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9月20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9月20日

379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自国家统计局《8月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1.7%》

8月份,规上工业火电由降转增,水电增速回落,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其中,规上工业火电同比增长3.7%,7月份为下降4.9%;规上工业水电增长10.7%,增速比7月份回落25.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核电增长4.9%,增速比7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风电增长6.6%,增速比7月份加快5.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1.7%,增速比7月份加快5.3个百分点。

目 录                        CONTENTS

技术前沿

清华大学,超长碳纳米管又一重要突破!

17

13

新能源行业中报业绩多点开花 供需格局逐步优化可

行业聚焦

权威之声

05

国家统计局:8月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1.7%

宏观政策

11

工信部:加快钙钛矿材料等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

会展信息

2025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27

22

驭光向海,多地探索海上光伏开发

专业评论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国家统计局:8月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1.7%

来源:国家统计局

权威之声

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生产平稳增长。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平稳增长。8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0亿吨,同比增长2.8%,增速与7月份持平;日均产量1279.2万吨。进口煤炭4584万吨,同比增长3.4%。
1—8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0.5亿吨,同比下降0.3%。进口煤炭3.4亿吨,同比增长11.8%。
原油生产稳定增长。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783万吨,同比增长2.1%;日均产量57.5万吨。进口原油4910万吨,同比下降7.0%。
1—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4279万吨,同比增长2.1%。进口原油36691万吨,同比下降3.1%。
原油加工有所下降。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5907万吨,同比下降6.2%;日均加工190.5万吨。1—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47253万吨,同比下降1.2%。
天然气生产加快。8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4%,增速比7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日均产量6.5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1176万吨,同比增长9.1%。
1—8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6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进口天然气8713万吨,同比增长12.3%。
二、电力生产情况
规上工业电力生产加快。8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90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增速比7月份加快3.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日均发电292.7亿千瓦时。1—8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623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
分品种看,8月份,规上工业火电由降转增,水电增速回落,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其中,规上工业火电同比增长3.7%,7月份为下降4.9%;规上工业水电增长10.7%,增速比7月份回落25.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核电增长4.9%,增速比7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风电增长6.6%,增速比7月份加快5.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1.7%,增速比7月份加快5.3个百分点。

权威之声

权威之声

权威之声

原油加工有所下降。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5907万吨,同比下降6.2%;日均加工190.5万吨。1—8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47253万吨,同比下降1.2%。
天然气生产加快。8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4%,增速比7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日均产量6.5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1176万吨,同比增长9.1%。
1—8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6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进口天然气8713万吨,同比增长12.3%。
二、电力生产情况
规上工业电力生产加快。8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90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增速比7月份加快3.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日均发电292.7亿千瓦时。1—8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623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
分品种看,8月份,规上工业火电由降转增,水电增速回落,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其中,规上工业火电同比增长3.7%,7月份为下降4.9%;规上工业水电增长10.7%,增速比7月份回落25.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核电增长4.9%,增速比7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风电增长6.6%,增速比7月份加快5.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1.7%,增速比7月份加快5.3个百分点。

权威之声

1—8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6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进口天然气8713万吨,同比增长12.3%。
二、电力生产情况
规上工业电力生产加快。8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90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增速比7月份加快3.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日均发电292.7亿千瓦时。1—8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623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
分品种看,8月份,规上工业火电由降转增,水电增速回落,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其中,规上工业火电同比增长3.7%,7月份为下降4.9%;规上工业水电增长10.7%,增速比7月份回落25.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核电增长4.9%,增速比7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风电增长6.6%,增速比7月份加快5.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1.7%,增速比7月份加快5.3个百分点。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工信部:加快钙钛矿材料等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

来源:工信部

9月14日,国家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通知》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健全中试平台评价体系,遴选重点中试平台并组织行业内专家、有关行业协会等开展运行绩效评估或现场核查,着重评估中试平台目标定位、基础能力、技术优势、服务成效和运行机制,考察平台的建设基础、场地、设备、设施和相关配套条件,以及技术、服务、运营团队等情况。以评促建,引导有条件的中试平台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升级。

