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摘选自人民日报《重磅发文!保持新能源装机年增1亿千瓦以上》
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构建高水平新能源消纳体系。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保持核电平稳建设节奏。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的规模。2030年前,实现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力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权威之声
9月9日,国家能源局党组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该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战略规划和实践进展,强调了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技术在推动能源转型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
其中提到,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构建高水平新能源消纳体系。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保持核电平稳建设节奏。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的规模。2030年前,实现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力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文章强调,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健全鼓励灵活性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价格机制,落实好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布局,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强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全文见下:
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国家能源局党组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对能源改革发展提出新部署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以能源转型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转型取得的显著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成效显著。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超过26%,累计节约能源消费约14亿吨标准煤。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比10年前提高1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绿电消费比重达到36%左右。深入推进电能替代,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达到28%,比2014年提升约7个百分点。
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新能源发展领跑全球,装机规模比10年前增长了10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0%,推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万亿千瓦时左右,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超过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风电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成本10年分别下降60%和80%,有力推动能源转型成本大幅下降,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建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到18兆瓦。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百万千瓦水电等一批重大工程投入运行。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助力我国产业链优势不断巩固增强。
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绿色用能保障持续加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接近80%。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全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相当。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增强转型发展动力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就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加强能源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增强能源转型动力活力,重点要健全三个体系。
健全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制度体系。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推动清洁能源生产供给由集中开发、大范围统一输配向区域自平衡和跨区优化配置并重转变,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供给格局。完善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和替代政策机制,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互补、有序替代。健全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布局,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
健全能源绿色消费激励制度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健全鼓励灵活性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价格机制,落实好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推动发展绿证市场,加强电力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等有效衔接。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主要用能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
健全能源产业链自主创新制度体系。建立清洁低碳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需求端技术进步为导向,能源技术成果评价、转化和推广应用高效协同的政策机制,通过工程化集成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资金投入大、研究难度高的战略性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
奋力谱写能源转型发展新篇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
筑牢安全降碳基础。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推动能源平稳有序转型。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调节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格局,加强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稳步推进煤炭产能储备建设,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构建高水平新能源消纳体系。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保持核电平稳建设节奏。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的规模。2030年前,实现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力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天然气利用政策。更大力度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大力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把腾挪出来的用能空间留给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民生领域。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实现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进一步完善绿证制度,持续扩大绿证绿电消费。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强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积极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智慧电网等项目落地,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建设运营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强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全文见下:
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国家能源局党组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顺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对能源改革发展提出新部署新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以能源转型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转型取得的显著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成效显著。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超过26%,累计节约能源消费约14亿吨标准煤。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比10年前提高1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绿电消费比重达到36%左右。深入推进电能替代,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达到28%,比2014年提升约7个百分点。
