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习近平:加快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丁薛祥出席国合会2023年年会并讲话
坚持科技创新 开创煤矿智能化建设新局面
两部委:加快光伏、新型储能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海上风电与光伏对我国能源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光伏治沙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家光储能上半年成果发布
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在海口开幕
新型储能行业呈现五个向好局面
07
12
15
21
26
29
33
36
40
山东: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亿千瓦
7部门重磅发布!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
山西大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等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约谈部分地区节能主管部门
《太阳能发电工程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
浙江:2024年近海风电、集中式光伏配储10%/2h
推动分布式发电、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
江苏要求10月1日起实施最新配储要求
广西发布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山东:打造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十强县
30GW!光伏巨头押注BC电池技术路线
《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
九月光伏市场行情展望
“碳”索未来,“光伏+”创造无限可能
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市场有望达到240亿元
培育钻石将在大颗粒板块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跨越一甲子 一“钻”天下闻 河南金刚石产业发展
2023年中国金刚石线产业链剖析和发展前景
26.05%!TOPCon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破纪录
又一上市公司实现钠离子电池量产
太阳能电池生产可以“像印刷报纸一样快”
可再生碳纤维,更少碳排放
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柔性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102
104
108112
115118
120
126
129
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或达400GW
刘译阳:下半年光伏行业将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
光伏秩序回归?
《原创》光伏迭代 胶膜焕新
《原创》光伏BC电池技术细读
《原创》一种新型粘结剂:性能优于PVDF
圆桌对话丨共建数字储能新生态
钠离子电池跨入量产新阶段
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兴起
动力电池超级快充技术“加速跑”
《原创》硬碳负极那么贵,谁今年有望出货?
金刚石“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应用在路上
《原创》空气过滤系统应用实践
全球纺织品贸易出现四个趋势
《原创》回采工作面临空巷道动压显现机理及爆破预裂切顶预控技术研究
习近平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加强对口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摘选自新华网《习近平: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习近平: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日下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加强对口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权威之声
,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
事实上,习总书记今年以来在不同省份的考察、座谈会以及公开场合多次表示要加快光伏产业以及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发展。
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工作力度,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光伏等产业园区,根据资源禀赋,培育发展新增长极。
7月11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有力促进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要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要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要把稳工作节奏,统筹好发展和减排关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调整优化政策举措。
会议强调,要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要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推动加强电力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推动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电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6月,习近平来到中环产业园考察。在园区展厅,习近平听取当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情况介绍。他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前景很好,大有作为、大有前途……
具体全文见下:
权威之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日下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辽宁省委书记郝鹏、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先后发言,就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汇报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2018年9月在沈阳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以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巩固,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
习近平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相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习近平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
权威之声
投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加强对口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依托东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振兴专项行动,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强化战略支撑作用。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系统布局建设东北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论证和建设油气管道、高铁网和铁路网、新型电网和电力外送通道、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数据网,加强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促进东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和便利化程度。
习近平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要大力发
权威之声
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加快边境地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加强边境村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留住现有人口,同时鼓励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在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帮助县城和小城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实施更有力的护边补助等支持政策。
习近平强调,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守、廉洁从政、干净做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党员、干部既要关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主动排忧解难,又要坚守廉洁底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加强诚信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要抓紧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加快中小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强化金融监管机制,重塑健康金融环境。要加强东北同中央和国家机关、东南沿海地区干部任职挂职和双向交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专业化素质。要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最后强调,入汛以来,东北一些地方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党中央已就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作出全面部署。希望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确保灾区学生有学上,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要高度警惕秋汛,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准备,有备无患。
李干杰、何立峰、穆虹、姜信治出席座谈会,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地方、有关企业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权威之声
8月28日至3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3年年会召开。
据新华社消息,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丁薛祥在北京出席年会并讲话。
在讲话中,丁薛祥提到,将加强应对“海洋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合作。
丁薛祥新身份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成立于1992年。
“国合会”由中国政府批准设立,是中外环境与发展领域高层人士和专家组成的非营利性、国际性高层政策咨询机构。
主要任务是对中国和世界环境与发展重要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前瞻性、战略性、可操
权威之声
作性政策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部是国合会的承办部门,国合会接受生态环境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国合会章程明确,国合会由60名左右中外委员组成,包括主席、执行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中外首席顾问及其他委员。
国合会主席由中国国家领导人担任,由中国政府任命。
政知君注意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先后担任过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
在过去的这些年,国合会主席都会出席国合会年会。
2022年6月,韩正曾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国合会2022年年会暨国合会30周年纪念活动。
目前,国合会主席已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担任。丁薛祥今年3月当选国务院副总理。
疫情以来首次线下召开
现任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外方执行副主席是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吉尔博。
权威之声
8月30日,丁薛祥出席国合会2023年年会并讲话。
丁薛祥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向污染宣战,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丁薛祥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和制度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
丁薛祥表示,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国合会发展壮大,发挥更大作用。希望各位委员、各位专家加强研究和交流,为推进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次国合会年会的主题是“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合会中外委员、中外专家、中外观察员约500人参加会议。会议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绿色金融创新等进行了交流研讨。
权威之声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煤炭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在全国掀起了智能化建设的热潮。针对当前煤矿智能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存在的掣肘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思路等相关话题,《中国煤炭工业》期刊特别采访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
记者:刘会长,以煤矿智能化建设来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行业普遍共识,尤其是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煤矿智能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您能否谈一下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总体进展?
刘峰:2020年2月,国家八部委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号角。2020年9月,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监局(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在山东邹城组织召开了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三年多来,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监局于2020年11月启动首批71处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以来,煤炭企业集团和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高度重视、积极投入,高标准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示范作用和建设效果突出。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贵州、安徽等地均启动了省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目前,将近五分之四的国家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已完成现场专家验收,一批省级、企业级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也完成了验收。可以说,全国已基本建成了一批不同类型、多种模式的智能化煤矿。
记者:具体而言,您认为上述智能化煤矿建设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和成效?
刘峰:一是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针对不同厚度的煤层、不同的地质条件,建成了“少人巡视、无人操作”模式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有的工作面宽度达到450米,一次采全高综采高度达8.8米,采高10米的工作面成套装备最近也成功下线,工作面装备智能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快速掘进系统、TBM掘进装备等新型智能掘进系统在井下现场投入使用。井下随掘随探、随采随探、多参数钻孔精细探测装置、远程控制定向钻机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地质探测精度。皮带巡检、水仓清淤、喷浆等31种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应用。煤矿井下5G低频大上行能力解决方案与煤矿工业互联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露天煤矿矿用卡车无人驾驶编组成功运行。
二是带动了新一轮的煤矿投资。据统计,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近2000亿元。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对集团级、煤矿级信息基础设施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升级,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协议、统一接口”来推进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按照煤矿智能化建设标准对采煤、掘进、供电、排水等系统进行升级。煤机装备企业加大智能设备研发力度,陆续推出智能采煤成套装备、智能掘进成套装备、智能选矸装备、井下辅助运输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等。高技术研发企业成功研发出智能管控平台、智慧园区系统、矿用5G通信系统等。
三是为行业树立了新形象。长期以来,煤矿给大众的形象是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频发。通过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矿井下危重环境的现场作业人员明显减少,矿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举例来说,陕煤集团张家峁矿业公司在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上,优化生产工艺和劳动组织,将一线区队原有的“三八制”生产作业模式调整为“三六制”,取消了零点班作业,井下员工正式告别大夜班;山东能源集团鲍店煤矿主要采区实现了“胶轮车+单轨吊”相结合的安全连续高效运输模式,成功打造了矿工入井至作业地点的“半小时工作圈”;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试行井下“一人一车一盘区”的巡检模式,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推进,矿工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现场作业时间明显减少,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记者:煤矿智能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在推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您看来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刘峰: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煤矿智能化建设虽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和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煤矿智能化建设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目前,仅有少部分煤矿全面启动了智能化建设,煤矿智能化建设仍受到理念、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理念方面,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主要为“从上至下”来推动,矿长“一把手”的作用尤其突出,还未做到全员推进。但要知道,智能化建设势必会改变煤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会对每个煤矿员工产生影响,因此煤矿智能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需不断加深每名员工对煤矿智能化的理解和认识,共同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如此有助于减少智能化建设的阻力。相信,随着智能化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更多员工的参与,煤矿智能化将成为“从上至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的结果,真正实现由“被动建设”向“主动建设”的转变。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煤矿智能化建设面临着包括如何实现采煤工作面的智能常态化运行,如何提升支护作业自动化水平来实现掘支运平行作业,如何实现辅助运输的连续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如何实现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化运维,如何实现煤矿设备接口和协议的统一,如何实现煤矿运行数据的挖掘和智能应用等诸多难题。
这些问题需要煤矿、高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等共同协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来逐步解决。
记者:全国煤矿尤其是资源赋存条件比较差的煤矿,如西南、东北等地区的煤矿,其开展智能化建设存在一定难度,您认为它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智能化建设呢?
刘峰:目前,全国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要进一步总结、凝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开采模式、技术装备、管理经验,结合不同区域特点、面向不同类型建设条件加快推广应用。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的目标,为此其他煤矿应在智能化示范煤矿的带动下,结合自身条件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如采煤、排水、供电、主运等智能化系统,并瞄准自身的难点和短板开展重点建设,如冲击地压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集中力量开展灾害智能预警和防治等方面的建设。
根据《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国能发煤炭规[2021]29号),智能化煤矿建设条件分为三类,其中Ⅰ类建设条件主要为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区域的条件较好的煤矿,Ⅱ类建设条件主要集中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宁夏以及东北地区等条件一般、有明显灾害的煤矿,Ⅲ类建设条件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条件复杂、灾害突出的煤矿。从目前首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的验收情况看,大部分示范煤矿现场验收为中级。可以说,智能化示范煤矿的示范作用和效果非常突出,不仅为其他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也避免了走更多的弯路,降低了失败风险。因此,应推动Ⅰ类建设条件煤矿按照中级以上标准开展智能化建设,Ⅱ、Ⅲ类建设条件煤矿按照初级以上标准开展建设。
同时,考虑到目前智能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标准以定性要求为主,定量要求较少。随着智能化系统的运行和不断完善,验收标准应补充定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智能化示范煤矿开展升级验收。后续启动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应重点围绕智能掘进、智能物探、智能辅助运输、智能灾害预警等难题开展攻关突破和应用示范,为未来智能化煤矿建设尤其是突破目前的煤矿智能化难题探索出解决方法和有效途径;应加大危险岗位、重载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力度,降低矿工劳动强度,优化生产系统和生产组织,减少现场高危作业岗位,建立矿工职业健康智能管理系统,不断提升矿工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记者:创新和人才是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您认为应该如何开展好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呢?
刘峰:创新是第一动力,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煤炭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应持续围绕加强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灾害智能预测预警预报等煤矿智能化基础开展研究。高可靠、高精度设备是智能控制的基础,煤炭生产企业和设备生产商应加快研发高精度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关键设备材料、控制软件等。煤炭生产企业可学习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建立高端设备研发中心,开展设备核心部件和控制器的自主研发。煤矿和高技术企业应围绕智能化典型业务场景构建数据模型,研发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煤矿综合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据治理和智能决策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既需要外部资源,与设备供应商、高技术企业等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更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在后续的智能系统运行维护中锤炼成长。通过锻造出一支“专家型”智能化人才队伍,为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运行和管理保驾护航。煤炭生产企业可与煤炭高等院校共建煤矿智能化学习实践基地,根据煤矿需要定制化培养智能化人才。
记者: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您认为接下来的方向与路径是什么呢?
刘峰:煤矿智能化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分类推进、迭代升级、融合发展的原则,以示范引领、全面跟进、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为推进路径,以重点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从点面突破向体系化发展,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新局面。
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协同”正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新趋势,要倍加重视。如何实现“三化协同”,概括来说,就是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同时推进绿色化,在绿色化转型中发挥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作用,全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企业数字化升级、行业绿色化转型,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直以来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接下来对于进一步推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哪些安排?
刘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牢记“为矿工谋幸福、为行业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本着“面向行业、立足转型、服务基层、矿工至上”的工作思路,将继续与各会员单位一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多方广泛深度融合的煤矿智能化创新体系和应用生态。
202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动智能化检测验证、工业数据处理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智能工作面常态化应用和现场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创新大赛等活动;二是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组织召开煤矿多场景机器人应用、“煤矿智能化以人为本共促发展”、煤矿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会议,加快智能化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推广;三是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情况调研,总结并宣传智能化建设典型经验,凝练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四是加快煤矿智能化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完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并积极开展标准宣贯活动;五是组织智能化示范煤矿专业交流活动,开展煤矿智能化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强化智能化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
权威之声
煤矿高度重视、积极投入,高标准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示范作用和建设效果突出。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贵州、安徽等地均启动了省级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目前,将近五分之四的国家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已完成现场专家验收,一批省级、企业级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也完成了验收。可以说,全国已基本建成了一批不同类型、多种模式的智能化煤矿。
记者:具体而言,您认为上述智能化煤矿建设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和成效?
刘峰:一是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针对不同厚度的煤层、不同的地质条件,建成了“少人巡视、无人操作”模式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有的工作面宽度达到450米,一次采全高综采高度达8.8米,采高10米的工作面成套装备最近也成功下线,工作面装备智能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快速掘进系统、TBM掘进装备等新型智能掘进系统在井下现场投入使用。井下随掘随探、随采随探、多参数钻孔精细探测装置、远程控制定向钻机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地质探测精度。皮带巡检、水仓清淤、喷浆等31种机器人在煤矿现场应用。煤矿井下5G低频大上行能力解决方案与煤矿工业互联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露天煤矿矿用卡车无人驾驶编组成功运行。
二是带动了新一轮的煤矿投资。据统计,煤矿智能化建设总投资规模将近2000亿元。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对集团级、煤矿级信息基础设施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升级,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协议、统一接口”来推进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按照煤矿智能化建设标准对采煤、掘进、供电、排水等系统进行升级。煤机装备企业加大智能设备研发力度,陆续推出智能采煤成套装备、智能掘进成套装备、智能选矸装备、井下辅助运输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矿用卡车等。高技术研发企业成功研发出智能管控平台、智慧园区系统、矿用5G通信系统等。
三是为行业树立了新形象。长期以来,煤矿给大众的形象是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频发。通过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矿井下危重环境的现场作业人员明显减少,矿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举例来说,陕煤集团张家峁矿业公司在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上,优化生产工艺和劳动组织,将一线区队原有的“三八制”生产作业模式调整为“三六制”,取消了零点班作业,井下员工正式告别大夜班;山东能源集团鲍店煤矿主要采区实现了“胶轮车+单轨吊”相结合的安全连续高效运输模式,成功打造了矿工入井至作业地点的“半小时工作圈”;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试行井下“一人一车一盘区”的巡检模式,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推进,矿工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现场作业时间明显减少,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记者:煤矿智能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在推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您看来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刘峰: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煤矿智能化建设虽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和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煤矿智能化建设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目前,仅有少部分煤矿全面启动了智能化建设,煤矿智能化建设仍受到理念、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理念方面,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主要为“从上至下”来推动,矿长“一把手”的作用尤其突出,还未做到全员推进。但要知道,智能化建设势必会改变煤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会对每个煤矿员工产生影响,因此煤矿智能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需不断加深每名员工对煤矿智能化的理解和认识,共同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如此有助于减少智能化建设的阻力。相信,随着智能化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更多员工的参与,煤矿智能化将成为“从上至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的结果,真正实现由“被动建设”向“主动建设”的转变。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煤矿智能化建设面临着包括如何实现采煤工作面的智能常态化运行,如何提升支护作业自动化水平来实现掘支运平行作业,如何实现辅助运输的连续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如何实现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化运维,如何实现煤矿设备接口和协议的统一,如何实现煤矿运行数据的挖掘和智能应用等诸多难题。
这些问题需要煤矿、高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等共同协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来逐步解决。
记者:全国煤矿尤其是资源赋存条件比较差的煤矿,如西南、东北等地区的煤矿,其开展智能化建设存在一定难度,您认为它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智能化建设呢?
刘峰:目前,全国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要进一步总结、凝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开采模式、技术装备、管理经验,结合不同区域特点、面向不同类型建设条件加快推广应用。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的目标,为此其他煤矿应在智能化示范煤矿的带动下,结合自身条件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如采煤、排水、供电、主运等智能化系统,并瞄准自身的难点和短板开展重点建设,如冲击地压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集中力量开展灾害智能预警和防治等方面的建设。
根据《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国能发煤炭规[2021]29号),智能化煤矿建设条件分为三类,其中Ⅰ类建设条件主要为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区域的条件较好的煤矿,Ⅱ类建设条件主要集中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宁夏以及东北地区等条件一般、有明显灾害的煤矿,Ⅲ类建设条件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条件复杂、灾害突出的煤矿。从目前首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的验收情况看,大部分示范煤矿现场验收为中级。可以说,智能化示范煤矿的示范作用和效果非常突出,不仅为其他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也避免了走更多的弯路,降低了失败风险。因此,应推动Ⅰ类建设条件煤矿按照中级以上标准开展智能化建设,Ⅱ、Ⅲ类建设条件煤矿按照初级以上标准开展建设。
同时,考虑到目前智能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标准以定性要求为主,定量要求较少。随着智能化系统的运行和不断完善,验收标准应补充定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智能化示范煤矿开展升级验收。后续启动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应重点围绕智能掘进、智能物探、智能辅助运输、智能灾害预警等难题开展攻关突破和应用示范,为未来智能化煤矿建设尤其是突破目前的煤矿智能化难题探索出解决方法和有效途径;应加大危险岗位、重载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力度,降低矿工劳动强度,优化生产系统和生产组织,减少现场高危作业岗位,建立矿工职业健康智能管理系统,不断提升矿工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记者:创新和人才是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您认为应该如何开展好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呢?
刘峰:创新是第一动力,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煤炭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应持续围绕加强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灾害智能预测预警预报等煤矿智能化基础开展研究。高可靠、高精度设备是智能控制的基础,煤炭生产企业和设备生产商应加快研发高精度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关键设备材料、控制软件等。煤炭生产企业可学习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建立高端设备研发中心,开展设备核心部件和控制器的自主研发。煤矿和高技术企业应围绕智能化典型业务场景构建数据模型,研发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煤矿综合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据治理和智能决策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既需要外部资源,与设备供应商、高技术企业等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更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在后续的智能系统运行维护中锤炼成长。通过锻造出一支“专家型”智能化人才队伍,为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运行和管理保驾护航。煤炭生产企业可与煤炭高等院校共建煤矿智能化学习实践基地,根据煤矿需要定制化培养智能化人才。
记者: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您认为接下来的方向与路径是什么呢?
刘峰:煤矿智能化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分类推进、迭代升级、融合发展的原则,以示范引领、全面跟进、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为推进路径,以重点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从点面突破向体系化发展,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新局面。
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协同”正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新趋势,要倍加重视。如何实现“三化协同”,概括来说,就是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同时推进绿色化,在绿色化转型中发挥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作用,全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企业数字化升级、行业绿色化转型,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直以来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接下来对于进一步推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哪些安排?
刘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牢记“为矿工谋幸福、为行业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本着“面向行业、立足转型、服务基层、矿工至上”的工作思路,将继续与各会员单位一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多方广泛深度融合的煤矿智能化创新体系和应用生态。
202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动智能化检测验证、工业数据处理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智能工作面常态化应用和现场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创新大赛等活动;二是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组织召开煤矿多场景机器人应用、“煤矿智能化以人为本共促发展”、煤矿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会议,加快智能化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推广;三是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情况调研,总结并宣传智能化建设典型经验,凝练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四是加快煤矿智能化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完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并积极开展标准宣贯活动;五是组织智能化示范煤矿专业交流活动,开展煤矿智能化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强化智能化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
权威之声
盘区”的巡检模式,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推进,矿工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现场作业时间明显减少,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记者:煤矿智能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在推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您看来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刘峰: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煤矿智能化建设虽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和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煤矿智能化建设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目前,仅有少部分煤矿全面启动了智能化建设,煤矿智能化建设仍受到理念、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理念方面,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主要为“从上至下”来推动,矿长“一把手”的作用尤其突出,还未做到全员推进。但要知道,智能化建设势必会改变煤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会对每个煤矿员工产生影响,因此煤矿智能化建设需要全员参与,需不断加深每名员工对煤矿智能化的理解和认识,共同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如此有助于减少智能化建设的阻力。相信,随着智能化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更多员工的参与,煤矿智能化将成为“从上至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的结果,真正实现由“被动建设”向“主动建设”的转变。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煤矿智能化建设面临着包括如何实现采煤工作面的智能常态化运行,如何提升支护作业自动化水平来实现掘支运平行作业,如何实现辅助运输的连续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如何实现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化运维,如何实现煤矿设备接口和协议的统一,如何实现煤矿运行数据的挖掘和智能应用等诸多难题。
这些问题需要煤矿、高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等共同协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来逐步解决。
记者:全国煤矿尤其是资源赋存条件比较差的煤矿,如西南、东北等地区的煤矿,其开展智能化建设存在一定难度,您认为它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智能化建设呢?
刘峰:目前,全国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要进一步总结、凝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开采模式、技术装备、管理经验,结合不同区域特点、面向不同类型建设条件加快推广应用。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的目标,为此其他煤矿应在智能化示范煤矿的带动下,结合自身条件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智能化技术装备,如采煤、排水、供电、主运等智能化系统,并瞄准自身的难点和短板开展重点建设,如冲击地压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集中力量开展灾害智能预警和防治等方面的建设。
根据《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国能发煤炭规[2021]29号),智能化煤矿建设条件分为三类,其中Ⅰ类建设条件主要为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区域的条件较好的煤矿,Ⅱ类建设条件主要集中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宁夏以及东北地区等条件一般、有明显灾害的煤矿,Ⅲ类建设条件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条件复杂、灾害突出的煤矿。从目前首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的验收情况看,大部分示范煤矿现场验收为中级。可以说,智能化示范煤矿的示范作用和效果非常突出,不仅为其他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也避免了走更多的弯路,降低了失败风险。因此,应推动Ⅰ类建设条件煤矿按照中级以上标准开展智能化建设,Ⅱ、Ⅲ类建设条件煤矿按照初级以上标准开展建设。
同时,考虑到目前智能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标准以定性要求为主,定量要求较少。随着智能化系统的运行和不断完善,验收标准应补充定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智能化示范煤矿开展升级验收。后续启动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应重点围绕智能掘进、智能物探、智能辅助运输、智能灾害预警等难题开展攻关突破和应用示范,为未来智能化煤矿建设尤其是突破目前的煤矿智能化难题探索出解决方法和有效途径;应加大危险岗位、重载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力度,降低矿工劳动强度,优化生产系统和生产组织,减少现场高危作业岗位,建立矿工职业健康智能管理系统,不断提升矿工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记者:创新和人才是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您认为应该如何开展好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呢?
刘峰:创新是第一动力,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煤炭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应持续围绕加强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灾害智能预测预警预报等煤矿智能化基础开展研究。高可靠、高精度设备是智能控制的基础,煤炭生产企业和设备生产商应加快研发高精度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关键设备材料、控制软件等。煤炭生产企业可学习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建立高端设备研发中心,开展设备核心部件和控制器的自主研发。煤矿和高技术企业应围绕智能化典型业务场景构建数据模型,研发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煤矿综合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据治理和智能决策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既需要外部资源,与设备供应商、高技术企业等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更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在后续的智能系统运行维护中锤炼成长。通过锻造出一支“专家型”智能化人才队伍,为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运行和管理保驾护航。煤炭生产企业可与煤炭高等院校共建煤矿智能化学习实践基地,根据煤矿需要定制化培养智能化人才。
记者: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您认为接下来的方向与路径是什么呢?
刘峰:煤矿智能化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分类推进、迭代升级、融合发展的原则,以示范引领、全面跟进、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为推进路径,以重点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从点面突破向体系化发展,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新局面。
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协同”正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新趋势,要倍加重视。如何实现“三化协同”,概括来说,就是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同时推进绿色化,在绿色化转型中发挥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作用,全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企业数字化升级、行业绿色化转型,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直以来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接下来对于进一步推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哪些安排?
刘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牢记“为矿工谋幸福、为行业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本着“面向行业、立足转型、服务基层、矿工至上”的工作思路,将继续与各会员单位一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多方广泛深度融合的煤矿智能化创新体系和应用生态。
202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动智能化检测验证、工业数据处理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智能工作面常态化应用和现场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创新大赛等活动;二是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组织召开煤矿多场景机器人应用、“煤矿智能化以人为本共促发展”、煤矿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会议,加快智能化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推广;三是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情况调研,总结并宣传智能化建设典型经验,凝练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四是加快煤矿智能化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完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并积极开展标准宣贯活动;五是组织智能化示范煤矿专业交流活动,开展煤矿智能化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强化智能化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
权威之声
应集中力量开展灾害智能预警和防治等方面的建设。
根据《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国能发煤炭规[2021]29号),智能化煤矿建设条件分为三类,其中Ⅰ类建设条件主要为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区域的条件较好的煤矿,Ⅱ类建设条件主要集中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宁夏以及东北地区等条件一般、有明显灾害的煤矿,Ⅲ类建设条件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条件复杂、灾害突出的煤矿。从目前首批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的验收情况看,大部分示范煤矿现场验收为中级。可以说,智能化示范煤矿的示范作用和效果非常突出,不仅为其他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也避免了走更多的弯路,降低了失败风险。因此,应推动Ⅰ类建设条件煤矿按照中级以上标准开展智能化建设,Ⅱ、Ⅲ类建设条件煤矿按照初级以上标准开展建设。
同时,考虑到目前智能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标准以定性要求为主,定量要求较少。随着智能化系统的运行和不断完善,验收标准应补充定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智能化示范煤矿开展升级验收。后续启动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应重点围绕智能掘进、智能物探、智能辅助运输、智能灾害预警等难题开展攻关突破和应用示范,为未来智能化煤矿建设尤其是突破目前的煤矿智能化难题探索出解决方法和有效途径;应加大危险岗位、重载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力度,降低矿工劳动强度,优化生产系统和生产组织,减少现场高危作业岗位,建立矿工职业健康智能管理系统,不断提升矿工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记者:创新和人才是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您认为应该如何开展好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呢?
刘峰:创新是第一动力,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煤炭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应持续围绕加强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灾害智能预测预警预报等煤矿智能化基础开展研究。高可靠、高精度设备是智能控制的基础,煤炭生产企业和设备生产商应加快研发高精度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关键设备材料、控制软件等。煤炭生产企业可学习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建立高端设备研发中心,开展设备核心部件和控制器的自主研发。煤矿和高技术企业应围绕智能化典型业务场景构建数据模型,研发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煤矿综合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据治理和智能决策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既需要外部资源,与设备供应商、高技术企业等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更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在后续的智能系统运行维护中锤炼成长。通过锻造出一支“专家型”智能化人才队伍,为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运行和管理保驾护航。煤炭生产企业可与煤炭高等院校共建煤矿智能化学习实践基地,根据煤矿需要定制化培养智能化人才。
记者: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您认为接下来的方向与路径是什么呢?
刘峰:煤矿智能化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分类推进、迭代升级、融合发展的原则,以示范引领、全面跟进、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为推进路径,以重点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从点面突破向体系化发展,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新局面。
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协同”正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新趋势,要倍加重视。如何实现“三化协同”,概括来说,就是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同时推进绿色化,在绿色化转型中发挥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作用,全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企业数字化升级、行业绿色化转型,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直以来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接下来对于进一步推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哪些安排?
刘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牢记“为矿工谋幸福、为行业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本着“面向行业、立足转型、服务基层、矿工至上”的工作思路,将继续与各会员单位一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多方广泛深度融合的煤矿智能化创新体系和应用生态。
202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动智能化检测验证、工业数据处理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智能工作面常态化应用和现场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创新大赛等活动;二是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组织召开煤矿多场景机器人应用、“煤矿智能化以人为本共促发展”、煤矿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会议,加快智能化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推广;三是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情况调研,总结并宣传智能化建设典型经验,凝练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四是加快煤矿智能化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完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并积极开展标准宣贯活动;五是组织智能化示范煤矿专业交流活动,开展煤矿智能化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强化智能化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
权威之声
组织,减少现场高危作业岗位,建立矿工职业健康智能管理系统,不断提升矿工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记者:创新和人才是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您认为应该如何开展好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呢?
刘峰:创新是第一动力,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技术创新。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煤炭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应持续围绕加强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灾害智能预测预警预报等煤矿智能化基础开展研究。高可靠、高精度设备是智能控制的基础,煤炭生产企业和设备生产商应加快研发高精度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关键设备材料、控制软件等。
煤炭生产企业可学习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建立高端设备研发中心,开展设备核心部件和控制器的自主研发。煤矿和高技术企业应围绕智能化典型业务场景构建数据模型,研发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煤矿综合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据治理和智能决策水平。
人才是第一资源,煤矿智能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既需要外部资源,与设备供应商、高技术企业等形成良好的合作生态,更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在后续的智能系统运行维护中锤炼成长。通过锻造出一支“专家型”智能化人才队伍,为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运行和管理保驾护航。煤炭生产企业可与煤炭高等院校共建煤矿智能化学习实践基地,根据煤矿需要定制化培养智能化人才。
记者: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您认为接下来的方向与路径是什么呢?
刘峰:煤矿智能化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分类推进、迭代升级、融合发展的原则,以示范引领、全面跟进、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为推进路径,以重点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从点面突破向体系化发展,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新局面。
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协同”正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新趋势,要倍加重视。如何实现“三化协同”,概括来说,就是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同时推进绿色化,在绿色化转型中发挥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作用,全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企业数字化升级、行业绿色化转型,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直以来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接下来对于进一步推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哪些安排?
刘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牢记“为矿工谋幸福、为行业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本着“面向行业、立足转型、服务基层、矿工至上”的工作思路,将继续与各会员单位一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多方广泛深度融合的煤矿智能化创新体系和应用生态。
202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动智能化检测验证、工业数据处理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智能工作面常态化应用和现场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创新大赛等活动;二是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组织召开煤矿多场景机器人应用、“煤矿智能化以人为本共促发展”、煤矿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会议,加快智能化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推广;三是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情况调研,总结并宣传智能化建设典型经验,凝练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四是加快煤矿智能化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完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并积极开展标准宣贯活动;五是组织智能化示范煤矿专业交流活动,开展煤矿智能化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强化智能化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
权威之声
能化人才队伍,为煤矿的智能化建设、运行和管理保驾护航。煤炭生产企业可与煤炭高等院校共建煤矿智能化学习实践基地,根据煤矿需要定制化培养智能化人才。
记者:进一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您认为接下来的方向与路径是什么呢?
刘峰:煤矿智能化建设应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分类推进、迭代升级、融合发展的原则,以示范引领、全面跟进、自主创新、重点突破为推进路径,以重点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从点面突破向体系化发展,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新局面。
同时,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化协同”正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新趋势,要倍加重视。
如何实现“三化协同”,概括来说,就是要在智能化建设中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同时推进绿色化,在绿色化转型中发挥数字化赋能、智能化提升作用,全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企业数字化升级、行业绿色化转型,建立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直以来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接下来对于进一步推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哪些安排?
