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巴黎奥运会正式拉开帷幕。
奥运健儿们在赛场顽强拼搏,为创造新的纪录不断奋进。
张艺谋导演团队的奥运主题电视广告的台词更是打动了不少人:“要强,是一个梦想的序幕。要强,不惧山高。要强,无畏路远。要强,不止胜负”。
要强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不只体现在奥运赛场,也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体现在每个行业的日常。
上半年农资行情不稳定,上游原料价格跌宕,下游观望情绪高涨,中游生产企业承压。
上半年的极端气候频发,经济作物价格走低,从蔬菜到水果,景气指数保持在荣枯线上。
曾经的超级水果柑橘就不说了,从大樱桃到阳光玫瑰再到蓝莓,一个个现象级的水果都没有了以往的荣耀。
……
按说,这样的行业环境下厂商选择阶段性躺平也不过分。但事实上,行业的从业者依然要强,不惧山高,无畏路远。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化肥企业还是农药企业,都仍然在布局:不断改进、迭代技术,根据作物和需求做产品结构的调整,低端做销量高端做结构,用高品质产品逐渐替代低端产品;部分企业仍然在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在自己的空白基地市场新建产能,无限接近资源地,无限接近消费地,凭借规模、资源、运力降低成本,通过深度分销更好地服务周边市场;在终端做更多扎根的事情,做作物解决方案,做更多小型的试验示范、观摩会、推广会,提升厂商服务团队的咬合度,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化上市企业上半年财报出来,大多数上市企业销量和盈利超过去年同期,就不令人意外了。很多经销商也反馈说,由于前期打下的市场基础好,种植者对他们的方案信任,他们也根据种植者需求调整了产品方案,上半年盈利情况也还可以。种植者也表示,种植方案中降低了投入成本,他们根据收购商的需求去做作物品质,盈利空间依然存在。
这样,厂商和种植者在风雨中同舟共济,居然搭建了新型的伙伴关系。
7月,夏季肥季节才结束不久,新品上市会、南方客户会、北方客户会、小区域会……企业的秋季肥会议就开始密集召开,新一轮梦想与竞争的序幕拉开……
行业的竞争和发展是场无限游戏,其中穿插着无数个比赛,而每一份要强,都是一个梦想的序幕。
好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头部企业要强,不内卷,能一直往上走,并不断把行业做大。拉开价格带,让消费者有选择权,让企业有生存权。
好的行业是什么样子?从业者要强,一直保持向上的精气神,即便偶尔吐槽,也能立刻甩开膀子满怀热诚去调研、耕耘市场,俯下身去给网点做服务,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全力以赴。
希望,每一个要强的你,都能圆梦。致敬,每一个不服输的你,生而冠军!
【卷首语】
看见·行业
驱鸟剂:刚性增量小赛道正火热
农业鸟害高发
刚性小赛道正火热
6大痛点亟待破解
势能是上量底层逻辑
聚焦·趋势
缩量时代,行业产能持续扩张的底层逻辑
不出海就出局?中国肥企“外卷”加速
技术创新,最强工具还是“自杀”神器?
“肥药两制”任重道远
调研·观察
丙硫菌唑,爆发周期正式开启!
生物育种除草剂新赛道提速
55
59
62
67
70
73
76
78
85
90
94
99
102
中国创制农药持续上新
生产经营淡季农药企业降本增效策略
营销·时评
新农资时代如何打造超级单品?
农资人做新媒体:用热忱焐热冷板凳
农资人做服务要学会“精准滴灌”
内卷严重,农资企业如何找到战略支点
中小型农资厂家如何优化经销商管理?
区域·市场
甘肃:特色农业托起农资大市场
西瓜市场的“甜蜜”与“苦涩”:高产量下的价格迷局
盛宴正酣,蓝莓高效益未来可期还是拐点将至?
绿色·前沿
合成生物突然火了,对农资行业有什么影响?
无人机打药“越界”到底怎么办
智慧农业:助力特色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
3
6
12
14
18
22
26
30
35
39
42
46
51
7月9日,中国钾肥进口谈判小组(中化、中农、中海化学)与国际钾肥主要供应商协商达成一致,确定2024年度钾肥进口合同价格为273美元/吨CFR(到岸价),较上一年度下降34美元/吨,有效期到12月31日,其他条款不变。这是我国钾肥大合同继2023年同比下降之后再一次降低合同成交价格,继续保持了全球钾肥“价格洼地”的优势地位。
7月12日,农业农村部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制定肥料监督管理类法律法规的建议答复中表示,肥料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直接关系到农作物产量、品质、农业生态环境,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肥料管理立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快修订部门规章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步伐,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重启《肥料管理条例》立法进程。
7月5日,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发布了今年1—5月我国农药水剂进出口情况。
从出口情况来看,1—5月我国农药水剂出口数量129.1万吨,同比增长52.3%;总出口额为35.5亿美元,同比增长8.7%。主要出口产品为除草剂、植调剂产品,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就具体大类产品出口情况而言,杀虫剂产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2.3%,出口额同比增长15.2%;杀菌剂产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50.9%,出口额同比增长13.6%;除草剂、植调剂产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62.8%,出口额同比增长7.9%。
从进口情况来看,1—5月我国农药水剂进口数量4.18万吨,同比下降10.5%;总进口额为4.2亿美元,同比下降17.9%。
进入7月,海利尔、和邦生物、先达股份、利尔化学等农药上市公司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数据显示,多家农药企业上半年净利润亏损或同比下降,主要原因为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周期性波动及供需变化。但白热化竞争中也不乏逆势增长企业,其中,新农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500万元至7000万元,同比增长153.52%-173.02%;诺普信上半年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668万元至6080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80%;辉丰股份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00万元至3300万元,对比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
2024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网络体系建设暨“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推进会于7月17日在江苏省兴化市召开。会议指出,近年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部署推进系统农资网络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系统农资供应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了供销合作社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未来,合作社将继续完善推进工作,抓实《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网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24-2028年)》各项任务,力争到2028年基本建成全国供销合作社现代农资网络体系。
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公告显示,经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农业农村部拟对磷化铝、氯化苦两种高毒农药采取管控措施。自2024年10月1日起,撤销磷化铝制剂生产企业相应产品的农药登记和生产许可,停止批准氯化苦新增农药登记和生产许可,磷化铝、氯化苦产品生产企业直接供应给具备安全使用技术条件的储粮企业、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仅限熟悉相应产品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
用智慧农业助力特色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注意以下七点:重视策划,挖掘独特卖点;明确特色种植创造经济效益的特点;重视营销策划;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特色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特色种植产业创造高效益的环节;积极寻找提升经济效益的策略;增强农产品的文化吸引力。
王双全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策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目前我国棉花智慧农业技术发展中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数据链条不完善,数据少;二是投入高,门槛高,且数字技术和农业融合深度不足;三是行业乱象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棉花智慧栽培是当下的热点风口行业,吸引了各类公司进入,水平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将成为进一步提升棉花生产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水平的利器。
李亚兵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轻简化与智慧栽培团队首席科学家
我国农业已进入绿色发展的新阶段,接下来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安全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可以通过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变、农产品绿色转换、制度和政策保障绿色接轨四个路径来实现绿色发展。
张华荣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原主任
7月4日,在“第十一届中国植物保护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论坛”上,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农药出口额Top50”,润丰股份摘得桂冠,扬农化工和利尔化学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未来的农药行业,并购和重组将会成为关键词,海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进入渠道比拼时代,企业与海外渠道的合作或将成为主流。
国家统计局7月12日公布数据的显示,根据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区、市)的调查,2024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920万亩,比2023年增加6.8万亩,保持稳定。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4636万亩,比2023年增加47.5万亩,增长0.1%。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375.2公斤/亩,分别比2023年增加362.7万吨和9.0公斤/亩。
据全球市场研究报告和咨询服务机构阿谱尔(APO Research)调研数据,2023 年全球草甘膦市场价值为36.14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64.58%。根据预测,受中国市场的影响,2030年这一数字将下降为35.61亿美元。
详细预测显示,2023年至2030年,美国草甘膦产值将从6.62亿美元增长至7.37亿美元,中国将从23.34亿美元降至21.15亿美元,巴西将从2.84亿美元增长至3.31亿美元,比利时将从1.46亿美元增长至1.65亿美元,阿根廷将从1.00亿美元增长至1.17亿美元。
2024年1—6月,我国共有940张肥料登记证获批,其中化学肥料310张,占比33%,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和含腐植酸水溶肥料登记数量相对较多,含硅水溶肥料和非水溶中量元素肥料较少;微生物肥料630张,占比67%,其中主力产品为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以及复合微生物肥料。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提升,新媒体也愈发受到农资人的重视,大家都在尝试借助新媒体这辆“快车”,赋能信息传播与品牌塑造。
近年来,仓储式门店在零售界遍地开花,农资人也跟上“潮流”,更大、更新、更全的仓储式农资超市让人耳目一新,也给农资零售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可能。
农资服务与活动借助新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用户。
与其在大赛道拥挤,不如在小赛道扎根深耕。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爱鸟护鸟普法教育宣传活动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人对鸟类的保护意识和力度逐渐增强,鸟的种类、种群数量也随之急剧增长。
不少鸟类规模性地刨食大田作物种子及啄食成熟的经作果实,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给农作物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逐渐演变成鸟害,且越发猖獗,上升到必须防控的地步。
在此背景下,驱鸟剂的市场需求也被进一步打开,成为企业在存量市场下破卷,争相布局竞逐的细分刚性增量小赛道。
从2020年开始,驱鸟剂归为农药管理范畴,但是也应该看到,驱鸟剂市场面临着适用性、合规性等痛点待破解。
如何科学、合规、合法地进行农业驱鸟,实现与鸟类的和谐共生?企业又如何做到安全高效地驱鸟,实现稳步上量,进而锻造品牌?为此我们进行了一场深度调研,以期挖掘和展现这个热门增量小赛道的挑战与机遇,为即将或已布局的企业带来些许借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是鸟儿繁殖的季节,作为鸟害的高发时节,这是大田农户最头大的时候。
每年4月中旬以后,北方如玉米、花生、黄豆,南方春播水稻等作物都要开始播种了,可是播种以后让农户糟心的事情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刚播种的种子常会遭到一些鸟类来偷吃。
莱州市源浓农资农艺师张希武透露,鸟类在北方大田主要为害春播的玉米、花生,以啄食种子为主。如莱州春玉米播种后,很容易遭到野鸡、喜鹊、乌鸦等鸟类的啄食,导致出苗不良或幼苗死亡,造成减产的同时也加大人力成本。
沂水县瑞昌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岩也表示,临沂春花生播种以后,在白天就常有喜鹊、野鸡来偷吃,它们会把地膜啄破,把种子叼出来,啄烂。同时鸟类不光是爱吃这些播种的种子,即便是发芽长苗了以后,也爱来破坏,只是啄出来,也不吃掉,导致幼苗被晒死,补种费工费时。所以现在很多农户,对于花喜鹊是恨之入骨的。还有就是小麦、谷子、高粱等作物成熟时期也会被鸟类取食,造成减产。
众所周知,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与使者,担负着种子及营养物的输送,参与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无机物质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有1万余种鸟,中国有1400多种,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态环境,尤其是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国人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打鸟、捕鸟行为受到限制,鸟的种类、种群数目急剧增长。不少鸟类规模性地刨食农作物种子、幼苗,啄食成熟水果作物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给农作物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逐渐演变成鸟害,且呈现出高发的态势,上升到必须防控的地步。农户想要保证收益,就必须有效地驱鸟。
目前危害农作物的鸟类主要有喜鹊、野鸡、麻雀、灰鸽、野鸭、山雀、白头翁、斑鸠、乌鸦等。主要危害的农作物有大田的春玉米、春花生、春大豆、直播稻、高粱、向日葵、谷子、油菜和经作的葡萄、苹果、梨、西瓜、甜瓜、辣椒、番茄、樱桃、桃、人参等作物。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卫风·氓》这首先秦歌谣,就从侧面反映了果园的鸟害问题,从古到今都是存在的。大田之外,西瓜、樱桃、桃、葡萄、梨、杏等具有芳香气味的果实,也是鸟类喜食的对象,因此果园也是鸟害的重发区。
据了解,目前对果园危害较为严重的鸟类主要是一些杂食性的鸟雀,其中北方地区主要为喜鹊、灰喜鹊、麻雀、乌鸦、斑鸠以及红嘴蓝鹊等。鸟类危害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果树萌芽至开花期以及果实上色至成熟这两个时间段,其中前者主要以踩踏嫩枝危害为主,后者以啄食果实为主。
比如,对葡萄影响较大的鸟类,在南方是山雀、白头翁,在北方则是麻雀、灰喜鹊。葡萄被啄食后会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商品性降低,而且啄食部位容易造成病虫害的侵染,加剧危害。若啄食后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果园大面积减产,在严重的情况下,可减产20%—30%,造成惨重损失。
鸟类危害到底有多大?
据统计,全世界的各种鸟类在一年内可吞食1500万吨粮食,这些粮食足以养活世界9000万人口。
山东汤普乐销售部部长陈熙百透露,按照驱鸟的方式分类,可分为物理方式驱鸟和化学物质驱鸟。农户在大田和果园常用的一些传统的如鞭炮惊鸟、防鸟网、稻草人、反光彩带、声带、田间插羽毛、电子驱鸟器、鹰状气球等驱鸟方式费时费功且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避免鸟类危害,以驱鸟剂为代表的化学物质驱鸟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当下农户最省时且操作最简便的方式。
陈熙百表示,化学物质驱鸟就是使用驱鸟剂。驱鸟剂原理其实就是利用鸟类对某种物品产生味觉和嗅觉上生理学厌恶的机制,使其发生厌食反应和视障反应,在记忆期内逃离散发场所,从而达到驱赶鸟类的目的,不伤鸟不害鸟,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表示,相比传统的驱鸟方式,化学驱鸟剂具有6大显著的优势:
效果持久。化学驱鸟剂通常能够缓慢持久地释放出一种影响鸟类中枢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的特殊气味,使鸟类产生不适而远离目标区域。这种效果通常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可减少频繁操作。
作用范围广。化学驱鸟剂能够扩散到较大的范围,覆盖整个果园或农田,有效地防止鸟类侵扰。而物理驱鸟方法如反光膜、置物驱鸟等通常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起作用。
操作简便。化学驱鸟剂的使用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喷洒、涂抹或悬挂等方式轻松应用。而物理驱鸟方法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来设置和维护。
绿色环保。现代化学驱鸟剂多数采用绿色无公害生物型配方,对人畜环境绿色无公害。它们通过影响鸟类的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来达到驱鸟效果,而不是直接伤害鸟类。
适应性强。化学驱鸟剂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作物类型,包括大面积的果园、农田和露天仓库等。而物理驱鸟方法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制和调整。
成本效益高。虽然化学驱鸟剂的初期投资可能稍高,但由于其效果持久且作用范围广 ,长期来看成本效益更高。相比之下,物理驱鸟方法可能需要更多的维护和更换成本。
化学驱鸟剂的使用相对简单,可以通过喷洒、涂抹或悬挂等方式轻松应用。而物理驱鸟方法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来设置和维护。
随着农业鸟害的持续加重,近两年驱鸟剂的市场需求也被进一步打开,成为企业在存量市场下争相布局竞逐的刚性增量小赛道,迎来蓬勃的发展。
驱鸟剂是什么?
为规范驱鸟剂的健康发展, 2020年10月2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有关驱鸟剂定性问题的函。该函指出,根据我国的农药定义,驱鸟剂是用于农业生产,主要功能为驱赶鸟类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属于农药。对于该类驱鸟剂产品,其标签标注用途为防止鸟鼠兔禽咬种子、幼苗、果实,采用喷雾、拌种、撒施等方式用于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生产,应当界定为农药,按《农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管理。
也就是说,驱鸟剂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来驱赶鸟类的制剂。这种制剂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和公共场所,以减少鸟类对农作物、树木和设施的损害。
据陈熙百介绍,具体来看驱鸟的作用机理有3个:
视觉驱避:主要是以反光颜色及其他物体警戒来示警,让鸟不敢啄食。
气味驱避:是以鸟类厌恶的气味挥发来驱赶鸟类,喷雾在作物上或拌在种子上,或者使用吊瓶、撒在地上缓释气味,使其味道弥漫开来,让鸟类远离,更不用说去吃了。
味觉驱避:有些鸟,对视觉与嗅觉不敏感,如取食使用过驱鸟剂的果实或种子,会产生如恶心、难受、呕吐等不良反应,从而产生记忆,认为这个东西不能吃,吃了会不好受,下次就不再来吃了,这就是条件反射。
颗粒驱鸟剂、水剂喷雾驱鸟剂、膏状驱鸟剂、超浓缩微胶囊缓释片是目前驱鸟剂产品的主要剂型。在使用方法上,颗粒、超浓缩缓释片驱鸟剂可以在小棵作物撒布或放堆,高棵作物用纱布等包颗粒悬挂使用;水剂喷雾可以兑水零星喷雾或拌种;膏状可以涂抹使用。
据王学岩介绍,喷雾、悬挂是目前农户最常用的驱鸟剂使用方法。种子发芽期基本上都在一周或10天左右,只要过了芽期就会渡过难关,这个时候就可以喷雾,一喷雾器的用水量均匀喷雾,就可以达到一周的持效期;果树的结果期都比较漫长,果树高,就要把驱鸟剂稀释,分装到瓶子里,瓶子上扎洞,每棵树上挂一个,基本上10天左右水就干了,再加水,加水不加药,继续有效;而低矮作物田,高度1米以下的作物,可以稀释过后放置在田埂上,根据鸟的数量多少间隔放置,采用交叉原则,依然可以用很久,好一些的产品持效期都可以达到25天。
目前市场上的驱鸟剂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天然香料如樟脑油,通过缓慢持久地释放出一种影响禽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特殊清香气味,使鸟雀闻后即会飞走;再如邻氨基苯甲酸甲脂、肉桂醛的组合,对驱鸟有奇效。而农药产品如丁硫克百威等,利用动物及其生物衍生的活性成分,通过刺激鸟类的嗅觉和味觉达到驱鸟效果。
颗粒驱鸟剂、水剂喷雾驱鸟剂、膏状驱鸟剂、超浓缩微胶囊缓释片是目前驱鸟剂产品的主要剂型。
国内外驱鸟剂到底有着多大的市场容量?
根据阿谱尔(APO)的统计及预测,全球驱鸟剂市场将以3.6%的年复合增长率,从2021年的3.2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4.2亿美元。全球驱鸟剂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等经济和农业技术发达、生态良好的地区。随着经济、科技和生态保护的发展,亚太地区的“禽类与人类”的矛盾日益凸显。
那么,国内驱鸟剂市场目前到底有多大?
郑氏化工市场部产品经理张延峰表示,国内驱鸟剂市场容量尚无法给出具体的数字,但我国春玉米种植面积430多万亩,食用向日葵900多万亩,直播稻6000多万亩,西瓜2200多万亩,高粱760多万亩,葡萄1200多万亩,仅以上作物的种植面积就达1.1亿亩次。如果每亩按照5元驱鸟费用计算,就达到5.5亿元。而实际市场容量,还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值,未来几年市场容量还将有一个快速的拉涨。
也有业内人士说国内驱鸟剂市场容量在1.2亿元左右,还有人说在25亿元左右,没有定论。
随着市场的火热,国内企业争相加码布局驱鸟剂这个赛道,产品也开始涌现。
河南地卫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涂小满表示,其实驱鸟剂一度是个“不起眼”的边缘市场,是个非常细分的小市场,在整个农药销售的占比非常微小。但随着鸟类对农业生产危害的加重、农户驱鸟意识的提高,驱鸟种衣剂已经成为刚需产品,逐步变成农药企业布局的热门赛道。
郑氏化工市场部产品经理张延峰也直言,驱鸟剂这两年已经成长为一个强刚需且高频的增量市场,一个前景与“钱”景俱佳的增量市场,一个竞争尚不充分的蓝海市场,当下正是企业布局农业安全驱鸟市场的绝佳机遇期。
三江益农、苗博士、广西田园、郑氏化工、佳田化学(中国)、山东汤普乐、河南地卫士等国内企业都是这个赛道上的有力竞逐者。
其中三江益农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拥有6大驱鸟剂发明专利(2023年成功取得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在制备驱鸟剂中的应用、小檗碱或其盐的驱鸟应用、氨基酸在制备驱鸟剂中的应用、硫代三聚氰酸在制备驱鸟剂中的应用、噻唑硫酮在制备驱鸟剂中的应用、4,4′-二硫代二吗啉的驱鸟应用6大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潜心研究驱鸟剂20余年,建立起了国内首家“鸟类趋避技术”生测实验室。这标志着三江益农在驱鸟剂产品开发和技术迭代方面,具备了强劲的先发优势。
随着驱鸟剂热度的飙升,可以预见,入局这个赛道的企业会越来越多,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虽然说驱鸟剂这两年非常热,国内多家头部企业已经入局,但真正像三江益农一样专业从事驱鸟剂生产销售的企业还是屈指可数的,其他多数为中小企业,从而导致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泥沙俱下。
全球驱鸟剂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等经济和农业技术发达、生态良好的地区。
任何一个火热赛道的背后都难避痛点,驱鸟剂行业也不例外。
随着驱鸟剂的火热,近两年不少企业竞相入局,发力驱鸟剂赛道。但与所有处于发展初期的行业一样,驱鸟剂行业也面临着不少痛点,诸如缺乏行业标准、产品发展严重滞后、持效期短、前期推广难度大、产品鱼龙混杂、缺乏针对性的升级等,亟待破解。对于推动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应从何处入手?从业人员对此又有哪些思考?
