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销售与市场·农资与市场》2023年7月

企业本该有的样子

卷首语

文/赵丹

持续创新,不畏艰难,不惧困苦,锐意向前。

时至年中,市场依旧冷热交织。
其实,我们都知道,大家都有点慌了。
大家都觉得今年比较难,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大部分企业都比去年同期要差。行情跌宕是一方面,市场情绪是另一方面。
即便是终端市场反响冷清,厂商却仍然拒绝躺平,保持忙碌。企业都表示,别说什么淡季概念,努力就是旺季。努力“打磨好产品”“打造好口碑”,让客户选购,让客户复购。
有人说,让客户选购很简单,只要提供极致性价比。
但是,这个门槛太高,因为生产的硬性成本在。在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情况下,没有几家企业(行业中提供极致性价比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敢说能用极致性价比“卷”死同行。
也有其他的选择,就是用技术创新赢得市场。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这个选择也比较高阶。技术创新是有天花板的,不那么容易实现。且农资行业本身就属于传统行业,企业研发投入普遍偏低。众所周知,科技创新、研发的特点就是烧钱、耗时长、不确定性大,不是谁都有慕恩生物那样的勇气和毅力的。
所以,企业都将精力投注市场了,用极致的用户体验去赢得市场。
当然,部分企业的用户运营做得很好,我们也很推荐厂商结合去做作物的解决方案,去做田间的试验示范,去做观摩会,去回访用户,找到客户的痛点,找到差异化需求,结合需求再重新定位产品。这的确很有效,很能做增量、做口碑。

若要开辟一个新市场,开辟一个大客户,在激烈的竞争区域巩固市场,这种方法是最迅速有用的。所以近期,菜鸟集团也宣布推出自营的品质快递业务—菜鸟速递,来做增量。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还是要做好产品本身。毕竟对于品牌而言,品牌是不是好,用户体验是不是好,产品永远是决定性的。
就像贵州的“村BA”(村级篮球赛)“村超”(村级足球赛)火遍全网,很多人都想知道其成功的诀窍,其实他们的诀窍很简单,就是保持了“球类活动本该有的样子”。
同理,企业本该有的样子就是:持续创新,不畏艰难,不惧困苦,锐意向前。用持续创新的能力拉开差距,把产品做好,把成本降下来,让更多的种植者使用上好产品。
这就是有的头部复合肥企业一年能投入近3亿元研发费用的原因。但凡能持续在市场领航的企业,其对产品的打磨,都是有目共睹的。
优质的企业,不仅仅是坐拥矿产资源,还要牢牢掌握研发资源这个利器。
就像我们本期关注的生物制剂,生物制剂虽然目前式微,很多专家对一些产品的大面积推广也没有绝对的预期。但是大家对它的研发、对它的执着并不少,因为,企业都坚信:生物产品、生物技术的全面落地指日可待,新型产品的春天终究会来临。

CONTENTS

目录

销售与市场 · 农资与市场 2023/07 中

CONTENTS

目录

销售与市场 · 农资与市场 2023/07中

3
6
12
14
17
21
24
28
32
35

37
41
44
48
55
61
66
70

【卷首语】
企业本该有的样子
看见·行业
原创专题/ 生物制剂:未来已来!
全新赛道,生物制剂时代已来!
五大痛点制约生物制剂发展
整合并购升级,生物制剂市场加速扩张
大势所趋,生物制剂前景无限
绿色·农业
用科技打开种植的新盈利空间
从大棚到工厂,设施农业如何搅动万亿市场?
高标准农田样本:5G+智慧农业信息化  

调研·观察
川渝晚熟柑橘市场:“大热”之下的冷思考
尿素降温,或迎新一轮下行
三大农药规定迎来大变动
封面·人物
蒋先芝博士:希望成为微生物行业的催化剂
作物·中国
关于我国梨产业,你了解多少?
荔枝价格腰斩,加速品种迭代优化是破局关键
品牌·故事
于腾挪中,不断发现新优势
产销规模13万吨,凯米瑞水溶肥项目湖北揭牌

看见·行业 | 图说

7月4日,由《农资与市场》传媒主办的2023中国(大连)国际特种肥料应用与技术推广峰会成功举办。本次峰会聚焦辽宁地区的农业技术和作物,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品质化种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目光聚焦,以点及面“搅动”市场

山西夏县举办的“瓜王擂台赛”,吸引数十家种植户参赛。得益于种植技术进步和农资品投入增加,当地甜瓜的果型、甜度均达到优质级别,每亩地可为种植户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睿评

陈生斗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

川渝地区柑橘稳定高效发展的模式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特别是眉山的晚熟柑橘通过多年持续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树立了产业发展的标杆,铸就了春橘的金字招牌。

邓子牛
中国柑橘学会名誉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川渝柑橘产业的成功不是靠产量,而是靠特色,最大的特色就是晚熟柑橘,品种多样。未来要继续保持特色,突出优势,做强品牌,拓宽市场,稳步推进川渝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

曹立
西南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

近20年来,中国柑橘品种发生大变化,日本清见、爱媛28号、不知火和春见等杂交品种异军突起,以色列沃柑的种植面积更是从零起步推广到400万亩以上。

潘凤荣
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

樱桃种植要想获得高效益,必须注重“三品、一标”,即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一是“种”樱桃,选择“种什么”;二是“种好”樱桃,即“怎么种”,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种“好樱桃”,除了技术和管理,还要做好品牌维护和销售工作。

姜大光
沈阳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高级农艺师 

种好作物,需要把作物当人看,进行拟人化栽培:让作物锻炼好,增强抗逆性;让作物吃好,因为食疗优于药疗;让作物喝好,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让作物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让作物在最舒适的温度下生长。

陈 清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如何更好地发挥功能水溶肥的作用?
功能水溶肥有“锦上添花”的作用,要同时做好品种、光照、肥水等管理工作;要选择合适的水溶性肥料配方,合理配比有效养分;要做好功能性水溶肥有机原料的选择与配伍。

看见·行业 | 热点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发布

我国拟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热点

数据

6月15日,农业农村部在山东青岛召开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会议强调,新形势下的设施农业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技支撑、市场主导、联农惠农,科学布局产能,重点是加快老旧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会议同时在高标准温室建设、设施农业品牌打造和国产设备应用推广等方面给出指导意见。

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在青岛召开

6月6日,中国钾肥进口谈判小组与国际钾肥供应商加拿大钾肥公司就2023年钾肥年度进口合同价格达成一致,合同价格为307美元/吨 CFR(成本+运费),较上一年度下降283美元/吨。印度今年4月4日签订的钾肥年度大合同价格为422美元/吨CFR,俄罗斯签订价格也是422美元/吨。钾肥合同价降低对农民降低用肥成本非常有利,但也可能意味着专业人士对今年氯化钾价格走势比较悲观。

6月25日,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主场活动在江苏南京举行,活动围绕“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这一主题解析土地政策、交流典型经验。据悉,2022年全国耕地面积达19.14亿亩,较上年末增加约130万亩,已连续两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加。

19.14亿亩

6月9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制定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产量占比提高到40%,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70%,建成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全国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40%

近年来,不少钾肥企业持续加大海外市场布局。亚钾国际在老挝建成100万吨钾肥项目,并且在2023年1月将产能提升至200万吨,成为中国在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钾肥企业。此外,藏格矿业子公司与老挝签订协议,已规划200万吨产能的氯化钾工厂 ,盐湖股份2023年内部公告也显示将寻找国外资源以促进合作,我国钾肥行业全球布局正在不断加快。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钾肥需求国,国内钾矿资源存储量较低,寻找国外矿源已刻不容缓。

钾肥行业加快全球布局,市场逐渐扩大

6月1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征求《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以下简称“修订草案”)。“修订草案”对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作出一系列扩增和更改,包括运输、储存环节应附有标签,标签中需根据使用方法标注相应稀释倍数,用于转基因作物的产品应适当标注适用作物和转化体名称等。

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修订草案向全国征求意见

6月7日,经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发布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 (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77.53,较上一年提高0.62,比2015年提高了2.34。2021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191万吨,连续6年下降;农药使用量为24.83万吨,其中微毒、低毒和中毒农药用量占比超过99%。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于6月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该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该草案共11章69条,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并与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反食品浪费、安全生产等法律、行政法规进行了衔接。

307美元/吨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稿/安亚杰    执行/沈南  黄君磊   窦博 

在植保领域,生物制剂已经成为热点。
我们都知道,全球农业已经面临严峻挑战,如虫害抗性加强、农药防效下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风险、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与此同时,极端天气频发也对作物抵抗逆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传统农药无法有效解决,各国监管部门和企业开始寻求对环境影响小的植物保护产品。
此外,随着消费者对安全、健康、有机农产品需求的上升,农业的种植模式开始崇尚自然,以绿色、健康、环保为主旨的生物制剂成为重要的转变方向,成为农业种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实上,目前,生物制剂市场已经开始增速,生物制剂将成为作物保护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类,行业预计该品类产品2035年将占整个市场的25%。目前,中国生物制剂市场规模已由 2015 年的 1 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超过 3 亿美元,至 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亿美元。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物制剂?它在国内外市场应用情况如何?企业做生物制剂的运营思路是什么?未来生物制剂在国内将会如何发展?
本期专题,我们聚焦生物制剂,从现状分析、企业并购、市场应用、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解析,帮助大家深入了解生物制剂,并为发展生物制剂的企业提供思路和借鉴。 

生物制剂:

未来已来!

生物制剂:未来已来!

全新赛道,

生物制剂时代已来!

生物肥料。传统的氮、磷、钾大量元素化肥存量大,但内卷严重,渠道利润受上游原料市场行情影响很大,2023年很多提前拿货的渠道商损失惨重。各厂家在含量上卷不动后开始在概念上做文章,试图通过强化差异化去做产品营销,生物制剂凭借与有机质、大量元素结合的优势成为企业的关注对象。
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市场总监段栌钦介绍,土壤经过多年的抽水式利用已经“精疲力竭”,只施肥不加有机质和其他土壤必需元素导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目前,“底肥必须加有机质”的观念在市场已经深入人心。微生物在土壤中能天然地大量存活,除了活化各种元素外,促生、提肥、抗逆、防病等差异化研发和推广方向,给了渠道更多的选择。“微生物+有机质+大量元素”的组合是市场的重要需求以及未来研发趋势,只是存在技术壁垒,导致能融合特别好的企业不多。
目前,生物肥料市场容量巨大,预计达到500亿元以上规模。内蒙古紫牛、北京金必来、武汉科诺、南京轩凯、河北根力多、慕恩生物等是市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

生物农药。生物制剂中,生物农药的应用最广泛,国家也鼓励支持。2022年《“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颁布,明确表示大力发展生物农药,优先发展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物素、生物化学农药、RNA农药及小肽类生物农药。
2018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为50亿美元,预计2025年增长到95亿美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约260家,占全部农药生产企业的15%,年产量14万吨左右,年产值约 30 亿元,占农药总产值的 10% 左右。不过从全球市场来讲,生物农药市场份额只占作物保护市场5%,上升空间大。
我国生物农药中,井冈霉素、赤霉酸、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四个品种的年产值均超过 1 亿元,更多的菌种是以一种小众、配药或者领先概念的形式存在于市场。目前生物农药年使用量在8 万吨左右,防治面积约4 亿亩,同时有一定量的出口。

生物制剂分类

生物制剂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企业产品开发的全新赛道!
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制剂利用大自然的防御能力来帮助作物免受虫害危害,预防疾病,提升抗逆性,提高产量和品质。生物制剂对作物、环境、人体风险较低,有助于改善土壤健康,促进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受到大家的热捧。
相比前几年,生物制剂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名有实”,越来越“立体形象”,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不可否认,生物制剂已经成为种植者作物产量最大化、品质优良的最佳选择。
目前,在巴斯夫、陶氏化学、先正达等跨国巨头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创新型企业摩拳擦掌,纷纷入局,生物制剂大发展时代到来!

我们所熟知的生物制剂一般是指农用生物制剂,是从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昆虫、其他有机物中得到的微生物或生物化学物质,与化学合成作物保护剂组合,作为综合管理解决方案使用。
生物制剂驱动因素
在农业应用上,我们常见的生物制剂包括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刺激素三类。

原创专题

生物刺激素。作为目前最热赛道,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场至少有30亿美元的规模,预计2026年生物刺激素产品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0.4亿美元,未来将会继续扩大。生物刺激素的各种产品和组合层出不穷,也是行业会议的热点话题,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首先,市场对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需求反推到种植端,需要更多不同的生物刺激素产品以满足不同作物生长的不同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口感、风味、颜色、大小、转色、挂果、抗逆、防病、促生等方方面面。这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开发空间。
其次,生物刺激素非常安全。生物刺激素产品的渠道利润普遍高于一般农资产品,但它相对于农药又非常安全环保。所以对终端而言,找到产品的独特价值,做好推广和定位,就能设立很高的门槛去获得利润,并且不用过多担心安全问题。
最后,生物刺激素产品好推广。生物刺激素产品包括微生物菌剂、海藻、鱼蛋白、腐植酸、多肽氨基酸等,对渠道来说都是以营养为基础、其他功能靠推广的产品。营养的基础决定这类产品很好做田间观摩和示范试验,另外产品的主要成分并不复杂,对农户来说比较好记好理解,不像化学药剂的复杂成分名称阻碍了使用者对产品的正面了解,这也为渠道推广生物刺激素带来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目前,全球多地的生物制剂市场增长速度已经远高于化学制剂,2021—2028年中国生物制剂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0%,高于化学农药2倍。在生物制剂创新技术和利好政策的驱动下,生物制剂市场正在加速发展。
我们在走访中获悉,随着农用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剂从原来的“冷门”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热门”,特别是在利好的政策和消费者对健康食物需求增长的带动下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对生物制剂的关注,为后期的研发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全球农业一直面临极端气候异常频发,土壤酸化、盐碱化、肥力丧失问题严重以及生物多样性失调,病虫草害猖獗等问题,这一切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倒逼作物管理发生改变,生物制剂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成为企业利润上量的新抓手,市场增长迅速。
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业市场之一,也被认为是未来生物制剂快速发展的区域,很多创新型公司比如美国世多乐、意大利瓦拉格罗、德国康朴等,已经在中国耕耘多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当下,生物制剂已经成为未来农业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成为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相信在国内外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生物制剂领域必定能取得长足发展。

生物制剂迎来新机会

五大痛点

制约生物制剂发展

缺乏系统研究

毫无疑问,生物制剂正在成为下一个热点品类,然而,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市场乱、价格贵、需求增长慢、配方成本和生产成本昂贵、储存稳定性差、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以及药效不稳定等,制约生物制剂行业发展。
具体来讲,生物制剂有以下五大痛点:

段栌钦认为,目前生物制剂发展缺乏系统研究,更多是根据使用的效果,去推导产品的作用方式和使用办法,根据作物的生育节点去卖产品,有效果就使劲推广,没效果就换个方向继续来。这种方式以实用为主,好处就是效果看得见,销量也看得见,问题是没有系统的解决方案。
作物是一个整体,它需要的是系统地从种到收去给予关爱和保护,只针对一个点或者一个面的生物制剂,很难有更长远的发展,走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每种生物制剂的类别和方向都会很卷,卷含量、卷纯度、卷来源、卷异构体等。
对此,慕恩生物针对性开发独特功能菌株产品,以解决作物细分领域的痛点,比如伯克氏菌防线虫,扭托甲基杆菌叶部喷施花果期保花保果、根部定植冲施抗逆增产,以及拜赖青霉在种子处理上的应用等,系统研究作物需求,达到最终问题的解决。

生物制剂:未来已来!