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新能源发展领跑全球,装机规模比10年前增长了10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0%,推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万亿千瓦时左右,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超过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风电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成本10年分别下降60%和80%,有力推动能源转型成本大幅下降,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建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到18兆瓦。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百万千瓦水电等一批重大工程投入运行。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助力我国产业链优势不断巩固增强。
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绿色用能保障持续加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接近80%。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全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相当。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增强转型发展动力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就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加强能源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增强能源转型动力活力,重点要健全三个体系。
健全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制度体系。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推动清洁能源生产供给由集中开发、大范围统一输配向区域自平衡和跨区优化配置并重转变,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供给格局。完善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和替代政策机制,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互补、有序替代。健全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布局,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
健全能源绿色消费激励制度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健全鼓励灵活性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价格机制,落实好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推动发展绿证市场,加强电力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等有效衔接。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主要用能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
健全能源产业链自主创新制度体系。建立清洁低碳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需求端技术进步为导向,能源技术成果评价、转化和推广应用高效协同的政策机制,通过工程化集成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资金投入大、研究难度高的战略性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
奋力谱写能源转型发展新篇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
筑牢安全降碳基础。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推动能源平稳有序转型。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调节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格局,加强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稳步推进煤炭产能储备建设,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构建高水平新能源消纳体系。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保持核电平稳建设节奏。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的规模。2030年前,实现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力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天然气利用政策。更大力度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大力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把腾挪出来的用能空间留给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民生领域。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实现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进一步完善绿证制度,持续扩大绿证绿电消费。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强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积极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智慧电网等项目落地,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建设运营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型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建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到18兆瓦。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百万千瓦水电等一批重大工程投入运行。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助力我国产业链优势不断巩固增强。
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绿色用能保障持续加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接近80%。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全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相当。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增强转型发展动力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就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加强能源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新征程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增强能源转型动力活力,重点要健全三个体系。
健全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制度体系。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推动清洁能源生产供给由集中开发、大范围统一输配向区域自平衡和跨区优化配置并重转变,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供给格局。完善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和替代政策机制,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互补、有序替代。健全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布局,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
健全能源绿色消费激励制度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健全鼓励灵活性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价格机制,落实好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推动发展绿证市场,加强电力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等有效衔接。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主要用能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
健全能源产业链自主创新制度体系。建立清洁低碳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需求端技术进步为导向,能源技术成果评价、转化和推广应用高效协同的政策机制,通过工程化集成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资金投入大、研究难度高的战略性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
奋力谱写能源转型发展新篇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