没有行业标准是困扰驱鸟剂行业发展的最大痛点所在。
除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文给出了驱鸟剂的定义和划定属于农药管理范畴之外,至今国家没有对驱鸟剂制定行业规范,可以说在农药范畴里没有驱鸟剂的存在。所以目前依旧没有哪个企业取得驱鸟剂的农药登记证,也有个别企业使用拌种剂证件生产销售驱鸟剂,市面上的驱鸟剂都不太正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安全驱鸟不伤鸟,更好地解决农业与鸟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净化行业发展环境,助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驱鸟剂行业急需一个更加适合目前现状且更易操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没有规章制度就会横生诸多乱象,驱鸟剂行业标准化势在必行。2024年5月11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驱鸟剂发展研讨会,会议内容就是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驱鸟剂定性问题的函》(农办法函〔2020〕18号)等有关规定,分析驱鸟剂生产、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研讨促进驱鸟剂发展措施建议。这无疑也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驱鸟剂标准化大幕已经拉开,相信将来一定会迎来实质性的突破。
近年来,国内的农业鸟害持续加重,但是相关驱鸟剂产品的发展却严重滞后。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门经理黄天强表示,目前在大田作物上通过种子处理是最经济高效的手段,已知的通过种子处理(种子包衣/拌种)可以驱鸟的农药成分主要有克百威、丁硫克百威、福美双、毒死蜱等,这些成分都是正规登记的,但无一例外都对鸟类高毒。随着毒死蜱、克百威、丁硫克百威使用受到一定限制,部分企业推出了一些“非农药”的驱鸟产品。但2020年10月26日农业农村部发文将驱鸟剂产品归为农药管理,这导致可候选的药剂比较少,也让企业在产品宣传和推广中束缚住了手脚。
较为尴尬的是,高毒农药淘汰后,现在常用的对鸟类安全无害的成分如肉桂醛、樟脑油、邻氨基甲酸甲酯等在我国并不属于农药成分,目前也并没有登记为驱鸟的农药产品。这样一来,反而让克百威、丁硫克百威等对鸟类高毒的种衣剂产品成了合规的农药产品在水稻和玉米区大量推广。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这些产品是正规的种衣剂,在鸟类保护区使用后造成鸟类死亡的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持效期短是驱鸟剂产品的又一大痛点。
佳田化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玄表示,现在常用的肉桂醛、樟脑油、邻氨基甲酸甲酯等对鸟类安全无害的成分存在着挥发性强、易氧化的痛点,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类驱鸟剂的持效期。持效期短,长时间、大范围推广导致经销商和农户对驱鸟产品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
沂水县瑞昌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岩表示,经济作物区的瓜果蔬菜、大田作物区发芽期和成熟期作物,被鸟叨的数不胜数,所以驱鸟剂是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在寻找的产品。前些年的驱鸟剂很多就像人用药似的,玻璃瓶针剂的、塑料小瓶的零售一两块钱一支,一支一桶水喷雾使用,有点像是寻求心理安慰,顶多就是一两天的效果,甚至不管用。所以很多人提到驱鸟剂的时候是一种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的感觉。毕竟,用过太多不管用,导致经销商对驱鸟剂产品有抵触心理,鲜少经销。
不可否认,随着鸟害的加重、经济损失的加大,农户尤其是一些大田、经作种植大户使用驱鸟剂的意识和频次在逐步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驱鸟剂已经被农户广泛接受。
一如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门经理黄天强所说,整体来说驱鸟剂还没有被农户广泛接受,再加上都是散户种植,出现了鸟害,多数还是会选择设置防鸟网、扎稻草人等传统的驱鸟方式,驱鸟剂应用场景还是偏窄,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品的前期推广难度。因此农户和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教育和培育,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户使用驱鸟剂的意识,加深对驱鸟剂产品和科学施用方法的了解。
价格低廉的毒性成分驱鸟产品盛行,不利于安全环保的新产品进入市场。
因为没有官方规章制度的监管,所以,现在市面上的驱鸟剂产品,多数缺乏相关成分说明,不完全正规,甚至一些低劣的产品充斥市场,有效成分、安全性、有效性都无从参考,导致产品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市场混乱。
例如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驱鸟方式是嗅觉驱鸟,它的缺点就是效果不稳定,持效期短;气味大,对人刺激大;产品多、杂、乱,产品效果参差不齐,多以炒作为主。在此背景下,一旦农户使用驱鸟剂不当引起药害时,易因无法界定其产品性质导致难以解决的纠纷。
其实,农业农村部发文明确驱鸟剂按《农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管理,那么驱鸟剂生产厂家就要规范化生产,产品要有正规农药登记,并保证产品质量。另外,不要夸大产品效果,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作物和为害鸟类推广驱鸟剂。而农户在选用驱鸟剂时,要多看标签,选有正规农药登记,且有生产日期、二维码、使用说明等的产品。
缺乏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现在很多销售驱鸟剂企业的一个痛点。
郑氏化工市场部产品经理张延峰表示,鸟类在不断进化,对企业来说要做好针对性的升级。例如,鸟类进化加快,驱鸟剂驱鸟效果在逐年变差。尤其是乌鸦,特别聪明,能分辨出没有拌到药剂的部分种子进行啄食,直至把种子啄空都不取食拌药的种子。驱鸟剂配方也需要针对抗性,不断升级。再如不同作物都有驱鸟需求,但是驱鸟时期差别很大,需要有针对性的配方和剂型。像春玉米需要通过拌种来进行苗期驱鸟;西瓜等作物坐瓜后就需要驱鸟,要求驱鸟剂最好是颗粒剂;果树上也有驱鸟需求,等果实成熟前摘袋后,最好通过挂香包等方式驱鸟;高粱收获前需要驱鸟,最好通过喷施来驱鸟。企业需要针对不同作物的驱鸟需求,来研制合适的配方和剂型。还有驱鸟剂产品对种子的驱鸟效果很好,但是有的产品对幼苗的保护作用不是很好,后市也需要升级。
驱鸟剂产品应如何打开市场,实现上量,进而打造大单品和品牌呢?
上量,是所有驱鸟剂厂商的终极目标,也是支撑这个行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底层逻辑所在。但是相比传统农药,相对小众的驱鸟剂的上量是有难度的。那么,驱鸟剂产品应如何打开市场,实现上量,进而打造大单品和品牌呢?
三是坚持不懈地重复做推广。再好的产品,也需要每个销售人员坚持不懈地做地推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宣传推广,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让产品快速占据用户的心智,才能快速地上量。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门经理黄天强认为,驱鸟剂上量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循序渐进。首先驱鸟剂产品要贴合市场的需求,要优质,要能适用于多种鸟类的应用场景;其次是要因地制宜地推广,线下和线上结合宣传双轮驱动;最后就是产品性价比要高,在同样的价格区间提供综合更多功能的产品。
而在佳田化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玄看来,企业要想实现驱鸟剂产品上量,第一,要具备研发过硬的产品:高效、持效,真正解决农户问题;安全、环保,响应国家发展方向。第二,要明确产品定位和应用技术。第三,要选择理念相同、资源匹配的推广型渠道。第四,要灵活应用新型宣传推广模式:体验式展示、线上线下宣传。
综合以上三家企业的上量模式,不难发现,虽各有千秋,但严守质量、紧盯效果、强化技术、新营销方式4大核心要素是共性所在,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就是“势能”,要长期坚守。
现在量产推向市场和田间的驱鸟剂产品不算少,但是还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尚未有 “明星”产品和品牌出现。所以这个赛道上还算不上拥挤,还不存在所谓的“霸主”。未来企业要想打造驱鸟剂大单品和品牌,还是要深入研究驱鸟剂的应用价值,减少用药量,提高药效。同时要持续升级产品,加快产品迭代,加大产品的试验示范广度,做好技术服务,让更多的农户看到实效,进而得到农户对产品的认可,对品牌的认可。
除此之外,不同于传统农药品种市场推广和营销的高举高打策略,驱鸟剂是小众产品,市场破局、上量、树品牌,更要坚持长期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捷径可循。更多时候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团队、营销、技术服务一个都不能少,潜移默化地对市场精耕细作,产品、品牌才会逐步深入人心,进而形成燎原之势,实现上量。
郑氏化工市场部产品经理张延峰表示,驱鸟剂本身就是小众产品,企业要想实现快速上量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有质量过硬的驱鸟剂产品和核心专利技术。现在驱鸟剂市场产品鱼龙混杂,各式各样的驱鸟剂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能长久地存活下去的产品,一定是质量过硬、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
二是要有强大的渠道和营销队伍。好的产品,还要有好的营销渠道、好的推广队伍。像郑氏化工拥有200多人的推广团队,每年开上千场推广会,这些动作对于产品的快速上量都是必需的。
未来驱鸟剂产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谢玄指出,未来驱鸟剂产品第一是要安全环保,对鸟和农田生物安全;第二是要高效,要能全面解决鸟害问题;第三是要使用方便、省工省力;第四是要在驱鸟的同时防治病虫害并兼具作物营养功能。
黄天强则强调未来驱鸟剂产品首先要成分环保,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友好;其次要综合抗虫抗病抗逆驱鸟等功能的高度集成;最后就是要使用便捷,节省人力物力。
张延峰表示,驱鸟剂要使用方便,持效期长;使用方法既可拌种,也可撒施,省工省时;还有就是要低毒无残留,水果和酿酒高粱等作物,残留需要达标,要绿色环保;最后要登记为合规的驱鸟产品(目前没有一个产品用途登记为驱鸟)。
其实要做到安全、环保驱鸟,很不容易,这也要求未来的驱鸟剂大单品至少需要具备专利、登记和服务这三个优势。
三江益农基于“惊弓科技” 专利持续开发了可以用于拌种、喷果、喷穗、喷荚等不同场景的环境友好型产品,惊羽红、惊羽果、惊羽蓝,满足了农业生产对于“保粮护鸟”的双重需求。广西田园推出了新型拌种驱鸟剂野鸟。苗博士依托丰富的护鸟保种保苗技术经验,于2020年和2022年分别上市了水稻版和玉米版护鸟保种型种衣剂播时盾,2023年推出保果型产品鹊闪。郑氏化工于2023年推出了味觉型驱鸟剂吓羽。2024年,佳田化学推出了自己的佳田小飞,山东汤普乐推出了赶鸟、静悄悄系列,地卫士推出了天玄鸟。
这些产品都是安全驱鸟、不伤鸟的产品,将成为助力农户高效驱鸟的利器,而要成长为大单品,进而塑造为品牌,还有待时间、市场、经销商和农户的检验。
小赛道,蕴藏大商机。
随着农业鸟害的常态化,驱鸟剂这个刚性小赛道注定会成为企业破卷突围,获取新增量的风口。
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赛道,这是一个竞争还不充分、还没有变得拥挤的蓝海市场。掘金的核心在于要科学、合规、合法进行农业驱鸟。企业要潜心输出更优质高效的产品,配置更专业的应用技术和系统的解决方案,在价值中做增量。
今年,竞争依然激烈。
今年,新增产能持续扩张。
无论是尿素、合成氨还是复合肥,都在走持续扩张的道路。
一边是老旧厂区的关停,一边是新增厂区的兴建。
企业都在全力构建自己全产业链的优势,打造自己的规模优势。
肥多多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国内尿素累计产量为3236.1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60.37万吨。
价格震荡
2024年上半年,尿素价格震荡。尿素价格受供需影响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每旬发布的主要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1月下旬和4月上旬是尿素价格的两个低点。
1月,尿素日产量较去年同期要高,但是受下游需求减弱影响,走货量减少,致使生产企业库存增加,开始以降价为措施吸单。1月下旬,尿素价格由2357.8元/吨降到2240.4元/吨。2—3月,随着备货旺季到来,价格开始反弹。至4月上旬,期货、现货市场价格双跌,流通市场价格低至2134.1元/吨。随着高氮复合肥生产旺季的到来,推高了尿素的需求,价格又开始上扬。6月中旬,高氮复合肥生产结束,尿素价格又开始走低。而秋季小麦复合肥以高磷为主,尿素的压力仍在。
出口方面,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5月出口尿素3万吨,1—5月累计出口尿素7万吨,同比减少91.7%。6月7日起,尿素出口法检叫停。
投产周期到来
今年,国内尿素开启了新一轮的投产周期。
受政策导向及多重因素影响,尿素新建产能门槛一直在提高。
政策是尿素行业的风向标。2019—2023年,我国尿素经历了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到新旧产能置换的过程。
成本和需求是企业行动的指挥棒。分析人士称,一方面,即便是尿素价格较前两年回落,但是由于煤炭价格也在回落,所以尿素生产利润仍然可观;另一方面,尿素的农业需求尤其是复合肥需求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两方面原因共同提升尿素企业的开工率及投产/改造升级意愿。
当然,哪个企业都不敢排除后期煤炭出现上涨,从而抬高尿素企业的生产成本的可能性,毕竟生产的硬性成本存在,企业抓紧技改也是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利润的措施之一。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分析,预计今年将新增尿素产能469万吨。预计2024年底,尿素的年产能将增长至7800万—8000万吨。据了解,2023年尿素新增产能为260万吨,技改产能150万吨。
2024年的拟新增产能中,目前仅有兖矿鲁南按期投产,其他企业的投产计划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延,分析人士称,后期实际新增产能或将不及预期。
凭独特脱离内卷
如果尿素价格不稳定,经销商和用户的观望情绪就会比较重。
企业是“降价换量”还是“降量保价”还是“稳价换量”,这个决定不好下。如果降价带不来销量的明显提升,以价换量就失去了意义。
然而,肥料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
有企业就开始选择换赛道,做差异化尿素,做差异化政策。
如果说尿素产品内卷是常态,大家都在卷价格,那么,差异化尿素可能就有所不同,“差异化尿素+差异化战略”可能就会大不同。
近几年,心连心集团凭借差异化尿素在尿素市场做得风生水起,今年更是实施了差异化尿素统一零售价模式(终端客户按照厂家指定的市场价格进行销售,行情涨跌的风险由厂家承担,终端客户享受固定利润),转变目前渠道利润模式和服务模式,营造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减少行情博弈和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目前,该政策在原阳县、封丘县、濮阳县、浚县、清丰县、范县等10个市场试行。
当笔者问及企业此举对经销商有没有影响时,很多经销商都说,有影响,经销商能赚钱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此举对市场影响不大,主要是为了规范市场,使经销商不受行情环境影响。
看来,就目前而言,稳定的收益对于经销商还是有吸引力的。
话语权在上游,销售权在下游,复合肥是受上下游挤压比较明显的行业。
复合肥受上游单质肥的涨跌影响明显,首当其冲的就是利润的影响,其次是销量的影响。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普遍存在,纵然氮、磷、钾的暴涨会拉动复合肥经销商的采购意愿,但是原料的暴跌则会影响经销商的购买心态。暴涨暴跌都会使经销商产生恐惧和观望情绪。
而复合肥又是全年生产、季节性使用的产品,这种情况很影响复合肥企业的原料储备以及复合肥产品库存。
备货延后,出口下降
一季度,终端用户用肥需求延迟,经销商观望情绪严重,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原料价格持续下滑。直至3月,春耕、春管需求才开始陆续释放。
今年经销商夏季玉米肥备肥也比较拖沓,因为价格一直在降,临近施用时节玉米肥市场才开始启动,体现在流通领域价格上,直至5月上旬才止跌反升。
时至7月,各企业就开始召开各种秋季小麦备肥会(小麦高产技术交流会、厂商秋季共识会、新品订货会,等等),酝酿预收,以拉动秋季肥的销售。
中国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累计出口各种大量元素肥料 (含氯化铵、硝酸钾和动植物有机肥料,下同)1260.6万吨,同比降幅为0.8%;出口金额32.34亿美元,同比降幅为27.6%。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5月我国进口钾肥实物量合计约100.03万吨,其中:氯化钾99.98万吨,同比下降51.7%;硫酸钾0.0479万吨,同比下降55.1%。进口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0.46万吨,同比下降49.9%。
产能持续增加
产能方面,复合肥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边是因为经营不善不得不关停卖厂的企业,一边是为了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不断建厂的企业。
大多数企业对这种仿佛矛盾的做法抱认可态度,用市场的方法去解决市场问题。做得好的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资源、技术、渠道、品牌等优势)继续扩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改造、购买破产企业会缩短建设周期,一般企业也很少去购买、改造其他企业的老厂 ,而是会选择新建厂房。对企业来说,新建企业可能更具性价比,也更符合企业的整体规划,更能满足企业对厂区、对产品线的要求。
规模化、高效化、新型化是复合肥企业的发展方向。产业整合,接近资源地、接近消费地是规模企业建厂的逻辑。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方面,企业的新增产能要释放,必将在新基地附近实施新的经营措施,譬如渠道下沉、深度分销,势必对当地的经营格局产生新的影响;价格方面,虽然说现在企业一般不会完全凭借价格去赢得市场,但是不排除企业会在成本控制得比较好的基础型产品上做出让利的可能。
肥企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价格,还有切实的服务以及推广 。
一定程度上,基地市场企业将会对当地市场上的小企业或者运费高的企业形成价格上、服务上、销量上的压制。
目前规模企业的布局几近完成,未来几年,可能市场格局又将有新的变化。
虽然,今年上半年受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磷复肥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厂商的实际收益却比去年要好。
在调研中,很多经销商都表示,今年的行情不好,利润一般,但是再问下去就是“上半年的收益情况其实比去年要好”。企业也是如此。
一方面,目前行业两极分化,再差的行情和市场都有企业或者个人能够做得很好。
另一方面,为了做好市场,为了控制成本,厂商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证券日报》消息,截至7月21日,磷化工板块已有23家公司披露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19家公司业绩预喜,其中,11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100%。
云天化发布上半年业绩预报,化肥实现稳定盈利。原因是公司“矿化一体”和全产业链运营优势持续发力,产销量增加;发挥战略采购优势,硫黄、煤炭等主要大宗原材料采购成本同比下降,有效对冲了产品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主要产品毛利水平保持平稳等。
六国化工的半年业绩预报称,盈利增长的原因是公司不断加大市场运营管控,产品销量保持增长;公司生产装置运行平稳,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成本管控不断加强,盈利水平有一定提升。
司尔特则是因为销量的增长,采购和销售节奏把控提升了产品的毛利率,运营管控加强使得磷石膏的处置费用减少。
湖北宜化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其业绩同比增加较高的原因是,随着公司46万吨/年合成氨项目达产、宜化肥业32.43%少数股东权益回归、参股公司江家墩矿业年产150万吨采矿证获批及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占比翻倍增长,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金正大发布的业绩预报也很喜人,比去年同期增长超200%。依托其在创新、技术、服务、品牌、渠道、产品等多方面的优势,通过“推进数字化营销转型,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深耕渠道、品牌建设,提升管理”等举措,实现了利润的稳步增长。
很多人会说,现在复合肥产销量也就5000万吨左右,而产能已达14000万吨了,为何还在新建?
未来,势必会持续淘汰产能。
从企业层面来说,如果没有现在产能的累积,可能就没有充分竞争之后市场份额的增长。
从表面看,企业都在卷产能、卷价格,抢占市场份额。其实企业的真实意图是在做布局:做产业链的布局,做技术的布局,做产品的布局,做服务的布局,做市场的布局,使得成本控制、效益最大化。
新增产能的扩张中,是竞争各方在自己擅长领域中的追逐与赶超。
国内市场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什么行业,企业都在卷价格、卷技术、卷功能,同时也卷起了出海。
仅2023年,就有包括新能源汽车、新零售、新茶饮、服装等一大批中国品牌的海外首店落地开业。一些较早开始抢占海外市场的品牌,则早已站稳脚跟(如名创优品,海外门店已达2500多家)。这些在国内有着高渗透率的品牌,都在加快海外掘金步伐,寻找新的增长点,其中也不乏化工企业的身影。
事实上,各大化肥企业都在“勇闯”国外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东南亚市场更是挤满了中国品牌的身影。在这条出海之路中,有的企业早已布局多年,有的则是新面孔,还有的尚在规划,它们都摩拳擦掌想在海外市场分一杯羹,但想要完成目标,更需要寻找到确定的路径。
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韧性时代》一书中提出,随着全球步入高震荡、低增长时代,以效率、增长等为绝对标准的发展准则已经失效,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韧性时代”。组织和个人只有增加灵活度,放飞想象力,才能在一个多变的时代中屹立不倒。
而出海,正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共性选择。
整体来看,中国内部市场正面临着周期性挑战,处于由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大部分行业都在面临着转型的阵痛,出现了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迹象。化肥行业也是如此,2023年化工行业位列“十大艰难行业”之中就是佐证。
化肥行业的困难,是产能过剩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共同造就的。
根据相关机构调研数据,2019年以来,除2020年4月与2022年2月,我国化肥行业的自给率均保持在100%以上,更是出现过110%的高点。据业内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肥料行业整体开工率仅维持在30%左右。
一端是已有产能的过剩与停工,另一端则是企业的不断扩张。
云图、史丹利、心连心、新洋丰、鄂中等头部企业的新工厂和新生产线或是在建,或是试运行,或是已经投入生产应用。同时一些具备条件的小型企业也开始扩张。虽然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小型、老旧、低效的产能也在逐步淘汰退出,但整体产能仍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化肥总产能较2022年增加600万吨。
在化肥零增长的大背景下,化肥企业的产能如何释放?业绩增长需求又该如何实现?