原创专题

虽然生物制剂的初衷是保持与化学药剂同等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生物制剂在实际应用中见效慢,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再者,国内农业基础设施缺乏,导致生物制剂使用率低,而且部分产品的使用技术性强、施用复杂。同时,中国农户以散户为主,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生物制剂作为新兴领域,市场教育有待完善。
福建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高阳表示,生物制剂在运用过程主要的难点是进行市场培育和市场教育工作,有了化学药剂速效、立竿见影的效果呈现后,广大用户较难培育起防控思路,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性方面,广大农户暂无这方面的意识及认知。生物制剂企业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用户推广及教育培训工作,共同形成生物制剂治未病的防控理念,同时在政府、政策层面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生物制剂发展,控制部分环境影响较大的产品的投放及使用。
生物制剂防控更有效的方法在于前期防控,需要全流程科学防控,病害严重时其实很难用生物制剂直接解决问题。何况,我国在生物防控上仍有很多不足,先进的生防产品进入国内比较困难,特别是活体生物和微生物。而且生防产品研发以及推广应用体系很薄弱。所以在市场认知及用药方法上,生物制剂广还需要相关部门花费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培育和指导。

农户教育有待完善

目前全球生物制剂市场处于相对分散的竞争状态, 前13大生物制剂公司占总份额的30%,它们代表了生物制剂的前沿技术和方向,另外70%则被数量众多的小公司占据。在国内生物制剂企业中,单纯做生物制剂的企业总数达上千家,规模大小不一,每家企业都非常有特色,都在擅长的领域各精一技。
据了解,目前国内生物制剂企业主要包括慕恩生物、德强生物、武汉科诺、南京轩凯、山东蔚蓝生物、江西新瑞丰生化、上海大井生物,以及远大控股并购的福建凯立生物和陕西麦可罗、成都新朝阳等企业。
从市场表现来说,福建凯立以中生菌素为核心产品打出了品牌;麦可罗以春雷霉素的原药供应获得了一定市场地位;山东蔚蓝生物是上市公司,在动物保健和水产养殖方面的微生物应用具有很强的优势地位;武汉科诺在微生物产品领域耕耘比较久,科研实力强,公司的枯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得到了市场认可;陕西麦克斯在国外销量较大,其水溶性腐植酸、海藻提取物、氨基酸等有机生物刺激素已经连续多年在出口量上排名前列;慕恩生物通过先进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筛选技术,发现、保存、鉴定天然的具有促生长和抗病虫害的活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其微生物菌种库已经保藏了22万株菌株;南京轩凯的聚谷氨酸产品是国内销量大、应用探索广、商业运作非常成功的产品,为未来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挖掘和应用树立了非常好的商业标杆。
在过去十年,生物制剂从品类形成、快速发展到相对成熟,这些企业的推动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这些企业目前规模相对较小。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的创新和积极布局,企业实力和规模将会逐渐扩大,它们将共同推动生物制剂成为继矿质营养肥料和化学植保产品后的又一重要成员。

企业规模偏小

生物制剂:未来已来!

原创专题

生物制剂的推广任重道远。生物制剂的效果与农田小气候、作物生长情况、土壤环境都有很大关系,在推广的专业度要求上比化学制剂的推广更高。
目前,不管是做生物制剂还是传统的农药化肥,推广基本上仍旧采用传统“三板斧”:试验观摩、会销和驻店促销。但是生物制剂的推广更需要技术指导,要技术先行。德强生物企划总监王君表示,生物制剂专业性高,要求从业者有更多的耐心和时间的投入。为此,德强生物提出“服务创享价值”以及“盯作物、深耕田、筑堡垒”的服务内容延伸,充分挖掘产品卖点,结合当地作物做好精准切入,以及用具体而精要的应用场景深入人心,从而打造专注度、专业性、精准化和持久性。
科迪华生物制剂产品线品牌经理陈云云也表示,区别于传统农药的精准靶标和传统化肥的“缺啥补啥”,生物制剂在推广上更依赖于应用技术的开发,如何在最佳的生理时期正确地使用生物制剂,同时帮助农户感受到产品所带来的长期价值,这将是关键所在。
所以说,生物制剂的推广,需要更强大的综合知识,对播种、出芽、开花、结果、膨果、采果、采收后的管理,都需要有系统的了解,再根据生物制剂产品本身的特点,结合植物生育期的重要节点去定位推广,这些都将极大考验企业的实力和专业度。

推广专业度待提高

生物制剂应用成本高,目前在高价值水果和蔬菜上应用比较广泛。未来,随着生产和应用技术的提高,生物制剂将会在大田作物比如玉米、小麦、水稻等,通过种子处理或田间喷施方式使用。
据悉,先正达、拜耳等跨国企业都在生物制剂领域取得不错的成就,但中国生物制剂企业缺少核心的技术,产品品种较少,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导致生物制剂生产的成本较高,也加大了推广和应用的难度。
但随着创新技术、市场需求、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改善,生物制剂迎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企业来讲,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找准产品的技术定位和市场定位,才能占据市场份额,分享这一波红利。

应用成本高

整合并购升级,

生物制剂市场加速扩张

跨国公司并购加速

生物制剂行业已成为可持续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风向标”,各大中小型农化公司也纷纷开始布局投资。对于生物制剂企业而言,并购是入局生物制剂领域最佳选择。
近十年来,在政策及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行业的并购日趋活跃,传统农化企业正在通过并购完成资源整合,大型药企也在积极参与海内外的并购来完成战略转型。
据了解,生物制剂的整合并购多存在于跨国公司之间,他们通过并购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以集约化、规模化应对未来竞争,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企业并购,标志着合作共赢,凭实力时代正式到来!
目前国外的企业并购比较多,集中在生物农药、微生物种子处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商业应用挖掘、采后保鲜等领域。段栌钦表示,这些领域的并购反映了外企对生物制剂研发的不断投入,在获得一系列科学进展后又获得商业投资机构的青睐,资本进而不断地推动相关领域的兼并和重组,核心目的是提高研发效率,占据未来先进产业的制高点,利用全球认可的专利保护机制加速全球布局,新一轮的商业竞争由此而起。
陈云云表示,近些年在生物制剂领域相继发生了数起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并购,这是生物制剂作为一个新兴板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事件,并购案的两端都终将受益,收购方有机会快速获得生物制剂领域的影响力,同时利用自生的诸多优势助力被购方完成进一步的突破和成长,而这也势必将会加速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那么,国际上有哪些比较重要的并购事件呢?

生物制剂:未来已来!

原创专题

先正达收购瓦拉格罗
先正达收购瓦拉格罗是生物制剂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并购案例。2020年10月6日,先正达集团宣布由旗下的先正达植保业务单元收购领先的生物制剂公司瓦拉格罗。此次收购,先正达投资20亿美元,瓦拉格罗在生物刺激物与特种肥料方面的产品组合将与先正达植保当前的生物激活剂与生物防治业务及其未来的生物制剂解决方案形成优势互补,双方共同塑造农业生物制剂市场的未来。
据了解,这项投资确立了先正达植保在快速增长的生物制剂市场中的全球地位,而这一市场的规模将在未来五年翻倍。瓦拉格罗作为先正达植保业务的组成部分,将继续在市场中作为独立品牌运营。此次战略性收购,先正达可以凭借瓦拉格罗拥有的商业与生产优势以及技术与研发能力跻身全球一流的生物制剂公司之列。
科迪华收购世多乐、兴播
科迪华完成了对兴播和世多乐的收购,通过将科迪华、世多乐和兴播原有的互补性生物制品资源和能力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快速扩张的生物制剂市场进一步巩固了地位。
科迪华农业科技大中华区总裁郑子勤表示,融合科迪华在基因组和微生物优化方面的专长,兴播在微生物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世多乐在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制品销售方面的领导地位,科迪华将有能力在全球拓展更有价值的生物制剂业务。

Biobest收购美国拜沃
在众多并购当中,Biobest拟收购美国拜沃也值得关注,这场收购也是加速战略扩张生物农药领域的典范。
2023年5月,作为生物防治和授粉领域的全球领导者Biobest收购美国纽约州维克多的生物农药制造商及营销商拜沃。Biobest将利用拜沃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创新的生物农药产品组合及其在产品开发、营销和物流方面的专业知识,加速在生物农药领域的扩张。
富美实收购BioPhero
2022年6月29日,富美实(FMC)公司收购总部位于丹麦的信息素研究和生产公司BioPhero ApS。根据富美实首席执行官Mark Douglas所述,富美实收购BioPhero ApS 的动力来自后者高效的酵母发酵工艺,并可与富美实现有的产品形成投资组合。
把BioPhero ApS的信息素添加到富美实生物制剂产品线后,富美实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推出五种新的信息素产品,而且这类生物制剂的功能远远超过控制病害的范畴。
可以说,此次收购进一步扩大了富美实在生物领域的优势。凭借富美实广泛的市场准入、在高价值杀虫剂市场的领先地位、配方知识和应用专业知识,将把具有可持续优势的信息素技术带到世界各地更多的农业市场。
除此之外,2023年国际并购事件层出不穷。3月,领先的科学和材料公司索尔维(Solvay)宣布与Ginkgo Bioworks开展战略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发生物聚合物;同一时期,日本的Nichino Europe宣布收购Interagro (英国)的全部股份,共同研发新产品以支持全球农业。
4月,采后保鲜技术商AgroFresh与传感器开发商Strella达成合作,扩大保鲜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硫黄生产商AFEPASA与开发和销售害虫综合防治产品的Ao Midori Biocontrol签署协议,通过具有特定引诱剂的Massive捕获技术来进行生物防治;构建细胞编程和生物安全平台的Ginkgo Bioworks公司宣布与先正达种子公司建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重点筛选用于发现新性状的靶向基因库……
各大跨国公司纷纷通过大手笔并购、战略合作达到强者恒强、弱者退场的目的,加速推进在生物制剂领域的布局。

国内并购尚未成熟

相比国际形势,中国作为生物制剂最活跃的市场,国内生物制剂企业除了远大收购武汉科诺,中化收购北京航天恒丰,先正达收购瓦拉格罗等影响较大外,并购的现象不多。原因在于国内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物制剂企业,也缺乏重大的资本进入进行兼并重组的技术基础。一些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大学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生物制剂技术转化,更多反映出商业上力求寻找突破点,宣传上有卖点而已。当然,这与国内企业在生物制剂领域的研发耕耘时间较短,目前还处在布局和初始阶段有关。
实际上,生物制剂企业的并购有利于小而美的公司专注于各自领域的深度研发,只要在一个点上不断突破,并在商业上走出一小步验证其逻辑的正确性,就可以在目前的融资环境或行业竞争中占据独特位点,赢得商业地位。
总的来说,生物制剂企业的兼并会带来较好的影响:一是企业研发效率的提升,进而诞生更多符合市场预期的优秀产品;二是商业兼并的成功还会带动更多其他产业的商业投资进入农业领域,引领农业赛道不断升级,让更多优秀的创业者进入此赛道,提升从业人员的待遇、地位以及技术水平。

对于当下并购现象,王君表示,生物制剂在国内的发展 “抱团取暖”是共识。并购可以资源整合和共享,但是要求每个细分领域的企业更细分、更专注、更专业。练好内功在先,敞开胸怀在后,融入其中,互利共赢。
有投资人认为,中国的并购体系尚未建成,并购潮远未到来。但随着生物制剂行业的飞速发展,有创新企业加入赛道、融资上市,也有传统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内生物制剂企业一定会进行激烈的资源整合,并购也将成为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制剂企业的并购有利于小而美的公司专注于各自领域的深度研发,只要在一个点上不断突破,并在商业上走出一小步验证其逻辑的正确性,就可以在目前的融资环境或行业竞争中占据独特位点,赢得商业地位。

生物制剂:未来已来!