筑牢安全降碳基础。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推动能源平稳有序转型。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调节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格局,加强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稳步推进煤炭产能储备建设,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构建高水平新能源消纳体系。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保持核电平稳建设节奏。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的规模。2030年前,实现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力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天然气利用政策。更大力度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大力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把腾挪出来的用能空间留给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民生领域。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实现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进一步完善绿证制度,持续扩大绿证绿电消费。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强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积极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智慧电网等项目落地,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建设运营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力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等有效衔接。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主要用能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
健全能源产业链自主创新制度体系。建立清洁低碳能源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清洁低碳能源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需求端技术进步为导向,能源技术成果评价、转化和推广应用高效协同的政策机制,通过工程化集成应用形成先进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资金投入大、研究难度高的战略性清洁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
奋力谱写能源转型发展新篇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
筑牢安全降碳基础。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推动能源平稳有序转型。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调节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格局,加强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稳步推进煤炭产能储备建设,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构建高水平新能源消纳体系。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保持核电平稳建设节奏。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的规模。2030年前,实现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力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天然气利用政策。更大力度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大力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把腾挪出来的用能空间留给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民生领域。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实现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进一步完善绿证制度,持续扩大绿证绿电消费。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强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积极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智慧电网等项目落地,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建设运营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筑牢安全降碳基础。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推动能源平稳有序转型。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调节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格局,加强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稳步推进煤炭产能储备建设,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持续扩大非化石能源利用规模,构建高水平新能源消纳体系。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保持核电平稳建设节奏。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保持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的规模。2030年前,实现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力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
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天然气利用政策。更大力度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大力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把腾挪出来的用能空间留给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民生领域。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实现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进一步完善绿证制度,持续扩大绿证绿电消费。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拓展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强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积极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智慧电网等项目落地,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和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建设运营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宏观政策
日前,内蒙古达拉特旗人民政府印发《达拉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施方案》。
文件明确,新增项目实施主体要拿出一定比例收益,按照光伏装机不低于1200亩/万千瓦(包含项目场区生态恢复治理)、风电装机不低于2000亩/万千瓦的标准,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对按标准开展防沙治沙的市场化新能源项目应报尽报,争取项目获批。对已批复的项目,鼓励实施主体参照新增项目的治理标准积极参与防沙治沙。
文件提出:
(一)总体目标。以防沙治沙为根本目标,以风电光伏开发建设为创新举措,在达拉特旗库布齐沙漠及周边布局建设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现292万亩沙化土地全面治理,容纳37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促进生态治理与能源开发融合发展,全面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二)库布齐沙漠。规划建设总长约133公里、平均宽约25公里,场址面积约3300平方公里“光伏长城”,容纳2700万千瓦装机规模,外送消纳1350万千瓦(三峡蒙能1200万千瓦、大唐150万千瓦),蒙西消纳462.8万千瓦(领跑基地100万千、蒙能集团300万千瓦、中恒新能源10万千瓦等项目),本地消纳887.2万千瓦(增量配电网园区绿色供电、宁德时代零碳园区、蒙泰集团源网荷储等项目),实现光伏治沙84万亩,生态治沙128万亩。
(三)南部干旱硬梁地区。在达拉特旗南部干旱硬梁地区布局建设“风光同场”,边界范围250万亩,容纳风电700万千瓦,光伏300万千瓦,沙化土地综合治理80万亩。
(四)2024年重点目标。2024年计划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由新增项目实施主体开展12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其中在光伏场区内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万亩,在光伏场区外的中和西镇和恩格贝镇(毛卜拉孔兑、布日嘎斯太孔兑和黑赖沟孔兑之间),划定9万亩退化林改造修复区用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此外,《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清单》显示,共有新能源项目13个,项目规模共计37GW。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024年重点工作清单》显示,2024年重点建设新能源项目21个,项目规模合计15.54GW。
方公里“光伏长城”,容纳2700万千瓦装机规模,外送消纳1350万千瓦(三峡蒙能1200万千瓦、大唐150万千瓦),蒙西消纳462.8万千瓦(领跑基地100万千、蒙能集团300万千瓦、中恒新能源10万千瓦等项目),本地消纳887.2万千瓦(增量配电网园区绿色供电、宁德时代零碳园区、蒙泰集团源网荷储等项目),实现光伏治沙84万亩,生态治沙128万亩。
(三)南部干旱硬梁地区。在达拉特旗南部干旱硬梁地区布局建设“风光同场”,边界范围250万亩,容纳风电700万千瓦,光伏300万千瓦,沙化土地综合治理80万亩。