出海,无疑是一条充满想象力的增长新路径。
有人会将出海狭义地理解为出口,但二者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出海是新鲜事物,但出口不是。
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化肥产品对外出口量十分可观。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尿素2.57万吨,硫酸铵309.74万吨,磷酸一铵9.96万吨,磷酸二铵14.15万吨,三元复合肥5.67万吨,供给了韩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多个国家。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旧的出口形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受生产成本上涨影响,我国化肥出口金额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尿素等原有优势品种的优势减弱甚至消失,国际竞争力不再。并且随着其他国家的产能提升,原有主要出口国的需求也在逐渐减弱。
老道路成为下坡路,新形势下,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寻找尝试破局新出路。从“出口”到“出海”的进阶,就是属于新时代的新路径。
新的出海时代,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单纯的“资源搬运工”,而是通过整个产业链的“走出去”战略,利用已有的规模、技术、产品等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建立起新的增长点,寻求新的国际市场和机会以维持持续发展。
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制造业出海,可大致分为产品出海和产能出海两种模式。前者又能够在单纯出口的基础上,进化出品牌出海、渠道出海、科技出海等新模式。各大肥企在海外的布局和路径,也基本上都在围绕着这几点,上演“神仙打架”。
产能出海—降低成本,规避贸易限制
产能出海,指的是将生产环节转移至海外,主要通过在海外建厂实现。初步的产能出海,是将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布局在海外,利用该地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更接近终端市场,并且能够避开贸易壁垒。
作为“国肥出海”的先锋企业之一,金正大是率先迈出国门建厂的企业之一。目前,金正大在美国、德国、西班牙、荷兰、以色列、印度、日本、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建有基地和分支机构,累计布局了10余个海外生产基地及分支机构。曾有金正大高管表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是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云图控股将在马来西亚建成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山东巧棵力肥业的第一个海外超级工厂印度基地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河北萌邦也正在谋划海外工厂建设。
建厂是产能出海的第一步,随着实力的提升,供应链出海就成为更高阶的“玩法”。相比单一地在海外建厂,在当地组织供应链生产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尤其是对于化肥这类运输成本较高的商品。此外,供应链出海对于解决当地就业、拉动经济发展有更积极的作用,更容易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
亚钾国际是其中的佼佼者。据亚钾国际副总经理刘冰燕介绍,公司“2025年实现500万吨/年”的阶段性目标将提前实现,远景规划实现700万—1000万吨。届时,亚钾国际将成为亚洲第一钾肥生产加工企业。
产能提升的同时,亚钾国际也为当地发展带去了极大的帮助。在钾肥建厂的基础上,亚钾国际利用钾肥的伴生资源,与老挝政府打造非钾工业园,帮助老挝政府招商引资,涉及了多个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同时还建立了亚钾智慧园区,助推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因此,老挝政府十分支持亚钾国际的发展,也为其在当地产能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品牌出海—扩展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
不少从业者提到,我国农资行业无论技术还是产品,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不少用户在选择产品时,还是存在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国内肥企的品牌力不足。
出海也是如此,旧的出口模式,仅仅是将产品卖了出去,而忽略了品牌的价值。新出海时代,大家都不约而同做起了品牌建设,增加品牌影响力和认可度,谋求高质量发展。
新洋丰成立有外贸部门,专门负责产品和技术的输出工作,用颗粒磷酸一铵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其产品以“颗粒均匀,颜色洁白”为特点,在南美、东南亚和非洲市场有较高的品牌认知;云图控股通过不断输出标准产品与服务,提升了中国复合肥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茂施控释肥通过在日本长期的田间试验和应用推广,用效果征服了用户,成为在日本市场能够媲美本土品牌的中国控释肥,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巧棵力在全球70多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英文商标为Cocoly,通过国内外展会、线下推广会等形式打响名声。
除了常规的品牌宣传方式,也有企业寻找到了更有深度的道路。据了解,云天化在缅甸设立了云天化奖学金,每年为缅甸最大的农业大学—缅甸冶金农业大学的30名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此外,云天化每年还邀请缅甸10名优秀学生到云南农业大学进修或留学,树立了云天化在当地的美誉度。
依托强大的供应实力和突出的产品品质,再叠加独特的品牌建设活动,经过多年深耕,云天化已经成为缅甸最受欢迎的化肥品牌之一。
渠道出海—优化销售,传递产品服务
肥企出海,本质上还是因为国内越来越卷,转而向国外寻求业绩增长。因此,渠道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是走向海外,大家对于渠道的争夺也十分激烈,对于企业来说,能够精准地搭建起有价值的渠道,其重要性不亚于产品和服务本身。
目前,我国有不少企业已经在国外搭建起了数量可观且高质量的渠道,组建了海外自有销售团队,从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到布局村镇经销点,打通销售的各个环节,为销量爆发创造了可能。
相关报道资料显示,拉多美在全球布局了超1000个核心管理商,超20000个核心基层服务商,海外渠道已遍布东南亚、澳大利亚、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地区;心连心在2023年成立了泰国分公司,正在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布局;新洋丰则与菲律宾国际贸易总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备忘录,加快了产品对菲输出步伐……
云天化公司的海外渠道搭建较为完善,在缅甸、越南、印度等地均建立了具有较强区域竞争优势的海外营销体系。其中,云天化在缅甸组建营销团队,构建运营中心,建立了不少品牌展示店和镇村级授权经销店。除东南亚外,云天化还将目光投向了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的培育,将继续加深探索,加大投入。
得益于产能、品牌营销、渠道搭建三方面的布局,再叠加上各企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得心应手”的技术与服务支持,出海企业在海外的业绩节节攀升,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如云图控股复合肥2023年销量同比增长4.59%,其中海外销量同比增长78%;心连心尿素出口量同比增长超100%;茂施PCU(聚氨酯包衣尿素)在韩国市场的销量占韩国总进口量50%以上,成为在韩中国肥料新生力量代表……
此外,还有许多企业都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亮眼成绩,无法一一列举。
纵观历史,每当某个经济体出现内部增速放缓之时,都会掀起企业出海热潮。美国、日本等国家都经历过这一阶段,如今,也轮到中国接住这波“泼天富贵”。
但海外市场并非简单的增长捷径,文化和法律差异、国际化管理的复杂性、品牌推广和维护的困难性等不利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
第一,在海外建立品牌认知存在较大难度。由于其市场上的已有品牌影响力根深蒂固,用户难以短时间接受陌生新品牌。此外,中国在早期出口阶段乱象较多,导致不少地区存在对中国品牌的负面印象。
第二,产品定位受当地使用偏好和环境影响较大。各国国情不同,种植业的发展水平也差异较大。东南亚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落后于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大农场为主,日本、欧洲的环保要求较为严格,这些都是产品对外输出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避免出现在“热带国家卖羽绒服”的尴尬场面。
第三,海外公司工厂会提高生产和管理难度。海外建厂 ,需要协同好原料和产品输出的上下游链条,配置好产能与销售的关系,海外销售则要对当地的法律习俗有充分的了解,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又是一项严峻考验。
因此,国肥出海要避免简单复制粘贴国内模式的思维,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当地政治、文化和法律环境,关注长远的战略而非短期扩张,进行全面的市场研究和战略规划,以形成有效的海外布局,培养和吸引国际化人才,提升全球运营能力,如此才能让品牌真正在海外立足,并走得更远。
技术创新,是很多中小企业破卷和初创型企业突出重围的路径。
只是,很多创新项目让企业既恨又爱,有潜力却前路不明,一不留神就被移出“群聊”。
譬如AI,究竟是最强工具还是死亡项目?
吴晓波频道做了AI工具大盘点,这个近年来最火爆的创新项目,2年期间死去了738个。
失败的企业基本相似,成功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同。
美国农业科技界一家以“AI激光除草技术引领农业革命”(该农业解决方案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无需化学物质,旨在改善土壤健康)的公司于今年5月获英伟达投资,累计融资8500万美元。据了解,这些资金将成为推动其产品创新和全球扩张的重要动力。
7月10日,精准农业机器人初创企业蔚蓝引擎(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激光除草、间苗机器人产品。其产品已获得多家国内头部企业的采购意向。目前,企业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
7月,自动驾驶平台“萝卜快跑”在超一线城市不断拓展,凭借高阶城市智驾解决方案“下单方便、价格实惠,覆盖面广、提供更便捷的服务”等优势成功破圈,让更多普通大众了解到了智能驾驶,也更新了公众对技术创新的认知。
……
这些创新项目的异军突起,不仅仅是认知的更新,也是视野的拓展,给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带动行业持续向前发展。
不由让人感叹,谁也拒绝不了时代,世界是由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敢于领先一步的企业推动的。
资本对农业、农资的投资态度,从最初的不看好,到慢慢介入。
有人这样解读农业、农资领域的创新及融资情况:在适度规模时代,资本关注的重点是化肥,复合肥企业多在这个阶段完成上市;在数字农服时代,智能装备、智慧种植、农资电商更受资本青睐;目前行业到了生物农业时代,生物育种、生物合成更受资本的关注,特别是去年至今,生物合成成了大家布局的热点。
据了解,合成生物技术将是未来农业科技战略必争之地。未来农业合成生物学将以高效光合、生物固氮、生物抗逆、生物制剂和未来食品等领域为重点突破口,有望实现2035年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用量30%以上,光合效率提升50%,产量提升10%—20%。
近两三个月,只要和合成生物学有关联的上市公司,都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据统计,A股中超过10只合成生物学“概念股”迎来股价上涨。
有机构指出磷资源在合成生物学上的应用前景。
根据《2024年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显示的合成生物7大应用场景,化肥是合成生物的重要应用分支。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农资企业也在生物合成技术方面发力。
川金象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天津科技大学等达成战略合作,成立施金格公司,投资2亿元启动川金象微生物集成工程项目;轩凯生物用合成生物技术提取的聚谷氨酸,作为新型肥料中的增效剂;金元糖布局农用合成生物市场;汉和生物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发高效生物基肥料增效剂;利民股份在生物合成方向实现重大突破,“气相路线-多酶定向连续合成高光学纯L-草铵膦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诸如巴斯夫、诺维信等企业,虽然没有合成生物学业务,但已经在熟练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
其实,只要看准方向,传统行业巨头们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不难,或者自己研发,或者合作共创,或者投资孵化。
5月,安琪集团、嘉必优、三宁化工、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聚集合成生物产业领域产学研用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湖北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据悉,国际农药化肥巨头先正达也在积极布局合成生物技术的化肥。拜耳作物科学也与合成生物学平台公司Ginkgo Bioworks联手成立独立运营子公司,聚焦微生物固氮,从而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也有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应用合成生物技术的化肥,也叫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那么,其指代就比较广泛。深圳芭田全资子公司北京世纪阿姆斯就是国内较早获得农业部微生物肥料登记证的企业,是微生物领域的头部企业。
而今年,有着行业风向标之称的行业会议,也多指向生物合成。7月,农资行业有好几场以生物合成为名称的大会陆续召开。
当然,也有巨头指出公司目前不涉及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的布局的,该公司曾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表示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复合肥以及围绕复合肥产业链进行深度开发和市场拓展,目前不涉及合成生物相关领域的布局。
很多业内人士分析,合成生物之于农业的贡献将不亚于转基因之于育种,这将是一个长坡厚雪赛道。只是,投入也需谨慎。
有一些科创型企业感叹做事太难,做市场和做实验差别太大,也有部分企业凭借自身科创能力吸引资本。凭借技术出圈,完全是有机会的,有企业甚至在成立第一天就获得了投资。纵观农资行业,也有不少科创型企业凭借资本的力量,不断发展的案例。
行业这么多融资案例,都表明技术创新是有“钱途”的。
很多技术型初创企业的老板或者高管大多是技术负责人,如慕恩生物、硅羿科技等企业都拥有一支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
很多人表示,农资行业的创业也迎来了科学家时代。
硅羿科技今年上半年完成两轮融资;投资界7月1日消息,慕恩生物宣布已于近日完成了3亿元C+轮融资,由国投聚力独家投资。
为什么资本对他们如此慷慨?科创型企业如何赢得资本的青睐呢?
说出来可能也没那么神秘:选择的赛道是否和资本看好的赛道契合?选择的方向是否是农业和科技结合的方向?有没有优秀的执行团队?是否每一轮次、每一阶段的交付都能超出投资人的预期?企业是否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我希望我们能成为行业的催化剂,让大家能够看到在农业领域做技术创新是有前景、有未来的。”这是慕恩生物创始人蒋先芝博士去年对笔者说的话。
有技术支撑,能持续创新,对自己、对投资人诚实,对事业发自内心地热爱,能全身心投入,这或许是科学家创业者的优势所在。只是,即便是拥有“绝世武功”,要从科学家转变成企业家,实现从实验室研发到市场推广再到终端应用,仍然是很多科创型企业要翻越的高山。
笔者走市场过程中,遇到有一家农资店有警察在现场调取录像。
原来,派出所辖区内有农民在这家农资店买了一瓶乐果。该农民购买农药第二天即被家人发现,得知其打算服用,于是家人报了警。警察询问农资经销商,有没有发现购买者购买农药时情绪不对劲?经销商表示,购买者是店里的老客户,监控录像也显示,购买者趿着拖鞋、哼着小曲、叼着雪糕说是帮丈母娘带一瓶乐果,最迟明天把身份证送过来登记,并一再强调绝对说话算话,不会让店里为难。
警察也搞清楚了,购买者就是为了吓唬他老婆,并未真正服用。这场有惊无险的事件提醒农资店,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以下简称“两制”),再烦也要登记,不愿实名制购买的宁可不卖货,再知根知底的客户也不行。
乐果,属于部分范围内禁止使用的农药,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上使用。
后来,笔者又去了几家有农药经营资格的门店,一说到实名制、定额制,老板满脸的无奈与纠结—难啊,除非不卖货还要得罪人。
针对“肥药两制”,两年前江苏省给出过指导意见:构建“两制”大数据平台,化肥农药销售、购买、使用信息全程可追溯,经销商、购买人、购买量、使用人、使用量、使用地点及规模等上图入库、动态更新;打造实名制购销渠道,配备实名验证电子设备、自助认证操作台、无线小票打印设备等终端,推行刷卡、刷脸等化肥农药零售新模式;推行定额制使用标准,分作物制定化肥农药指导性定额使用标准;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种肥同播,实行有机无机肥结合、速效缓效肥配合、灌溉施肥耦合等;提升农药施用水平,建设一批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标准化区域站,主要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65%以上;开发应用缓控释肥、生物肥、水溶性肥、多功能肥等肥料及生物农药、杀虫灯、生物可降解投入品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建设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
“两制”工作尽管有措施有奖惩,但总让人感觉“两制”工作常态化、明年该省基本实现实名制购买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去年下半年,笔者在一次调研中路过的3个县区正好是省级“肥药两制”试点县,就顺便做个调查。了解到某县级市定制开发了农资管家进销存数据平台,在全市16家农资连锁店实行实名制销售,成绩斐然:制定的全市农田化肥农药投入限量标准,使得该市去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肥覆盖率97%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70%以上;去年推广了缓控释肥5万亩、有机肥1万亩、有机无机肥1700亩。熟人深有感慨地说:“‘肥药两制’推广工作累并快乐着。”
另外一家县级市的熟人说,他们建了12家线下销售规范化门店,全市59家农资门店都配备了实名制验证等电子设备,化肥、农药“购-销-用-管”全流程监管。着力推广的有机肥替代、侧深施肥等使得化肥利用率超过43%,每亩节约成本60—80元;预测预报、绿色防控等降低了农药使用,农药使用总量较2020年削减1.8%。苦口婆心、费尽口舌推广的“肥药两制”,描绘出了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美图美景。
另一个区供销合作社的负责人是“区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这里的农业绿色发展让笔者记忆犹新。其中,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工作成效不错,全区涉农镇(街道)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废旧农膜回收率接近90%。他为了“肥药两制”的推广与实施,也算得上不厌其烦、苦口相劝了。
印象中,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的“肥药两制”改革,5年前由“七山两水一分田”的浙江省率先推出,不过最初是农药购买实名制、化肥使用定额制,此后逐渐拓宽为“双实名、双定额”,也就是化肥农药都要实名制、定额制。同时肥药范围也在延伸,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化肥农药,还包含了兽药、饲料等在内的所有农业投入品。笔者曾去该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了解过“肥药两制”,该地率先发布了主要作物化肥定额制的限量标准,该标准也成为全国首个化肥施用限量的地方标准。
浙江两年前就实现了“肥药两制”县域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该省将农资补贴发放与实名制购买相挂钩,农民以折扣价实名买农资,农资店根据电子台账拿补贴。笔者曾经去学习过的那个区,主推配方肥料涵盖10多种粮油类作物、20多种经济作物,尤其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配方肥,定点农资店能够享受到推广补贴。该省划定了肥、药施用最高限量,出台了多种作物化肥定额和主要作物农药定额标准,配方肥推广量从不足5万吨提高到50万吨,几年翻了10倍。为了确保老百姓不因为改用配方肥而增加成本,该省为配方肥发放补贴,三年来省市县三级共安排配方肥补助资金5.5亿元。显然,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才能使“肥药两制”走得开、走得广、走得长。
四年前,安徽也通过了农药购买实名制和化肥施用定额制指导意见。笔者从浙江回来的路上,又去了一个大别山区域的中心城市,这里的农药经营门店两年前都签了《农药经营承诺书》,承诺得挺全面。
如购买农药时,消费者要出示身份证,经营者需要实时填写购买农药的名称、厂家、规格、数量、购买人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住址和购买日期,保管好销售记录。同时要求消费者在实名制台账上签名,领取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明白纸。消费者要建立农药使用档案,如实记录农药使用时间、地点、对象及农药名称、用量和生产企业等,保管好使用记录。农药经营门店和农药使用者都要及时将销售记录和使用记录上传到相关联的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
其下辖某区县的乡镇监管员、乡镇检测员、村级协管员、生产主体内检员“四员”以及村民组长、护林员或公益性岗位(确定专人)的前哨—“四员一哨”队伍夯实了监管的“最后一公里”,让人耳目一新。笔者问了几家店主“肥药两制”推广情况,虽然执行很难,但越来越好。
苏浙皖几趟行程下来,笔者感想多多。大的方面,财政资金跟不上,推广肯定有难度;数字农业等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也难以推广。基层方面,化肥农药实名购买、定额使用对于老百姓整体是有益的,规模经营主体和学历高的群体接受容易些,这样可以减少肥药用量,减少种植成本,增产又增收。但对于年龄较大和文化素质低些的种植户限定实名购买,操作可能会比较困难,还无法一步到位。
很多农资门店也不是太积极,毕竟“肥药两制”对零售商影响较大,定额使用意味着购买次数和用量都减少,影响了销量与效益。另外,作物细分后有了新的肥药用量,会打乱零售商以前熟稔的肥药方案,还得重新学习和调整用肥、用药。杞人忧天的笔者还在想,厂商直购、线上云购等方式的“肥药两制”如何规范与管理呢?推广中不可避免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反映与解决呢?