原文链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新能源行业中报业绩多点开花 供需格局逐步优化可

来源:证券日报

随着中报披露季的结束,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数据显示,动力锂电池实现显著的增长的同时,作为行业产业链重要一环的新能源汽车业绩也持续攀升。
“新能源行业预计未来将持续快速增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解决充电桩和电网消纳等瓶颈问题,还需要探索与碳市场、绿色电力证书等机制的联动,以促进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锂电池作为新能源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得了快速发展。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480GWh,同比增长20%。其中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110GWh,新能源汽车用动力型锂电池装车量约为203GWh。此外,1月份至6月份,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1934亿元,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锂电池产品的高度认可。
  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65亿元,同比增长10.37%。根据SNEResearch数据,公司2017年至2023年连续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前5个月,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7.5%,较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仍排名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带来了诸多创新成果,如高镍三元电池、CTP结构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轩高科同样取得了较好业绩。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7.94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29.69%。其中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5.18%,环比增长23.68%;净利润同比增长51.35%,环比增长192.18%,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东莞证券首席研究员黄秀瑜看来,随着终端旺季临近,拥有领先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头部企业的业绩有望延续边际修复趋势。从中期看,在行业规范引导和产业链价格持续低迷倒逼下,落后产能有望加速出清,供需格局逐步优化可期。
  金辰股份CEO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从快速增长的渗透期向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阶段的转变中。这得益于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基础以及对新能源产业的全面培育,从实际应用、市场需求到供应链整合、产业创新,均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直接促进了锂电池等关联产业链的同步飞跃,我国动力电池在全球竞争中凭借技术领先、成本效益高及产品稳定性强等优势脱颖而出,同时展现出强大的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
  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
  乘联会发布的8月份全国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190.5万辆,同比下降1%,环比增长10.8%。新能源车的表现尤为抢眼,8月份零售销量达102.7万辆,同比增长43.2%,环比增长17.0%,渗透率达到53.9%。今年前8个月,累计零售新能源汽车销量则达到601.6万辆,同比增长35.3%,显示出新能源车市正在快速成长并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比亚迪的表现尤为突出。公司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011.27亿元,同比增长15.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31亿元,同比增长24.44%。比亚迪今年前7个月,累计销量达到194.79万辆,同比增长29.07%。公司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技术,包括全新的智能化战略和第五代DM技术等。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77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全球消费者青睐。比亚迪通过不断完善多品牌梯度布局,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同时,比亚迪积极推进本地化生产进程,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已启动生产,泰国、巴西与匈牙利的工厂建设稳步推进。
  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头部车企也通过优化产销结构、巩固基盘市场、深耕海外市场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长安汽车全面推进“海纳百川”计划,加速构建全球运营体系,有序推进泰国生产基地建设、墨西哥市场体系搭建,并取得显著成果。
  随着报废更新政策的实施以及地方以旧换新政策的出台,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消费者购车的热情也在增强。新能源车市能源结构的变化,使其季节性走势与传统燃油车有所不同,8月份新能源车市热度攀升,预计这种趋势将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中继续得到强化。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于绿色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锂电池技术的进步也将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强的动力支持,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行业将持续释放强劲动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行业聚焦

月份,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1934亿元,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锂电池产品的高度认可。
作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8.65亿元,同比增长10.37%。根据SNEResearch数据,公司2017年至2023年连续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前5个月,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7.5%,较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仍排名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带来了诸多创新成果,如高镍三元电池、CTP结构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轩高科同样取得了较好业绩。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7.94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29.69%。其中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5.18%,环比增长23.68%;净利润同比增长51.35%,环比增长192.18%,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东莞证券首席研究员黄秀瑜看来,随着终端旺季临近,拥有领先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头部企业的业绩有望延续边际修复趋势。从中期看,在行业规范引导和产业链价格持续低迷倒逼下,落后产能有望加速出清,供需格局逐步优化可期。
金辰股份CEO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从快速增长的渗透期向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阶段的转变中。这得益于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基础以及对新能源产业的全面培育,从实际应用、市场需求到供应链整合、产业创新,均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直接促进了锂电池等关联产业链的同步飞跃,我国动力电池在全球竞争中凭借技术领先、成本效益高及产品稳定性强等优势脱颖而出,同时展现出强大的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
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
乘联会发布的8月份全国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190.5万辆,同比下降1%,环比增长10.8%。新能源车的表现尤为抢眼,8月份零售销量达102.7万辆,同比增长43.2%,环比增长17.0%,渗透率达到53.9%。今年前8个月,累计零售新能源汽车销量则达到601.6万辆,同比增长35.3%,显示出新能源车市正在快速成长并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比亚迪的表现尤为突出。公司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011.27亿元,同比增长15.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31亿元,同比增长24.44%。比亚迪今年前7个月,累计销量达到194.79万辆,同比增长29.07%。公司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技术,包括全新的智能化战略和第五代DM技术等。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77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全球消费者青睐。比亚迪通过不断完善多品牌梯度布局,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同时,比亚迪积极推进本地化生产进程,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已启动生产,泰国、巴西与匈牙利的工厂建设稳步推进。
  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头部车企也通过优化产销结构、巩固基盘市场、深耕海外市场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长安汽车全面推进“海纳百川”计划,加速构建全球运营体系,有序推进泰国生产基地建设、墨西哥市场体系搭建,并取得显著成果。
  随着报废更新政策的实施以及地方以旧换新政策的出台,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消费者购车的热情也在增强。新能源车市能源结构的变化,使其季节性走势与传统燃油车有所不同,8月份新能源车市热度攀升,预计这种趋势将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中继续得到强化。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于绿色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锂电池技术的进步也将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强的动力支持,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行业将持续释放强劲动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比亚迪的表现尤为突出。公司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3011.27亿元,同比增长15.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31亿元,同比增长24.44%。比亚迪今年前7个月,累计销量达到194.79万辆,同比增长29.07%。公司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发布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技术,包括全新的智能化战略和第五代DM技术等。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77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全球消费者青睐。比亚迪通过不断完善多品牌梯度布局,覆盖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更好地满足用户多方位全场景用车需求。同时,比亚迪积极推进本地化生产进程,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已启动生产,泰国、巴西与匈牙利的工厂建设稳步推进。
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头部车企也通过优化产销结构、巩固基盘市场、深耕海外市场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长安汽车全面推进“海纳百川”计划,加速构建全球运营体系,有序推进泰国生产基地建设、墨西哥市场体系搭建,并取得显著成果。
随着报废更新政策的实施以及地方以旧换新政策的出台,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消费者购车的热情也在增强。新能源车市能源结构的变化,使其季节性走势与传统燃油车有所不同,8月份新能源车市热度攀升,预计这种趋势将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中继续得到强化。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于绿色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锂电池技术的进步也将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强的动力支持,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下,新能源行业将持续释放强劲动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行业聚焦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清华大学,超长碳纳米管又一重要突破!