原创专题

大势所趋,

生物制剂前景无限

从调唱得高、货卖得少到大势所趋,生物制剂在农业领域已经不可或缺,成为作物保护技术的有效补充手段。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方面,生物制剂表现优异,前景广阔。

173.8亿美元市场空间

据统计,在开发和使用技术不断突破、市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全球生物制剂市场以1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
根据《2022 年全球农用生物制剂市场分析报告》,全球农用生物制剂的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89.7亿美元以15.8%的增长率,达到2022年的103.9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173.8亿美元。
未来10年将是生物制剂进一步发展,乃至完成行业头部参与者的筛选及形成的重要10年,年增长率长年保持在10%以上。到2040年,生物制剂将占据全球植保市场40%的份额,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是生物技术研究最为活跃的国家,过去10年间,中国的生物技术底层技术专利发明数量全球领先。中国也具有生物原料生产的规模优势,微生物菌剂和腐植酸产量全球第一,游离氨基酸产量占全球70%,海藻提取物占全球60%。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生物技术作为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农业农村部把生物肥料列为农业科技突破的重要任务,倡导研究和推广农业生物制品。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的驱动和支持下,生物制剂将迎来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

将成为刚需产品

调研中,陈云云告诉笔者,生物制剂在很长一段时间曾被误解为 “万金油”“佐料类”产品。然而,随着极端天气频发,土壤和种植压力不断增大,生物制剂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刚需,在种植实践中实打实地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解决了常规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
苏高阳表示,生物制剂产品是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从传统农药化肥转至生物制剂。拥有生物制剂产品的企业应该重视产品的研发,在产品性能效果提升、运用方法改良上不断投入,力求在市场运用端能够充分符合市场需求, 服务于市场。
从行业角度来看,笔者期待更多的生物制剂企业参与进来,深挖产品内核,重视应用技术开发,让作物表现传播产品,最终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政策正在完善

伴随着农业生物领域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相关产业政策更加完善,监管更加科学合理。
比如,欧盟于2022年7月就开始实施新肥料法规。欧洲生物刺激剂行业委员会 (EBIC) 在推动欧洲监管体系的完善方面作出了贡献。日本对生物农药的申请登记的指导意见中,对微生物制剂和益虫产品的数据要求、登记步骤、豁免最大残留限量的可能性、登记进程时间表等内容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在美国,生物农药的登记费用和登记周期也被简化。
这方面,中国和美国一样。据悉,国内化学农药的登记成本达千万元,登记周期在5年左右;而生物化学农药,根据具体产品特点,登记成本在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登记周期在3-4年;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登记成本在百万级别,登记周期4年左右。一些服务机构像国农博创、瑞欧等为生物制剂供应商提供登记咨询服务,能够协助企业更便捷、更快速地将产品推入市场。与此同时,国内实行严格的生物农药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总而言之,利好的政策和消费者对健康食物需求的增长,极大促进了生物制剂市场的扩大。

生物制剂:未来已来!

原创专题

随着创新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生物制剂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赛道。
在这个赛道上机遇与挑战共存,谁抓住机会,突破了发展的瓶颈,谁就引领了行业。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使用者对生物制剂的认知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加入进来,从科技力量、专业角度让生物制剂更具性价比,更贴近市场。
目前,我国正处于生物制剂发展爬坡期,想要赶上国外巨头,就需要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同时在商业模式上突破,不断地将应用场景具体化。更重要的是,面对竞争和诱惑,企业要坚守初心,把擅长领域的产品做到极致,以“专业化”和“科技实力”来进行细分市场领域的资源整合。只有这样,生物制剂才能走上良性发展道路,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大有用武之地。      

小结

挖掘功能,不断扩大应用场景

生物制剂成本比较高,目前主要集中应用在高附加值果蔬上,一些企业开始在产品功能和应用场景方面加大开发力度。苏高阳介绍,凯立生物的中生菌素系列产品主要针对的是经济作物,在柑橘溃疡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苹果轮纹病斑点落叶病、番茄青枯病、烟草青枯病、香梨火疫病等众多作物病害靶标上有明确防效。
德强生物的产品主要是以宁南霉素、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线的生物杀菌剂,在推广过程中,不管是产品本身还是叠加的应用技术,从不设限,不设置区域、不设置作物,只针对“根”与“土”,通过样板市场打造等进行引爆,以作物来进行串联,在区域内提高认知,共享成果。
如今,随着生产和应用技术以及市场教育的普及,生物制剂的价格由“贵族”飞入“寻常百姓家”。农户需要高性价比的、能够解决常规肥药无法解决的生产问题的产品,渠道商需要生物制剂类产品来帮助其扩充利润空间,两端都有需求,让生物制剂在大田市场前景广阔。
科迪华农业科技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继杰伴之后,创新产品生物固氮菌产品即将在中国登陆,使数十万中国大田作物种植户受益。
作为国内生物制剂的代表企业,慕恩生物目前在土传病害、线虫防治、解磷抗逆增产、保花保果以及叶部病害的预防方面都有相应产品推出。段栌钦表示,慕恩生物大力研究“微生物+其他品类”产品的策略,包含“微生物+化药”“微生物+微量元素”“微生物+氨基酸”等,不断在保证活菌数、保证溶解性、综合增效等方面精进技术,扩大产品功能。

生物制剂几点预判

按照目前的数据和市场影响来看,生物制剂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功能产品,所以对刚刚在农资市场站稳脚跟,但整体相对分散的生物制剂来说,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未来将会在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菌肥、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农药等各个领域诞生销量优势企业。这些企业依托技术、原材料、营销、策划等优势销量占比将超过20%,再通过销量优势逐渐兼并整合其他同一类型的企业,形成滚雪球模式,而销量做得越大,采购生产成本越低,行业门槛就越高,最终形成“原材料+研发+盈利”相互正向刺激的头部企业,掌握定价权和话语权。
传统的农化优势企业会进入生物制剂市场,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传统农化企业会依托自身在科研、渠道、资金上的优势,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通过兼并、研发、引进等不同方式进入生物制剂市场,加快推动生物制剂市场不断变革和优化。
未来生物制剂有很多种,但核心可能是微生物。在市场竞争到一定程度后,依托源头的微生物菌株的发现和创新将更加重要。微生物不同菌株的不同功能如何在作物中得到不同定位?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是否能诞生下一个阿维菌素?微生物如何与传统农药、生物刺激素深度融合成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将来非常重要的研究和演化方向。微生物菌种的发现、筛选、改造和应用将是未来生物制剂最大的竞争点,同时也是门槛最高、与国外差距最大的地方。
对准备进入或者已经进入生物制剂这个领域的企业来说,目前的市场不缺高级营销手段,也不缺高大上的概念和想法,缺的是以作物需求为核心,认认真真研究作物,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出品产品的企业。作物千千万,作物的需求也是千千万,生物制剂产品终归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的作物需求。生物制剂领域企业能做的是既要在一个点做深度满足作物一个面的需求,也要跳出来以宏观视野看作物整体,同时结合其他领域优秀的产品去推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以始(产品、品质、环保等)为终地去研究、出品、推广 ,才能在生物制剂领域成为领导者和核心企业。

生物制剂:未来已来!

原创专题

AGRICULTURE

绿色
农业

冬小麦从南到北的收割陆续开镰,各地的中稻也陆续插秧种植。
随着科技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小麦、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也在不断增加。
那么,种植的成本究竟有多高?如何保障种粮积极性,让种植者增产增收?其盈利空间又在哪里?
新种植模式提效益
据我的钢铁网数据,往年农户种植小麦净收益在560元/亩左右,去年由于小麦单产高(部分区域在1400斤/亩以上),农户种植净收益达到800元/亩。
其实对于一般农户而言,他们的成本仅有物资与服务费用:种子、化肥、灌溉、机械作业费用。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三等)为1.17元/斤,以平均单产1000斤/亩来算,每亩的收益保守在1170元,减去物资与服务费用,仍然收益可观。
2023年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格为1.26元/斤。

用科技打开

种植的新盈利空间

文/赵丹

PLANTING

绿色·农业

对于农户而言,就那么点儿地,无论投入产出,为了让家人吃到自家种的粮食,只要身体允许,就会持续种植不费心、不费力的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也有部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不同区域流转的比例不同,像江苏盐城,本地及周边工业发达,所以流转率是比较高的。
而种植大户的投入就必须计算土地成本了,根据区域、地块情况不同,土地租金不同。用种植大户的话来说,种大田作物虽然不会赚太多钱,也不会赔钱。尤其是50亩以内的种植大户,基本上不用请人工,所以收益也不错。
一些种植模式也在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益:河南省临颍县的“小麦—辣椒”套种模式,河南省尉氏县一年三熟、四熟的“小麦—西瓜—辣椒—玉米”间作套种模式,湖北监利、潜江等地的虾稻共作模式,等等。

很多人看到了成本的增加,却忽视了农业补贴。
我国的农业补贴涉及大田种植的很多方面:种粮大户直补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新增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政策,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农业防灾减灾政策,推进粮棉油糖高产政策,等等。
6月,《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2》发布,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2.4%,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46%。

农业补贴护航种植

除了政府补贴外,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减少人工是提升效益的重要方法。
未来的产业方向一定是,用新品种提高品质,用新技术置换人工,合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
高标准农田、现代产业园如雨后春笋
截至2023年,我国申请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累计达288个,其中2017年第一批11个、第二批30个,2018年21个,2019年45个,2020年31个,2021年50个,2022年50个,2023年50个。四川、广东、黑龙江、山东、新疆、江苏、河南等地的园区创建数量排名较为靠前。
高品质种子、新技术百花齐放
农业不是暴利赛道,但是胜在稳健。很多资本涌入农业。据分析,和最开始的跑马圈地、规模换效益不同,新一轮资本多是想通过新技术的植入,打造高品质农产品,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比如,京东以无人机农林植保服务为切入点,结合本身的资源优势,搭建智慧农业共同体,打造京东农场。
而有些资本,看似跨界,实则是延伸自身的产业链:啤酒企业和大麦种植基地联合种植,白酒企业和小麦种植基地联合种植,面粉企业和小麦种植基地联合种植……
这些企业参与到种植中,首先的要求就是种植品种的选择,而后以技术优势切入。
其实,并非只有大企业、大资本才能做高品质农业。很多农资服务商在试水全产业链模式的时候,就根据面粉厂的需求去找优质种子,然后免费置换给托管的种植户种植,再溢价收购。种植者、服务商都得到了实惠。

产业方向:智慧农业+优特农产品+产业链

农药、化肥趋向轻省化
在一些产粮大省,无人机、无人操作车等现代化设施数量和规模,都在迅速增长中。
这些都切实改变着大家的种植习惯和种植效率。现在大田种植管理中,谁还会自己背着喷雾器去打药?
企业为了匹配现代设施化农业,都在研制轻省化农药及适合水肥一体化的化肥。如果无法匹配飞防或者新型的施药设备,很多农药就没有了生存空间。现在化肥要么适合种肥同播,要么适合水肥一体化,其他的就几乎没有使用场景。
笔者去市场调研,发现有一款新产品品质也很优秀,但是就是推广不下去,无他,费力而已。在收入不变、人工成本高企的情况下,谁会再增加人工成本?
有服务商开玩笑,用无人机撒肥,确实又快又好,但是拆化肥包装的活儿令人头疼,没人愿意干,一袋刚拆完装桶,无人机就又飞回来了。
所以很多厂家、经销商预测,未来,大户越来越多,化肥和农药的包装都会产生变化,像化肥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吨桶、吨包以匹配大户的需求。

让种植的人赚到钱,愿意种植。
除了政策的扶持,更多的是需要技术的加持。
当种植的单产提高,以优质的种子保障品质和收益,用科技手段来置换人工,将种植的成本降低,那么种粮的收益将会更加可观。
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也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很多人对数字农业只了解其在生产端的管理功能,譬如病虫害防治、天气、测产分析等,却忽视了它在经营端的预测、分析功能:种什么品种赚钱?产品行情预测,等等。

PLANTING

绿色·农业

从大棚到工厂,

设施农业如何搅动万亿市场?