刘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牢记“为矿工谋幸福、为行业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本着“面向行业、立足转型、服务基层、矿工至上”的工作思路,将继续与各会员单位一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多方广泛深度融合的煤矿智能化创新体系和应用生态。
202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动智能化检测验证、工业数据处理等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智能工作面常态化应用和现场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创新大赛等活动;二是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技术创新,组织召开煤矿多场景机器人应用、“煤矿智能化以人为本共促发展”、煤矿工业互联网发展等会议,加快智能化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推广;三是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情况调研,总结并宣传智能化建设典型经验,凝练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四是加快煤矿智能化相关标准制定工作,完善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并积极开展标准宣贯活动;五是组织智能化示范煤矿专业交流活动,开展煤矿智能化管理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强化智能化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
权威之声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2023—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2024年,我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85%,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市场份额超过25%,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450吉瓦,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上下游贯通发展、协同互促的良好局面。
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规模总量大、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发挥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工业行业中的支撑、引
权威之声
领、赋能作用,助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特制定本方案,实施期限为2023—2024年。本方案所指电子信息制造业包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锂离子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电子信息企业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市场机制和举国体制优势结合,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坚持有效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统筹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合理引导产业资金流向,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品供给质量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坚持继承巩固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优化产业政策环境,巩固已有产业规模,推进产业国内梯度转移,稳住外贸基本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兴领域热点,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坚持立足自身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循环,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深度嵌入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工体系,保持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立足自身资源,加强基础前瞻领域技术研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2023—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2024年,我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85%,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市场份额超过25%,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450吉瓦,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上下游贯通发展、协同互促的良好局面。
权威之声
三、工作举措
(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市场潜力
1.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依托技术和产品形态创新提振手机、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消费,不断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推动手机品牌高端化升级,培育壮大折叠屏手机产业生态,从优化成本、改善技术、加大适配等角度促进折叠屏手机生态成熟。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服务全民体育健身需求,宣传推广智能体育典型案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问题,做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引导规范工作,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持续提高试点示范工作规范化体系化水平。
2.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虚拟现实。落实《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紧抓战略窗口期,提升虚拟现实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虚拟现实智能终端产品不断丰富。深化虚拟现实与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等行业领域有机融合,开展虚拟现实典型应用案例征集和产业对接活动,推动虚拟现实产业走深走实。
视听产业。研究制定新一轮支持视听产业发展的接续政策,加快培育视听消费新增长点,促进车载视听、商用显示等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OLED TV、Mini LED、8K、75英寸及以上高端显示整机产品消费需求,引领彩色电视机新型技术发展,提升盈利水平。
先进计算。推动先进计算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开展先进计算在工业、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案例征集和应用对接,举办先进计算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加快先进技术和产品落地应用。鼓励加大数据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需求。
北斗应用。落实《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增强北斗产业供给能力,打造大众消费领域北斗应用示范场景,提高北斗应用普及率,推动北斗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新型显示。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文化、旅游、景观、商显等领域,推动AMOLED、Micro-LED、3D显示、激光显示等扩大应用,支持液晶面板、电子纸等加快无纸化替代应用。
智能光伏。深入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推动“智能光伏+储能”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新应用,发布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名单。
权威之声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行业供给水平
1.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加快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强Micro-LED、印刷显示等前瞻性产业布局。面向个人计算、新型显示、VR/AR、5G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推动电子材料、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测量仪器技术攻关,研究建立电子材料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好集成电路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电子材料行业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产品、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2.全面提升供给能力。落实《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及各项细则,落实集成电路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在享受优惠政策中的问题。着力提升芯片供给能力,积极协调芯片企业与应用企业的对接交流。面向数字经济等发展需求,优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布局并提升高端供给水平,增强材料、设备及零配件等配套能力。统筹资源加大锂电、钠电、储能等产业支持力度,加快关键材料设备、工艺薄弱环节突破,保障高质量锂电、储能产品供给。
(五)保持产业链供应链顺畅,打造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体系
1.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服务器、光伏等领域,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贯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落实《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促进光伏、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对接、协同发展,建设统一大市场。
2.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发挥引领支撑效应。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与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创客群体有机结合、形成规模。围绕产业上下游及存在共性技术的相关领域,培育和吸引一批专注细分市场、丰富产业链体系的优势企业。进一步加快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地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集群给予支持。
3.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产业优化重组,合理开展企业并购重组、海外并购等,推动市场有序竞争。支持优势电子整机制造地区建立重点电子整机及上游供应链企业名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落实《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
权威之声
(2022年本)》,通过举办1+N产业转移对接活动,鼓励企业优先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
(六)优化完善产业政策环境,促进产业经济平稳运行
1.推动标准制修订工作。持续做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工作,强化先进技术和标准融合,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加强《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组安全要求》等强制性标准宣贯实施。优化智能电视用户收视体验相关标准制定。深度参与全球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活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2.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奖励递延纳税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用好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推动电子装备、电子材料示范应用。组织各地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制定精准匹配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3.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支持建立产学密切结合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计划。营造促进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搭建企业家、各类专业人才交流平台,营造人才吸引及留驻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完善有关政策配套措施,稳住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发展,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行业增长引擎,力争达到预期目标。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全国性行业协会于每年11月底分别报送本地区、本行业稳增长工作措施进展情况。
(二)完善统筹协调。各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行业组织要积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定期发布行业运行情况,及时反映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要及时研判国内外形势对本行业本领域的影响,强化预期管理,共同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工作建言献策、出力出智。
(三)强化运行调度。建立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省市、行业协会运行调度机制,加强重点地区、重要领域、主要企业运行监测。每季度开展稳增长专题调研,动态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及时推广地方经验做法。
(四)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多种形式宣讲培训和政策解读。利用世界集成电路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计算大会、世界VR产业大会等国际性会议契机,加强产学研用深入交流,凝聚行业发展共识,形成共同推动行业发展良好氛围。
权威之声
8月29日下午,作为202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碳达峰碳中和会议在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以“智能低碳 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双碳”领域新理念、新趋势、新技术,邀请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国际组织及行业协会代表、院士专家、国内外“双碳”领域知名企业负责人、高校代表等300余人参加,共探“双碳”目标下发展路径,共襄低碳发展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研究员王溥出席会议。会议期间,发布了《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报告》。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随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碳中和时代,以发展高质量可再生能源为特征的能源转型速度加快。截至今年8月,共有15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占全球人口的89%,总GDP的92%。国际能源署预计,在全球近零排放的情景下,2050年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将占能源供应总量的2/3,化石燃料的占比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50年的20%。
届时,海上风电与光伏建设不再需要大片土地,且具有更高发电率,更靠近沿海地区负荷中心,并具有与氢能、海洋牧场等多种模式耦合发展等显著优势。2010年以来,海上风电发展迅速,全球海上风电的装机容量从3.1吉瓦增长到63.2吉瓦,增加了近20倍。其中,中国无论是在每年新增装机还是累计装机方面均为全球最高。虽然全球陆上光伏发展迅速,但海上光伏尚属起步阶段,装机容量仍然有限,2022年全球海上装机在全部装机中的占比大约为2%,累计装机不到5吉瓦,明显制约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据预测,2027年太阳能将成为装机容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但海上光伏的占比仍然较低。从成本方面来看,2010年之后,海上风电的装机成本快速下降,其中单位装机成本降幅达50%;全球集中式光伏的成本降幅更加迅速,其中装机成本降幅达82%,度电成本降幅达88%。
中科院战略院对我国碳中和情景下的67项情景分析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到206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需要超过3000吉瓦,光伏装机容量需要超过2200吉瓦。其中海上风电和光伏需要在其中占较大比例,由于海上风电和光伏具有产业链较长、距离负荷中心较近、科技创新程度较高等优势,所以在我国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经济结构升级、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和电力消纳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离岸200公里范围内,近海和远海技术开发潜力达22.5亿千瓦。2022年,我国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份额70%,累计装机占全球份额的44%。但是相比之下,海上光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亟待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
根据梳理,我国“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和光伏开发将仍以近海为主,“十五五”期间将走向深远海。与全球趋势相同,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单位建设成本也将快速下降,预计在“十四五”末期,有望在地方补贴到期后支撑平价上网。相比之下,海上光伏项目的单位建设成本将仍然高于地面集中式光伏,暂时不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
基于对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相比的优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进行的综合深入分析结果,我国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的四大战略应包括:海上清洁能源与陆上风、光、核、热、储资源进行综合调度的多能互补战略;通过特高压通道建设,将大区域尺度的海上清洁能源基地与用电负荷中心进行连通的多区互联战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资源优势的多方共建战略;以及通过推动海上风能和光伏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快速发展的多元共赢战略。
未来,建议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应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国家层面宏观统筹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大技术创新,推动海上新能源成本快速下降;加强模式创新,优化建设模式和市场机制;夯实基础能力,完善标准体系和配套支撑条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海上新能源的全球竞争力。
权威之声
中,中国无论是在每年新增装机还是累计装机方面均为全球最高。虽然全球陆上光伏发展迅速,但海上光伏尚属起步阶段,装机容量仍然有限,2022年全球海上装机在全部装机中的占比大约为2%,累计装机不到5吉瓦,明显制约企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据预测,2027年太阳能将成为装机容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但海上光伏的占比仍然较低。从成本方面来看,2010年之后,海上风电的装机成本快速下降,其中单位装机成本降幅达50%;全球集中式光伏的成本降幅更加迅速,其中装机成本降幅达82%,度电成本降幅达88%。
中科院战略院对我国碳中和情景下的67项情景分析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到206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需要超过3000吉瓦,光伏装机容量需要超过2200吉瓦。其中海上风电和光伏需要在其中占较大比例,由于海上风电和光伏具有产业链较长、距离负荷中心较近、科技创新程度较高等优势,所以在我国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经济结构升级、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和电力消纳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离岸200公里范围内,近海和远海技术开发潜力达22.5亿千瓦。2022年,我国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份额70%,累计装机占全球份额的44%。但是相比之下,海上光伏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亟待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
根据梳理,我国“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和光伏开发将仍以近海为主,“十五五”期间将走向深远海。与全球趋势相同,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单位建设成本也将快速下降,预计在“十四五”末期,有望在地方补贴到期后支撑平价上网。相比之下,海上光伏项目的单位建设成本将仍然高于地面集中式光伏,暂时不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
基于对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相比的优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进行的综合深入分析结果,我国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的四大战略应包括:海上清洁能源与陆上风、光、核、热、储资源进行综合调度的多能互补战略;通过特高压通道建设,将大区域尺度的海上清洁能源基地与用电负荷中心进行连通的多区互联战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资源优势的多方共建战略;以及通过推动海上风能和光伏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快速发展的多元共赢战略。
未来,建议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应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国家层面宏观统筹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大技术创新,推动海上新能源成本快速下降;加强模式创新,优化建设模式和市场机制;夯实基础能力,完善标准体系和配套支撑条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海上新能源的全球竞争力。
权威之声
根据梳理,我国“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和光伏开发将仍以近海为主,“十五五”期间将走向深远海。与全球趋势相同,我国海上风电项目的单位建设成本也将快速下降,预计在“十四五”末期,有望在地方补贴到期后支撑平价上网。
相比之下,海上光伏项目的单位建设成本将仍然高于地面集中式光伏,暂时不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
基于对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相比的优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进行的综合深入分析结果,我国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的四大战略应包括:海上清洁能源与陆上风、光、核、热、储资源进行综合调度的多能互补战略;通过特高压通道建设,将大区域尺度的海上清洁能源基地与用电负荷中心进行连通的多区互联战略;通过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资源优势的多方共建战略;以及通过推动海上风能和光伏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快速发展的多元共赢战略。
未来,建议海上风电与光伏发展应保持战略定力,加强国家层面宏观统筹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大技术创新,推动海上新能源成本快速下降;加强模式创新,优化建设模式和市场机制;夯实基础能力,完善标准体系和配套支撑条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海上新能源的全球竞争力。
权威之声
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这不只是干几个项目,减少几吨煤炭燃烧和二氧化碳排放那么简单,而是发挥沙区光照充足、土地广袤优势,解决水缺地贫、生态脆弱、人口外流问题,擘画以金沙、蓝海、绿地为底色的能源生态宏伟蓝图。
“光伏治沙,顾名思义就是将光伏产业作为防沙治沙的一种新措施。我们传统的治沙方式——植树造林、扎草方格,都是为了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少扬沙起尘。光伏阵列只要稍加改造,就是不需要浇水的沙障,面板上发电、面板下种植固沙植物,光伏板清洗又能对落水点周边进行集中补灌,使沙地具备生物治沙和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能。”日前,《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干旱区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王彦奎,他分享了对光伏治沙的思考。
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这不只是干几个项目,减少几吨煤炭燃烧和二氧化碳排放那么简单,而是发挥沙区光照充足、土地广袤优势,解决水缺地贫、生态脆弱、人口外流问题,擘画以金沙、蓝海、绿地为底色的能源生态宏伟蓝图。”王彦奎说。
综合效益显著
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68.7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6。近年来,光伏治沙作为一种新业态,将治沙、发电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产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工业治沙的新路子。
王彦奎列出一组数据:光伏阵列建成后,能够降低50%的南北向平均风速,减少30%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光伏产业园区板下植被盖度达到80%以上,较园区外高出40%,典型荒漠植物种数达到8种,较园区外增加了1倍,园区内鲜草产量是园区外的4倍以上,光伏治沙带来的生态修复成效十分明显。“光伏项目建设、绿化、安保,以及后期光伏板清洗、检修、运维,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可以说,光伏治沙给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了直观可见的改变。”
2021年10月,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自此,拉开了在“沙戈荒”地区大规模建设风电光伏基地的序幕。多地政府明确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各发电企业和新能源企业也积极竞争相关项目。
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大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其中“沙戈荒”地区项目9285万千瓦,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清单已正式印发实施。根据规划,到2030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55亿千瓦。
“竭泽而渔不可取,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办好光伏治沙这件大事。近年来,相关企业在光伏治沙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比如,通过沙漠大棚种植,让曾经寸草不生的塔拉滩种出了西瓜;在光伏产业园区开展绵羊养殖试点、有序轮牧等。这些为光伏治沙产业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王彦奎说。
面临系统性考验
如此规模的“沙戈荒”风光大基地,除了常规的外送通道和消纳问题外,电站本身也面临着系列难题。
“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广袤,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建设风光大基地。”王彦奎指出,近年来,随着各地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光伏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一个1万千瓦的光伏项目需要建设用地250-400亩,“十四五”期间,‘沙戈荒’项目土地需求高达2200万亩。同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和人口外流严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适宜光伏基地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用地矛盾突出。
“沙漠、戈壁、荒漠类毗邻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风沙活动必然导致沙尘落在光伏板上,对发电效率的影响最大可达30%,需要经常用水冲洗,这也大幅增加了电站的运维成本。”王彦奎进一步指出,风沙流还会对光伏组件造成磨蚀,沙丘移动甚至还会掩埋电站防护围栏和部分光伏子阵,给电站长期运营带来安全风险。围绕组件在极端干旱环境中稳定性、防火防灾及可靠性方面,也要做一些针对性设计。
王彦奎表示,光伏治沙是交叉融合的新生事物,国家尚未出台光伏治沙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也无专门的机构对光伏治沙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使得光伏治沙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和入门阶段。“不乏企业打着光伏治沙的旗号,只搞光伏电站开发,不搞防沙治沙。而部分好的经验做法没能得到有效推广,没有将效益最大化。”
亟待“一揽子”政策支撑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沙戈荒”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光伏治沙虽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只是局部的,许多政策及技术措施,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王彦奎指出,大基地建设才刚刚开局,社会重视程度有余,但认识深度需进一步加强。大基地建设涉及财政、能源、林草、电网、金融等多个领域,面临的是系统问题,需要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土地资源匹配、新能源建设和消纳指标保障等系统性和全局性“一揽子”政策支撑。
王彦奎建议,相关部门应立即着手进行全国光伏治沙工作的摸底调研,在全国41个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框架下,梳理新建一批光伏治沙试验示范项目,对光伏治沙面临的全局性和地域性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引导大型光伏基地有序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与“三峡工程”和“三北工程”同等影响力的超大型国家战略工程项目。
行业发展离不开标准支撑。王彦奎指出,随着“沙戈荒”项目陆续上马、建设、施工、运营,也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建议科技部门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出台光伏治沙的技术模式和相关标准规范,坚持生态优先,对风电光伏电站与生态环境的互馈关系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尽早积累监测数据,为新能源开发和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支撑,并推动建立以中国光伏治沙为蓝本的国际光伏治沙融合发展模式与标准。
权威之声
综合效益显著
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68.7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6。近年来,光伏治沙作为一种新业态,将治沙、发电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产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工业治沙的新路子。
王彦奎列出一组数据:光伏阵列建成后,能够降低50%的南北向平均风速,减少30%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光伏产业园区板下植被盖度达到80%以上,较园区外高出40%,典型荒漠植物种数达到8种,较园区外增加了1倍,园区内鲜草产量是园区外的4倍以上,光伏治沙带来的生态修复成效十分明显。“光伏项目建设、绿化、安保,以及后期光伏板清洗、检修、运维,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可以说,光伏治沙给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了直观可见的改变。”
2021年10月,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自此,拉开了在“沙戈荒”地区大规模建设风电光伏基地的序幕。多地政府明确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各发电企业和新能源企业也积极竞争相关项目。
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大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其中“沙戈荒”地区项目9285万千瓦,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清单已正式印发实施。根据规划,到2030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55亿千瓦。
“竭泽而渔不可取,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办好光伏治沙这件大事。近年来,相关企业在光伏治沙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比如,通过沙漠大棚种植,让曾经寸草不生的塔拉滩种出了西瓜;在光伏产业园区开展绵羊养殖试点、有序轮牧等。这些为光伏治沙产业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王彦奎说。
面临系统性考验
如此规模的“沙戈荒”风光大基地,除了常规的外送通道和消纳问题外,电站本身也面临着系列难题。
“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广袤,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建设风光大基地。”王彦奎指出,近年来,随着各地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光伏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一个1万千瓦的光伏项目需要建设用地250-400亩,“十四五”期间,‘沙戈荒’项目土地需求高达2200万亩。同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和人口外流严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适宜光伏基地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用地矛盾突出。
“沙漠、戈壁、荒漠类毗邻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风沙活动必然导致沙尘落在光伏板上,对发电效率的影响最大可达30%,需要经常用水冲洗,这也大幅增加了电站的运维成本。”王彦奎进一步指出,风沙流还会对光伏组件造成磨蚀,沙丘移动甚至还会掩埋电站防护围栏和部分光伏子阵,给电站长期运营带来安全风险。围绕组件在极端干旱环境中稳定性、防火防灾及可靠性方面,也要做一些针对性设计。
王彦奎表示,光伏治沙是交叉融合的新生事物,国家尚未出台光伏治沙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也无专门的机构对光伏治沙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使得光伏治沙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和入门阶段。“不乏企业打着光伏治沙的旗号,只搞光伏电站开发,不搞防沙治沙。而部分好的经验做法没能得到有效推广,没有将效益最大化。”
亟待“一揽子”政策支撑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沙戈荒”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光伏治沙虽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只是局部的,许多政策及技术措施,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王彦奎指出,大基地建设才刚刚开局,社会重视程度有余,但认识深度需进一步加强。大基地建设涉及财政、能源、林草、电网、金融等多个领域,面临的是系统问题,需要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土地资源匹配、新能源建设和消纳指标保障等系统性和全局性“一揽子”政策支撑。
王彦奎建议,相关部门应立即着手进行全国光伏治沙工作的摸底调研,在全国41个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框架下,梳理新建一批光伏治沙试验示范项目,对光伏治沙面临的全局性和地域性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引导大型光伏基地有序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与“三峡工程”和“三北工程”同等影响力的超大型国家战略工程项目。
行业发展离不开标准支撑。王彦奎指出,随着“沙戈荒”项目陆续上马、建设、施工、运营,也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建议科技部门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出台光伏治沙的技术模式和相关标准规范,坚持生态优先,对风电光伏电站与生态环境的互馈关系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尽早积累监测数据,为新能源开发和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支撑,并推动建立以中国光伏治沙为蓝本的国际光伏治沙融合发展模式与标准。
权威之声
“竭泽而渔不可取,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办好光伏治沙这件大事。近年来,相关企业在光伏治沙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比如,通过沙漠大棚种植,让曾经寸草不生的塔拉滩种出了西瓜;在光伏产业园区开展绵羊养殖试点、有序轮牧等。这些为光伏治沙产业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王彦奎说。
面临系统性考验
如此规模的“沙戈荒”风光大基地,除了常规的外送通道和消纳问题外,电站本身也面临着系列难题。
“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广袤,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建设风光大基地。”王彦奎指出,近年来,随着各地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光伏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一个1万千瓦的光伏项目需要建设用地250-400亩,“十四五”期间,‘沙戈荒’项目土地需求高达2200万亩。同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和人口外流严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适宜光伏基地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用地矛盾突出。
“沙漠、戈壁、荒漠类毗邻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风沙活动必然导致沙尘落在光伏板上,对发电效率的影响最大可达30%,需要经常用水冲洗,这也大幅增加了电站的运维成本。”王彦奎进一步指出,风沙流还会对光伏组件造成磨蚀,沙丘移动甚至还会掩埋电站防护围栏和部分光伏子阵,给电站长期运营带来安全风险。围绕组件在极端干旱环境中稳定性、防火防灾及可靠性方面,也要做一些针对性设计。
王彦奎表示,光伏治沙是交叉融合的新生事物,国家尚未出台光伏治沙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也无专门的机构对光伏治沙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使得光伏治沙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和入门阶段。“不乏企业打着光伏治沙的旗号,只搞光伏电站开发,不搞防沙治沙。而部分好的经验做法没能得到有效推广,没有将效益最大化。”
亟待“一揽子”政策支撑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沙戈荒”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光伏治沙虽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只是局部的,许多政策及技术措施,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王彦奎指出,大基地建设才刚刚开局,社会重视程度有余,但认识深度需进一步加强。大基地建设涉及财政、能源、林草、电网、金融等多个领域,面临的是系统问题,需要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土地资源匹配、新能源建设和消纳指标保障等系统性和全局性“一揽子”政策支撑。
王彦奎建议,相关部门应立即着手进行全国光伏治沙工作的摸底调研,在全国41个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框架下,梳理新建一批光伏治沙试验示范项目,对光伏治沙面临的全局性和地域性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引导大型光伏基地有序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与“三峡工程”和“三北工程”同等影响力的超大型国家战略工程项目。
行业发展离不开标准支撑。王彦奎指出,随着“沙戈荒”项目陆续上马、建设、施工、运营,也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建议科技部门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出台光伏治沙的技术模式和相关标准规范,坚持生态优先,对风电光伏电站与生态环境的互馈关系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尽早积累监测数据,为新能源开发和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支撑,并推动建立以中国光伏治沙为蓝本的国际光伏治沙融合发展模式与标准。
权威之声
王彦奎表示,光伏治沙是交叉融合的新生事物,国家尚未出台光伏治沙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也无专门的机构对光伏治沙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使得光伏治沙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和入门阶段。“不乏企业打着光伏治沙的旗号,只搞光伏电站开发,不搞防沙治沙。而部分好的经验做法没能得到有效推广,没有将效益最大化。”
亟待“一揽子”政策支撑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沙戈荒”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光伏治沙虽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只是局部的,许多政策及技术措施,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王彦奎指出,大基地建设才刚刚开局,社会重视程度有余,但认识深度需进一步加强。大基地建设涉及财政、能源、林草、电网、金融等多个领域,面临的是系统问题,需要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土地资源匹配、新能源建设和消纳指标保障等系统性和全局性“一揽子”政策支撑。
王彦奎建议,相关部门应立即着手进行全国光伏治沙工作的摸底调研,在全国41个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框架下,梳理新建一批光伏治沙试验示范项目,对光伏治沙面临的全局性和地域性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引导大型光伏基地有序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与“三峡工程”和“三北工程”同等影响力的超大型国家战略工程项目。
行业发展离不开标准支撑。王彦奎指出,随着“沙戈荒”项目陆续上马、建设、施工、运营,也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建议科技部门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出台光伏治沙的技术模式和相关标准规范,坚持生态优先,对风电光伏电站与生态环境的互馈关系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尽早积累监测数据,为新能源开发和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支撑,并推动建立以中国光伏治沙为蓝本的国际光伏治沙融合发展模式与标准。
权威之声
9月17日,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2023年上半年数据成果发布暨III期设计方案审查会以“线下+线上”方式在北京召开。
会上,国家电投光伏(储能)创新中心发布共享2023年上半年实证实验数据成果,从气象数据、组件、逆变器、支架、光伏系统、储能产品、储能系统七大维度进行了实证实验数据分享,为行业和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技术标准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及实证研究。
通过2023年上半年发布数据可以看到,2023年与去年同期对比不同技术类型组件发电量规律一致,2023年TOPCon、IBC分别较PERC高1.2%、0.75%,2022年TOPCon、IBC分别较PERC高0.97%、0.39%。
2023年与去年同期对比不同尺寸电池片组件发电量差异基本一致。同一电池片尺寸组
权威之声
件,不同厂家制作工艺的不同会造成组件发电量出现差异,最大差异为2.0%;采用组件铭牌功率和实测功率容量计算单位兆瓦发电,发电量差异差异在0.1%左右
逆变器方面,2023年与去年同期对比不同技术类型逆变器发电量规律保持一致,同比发电量差异在0.5%以内,集散式逆变器2022年由于策略原因箱变低压侧未达到1.1倍限功率运行,发电量较组串式逆变器低4.19%;2023年策略优化后发电量较组串式逆变器低1.14%。
不同技术路线逆变器逆变效率达到厂家承诺值,均在98%以上;国产IGBT元器件逆变器经过一年多户外实际工况条件下运行,与进口IGBT元器件逆变器效率相差在0.1%以内,且没有故障。
支架方面,2023年与2022年不同类型支架发电量趋势基本一致,跟踪支架整体发电量较高,其中2023年双轴支架、垂直单轴支架、斜单轴支架(25°倾角)、分别较固定支架单位兆瓦发电量高30.38%、22.22%、21.21%。
同时,跟踪支架故障率在持续下降,全维支架故障时长占比最高,达到0.0218%,其次为双轴支架0.0137%;单向跟踪支架故障时长占比相对较低,平单轴支架为0.0096%,斜单轴支架最低,为0.0089%
权威之声
储能方面,经过一年多户外实际工况条件下实证,锂电池实测电池效率均在94%以上,液流电池实测效率为76.32%,功率型储能电池效率均超过94%,实测值均能达到厂家承诺值。
会上,高校学者、平台学术委员、行业专家等对平台2023年上半年实证实验数据整编分析及报告给予高度评价,纷纷表示此次数据成果发布在有效采纳往期会议提出的意见建议基础上,不断挖掘研究数据深度,拓展分析维度,受到行业高度关注。
此外,对于上半年实证实验数据成果,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小平强调了以下几点,
一是N型组件高效率与低衰减等方面的优异发电性能已经凸显;
二是逆变器在低辐照低负载效率需要提升,钙钛矿等弱光性较好的组件被限功率情况太明显,逆变器企业的研发速度明显跟不上组件企业的研发速度;
三是支架的选择对于发电量影响较大,影响范围在30%左右,同时跟踪支架故障率在持续下降;
四是未来光储电站最重要的就是运行策略,将直接影响电站的利用小时数。目前通过策略的调整,大庆基地2023年上半年的发电小时数均高于预期。
权威之声
2023年9月20日,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以下简称“双碳”国际论坛)在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盛大开幕。本届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海南省经济研究中心、江苏现代低碳技术研究院、世信朗普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承办,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包头市碳中和行业协会特别协办。
上午10点,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在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迎来盛大的开幕式,现场贵宾云集,高朋满座,盛况空前!大会牢牢把握国际化、高层次、综合性的定位,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巴特尔;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主任汤广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
权威之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费维扬;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电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雄;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资源部政策规划局局长克里斯蒂安·安迪亚;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南方电网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陈允鹏;三峡科技董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华清等政府领导、诺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际组织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嘉宾出席大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国际能源署能源技术政策部主任提姆·盖尔;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低碳交通领域教授卡西·马哈里斯通过线上方式远程参与了大会,围绕“双碳”领域及行业重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权威之声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和最为重大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保障能源安全是相互促进、相互统筹、相辅相成的;绿色低碳发展是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碳中和将成为重塑国际产业和经济格局的新因素;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共同探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与措施,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互鉴,携手应对全球气候、能源、经济等多重挑战。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作为一个综合性、国际化、高层次的合作平台,展示了中国“双碳”发展成就,开展了学术和技术交流,共同探讨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和措施,提升了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了全球绿色发展。
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巴特尔在致辞中表示海南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目标,以建设清洁能源岛,争创双碳优等生为重点,继续聚焦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位规划,发挥双碳领导小组作用,尽快出台双碳发展“1+N”政策;二是以双碳双控目标为指引,统筹碳排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三是重技术创新,结合绿色产业场景应用,采取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核心技术攻关;四是打造标志性项目,聚焦CCUS、蓝碳、氢能等重点领域,与金融机构、市县等一起谋划一批绿色低碳的重点项目;五是促进开放合作,建立健全双碳发展国际合作机制。
权威之声
2023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中期,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第一个阶段性节点。全国已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能源安全保障根基进一步扎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顺应“双碳”发展趋势,聚集各方力量,搭建国际化的能源交流合作平台,汇集行业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实践路径,实现“双碳”目标。
大会得到了国家能源集团、南方电网、巨化集团、中广核、大唐、华电、华能、榆能、中海油、海控、中海储能、北京四方、通用技术集团、隆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陕西鼓风机集团、国家管网集团等近五百家双碳行业头部企业;海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百逾所高校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
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会期2天,同期举办国际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博览会,围绕双碳发展路径,聚焦海南省绿色创新、能源低碳发展、清洁能源、氢能、数字化智慧低碳、先进核能技术等集中展示全产业链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解决方案等,9月20-21日欢迎“双碳”领域从业者莅临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参会,与全球嘉宾探讨行业新知,与领军企业交流合作,为我国乃至全球“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力量
权威之声
9月10日-11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联合1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在深圳召开。
大会聚焦新型储能技术可持续发展,针对储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充分探讨,分享多元化技术路线、系统集成技术、工程化应用、商业化运营模式、资本市场、供应链体系、新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普及和深化应用。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表示,作为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国,中国企业始终以高度热情和积极态度参与国际交流和深度合作,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先后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并制定储能装置、系统集成、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安全运维、并网调度等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为应对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不断开辟新的多元化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展现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胸怀和担当,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参与全球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话语权。
王泽深表示,新型储能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未来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和企业跨界进入这一领域。新型储能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由此诞生更多的新市场、新机遇、新业态。
“下半年,新型储能行业将呈现五个向好局面。”王泽深评价称:一是工商业储能和大储产品出口市场进一步向好;二是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新增装机进一步向好;三是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进一步积累和延伸;四是储能电池产能释放情况好于去年同期供不应求的情况;五是电芯成本和系统成本下降较快。今年全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达到15GW至18GW,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强化实力才能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盈利和持续向上。
王泽深表示,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赣锋锂业、鹏辉能源、瑞浦兰钧、孚能科技、厦门时代、盛虹集团、天津力神、德赛电池、昆宇电池等70家以上企业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扩产动态,涉及产能规划超1600GWh,总投资金额超7000亿元。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方琳表示,新型储能因具有布局灵活、响应迅速、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消纳不稳定新能源电力的必备技术和基础设施,是继新能源汽车后新能源领域的又一个超级赛道。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基础优势的双重加持下,深圳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基地之一,集聚储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超过7000家,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近80GWh,约占全国的27%,便携式储能占据全国三分之二市场份额。
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卢文生也提到,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目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已初步显现,助力电力系统形态逐步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
权威之声
王泽深表示,新型储能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未来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和企业跨界进入这一领域。新型储能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由此诞生更多的新市场、新机遇、新业态。“下半年,新型储能行业将呈现五个向好局面。”王泽深评价称。
一是工商业储能和大储产品出口市场进一步向好。
二是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新增装机进一步向好。
三是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进一步积累和延伸。
四是储能电池产能释放情况好于去年同期供不应求的情况。
五是电芯成本和系统成本下降较快。
今年全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达到15GW至18GW,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强化实力才能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盈利和持续向上。
王泽深表示,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楚能新能源、赣锋锂业、鹏辉能源、瑞浦兰钧、孚能科技、厦门时代、盛虹集团、天津力神、德赛电池、昆宇电池等70家以上企业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扩产动态,涉及产能规划超1600GWh,总投资金额超7000亿元。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方琳表示,新型储能因具有布局灵活、响应迅速、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消纳不稳定新能源电力的必备技术和基础设施,是继新能源汽车后新能源领域的又一个超级赛道。
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基础优势的双重加持下,深圳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基地之一,集聚储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超过7000家,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近80GWh,约占全国的27%,便携式储能占据全国三分之二市场份额。
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卢文生也提到,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目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已初步显现,助力电力系统形态逐步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
权威之声
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设计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与新能源保障性政策做好衔接;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
——摘选自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分布式发电、储能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
8月2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通知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环渤海”和“沿黄海”海上光伏基地,研究探索“风光同场”海上清洁能源开发模式。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构建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带。建设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统筹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与新能源开发。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亿千瓦。
还要提升绿色电力消纳能力。梯次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加快文登、潍坊、泰安二期等项目建设,开工枣庄庄里项目,深化莱芜船厂、五莲街头、蒙阴华皮岭等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新选站点滚动纳规,到2025年,抽水蓄能在运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700万千瓦。发展新型储能,在大规模风光基地接入点、特高压落地点等重点区域实施一批新型储能示范工程,加快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能量型锂电池、盐穴压缩空气等先进储能技术,开展“百万千瓦”行动计划,力争每年新开工项目100万千瓦以上、新增规模100万千瓦左右,到2025年,新型储能规模达到600万千瓦左右。
另外,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协调推动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打造典型案例,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相关站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根据省“十四五”规划、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筛选一批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优质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山东省人民政府于2021年8月发布的《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9000万千瓦左右。
根据今年3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财政、商务等部门单位起草发布的《山东省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
原文链接:关于《山东省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另外,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协调推动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打造典型案例,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相关站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加大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根据省“十四五”规划、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筛选一批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优质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通知明确规划建设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加快“十三五”结转在建的大型煤电机组建设,有序推进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在电热负荷集中、网架结构薄弱区域,统筹推动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规划建设,审慎规划供热背压机组发展布局。
山东省人民政府于2021年8月发布的《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9000万千瓦左右。
根据今年3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信、财政、商务等部门单位起草发布的《山东省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将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
9月1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2023 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 270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 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 90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 30%;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左右。2024 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通知》明确,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好现有新能源汽车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优惠政策,抓好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工作,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加快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研究探索推广区域货运重卡零排放试点,进一步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企业开发更多先进适用车型,充分挖掘农村地区消费潜力。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稳步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落实《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优化配套环境鼓励各地科学预测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做好城市及周边县乡村公共充电网终布局规划,推动充电设施布局建设、配套电网扩容改谐有序开展。
鼓励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光储充放”一体站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引导地方对高速公路、乡镇等保障型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支持,加大行业扶持力度,鼓励地方加快氨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
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好现有新能源汽车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优惠政策,抓好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工作,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加快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研究探索推广区域货运重卡零排放试点,进一步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
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企业开发更多先进适用车型,充分控掘农村地区消费潜力。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稳步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
2023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27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9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0%;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左右。2024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原文链接:关于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落实《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优化配套环境鼓励各地科学预测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做好城市及周边县乡村公共充电网终布局规划,推动充电设施布局建设、配套电网扩容改谐有序开展。
鼓励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光储充放”一体站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引导地方对高速公路、乡镇等保障型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支持,加大行业扶持力度,鼓励地方加快氨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
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落实好现有新能源汽车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优惠政策,抓好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清算审核工作,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比例。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加快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研究探索推广区域货运重卡零排放试点,进一步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
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企业开发更多先进适用车型,充分控掘农村地区消费潜力。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稳步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
9月4日,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印发《大同市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扩大能源领域民间投资范围,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新能源及升压站、煤矿核增产能、氢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和充电桩等能源类项目。
方重大能源领域项目在布局规划、指标安排、资源出让、手续办理、并网运营等方面,做到各类型企业一视同仁。
建立光伏发电项目保障性并网、市场化并网等并网多元保障机制,做到“能并尽并”。按照省级能源主管及相关部门安排,对保障性并网建设项目,实行保障性并网;对市场化并网建设项目,落实并网条件后,由电网企业予以并网。
强化民间投资要素保障。对纳入保供煤矿、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项目,在严格落实各项污染物防治措施基础上,环评审批可不与污染物总量指标挂钩。
利用符合政策的农用地布设的光伏方阵、采用直埋电缆方式敷设的集电线路可不改变原用地性质,场内道路用地可按农村道路用地管理,变电站及运行管理中心、集电线路杆塔等基础用地按建设用地管理,实施光伏复合项目用地有效保障。
原文链接:山西大同: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等项目
9月1日至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就“十四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展滞后分别约谈湖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约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节能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坚持节约优先,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做好节能工作,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能耗强度下降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约束性指标,既定目标任务必须完成。“十四五”前两年,湖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能耗增速较快,能效提升缓慢,扣除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后,能耗强度下降仍滞后于“十四五”目标进度要求,个别地区甚至不降反升。有关地区节能审查松弛,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乏力,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约谈强调,有关地区发展改革委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盯“十四五”节能目标任务,强化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刚性约束,加快扭转节能工作被动局面。要分地市、分行业、分企业全面摸排能源消耗、投入产出、成本效益,找准制约节能工作的问题症结。要下大气力推广节能技术,对标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加大低水平项目改造升级力度。要大力推动全社会节能工作,真正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提升节能管理精细化水平,强化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坚决杜绝以节能、“双碳”为名搞“拉闸限电”。
有关地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节能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全面梳理节能工作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原因,采取管用措施,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
9月8日,住建部组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等单位起草了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太阳能发电工程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
文件要求,建筑物上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和《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的有关规定。光伏玻璃幕墙和采光顶背面应通风良好,光伏玻璃幕墙和采光顶组件温度不应超过90℃。
光伏阵列方面,其防洪标准不应低于30年一遇高水(潮)位。光伏支架和基础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光伏支架的安全等级应不低于三级,支架基础安全等级不应小于上部支架结构安全等级。采用跟踪系统的光伏阵列应具备将自身置于安全姿态的功能等等。
电气系统方面,光伏电站户外电气设备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水上光伏发电工程布置在水面上的电气设备,应采取防水措施。低压并网光伏系统与公共电网之间应设置隔离装置。光伏系统在并网处应设置并网专用低压开关箱(柜),并设置警示标识。
原文链接:关于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规范《太阳能发电工程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浙江:2024年近海风电、集中式光伏配储10%/2h
近日,浙江省能源局发布征求《关于做好新能源配储工作 提高新能源并网电能量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征求意见稿》明确: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自2024年1月1日起并网的近海风电、集中式光伏项目,按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2小时配置新型储能;其中,对于已落实储能自建承诺的项目按实际配置容量、时长折算抵扣,不足部分需另行配置。鼓励存量新能源发电项目按照上述原则配置。
明确新能源配置储能方式。新能源发电项目可采用租赁、共建或项目自建等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其中租赁方式可分期租赁,每期租赁期限一般不少于5年,鼓励签订10年以上长期租赁协议,租赁价格可逐年协商。
租赁、共建方式优先在新能源项目所在地市范围内配置。在签订租赁(容量分配)合同后,应于10个工作日内向省能源局、省能监办和省电力调控中心报备。若2023年省内无可租赁的新型储能,可先行签订意向合同(协议),并于2024年12月底前完成正式合同签订并报备。
原文链接:浙江:2024年起近海风电、集中式光伏需配储10%/2h
原文链接:关于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
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
通知指出,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设计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与新能源保障性政策做好衔接;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
直接参与市场的电力用户、售电公司、代理购电用户等应平等参与现货交易,公平承担责任义务;推动代理购电用户、居民和农业用户的偏差电量分开核算,代理购电用户偏差电量按照现货价格结算,为保障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稳定产生的新增损益(含偏差电费),由全体工商业用户分摊或分享。
9月19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配套新型储能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表示,风电项目(包括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项目以及未全容量并网项目新增并网容量和改造升级项目增加的容量,不包括全部自发自用的分散式风电项目)以及新增纳入项目库的陆上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海上光伏项目(固定桩基式)均应采取自建、合建或购买新型储能方式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
《通知》指出,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不再按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区分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比例,均应按照功率10%及以上比例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时长2个小时),配套的新型储能可结合项目就近布局,也可以在全省范围内选址建设或租赁。新型储能项目并网时间不得晚于所配套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时间。鼓励储能项目先建后配,已并网的新型共享储能可按并网容量为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储能容量租赁服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以南宁、北海、梧州、百色等地市为依托建设高效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品集聚区;以南宁、桂林、柳州、梧州为依托建设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以南宁、桂林为核心区域建设光电器件、能源管理器件、数字能源系统等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集聚区,提高能源电子器件供给能力;以南宁、北海、桂林、钦州、玉林、百色、河池为依托发展光伏玻璃、光伏浆料、封装胶膜、电池材料、铜箔、铝箔等关键材料,健全关键材料配套能力。
依托北部湾沿海港口物流优势和硅产业优势,积极引导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装备制造企业与北部湾沿海光伏玻璃等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健全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以上游硅料-光伏玻璃生产,中游电池和辅材加工,下游组件-逆变器-储能设备配套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建设先进光伏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能源电子产业集群。
原文链接:山东省能源局关于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建设工作的通知
9月14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建设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主要目标是选取20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意愿强的县(市、区)以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和新区,鼓励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到2025年,试点单位非化石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择优确定10个试点单位,打造“全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十强县(市、区)”。
要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鼓励建设“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散式风电项目,打造就地就近消纳新模式。结合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积极推进工商业和户用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培育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新业态。
扩大可再生能源终端直接应用规模。鼓励规划新能源发电与机场、高铁站、体育场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现代化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开发建设分布式新能源项目。推动绿色电力直接供应,鼓励工业企业就近就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绿色电力使用比例。
到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可达到11.5GW。据此估计,到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的累计市场规模约为190至240亿元。其中,美国和中国将成为两大主要市场,合计装机量占比预计将超过全球的50%。
“未来3到5年,工商业储能将继续成为主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指出,这得益于政策导向、用电单位的自我调节能力、电价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
——摘选自中国储能网《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市场有望达到240亿元》
在以TOPCon和异质结为主流推广技术的当下,隆基绿能(601012.SH)却正式确定以BC电池作为公司主要技术路线,这引起市场不小反应。在今日举行的半年度业绩交流会上,隆基绿能表示,未来大量产品都会走向BC路线。公司管理层在交流中认为,目前BC的技术路线已经成熟,相信它会逐步取代TOPCon。在接下来的5到6年,BC电池会是晶硅电池中的绝对主流。
目前,隆基绿能BC产能主要为30GW HPBC(高效复合钝化背接触技术)电池项目,并已于今年上半年投入量产。据管理层透露,目前新产线基本达到此前预期,预计今年底实现达产,目标每个月有2.2GW的产出,折合年化产能超过25GW,基本保证明年30GW的产出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BC是背接触电池的统称,除了现阶段主推产品HPBC之外,还包括多种技术分支,如HBC(异质结背接触)、TBC(隧穿氧化层钝化背接触)等。隆基在业绩会上表示,公司对三个方向都保持研究,并有相应的中试线数据。哪种路线最终会有更大的优势,还是要看各有竞争力。
由于BC电池采用正面无金属栅线设计,其在发电量上具备显著优势。以河南河北区域验证看,其单瓦发电量高于TOPCon大概2%-3%。良率方面,公司管理层透露,目前HPBC产线已经达到95%,虽然相比PERC而言还有一定差距,但公司判断认为,在93%以上就具备大规模连续生产的条件。未来,随着经验的积累,良率会继续提升。
但是,在另一关键指标,即成本方面,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未做公开,仅表示随着单线产量越来越大,良率持续提升,成本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在市场方面,据管理层透露,初期由于产能有限,主要面向欧洲和澳洲市场。不过,随着产能的快速提升,BC产品会面向全球销售,包括国内也将是重要市场。
在“后PERC”时代,此前隆基绿能的技术路线给外界的印象总是摇摆不定。去年,公司发布基于BC技术路线的HPBC电池,但是到年底,公司又转而宣布投资30GW TOPCon电池产能,该部分产能并将于明年一季度末达产。
随着隆基绿能正式宣布主推BC电池产品,也意味着在此轮高效电池技术比拼中,迎来重磅新玩家,BC电池将与目前市场主流TOPCon和异质结进入“短兵相接”。
交流中,隆基绿能也对未来行业发展做出预测。公司管理层认为,最多到明年年底,TOPCon的扩产基本就会告一段落,PERC电池随着TOPCon产能的快速扩张会逐步退出。之后,随着BC电池在市场上的出现,相信它会逐步再来取代TOPCon技术。
隆基绿能管理层也透露了未选择TOPCon技术路线的考虑。公司认为,TOPCon电池较PERC相比,效率提升幅度小,技术方面高度同质化,非常容易出现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状态,甚至可能出现未赚钱就过剩的苗头。目前TOPCon的投资收益率还是低于PERC,明年上半年有400-500GW产能投向市场,很快进入相对过剩的状态。因此,公司判断认为,TOPCon的投资收益压力比较大。
管理层在交流中自信表示,隆基的HPBC是行业标志性的转型产品,它意味着过去高难度技术、价格昂贵的产品开始走向平价市场。此前,BC电池的发电性能优异,但是受限于技术难度高,成本不受控等因素,占据很小市场。据透露,明年公司推出的HPBC pro版本性能会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由于光伏板块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佳,投资者担忧行业是否进入下行期。在交流会上,隆基绿能管理层认为,目前光伏行业并没有表现出下行的趋势,全行业的需求在稳定增长,是为数不多能够在万亿规模上持续高增长的行业。公司认为,作为一个万亿规模的产业,即使维持在15%-30%之间的增速,也是高景气的体现。
胡润研究院:《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
在9月7日举行的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胡润百富助力山西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活动主题论坛上,我省联合胡润百富,围绕能源、环保、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等主题,首次发布《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列出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最具价值的中国民营企业100强,力求打造山西面向全球在新能源领域的全新IP。我省此次有两家企业上榜,分别是位列第51名的美锦能源和第53名的永泰能源。
据了解,本次榜单的调研范围为能源产业相关业务占比超过50%的中国民营企业,包括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企业总部所在地为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企业。数据信息来源为企业年报和行业公开信息,按照企业市值或估值进行排名。
榜单显示,宁德时代以1万亿元成为中国能源产业价值最高的民营企业。北方企业的优势所在是传统能源,南方企业的优势在新能源,89家上榜新能源企业中有78家位于南方城市,11家上榜传统能源企业中有9家位于北方城市。其中,深圳市成为企业总部所在地最多的城市,共有11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价值超千亿元的上榜企业有13家,且它们分别位于13座不同的城市。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正是因为能源产业的覆盖面比较广,各个地区的优势各有不同,所以每个城市都有发展能源产业的机会。
胡润表示很高兴在山西太原发布首份《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目前能源企业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这与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有很大的关系,榜单显示传统能源企业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未来化石能源作为燃料的用量必定要减少,传统能源企业也在积极转型。
供给方面:上月受内蒙古地区电力供应及部分硅料厂检修影响,月度供给12.8万吨(55.6GW)左右,相对拉晶需求处于去库存阶段。9月份,硅料厂限电、检修影响解除,本应释放的该部分产能又添硅料厂事故影响。新增产能方面:预计上机5万吨,合盛10万吨、东立5万吨、宝丰5万吨、通威12万吨,将陆续点火调试贡献产量,但本月实际新增产出极少。预计9月整体市场上多晶硅可流通量预计在13.5万吨(58.6GW)左右,硅料供给环比增幅6%。
需求方面:当前拉晶环节继续维持高开工状态,部分厂家新产能继续释放,下游N型产能快速放量,N型硅料、高品质硅料需求旺盛。相对于拉晶环节接近64GW的开工需求,硅料环节处于去库存阶段,同样拉晶厂前期囤积的库存硅料也处于消耗阶段。硅料整体供需关系上看,一方面下游对高效、N型料需求持续提升,一方面硅料厂不断技改提升硅料品质,导致硅料产出相应减少,在新增产出有限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月度供给不及需求的关系。
价格方面:致密料当前大厂主流成交价格已来到80元/公斤左右,N型料92元/公斤左右,散单报价已接近100元大关。大厂已陆续签单至国庆前后,散单价格有望继续推高,9月份,硅料厂、拉晶厂继续处于去库存阶段,硅料整体价格在N型及高品质致密料带动下,整体价格仍有上涨动力。
从Q4产能趋势及需求变化来看,N型、高效硅料需求比例继续大幅提升。新产能爬坡、品质有待提升,N型、高品质硅料仍将保持优势!低品质料在10月、11月增长较明显,整体延续分化趋势。随着9月份陆续释放的新产能爬坡,预计10月中下旬或11月后,硅料延续过剩趋势,价格或再次反转。
品质,导致硅料产出相应减少,在新增产出有限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月度供给不及需求的关系。
价格方面:致密料当前大厂主流成交价格已来到80元/公斤左右,N型料92元/公斤左右,散单报价已接近100元大关。大厂已陆续签单至国庆前后,散单价格有望继续推高,9月份,硅料厂、拉晶厂继续处于去库存阶段,硅料整体价格在N型及高品质致密料带动下,整体价格仍有上涨动力。
从Q4产能趋势及需求变化来看,N型、高效硅料需求比例继续大幅提升。新产能爬坡、品质有待提升,N型、高品质硅料仍将保持优势!低品质料在10月、11月增长较明显,整体延续分化趋势。随着9月份陆续释放的新产能爬坡,预计10月中下旬或11月后,硅料延续过剩趋势,价格或再次反转。
硅片供需相对平衡状态下,结构上可能错配带动价格分化
供给方面:当前硅片环节开工率继续提升,且部分新产能相继投产爬坡,预计9月份硅片产出将突破64GW,环比增长5%。总体产出持续增加,但硅片尺寸、类型上不断细分,P型产品方面,在不改变现有设备结构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尺寸变大带来功率的额外增益,182.2产品迅速成为行业主流,183.73也在加速取代传统182尺寸,166尺寸下游需求迅速减少,传导硅片产出进一步下调;210尺寸受制于电池、组件需求减弱原因,供给有减弱趋势。N型产品方面,大厂不断向183.75尺寸转移,182尺寸仍是新进厂家主流,总体产出增量大幅提高,预计本月N型硅片产出或将突破20GW,环比提升30%。随着拉晶环节大量转向N型硅片,N型硅片已不再紧张,供需相对平衡!
