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销售与市场·农资与市场》2023年3月

信心回暖

卷首语

文/赵丹

经济回暖提振了市场的信心,科技创新增强了正增长的信心。

今春的市场,进入状态特别快。
市场复苏伊始,各行各业的竞争已趋向白热化。
市场回暖是利好,企业要拼命将利好转化为自身腾飞的机会。
首先是文化产业的火爆出圈。
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5.30亿,国内旅游总消费2.04万亿元,较之前下降明显。为了吸引游客,为了宣传旅游资源,各地文旅局长先后出镜,用极具创意的短视频,为家乡代言。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消息,预计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恢复至2019年的约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
然后是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42.93万亿元,网购用户规模达8.4亿人。随着用户规模触达天花板,获客成本也在持续攀升。3月8日,京东正式上线“百亿补贴”频道,并将其升级为一级入口。很多分析人士称,这场价格及用户之争使得电商巨头贴身肉搏,将引发新一轮价格战,微利时代到来了。
再说农资行业的存量竞争。
去年化肥总产量下降至5471.9万吨,全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249.7万吨,农药化肥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为了保存量,为了更好地启动、开拓市场,2月中旬起,行业已经调至会议模式。

各种面对面的会议纷至沓来:有室内推新品订货,有田间示范观摩;有千人、万人渠道网络大会,也有针对性的区域客户小型会议。
每一场会议都能人员爆满,也是近期会议的一个特点。感受会议氛围,看新品,看区域市场风向是多数人的目的。
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
既然市场收缩了,大家的增量机会就聚焦在“存量”和“竞争”上了。想办法去扎根,让自己变得更坚韧。
大企业在合纵连横。或者和中小型创新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合作细分品类,做品类的补充,找到新的增长点;或者和其他领域强者搞品牌共建,不断拓疆;或者做产业链的延伸,向上占领矿产资源,向下占领种植资源。
相信专业的力量。
更加注重产品和营销创新,不再强调量的增加,而是将收益的增长作为年度考量的新标准。有的细分品类企业已经造船出海,去寻求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合作。
在推广方面,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价值服务。
有人戏言,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
为什么大家愿意这么拼?因为有对未来的信心以及有信念在支撑。
对于农资行业而言,其实机会一直在。市场在回暖,信心也在回暖。经济回暖提振了市场的信心,科技创新增强了正增长的信心。

CONTENTS

目录

销售与市场 · 农资与市场 2023/03 中

CONTENTS

目录

销售与市场 · 农资与市场 2023/03中

读懂·大家
赵云和博士:用自然科学方法去认知特肥
调研·观察
肥料登记管理是新型肥料创新“指挥棒”
严重缺磷,如何避免引发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
丙硫菌唑风口期已至
作物·中国
一作区,如何选择马铃薯品种?
和火龙果是同类,燕窝果为什么这么贵?
营销·时评
从优胜劣汰到异胜同汰,企业该如何胜出?
未来5年,这7种农资店将被市场淘汰

42
42
47
47
50
52
56
56
59
62
62
66

【卷首语】
信心回暖
看见·行业
原创专题/ 聚焦油料作物: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油料作物,为什么持续受到关注?
大豆扩种浪潮来临,1.54亿亩农资市场机遇可期
减种与复兴交融,7000万亩花生农资商机不减?
扩种潜力大,油菜农资市场暗藏了哪些机遇?
绿色·农业
产量、施用量齐跌,企业如何突围?
市场观察:农业数字化狂飙而来
我国农化行业未来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云飞科技:农业科技创新,守护粮食安全

3
6
14
16
20
25
29
34
34
37
38
40

看见·行业 | 图说

2月26日,由农资与市场传媒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马铃薯产业大会在河北张家口成功召开。

2月9—10日,2023年绿业元网络年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盛会重启,搅热行业

行业重启,价值、资源汇聚都由一场场盛会来搅热驱动

万象“耕”新

一年春耕好景,在田间的观摩、在菌种库的探看里纵览

农业人的春启战场永远在田间,观摩会是最直观洞察种植及作物风向的第一窗口。

睿评

冯卫东
农资与市场传媒首席专家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00万亩以上,占全球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7%。但是,单产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所以,未来我国马铃薯产业无论从单产提升,还是品质提升上,都有很大的空间可挖掘。

张互助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秘书长

马铃薯产业今后必须要从调整布局、生态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造品牌、精深加工等方面着手,建立全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搭建期货市场和“互联网+”融媒体销售平台,大力促进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

李冬虎
内蒙古格瑞得马铃薯种业董事长

马铃薯产业需要加速推进“四化”:1.观念信息化,决策要依据充分的信息;2.金融、农资推广一体化;3.水、肥、药、技术规范化;4.产、供、销市场化。

张敏
上海钢联农产品马铃薯分析师

2023年马铃薯后市价格行情利好、利空因素交织。库存薯利好点在于余货量少、销售时间还有;利空点在于好货少、质变率上升、叶类菜量价影响。新薯利好点在于面积减种预期、南方减产预期、错峰上市;利空点在于叶类菜供应量价影响。

魏景龙
乌兰察布德民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铃薯种子端的发展机遇与新趋势在于实生种子、整薯播种、超级脱毒、雾培法、航天育种、生物育种、射线诱导、基因编辑等。