文/魏婉新

设施农业在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发展了这么多年,刚需不小,但也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更多处于一种“顺其自然”的发展趋势中。
但随着数字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进入加速期,越来越多的概念性技术实现实际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万亿级的大市场。

根据网络公开数据,无论是面积、产出还是分布区域,我国设施农业的规模都堪称惊人。
面积方面,我国设施农业总面积达4000万亩以上,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温室设施的面积约为2809.5万亩,占总面积的70%左右,温室设施的面积由高到低依次为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
产出方面,蔬菜和花卉是主要应用作物。其中设施蔬菜年播种面积6000万亩(含复播),年产量近3亿吨,占蔬菜总产量的38%;设施花卉年播种面积174万亩(含复播),设施果树年播种面积100万亩。
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及环渤海、长江中下游、西北、东北、华南五大地区,江苏、山东、辽宁、河北、陕西五省是温室的主要分布区,合计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温室设施面积。
据S2G Ventures(美国一家多阶段风险基金会,专注于食品及农业行业投资)发布的报告,到2025年,设施农业将支持超过10%的蔬菜和草本作物种植,并在未来10年内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中国广阔的设施农业面积和巨大产能,也使得其年产值达到9800亿元,可带来4000万个直接或间接就业岗位。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当日子好过的时候,固守主业不失为良策,但今年的农资行业,复合肥未见止跌趋势,农药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
怎么办?专业玩家把设施农业看作一片蓝海,准备在其中大展拳脚;在别处有根基的外来企业,则把它当作第二增长曲线。
但想在一个新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不是那么容易,最重要的是要洞察这个市场的需求和痛点。
设施农业的痛点在哪里?利用率低、装备落后、智能化程度不足。
不用特意调查,在农田里走一圈,就能看到不少废弃的老旧设施。空有面积,没有产量。笔者在河南某个经济作物育苗区见到的“大棚”,仅仅是木棍和塑料布支撑起的遮雨设备,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数据则更加直观:截至2022年底,被称为设施农业最高装备水平的玻璃温室,我国仅有13.5万亩,在4000万亩的总量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机械化率仅为35%左右,远远低于大田作物的7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就曾指出,设施园艺的未来是智能化,但必须首先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可以说,现在的设施农业市场,需要的是能解决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双困境的企业。
硬件:对老旧设备进行维修,同时开发低成本、小型化、实用性强的新型设备。
软件:数据采集分析、模型预测、图像识别等帮助硬件设备互联的技术需求较大,将新老设备都加入智能互联体系中,形成成熟的种植数据库。

万亿市场带来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一批先行进入的“掘金者”,造就了数百家规模化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5家左右,基本均为高新技术或科技型企业,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全球唯一的全生产流程无人植物工厂,由中科三安生物于今年5月建成;
寿光蔬菜集团的出口地图已经覆盖荷兰与日本两个传统农业科技强国;
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全环控、立体态、标准化、规模量产的三层垂直植物工厂 ,在北京平谷由中农物联建设;
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布局智慧农业产业园。
……
此外,来自外部的竞争者也在争相布局,京东与日本三菱化学共同建成京东植物工厂 ,产出的果蔬等产品通过京东渠道销售;拼多多主办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已开展到第三届,2023年聚焦对环境实现完全控制的植物工厂 , 部分技术已在云南、辽宁、安徽等地应用;阿里巴巴启动“热土计划”,用数字化打通产、供、销全链路……

惊人的规模和体量

万亿市场的掘金者

看清需求点才能把握增长点

PLANTING

绿色·农业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尉氏县的高标准农田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路径。
近年来,河南省尉氏县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建设,已建成105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常年生产粮食15亿斤以上。
在2021年年初,河南首座农田5G基站在尉氏落户。
云飞科技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等核心技术,通过布设备、搭平台、建应用等方式,量身打造“5G+智慧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方案,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在提升农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促进尉氏县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设施农业未来的发展,这些处于浪潮顶端的企业目的也非常明确:全产业链科技升级,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和可持续环保生产。
除了标准化、规模化的高科技植物工厂 ,技术民用化的推进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笔者就曾经见过为了使食材更新鲜,在后厨水培蔬菜的餐饮店,谁又能说这样的后厨不是一个“微型植物工厂”呢?
一个行业的起飞,需要市场、企业、政策三方合力,而设施农业,或许迎来了过去10年间最好的政策环境。

仅2023年6月,就有两件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大事发生:
2023年6月15日,农业农村部在山东青岛召开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同月,我国第一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发布。
前者在高标准温室建设、设施农业品牌打造和国产设备应用推广等方面给出指导意见;后者提出到2030年全国设施蔬菜产量占比提高到40%,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70%,建成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
万亿市场未来会不会拓展成两万亿、三万亿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设施农业的发展,必将给传统农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洗牌期或许近在眼前。

高标准农田样本:

5G+智慧农业信息化

尉氏高标准农田项目通过部署各种“硬核设备”,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辅助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病虫害监测设备可实现田间虫情的智能监测,以及时发现和预警病虫害,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当病虫害发生后,太阳能杀虫灯和农业无人机等田间防控设备自动开始作业,有效杀灭病虫害,减少对作物的损害。这些设备不仅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绿色生态化农业生产模式。
在灌溉方面,自动气象站和土壤墒情站可以自动监测田间的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土壤水分等参数,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和气象预报,自动控制灌溉系统的开启和关闭,实现了精准灌溉和节水灌溉。
走进尉氏高标准农田,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灌溉方式,有固定式喷灌、移动式喷灌、滴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灌溉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也节约了水资源和能源,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硬核设备提升效率

PLANTING

绿色·农业

云飞科技利用各种设备的协同作用,为尉氏县搭建“5G+智慧农业”云平台。该平台能够实时采集和分析田间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服务;还能够整合农民、专家、政府、市场等各方资源,为农业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同时,“5G+智慧农业”云平台还促进了农业信息化和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升级,打造了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体系。

“5G+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了多个应用子系统,包括农业植保监测系统、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农事综合管理系统等。
这些应用子系统实现了对田间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展示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服务。通过这些应用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云飞科技为尉氏县打造了一个智慧农业生态圈。
在过去十年里,尉氏高标准农田用金色的麦浪守护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用丰硕的收成展现着现代农业的成果。借助云飞科技的 “5G+智慧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方案,尉氏高标准农田实现了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升了经济效益。尉氏高标准农田不仅为国家贡献了优质的粮食,也向社会展示了绿色发展的典范。

打造智慧农业生态圈

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云飞科技作为一家河南本土的农业高新企业,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为目标,致力于提升高标准农田智慧化水平,助力农业生产安全,护航农田丰收。截至目前,云飞科技已经在河南省协同打造了70余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覆盖了安阳、开封、南阳等粮食大市,为河南以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了样板。

链接:

OBSERVE

调研观察

川渝晚熟柑橘市场:

“大热”之下的冷思考

文/郭英民

OBSERVE

调研·观察

短短的几年时间,柑橘市场的“大热”之地从广西来到了川渝。前车之鉴,“大热”固然可喜,但绝不可以失去冷静,对此,广东、广西的种植者应该深有体会。

种植面积“限新退旧”
纵观柑橘行业最近二十年的发展,面积增加、品种迭代、配套产业完善……都支撑了柑橘产业不断向好,这是大前提。
“对于对行情更为敏感、种植面积占比更大的规模种植者而言,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变量是国家现在对于耕地红线的政策。目前四川不少柑橘园,特别是新果区,都是前几年发展起来的,占用耕地的不在少数。有些地方采用粮经复合种植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临时之举;有些地方采用‘限新退旧’的方式,只做减法,也就是新果园绝对不发展,老果园发展不好的给予补偿退出,在当地反而让已建果园变成了稀缺资源,转让价有较大攀升;有些地方采用高额补偿的方式集中腾退,但效果不如人意。”所以王波认为,目前四川发展新果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种植品种符合“潮流”
了解四川柑橘产业,品种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无论是老品种,还是新品种,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四川柑橘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主流老品种反映的是现状,潜力新品种代表的则是未来,而新和旧的交替一直都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在四川柑橘品种新和旧交替的大环境下,优势老品种能否守得住?新品种是否有未来?
从这几年的价格走势来看,爱媛38、耙耙柑、不知火是川渝市场的三个主流品种,其中爱媛的优势仍然突出,地头销售价格还是比较高。对于今年爱媛38价格走高,我们通过眉山和仁寿地区的种植户了解到,今年四川多地干旱严重,尤其在爱媛38果实膨大、着色成熟期,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偏少,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产量相较往年减少,基于这个原因,预估今年后期价格会偏高。实际上,爱媛38在所有柑橘品种里,量不是最大的,但是它的品质是在众多品种里比较让客户满意的。
除爱媛38之外,作为四川柑橘种植面积最大的晚熟明星品种,耙耙柑在四川种植面积约300万亩,上市时间为每年的1—3月。它凭借肉质脆嫩化渣、酸甜适口、风味浓郁且少籽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这也是耙耙柑价格长期保持相对高位的主要原因。

来之不易的市场“大热”

今年四川晚熟柑橘市场迎来了“大热”,量价齐升。
用四川省眉山益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波的话说,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季的柑橘行情,一扫阴霾,价格来了一个两级跳,给低迷中的从业者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从去年的10月到今年的3月,爱媛的价格一直不错,最高的时候达到8—9元/斤;沃柑的价格也一直维持在3—4元/斤。”眉山晚熟柑橘协会监事长黄长征认为,造就今年价格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眉山柑橘的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等都在拉动价格的提升。
“今年我们这边的价格都比较好,和去年价格相比,像耙耙柑这些品种基本上翻了3倍,爱媛平均翻了2倍,不知火也基本翻了2倍。”丹棱兆丰农业总经理黄伟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和去年的自然灾害有关,去年很多地方严重高温干旱,影响了柑橘种植;第二,放开以后大家消费更舍得;第三,和种植理念变化有关,比如在四川,很多人就愿意种高品质柑橘,在投入上比较舍得,种出来品质也非常好。
综合分析,造成价格两级跳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种植技术迅速提升
价格好当然能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四川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调研期间的一个场景更是说明了这里种植理念的巨大改变:
在丹棱兆丰农业黄伟的农资店里,100多位种植户聚集在店里。我们很好奇:“这么多人都等着买他家的农资产品吗?”实则不然,这些人是在等着黄伟带他们到地里现场讲解柑橘种植技术。而且了解后才知道,这些人并不都是当地的种植户,还有慕名而来的广东、上海的职业种植者。
“他们现在对种植技术就是如饥似渴的状态!”黄伟说,这也是他最愿意做的事情。的确如此,黄伟是地地道道的一线实战技术专家,这么多年他依靠个人影响力,以技术为核心,把一个小小的农资店,经营成了农资公司,年营收额过千万元。自2020年,黄伟的高品质柑橘课程已经培养了1000多名柑橘技术员,影响和服务了十几万亩柑橘园。如今,黄伟的学员遍布各地,他们就像蒲公英,将柑橘科学种植的种子传播出去。

了解四川柑橘产业,品种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无论是老品种,还是新品种,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四川柑橘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OBSERVE

调研·观察

文/于平平

四川柑橘市场的高价格并不能掩盖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黄伟看来,现在种植户的主要痛点和难点就是,果农在种植的时候很多是凭经验和感觉,不是凭技术,而是凭运气来挣钱,很多人也踩了不少的坑。
“所以,我们针对性地给大家传递这方面的技术知识,从底层逻辑搞清楚柑橘种植要怎么去做。对病虫害、肥水管理都有系统的梳理,帮助果农尽量少踩坑。”黄伟说,四川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盆地气候,这边几乎没有黄龙病,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机遇,一定要把种柑橘的底层逻辑搞清楚。因为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砧木,差异比较大,大家不能简单地凭经验去种植。一定要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从底层逻辑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种出更高品质的柑橘,真正把四川的柑橘品牌维护好。
四川省眉山市晚熟柑橘产业协会会长马建英教授表示,眉山晚熟柑橘协会以及市农业局针对异常天气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帮助农户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痛点在于,农户缺乏提升柑橘品质的认知,比如说现在对于柑橘的果实来讲,可能比较注重的是它的外观,而四川独特的气候,导致当地柑橘的病虫害发生比较重,特别是一些生理性的病害,比如油斑病,这个问题就要通过技术层面来加以解决;还有部分果园的果实含酸量比较高,上市的时候口感不太好,需要通过技术把果实酸度适当地降低。
四川农大汪志辉教授则认为,四川柑橘产业发展需要再思考:
一是品种的再思考。产业发展品种为先,品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每个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应遵循市场前沿和生态适宜来选择品种。品种对产业贡献率在60%以上,新品种将快速代替老品种,这是个趋势。但是在更换新品种过程中,很多种植者出现了慌不择路的现象。四川柑橘产业要做好总体定位:不与两广争早,不与两湖争中,以晚熟为主,适度发展特早熟品种,淡季上市。
二是老果园改造的再思考。因为品种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市场对品种的选择将呈现多元化,所以对于老果园,大规模高接换种将成为必然。老果园改造的重点是“改品种、改密度、改土壤、改树形、改设施”的 “五改”技术体系。尤其是密度,应为3m×5m或4m×5m,行间一定要为机械化作业留足空间。
三是果品安全性的再思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果品安全,高安全性要求将成为必然。
四是果园轻简栽培的再思考。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果园轻简栽培将成为趋势,其中,高光效简易修剪将成为必然。

四川晚熟柑橘市场“大热”能延续多久?
王波表示,每年价格行情走势,终归还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像今年眉山柑橘价格的上升,就跟全国其他种植区同时期柑橘产量下降有关。与其探究行情能持续多久,不如探究一下如何抓住行情。行情怎么走自有它背后的市场规律,每一个种植者作为行业的一员,怎样在行情中避险和获利才是最关键的。
对于像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彭山、青神以及成都市蒲江县这样的老果区而言,种植者以散户居多,种植面积不大,特点是精耕细作、种植技术已经自成体系,往往是出精品果的地方,价格自然会高一些。所以他觉得,对于这些老果区散户,只要品质有保障,在当季多关注全国柑橘上市的各种报道,多比多问,同期卖个相对好的价钱并不是难事。
在四川瑞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彬看来,柑橘价格还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预计今年冬天到明年春节,行情比现在好。现在这段时间(对应时段4月底),大型经销商、服务商收购价已经给到3.7元/斤-4.2元/斤的水平,但是大家还在观望,无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现在看起来供需并不那么平衡。
四川丹橙现代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静认为,未来柑橘产业会逐步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以及设施农业方向发展,因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整个产业的结构模式。比如产业工人,如果后续出现了断层,整个产业就会面临采后处理、初加工、分级等相应的用工压力。所以,未来四川柑橘一定是往数字化农业方向发展。
综合来说,未来五年内四川市场的柑橘供应量将趋于基本稳定。对于已经建成的规模果园而言,竞争已经是存量竞争了。说白了,就是比拼成本、品质的时候了。这个时候,规模业主的技术、管理与其规模的匹配度高低,就是在行情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价格虽好,问题也不少

尿素降温,或迎新一轮下行

进入6月,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陆续开展麦收的时期,国内尿素价格突然一改连跌的颓势,逆风翻盘,开启了一波急速暴涨。
根据隆众资讯数据,从6月2日至6月6日,国内多地中小颗粒尿素出厂报价从2040元/吨涨至2300元/吨以上,短短一周多的时间里,价格涨幅近300元/吨。
要知道,5月末时尿素的价格还一度跌破2000元/吨,这波小暴涨,大大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期。
急速暴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价格触底,刺激经销商备货。
5月尿素连续大幅下跌,价格一度触底,部分工厂已经处于亏损的边缘,市场悲观情绪也几乎降至冰点,反弹情绪明显上升,一定程度上刺激部分下游库存空虚的经销商不得不开始集中补货,所以导致工厂局部发货紧缺,尿素企业也顺势上调价格。
第二,新一轮印标发布的提振。
6月1日,印度发布新一轮尿素进口招标,计划采购80万吨左右尿素,一定程度上给严重萎缩的出口形势带来一些利好,厂商出口兴趣度得到提振。再加上市场对印标消息的炒作、渲染,进一步快速扩大了尿素的涨势。
第三,夏玉米底肥施用需求的拉动。
随着麦收的结束,北方部分地区的夏玉米逐步迎来播种,玉米底肥施用高峰期到来,快速拉动华北及苏皖地区的经销商开始积极备肥销售。

2023年6月,对于尿素而言,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月份。
因为在6月上旬,国内尿素价格在短期内经历了暴涨暴跌,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让业内人士一度摸不着头脑。

“大热”能延续多久?

