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摘选国家能源局《明确将分布式光伏列为重点方向予以支持》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167号建议的答复,其中提到,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以及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持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区分存量和增量、户用和工商业项目,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权威之声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167号建议的答复,其中提到,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以及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持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区分存量和增量、户用和工商业项目,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原文如下: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167号建议的答复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分布式光伏规范有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并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分布式光伏具有就地就近开发建设、就地就近消纳利用的优点。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总装机7.1亿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总装机3.1亿千瓦,占比约44%;今年上半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约1亿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288万千瓦,占比超过一半,已成为光伏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分布式光伏发展也面临接网消纳受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挑战加大、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规则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们赞成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分布式光伏规范有序发展的建议。目前,我们正组织开展《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后续将认真研究,积极吸收你们的建议。
一、关于统筹规划各类电源,实现分布式光伏有序开发
近年来,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规划对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十四五”期间组织编制了能源规划和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分领域规划,在规划编制工作中注重加强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做好常规电源、新能源等不同电源品种平衡发展,确保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等方面有序衔接,更好形成发展合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能源发展方面,《“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在“三北”地区优化推动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发,组织开展城镇屋顶光伏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等,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我们积极支持各地根据本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目标,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消纳能力等条件,统筹考虑集中式光伏电站与分布式光伏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制定分布式光伏发展规划,引导分布式光伏有序发展。
为解决分布式光伏接网消纳受限等问题,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印发开展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选择山东、黑龙江、河南、浙江、广东、福建6个试点省份,每个省选取5—10个试点县(市)开展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试点省份能源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省内试点各项工作,各省电网企业负责营业区内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的具体研究分析工作,并协助本省能源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发布工作,非试点省份可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参照试点省份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各试点省均已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本省试点县(市)的评估结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规划实施,特别是在“十五五”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等规划编制工作中,做好各类规划平衡衔接,促进网源协调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更好支撑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同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适时全面推广,推动建立完善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的定期评估、发布机制,指导各地积极有序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
二、关于规范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管理,提升分布式光伏并网适应性和支撑性
涉网标准方面。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分布式光伏涉网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了推进完善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多元化负荷灵活接入标准等重点任务。二是发布年度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明确将分布式光伏列为重点方向予以支持。目前,分布式光伏并网领域已发布了国家和行业标准40余项,包括《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装置测试规程》等行业标准。总体上,我国分布式光伏涉网标准体系相对完善,基本满足了行业发展需要。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分布式光伏涉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新要求,会同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等标准制修订,持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调度运行方面。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加强配电网调度智能化建设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逐步构建主配微网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建立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功率调控机制,优化分布式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地区的保护控制策略;提高状态实时感知与故障处理能力,强化分布式电源管控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提升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具备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高效可靠利用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关于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电力市场规则体系。