孟宪东
北京东成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铃薯农场发展必须经过职业—事业化、数字—标准化、特色—规模化和现代—产业化的四个阶段,不存在“跨越式”发展。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有平台(共创共享)、互联网(免费赋能)、资本(放大加速)、供应链(资源垄断)、连锁(复制增效)。

看见·行业 | 热点

2月9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14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鼓励煤炭供应企业、铁路部门与重点化肥生产企业签订产运需三方中长期合同。各地电力运行部门和电网企业要加强电力调度,支持化肥生产企业签订电力中长期合同,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不对化肥生产企业实施有序用电。

14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

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指出,抓紧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强农田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支撑。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全国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

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热点

数据

2月23—24日,在山西晋城召开的2023年春季氮肥市场形势分析会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指出,2023年全球氮肥供应紧张局面将逐渐缓解,但煤炭、天然气的供应形势将依然偏紧,预计春耕期间氮肥供应形势将整体好于去年。

今年春耕氮肥供应形势好于去年

据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数据,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192亿元,同比增长23%,巩固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全球第一地位。

5.46万亿元

2月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稻田油菜免耕飞播生产技术规程》等160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23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多项标准与农资行业相关。

160项

3月2日,科迪华宣布完成对兴播和世多乐的收购,从而在快速扩张的生物制剂市场进一步巩固了全球领导者的地位。兴播是总部位于西班牙穆尔西亚的微生物技术专业公司,世多乐是生物制品行业最大的独立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

科迪华完成对兴播及世多乐的收购

2月9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吉林省关于2023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的政策》。2023年吉林省将加大大豆生产支持力度,原则上,东部和西部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亩均要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20元左右,中部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亩均要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320元左右。

320元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快报统计,2022年全国累计生产合成氨6095.8万吨,比上年增长3.2%;氮肥产量4131.0万吨(折纯),比上年增长2.6%;尿素产量5761.3万吨(实物),比上年增长3.6%。

6095.8万吨

看见·行业 | 关注

2022年大田农药登记锐减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大田农药登记是锐减的。
经检索中国农药信息网,2022年共有438个农药产品获得大田农药批准证,其中大田农药制剂为387个,大田农药原药和母药分别为45个和6个。此数据相比于2021年同期近2500个产品已出现大幅度下降,且在2022年没有新的有效成分被批准。

具体来看大田农药制剂方面,除草剂仍占据半壁江山,登记产品为135个,接下来占据较大份额的则是杀虫剂/杀螨剂98个、杀菌剂86个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诱抗剂52个,其余的农药产品还包括杀线虫剂2个、杀螺剂2个、杀鼠剂1个和昆虫信息素1个。
2022年多个农药原药登记迎来爆发,广受业界关注的包括丙硫菌唑原药13个;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原药7个;精草铵膦原药3个;草铵膦原药1个。
除了引起广泛关注的丙硫菌唑、氯虫苯甲酰胺等热门农药品种之外,2022年也新增了包括苯唑草酮、芸苔素、吲哚丁酸、丁氟螨酯、环磺酮等共计22个原药/母药获得登记。
根据数据汇总统计可以看出, 2022年相对属于中国农药登记的小年,但仍有多个原药品种按照新规要求完成了原药登记,丙硫菌唑、氯虫苯甲酰胺等农药品种登记也迎来爆发,这也预示着随着中国农药新规的深入实施和合规引领,未来会有更多绿色、高效、低风险农药品种实现登记上市。

成长空间

扩种潮下的

聚焦油料作物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于平平 胡晶晶 苏园芳 杨建召 沈南 刘千里

近年来,在端稳中国人“油瓶子”政策导向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持续加大国产油料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国产油料自给率,国产大豆、油菜籽、花生、葵花籽、亚麻籽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尤其是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要求我国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以来,以大豆、花生、油菜为代表的油料作物相继掀起扩种的高潮,面积、总产量显著提升,并连创纪录。
油料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不断扩大的背后自然也拉升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需求,进一步扩大农资市场“油量”空间。
只要农资企业、经销商瞄准需求发力,抓住机遇就能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此次专题我们着重聚焦大豆、花生、油菜三大油料作物,深度调研、充分展示这三大作物在种植端、农资需求端的新变化、新特点、新商机。