急速暴涨

OBSERVE

调研·观察

就在大家还在猜测尿素这波超乎寻常的暴涨是不是昙花一现、有没有炒作的因素在、是否可持续或能持续多久的时候,从6月10日开始,市场行情涨势就开始了放缓降温。
据隆众资讯数据,截至6月13日,山东地区中小颗粒出厂报价在2070—2250元/吨,下调100—200元/吨。6月16日,山东地区中小颗粒出厂报价更是降到了2000—2070元/吨,整体市场再次进入下滑通道。
跟上涨的速度一样,尿素价格下跌的速度也是快如闪电,涨跌转瞬即逝,真实演绎了一把好景不长。
“随着华北夏玉米肥用肥的结束,市场集中备肥陆续收尾,再加上行业依然维持高位,新增产能进入投产期,供大于求之下,尿素价格急速下跌是必然的。”业内人士表示,经过6月上旬的农业集中备肥,基层经销商备货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国内下一个农业尿素用肥旺季以6月中旬的东北地区夏季玉米追肥和7月中上旬北方其他区域夏季玉米及水稻追肥为主。

急速暴跌

业内预期悲观,或迎新一轮下行

经历了上旬短暂的暴涨暴跌之后,进入6月中后旬,尿素行情开始走向“温和”。“温和”主要体现在涨、跌幅度都收窄了,没有了6月上旬的“疯狂”。
在东北地区夏季玉米追肥和南方水稻追肥的需求支撑下,尿素价格在端午节前有短暂的小涨,日涨幅基本在10—20元/吨,但这并不能掩盖整体下行的态势。端午节后,国内下游购买力度愈发减弱,尿素价格呈缓慢下跌的态势,工厂售价适当下滑,局部地区尿素成交价在2000元/吨左右徘徊。
据隆众资讯数据,截至6月26日,山东地区中小颗粒出厂报价在2050—2140元/吨,下调10—30元/吨;河南地区中小颗粒出厂报价在2000—2020元/吨,下调20元/吨;河北地区中小颗粒出厂报价在1980—2030元/吨,下调40—60元/吨;安徽地区中小颗粒出厂报价在2120—2180元/吨,下调20元/吨;辽宁地区中小颗粒出厂报价在2350—2410元/吨,下调100元/吨;内蒙古地区中小颗粒出厂报价在1910—1930元/吨。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数据,截至6月26日,国内小颗粒尿素出厂价格环比下降,平均出厂价格为2059元/吨。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北方的尿素用肥旺季将在7月中旬前后出现,因此在此时间之前,区域尿素市场仍会出现农业需求的集中释放,行情会涨跌互现,但是7月中旬以后,业内预期悲观,价格还是会以下行为主。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因素:
高产能高库存
虽然6月底有企业停车检修,但是整体供应量仍处于相对高位。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2023年6月20日调查数据,全国尿素日产量约为16.97万吨,开工率约77.89%,其中以煤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79.75%,以天然气、焦炉气为原料的尿素企业开工率为72.61%,这是很多年都看不到的开工率。
按照统计,以重点企业产能占全国94.22%计算,全国库存30.62万吨左右,环比下降7.04万吨,与协会去年同期统计的尿素生产企业库存25.56万吨相比上涨5.06万吨。
因为6月上旬国内尿素价格的暴涨,企业的库存量呈现明显下降,库存压力是低于5月的。但是,6月日均开工率在77%以上,比5月是有窄幅上升的。同时,7—8月农业需求进入淡季,渠道走货不会很快,不可能一下消化这么大的库存。而且6月还有不少新增装置陆续投产,可以预见,7月企业的库存量还将逐步回升,将面临不小的销售压力。
煤价暴跌
煤炭是尿素的主要原料,价格也跌得一塌糊涂,截至6月底也没什么起色,下游需求依旧疲软,观望情绪浓重,整体供需形势还是偏宽松,市场弱势运行。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数据,截至6月26日,无烟煤主流到厂平均价格1230元/吨,同比下降37.50%;气化烟煤主流到厂平均价格945元/吨,同比下降31.17%。预计短期内煤炭市场将延续弱势运行态势。
出口形势不乐观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4月中国尿素出口量仅为7.58万吨, 5月中国尿素出口量为18.29万吨,出口金额共计6847万美元,出口量环比上涨141.29%,同比上升113.67%。2023年1—5月国内尿素出口总量78.5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24.76万吨,增幅46%。
很显然,在国际市场持续跌势,内外盘价差持续倒挂,国内开工持续高位,日产量居高不下的影响下,相比4月的严重萎缩形势,5月尿素出口量大幅增长。
但这种大增的形势预计将无法延续到6月、7月。因为进入6月,国际尿素市场弱势下滑趋势没有改变,内外盘价差持续倒挂。而且印标价格还是偏低,国内投标数量有限,但是国内尿素6月日产及开工却是持续高位运行,在利空因素依旧占据上风情况下,6、7月出口形势不乐观。
需求进入空窗期
随着夏季玉米肥施肥和渠道集中补货的结束,7月以后,农业需求面上会进入阶段性的断档期,氮肥需求将逐渐转弱,复合肥工厂高氮复合肥生产结束,开工率逐步下降,工业按需跟进,6月底山东部分复合肥厂已经有停车的迹象了。
业内人士透露,综合来看,预计7—8月,尿素的出厂价格总体可能会在1800—1900元/吨。7月上旬会有短暂的玉米追肥需求,价格可能会有1—2次的阶段性小幅上涨,但是价格不会涨得太高,超过2000元/吨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下半年国内还有新增产能相继释放,供大于求依旧是企业承压前行的关键因素。

OBSERVE

调研·观察

农药标签通俗来讲就是农药产品的“身份证”,早在2000年左右,农业农村部就在农药管理方面对农药产品实行“身份证管理”举措。标签和说明书既能反映农药的包装情况,又能说明产品的基本性能、特点等基本要素,同时也是直接向经营者和农民传递农药经营和使用技术的桥梁,既能依法指导经营者守法经营,又能科学指导农民安全使用。
此次“农药标签修订草案”有以下8大新变化需要农药企业和农民重点关注和学习:
使用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的范围更为广泛
草案将原来的在中国境内经营、使用的农药产品应当在包装物表面印制或者贴有标签,扩增为:在中国境内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的农药产品应当在包装物表面印制或者贴有标签。
也就是说,农药企业今后在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三个环节都要附有标签。
要标注相应的稀释倍数
草案要求农药标签应当标注的内容中,除要有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根据使用方法标注相应的稀释倍数。对农药企业来说就是原来没有稀释倍数的标签,需要重新制作标签进行替换。
新增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登记要求
草案要求登记用于转基因作物的除草剂应当标注适用的转基因作物和转化体名称;用于基因编辑等耐除草剂作物的,应当标注对应的适用作物品种名称。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玉米、大豆生物育种商业化大势所趋。现在不少农药企业也都在进行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试验,批准用于转基因作物的农药也将是不久以后的大事,标签上怎么标注此次也有了明确的规定,还是要认真把握。
对需添加指定助剂的要求标注相关信息
草案要求使用时需要添加指定助剂的,应当标注其相关信息。
助剂乱添加和农药套装乱象,在此次修订后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整顿。
对农药使用间隔期要求更加详细
草案规定用于生育期超过3个月的农作物的种子处理、苗前土壤处理、苗期施用的农药无须标注间隔期。就是说,作物生育期在3个月以内的仍需要标注。
包装要有可追溯电子信息码
草案要求每个储运、销售的农药包装均应标注可追溯电子信息码,内外包装可追溯电子信息码之间应当具有关联性。也就是说,只要是包装,都要有可追溯电子信息码。
同一生产企业仅可使用一个品牌标志或商标
草案规定每个储运、销售的农药包装应当印制或者贴有独立标签,不得与其他农药或者物品共用包装、标签或者使用同一标签。同时,同一生产企业今后仅可使用一个品牌标志或商标,其文字部分的字号不得大于农药名称的二分之一。往后 “一证多吃”的现象肯定会得到改善。
农药间隔期及施药次数要醒目标注
草案要求安全间隔期及施药次数应当醒目标注,字号大于使用技术要求其他文字的字号,并用黑体表示。

文/于平平

三大农药规定

迎来大变动

6月1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征求《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以下简称“农药标签修订草案”),面向全国征集意见。
6月16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征求《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以下简称“农药登记试验修订草案”),面向全国征集意见。
6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征求《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以下简称“农药经营许可修订草案”),面向全国征集意见。
可以说,短短一周之内,三大农药规定集中迎来了修订变动。
其中,“农药标签修订草案”新增了8个要求。“农药登记试验修订草案”是继去年修订后,再次提出修订,内容由原来的6章31条改为了5章37条,通过后,也将是2017年出台以来经历的最大的一次修订。“农药经营许可修订草案” 将原来的6章31条,增改为7章43条,农药经营者从业条件和要求都有较大的变动,几乎对农药经营重新提了要求。

进入6月,农药标签、农药登记、农药经营管理三大农药规定集中迎来新修订,每一个农药规定都牵动着农药行业、农药从业者的发展命脉,都意义深远,值得重点关注。
新修订的三大农药规定具体都有哪些变化?哪些需要农药从业者重点关注?笔者下面做一个集中的梳理剖析,以期让农药从业者更直观地了解和认知这些变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

农药标签、农药登记、农药经营管理迎来新修订

农药标签8大变化需关注

OBSERVE

调研·观察

随着2018年农药新政策的实施,农药登记管理更加严格及科学,更加精细化、精准化。2022年全年新下证件大幅减少,登记通过率达到了历史新低,这就对农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盲目登记试验开发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尤其是在登记费用日趋高企的情况下。
一个产品证件从立项到登记再到下证,涉及的环节多而细,是对一个企业系统化的考验。产品化学、药效、毒理、残留、环境这些登记的环节真正考验一个企业的协同性,一旦不合适就要及时止损,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此次农药登记规定修订的目的是保证农药登记试验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主要有以下4点需要农药企业重点关注:
需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修订草案对试验单位人员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关键岗位人员应当与试验单位确立合法劳动或者录用关系;具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和工作经验,与其所申请承担登记试验范围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每个关键岗位专职人员至少一人,关键岗位人员不得交叉任职。对学历的要求是之前的条例里所没有明确的。
实现登记试验的全程可追溯
新规定要求申请承担农药登记试验的机构向农业农村部提交记载农药登记试验全程可追溯信息的设备设施证明材料。这也是修订草案通过后,企业以及政府相关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
强化细节性描述,指向性更强
开展农药登记试验之前,农药登记申请人应当根据农业农村部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通过中国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向登记试验所在地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备案。非新农药登记试验备案信息包括农药登记申请人、有效成分名称、含量及剂型、试验项目、试验地点、试验单位、试验起始时间(明确到年月)、与试验单位签订的委托协议、安全防范措施等。新农药试验备案除前款外,还包括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
要及时开展登记试验
“农药登记试验修订草案”第十六条指出,备案后,农药登记申请人应当与试验单位协商,及时开展登记试验,一年内未启动相关试验的,已备案信息自动失效。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地点、项目等发生变化的,农药登记申请人应当重新备案。
除了对试验管理流程进行修订外,“农药登记试验修订草案”第二十六条提出,农药登记试验单位应当及时将开展登记试验的相关信息上传至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农药管理信息平台。第三十一条同时指出,未按照农药登记质量管理规范等规定传输、保存原始数据和报告,并且数据、结果存在错误或者无法复核的,属于不实登记试验报告。

农药登记试验4大重点要明晰

此次“农药经营许可修订草案”,比原来的增加了12条,最值得关注的有以下5条:
农药经销商不再有学历要求
农药经营者无须再有农学、植保、农药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的要求,但需要身体健康,年龄在70周岁以下,且近5年内无关联性农药安全责任事故或农药行业不良记录。这也是此次修订草案改动较大的一项,需要农药经销商重点关注。
农药店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有与农药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农药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是农药经营者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修订草案将农药从业人员分为农药经营者的负责人(法人代表)和专业技术人员两大类。
农药经营专业技术人员应熟悉农药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掌握农药和病虫害防治专业知识;能够诊断当地常见病虫害,合理开具用药处方;能够正确说明所开具处方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身体健康,年龄在70周岁以下;近5年内无关联性农药安全责任事故或农药行业不良记录。而且按照修订草案要求,技术人员的信息须写到农药经营许可证上。
开店不再需要56学时培训证明
农药经营许可证的申请也是农药经销商需要重点关注的。今后经销商开店,在申请农药经营许可证的时候,不需要再向农业部门提交经营人员的学历或者56学时的培训证明了。不过,县级以上农业农村部门所属植物保护或农药管理机构出具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证明仍需要提交。
网销农药不但要有证还要有设备
“农药经营许可修订草案”第9条指出:利用网络销售农药的,应当取得线下实体店农药经营许可证,还应当具有支撑线上产品展示和病虫害诊断咨询的设施设备;要具备线上销售电子记录追溯系统。
第5章第28条要求,利用网络销售农药的经营者应当建立农药销售电子台账,能查询网络销售的农药数据。台账应当完整真实,主要记录农药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购买人及其手机号码、使用范围、销售日期等内容,销售台账应当与销售行为相符,并保存两年以上。
线上销售农药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农资行业的争议一直都很大。一部分人因为价格便宜大力支持,一部分人又因为事故频发且假货多而反对。修订草案正式出台后,网销农药将迎来当头一棒,很多农药网店一夜之间变成无证经营,好日子到头了。
不得进行捆绑销售
“农药经营许可修订草案”第5章要求,农药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有适宜农药经营服务的着装,佩戴服务胸牌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便于农药购买人识别;销售农药前应当向购买人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和购药需求,科学合理推荐农药产品,并告知安全用药注意事项。不得违规推荐农药、不得误导购买人、不得违反农药减量原则捆绑销售,否则将由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这也意味着,农药经销商连体包装、套餐农药不要再销售了,小心违法,面临高额罚款。
可以预见,这三大修订草案相继通过后,将进一步构建起农药行业良性发展生态。