需求方面:9月份,TOPCON新电池产能陆续进入规模化量产爬坡阶段,对N型硅片需求接近18GW,环比增幅13%;P型硅片继续由原有PERC产能消耗,当前组件订单加速对前期中标的集中式项目陆续交货,182P型硅片需求旺盛;210尺寸受制于组件大厂压价,以及个别厂家减产210电池,需求有阶段性走弱迹象;N型硅片整体需求继续提升,但当前电池环节N型硅片库存充足,且N型电池出货困难,可能阶段性拉低硅片需求。
价格方面:当前182P型主流价格来到3.35元/片左右,P型210均价4.25元/片左右,182N均价3.45元/片。硅料价格持续上涨,或将成为推动硅片上涨的主要原因,但相对于下游电池需求,供需较为平衡,整体上涨动力不足,在不同尺寸类型上可能出现分化。当前182P型硅片仍然呈现紧平衡状态,原本预期拉进厂会大量迅速切换182P型来缓解短缺氛围,受制于切换成本以及下游需求趋势等原因,并没能实现,182P型硅片继续保持紧张,短期内或仍有上涨动力;N型以及210P尺寸当前已不再紧张,考虑到电池新产能释放,N型硅片仍然保持大幅增产现象,后续可能面临累库风险,210P尺寸下游出货压力或将传导至硅片环节,N型以及210尺寸可能在硅料涨势带动下,涨价底气不如182P型。
电池环节N型硅片库存充足,且N型电池出货困难,可能阶段性拉低硅片需求。
价格方面:当前182P型主流价格来到3.35元/片左右,P型210均价4.25元/片左右,182N均价3.45元/片。硅料价格持续上涨,或将成为推动硅片上涨的主要原因,但相对于下游电池需求,供需较为平衡,整体上涨动力不足,在不同尺寸类型上可能出现分化。
当前182P型硅片仍然呈现紧平衡状态,原本预期拉进厂会大量迅速切换182P型来缓解短缺氛围,受制于切换成本以及下游需求趋势等原因,并没能实现,182P型硅片继续保持紧张,短期内或仍有上涨动力;N型以及210P尺寸当前已不再紧张,考虑到电池新产能释放,N型硅片仍然保持大幅增产现象,后续可能面临累库风险,210P尺寸下游出货压力或将传导至硅片环节,N型以及210尺寸可能在硅料涨势带动下,涨价底气不如182P型。
组件成本压力传导至电池,电池利润被挤压
供给方面:9月份,电池继续保持满产状态,产出有望接近58GW,环比增幅4%左右。TOPCON产能爬坡明显,N型产出有望增至18GW以上,环比增幅27%左右。从产出类型上看,大量N型中低效率电池累库明显,出货压力较大,N型高效主要集中于工艺成熟的头部企业,效率两极分化严重。P型产能继续细分182.2、183等定制化尺寸,210尺寸小幅减少,其他矩形(184、185.3、186.8、191.6等)尺寸继续小批量定制生产。
需求方面:一体化组件大厂排产继续提升,需求继续小幅向上。N型以及210尺寸,需求窗口相对固定,210电池受组件库存需求减弱,N型高效需求仍然旺盛,中低效产品出货压力巨大。在海外需求增量不及预期情况下,下半年国内集中式大项目交货量80%仍是P型,P型电池需求仍然有支撑。
价格方面:当前主流高效P型182电池价格维持0.74元/瓦,N型TOPCON电池价格来到0.79元/瓦左右,210电池来到0.73元/瓦左右。当前电池价格已来到专业化组件厂成本线之上,部分专业组件厂以及二三线小厂已陆续减产。
一体化组件大厂也开始将成本压力向电池传导,182P型电池目前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制于组件成本压力,头部大厂已经在压低电池价格,182P型电池价格小幅松动。近两月N型产能爬坡加速,大量中低效N型电池积累库存,出货困难,部分厂家开始低价甩货,普遍来到0.76-0.77元,N型高效电池价格也有小幅松动;整体来看,尽管需求有小幅提升,但成本压力已迫使绝大部分组件厂开工困难,订单向一体化组件大厂集中,定价权同时也向大厂转移,电池价格在组件成本压力下或将保持缓慢跌势,利润受到两头挤压。
一体化组件大厂也开始将成本压力向电池传导,182P型电池目前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制于组件成本压力,头部大厂已经在压低电池价格,182P型电池价格小幅松动。近两月N型产能爬坡加速,大量中低效N型电池积累库存,出货困难,部分厂家开始低价甩货,普遍来到0.76-0.77元,N型高效电池价格也有小幅松动;整体来看,尽管需求有小幅提升,但成本压力已迫使绝大部分组件厂开工困难,订单向一体化组件大厂集中,定价权同时也向大厂转移,电池价格在组件成本压力下或将保持缓慢跌势,利润受到两头挤压。
订单向一体化组件企业集中,二三线及专业组件厂失去竞争力
当前国内分布式项目较好,集中式项目有加速交货迹象,海外欧洲等地出口尚未明显好转,整体终端需求保持小幅向上。9月组件厂家排产提升明显,有望达到53GW以上,环比提升4%左右。但一体化和专业组件厂订单分化,一线厂家继续上调,二三线厂家排产受到当前成本、订单影响,排产下降。
在产业链中上游上涨阶段,也有部分组件厂提高终端报价,然而在自身库存以及终端压力下,调涨尚未实现!相反,大厂组件现货价格却略创新低,现货价格大部分已低于1.20。
从近期招标数据来看,企业淘汰赛已经拉开序幕,最低竞标价格已全面由一体化大厂报出,价格全面低于1.2元以下。
二三线及专业化组件厂已没有低价抢单的底气,以中标价格1.18元为例,尽管当前单纯组件成本倒挂,但一体化组件厂依旧保持20%左右毛利,非完全一体化组件厂面临不同程度的成本倒挂难题。
随着硅料释放和全产业链产能不断过剩,降价大趋势难免,也许今天一体化组件厂的低价中标项目就是下阶段的优质订单,“手握订单为王”,如此下来,苦了其他玩家。一体化大厂报价持续低于专业组件厂成本也许将成为今后一种常态,产业链横向淘汰赛也将迅速演变为一体化纵深竞争的新局面。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近年来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力,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已成为我国新增电源的主体。随着经济性优势的逐渐显现,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活力十足。
2023年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再创新高。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制造端方面,2023年1-6月,多晶硅产量超过60.6万吨,同比增长66.1%;硅片产量超过253.4GW,同比增长65.8%;电池片产量超过224.5GW,同比增长65.7%;组件产量超过204GW,同比增长65%;应用端方面,2023年1-7月,光伏发电新增装机97.16GW,已超过历年新增装机规模。
当前,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同时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随着“光伏+储能”“光伏+建筑”“光伏+交通”“海上光伏”“光伏+沙戈荒”等多元化新应用模式的不断涌现,光伏逐渐以超越想象的速度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光伏+”的持续升温,助力“零碳未来”的早日实现。
一、光伏+储能——光伏发电不间断成为可能
随着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大力发展储能技术能一定程度上弥补电力系统灵活性调
节能力的缺口。光伏和储能的跨界融合可实现光伏电站24小时发电,“光伏+储能”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政策和技术的加持下,储能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GW/35.80GWh,平均储能时长为2.1小时。上半年,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GW/17.72GWh,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的总和。
光伏与储能协同发展的潜力巨大,但当前也面临成本、配置和安全问题,需要优化光储运营模式、探索储能价格机制并不断加强储能安全监管。未来,光储融合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应用于家庭和商业领域,还可应用于大型工业领域甚至城市基础设施领域。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相信光储融合会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明天。
二、光电建筑一体化——光伏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光电建筑一体化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建筑行业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随着多种具备建材功能的光伏产品涌出,建筑光伏的应用场景也呈现多样化,比如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长廊等。
近年来,光伏企业积极创新,建筑光伏应用的相关产品研发与制造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并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应用。目前,建筑光伏发展形势仍以政策驱动为主,如何完美结合建筑、光伏、投资三方面的需求,还需要市场开发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推敲磨合。此外,光电建筑的产业链是从建筑和光伏产业链延伸而来,各环节均需要考虑安全性、耐久性以及智能化等要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也为“光伏+建筑”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应用带来诸多挑战。
三、光伏+交通——光伏在传统行业的新探索
光伏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不断赋能交通、能源等行业,并为其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拓展了行业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业已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可以承载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的潜力巨大,尤其在我国中东部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省份。
2023年5月,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推广光储充一体模式。2023年6月,上海印发《上海交通领域光伏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涵盖17种“光伏+”应用场景,包括地铁、机场、火车站(高铁站)、港口、公交、桥隧、高速、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推广低碳设施设备,鼓励在交通枢纽场站以及公路、铁路等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及储能设施。
随着“双碳”战略的有序推进,“光伏+交通”已经成为光伏行业跨界融合的重要领域,但面临相关的发展政策缺失,体制机制、投融资模式等急需健全的困境。未来,“光伏+交通”模式具备无限潜力,其有望成为光伏行业新的应用增长蓝海。
四、海上光伏——光伏摆脱土地束缚
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国家层面加大政策发力,以促进海上光伏的高质量发展。2020-2022年,我国陆续出台海上光伏产业相关政策,加快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布局。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下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强调要稳妥建设海上风电基地,谋划启动建设海上光伏。
与此同时,2022年以来,山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在非耕地空间充分开发后,逐渐将光伏的应用场景由陆地转向海上。海上“光”资源受市场追捧,沿海各省份均加快布局海上光伏建设,并陆续出台支持海上光伏发展的具体细则。
五、光伏+沙戈荒——光伏为干旱地区带来新活力
“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国家多次提出加快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光伏+沙戈荒”项目能够充分利用沙漠未利用的土地资源,通过“光伏+”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下、板间空间,在板上发电的同时,协同做好土地改良、种养殖业发展等,从而实现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的立体的经济治沙模式。
随着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程的加快,昔日的亘古荒漠正化身为科技感十足的光伏“蓝海”,逐渐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增长新引擎。沙戈荒地区建设“光伏+治沙”项目,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电,推动绿色能源转型,还可以通过固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未来3到5年,工商业储能将继续成为主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指出,这得益于政策导向、用电单位的自我调节能力、电价补贴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
近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编、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课题组撰写的《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在“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上发布。
《白皮书》显示,全球工商业储能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上述四个国家工商业储能装机量约占全球装机总量的79%。其主要原因是,上述国家的工商业(主要是工业)比较发达,同时对工商业储能给与的政策支持力度较高。《白皮书》预计,2023年全球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5GW。
到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可达到11.5GW。据此估计,到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的累计市场规模约为190至240亿元。其中,美国和中国将成为两大主要市场,合计装机量占比预计将超过全球的50%。
从国内来看,《白皮书》显示,根据2022年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功率分布排序,华东、华南和西北地区装机规模排名前列。华东区域的工商业储能投运规模最大,累计达到373MW,占全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功率的37.8%。华东区域的工商业储能装机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两个用电大省。这是由于,其峰谷差价较高、补贴政策多,工商业企业布局储能积极性高。
今年上半年,中国用户侧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约138MW,其类型主要是工商业储能。预计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0至400MW。
《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中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占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4.5%,按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约70GW估计,2025年末中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为3.2GW。
《白皮书》同样指出了当前工商业储能遇到的若干挑战。大型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接入受到位置和周边电网条件的制约,导致其并网困难。大多数储能电站的调度频率低于每天2次,影响其经济效益。此外,尽管合同能源管理在商业模式中占主导,但业主方收益分配较低,致使其参与积极性不足。同时,国内工商业储能与欧美国家相比,受到电网峰谷价差较小等因素的影响,仍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白皮书》提出,展望未来,国内工商业储能产业的迅速发展仍亟需国家政策、电网机制、商业模式、企业单位等各方的合力支持。一是不断完善工商业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政策基础。二是国内工商业储能行业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建议通过完善工商业储能各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保障各细分储能产品高安全、高品质的标准体系,推动国内相关企业提高产品兼容性,实现工商业储能产品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助力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三是多措并举推动工商业储能产业技术突破和经济性提高,为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各类工商业储能技术仍面临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不高等问题,工商业储能系统整体降本增效仍有较大空间。四是引导鼓励工商业储能行业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和品质,为工商业储能大规模推广提供坚实基础。建议积极引导鼓励工商业储能行业重视产品的研发,积极打造高品质、高性能的高端产品。五是积极鼓励企业用户、社会资本等探索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不断提高工商业储能的效能和效益。
从国内来看,《白皮书》显示,根据2022年工商业储能累计装机功率分布排序,华东、华南和西北地区装机规模排名前列。
华东区域的工商业储能投运规模最大,累计达到373MW,占全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功率的37.8%。
华东区域的工商业储能装机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两个用电大省。这是由于,其峰谷差价较高、补贴政策多,工商业企业布局储能积极性高。
今年上半年,中国用户侧储能项目新增装机规模约138MW,其类型主要是工商业储能。预计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0至400MW。
《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中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占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的4.5%,按新型储能装机总量约70GW估计,2025年末中国工商业储能装机总量约为3.2GW。
《白皮书》同样指出了当前工商业储能遇到的若干挑战。大型工商业储能项目的接入受到位置和周边电网条件的制约,导致其并网困难。大多数储能电站的调度频率低于每天2次,影响其经济效益。
此外,尽管合同能源管理在商业模式中占主导,但业主方收益分配较低,致使其参与积极性不足。同时,国内工商业储能与欧美国家相比,受到电网峰谷价差较小等因素的影响,仍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白皮书》提出,展望未来,国内工商业储能产业的迅速发展仍亟需国家政策、电网机制、商业模式、企业单位等各方的合力支持。
一是不断完善工商业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二是国内工商业储能行业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建议通过完善工商业储能各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保障各细分储能产品高安全、高品质的标准体系,推动国内相关企业提高产品兼容性,实现工商业储能产品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助力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
三是多措并举推动工商业储能产业技术突破和经济性提高,为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各类工商业储能技术仍面临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不高等问题,工商业储能系统整体降本增效仍有较大空间。
四是引导鼓励工商业储能行业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和品质,为工商业储能大规模推广提供坚实基础。建议积极引导鼓励工商业储能行业重视产品的研发,积极打造高品质、高性能的高端产品。
五是积极鼓励企业用户、社会资本等探索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不断提高工商业储能的效能和效益。
积极性不足。同时,国内工商业储能与欧美国家相比,受到电网峰谷价差较小等因素的影响,仍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白皮书》提出,展望未来,国内工商业储能产业的迅速发展仍亟需国家政策、电网机制、商业模式、企业单位等各方的合力支持。
一是不断完善工商业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二是国内工商业储能行业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建议通过完善工商业储能各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保障各细分储能产品高安全、高品质的标准体系,推动国内相关企业提高产品兼容性,实现工商业储能产品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助力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
三是多措并举推动工商业储能产业技术突破和经济性提高,为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各类工商业储能技术仍面临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不高等问题,工商业储能系统整体降本增效仍有较大空间。
四是引导鼓励工商业储能行业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和品质,为工商业储能大规模推广提供坚实基础。建议积极引导鼓励工商业储能行业重视产品的研发,积极打造高品质、高性能的高端产品。
五是积极鼓励企业用户、社会资本等探索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不断提高工商业储能的效能和效益。
金尼斯基(Paul Zimnisky)在他最近的一期报告中谈到了关于培育钻石在大颗粒和小颗粒两个板块中的发展差异,我们今天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展开解读和分析。
在培育钻石刚刚进入消费领域并开始高速发展的时候,业内曾经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小颗粒的天然钻石将被大量替代。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小颗粒的天然钻石价值并不高(这个“价值”,主要指resale,也就是从批发到零售的“二次销售”价值);二是因为当时培育钻石的生产技术并不成熟,所以主要供应1克拉以下的裸钻(并且人们不太确定这个行业需要多久才能大批量生产大颗粒钻石)。
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当时人们觉得培育钻石的“优势领域”是小颗粒板块,并由此奠定了以配饰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品牌(如Lightbox)以配饰市场为核心的打法。
不过最近五年以来(金尼斯基说的是“八年”,即从2015年至今),培育钻石在消费市场的发展轨迹似乎与上述的预测“大相径庭”。特别是自2021年中期开始,培育钻石在大颗粒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市场需求)。于是,就连Lightbox也开始“试售”订婚钻戒,并由此引发了业内的争议和讨论:戴比尔斯这是打算吃掉自己的市场吗?
戴比尔斯当然不会蠢到蚕食自己的主营业务(即天然钻石),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采用了不同的战术。并且,这个巨头的运营重点一直在于“将培育钻石区分出去”,之前我们有相关文章讲过,此处不做赘述。
再来看看天然钻石行业,其发展状态似乎和培育钻石相反,小颗粒天然钻石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表现优于大颗粒:
· 在裸钻领域,我们可以从每月的“Rapaport价格报告”中得到一定的佐证(详见最近一期文章里的四张柱形图)。
· 在毛坯领域,我们可以从金尼斯基提供的价格曲线中看到很明显的迹象(这其中也有“牛鞭效应”的放大作用)。
开始“试售”订婚钻戒,并由此引发了业内的争议和讨论:戴比尔斯这是打算吃掉自己的市场吗?
戴比尔斯当然不会蠢到蚕食自己的主营业务(即天然钻石),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采用了不同的战术。并且,这个巨头的运营重点一直在于“将培育钻石区分出去”,之前我们有相关文章讲过,此处不做赘述。再来看看天然钻石行业,其发展状态似乎和培育钻石相反,小颗粒天然钻石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表现优于大颗粒。
▲ 图源:Paul Zimnisky 不同重量的毛坯价格曲线
如上图所示,黑色线条(0.13-0.42ct的毛坯,用于生产0.20ct以下的裸钻)的价格表现远远好于其他三条线。这充分说明了中游的态度:小颗粒天然钻石更受欢迎。结合上述两个现象可知,培育钻石在小颗粒板块对天然钻石施加的“威胁”更小。
金尼斯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无论供应端还是需求端都存在一些“特定的动作”。
在供应端,培育钻石行业从几年前就开始大力生产“用于制造1克拉以上裸钻的毛坯”,因为这类毛坯的销售利润更高。几年之后,市面上小颗粒的培育钻石数量反而相对变少了;在需求端,追求价值感、倾力满足老客户需求的奢侈品牌都倾向于使用天然碎钻做群镶和设计款,因此即使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奢侈品牌对碎钻的需求并没有怎么减弱。更重要的是,零售商在涉足培育钻石的时候,普遍更愿意销售颗粒更大的产品,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类操作也从某种程度上(相对)降低了小颗粒培育钻石的需求规模。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培育钻石在小颗粒板块的扩张程度被压制了,并且在零售层面也形成了一定的放大效应。金尼斯基提供了一张“培育钻石vs天然钻石”的零售价格对比图,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定的动作”。在供应端,培育钻石行业从几年前就开始大力生产“用于制造1克拉以上裸钻的毛坯”,因为这类毛坯的销售利润更高。几年之后,市面上小颗粒的培育钻石数量反而相对变少了;在需求端,追求价值感、倾力满足老客户需求的奢侈品牌都倾向于使用天然碎钻做群镶和设计款,因此即使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奢侈品牌对碎钻的需求并没有怎么减弱。更重要的是,零售商在涉足培育钻石的时候,普遍更愿意销售颗粒更大的产品,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类操作也从某种程度上(相对)降低了小颗粒培育钻石的需求规模。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培育钻石在小颗粒板块的扩张程度被压制了,并且在零售层面也形成了一定的放大效应。金尼斯基提供了一张“培育钻石vs天然钻石”的零售价格对比图,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 不同重量的裸钻价格对比曲线 图源:Paul Zimnisky
根据他的统计,目前0.5克拉培育钻石(裸钻)的综合零售价大约是天然钻石的50%左右,相比之下3.0克拉仅为10%多一点。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金尼斯基提供的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无品牌附加值的零售价格体系,其等级范围是:F-H色、VG-Ideal切工。当我们考虑到不同品牌产生的附加值时,上述的曲线或许会发生变化。
无论怎样,培育钻石在大颗粒板块的性价比优势和发展趋势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世界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
1963年,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历经60年产业化,河南现已成为超硬材料大省。来自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的数据显示:我国人造金刚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5%,而河南人造金刚石产量约占全国的80%。
在河南建设制造业强省的“蓝图”中,到2025年将建成千亿级先进超硬材料产业集群,作为河南打造万亿级新型材料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跨越一甲子,河南金刚石产业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崛起,助推河南从基础材料大省迈向先进材料强省。
世界人造金刚石看河南
走进郑州华晶,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映入眼帘。该公司依托核心技术和规模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人造金刚石及原辅材料、培育钻石饰品、设备制造等全产业链,其工业单晶的年产能21.4亿克拉,培育钻石年产能700万克拉,去年产值近10亿元。
金刚石素有“工业牙齿”的美誉,是石墨的同素异形体。高温高压下,石墨结构会发生有序转化,形成人造金刚石。金刚石既具有工业品的属性,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必不可少;金刚石也有消费品、奢侈品、时尚品的功能,在时尚消费领域潜力巨大;此外,金刚石还在声光电磁热等领域都有优异的性能,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人造钻石与天然钻石相比,两者化学成分一模一样,几乎没有差别。两者具有相同的超硬、耐磨、抗腐蚀等优良性能。”郑州华晶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郑州人造金刚石产量达23.9亿克拉,立方氮化硼聚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超过80%。此外,我们的精密加工用超硬材料工具产量也占据了全国30%以上的份额。”郑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合成大尺度培育钻石,到大尺寸硅晶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高效精密切磨抛系列产品,再到锻造型六面顶压机、高端超硬材料制品智能制造装备,郑州处于行业前列。
近年来,在河南金刚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郑州崛起了郑州华晶、郑州新亚、联合精密、四方达、中南杰特等一批超硬材料企业。其中,四方达则是国内复合超硬材料领域首家上市企业。
除了郑州,商丘、许昌、南阳等地也是人造金刚石及其制品的重要产地,分布着力量钻石、惠丰钻石、中南钻石、黄河旋风等多家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每年产出工业级人造金刚石约120亿克拉,钻石原石超过600万克拉,其中相当一部分出口到印度等地切割加工,然后发往欧洲、北美等区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秘书长孙兆达介绍。
从“一颗钻”到“一条链”
谈及河南金刚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绕不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以下简称“三磨所”)。在三磨所院内草坪上,厚重的岩石基座上矗立着一件金灿灿的“工业文物”,一台见证了我国超硬材料工业发展的“功勋压机”。
“1963年,我们在北京研制出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后来在济南打造出这台顶压机。”王光祖今年90岁,是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之一。
在首颗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后,为尽快过渡到工业生产,经国家科委批准,下达中试任务,由三磨所总负责,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负责研究制造符合金刚石合成条件的六面顶专用液压机。
人造金刚石六面顶合成压机在山东济南试验安装成功后,就落户到了三磨所。随着这台“功勋压机”的问世,中国制造的“工业牙齿”逐渐锋利了起来,也为河南乃至中国超硬材料产业的全球地位奠定了基础。
三磨所成立于1958年,现隶属于世界五百强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业内有中国超硬材料“黄埔军校”的美誉。业内有一种说法,全国一半以上的超硬材料研发创业人员出自这里。
人造金刚石在三磨所实现工业量产后,中国人造金刚石产业不断发生“裂变”,生产企业从三磨所辐射全国。经过数年的发展,生产工艺不断进步,产业链条持续拓展。
目前,河南超硬材料规上企业约300家,上市公司7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30家,形成了以超硬材料及制品为核心、原辅材料和专用设备仪器为基础、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格局,人造金刚石、金刚石微粉、复合超硬材料、培育金刚石产量均占全国的80%。
“自1963年诞生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河南现已成为全国超硬材料主要产区和产业研发中心,拥有较为集中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全国乃至全球超硬材料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河南金刚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其中,郑州三磨所多次取得技术突破,高精密超硬材料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一;黄河旋风是目前全球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超硬材料供应商;中南钻石是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刚石制造商,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丘柘城县是全球最大的金刚石微粉生产基地。
创新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国内厂商加快布局人造钻石产业的同时,来自海外的竞争不断加剧。印度是我国培育钻石的重要出口国,当前正大力扶持培育钻石产业,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据《印度时报》等外媒报道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介绍,印度计划将培育钻石产值的全球占比从目前的15%提高至2025年的30%,作为钻石切磨加工基地的古吉拉特邦,已免除了辖区内培育钻石企业未来5年的电力税。去年8月,印度国家银行还表示,开始向培育钻石生产商提供贷款,优先用于培育钻石生产设备的进口。
中国金刚石产业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人造钻石领域。业内人士坦承,尽管中国金刚石产业链最完整、产量最大,但在功能性金刚石领域的尖端研究仍面临重大挑战。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河南一些龙头企业正加快布局功能性金刚石前沿研究,黄河旋风用于半导体碳化硅切割的金刚石线锯跻身国际一流,培育钻石合成技术国内领先;中南钻石致力于金刚石半导体新材料研究,已制备出大尺寸超高纯金刚石半导体晶片和金刚石多晶散热薄膜。
为保持在金刚石产业的优势地位,《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率多晶金刚石等,加快金刚石聚晶、高端刀具等高端制品研发制造,加快原辅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协同发展,打造全球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目前,河南已将超硬材料产业链列为重点培育的28个产业链之一,由省委书记担任链长,计划到2025年建成先进超硬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在不久前河南召开的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超硬材料产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集聚资源、攥指成拳,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更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努力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金刚石也有消费品、奢侈品、时尚品的功能,在时尚消费领域潜力巨大;此外,金刚石还在声光电磁热等领域都有优异的性能,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人造钻石与天然钻石相比,两者化学成分一模一样,几乎没有差别。两者具有相同的超硬、耐磨、抗腐蚀等优良性能。”郑州华晶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郑州人造金刚石产量达23.9亿克拉,立方氮化硼聚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超过80%。此外,我们的精密加工用超硬材料工具产量也占据了全国30%以上的份额。”郑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合成大尺度培育钻石,到大尺寸硅晶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高效精密切磨抛系列产品,再到锻造型六面顶压机、高端超硬材料制品智能制造装备,郑州处于行业前列。
近年来,在河南金刚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郑州崛起了郑州华晶、郑州新亚、联合精密、四方达、中南杰特等一批超硬材料企业。其中,四方达则是国内复合超硬材料领域首家上市企业。
除了郑州,商丘、许昌、南阳等地也是人造金刚石及其制品的重要产地,分布着力量钻石、惠丰钻石、中南钻石、黄河旋风等多家行业龙头和上市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每年产出工业级人造金刚石约120亿克拉,钻石原石超过600万克拉,其中相当一部分出口到印度等地切割加工,然后发往欧洲、北美等区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秘书长孙兆达介绍。
从“一颗钻”到“一条链”
谈及河南金刚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绕不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以下简称“三磨所”)。在三磨所院内草坪上,厚重的岩石基座上矗立着一件金灿灿的“工业文物”,一台见证了我国超硬材料工业发展的“功勋压机”。
“1963年,我们在北京研制出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后来在济南打造出这台顶压机。”王光祖今年90岁,是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之一。
在首颗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后,为尽快过渡到工业生产,经国家科委批准,下达中试任务,由三磨所总负责,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负责研究制造符合金刚石合成条件的六面顶专用液压机。
人造金刚石六面顶合成压机在山东济南试验安装成功后,就落户到了三磨所。随着这台“功勋压机”的问世,中国制造的“工业牙齿”逐渐锋利了起来,也为河南乃至中国超硬材料产业的全球地位奠定了基础。
三磨所成立于1958年,现隶属于世界五百强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业内有中国超硬材料“黄埔军校”的美誉。业内有一种说法,全国一半以上的超硬材料研发创业人员出自这里。
人造金刚石在三磨所实现工业量产后,中国人造金刚石产业不断发生“裂变”,生产企业从三磨所辐射全国。经过数年的发展,生产工艺不断进步,产业链条持续拓展。
目前,河南超硬材料规上企业约300家,上市公司7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30家,形成了以超硬材料及制品为核心、原辅材料和专用设备仪器为基础、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格局,人造金刚石、金刚石微粉、复合超硬材料、培育金刚石产量均占全国的80%。
“自1963年诞生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河南现已成为全国超硬材料主要产区和产业研发中心,拥有较为集中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全国乃至全球超硬材料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河南金刚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其中,郑州三磨所多次取得技术突破,高精密超硬材料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一;黄河旋风是目前全球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超硬材料供应商;中南钻石是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刚石制造商,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丘柘城县是全球最大的金刚石微粉生产基地。
创新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国内厂商加快布局人造钻石产业的同时,来自海外的竞争不断加剧。印度是我国培育钻石的重要出口国,当前正大力扶持培育钻石产业,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据《印度时报》等外媒报道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介绍,印度计划将培育钻石产值的全球占比从目前的15%提高至2025年的30%,作为钻石切磨加工基地的古吉拉特邦,已免除了辖区内培育钻石企业未来5年的电力税。去年8月,印度国家银行还表示,开始向培育钻石生产商提供贷款,优先用于培育钻石生产设备的进口。
中国金刚石产业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人造钻石领域。业内人士坦承,尽管中国金刚石产业链最完整、产量最大,但在功能性金刚石领域的尖端研究仍面临重大挑战。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河南一些龙头企业正加快布局功能性金刚石前沿研究,黄河旋风用于半导体碳化硅切割的金刚石线锯跻身国际一流,培育钻石合成技术国内领先;中南钻石致力于金刚石半导体新材料研究,已制备出大尺寸超高纯金刚石半导体晶片和金刚石多晶散热薄膜。
为保持在金刚石产业的优势地位,《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率多晶金刚石等,加快金刚石聚晶、高端刀具等高端制品研发制造,加快原辅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协同发展,打造全球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目前,河南已将超硬材料产业链列为重点培育的28个产业链之一,由省委书记担任链长,计划到2025年建成先进超硬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在不久前河南召开的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超硬材料产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集聚资源、攥指成拳,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更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努力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克拉,其中相当一部分出口到印度等地切割加工,然后发往欧洲、北美等区域。”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秘书长孙兆达介绍。
从“一颗钻”到“一条链”
谈及河南金刚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绕不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以下简称“三磨所”)。在三磨所院内草坪上,厚重的岩石基座上矗立着一件金灿灿的“工业文物”,一台见证了我国超硬材料工业发展的“功勋压机”。
“1963年,我们在北京研制出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后来在济南打造出这台顶压机。”王光祖今年90岁,是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之一。
在首颗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后,为尽快过渡到工业生产,经国家科委批准,下达中试任务,由三磨所总负责,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负责研究制造符合金刚石合成条件的六面顶专用液压机。
人造金刚石六面顶合成压机在山东济南试验安装成功后,就落户到了三磨所。随着这台“功勋压机”的问世,中国制造的“工业牙齿”逐渐锋利了起来,也为河南乃至中国超硬材料产业的全球地位奠定了基础。
三磨所成立于1958年,现隶属于世界五百强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业内有中国超硬材料“黄埔军校”的美誉。业内有一种说法,全国一半以上的超硬材料研发创业人员出自这里。
人造金刚石在三磨所实现工业量产后,中国人造金刚石产业不断发生“裂变”,生产企业从三磨所辐射全国。经过数年的发展,生产工艺不断进步,产业链条持续拓展。
目前,河南超硬材料规上企业约300家,上市公司7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30家,形成了以超硬材料及制品为核心、原辅材料和专用设备仪器为基础、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格局,人造金刚石、金刚石微粉、复合超硬材料、培育金刚石产量均占全国的80%。
“自1963年诞生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河南现已成为全国超硬材料主要产区和产业研发中心,拥有较为集中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全国乃至全球超硬材料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河南金刚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其中,郑州三磨所多次取得技术突破,高精密超硬材料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一;黄河旋风是目前全球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超硬材料供应商;中南钻石是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刚石制造商,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丘柘城县是全球最大的金刚石微粉生产基地。
创新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国内厂商加快布局人造钻石产业的同时,来自海外的竞争不断加剧。印度是我国培育钻石的重要出口国,当前正大力扶持培育钻石产业,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据《印度时报》等外媒报道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介绍,印度计划将培育钻石产值的全球占比从目前的15%提高至2025年的30%,作为钻石切磨加工基地的古吉拉特邦,已免除了辖区内培育钻石企业未来5年的电力税。去年8月,印度国家银行还表示,开始向培育钻石生产商提供贷款,优先用于培育钻石生产设备的进口。