来源:Carbontech

超长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能力、高强度、高柔性、高韧性、超耐疲劳性能、轻量化、超细的直径和巨大的长径比等性能,从而使其在制备各类传感与探测器件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优势。然而,为实现超长碳纳米管在高端传感器件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需要解决其批量制备的难题,另一方面则需要发展有效的器件设计策略,使超长碳纳米管的本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针对超长碳纳米管的传统生长方法中产率过低的问题,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如范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基底拦截导向策略,克服了传统生长方法中催化剂利用率低、催化剂颗粒易聚等难题,使超长碳纳米管的阵列密度和产率提升了2–3个数量级。为进一步提升超长碳纳米管水平阵列的产率和均匀性,张如范课题组还提出了浮游双金属催化剂的原位气相合成方法,显著延长了催化剂的寿命,并实现了30厘米级碳纳米管水平阵列的大面积均匀制备。
在器件开发方面,张如范课题组实现了基于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网络的超灵敏气流传感器的制备,利用超长碳纳米管轻质、超柔的特性实现了高灵敏度、超快响应和低检出限等优异的气流传感性能,证明了高密度超长碳纳米管在传感器领域的重大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张如范课题组进一步开发了基于悬空碳纳米管交叉网络的气流传感器,凭借独特的交叉网络结构实现了气速检测范围的显著拓宽,并使器件实用性大大提升。
面向遥感、自动化、医学成像、光通讯、安保等领域对于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张如范课题组近日提出了一种基于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的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碳纳米管因其宽谱吸收、超快激发、可调带隙、高迁移率等特性,是一种构建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的理想材料。相比于传统的光电探测材料(如Si、GaAs、InAs等),碳纳米管在探测范围和响应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实现传感功能。然而,之前报道的碳纳米管光电探测器因电-声相互作用、光热效应、结构缺陷等因素,未能发挥出碳纳米管本征的光电性能。因此,张如范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悬空结构避免基底声子散射的不利影响的思路,并利用悬空超长碳纳米管与空气界面上的超高传热系数和比表面积削弱光热效应,同时优化超长碳纳米管的面密度,以实现光电探测性能的全面提升。
张如范课题组利用之前开发的基底拦截导向策略,在带有圆形孔洞的基底上成功生长出了阵列密度可调的悬空超长碳纳米管,随后在其两侧沉积金属电极,即可构筑成基于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的光电导探测器(图1)。悬空超长碳纳米管呈现出宏观长度、完美结构以及高取向度,可以充分实现两端电极之间的隧穿,并且其中纳米级直径的管束也能实现优异的散热性能,与器件的概念设计高度一致。