农药经营许可管理5大变化要把握

“农药经营许可修订草案”正式出台后,网销农药将迎来当头一棒,很多农药网店一夜之间变成无证经营,好日子到头了。

COVERSTORY

封面人物

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蒋先芝博士

蒋先芝博士:

希望成为微生物行业的催化剂

文/赵 丹

慕恩生物是专注于将微生物资源商业化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拥有先进的微生物组发掘和产业化平台。
慕恩生物是国内较早投入微生物组产业化的创业公司,已完成由红杉资本、国投创业、越秀产业基金、天士力渤溢基金、碧桂园创投等一线机构参与的数亿元融资。

与其在老赛道拥挤,不如找新赛道奔驰。
农业微生物领域近几年炙手可热,俨然已经成为行业新赛道、新风口,也吸引着创新和研发型企业进驻该赛道。
在众多新科技渐渐进入商业化的关键时刻,成功的典范就显得格外重要。
慕恩(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恩生物)就是其中翘楚,其创始人蒋先芝博士带领科学家团队,实现了从0到1再从1到N的突破。“我希望我们能成为行业的催化剂,让大家能够看到在农业领域做技术创新是有前景、有未来的。”他说。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没有和蒋先芝博士见面之前,笔者以为他是个纯粹的科学家。
因为看他的履历,创业之前一直在做研究:大学到博士在读期间主要做农业微生物的研究;博士毕业之后加入丹麦诺维信公司,担任高级科学家,专注于工业微生物领域,从事微生物组资源和新酶分子的发掘、筛选和应用开发……
笔者想知道,是什么促使蒋先芝博士离开了科研这个舒适圈,反而去做别人眼中“像跳下悬崖”般的创业?他又是如何赢得资本的信赖的?

很多人都说,科学家很难成为企业家。
因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要求不同:科学家可以是单向思维,专注于细分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习惯独立作战,可以远离市场与客户,只为好文章、好技术负责;企业家需要多向思维,除了产品,还需要找人、找钱、找方向。做科研的时候,一个长板就能让你成功;做企业的时候,一个短板就会让你失败。
见面之后,笔者认为蒋先芝博士应该是“科学家+企业家”:远大的梦想,盖世的武功,可能他都不缺乏。对专业了如指掌,对市场变化和需求也很明晰,热忱,善于沟通、表达,讲话很有魅力,受众很快会被他吸引。
创业的初衷也很简单,因为看到微生物产业在国内外的巨大差距,蒋先芝博士就萌生了打破国外领先的局面的想法:“在中国做一家真正技术驱动的微生物科技公司,做一家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国际领先的微生物技术平台型公司,去不断地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的应用。”

国外科技结合本土的市场,蕴含巨大的机会,但真要抓取这个机会也并不容易。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其实科学、商业大部分时候都是枯燥的,但是创业则不同,创业从来不缺乏刺激。
科技公司要走的路
初创期,慕恩生物基本上是寂寂无名,也没有产品。虽然是站在风口上,但是和所有的科技型创业公司一样,慕恩生物缺钱、缺人、缺方向,唯独不缺问题。
笔者很惊讶为什么会缺方向?蒋先芝博士表示,初创期很多东西都还不成熟,但是他们觉得只要有好的技术什么方向都能做,慕恩生物创业初期曾在医药、农业、环保、酶制剂等微生物相关领域徘徊。
商业和科学都需要不断探索,“就像华为创业时一样,几个人去做一个新的领域,过程肯定不那么容易。包括产品,早期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只要方向正确,不断地去改进、试错,终会有好的结果。”蒋先芝博士这样说。
好在慕恩生物很快就找到自己的方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两条腿走路。

蒋先芝博士在一次谈话中表示,慕恩生物底层的技术实际上是做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生产,通过微生物菌种开发切入到不同的应用方向:生物农业方向,解决植物病虫害的防控,替代化学农药、肥料;医药领域,开发新一代的微生物活菌药物。
成长期慕恩生物更多地聚焦功能性微生物产品(土传病害方向、线虫的防治方向、生物抗逆产品、微生物营养方向)的开发。
因为从技术上讲,很多用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很快就可以用在生物农业中。农业领域,是可以快速建立慕恩生物领先地位的一个机会。另外,农业领域的现金流也可以反哺医药领域,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进化。”

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这么多玩家,没必要去同质化竞争。”

于是,便有了慕恩生物2019年在农业微生物行业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2020年,慕恩生物开始在海南、云南做区域的试验、示范。此举让慕恩生物实现了从实验室阶段到田间阶段的转化,也被蒋先芝博士誉为成长期的里程碑。
接下来5—7年的时间,慕恩生物要做几件事:搭建渠道,搭建营销体系,搭建产品矩阵,上市。
“这个阶段我们一定会把公司推向资本市场,这是科技公司必须要走的路。”蒋先芝博士表示。
人找对了,事就成了
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找人是最难的。
人找对了,事就成了。
8年时间,慕恩生物自己培养、引进了一大批微生物领域的人才。慕恩生物团队目前共300多人:研发人员(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及共性的微生物资源与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占团队的60%左右;营销团队也从当初的5人增长到去年的35人,再到今年的80人。
“我们整个慕恩生物的团队很优秀,团队的科学技术素养、产品的创新能力、行业竞争力,都值得我们骄傲。”谈及团队,蒋先芝博士很自豪。
专业的研发团队,让慕恩生物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先后和先正达、富美实、安道麦等优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慕恩生物在微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功能微生物菌株筛选、微生物发酵及生物制剂产业化应用等领域的优势。
随着今年慕恩生物在湖南常德的 微生物发酵和制剂工厂 正式投入运营,慕恩生物的产能大大扩增,将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谈及人才,蒋先芝博士的眼光很长远,他表示:“人是改变这个行业的最基本的动力。没有人才,就不会有慕恩。当慕恩生物真正发展起来,对行业有影响力的时候,一定会输出很多的人才,输出很多新的技术。”
对自己、对投资人诚实
方向定了,团队有了,还需要更多的资本,以拥有更大的确定性。
当趋势投资的阳光照进来,慕恩生物融资成功显得顺理成章。笔者去慕恩生物的当天,也有投资团队在。
笔者感叹,慕恩生物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作为风投青睐的企业,可能最不缺的就是钱了。“做技术、做研发是非常烧钱的,仅实验室的水、电等运营成本一年就要上千万元,别说技术平台、研发和人员投入了。”蒋先芝博士说,实际上,公司也有发不出工资的时候,也有将他的房产全部抵押挺过去的时候。
“企业从零到伟大,不经历几番生死,是做不成事的。”蒋先芝博士表示,现在慕恩生物已赢得更多优质的投资机构青睐。
那么,为什么投资人愿意砸这么多钱给慕恩生物?
首先,资本看好微生物赛道。微生物赛道应用广泛,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近几年有大量的人才溢出到农业微生物行业。
其次,未来是科学技术驱动的时代。科技和农业的结合,是资本市场看好的一个方向,容易赢得投资机构的青睐。
最后,蒋先芝博士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慕恩生物有一支优秀的执行团队。“慕恩生物每一轮次、每一个阶段的交付都会超过投资人的预期,这才是能够打动投资机构的关键的点。”蒋先芝博士表示。
蒋先芝博士想告诫所有创业的人,要想得到投资人的认可,核心就是:对自己要诚实,对投资人要诚实。对事业的热爱,是否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历经风险的时候是否愿意去承担风险?是否能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真正拉开企业之间差距的,是持续创新的能力。
但是,科技创新的成功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创新是有风险的,创新企业最怕的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那么,慕恩生物和其他企业的不同点在哪里?假创新和真创新怎么样区分?
蒋先芝博士认为,企业是否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是不是真研发可以从三点来判断:
第一,研发费用。创新是非常烧钱的。“没有上亿的资金投进去,是很难把研发体系、研发团队搭建起来的。”蒋先芝博士表示。
第二,研发团队。看团队,特别是核心管理层里面,有多少科学家出身的,有多少真正做技术出身的。
第三,产品输出。在产品端,你的产品是不是跟别人类同?有没有持续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
研发,转化,把技术变成壁垒,是一家研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蒋先芝博士一直这样说:“这么多玩家,没必要去同质化竞争。”
慕恩生物的菌株数量每年都在持续、快速地增加。截至目前,慕恩生物的微生物菌种库已经保藏了22万株菌株。依托于雄厚的菌株储备和领先技术平台,慕恩生物能更从容地针对性开发差异化的功能菌株产品,以解决作物更细分领域的痛点;大力研究微生物应用技术和“微生物+其他品类”产品的综合解决方案。这些方向看似简单,实质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比如保证活菌的稳定,保证与其他化学品的兼容性,如何提供最优综合方案等。
目前,慕恩生物已获得22个微生物菌剂登记证件,并上市十余款创新的农业微生物产品。

湖南慕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慕恩生物农用微生物制剂工厂落户于常德津市市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一期占地50亩,目前已建成4个高标准发酵生产车间和1栋配套办公楼,总建设面积约23000平方米。工厂达产后,年产各类绿色、新型的农用微生物制剂16000吨。

文/胡晶晶

CROPS

作物中国

封面·人物

cover story

来到慕恩生物,见到蒋先芝博士,你能感觉到行业科技的变化和力量。
简洁明亮的办公环境,高精尖的科研团队,庞大的企业菌种库,忙碌有序的实验室……
蒋博士每天的预约排得很满。或者是投资人,或者是参访者,或者是合作洽谈方……
市场部的人说,蒋博士每天都是来公司最早的那一个。
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全力以赴,这也许就是创业者的基本素质。
从他的言谈中,我感觉到了他既有以微生物创造美好未来的科学家热忱,也有为此赌上全部身家的企业家魄力。
可以预见,依托深厚的研发基础,慕恩生物将不断刷新微生物行业的创新高度,为农业带来新的体验。虽然说终端用户不在乎产品研发者的学历,只看效果,但是,科学家、科研成果的确是产品性能的保障和背书。
也许,慕恩生物在实现蒋博士描述的目标的过程中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笔者相信,优秀的企业总会等到它崭露锋芒的时代。

什么样的公司受人尊重?答案一定是科技公司。
很多科技公司自带光环,其中以华为的受尊重程度为最。
但是,农资领域却有些特殊,大家对科技公司将信将疑。即便是业内科技公司不少,但是却缺少通向资本的途径,缺少投资人关注,也少有科学家进入这个领域。
如果有成功的案例,这种现象将会有所改观。
希望“做行业领先、受行业尊重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蒋先芝博士表示,愿意成为行业的催化剂,“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希望对行业有所输出。我也会对团队说,希望做行业的催化剂。让大家能够看到做技术创新是有前景、有未来的”。
科学家说话、做事最忌空谈,蒋博士认真地给笔者描述了国际领先、受行业尊重的具体目标:2025—2026年,实现上市目标,几年内做到百亿元市值,继而冲刺千亿元市值。这个目标看似很大,但是若将格局放大,将企业定位于国际化的公司,一切就皆有可能。
无论是评价受尊重,还是评价行业领先,蒋博士认为,客户认可度、员工的满意度、销售收入、公司的可持续盈利都是很重要的指标。
当然,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理性投入和发展。“你的投入,你的坚持一定会有结果,但是要做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做好生存和发展的平衡。”蒋先芝博士表示,“实际上,我们以前并没有想过几年之后会怎么样,但是现在至少有一个目标在那里。企业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的,最终你的价格和价值是匹配的。”

梨是我国的传统水果,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梨的栽培面积、总产量居世界首位。
近5年,我国的梨收获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70%左右。
当前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也要认清梨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做受行业尊重的生物科技公司

“让大家能够看到做技术创新是有前景、有未来的。”

关于我国梨产业,

你了解多少?