一是先后印发了《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明确了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各类电源参与市场的主体地位。二是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分布式能源等新型主体参与市场交易,健全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分布式光伏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三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探索参与市场的有效机制。四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明确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所产生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以及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持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区分存量和增量、户用和工商业项目,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重要发展方向。但分布式光伏发展也面临接网消纳受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挑战加大、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规则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们赞成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分布式光伏规范有序发展的建议。目前,我们正组织开展《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后续将认真研究,积极吸收你们的建议。
一、关于统筹规划各类电源,实现分布式光伏有序开发
近年来,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规划对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十四五”期间组织编制了能源规划和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分领域规划,在规划编制工作中注重加强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做好常规电源、新能源等不同电源品种平衡发展,确保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等方面有序衔接,更好形成发展合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能源发展方面,《“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在“三北”地区优化推动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重点推动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发,组织开展城镇屋顶光伏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等,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我们积极支持各地根据本地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目标,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消纳能力等条件,统筹考虑集中式光伏电站与分布式光伏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制定分布式光伏发展规划,引导分布式光伏有序发展。
为解决分布式光伏接网消纳受限等问题,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印发开展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选择山东、黑龙江、河南、浙江、广东、福建6个试点省份,每个省选取5—10个试点县(市)开展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试点省份能源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省内试点各项工作,各省电网企业负责营业区内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的具体研究分析工作,并协助本省能源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发布工作,非试点省份可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参照试点省份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各试点省均已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本省试点县(市)的评估结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规划实施,特别是在“十五五”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等规划编制工作中,做好各类规划平衡衔接,促进网源协调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更好支撑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同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适时全面推广,推动建立完善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的定期评估、发布机制,指导各地积极有序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
二、关于规范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管理,提升分布式光伏并网适应性和支撑性
涉网标准方面。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分布式光伏涉网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了推进完善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多元化负荷灵活接入标准等重点任务。二是发布年度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明确将分布式光伏列为重点方向予以支持。目前,分布式光伏并网领域已发布了国家和行业标准40余项,包括《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装置测试规程》等行业标准。总体上,我国分布式光伏涉网标准体系相对完善,基本满足了行业发展需要。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分布式光伏涉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新要求,会同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等标准制修订,持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调度运行方面。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加强配电网调度智能化建设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逐步构建主配微网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建立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功率调控机制,优化分布式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地区的保护控制策略;提高状态实时感知与故障处理能力,强化分布式电源管控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提升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具备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高效可靠利用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关于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电力市场规则体系。