组件各有千秋,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仍须考虑整体需求与应用场景后再进行组件选型,未来也须持续关注降本与技术优化的相关信息。
LECO技术导入与采用EVA胶膜粒子有效提效与降本
在技术优化方面,近年各大厂家开始导入激光辅助烧结技术(Laser-enhancedcontactoptimization,LECO),LECO技术最早起于2016年,主要是利用低腐蚀银浆叠加低温烧结提升电池开压,可有效解决银浆的接触问题,并且提升TOPCon电池0.2-0.4%的转换效率,相同组件瓦数增益5-10瓦,在TOPCon电池渗透率大增的2024年,LECO已经成为行业的标配工艺。
N型TOPCon组件目前已经成为行业主流产品,由于TOPCon组件容易产生水气渗入和腐蚀等问题,并在湿热测试后引发功率衰减,碍于阻水性与可靠性方面的顾虑,在胶膜粒子的选型上,前期双玻组件不得不采用分子链结构更加稳定、阻水性更加以及具有良好抗PID性能的POE为主,考虑POE粒子售价较高等因素,厂家也逐渐改采用EPE共挤型胶膜,EPE共挤型胶膜采用EVA-POE-EVA胶膜三层复合共挤制造而成,性能介于EVA与POE胶膜之间,而单玻组件方面,多数则采用POE+EVA的组合。
然而,随着LECO技术导入无铝或低铝银浆,有效解决原先采用银铝浆料带来的腐蚀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在TOPCon组件尝试选用成本较低的双EVA胶膜组合,将封装材料去POE化,若该方案能通过可靠性方面的测试,将会导致包含2024年以后,光伏对POE粒子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从而造成POE粒子供应过剩的现象发生,从而进一步降低双玻组件的BOM成本。目前头部组件企业已经在TOPCon双玻上使用双EVA胶膜组合取得突破,后续双EVA胶膜的渗透率将越来越高。
单、双面组件未来市占率与发展趋势
回顾2023年,N型组件的市占率逐渐超越P型组件,但鉴于当时N型单面组件存在阻水性与可靠性方面的疑虑,导致去年近乎90%的N型组件均采用双面设计,市占率在去年来到约64%,而其中约有3%为双面单玻组件,单面组件市占率则约为34%。
2024年随着N型组件渗透率不断上升,有望于今年达到70%以上的市占率,而近期各组件厂家也尝试优化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试图解决N型单玻组件面临的阻水性与可靠性问题,包含导入LECO技术、优化浆料体系和开发选择性阻隔功能背板等。然而,由于该后续仍需时间发酵,加上今年P型组件陆续退坡,以及今年N型单玻组件仍无法大批量出产的前提下,双玻组件有望达到近年来的历史新高,预估今年双面组件市占率将上升至75%,单面组件则下降至23%。
展望2025年,由于双玻与单玻组件仍将存在明显的成本差异,而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的阻水性与可靠性优化技术有望逐步成熟,后续单玻组件不一定须采用成本较高的POE或EPE共挤型胶膜,可改用EVA胶膜粒子以减少单玻组件成本,在有效降本与技术优化的影响下,预计明年双面组件市占率将回落至73%,单面组件则略升至25%。
至2026与2027年,有望随着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阻水性与可靠性持续优化,双面组件市占率将持续下降至68-70%,单面组件将逐步上升至28-30%,EVA胶膜粒子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但预计至少2027甚至2028年以前,双面组件仍将维持超过65%的市占率,未来须持续关注单面组件的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