梨是世界上的主要水果之一,梨树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强,在全球分布广泛,全世界有88个国家和地区种植和生产梨。
梨在我国被誉为百果之宗,不仅鲜甜可口、香脆多汁,而且营养丰富。

PLANTING

作物·中国

梨树是我国南北各地区栽培最为普遍的果树,除海南省和港澳地区以外,我国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种植。由于各地梨生产环境、技术、成本、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梨果生产发生了重大改变。
1978—1988年:稳步增长期。鲜梨年产量由1978年的161.68万吨增长至1988年的281.31万吨,增量达119.63万吨,增幅73.99%;梨园面积由1978年的460.32万亩,增长至1988年的745.62万亩,增长285.3万亩,增幅61.98%。
1989—1997年:快速增长期。鲜梨年产量由1989年的270.17万吨增长为1997年的653.58万吨,增长383.42万吨,增幅141.92%;梨园面积由737.33万亩,增长为1976.43万亩,增长1239.1万亩,增幅168.05%。
1998—2014年:平稳发展期。鲜梨年产量由1998年的739.04万吨增长为2014年的1809.89万吨,增长1070.86万吨,增幅144.90%;梨园面积由1390.47万亩,增长为1678.29万亩,增长287.82万亩,增幅20.70%。
2015年至今:结构调整期。近几年我国的梨产业虽然整体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增长势头并不稳定,甚至还有负增长的情况出现,且梨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我国其他水果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起来也相对较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21年我国梨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380万—1470万亩,2021年梨园面积出现明显下滑,仅为1382.42万亩,但整体效益较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明显,也因此国内梨产量整体反而再创新高,达1887.5万吨,同比2020年增长5.95%。这是我国梨产业在产业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体现。随后,2022年产季年河北局部地区有伐树、弃种的现象,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新疆减产幅度较大,但是其他主产区伐树现象比较少,全国梨的总供给相对充足。

梨种植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比较收益降低,影响果农对梨种植的积极性。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一是近年来由于用工、农药、化肥等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涨;二是梨果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比例较小,制约了梨果附加值的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就我国梨种植分布情况而言,新疆、河北、山东、辽宁等是梨的集中产区。2021年梨种植面积前十省区总面积957.06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69.23%;产量前十省区总产量1465.71万吨,占总产量的77.65%。
就产量而言,2021年河北、新疆和河南占据我国梨产量前三的位置,分别为366.58万吨、179.59万吨和139.63万吨。就种植面积而言,河北、辽宁和新疆种植面积位列前三,分别为173.15万亩、127.08万亩和107.90万亩。面积、产量、出口量均以河北省居首。
虽然优势区域表现依然强势,但是中国的梨产业发展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传统优势主产区的产业占比正在进一步缩减,一些非传统优势主产区省份的梨产业正在逐渐发力。
比如2021年河北梨园面积比2010年减少了75.86万亩,由2010年占全国的16%下降到了12.53%;产量比2010年增加了36.54万吨,但是由2010年占全国产量23%下降到了19.42%。反观其他省份地区的梨园面积反而有小幅度增加,鲜梨的产量也在同步提高。山西、贵州、云南的鲜梨年产量增长最为明显。

我国梨栽培区域广泛,土质、气候条件各地不同,品种必然众多。初步统计,目前有一定商业栽培规模的品种在90个以上,分属于砂梨、白梨、秋子梨、新疆梨、西洋梨等5大种内以及种间杂交选育的新品种。传统品种大多为中晚熟品种,如砀山酥、雪花梨、库尔勒香梨、鸭梨、茌梨、南果梨、安梨、花盖梨等,早熟品种占比一直较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梨的品种也在不断更新,各个产区梨树品种差异相对较大。
河北省保定、邯郸、石家庄、邢台一带,主要品种为鸭梨、雪花梨、圆黄梨、雪青梨、红梨等,其中石家庄赵县雪花梨种植面积达13.7万亩,被誉为“中国雪花梨之乡”;山东海阳秋月梨、黄县长把梨、栖霞大香水梨、莱阳茌梨(慈梨)、莱西水晶梨和香水梨;安徽省砀山及周围一带为酥梨产区;辽宁省绥中、北镇、义县、锦西、鞍山、阜新等地主产秋白梨、鸭梨和秋子梨等品种;山西高平为大黄梨主产区,原平则以黄梨和油梨为主栽品种;新疆主产库尔勒香梨和酥梨,2022年,库尔勒市香梨种植面积41.2万亩,产量30万吨左右。此外,甘肃兰州以出产冬果梨闻名,四川的金川雪梨和苍溪雪梨,浙江、上海及福建一带的翠冠梨,大连的西洋梨,洛阳的孟津梨也都驰名中外。
近几年,为了适应市场对鲜梨的多品种需求,梨新品种种植面积快速攀升。如,河北以皇冠梨、红香酥梨、秋月梨等为主的新品种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
其中,秋月梨近年来成为爆红的品种。与普通梨相比,秋月梨更为特殊的还是它的口感:肉质细腻,果核小,可食率达到95%以上,甜度能达到16%,含水量能达到85%以上。相较于普通鸭梨,秋月梨的零售单价要高出一倍,每斤零售价格通常在10元以上,品质高的单个的价格甚至在10—20元。
秋月梨走红的背后,是传统大宗水果的一次逆袭。但要让习惯了传统水果量大低价模式的消费者接受品质更高、价格更贵的新品种,是一次消费升级的挑战。

进入结构调整期,产区由集中走向分散

秋月梨爆红,带动传统水果逆袭

PLANTING

作物·中国

目前线下商超和水果店铺仍是梨消费主流渠道,但随着国内直播电商和农业电商持续发展扩张,梨各产地皆可销往国内各地,梨产业线上销售占比将持续增长。
在国际市场,尽管存在与日本、韩国的竞争,但我国鲜梨拥有优异的品质和相对较低的价格,优势突出。我国鲜梨一直保持着出口远高于进口的态势,但是近几年我国鲜梨出口、进口金额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鲜梨进口金额为1767.9万美元,出口金额4.74亿美元。2022年进口金额与进口顶峰时期2017年相比降低78.84%;出口金额比顶峰时期2020年下降29%。
我国鲜梨出口主要销往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近年我国的鸭梨、雪梨、皇冠酥梨等品种已打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市场,且很受消费者欢迎。
随着国际供应链修复,提高鲜梨品质,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际销售渠道,可以减轻国内库存和销售压力。

价格变动周期变短,竞争持续加剧

与阳光玫瑰葡萄类似,秋月梨也有一个外来身份—二十多年前由日本引入中国的杂交梨种,目前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都有种植。但是随着产地的增加,种植面积的增加,气候、土壤与种植管理水平的差异,加之普遍早采的乱象,造成秋月梨品质参差不齐,这不禁让人担忧秋月梨的生命周期。也因此,秋月梨最终的市场走向很难说。如果产量太大,又不注重品质,它终究会回归到普通水果。
新的水果品种从田间地头走向大众流行,需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它要满足的条件众多,首先是“好吃”(包括肉质、石细胞、硬度、汁液、风味、香气、果心等),让消费者满意;其次是“好看”(大小、形状、色泽、果皮、果点、蜡质等),让经营者满意;最后是“好管”(包括早果丰产、抗逆性强、易于栽培等),让种植者满意。最终,才能得到市场认可。
对品质而言品种选择固然很重要,但通过栽培措施如增施有机肥等提升果实品质更是可行的措施。一个新品种若要商业栽培,其抗病性、丰产性及采后贮藏运输特性等都需要系统研究,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足以前功尽弃。而梨树从定植到丰产需4—5年,一旦品种选择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所以说,有的调整是必要的,如熟期调整,增加早熟品种的比例。但频繁更换,可能就是产业衰败的魔咒。

鲜梨是季储年销的水果,替代性较强,我国一年四季的应季水果、进口水果供应丰富又新鲜,梨受季节和其他水果需求变动影响较大。就我国梨近年来价格变动情况而言,梨市场价格变动周期较短。
2021年之前,随着水果市场需求持续下降,梨整体价格也持续下降。2022年由于梨能够缓解咽喉不适症状,“冰糖炖雪梨”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梨凭借其功效一度站上市场“C位”(中心的位置),销量大幅增长。叠加全国梨总产量减产影响,2022产季国内梨产地购销两旺,价格水涨船高。2022产季全国酥梨的批发价在4.2—6.3元/公斤,皇冠梨批发价6.2—8.5元/公斤,而库尔勒香梨批发价则保持在10元/公斤以上。
2023年2月中旬鲜梨销售热度降低,价格开始下降。但进入5月中旬,河北产区鲜梨出库价格连续上涨,几乎平均以每天5元/箱的增速上涨。5月26日,净重13公斤42#皇冠梨农户价格130元/箱,收购价格140元/箱,较两周前上涨了30%;18公斤鸭梨80#130—140元/箱,较两周前上涨30%;18公斤雪花梨60#价格120元/箱,较两周前上涨20%。
嘉兴水果指数显示,2022年梨类同比价格指数全年出现两次高峰。2023年第一季度,梨类同比价格指数涨势亮眼,涨幅在45%以上;从主要代表果品来看,梨类细分果品同比价格指数多数上涨,贡梨涨幅尤为显著,同比价格指数涨幅在60%以上;香梨同比价格指数涨幅次于贡梨,涨幅先扩大后收窄,保持在50%以上。

PLANTING

作物·中国

当下,全国果品总供给充足,进口水果也琳琅满目,消费者更愿意为新鲜的、应季水果买单。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模式经营梨,将与当前消费需求和产业发展形势不符。
首先,我国梨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从增产转向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那么,该如何提升品种优势、完善种植技术标准、做好田间地头管理和商品化处理等各环节,找到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根据当地实际的气候条件,对梨树进行合理的生长管理,采取果实套袋、灌水施肥、整形修剪、及时防治病虫等技术措施,以保证其能够在更加适宜的环境中生长,提高抵抗能力,让梨既优质又高产,这是基本操作。各鲜梨主产区也有着不同的答案。比如,为保护古梨树,弘扬梨文化,赵县制定了古梨树统一管理办法,积极推行绿色种植技术,从土壤修复、有机施肥、冬季修剪、授粉等方面加强统一管理,老梨树焕发出了新生机。
另外,各地示范基地也都有“独家秘籍”,种植户或计划种植梨树的朋友们要多多学习。比如,一些示范园采用主干形省力化栽培模式,宽行密栽,不仅通风好、湿度低、采光率高,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便于“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机械设备操作;一些梨园严格采用杀虫灯、黏虫板等绿色防控手段,在土壤管理上施用有机肥,梨果品质有保障;一些梨园人为拉枝,改变枝条的生长角度和分布方向,增大树体受光面积,有利于其积累营养,提高结果率。

其次,要充分考虑整个水果市场的供需形势,以及与其他品种的替代性,合理做好全年规划,合理存储,避免赌梨炒梨心理。
梨果季产年销,4—6月一直是贮藏梨果销售旺季。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南方水果的快速发展,3—6月市场上菠萝、柑橘、荔枝、火龙果、榴莲、芒果、菠萝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油桃、葡萄、草莓、甜樱桃等设施水果,以及西瓜、甜瓜、鲜杏等应季和早熟水果应有尽有,加上东南亚水果的大量进口,贮藏梨果5—7月滞销、抛售情况时常发生。6月之后早熟梨品种开始陆续上市,若届时贮藏的皇冠梨、鸭梨、雪花梨等库存旧货仍然充足,批发价格很可能会持续走低。因此要合理做好全年规划,合理存储,避免赌梨炒梨心理。
最后,应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推动传统营销和现代营销相融合,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实施精准营销服务。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品牌农产品营销平台,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产品发布会等营销促销平台,鼓励专柜、专营店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流通渠道,扩大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新阶段,需转变经营理念

荔枝价格腰斩,

加速品种迭代优化是破局关键

文/于平平

若问初夏是什么味道的,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是荔枝味的。每年的5月下旬开始,荔枝都会冲上热搜,果肉晶莹剔透,软脆浓滑,让人口水直流。
作为南方热带果品中的骨干作物,荔枝在中国有超过2000年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汉。荔枝最初作“离枝”,《扶南记》记载: “荔枝之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其枝,故名离枝。”
提起荔枝,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关于荔枝的诗句:从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到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丘浚的“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再到李师中的“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可以说,荔枝的绝味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浪漫回响绵延不绝。

PLANTING

作物·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荔枝的国家,是荔枝的原产国。种植范围分布在北纬18°—28°,北至四川南部的合江县,南至海南岛五指山一带,贵州、浙江、台湾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云南、台湾是目前国内最具种植规模、最负盛名的7大主产区。
根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数据,2022年全国荔枝种植总面积789.11万亩,荔枝产量253.1万吨。其中,2022年广东荔枝种植面积396.99万亩,广西荔枝种植面积301.43万亩,海南荔枝种植面积32万亩,福建荔枝种植面积21.22万亩,四川荔枝种植面积18.11万亩,云南荔枝种植面积14.10万亩。2023年全国荔枝种植总面积约790万亩,预测产量约329万吨。
在这7大主产区中,两广地区(广东、广西)荔枝年产量合计在全国所占比重常年保持在80%以上,是我国最主要的荔枝生产区域,集中在5—7月上市,在全国属中晚熟产区。
其中,广东为中国荔枝适栽地域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优良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科研实力最强、连片种植面积最大、最先出台荔枝产业保护条例、古树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是第一大主产区。广东茂名种植面积近140万亩,年产量近60万吨,约占全国的 1/4、世界的 1/5,可以说全球每5颗荔枝里,就有1颗产自茂名。

根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数据,2023年全国荔枝种植总面积约790万亩,预测产量约329万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产区荔枝产量均有提升,预计总产量有望突破近5年纪录峰值。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约401万亩,预计今年产量179万吨,比去年增长22%,或创五年来新高,多个果园产量普遍有两到三成的增加,有的甚至达到六成,仅茂名就贡献了近60万吨的产量。近三年的产量数据分别为:135.09万吨、151.62万吨和126.89万吨。从产量数据上看,广东已连续4年是荔枝“中大年”。
据广西农业农村厅数据,今年广西荔枝种植面积超过247万亩,产量预计达97万吨,其中钦州产量就达50万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今年海南荔枝种植面积约33万亩,产量达到23万吨。其中,海口市荔枝种植面积12.65万亩,产量8.6万吨,是去年的2—3倍。
钦州市正和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永瑞表示,荔枝“大小年”都伤农,像今年普遍高产,集中上市之后,果农就会遭遇商贩压价,只能贱卖。一亩荔枝的种植成本由化肥、人工、种苗等构成,总体成本约1500元,而一亩荔枝大概能产400斤,除去成本,一亩荔枝的利润在2500元左右。如果再算上管护和采摘的人工成本,果农就要赔钱了。所以,这几年,虽然连年高产,但真正赚到钱的农户并不多。而且连续的大年也直接导致很多果农懒得管理了,品质也上不去,陷入恶性循环。