一是先后印发了《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明确了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各类电源参与市场的主体地位。二是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分布式能源等新型主体参与市场交易,健全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分布式光伏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三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探索参与市场的有效机制。四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明确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所产生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以及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持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区分存量和增量、户用和工商业项目,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选择山东、黑龙江、河南、浙江、广东、福建6个试点省份,每个省选取5—10个试点县(市)开展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试点省份能源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省内试点各项工作,各省电网企业负责营业区内电网承载力及提升措施的具体研究分析工作,并协助本省能源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发布工作,非试点省份可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参照试点省份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各试点省均已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本省试点县(市)的评估结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规划实施,特别是在“十五五”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等规划编制工作中,做好各类规划平衡衔接,促进网源协调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更好支撑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同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适时全面推广,推动建立完善的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的定期评估、发布机制,指导各地积极有序开发建设分布式光伏。
二、关于规范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管理,提升分布式光伏并网适应性和支撑性
涉网标准方面。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分布式光伏涉网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了推进完善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多元化负荷灵活接入标准等重点任务。二是发布年度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明确将分布式光伏列为重点方向予以支持。目前,分布式光伏并网领域已发布了国家和行业标准40余项,包括《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装置测试规程》等行业标准。总体上,我国分布式光伏涉网标准体系相对完善,基本满足了行业发展需要。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分布式光伏涉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新要求,会同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等标准制修订,持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
调度运行方面。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加强配电网调度智能化建设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逐步构建主配微网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建立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功率调控机制,优化分布式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地区的保护控制策略;提高状态实时感知与故障处理能力,强化分布式电源管控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提升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具备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高效可靠利用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关于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电力市场规则体系。一是先后印发了《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明确了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各类电源参与市场的主体地位。二是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分布式能源等新型主体参与市场交易,健全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分布式光伏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三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探索参与市场的有效机制。四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明确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所产生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以及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持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区分存量和增量、户用和工商业项目,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调度运行方面。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加强配电网调度智能化建设和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逐步构建主配微网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建立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功率调控机制,优化分布式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地区的保护控制策略;提高状态实时感知与故障处理能力,强化分布式电源管控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提升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具备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保障分布式光伏发电高效可靠利用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关于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持续完善电力市场规则体系。一是先后印发了《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明确了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各类电源参与市场的主体地位。二是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分布式能源等新型主体参与市场交易,健全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机制,鼓励分布式光伏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三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分布式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探索参与市场的有效机制。