行业聚焦

到约64%,而其中约有3%为双面单玻组件,单面组件市占率则约为34%。
2024年随着N型组件渗透率不断上升,有望于今年达到70%以上的市占率,而近期各组件厂家也尝试优化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试图解决N型单玻组件面临的阻水性与可靠性问题,包含导入LECO技术、优化浆料体系和开发选择性阻隔功能背板等。然而,由于该后续仍需时间发酵,加上今年P型组件陆续退坡,以及今年N型单玻组件仍无法大批量出产的前提下,双玻组件有望达到近年来的历史新高,预估今年双面组件市占率将上升至75%,单面组件则下降至23%。
展望2025年,由于双玻与单玻组件仍将存在明显的成本差异,而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的阻水性与可靠性优化技术有望逐步成熟,后续单玻组件不一定须采用成本较高的POE或EPE共挤型胶膜,可改用EVA胶膜粒子以减少单玻组件成本,在有效降本与技术优化的影响下,预计明年双面组件市占率将回落至73%,单面组件则略升至25%。
至2026与2027年,有望随着N型电池和单玻组件阻水性与可靠性持续优化,双面组件市占率将持续下降至68-70%,单面组件将逐步上升至28-30%,EVA胶膜粒子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但预计至少2027甚至2028年以前,双面组件仍将维持超过65%的市占率,未来须持续关注单面组件的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

行业聚焦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来源 :Carbontech

目前,低成本、高安全的钠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然而,作为锂离子电池商业化负极材料的石墨,因较大的钠离子半径和钠-石墨插层化合物(Na-GIC)热力学不稳定,其储钠容量有限。在众多负极材料中,非石墨化碳,特别是硬碳,由于其工作电压低(<0.3 V,vs. Na+/Na)、层间距大(> 0.34 nm)、电化学性能优异、制备方法简单、原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成为高能量密度SIB有前途的负极材料,但硬碳较低的首次库伦效率限制了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发展进程。
/ 工作介绍 /
硬碳由于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较低的成本,一直被广泛认为是钠离子电池最有前景的负极材料。然而,硬碳较差的首圈库伦效率严重限制了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发展进程。本文基于纳米限域策略设计并制备了具有丰富超微孔(≈ 0.6 nm)的N/P共掺杂硬碳纳米球(NPCS)负极材料。理论计算证明优化的超微孔可以为粒径较小的Na+提供充足的存储位点及扩散路径,但限制粒径较大的溶剂分子进入到孔内,有效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大幅提高硬碳负极的首周库伦效率和倍率性能。原位XRD和拉曼分析表明揭示了硬碳的平台容量源于孔隙填充和插层反应。电化学测试证实,超微孔结构赋予NPCS负极高可逆容量(376.3 mAh g-1)、优异的首次库伦效率(87.3%)、卓越的倍率能力(50.0 A g-1)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94.6%),综合性能优于大多数报道的SIB硬碳负极材料。相关成果以“Nanoconfined Strategy Optimizing Hard Carbon for Robust Sodium Storag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论文第一作者为河南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宋振齐,通讯作者为河南大学白莹教授、陈素华博士和四川大学张千玉副研究员。
/ 图文简介 /

“纳米限域”提升硬碳负极实现10000次稳定循环

技术前沿

大幅提高硬碳负极的首周库伦效率和倍率性能。原位XRD和拉曼分析表明揭示了硬碳的平台容量源于孔隙填充和插层反应。电化学测试证实,超微孔结构赋予NPCS负极高可逆容量(376.3 mAh g-1)、优异的首次库伦效率(87.3%)、卓越的倍率能力(50.0 A g-1)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94.6%),综合性能优于大多数报道的SIB硬碳负极材料。相关成果以“Nanoconfined Strategy Optimizing Hard Carbon for Robust Sodium Storag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论文第一作者为河南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宋振齐,通讯作者为河南大学白莹教授、陈素华博士和四川大学张千玉副研究员。
/ 图文简介 /

技术前沿

综上,受生物细胞膜结构的启发,作者采用水热法和热解法合成具有丰富超微孔和活性位点的NPCS材料,以实现高效钠存储。原位表征结合理论计算表明,NPCS材料中的丰富超微孔和杂原子掺杂不仅优化了无序结构以利于钠离子的嵌入/脱出,还为增强钠的吸附/脱附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最重要的,基于丰富超微孔的纳米限域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大幅提高NPCS负极的首周库伦效率。该负极材料实现了超高的首次库伦效率(87.3%)、优异的倍率特性(50.0 A g-1)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 94.6%)。作者提出的基于纳米限域策略的新型结构工程方法,为设计高性能SIB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视角。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孙博文:以绿色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专业评论