技术前沿

器的制备,利用超长碳纳米管轻质、超柔的特性实现了高灵敏度、超快响应和低检出限等优异的气流传感性能,证明了高密度超长碳纳米管在传感器领域的重大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张如范课题组进一步开发了基于悬空碳纳米管交叉网络的气流传感器,凭借独特的交叉网络结构实现了气速检测范围的显著拓宽,并使器件实用性大大提升。
面向遥感、自动化、医学成像、光通讯、安保等领域对于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张如范课题组近日提出了一种基于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的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碳纳米管因其宽谱吸收、超快激发、可调带隙、高迁移率等特性,是一种构建高性能光电探测器的理想材料。相比于传统的光电探测材料(如Si、GaAs、InAs等),碳纳米管在探测范围和响应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实现传感功能。然而,之前报道的碳纳米管光电探测器因电-声相互作用、光热效应、结构缺陷等因素,未能发挥出碳纳米管本征的光电性能。因此,张如范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悬空结构避免基底声子散射的不利影响的思路,并利用悬空超长碳纳米管与空气界面上的超高传热系数和比表面积削弱光热效应,同时优化超长碳纳米管的面密度,以实现光电探测性能的全面提升。
张如范课题组利用之前开发的基底拦截导向策略,在带有圆形孔洞的基底上成功生长出了阵列密度可调的悬空超长碳纳米管,随后在其两侧沉积金属电极,即可构筑成基于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的光电导探测器(图1)。悬空超长碳纳米管呈现出宏观长度、完美结构以及高取向度,可以充分实现两端电极之间的隧穿,并且其中纳米级直径的管束也能实现优异的散热性能,与器件的概念设计高度一致。

技术前沿

技术前沿

张如范课题组利用之前开发的基底拦截导向策略,在带有圆形孔洞的基底上成功生长出了阵列密度可调的悬空超长碳纳米管,随后在其两侧沉积金属电极,即可构筑成基于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的光电导探测器(图1)。悬空超长碳纳米管呈现出宏观长度、完美结构以及高取向度,可以充分实现两端电极之间的隧穿,并且其中纳米级直径的管束也能实现优异的散热性能,与器件的概念设计高度一致。
超长碳纳米管光电探测器的性能评价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激光波长和功率密度下,悬空超长碳纳米管光电探测器能够产生近8倍于非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的光电导响应。同时,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的光电导响应更不易饱和,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不同开关频率下的时域响应信号和响应速率测试也显示出悬空超长碳纳米管极快的响应速率,电流上升与下降时间在0.13–0.18ms的范围内,优于多数碳材料光电探测器。该研究还通过多次循环生长得到不同面密度的悬空超长碳纳米管样品,并从相对电流变化、响应度、探测率三个方面分析了面密度对于悬空碳纳米管光电探测性能的影响(图2)。测试结果显示,高密度的样品可有效增加吸收截面积和提高激光能量利用率,在响应度和探测率两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分别可达10–1AW–1和109cmHz1/2W–1量级)。
研究还发现,悬空超长碳纳米管由于其较窄的带隙和高效的带间跃迁激发,因而可以对宽波段范围内的入射光产生均匀的响应。悬空超长碳纳米管光电探测器在405nm、532nm、650nm、785nm和850nm入射光下得到了较为均匀的响应行为(图3),最高响应度可达0.181AW–1,最高探测率可达1.20×109cmHz1/2W–1。最后,与纯碳基光电探测器和掺杂的碳基光电探测器相比,悬空超长碳纳米管在响应度、探测率和响应时间等方面均表现出综合的优势。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驭光向海,多地探索海上光伏开发