四是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明确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所产生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以及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新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相关研究,持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设计。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区分存量和增量、户用和工商业项目,完善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研究推动分布式光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促进分布式光伏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政策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多个部门共同印发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省全面启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以加快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为鼓励重点行业和产品开展碳足迹管理,《方案》提出,将探索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试点,引导鼓励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足迹数据报送、规则制定、标识认证、国际交流等工作。同时,还将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鼓励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
原文链接:一图读懂 |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行业聚焦
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快速增长,对于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电网的稳定运行起到重要作用。记者从三峡集团获悉,哈密百万千瓦“光热+光伏”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项目今天实现并网发电。
总台央视记者 张伟: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的建设现场,26万块可追踪太阳的反射镜,将白天的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储存起来,在夜晚,可以实现8个小时稳定发电。
“线性菲涅尔”是最前沿的光热技术路线之一,利用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提出的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通过太阳能的转化来发电。此次建设的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其中包括10万千瓦的“线性菲涅尔”光热储能电站和9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光热电站太阳能集热的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使用熔盐作为储存太阳能热量的介质,配置8小时熔盐储热系统。
三峡能源新疆哈密“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经理 牛建乐:“光伏+光热”的特点主要是24小时不间断发电,白天是采用光伏发电,晚上采用光热来发电。我们采用的“线性菲涅尔”路线,建设周期要短,整个效益相对要稳定可靠。
项目全部投产后,光热储能电站将作为基础调节电源,与配套的光伏形成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可为当地提供约18.6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50万吨。
记者探访“线性菲涅尔”能源示范项目
我国最大“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有哪些特点和不同?一起跟随总台央视记者去现场探访。
对于光热储能电站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散射的太阳光有效地集聚起来。这个光热电站共安装了26万块反射镜,集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记者观察到这里的反射镜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镜子存在明显差异。
三峡能源新疆哈密“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经理 牛建乐:它是采用的高透镜技术,它还带了一个曲面,反射率可以达到93%以上,早上它在东面,下午就会转到西面,跟踪太阳。
太阳光经高清的反射镜汇聚后,集中于顶部的集热管上,而集热管被呈弧形的二次反射镜所笼罩,如此便可有效降低热量散失。集热管内的熔盐被加热至550摄氏度,待夜幕降临,利用这些高温熔盐加热水产生高温蒸汽,进而驱动汽轮机运转发电。
三峡能源新疆哈密“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经理 牛建乐:“线性菲涅尔”这个技术有区别于传统的塔式光热,这个项目布置了46路1200米的集热回路,每一路在检修的过程当中,其他的回路是可以正常地运行的。
与传统的塔式光热电站相比,相同装机容量的“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的成本更低,而且对场地要求较低,建设周期更短,并且可以分布式控制,可靠性更高。
多种光热技术蓬勃发展 激发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光热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各地依据自身资源条件,多种光热技术多点开花。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正逐步激发出新质生产力。
在新疆,中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兆瓦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是全球单期最大“光热储”一体化基地项目,该项目光热吸热塔已顺利封顶。在吐鲁番,中能建吐鲁番1吉瓦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光伏区已具备投运条件,光热镜场已安装完成,计划春节前后投运。国家能源局表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余座正在建设,在建装机容量约300万千瓦。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电工程咨询院院长 胡文平:各地结合资源条件和应用场景,探索了塔式、槽式和线性菲涅尔式等多种光热技术路线的商业化应用,这些技术在持续迭代创新,光热发电成本也在持续下降。
光热发电集储能、发电于一身,具有出力稳定、调节灵活的特点,是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光热发电相关的配套企业已超过600家,关键设备产能大幅提升,国产化装备广泛应用,可以支撑光热发电的规模化发展。
项目全部投产后,光热储能电站将作为基础调节电源,与配套的光伏形成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可为当地提供约18.6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50万吨。
记者探访“线性菲涅尔”能源示范项目
我国最大“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有哪些特点和不同?一起跟随总台央视记者去现场探访。
对于光热储能电站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散射的太阳光有效地集聚起来。这个光热电站共安装了26万块反射镜,集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记者观察到这里的反射镜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镜子存在明显差异。
三峡能源新疆哈密“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经理 牛建乐:它是采用的高透镜技术,它还带了一个曲面,反射率可以达到93%以上,早上它在东面,下午就会转到西面,跟踪太阳。
太阳光经高清的反射镜汇聚后,集中于顶部的集热管上,而集热管被呈弧形的二次反射镜所笼罩,如此便可有效降低热量散失。集热管内的熔盐被加热至550摄氏度,待夜幕降临,利用这些高温熔盐加热水产生高温蒸汽,进而驱动汽轮机运转发电。