相关部门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行农药网上实名购买、溯源管理”,毋庸置疑,“肥药两制”使得肥药减量增效,促进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有推广价值的。想法丰满,推广任重道远,盼望“肥药两制”臻于至善。
在全球杀菌剂领域,丙硫菌唑始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也是近几年风头最盛的品种,更是年销售额超12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杀菌剂。
丙硫菌唑是拜耳公司研制的一种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留醇的14位脱甲基化作用而起效。它具有杀菌广泛,内吸活性好,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高,有效期长,对作物安全等优点。
丙硫菌唑在全球广泛用于麦类、大豆、油菜、水稻、花生、甜菜等。因其杀菌谱广,几乎对谷物上所有真菌病害都有优异防效,如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还能有效防治油菜和花生土传病害以及主要叶部病害,如灰霉病、褐斑病、黑斑病、锈病和黑胫病等。
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喷施杀菌剂可进一步控制茎基腐病的危害,结合小麦纹枯病等苗期其他病害的防治,选用丙硫菌唑等在小麦上登记的单剂及其复配制剂等喷雾,在预防纹枯病、白粉病等的同时,可起到兼防茎基腐病的效果。目前,我国丙硫菌唑单剂及其复配主要登记在小麦上,用于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
丙硫菌唑商品化开发非常成功,自2004年上市以来,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欧盟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登记。在销售额上,丙硫菌唑属于爆发性增长的产品,2005年丙硫菌唑全球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2005—2009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9.6%。2014年销售额8.90亿美元,2016年成为杀菌剂市场第二大品种,2019年全球销售额更是超过12亿美元,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3.28亿美元,稳居全球杀菌剂销售额市场第二的地位,仅次于嘧菌酯。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丙硫菌唑已经成为拜耳的首席杀菌剂产品。在拜耳的2023年财报中,对所涉产品的分析发现,除了草甘膦、螺虫乙酯等传统支柱产品以外,丙硫菌唑依旧是拜耳近3年持续提及其商业化进展的战略新品种,拜耳围绕丙硫菌唑开发了多种复配制剂进行全球商业推进。
2024年4月26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将第十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9次执行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的申请登记的290个农药产品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其中,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成登记大热门。六夫丁、陕西上格、佛山盈辉、绍兴领先作物等17家企业的17个农药产品拟获批登记,中国农药信息网首次批准日期显示为2024年5月21日。17个获得登记的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产品的登记作物均为小麦,病害防治靶标主要是针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在施用方法上均推荐采用喷雾方式。
这也是自2015年11月丙硫菌唑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到期,2018年硫化工艺也到期之后,经过8年多的长期等待,国内迎来了登记高潮。此前仅有安徽久易、海利尔、中南化工三家企业取得登记,自此原药登记数量已经达到32个。
这也直观地证明了,进入2024年,丙硫菌唑—这个全球第二大杀菌剂也正式迎来爆发周期。
丙硫菌唑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于2015年11月8日到期,2018年硫化工艺也到期,之后中国企业就纷纷启动和加大了对丙硫菌唑的登记、生产和推广。
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国内小麦赤霉病高发态势的加重,土地流转及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施药方式的加速变革,无人机喷雾和大型机械化喷雾的普及以及统防统治面积的逐渐扩大,施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丙硫菌唑对人体危害风险的基本可控,其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再加上生产工艺的突破,国内企业对丙硫菌唑的布局热情更是持续高涨,登记也迎来井喷。
2024年4月26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将第十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第9次执行委员会议审议通过的申请登记的290个农药产品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其中,17个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产品正式获得登记,正式迎来国产化后的首个登记高潮。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4年7月10日,丙硫菌唑在国内登记产品达到69个,其中,单剂7个,原药达到32个,混剂30个。制剂剂型主要有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和专供出口的乳油制剂。目前这些产品主要登记在小麦和花生两种作物上,用于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以及花生白绢病的防治。
登记热潮的开启,也直观地表明了,2024 年,丙硫菌唑已然进入了集中的下证期。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赛道,竞争会更加激烈。
登记爆发之下,自然带动的是市场容量的不断增长。
近几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呈现连年高发的态势。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小麦赤霉病2001—2010年的年均发生面积为6000万亩左右,2011—2020年的年均发生面积则为7300万亩左右。而丙硫菌唑对小麦赤霉病、锈病和白粉病等病害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无风险、低毒、低残留,近几年连续成为全国农技中心推荐的小麦“两病”防治用药。
全国农技中心数据显示, 2024年全国小麦赤霉病总体依旧偏重流行,发生面积达到1.5亿亩,需预防控制面积2.5亿亩次以上。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丙硫菌唑还面临着健康和抗性两大问题,但随着国内赤霉病的高发,植保部门的连续用药推荐,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的加大,工艺的突破,丙硫菌唑的潜在市场愈发广阔,还属于没有饱和的蓝海市场,至少能为国内企业带来3年的盈利窗口期,保守估计,国内丙硫菌市场容量超30亿元。
登记爆发之下,丙硫菌唑原药产能也迅速爆发。
从32个原药登记就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两年国内丙硫菌唑原药布局和产业化发展相当迅猛,原药生产厂家不断增加,产能飞速扩张。近两年,国内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这一市场领域,展现出积极的市场参与度。真正实现规模化产能布局、投产的企业包括海利尔、安徽久易、河北兴柏、辽宁众辉、吉林乐斯、上虞新银邦、山东奥坤、宁夏一帆生物等,处于扩产能的高峰期。
其中,海利尔、久易股份是国内丙硫菌唑最具综合实力的两大龙头,持有丙硫菌唑原药登记证及若干单剂及复配制剂登记证。海利尔3000吨/年产能的丙硫菌唑项目已于2022年12月底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全面投产丙硫菌唑产能将达到5000吨。考虑到前期公告的青岛恒宁生物二期项目规划丙硫菌唑1万吨设计产能,预计海利尔集团未来丙硫菌唑产能将达到1.5万吨。
截至2022年上半年,久易股份拥有丙硫菌唑原药的产能为1000吨/年。2023年3月31日,深交所上市委员会2023年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其将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此次IPO(首次公开)募股,久易股份计划募资9.38亿元投向“5000吨/年新型广谱杀菌剂丙硫菌唑原药合成项目”。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丙硫菌唑原药产能将扩大4倍。
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我国丙硫菌唑产能约6.45万吨(含在产产能及环评公示产能)。结合全球市场需求量来看,供过于求的局面显然形成,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飙升。
业内人士表示,2024 年下半年和 2025 年,还陆续会有更多企业的丙硫菌唑原药证件下来,市场需求扩大,爆发期正式开启。但是无序的进入肯定会造成产能集中、规模化地释放,过剩风险难以避免,预计未来几年丙硫菌唑原药的供应竞争将不断激烈化。
随着产能的逐步增加和释放,丙硫菌唑原药价格也持续下滑,2022年还在50万元/吨以上,而截至2024年7月10日,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数据显示,丙硫菌唑原药报价13.5万元/吨,下滑幅度达到73%。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内产能的持续大幅扩张,预计未来几年丙硫菌唑这个赛道将会变得更拥挤,价格还会震荡下行。对企业来说,还是要评估好丙硫菌唑的市场前景,考量能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生物育种是大势所趋,多年来,国家一直在支持鼓励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创新,我国转基因作物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历经十多年的性状研发、转基因品种多项审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三年试点等大量工作后,2023年10月17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发布《关于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此次共有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初审。这标志着我国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众所周知,丙硫菌唑具有中等抗性风险,所以,毫无疑问,为应对当下日益突出的抗性问题,复配登记将会成为未来市场主流。
根据相关研究,长期单一、过量、过频地施用丙硫菌唑可能使各种病原菌对其产生抗性,而将不同化学药剂进行复配使用则是可以延缓病原菌对单剂产生抗药性的方法之一。复配制剂可以有效延缓丙硫菌唑的抗性产生和发展,同时,将丙硫菌唑与其他产品进行复配可以有效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进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近一年多来,丙硫菌唑复配制剂产品频繁在全球各大农药市场推出,拜耳更是围绕丙硫菌唑开发了多种复配制剂进行全球商业推进。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4年7月10日,国内丙硫菌唑混剂登记已经达到了30个,有效成分主要是戊唑醇和多菌灵。但从国内丙硫菌唑组合物相关专利情况来看,农药企业还在进行其与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咯菌腈、氟唑菌苯胺、精甲霜灵、百菌清、苯醚甲环唑、氯氟醚菌唑、枯草芽孢杆菌等数十种农药成分的混配研究和登记,后续登记开发空间还非常大。无疑复配登记也将是未来丙硫菌唑在国内市场的主要开发方向。
“丙硫菌唑+戊唑醇”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复配形式,海利尔于2019年3月推出栗健®(40%丙硫菌唑•戊唑醇 )后,于2023年11月宣布即将上市第二个丙硫菌唑喷雾产品—卖韬(250g/L丙硫菌唑),登记对象为小麦赤霉病,也陆续在花生、大豆、玉米上扩登。“丙硫菌唑+噻虫胺+氟唑菌苯胺”组合,目前山东润丰股份将其登记出口到莫桑比克。当然,当前拜耳公司在全球丙硫菌唑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其复配产品线也最为丰富。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丙硫菌唑在国外多种作物和病害上均有登记和使用,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病原菌存在差异。现在国内厂商、专家对丙硫菌唑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小麦的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在其他作物病害上的应用方向还不明确,这也是未来要攻坚的方向。
对于丙硫菌唑现阶段的市场开发趋势,建议企业在终端应用市场持续创新深耕,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作物和病虫害防治需求的制剂产品,聚焦价值创新,丰富产品线,不断强化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特别是丙硫菌唑需求强劲的拉美等地区。通过国际化战略,分散国内市场的竞争风险,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塑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海利尔集团正在加大国内外丙硫菌唑原药与制剂的市场布局,并已于2019年5月获得欧盟等同认定,2022年11月在巴西自主登记获批,目前也已取得多个国家的自主登记和支持登记。未来随着产能的逐步增加,海外市场份额有望快速增加。
2021年8月31日,丙硫菌唑已被正式纳入我国进出口农药管理名录,将进一步助力我国丙硫菌唑合法的登记企业直接拓展境外农药市场。可以预见,因受到登记、技术壁垒等因素的限制,随着各丙硫菌唑项目的逐步投产,长期来看,以海利尔、久易为代表的丙硫菌唑龙头企业将有望受益于海外推广。
近两年随着生物育种产业化系列政策的不断出台,中国生物育种产业正以积极的态势扩面提速,中国种业发展开启了一个蓬勃向上、充满机遇的“春天”。生物育种作物及其对应的除草剂正在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新选择,走进越来越多种植者的视野,这个全新的赛道也正加速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复配制剂可以有效延缓丙硫菌唑的抗性产生和发展,同时,将丙硫菌唑与其他产品进行复配可以有效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进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2023年12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第732号公告,宣告51款中国自研的转基因粮食种子通过国审,其中转基因玉米种子共有37个品种,转基因大豆种子共有14个品种。据该公告,国内85家企业农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被批准发放,其中,包括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0个转基因大豆品种,涉及26家企业。这也是国内首批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此外,还包括2家企业的4种转基因棉花品种。
这标志着我国转基因商业化的正式落地,转基因商业化最后一公里路被彻底打通,为等待已久的大豆、玉米转基因产业打开了商业化种植量产的闸门。
2024年2月3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这也是国家连续两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生物育种产业化,而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生物育种产业化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与突破。农业农村部此前表示2023年试点范围已经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个省区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且从试点看,转基因玉米、大豆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 90%以上,除草效果在 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 5.6%—11.6%,与常规品种比较,在增产节本增效上,总体都有良好的表现。
完成3年试点的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在2024年也进入了示范阶段,种植省份和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从种植区域来看,2024年有8个省区允许种植转基因玉米、大豆,其中,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已经全省开放,云南、四川、广西、甘肃则放开部分区域,未来还会有更多加入其中。
据了解,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耐受或者是修饰降解草甘膦的基因导入作物使其耐除草剂特性的作物。目前在全球大规模种植的农作物中,大豆、棉花、玉米、油菜被称为4大转基因作物,其转基因种植比例分别高达78%、64%、26%和24%,主要性状是抗虫和耐除草剂,个别产品具有抗病、抗逆等优势。在抗虫方面,大多数转基因抗虫作物针对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有较好的抗性;耐除草剂主要为耐草甘膦、草铵膦、麦草畏和2,4-D类等。
而《公示》初审通过的37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中,有23 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具有耐除草剂性状,其中,仅耐草甘膦的品种就有20 个,同时耐草甘膦、草铵膦的品种有3 个。《公示》的14 个转基因大豆品种中,均具有耐除草剂性状,其中,仅耐草甘膦的品种有9 个,其余5个品种具有耐草甘膦、草铵膦的性状。
2024年3月19日,农业农村部通过新一批转基因品种,2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初审通过。自此,农业农村部相继两次审定通过包括64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7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其中耐草甘膦品种最多。
2024年3月29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2024年第3批拟批准登记农药产品。该批次拟登记变更农药产品中,江山股份、新安股份2个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除草剂(41%草甘膦异丙胺盐可溶性剂)获首批登记公示。该次扩作登记的农药通过评审进入公示,补齐了生物育种合法用药的最后一步。
2024年4月26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2024年第4批拟批准登记农药产品信息,该批次拟登记变更农药产品中包含先正达、拜耳、新安股份、扬农化工子公司优嘉植保和兴发集团子公司湖北泰盛化工等的7个转基因目标性状对应的除草剂扩作登记公示,意味着我国转基因合法用药正在逐渐丰富完善。
这也标志着我国农业转基因时代正式步入正轨,抗草甘膦生物育种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草甘膦,低毒有机磷类灭生性除草剂,化学名称为N-(磷羧甲基)甘氨酸。由于草甘膦本身难溶于水,且植物对酸的吸收差,因此将其制成易溶于水的各种盐类,如异丙胺盐、铵盐、二甲胺盐、钾盐、钠盐等。登记用于转基因耐草甘膦玉米的草甘膦主要制剂产品有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41%草甘膦异丙胺盐可溶液剂、30%草甘膦铵盐可溶液剂、41%草甘膦钾盐可溶液剂、43%草甘膦钾盐水剂等。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4年6月22日,国内四唑虫酰胺已登记3个产品,均为拜耳所有,主要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柑橘树潜叶蛾、苹果树桃小食心虫、甘蓝甜菜蛾。
可以肯定的是,四唑虫酰胺在国内果蔬和大田作物市场都将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将于2029年12月8日到期,国内企业可提前做好布局。另外当前登记均为单剂,剂型相对单一,因此混剂的开发将是未来几年四唑虫酰胺产品开发的重要方向,未来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提早研发相关的混配制剂。
业内人士表示,四唑虫酰胺原药的理论生产成本是高于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等品种的,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可以更多地瞄准果树、蔬菜、茶树、烟草、观赏花卉和草坪等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作物市场进行推广。同时,企业未来还应该继续加强对四唑虫酰胺的合成、制剂研究以及作用方式的研究,通过工艺优化减少杂质、控制晶型,筛选出最优配方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药效,降低生产成本。
2024年被业内视作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元年,国内育种企业和除草剂企业对该赛道都寄予厚望,也将对相关农药产品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将给除草剂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一轮发展机遇。这其中,草甘膦是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推广的最大受益者。
据国家统计局和华泰研究相关数据的综合预测,按目前的转基因放开进度测算,6年左右,即在2030年时,转基因玉米对国内6亿多亩的玉米渗透率将达90%左右,转基因大豆对国内1.6亿亩左右的大豆渗透率将达60%,而转基因的玉米和大豆配套草甘膦比例均会达到99%以上。所以,如果按每公顷使用1.5公斤草甘膦原药计算,届时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市场,将会新增6.5万吨的草甘膦使用量。而部分持更加乐观态度的机构预测,新增的草甘膦使用量将超8万吨的水平,大概占当前全球草甘膦用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转基因玉米推广面积大概在1000万—1500万亩,相比全国玉米种植面积6.5亿亩来说,占比还比较小,但未来 3—5年内,我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渗透率会逐步有序提升,种植面积会不断扩大,转基因目标性状对应的除草剂预计会持续受益,草甘膦的使用量将有一个快速的上涨预期。但是不论是玉米还是大豆,农业农村部现在批准的转基因性状主要是针对草甘膦或草铵膦的,考虑到草甘膦的价格优势及海外的成功经验,无疑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商业化对草甘膦的带动力更强,有望持续受益,预计未来每年将新增5万—8万吨的草甘膦新市场。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落地开闸,国内外农化龙头企业也在加速抢抓生物育种产业化机遇。
自从2021年我国启动生物育种产业化科研试点以来,拜耳、先正达、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等国内外农化龙头企业都积极投入到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的转基因作物试点工作,配合相关农业部门奔赴内蒙古、河北、云南、四川不同省区,开展用药技术指导。深入的应用实践、科学的生测验证、充分的性状登记,为后续转基因作物田除草用药做了一系列充足的准备,并积极拓宽产品线,领跑中国生物育种作物除草新赛道。
2024年6月24—25日,国际农化巨头拜耳在长春召开以“本源之选,再启新程”为主题的拜耳生物育种除草剂技术论坛,以草甘膦除草剂经典之选农达®为匙,开启生物育种除草新征程。
2024年3月15日,先正达植保2024年吉林区域生物育种除草论坛也在吉林长春举办。会上,先正达生物育种除草项目正式启动,并发布泰草达®多年田间试验成果,旨在通过树立生物育种除草市场标杆,促进生物育种产业规范化发展,全面助力提单产增效益。
国内草甘膦龙头新安股份自2001年起,就着手布局“性状、种、药”一体化战略,引进专门人才从事转基因性状研究,注资种业公司开展转基因育种研究,是国内首家生物育种性状、种、药一体化企业。2023年其产品进入国家20个试点县转基因作物用药白名单;2024年1月取得玉米、大豆4个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24年3月,新安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除草剂获首批登记公示。3年来新安股份已服务转基因作物面积百万亩以上,目前拥有护城禾®、泓琪®两大转基因作物除草剂。
自2021年我国启动生物育种产业化科研试点以来,南通江山股份也是全程、全面参与,2022年建成20万吨草甘膦制剂智能生产线和无人仓储系统,并开展了红灵达®(41%草甘膦异丙胺盐)在转基因作物上的大面积商业化试点示范;2023年江山股份作为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安全科学使用除草剂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牵头人,共同完善转基因作物除草剂安全科学用药规范并配合农业农村部工作组5省区20县转基因大豆、玉米商业化试点技术培训与推广 。
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其种植面积逐步放大,种植过程的除草剂施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控制和减少风险,成为农技部门和种植户普遍关心的问题。2024年4月23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牵头起草的两项团体标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田合理使用草甘膦技术规范》和《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田合理使用草甘膦技术规范》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两份征求意见稿详尽阐述了在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和玉米种植中草甘膦的合理施用要求和施药技术,旨在为种植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以降低除草剂使用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以先正达、拜耳、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等为代表的先发企业应用技术团队凭借近几年深入的应用实践、科学的生测验证的生物育种除草用药经验,持续为农户科学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并加速推进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转基因作物种植是有一个过程的,预计未来会是小跨步往前走,不太可能一下子完全放开转基因种子的销售和大面积种植,对农药行业的影响预计要在3年以后才会慢慢显现出来,目前暂时影响不大,但可挖潜的空间非常大。可以肯定的是,转基因商业化的开启,势必会进一步提振以草甘膦为代表的除草剂市场需求。生物育种除草剂这个新赛道已经提速,只待时间的沉淀与市场的培育。
众所周知,新农药首家登记在产品销售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新农药登记是指含有的有效成分尚未在中国批准登记的农药,包括新农药原药(母药)和新农药制剂。