中国金刚石产业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人造钻石领域。业内人士坦承,尽管中国金刚石产业链最完整、产量最大,但在功能性金刚石领域的尖端研究仍面临重大挑战。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河南一些龙头企业正加快布局功能性金刚石前沿研究,黄河旋风用于半导体碳化硅切割的金刚石线锯跻身国际一流,培育钻石合成技术国内领先;中南钻石致力于金刚石半导体新材料研究,已制备出大尺寸超高纯金刚石半导体晶片和金刚石多晶散热薄膜。
为保持在金刚石产业的优势地位,《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率多晶金刚石等,加快金刚石聚晶、高端刀具等高端制品研发制造,加快原辅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协同发展,打造全球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目前,河南已将超硬材料产业链列为重点培育的28个产业链之一,由省委书记担任链长,计划到2025年建成先进超硬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在不久前河南召开的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超硬材料产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集聚资源、攥指成拳,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更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努力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近年来,河南金刚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其中,郑州三磨所多次取得技术突破,高精密超硬材料制品产量居全国第一;黄河旋风是目前全球品种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超硬材料供应商;中南钻石是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刚石制造商,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丘柘城县是全球最大的金刚石微粉生产基地。
创新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国内厂商加快布局人造钻石产业的同时,来自海外的竞争不断加剧。印度是我国培育钻石的重要出口国,当前正大力扶持培育钻石产业,打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据《印度时报》等外媒报道和龙头企业负责人介绍,印度计划将培育钻石产值的全球占比从目前的15%提高至2025年的30%,作为钻石切磨加工基地的古吉拉特邦,已免除了辖区内培育钻石企业未来5年的电力税。去年8月,印度国家银行还表示,开始向培育钻石生产商提供贷款,优先用于培育钻石生产设备的进口。
中国金刚石产业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人造钻石领域。业内人士坦承,尽管中国金刚石产业链最完整、产量最大,但在功能性金刚石领域的尖端研究仍面临重大挑战。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河南一些龙头企业正加快布局功能性金刚石前沿研究,黄河旋风用于半导体碳化硅切割的金刚石线锯跻身国际一流,培育钻石合成技术国内领先;中南钻石致力于金刚石半导体新材料研究,已制备出大尺寸超高纯金刚石半导体晶片和金刚石多晶散热薄膜。
为保持在金刚石产业的优势地位,《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率多晶金刚石等,加快金刚石聚晶、高端刀具等高端制品研发制造,加快原辅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协同发展,打造全球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目前,河南已将超硬材料产业链列为重点培育的28个产业链之一,由省委书记担任链长,计划到2025年建成先进超硬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在不久前河南召开的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超硬材料产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集聚资源、攥指成拳,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更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努力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河南一些龙头企业正加快布局功能性金刚石前沿研究,黄河旋风用于半导体碳化硅切割的金刚石线锯跻身国际一流,培育钻石合成技术国内领先;中南钻石致力于金刚石半导体新材料研究,已制备出大尺寸超高纯金刚石半导体晶片和金刚石多晶散热薄膜。
为保持在金刚石产业的优势地位,《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率多晶金刚石等,加快金刚石聚晶、高端刀具等高端制品研发制造,加快原辅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协同发展,打造全球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目前,河南已将超硬材料产业链列为重点培育的28个产业链之一,由省委书记担任链长,计划到2025年建成先进超硬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在不久前河南召开的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超硬材料产业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集聚资源、攥指成拳,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更多产品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努力打造超硬材料产业新高地。
一、行业概况
1、定义
金刚石线是将金刚石微粉颗粒以一定方式均匀地固结在高强度母线基体上制成的。通过高速磨削运动,金刚线可以起到切割的目的。金刚石线主要用于切割硬脆材料,广泛应用于光伏、LED、半导体等行业。
根据母线材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碳钢金刚石线和钨丝金刚石线。按照生产工艺,可以分为电镀金刚石线和树脂金刚石线。
2、产业链剖析:下游光伏、半导体、LED 为主要金刚石线应用领域
金刚石线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原料供应商,包括金刚石微粉和母线供应商;中游为金刚石线生产企业;下游主要为光伏、半导体、LED 等行业。金刚石线主要被用于切割光伏晶硅、蓝宝石、磁性材料等。
金刚石线上游主要有厦门钨业、翔鹭钨业等母线材料供应商以及惠丰钻石等金刚石微粉供应商;中游金刚石线生产企业主要有美畅股份、岱勒新材、恒星科技等;下游金刚石线应用企业有隆基绿能、TCL 中环、天通股份、水晶光电等。
二、行业发展历程
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2010年以前,虽然有岱勒新材实现产业化生产,但是金刚石线仍依赖日本进口。随着金刚石线在光伏晶硅切割方面的逐渐应用以及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金刚石线的需求增长,国内企业开始自主研发金刚石线产品。2015年,国内多家企业已经能够生产80微米以下产品,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幅发展也推动了金刚石线生产企业的研发和创新,2018年以来,几大金刚石线生产企业产能拓张,技术升级,国产金刚石线产品逐渐替代进口产品。
三、行业政策背景
推动光伏行业发展,带动金刚石线需求增长
光伏行业目前是金刚石线最主要的应用领域,金刚石线切割技术提升了晶硅利用率,降低了企业的成本。2021 年,《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 2021-2025 年 ) 》提出支持超薄片切割技术发展,完善光伏行业配套产业。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支持光伏行业的发展,推动金刚石线的需求进一步增长。
四、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主要供应商金刚石线出货量:合计达到超过 1.7 亿公里
2020 年,中国金刚石线主要供应商出货量在7000万公里左右。随着中国光伏硅片产量增长,金刚石线出货量也保持增长,2021年主要供应商出货量接近9000万公里。初步统计,2022 年出货量在1.7亿公里以上。
注:上述金刚石线出货量仅统计三超新材、岱勒新材、恒星科技、美畅股份、高测股份、江苏聚成以及原轼7家企业出货量。
2、中国光伏用金刚石线需求量:2022年需求在1.79亿公里左右
2021年和2022年,中国光伏硅片产量分别达到227和357GW。结合国际能源网对于2021年和2022年单GW线耗的数据测算,2021年和2022年中国光伏用金刚石线需求量分别达到 0.77亿公里和1.79亿公里。
注:国际能源网数据显示,2021年金刚石线单耗为34万公里/GW,初步统计2022年为50万公里/GW。
五、行业竞争格局
2022年,中国金刚石线上市公司 (含拟上市公司)中,美畅股份金刚石线业务以36.2亿元的营收规模位列中国主要金刚石线上市公司之首。江苏聚成金刚石线营收规模达到12.1亿元,位列第二。岱勒新材和恒星科技金刚石线营收也均超过5亿元,仅次于江苏聚成。
六、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 细线化趋势仍将持续,钨丝金刚石线发展较快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多晶硅用金刚线母线直径为 57微米,单晶硅用金刚线母线直径为38微米,已经处于较细的状态。未来,金刚线母线直径仍有下降的空间,但是下降幅度将趋缓,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到2027年左右单晶硅用金刚线母线直径将下降到30微米左右。
在母线材质方面,钨丝金刚石线产品相较于碳钢金刚石线强度更高、更耐磨,在母线直径下降的趋势下,具有更优的性能,逐渐成为行业重点发展产品。未来,在光伏硅片大尺寸、薄片化趋势的推动下,钨丝金刚石线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2、到2028 年金刚石线需求量将超过4.7亿公里
金刚石线切割损耗低,降低了光伏硅片生产企业的成本,已经成为光伏行业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中国光伏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大,光伏硅片产量预期增长较快,且更大尺寸、更薄的硅片提升了金刚石线的平均单片线耗,推动金刚石线的需求增长。到2028年,中国光伏用金刚石线需求量预计超过 4.7 亿公里。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MIT科学家门研制了一种可通过印刷方法生产的高效能电池,它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外形小巧,厚度不到1毫米,质量不到1克。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纳米技术将普通锂离子电池缩小并封闭到一张纤维素纸张上,采用电子可印刷油墨,它就能像印刷报纸那样"印刷"电池。这种电池可以附着在任何表面上,利用太阳能发电来转化能源。
——摘选自国际光电与智慧能源大会《太阳能电池生产可以“像印刷报纸一样快”》
近日,在位于中建八局的无锡交响音乐厅项目部,一段安装了光伏瓦的“龙鳞”屋顶视觉样板实力出圈,圈粉无数。
一块块太阳能光伏瓦铺设而成的屋面,形似一片片“龙鳞”,在烈日照耀下闪着光亮。
此次“龙鳞”屋顶样板安装的光伏瓦是由极电光能与中建八局基于建筑美学、绿色低碳等基本理念,共同开发的一款BIPV钙钛矿光伏瓦产品,产品在结构设计、视觉效果、性能表现等方面均做了充分的考虑与专项研发,将助力无锡音乐厅项目打造成为绿色科技的标志性建筑。
极电光能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郑策表示,这款钙钛矿光伏瓦在产品组分、结构、表面形态等方面都做了极具创新性的设计。产品采用了建筑级高分子胶膜,光学效果更加柔和,紧密契合了建筑美学需求。在性能方面,产品表面采用了结构化的纹路设计,具有更佳的陷光效果,既增加光的折射利用率,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同时还降低反射率,具有较好的防眩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中还使用了最先进的钙钛矿量子点技术,使得它的发电效率可以达到最大化。
现场看到,钙钛矿光伏瓦之间呈龙鳞状相互搭接,屋顶呈曲面,可在各个角度迎合日光照射生产电力,并提供遮罩,有助于调节室内气温、湿度。安装了钙钛矿光伏瓦的“龙鳞”屋顶也是建筑业首次使用,产品的相关技术均申请了专利。
据了解,无锡交响音乐厅项目屋顶覆盖面积达7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配备12000-13000块光伏瓦,整个屋顶装机容量达到1240千瓦,可实现年均发电量12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79吨/年、二氧化碳减排1043吨/年。
一块块太阳能光伏瓦铺设而成的屋面,形似一片片“龙鳞”,在烈日照耀下闪着光亮。
此次“龙鳞”屋顶样板安装的光伏瓦是由极电光能与中建八局基于建筑美学、绿色低碳等基本理念,共同开发的一款BIPV钙钛矿光伏瓦产品,产品在结构设计、视觉效果、性能表现等方面均做了充分的考虑与专项研发,将助力无锡音乐厅项目打造成为绿色科技的标志性建筑。
极电光能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郑策表示,这款钙钛矿光伏瓦在产品组分、结构、表面形态等方面都做了极具创新性的设计。产品采用了建筑级高分子胶膜,光学效果更加柔和,紧密契合了建筑美学需求。在性能方面,产品表面采用了结构化的纹路设计,具有更佳的陷光效果,既增加光的折射利用率,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同时还降低反射率,具有较好的防眩光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中还使用了最先进的钙钛矿量子点技术,使得它的发电效率可以达到最大化。
现场看到,钙钛矿光伏瓦之间呈龙鳞状相互搭接,屋顶呈曲面,可在各个角度迎合日光照射生产电力,并提供遮罩,有助于调节室内气温、湿度。安装了钙钛矿光伏瓦的“龙鳞”屋顶也是建筑业首次使用,产品的相关技术均申请了专利。
据了解,无锡交响音乐厅项目屋顶覆盖面积达7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配备12000-13000块光伏瓦,整个屋顶装机容量达到1240千瓦,可实现年均发电量12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79吨/年、二氧化碳减排1043吨/年。
表现等方面均做了充分的考虑与专项研发,将助力无锡音乐厅项目打造成为绿色科技的标志性建筑。
极电光能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郑策表示,这款钙钛矿光伏瓦在产品组分、结构、表面形态等方面都做了极具创新性的设计。
产品采用了建筑级高分子胶膜,光学效果更加柔和,紧密契合了建筑美学需求。在性能方面,产品表面采用了结构化的纹路设计,具有更佳的陷光效果,既增加光的折射利用率,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同时还降低反射率,具有较好的防眩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中还使用了最先进的钙钛矿量子点技术,使得它的发电效率可以达到最大化。
现场看到,钙钛矿光伏瓦之间呈龙鳞状相互搭接,屋顶呈曲面,可在各个角度迎合日光照射生产电力,并提供遮罩,有助于调节室内气温、湿度。安装了钙钛矿光伏瓦的“龙鳞”屋顶也是建筑业首次使用,产品的相关技术均申请了专利。
据了解,无锡交响音乐厅项目屋顶覆盖面积达7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配备12000-13000块光伏瓦,整个屋顶装机容量达到1240千瓦,可实现年均发电量12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79吨/年、二氧化碳减排1043吨/年。
众所周知,当PERC电池的效率提升遇到瓶颈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厂商选择了TOPCon的技术路线。而在对传统TOPCon电池进行封装时,通常采用双玻封装,才能通过相关的耐候测试,尤其是湿热测试。其主要原因是当组件长时间置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EVA会分解释放出醋酸,进而导致TOPCon 电池银铝浆中铝的氧化速度加快,从而带来电子丢失,影响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体现在组件上就是在湿热测试以后,明显的功率衰减。这也导致了目前的TOPCon组件多以双玻封装为主。即便在成本、单瓦碳排放和安装运维上有明显的劣势,全行业也不得不选择双玻路线。这也成为困扰全行业的一个难题。
最近,中来光电宣布已成功研发出一种全新的光伏电池注入金属化技术,即“中来独特注入金属化技术(Jolywood Special Injected Metallization)——通过独特的金属化工艺,有效提升电池片的光电转换效率,并完美解决TOPCon组件湿热测试后的功率衰减问题,为双面单玻找到了解决方案。
金属化影响电池成本及转换效率,最终关乎电池路径的选择。电池金属化是光伏电池片制作工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导电浆料印刷和烧结,在电池的正背面制备金属电极,使电极与电池片间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将光生载流子导出电池。金属化关系电池片生产成本、转换效率等方面,最终影响未来电池工艺路径的选择。因此,金属化技术研究不仅成为各电池厂家为实现降本计划重点攻克的领域,同时成为行业关注重点。
在常规的TOPCon电池制造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接触效果,电池正表面采用银铝浆料作为电极材料,然而,这为后期组件的可靠性带来了隐患,特别是湿热老化问题。通过采用JSIM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这是因为JSIM技术在TOPCon正表面采用了全新的金属浆料配方,可以使电池栅极与硅衬底之间形成优异的接触界面,在降低接触电阻的同时,降低接触复合电流密度,不光电池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也同时解决了TOPCon电池对封装材料的敏感性问题,为TOPCon电池的双面单玻封装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来股份凭借多年的研发及项目经验走在了TOPCon 最前端,拥有效率25%+ TOPCon 全套量产技术方案,公司还掌握n-TOPCon、n-IBC、TBC等技术,在n型技术方面拥有全面的知识产权,电池、组件累计发货超过8GW。但双面单玻的TOPCon组件技术也一直是困扰中来的一个痛点。
本着以终为始的原则,中来的研发团队终于成功研发了JSIM(中来独特注入金属化)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电池效率,还有效解决了TOPCon电池组件抗湿热的问题。通过长时间的实验室验证测试,结果表明采用JSIM技术后双面单玻组件顺利通过85°C, 85%湿度条件下2000小时湿热序列测试。这足以证明中来的JSIM技术完美攻克了双面单玻TOPCon组件长时间湿热条件下的功率衰减问题,同时也有效丰富了TOPCon组件封装材料的多样性,无论EPE, POE,EVA都可以轻松和中来的透明背板组合使用。通过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我们发现,中来的双面单玻组件还具有更低的工作温度,温度系数和热斑温度。这不仅证明了双面单玻具备更佳的发电增益,同时也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耐候性。
此次关键性技术突破,标志着中来光电TOPCon电池技术研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迭代。作为行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不断为TOPCon技术路线增效降本探索更多可能。为TOPCon双面单玻的时代吹响了冲锋号!
26.05%!TOPCon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破纪录
TOPCon电池(PE-poly路线)量产平均转换效率突破26%!近日,随着SE激光掺杂技术的叠加应用,大恒能源TOPCon电池量产平均转化效率已达26.05%,再次刷新行业纪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尽显“大恒速度”。
今年6月9日,大恒能源与捷佳伟创发布联合公告,大恒能源TOPCon电池制造基地创下了23天完成良率97%、效率25.4%(彼时未上SE)的爬坡纪录,引起全行业高度关注。随后,通过各技术环节、材料等不断优化,7月底,大恒能源TOPCon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达25.8%。9月初,随着激光SE设备和技术的导入,转换效率再度提升0.25%,达成26.05%的行业领先水平。
大恒能源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技术和人才储备,不仅在组件与光伏系统产品创新方面,成功推出了全球专利全面屏光伏组件和全球首创SolarUnit一体化光伏系统,并且前瞻性储备和布局电池技术,以绝对优势高效实现TOPCon电池基地的全面投产,以及转换效率与良率的高速爬坡。不仅如此,大恒能源在拉晶、切片技术方面也沉淀多年,为进一步完善产业一体化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恒能源是行业首批实现TOPCon电池大规模量产的少数企业之一。2022年,在N型技术路线尚未明朗的时期,大恒能源毅然选择TOPCon电池技术,并且率先采用PE-poly技术路线,这看似“押宝”式的选择,其实蕴含了公司对光伏行业底层商业逻辑的深刻理解——“降本增效”,同时也体现了公司多年来对于电池技术的储备深厚,以及对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精准判断。事实证明,TOPCon无疑是现阶段最具性价比的电池技术,也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流电池技术。
大恒能源TOPCon基地6个月完成从建设到投产,23天完成产线爬坡,3个月内达成行业领先水平,作为光伏行业差异化竞争标杆企业,此举不仅体现了大恒能源把握行业关键技术迭代的勇气和决心,更体现了公司科学、精准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将是助力公司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
技术路线尚未明朗的时期,大恒能源毅然选择TOPCon电池技术,并且率先采用PE-poly技术路线,这看似“押宝”式的选择,其实蕴含了公司对光伏行业底层商业逻辑的深刻理解——“降本增效”,同时也体现了公司多年来对于电池技术的储备深厚,以及对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精准判断。事实证明,TOPCon无疑是现阶段最具性价比的电池技术,也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流电池技术。
大恒能源TOPCon基地6个月完成从建设到投产,23天完成产线爬坡,3个月内达成行业领先水平,作为光伏行业差异化竞争标杆企业,此举不仅体现了大恒能源把握行业关键技术迭代的勇气和决心,更体现了公司科学、精准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高效的执行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将是助力公司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
又一上市公司透露公司钠离子电池最新进展。
近日,有行业媒体报道称,长虹三杰26系列高倍率圆柱铁锂、钠离子电池已经实现量产。
报道指出,目前,长虹三杰已拥有一条日产20万只的26系列全自动产线,该系列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并且,截至2023年8月末,长虹三杰26700电池产品已向TTI、美国B公司、安克、德兰明海等十多家国内外一线客户送样。
据起点钠电了解,2022年下半年,在26系列电池产品方面,长虹三杰推出了IFR26700-4.3E、IFR26700-4.5E两款圆柱磷酸铁锂电池产品,以及INaR26700-3.3E钠离子电池产品。
2022年11月,长虹新能源还曾展出旗下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产品,产品是有机小分子为正极、铋钠合金为负极的新型钠离子电池体系,能量密度超过140Wh/kg,实测700圈循环无衰减,满足5C倍率充放电。
截至目前,长虹三杰产品系列已形成18650-3000mAh、21700-5000mAh的三元体系、26700-4300/4500mAh的铁锂体系、以及18650-1300和26700-3300mAh等的钠离子体系。
近期,在长虹新能源业绩说明会上,长虹新能源方面还表示,公司的 IFR21700-5000 可应用于电动两轮车(高端电摩)、26700 铁锂电池可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公司正在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未来也可应用于低速两轮车等领域,如长虹三杰圆柱形钠离子INaR18650-1300mah动力电池已开始推广应用于国外电动工具市场。
对于钠离子电池业务,长虹新能源还曾在半年报中提及:锂电方面,加快国际一线品牌客户定制化型号开发进度,储备钠离子,全极耳,大圆柱等前沿核心技术。
资料显示,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文中简称“长虹三杰”)是长虹能源控股子公司,后者是集一次碱锰电池、二次锂离子电池等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四川绵阳、浙江嘉兴、江苏泰兴三大制造基地,具备年产超20亿只(组)碱锰电池及近5亿只18650、21700锂离子电池的产销能力。
同时,长虹三杰也是全球专业的圆柱形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商,专注于高倍率18650及21700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总部位于江苏泰兴,总投资人民币超过30亿元,年产能超过5亿支。
值得一提的是,长虹三杰总经理杨清欣今年6月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公司已建成“泰兴+绵阳”的产能布局,电池产能已超6亿只。
2023年是业界公认的钠电量产元年。宁德时代、中科海钠、鹏辉能源、孚能科技、亮见钠电、维科技术、蔚蓝锂芯等一众企业均曾公开表示将在2023年实现钠离子电池规模化量产。
而据起点钠电不完全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经多家企业具备钠离子电池量产条件,或已实现量产出货。
如比亚迪已具备150Ah刀片钠电芯的生产能力,20MWh“钠电魔方柜系统”已在南宁青秀工业园已投入试运行;鹏辉能源钠离子电芯也正式导入市场,与青岛北岸控股集团签订5MW/10MWh钠离子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合作协议,首次实现钠离子电芯在北方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
道一能源在2023年完成了小圆柱,大圆柱,方形产品的中试并批量送样。通过客户实际测试数据稳定且部分领先同行,具备量产的条件;昆宇电源也已初步完成对常德昆宇新能源0.5GWh中试线的升级改造,即将投产单体95Ah容量的钠离子电池;欣旺达超低温钠电池能满足A00级、A级等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计划明年初量产……
此外,传艺钠电已具备4.5GWh产能,并已获3.3GWh 意向性订单,形成批量出货;立方新能源圆柱型钠离子电池也已经在今年4月顺利下线,正式实现量产出货;
中比新能源正式发布“臻钠E1”车规级大圆柱钠离子电池32140NS,并宣布实现量产下线,规划产量将达10GWh;普路通公司的钠电池18650等型号已实现小规模量产,目前已签订订单大约在40至50万只;江苏亿特森新能源自今年8月17日开始批量性生产,目前可以做到每天三万支的产出……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加速发展,钠离子电池“量产阵营”将愈发强大。
体系。
近期,在长虹新能源业绩说明会上,长虹新能源方面还表示,公司的 IFR21700-5000 可应用于电动两轮车(高端电摩)、26700 铁锂电池可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公司正在研发的钠离子电池未来也可应用于低速两轮车等领域,如长虹三杰圆柱形钠离子INaR18650-1300mah动力电池已开始推广应用于国外电动工具市场。
对于钠离子电池业务,长虹新能源还曾在半年报中提及:锂电方面,加快国际一线品牌客户定制化型号开发进度,储备钠离子,全极耳,大圆柱等前沿核心技术。
资料显示,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文中简称“长虹三杰”)是长虹能源控股子公司,后者是集一次碱锰电池、二次锂离子电池等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四川绵阳、浙江嘉兴、江苏泰兴三大制造基地,具备年产超20亿只(组)碱锰电池及近5亿只18650、21700锂离子电池的产销能力。
同时,长虹三杰也是全球专业的圆柱形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商,专注于高倍率18650及21700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总部位于江苏泰兴,总投资人民币超过30亿元,年产能超过5亿支。
值得一提的是,长虹三杰总经理杨清欣今年6月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公司已建成“泰兴+绵阳”的产能布局,电池产能已超6亿只。
2023年是业界公认的钠电量产元年。宁德时代、中科海钠、鹏辉能源、孚能科技、亮见钠电、维科技术、蔚蓝锂芯等一众企业均曾公开表示将在2023年实现钠离子电池规模化量产。
而据起点钠电不完全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经多家企业具备钠离子电池量产条件,或已实现量产出货。
如比亚迪已具备150Ah刀片钠电芯的生产能力,20MWh“钠电魔方柜系统”已在南宁青秀工业园已投入试运行;鹏辉能源钠离子电芯也正式导入市场,与青岛北岸控股集团签订5MW/10MWh钠离子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合作协议,首次实现钠离子电芯在北方储能电站的大规模应用;
道一能源在2023年完成了小圆柱,大圆柱,方形产品的中试并批量送样。通过客户实际测试数据稳定且部分领先同行,具备量产的条件;昆宇电源也已初步完成对常德昆宇新能源0.5GWh中试线的升级改造,即将投产单体95Ah容量的钠离子电池;欣旺达超低温钠电池能满足A00级、A级等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计划明年初量产……
此外,传艺钠电已具备4.5GWh产能,并已获3.3GWh 意向性订单,形成批量出货;立方新能源圆柱型钠离子电池也已经在今年4月顺利下线,正式实现量产出货;
中比新能源正式发布“臻钠E1”车规级大圆柱钠离子电池32140NS,并宣布实现量产下线,规划产量将达10GWh;普路通公司的钠电池18650等型号已实现小规模量产,目前已签订订单大约在40至50万只;江苏亿特森新能源自今年8月17日开始批量性生产,目前可以做到每天三万支的产出……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加速发展,钠离子电池“量产阵营”将愈发强大。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MIT科学家门研制了一种可通过印刷方法生产的高效能电池,它不但价格便宜,而且外形小巧,厚度不到1毫米,质量不到1克。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纳米技术将普通锂离子电池缩小并封闭到一张纤维素纸张上,采用电子可印刷油墨,它就能像印刷报纸那样"印刷"电池。这种电池可以附着在任何表面上,利用太阳能发电来转化能源。
这类比人类头发还要薄的电池可以覆盖在各种物体表面上,例如海上船只的船帆上,以为其提供动力;在灾难救治中的帐篷和防水布上,以提供电源;或者无人机的机翼上以拓宽他们的飞行范围。
这项研究成果首次发表在《Small Methods》杂志上,共同作者包括MIT的电气工程教授Vladimir Bulović、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研究生Mayuran Saravanapavanantham以及MIT研究电子实验室的研究科学家Jeremiah Mwaura。
由于这些薄薄的太阳能电池难以处理且容易撕裂,科学家们寻找了一种轻便、柔软且具有韧性的材料——Dyneema复合材料,这是一种以其出色的强度而闻名的材料。在将电极印刷在一张平板塑料上后,他们将塑料片粘在Dyneema上,然后再剥离了织物,这样就可以带走电极,留下一张干净的塑料片。
Saravanapavanantham告诉MIT News:“虽然直接在织物上印刷太阳能电池似乎更简单,但这将限制可能的织物或其他接收表面的选择,因为这些材料必须在制造器件所需的所有处理步骤中具备化学和热学的兼容性。我们的方法将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与最终的集成分离开来。”
尽管与传统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这些电池每单位面积只能产生一半的能量,但据《Fast Company》报道,它们每千克可以产生18倍于传统太阳能电池的能量。
在测试中,太阳能电池在自立支撑的情况下每千克产生约730瓦的能量,在Dyneema织物上部署时每千克产生约370瓦的能量。据MIT News报道,作为参考,只需将这些电池安装在马萨诸塞州一户住宅上,与传统8000瓦的太阳能系统相比,只需增加大约44磅的重量,就可以产生相同数量的电力。
研究员们的目标是使太阳能更易于获取和便携,以在传统太阳能电池无法应用的地方使用,而不是完全替代它们。
Bulović告诉《Fast Company》:“我预计这种新型电池的格式将使我们完全重新思考我们部署太阳能电池的速度,以及我们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速度。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这种速度可以达到印刷报纸的速度。”
随着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长,这项技术可以使太阳能能源变得更易于获得,从而革命性地改变太阳能行业。
和纸一样薄的太阳能电池还有其他的应用前景。在航空和航天领域,轻量化的太阳能电池可以用于太空探测器和卫星等设备中,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能源来源,从而实现长时间的空间探索和科学研究。还可以应用于户外旅行和野外生存等场合。由于其轻便性和高效性,远足爱好者和野外生存者可以携带这种电池,并将其连接到可充电设备上,如手机、相机等,以便随时充电使用。这不仅方便了他们的生活,而且还可以减轻他们在野外的负担,让旅行更加愉悦和舒适。
和纸一样薄的太阳能电池的出现,标志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和突破,将有助于我们实现更加清洁和环保的未来。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它有望成为未来能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力量,推动全球能源的转型。让我们一起期待这项技术的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吧!
Aimplas塑料技术中心(西班牙巴伦西亚)负责协调 FOREST 项目,这是一项由欧盟资助的新研究,旨在深入研究先进的轻质生物基或回收材料,以促进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的脱碳。
该项目联盟由来自 8 个不同国家的 14 个合作伙伴组成,致力于开发创新的生物基聚合物、添加剂和再生碳纤维,以实现可持续和安全的运输应用。
FOREST 致力于在这些轻质产品中使用超过 50% 的可持续材料。
FOREST 项目将持续到 2026 年 5 月,并完全符合欧盟 2030 年气候和能源挑战。
FOREST 致力于通过提供由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轻型部件来减轻车辆的结构重量。
这样,由于新型轻质多功能生物复合材料的开发作为传统复合材料的竞争替代品,行驶相同距离所需的燃料和能源消耗更少。
这些候选生物复合材料将使用一次性制造技术获得,涉及非热压罐 (OoA) 工艺来构建和测试具有改进的多功能特性(机械阻力、阻燃、EMI 屏蔽)的原型,用于运输应用。
此外,还将开发基于高生物基含量的聚合物和添加剂的新化学品,以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此外,还将开发基于高生物基含量的聚合物和添加剂的新化学品,以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
此外,FOREST 还专注于 100% 回收碳纤维废料的有效方法,为有价值的运输应用开发高质量的半成品材料。该联盟还将研究多功能特性对生物复合材料的影响。
FOREST 由欧盟的 Horizon Europe 研究和创新计划资助。
来自西班牙、法国、德国、土耳其、意大利、波兰、捷克共和国和英国的合作伙伴正在合作,为交通脱碳铺平道路。
合作伙伴包括 Aimplas、阿科玛、巴斯夫、科莱恩、弗劳恩霍夫、IRT Jules Verne、MBHA、梅赛德斯奔驰、空中客车大西洋复合材料公司、CRF、Angaz Tech、Fenix TNT、Bitrez 和 Gen2 Carbon。
近年来,为了追求高性能纳米柔性电子复合材料,研究人员开始关注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素因其优异的性能和独特的结构(如可再生性、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纳米纤维素材料缺乏导电性,这限制了其在柔性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石墨烯具有显著的特性,包括高比表面积、强大的机械强度和高导电性,使其成为一种前景广阔的碳基纳米材料。因此,人们加大了对石墨烯-纳米纤维素柔性电子复合材料制备的研究力度。虽然已有关于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应用的研究,但关于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在柔性电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仍然缺乏全面的信息。
本文,天津科技大学Ting Xu、解洪祥、司传领 教授、奥本大学Haishun Du等研究人员在《INT J BIOL MACROMOL》期刊发表名为“Nanocellulose-graphene composit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flexible electronics”的综述,探讨了纳米纤维素/石墨烯柔性电子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本文首先从复合膜、气凝胶和水凝胶三个方面介绍了纳米纤维素/石墨烯柔性电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其次,综述了纳米纤维素/石墨烯柔性电子复合材料的最新应用,包括传感器、超级电容器和电磁屏蔽。最后,讨论了这一新兴领域的挑战和未来方向。
图1.纤维素、CNF、CNC和BC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2016-2023 年间,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以 "CNF/石墨烯用于传感器 "或 "CNC/石墨烯用于超级电容器 "或 "BC/石墨烯用于电磁干扰屏蔽 "为关键词进行研究,发现共发表文献 503 篇。因此,本文旨在总结纳米纤维素/石墨烯柔性复合材料的合成策略、工作机理及其在柔性电子中的应用进展。我们首先总结了将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成薄膜、气凝胶和水凝胶的合成策略。随后,我们总结了它们的复合材料在柔性电子产品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和电磁屏蔽中的应用。
图2.Web of Science关于用于柔性电子的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索引文件的数量
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截至目前,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共混,组装和原位聚合等方式制备,以生产薄膜,气凝胶,水凝胶(图3)。其中,共混法是制备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最广泛的技术。该方法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纳米级均匀分散体,但在蒸发过程中容易积累和聚集。与共混法相比,原位聚合可以保持材料的结构,同时保证纳米粒子的均匀纳米级分布,有利于制备水凝胶和气凝胶复合材料。虽然逐层组装(LBL)可以精确控制纳米复合材料的厚度和各种基材的均匀涂层,但该技术主要用于制备薄膜并且可以积累各种性能,但其较慢的层沉积使该过程相对耗时。总结了用于柔性电子的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复
合材料制造的最新进展。在下一节中,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分别包括薄膜、气凝胶和水凝胶。
图3.纳米纤维素-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应用
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包括柔性电子传感,能量存储,生物医学,屏障和包装, 紫外线和电磁屏蔽 , 热管理 , 以及吸附和分离技术.石墨烯-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这些有趣特性鼓励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并释放其在各种应用中的潜力。将分别从传感器、超级电容器和电磁屏蔽等方面介绍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图4.(a)RGO/CA纤维膜制备示意图,(b)木质纤维素纳米原纤维柔性气体传感器制备示意图。(c)纤维素/rGO复合材料和纯纤维素的温度传感。(d) 碳气凝胶生产示意图。(e) 将GN-CNF@PVA和CNF/PVA凝胶合并的自愈行为;基于GN-CNF@PVA水凝胶的应变传感器记录的电流变化。
由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衍生的柔性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柔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柔性复合材料成薄膜、气凝胶、水凝胶的制备方法。此外,还介绍了柔性复合材料在传感器、超级电容器和电磁屏蔽中的应用。纳米纤维素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高比表面积和生物相容性。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机械强度、高比表面积等特性。纳米纤维素和石墨烯的结合使复合材料优于单一材料。而且,纳米纤维素可以有效克服石墨烯容易积累的缺点。因此,纳米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机械强度、延展性、生物相容性、导电性、吸附性和过滤能力。
全球碳减排行动深入,交通领域电气化驱动新能源汽车数量高增,与此同时新型材料的出现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带来了优势条件。金刚石作为具有独特物理化学特性的新型材料,也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广泛应用与助力。
金刚石材料的热导率和电学特性优势十分显著,没有任何明显短板,其热导率可达2000W/m.k,是铜、银的5倍,又是良好的绝缘体,这也使得金刚石器件拥有更高的功率处理能力,也意味着采用金刚石微波功率器件的电子系统有望摆脱庞大笨重的散热模块而实现轻量化、小型化。
——摘选自Carbontech《金刚石“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应用在路上》
“总体来说,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DC值大概率会达到400GW左右。”S&PGlobal首席分析师胡丹表示。在9月19~20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于江苏无锡举办的“2023光伏新时代论坛”上,胡丹带来了《全球光伏需求格局及主要市场动态》的精彩演讲。
胡丹介绍,通过Q3装机数据统计以及趋势性判断,S&PGlobal将中国今年的光伏装机量调升至170GW,总体来说,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DC值大概率会达到400GW左右,同时增⻓率也创下近十年新高。
胡丹分析,2023年主要有三大需求叠加。一是地面电站,2023年随着疫情放开以及产业链价格回归理性,大型地面电站需求恢复;二是分布式光伏需求快速上升,包括欧美市场对于电价波动的敏感性带来的分布式需求,中国户用光伏市场的持续发力;三是绿氢带来新的装机需求,目前主流经济体都开始进入绿氢的抢跑时代,绿氢制氨及其他形式的结合等,绿氢对于光伏来说,也是未来需求的明显增⻓点。
具体来看,全球主要光伏市场需求如下:
中国市场
过去十年,中国光伏市场是由“十二五”的从无到有,到“十三五”的从小变大。
其中户用市场,2019年~2022年市场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装机量占比高达70%以上,属于第一梯队,安徽、江苏、山⻄等中南部以及⻄部省份则属于户用的第二梯队市场。而2023年上半年,户用梯队调整,山东被河南代替成为第一大户用市场,河北名次下滑明显,第二梯队户用市场开始快速上升。第一梯队市场主要受前期装机量快速飙升,受变压器容量限制等,需求将受到影响,第二梯队市场逐渐成为市场争抢焦点。今年全年,户用市场装机大概率达到40GW。
工商业分布式,自2021年起,随着电价调整以及能耗双控影响等,开始进入快⻋道,主要集中在⻓三⻆、珠三⻆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2023年在系统价格下降下,工商业经济性明显改善,发展更加迅速。
地面电站,2023年需求复苏,核心需求主要来自于第一批大基地,去年并网并不如预期,大部分项目将在今年度进行陆续安装和并网。
总体来说,2023年中国光伏市场需求上调至170GW,其中分布式约88GW。
欧洲市场
自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光伏市场增⻓迅速,特别是电价浮动带来了需求格局的调整,个别国家电价暴涨了10倍,由此带来了分布式光伏、户储的需求。今年欧洲市场将继续增⻓达70GW以上的装机量。
美国市场
受政策引领,美国市场地面电站项目储备快速释放。从过去两年的装机量来看,美国市场明显受到组件进口的影响,从2022年3月之后,因为东南亚产能的反规避调查,带来了美国市场在去年第二季度以后,组件进口量明显下降,限制了终端市场装机速度。为此,美国陆续进行本土化产能的规划,同时给东南亚产能免税周期24个月。2024年本土化产能到底能释放多少,要看IRA本地化产能补贴的刺激下,这将决定美国市场和东南亚产能的关系走向。
光伏已成为我国出口“新三驾马车”之一,建议光伏企业继续高度重视国际市场。
我国光伏行业已进入大规模、高质量跃升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新增装机规模、并网发电量均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当前,正处于下半年“金九银十”的关键期,我国光伏行业还会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吗?光伏行业的新增长点在哪里?《中国能源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译阳。
下半年光伏产业旺盛态势依旧
中国能源报:您如何判断下半年光伏行业的整体走势?
刘译阳:上半年光伏行业蓬勃发展,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约4.7亿千瓦,超过水电成为我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电。如今,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规模、技术水平、生产制造和产业链完善程度均位居全球第一。下半年光伏产业链还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趋势。1-7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已经突破90吉瓦,已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装机量。总体来看,今年全国光伏装机量可能超过150吉瓦。
下半年光伏行业发展会保持较为旺盛的态势,上游硅料、硅片价格稍微降一降,整个下游终端光伏装机需求就会呈现爆发式增长。
与国内新增装机量增长不同,2021年,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3.9%,2022年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3%,光伏产品出口增速呈现下降趋势,环比甚至是负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近两年光伏产品海外出口的增速较高,长期向上发展后劲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与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有较强的相关性。
如今,光伏已成为我国出口“新三驾马车”之一,建议光伏企业继续高度重视国际市场。我认为光伏产品出口环比回落不会是长期态势,而是波动性的向上增长的走势。
中国能源报: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上半年产量均同比增60%以上,下半年的产能会继续同比高增吗?