需求旺盛,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
现在的“油瓶子”里主要装了哪些中国油?我国食用油的消费量有多大?
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中国食用油需求远超其他地区。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在食用油需求方面仍保持增长势头。到2021年,中国食用油总消费量提升至4233万吨,同比增长3.9%。
那么,国产油料一年可以榨多少油?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油脂分会名誉会长王瑞元先生发表的《关于2021年我国粮油产销和进出口情况简介》显示,国产油料一年可榨菜籽油425万吨、花生油322万吨、大豆油57.8万吨、葵花籽油12.5万吨、茶油75万吨、亚麻油(胡麻油)9万吨、芝麻油8万吨、玉米油150万吨、稻米油50万吨、棉籽油110.5万吨、其他5万吨。合计仅为1224.8万吨。
这样看来,我国食用油需求存在巨大缺口,目前我国仍是油料和食用油进口大国。长期以来,中国主要油料国内生产量低于国外进口量,中国油料市场高度依赖于外国油料进口。2016年中国进口油料占市场流通油料总量比例增至64.15%,2018年国内油料年产量开始增加后,该比例才有所下降。2021年,中国油料市场进口油料占比降为59.67%,油料进口量为1.02亿吨。
此外,我国还直接进口食用植物油来弥补缺口。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进口量为1131.5万吨。
总体来说,国产油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有效需求,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
因此,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生产,提高自给率,扭转油料依赖进口的局面,事关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数据显示,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达1.54亿亩,比上年增加2743万亩,产量达2028万吨,增加389万吨;花生种植面积增加至7125万亩,产量增加至1830.8万吨;油菜面积达到了1.09亿亩,比上年增加了近400万亩,产量达到了1553万吨,增产81万吨。整体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特色油料中,芝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中有增,以河南、湖北为主,全国芝麻消费量超130万吨;向日葵和胡麻种植面积以及总产量小幅下降;油茶种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产量达62.7万吨,产值达1160亿元,向精炼油、化妆品基础油等方向拓展。
今年,我国将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百分点,牢牢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新品种+新技术,助力提质增产
目前中国油料作物与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相比,大部分油料作物面临着单产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和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另外,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方面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
以上种种因素,直接导致种植者种植油料作物积极性不高,也阻碍了我国油料作物继续扩种。
要想扭转油料依赖进口的局面,提高油料自给率,就要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补贴力度,调动种植者种植大豆和油料的积极性,这是对种植者最直接的激励。更重要的是要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大豆油料种植者提质增产,提高收益,这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油料作物,

为什么持续受到关注?

产能提升初见成效
受种植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3—2018年,中国油料种植面积波动减小,2018年之后油料作物面积开始小幅度回升。近几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相对较为平稳,2021年中国油料种植面积为19653.36万亩,较2020年减少了40.36万亩,同比减少0.20%。油料产量在前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基础上,突破并在2016年之后站稳3400万吨台阶,2021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613.17万吨。
其实,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大豆”“油料”之后,这两个关键词就再也没有缺席过。但2022年有所不同,“中央一号文件”用了较大篇幅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并就此提出多个具体措施与路径。
此后,以大豆、花生、油菜为代表的油料作物相继掀起扩种的高潮,面积、总产量显著提升,并连创纪录。

我国是全球重要的油料生产大国,油料作物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作物。我国人口众多,也是食用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国产油供给却不能满足国内的有效需求,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为了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我国掀起了油料作物的扩种高潮。

原创专题

帮助种植者能种、会种、种得好
以技术创新支撑实现大豆、油料全面持续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增加种植者的收益,这才是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旧技术必须最大化应用,新技术也必须产生。只有不停地做技术和产品迭代,才能满足种植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比如,中国工程院李培武院士发明毒素阻控与诱发结瘤耦合的生物菌剂ARC-BBBE,揭示了黄曲霉合成阻断路径,研制出绿色阻控剂,并进行了技术转化,获得了国家微生物肥料登记证,实现了产业化。
再比如,我国大豆小面积攻关亩产突破330公斤,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
而让技术成果在田间落地,帮助种植者能种、会种、种得好,满足种植户需求,则是企业、经销商拿下市场的关键。
当下,种植者对于扩种大豆油料“如何种”很关心,对技术指导需求强;对肥料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病虫害痛点多,需要综合解决方案。
随着大豆油料种植越来越受重视,消费者对食用油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种植户不仅追求产量,还非常注重品质。因此,科学合理的提质增产方案自然就更容易赢得种植者的心。
因此,企业要针对不同土壤条件,不同作物、不同时期需肥、用药需求,甚至不同种植户的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或者用药方案,做好技术服务;经销商、零售商要积极向服务商转型,围绕作物精耕细作,以优质产品+技术+服务,让广大的种植户提质增产,获得好收益。

品种、农机直接关系种植效益
扩种大豆、油料,品种、农机是关键,直接关系种植效果和效益。
提高单产、品质,良种是关键。虽然,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近几年,我国大豆、油料育种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如培育出中油杂系列、华油杂系列等许多优质油菜品种,审核通过的高油酸花生品种也早已超过了100种。
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费工费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者种植大豆、油料的收益,并影响其种植积极性。因此扩种大豆、油料,高效种管收作业机具是另一个关键点。
比如,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是解决茬口矛盾,扩大南方冬闲田油菜种植的一项重要技术,作业效率可达5—8亩/小时,作业成本却只有人工移栽的1/10。
再比如,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发的排种器,能够实现大豆、玉米同时播种,效率提升30%。

补贴调动积极性
继续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生产,重点在于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可以通过提高对种植大豆、油料作物的补贴金额,调动种植者生产的积极性。比如大豆,补贴加上卖农产品收入才能与其他作物的收益相抗衡,补贴是稳住大豆种植面积,甚至是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重中之重。2022年黑龙江大豆每亩补贴248元,吉林333—500元,辽宁260—270元,内蒙古260元左右。今年大豆粮补的金额将会继续保持高位,而且依然远远高于玉米的补贴金额,预估吉林大豆生产者补贴亩均要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320元左右。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原创专题