对行业和企业来说,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及迭代升级是大势所趋,是中国农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而且,每一个国产创制新农药的登记上市,在为作物病虫草害高效防除提供更多选择路径的同时,洞开的都是一个个全新的增量风口,也将极大地改变农药企业的竞争生态。只有源源不断有市场对路的新农药产品获得登记上市,行业和企业才有持续向前、保持活力和利润增长点的血液,才能打赢国产农药突围战。
2023年我国有10个新农药 (即新有效成分)取得登记,涉及19个制剂产品。根据农药用途,其中含杀虫剂5个(产品9个),杀线虫/杀菌剂1个(产品2个),杀菌剂4个(产品8个)。有8个母药与制剂同时登记,占新农药的80%(截至2023年12月20日)。
进入2024年以来,国内企业拟获批、首登新农药不断,涉及先达股份、清原农冠、南通泰禾等企业,以下笔者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期能为企业新农药布局和登记提供借鉴,做好规划。
在新农药创制领域,尤其是除草剂领域,清原农冠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最具研发实力的领先公司之一。近年来,清原作物科学有限公司连续公布10余个新农药,成为全球商业化除草剂有效专利数量领先公司。2018—2020年,清原上市4个专利化合物,包括用于小麦田双唑草酮、环吡氟草酮,用于玉米田苯唑氟草酮,用于水稻田三唑磺草酮。2024—2026年,公司还将上市新型水稻田除草剂氟砜草胺,小麦田除草剂甲氧嘧草肟,非选择性除草剂氟氯氨草酯、氟草啶、噁唑草啶,棉花、大豆等作物田除草剂溴噁草松等。
氟草啶(英文通用名:flufenoximacil;商品名:快如风®)是清原农冠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属于原卟啉原氮化酶(PPO)抑制剂。氟草啶具有超高活性,将灭生性除草剂的有效成分亩用量降低到了克级别,对环境友好;杀草谱更广,对牛筋草、香附子、狗牙根、水花生等170多种常见杂草效果优异。作用速度快,施药当天即可见效,对后茬有较好的灵活性。与现有主流除草剂也无交互抗性,对抗性牛筋草、小飞蓬高效。
2022年4月,氟草啶在柬埔寨完成全球首登。2024年7月11日,山东清原农冠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已经获得95%氟草啶原药的登记。清原农冠含该核心成分的首个产品快如风®的品牌也已经在国内上市,市场前景广阔。
吡唑喹草酯、氟草啶、氟砜草胺、环丙氟虫胺等新农药来袭
2024年5月10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发布2024年第5批拟批准登记新农药产品公示名单,公示了12个新农药产品相关信息,其中涉及3个中国创制新农药有效成分,分别为:吡唑喹草酯、氟草啶、氟砜草胺。
2024年5月30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2024年第6批拟批准登记农药产品信息,其中,山东清原农冠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的新农药98%氟氯氨草酯原药在国内获得首次登记,仅限出口到柬埔寨。
2024年6月27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了2024年第7批拟批准登记农药产品,其中两个新农药,山东清原农冠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的95%氟草啶原药、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98%环丙氟虫胺原药将在国内首次登记,两产品也仅限出口到柬埔寨。
吡唑喹草酯(英文通用名:pyraquinate;商品名:道清扬®)是由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制的一种靶向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的新型除草剂。
作为我国自主创制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除草剂,吡唑喹草酯具有超强的内吸传导性和速效性,对抗药性千金子防效突出,水稻安全性高,突破了传统HPPD类除草剂对籼稻安全性不足的重大难题,是替代传统药剂的理想稻田除草剂,具有很高应用价值和原创性。
吡唑喹草酯超强的内吸传导性对大龄杂草也有出色的防效,可防除抗性千金子、稗草、虮子草、乱草、稻李氏禾、江稗等杂草。同时吡唑喹草酯起效非常快,叶面喷施后仅需3天即可见效,对全生育期的千金子可达到理想防效,大大简化稻田除草剂的施用技术,适合大面积飞防。
试验表明,在水稻分蘖末期、千金子2—3个分蘖期,叶面喷施5%吡唑喹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商品名:道清扬®)200毫升/亩,对抗药性千金子株防效为98.3%—99.2%,鲜重防效为98.7%—99.8%。
吡唑喹草酯与现有化合物,如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等无交互抗性,可以作为抗性管理的重要工具,防除对(乙酸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激素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禾本科杂草,可以说是替代传统药剂的理想稻田除草剂。
此次拟获批就是个最好的讯号,先达股份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完善,吡唑喹草酯即将在今年完成登记,上市在即。先达股份透露,吡唑喹草酯目前产能50吨/年,未来产能规划为200吨/年以上。
2019年,先达股份申请了吡唑喹草酯的化合物专利,包括中国专利、PCT专利(专利合作协定)、日本专利等。目前,先达股份也已完成吡唑喹草酯在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等市场登记的可行性评估,并开展安全性和药效实验,推动产品的登记进程。这些工作将为海外市场拓展和商务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氟砜草胺(英文通用名:flusulfinam;商品名:稻普瑞®)也是清原农冠自主创制的最新一代酰胺类化学结构的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能高效解决水稻田对ALS抑制剂和ACCase抑制剂产生抗性的稗草、稻稗、千金子、马唐等关键杂草。
氟砜草胺为首个含硫手性除草剂,安全、高效、广谱,兼具茎叶和土壤活性,能有效防除稗草、马唐、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莎草,对ACCase抑制剂稗草、千金子及日照飘拂草等防效优异。对水稻极其安全,对粳稻、籼稻安全性没有差异,在水稻一叶一心后就可使用,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2022年4月,氟砜草胺在柬埔寨获得全球首登,2024年也有望在我国登记和上市。
氟砜草胺:最新一代安全、高效、广谱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
在合成激素类除草剂对阔叶类和莎草科杂草广泛杀草谱基础之上,氟氯氨草酯突破性地扩展了对禾本科杂草的杀草谱,对牛筋草、马唐、稗草、千金子、狗尾草属杂草、稻李氏禾、日本看麦娘、看麦娘、狗牙根等大多数禾本科杂草具有优异防效。
氟氯氨草酯是清原农冠研发的新一代合成激素类灭生性除草剂,2019年9月10日获得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命名。相比于传统灭生性除草剂,氟氯氨草酯第一个特点就是杀草谱更广更稳定,对禾本科、阔叶类、莎草科等类别的大多数杂草防效优异。在合成激素类除草剂对阔叶类和莎草科杂草广泛杀草谱基础之上,氟氯氨草酯突破性地扩展了对禾本科杂草的杀草谱,对牛筋草、马唐、稗草、千金子、狗尾草属杂草、稻李氏禾、日本看麦娘、看麦娘、狗牙根等大多数禾本科杂草具有优异防效。
氟氯氨草酯对草甘膦耐药性杂草,如鸭跖草、刺儿菜、苣荬菜、苦苣菜、问荆、田旋花、酸模叶蓼、葎草、独行菜、碱蓬、鬼针草、藿香蓟、牛膝菊、劳豆等,也具有优异防效。同时与草甘膦、草铵膦不存在交互抗性。
控草期较长是氟氯氨草酯的第二大特点。氟氯氨草酯具有一定的残效活性,可提供较好的控草期。氟氯氨草酯控草期优于草甘膦、百草枯、草铵膦、敌草快,可有效减少施药次数。
耐低温环境是氟氯氨草酯的第三大特点。氟氯氨草酯温度适应性更好,低温天气下对杂草可保持较高的活性,药效稳定。
氟氯氨草酯第四大特点是可以和基因编辑和转基因的抗除草剂作物种子配套使用,未来可以配套相关抗性作物种子,成为美洲大豆、棉花、玉米田抗草甘膦、草铵膦系统外的第三套系统。可以有效解决日益泛滥的草甘膦、草铵膦的抗性杂草,大幅降低除草剂使用剂量,提高作物生产力。
2024年7月11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批准了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创制产品98%环丙氟虫胺原药(仅限出口到柬埔寨)在我国的登记,这也是该有效成分在我国的首登。
环丙氟虫胺是泰禾研究人员基于间二酰胺类化合物杀虫谱广、活性高、作用机制新颖等特点,对间二酰胺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药物分子设计过程中将环溴虫酰胺结构中的环丙甲基引入间二酰胺的骨架中,经过多轮优化发现的杀虫活性高、对水生生物低毒的全新化合物。
环丙氟虫胺是全球市场上继溴虫氟苯双酰胺之后开发的第二个间二酰胺类化合物,两者具有相同的作用机理,皆为γ-氨基丁酸(GABA)门控氯离子通道别构调节剂。溴虫氟苯双酰胺已被归类为IRAC第30组,未来环丙氟虫胺也将归入IRAC第30组。环丙氟虫胺与主要竞品如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均无交互抗性。
环丙氟虫胺高效、杀虫谱广,可有效防治鳞翅目、鞘翅目、缨翅目等害虫,在15-60 g a.i.(有效成分)/hm2剂量时,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甜菜夜蛾、小菜蛾、草地贪夜蛾、苹果小卷叶蛾、鞘翅目跳甲、缨翅目蓟马等害虫均具有优异防效。
在市场开拓方面,泰禾选择与全球农化巨头先正达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对环丙氟虫胺进行商业化推广。据悉,泰禾百施佳®(10%环丙氟虫胺可分散液剂)在中国已经进入实质性的登记阶段,预计今年正式上市。先正达也即将上市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
目前,环丙氟虫胺已获得了中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南非、以色列等国的专利授权,而且,泰禾已完成了环丙氟虫胺混剂、用途、制剂、工艺、晶型和中间体的专利布局,形成了环丙氟虫胺较为完整的专利保护网,同时公司也在全球主要市场开展相关开发、登记、上市等商业化工作。
众所周知,农药企业每年7—10月步入生产经营淡季。此阶段的生产呈现少批量、多批次的补货特性,等到年底也会进入淡季生产,而北方的营销活动比南方锐减。
在中国农药市场白热化竞争形势下,一方面多数农药产品纷纷进入成本线挣扎,企业毛利一再削减;另一方面,各类大路型农药产品在“走西口、闯关东”转进中产能不断释放,供大于求的局面一发不可收。同质化的农药低价竞争态势令绝大多数农药生产企业苦不堪言,在密集的行业发展研讨中,大家纷纷聚焦成本管理,试图以量取胜摊薄制造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等,甚至积极开展同行间定制加工业务,致力从内部深挖潜力,以最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换取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势,消化部分用工成本;另一方面深入客户及用户间,积极跟踪前沿农药研发技术,以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来打破发展瓶颈,度过行业内卷、自身内耗难关。然而这样的思路实施中谈何容易。
当前作为企业成本大头的用工成本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制造业直接人工成本占比通常平均在7%左右,这一比例反映了直接劳动力投入在企业营收中所占的比重。实际占比会受到生产自动化水平的影响,自动化程度越高,直接人工占比可能越低。
中型以上企业通常能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提高效率。因此,规模较大的制造型企业用工成本占比可能会相对较低。薪资水平较高的企业,直接人工成本占比相应会高。这意味着在人工成本较高的农化行业,企业的用工成本占比可能会相应增加。
非生产、经营性支出是成本控制的重点所在。非生产、经营性人员指的是不直接参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且其工作内容与公司主营业务无直接关联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行政人员、后勤人员、部分销售与市场支持人员等。
应对激烈的农化市场同质化、微利化竞争迫使所有农药企业走降低市场价格的路子,从而倒逼企业大做人工成本下调的文章。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每家企业都需要通过降低人工成本来降低总成本。公司必须励精图治,精干队伍,调优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流程,以人为本,制定科学合理措施,营造一支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迎战农药旺季。
经过多次探讨,我们归纳以下措施可供农药企业在生产经营淡季中予以借鉴,公司除了要从紧接纳新人外,还要压缩非生产经营队伍,将技术、管理力量向生产、经营一线输送,进而落实公司从全局出发设定的更为经济的用工目标,为减员增效、提升队伍素质、迎战下一轮旺季生产经营赋能。
灵活用工制度
淡季中为市场、生产服务的岗位其工作负荷下降,用工相对富余,建议采用轮流倒班、轮休等制度,有效节省一部分用工成本,同时也能保证员工休息,便于多方面熟悉相关岗位,提升工作技能,促进工作效率提升。这样的制度需要公司上下分担经营负担,切合依法治企。法律赋予公司用工管理制度自主权,自主完善管理体系和灵活用工调度制度,以应对公司的生产需求变化。
优化管理流程
流程管事,制度管人。在全行业普遍艰难之际,公司理所当然朝非生产经营性支出挥下砍刀,果断调整授权,将非生产经营报销费用,以及各类经济合同审批权限收紧,尽力减少管理层次,致力让市场与生产、生产与采供、政府招标与拍板对接“零距离”“秒回应”,以及重新讨论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等,这些都是优化管理流程的重要措施。通过精细化管理,阻击“跑冒滴漏”,可以减少时间浪费、资源浪费,提高公司资金利用效率。
内部资源调配
在淡季时,公司应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如将二线、三线人员调剂到生产一线,此阶段收入一部分从产量工资中获取。原来需要外部协作的工作尽可能从内部员工中征集、优选员工来完成,减少公司外协支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技能和工作积极性。
加强成本控制
全面推行增收节支、修旧利废政策,通过提高频率落实查库清仓、业务对账、呆账追讨等工作,以及开展专项盘点、分析各类经营支出,压降不合理采供计划、超量的库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占用成本问题,降低公司运营代价。
提高管理者责任
在充分沟通基础上,实施目标跟踪兑现政策。管理者是目标实现的关键,中层以上管理队伍导入业绩及履职评价机制,结果与其预提的报酬挂钩,可以激发管理者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竭力完成岗位经济指标,履行岗位职能。有经济指标的团队要保证用工尽可能走向前线去争得漂亮的完成率,竭力超年初目标。定性指标的团队要全力服务经营及生产一线,工资留存部分与经营效益密切挂钩。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公司适时或集中进行薪酬调整、职能授权,激励管理者更加努力地率领团队完成目标。每位管理者要履行对属下分解指标、指导培训、任务跟踪、检查考核、及时褒扬或批评的义务,以各成员岗位的高效工作来确保团队目标完成并致力超额完成。
关注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
在淡季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员工进行轮岗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公司持续顺利发展储备人才。
强化跨部门合作
在淡季,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可以组织跨部门的管理优化小组,针对公司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执行“全公司围绕市场抓生产,职能部门围绕市场及生产做好服务,技术贴近生产、市场一线做支撑”的行动准则。各部门特别要对生产旺季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对来年新面市产品、各类工艺革新进行高密度对接。这不仅能解决生产经营工作效率,还能增强员工团队协作精神,将“供销产技”大合唱奏出新高度、新水准。
开展技能竞赛活动
利用淡季时间,组织生产一线与各职能部门员工共同技能交流,开展竞赛,如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操作技能比赛等,既能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又能激发员工立足岗位争做贡献的热情。
推行卓越绩效管理
做实“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工作,开展精益生产培训、PDCA基本工作法、持续改进活动,引导员工树立精益生产理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认证先进的ERP系统、CRM系统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快速传递。利用移动办公等技术手段,普及共享办公设备,建立公司官方旗舰店,响应渠道商对自己农药产品的统一挂牌呼声,顺便满足零散用户,特别是产品空白区、边疆区域农药用户从公司官方旗舰店购买真货的渴求。
在生产淡季提前做好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对重复性的、负载较重的岗位开始引进智能工业机器人,如码垛、包装、运载机器人。让智能工业机器人承担具有较高危险性、有碍健康的工作岗位。
总之,通过集思广益,各类措施综合实施,公司全面推行目标成本管理,都积极做生产运营成本的减法,做增产增销开源的加法,农药企业在生产经营淡季时才可能科学合理地安排用工,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内部资源调配、加强成本控制、压实管理者责任,以及利用淡季进行市场调研和工艺革新等措施,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年底的淡储,来年旺季的运营做好充分准备。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戴维·铂金斯有一句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人总是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而导致对事物的惯性认知,从而无法正确地认知事物。如果要打造超级单品,就要先明确,超级单品究竟是什么?它能带来哪些价值?
有很多人把超级单品狭义地理解为爆品,其实不然。爆品的价值往往只局限在昙花一现的销量爆发上,但超级单品不仅能提振销量,它同时还可以是一种现象、一种象征、一种影响力,能够赋能品牌,撬动市场。如现象级单品可口可乐,已经成为碳酸饮料的代名词,让可口可乐公司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要理解超级单品,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重塑认知。
超级单品,能收割市场
虽然超级单品不完全等同于爆品,但和爆品的基本逻辑是一样的—必须能撑得起销量。尤其是在推广初期,一定能收割大量的市场和用户份额。因为只能先保证活下去,才能进活得更好。
超级单品不能靠内部输血,一些农资企业逻辑倒挂,企图用传统走量型的产品为新产品输血,赔钱赚吆喝,寄希望于将来。但如果初期没有爆发,后期再想上量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不只农资行业,很多品牌都是这样,被定位为旗舰产品的商品,既撑不起销量,也没有知名度,只能被摆在高台上吃灰,平白浪费了企业许多资源。
因此,超级单品的第一要义是要能够收割市场,能够得到大部分或者特定用户群体的认可,能通过市场的检验。没有销量和利润的产品,永远不能成为超级单品。
超级单品是什么?有人会说,超级单品就是爆品,是一款销量很好的产品。比如无糖茶饮料中的东方树叶、碳酸饮料中的可口可乐。
一款超级单品能带来什么?最直观的是销量和销售额,比如一款农药超级单品,年销售额能达到1亿元以上,足以养活一家中等规模的农药企业。
在常规商品利润走低、获客拉新难度加大的当下,打造一款超级大单品,是不少农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新农资时代,超级单品可以等同于爆品吗?农资人又该如何打造超级单品?
关于如何打造爆品,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给出了详细的策略和技巧,如卖点聚焦、活动拉动、口碑塑造等等,本文不多加赘述。但如果想打造超级单品,不仅需要具体的策略,更要从思想维度上记住这三大准则。
准则一:用市场思维定位产品
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作为超级单品,是一切工作的源头和核心。就像特肥的“特”不是指价格特别贵,超级单品究竟“超级”在哪里,也不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要符合市场需求。只有用市场的思维来定位产品,才能在浩瀚的商品中找到能够成为超级单品的“潜力股”。
从市场角度来定位,超级单品可以分为四大类:行业单品、渠道单品、零售单品和用户单品。这四类单品对应了不同的目标群体,在选择和打造时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选择超级单品时,要明确这款产品的受众,也就是它究竟“超级”在哪里。不同的受众,自然需要不同的打法。
所以,想要从选品阶段就不走弯路,农资人一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打造这款单品,是为了卖“爆品”,还是为了塑造品牌形象,带动其他产品销售?
明确产品的市场功能,是刺激渠道商,还是吸引用户?是聚焦作物打出口碑,还是针对现有竞品抢占份额?
确定产品是否有鲜明特点,是产品功能有差异化,还是性价比突出?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该产品是否与公司现在形象能力相匹配?公司的相关政策和资源是否能够匹配?一家做低端大路货的企业,突然想涉足高端市场,还想把产品打造成超级单品,难度会高很多。强如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市场推广无糖茶饮的结果也是铩羽而归。
准则二:超级单品要“与时间为友”
超级单品一定要能够持久,要有持续的销量和高利润,才能支撑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超级单品要“与时间为友”。
以保健品为例,从前,保健品的定位是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预防营养不良等问题。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补充营养的需求也越来越少,旧的定位就是“与时间为敌”。但现在,很多品牌抓住了“打工人惜命”这一营销点,宣传滋补保养、改善气色、增强体质等功效,定位健康这一永不过时的话题,这就是“与时间为友”。
农资产品也是如此。一款杀菌剂或杀虫剂,如果只定位为杀菌、杀虫,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受众面必然越来越窄。但如果更改定位为植物健康和保产,就能够满足农民永恒不变的需求。
此外,一个好的产品,无论是研发还是营销,都需要用持续不断的投入进行价值创造。
在农业领域,创新是一场漫长的挑战,从发现一款化合物到实验室和各类田间试验,再到能够投入市场,这个时间跨度是以年计的。因此,想要制造一款超级单品,就要做好持续不断地投入的准备。在营销领域更是如此,市场痛点瞬息万变,哪怕是已经成熟的产品,也需要不断地修补优化卖点宣传,来适应渠道和用户的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打造超级单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将目光局限在3—5年的销量,而是能往后看到20年之后的成就。因为一款真正的超级单品,能够让缔造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都随之受益。
超级单品,能驱动品牌
2022年,字节跳动公司更名为抖音集团。改名后,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产品,都被打上了抖音的烙印。这就是典型的以超级单品提升品牌价值的案例。
超级单品能够驱动品牌价值,本质上是因为产品本身能够锚定某种认知,从而让市场和用户精准定位,以一件现象级产品,打响整个品牌的名号。
比如提起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提起泡面就是康师傅,提起无糖茶就是东方树叶,当消费者产生某种需求时,自然而然能映射到相关产品,自然也就带动了品牌旗下一系列产品的销售。只有能起到这种作用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超级单品。
超级单品,能进化延伸
打造超级单品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如果只是短暂火热,无疑是一门赔本生意。因此,真正的超级单品,还要具备持久发展的能力。
一方面,超级单品要有广度,能够不断扩展产品序列。譬如一款特肥产品,在葡萄作物市场上起步,也能将产品的卖点拓展到苹果、柑橘、草莓甚至大田作物上。
另一方面,超级单品要有深度,产品价值经得起深挖,甚至能在同一需求上不断分流出小的细分需求,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超级单品的产品阵列能够不断扩展,并以此来对抗跟风者和模仿者,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品牌护城河。
我们在探讨如何打造超级单品时,更多讨论的是一种可能,或是基本共性,而不是唯一道路。因为消费需求是多变的,营销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但无论何时,超级单品都值得充分重视和投入,将其打造为企业新的增长通道。
准则三:做不同而不是最好
不同胜于最好。如果产品定位最好,那就只能一直保持最好,一旦落后就会很快被市场抛弃。
因此,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品类,超级单品都从不宣传自己是“领先者”,而更愿意将自己定位为改革者、创新者。
近两年大热的新中式奶茶霸王茶姬的标语是“以东方茶,会世界友”,它不宣传自己的原料多么高级,而是专注“东方茶”这一个定位,很快在无限内卷的奶茶行业打响了名号。苹果推出第一款智能手机时,手机行业的龙头老大还是诺基亚,如果苹果选择在同个赛道和诺基亚一较高下,结果可想而知。
打造超级单品要明确,最好的产品不一定会被记住,但在众多产品中一定能被一眼找到。
酒香亦要风传去,莫让深巷掩芳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好产品+好服务”一定要找到好的方式、方法传播出去。
如果要用一个公式概括销售业绩的来源,可以是“销售业绩=营销×销售”。销售是让知道的人产生购买行为,营销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要将产品广泛传播出去,从而深入影响受众的购买行为。只有做好营销传播工作,才能让销售业绩节节攀升。
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渠道已经成为企业营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资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环节,更要学会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营销,这对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渠道以及加强与农户的沟通都至关重要。
笔者曾在零售店中见过一款农药产品,包装很特别,这类产品中90%的竞品用的都是红色袋子,只有这款产品用的蓝色瓶子。有农户来购买时,也不会说这款产品名字,而是说:“给我拿那个蓝瓶子。”产品的差异化,就通过小小的包装体现了出来。
包装只是很简单的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产品的功能及定位,要有独属于自己并且利于传播的特色,才能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传播生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各类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B站、小红书等迅速发展,不仅用户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内容创作与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已达10.12亿。
新媒体时代,营销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和新选择,农资营销同样如此。
如果说在快消行业做新媒体,就好似在冬季开上自带加热功能的汽车,又速度又舒适;那么在农资行业做新媒体,就好似寒风中骑二八自行车,不但累还有些冷。虽然这自行车骑着又累又冷,但总比双脚走路快,到了春季和秋季,也能感受到动人的风景与舒适的微风。
那么,为什么说农资行业做新媒体,就如同坐冷板凳?