来源:中国城市报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4亿千瓦,同比增长49.8%。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愈发突出。
日前,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上海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方案》,再次让海上光伏成为行业关注热点。海上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渐热的海上光伏
与近年来光伏装机量相伴而来的,是土地政策的逐渐收紧,这也成为光伏走向海上应用的主要驱动力。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海上光伏也可以看成是“水上光伏”的升级版。
“海上光伏发电是将‘光伏发电站’从陆地搬到了海上,在海洋上利用光伏技术建立起发电站,具有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易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等特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作为“水上光伏”的升级版,海上光伏的系统设置同样是将所有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电站设施都通过锚定系统固定在浮动平台上,这种新式电站无需占据土地资源,而是转向水域,形成优势互补。
此外,政策的支持也让海上光伏逐渐成为开发“热土”。
2023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域立体设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可以立体设权的用海类型海域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在内的立体空间,鼓励对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用海进行立体设权。
2023年10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中提出,要重点支持海上光伏试点项目。
今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提出推进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海上光伏项目复合利用、立体开发。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测算可安装海上光伏装机规模超过300吉瓦,海洋光伏拥有利好政策支持,能减轻农耕用地压力,还具备发电量高的优点,发展潜力极大。”胡杨科技创始人卢洋说。
“在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下,海上光伏作为海洋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从0到1的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说,与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空间利用方式更灵活,可充分利用海域资源,避免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抢占。同时,沿海地区城市和工业区密集,海上光伏更接近这些负载中心,可减少输电损耗。
在正泰新能源海涂光伏相关负责人看来,海上光伏在科学论证、合理选址的基础上,利用部分闲置滩涂,板上光伏发电、板下渔业养殖,实现了绿色能源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滩涂光伏一度成为企业投资布局的热点。
“与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经过设计优化,6000—7333平方米的面积即可实现1兆瓦装机容量,而在陆地上,要实现同等容量的装机,则可能需要1万—2万平方米不等。但同时,无论是建设工况的复杂程度,还是海域出让金,海上光伏都明显高于陆上光伏。”正泰新能源海涂光伏相关负责人说。
多地积极探索
强大的吸引力下,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划,显示出对于海上光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记者梳理发现,自2022年开始,山东、江苏、福建、天津、浙江等多个沿海省份,都开展了海上光伏的规划工作,部分省份出台了补贴等鼓励政策。
作为我国的新能源装机量“大户”,山东省以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毗邻海域近16万平方公里等资源优势开启了不少海上光伏项目。其中,有着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样板工程和全球首个进入实施阶段的吉瓦级大容量海上光伏项目之称的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兆瓦项目,于2023年10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开工。
“海上光伏领域我们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开工烟台招远40万千瓦、东营垦利100万千瓦、青岛即墨60.4万千瓦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并网1.2万千瓦。”日前在青岛举行的“海上光伏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山东省能源局二级巡视员郭强介绍山东海上光伏产业发展的“成绩单”。
今年5月,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省连云港开工建设。据中核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纶介绍,该项目将光伏发电站从陆地搬到了海上,具有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易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等特点。同等规模的滩涂光伏较陆地光伏可提高5%至10%的发电量,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装机容量和用海面积最大的海上光伏电站。
9月5日,福建省首个单体最大海上滩涂渔光互补项目——创能涵江兴化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正式并网投运。该项目全面并网通电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4吨,节能效益显著。
除上述省分外,多地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中也频频出现海上光伏项目。据预测,2029年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海上光伏靠近东部沿海用电区域,这些区域消纳能力非常强,大家普遍对海上光伏寄予厚望。”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技术创新有望突破行业发展难题
尽管海上光伏项目的热度不断攀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就目前来看,开发海上光伏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海上光伏从政策、经济、技术以及配套等方面都已具备了规模化落地的成熟条件,“但不可否认,海上光伏项目开发的挑战依然存在。”江华说。
“就目前来看,海上光伏正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归结起来,第一是安全性,把光伏应用到海洋场景里面,需要解决风暴潮、强浪流、海冰作用下近海光伏系统安全性难题;第二是耐候性,需要解决高温、高湿、高盐雾等作用下设备核心器件和结构的耐候性技术难题;第三是经济性,这是制约海上光伏大面积开发的关键因素,整个行业都要共同推进,包括要开发更加高效的组件、提出更加具有性价比的结构型式、更加高效的建设方案以及更加便利的运维方案等。”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土建室主任吕国儿说。
此外,由于渤海、东海、黄海、南海等海域气候环境都不尽相同,意味着不同区域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运维、设备机械连接稳定性、设备安全等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一套方案很难适应所有海洋环境。
尽管困难重重,但光伏组件技术的不断更新,让业内对海上光伏的发展寄予厚望。“目前光伏组件技术路线从N型到异质结,再到BC组件都已经运用到海上光伏当中,希望后面有更好、更高效的组件出现,助力提高发电量和项目收益率。”吕国儿说。
对于BC组件运用到海上光伏项目,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部技术部副主任设计师孟庆飞给出了一组测算数据:“经过测算,相同100兆瓦的装机容量下,采用BC组件成本可以降低6%,发电量增加约2.5%。因此在土地、用海成本比较高和支架基础成本较高的场区,采用BC组件可以较好降低长工程成本,有较好的发电量,项目整体收益比较明显。”
除了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相关部门还需充分考虑与环境的适应性,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与互补延伸。
江华建议说:“海上光伏项目,尤其是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有更高的项目开发成本,行业有必要前瞻性探索海上光伏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性发展模式,以追求复合型经济收益,提升项目盈利水平,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海上生活平台’‘海上光伏+氢能+制氨醇+航运燃料’等。”