其中,东北三省一区作为我国优质大豆主产区,承担大面积恢复大豆种植的主要任务。东北产区的黑龙江占全国产量的将近一半,内蒙古占全国产量的一成以上,两者之和占区域产量的九成以上,占全国产量的将近60%。
在多方努力下,2022年我国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的扩张立竿见影,成效显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54亿亩,比2021年增加了2743万亩,大豆产量2028万吨,创历史新高,自给率提高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均居全国第一。大豆播种面积7397.5万亩,占全国的48.1%,超国家下达任务指标665.9万亩,比2021年增加1565.9万亩,增长26.9%,占全国增量的57.1%。大豆产量达到190.7亿斤,占全国的47%,同比增加46.9亿斤,增长32.6%,占全国增量的60.3%。
绥滨县连生乡丰硕农资商店于家友表示,黑龙江大豆这两年种植面积整体增长20%—30%,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的拉动,一是国家政策导向、补贴增加的刺激;二是2021年以来大豆价格的高开高走(2021年黑龙江大豆收购价在2.5—4元/斤,2022年3—4.5元/斤),农户收入显著提升,积极性进一步被调动起来。这两年黑龙江大豆扩种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区域,土地流转的速度在逐渐加快,一家两三垧地的种植户在减少,十垧以上的大户在增加。

政策引导、价格高企驱动
全国掀起大豆扩种浪潮
都说2022年是个大豆年!它将作为一个里程碑写进中国农业的发展史中。因为从这一年起,扩种大豆,已经不仅仅是市场的需求,而且已经上升为国策。
其实,作为重要的战略大田作物之一,国家连年出台扶持大豆种植的政策。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有13份“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大豆生产,特别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以来,文件已经连续第四年聚焦大豆的种植推广。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继续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文件同时指出,要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在总体目标上,在1月18日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表示,2023年我国将扩大豆、扩油料,再扩种1000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
在落地上,以内蒙古、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以四川云南为主的西南产区以及长江中下游、西北、南方产区都相继调整结构,推动大豆扩种增产。
油料自给率的提升持续被政策强调,但执行层面,国产大豆的面积扩张更为立竿见影。

大豆扩种浪潮来临,

1.54亿亩农资市场机遇可期

要想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 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是核心。
从种植端来看,一直以来,大豆都是全球各类作物中极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居民饮食消费和畜禽养殖中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三年,在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全球大豆供应链不确定性持续增加,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加大的背景下,大豆的战略地位也愈发凸显。
从农资端来看,大豆的农药市场仅次于果树、蔬菜,列第3位,如果以单一作物计,大豆的农药市场列各种作物之首(谷物类还包括大麦、小麦、小米等)。同时,大豆还是世界第一个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亦为最大的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可以说,大豆油料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从2022年开始,“扩种大豆”也一举成为农业领域最火热的字眼。尤其是今年,2月1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再次聚焦大豆生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
无疑,在扩种浪潮的带动下,大豆的种植前景将会持续向好,大豆农药、化肥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期。

要想端稳中国人的“油瓶子”, 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是核心。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原创专题

种植成本不断攀升
地租、农资和人工成本上涨显著
近年来,我国大豆种植成本是不断攀升的。其中,地租、农资和人工成本上涨最为显著,且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出口国的生产成本,再加上价格波动剧烈且未跟上成本上涨步伐,国产大豆种植收益是不断下降的,收益长期低于玉米等作物。
于家友直言,一直以来,种大豆“不挣钱”基本成为农民共识。所以,对农民来说,玉米和大豆,种啥都是种,就看哪个效益高。这两年黑龙江两三垧地的种植户减少的原因多是受种地成本增加的因素(种子、化肥、农药、人工、包地费用,飞防、收割、仓储等其他费用)影响。2022年,黑龙江一垧地大豆地租12000—16000元,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3000元左右,人工1000元左右,总成本合计20000元左右。种一垧大豆产量6000斤左右,以一斤2.8元成交来算,总产值16800元,补贴3700多元,玉米大豆轮作补贴2250元,合计补贴6000元左右,总收益达到22800元。一垧大豆净收益不到3000元。所以,今年黑龙江省东部和北部区域仍以玉米种植为主,大豆增量主要来自“水改旱”。
尽管农户种大豆“不挣钱”,但玉米大豆轮作仍然有其必要性,因为这样可以防治病、虫、草害,调节黑土地肥力,还有利于下一茬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而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就是大豆生产者补贴有可能又要提高了,将进一步有力缩小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效益比值。同时,相应的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也将进一步完善,总的来说,大豆的种植前景还是可期的。