首先,这是农资行业的特性决定的。
众所周知,农业关乎民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农业玩不得任何虚假。农资行业更是如此—管控严、利润低,且受众的信息接受度也较低。同时,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管控严格,今年4月,国家七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2024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进一步切实加强了农资监督管理,加大了农资市场管理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农资行业的利润率较低,在宣传推广上更是有不可跨越的原则和底线。因此在各类营销宣传上,大多农资企业的费用投入较为有限,创新形式上更是受限。且农资推广面对的受众是农民,相较城市年轻用户,他们的信息接受度和分享传播积极性较低。
虽然新媒体在传播层面上较为自由,然而身处在关乎民生的农资行业中,在自由传播之下,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约束和底线原则,由此,农资行业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资新媒体的发展。
在新商业时代,营销和销售合二为一,销售人员不能只做销售,更要做好与销售相关的营销推广和服务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和渠道合二为一,农资人不能只做渠道,还要做好推广与传播。虽然农资新媒体做起来不容易,但只要有一颗长期主义的心,农资人也可以做好新媒体,把好技术、好产品推广至广大种植户中,用三农人的热忱,把这冷板凳也焐得热乎乎的!
以肥料行业为例,要做好农资新媒体,就要做到四个关注。
一是关注行业状况。中国农业正在朝着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前行,行业的变化也在时刻发生着。如绿色增效肥料的趋势,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原材料波动的影响,行业种植群体的新变化、新需求等等。只有时刻关注行业变化,才能结合实际情况传播推广合适的产品、服务或者信息内容,这是农资人做新媒体最基本的硬道理。
二是关注作物效果。一味说产品或服务的效果不是长期办法,更何况广告法、平台传播都有各自的规则限制。以关注作物效果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策略,对于提升农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消费者信任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关注农技服务。种植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不可控因素或技术难题,如病虫害防治、作物种植管理、土壤改良等。关注农技服务,为种植户提供及时、专业的技术支持,能够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农资产品的吸引力。通过新媒体工具,既能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减轻农资人的日常服务工作压力。
四是关注网络互联。即使农资企业或个体不直接参与农产品销售,他们在通过宣传产品效果的同时,也是在帮助种植户宣传当地的农产品。新媒体网络平台能轻松打破传统农产品推广或销售的地域限制,使得农产品可以直接联通全国甚至全球的消费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农产品的推广覆盖面大幅扩大,为种植户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机会。可以说,新媒体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利器。
新媒体工具虽好,但是如何让这种“好”为我所用,对农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首先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要有坐冷板凳的预期;其次,农资人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使命,做农业不能马虎,要扎扎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以作物效果、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最后,新媒体传播的自由度更高,这也要求农资人有更高的道德约束感,要对传播内容进行严格把控,不能误导或诱导受众。
农资人要满怀真诚和热忱来做新媒体,因为谈枯燥的产品技术,就不可能一直万众瞩目;谈农技服务,就不可能光鲜亮丽。与镜头中的农资人相伴的,一定是大量的田间泥土和流不完的汗水。
期待越来越多的农资人能够通过新媒体的创新传播和多元化营销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互联,来帮助农资营销焕发新生力量,推动农资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其次,这是新媒体工具的特性决定的。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短平快,且宣传成本相对较低,兼具多重效果。广泛适用于农资行业的新媒体渠道,如微信、抖音、快手等,都有这个特点。微信作为社交媒体营销,可以与农户建立直接联系,发布产品信息、解答疑问、收集反馈;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视频营销平台可以制作有趣、实用的农资宣传视频或技术推广视频,来吸引受众关注和激发购买兴趣,还可以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直播互动,解答农户的疑问,提高产品的可信度与口碑。
这些新媒体渠道都有一个特性:传播短平快,即投资少,有手机就可以做;周期短,更新频率高;见效快,传播内容对受众可秒达;效益高,可以一对多裂变式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人人自媒体,人人都可以代言品牌,宣传成本被无限压缩。
以上新媒体的特性能够为营销传播带来数量、质量、创新层面的飞跃式发展,最终带来更高效的销售转化。而且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农资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兴趣爱好等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农户的种植需求、作物品类等信息,推送定制化的农资产品解决方案或优惠活动,来提高营销效果。
农资行业与新媒体工具各有特性,但也正是这两者的特性难以互相融合,影响了农资人做新媒体的进程。首先,农业生产周期普遍较长,农资产品效果表现滞后且受到自然或人为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这让高效的新媒体传播模式不得不慢下来,跟随大自然的节奏,也不得不更加严谨;其次,这种快节奏式的宣传,为行业带来了高效的传播,但也带来了不少错误信息甚至虚假宣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
50年前,农民种地打井挑水,一桶一桶浇进地里;20年前,农民种地扯根水管,大水漫灌;现在,喷灌、滴灌、微灌等现代化技术已经普及,农民能够用更加省工省力的方式浇灌土地,节水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农业灌溉正在向着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同样的,30年前卖农资不做服务,10年前卖农资做“大水漫灌”式的服务,如今的竞争环境下,农资人也要像灌溉系统一样进化,学会做“精准滴灌”式的服务。
经常使用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不难发现,同一平台上不同用户获得的产品推送截然不同。如宝妈经常被推送尿布、奶粉等母婴产品,老年人被推荐保健品,学生则是书本和文具。即使是同一品类,有人得到了国际大牌的推送,有人则是低价的不知名品牌。
这背后,不仅有大数据分析的功劳,品牌对用户的筛选分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与用户的信息特征、消费习惯、需求痛点等因素有关。因此,农资人在做服务时,如果还是只采用普通的推广策略,如营销会、示范田等,可能会导致针对性不够强,效果也不够显著,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农资服务需要转化逻辑,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推出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
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最大的差别就在“精准”一词—如果能直接把养分供给根部,一定比漫无目的地尝试更高效。农资服务也是如此,找到需求,直击痛点,是精准服务的核心。
譬如柑橘种植,近些年柑橘的市场行情可谓是大起大落,广西、四川、福建等地都出现了各种种植问题,这种情况下,能找到农户真正的痛点并解决的农资商,就能抓住机遇,实现增长。
有些用户的痛点在种植上,如收获大小年问题、病虫害问题、冻害问题,这时就要给出科学的管理意见(修剪+疏果+植保+营养);有些用户的痛点在规划上,不知道种哪些品种,或是如何管理投入产出,能做规划方案或托管的农资商在这一群体中更吃香;还有些是种得好卖不出,销路不畅的用户,一些农资商就根据这一需求,开始探索与果商、收购商团队合作,解决果品销售难题……
那些能找到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并且对症下药给出方法的农资商,自然更加吃香,而他们根本的服务逻辑,就是做好用户的分类。
比如同样都是种植柑橘,大家的需求之所以不尽相同,本质上还是群体和层级存在差异,有跨行进入的种植公司,有规模化种植的年轻群体,也有长期专注一种作物小果农,他们的种植技术、可投入资金乃至种植目的都不同。因此,哪怕在同一地区种植一种作物,也会产生各种差异。
用户分类的目的是帮助农资商精准定位用户问题,就如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支撑,农资人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从而制定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方案。
农业服务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种粮效益、实现节本增效增收的有效方法。而农资商,尤其是一线农资从业者,作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毛细血管”,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农业服务的责任。
但同时,农资服务又不完全等同于农业服务。农业服务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订单农业、加工物流、生产托管等方式,提供全环节全流程服务,更多针对规模种植者。而农资商做服务,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卖产品,针对的也主要是个体种植户。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有承包耕地农户数2.3亿户,这个数字是美国的100倍、英国的1000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小农户占绝对比例的情况都不会改变。这样的农业经营现状,也让传统模式的农资服务陷入了困境。
一方面,农资商做技术服务的实力不强、质量不高。许多农资商半路出家,身份更偏向于销售人员而不是技术人员,甚至存在为了卖货而过度服务、虚假服务,帮助变打扰的情况;另一方面,小农户为主的现状决定了农资服务对象难以集中,细致服务成本高,走马观花式的服务又难以见效。而在农资市场越来越卷的当下,以服务带动销售,又是不得不做的必选课程,因而,不少农资商都陷入了两难境地。
其实,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度,不妨将服务看作浇水,随着技术与工具的不断进步,农资人也应该学会做“精准滴灌”式服务。
武侠片中的绝顶高手,都是将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从而称霸武林。做农资服务也是,用简单方法的人,不一定是“小白”,也有可能是隐藏“大佬”。
在农资行业浮沉越久的人越会发现,服务应该是功能的回归,花里胡哨不等于有用,最基础的动作做好,也能做得高级。
农资服务简单化是大势所趋。因为化繁为简的服务,更多注重的是效果、质量和针对性,这与当下农资市场重实用轻噱头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笔者接触过不少优秀的农资商,每次当笔者想探究他们成功的原因时,总是能得到“没什么特别的”“很简单”这样的回答。一开始,笔者以为他们是不想透露秘诀,后来才领悟,“极简化”就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四川裕盛和农业总经理杨婵表示,现在农资市场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更加理性化了,特别是营销服务,从过度花哨回归到了简单动作,从虚向实。也有正在布局收购的企业表示,产业链化对农资经营有一定帮助,但帮助有限,专业的事还是要专业的人去做,重要的仍然是专注植保和营养,帮种植户种出更优质的作物。
基础服务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高手。强者从不追求花里胡哨,比的就是“简单粗暴”,因为越是简单的技术,才越考验能力和技巧。
做服务觉得没有收益的农资人,往往是陷入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误区。东一棒子西一榔头地做了很多活动,专家老师也没少请,甚至斥巨资买了很多工具器材,但是都没有服务到农民的心坎上。
曾有一位农资商向笔者直言,比起那些名头响亮但不谙实战的教授专家,他更希望请到在当地知名度高、农民都眼熟的技术人员,来为他讲课做咨询。不管是教授还是研究员,在农民的眼中都不及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信得过。
落实到服务手段上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找到因和果中间最近的那条线,用最简单的方式,达成最终的目的。
种植户需要农资服务的原因跳不出保产、增产、增加收入、省工省力的范畴。要保产,就防治病虫害;要增产,就优化肥料使用;要增收,就改善品种和销路;要省工省力,可以做全程或部分托管……无论哪一点,都要从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入手,做简单有效的工作。
并且,服务简单也并不意味着含金量低。相反,只有拥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才能达到“大道化简”的境界。
总而言之,农资服务不需要一味追求技巧和花哨,回归简单、基本,服务工作会更加轻松,也会更有成效。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具体怎么操作,阿基米德没有说,大多数人也没有去思考,但因为这句话具有普世的教育意义和鼓励意义,所以大家都特别认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具有兼容性,但要在特定的行业被认可,还需要找到可供执行的方法论来支撑。所有普世性的智慧都需要一把梯子让其落地,农资行业也是如此,这也是所有想要用智慧助力行业发展的农资人的必修课题。
在探讨支点的问题之前,要先捋顺农资行业发展的前提,因为前提是一切行动的前置参考,没有前提也就无所谓后续。目前,农资行业有几个确定的前提:
第一,农资行业的内卷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二,战略是所有农资企业的标配,低配和顶配因企业各异;
第三,只有在战略驱动下,才能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企业要想在发展中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必须在适合的条件下才可以实现,如果外在条件相差不大,弯道超车或许是最好的机会。就如同农资企业的增长之道有很多,但在众多案例中可以发现,直线增长十分困难,曲线增长、拐点突破,则值得一试。
据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来看,农资企业要实现增长目标,就要重构增长逻辑,把握住三个关键要素:战略支点、战术杠杆和关键战役。
以上三个要素全面启动、有效协同之后,才可以真正开启农资企业的拐点增长,突破原有增长瓶颈,重构企业增长逻辑,重建企业竞争位置。
在这三个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战略支点,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战略支点?可以试试“3744”法则。
农资企业的现状是竞而不争,商却不战,不是危言耸听,是确实如此!
但没有对手的竞争是虚无缥缈的,没有针对性的思考,是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运作的。打仗最关键的是和谁打?在哪里打?因此,如何界定对手,如何与对手展开竞争,是每个农资企业必须明确的关键点。
结合农资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定位理论,针对四大场景,可以使用四种应对策略,分别是:抢先占位、聚焦特性、对立面定位和开创品类。
抢先占位
抢先占位适用于所有农资企业的既有品类或产品。通过市场调查和心智调研可以发现,对于广大农户来说,他往往知道某一类肥料产品,但是在购买时往往想不到代表性品牌。而这个时候,就是所有肥料企业的共同机会,可以通过率先发声抢占顾客的认知,成为这个类别的第一品牌。
聚焦特性
对于肥料企业来说,能挖的点已经几乎全部被挖了个遍。对于农资行业来说,几乎没有尚未被占据的空白区域。但这都是从内部来看的,如果从顾客角度来寻找,还有大把的机会。即使是现在已经被发现的区域,仍然有很多值得开发的空白领域。换个视角看世界,世界就是全新的,对于农资企业来说,牢牢占据特性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对立面定位
从农资企业竞争的视角来看,如果你想投入的领域已经被占据,且第一的位置牢不可破,但是却没有第二品牌,那么,这时仍然有巨大的机会。因为“数一数二”原理深入人心,并且通过无数个案例的研究能发现,在行业领导品牌强势的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无法兼顾的结构性弱点,后进品牌可以从这里切入竞争,成为行业第二。
开创品类
农资行业早就是一片红海 (按照蓝海战略的提法),几乎很难看到新的机会。就好比肥料领域的复合肥赛道,后进者几乎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因为头部已经被牢牢把控,后进者很难通过颠覆性优势进入市场,开启竞争。农资行业的这种情况非常多,很难看到新机会,这时候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开辟出一条新赛道,也就是开创一个新品类,这是基于对消费者端洞察和认知的选择。
以上方法都是为了找到战略支点提供的方向和可选路径,那么在找到这个可能的战略支点之后,应该如何验证该支点是不是最佳选择、值得下注?应该如何判断企业选择的战略有没有未来?可以从行业、企业、对手、常识四个维度进行验证。
行业:是否符合行业的发展大势?基于农资行业的特殊性,农资企业除了要看天说话,更要看是否符合大的发展趋势,如国家政策、技术路径和发展规律。
企业:是否能激发企业家的初心?农资企业千千万,各有千秋各有感。好的战略支点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必须符合企业自身的基因和老板的初心。
对手:主要竞争对手是否能跟进?灵活看对手,动态看竞争,这是所有农资企业都必须采用的方式,切不可用刻舟求剑的思路去看待市场。
常识:是否符合顾客的选择常识?太多农资企业追求高大上的概念和高不可攀的形象,总是想让自己高人一等。其实,曲高和寡不是主流,民众呼声才是关键。
对于农资企业来说,从这四个维度再做一次甄别和选择,应该就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的战略支点,一旦找到,切不可手软和腿短,快速抢占是关键!
哪怕赌一把,带着期待率先下注也值得一干!