专业评论

专业评论

电站,具有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易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等特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作为“水上光伏”的升级版,海上光伏的系统设置同样是将所有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电站设施都通过锚定系统固定在浮动平台上,这种新式电站无需占据土地资源,而是转向水域,形成优势互补。
此外,政策的支持也让海上光伏逐渐成为开发“热土”。
2023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域立体设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可以立体设权的用海类型海域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在内的立体空间,鼓励对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用海进行立体设权。
2023年10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中提出,要重点支持海上光伏试点项目。
今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提出推进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海上光伏项目复合利用、立体开发。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测算可安装海上光伏装机规模超过300吉瓦,海洋光伏拥有利好政策支持,能减轻农耕用地压力,还具备发电量高的优点,发展潜力极大。”胡杨科技创始人卢洋说。
“在一系列的利好政策下,海上光伏作为海洋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从0到1的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说,与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空间利用方式更灵活,可充分利用海域资源,避免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抢占。同时,沿海地区城市和工业区密集,海上光伏更接近这些负载中心,可减少输电损耗。
在正泰新能源海涂光伏相关负责人看来,海上光伏在科学论证、合理选址的基础上,利用部分闲置滩涂,板上光伏发电、板下渔业养殖,实现了绿色能源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滩涂光伏一度成为企业投资布局的热点。
“与陆上光伏相比,海上光伏经过设计优化,6000—7333平方米的面积即可实现1兆瓦装机容量,而在陆地上,要实现同等容量的装机,则可能需要1万—2万平方米不等。但同时,无论是建设工况的复杂程度,还是海域出让金,海上光伏都明显高于陆上光伏。”正泰新能源海涂光伏相关负责人说。
多地积极探索
强大的吸引力下,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划,显示出对于海上光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记者梳理发现,自2022年开始,山东、江苏、福建、天津、浙江等多个沿海省份,都开展了海上光伏的规划工作,部分省份出台了补贴等鼓励政策。
作为我国的新能源装机量“大户”,山东省以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毗邻海域近16万平方公里等资源优势开启了不少海上光伏项目。其中,有着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样板工程和全球首个进入实施阶段的吉瓦级大容量海上光伏项目之称的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兆瓦项目,于2023年10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开工。
“海上光伏领域我们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开工烟台招远40万千瓦、东营垦利100万千瓦、青岛即墨60.4万千瓦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并网1.2万千瓦。”日前在青岛举行的“海上光伏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山东省能源局二级巡视员郭强介绍山东海上光伏产业发展的“成绩单”。
今年5月,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省连云港开工建设。据中核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纶介绍,该项目将光伏发电站从陆地搬到了海上,具有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易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等特点。同等规模的滩涂光伏较陆地光伏可提高5%至10%的发电量,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装机容量和用海面积最大的海上光伏电站。
9月5日,福建省首个单体最大海上滩涂渔光互补项目——创能涵江兴化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正式并网投运。该项目全面并网通电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4吨,节能效益显著。
除上述省分外,多地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中也频频出现海上光伏项目。据预测,2029年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海上光伏靠近东部沿海用电区域,这些区域消纳能力非常强,大家普遍对海上光伏寄予厚望。”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技术创新有望突破行业发展难题
尽管海上光伏项目的热度不断攀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就目前来看,开发海上光伏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海上光伏从政策、经济、技术以及配套等方面都已具备了规模化落地的成熟条件,“但不可否认,海上光伏项目开发的挑战依然存在。”江华说。
“就目前来看,海上光伏正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归结起来,第一是安全性,把光伏应用到海洋场景里面,需要解决风暴潮、强浪流、海冰作用下近海光伏系统安全性难题;第二是耐候性,需要解决高温、高湿、高盐雾等作用下设备核心器件和结构的耐候性技术难题;第三是经济性,这是制约海上光伏大面积开发的关键因素,整个行业都要共同推进,包括要开发更加高效的组件、提出更加具有性价比的结构型式、更加高效的建设方案以及更加便利的运维方案等。”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土建室主任吕国儿说。
此外,由于渤海、东海、黄海、南海等海域气候环境都不尽相同,意味着不同区域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运维、设备机械连接稳定性、设备安全等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一套方案很难适应所有海洋环境。
尽管困难重重,但光伏组件技术的不断更新,让业内对海上光伏的发展寄予厚望。“目前光伏组件技术路线从N型到异质结,再到BC组件都已经运用到海上光伏当中,希望后面有更好、更高效的组件出现,助力提高发电量和项目收益率。”吕国儿说。
对于BC组件运用到海上光伏项目,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部技术部副主任设计师孟庆飞给出了一组测算数据:“经过测算,相同100兆瓦的装机容量下,采用BC组件成本可以降低6%,发电量增加约2.5%。因此在土地、用海成本比较高和支架基础成本较高的场区,采用BC组件可以较好降低长工程成本,有较好的发电量,项目整体收益比较明显。”
除了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相关部门还需充分考虑与环境的适应性,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与互补延伸。
江华建议说:“海上光伏项目,尤其是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有更高的项目开发成本,行业有必要前瞻性探索海上光伏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性发展模式,以追求复合型经济收益,提升项目盈利水平,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海上生活平台’‘海上光伏+氢能+制氨醇+航运燃料’等。”