种衣剂、除草剂、植调剂迎来新的增量契机
大豆扩种,最先带动的一定是豆田农药的销售增长,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大豆农药市场前景将持续看好。
据东兴化工测算,如果中国大豆自给率提升10%,对应国内大豆产量增量在1000万吨左右,预计将带动国内相关农药新增需求约10亿元。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整体来看,大豆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粗略估计仅2022年就带动豆田用药量增长15%以上。
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截至2023年2月15日,有效期内国内大豆登记农药产品共1501个,包括1160个单制剂和341个混剂。
种衣剂市场:克百威面临淘汰,精甲·咯菌腈是登记热点成分
大豆扩种后,作为病虫防治第一关的种子处理剂的使用量也将稳步拉升。
种衣剂在国内大豆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而且随着种衣剂研究与应用技术的深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种衣剂因其所具有的杀虫、杀菌、壮苗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据了解,黑龙江目前仅有1/3左右的大豆在播种前进行种子药剂处理,提升空间极大。
吉林省吉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费千武表示,种衣剂的使用能为大豆实现有效防治病虫害、增产增效提供保障,所以这几年在主要大豆产区的推广非常迅猛。黑龙江大豆种衣剂的使用较为普及,实际使用面积已经超过了2000万亩,使用比例达种植总面积的1/3以上。目前,国内大豆种衣剂产品的成分配比、性能相对单一,产品配方以克百威加福美双、多菌灵为主,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含有克百威的大豆种衣剂属于高毒农药,2025年底将会被正式淘汰。
而克百威一旦全面停用后,我国大豆种子处理剂市场将出现较大的空缺,亟待新型替代产品来填充。精甲·咯菌腈成为这几年农药厂商种衣剂登记的热点成分。含咯菌腈混精甲霜灵或噻虫嗪成分的绿色大豆种衣剂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产上。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原创专题

费千武介绍,精甲·咯菌腈防治由高等真菌引起的苗期病害及由低等真菌引起的土传和种传病害,专用于种子处理,使用方便、安全,不污染环境。既可供种子公司作种子包衣剂,也可供农户直接包衣,对大豆的根腐病、立枯病、猝倒病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当前在黑龙江大豆区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先正达、拜耳、安徽丰乐、吉林八达、辽宁壮苗、黑龙江护苗科技、深圳千色龙等国内外种衣剂企业在国内大豆主产区都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占比。先正达的亮盾®(25克/升咯菌腈+37.5克/升精甲霜灵)、利农®(氟唑环菌胺 4.85%+咯菌腈 2.55%+精甲霜灵3.6%)、迈舒平®(22.2%噻虫嗪+1.1%咯菌精+1.7%精甲霜灵),在黑龙江市场都是明星大品。
除草剂市场:最受益品种咪唑啉酮类和二苯醚类
大豆对农药需求中,除草剂占了75%,大豆扩种对大豆相关除草剂需求势必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最受益品种是咪唑啉酮类和二苯醚类。
“除草剂始终是厂商在大豆上登记最多,投注最大精力的第一大品类。因为目前我国种植的都是非转基因大豆,所以,除草剂的主要品种是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和二苯醚类除草剂,这两个品种的销售额在全部大豆用农药品种中一直保持着领先。而大豆扩种,也将使这两个品种最受益。特别是随着我国大豆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两个除草剂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打开。例如,以氟磺胺草醚为代表的二苯醚类除草剂在黑龙江的使用量会再上台阶。”费千武表示。
目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是国内大豆用除草剂中最大的品种,既可做土壤处理剂,又可茎叶喷施,具有除草效率高、使用剂量低、毒性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咪唑喹啉酸(灭草喹)、咪唑乙烟酸(咪草烟)、甲咪唑烟酸(甲基咪草烟)、甲氧咪草烟等4个产品主要用于大豆。
其中,甲氧咪草烟是当前备受瞩目的新兴品种,市场潜力不容小觑。截至2023年2月15日,甲氧咪草烟大豆用产品6个,均为4%的水剂。据了解,目前甲氧咪草烟在国内黑龙江等大豆田除草剂市场所占比重还是比较低的,相对销售额也是极小的。但可以预见,随着大豆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的推进,低毒高效的甲氧咪草烟需求与推广和市场占比会进一步加大,可谓前景广阔。
除此之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面积的增长,对同期播种的大豆和玉米安全高效、广谱、便捷的封闭除草剂品种及其组合,也具有极大的布局空间。

植调剂市场:苯肽胺酸、二氢卟吩铁等新品种值得关注
植调剂在我国大豆主产区的应用非常广泛,科学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结荚率、促进大豆早熟、改善大豆品质和产量、提高蛋白质含量,还可以用于播种前种子包衣,可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大豆种子发芽等。而近几年随着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提升,农户使用植调剂保障产量和提升品质的动力也进一步提升。植调剂用量逐年快速增长,也和杀线剂一样成为近年来厂商竞相布局的热点品类。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3年2月15日,大豆上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有19个,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芸苔素内酯,有3个,其他包括羟烯腺嘌呤、几丁聚糖、吲哚丁酸、苯肽胺酸、28-表高芸苔素内酯、二氢卟吩铁各1个。
可以看出,近年来涌现的苯肽胺酸、二氢卟吩铁为代表的植调剂新品种在大豆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爱利思达、云大科技、陕西上格之路、江门市大光明、郑氏化工、南京百特都是这个市场的佼佼者。
“目前大豆植调剂市场的主要问题是比较混乱,泥沙俱下,产品参差不齐,甚至出现营销过度,夸大其词,农户难以辨别并科学使用的乱象,亟待规范。而我们的二氢卟吩铁这三年多来已经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农场、九三农场,安徽的宿州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平均亩增产可达到10.5%,接下来会进一步加大产品在全国大豆产区的投放和推广力度,打造品牌。”南京百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马玉林表示。
当前植调剂19个登记产品仅仅占大豆用农药登记产品总数的1.3%,相对属于空白市场,留给厂商扩展登记新品的机会还非常多。可以预见,在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和提质增产理念的驱动下,大豆植调剂可挖潜的空间还非常大,市场前景无限。