农资企业的3大战略视角,就是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其中外部视角又包括顾客视角和竞争视角。
内部视角
从企业内部看问题是天生的角度,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培训,不需要刻意,本来就是这样认知的。农资企业的人看这个行业和外部,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老板的意志为中心,以自我认同为中心,怎么看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厉害无比。
顾客视角
营销学里有句话叫“顾客是上帝”,但又有人说“市场是可以被培育的,顾客是可以被教育的”。很多企业经常干的事情就是教育“上帝”,希望“上帝”按照理想中的方式和标准去购买产品。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农资企业想的和客户想的完全不一样,只是从业者不这么认为,太多农资企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客户,认为客户也会这么想。譬如多少肥料企业标榜自己是领导品牌,最后的结果却只是贻笑大方。
企业人员对自己的优势了如指掌,顾客却一无所知。企业以为自己天天喊,天天拿着大喇叭对客户说,客户就记住了,直到有一天才发现,记住的只是自己,客户还是无感。
这个矛盾的根源在于,顾客真正关心的问题,企业却没有关注,也回答不出来。顾客为什么要购买你的产品?顾客凭什么相信你?你和竞争对手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对于农资企业来说,一定要用心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天天把“顾客视角”挂在嘴边。比企业说什么、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顾客接收到了什么,如果违背顾客的常识,那么再多动作都是无效的。
竞争视角
对于农资企业来说,什么是竞争视角?很多企业非常善于研究顾客的需求和痛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一切都在变化中进行。任何一个农资企业都不是在真空地带抢夺顾客,永远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不要想着只有自己才能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农资企业要做的是,必须在竞争中获胜,才可能获得发展。企业不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是要成为顾客产生需求时的首选。
人的大脑在7岁就已经发育成熟,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和模式,后面的只是知识的累积和增加。在农资行业也是如此,除非出现一个不得不变的理由,否则顾客的心智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所以我们要顺应顾客的认知往前走。比如云南白药在顾客的认知里就是“止血神药”,史丹利肥料就是高塔,生根肥料首先想到劲驼……
顾客的心智容量有限,在一个品类里能够记住的品牌不会超过7个,所以我们一定要抢占行业前三,甚至是第二,第一。
怎么成为顾客大脑里的第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了解和合理运用顾客的心智规律。只有充分发现心智规律,才可以正确顺应心智,找到最大程度的认同。每一个人的心智都有共同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七条:容量有限、热衷分类、喜好第一、难以改变、厌恶混乱、缺乏安全感、两面性。
但很多农资企业尽管知道这些规律,却很难用好,因此,比知道更重要的是找到实操性的应用办法。比如顾客厌恶混乱,企业就要持续占领一个词,让顾客想起某一个需求或产品时,“潜意识”里跳出你的品牌。再比如,顾客缺乏安全感,所以农资企业要找到能够强化信任的人或机构背书,或者和已经被顾客信任的品牌做强绑定,这样顾客才愿意交付信任。
从经销商角度来看,他们对小型厂家的重视程度也有限。因为小厂家的产品在经销商整体产品群中的占比有限,利润贡献占比更有限,但或是因为产品有些小特色,或许是出于合作历史考量,也可以继续销售,作为整体产品组合中的补充完善,不会太倾斜资源,自然也没法放大销量。
这类中小型厂家若是打算做些提升,那么在面对经销商时,相关的管理动作就要有所升级。固然由于自身实力有限,行业影响力有限,预算也有限,无法折腾一些大动作,但至少在部分环节上还可以优化。
优化经销商定位
中小厂家不要学大厂家把自己定位为行业先锋、行业领导者,试图站在经销商头上,把经销商当成下属单位。不如低调一点,务实一点,把自己当做某类产品的研发机构,或是经销商产品的供应商,服务好经销商,来加强合作。
优化价格体系
大厂家出于掌控市场的考虑,会设置严格复杂的价格体系,还会给经销商设定各类销售奖励政策和年底返点等等。但中小厂家这样设置,很容易把自己“玩”崩盘。直接简单一些,设置统一出厂价格,不含费用,不设销售返利,也别强制要求经销商的出货价格,更别要求终端按什么价格销售,最多给个建议指导价就可以了。
优化合作关系
中小型厂家要和经销商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所谓平等,就是别提太多要求,如要求终端铺货率、终端产品出样率、终端陈列标准、年度销售目标(最多商议一个最低销售额)等等,也不要让经销商代垫费用,更不要搞什么年度增长指标。
这里的中小型厂家,主要指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专职员工在10人以下,只在重点市场有驻地业务人员,其他市场只依靠巡回出差走访的厂家。这类厂家市场覆盖面有限,基本只在区域甚至本地市场有较大影响力,产品方面的表现也较为一般,在核心技术、包装、价格、品质等方面并没有突出优势。
这些厂家在渠道运营方面,除了在本地市场做直接销售外,在外地市场基本上都是通过经销商来运营。与大型厂家一样,他们也面临招商及经销商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不过,由于中小型厂家本身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也较弱,厂家业务人员在面对经销商时,多少有点底气不足,更别提指挥或是要求经销商了。
优化招商
中小厂家影响力有限,若是按照常规思路招商,光是建立经销商对厂家的信任度就要很长时间。可以尝试把精力放在对当前经销商的深挖与扩张上,将当前的经销商发展为招商专员,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产品定位
大厂家的产品有流量基础,所以可以强调销量,在销量的基础上谈利润。中小厂家一定不要按照这个思路走,而是应该突出自家产品,明确在经销商整体产品组合中的功能定位,如拓展渠道的功能、突出产品专业度的功能、完善价格线的功能、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锻炼业务团队的功能、试水新品类的功能等等。
优化业务人员的自身定位
大厂家的业务人员喜欢把自己定位为经销商的领导,要管着经销商,要给经销商下达指令。中小厂家的业务人员无法“摆谱”,但也不要太畏畏缩缩,还是要有清晰的个人定位,主动给自己贴标签。
如:个人可信任,把自己的工作规划和推进情况透明化;工作稳定,不会有突然离职的情况;不装神秘,不摆谱,不指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做事靠谱,作风良好;在经销商群体里的口碑良好;有事可商量,说话有依据;会平衡厂家要求与实际情况等等。
《甘肃统计提要2024》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粮食种植面积4066.35万亩,同比增长16.8万亩;总产量1272.9万吨,同比增长7.9万吨。
从发展趋势来看,2014-2019年,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因素影响,甘肃省粮食种植面积由4080.66万亩逐年下降至 3871.66万亩;2020年开始,随着全国主粮化政策的推动,甘肃粮食种植面积再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21年已回升至4000万亩以上,到2023年已连增4年。产量则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除了在2016-2017 年受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影响出现过两年下降现象,其余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2020年突破 1200万吨,2023年达到1272.9万吨。
《甘肃农村年鉴2023》数据显示:甘肃省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整体表现为“玉米>小麦>薯类>豆类>稻谷”的结构。2022年甘肃省玉米种植面积为1611.70万亩,在全省粮食总种植面积中的比重高达40.10%;产量为664.22万吨,在全省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高达52.51%。
“玉米+小麦+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的有定西、庆阳、天水、平凉、白银、陇南等。其中,天水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为193.65万亩;庆阳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为276.6万亩,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为263.4万亩。
甘肃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2022年,甘肃玉米制种面积156.72万亩。其中,张掖建有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每年向全国提供3亿亩大田用种,约占全国年需种量的50%。另外,甘肃也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每年生产原种16亿粒以上,供给全国各地春耕生产。
甘肃,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农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民生之本。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甘肃的农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戈壁滩披上了蔬菜的绿装,张掖与兰州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基地,其高原夏菜种植面积与产量均领跑全国;甘肃还占据全国玉米制种的半壁江山,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甘肃,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着重要力量;甘肃更以“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的美誉闻名遐迩,中药材种植规模与产量在全国独占鳌头……
更令人瞩目的是“厚道甘肃、地道甘味”的农产品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连续三年在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中拔得头筹,不仅彰显了甘肃农业的独特魅力和强劲实力,更为甘肃农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与信心。
高原夏菜产量逐年增加
《甘肃统计提要2024》数据显示,2023年甘肃蔬菜播种面积690.63万亩,产量1736.64万吨。甘肃高原夏菜品类涉及菜花、散花菜、西兰花、甘蓝、笋子、芹菜、大白菜、娃娃菜、芥蓝、胡萝卜等多个品种。
甘肃蔬菜产业已形成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优势产区。其中,兰州、武威、张掖、定西、临夏等地成为我国“菜篮子”产品的重要供应区之一。甘肃蔬菜年调出量在1000万吨以上,其中兰州榆中年外销蔬菜140多万吨,90%销往广州、深圳、上海等60多个城市的80多个蔬菜市场。
同时,甘肃高原夏菜生产正朝着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产量逐年增加。每年4月初,甘肃各地蔬菜陆续栽种,5-10月高原夏菜分批上市。此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正值伏旱高温、梅雨连绵,蔬菜季节性短缺,兰州高原夏菜正好弥补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蔬菜短缺。随着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高原夏菜知名度越来越高。
目前,甘肃已有榆中大白菜、甘谷辣椒、武山韭菜、永昌胡萝卜、酒泉洋葱等35个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蔬菜企业有1300多家,产品有2800余个。
标准化是中药材高速发展的推进器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近几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上涨的趋势。《甘肃统计提要2024》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75.5万亩,产量148.9万吨,全产业链规模达808亿元。
具体到各类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均表现出色。当归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2022年种植面积达到56.93万亩,产量17.90万吨,是甘肃中药材产业的明星产品。党参和黄芪同样表现出色,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前列,2022年党参种植面积73.51万亩、产量18.88万吨,黄芪种植面积79.13万亩、产量26.22万吨。此外,柴胡、板蓝根、甘草和枸杞等中药材也在甘肃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发展。
2022年甘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为55%。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已成为甘肃中药材产业高速发展的推进器。
目前,甘肃现有中药资源3626种,人工种植(养殖)220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余种,道地药材30余种,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中药材品种23个,中药材“三品一标”产品49个,国家中药材GAP种植基地9个,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誉。
甘肃,这个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省份,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经济作物。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作物种类的广泛上,还体现在各类作物在特定区域内的集中种植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区,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潜力。
苹果是水果的重头戏
甘肃在水果种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2年果园面积498.34万亩,水果总产量575.39万吨。
其中苹果是甘肃水果种植业的重头戏。2022年苹果种植面积384.58万亩,占总面积的77.17%;产量475.88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82.71%。苹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平凉、天水、庆阳、陇南,这四个主产区的面积、产量分别占甘肃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92.91%、93.92%。
其他水果如梨、葡萄、杏、枣、桃、柑橘、猕猴桃、柿子等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这些水果的种植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水果品种,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随着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的提高,这些水果的种植也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
甘肃大多数种植户的农资使用习惯主要还是“复合肥+农药”,这一模式保障作物基本生长需求。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种植户对农资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特肥作为新型肥料,其需求显现增长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之后甘肃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连续7年下降,至2022年已降至77.13万吨,比2015年减少了20.79万吨。农药使用量也在同步下降,至2021年已经降至2.81万吨,比2015年减少了将近2/3。
随着甘肃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进程加快,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水肥一体化面积逐年增加,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得到推广应用,特肥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早在2021年,甘肃全省有机肥(含腐熟农家肥)施用面积就已经达到3000万亩左右。
虽然目前甘肃种植户对特肥投入不大,但种类丰富,包括叶面肥、水溶肥、冲施肥、菌肥、改土调土类产品等。这些特肥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逐渐受到种植户的关注和认可。
走访兰州市场时,经销商表示,今年兰州雨水偏多,导致病害发生率增加,种植户需要增加病害防治的投入。但在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种植户的总体投入成本并未明显增加,主要就是因为减少了对特肥的投入。
大多数经销商会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抵抗行情的低迷。
此外,也有经销商提供从专业技术指导到农资精准供应的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掌握市场话语权。譬如,平凉市静宁县供销合作社组建农资配送、农技培训、农机作业“三支队伍”,大力开展示范田示范园建设、无人机统防统治、订单农业、大田托管等新兴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的“保姆式”服务,不断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和效果,让农民变身“甩手掌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增效。
可以明确的是,行情低迷的时候,种植户在农资投入上较为谨慎,更倾向于在保证基本生产需求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支出。
另外,关于控制成本,就不得不说高标准农田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甘肃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2887万亩。预计到2035年,甘肃将逐步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不断建设,大地块高标准农田不断增多,不仅给大型机械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也使得农作物耕种降本增效。
譬如张掖沙井镇大地块高标准农田超过5万亩,其中万亩玉米制种基地,不仅有种、肥、药、膜、滴灌一体的大型耕种机械,还有水肥一体化、传感器,给种植户浇水、施肥建议,种植户手机上操作就可以浇水施肥,而且滴灌每亩节水160吨左右,智慧农业也让基地耕种成本每亩减少300-500元。
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水溶肥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根据最新信息,2024年,甘肃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00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500万亩。这将显著推动水溶肥的应用与普及。
除了农产品行情低迷之外,电商的兴起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确实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既包含挑战也孕育着机遇。
一方面,不少经销商表示,电商对线下门店不仅有销量和价格的负面影响,还有部分低价低品质的产品也影响了同类产品的市场口碑。
然而,另一方面,电商也为传统经销商和零售商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譬如,甘肃新宏翔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朱红梅从事农业领域20多年,开始主要是农药、肥料、地膜的销售,2018年开始在当地引种辣椒,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实现了从种苗、订单种植、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加工销售的辣椒全产业链服务,服务当地一半以上辣椒种植。其抖音号“西北梅姐的辣味人生”已经发布400多个作品,介绍农资产品、解决方案、门店日常等等,已经成为当地的网红代表之一,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政府、互联网企业和农资企业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探索,也为电商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譬如临洮县推行的“三位一体”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通过引入阿里巴巴、云天化集团、蚂蚁金服、农商银行等市场主体,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提供农资直供、在线教育等多元化服务,不仅为农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促进了农资市场的规范化和透明化。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户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网购农资和免费配送的“一键直达”服务,真正实现了农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优质、平价、安全的农资,让农户既省力又省心。临洮县惠民农资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拴成曾表示,网购农资已经逐渐成了临洮农民群众的新习惯。
甘肃农业在“复合肥+农药”传统模式基础上,正积极拥抱特肥、智慧农业等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品质。电商冲击下,虽面临挑战,但也催生了转型升级机遇,如临洮县“三位一体”模式的成功实践,让农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向现代化迈进。
夏日炎炎,西瓜虽甜,市场却现凉意。
夏天,西瓜绝对是消暑圣品,也是销售的黄金时间。然而,2024年的西瓜市场却笼罩着一层不容忽视的寒意。
6月初,产地价格便已骤降至每斤几毛钱,部分区域更是跌破了成本线,低至两三毛,7月的市场形势更是雪上加霜。这让众多西瓜产业从业者不禁忧心忡忡。
那么,是“吃瓜群众”的热情减退,还是西瓜产量过剩,又或者是“吃瓜群众”吃瓜速度跟不上成熟的速度,导致了这一市场困境?
或许,兼而有之。
在全球西瓜产业的版图中,中国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数据显示,中国西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例超过60%,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排名第二的土耳其的18倍之多。
回顾历史数据,中国西瓜种植业经历了从波动到稳定的发展过程。
在2015年之前,西瓜种植面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总体保持在2400万亩以上的较高水平。然而,2016年成了一个转折点,种植面积骤减至2272.59万亩,并在此后的几年里基本保持在2200万亩左右。
与之相应,西瓜产量也经历了类似的波动,但总体趋势仍为增长。2015年,中国西瓜产量达到历史顶峰的6599.42万吨,此后几年跟随种植面积而有所波动,但产量基本稳定在6200万吨左右。
2015-2022年,中国西瓜表观消费量维持在6300万吨附近,与国内西瓜产量接近持平,整体呈稳中有降的趋势波动,从2015年的6616.2万吨波动减少到2022年的6303.37万吨,减少了312.83万吨,降幅约为4.73%。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得益于中国西瓜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稳步增长,中国西瓜的总产量不降反升。以2022年与2004年为例,种植面积减少了约263万亩,而产量却逆势增长了550.77万吨。
从地域分布来看,2022年西瓜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省区有17个,按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河南、山东、江苏、湖南、安徽、湖北、广西、甘肃、河北、新疆、宁夏、江西、浙江、陕西、辽宁、四川、吉林。
其中,河南、山东、江苏又是排名前三的产瓜大省,产量分别是1292.32万吨、745.04万吨、500.49万吨,三省产量占总产量的40%左右。在高产集中上市的季节,几毛钱一斤的西瓜在这些主产区随处可见。
随着消费者对西瓜的品质和口感要求不断提高,我国西瓜的品质持续优化。部分地区如新疆、甘肃兰州、山东德州等地的西瓜,以其独特的品质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方面,品质持续优化得益于我国西瓜育种技术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西瓜品种琳琅满目,口感丰富多样,既有脆甜多汁的,也有沙甜细腻的,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西瓜专家、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戴照义介绍,随着西瓜品种的升级换代和栽培技术的提高,西瓜的甜度也上了一个台阶。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瓜甜度从8%升到了12%。
特别是部分品种的西瓜,如黑皮瓜、早春红玉等,其含糖量高达12%-14%,甚至更高,为消费者带来了味觉享受。
另一方面,品质的提升也得益于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应用。
譬如密植吊蔓栽培与生态友好型种植技术的引入,不仅大幅度提升了西瓜的产量,更在品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譬如精细的土壤管理、增施生物有机肥等综合性技术措施,为西瓜生长营造了一个更加健康、肥沃的生态环境,从而确保了优质产出和卓越口感。
西瓜适应种植区域广泛,从海南到黑龙江,再到新疆,都可以种植。因此,我国西瓜上市时间跨度也很大。
国产西瓜最早上市的地区是海南,每年1月就能吃到新鲜的三亚西瓜,一直到3月市场上主要销售的国产西瓜就来自海南;4月云南、广西等南方产区西瓜可以上市,譬如广西春季种植的黑美人、小麒麟和花麒麟可以从4月一直卖到6月;进入5月,江苏、湖北、安徽、河南、山东等中部地区西瓜开始批量上市;5月中旬,新疆西瓜上市,7月宁夏西瓜上市,一直到9月,内蒙古以及辽宁等晚熟产区陆续上市;广西秋季的无籽西瓜和小富,则可以从8月持续卖到10月。
大棚西瓜种植发展迅速,不少北方的产区大棚头茬西瓜在4月中下旬就能上市。目前,在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大棚西瓜种植最为广泛。
而早上市的西瓜由于供应量相对较少,往往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今年4月“早春西瓜上市,零售价最高达到112元一个”的词条还曾上过微博热搜。这种价格优势不仅体现在零售端,也惠及了种植户。譬如江苏,某一种植户4月销售的京嘉301每斤价格三四块。
同时,早上市的西瓜还能够抢占市场先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大棚种植虽然能够实现西瓜的提前上市,但也面临着更高的投入。包括钢管、棚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以及种苗、农资、水电、机械、地膜等日常运营费用,都是大棚种植不可或缺的开支。如若还需要租地、请人工,那费用就更高了。
不过,大棚种植的西瓜亩产量通常高于露地种植。露地种植的西瓜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产量相对较低且不稳定。
我国西瓜育种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育种水平不输国外,还涌现出众多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我国著名的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在62年里培育出30多个品种,还推动了种植技术的革新,让中国西瓜产量大增。
在当前西瓜市场中,品种间的差异与趋势分化愈发明显。
然而,产量大不代表结构优。近年我国西瓜整体行情普遍低迷,很大原因在于品种结构不完善、供应匹配不协调,传统甜王、8424等大型瓜产量较大但是市场需求却逐渐萎缩。这主要是由于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家庭越来越追求便捷性、食品的新鲜度以及口感的多样化,而大型西瓜在这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相比之下,小型西瓜如早春红玉、全美2K和特小凤等品种,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崛起。一亩田发布的2024西瓜产业报告指出,我国西瓜产业正在朝着全年化、多样化、小型化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在购买西瓜时越来越注重精品化,高品质西瓜渐渐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主力军。
从价格走势上也能看出小型西瓜的市场优势。
近两个月来,西瓜产地均价下滑幅度非常快,5月24日下降到了1元/斤以下,6月16日下降到了0.7元/斤,7月17日就下降到了0.63 元/斤。虽然随着西瓜大量上市,产地货源价格都会有所下降,但今年的下降速度远超往年。
小型西瓜的价格表现却相对稳定且优于传统大型瓜。甜王价格已跌至0.5元/斤左右,而早春红玉、全美2K和特小凤等小型西瓜的均价则分别保持在0.87元/斤、1.06元/斤和0.92元/斤左右。这一价格差异不仅体现了市场对小型西瓜的认可度,也预示着小型西瓜在未来市场中的巨大潜力。
当然,小型西瓜的产量确实无法和大型西瓜相比。大型西瓜如黑皮瓜、京欣系列等品种的亩产量通常较高,一般在7000—10000斤。小型西瓜如早春红玉、全美2K等品种的亩产量相对较低,一般在3000—5000斤,但小型西瓜种植周期短,且管理相对简单。
随着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小型西瓜将以其独特的优势持续占据市场高地。对于种植户和商家而言,把握这一趋势,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和销售策略,将是赢得未来市场的关键所在。
要说西瓜种植,台州模式以其独特性和高效的生产方式,成为全国模范。
台州以瓜为媒,根植于台州大本营,通过科技赋能、金融服务、数字化运营等手段,在全国织起了一张西瓜的大网。
据不完全统计,台州在外瓜农总数超6万人,足迹遍布江苏、海南、广东、云南、宁夏等23个省区,不少瓜农还跨出国门走向了东南亚、非洲等地,种植面积100多万亩,撑起了年产值150多亿元的西瓜种植产业。譬如,在整个宁夏,台州瓜农的西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0多万亩。
台州瓜农把多年来摸爬滚打摸索出的先进种植技术,如大棚多膜覆盖保温避雨栽培、膜下肥水一体化滴灌、长季节栽培、连作丰产栽培等推广普及到了全国各主要西瓜产区。
而且,台州的瓜农种到哪里,种苗厂 、纸箱厂 、农资店等这些配套企业和门店就开办到哪里,种植所需要的技术、农资、土地、金融、保险等各类服务都能及时送到田间地头。
譬如,台州市供销社、台州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追着台州瓜农的足迹做深做优服务,在全国建设了30多个品试基地和80多家门店,提供西瓜种子供应、农资配送、统防统治、测土配方、农技支持等服务。
譬如,台州银行专门设立3个瓜果拓展部,信贷员带着移动设备全国各地服务外出瓜农。
除此之外,跟着瓜农全国各地走的,还有台州的农技部门,他们用多形式解决不同地区瓜农技术问题。比如,台州市供销社开发的西瓜专用“1079”作物解决方案,就在土壤改良、两浇三喷、膨果优果、养根护藤等方面成效明显,突破了大棚西瓜“减药肥、增果率”的技术难题,获得了国家专利。
同时,台州还制定了《玉麟西瓜地方标准》《无公害嫁接西瓜系列标准》《红耘西瓜生产技术规程》等种植标准、技术规范,并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及时调整种植技术。
如今,线上服务越来越便捷,台州紧跟需求,在全国首创“瓜果天下”应用场景,为果农提供从智能选址、农资对接、种植服务到供销对接、信用服务、消费者评价的全链式闭环服务。
尽管西瓜市场整体面临一些挑战,显得略有凉意,但市场上从不缺乏那些凭借智慧与勤劳实现盈利的种植户。他们精准把握市场,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与品种,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西瓜的品质与产量。而台州模式的成功经验无疑是一盏明灯,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与思路。他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种植模式与经营策略,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