(四)2024年重点目标。2024年计划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由新增项目实施主体开展12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其中在光伏场区内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万亩,在光伏场区外的中和西镇和恩格贝镇(毛卜拉孔兑、布日嘎斯太孔兑和黑赖沟孔兑之间),划定9万亩退化林改造修复区用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此外,《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清单》显示,共有新能源项目13个,项目规模共计37GW。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024年重点工作清单》显示,2024年重点建设新能源项目21个,项目规模合计15.54GW。
行业聚焦
9月10日,首批6辆身着轻薄碳纤维复合材料“外衣”的重载铁路货车缓缓驶出生产线,向众人展现它们轻量化智能化的超炫“科技范”,这标志着由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装备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和中车齐车公司联合研制的全球首批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重载铁路货车正式下线,也标志着我国在重载铁路移动装备新材料制造领域和研发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促进我国重载铁路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在国家“交通强国”和“双碳”战略指引下,加快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究,成为运输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能源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铁路自备货车专业化运营管理企业,管理着5万7千余辆铁路货车,车辆轻量化、低能耗、绿色化发展对煤炭运输节能减排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022年,国家能源集团适应新发展格局下铁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联合开展轻量化与智能化铁路货车研发。由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装备公司牵头、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和中车齐车公司联合实施。经过三年协同攻关,聚焦铁路装备领域轻量化和智能化核心问题,成功研发适用于重载铁路货车领域的先进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攻克了复合板材大部件一体化制备等关键技术难题,并首次将该类新材料应用于重载铁路货车车体主承载结构的制备。该材料比强度、比模量分别为铝合金材质的3-5倍和1.5-1.8倍,能够更好地满足重载铁路货车的轻量化和大部件生产使用要求,具有更轻更节能、强度更高、环境适应性更强等技术优势。
披上新型轻薄高性能“外衣”的铁路货车车体自重较同类铝合金材料车体降低20%以上,自重系数低至0.22,为国内同轴重铁路货车最高水平,实现了车辆自重降低、载重增加、容积增大的同步协同提升,对提升铁路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该型铁路货车还集成了优化改进转K6型转向架、集成式空气制动装置、高强度重载车钩、自卸式底门开闭机构等新型部件,自主研制了适用于重载铁路货运装备的车载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铁路货车上的集成应用,以科技创新赋能重载铁路装备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发展。
铁路装备领域轻量化和智能化核心问题,成功研发适用于重载铁路货车领域的先进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攻克了复合板材大部件一体化制备等关键技术难题,并首次将该类新材料应用于重载铁路货车车体主承载结构的制备。该材料比强度、比模量分别为铝合金材质的3-5倍和1.5-1.8倍,能够更好地满足重载铁路货车的轻量化和大部件生产使用要求,具有更轻更节能、强度更高、环境适应性更强等技术优势。
披上新型轻薄高性能“外衣”的铁路货车车体自重较同类铝合金材料车体降低20%以上,自重系数低至0.22,为国内同轴重铁路货车最高水平,实现了车辆自重降低、载重增加、容积增大的同步协同提升,对提升铁路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该型铁路货车还集成了优化改进转K6型转向架、集成式空气制动装置、高强度重载车钩、自卸式底门开闭机构等新型部件,自主研制了适用于重载铁路货运装备的车载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铁路货车上的集成应用,以科技创新赋能重载铁路装备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发展。
技术前沿
含氧官能团可提高氧化石墨烯的加工性、稳定性和功能化,因此在氧化石墨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直接有效的方法实现对氧化石墨烯氧化度的精确控制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景教授团队报告了一种包括前互层化和后外剥离/氧化的两步电化学方法,从而实现了氧化石墨烯的大规模剥离,并可定制氧化程度。首先,将浓硫酸预掺杂到石墨箔中,促进石墨箔均匀膨胀,将其转化为准单层石墨烯结构。随后,在还原性/氧化性电解质中进行后剥离会同时触发剥离和氧化过程,从而产生分散良好的石墨烯纳米片,其氧化程度可在数分钟内量化。
综合表征研究证实了剥离氧化石墨烯的不同氧化程度,跨越了通过施陶登迈尔、霍夫曼和胡默斯方法获得的传统氧化程度。此外,研究人员还评估了该方法的可扩展性以及剥离氧化石墨烯纳米片的溶液可加工性,证明可以连续生产公斤级氧化石墨烯,并制造出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米长纳米复合薄膜。相关研究成果以“Electrolyte engineering for the mass exfoliation of graphene oxide across wide oxidation degrees”为题发表于《J. Mater. Chem. A》。
mass exfoliation of graphene oxide across wide oxidation degrees”为题发表于《J. Mater. Chem. A》。
/ 小结 /
本文开发出了一种可扩展的电化学策略,其中包括连续的前钝化和后剥离/氧化过程。通过简单调整电解质的氧化性,这种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氧化石墨烯(GO)的氧化程度。通过采用这种两步剥离法,实现了将廉价石墨箔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纳米片,且单层产率高(平均 ∼ 80%)。GO 的氧化度范围很广,既能合成载流子迁移率高的轻度氧化石墨烯薄片,也能合成氧碳元素比高的深度氧化纳米片,其氧化度可媲美通过 Staudenmaier、Hofmann 和 Hummers 方法获得的氧化度。此外,该方法与连续剥离工艺兼容,可大规模生产具有出色稳定性、精确可控性和优异溶液加工性的 GO。
专业评论
9月9日,由山西省能源局、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企业绿色电力发展路径研讨会”在太原召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致辞。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为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8月,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出了任务要求。需要行业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借此机会,我谈三点认识和思考。
一、加快绿色电力生产和消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双碳”目标下,我国正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风、光新能源实现了快速增长,已成为发电装机主体,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37.2%,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8.4%,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累计装机占比将首次超过40%,绿色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全国绿色电力(绿证)消费总量1059亿千瓦时,相当于消费1.059亿张绿证,同比增长281.4%。其中,绿电交易电量69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4.2%,绿证交易3637万张,对应电量3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5%,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绿色电力的需求在快速提高。
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实现绿色转型目标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电力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扩大,全国市场交易电量由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3年的5.6万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61.4%,中长期交易电量占比超过90%。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首次实现全区域结算试运行,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正式启动。电力现货市场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相继转入正式运行,约20个省份开展了结算试运行,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电力商品的多元价值属性进一步显现,电力市场治理和监督体系更加健全,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