三峡能源新疆哈密“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经理 牛建乐:“线性菲涅尔”这个技术有区别于传统的塔式光热,这个项目布置了46路1200米的集热回路,每一路在检修的过程当中,其他的回路是可以正常地运行的。
与传统的塔式光热电站相比,相同装机容量的“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的成本更低,而且对场地要求较低,建设周期更短,并且可以分布式控制,可靠性更高。
多种光热技术蓬勃发展 激发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光热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各地依据自身资源条件,多种光热技术多点开花。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正逐步激发出新质生产力。
在新疆,中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兆瓦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是全球单期最大“光热储”一体化基地项目,该项目光热吸热塔已顺利封顶。在吐鲁番,中能建吐鲁番1吉瓦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光伏区已具备投运条件,光热镜场已安装完成,计划春节前后投运。国家能源局表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余座正在建设,在建装机容量约300万千瓦。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电工程咨询院院长 胡文平:各地结合资源条件和应用场景,探索了塔式、槽式和线性菲涅尔式等多种光热技术路线的商业化应用,这些技术在持续迭代创新,光热发电成本也在持续下降。
光热发电集储能、发电于一身,具有出力稳定、调节灵活的特点,是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光热发电相关的配套企业已超过600家,关键设备产能大幅提升,国产化装备广泛应用,可以支撑光热发电的规模化发展。
与传统的塔式光热电站相比,相同装机容量的“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的成本更低,而且对场地要求较低,建设周期更短,并且可以分布式控制,可靠性更高。
多种光热技术蓬勃发展 激发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光热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各地依据自身资源条件,多种光热技术多点开花。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正逐步激发出新质生产力。
在新疆,中能建哈密“光(热)储”1500兆瓦基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是全球单期最大“光热储”一体化基地项目,该项目光热吸热塔已顺利封顶。在吐鲁番,中能建吐鲁番1吉瓦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光伏区已具备投运条件,光热镜场已安装完成,计划春节前后投运。国家能源局表示,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余座正在建设,在建装机容量约300万千瓦。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电工程咨询院院长 胡文平:各地结合资源条件和应用场景,探索了塔式、槽式和线性菲涅尔式等多种光热技术路线的商业化应用,这些技术在持续迭代创新,光热发电成本也在持续下降。
光热发电集储能、发电于一身,具有出力稳定、调节灵活的特点,是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我国光热发电相关的配套企业已超过600家,关键设备产能大幅提升,国产化装备广泛应用,可以支撑光热发电的规模化发展。
技术前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储存技术(CCS)变得越来越重要。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因此如何有效捕捉并储存二氧化碳,成为全球科研的热点。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各种材料来提高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其中,纳米多孔碳材料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可调孔隙结构,成为了非常有前景的选择。然而,传统的多孔碳材料在二氧化碳吸附能力和储存密度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大规模生产和成本控制方面。
为此,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受火箭燃料点火启发,结合过渡金属催化剂和激活反应,开发出了一种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新型纳米多孔碳材料。这种新的合成技术将碳的表面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4800m²/g,相当于一茶匙材料中塞进一个足球场的大小。这些材料不仅在二氧化碳的吸附性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同时还在体积能量密度方面取得了突破,为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和储存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材料。
新型纳米多孔碳
为了提高纳米多孔碳的吸附性能,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合成方法,将过渡金属催化剂(如铁、镍、钴等)与有机碳源结合,在高温下进行热解反应。过渡金属催化剂不仅促进了碳源的分解,还调节了最终碳材料的孔隙结构。通过这一方法,研究人员成功合成出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纳米多孔碳材料。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激活反应,使用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进一步激活这些碳材料,进一步优化其孔隙结构。这些新型材料的比表面积达到了3000 m²/g以上,并具有较高的孔容和均匀的孔隙分布,为二氧化碳的吸附提供了更大的表面接触面积和更多的吸附位点。
图片
新型多孔碳的显微镜照片。图源:康奈尔大学
纳米多孔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孔隙结构是其在二氧化碳吸附中表现优异的关键因素。这些新型碳材料的微孔和中孔结构,使得二氧化碳分子能够更加高效地进入孔隙并被吸附。由于孔隙结构的优化,二氧化碳分子在材料内部的吸附位置增加了,吸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在常温常压下的二氧化碳吸附量比传统材料提高了2-3倍,展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吸附性能。
此外,这些纳米多孔碳材料在吸附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吸附能量,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在较低的压力下高效吸附二氧化碳。低能量吸附使得这些材料在二氧化碳捕集过程中更加经济高效,减少了能源消耗。
图片
所有碳样品的N₂孔隙度测量
除了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也是衡量气体吸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的实际应用中尤为重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优化材料的孔隙结构,不仅提高了比表面积,还提升了体积能量密度。实验数据显示,这些新型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相比传统材料提升了20%-30%。也就是说,在相同体积的材料中,这些新型碳材料能够储存更多的二氧化碳。
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的实际应用中,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研究表明,采用新型合成方法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在吸附-脱附循环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多次吸附和脱附循环后,这些材料的吸附容量几乎保持不变,展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长时间的可重复使用性。
这种良好的稳定性意味着,这些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高效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降低了材料的更换频率和运维成本。在实际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过程中,这种稳定性对于材料的长期应用至关重要。
应用前景