专业评论

多地积极探索
强大的吸引力下,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划,显示出对于海上光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记者梳理发现,自2022年开始,山东、江苏、福建、天津、浙江等多个沿海省份,都开展了海上光伏的规划工作,部分省份出台了补贴等鼓励政策。
作为我国的新能源装机量“大户”,山东省以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毗邻海域近16万平方公里等资源优势开启了不少海上光伏项目。其中,有着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样板工程和全球首个进入实施阶段的吉瓦级大容量海上光伏项目之称的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兆瓦项目,于2023年10月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开工。
“海上光伏领域我们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开工烟台招远40万千瓦、东营垦利100万千瓦、青岛即墨60.4万千瓦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并网1.2万千瓦。”日前在青岛举行的“海上光伏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山东省能源局二级巡视员郭强介绍山东海上光伏产业发展的“成绩单”。
今年5月,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省连云港开工建设。据中核江苏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纶介绍,该项目将光伏发电站从陆地搬到了海上,具有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易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等特点。同等规模的滩涂光伏较陆地光伏可提高5%至10%的发电量,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装机容量和用海面积最大的海上光伏电站。
9月5日,福建省首个单体最大海上滩涂渔光互补项目——创能涵江兴化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正式并网投运。该项目全面并网通电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4吨,节能效益显著。
除上述省分外,多地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中也频频出现海上光伏项目。据预测,2029年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海上光伏靠近东部沿海用电区域,这些区域消纳能力非常强,大家普遍对海上光伏寄予厚望。”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技术创新有望突破行业发展难题
尽管海上光伏项目的热度不断攀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就目前来看,开发海上光伏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海上光伏从政策、经济、技术以及配套等方面都已具备了规模化落地的成熟条件,“但不可否认,海上光伏项目开发的挑战依然存在。”江华说。
“就目前来看,海上光伏正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归结起来,第一是安全性,把光伏应用到海洋场景里面,需要解决风暴潮、强浪流、海冰作用下近海光伏系统安全性难题;第二是耐候性,需要解决高温、高湿、高盐雾等作用下设备核心器件和结构的耐候性技术难题;第三是经济性,这是制约海上光伏大面积开发的关键因素,整个行业都要共同推进,包括要开发更加高效的组件、提出更加具有性价比的结构型式、更加高效的建设方案以及更加便利的运维方案等。”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土建室主任吕国儿说。
此外,由于渤海、东海、黄海、南海等海域气候环境都不尽相同,意味着不同区域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运维、设备机械连接稳定性、设备安全等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一套方案很难适应所有海洋环境。
尽管困难重重,但光伏组件技术的不断更新,让业内对海上光伏的发展寄予厚望。“目前光伏组件技术路线从N型到异质结,再到BC组件都已经运用到海上光伏当中,希望后面有更好、更高效的组件出现,助力提高发电量和项目收益率。”吕国儿说。
对于BC组件运用到海上光伏项目,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部技术部副主任设计师孟庆飞给出了一组测算数据:“经过测算,相同100兆瓦的装机容量下,采用BC组件成本可以降低6%,发电量增加约2.5%。因此在土地、用海成本比较高和支架基础成本较高的场区,采用BC组件可以较好降低长工程成本,有较好的发电量,项目整体收益比较明显。”
除了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相关部门还需充分考虑与环境的适应性,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与互补延伸。
江华建议说:“海上光伏项目,尤其是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有更高的项目开发成本,行业有必要前瞻性探索海上光伏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性发展模式,以追求复合型经济收益,提升项目盈利水平,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海上生活平台’‘海上光伏+氢能+制氨醇+航运燃料’等。”