未来,随着能源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新能源跃升发展,我国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运营发生深刻变化,加之一次能源价格波动、用电负荷增长、气候变化等多重影响,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与高效运行、电价机制的完善、新型主体融入电力市场以及科学高效监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总体设计和规划,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治理完善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电联正在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开展统一电力市场规划研究相关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和发展路径。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实践是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与世界各国共享绿色电力发展经验。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不仅输出了先进的绿色电力技术和装备,还促进了区域间的能源合作与互鉴。同时,应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的理念,今年中电联发起开展了绿色电力消费统计发布工作,2023年度绿色电力消费前100名的企业名录,涵盖了能源、电信、石化、钢铁、互联网科技、汽车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促进了行业间的交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本次中国能源研究会、中电联、中国能源报主办的研讨会和案例征集活动,是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的各项政策要求,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对于帮助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绿色电力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共识,汇集智慧,为推动我国各行业企业绿色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电合计装机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37.2%,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8.4%,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累计装机占比将首次超过40%,绿色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2023年,全国绿色电力(绿证)消费总量1059亿千瓦时,相当于消费1.059亿张绿证,同比增长281.4%。其中,绿电交易电量69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4.2%,绿证交易3637万张,对应电量3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5%,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绿色电力的需求在快速提高。
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实现绿色转型目标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电力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扩大,全国市场交易电量由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3年的5.6万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61.4%,中长期交易电量占比超过90%。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首次实现全区域结算试运行,长三角电力市场建设正式启动。电力现货市场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相继转入正式运行,约20个省份开展了结算试运行,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电力商品的多元价值属性进一步显现,电力市场治理和监督体系更加健全,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
未来,随着能源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新能源跃升发展,我国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运营发生深刻变化,加之一次能源价格波动、用电负荷增长、气候变化等多重影响,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与高效运行、电价机制的完善、新型主体融入电力市场以及科学高效监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总体设计和规划,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治理完善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电联正在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开展统一电力市场规划研究相关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和发展路径。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实践是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与世界各国共享绿色电力发展经验。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不仅输出了先进的绿色电力技术和装备,还促进了区域间的能源合作与互鉴。同时,应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的理念,今年中电联发起开展了绿色电力消费统计发布工作,2023年度绿色电力消费前100名的企业名录,涵盖了能源、电信、石化、钢铁、互联网科技、汽车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促进了行业间的交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本次中国能源研究会、中电联、中国能源报主办的研讨会和案例征集活动,是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的各项政策要求,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对于帮助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绿色电力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共识,汇集智慧,为推动我国各行业企业绿色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随着能源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新能源跃升发展,我国电力系统运行和电力市场运营发生深刻变化,加之一次能源价格波动、用电负荷增长、气候变化等多重影响,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与高效运行、电价机制的完善、新型主体融入电力市场以及科学高效监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总体设计和规划,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治理完善的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电联正在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开展统一电力市场规划研究相关工作,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和发展路径。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实践是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共同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与世界各国共享绿色电力发展经验。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不仅输出了先进的绿色电力技术和装备,还促进了区域间的能源合作与互鉴。同时,应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的理念,今年中电联发起开展了绿色电力消费统计发布工作,2023年度绿色电力消费前100名的企业名录,涵盖了能源、电信、石化、钢铁、互联网科技、汽车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促进了行业间的交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本次中国能源研究会、中电联、中国能源报主办的研讨会和案例征集活动,是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的各项政策要求,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对于帮助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绿色电力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共识,汇集智慧,为推动我国各行业企业绿色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展会时间:2025/3/20---2025/3/22
展会地点:武汉国际博览中心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619号
主办单位:(拟) 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 / 湖北省城镇供水排水协会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 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会议背景
据生态环境部、中环协联合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预测:环保产业营收规模2025年将突破3万亿元,市场前景巨大。随着“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中国生态环境产业迈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大力发展环保低碳产业成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工作。
为满足环保产业庞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环保行业先进技术和经验交流,“2025武汉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简称WEPE 2025)将于2025年3月20-22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同期将举办多场高峰论坛。WEPE 2025将以展带会,以会促展,展、会结合的互动方式进行呈现,聚焦环保行业全产业链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为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与市场对接提供高效平台,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助力企业在“双碳”时代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挖掘更大商机!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