首先,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CCS)方面,这些材料能够高效地吸附并储存二氧化碳,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其次,由于其优异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这些材料在能源存储、气体分离等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这些材料的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大规模生产。这为未来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结合过渡金属催化剂与激活反应的方法,研究人员功合成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优异孔隙结构的纳米多孔碳材料。这些新型碳材料在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提升,同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材料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优化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将在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和能源存储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进一步优化材料的孔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纳米多孔碳材料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研究不仅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性能气体吸附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并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成出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的纳米多孔碳材料。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激活反应,使用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进一步激活这些碳材料,进一步优化其孔隙结构。这些新型材料的比表面积达到了3000 m²/g以上,并具有较高的孔容和均匀的孔隙分布,为二氧化碳的吸附提供了更大的表面接触面积和更多的吸附位点。
图片
新型多孔碳的显微镜照片。图源:康奈尔大学
纳米多孔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孔隙结构是其在二氧化碳吸附中表现优异的关键因素。这些新型碳材料的微孔和中孔结构,使得二氧化碳分子能够更加高效地进入孔隙并被吸附。由于孔隙结构的优化,二氧化碳分子在材料内部的吸附位置增加了,吸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在常温常压下的二氧化碳吸附量比传统材料提高了2-3倍,展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吸附性能。
此外,这些纳米多孔碳材料在吸附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吸附能量,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在较低的压力下高效吸附二氧化碳。低能量吸附使得这些材料在二氧化碳捕集过程中更加经济高效,减少了能源消耗。
图片
所有碳样品的N₂孔隙度测量
除了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也是衡量气体吸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的实际应用中尤为重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优化材料的孔隙结构,不仅提高了比表面积,还提升了体积能量密度。实验数据显示,这些新型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相比传统材料提升了20%-30%。也就是说,在相同体积的材料中,这些新型碳材料能够储存更多的二氧化碳。
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的实际应用中,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研究表明,采用新型合成方法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在吸附-脱附循环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多次吸附和脱附循环后,这些材料的吸附容量几乎保持不变,展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长时间的可重复使用性。
这种良好的稳定性意味着,这些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高效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降低了材料的更换频率和运维成本。在实际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过程中,这种稳定性对于材料的长期应用至关重要。
应用前景
首先,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CCS)方面,这些材料能够高效地吸附并储存二氧化碳,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其次,由于其优异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这些材料在能源存储、气体分离等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这些材料的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大规模生产。这为未来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结合过渡金属催化剂与激活反应的方法,研究人员功合成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优异孔隙结构的纳米多孔碳材料。这些新型碳材料在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提升,同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材料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优化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将在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和能源存储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进一步优化材料的孔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纳米多孔碳材料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研究不仅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性能气体吸附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并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新型多孔碳的显微镜照片。
纳米多孔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孔隙结构是其在二氧化碳吸附中表现优异的关键因素。这些新型碳材料的微孔和中孔结构,使得二氧化碳分子能够更加高效地进入孔隙并被吸附。由于孔隙结构的优化,二氧化碳分子在材料内部的吸附位置增加了,吸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在常温常压下的二氧化碳吸附量比传统材料提高了2-3倍,展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吸附性能。
此外,这些纳米多孔碳材料在吸附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吸附能量,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在较低的压力下高效吸附二氧化碳。低能量吸附使得这些材料在二氧化碳捕集过程中更加经济高效,减少了能源消耗。
所有碳样品的N₂孔隙度测量
除了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也是衡量气体吸附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的实际应用中尤为重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优化材料的孔隙结构,不仅提高了比表面积,还提升了体积能量密度。实验数据显示,这些新型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相比传统材料提升了20%-30%。也就是说,在相同体积的材料中,这些新型碳材料能够储存更多的二氧化碳。