成本低、性价比高的专用肥、功能性特肥都是蓝海
一直以来,相较于水果、蔬菜等作物,肥料行业对油料作物用肥的开发都相对滞后。这是油料作物的种植短板,也是肥料行业的蓝海所在。所以,大豆扩种,对多品类肥料产品的需求拉动势必是非常显著的。
相比其他大田作物,大豆的用肥水平和使用量是相对较低和较少的。一如湖北三宁化工农化服务部部长赵洪涛所说,有别于其他大田作物的减肥境况,大豆是需要“增肥”的,需要引领农户走出“不需肥”的误区。大豆是固氮性作物,重点是补磷、钾,但是因为大豆整体的产出比不高,农户多是一次性的种肥同播为主,特别像黑龙江省的土壤肥力较高,农户的施肥量相对就更少一些。但在大豆扩种的情况下,高效、绿色、性价比合理的专用肥不可或缺,需求会进一步提升。
六国生态农业公司黑龙江销区总监杨智平表示,大豆面积的增长势必会带来整体用肥需求的增加,首先是高磷肥需求,其次是二铵需求增加,但用量都不是很大。例如,黑龙江区域大豆亩施肥量多在25—30斤,跟玉米相比施肥量较少,相应的总化肥用量也较少。同时,在国家扩种、提高单产政策的导向下,功能性特肥产品也有不小的增量空间,例如既能促进大豆增产、改善品质,又能培肥地力养地的菌肥是一个很大的方向,当然,各种大豆专用肥销量也会提升不少。
拉多美鲁南大区经理王德华则直言,总的来说,鉴于大豆整体的产出比不高,成本低、性价比高的复合肥、专用肥、功能性特肥在大豆上都有市场,特别是专用肥。目前肥企集中布局的区域还是在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产品目标都集中致力于大豆的增产增效。
目前,三宁在华南、长江流域结合大豆土壤特性、种植习惯,针对性地开发推广功能性产品。在黄淮海和东北区域分别主推金钛能15-6-9大豆专用肥和金钛能硝氯基11-20-14专用肥,同时配用三宁金钛能颗粒微生物菌剂。拉多美在鲁西南大豆产区主推平价、低氮、高磷、高钾类产品为主。六国在黑龙江大豆上主推六国网48%(15-23-10)大豆专用肥、五大料48%(15-23-10)复合肥两款产品。
“大豆扩种带来的用肥商机是长期而深远的,企业要想谋求上量,打造大品,锻造品牌,总体思路是做好市场、作物、客户的聚焦,做好农技下沉服务。细化来说,要针对不同大豆产区的土壤条件,需肥的特性,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并通过高频次的 ‘三会’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效结果。同时,还要多些创新营销策略,利用好当下农资新媒体、新的互联网工具、新的宣传平台,多元立体化打造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赵洪涛表示。

一直以来,花生都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国内的种植面积居于第三位,仅次于大豆与油菜籽。
作为大田中的热门经济作物,截至2021年底我国有10多个省份的花生面积超过了150万亩,全国常年种植花生面积基本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
7000万亩的花生面积体量,蕴藏着庞大的农资市场容量。据了解,仅河南花生农药市场容量就在50亿元左右,多年来一直是广大农资厂商聚焦布局上量的重点作物。

面积减种已成定局
近几年大豆的关键词是“扩种”,花生的关键词则是“减种”与“复兴”。
“减种”主要体现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的缩减。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10—2021年这十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稳步增长的,2020年一举突破7000万亩的大关,2021年更是达到7208万亩。
2022 年,《“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更是提出2025 年花生面积要达到 7500 万亩左右,产量要达到 1900 万吨以上。要实现这个目标,产量年均增长要达到 1.26%左右。
但根据笔者市场调研,近几年,受价格震荡、极端气候频发、种植成本高企等因素的影响,花生面积大幅下降。
中国花生网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同比减少18.71%,为5077.23万亩,总体减幅15%—20%;单产预估同比下降5%,总产花生果1269万吨,折合花生仁820万吨,总产量同比下降22.7%。其中河南花生预估减少三成,山东减少三成,河北减少二至三成,东北减少二至三成,整体减产幅度处于历年高位。
根据笔者跟“花生第一县”正阳的农户、收购商与农药化肥经销商交流,2022年,正阳部分乡镇花生最低减种10%,最高减种90%,综合预估减种在40%左右。

减种与复兴交融,

7000万亩花生农资商机不减?