刘译阳:光伏产业链四大环节产量均增60%多,是因为有需求,国内市场对光伏需求相对旺盛。四个环节实现两位数增长,说明我国光伏行业保持健康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
如果把光伏产业比喻成人,我国光伏产业如今已是青年人,十八岁的青年人与五六岁的小孩子身体生长速度不一样,不能指望光伏行业所有环节一直上涨,产量起起落落实属正常。
发展中国家市场
需求是新增长点
中国能源报:如何理解您提到的光伏出口与国内经济相关性?
刘译阳:回想2018年光伏行业发展历程,光伏上游价格大幅下跌以后,谁也没想到会刺激海外光伏市场的爆发,目前的行业发展情况可参考当时的市场走势。
光伏海外市场的需求,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需求出现滞涨,但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对光伏有着旺盛的需求。例如,巴西成为我国第二大组件出口市场;南非市场增长明显,成为上半年我国前十大组件出口市场之一。
现在很多光伏公司非常重视欧洲这个最大的组件出口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拓展力度不够,建议企业更多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对光伏的需求。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碳中和激发了发展中国家对光伏的硬需求。世界仍有很多无电地区,这些地方更需要光伏企业推动新兴、陌生的市场解决无电问题。当然,光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存在一定风险,建议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在出口信贷、出口汇兑、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降低出口风险。
促进光伏产品出口,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发力,维护好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化解一些国家对我国光伏的歧视性政策。
中国能源报:发展中国家市场会成为光伏企业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刘译阳: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光伏出口最具潜力的市场,很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只能做简单的初级农产品加工,不具备工业化水平。如果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光伏制造、光伏+储能等产业,至少在电力基础设施应用上会取得较大改善,发展中国家光伏行业也将形成正循环态势。
我之前曾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了很多年,不少国家的老百姓深受无电之苦,一天停电几次,在基本民用电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工业发展难上加难。所以,光伏、电力设备等企业可以积极“走出去”,帮助这些国家改造升级电力基础设施,助力其实现工业进步。
竞争是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能源报:从上半年情况来看,我国光伏产业上游扩产规模庞大,您如何看待产业过热的苗头?
刘译阳:总体来讲,光伏行业的过剩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也就是先进产能不足。必须强调,市场经济肯定是过剩经济,有过剩经济才有优胜劣汰,企业才会拼命降本增效,提高产品性价比。如果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紧短缺经济,光伏产品不可能有如今的快速技术迭代。
光伏市场的激烈竞争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促使中国光伏行业成长为全球第一。
如果没有激烈竞争,没有企业拼搏,光伏全球第一的地位就遥不可及。所以,不要一听见“过剩”,就担心行业发展。光伏行业的过剩是必然,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更好、更快发布行业的信息,让市场机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核心的关键作用。
中国能源报:如今,跨界、央国企入局光伏愈来愈多,在您看来,新入局的企业如何才能站稳脚跟?
刘译阳: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不要盲目冲动投资。光伏已经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发展速度和竞争的态势异常激烈,光伏产品、设备3-5年就要迭代。尤其是央企、国企投资的光伏行业,千万别与民企比制造,体制机制决定其投资的决策过程和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可能刚投资就成为落后产能。由于融资成本等资金体量较大,又不可能出清和破产,有可能造成整个行业产生螺旋式下降,形成“有形之手”干预市场,而“无形之手”难以发挥市场作用。当然,央企国企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选择资本或者财务投资则比民企更具优势。
对于一无市场、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四无人才储备跨界而来的企业,可以从边缘市场、细分市场介入,慢慢积累能力与实力。我们不反对跨界投资光伏,但是投资时要选准赛道,不要盲目投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产业链和已经相对成熟的领域,否则,从历史经验和商业逻辑来看,其成功的概率极小。
下游终端光伏装机需求就会呈现爆发式增长。
与国内新增装机量增长不同,2021年,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3.9%,2022年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3%,光伏产品出口增速呈现下降趋势,环比甚至是负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近两年光伏产品海外出口的增速较高,长期向上发展后劲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与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有较强的相关性。如今,光伏已成为我国出口“新三驾马车”之一,建议光伏企业继续高度重视国际市场。我认为光伏产品出口环比回落不会是长期态势,而是波动性的向上增长的走势。
中国能源报: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上半年产量均同比增60%以上,下半年的产能会继续同比高增吗?
刘译阳:光伏产业链四大环节产量均增60%多,是因为有需求,国内市场对光伏需求相对旺盛。四个环节实现两位数增长,说明我国光伏行业保持健康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如果把光伏产业比喻成人,我国光伏产业如今已是青年人,十八岁的青年人与五六岁的小孩子身体生长速度不一样,不能指望光伏行业所有环节一直上涨,产量起起落落实属正常。
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是新增长点
中国能源报:如何理解您提到的光伏出口与国内经济相关性?
刘译阳:回想2018年光伏行业发展历程,光伏上游价格大幅下跌以后,谁也没想到会刺激海外光伏市场的爆发,目前的行业发展情况可参考当时的市场走势。光伏海外市场的需求,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需求出现滞涨,但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对光伏有着旺盛的需求。例如,巴西成为我国第二大组件出口市场;南非市场增长明显,成为上半年我国前十大组件出口市场之一。
现在很多光伏公司非常重视欧洲这个最大的组件出口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市场拓展力度不够,建议企业更多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对光伏的需求。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碳中和激发了发展中国家对光伏的硬需求。世界仍有很多无电地区,这些地方更需要光伏企业推动新兴、陌生的市场解决无电问题。当然,光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存在一定风险,建议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在出口信贷、出口汇兑、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降低出口风险。
促进光伏产品出口,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发力,维护好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化解一些国家对我国光伏的歧视性政策。
中国能源报:发展中国家市场会成为光伏企业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刘译阳: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光伏出口最具潜力的市场,很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只能做简单的初级农产品加工,不具备工业化水平。如果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光伏制造、光伏+储能等产业,至少在电力基础设施应用上会取得较大改善,发展中国家光伏行业也将形成正循环态势。
我之前曾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了很多年,不少国家的老百姓深受无电之苦,一天停电几次,在基本民用电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工业发展难上加难。所以,光伏、电力设备等企业可以积极“走出去”,帮助这些国家改造升级电力基础设施,助力其实现工业进步。
竞争是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能源报:从上半年情况来看,我国光伏产业上游扩产规模庞大,您如何看待产业过热的苗头?
刘译阳:总体来讲,光伏行业的过剩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也就是先进产能不足。必须强调,市场经济肯定是过剩经济,有过剩经济才有优胜劣汰,企业才会拼命降本增效,提高产品性价比。如果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紧短缺经济,光伏产品不可能有如今的快速技术迭代。
光伏市场的激烈竞争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促使中国光伏行业成长为全球第一。
如果没有激烈竞争,没有企业拼搏,光伏全球第一的地位就遥不可及。所以,不要一听见“过剩”,就担心行业发展。光伏行业的过剩是必然,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更好、更快发布行业的信息,让市场机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核心的关键作用。
中国能源报:如今,跨界、央国企入局光伏愈来愈多,在您看来,新入局的企业如何才能站稳脚跟?
刘译阳: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不要盲目冲动投资。光伏已经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发展速度和竞争的态势异常激烈,光伏产品、设备3-5年就要迭代。尤其是央企、国企投资的光伏行业,千万别与民企比制造,体制机制决定其投资的决策过程和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可能刚投资就成为落后产能。由于融资成本等资金体量较大,又不可能出清和破产,有可能造成整个行业产生螺旋式下降,形成“有形之手”干预市场,而“无形之手”难以发挥市场作用。当然,央企国企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选择资本或者财务投资则比民企更具优势。
对于一无市场、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四无人才储备跨界而来的企业,可以从边缘市场、细分市场介入,慢慢积累能力与实力。我们不反对跨界投资光伏,但是投资时要选准赛道,不要盲目投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产业链和已经相对成熟的领域,否则,从历史经验和商业逻辑来看,其成功的概率极小。
促进光伏产品出口,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发力,维护好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化解一些国家对我国光伏的歧视性政策。
中国能源报:发展中国家市场会成为光伏企业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刘译阳: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光伏出口最具潜力的市场,很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因为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只能做简单的初级农产品加工,不具备工业化水平。如果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光伏制造、光伏+储能等产业,至少在电力基础设施应用上会取得较大改善,发展中国家光伏行业也将形成正循环态势。
我之前曾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了很多年,不少国家的老百姓深受无电之苦,一天停电几次,在基本民用电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工业发展难上加难。所以,光伏、电力设备等企业可以积极“走出去”,帮助这些国家改造升级电力基础设施,助力其实现工业进步。
竞争是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能源报:从上半年情况来看,我国光伏产业上游扩产规模庞大,您如何看待产业过热的苗头?
刘译阳:总体来讲,光伏行业的过剩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也就是先进产能不足。必须强调,市场经济肯定是过剩经济,有过剩经济才有优胜劣汰,企业才会拼命降本增效,提高产品性价比。如果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紧短缺经济,光伏产品不可能有如今的快速技术迭代。
光伏市场的激烈竞争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促使中国光伏行业成长为全球第一。如果没有激烈竞争,没有企业拼搏,光伏全球第一的地位就遥不可及。所以,不要一听见“过剩”,就担心行业发展。光伏行业的过剩是必然,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更好、更快发布行业的信息,让市场机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核心的关键作用。
中国能源报:如今,跨界、央国企入局光伏愈来愈多,在您看来,新入局的企业如何才能站稳脚跟?
刘译阳: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不要盲目冲动投资。光伏已经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发展速度和竞争的态势异常激烈,光伏产品、设备3-5年就要迭代。尤其是央企、国企投资的光伏行业,千万别与民企比制造,体制机制决定其投资的决策过程和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可能刚投资就成为落后产能。由于融资成本等资金体量较大,又不可能出清和破产,有可能造成整个行业产生螺旋式下降,形成“有形之手”干预市场,而“无形之手”难以发挥市场作用。当然,央企国企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选择资本或者财务投资则比民企更具优势。
对于一无市场、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四无人才储备跨界而来的企业,可以从边缘市场、细分市场介入,慢慢积累能力与实力。我们不反对跨界投资光伏,但是投资时要选准赛道,不要盲目投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产业链和已经相对成熟的领域,否则,从历史经验和商业逻辑来看,其成功的概率极小。
术迭代。
光伏市场的激烈竞争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促使中国光伏行业成长为全球第一。如果没有激烈竞争,没有企业拼搏,光伏全球第一的地位就遥不可及。所以,不要一听见“过剩”,就担心行业发展。光伏行业的过剩是必然,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更好、更快发布行业的信息,让市场机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核心的关键作用。
中国能源报:如今,跨界、央国企入局光伏愈来愈多,在您看来,新入局的企业如何才能站稳脚跟?
刘译阳: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不要盲目冲动投资。光伏已经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发展速度和竞争的态势异常激烈,光伏产品、设备3-5年就要迭代。尤其是央企、国企投资的光伏行业,千万别与民企比制造,体制机制决定其投资的决策过程和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可能刚投资就成为落后产能。由于融资成本等资金体量较大,又不可能出清和破产,有可能造成整个行业产生螺旋式下降,形成“有形之手”干预市场,而“无形之手”难以发挥市场作用。当然,央企国企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选择资本或者财务投资则比民企更具优势。
对于一无市场、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四无人才储备跨界而来的企业,可以从边缘市场、细分市场介入,慢慢积累能力与实力。我们不反对跨界投资光伏,但是投资时要选准赛道,不要盲目投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产业链和已经相对成熟的领域,否则,从历史经验和商业逻辑来看,其成功的概率极小。
光伏行业突发热闹。
近日,隆基宣布BC电池将成为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态度明确,大家对BC电池的关注再掀高潮。
这次小高潮,更像是当前光伏产业周期与宏观资本周期跌宕共振的一次宣泄,光伏行业近年来占主导的价值观正在受到挑战,从过去几年的“功利主义”向未来一段时间的“精致主义”转变。
我们在2023年4月曾发表《光伏新秩序》,如今随着产业及资本双重周期的跌宕,光伏秩序似乎再次重构,而且更像是回归。
01
资本周期调整
这是导火索。
此前,高层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证监会应声落实并收紧IPO及上市公司再融资。
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个话题我们在前期文章中均有提及,不再累述,毋庸置疑,一级市场的降温和二级市场的收紧,使资本将从“充裕”逐渐变得“稀缺”。
光伏行业资本支出较大,更当重视,这对企业战略经营尤其是产能建设、资本支出及融资计划,都产生了直接重要影响,后续上市公司再融资及拟上市公司IPO将变得更加艰难。
资本收紧已是明牌,产业影响也将逐次到来。
02
从“产能为王”回归“技术为王”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产能为王”,大干快上。在某种程度,正是资本“催肥”所致。
近日,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在其《A股再融资阶段性收紧 新能源行业高速扩张或暂歇》报道中也进行了阐述,“资本追捧是这一轮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股权融资、IPO上市、再融资以及地方政府资金比较充裕,大干快上,而技术迭代又有周期,必然导致同质化产能问题严重。”
这在TOPCon上尤为明显,隆基董事长直言,今年底或者明年上半年,大概有400-500GW的TOPCon产能投向市场,投资收益的压力非常大,如果很快进入到一个相对过剩状态,这个投资怎么赚钱呢。
如果说,资本是“产能为王”的重要推手,那么随着资本的明确收紧,资本密集型的“产能为王”再难成立,势必回归技术密集型的“技术为王”。
要么规模化成本为王,要么差异化技术为王。
头部企业心里跟明镜似的。
为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隆基不愿意在TOPCon电池上比拼产能,而更愿意在BC电
池上比拼技术,独树一帜,绝对领先,而资本市场对BC电池的热烈反响更是对这种产业风向变化的附和。
03
从“一体化”回归“专业化”
一体化,是资本助推的另一杰作。
关于光伏“一体化”,我们在2023年4月《光伏一体化是“双刃剑”》以及6月《光伏又一篇章》中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体化”毕竟属于经营杠杆,“加杠杆”自然需要资本。尤其是近几年,资本通道宽松,光伏巨头纷纷大额融资,资本竞争大上台阶,并不断撬动地方政府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一轮“一体化”的驱动力。
纯粹的资本驱动。
当资本过于充足的时候,企业自然会不断拓展竞争边界,向上下游相关领域侵蚀别人的地盘。前几年,光伏巨头之间相互试探,相互进击,在资本的裹挟下,在地方政府的助推下,不断强化并形成了当下“一体化”的内卷局面。
同样道理,如果作为“一体化”重要推手的“资本”掉链子,不再充裕,光伏巨头们必然将“兵力”收拢用于巩固自己的核心地盘,将有限资源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而不是盲目攻击别人,也就是从“一体化”回归“专业化”了。
04
估值回归
如果这一轮资本周期和产业周期,能够实现光伏行业如上“回归”,也不是坏事。
光伏内卷,苦其久矣。
如果大家能够从同质化产能竞争和一体化的相互攻击当中,回归技术创新的产业本源,对于行业长期发展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估值会更高。同质化惨烈竞争下资本催生的估值,相比差异化竞争下技术创新的估值,后者才有超额利润,才有更高估值。
这也是监管部门希望看到的,毕竟他们提出了“扶优限劣”的官方说法。只有头部企业技术不断进步,业绩质量不断改善,估值不断提升,才能实现“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目标。
反观过去一年多,光伏行业整体估值大幅下滑,同质竞争、产能过剩等等,都是重要原因。
新秩序,新估值。
只有秩序重构,才能迎来估值重构。
如果光伏行业能够在这一轮资本收紧过程中,从“产能为王”回归“技术为王”,从“一体化”回归“专业化”,在技术及专业化方面更具优势的头部企业,估值水平必然会提升。
这或许是监管部门、光伏玩家乃至投资者们都希望看到的局面,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近年来,作为光伏组件的核心部件,P型电池中的perc电池通过技术的不断更新,主流量产效率已经由2013年的20.3%达到了2022年的23%~23.5%,受其巨大的成本优势,占据着80%的市场份额,目前PERC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为隆基绿能创造的24.05%,已经十分接近ISFH 24.5%的实验室效率极限,很难有巨大突破。为进一步降本增效,N型电池片进入大众视野,尤其以TopCon技术为首的电池片,成为光伏行业的新宠儿。TopCon技术使得电池片拥有28.7%的效率,且高双面率、低衰减、低功率温度系数的优势,使得各家公司已积极布局,据solar Media报道:N型电池市场将在2025年占50%,2030年占到90%以上,perc升级n+topCon将主导未来晶硅电池。
提到N型TopCon电池组件,不得不提及封装组件的胶膜。胶膜在组件成本中,虽然只占到5%~7%,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保护电池片,延长组件使用寿命,还能保证足够的光线透过胶膜保证电池片的发电效率。传统的EVA胶膜主要通过EVA粒子与其他助剂催化经熔融加工而来,虽成本较低但抗PID性能没有POE高。目前,TopCon电池因
正银含其他金属成分对水汽表现的更为敏感,因此EVA的防水性已经不能保证TopCon电池的发电效率。同时,由于EVA胶膜在光热、湿热的环境下具有分解产生酸,对包覆的电池片具有腐蚀的潜在性,严重影响组件的使用寿命。据孙泽阳等在《EVA与POE在双玻组件的使用探讨》一文中分析,POE 胶膜具备更低的低水气透过率(仅为EVA胶膜的1/8 左右)和抗PID衰减,相较EVA胶膜,POE因具有非极性高分子的结构特点,可以保证组件在实际高温高湿环境下能够安全运行并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POE核心成分的POE粒子,占到POE成本的80%,过去国内企业未能完全突破POE催化体系,POE粒子主要依靠进口,进口商被陶氏化学、埃克森美孚、三井、LG所垄断。POE 粒子的生产主要涉及高碳α-烯烃技术、茂金属催化剂以及溶液聚合技术三大壁垒。α-烯烃是POE产业链最核心的技术,POE为乙烯、α-烯烃的共聚物,其中α-烯烃是核心原材料,共聚比例高于20%。由于合成难度大,目前α-烯烃是制约POE生产的关键要素,占POE产业链利润的60%。生产POE需己烯(C6)或辛烯(C8)-烯烃,由于α-烯烃中碳元素越高合成壁垒越高,导致国产周期不断延长;目前卫星化学通过自主研发成功突破α-烯烃关键技术,已有3项相关专利,打破SASOL、壳牌、雪佛龙等海外企业垄断。据国盛证券报道,国产POE胶膜将在2025~2030年产量可突破65万吨/年。
图表1 2021年全球主要POE生产企业及产能
国内企业也加码布局,抢占市场份额,2021年我国光伏胶膜行业市占率排名前四的企业分别为福斯特、斯威克、海优新材和赛伍技术,市占率合计达86%。其中福斯特市占率最高,达50%,其次为斯威克和海优新材,市占率分别为18%和13%。
图表2 截至2022年12月国内市场POE胶膜企业情况一览
自2022年以来,N型电池产能快速扩张,目前,国内N型电池产能规划已超过640GW。根据智研咨询的报道,截至2022年底,我国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产能已到达77.4GW,同比增幅接近7成。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和浙江等地,产能占比分别为42.76%、31.01%和19.38%,三省合计产能占比达93%以上。得益于N型电池的快速发展,POE材料需求量也将持续上行。随着国内企业对POE项目的布局且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技术也得到巨大的突破,包括材料、配方、设备和工艺,截止2021年末,福斯特拥有发明专利434项,其中授权有效的发明专利就高达161项。同时,截至 2022 年 12 月,国内POE总规划产能约 210 万吨/年。
未来,光伏行业将延续高速增长态势。随着光伏行业爆发式增长,也将拉动POE胶膜材料需求量暴增,进一步加快国产化进程,推动POE行业高质量发展。
BC类电池并不是一种新技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创立的Sun Power公司就提出叉指式BC结构,取名为IBC,并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产业化。然而一直以来,包括IBC在内的BC电池技术发展缓慢。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BC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技术难度大、开发成本高、量产难度大。
什么是BC电池?
BC电池:背接触电池,包含IBC、HBC、PBC、ABC、HPBC等。IBC电池为叉指式背接触太阳电池,其电池结构特点为正面沉积钝化和反射膜、无金属栅线,消除了正面金属电极结构带来的光学损失;背表面的PN结和金属接触以叉指式排列。
IBC电池结构一般以N型硅片为基底/衬底,前表面是n+的前场区FSF,背表面为叉指状排列的p+发射极diffusion和n+发射极diffusion,电池的正背面的钝化层均采用SiNx/SiO2叠层膜,电池的正负两极金属接触在电池背面呈叉指状排列。
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BC不是一种全新的电池技术。Back Contact,指金属电极均以叉指状排列在电池背面,为正面创造更多的吸光面积,提高电池片的整体光电转换效率。隆基一直再做的bc技术是p型的hpbc,即在P型硅片上做到跟N型一样的效率,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
其次,BC不是一种孤立的电池技术,可与多种电池技术结合。TBC=TOPCon(隧穿氧化硅/掺杂多晶硅)+BC(全背面接触);HBC=HJT(非/微晶硅)+BC(全背面接触);TBC/HBC的竞争实质上是TOPCon和HJT的进一步差异化竞争。
第三,相较其他P型、N型电池,其正面无栅线,美观性好,具备转化效率高,低衰减、温度系数好等优势。根据爱旭股份公告的珠海首期6.5GW ABC电池项目数据,其电池转换效率达26.5%,组件转换效率达24%(大幅优于常规PERC电池转换效率23.4%以及组件转换效率21.3%),BC电池转换效率更优,此外其外表美观,在分布式上优势更为突出。
从1到N,XBC量产加速中,效率领先有望成为主流技术之一
XBC技术凭借独特的电池片结构,保持领先的效率。隆基绿能方面,公司西咸新区HPBC电池项目已于今年3月全面投产,产能处于持续爬坡中;爱旭股份方面,除已投产的珠海首期6.5GW 电池项目,今年上半年加码宣布投资建设珠海3.5GW电池扩产项目及10GW配套组件项目、义乌15GW电池及配套组件项目和济南10GW电池及配套组件项目。此外,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有BC相关技术储备。
相关设备方面,帝尔激光的BC(背接触电池)激光微蚀刻设备已取得头部公司量产订单,与A在连续12个月内签订约9.76亿元订单,占2022年主营收的73.72%;广信材料已经开发了光伏绝缘胶、光伏封装胶、光伏感光胶、光伏抗蚀刻胶、光伏抗电镀胶等一系列光伏胶品解决方案,虽然是根据不同的工艺路线和应用场景开发,大部分产品都可以适配或迭代至适用于BC电池或衍生的TBC、HBC等XBC工艺。
技术迭代趋势下,行业边际如何变化?
随着技术迭代节奏加快、产研不断突破,XBC产业化进程将在2023年开始持续加速。IBC结构作为一种平台型结构,能与多种路线结合,兼具正面无遮挡与钝化层优化的优势,效率持续领先于同时代其他晶硅技术路线。与领先效率对应的是独家的技术,在N型转型加速过程中,XBC技术的独家性有望成为相关企业的护城河。从产业化角度看,XBC目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差异化较强,凸显光伏制造业的Know-how,是N型技术中最具有差异化的路线。国内爱旭股份、隆基绿能引领XBC产能扩张,打造了极具差异化的产品。
隆基绿能采用的高性价比的HPBC、HPDC技术,也是扩建XBC产能最快、最大的企业,推出了Hi-Mo 6这一代极具差异化的产品;爱旭股份采用极致效率的ABC技术,打造了黑洞、白洞等领先产品。
一.研究背景
富镍正极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正极材料,但随镍含量增加,会伴随过渡金属离子溶解相变、气体释放或形成微裂纹等不利影响。常见改性策略主要包括:金属掺杂、表面涂层和处理、梯度结构、液体电解质的改性和固体电解质等。除此之外,使用功能性聚合物粘结剂稳定NCM 811正极也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聚偏二氟乙烯(PVDF)由于其显著的电化学稳定性,已在锂离子电池中使用了几十年,且经常用作基准材料,然而,由于其缺乏功能性官能团、粘附性差、导电性差以及与活性颗粒的相互作用有限等问题限制其进一步在高镍正极中的使用。因此,改善聚合物粘结剂对于提高高镍正极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理想的粘结剂必须具有以下特性:
(1)高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
(2)良好的机械性能,如高模量、拉伸性和柔韧性、强粘合性和内聚力等;
(3)高电子和/或离子导电性等。
尽管现有的改性粘结剂使得高镍正极性能得到改善,但这些粘结剂需要多步繁琐的合成以及涉及具有宽分子量分布、不均匀链长、随机支化等控制不良的聚合反应等,所以需要进一步设计开发新型粘结剂改性策略。
尽管现有的改性粘结剂使得高镍正极性能得到改善,但这些粘结剂需要多步繁琐的合成以及涉及具有宽分子量分布、不均匀链长、随机支化等控制不良的聚合反应等,所以需要进一步设计开发新型粘结剂改性策略。
二.成果简介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Krzysztof Matyjaszewski和Jay F. Whitacre团队设计并开发了一种新型共价接枝共聚物工程PVDF粘结剂。该接枝的无规共聚物粘结剂具备优异的柔韧性(伸长率319%)、粘合强度(比传统PVDF高50倍)、过渡金属螯合能力以及高效离子电导等,使用所设计的粘结剂组装NCM 811半电池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池体系在4C下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143.4 mAh/g),且在0.5 C下循环230次后仍具有70.1%的容量保持率,远高于传统PVDF(52.3%),表明该粘结剂与NCM 811具有良好的结构相容性,这为开发高性能电池提供了重要思路。
三、研究亮点
(1)本工作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技术,合成了新型功能化接枝聚合物粘结剂,为新型粘结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可控的方法。
(2)该粘结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导电性以及热稳定性,可以显著改善高镍正极的结构不稳定特性,对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本工作探索了一种新的合成路线:通过从PVDF-CTFE主链接枝来重新设计PVDF粘结剂,以获得具有多个功能化官能团的梳状聚合物结构,利用可控接枝聚合技术使聚合物获得了更好的均匀性、可以防止相分离/聚集,从而为正极材料提供更均匀形态。研究发现,该PVDF-CTFE-g-PEGA-co-PAA粘结剂有利于控制CEI形成以及通过抑制相变和降解来保持NCM 811的稳定性。这项研究表明了接枝技术用于设计先进的功能化聚合物粘结剂的潜力,结合其可调的接枝密度以及可变的接枝重量比,这对开发高性能高镍正极具有重要帮助。
9月6日,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会议由山西省能源局、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主办,以“数字引擎 储动未来”为主题,重点聚焦新型储能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赋予新动能、新优势。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共建数字储能新生态”进行了探讨。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新型电力系统激活储能产业发展
“双碳”目标的提出表明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已明确。电力要从用能源头上清洁化,从终端侧实施电能替代。常规的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有新的用能形式,同时用电侧也增加了较多产业用电量,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和用电侧都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就激活了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
储能产业如何服务好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需要上下游协同运行。电能不方便储存,储能要想服务好新能源发电侧以及用电侧的不确定性,离不开数字化技术。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首席专家金翼:多措并举推进新型储能发展
图片
近年来,新型储能发展迅猛,除了锂离子电池外,目前多技术路线都在并行发展,多场景、多能赋用也初步显现,新型储能总体发展前景广阔。虽然安全性和经济性确实是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短期难题,但任何行业在发展中都有成长期,这些难题可通过各方努力解决。
在经济性方面,可以通过研发等方式降低成本;在政策方面,可以通过不同场景进行差异化设计;在安全性上,加大对例如固态电池等的研发力度,包括预警、消防等技术手段进行联合应用,将安全风险降低;在管理方面,要将管理措施落到位,把综合手段运用好;在技术层面,相信大量技术难题会随着攻关力度的加大在未来得以解决。
特别在数字化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智慧融合的特征。智慧化趋势有较强的数字化和工业物联网特征,在运维、撮合交易、未来运行等方面,数字经济都可发挥巨大作用。国家能源集团也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在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助力数字化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发电集团之一,在全球能源革命,包括“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必然会迎来新能源高速发展的阶段。集团公司“十四五”末要实现新能源新增装机9000万千瓦以上、力争1亿千瓦的目标。
从系统规划层面,国家能源集团去年编制了集团新型储能战略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场景和期待达到的效果;另外,国家能源集团把重点区域、重点省份作了详尽的测算和分析,包括新型储能应该配置的选点、容量等,这为后续各个地区新型储能的发展以及集团规划了适合自己的路径。
在科技研发方面,国家能源集团从新型储能装备到应用产业链多个层面持续加大投入。首先修编规划,并将相关领域列入集团十大重点科研攻关方向。同时,国家能源集团对新型储能全链条都加强了科研投入,包括实验能力建设、实证建设、产业化技术等。此外,国家能源集团还根据实际情况正在修编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未来可能通过全链条的科研支持集团储能大规模发展。
示范工程方面,目前代表性工程以及还在策划中的其他工程主要是针对发电集团较为关注的场景,包括未来大量“沙戈荒”地区电站建设的需求。国家能源集团将稳步推进示范验证规模,未来在适当时机再去验证新型储能的形式。
平台建设方面,国家能源集团有较为完备的储能研发技术产业链条,目前搭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实验检测实证和产业化等平台已初具规模。另外,国家能源集团还积极参与例如储能电站安全信息监测平台等国家平台的建设。
总体而言,虽有准备,但和行业里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一样,国家能源集团还处于发展大规模新型储能的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希望通过研发示范、平台建设等走出国家能源集团自己的道路,规划建设、运行好新型储能电站。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军六: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元素
图片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为此,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其中储能又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储能的出现,使传统电网从“刚性”电网变得更加“柔性”,其发展更有利于电网安全,在辅助服务的调峰、调频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同时还会助力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纳。
近几年,储能在山西发展迅猛。在储能的发展过程中,山西省电力公司在电网规划、建设、运营,特别是大电网控制、大电网与储能的数字化结合方面取得较好发展。在科技方面,山西省电力公司还加大了公共储能与区块链新技术的连接,并已迈出可喜一步。
市场机制建设是储能发展过程中的必须一环。山西电力市场作为国内起步最早、品种最全、运行时间最长的一个电力市场,目前,已经实现了“新能源参与服务市场、新能源参与绿证市场”。相信在未来将更好地助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未来,山西省电力公司将继续在储能的发展进程中做好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储能发展的践行者、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
科华数能常务副总裁崔剑:经济性与安全性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
图片
储能已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能源储存方式多种多样,电化学储能只是其中一种。储能可以增加电网运行的灵活性。
经济性、安全性是关系储能行业发展速度的关键性问题。其中,经济性已经不单纯是系统本身的成本,也关乎整体投资收益。
另外,从安全性角度看,我国储能行业高速发展以来,安全问题愈发受重视。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出发,随着技术不断迭代进步,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绝对的安全意味着绝对的成本,安全问题又涉及经济性问题,在当前现有政策环境、盈利空间、国家级以及行业级各方面验收安全标准之下,我们能够以什么方式达到各级各部门要求,是当下需要考虑的。
隆基绿能解决方案总裁张晓鸣:立足光伏,助力储能高质量发展
图片
新能源发展迅猛背景下,储能在整个电网系统中的平衡作用非常显著。但从经济性角度而言,很多项目在收益率测算上如果叠加储能就会面临“算不过来账”的窘境,尤其中西部地区电价相对较低,政府缺乏针对性配套政策,要求配备储能装置可能会形成一定压力。
为此,首先,需要把原有对于储能的测算从表面计量结构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核算主体来运行和考量,这样可以减轻电站负担,同时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给予鼓励和补充;其次,电芯寿命现在已大大提升,相信未来其他元器件寿命也会有所延长,如果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经济账应该就能算得过来了,通过迭代延长生命周期,能够匹配相应业主方的投资预期。上述几个维度叠加数字化发展,在整个后期运维方面,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做一些智能化的调配。在这个维度上,可以加快对于整个设备运行的可观、风险的可控,以此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这样能极大减轻项目开发压力。同时我们也呼吁特别是在电价比较低的区域推出扶持政策。
隆基作为光伏行业引领者,在光伏领域不断深耕,不断在光伏技术方面进行迭代,投入了非常大的努力。截至今年,隆基累计研发费用达到200亿元,近年连续14次打破了电池效率纪录。我们不断在通过迭代的方式,争取降低发电侧的LCOE,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发电产品。
除科技制造外,隆基现也在逐步开展科技服务。通过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方案,利用设备匹配整个系统进行算法迭代,给客户更精准、更定制化的服务。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储能技术,跟业内合作伙伴一起,在电性能上进行系统端匹配。隆基愿意去做相关研究,同时希望为客户提供更低的度电成本,为经济效益提升贡献力量。
此外,隆基也在2021年布局成立氢能事业部,最新产品能够实现制氢每标方耗电4.1度,领先于业内平均水平。氢能在长时间跨度和长空间跨度上,能够实现对能量传输、绿能系统的改善。所以氢能现在也是隆基的重要抓手,结合光伏和储能形成的“光储氢”系统,可以为整个广义的储能系统提供更好的方案支撑。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迭代和技术方案服务,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友商客户携起手来,为打造低碳环保的世界尽一份力量。
明阳智能储能事业部总经理赵家欣:通过储能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图片
储能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其实都自带储能属性。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电力系统一定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所以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储能是电力、电子、电控等多赛道交叉的技术,在不同赛道的加持下发展良好。
在电源侧,运用数字化技术可实现更好更优的便捷性;在用户侧,数字化技术更是形成虚拟电厂的加持,通过行业数据分析实现第二轮收益;未来碳交易成型时,则会形成第三轮发展。
明阳智能对于储能的总体规划分为三点。首先,明阳智能是具备风光储氢全板块的企业,储能首先是服务于公司板块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明阳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一直以优质的服务、可靠的产品、实惠的价格提供贴心满意的服务。从国内看,明阳智能的储能板块已在4个省、直辖市建立了生产车间,拉动区域就业、产值、税收以及拉动整个区域对整个能源板块的布局。明阳智能不仅仅做产品,而是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明阳智能可为客户提供从前端的项目勘测、设计施工、产品制造、后端的服务等的解决方案。明阳智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健康产业生态,服务整个新能源环节。
能链执行总裁、储能事业群总裁王春翔:完善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图片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如旭日初升。一方面,从国家能源安全来看,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未来需要打造更多新型储能技术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型储能千瓦时每次的调度成本持续下降,跟现在煤电发电成本基本持平,能源革命即将到来。
在建立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方面,能链智电今年一季度充电量已突破10亿度。通过能链智电所连接的5.5万座充电场站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在极速增长,预计2023年还会增长900万辆。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公用充电量137亿度,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链智电作为新能源行业的“连接器”,可通过算法调度司机用电习惯,完成用电调整;通过部署储能来实现真正的需求侧波动性调节。
接下来,能链智电会专注于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服务好、打造好”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能链智电也已迈出国门,正在进军欧洲充电服务网络。希望未来和行业同仁共同推进“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换,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发展
近年来,新型储能发展迅猛,除了锂离子电池外,目前多技术路线都在并行发展,多场景、多能赋用也初步显现,新型储能总体发展前景广阔。虽然安全性和经济性确实是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短期难题,但任何行业在发展中都有成长期,这些难题可通过各方努力解决。
在经济性方面,可以通过研发等方式降低成本;在政策方面,可以通过不同场景进行差异化设计;在安全性上,加大对例如固态电池等的研发力度,包括预警、消防等技术手段进行联合应用,将安全风险降低;在管理方面,要将管理措施落到位,把综合手段运用好;在技术层面,相信大量技术难题会随着攻关力度的加大在未来得以解决。
特别在数字化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智慧融合的特征。智慧化趋势有较强的数字化和工业物联网特征,在运维、撮合交易、未来运行等方面,数字经济都可发挥巨大作用。国家能源集团也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在数字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希望助力数字化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发电集团之一,在全球能源革命,包括“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必然会迎来新能源高速发展的阶段。集团公司“十四五”末要实现新能源新增装机9000万千瓦以上、力争1亿千瓦的目标。
从系统规划层面,国家能源集团去年编制了集团新型储能战略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场景和期待达到的效果;另外,国家能源集团把重点区域、重点省份作了详尽的测算和分析,包括新型储能应该配置的选点、容量等,这为后续各个地区新型储能的发展以及集团规划了适合自己的路径。
在科技研发方面,国家能源集团从新型储能装备到应用产业链多个层面持续加大投入。首先修编规划,并将相关领域列入集团十大重点科研攻关方向。同时,国家能源集团对新型储能全链条都加强了科研投入,包括实验能力建设、实证建设、产业化技术等。此外,国家能源集团还根据实际情况正在修编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未来可能通过全链条的科研支持集团储能大规模发展。
示范工程方面,目前代表性工程以及还在策划中的其他工程主要是针对发电集团较为关注的场景,包括未来大量“沙戈荒”地区电站建设的需求。国家能源集团将稳步推进示范验证规模,未来在适当时机再去验证新型储能的形式。
平台建设方面,国家能源集团有较为完备的储能研发技术产业链条,目前搭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实验检测实证和产业化等平台已初具规模。另外,国家能源集团还积极参与例如储能电站安全信息监测平台等国家平台的建设。
总体而言,虽有准备,但和行业里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一样,国家能源集团还处于发展大规模新型储能的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希望通过研发示范、平台建设等走出国家能源集团自己的道路,规划建设、运行好新型储能电站。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军六: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元素
图片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为此,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其中储能又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储能的出现,使传统电网从“刚性”电网变得更加“柔性”,其发展更有利于电网安全,在辅助服务的调峰、调频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同时还会助力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纳。
近几年,储能在山西发展迅猛。在储能的发展过程中,山西省电力公司在电网规划、建设、运营,特别是大电网控制、大电网与储能的数字化结合方面取得较好发展。在科技方面,山西省电力公司还加大了公共储能与区块链新技术的连接,并已迈出可喜一步。
市场机制建设是储能发展过程中的必须一环。山西电力市场作为国内起步最早、品种最全、运行时间最长的一个电力市场,目前,已经实现了“新能源参与服务市场、新能源参与绿证市场”。相信在未来将更好地助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未来,山西省电力公司将继续在储能的发展进程中做好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储能发展的践行者、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
科华数能常务副总裁崔剑:经济性与安全性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
图片
储能已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能源储存方式多种多样,电化学储能只是其中一种。储能可以增加电网运行的灵活性。
经济性、安全性是关系储能行业发展速度的关键性问题。其中,经济性已经不单纯是系统本身的成本,也关乎整体投资收益。
另外,从安全性角度看,我国储能行业高速发展以来,安全问题愈发受重视。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出发,随着技术不断迭代进步,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绝对的安全意味着绝对的成本,安全问题又涉及经济性问题,在当前现有政策环境、盈利空间、国家级以及行业级各方面验收安全标准之下,我们能够以什么方式达到各级各部门要求,是当下需要考虑的。
隆基绿能解决方案总裁张晓鸣:立足光伏,助力储能高质量发展
图片
新能源发展迅猛背景下,储能在整个电网系统中的平衡作用非常显著。但从经济性角度而言,很多项目在收益率测算上如果叠加储能就会面临“算不过来账”的窘境,尤其中西部地区电价相对较低,政府缺乏针对性配套政策,要求配备储能装置可能会形成一定压力。
为此,首先,需要把原有对于储能的测算从表面计量结构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核算主体来运行和考量,这样可以减轻电站负担,同时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给予鼓励和补充;其次,电芯寿命现在已大大提升,相信未来其他元器件寿命也会有所延长,如果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经济账应该就能算得过来了,通过迭代延长生命周期,能够匹配相应业主方的投资预期。上述几个维度叠加数字化发展,在整个后期运维方面,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做一些智能化的调配。在这个维度上,可以加快对于整个设备运行的可观、风险的可控,以此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这样能极大减轻项目开发压力。同时我们也呼吁特别是在电价比较低的区域推出扶持政策。
隆基作为光伏行业引领者,在光伏领域不断深耕,不断在光伏技术方面进行迭代,投入了非常大的努力。截至今年,隆基累计研发费用达到200亿元,近年连续14次打破了电池效率纪录。我们不断在通过迭代的方式,争取降低发电侧的LCOE,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发电产品。
除科技制造外,隆基现也在逐步开展科技服务。通过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方案,利用设备匹配整个系统进行算法迭代,给客户更精准、更定制化的服务。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储能技术,跟业内合作伙伴一起,在电性能上进行系统端匹配。隆基愿意去做相关研究,同时希望为客户提供更低的度电成本,为经济效益提升贡献力量。
此外,隆基也在2021年布局成立氢能事业部,最新产品能够实现制氢每标方耗电4.1度,领先于业内平均水平。氢能在长时间跨度和长空间跨度上,能够实现对能量传输、绿能系统的改善。所以氢能现在也是隆基的重要抓手,结合光伏和储能形成的“光储氢”系统,可以为整个广义的储能系统提供更好的方案支撑。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迭代和技术方案服务,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友商客户携起手来,为打造低碳环保的世界尽一份力量。
明阳智能储能事业部总经理赵家欣:通过储能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图片
储能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其实都自带储能属性。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电力系统一定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所以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储能是电力、电子、电控等多赛道交叉的技术,在不同赛道的加持下发展良好。
在电源侧,运用数字化技术可实现更好更优的便捷性;在用户侧,数字化技术更是形成虚拟电厂的加持,通过行业数据分析实现第二轮收益;未来碳交易成型时,则会形成第三轮发展。
明阳智能对于储能的总体规划分为三点。首先,明阳智能是具备风光储氢全板块的企业,储能首先是服务于公司板块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明阳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一直以优质的服务、可靠的产品、实惠的价格提供贴心满意的服务。从国内看,明阳智能的储能板块已在4个省、直辖市建立了生产车间,拉动区域就业、产值、税收以及拉动整个区域对整个能源板块的布局。明阳智能不仅仅做产品,而是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明阳智能可为客户提供从前端的项目勘测、设计施工、产品制造、后端的服务等的解决方案。明阳智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健康产业生态,服务整个新能源环节。
能链执行总裁、储能事业群总裁王春翔:完善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图片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如旭日初升。一方面,从国家能源安全来看,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未来需要打造更多新型储能技术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型储能千瓦时每次的调度成本持续下降,跟现在煤电发电成本基本持平,能源革命即将到来。
在建立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方面,能链智电今年一季度充电量已突破10亿度。通过能链智电所连接的5.5万座充电场站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在极速增长,预计2023年还会增长900万辆。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公用充电量137亿度,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链智电作为新能源行业的“连接器”,可通过算法调度司机用电习惯,完成用电调整;通过部署储能来实现真正的需求侧波动性调节。
接下来,能链智电会专注于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服务好、打造好”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能链智电也已迈出国门,正在进军欧洲充电服务网络。希望未来和行业同仁共同推进“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换,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注的场景,包括未来大量“沙戈荒”地区电站建设的需求。国家能源集团将稳步推进示范验证规模,未来在适当时机再去验证新型储能的形式。
平台建设方面,国家能源集团有较为完备的储能研发技术产业链条,目前搭建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实验检测实证和产业化等平台已初具规模。另外,国家能源集团还积极参与例如储能电站安全信息监测平台等国家平台的建设。
总体而言,虽有准备,但和行业里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一样,国家能源集团还处于发展大规模新型储能的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希望通过研发示范、平台建设等走出国家能源集团自己的道路,规划建设、运行好新型储能电站。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军六: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元素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为此,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其中储能又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储能的出现,使传统电网从“刚性”电网变得更加“柔性”,其发展更有利于电网安全,在辅助服务的调峰、调频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同时还会助力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纳。