荔枝产业一派繁荣之下,也存在发展隐忧。例如今年荔枝不再是因为高价上了热搜,而是因为“荔枝卖出蔬菜价”上了热搜。
据央视财经报道,今年广东产地的荔枝批发价格为5年来最低,往年零售价50多元/斤的糯米糍荔枝,今年批发价跌到了15元/斤,桂味荔枝的批发价跌到了5元/斤。
今年的荔枝降价幅度究竟有多大?据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官网公开价格得知,5月上旬,荔枝批发价普遍在13元/斤以上。进入5月中下旬,荔枝批发价逐步回落,到6月已降至7元/斤左右。而截至6月底,“顶流”妃子笑价格由15元/斤,降到了前所未有的10元3斤,桂味、糯米糍这些高端品种也普遍比去年便宜了20%不止。桂味荔枝零售价由18元/斤,跌到4—5元/斤,糯米糍荔枝由原来的30—50元/斤,跌到10元/斤,黑叶荔枝价从5—6元/斤,跌到2.0—2.5元/斤,价格可谓直接“腰斩”。
价格“大跳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今年是荔枝的丰收大年,各地荔枝产量大,但需求并没有增加很多,再加上集中扎堆上市,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上不去。
荔枝是“大小年”现象最突出的作物,极易陷入“丰产不丰收” 的怪圈。
从2020年开始,在栽培管理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大背景下,我国荔枝产量连续增长,基本保持在250万吨以上,连续迎来丰收大年。

种植面积约790万亩,两广产量占半壁江山

连迎丰收大年,价格创五年新低

在荔枝市场上,品种与品质决定了价格上限。
一如谢永瑞所说,优果优价,优质果品永远有市场,不愁卖,荔枝也一样。荔枝不同品种之间的价差非常大,优质品种有着强大的市场议价权。所以,加快荔枝品种优化与品质提升是应对“大小年”、破解“丰产不丰收”怪圈的最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荔枝品种日趋丰富,上市时间从2月底一直到8月下旬。目前全国有600余种荔枝登记在案,常见的就有30余种荔枝。
5月有酸中带甜、醒脾开胃的特早熟荔枝三月红;有最负盛名的妃子笑—它的口味酸甜平衡、微微返涩,是早熟的荔枝优质品种之一,加上适合长途运输,让它成为销往省外的翘楚,许多北方人认识荔枝,就是从它开始的;还有荔枝中个头最大的火山荔枝王,是海南独有的火山岩种植的品种,个头堪比鸡蛋大小,种植于海口火山地区。

6—7月有果肉晶莹、质地爽脆的挂绿,它是荔枝中的珍品,也是蜚声中外的广东增城特有品种,因产量稀少而价值奇高,2002年增城一颗挂绿荔枝拍出了55.5万元的天价;有带着淡淡桂花香的桂味,肉质厚实,爽脆清甜;还有新生代代表的仙进奉。
目前,市面上售卖的荔枝品种以妃子笑、桂味、糯米糍三种为主,都属于中晚熟品种。除了高端品种糯米糍价格这几年还算坚挺外,妃子笑、桂味的价格优势在集中上市期逐步减弱。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荔枝品质提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晚熟品种如仙进奉、冰荔、观音绿、岭丰糯、井冈红糯、鸡嘴荔等优质特色品种供不应求,俏销市场,价格不断走高。例如广西的香山鸡嘴荔,收购价能达到50—60元/斤。
这些晚熟品种可以很好地避开集中上市期,不少还耐贮藏,保鲜期长。其中,仙进奉凭借果色鲜艳、果实皮厚、裂果率低、耐贮藏、保鲜期长、味甜、早结、丰产、稳产、晚熟等特点,种植面积在增城不断扩大。今年增城荔枝总面积19.7万亩,其中仙进奉荔枝面积就达3万亩,预计平均产量1800斤/亩,上市时间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而且增城已将仙进奉作为主导品种种植。

MARKETING

营销·时评

整体来看,荔枝产业大而不强,亟待由量向质转型升级。
首先,要考虑从品种选育入手,让早熟的品种更早熟,晚熟的品种更晚熟,以延长上市期;其次,还要从保鲜技术和改良品质方面入手,以延长荔枝的货架期;最后,就是要延长产业链条,让荔枝产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加,这个产业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加速品种、品质迭代优化与提升

盐城,处于黄海之滨,历史上以“煮盐”著称,是个富庶的地方。
盐城介于南方和北方之间的风貌和物候,使得盐城人兼具南北方人的优势,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柔韧。所以,盐城人务实、能干、坚韧、反应快,在多维的竞争中总能率先发现优势,抢占先机。
当接触了住商盐城总代理、盐城中农悦农农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悦农”)董事长徐宁之后,发现他真的是眼光独到,不愧是当地农资经营的佼佼者。每一次腾挪,每一次预测和判断,都是不断地发现并找到机会点、挖掘新优势的过程。

品牌故事

BRAND STORY

文/赵 丹

住商盐城总代理、盐城中农悦农农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宁

于腾挪中,

不断发现新优势

拜访徐宁是在中农悦农位于盐城的一个仓库,即便是刚从外地赶回,他脸上也丝毫不见疲态,迅速开启了我们之间的对话。
和大多数经销商源自供销系统不同,徐宁开玩笑地说:“从汽车到农资,我也算跨界了。”
毕业于江苏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的徐宁,一毕业就分配到了盐城的国企江苏悦达集团的前身盐城拖拉机厂(现名江苏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29岁就做到了高管。2002年,企业改制,响应政府号召,他开始转战农资市场主动创业。
虽然没有现成的资源,但是也没有既往的思想包袱,凭借以前的人脉以及眼光,徐宁先从山西企业的氮肥入手,有了优质企业的货源,很快他们就站稳了脚跟。
“从门外汉成了专业公司。”徐宁这样评价中农悦农。
完成了从汽车到农资的腾挪后,他们又开启了公司位置的腾挪。由于交通及其他原因,他们的公司从盐城迁到徐州,2008年又迁回到盐城发展。
大化肥、大贸易,最重要的就是资金和仓库。徐宁很快就选定了位于阜宁火车站附近,毗邻铁路线,距离343国道和阜溧高速不足3公里的位置建立农资仓储物流中心,能实现化肥快速调配,辐射盐城、淮安及连云港等周边100多公里的用肥市场。中农悦农目前有4个仓库,其中在阜宁的仓库,是江苏北部地区最大的化肥仓储中心,也是国家化肥储备库,库容量在5万吨以上。
中农悦农的化肥大贸易做得顺风顺水。“我们合作的基本上都是行业品类的前几名,产品品质有保障,企业货源稳定。”徐宁表示。
这样的规模、实力一般的平台商都是没有的。

跨界,“外行打败内行”

盐城是一方农业厚土,是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89.31万亩,粮食总产量715.8万吨,优势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大麦等。
2008年之后,市场上的肥料产品渐渐供大于求,而且土地流转加速,盐城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70%以上,个别村甚至能达到95%。在作物足够集中的地方,大种植户的出现,致使农资流通中的批发环节失去了生存环境。
徐宁董事长和总经理季斌开始思考转型的问题:之前主要是服务代理商,之后可能就要协调货源、服务大户和作物了。“大户越来越多了,而盐城地区乡镇经销商服务不了,量也上不来,我们就想着能不能主动去找客户。”徐宁表示。聚焦小麦和水稻,直供大户,就成了他们的新目标。

聚焦作物,重新发现优势

品牌·故事

Brand story

直面客户
相对于贸易而言,直供大户当然不容易,首先就是要直面客户。
“做贸易省事儿,直供大户比较复杂、繁琐。”徐宁开玩笑说,做贸易的时候,有时候两边不见人,钱就到账了;做大户,他们得去集市一张张发传单。
说干就干,徐宁带领大伙就开始去集市发传单,找客户去做推广。
做大客户就要知道大客户的需求点,客户群体改变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改变了。
以江苏农垦为例,一是种植面积大,江苏农垦位于响水县的黄海农场,耕地面积就超过19万亩,农资产品需要省心省力;二是配套水平高,大型农业装备设施齐全,农资产品要适合轻省化作业;三是对农资产品要求高,即便是安全可靠、性价比高,想进入采购名单也不容易;四是走在贯彻国家相关政策的最前列,农资产品肯定要符合减量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
“我们现在服务的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有400个以上。”徐宁表示。

补全品类
直供大户,即便是只做植物营养,产品线肯定也得全。
原来中农悦农在氮、磷、钾这些单质肥上优势明显,复合肥是有些弱的。单质肥市场集中度高,质量没有太大差别,对于他们而言,复合肥的“水”有点深。
“复合肥怕有质量问题,影响我们的信誉。”徐宁坦言他们一开始没有代理复合肥的原因。当和种植户接触多了后,知道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中农悦农尝试去做一些针对性的产品方案。
住商肥料凭借“脲醛缓释工艺”进入中农悦农的眼帘。
“我在日本待过两年,知道他们对产品品质的把控更严格。”徐宁介绍,“脲醛缓释工艺是住商肥料独有的,可以保障独特性;住商肥料在中国是合资企业,能保障产品的稳定性。”
在具体的施用过程中,住商肥料适合现代农业的轻省化作业。采用脲醛缓释工艺生产的肥料,既能满足作物前期对养分的需求,又能满足作物中后期对养分的需求,让作物“前期不旺长,后期不脱肥”。
住商肥料虽然价格高,但是投入产出比算下来,还是划算的。
2015年开始,双方开启了合作。差异化的产品,能使经销商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增长,有时候就是因为抓住了一个机会性的红利产品。

专注作物做实服务
聚焦,创造新业态;创新,满足种植者的需求。
住商肥料派出8人服务团队协助中农悦农做大户的示范及推广。前三年这个团队每天的基本动作就是搜集小麦、水稻的种植数据,做对比试验。一位住商肥料的服务人员说,几个农场跑下来,就几百公里了,但这是他们的常态化作业:搜集土壤及作物生长数据,做土壤检测,为大户量身定做产品。
推广没有捷径,即便是住商在大江南北都家喻户晓,但是去一个新的市场,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技术独特、产品品质优、服务好、市场反应快”是徐宁对住商肥料的评价。服务好,常年做扎实的试验、示范动作;市场反应快,能根据麦、稻以及经作特征生产出针对性的产品,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
优势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投入产出比对照,即便是挑剔的客户也会说,产品虽然贵了些,但是用起来性价比还挺高。
付出总有回报,从第一年小面积试验种植,到接下来几年扩大面积中期试验种植,住商肥料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认可。现在,住商肥料已经在苏垦盐城的八个农场全面推开。

中农悦农有别人没有的优势,譬如目前的规模和资源;也有大家都能学到的长处,譬如适时改变自己的策略,找到合适的产品,持续组合成自己的新优势。
笔者不知道未来他们会发展到哪一步,但是,遇到问题会腾挪,能够通过创造新条件,发现新契机,从而打开新局面的人,未来注定充满想象。

Brand story

品牌·故事

凯米瑞水溶肥项目湖北揭牌

产销规模13万吨,

2023年6月18日,湖北凯米瑞特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凯米瑞”)在湖北宜昌姚家港化工园揭牌。
建成投产后的湖北凯米瑞将实现年产能13万吨的产销规模,其中粉剂水溶型肥料年产能8万吨,液体水溶型肥料年产能5万吨。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礼树教授、枝江高新区副主任兼姚家港化工园主任汪鹏、全国新型肥料应用与推广联盟理事长汪文波、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生物刺激剂专委会秘书长熊思健、瑞丰生态集团董事长陈秋雄、湖北曲辰董事长周立颖等专家、领导与各厂家、经销商代表等150余人出席揭牌仪式。

湖北凯米瑞由广东凯米瑞特肥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曲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
湖北曲辰董事长周立颖在揭幕致辞中表示,湖北曲辰与广东凯米瑞达成战略合作,强强联手,资源整合,共同成立湖北凯米瑞特肥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凯米瑞正式成立并运营后,将在配方设计、原料采购、自动化生产、成品控制、技术服务、实验检测等多个环节严格把控,执行高端水溶肥料生产标准,建设全自动水溶肥料生产线,在关注土壤健康的同时,聚焦作物,共同为中国水溶肥料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枝江高新区副主任兼姚家港化工园主任汪鹏表示,湖北曲辰和广东凯米瑞达成的战略发展合作,既是湖北曲辰和广东凯米瑞抢抓机遇、勇立潮头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枝江市深入推进化工产业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的生动实践。双方的合作,将为加快建设“四个枝江”、奋力争当全国“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市提供有力支撑。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礼树教授认为,湖北凯米瑞的成立是瑞丰生态集团一项重大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瑞丰生态集团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其创新奋斗精神和优秀的团队工作能力,一定会帮助湖北凯米瑞取得更加耀眼的发展成果!

多方携手共建高标准工厂

早在2015年,美国在肥料使用中水溶肥料占比就已经超过了70%,且拥有3000多家水溶肥料厂家,年消耗液体肥料1600多万吨。以色列目前几乎完全使用水溶性与液体肥料,欧洲发达国家也主要是使用水溶性与液体肥料。
我国的水溶肥料和水肥一体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多项政策都在鼓励新型肥料发展。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 《到2025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限制化肥总体施用量,要求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 43%,并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大力推广高效环保的新型肥料。
政策调整势必倒逼企业改革,朝着高效肥料的研发生产转变,给新型肥料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各企业跟随政策指引,积极响应水肥一体化的发展政策,积极布局液体肥料市场,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液体化肥产品种类不断增多。
随着中国水肥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近几年中国农业设施的进一步普及,湖北凯米瑞的揭牌运营,将会改写中国水溶肥行业的格局。其在新一轮农业绿色发展的浪潮中将大展身手,为中国农业作出卓越的贡献,创造全新的绿色农业财富。

新型肥料创造绿色财富

湖北凯米瑞揭牌仪式参会嘉宾合影

品牌广告展示

品牌广告展示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