大力推进绿色创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空间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强大动力引擎。
国家智库报告《中国绿色创新指数研究报告(2022)》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报告构建了包括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在内的绿色创新指数“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大数据与政策评估实验室绿色创新微观数据库,对我国2006年至2021年318个城市绿色创新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对头部“绿创百城”特征展开分析。
我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
我国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北京始终居首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绿色创新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座城市绿色创新指数始终位居第一梯队,其中北京市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城市绿色创新水平逐渐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具有明显的空间收敛特征。绿色创新指数呈现出典型的东中西和东北梯度递减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绿色创新整体分布曲线呈现“曲线右移、峰值先升后降、宽度迅速收窄后轻微扩大、右拖尾显著”的演进特征,绿色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发挥,使得绿色创新开始从“中心-外围”模式向空间均衡发展格局演变。
“三力”同步增长,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辐射力呈现“剪刀差”变动格局。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三力”实现同步增长、携手并进。“三力”占比存在“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结构特征。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虽大幅提升,但增速相对缓慢,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显著的“剪刀差”变动格局,城市绿色创新辐射力和溢出效应还不明显。
城市创新结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全部发明专利中,绿色发明专利占比不断提升,北京、深圳、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绿色发明专利占比分别从2006年的13.8%、5.6%、11.9%和13.1%提升至2021年的22.8%、16.8%、20.5%和22.4%。另外,质量相对偏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不断下降,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快速增加,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四个一线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持续提升,且远高于其他城市,尤其是北京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一枝独秀。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长沙、西安和苏州等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也较强,但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绿色创新研发合作网络不断完善,合作广度不断加深,但合作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联合研发合作方面,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合作城市数量增长较为显著,但城市之间合作强度有待提升。
绿色创新七大类专利结构分化明显,能源类居于主导地位、废弃物管理类稳占三成。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绿色专利标准(交通运输类、废弃物管理类、能源节约类、替代能源生产类、行政监管与设计类、农林类和核电类),历年均值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废弃物管理类、替代能源类和能源节约类,农林类和行政监管设计类排在第四和第五,农林类数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行政监管设计类增加趋势显著。排在末尾的是交通运输类、核电类。
城市绿色创新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但仍有诸多节点城市未建立稳固合作关系。以北京市为例,2021年合作城市数量为273个,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及以上城市都与北京建立了绿色创新合作关系。从延续上一年合作城占比,超过四成有连续合作行为,北京与其他城市合作关系的巩固加深。同时,仍有诸多核心节点城市还未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长效合作机制还有待完善。
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创新激励及环境政策执行尚存提升空间。根据各省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变动特征,可归纳为“持续高效型”“后来居上型”“先升后降型”“亟待提升型”等四类。一是“持续高效型”,各地区历年绿色创新制度效率都较高;二是“后来居上型”,早期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偏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不断提升,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特征。还有一部分地区,不同年份创新效率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趋势;三是 “先升后降型”,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特征,近些年效率有所降低;四是“亟待提升型”,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历年几乎均为低效。
多措并举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
基于上述研究,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施策。
一是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机制,加强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绿色技术创新中心。三是打造绿色创新产业集群,坚持需求牵引、应用导向、以产促创,依托城市群塑造绿色创新空间新格局,打造一批绿色创新型产业集群高地。四是强化绿色技术专利质量审查,加强绿色发明专利审查质量,提升专利审查效率。五是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拓展绿色技术研发合作网络,建立绿色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深化国际绿色创新合作。六是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搭建多层次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提升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效率,完善绿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七是持续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提升创新激励政策执行效率,促进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成本、合作成本以及市场交易成本,持续激发绿色创新动力活力。