近几年,储能在山西发展迅猛。在储能的发展过程中,山西省电力公司在电网规划、建设、运营,特别是大电网控制、大电网与储能的数字化结合方面取得较好发展。在科技方面,山西省电力公司还加大了公共储能与区块链新技术的连接,并已迈出可喜一步。
市场机制建设是储能发展过程中的必须一环。山西电力市场作为国内起步最早、品种最全、运行时间最长的一个电力市场,目前,已经实现了“新能源参与服务市场、新能源参与绿证市场”。相信在未来将更好地助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未来,山西省电力公司将继续在储能的发展进程中做好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储能发展的践行者、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
科华数能常务副总裁崔剑:经济性与安全性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关键
储能已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能源储存方式多种多样,电化学储能只是其中一种。储能可以增加电网运行的灵活性。
经济性、安全性是关系储能行业发展速度的关键性问题。其中,经济性已经不单纯是系统本身的成本,也关乎整体投资收益。
另外,从安全性角度看,我国储能行业高速发展以来,安全问题愈发受重视。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出发,随着技术不断迭代进步,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绝对的安全意味着绝对的成本,安全问题又涉及经济性问题,在当前现有政策环境、盈利空间、国家级以及行业级各方面验收安全标准之下,我们能够以什么方式达到各级各部门要求,是当下需要考虑的。
隆基绿能解决方案总裁张晓鸣:立足光伏,助力储能高质量发展
图片
新能源发展迅猛背景下,储能在整个电网系统中的平衡作用非常显著。但从经济性角度而言,很多项目在收益率测算上如果叠加储能就会面临“算不过来账”的窘境,尤其中西部地区电价相对较低,政府缺乏针对性配套政策,要求配备储能装置可能会形成一定压力。
为此,首先,需要把原有对于储能的测算从表面计量结构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核算主体来运行和考量,这样可以减轻电站负担,同时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给予鼓励和补充;其次,电芯寿命现在已大大提升,相信未来其他元器件寿命也会有所延长,如果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经济账应该就能算得过来了,通过迭代延长生命周期,能够匹配相应业主方的投资预期。上述几个维度叠加数字化发展,在整个后期运维方面,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做一些智能化的调配。在这个维度上,可以加快对于整个设备运行的可观、风险的可控,以此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这样能极大减轻项目开发压力。同时我们也呼吁特别是在电价比较低的区域推出扶持政策。
隆基作为光伏行业引领者,在光伏领域不断深耕,不断在光伏技术方面进行迭代,投入了非常大的努力。截至今年,隆基累计研发费用达到200亿元,近年连续14次打破了电池效率纪录。我们不断在通过迭代的方式,争取降低发电侧的LCOE,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发电产品。
除科技制造外,隆基现也在逐步开展科技服务。通过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方案,利用设备匹配整个系统进行算法迭代,给客户更精准、更定制化的服务。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储能技术,跟业内合作伙伴一起,在电性能上进行系统端匹配。隆基愿意去做相关研究,同时希望为客户提供更低的度电成本,为经济效益提升贡献力量。
此外,隆基也在2021年布局成立氢能事业部,最新产品能够实现制氢每标方耗电4.1度,领先于业内平均水平。氢能在长时间跨度和长空间跨度上,能够实现对能量传输、绿能系统的改善。所以氢能现在也是隆基的重要抓手,结合光伏和储能形成的“光储氢”系统,可以为整个广义的储能系统提供更好的方案支撑。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迭代和技术方案服务,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友商客户携起手来,为打造低碳环保的世界尽一份力量。
明阳智能储能事业部总经理赵家欣:通过储能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图片
储能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其实都自带储能属性。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电力系统一定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所以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储能是电力、电子、电控等多赛道交叉的技术,在不同赛道的加持下发展良好。
在电源侧,运用数字化技术可实现更好更优的便捷性;在用户侧,数字化技术更是形成虚拟电厂的加持,通过行业数据分析实现第二轮收益;未来碳交易成型时,则会形成第三轮发展。
明阳智能对于储能的总体规划分为三点。首先,明阳智能是具备风光储氢全板块的企业,储能首先是服务于公司板块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明阳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一直以优质的服务、可靠的产品、实惠的价格提供贴心满意的服务。从国内看,明阳智能的储能板块已在4个省、直辖市建立了生产车间,拉动区域就业、产值、税收以及拉动整个区域对整个能源板块的布局。明阳智能不仅仅做产品,而是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明阳智能可为客户提供从前端的项目勘测、设计施工、产品制造、后端的服务等的解决方案。明阳智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健康产业生态,服务整个新能源环节。
能链执行总裁、储能事业群总裁王春翔:完善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图片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如旭日初升。一方面,从国家能源安全来看,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未来需要打造更多新型储能技术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型储能千瓦时每次的调度成本持续下降,跟现在煤电发电成本基本持平,能源革命即将到来。
在建立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方面,能链智电今年一季度充电量已突破10亿度。通过能链智电所连接的5.5万座充电场站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在极速增长,预计2023年还会增长900万辆。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公用充电量137亿度,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链智电作为新能源行业的“连接器”,可通过算法调度司机用电习惯,完成用电调整;通过部署储能来实现真正的需求侧波动性调节。
接下来,能链智电会专注于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服务好、打造好”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能链智电也已迈出国门,正在进军欧洲充电服务网络。希望未来和行业同仁共同推进“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换,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系统本身的成本,也关乎整体投资收益。
另外,从安全性角度看,我国储能行业高速发展以来,安全问题愈发受重视。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出发,随着技术不断迭代进步,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绝对的安全意味着绝对的成本,安全问题又涉及经济性问题,在当前现有政策环境、盈利空间、国家级以及行业级各方面验收安全标准之下,我们能够以什么方式达到各级各部门要求,是当下需要考虑的。
隆基绿能解决方案总裁张晓鸣:立足光伏,助力储能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发展迅猛背景下,储能在整个电网系统中的平衡作用非常显著。但从经济性角度而言,很多项目在收益率测算上如果叠加储能就会面临“算不过来账”的窘境,尤其中西部地区电价相对较低,政府缺乏针对性配套政策,要求配备储能装置可能会形成一定压力。
为此,首先,需要把原有对于储能的测算从表面计量结构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核算主体来运行和考量,这样可以减轻电站负担,同时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给予鼓励和补充;其次,电芯寿命现在已大大提升,相信未来其他元器件寿命也会有所延长,如果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经济账应该就能算得过来了,通过迭代延长生命周期,能够匹配相应业主方的投资预期。上述几个维度叠加数字化发展,在整个后期运维方面,通过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做一些智能化的调配。在这个维度上,可以加快对于整个设备运行的可观、风险的可控,以此来保障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这样能极大减轻项目开发压力。同时我们也呼吁特别是在电价比较低的区域推出扶持政策。
隆基作为光伏行业引领者,在光伏领域不断深耕,不断在光伏技术方面进行迭代,投入了非常大的努力。截至今年,隆基累计研发费用达到200亿元,近年连续14次打破了电池效率纪录。我们不断在通过迭代的方式,争取降低发电侧的LCOE,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发电产品。
除科技制造外,隆基现也在逐步开展科技服务。通过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方案,利用设备匹配整个系统进行算法迭代,给客户更精准、更定制化的服务。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储能技术,跟业内合作伙伴一起,在电性能上进行系统端匹配。隆基愿意去做相关研究,同时希望为客户提供更低的度电成本,为经济效益提升贡献力量。
此外,隆基也在2021年布局成立氢能事业部,最新产品能够实现制氢每标方耗电4.1度,领先于业内平均水平。氢能在长时间跨度和长空间跨度上,能够实现对能量传输、绿能系统的改善。所以氢能现在也是隆基的重要抓手,结合光伏和储能形成的“光储氢”系统,可以为整个广义的储能系统提供更好的方案支撑。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迭代和技术方案服务,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友商客户携起手来,为打造低碳环保的世界尽一份力量。
明阳智能储能事业部总经理赵家欣:通过储能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图片
储能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其实都自带储能属性。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电力系统一定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所以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储能是电力、电子、电控等多赛道交叉的技术,在不同赛道的加持下发展良好。
在电源侧,运用数字化技术可实现更好更优的便捷性;在用户侧,数字化技术更是形成虚拟电厂的加持,通过行业数据分析实现第二轮收益;未来碳交易成型时,则会形成第三轮发展。
明阳智能对于储能的总体规划分为三点。首先,明阳智能是具备风光储氢全板块的企业,储能首先是服务于公司板块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明阳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一直以优质的服务、可靠的产品、实惠的价格提供贴心满意的服务。从国内看,明阳智能的储能板块已在4个省、直辖市建立了生产车间,拉动区域就业、产值、税收以及拉动整个区域对整个能源板块的布局。明阳智能不仅仅做产品,而是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明阳智能可为客户提供从前端的项目勘测、设计施工、产品制造、后端的服务等的解决方案。明阳智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健康产业生态,服务整个新能源环节。
能链执行总裁、储能事业群总裁王春翔:完善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图片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如旭日初升。一方面,从国家能源安全来看,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未来需要打造更多新型储能技术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型储能千瓦时每次的调度成本持续下降,跟现在煤电发电成本基本持平,能源革命即将到来。
在建立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方面,能链智电今年一季度充电量已突破10亿度。通过能链智电所连接的5.5万座充电场站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在极速增长,预计2023年还会增长900万辆。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公用充电量137亿度,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链智电作为新能源行业的“连接器”,可通过算法调度司机用电习惯,完成用电调整;通过部署储能来实现真正的需求侧波动性调节。
接下来,能链智电会专注于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服务好、打造好”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能链智电也已迈出国门,正在进军欧洲充电服务网络。希望未来和行业同仁共同推进“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换,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此外,隆基也在2021年布局成立氢能事业部,最新产品能够实现制氢每标方耗电4.1度,领先于业内平均水平。氢能在长时间跨度和长空间跨度上,能够实现对能量传输、绿能系统的改善。所以氢能现在也是隆基的重要抓手,结合光伏和储能形成的“光储氢”系统,可以为整个广义的储能系统提供更好的方案支撑。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迭代和技术方案服务,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友商客户携起手来,为打造低碳环保的世界尽一份力量。
明阳智能储能事业部总经理赵家欣:通过储能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储能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其实都自带储能属性。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电力系统一定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储能,所以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储能是电力、电子、电控等多赛道交叉的技术,在不同赛道的加持下发展良好。在电源侧,运用数字化技术可实现更好更优的便捷性;在用户侧,数字化技术更是形成虚拟电厂的加持,通过行业数据分析实现第二轮收益;未来碳交易成型时,则会形成第三轮发展。
明阳智能对于储能的总体规划分为三点。首先,明阳智能是具备风光储氢全板块的企业,储能首先是服务于公司板块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明阳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一直以优质的服务、可靠的产品、实惠的价格提供贴心满意的服务。从国内看,明阳智能的储能板块已在4个省、直辖市建立了生产车间,拉动区域就业、产值、税收以及拉动整个区域对整个能源板块的布局。明阳智能不仅仅做产品,而是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明阳智能可为客户提供从前端的项目勘测、设计施工、产品制造、后端的服务等的解决方案。明阳智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健康产业生态,服务整个新能源环节。
能链执行总裁、储能事业群总裁王春翔:完善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如旭日初升。一方面,从国家能源安全来看,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未来需要打造更多新型储能技术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型储能千瓦时每次的调度成本持续下降,跟现在煤电发电成本基本持平,能源革命即将到来。
在建立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方面,能链智电今年一季度充电量已突破10亿度。通过能链智电所连接的5.5万座充电场站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在极速增长,预计2023年还会增长900万辆。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公用充电量137亿度,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链智电作为新能源行业的“连接器”,可通过算法调度司机用电习惯,完成用电调整;通过部署储能来实现真正的需求侧波动性调节。
接下来,能链智电会专注于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服务好、打造好”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能链智电也已迈出国门,正在进军欧洲充电服务网络。希望未来和行业同仁共同推进“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换,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的服务等的解决方案。明阳智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健康产业生态,服务整个新能源环节。
能链执行总裁、储能事业群总裁王春翔:完善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前景如旭日初升。一方面,从国家能源安全来看,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未来需要打造更多新型储能技术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型储能千瓦时每次的调度成本持续下降,跟现在煤电发电成本基本持平,能源革命即将到来。
在建立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方面,能链智电今年一季度充电量已突破10亿度。通过能链智电所连接的5.5万座充电场站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在极速增长,预计2023年还会增长900万辆。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对应公用充电量137亿度,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链智电作为新能源行业的“连接器”,可通过算法调度司机用电习惯,完成用电调整;通过部署储能来实现真正的需求侧波动性调节。
接下来,能链智电会专注于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服务好、打造好”充电服务网络,助力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能链智电也已迈出国门,正在进军欧洲充电服务网络。希望未来和行业同仁共同推进“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换,共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储能网讯:日前,众钠能源与台铃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2年内向后者提供不低于200万套聚钠1号钠离子电池包,并在今年三季度开启量产交付。从小批量试用到获得规模订单,钠离子电池开始进入实质化落地交付阶段。
钠离子电池被视为下一阶段电池研发的重要技术路线,随着规模量产落地,其产业发展能否复制锂离子电池的高速发展路径?大规模应用还面临哪些挑战?
多家企业具备量产供货能力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几乎与锂离子电池同时起步,但受限于正极材料技术瓶颈,直到2010年,钠离子电池才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经历几轮诸如锂离子电池原材料涨价问题后,钠离子电池资源分布广泛、提炼简单等优势逐渐凸显,作为锂离子电池替代技术路线,产业化进程提速。短短数年间,产业链超过上百家企业开启相关研发布局。2021年,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发布第一
代钠离子电池,更是点燃了市场对钠离子电池的热情。
2023年被业内认为是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元年。从各企业公布的信息来看,今年以来,宁德时代、中科海钠、众钠能源、传艺科技、鹏辉能源、孚能科技等企业密集发布钠离子电池产品,并宣称大额订单在手或具备量产供货能力。而去年钠离子电池全行业产能仅为2吉瓦时,即中科海钠建成的2吉瓦时钠离子电池量产生产线。
今年产业链也具备一定配套能力。贝特瑞近日在接受相关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拿到吨级以上订单,具备量产供货条件。格林美此前也表示,公司已经具备万吨级钠离子电池前驱体材料以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能。
众钠能源首席科学家赵建庆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基本达到预期,具体表现还要看下半年产品落地情况。得益于国家政策引导和成熟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支撑,中国钠离子电池在国际上掌握绝对先发优势,无论是基础研究、技术水平,还是规模化能力、产业推进速度,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
成本是产业化关键
钠离子电池要实现产业化发展,成本是关键。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类似。相比于锂离子电池,虽然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目前处于劣势,但在功率密度、宽温和循环寿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成为市场寄予厚望的“新宠”。
据了解,钠离子电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量产进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普鲁士蓝(白)类化合物、聚阴离子化合物三种主流技术路线,负极材料则以硬碳和软碳为主,不同技术路线性能和成本差异较大,业内还存在争议。
“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系选择好了,能够实现低成本和高安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勇胜指出,随着技术突破,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有望超过 200瓦时/千克,与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相当。针对成本问题,他建议,将钠离子电池纳入消费税免征范围,进一步降低钠离子电池销售成本,推动行业规模化降本及全产业链发展。
今年4月,众钠能源发布了基于聚阴离子的硫酸铁钠路线首款钠电产品——聚钠1号,售价为599元,折算为0.45元/瓦时左右。“价格明显低于锂离子电池产品。”赵建庆指出,公司户储电芯将于今年四季度上市,能量密度为125瓦时/千克,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大储方形电芯也将于明年四季度上市,循环寿命超过8000次,且具备低成本优势。“规模化量产后,钠离子电池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到0.35元/瓦时以下。”
有望复制锂电池高度发展路径
尽管钠离子电池已经开启量产交付,但距离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赵建庆指出,目前钠电产业电池全产业链仅进行了初步匹配,产业链成熟还需要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进行适配配套。钠离子可以兼容现有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生产设备,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差异,钠离子电池技术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要加快行业基础研究和工程同步验证。
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加码。今年1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广西、深圳、山西、河南等地陆续出台的能源规划文件中,均提及要开展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示范。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钠离子电池有望复制锂离子电池的高速发展路径,成为未来10年内成长性最高的新兴产业之一。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超过50吉瓦时,到2030年将超过1000吉瓦时,未来几年,钠离子电池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2.6%。
从近一个月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跟踪来看,在上市公司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大家对储能业务的关注明显增多,关注的重点主要在储能产品、储能发展战略以及工商业储能的进展,从被调研的情况来看,众多企业对工商业储能业务发展充满期待:
阳光电源表示工商业储能售后策略关键在于兑现容量和寿命承诺,我们售后最大的一个出发点是要成就我们的客户,让客户能够按照原来的投资回报模型取得相应的回报。
科华数据认为工商业用户安装储能的经济性已显著增强,伴随工商业储能“风口”的到来,在储能工商业侧,公司率先完成了工商业储能产业布局。
比亚迪储能业务全面覆盖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
鹏辉能源认为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公司不仅具有工商业储能核心产品储能电芯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还具有出色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
南都电源工业储能今年可能出货3-4GWh,大部分会带系统,少部分户储电池是单独出的。
易事特表示目前工商业储能受关注度较高,将抓住机遇在市场积极推广全线产品,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科士达表示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表示将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表示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阳光电源:欧洲大储明年可能是元年,储能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在100%以上
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售后策略关键点是兑现容量和寿命的承诺,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的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售后最大的一个出发点是要成就我们的客户,让客户能够按照原来的投资回报模型取得相应的回报。
欧洲大储目前形势:欧洲大储市场明年可能是元年,第一个是欧洲本土电力市场上的大储,第二个是欧洲辅助新能源并网的市场,第三个是欧洲大的电力企业渗透到其他区域的市场, 总体来说,欧洲确实是处于厚积薄发的阶段,今年应该算小试牛刀。
明年储能收入和利润的占比的权重:储能市场需求未来几年的复合增长率都在100%以上,所以未来几年包括明年的收入占比肯定还会大幅增加,储能收入及利润的贡献将会进一步扩大。
科华数据:率先完成工商业储能产业布局
公司在23年依然坚持“双子星”战略布局,既有新能源“发电侧”,也有数据中心“用电侧”,真正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
工商业储能发展: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储能企业系列榜单”,公司2022年国内用户侧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第一,行业龙头地位凸显。2023年,储能行业持续升温,伴随工商业储能“风口”的到来,在储能工商业侧,公司率先完成了工商业储能产业布局,公司承建的广东汕头首个零碳工厂微网示范项目、重庆主城最大用户侧数智能源站储能项目、浙江省用户侧单体最大的磷酸铁锂型储能示范项目、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示范项目等多个工商业储能示范项目已全面落地,且运行良好。
当前,在拉大峰谷价差、设立尖峰低估电价的政策下,工商业用户安装储能的经济性已显著增强。作为业内最早布局储能业务的企业之一,公司在储能领域已潜心研究十几年,既拥有35年深厚的电力电子技术积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又打造出拥有核级安全、99%超高效率的储能系统产品,以及成熟的覆盖工商业光储充、微网等全场景的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对更稳定运行、更低成本投入、更高效率、更高收益的市场需求,赋能用户侧储能高质量发展。
同时,科华在工商业储能方面基于原有电源业务的核心竞争力:1、作为UPS行业龙头企业,凭借35年的电力电子技术沉淀、依托于工业电源的品牌知名度及客户认可度,可以更好地获取客户信息及客户信任,发挥品牌效应;同时,也能够依赖于现有的工业电源市场销售网络开拓市场。2、一站式的服务:科华既可以为客户提供电源的保护,又可以提供光伏储能、微网及企业级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同时配备科华AI智慧电能管理系统,能为客户提供“源网荷储”一站式贴心服务。可以说,科华是新能源行业最懂电源及算力中心的企业,也是算力行业最懂新能源绿电的企业。
AI技术业务进展:AI+智慧电能是公司持续重点拓展的业务领域,科华AI⁺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在机场、数据中心、光伏储能、化工电子等领域均有成熟的垂类模型,目前已有在机场、数据中心等场景落地的成功案例。科华AI智慧能源管理是大数据、物联网、绿色低碳的有机结合,是“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的综合体现,客户群体不仅面向数据中心,还包括储能、工业、机场、港口等众多细分领域及应用场景。未来科华将进一步深化AI+能源管理的数智赋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
比亚迪:储能业务有MC-I、比亚迪魔方、CUBET28、20尺电池集装箱、刀片电池等产品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
公司储能业务有MC-I、比亚迪魔方、CUBET28、20尺电池集装箱、刀片电池等产品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比亚迪储能产品拥有极致安全、高能效、长寿命特点,适用“沙戈荒丘滩海”、严寒、高海拔等各种应用环境,全面覆盖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以全场景覆盖、全价值创造和全生态打造,为全球客户提供全面的、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鹏辉能源: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
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池业务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钠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也在持续进行和迭代优化。
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公司对此市场布局较早,不仅具有工商业储能核心产品储能电芯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还具有出色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还有品牌、资金等诸多优势,相信公司未来在此市场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高速增长。
储能电池竞争优势:公司目前在储能电池领域拥有高安全LFP平台技术、长循环寿命平台技术、高能量转换效率技术、Na+电池平台技术、全极耳大圆柱技术、大功率UPS平台技术、低温超导通LTSC平台技术等,基于各项先进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安全、长循环、高能效优势。
南都电源: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大储4GWh,3GWh工业储能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上半年,大储和工业储能毛利率都在20%左右,净利润率在7%-8%。
出货量:大储前两个季度都是1GWh发货,单季度确认收入是700兆瓦时。工业储能一季度500-600兆瓦时,二季度1GWh。
碳酸锂价格影响:大储的单基本上都是锁价的单,去年签了3GWh,确认了1GWh多,剩下1GWh多是去年签的高价单,会有超额收益。
电芯出货量:大储的电芯都是自己产的,从电芯到PACK到集成,国内出货是到交流侧为止,海外订单出货会到直流侧。工业储能方面,今年可能出货3-4GWh,大部分会带系统的。少部分户储是单独出的。
海外占比:我们原先海外做的比较早,去年大储的海外可以占60-70%,今年上半年差不多各一半一半。工业储能这一块,海外占比有20-30%是以系统方式出货。
价格:去年交流侧的价格是1.3-1.4元,今年在1-1.1元。海外价格会相对高一些,去年是1.3-1.5元,是不含税的到直流侧的价格,今年是在1.1元。
订单目标:截止上半年签了接近7GWh的订单,里面3GWh是工业,3-4GWh是大储的。全年大储估计可以签7-8GWh,是我们的目标。工业涉及很多集采的单,有不确定性。出货来看,大储都是滚动的,上半年我们交付的很多订单都是去年签的,上半年签的单会在今年交付,下半年签的单都会滚动到明年交付了。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里面大储是4GWh,3GWh是工业储能,另外还单独出一部分户储电芯。
铅酸储能:上半年我们锂电收入是30亿,铅酸是11-12亿,对应是2GWh出货,全年就是4GWh,收入就是20多亿。
铅酸电池在储能的应用:铅酸的应用场景和量是比较稳定,就是IDC和部分基站的替换需求。这个市场也没有什么新入进入者。电动自行车的电池业务我们去年剥离给了雅迪,原先做的最大的就是超威,价格战也很厉害,这一业务我们是做了剥离。我们原先铅酸产能有15GWh,现在就剩下5GWh,就做一些高端是IDC和基站的替换。我们产能就不会再扩了,就做这么多的量。未来我们业务重心会在大储,增量就是在锂电。
南网储能:新型储能毛利率26.78%,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上半年公司抽水蓄能、调峰水电、新型储能毛利率分别为52.04%、56.10%、26.78%。需要提醒的是,受抽蓄核价、调峰电厂来水波动等因素影响,全年的业务毛利率情况与上半年可能会有所差异。
新型储能业务落实方面:公司电化学储能已投运装机规111MW/219.2MWh。在建的佛山南海新型储能站容量300MW/600MWh,计划今年底前投产,力争提前。公司新型储能项目储备超700万千瓦,目前政策和市场环境均持续向好,公司将紧密跟踪政策出台情况,一旦具有可行的投资回报模式,就会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目前规划2023-2025年均有项目建成投产,具体到每年的投产进度,还要看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
公司目前建设了几个电化学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参照抽水蓄能电站的电价机制,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5%测算容量电价(租赁费)。我们认为,发挥不同作用的储能收益机制也会有所不同,未来总体上还是以市场化为主,形成租赁收入、调峰、辅助服务等多种收益模式叠加的商业模式。具体还要看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的出台情况。
目前广东的风、光等新能源占比相对北方某些地区偏低,而且广东自身的电网结构比价稳定,电网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新型储能的需求相对不如北方某些省份迫切,市场发展也相对稍慢。今年以来,广东新型储能市场发展速度加快。3月份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正式发布《独立储能参与南方区域调频市场的模拟试运行方案》,在模拟试运行后,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智光电气: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
2023年以来公司整体经营稳中向好,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26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公司储能产能扩张稳步推进,为后续储能系统大规模、高质量交付打下良好基础;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少有的具有自主核心的“PCS(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DMS(储能全寿命周期大数据管理系统)+CMS(云端能量管理平台)+先进电池PACK”全栈式核心技术系统且覆盖高压级联、低压组串技术路线的数字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将积极对外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对内完善生产和质量体系,打造精品持续引领高压级联型技术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公司构建国内及国外两大市场销售体系,并通过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工商业储能的销售规模,另外,公司新建的黄埔区永和园区储能产线第一期预计在2024年第一季度前投入使用,永和园区第二期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前投入使用,这些都会促进公司的利润目标的达成。
自2018年开始,公司致力于工业互联网的构建与实施。截至目前,公司已搭建了能源数字化控制与能源管理平台,形成了“能源数字化控制系统”“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储能EMS”“储能智慧云网”“光储充微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能用电运维系统”“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应用。
易事特:抓住工商业储能机遇,积极推广全线产品
公司储能业务主要包括电网侧综合能源业务、发电侧配套储能业务、用户侧光储充业务及风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的在手订单情况良好,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主要渠道有两种,一是由客户中心进行开发,二是招募合作方,通过直接售卖或者直投建设的方式增加市场份额。
目前工商业储能受关注度较高,公司将抓住机遇在市场积极推广全线产品,与此同时在新能源配储和户储方面提供光伏、储能一体设备,以及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通过逆变及储能一体化解决用户在户用光伏场景下的储能需求的同时,可灵活根据不同场景、独特的控制体系提供最佳整体解决方案,帮助电网侧、用户侧实现“削峰填谷、平衡负荷、调峰调频、电力保障”等需求。随着能源结构改造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能源强制配储等政策支持逐步落地,预计储能业务将在今年将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点,得到较好发展。
公司认为储能业务未来依然会持续成为公司非常好的增长驱动力,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发电侧及电网侧储能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2022年度公司储能板块营收为9915.33万元,毛利率为10.56%。今年上半年储能板块迎来显著增长,上半年储能板块营业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4.19%,毛利率上升到28.57%。导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基于UPS技术赋能PCS产品,PCS单体销售的占比提高,拉升了整体的毛利率;二是由于公司前期预先进行防御性采购策略,锁定了一批电池的价格,今年电池价格上涨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公司在储能产业布局较早,依托电力电子及智能微电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以产业发展为契机,持续着力风电、光伏、储能板块市场结合重要合作方优势互补,针对海外市场的储能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业务。
布局钠电池
原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电池,公司现进行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一方面考虑对公司UPS、EPS、数据中心等业务使用的铅蓄电池进行迭代,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展储能业务并积蓄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公司也将持续对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进行不断研发和项目应用。钠离子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价格因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钠,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所以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材料短缺的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波动较大,钠离子电池对比锂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在电源产品的经济性优于锂电池。另一方面,在技术指标层面上,钠离子电池有天然的优势。一、钠离子电池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工作温区更宽,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10-45℃,但在-40-0℃的低温区间和50-80℃的高温区间内均能正常工作并显示出较好的容量保持率;二、钠离子电池可以实现不带电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三、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远大于铅酸蓄电池,完全可以满足公司UPS板块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对比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使用稳定性,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更具备优势。
钠电池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叠片式工艺,该工艺空间利用率高、电池循环性高。正极材料采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实现极佳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比容量、工作电压以及大于3000圈的循环寿命),其过渡金属元素往往包含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而且合成过程简单,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未来发展: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项业务作为当前政策和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组成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模块,构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第二曲线增长引擎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将以高端电源装备及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为业务基座,持续发展,保证营收及利润的基本盘面,积极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业务发展,加大拓展力度,持续精耕细作,发挥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效应。
科士达:继续把储能作为核心业务之一
2022年以前公司国内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60%-70%,海外营业收入约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0%-40%,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海外高于国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2022年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在海外的储能业务发展顺利,业绩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公司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发展。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公司主要开展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已有日立电梯和中海福陆等光储一体化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未来公司也将根据前期试点推进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等,优先聚焦南方五省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公司客户端业务资源及优势,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整体提供商
公司工商储能业务的战略定位是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的整体提供商。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易事特表示目前工商业储能受关注度较高,将抓住机遇在市场积极推广全线产品,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科士达表示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表示将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表示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阳光电源:欧洲大储明年可能是元年,储能市场需求未来几年复合增长率在100%以上
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售后策略关键点是兑现容量和寿命的承诺,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的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售后最大的一个出发点是要成就我们的客户,让客户能够按照原来的投资回报模型取得相应的回报。
欧洲大储目前形势:欧洲大储市场明年可能是元年,第一个是欧洲本土电力市场上的大储,第二个是欧洲辅助新能源并网的市场,第三个是欧洲大的电力企业渗透到其他区域的市场, 总体来说,欧洲确实是处于厚积薄发的阶段,今年应该算小试牛刀。
明年储能收入和利润的占比的权重:储能市场需求未来几年的复合增长率都在100%以上,所以未来几年包括明年的收入占比肯定还会大幅增加,储能收入及利润的贡献将会进一步扩大。
科华数据:率先完成工商业储能产业布局
公司在23年依然坚持“双子星”战略布局,既有新能源“发电侧”,也有数据中心“用电侧”,真正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
工商业储能发展: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储能企业系列榜单”,公司2022年国内用户侧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第一,行业龙头地位凸显。2023年,储能行业持续升温,伴随工商业储能“风口”的到来,在储能工商业侧,公司率先完成了工商业储能产业布局,公司承建的广东汕头首个零碳工厂微网示范项目、重庆主城最大用户侧数智能源站储能项目、浙江省用户侧单体最大的磷酸铁锂型储能示范项目、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示范项目等多个工商业储能示范项目已全面落地,且运行良好。
当前,在拉大峰谷价差、设立尖峰低估电价的政策下,工商业用户安装储能的经济性已显著增强。作为业内最早布局储能业务的企业之一,公司在储能领域已潜心研究十几年,既拥有35年深厚的电力电子技术积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又打造出拥有核级安全、99%超高效率的储能系统产品,以及成熟的覆盖工商业光储充、微网等全场景的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对更稳定运行、更低成本投入、更高效率、更高收益的市场需求,赋能用户侧储能高质量发展。
同时,科华在工商业储能方面基于原有电源业务的核心竞争力:1、作为UPS行业龙头企业,凭借35年的电力电子技术沉淀、依托于工业电源的品牌知名度及客户认可度,可以更好地获取客户信息及客户信任,发挥品牌效应;同时,也能够依赖于现有的工业电源市场销售网络开拓市场。2、一站式的服务:科华既可以为客户提供电源的保护,又可以提供光伏储能、微网及企业级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同时配备科华AI智慧电能管理系统,能为客户提供“源网荷储”一站式贴心服务。可以说,科华是新能源行业最懂电源及算力中心的企业,也是算力行业最懂新能源绿电的企业。
AI技术业务进展:AI+智慧电能是公司持续重点拓展的业务领域,科华AI⁺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在机场、数据中心、光伏储能、化工电子等领域均有成熟的垂类模型,目前已有在机场、数据中心等场景落地的成功案例。科华AI智慧能源管理是大数据、物联网、绿色低碳的有机结合,是“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的综合体现,客户群体不仅面向数据中心,还包括储能、工业、机场、港口等众多细分领域及应用场景。未来科华将进一步深化AI+能源管理的数智赋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
比亚迪:储能业务有MC-I、比亚迪魔方、CUBET28、20尺电池集装箱、刀片电池等产品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
公司储能业务有MC-I、比亚迪魔方、CUBET28、20尺电池集装箱、刀片电池等产品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比亚迪储能产品拥有极致安全、高能效、长寿命特点,适用“沙戈荒丘滩海”、严寒、高海拔等各种应用环境,全面覆盖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以全场景覆盖、全价值创造和全生态打造,为全球客户提供全面的、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鹏辉能源: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
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池业务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钠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也在持续进行和迭代优化。
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公司对此市场布局较早,不仅具有工商业储能核心产品储能电芯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还具有出色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还有品牌、资金等诸多优势,相信公司未来在此市场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高速增长。
储能电池竞争优势:公司目前在储能电池领域拥有高安全LFP平台技术、长循环寿命平台技术、高能量转换效率技术、Na+电池平台技术、全极耳大圆柱技术、大功率UPS平台技术、低温超导通LTSC平台技术等,基于各项先进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安全、长循环、高能效优势。
南都电源: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大储4GWh,3GWh工业储能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上半年,大储和工业储能毛利率都在20%左右,净利润率在7%-8%。
出货量:大储前两个季度都是1GWh发货,单季度确认收入是700兆瓦时。工业储能一季度500-600兆瓦时,二季度1GWh。
碳酸锂价格影响:大储的单基本上都是锁价的单,去年签了3GWh,确认了1GWh多,剩下1GWh多是去年签的高价单,会有超额收益。
电芯出货量:大储的电芯都是自己产的,从电芯到PACK到集成,国内出货是到交流侧为止,海外订单出货会到直流侧。工业储能方面,今年可能出货3-4GWh,大部分会带系统的。少部分户储是单独出的。
海外占比:我们原先海外做的比较早,去年大储的海外可以占60-70%,今年上半年差不多各一半一半。工业储能这一块,海外占比有20-30%是以系统方式出货。
价格:去年交流侧的价格是1.3-1.4元,今年在1-1.1元。海外价格会相对高一些,去年是1.3-1.5元,是不含税的到直流侧的价格,今年是在1.1元。
订单目标:截止上半年签了接近7GWh的订单,里面3GWh是工业,3-4GWh是大储的。全年大储估计可以签7-8GWh,是我们的目标。工业涉及很多集采的单,有不确定性。出货来看,大储都是滚动的,上半年我们交付的很多订单都是去年签的,上半年签的单会在今年交付,下半年签的单都会滚动到明年交付了。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里面大储是4GWh,3GWh是工业储能,另外还单独出一部分户储电芯。
铅酸储能:上半年我们锂电收入是30亿,铅酸是11-12亿,对应是2GWh出货,全年就是4GWh,收入就是20多亿。
铅酸电池在储能的应用:铅酸的应用场景和量是比较稳定,就是IDC和部分基站的替换需求。这个市场也没有什么新入进入者。电动自行车的电池业务我们去年剥离给了雅迪,原先做的最大的就是超威,价格战也很厉害,这一业务我们是做了剥离。我们原先铅酸产能有15GWh,现在就剩下5GWh,就做一些高端是IDC和基站的替换。我们产能就不会再扩了,就做这么多的量。未来我们业务重心会在大储,增量就是在锂电。
南网储能:新型储能毛利率26.78%,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上半年公司抽水蓄能、调峰水电、新型储能毛利率分别为52.04%、56.10%、26.78%。需要提醒的是,受抽蓄核价、调峰电厂来水波动等因素影响,全年的业务毛利率情况与上半年可能会有所差异。
新型储能业务落实方面:公司电化学储能已投运装机规111MW/219.2MWh。在建的佛山南海新型储能站容量300MW/600MWh,计划今年底前投产,力争提前。公司新型储能项目储备超700万千瓦,目前政策和市场环境均持续向好,公司将紧密跟踪政策出台情况,一旦具有可行的投资回报模式,就会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目前规划2023-2025年均有项目建成投产,具体到每年的投产进度,还要看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
公司目前建设了几个电化学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参照抽水蓄能电站的电价机制,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5%测算容量电价(租赁费)。我们认为,发挥不同作用的储能收益机制也会有所不同,未来总体上还是以市场化为主,形成租赁收入、调峰、辅助服务等多种收益模式叠加的商业模式。具体还要看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的出台情况。
目前广东的风、光等新能源占比相对北方某些地区偏低,而且广东自身的电网结构比价稳定,电网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新型储能的需求相对不如北方某些省份迫切,市场发展也相对稍慢。今年以来,广东新型储能市场发展速度加快。3月份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正式发布《独立储能参与南方区域调频市场的模拟试运行方案》,在模拟试运行后,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智光电气: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
2023年以来公司整体经营稳中向好,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26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公司储能产能扩张稳步推进,为后续储能系统大规模、高质量交付打下良好基础;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少有的具有自主核心的“PCS(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DMS(储能全寿命周期大数据管理系统)+CMS(云端能量管理平台)+先进电池PACK”全栈式核心技术系统且覆盖高压级联、低压组串技术路线的数字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将积极对外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对内完善生产和质量体系,打造精品持续引领高压级联型技术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公司构建国内及国外两大市场销售体系,并通过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工商业储能的销售规模,另外,公司新建的黄埔区永和园区储能产线第一期预计在2024年第一季度前投入使用,永和园区第二期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前投入使用,这些都会促进公司的利润目标的达成。