近几年大豆的关键词是“扩种”,花生的关键词则是“减种”与“复兴”。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原创专题

花生增产方案市场生命力依旧强劲
无方案不营销,近几年花生面积的锐减并没有降低农户对花生增产方案的热情,花生增产方案依旧在全国花生产区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生命力。
都说未来在花生产区的大单品一定是以增产方案的形式出现,也确实如此。这几年,种植面积在减少,但是花生病虫害却在逐年加重,花生增产方案的市场潜力自然也在不断地放大。可以说,无论是农药还是肥料企业在花生产区推广的形式,从种衣剂、除草剂、杀菌剂、植调剂,再到拌种肥、复合肥、专用肥、药肥以及功能性特肥等产品,多是以增产方案来呈现。
“近年来,在花生种植过程中,花生基腐病、根腐病、白绢病、果腐病等病害问题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喷施花生增产方案来防治这些病害,花生增产方案的种植管理在各地日益得到种植户的认可。当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花生增产方案都是集花生营养补充、病害防治于一体的,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经过多年推广,目前花生市场增产方案产品也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给正常的增产方案推广造成很大的困难,价格战盛行。”郑氏化工市场部产品经理张廷峰表示。
在张廷峰看来,未来厂商要想打造花生增产方案大单品,纯粹依靠浮夸的营销手段是走不长远的,关键还是要把产品做好,保证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效果才是赢得市场的持久动力。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大田间的实验示范密度,让农户真实地看到产品提质增产的使用效果,用效果去成就口碑,打造品牌。
郑氏化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花生高产解决方案的研究,根据全国花生的生长规律和需肥特点,陆续推出了小胖墩系列、管田系列花生高产解决方案,在河南、辽宁等花生产区深受农户的认可。其中,小胖墩更是凭借优异的控旺、防病治病、营养、增产的性能成为花生植调剂领域的明星大单品。而且,根据东北地区花生的生长周期长和雨水多、花生易早衰的特点,于2020年推出的田壮士花生高产方案四遍药,经过3年多的推广,也已经成长为大单品。

 “花生平均收购价多在3.5—4元/斤之间,高的甚至达到5—6元/斤,但2017年价格低至3元/斤,2018年甚至跌至1.5元/斤。从2020年年初至2022年4月,花生种植收益明显低于玉米、大豆,而且花生种植自动化程度相较于玉米等竞争作物也偏低,再加上种植成本逐年高企,农户种植热情正逐年降低,改种意愿强烈,多改种玉米、大豆。”拉多美鲁南大区经理王德华表示。
相较于玉米、大豆一亩地投入250—400元的种植成本(除地租),花生种植直接投入就高达700元/亩以上,相当程度上提高了种植风险。可以说,花生产业整体面临着长期变局,面临着复兴需要。
“花生种植面积天然存在着极大的弹性,价格高了,农户就扩种,反之就减种或者不种。受大幅减产影响,2022年以来,花生价格有所反弹。正阳麦茬白沙通货花生米好货收购价格在3.95—4.05元/斤,8个筛上精选花生米价格在4.35—4.40元/斤。因农户收益回升,预计2023年花生种植面积较2022年可能出现扩种。例如新蔡以东、汝南以北与上蔡交界处就正在形成新的连片种植区。”贵州西洋河南销售区域经理邹会宇表示。
在这两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再强调要大力实施大豆和花生等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大背景下,花生产业整体前景自然是持续向好的。而且伴随着消费者对高油酸等高品质花生需求量的增长,花生油作为健康油种,需求量的增长趋势依旧是稳固的。同时,花生种植收益相对还较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下行空间有限,未来花生种植前景仍非常可期,复兴在望。
就像湖北三宁农资贸易有限公司农化部部长赵洪涛所说,花生产业整体始终是减种与复兴交融的,所以面积缩减不会消弭农资企业布局花生的热情。他对花生产业和后市整体机遇依旧看好,对农资需求整体看好。

土壤调控细分市场潜力大
近年来,全国花生产区由于连种重茬,用药单一,用肥过量,导致茎腐病、根腐病、果腐病、青枯病及白绢病等土传病害逐年高发,花生早衰落叶、死棵烂苗发生面积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造成花生严重减产,有的地块几乎绝产。
由此也形成了一个围绕花生土壤微生态调控的巨大细分市场。农药上,土壤处理剂是亮点。对于花生拌种防治土传病害,精甲霜灵、咯菌腈和嘧菌酯被称为防治土传病害的新“三剑客”。咯菌腈和甲霜灵是近几年最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两个成分,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是近两年登记的新热点。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3年2月19日,含咯菌腈的花生种子处理证件最多,有96个。而以甲霜灵·精甲霜灵·嘧菌酯为代表的三元复配种衣剂在主要花生区表现出非常大的优势,上升势头迅猛。诺普信、佛山盈辉、广东中迅、农心都在布局。
对于花生病害问题(土传病害、白绢病、果腐病等),药肥也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它也是近年来花生种植上推广和应用最火热的品类之一,产生了最受企业关注并布局的百亿级大市场。尽管药肥还存在暂无权威的国家标准、替代性强等问题,但是其凭借突出的杀虫抗病效果,在花生市场和农户中的认可度还是在逐步拉升。而且随着这两年洗牌的加速,也逐渐形成寡头之势。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广西田园为首,广西乐土、广东中迅、河南远见、郑州沙隆达、陕西标正、波尔森等企业为代表的多品牌共荣的局面。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原创专题