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的实际应用中,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研究表明,采用新型合成方法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在吸附-脱附循环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多次吸附和脱附循环后,这些材料的吸附容量几乎保持不变,展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长时间的可重复使用性。
这种良好的稳定性意味着,这些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高效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降低了材料的更换频率和运维成本。在实际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过程中,这种稳定性对于材料的长期应用至关重要。
应用前景
首先,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CCS)方面,这些材料能够高效地吸附并储存二氧化碳,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其次,由于其优异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这些材料在能源存储、气体分离等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这些材料的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大规模生产。这为未来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结合过渡金属催化剂与激活反应的方法,研究人员功合成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优异孔隙结构的纳米多孔碳材料。这些新型碳材料在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提升,同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材料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优化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将在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和能源存储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进一步优化材料的孔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纳米多孔碳材料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研究不仅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性能气体吸附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并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大规模生产。这为未来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结合过渡金属催化剂与激活反应的方法,研究人员功合成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优异孔隙结构的纳米多孔碳材料。这些新型碳材料在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和体积能量密度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提升,同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材料合成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优化的纳米多孔碳材料将在二氧化碳捕集、储存和能源存储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进一步优化材料的孔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纳米多孔碳材料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研究不仅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性能气体吸附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并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专业评论
在《2025年光伏产业链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N型技术继续向纵深化发展》上篇中,TrendForce集邦咨询对2025年全球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产出变化进行了讨论。在下篇中,TrendForce将围绕光伏整体供需格局以及技术趋势分别展开分析。
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推动市场供需逐渐形成动态平衡
——2025年光伏供需关系展望
过去两年间,光伏产业链经历了高速扩张,从上游的硅料供应到下游的组件生产,各个环节都经历了显著的产能提升,然而这种迅猛的发展也带来了供需失衡的问题,进而引发了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2024年上半年硅料新产能规模性投产导致供给过剩,库存明显增加,价格也大幅下降。下半年在亏损压力下,企业通过降低开工率修复供需关系,价格也呈现L型磨底走势。展望2025年,全年来看,硅料可支撑组件产出约为804GW,而需求仅为659GW,供需差仍然较大,考虑到目前仍有近30万吨的硅料库存,为实现供需平衡,还需在调降开工率、产能出清及多晶硅期货分流等方面做出努力。
目前硅料企业因亏损加剧而纷纷减产,但设备与人员保留及地方政府支持使落后产能出清情况更为复杂。Trendforce分析师认为行业综合稼动率调整至50%-60%区间可基本匹配2025年多晶硅需求,初步实现供需平衡,头部厂商在技术、能源成本和客户认可度上的优势可能使其稼动率与中尾部厂商出现分化。从产能出清的角度看,硅料产能若能实现25%出清,供给较为贴近实际需求,供需关系将得到有效修复。以现阶段组件价格推算,大部分硅料产能仍处于利润亏损的状态,若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倒逼产业出清,大体上需要8-16个月左右。
通过对各类型供给侧管控措施进行情景模拟评分,Trendforce分析师认为硅料、硅片环节对能耗及配额管控相对敏感,但非强制性减产面临不确定性,工信部的能耗管控可执行性较强;电池环节产能调整迅速,对管控措施接受度较高,而组件环节因市场分散,减产实施面临挑战。假设自律公约体系中的厂商形成体系内与体系外的供应链价格模式,或可从成本角度激励行业自律动作落地。
TOPCon技术进入2.0时代,0BB助力各电池技术降本提效
——2025年光伏技术趋势展望
2024年N型技术迅速放量,带动终端需求快速切换,各类技术在电池结构迭代与金属化成本下降中寻求最佳平衡,不断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
2025年头部企业将率先进入TOPCon2.0时代,预计2.0阶段以双面Poly技术成熟量产为终点;同时头部厂商正研发储备TOPCon 3.0技术,主要技术路线为BC或钙钛矿的叠层电池,但面临稳定性、产出通量和成本等挑战,各企业正处于动态评估阶段。
HJT技术由于融资冷却、盈利不佳和银价高企等因素,电池产能落地将大幅放缓,许多规划中的产能可能无法实现。目前HJT电池量产的关键在于降低非硅成本,采用0BB+银包铜设计可降银耗至10-12mg/W,双面微晶提升量产效率至25.6%-25.8%。现阶段来看,只有各独立技术路线本身具备性价比、产业化成熟时,叠层BC才有望开始规模化量产。
0BB技术在HJT的导入进程相对较快,头部厂商的进展较快,均已有规模产出,而在TOPCon目前处于量产初期。目前,焊接点胶-UV固化与覆膜IFC基本上为0BB技术的主流选型,而覆膜IFC方案中,大部分厂商会采用小牛的设备方案。此外,叠栅也是一种新兴的电池组串技术,其通过电流收集层取代主栅和副栅后,银浆耗量将更大幅度地下降。而在金属替代方向中,HJT的银包铜技术进展较快,但厂商仍然需要在铜比例的提升与效率损失之间寻找平衡。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平稳推进和全球绿色能源转型需求的持续高增,光伏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预计2025年国内硅料、组件产能进入扩张停滞期,硅片、电池片环节步入平台期,而海外新建光伏产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产业链供需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各环节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推动市场供需逐渐形成动态平衡;与此同时,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持续推动行业洗牌,各类型技术在电池结构迭代与金属化成本下降中寻求最佳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光伏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目前硅料企业因亏损加剧而纷纷减产,但设备与人员保留及地方政府支持使落后产能出清情况更为复杂。Trendforce分析师认为行业综合稼动率调整至50%-60%区间可基本匹配2025年多晶硅需求,初步实现供需平衡,头部厂商在技术、能源成本和客户认可度上的优势可能使其稼动率与中尾部厂商出现分化。从产能出清的角度看,硅料产能若能实现25%出清,供给较为贴近实际需求,供需关系将得到有效修复。以现阶段组件价格推算,大部分硅料产能仍处于利润亏损的状态,若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倒逼产业出清,大体上需要8-16个月左右。