自2018年开始,公司致力于工业互联网的构建与实施。截至目前,公司已搭建了能源数字化控制与能源管理平台,形成了“能源数字化控制系统”“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储能EMS”“储能智慧云网”“光储充微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能用电运维系统”“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应用。
易事特:抓住工商业储能机遇,积极推广全线产品
公司储能业务主要包括电网侧综合能源业务、发电侧配套储能业务、用户侧光储充业务及风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的在手订单情况良好,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主要渠道有两种,一是由客户中心进行开发,二是招募合作方,通过直接售卖或者直投建设的方式增加市场份额。
目前工商业储能受关注度较高,公司将抓住机遇在市场积极推广全线产品,与此同时在新能源配储和户储方面提供光伏、储能一体设备,以及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通过逆变及储能一体化解决用户在户用光伏场景下的储能需求的同时,可灵活根据不同场景、独特的控制体系提供最佳整体解决方案,帮助电网侧、用户侧实现“削峰填谷、平衡负荷、调峰调频、电力保障”等需求。随着能源结构改造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能源强制配储等政策支持逐步落地,预计储能业务将在今年将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点,得到较好发展。
公司认为储能业务未来依然会持续成为公司非常好的增长驱动力,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发电侧及电网侧储能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2022年度公司储能板块营收为9915.33万元,毛利率为10.56%。今年上半年储能板块迎来显著增长,上半年储能板块营业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4.19%,毛利率上升到28.57%。导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基于UPS技术赋能PCS产品,PCS单体销售的占比提高,拉升了整体的毛利率;二是由于公司前期预先进行防御性采购策略,锁定了一批电池的价格,今年电池价格上涨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公司在储能产业布局较早,依托电力电子及智能微电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以产业发展为契机,持续着力风电、光伏、储能板块市场结合重要合作方优势互补,针对海外市场的储能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业务。
布局钠电池
原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电池,公司现进行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一方面考虑对公司UPS、EPS、数据中心等业务使用的铅蓄电池进行迭代,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展储能业务并积蓄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公司也将持续对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进行不断研发和项目应用。钠离子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价格因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钠,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所以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材料短缺的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波动较大,钠离子电池对比锂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在电源产品的经济性优于锂电池。另一方面,在技术指标层面上,钠离子电池有天然的优势。一、钠离子电池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工作温区更宽,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10-45℃,但在-40-0℃的低温区间和50-80℃的高温区间内均能正常工作并显示出较好的容量保持率;二、钠离子电池可以实现不带电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三、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远大于铅酸蓄电池,完全可以满足公司UPS板块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对比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使用稳定性,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更具备优势。
钠电池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叠片式工艺,该工艺空间利用率高、电池循环性高。正极材料采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实现极佳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比容量、工作电压以及大于3000圈的循环寿命),其过渡金属元素往往包含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而且合成过程简单,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未来发展: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项业务作为当前政策和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组成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模块,构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第二曲线增长引擎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将以高端电源装备及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为业务基座,持续发展,保证营收及利润的基本盘面,积极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业务发展,加大拓展力度,持续精耕细作,发挥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效应。
科士达:继续把储能作为核心业务之一
2022年以前公司国内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60%-70%,海外营业收入约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0%-40%,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海外高于国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2022年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在海外的储能业务发展顺利,业绩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公司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发展。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公司主要开展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已有日立电梯和中海福陆等光储一体化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未来公司也将根据前期试点推进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等,优先聚焦南方五省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公司客户端业务资源及优势,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整体提供商
公司工商储能业务的战略定位是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的整体提供商。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示范项目等多个工商业储能示范项目已全面落地,且运行良好。
当前,在拉大峰谷价差、设立尖峰低估电价的政策下,工商业用户安装储能的经济性已显著增强。作为业内最早布局储能业务的企业之一,公司在储能领域已潜心研究十几年,既拥有35年深厚的电力电子技术积淀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又打造出拥有核级安全、99%超高效率的储能系统产品,以及成熟的覆盖工商业光储充、微网等全场景的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对更稳定运行、更低成本投入、更高效率、更高收益的市场需求,赋能用户侧储能高质量发展。
同时,科华在工商业储能方面基于原有电源业务的核心竞争力:1、作为UPS行业龙头企业,凭借35年的电力电子技术沉淀、依托于工业电源的品牌知名度及客户认可度,可以更好地获取客户信息及客户信任,发挥品牌效应;同时,也能够依赖于现有的工业电源市场销售网络开拓市场。2、一站式的服务:科华既可以为客户提供电源的保护,又可以提供光伏储能、微网及企业级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同时配备科华AI智慧电能管理系统,能为客户提供“源网荷储”一站式贴心服务。可以说,科华是新能源行业最懂电源及算力中心的企业,也是算力行业最懂新能源绿电的企业。
AI技术业务进展:AI+智慧电能是公司持续重点拓展的业务领域,科华AI⁺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在机场、数据中心、光伏储能、化工电子等领域均有成熟的垂类模型,目前已有在机场、数据中心等场景落地的成功案例。科华AI智慧能源管理是大数据、物联网、绿色低碳的有机结合,是“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的综合体现,客户群体不仅面向数据中心,还包括储能、工业、机场、港口等众多细分领域及应用场景。未来科华将进一步深化AI+能源管理的数智赋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
比亚迪:储能业务有MC-I、比亚迪魔方、CUBET28、20尺电池集装箱、刀片电池等产品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
公司储能业务有MC-I、比亚迪魔方、CUBET28、20尺电池集装箱、刀片电池等产品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比亚迪储能产品拥有极致安全、高能效、长寿命特点,适用“沙戈荒丘滩海”、严寒、高海拔等各种应用环境,全面覆盖电网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以全场景覆盖、全价值创造和全生态打造,为全球客户提供全面的、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鹏辉能源: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
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池业务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钠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也在持续进行和迭代优化。
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公司对此市场布局较早,不仅具有工商业储能核心产品储能电芯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还具有出色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还有品牌、资金等诸多优势,相信公司未来在此市场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高速增长。
储能电池竞争优势:公司目前在储能电池领域拥有高安全LFP平台技术、长循环寿命平台技术、高能量转换效率技术、Na+电池平台技术、全极耳大圆柱技术、大功率UPS平台技术、低温超导通LTSC平台技术等,基于各项先进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安全、长循环、高能效优势。
南都电源: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大储4GWh,3GWh工业储能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上半年,大储和工业储能毛利率都在20%左右,净利润率在7%-8%。
出货量:大储前两个季度都是1GWh发货,单季度确认收入是700兆瓦时。工业储能一季度500-600兆瓦时,二季度1GWh。
碳酸锂价格影响:大储的单基本上都是锁价的单,去年签了3GWh,确认了1GWh多,剩下1GWh多是去年签的高价单,会有超额收益。
电芯出货量:大储的电芯都是自己产的,从电芯到PACK到集成,国内出货是到交流侧为止,海外订单出货会到直流侧。工业储能方面,今年可能出货3-4GWh,大部分会带系统的。少部分户储是单独出的。
海外占比:我们原先海外做的比较早,去年大储的海外可以占60-70%,今年上半年差不多各一半一半。工业储能这一块,海外占比有20-30%是以系统方式出货。
价格:去年交流侧的价格是1.3-1.4元,今年在1-1.1元。海外价格会相对高一些,去年是1.3-1.5元,是不含税的到直流侧的价格,今年是在1.1元。
订单目标:截止上半年签了接近7GWh的订单,里面3GWh是工业,3-4GWh是大储的。全年大储估计可以签7-8GWh,是我们的目标。工业涉及很多集采的单,有不确定性。出货来看,大储都是滚动的,上半年我们交付的很多订单都是去年签的,上半年签的单会在今年交付,下半年签的单都会滚动到明年交付了。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里面大储是4GWh,3GWh是工业储能,另外还单独出一部分户储电芯。
铅酸储能:上半年我们锂电收入是30亿,铅酸是11-12亿,对应是2GWh出货,全年就是4GWh,收入就是20多亿。
铅酸电池在储能的应用:铅酸的应用场景和量是比较稳定,就是IDC和部分基站的替换需求。这个市场也没有什么新入进入者。电动自行车的电池业务我们去年剥离给了雅迪,原先做的最大的就是超威,价格战也很厉害,这一业务我们是做了剥离。我们原先铅酸产能有15GWh,现在就剩下5GWh,就做一些高端是IDC和基站的替换。我们产能就不会再扩了,就做这么多的量。未来我们业务重心会在大储,增量就是在锂电。
南网储能:新型储能毛利率26.78%,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上半年公司抽水蓄能、调峰水电、新型储能毛利率分别为52.04%、56.10%、26.78%。需要提醒的是,受抽蓄核价、调峰电厂来水波动等因素影响,全年的业务毛利率情况与上半年可能会有所差异。
新型储能业务落实方面:公司电化学储能已投运装机规111MW/219.2MWh。在建的佛山南海新型储能站容量300MW/600MWh,计划今年底前投产,力争提前。公司新型储能项目储备超700万千瓦,目前政策和市场环境均持续向好,公司将紧密跟踪政策出台情况,一旦具有可行的投资回报模式,就会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目前规划2023-2025年均有项目建成投产,具体到每年的投产进度,还要看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
公司目前建设了几个电化学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参照抽水蓄能电站的电价机制,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5%测算容量电价(租赁费)。我们认为,发挥不同作用的储能收益机制也会有所不同,未来总体上还是以市场化为主,形成租赁收入、调峰、辅助服务等多种收益模式叠加的商业模式。具体还要看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的出台情况。
目前广东的风、光等新能源占比相对北方某些地区偏低,而且广东自身的电网结构比价稳定,电网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新型储能的需求相对不如北方某些省份迫切,市场发展也相对稍慢。今年以来,广东新型储能市场发展速度加快。3月份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正式发布《独立储能参与南方区域调频市场的模拟试运行方案》,在模拟试运行后,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智光电气: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
2023年以来公司整体经营稳中向好,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26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公司储能产能扩张稳步推进,为后续储能系统大规模、高质量交付打下良好基础;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少有的具有自主核心的“PCS(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DMS(储能全寿命周期大数据管理系统)+CMS(云端能量管理平台)+先进电池PACK”全栈式核心技术系统且覆盖高压级联、低压组串技术路线的数字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将积极对外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对内完善生产和质量体系,打造精品持续引领高压级联型技术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公司构建国内及国外两大市场销售体系,并通过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工商业储能的销售规模,另外,公司新建的黄埔区永和园区储能产线第一期预计在2024年第一季度前投入使用,永和园区第二期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前投入使用,这些都会促进公司的利润目标的达成。
自2018年开始,公司致力于工业互联网的构建与实施。截至目前,公司已搭建了能源数字化控制与能源管理平台,形成了“能源数字化控制系统”“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储能EMS”“储能智慧云网”“光储充微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能用电运维系统”“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应用。
易事特:抓住工商业储能机遇,积极推广全线产品
公司储能业务主要包括电网侧综合能源业务、发电侧配套储能业务、用户侧光储充业务及风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的在手订单情况良好,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主要渠道有两种,一是由客户中心进行开发,二是招募合作方,通过直接售卖或者直投建设的方式增加市场份额。
目前工商业储能受关注度较高,公司将抓住机遇在市场积极推广全线产品,与此同时在新能源配储和户储方面提供光伏、储能一体设备,以及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通过逆变及储能一体化解决用户在户用光伏场景下的储能需求的同时,可灵活根据不同场景、独特的控制体系提供最佳整体解决方案,帮助电网侧、用户侧实现“削峰填谷、平衡负荷、调峰调频、电力保障”等需求。随着能源结构改造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能源强制配储等政策支持逐步落地,预计储能业务将在今年将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点,得到较好发展。
公司认为储能业务未来依然会持续成为公司非常好的增长驱动力,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发电侧及电网侧储能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2022年度公司储能板块营收为9915.33万元,毛利率为10.56%。今年上半年储能板块迎来显著增长,上半年储能板块营业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4.19%,毛利率上升到28.57%。导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基于UPS技术赋能PCS产品,PCS单体销售的占比提高,拉升了整体的毛利率;二是由于公司前期预先进行防御性采购策略,锁定了一批电池的价格,今年电池价格上涨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公司在储能产业布局较早,依托电力电子及智能微电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以产业发展为契机,持续着力风电、光伏、储能板块市场结合重要合作方优势互补,针对海外市场的储能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业务。
布局钠电池
原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电池,公司现进行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一方面考虑对公司UPS、EPS、数据中心等业务使用的铅蓄电池进行迭代,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展储能业务并积蓄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公司也将持续对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进行不断研发和项目应用。钠离子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价格因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钠,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所以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材料短缺的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波动较大,钠离子电池对比锂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在电源产品的经济性优于锂电池。另一方面,在技术指标层面上,钠离子电池有天然的优势。一、钠离子电池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工作温区更宽,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10-45℃,但在-40-0℃的低温区间和50-80℃的高温区间内均能正常工作并显示出较好的容量保持率;二、钠离子电池可以实现不带电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三、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远大于铅酸蓄电池,完全可以满足公司UPS板块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对比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使用稳定性,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更具备优势。
钠电池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叠片式工艺,该工艺空间利用率高、电池循环性高。正极材料采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实现极佳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比容量、工作电压以及大于3000圈的循环寿命),其过渡金属元素往往包含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而且合成过程简单,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未来发展: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项业务作为当前政策和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组成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模块,构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第二曲线增长引擎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将以高端电源装备及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为业务基座,持续发展,保证营收及利润的基本盘面,积极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业务发展,加大拓展力度,持续精耕细作,发挥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效应。
科士达:继续把储能作为核心业务之一
2022年以前公司国内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60%-70%,海外营业收入约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0%-40%,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海外高于国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2022年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在海外的储能业务发展顺利,业绩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公司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发展。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公司主要开展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已有日立电梯和中海福陆等光储一体化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未来公司也将根据前期试点推进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等,优先聚焦南方五省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公司客户端业务资源及优势,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整体提供商
公司工商储能业务的战略定位是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的整体提供商。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鹏辉能源: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
2023年上半年,公司储能池业务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钠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也在持续进行和迭代优化。
目前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开始兴起,预计明年会爆发。公司对此市场布局较早,不仅具有工商业储能核心产品储能电芯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还具有出色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还有品牌、资金等诸多优势,相信公司未来在此市场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高速增长。
储能电池竞争优势:公司目前在储能电池领域拥有高安全LFP平台技术、长循环寿命平台技术、高能量转换效率技术、Na+电池平台技术、全极耳大圆柱技术、大功率UPS平台技术、低温超导通LTSC平台技术等,基于各项先进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安全、长循环、高能效优势。
南都电源: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大储4GWh,3GWh工业储能
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上半年,大储和工业储能毛利率都在20%左右,净利润率在7%-8%。
出货量:大储前两个季度都是1GWh发货,单季度确认收入是700兆瓦时。工业储能一季度500-600兆瓦时,二季度1GWh。
碳酸锂价格影响:大储的单基本上都是锁价的单,去年签了3GWh,确认了1GWh多,剩下1GWh多是去年签的高价单,会有超额收益。
电芯出货量:大储的电芯都是自己产的,从电芯到PACK到集成,国内出货是到交流侧为止,海外订单出货会到直流侧。工业储能方面,今年可能出货3-4GWh,大部分会带系统的。少部分户储是单独出的。
海外占比:我们原先海外做的比较早,去年大储的海外可以占60-70%,今年上半年差不多各一半一半。工业储能这一块,海外占比有20-30%是以系统方式出货。
价格:去年交流侧的价格是1.3-1.4元,今年在1-1.1元。海外价格会相对高一些,去年是1.3-1.5元,是不含税的到直流侧的价格,今年是在1.1元。
订单目标:截止上半年签了接近7GWh的订单,里面3GWh是工业,3-4GWh是大储的。全年大储估计可以签7-8GWh,是我们的目标。工业涉及很多集采的单,有不确定性。出货来看,大储都是滚动的,上半年我们交付的很多订单都是去年签的,上半年签的单会在今年交付,下半年签的单都会滚动到明年交付了。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里面大储是4GWh,3GWh是工业储能,另外还单独出一部分户储电芯。
铅酸储能:上半年我们锂电收入是30亿,铅酸是11-12亿,对应是2GWh出货,全年就是4GWh,收入就是20多亿。
铅酸电池在储能的应用:铅酸的应用场景和量是比较稳定,就是IDC和部分基站的替换需求。这个市场也没有什么新入进入者。电动自行车的电池业务我们去年剥离给了雅迪,原先做的最大的就是超威,价格战也很厉害,这一业务我们是做了剥离。我们原先铅酸产能有15GWh,现在就剩下5GWh,就做一些高端是IDC和基站的替换。我们产能就不会再扩了,就做这么多的量。未来我们业务重心会在大储,增量就是在锂电。
南网储能:新型储能毛利率26.78%,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上半年公司抽水蓄能、调峰水电、新型储能毛利率分别为52.04%、56.10%、26.78%。需要提醒的是,受抽蓄核价、调峰电厂来水波动等因素影响,全年的业务毛利率情况与上半年可能会有所差异。
新型储能业务落实方面:公司电化学储能已投运装机规111MW/219.2MWh。在建的佛山南海新型储能站容量300MW/600MWh,计划今年底前投产,力争提前。公司新型储能项目储备超700万千瓦,目前政策和市场环境均持续向好,公司将紧密跟踪政策出台情况,一旦具有可行的投资回报模式,就会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目前规划2023-2025年均有项目建成投产,具体到每年的投产进度,还要看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
公司目前建设了几个电化学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参照抽水蓄能电站的电价机制,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5%测算容量电价(租赁费)。我们认为,发挥不同作用的储能收益机制也会有所不同,未来总体上还是以市场化为主,形成租赁收入、调峰、辅助服务等多种收益模式叠加的商业模式。具体还要看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的出台情况。
目前广东的风、光等新能源占比相对北方某些地区偏低,而且广东自身的电网结构比价稳定,电网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新型储能的需求相对不如北方某些省份迫切,市场发展也相对稍慢。今年以来,广东新型储能市场发展速度加快。3月份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正式发布《独立储能参与南方区域调频市场的模拟试运行方案》,在模拟试运行后,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智光电气: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
2023年以来公司整体经营稳中向好,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26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公司储能产能扩张稳步推进,为后续储能系统大规模、高质量交付打下良好基础;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少有的具有自主核心的“PCS(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DMS(储能全寿命周期大数据管理系统)+CMS(云端能量管理平台)+先进电池PACK”全栈式核心技术系统且覆盖高压级联、低压组串技术路线的数字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将积极对外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对内完善生产和质量体系,打造精品持续引领高压级联型技术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公司构建国内及国外两大市场销售体系,并通过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工商业储能的销售规模,另外,公司新建的黄埔区永和园区储能产线第一期预计在2024年第一季度前投入使用,永和园区第二期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前投入使用,这些都会促进公司的利润目标的达成。
自2018年开始,公司致力于工业互联网的构建与实施。截至目前,公司已搭建了能源数字化控制与能源管理平台,形成了“能源数字化控制系统”“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储能EMS”“储能智慧云网”“光储充微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能用电运维系统”“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应用。
易事特:抓住工商业储能机遇,积极推广全线产品
公司储能业务主要包括电网侧综合能源业务、发电侧配套储能业务、用户侧光储充业务及风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的在手订单情况良好,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主要渠道有两种,一是由客户中心进行开发,二是招募合作方,通过直接售卖或者直投建设的方式增加市场份额。
目前工商业储能受关注度较高,公司将抓住机遇在市场积极推广全线产品,与此同时在新能源配储和户储方面提供光伏、储能一体设备,以及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通过逆变及储能一体化解决用户在户用光伏场景下的储能需求的同时,可灵活根据不同场景、独特的控制体系提供最佳整体解决方案,帮助电网侧、用户侧实现“削峰填谷、平衡负荷、调峰调频、电力保障”等需求。随着能源结构改造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能源强制配储等政策支持逐步落地,预计储能业务将在今年将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点,得到较好发展。
公司认为储能业务未来依然会持续成为公司非常好的增长驱动力,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发电侧及电网侧储能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2022年度公司储能板块营收为9915.33万元,毛利率为10.56%。今年上半年储能板块迎来显著增长,上半年储能板块营业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4.19%,毛利率上升到28.57%。导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基于UPS技术赋能PCS产品,PCS单体销售的占比提高,拉升了整体的毛利率;二是由于公司前期预先进行防御性采购策略,锁定了一批电池的价格,今年电池价格上涨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公司在储能产业布局较早,依托电力电子及智能微电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以产业发展为契机,持续着力风电、光伏、储能板块市场结合重要合作方优势互补,针对海外市场的储能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业务。
布局钠电池
原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电池,公司现进行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一方面考虑对公司UPS、EPS、数据中心等业务使用的铅蓄电池进行迭代,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展储能业务并积蓄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公司也将持续对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进行不断研发和项目应用。钠离子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价格因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钠,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所以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材料短缺的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波动较大,钠离子电池对比锂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在电源产品的经济性优于锂电池。另一方面,在技术指标层面上,钠离子电池有天然的优势。一、钠离子电池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工作温区更宽,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10-45℃,但在-40-0℃的低温区间和50-80℃的高温区间内均能正常工作并显示出较好的容量保持率;二、钠离子电池可以实现不带电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三、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远大于铅酸蓄电池,完全可以满足公司UPS板块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对比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使用稳定性,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更具备优势。
钠电池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叠片式工艺,该工艺空间利用率高、电池循环性高。正极材料采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实现极佳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比容量、工作电压以及大于3000圈的循环寿命),其过渡金属元素往往包含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而且合成过程简单,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未来发展: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项业务作为当前政策和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组成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模块,构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第二曲线增长引擎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将以高端电源装备及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为业务基座,持续发展,保证营收及利润的基本盘面,积极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业务发展,加大拓展力度,持续精耕细作,发挥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效应。
科士达:继续把储能作为核心业务之一
2022年以前公司国内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60%-70%,海外营业收入约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0%-40%,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海外高于国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2022年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在海外的储能业务发展顺利,业绩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公司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发展。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公司主要开展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已有日立电梯和中海福陆等光储一体化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未来公司也将根据前期试点推进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等,优先聚焦南方五省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公司客户端业务资源及优势,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整体提供商
公司工商储能业务的战略定位是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的整体提供商。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订单目标:截止上半年签了接近7GWh的订单,里面3GWh是工业,3-4GWh是大储的。全年大储估计可以签7-8GWh,是我们的目标。工业涉及很多集采的单,有不确定性。出货来看,大储都是滚动的,上半年我们交付的很多订单都是去年签的,上半年签的单会在今年交付,下半年签的单都会滚动到明年交付了。全年锂电出货应该7-8GWh,里面大储是4GWh,3GWh是工业储能,另外还单独出一部分户储电芯。
铅酸储能:上半年我们锂电收入是30亿,铅酸是11-12亿,对应是2GWh出货,全年就是4GWh,收入就是20多亿。
铅酸电池在储能的应用:铅酸的应用场景和量是比较稳定,就是IDC和部分基站的替换需求。这个市场也没有什么新入进入者。电动自行车的电池业务我们去年剥离给了雅迪,原先做的最大的就是超威,价格战也很厉害,这一业务我们是做了剥离。我们原先铅酸产能有15GWh,现在就剩下5GWh,就做一些高端是IDC和基站的替换。我们产能就不会再扩了,就做这么多的量。未来我们业务重心会在大储,增量就是在锂电。
南网储能:新型储能毛利率26.78%,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上半年公司抽水蓄能、调峰水电、新型储能毛利率分别为52.04%、56.10%、26.78%。需要提醒的是,受抽蓄核价、调峰电厂来水波动等因素影响,全年的业务毛利率情况与上半年可能会有所差异。
新型储能业务落实方面:公司电化学储能已投运装机规111MW/219.2MWh。在建的佛山南海新型储能站容量300MW/600MWh,计划今年底前投产,力争提前。公司新型储能项目储备超700万千瓦,目前政策和市场环境均持续向好,公司将紧密跟踪政策出台情况,一旦具有可行的投资回报模式,就会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目前规划2023-2025年均有项目建成投产,具体到每年的投产进度,还要看相关政策的落地情况。
公司目前建设了几个电化学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参照抽水蓄能电站的电价机制,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资本金内部收益率5%测算容量电价(租赁费)。我们认为,发挥不同作用的储能收益机制也会有所不同,未来总体上还是以市场化为主,形成租赁收入、调峰、辅助服务等多种收益模式叠加的商业模式。具体还要看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的出台情况。
目前广东的风、光等新能源占比相对北方某些地区偏低,而且广东自身的电网结构比价稳定,电网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新型储能的需求相对不如北方某些省份迫切,市场发展也相对稍慢。今年以来,广东新型储能市场发展速度加快。3月份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正式发布《独立储能参与南方区域调频市场的模拟试运行方案》,在模拟试运行后,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智光电气: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
2023年以来公司整体经营稳中向好,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26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公司储能产能扩张稳步推进,为后续储能系统大规模、高质量交付打下良好基础;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少有的具有自主核心的“PCS(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DMS(储能全寿命周期大数据管理系统)+CMS(云端能量管理平台)+先进电池PACK”全栈式核心技术系统且覆盖高压级联、低压组串技术路线的数字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将积极对外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对内完善生产和质量体系,打造精品持续引领高压级联型技术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公司构建国内及国外两大市场销售体系,并通过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工商业储能的销售规模,另外,公司新建的黄埔区永和园区储能产线第一期预计在2024年第一季度前投入使用,永和园区第二期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前投入使用,这些都会促进公司的利润目标的达成。
自2018年开始,公司致力于工业互联网的构建与实施。截至目前,公司已搭建了能源数字化控制与能源管理平台,形成了“能源数字化控制系统”“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储能EMS”“储能智慧云网”“光储充微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能用电运维系统”“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应用。
易事特:抓住工商业储能机遇,积极推广全线产品
公司储能业务主要包括电网侧综合能源业务、发电侧配套储能业务、用户侧光储充业务及风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的在手订单情况良好,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主要渠道有两种,一是由客户中心进行开发,二是招募合作方,通过直接售卖或者直投建设的方式增加市场份额。
目前工商业储能受关注度较高,公司将抓住机遇在市场积极推广全线产品,与此同时在新能源配储和户储方面提供光伏、储能一体设备,以及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通过逆变及储能一体化解决用户在户用光伏场景下的储能需求的同时,可灵活根据不同场景、独特的控制体系提供最佳整体解决方案,帮助电网侧、用户侧实现“削峰填谷、平衡负荷、调峰调频、电力保障”等需求。随着能源结构改造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能源强制配储等政策支持逐步落地,预计储能业务将在今年将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点,得到较好发展。
公司认为储能业务未来依然会持续成为公司非常好的增长驱动力,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发电侧及电网侧储能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2022年度公司储能板块营收为9915.33万元,毛利率为10.56%。今年上半年储能板块迎来显著增长,上半年储能板块营业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4.19%,毛利率上升到28.57%。导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基于UPS技术赋能PCS产品,PCS单体销售的占比提高,拉升了整体的毛利率;二是由于公司前期预先进行防御性采购策略,锁定了一批电池的价格,今年电池价格上涨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公司在储能产业布局较早,依托电力电子及智能微电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以产业发展为契机,持续着力风电、光伏、储能板块市场结合重要合作方优势互补,针对海外市场的储能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业务。
布局钠电池
原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电池,公司现进行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一方面考虑对公司UPS、EPS、数据中心等业务使用的铅蓄电池进行迭代,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展储能业务并积蓄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公司也将持续对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进行不断研发和项目应用。钠离子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价格因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钠,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所以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材料短缺的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波动较大,钠离子电池对比锂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在电源产品的经济性优于锂电池。另一方面,在技术指标层面上,钠离子电池有天然的优势。一、钠离子电池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工作温区更宽,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10-45℃,但在-40-0℃的低温区间和50-80℃的高温区间内均能正常工作并显示出较好的容量保持率;二、钠离子电池可以实现不带电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三、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远大于铅酸蓄电池,完全可以满足公司UPS板块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对比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使用稳定性,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更具备优势。
钠电池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叠片式工艺,该工艺空间利用率高、电池循环性高。正极材料采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实现极佳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比容量、工作电压以及大于3000圈的循环寿命),其过渡金属元素往往包含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而且合成过程简单,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未来发展: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项业务作为当前政策和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组成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模块,构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第二曲线增长引擎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将以高端电源装备及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为业务基座,持续发展,保证营收及利润的基本盘面,积极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业务发展,加大拓展力度,持续精耕细作,发挥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效应。
科士达:继续把储能作为核心业务之一
2022年以前公司国内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60%-70%,海外营业收入约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0%-40%,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海外高于国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2022年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在海外的储能业务发展顺利,业绩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公司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发展。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公司主要开展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已有日立电梯和中海福陆等光储一体化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未来公司也将根据前期试点推进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等,优先聚焦南方五省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公司客户端业务资源及优势,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整体提供商
公司工商储能业务的战略定位是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的整体提供商。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切,市场发展也相对稍慢。今年以来,广东新型储能市场发展速度加快。3月份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正式发布《独立储能参与南方区域调频市场的模拟试运行方案》,在模拟试运行后,新型储能参与调频市场政策将有望正式出台。
智光电气: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
2023年以来公司整体经营稳中向好,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26亿元,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公司储能产能扩张稳步推进,为后续储能系统大规模、高质量交付打下良好基础;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技术创新,成为国内少有的具有自主核心的“PCS(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DMS(储能全寿命周期大数据管理系统)+CMS(云端能量管理平台)+先进电池PACK”全栈式核心技术系统且覆盖高压级联、低压组串技术路线的数字能源装备提供商。公司将积极对外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对内完善生产和质量体系,打造精品持续引领高压级联型技术发展,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储能规模化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点,公司构建国内及国外两大市场销售体系,并通过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工商业储能的销售规模,另外,公司新建的黄埔区永和园区储能产线第一期预计在2024年第一季度前投入使用,永和园区第二期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前投入使用,这些都会促进公司的利润目标的达成。
自2018年开始,公司致力于工业互联网的构建与实施。截至目前,公司已搭建了能源数字化控制与能源管理平台,形成了“能源数字化控制系统”“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储能EMS”“储能智慧云网”“光储充微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智能用电运维系统”“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系统”等诸多产品和技术应用。
易事特:抓住工商业储能机遇,积极推广全线产品
公司储能业务主要包括电网侧综合能源业务、发电侧配套储能业务、用户侧光储充业务及风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的在手订单情况良好,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主要渠道有两种,一是由客户中心进行开发,二是招募合作方,通过直接售卖或者直投建设的方式增加市场份额。
目前工商业储能受关注度较高,公司将抓住机遇在市场积极推广全线产品,与此同时在新能源配储和户储方面提供光伏、储能一体设备,以及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通过逆变及储能一体化解决用户在户用光伏场景下的储能需求的同时,可灵活根据不同场景、独特的控制体系提供最佳整体解决方案,帮助电网侧、用户侧实现“削峰填谷、平衡负荷、调峰调频、电力保障”等需求。随着能源结构改造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能源强制配储等政策支持逐步落地,预计储能业务将在今年将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点,得到较好发展。