蓝莓产业是仅次于草莓产业的世界第二大浆果产业。
2000年我国开启蓝莓商业化栽培,在近几年我国蓝莓产业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征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尤为振奋人心的是,中国在2021年成功超越美国,跃居为全球最大的蓝莓生产国。
当前,国内蓝莓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消费热潮,市场需求持续攀升。这一趋势推动蓝莓种植的投资效益比持续向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蓝莓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如同过山车般令人瞩目。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蓝莓产业的未来发展。
根据国际蓝莓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达116.46万亩,总产量达52.53万吨,均位居全球首位。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种植蓝莓的省区从最初的10个扩大到27个,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起渤海沿岸,西至青藏高原都掀起了蓝莓规模化种植热潮。
2022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贵州、云南、山东。自2018年至2022年,贵州蓝莓种植面积从22.48万亩增至22.52万亩,云南从5.64万亩增至14.02万亩,山东从8.68万亩增至13.17万亩。2022年,蓝莓产量(新鲜+加工)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贵州 (总产量11.97万吨)、辽宁(总产量8.2万吨)和四川(总产量7.5万吨)。其中,新鲜蓝莓产量最大的是四川,为6.77万吨;其次是云南,为4.85万吨。
各产区中,云南凭借其独特的反季节生产优势,成为中国早鲜优质蓝莓的主产区。云南蓝莓产季从11月持续到次年5月末,2-4月中旬为集中上市期。其间,中国蓝莓市场其他产区供应较少。
同时,国内外浆果企业的积极布局和品种技术的不断提升,也为云南蓝莓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譬如,黑革萝(Haygrove)、怡颗莓、佳沃等企业均在云南进行了蓝莓投资。
通过土地价格的变化,也能感受到这些年被推高的云南蓝莓种植热度。以蒙自为例,经营权转让费甚至高达10000—15000元/亩。尽管几年下来地租涨幅不大,约为每亩地1000—3000元/亩,但算上转让费,土地成本较6年前翻了10倍。
不过,除反季节优势外,耕地红线及规模化蓝莓果园的高技术、投资门槛,都决定了蓝莓在云南的种植不会无序扩张下去。
近年来,国内蓝莓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热潮,销量持续保持在每年30%-40%的高速增长轨道上,年需求量已逼近100万吨大关。尽管如此,我国人均蓝莓消费量仍远低于蓝莓产业发展更为成熟的国家。以美国为例,其人均蓝莓消费量约为2.6公斤,而中国仅为0.26公斤。
庞大的市场需求直接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蓝莓种植热潮,蓝莓产业正处于快速扩张的黄金时期。各地纷纷加大投入,扩大种植面积,以期在蓝莓市场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攀升,中国蓝莓进口市场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统计,中国蓝莓总进口量从2018年的1.54万吨飙升至2022年的4.29万吨。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蓝莓产品的强烈需求,也体现了中国蓝莓市场巨大的吸引力。
因此,多国蓝莓品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目前已有智利、墨西哥、乌拉圭、加拿大、秘鲁、美国、塞尔维亚等多个国家的新鲜蓝莓成功进入中国市场。
其中,受益于自由贸易协定、关税税率、市场准入时间、相反的收获季节等因素,秘鲁和智利成为中国蓝莓主要进口国。美国农业部2023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自秘鲁和智利进口的蓝莓占进口总量的99.9%以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进口蓝莓与国产蓝莓在供应季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错峰。譬如,秘鲁蓝莓自7月收果至次年3月陆续出口至中国,主要走海运运输,约30天抵达广州和上海,再销往国内一、二线城市。其中,9-10月为大量供货阶段,价格较低。
目前,中国蓝莓产业尚处于高效益发展阶段。
直白一点,现在是中国蓝莓种植的“暴利时代”,高利润,且回本周期短。特别是设施蓝莓,其亩产量更是高达3000—4000斤,年亩产值可冲刺至30万元,展现出极高的经济效益。
有种植者表示,目前情况,蓝莓种得好与不好都能赚到钱。种得好的果园每亩地收益15万-20万元,种得不好的果园每亩地收益也有3万-4万元,即便当年不回本,两三年后也能回本。
当然,蓝莓种植的成本也并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蓝莓种植门槛较高,也限制蓝莓扩张。
虽然今年以来,蓝莓因为过山车般的价格走势备受关注,但是,实际上近几年国内蓝莓价格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周期性循环—每年春节前后,价格逐渐攀升至一年中的价格高点,随后逐渐回落。
以云南蓝莓为代表的国产优质蓝莓鲜果成熟度高,品质好,个头大,口感脆甜,距离国内消费市场近,目前在国内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今年过年前后,云南蓝莓在产季初期价格高企,地头价达到150-350元/公斤,随后虽逐渐回落,但整个产季平均地头价仍保持在70-90元/公斤的较高水平,确保了种植者的高额利润。譬如2023年诺普信蓝莓销售6600吨,收入3.4亿元,净利润高达1.3亿元,净利率高达38%。
云南蓝莓在高利润支撑下获得良性产业升级的机会。因为在利润的驱动下,资本还在持续投入云南。市场信息、新的销售模式、种植技术及果园管理模式在云南快速积累、流动。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5-10年,蓝莓投资效益比预计仍将保持向好。同时,中国蓝莓产业也将在未来5年内成熟并整合。市场竞争将加剧,利润空间将缩小,导致效率较低或技术较差的种植者退出。
目前,国内蓝莓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标准化种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相差无几。
譬如,诺普信依托其在植物保护领域的优势,积极布局蓝莓这一特色单一作物产业链,现已拥有超过3万亩的蓝莓种植基地。他们采取“现代农业技术+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专注于种植基质蓝莓,通过引入国际领先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实现精准农业管理。同时,选用独家专利蓝莓品种,结合自主研发的促早栽培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蓝莓的产量与品质,更在蓝莓市场的空白期提前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缺,赢得了时间与市场的双重优势。
龙头企业不仅推动了蓝莓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本土化应用,还实现了快速规模化扩张,为整个蓝莓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在中国蓝莓行业中,约有80%的种植户和企业仍属于小规模经营,他们在品质控制和种植规范化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实现标准化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蓝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想要进一步解锁产业潜力,还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服务,解决小农户面临的痛点问题。
以丹东地区为例,尽管其浆果产业种植技术成熟且经济效益显著,但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等问题依然影响着蓝莓的品质和产量。此外,种植管理技术相对粗放,面对极端天气时缺乏有效的预防和补救措施。针对这些问题,芭田农化服务团联合多方力量,深入种植区提供土壤改良、种植管理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通过系统指导、土壤取样分析、pH测定等措施,为农户量身定制土壤改良方案;同时,针对蓝莓对水肥灌溉的严格要求,设计了科学的灌溉策略,并加强了病害预防指导。这些努力有效缓解了农户在蓝莓种植和管理中的痛点,显著提升了果实品质和产量。
另外,技术服务还可以有效推动散户农田管理从“粗放经验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譬如,在蒙自龙头企业定期开展蓝莓种植、管护、采摘等种植技术及市场知识培训,农户严格按照他们制定的蓝莓栽培水肥配方、病虫害防治、修剪等种植技术方案和农艺标准规范操作,有效提升了蓝莓种植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阻碍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大多数问题,同样也是蓝莓产业发展的瓶颈。譬如人才短缺,包含行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前者解决的是技术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操作规范和标准化的问题。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也是推动蓝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合成生物突然又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
贴着合成生物标签的概念股一路飞涨,甚至一度涨停;涉及合成生物的企业融资也颇为顺利,最高融资3亿元;所属类型企业数量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合成生物公司已经达到90家。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合成生物还是一个几近陌生的名词,对于农资行业也算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板块。所以,合成生物到底是什么?它的出现,对农资行业又有什么影响呢?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去理解合成生物学到底是什么,但是由于涉及的学科和知识太多,感觉确实有点晦涩难懂,就辗转咨询了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石尚柏。
石尚柏教授表示,合成生物学就是人类把之前没有用到过的这些产品,通过一个新的发现过程,将微生物的某个基因进行修饰,或者强化某个基因的功能来产生新的物质为我们所用。现在合成生物学主要应用于微生物,或者用在新材料的产生,在农资、医药、建材甚至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应用也不少。但是,合成生物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来说刚刚起步,它既是个体的,又是群体的,还是系统的。大家对合成生物学的理解还很片面,以为只是修饰基因就是合成生物学。其实并不是,合成生物学是很广泛的概念。
通俗一点来讲(但可能真的通俗不了),合成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基于现有科学所生成的新科学,所以单一地形容并不能完全解释得明白。如果非要举例的话,就好比搭积木,其他学科是底盘,是零部件,合成生物学是搭好的模型,延伸的产业链就是用途,可能这样描述也并不是完全恰当,但也算是通俗易懂。
合成生物学虽然大多数还没实现商业化,但并不能阻止它不断渗透进各行各业。整体来讲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大环节,上游使能技术开发居多,中下游为平台赋能型企业和产品研发应用企业。也就是说上游平台进行技术研发运用,中下游领先企业进行全链条的工程化和转化服务,比如工业酶的制造;大多数中下游非领先企业则是利用上中游企业已有的技术进行特定细分路线的分化研发产品,再经过小试和中试之后达到量产并销售的目的。我们所接触到的企业一般都处于中下游,或者下游。
合成生物学有望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数字革命之后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也被称为继“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可能读者还是未必能明白合成生物到底是什么,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出现能够改变人类很多方面的习惯,意味着人类可能又要迎来一个新纪元。
从全球市场来看,据CB Insights预测,2018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约为53亿美元,2023年增长到超过170亿美元,到2024年将以28.8%的年均复合增速扩容至约189亿美元。在2028年,则可以成长为体量达到近500亿美元的全球型市场。单从食品与农业、化学工业两个产业来看,合成生物学2018—2023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和26%,2023—2028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4%和24%。
全球管理咨询巨头麦肯锡也预测,未来的全球经济活动中,有60%的物质产品都可以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产制造,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合成生物学技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且可以继续无限扩张。
从我国市场情况来看,《经济观察报》前段时间发布关于合成生物的文章,明确指出这不是合成生物学第一次掀起市场热潮。资本上一次涌入还是在2021年,当时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融资事件共458起,融资金额高达1136亿元。所以笔者在本文开头才用“又”来形容合成生物学的火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合成生物学又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截至2024年7月份,我国国内合成生物学企业融资数量达到25家,融资金额数百万元到上亿元不等。可喜的是,与农资行业有关的企业如慕恩生物、百葵锐等也榜上有名,这也更加说明了合成生物学赛道的宽阔。
2024年合成生物学卷土重来,成为市场争相布局的香饽饽,原因何在?驱使合成生物学再次掀起市场资本投入热潮的是什么?这要从多方面分析。
动作方面,2024年1月6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落户昌平;1月24日,无锡合成生物产业园在无锡高新区揭牌落地,园区精准锚定合成生物赛道;4月底,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强调,生物制造是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新赛道和新业态。由发改委牵头,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正在联合制定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行动计划,并且有望在近期出台。7月,在天津举办了首届中国农用合成生物学大会暨第十二届生物肥料产业发展论坛,就合成生物学在肥料应用方面做了详细的形势分析,释放出绿色农业应有合成生物学这抹底色的信息。
形势方面,生物制造已经成为绿色发展的主流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以生物为底,比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大宗化学品原料,有望帮助人类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打开“上帝视角”生产抗癌药物,或能破解新药研发的“双十魔咒”;甚至我们熟知的透明质酸、青蒿素、mRNA新冠疫苗、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等都出自合成生物学,且已经成功应用于生产。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各行各业“战绩可查”。
最主要的在于政策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多次提到合成生物学,各省份如河南发布《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河南省支持生物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杭州发布《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相关文件并加快布局产业集群,奠定了合成生物学高速发展的基调。市场的嗅觉是异常灵敏的,紧跟政策动向的资本和企业都伺机分得第一杯羹,也就形成了趋之若鹜的局面。
所以,用“来势汹汹”形容合成生物学一点都不夸张。
市场上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当某个东西比较热门或者比较多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它所引起的各种各样的麻烦,农用无人机也不例外。
农用无人机刚出来的时候,使用时面临的是容量小、喷不全等这些客观的机器性能问题,而随着技术的成熟完善,客观问题就变成了使用过程中的相对主观问题。
合成生物学近年来在农业上的应用逐渐增多。
对于农业行业来说,合成生物学无疑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增加一个强劲动力。
对于农资行业来说,合成生物学可能会又一次掀起技术内卷的狂潮。
《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显示,合成生物学全球市场规模中食品与农业方面从2018年的3亿美元,到2023年预测的20亿美元,再到2028年预测的127亿美元,快速增长。目前合成生物学在作物领域的发展应用主要是对作物进行提质固氮、抗病抗虫、促进羧化反应提高光能利用、新型农药开发等等,虽然有广阔的市场潜力但并未实现商业化,还在探索中。
笔者在和石尚柏教授沟通时,问及合成生物学可以应用在农资的哪些板块这个问题。无意间得知石教授又有新菌种研发出来,他希望通过把作物的光合作用的相关机理构建在一起,利用菌种的生物特性抑制脲酶、甲烷产生,减少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肥料利用的损失,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
笔者也向农资行业内其他人士进行了咨询,猛然发现合成生物学其实已经对农资行业进行了“渗透”,企业也早已动作不断。
慕恩生物前不久刚进行C+轮融资3亿元,拿下了2024年上半年(截至7月份)已知融资最高金额,主要用于微生物发掘与生物制造。
6月由甘肃大北农主办的以“应用合成生物学,助力盐碱地改良”为主题的2024年合成生物学盐碱地改良技术论坛在武威顺利召开。大北农集团副总裁、甘肃大北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林梅根表示大北农已布局生物工程产业,致力于运用最新的合成生物学成果,为全球农业企业提供前沿产品,为行业提供领先解决方案。大北农会打通从研究开发到中试验证再到量产的整个链条,形成以合成生物为基底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持续创新。
山东诸城市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浩辰生物”)的植物源磷酸二氢钾已经使其在农资行业内声名鹊起,随着母公司浩天药业首个获批建设的省级研发平台“天然产物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工程研究中心”的尘埃落定,浩辰生物更是实现了大跨步前进。笔者在和浩辰生物总经理范学明进行简单沟通后了解到,浩辰生物目前已经展开了合成生物方面的研究,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中试阶段是量产之前很重要的一步,所以极其谨慎。
大量的实例证明了农资行业对于合成生物学的规划已经不仅是蠢蠢欲动,而是“先下手为强”。
未来,合成生物学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但是在商业化方面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也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尤其是要熬过前期的试验阶段,保证量产的稳定性才能收益可视化。“预测在5年内,合成生物学至少要占到农资市场份额的30%,因为它是个新兴的产业技术。但是目前来说成本有点高,如果我们的加工工艺达到一定水平,优选菌种并对其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基因修饰,使它的机能更加强大,那么这个市场是很大的,甚至不超过5年就会超过30%的份额。”石尚柏教授如是说。
那么,农企到底会如何筹划?合成生物学在农资赛道会呈现什么样的速度?我们且拭目以待。
农业上,无人机已经能用“随处可见”来形容。无论是大田,还是果园,无人机都已经算是主力农机具。无人机市场也逐渐呈现出种植大户、经销商、专业团队三足鼎立的局面。
作为现代农业积极推广的新兴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用无人机打药是相当受欢迎的,但是近年来却纠纷案件频出,误伤事件频发,不断出现“越界”行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什么说是相对主观问题?因为无人机需要飞手操作,在喷药的时候需要根据田地的长宽距离设定无人机的参数,这是固定的。但是,无人机起飞之后喷药的方向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且喷洒宽度难免也会超过规定的区域,这就导致种植大户在给自家地喷药的时候误伤到旁边的地块,造成“越界”现象。
笔者在走访市场的时候向种植大户等群体了解到,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误伤”别人家地块是常有的事,要么是把隔壁农户的麦子给喷死了,要么是把旁边邻居的水稻也打上药了……
“我们流转的土地比较多,所以碎片化还是比较严重的,打药的时候经常会把小农户的地也打到,如果是一样的作物还能说得过去,不一样的作物的话很大可能就会产生药害,到时候又得赔礼道歉又得赔钱,麻烦得很。但是又不可避免,只能尽量注意。”一位河南区域内的家庭农场负责人如是说。
当然,不仅农户有这个苦恼,经销商也有。有位自有无人机的经销商向笔者说过,为了增加农资产品的销量,经销商有时候在出售农资的基础上会赠送无人机打药服务,或者单独提供这项服务,所以也会碰到误伤邻近地块的情况。
在微信搜索栏输入“农用无人机侵权”“农用无人机喷药”“农用无人机误伤”等关键词,就能看到关于农用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误伤邻近地块的案例。
例如,2021年4月,广东某种植户在进行无人机喷药操作时,由于无人机飞行高度和风向的问题误伤了旁边果园的橘子树和套种的花菜,共计经济损失21600元;2022年6月,湖南一水稻种植户邀请无人机操作员无偿帮忙打药,结果把相邻的藕田误伤,导致荷叶出现大面积萎蔫,共计经济损失48015.65元,由于受害农户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自己还要承担40%的责任;还有一些小麦田喷洒农药伤及葡萄园赔偿8000元,喷施除草剂误伤邻近地块的苦瓜和南瓜赔偿107171元……前文说到的经销商并未产生损失,但是造成了邻里之间的矛盾。诸如此类的案件如今数不胜数。
前段时间笔者走访浙江的时候,同浙江水稻种植大户丰大姐聊到了这个问题,丰大姐表示自己经常使用无人机打药,几百亩的地必须得用无人机赶快把药打完,防止出现变天的情况。但是有的地块不连片,打药的时候就把邻近的地块也打了。“地的主人肯定不愿意,有的时候就得给人家赔钱。后来每次我就等无人机把大部分的地块都打完之后,剩下打不到的边缘位置,背着喷雾器去手动打药。听起来面积不大,实际上还是很费时间和精力。”跟笔者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丰大姐也是一脸苦恼。
河南一农资经销商也向笔者吐露,自己也遇到过这种纠纷。因为村子里都是邻里邻居的,影响的作物也不多所以就私下和解了。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方面,种植户并不是特别在行。毕竟靠种地为生,对条例规定并不熟悉,对无人机的使用规范也并不是特别在意,遇到受损大的就赔偿,受损小的就不了了之。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站内检索“无人机侵权”等相关案件,案例达到1298件。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导致喷洒方向偏移、无人机飞手技术不当、无人机作业缺乏管理等。除无人机使用方的问题之外,被误伤一方也存在没及时发现问题导致受损时间过久而无法认定直接关系、对于受损作物未能保全导致举证难等现象,尤其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户,在维权时无形当中会增加更多阻碍。
想要农用无人机在使用过程中更加靠谱顺心,遵守明文条例是必要的。
2023年6月正式公布的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领域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从明确定义、规格容量、操作制度、处罚方式等方面为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也为农用无人机的实际操作设定了框架。
同时,使用过程中需高度注意,才能有效减少误伤事件的发生。
对于无人机使用方来说,第一需熟悉无人机的各项性能和参数设置,积累丰富的飞行经验;第二是在飞行之前配备合适比例的助剂等减少漂移;第三是在决定进行打药工作之前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尽量减少农药在喷洒时偏离既定范围,在适当情况下缩小打药范围进行人工补施,降低误伤邻近地块的概率;第四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签订施用合同,明确各方责任范围,包括药防连带、设备无损、明确周边环境以及隔离带的预留。
当已经出现“越界”行为时,对于受损方来说,在发现作物受损之后,应当及时固定现场证据,与农户进行沟通,商讨解决方案。协商未果后可以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查验,做出书面记录以备发生争议时使用,并且发生受损情况后不应故意扩大损失或者恶意讹诈。除了事发之后的措施,种植户也可以进行农业保险的投保来防范风险,防范因此类事件引起的责任承担。
农用无人机的使用频率随着农业的发展会更高,所以种植户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也要保证作物不受到伤害,减少“越界”行为的出现。
不管对于哪一方,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证据意识,平时多跟技术人员、法律人士沟通交流,储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保障土地和作物的权益。自行解决不了的纠纷就让官方结合实际情况并从市场层面考量受损的面积、产量、程度等,酌情确定纠纷数额并判定执行,得到事件的最后结果。对“越界”行为合理合法解决才能促进行业环境更加良好。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逐渐代替传统农业,农业生产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比如环境信息感知方式发生转变,传统方式使用的是人工测量、手写笔记,现代方式使用的是智能感知、手机查看;生产现场设备控制方式发生转变,传统方式使用现场控制且需要人员值守,现代方式运用远程控制且无人值守。
那么,智慧农业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对特色种植产业发展有什么作用?这篇文章来告诉你。
智慧农业是农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与农业深度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
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农业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智慧农业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精准、可持续。发展智慧农业的主要优点有: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智慧农业还具有使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经营领域多元化、服务全方位信息化等优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智慧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智慧农业也已经不只是存在于政策层面,像一些智慧农机、物联网、大数据监测系统已经大量投入使用,在高标准农田里各类先进设备更是随处可见。那么,智慧农业具体包括哪些?
智慧农业机械设备
在智慧农机的进化中,不同作用的机械很大程度存在不可替代的功能。现在的智慧农机主要包括种植管理、收割机械设备,如智能化种植机(单行药材穴播机、芹菜育苗机、蔬菜播种机、菠菜油菜种植机、胡萝卜芹菜精播机、白菜种植机、蚕豆播种机、叶菜种植机、育苗机)、智能化收割机(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叶菜收割机)、智能化喷灌机、智能化拖拉机,以及自动化喷灌系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农用无人机等。
智慧大棚
设施农业作为已经普及的新型种植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从传统大棚到智慧大棚,为我国的反季水果蔬菜种植、保障市场不断供发挥了巨大作用。
智慧大棚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智慧大棚能够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采集,为后续的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智慧大棚的关键之一。通过安装土壤湿度、温度等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状况,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自动化技术(智慧大棚采用自动化技术进行环境调控,如自动灌溉、通风等,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和劳动强度)、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智慧大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挖掘,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智慧大棚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节约资源和能源、节省人力和降低劳动强度、稳定生产质量、降低生产风险和损失、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加生产收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点。所以,智慧大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智慧农业系统
智慧农业系统包括了总体结构的分布规划,以及设备检测采集数据的系统。检测采集数据是通过对动植物、土壤、环境等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和采集,提高对农业动植物生命体本质的认知能力、农业复杂系统的调控能力和农业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达到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一般的程序是通过接触端传感器搜集数据,通过传感器反馈到终端的监测系统,再通过追溯系统和管理平台将所搜集到的数据录入信息系统,为后续的采收入库、生产销售等环节备案留存、溯源可查。
智慧农业在特色种植产业发展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我国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似乎始终有点被忽视,由于区域小面积小量也少,所以总是落在常规种植作物之后。这是由于特色种植产业与常规种植作物不同,地理位置和本身属性都比较特殊,所以无论是在品种推广、品质提升还是培育方法、种植方式等方面都需要更加精细和谨慎。
但是我国特色种植产业始终在默默地蓬勃发展。政府推出高效适宜的项目,培育优良种植品种,以及优秀人才搭配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都给特色种植产业增加了动力。
如今我国很多特色种植产业都亟待转型,智慧农业必不可少。比如宁夏的枸杞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标准化生产到产加销一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农业的加入,像上述的智慧农机以及智慧农业系统都已经在枸杞生产中应用,既提高了枸杞的生产效率,又解决了人工耗时耗力的问题。
据宁夏科技厅发布,目前已经开发出枸杞专用无性繁殖综合一体机、GPS定位苗木定植机、仿地形无接触感应除草机、厩肥施肥拌和机、修剪机、智能采收机以及集成专用机械智能监测及监控模块,构建了枸杞集约化智能生产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了枸杞生产的智能化、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以数字技术应用助力自治区枸杞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相信未来智慧农业会发挥更多能量,推进我国特色种植产业快速前进。【文章整理自西北(宁夏)特色种植大会王双全演讲内容】
品牌广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