专业评论

城市绿色创新水平逐渐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具有明显的空间收敛特征。绿色创新指数呈现出典型的东中西和东北梯度递减空间格局,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绿色创新整体分布曲线呈现“曲线右移、峰值先升后降、宽度迅速收窄后轻微扩大、右拖尾显著”的演进特征,绿色创新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发挥,使得绿色创新开始从“中心-外围”模式向空间均衡发展格局演变。
“三力”同步增长,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辐射力呈现“剪刀差”变动格局。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三力”实现同步增长、携手并进。“三力”占比存在“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结构特征。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虽大幅提升,但增速相对缓慢,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显著的“剪刀差”变动格局,城市绿色创新辐射力和溢出效应还不明显。
城市创新结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全部发明专利中,绿色发明专利占比不断提升,北京、深圳、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绿色发明专利占比分别从2006年的13.8%、5.6%、11.9%和13.1%提升至2021年的22.8%、16.8%、20.5%和22.4%。另外,质量相对偏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不断下降,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快速增加,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四个一线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持续提升,且远高于其他城市,尤其是北京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一枝独秀。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长沙、西安和苏州等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也较强,但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绿色创新研发合作网络不断完善,合作广度不断加深,但合作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联合研发合作方面,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合作城市数量增长较为显著,但城市之间合作强度有待提升。
绿色创新七大类专利结构分化明显,能源类居于主导地位、废弃物管理类稳占三成。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绿色专利标准(交通运输类、废弃物管理类、能源节约类、替代能源生产类、行政监管与设计类、农林类和核电类),历年均值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废弃物管理类、替代能源类和能源节约类,农林类和行政监管设计类排在第四和第五,农林类数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行政监管设计类增加趋势显著。排在末尾的是交通运输类、核电类。
城市绿色创新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但仍有诸多节点城市未建立稳固合作关系。以北京市为例,2021年合作城市数量为273个,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及以上城市都与北京建立了绿色创新合作关系。从延续上一年合作城占比,超过四成有连续合作行为,北京与其他城市合作关系的巩固加深。同时,仍有诸多核心节点城市还未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长效合作机制还有待完善。
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创新激励及环境政策执行尚存提升空间。根据各省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变动特征,可归纳为“持续高效型”“后来居上型”“先升后降型”“亟待提升型”等四类。一是“持续高效型”,各地区历年绿色创新制度效率都较高;二是“后来居上型”,早期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偏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不断提升,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特征。还有一部分地区,不同年份创新效率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趋势;三是 “先升后降型”,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特征,近些年效率有所降低;四是“亟待提升型”,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历年几乎均为低效。
多措并举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
基于上述研究,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施策。
一是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机制,加强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绿色技术创新中心。三是打造绿色创新产业集群,坚持需求牵引、应用导向、以产促创,依托城市群塑造绿色创新空间新格局,打造一批绿色创新型产业集群高地。四是强化绿色技术专利质量审查,加强绿色发明专利审查质量,提升专利审查效率。五是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拓展绿色技术研发合作网络,建立绿色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深化国际绿色创新合作。六是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搭建多层次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提升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效率,完善绿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七是持续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提升创新激励政策执行效率,促进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成本、合作成本以及市场交易成本,持续激发绿色创新动力活力。

专业评论

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快速增加,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四个一线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持续提升,且远高于其他城市,尤其是北京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一枝独秀。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长沙、西安和苏州等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也较强,但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绿色创新研发合作网络不断完善,合作广度不断加深,但合作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联合研发合作方面,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合作城市数量增长较为显著,但城市之间合作强度有待提升。
绿色创新七大类专利结构分化明显,能源类居于主导地位、废弃物管理类稳占三成。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绿色专利标准(交通运输类、废弃物管理类、能源节约类、替代能源生产类、行政监管与设计类、农林类和核电类),历年均值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废弃物管理类、替代能源类和能源节约类,农林类和行政监管设计类排在第四和第五,农林类数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行政监管设计类增加趋势显著。排在末尾的是交通运输类、核电类。
城市绿色创新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但仍有诸多节点城市未建立稳固合作关系。以北京市为例,2021年合作城市数量为273个,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及以上城市都与北京建立了绿色创新合作关系。从延续上一年合作城占比,超过四成有连续合作行为,北京与其他城市合作关系的巩固加深。同时,仍有诸多核心节点城市还未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长效合作机制还有待完善。
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创新激励及环境政策执行尚存提升空间。根据各省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变动特征,可归纳为“持续高效型”“后来居上型”“先升后降型”“亟待提升型”等四类。一是“持续高效型”,各地区历年绿色创新制度效率都较高;二是“后来居上型”,早期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偏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不断提升,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特征。还有一部分地区,不同年份创新效率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趋势;三是 “先升后降型”,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特征,近些年效率有所降低;四是“亟待提升型”,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历年几乎均为低效。
多措并举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
基于上述研究,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施策。
一是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机制,加强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绿色技术创新中心。三是打造绿色创新产业集群,坚持需求牵引、应用导向、以产促创,依托城市群塑造绿色创新空间新格局,打造一批绿色创新型产业集群高地。四是强化绿色技术专利质量审查,加强绿色发明专利审查质量,提升专利审查效率。五是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拓展绿色技术研发合作网络,建立绿色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深化国际绿色创新合作。六是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搭建多层次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提升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效率,完善绿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七是持续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提升创新激励政策执行效率,促进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成本、合作成本以及市场交易成本,持续激发绿色创新动力活力。