公司认为储能业务未来依然会持续成为公司非常好的增长驱动力,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发电侧及电网侧储能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2022年度公司储能板块营收为9915.33万元,毛利率为10.56%。今年上半年储能板块迎来显著增长,上半年储能板块营业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4.19%,毛利率上升到28.57%。导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基于UPS技术赋能PCS产品,PCS单体销售的占比提高,拉升了整体的毛利率;二是由于公司前期预先进行防御性采购策略,锁定了一批电池的价格,今年电池价格上涨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公司在储能产业布局较早,依托电力电子及智能微电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以产业发展为契机,持续着力风电、光伏、储能板块市场结合重要合作方优势互补,针对海外市场的储能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业务。
布局钠电池
原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电池,公司现进行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一方面考虑对公司UPS、EPS、数据中心等业务使用的铅蓄电池进行迭代,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展储能业务并积蓄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公司也将持续对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进行不断研发和项目应用。钠离子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价格因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钠,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所以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材料短缺的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波动较大,钠离子电池对比锂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在电源产品的经济性优于锂电池。另一方面,在技术指标层面上,钠离子电池有天然的优势。一、钠离子电池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工作温区更宽,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10-45℃,但在-40-0℃的低温区间和50-80℃的高温区间内均能正常工作并显示出较好的容量保持率;二、钠离子电池可以实现不带电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三、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远大于铅酸蓄电池,完全可以满足公司UPS板块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对比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使用稳定性,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更具备优势。
钠电池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叠片式工艺,该工艺空间利用率高、电池循环性高。正极材料采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实现极佳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比容量、工作电压以及大于3000圈的循环寿命),其过渡金属元素往往包含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而且合成过程简单,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未来发展: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项业务作为当前政策和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组成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模块,构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第二曲线增长引擎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将以高端电源装备及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为业务基座,持续发展,保证营收及利润的基本盘面,积极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业务发展,加大拓展力度,持续精耕细作,发挥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效应。
科士达:继续把储能作为核心业务之一
2022年以前公司国内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60%-70%,海外营业收入约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0%-40%,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海外高于国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2022年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在海外的储能业务发展顺利,业绩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公司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发展。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公司主要开展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已有日立电梯和中海福陆等光储一体化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未来公司也将根据前期试点推进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等,优先聚焦南方五省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公司客户端业务资源及优势,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整体提供商
公司工商储能业务的战略定位是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的整体提供商。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的控制体系提供最佳整体解决方案,帮助电网侧、用户侧实现“削峰填谷、平衡负荷、调峰调频、电力保障”等需求。随着能源结构改造的发展趋势以及新能源强制配储等政策支持逐步落地,预计储能业务将在今年将作为公司业绩增长点,得到较好发展。
公司认为储能业务未来依然会持续成为公司非常好的增长驱动力,除了已在正常履行的发电侧及电网侧储能合同订单外,公司还在工商业储能端进行市场开拓,目前着重在广东及浙江进行拓展。
2022年度公司储能板块营收为9915.33万元,毛利率为10.56%。今年上半年储能板块迎来显著增长,上半年储能板块营业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4.19%,毛利率上升到28.57%。导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司基于UPS技术赋能PCS产品,PCS单体销售的占比提高,拉升了整体的毛利率;二是由于公司前期预先进行防御性采购策略,锁定了一批电池的价格,今年电池价格上涨给公司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公司在储能产业布局较早,依托电力电子及智能微电网方面的技术积累,以产业发展为契机,持续着力风电、光伏、储能板块市场结合重要合作方优势互补,针对海外市场的储能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业务。
布局钠电池
原因:钠离子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电池,公司现进行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应用一方面考虑对公司UPS、EPS、数据中心等业务使用的铅蓄电池进行迭代,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展储能业务并积蓄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公司也将持续对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进行不断研发和项目应用。钠离子电池的优势一方面体现在价格因素,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钠,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所以生产过程中不会受到材料短缺的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波动较大,钠离子电池对比锂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应用在电源产品的经济性优于锂电池。另一方面,在技术指标层面上,钠离子电池有天然的优势。一、钠离子电池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工作温区更宽,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10-45℃,但在-40-0℃的低温区间和50-80℃的高温区间内均能正常工作并显示出较好的容量保持率;二、钠离子电池可以实现不带电运输,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三、在循环寿命方面,钠离子电池的循环次数远大于铅酸蓄电池,完全可以满足公司UPS板块应用场景的使用需求。对比铅蓄电池,钠离子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使用稳定性,其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更具备优势。
钠电池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叠片式工艺,该工艺空间利用率高、电池循环性高。正极材料采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实现极佳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比容量、工作电压以及大于3000圈的循环寿命),其过渡金属元素往往包含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而且合成过程简单,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未来发展: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项业务作为当前政策和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组成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模块,构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第二曲线增长引擎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将以高端电源装备及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为业务基座,持续发展,保证营收及利润的基本盘面,积极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业务发展,加大拓展力度,持续精耕细作,发挥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效应。
科士达:继续把储能作为核心业务之一
2022年以前公司国内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60%-70%,海外营业收入约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0%-40%,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海外高于国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2022年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在海外的储能业务发展顺利,业绩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公司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发展。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公司主要开展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已有日立电梯和中海福陆等光储一体化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未来公司也将根据前期试点推进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等,优先聚焦南方五省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公司客户端业务资源及优势,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整体提供商
公司工商储能业务的战略定位是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的整体提供商。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钠电池技术路线:主要采用叠片式工艺,该工艺空间利用率高、电池循环性高。正极材料采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可以实现极佳的电化学性能(较高的比容量、工作电压以及大于3000圈的循环寿命),其过渡金属元素往往包含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而且合成过程简单,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未来发展: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项业务作为当前政策和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将组成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模块,构建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核心第二曲线增长引擎业务。与此同时,公司将以高端电源装备及数据中心、新能源发电为业务基座,持续发展,保证营收及利润的基本盘面,积极用好相关政策促进业务发展,加大拓展力度,持续精耕细作,发挥产品在行业中的优势效应。
科士达:继续把储能作为核心业务之一
2022年以前公司国内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60%-70%,海外营业收入约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30%-40%,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海外高于国内。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2022年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在海外的储能业务发展顺利,业绩得到了较好的增长。
公司储能产品以户储和工商业储能为主,在国内外均有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把储能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发展。
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公司主要开展分布式光储一体化业务,目前已有日立电梯和中海福陆等光储一体化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未来公司也将根据前期试点推进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等,优先聚焦南方五省区域范围,充分发挥公司客户端业务资源及优势,加快推动工商业企业和产业园区用户侧新型储能业务。
开勒股份: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整体提供商
公司工商储能业务的战略定位是工商业储能渠道开发和运营服务的整体提供商。公司以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滚动开发为中心,叠加工商业储能场景开发、储能电站建设、交付等标准化服务和电站运营服务,获取工商业储能场景的综合收益,主要包括服务收益、电站运营收益等。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布局工商业储能业务的原因有三点:(1)公司HVLS风扇业务与工商业储能业务在客户资源、销售和服务渠道及业务模式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可以快速进入工商业储能领域。(2)近期工商业储能的相关利好政策不断释放,促进了工商业储能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上波峰波谷的电价差越来越大,工商业储能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明显。(3)工商业储能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渗透率比较低,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可观。
工商业储能业务与HVLS风扇业务的协同性:(1)客户资源协同:公司风扇业务13年来积累了近3万次工商业客户服务,每年有较大的新增客户数量,并且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广东区域的客户合计占比为50%左右,存在一定的转换空间。(2)渠道协同:公司HVLS风扇业务有1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并且国内基本上都是直销模式,可以对现有的客户进行二次开发。(3)运维服务协同:公司有100人以上的运维服务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快速响应服务。(4)品牌力:公司在工商业领域有十多年的品牌积累和沉淀,可以帮助公司在工商业储能市场快速树立品牌形象。
国能日新: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已产生少量收入
公司认为电力交易业务的关键在于预测的精度、服务的及时性以及产品迭代的速率。具体而言:首先,预测精度方面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对于未来电价和发电量的精确预测,产品的精度是保证客户价值的前提,公司将持续优化各项产品的精度;其次,服务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电力交易过程是持续的,要保证通过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为客户持续性的带来收益,及时解决电力交易服务过程中客户遇到的各项问题,因此服务的及时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要;最后,在电力市场化初期阶段,各省电力交易政策迭代频繁,公司需要紧跟各省电力交易政策,对产品进行持续升级以保障客户的经济效益。公司在电力交易产品方面主要的产品及服务主要有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服务及电力交易数据服务产品。目前公司电力交易产品的客户主要是新能源电站客户。
公司通过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作为公司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业务的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获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的聚合商准入资格,此外也正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步开展辅助服务聚合商资格申请工作。与此同时,通过渠道合作等多种方式签约优质可控负荷资源用户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目前签约的可控负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工业负荷(如水泥、化工、钢铁、煤矿等)、电采暖、中央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公司将持续拓展和增加可调节负荷端的渠道及客户数量为主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要目标。截至2023年上半年,子公司国能日新(江苏)智慧能源已在陕西地区开展虚拟电厂运营业务并产生少量收入。
协鑫集成: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自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的研发及积累,截至8月底公司已获取了60余项储能专利,储能技术团队100余人。公司储能业务已打造出E-KwBe、G-Home及工商业级储能系统E-Bank储能机柜及储能集装箱等产品。在集中式光储电站、分布式工商业光储系统和微电网型光储充架构等应用场景均有技术落实与升级迭代。2023年公司全面重塑产品矩阵,完成包括EVO系列组串式储能集装箱系统、EVO系列风冷与液冷储能户外柜系统、Honor系列堆叠型低压与高压户用储能产品在内的产品开发,实现了光储产品与系统从工程化向产品化的升级,及产品化向产业化的落地。未来将积极培育综合能源系统集成服务、储能业务,加大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加快储能市场开拓,尽快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高澜股份:持续投入研发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
截至2023年6月30日,高澜股份数据中心液冷及储能液冷在手订单(未确认收入)金额为19,233.10万元。公司将加快落实公司“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战略,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储能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并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进入到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
整体来看,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逐步提升,且已经连续7个月高于30%,8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达37.3%;而在增速方面,新能源车渗透率增速逐渐趋缓,下游市场需求减弱。
这意味着对于整体产业而言,想要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市场份额,需要提高整车性能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
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整车中最重要的系统,占整车成本30%~40%,其在技术、产品上的发创新与突破对整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电池端整体发展沿革来看,目前动力电池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安全性能问题,且在续航上已普遍突破600公里,甚至可突破1000公里,逐步化解续航焦虑。
因而能够有效打破终端里程焦虑、补能焦虑,进一步缩短充电时间,成为当前提升电动化渗透率的重要维度,快充成为众多企业加码布局的技术场景。
目前来看,电动车快充技术已经进入市场鏖战与基础设施普及阶段。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欣旺达、孚能科技、巨湾技研等主流电池企业纷纷推出快充电池解决方案。
新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欣旺达、孚能科技、巨湾技研等主流电池企业纷纷推出快充电池解决方案。
电池企业在快充电池领域加快部署将带动快充电池的量产及市场化进程;此外,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头部企业布局铁锂快充技术路线有望渗透更多快充车型。
快充电池“三大趋势”
随着快充技术成为解决电动汽车充电便捷性的突破口之一,电池企业纷纷加码布局,这也促进了快充电池的技术产品不断迭代更新。高工锂电观察到,目前快充电池在产品性能、技术路径和市场布局上,主要呈现出三大趋势。
其一,为了解决终端需求的补能焦虑,多家电池企业提高充电倍率来降低充电时间。从电池企业的产品布局来看,未来倍率4C+快充或成为主流路线。
随着2021开始,快充电池进入技术成熟阶段,电池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机遇不断提高电池的容量倍率。此前宁德时代2022年6月发布CTP3.0麒麟电池,具备4C快充能力,而近期宁德时代宣布搭载理想MEGA车型,已经具备5C充电能力。
此外,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巨湾技研等也纷纷宣布产品由4C向6C迈进,巨湾技研今年发布的“凤凰电池”甚至可实现最快8C极速充电。
充电倍率的提高对电芯的内阻、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内阻越低越好,能够减少电芯发热;另一方面,电池包热管理系统要特别优异,能够最大效率地提高散热能力。因而,为了在保障电池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快充电池充电倍率,各家动力电池企业也围绕材料创新及整包热管理两方面“大展身手”。例如,热管理方面,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将液冷系统和隔热垫集成于多功能弹性夹层中置于电芯之间,相对于传统的整块铺设在电芯上方的液冷板方案,换热面积扩大了4倍,电芯的控温效率提升了50%。
蜂巢能源在正极材料上采用前驱体定向生长的精密控制技术,将电芯内部阻抗降低10%以上,负极材料采用液相包覆技术,在石墨表面包覆无定形碳,进一步将电芯阻抗降低至20%负极。
其二,随着电池企业在技术端的不断升级以及产品迭代,快充电池将配套更多不同类型和价格车型。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推超级快充电池,但在成本压力下,超级快充适配于价格25万以上中高端车辆。随着铁锂系快充电池正逐步“崛起”,电池成本降低,这将实现快充电池在更低价格车型的配套。
8月,宁德时代发布了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神行电池,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突破低温快充限制,做到全温域快充,且续航里程达700公里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神行电池与此前宁德时代发布的麒麟电池(超充)不同,神行电池主打经济市场,未来主要覆盖15万—30万元的纯电车型。这或许将引领快充车型价格“下探”。
除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也都推出了包含铁锂系技术路线快充电池。
中创新航此前配套小鹏G6的快充电池是基于800V高压平台研制的全新一代铁锂电池和中镍高压三元锂电池,10%-80%补能快至19min,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00km。
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可兼容铁锂、三元、无钴等全化学体系方案,续航里程最高可达1000+KM,覆盖1.6C-6C快充体系。
国轩高科L600启晨电芯采用了磷酸锰铁锂技术路线,容量为223Ah,可以实现240Wh/kg的质量能量密度,做到18分钟快充。
其三,随着新能源车市场以及动力电池市场双双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快充电池上演量产、装车“加速度”。
2023年以来,“充电5分钟,续航200km”的超级快充方案密集装车配套。一方面,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车企纷纷将快充导入车型标配。
如蔚来ES6的800V车型仅需12分钟充电10%-80% SOC,于5月25日开启交付;小鹏G6搭载中创新航快充电池于今年6月正式上市;搭载5C麒麟电池的理想MEGA也将于今年12月正式发布,明年1月开始展车进店,并于明年2月开始向用户交付。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快充电池也即将迎来量产。如宁德时代的神行超充电池、蜂巢能源的蜂巢能源都将于今年年底完成量产;
亿纬锂能4695大圆柱电池将于今年三季度量产交付,采用 3-4C 快充电芯与大面液冷均温技术,支持超快充。
快充“普惠”,还有多远?
即使电池端技术已然成熟,快充电池的推进和应用仍需要车、电池、充电桩的多方面的配合。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快充从三电、到充电桩、电网层面都需要全新调整。
从车企方面来看,多家车企都陆续推出了800V高压电气架构以及450kW以上的超级快充。此种方案下配套快充电池被视为补能最优解之一。
目前已有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比亚迪等多家国内主流车企推出或计划推出800V高压平台以及搭载车型。
匹配800V高压平台的电池方案商中,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均提供有相应产品。
然而,800V高压平台方案需要车企及三电企业对电芯及系统、各高压零部件的绝缘、耐压等级,铜排的载流、耐高温能力设计等进行系统性升级。受限于技术、成本以及超充网络建设等难题,800V高压快充的大规模普及仍需要较长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有3%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搭载了800V高压平台,而且车价都在25万元以上,也就是说很多主机厂仍然采用400伏的中低压平台的架构。
除了车企方面,超充电桩的配套也是真正实现快充的一大难题。目前市场上能够真正实现超充充电桩仍为少量分部,主力充电功率仍然是120/180kW还是太少。
尽管华为、威睿等少数企业已经推出了可适用于800V高压的产品,在800V高压平台的车还未成为主流配置的前提下,以及充电桩行业仍处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阶段,建设和运营超充电桩的成本问题也是众多企业“望而却步”的原因。
可以见得,在未来,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如何与车企、充电桩企业联动,实现快充技术普惠性降本、将成为快充赛道的竞争重点与发展方向。
在更低价格车型的配套。
8月,宁德时代发布了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神行电池,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突破低温快充限制,做到全温域快充,且续航里程达700公里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神行电池与此前宁德时代发布的麒麟电池(超充)不同,神行电池主打经济市场,未来主要覆盖15万—30万元的纯电车型。这或许将引领快充车型价格“下探”。
除了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也都推出了包含铁锂系技术路线快充电池。
中创新航此前配套小鹏G6的快充电池是基于800V高压平台研制的全新一代铁锂电池和中镍高压三元锂电池,10%-80%补能快至19min,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00km。
蜂巢能源的龙鳞甲电池可兼容铁锂、三元、无钴等全化学体系方案,续航里程最高可达1000+KM,覆盖1.6C-6C快充体系。
国轩高科L600启晨电芯采用了磷酸锰铁锂技术路线,容量为223Ah,可以实现240Wh/kg的质量能量密度,做到18分钟快充。
其三,随着新能源车市场以及动力电池市场双双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快充电池上演量产、装车“加速度”。
2023年以来,“充电5分钟,续航200km”的超级快充方案密集装车配套。一方面,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车企纷纷将快充导入车型标配。
如蔚来ES6的800V车型仅需12分钟充电10%-80% SOC,于5月25日开启交付;小鹏G6搭载中创新航快充电池于今年6月正式上市;搭载5C麒麟电池的理想MEGA也将于今年12月正式发布,明年1月开始展车进店,并于明年2月开始向用户交付。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快充电池也即将迎来量产。如宁德时代的神行超充电池、蜂巢能源的蜂巢能源都将于今年年底完成量产;
亿纬锂能4695大圆柱电池将于今年三季度量产交付,采用 3-4C 快充电芯与大面液冷均温技术,支持超快充。
快充“普惠”,还有多远?
即使电池端技术已然成熟,快充电池的推进和应用仍需要车、电池、充电桩的多方面的配合。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快充从三电、到充电桩、电网层面都需要全新调整。
从车企方面来看,多家车企都陆续推出了800V高压电气架构以及450kW以上的超级快充。此种方案下配套快充电池被视为补能最优解之一。
目前已有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比亚迪等多家国内主流车企推出或计划推出800V高压平台以及搭载车型。
匹配800V高压平台的电池方案商中,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均提供有相应产品。
然而,800V高压平台方案需要车企及三电企业对电芯及系统、各高压零部件的绝缘、耐压等级,铜排的载流、耐高温能力设计等进行系统性升级。受限于技术、成本以及超充网络建设等难题,800V高压快充的大规模普及仍需要较长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有3%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搭载了800V高压平台,而且车价都在25万元以上,也就是说很多主机厂仍然采用400伏的中低压平台的架构。
除了车企方面,超充电桩的配套也是真正实现快充的一大难题。目前市场上能够真正实现超充充电桩仍为少量分部,主力充电功率仍然是120/180kW还是太少。
尽管华为、威睿等少数企业已经推出了可适用于800V高压的产品,在800V高压平台的车还未成为主流配置的前提下,以及充电桩行业仍处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阶段,建设和运营超充电桩的成本问题也是众多企业“望而却步”的原因。
可以见得,在未来,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如何与车企、充电桩企业联动,实现快充技术普惠性降本、将成为快充赛道的竞争重点与发展方向。
快充“普惠”,还有多远?
即使电池端技术已然成熟,快充电池的推进和应用仍需要车、电池、充电桩的多方面的配合。
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快充从三电、到充电桩、电网层面都需要全新调整。
从车企方面来看,多家车企都陆续推出了800V高压电气架构以及450kW以上的超级快充。此种方案下配套快充电池被视为补能最优解之一。
目前已有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比亚迪等多家国内主流车企推出或计划推出800V高压平台以及搭载车型。
匹配800V高压平台的电池方案商中,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均提供有相应产品。
然而,800V高压平台方案需要车企及三电企业对电芯及系统、各高压零部件的绝缘、耐压等级,铜排的载流、耐高温能力设计等进行系统性升级。
受限于技术、成本以及超充网络建设等难题,800V高压快充的大规模普及仍需要较长时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只有3%左右的新能源汽车搭载了800V高压平台,而且车价都在25万元以上,也就是说很多主机厂仍然采用400伏的中低压平台的架构。
除了车企方面,超充电桩的配套也是真正实现快充的一大难题。
目前市场上能够真正实现超充充电桩仍为少量分部,主力充电功率仍然是120/180kW还是太少。
尽管华为、威睿等少数企业已经推出了可适用于800V高压的产品,在800V高压平台的车还未成为主流配置的前提下,以及充电桩行业仍处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阶段,建设和运营超充电桩的成本问题也是众多企业“望而却步”的原因。
可以见得,在未来,对于电池企业而言,如何与车企、充电桩企业联动,实现快充技术普惠性降本、将成为快充赛道的竞争重点与发展方向。
负极材料作为钠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必须保证其具备较高一致性。而硬碳材料的结构一致性主要依赖于前驱体的状态和碳化工艺,只有保障前驱体具有高度一致性,碳化过程中受热均匀才能得到一致性高的硬碳材料。
不过,硬碳产业化存在无法找到廉价、适合大规模量产的前驱体原材料的瓶颈;此外,硬碳合成工艺路线较长,构效关系复杂,具备较高的Know-How壁垒,这极大的增加了制造成本。
目前,国外高端产品价格15-20万元/吨,国产价格5-10万元/吨,迫切需要开发低成本的硬碳材料。而以上原因也导致目前能够稳定出货硬碳负极材料的企业比较少。
硬碳工艺多路并行
硬碳主要通过水热或化学过程处理有机化合物或生物质基前驱体获得。根据前驱体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树脂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糠醇等)、沥青基(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天然沥青等)和生物质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硬碳。
树脂基硬碳的成本是最高的,但同样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其优势还在于可以精确、可控地构建可调节的孔结构、表面化学成分和分子水平上的活性位点。
沥青基硬碳的材料来源非常广泛,且价格低廉,煤系沥青和油系沥青均可使用。然而,由于原始沥青具有石墨化的性质,直接碳化很容易形成类石墨结构。因此,在形成硬碳前需要进行预氧化处理。此外,沥青里的挥发分较多,需要额外的尾气处理,增加成本支出,且目前工艺尚不成熟,产品的容量较低。
生物质基硬碳负极路线原材料来源多样,如核桃壳、果壳、柚子皮、动植物组织等。该路线产出的硬碳性能适中,加上物料来源广泛,成本相对合适,是目前大多数硬碳负极企业的选择。代表企业可乐丽、佰思格、元力股份、圣泉集团、传艺科技等。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传统锂电负极企业贝特瑞、杉杉股份、中科星城和翔丰华等厂家的硬碳负极工艺囊括上述三种类型的前驱体,实现体系化的专利布局。
已经实现硬碳出货的企业
可乐丽日本企业,硬碳材料采用椰子壳作为前驱体,经过碳化、破碎、碱渍、热处理纯化和CVD处理,其中CVD处理工艺难度较高。产品能量密度350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95%以上,循环3000次,产品平均价格达到20万元/吨,产能2000吨/年左右。
佰思格佰思格是国内首家量产钠电/锂电硬碳材料的公司,对标日本可乐丽。佰思格采用葡萄糖、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木屑、竹屑、椰子壳或坚果壳等生物质材料作为原料,通过改性处理、裂解缩聚、炭化和表面改性等步骤,可以得到满足快充性能的钠离子硬碳材料,该公司产品工艺较国外企业更加简单,成本更加低廉。
目前公司官网共有两款钠电硬碳材料:YHC-1和NHC-330,YHC-1强调低成本,比容量≥280mAh/g,价格在6万元/吨;NHC-330强调高能量密度,比容量≥330mAh/g,价格在8万元/吨。公司计划今年或者明年推出NHC360,比容量可以达到360-380mAh/g。
产能方面,公司现有产能2000吨/年;23年计划扩产至1万吨/年;2025年计划扩产至5万吨/年。
贝特瑞
贝特瑞于2009年就开始布局硬碳材料相关技术。公司现有硬碳负极材料产能400吨/年,计划2023年产能达到千吨级。今年5月16日,贝特瑞还发布了新一代硬碳负极材料--“探钠350”,该材料比容量可达350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达90%,目前处于中试阶段。
杉杉股份
杉杉股份硬碳材料研发始于2016年,2022年国内客户已经实现吨级销售,2023年产能规划达千吨级。
今年有望实现硬碳出货的企业
多氟多
焦作基地已经建成了年产300吨的负极产线,目前处在产线调试中,规划2000吨负极产线2023年投产。
元力股份
元力股份为国内木质活性炭龙头企业,在硬碳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前驱体预处理、碳化及纯化较难环节优势明显。目前公司硬碳材料以椰子壳类为生物质基材料,未来或将以毛竹为主,2023年公司规划中试线千吨级别,预计年中建成,全年有效出货1000-2000吨。公司远期规划硬碳产能5万吨。
圣泉集团
圣泉集团生物基硬碳负极材料作为“圣泉生物溶剂法”生物精炼一体化产业布局的最新成果,核心在于生物碳为自主生产,其可控性高、均一稳定,利用其制备的硬碳负极材料具有生物质和树脂的双重特性,因此极片压实密度高,不低于1.1克/立方米。另一特点在于产品性能稳定、一致性高,其第一代硬碳产品具有300mAh/g左右的克容量,首效≥88%。
2022年12月16日,圣泉集团宣布,将投资24.80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基硬碳负极材料项目。公司计划在2023年H1建设1万吨产量的硬碳装置,价格预计6.5万元/吨,随着设计产能的达产,还有一定降幅空间。
全球碳减排行动深入,交通领域电气化驱动新能源汽车数量高增,与此同时新型材料的出现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带来了优势条件。金刚石作为具有独特物理化学特性的新型材料,也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广泛应用与助力。
IGBT功率模块下一代散热材料——金刚石热沉片
新能源车的电机驱动部分,最核心的元件就是IGBT。
电动汽车用IGBT模块的功率导电端子需要承载数百安培的大电流,对电导率和热导率有较高的要求,为大幅提高IGBT功率密度、散热性能与长期可靠性,高效的散热方案尤其重要。
金刚石材料的热导率和电学特性优势十分显著,没有任何明显短板,其热导率可达2000W/m.k,是铜、银的5倍,又是良好的绝缘体,这也使得金刚石器件拥有更高的功率处理能力,也意味着采用金刚石微波功率器件的电子系统有望摆脱庞大笨重的散热模块而实现轻量化、小型化。
此外,在热导率要求1000~2000W/(m.k)之间,金刚石是首选以及唯一可选热沉材料,对于IGBT功率模块的散热问题,金刚石热沉片的超高热导率可以实现高效散热。
料,对于IGBT功率模块的散热问题,金刚石热沉片的超高热导率可以实现高效散热。
金刚石刀具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增加
近年来,随着汽车制造业大量应用轻型材料,如铝合金、复合材料等,而金刚石刀具(PCD)在上述材料加工中有明显的优势。
PCD刀具由聚晶金刚石刀尖和硬质合金基体经高温高压烧结而成。
既能发挥金刚石高硬度、高导热系数、低摩擦系数、低热膨胀系数、与金属和非金属亲和力小、弹性模量高、无解理面、各向同性等众多优势,又兼顾了硬质合金的高强度。
在变速箱壳体的某些工序加工中,将原来采用的硬质合金镗刀改为金刚石刀具,刀具寿命甚至可提高到数万件,其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目前,新能源汽车中电机壳、轴类零件、电池盒、差速器等部件均需要金刚石工具加工。
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可将电动汽车驾驶范围扩大10%
电动汽车的剩余行驶里程很难准确预测,目前的电池电流传感器无法准确预测电量。
因为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流最高可达数百安培,而平均电流仅为10安左右,而普通传感器在保持数百安培的动态范围时,没有几十毫安的精度,所以充电状态必须以大约10%的模糊估计,这使得电池使用效率低下。
东京工业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解决电动汽车低效的方案。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研究中,该团队报告了一种基于金刚石量子传感器的检测技术,该技术可以在测量电动汽车大电流时,以1%的精确度估计电池电量。
利用金刚石制成的金刚石量子传感器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流测量范围为±1,000 A,精度为10 mA,可以有效降低电动汽车的车载电池容量,并通过减轻重量等来改善功耗,将大大减少交通领域的CO2的排放量,助力全球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金刚石涂层
金刚石涂层是指金属工具与金刚石薄膜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金刚石涂层技术不断创新与完善,在汽车、航天、金属零部件以及切削工具方面都得到有效的应用。在汽车涂料中引入纳米金刚石进行增韧增强的改性,可明显提高涂膜的抗冲击性能。
金刚石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的科学家在《应用物理快报》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提出利用钻石作为超宽带隙半导体来更有效地为电网、机车甚至电动汽车供电。
该项研究也表明,此类钻石开关可用于能源输送系统,该团队展示了其能够实现兆瓦级的射频发电装置,只是需要优化钻石的高频率响应能力。总之,金刚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潜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AASV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回顾了过去十年,法国和北美地区在使用空气过滤系统防控猪蓝耳病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法国大部分生产体系安装的是HEPA过滤器,并配套正压通风系统。而在北美,使用更多的是MERV14-16过滤器,并配套负压通风系统。
HEPA 过滤器
HEPA过滤器价格昂贵,但过滤效果也最好,可以阻止至少99.97%的任何粒径的颗粒通过,因此,一般仅应用于附加值特别高的猪群,如公猪站、核心群。HEPA过滤器在法国应用比较多,通常情况下,配套正压通风系统使用。
该系统最初应用于养猪业,是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一个猪病研究基地,法国很多有关猪传染病方面的研究都是在这里进行的。1979年,该基地安装了空气过滤系统,以保护基地内的一个小型的SPF猪群。40多年过去了,该基地依然保持PRRSV、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猪肺炎支原体等病原的阴性状态。
考虑到养猪业的比例规模,美国很少有猪场会配备HEPA过滤系统。来自一名兽医顾问的数据表示,该兽医为6个公猪站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这些公猪站都配备了HEPA过滤器,最早是在2008年安装的。其中一个猪场感染了两次蓝耳病病毒,调查结果显示:过滤系统的某段管道上存在缝隙,以至于未经过滤的空气被引入猪舍。自2019年漏风问题得到解决后,该猪场一直是处于蓝耳阴性状态。其他5个猪场都没有爆发蓝耳病。
基于在法国、中国、魁北克地区以及美国获得的数据,95.4%配备该系统(HEPA过滤器+正压通风)的猪场保持蓝耳阴性。
器,最早是在2008年安装的。其中一个猪场感染了两次蓝耳病病毒,调查结果显示:过滤系统的某段管道上存在缝隙,以至于未经过滤的空气被引入猪舍。自2019年漏风问题得到解决后,该猪场一直是处于蓝耳阴性状态。其他5个猪场都没有爆发蓝耳病。
基于在法国、中国、魁北克地区以及美国获得的数据,95.4%配备该系统(HEPA过滤器+正压通风)的猪场保持蓝耳阴性。
其他过滤器
美国安装的大部分空气过滤系统使用的是MERV14、15或16的过滤器。这些过滤器分别可以防止75%、85%以及95%的直径在0.3-1.0微米的颗粒通过。有一些猪场只在一年中较冷的季节(蓝耳病发病率较高)使用空气过滤系统。刚开始,大多数猪场使用的是负压通风系统,但近年来,正压通风越来越受欢迎。正压通风的优点是,正常情况下,未经过滤的空气不太可能通过各种漏洞进入猪舍(对猪舍的密封性要求较低)。
一项研究中,调查了24个猪场,结果发现,在安装空滤系统之前,每个猪场平均每年爆发1.23次,在安装空滤系统之后( MERV14或16过滤器),这一数值下降到0.17,蓝耳病爆发风险大大降低。在法国,配备HEPA过滤器的53个猪场中,平均每个猪场每年爆发0.0027次。不同的空气过滤系统,其效率也存在差异。有效阻断气溶胶传播,可使猪场更长久地保持PRRSV和其他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病原阴性状态。
当然,对法国和美国空滤猪场的蓝耳病爆发风险进行横向比较,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但这种粗略的对比结果的巨大差异以及HEPA过滤器的理论优势似乎可以毫无疑问地表明,应用HEPA过滤器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
《2023年世界贸易统计回顾》最近的一项研究和联合国(UNComtrade)的数据显示,受到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与中国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际贸易中出现一些有趣的趋势,特别是在纺织品和服装领域。
国外研究发现,全球贸易出现了四种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趋势。
首先,在前所未有的疯狂购买趋势和2021年急剧增长20%之后,2022年服装出口出现下降。这可能归因于美国和西欧主要服装进口市场的经济放缓和高通胀。
此外,对生产个人防护装备(PPE)所需原材料的需求减少,导致2022年全球纺织品出口下降4.2%,达到339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低于其他行业。
第二个情况是,尽管中国在2022年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随着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其他低成本的亚洲服装出口商接管。孟加拉国超过了越南,成为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
2022年,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中的市场份额降至31.7%,是近期历史上的最低点,在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中美两国贸易关系也成为影响全球服装贸易市场的重要因素。
第三个情况是,欧盟国家和美国仍然是主导服装市场的国家,2022年占全球纺织品出口的25.1%,高于2021年的24.5%和2020年的23.2%。去年,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了5%,是世界前10个国家中增幅最高的。然而,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正在稳步增长,中国、越南、土耳其和印度在全球纺织品出口中的市场份额占到了56.8%。
随着对近海采购的日益关注,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区域纺织和服装贸易模式在2022年变得更加一体化,成为第四种新兴模式。去年,这些国家有近20.8%的纺织品进口来自本地区境内,较去年的20.1%有所增长。
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西方国家,《2023年世界贸易统计回顾》已经证明,即使是亚洲国家现在也开始使进口来源多样化,逐渐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以减轻供应链风险,所有这些都将导致更好的扩张。由于各国不可预测的客户需求影响了全球的商业和国际纺织和服装行业,时尚界已经充分感受到了疫情的后遗症。
世贸组织和其他全球组织正重新致力于多边主义、更好的透明度和全球合作和改革的机会,因为其他小国也加入进来,与贸易领域最大的国家竞争。
贸易市场的重要因素。
第三个情况是,欧盟国家和美国仍然是主导服装市场的国家,2022年占全球纺织品出口的25.1%,高于2021年的24.5%和2020年的23.2%。去年,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增长了5%,是世界前10个国家中增幅最高的。然而,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正在稳步增长,中国、越南、土耳其和印度在全球纺织品出口中的市场份额占到了56.8%。
随着对近海采购的日益关注,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区域纺织和服装贸易模式在2022年变得更加一体化,成为第四种新兴模式。去年,这些国家有近20.8%的纺织品进口来自本地区境内,较去年的20.1%有所增长。
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西方国家,《2023年世界贸易统计回顾》已经证明,即使是亚洲国家现在也开始使进口来源多样化,逐渐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以减轻供应链风险,所有这些都将导致更好的扩张。由于各国不可预测的客户需求影响了全球的商业和国际纺织和服装行业,时尚界已经充分感受到了疫情的后遗症。
世贸组织和其他全球组织正重新致力于多边主义、更好的透明度和全球合作和改革的机会,因为其他小国也加入进来,与贸易领域最大的国家竞争。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华阳集团2022年科研项目“回采工作面临空巷道动压显现机理及爆破预裂切顶预控技术研究”在景福公司的应用。该项目针对巷道动压变形严重的技术难题,采用爆破切顶技术,解决临空巷道受临近工作面开采影响变形严重的技术难题。
项目以华阳集团景福煤矿15108、151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15108工作面开采后,巷道侧向覆岩垮落形成坚硬悬板结构,易造成下一临近15109工作面回风顺槽变形严重,设计在15108工作面回风顺槽取200m长度范围作为爆破切顶卸压试验区(自切眼640m--840m范围),减轻工作面开采后临空煤柱应力集中,保证15109工作面临空回风顺槽的稳定性。
2.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通过现场条件调研分析、煤层开采覆岩破断三维形态表征、建立临空巷道侧向切顶覆岩结构特征及力学模型和临空巷道动压显现机理研究,确定水胶炸药侧向爆破切顶关
回采工作面临空巷道动压显现机理及爆破预裂切顶预控技术研究
键技术参数、巷道侧向爆破切顶卸压机制及爆破方案。
项目设计在15108工作面临空巷道640~840m范围内进行深孔爆破作业,钻孔间距1m,工作面采位1010m左右时,已开采出爆破段170m。为分析切顶爆破后临空巷道变形的差异性,在15109工作面临空巷道内布置巷道变形监测点,对巷道宽度、高度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测点间距10m,64#~84#测点对应巷道切顶段。
测点布置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整体来看切顶段巷道围岩变形速率小于未切顶段巷道围岩的变形,未切顶段巷道围岩变形速率在0~200m范围内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00m范围之内仍存在残余变形,平均变形速率在0.019;相对之下切顶段巷道围岩变形速率主要集中在0~200m范围之内,平均变形速率0.011,变形速率降低了42%,且15108工作面切顶后覆岩活动范围减少了100m左右,降低了覆岩活动的影响范围及时间跨度。
3.项目经验
为实现深孔爆破过程中,爆破能量能够尽可能沿着所要求的方向扩展,通过水胶炸药配合聚能管,形成双向聚能爆破技术。为分析多孔爆破后裂缝的连通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模型,对爆破过程中裂缝的扩展规律进行分析。
景福煤矿为高瓦斯矿井,为了能既保障矿井爆破安全,又具有足够的爆炸威力预裂深孔围岩,选用三级煤矿许用型高性能水胶炸药。爆破切顶参数主要包括,钻孔深度、孔间距、孔径、钻孔倾角、装药量、起爆方式、封孔方式等。
4.主要结论
对比切顶区与未切顶区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
(1)未切顶区巷道高度、巷道宽度在0~200m范围内的变形速率均相对较大,巷道高度方向的变形速率大于巷道宽度方向的变形速率,巷道底鼓变形是需要控制的主要形变。工作面推过测点300m后,巷道围岩变形速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较小的变形速率。
(2)切顶段巷道围岩变形速率小于未切顶段巷道围岩的变形,15108工作面切顶后覆岩活动范围减少了100m左右,降低了覆岩活动的影响范围及时间跨度。
(3)通过对比切顶区与未切顶区巷道围岩的变形特征发现,切顶区与未切顶区相比:巷道顶底变形量降低33%以上,巷道两帮变形值降低32%以上,巷道围岩变形速率均降低40%以上。
通过侧向提前切顶,降低了侧向悬板,改变了覆岩结构特征及其垮落影响范围,降低了巷道围岩应力环境,减少了巷道变形,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5.项目存在问题和建议
前期在对爆破孔窥视过程中,发现#5、#7爆破孔存在与临近工作面高位瓦斯抽采孔导通的问题,分别在15.2m和13.5m处。如图2所示。
对于与高位瓦斯抽采孔导通的钻孔,为保证爆破作业安全性,而且不影响临近巷道瓦斯的抽采作业,导通孔不进行爆破作业,对钻孔进行封孔处理。今后在爆破切顶的项目中要对每个孔进行窥视,确保做到与临近工作面高位瓦斯抽采孔充分隔离,对导通的钻孔进行封孔并标记。
通过景福公司15108工作面回风顺槽爆破切顶的观测分析认为:爆破预裂切顶技术对15109工作面回风顺槽变形有控制作用,降低了侧向悬板,改变了覆岩结构特征及其垮落影响范围,减少了巷道变形,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a 5#爆破孔导通处
会展信息
时间:2023年10月8日-11日地点: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奥体中心主办: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时间:2023.10.11-2023.10.13
地点: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河南景枢会展有限公司
时间:2023年10月16日-17日
地点:上海世博展览馆
主办:上海腾达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时间:2023年10月25日-27日(25日报到)
地点:遂宁首座万豪酒店
主办: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会展信息
时间:2023年11月5日-10日
地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3年度 InfoLink 光伏与储能趋势策略论坛
时间:2023年11月07日
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金鸡湖凯宾斯基大酒店
主办:infolink Consulting
时间:2023/10/19---2023/10/21
地点: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内蒙古碳中和产业协会
时间:2023/10/12---2023/10/13地点: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PGO绿色能源生态合作组织
会展信息
时间:2023年11月1日-3日地点: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主办:DT新材料
时间:2023/11/22---2023/11/25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
时间:2023年11月15日-17日地点:中国-深圳-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新馆)主办: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深圳市真空技术行业协会
时间:2023年12月13日-15日
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主办:过滤展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