9月5日,福建省首个单体最大海上滩涂渔光互补项目——创能涵江兴化湾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正式并网投运。该项目全面并网通电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4吨,节能效益显著。
除上述省分外,多地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中也频频出现海上光伏项目。据预测,2029年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将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
“海上光伏靠近东部沿海用电区域,这些区域消纳能力非常强,大家普遍对海上光伏寄予厚望。”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
技术创新有望突破行业发展难题
尽管海上光伏项目的热度不断攀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就目前来看,开发海上光伏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海上光伏从政策、经济、技术以及配套等方面都已具备了规模化落地的成熟条件,“但不可否认,海上光伏项目开发的挑战依然存在。”江华说。
“就目前来看,海上光伏正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归结起来,第一是安全性,把光伏应用到海洋场景里面,需要解决风暴潮、强浪流、海冰作用下近海光伏系统安全性难题;第二是耐候性,需要解决高温、高湿、高盐雾等作用下设备核心器件和结构的耐候性技术难题;第三是经济性,这是制约海上光伏大面积开发的关键因素,整个行业都要共同推进,包括要开发更加高效的组件、提出更加具有性价比的结构型式、更加高效的建设方案以及更加便利的运维方案等。”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土建室主任吕国儿说。
此外,由于渤海、东海、黄海、南海等海域气候环境都不尽相同,意味着不同区域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运维、设备机械连接稳定性、设备安全等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一套方案很难适应所有海洋环境。
尽管困难重重,但光伏组件技术的不断更新,让业内对海上光伏的发展寄予厚望。“目前光伏组件技术路线从N型到异质结,再到BC组件都已经运用到海上光伏当中,希望后面有更好、更高效的组件出现,助力提高发电量和项目收益率。”吕国儿说。
对于BC组件运用到海上光伏项目,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部技术部副主任设计师孟庆飞给出了一组测算数据:“经过测算,相同100兆瓦的装机容量下,采用BC组件成本可以降低6%,发电量增加约2.5%。因此在土地、用海成本比较高和支架基础成本较高的场区,采用BC组件可以较好降低长工程成本,有较好的发电量,项目整体收益比较明显。”
除了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相关部门还需充分考虑与环境的适应性,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与互补延伸。
江华建议说:“海上光伏项目,尤其是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有更高的项目开发成本,行业有必要前瞻性探索海上光伏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性发展模式,以追求复合型经济收益,提升项目盈利水平,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海上生活平台’‘海上光伏+氢能+制氨醇+航运燃料’等。”

专业评论

“就目前来看,海上光伏正处于初步阶段,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归结起来,第一是安全性,把光伏应用到海洋场景里面,需要解决风暴潮、强浪流、海冰作用下近海光伏系统安全性难题;第二是耐候性,需要解决高温、高湿、高盐雾等作用下设备核心器件和结构的耐候性技术难题;第三是经济性,这是制约海上光伏大面积开发的关键因素,整个行业都要共同推进,包括要开发更加高效的组件、提出更加具有性价比的结构型式、更加高效的建设方案以及更加便利的运维方案等。”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院土建室主任吕国儿说。
此外,由于渤海、东海、黄海、南海等海域气候环境都不尽相同,意味着不同区域海上光伏项目的建设、运维、设备机械连接稳定性、设备安全等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一套方案很难适应所有海洋环境。
尽管困难重重,但光伏组件技术的不断更新,让业内对海上光伏的发展寄予厚望。“目前光伏组件技术路线从N型到异质结,再到BC组件都已经运用到海上光伏当中,希望后面有更好、更高效的组件出现,助力提高发电量和项目收益率。”吕国儿说。
对于BC组件运用到海上光伏项目,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海洋工程部技术部副主任设计师孟庆飞给出了一组测算数据:“经过测算,相同100兆瓦的装机容量下,采用BC组件成本可以降低6%,发电量增加约2.5%。因此在土地、用海成本比较高和支架基础成本较高的场区,采用BC组件可以较好降低长工程成本,有较好的发电量,项目整体收益比较明显。”
除了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相关部门还需充分考虑与环境的适应性,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与互补延伸。
江华建议说:“海上光伏项目,尤其是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有更高的项目开发成本,行业有必要前瞻性探索海上光伏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性发展模式,以追求复合型经济收益,提升项目盈利水平,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海上生活平台’‘海上光伏+氢能+制氨醇+航运燃料’等。”

专业评论

会展信息

2025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展会时间:2025/5/18---2025/5/20
展会地点: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岭北路1号
主办单位:贵州世信展览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中国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贵州能博会”),2021 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大会以“立足贵州、服务中国”为办会目标,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办会模式,以“搭好服务连心桥、当好发展助推器”为办展宗旨,为全国能源各有关单位、行业商 / 协会、科研院所、能源行业全产业链企业提供集品牌展示、技术交流、贸易洽谈、成果交易、需求发布、项目推介、招商引资等为一体的专业高效服务平台。
 2025 年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定于 2025 年 5 月 18 日至20 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设立十大展区,规划展览面积 12 万平方米,邀请参展、参会企业 4000 余家,预计参展、参会人数超过 10 万人次。大会同期将举办开幕式,煤矿智能化技术、新能源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专题研讨会、产品发布会、项目路演、招商引资推介、项目签约等 50 余场平行论坛和会议活动。邀请国内外先进能源、矿业技术装备制造品牌携最新产品闪亮登场,各类高精尖设备同台竞技,为贵州乃至西部地区能源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助力推动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会议直达:2025第五届中国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刘志平

张    静                         马晓璐

刘景利       

段昕永

李淑敏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马晓璐       刘志平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刘志平

张    静                         马晓璐

刘景利       

段昕永

李淑敏       

张利武
李淑敏       王   磊
朱瑞峰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武天宇

校对审核

马晓璐       刘志平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