通过对各类型供给侧管控措施进行情景模拟评分,Trendforce分析师认为硅料、硅片环节对能耗及配额管控相对敏感,但非强制性减产面临不确定性,工信部的能耗管控可执行性较强;电池环节产能调整迅速,对管控措施接受度较高,而组件环节因市场分散,减产实施面临挑战。假设自律公约体系中的厂商形成体系内与体系外的供应链价格模式,或可从成本角度激励行业自律动作落地。
TOPCon技术进入2.0时代,0BB助力各电池技术降本提效
——2025年光伏技术趋势展望
2024年N型技术迅速放量,带动终端需求快速切换,各类技术在电池结构迭代与金属化成本下降中寻求最佳平衡,不断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
2025年头部企业将率先进入TOPCon2.0时代,预计2.0阶段以双面Poly技术成熟量产为终点;同时头部厂商正研发储备TOPCon 3.0技术,主要技术路线为BC或钙钛矿的叠层电池,但面临稳定性、产出通量和成本等挑战,各企业正处于动态评估阶段。
HJT技术由于融资冷却、盈利不佳和银价高企等因素,电池产能落地将大幅放缓,许多规划中的产能可能无法实现。目前HJT电池量产的关键在于降低非硅成本,采用0BB+银包铜设计可降银耗至10-12mg/W,双面微晶提升量产效率至25.6%-25.8%。现阶段来看,只有各独立技术路线本身具备性价比、产业化成熟时,叠层BC才有望开始规模化量产。
0BB技术在HJT的导入进程相对较快,头部厂商的进展较快,均已有规模产出,而在TOPCon目前处于量产初期。目前,焊接点胶-UV固化与覆膜IFC基本上为0BB技术的主流选型,而覆膜IFC方案中,大部分厂商会采用小牛的设备方案。此外,叠栅也是一种新兴的电池组串技术,其通过电流收集层取代主栅和副栅后,银浆耗量将更大幅度地下降。而在金属替代方向中,HJT的银包铜技术进展较快,但厂商仍然需要在铜比例的提升与效率损失之间寻找平衡。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平稳推进和全球绿色能源转型需求的持续高增,光伏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预计2025年国内硅料、组件产能进入扩张停滞期,硅片、电池片环节步入平台期,而海外新建光伏产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产业链供需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各环节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推动市场供需逐渐形成动态平衡;与此同时,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持续推动行业洗牌,各类型技术在电池结构迭代与金属化成本下降中寻求最佳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光伏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TOPCon技术进入2.0时代,0BB助力各电池技术降本提效
——2025年光伏技术趋势展望
2024年N型技术迅速放量,带动终端需求快速切换,各类技术在电池结构迭代与金属化成本下降中寻求最佳平衡,不断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
2025年头部企业将率先进入TOPCon2.0时代,预计2.0阶段以双面Poly技术成熟量产为终点;同时头部厂商正研发储备TOPCon 3.0技术,主要技术路线为BC或钙钛矿的叠层电池,但面临稳定性、产出通量和成本等挑战,各企业正处于动态评估阶段。
HJT技术由于融资冷却、盈利不佳和银价高企等因素,电池产能落地将大幅放缓,许多规划中的产能可能无法实现。目前HJT电池量产的关键在于降低非硅成本,采用0BB+银包铜设计可降银耗至10-12mg/W,双面微晶提升量产效率至25.6%-25.8%。现阶段来看,只有各独立技术路线本身具备性价比、产业化成熟时,叠层BC才有望开始规模化量产。
0BB技术在HJT的导入进程相对较快,头部厂商的进展较快,均已有规模产出,而在TOPCon目前处于量产初期。目前,焊接点胶-UV固化与覆膜IFC基本上为0BB技术的主流选型,而覆膜IFC方案中,大部分厂商会采用小牛的设备方案。此外,叠栅也是一种新兴的电池组串技术,其通过电流收集层取代主栅和副栅后,银浆耗量将更大幅度地下降。而在金属替代方向中,HJT的银包铜技术进展较快,但厂商仍然需要在铜比例的提升与效率损失之间寻找平衡。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平稳推进和全球绿色能源转型需求的持续高增,光伏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预计2025年国内硅料、组件产能进入扩张停滞期,硅片、电池片环节步入平台期,而海外新建光伏产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产业链供需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各环节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推动市场供需逐渐形成动态平衡;与此同时,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持续推动行业洗牌,各类型技术在电池结构迭代与金属化成本下降中寻求最佳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光伏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HJT技术由于融资冷却、盈利不佳和银价高企等因素,电池产能落地将大幅放缓,许多规划中的产能可能无法实现。目前HJT电池量产的关键在于降低非硅成本,采用0BB+银包铜设计可降银耗至10-12mg/W,双面微晶提升量产效率至25.6%-25.8%。现阶段来看,只有各独立技术路线本身具备性价比、产业化成熟时,叠层BC才有望开始规模化量产。
0BB技术在HJT的导入进程相对较快,头部厂商的进展较快,均已有规模产出,而在TOPCon目前处于量产初期。目前,焊接点胶-UV固化与覆膜IFC基本上为0BB技术的主流选型,而覆膜IFC方案中,大部分厂商会采用小牛的设备方案。此外,叠栅也是一种新兴的电池组串技术,其通过电流收集层取代主栅和副栅后,银浆耗量将更大幅度地下降。而在金属替代方向中,HJT的银包铜技术进展较快,但厂商仍然需要在铜比例的提升与效率损失之间寻找平衡。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平稳推进和全球绿色能源转型需求的持续高增,光伏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预计2025年国内硅料、组件产能进入扩张停滞期,硅片、电池片环节步入平台期,而海外新建光伏产能则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产业链供需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各环节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推动市场供需逐渐形成动态平衡;与此同时,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持续推动行业洗牌,各类型技术在电池结构迭代与金属化成本下降中寻求最佳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光伏行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展会时间:2025/10/10---2025/10/12
展会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
主办单位: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GGEIC)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展会简介:
“SNEC第十届国际储能两会”将邀请储能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和院士做储能产业前沿技术的主题演讲,邀请全球金融和分析机构的资深分析师做关于投融资与产业趋势的主题演讲,还将邀请国际国内储能业界的领袖出席。大会将努力为“政、产、学、研、金”等各界搭建一个国际化、专业化的新型储能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探讨储能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发展的可行性路线;推动储能基础研究与应用对接;提升储能应用工程创新能力,实现源、网、荷、储的深度协同发展。
上届展览会聚焦品牌企业,其中包括华为、阳光电源、协鑫、比亚迪、特变电工、中创新航、禾望、奇点、鹏辉、双一力、金盘、华昱欣、盛虹、中能建、中车、锦浪、天合、国电投、格力、天能、瑞浦兰钧、航天、中集、隆基、十一科技、科士达、同飞、科华、正力、大秦、中天、固德威、德业、古瑞瓦特、三晶等众多领军600+企业,他们在本届展会中携储能与氢能领域得前沿技术和最新应用盛大亮相。
会议直达:第十届(2025)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