专业评论

城市绿色创新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但仍有诸多节点城市未建立稳固合作关系。以北京市为例,2021年合作城市数量为273个,全国绝大多数地级及以上城市都与北京建立了绿色创新合作关系。从延续上一年合作城占比,超过四成有连续合作行为,北京与其他城市合作关系的巩固加深。同时,仍有诸多核心节点城市还未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长效合作机制还有待完善。
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创新激励及环境政策执行尚存提升空间。根据各省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变动特征,可归纳为“持续高效型”“后来居上型”“先升后降型”“亟待提升型”等四类。一是“持续高效型”,各地区历年绿色创新制度效率都较高;二是“后来居上型”,早期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偏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不断提升,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特征。还有一部分地区,不同年份创新效率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提升的趋势;三是 “先升后降型”,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特征,近些年效率有所降低;四是“亟待提升型”,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历年几乎均为低效。
多措并举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
基于上述研究,提升我国绿色创新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施策。
一是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机制,加强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及国际影响力绿色技术创新中心。三是打造绿色创新产业集群,坚持需求牵引、应用导向、以产促创,依托城市群塑造绿色创新空间新格局,打造一批绿色创新型产业集群高地。四是强化绿色技术专利质量审查,加强绿色发明专利审查质量,提升专利审查效率。五是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拓展绿色技术研发合作网络,建立绿色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深化国际绿色创新合作。六是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搭建多层次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提升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效率,完善绿色技术应用推广机制。七是持续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提升创新激励政策执行效率,促进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成本、合作成本以及市场交易成本,持续激发绿色创新动力活力。

会展信息

2024钙钛矿电池学术与产业化(大湾区)论坛

展会时间:2024年7月18-19日
展会地点:中国·东莞·松山湖
主办单位:亚化咨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展会简介:
光伏电池作为光伏产业链技术壁垒最高、差异化最强的环节,电池的发展备受关注,其中钙钛矿电池技术一直是行业的热点。钙钛矿产业进程已不断加速,技术层面上已逐步取得突破,从提效角度看,钙钛矿技术的成本及效率优势显著,未来有望成为最终方案。
由亚化咨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4钙钛矿电池学术与产业化(大湾区)论坛将于7月18-19日在松山湖召开。会议将探讨光伏行业展望与异质结、TOPCon和钙钛矿竞争前景,全球和中国钙钛矿学术与科研最新进展,钙钛矿光伏器件实验室制备工艺、关键设备和耗材,钙钛矿产业化技术路径、钙钛矿电池的BIPV市场潜力与应用前景、钙钛矿和叠层电池转换效率、稳定性与测试标准,服务于钙钛矿和叠层电池的封装技术与封装材料等。

会议直达:2024钙钛矿电池学术与产业化(大湾区)论坛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耿安英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郭宝晶       韩    娟       张    静       

刘景利       

郑迎芳       段昕永

李淑敏       

蒯平宇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耿安英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耿安英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郭宝晶       韩    娟       张    静       

刘景利       

郑迎芳       段昕永

李淑敏       

蒯平宇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耿安英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