广西田园的撒成金®、广东中迅的根力奇®、河南远见的红火®、郑州沙隆达的倍喜乐®、陕西标正的锦袖®、波尔森小男孩定闲®在花生区都是成熟的大单品。未来,药肥要想在花生市场再上台阶,还是要科学谨慎,对经销商和农民实事求是,明晰功效,才能谋得更长远的增量空间。
肥料上,对土传病害防控、土壤调控有显著效果的菌剂、菌肥、腐植酸类等功能性特肥产品近几年在花生种植上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花生用肥也稳步由传统的大水大肥进入到特肥时代。
湖北三宁农资贸易有限公司农化部部长赵洪涛表示,随着花生土传病害的高发、农户提质增产意识的提升,具备改良土壤、预防青枯、白绢病的功能性肥料需求逐年提升,市场日渐打开,农户销量也是成倍增长。但是碍于花生效益的震荡,推广上还面临不少困难。未来,厂商还是要加大花生种植技术培训,而且要针对性地布置实验示范田,让农户切实感受到功能性肥料的增产增收效果,这是行业共同的责任,也是挖潜增量的机会。
拉多美鲁南大区经理王德华也表示,近年来花生用肥减肥提质增效,土壤改良是主旋律。所以,拉多美在河南、山东、河北市场主推腐植酸钾类产品(出口装18-8-15腐植酸钾、新G17-8-15腐植酸钾),特别是腐钾4.0产品(16-12-16),能够调节花生土壤生态平衡,促进花生根系生长,提高结荚率,真正助农提质增效。

花生种肥同播

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作为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油菜在农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是世界油菜生产大国,常年种植面积1亿亩左右,年产量14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产量和面积位居全球前列。
近年来,我国油菜更是实现了播种面积、总产、单产、油菜籽含油量和双低品质“五齐升”。
综合我国油菜生产情况和国内外市场形势及趋势看,我国油菜种植收益持续提高,未来油菜产业发展动力足空间大,也对油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齐升”的油菜产业
油菜在我国种植分布广泛,其种植面积受到国家对种植油菜政策倾斜的影响而变化,也易受国际油料市场的冲击。
2015年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后,我国的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明显减少。近几年,随着政策补贴力度加大,带动了油菜种植规模扩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油菜种植面积1.05亿亩,产量1471.35万吨。国新办消息,2022年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09亿亩,增加400万亩。
2022年是国家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第一年,农业农村部实施扩种1000万亩油菜推进行动,油料生产稳步发展。
油菜是扩种潜力最大的油料作物。我国南方大约有1亿亩冬闲田,其中,可用于油菜种植的有5000多万亩,这是扩种油菜的最大潜力所在。未来,随着大力开发冬闲田、推广油稻轮作、扩种南方冬油菜,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油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将明显增长。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油菜种植面积有望达到1.2亿亩左右,产量也将达到1800万吨。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的油菜种植从大片区来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线可以划分为南方冬油菜和北方春油菜。春播油菜一般每年4—5月种植,当年10—11月收获,种植面积与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7%—8%,主要集中于东北和西北地区,以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最为集中。秋冬播油菜一般每年10—11月种植,来年5—6月收割,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92%—93%,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长江流域主产区和西南主产区。其中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西南油菜主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此外,河南南部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秋冬油菜种植区。

扩种潜力大,

油菜农资市场暗藏了哪些机遇?

近年来,我国油菜实现了播种面积、总产、单产、油菜籽含油量和双低品质“五齐升”。油菜种植收益持续向好,未来油菜产业发展动力足空间大。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原创专题

消费持续增长,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我国是全球菜籽油第一消费大国。据农业农村部油料市场分析预警团队估测,近10年来,国内油菜籽消费量(包括进口菜籽油折算成油菜籽)震荡增加,2021年达到2303万吨,年均消费增速为2.8%。
虽然我国油菜籽产量持续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油菜籽存在比较大的供需缺口,需要进口油菜籽和菜籽油来填补。据监测,2017年以来,我国油菜籽产需缺口震荡扩大,2021年创历史最高831万吨。但近几年,我国油菜籽进口量明显低于2018年之前,2021年进口量仅为264.64万吨,同比下降15.02%,油菜籽供给量中进口量占比降低到16%。随着进口油菜籽减少,我国转而直接进口菜籽油,2021年菜籽油进口量为135万吨。
而且,随着消费升级,预计未来油菜籽消费需求仍有增长空间。
随着油菜籽消费持续增长,产需缺口较大,拉动油菜籽价格保持高位。2022年我国油菜籽价格走强,自夏收油菜籽开秤以来,产地收购价格高开高走、购销两旺,全国油菜籽入厂月均价保持在3.29元/斤以上,较2021年同期提高6.8%以上。国产油菜籽市场在需求拉动下,继续呈现稳中走强的趋势。
当然,随着我国农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油菜籽产量、供需格局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国产油菜籽行情。但是,基于原料价格、加工方式、产品色香味、消费群体方面的明显差异,目前国产菜籽(油)和进口菜籽(油)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运行的两个市场。近年来,国产油菜籽与进口油菜籽价差始终保持在每吨1600元以上,价差背后是市场竞争的差异化体现。
此外,随着消费增长的拉动,油菜种植收益也持续向好。比如湖北,受单产增加和价格上升带动,亩均产值达到1015.30元,较上年增加14.1%。
另外,主产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油菜扩种,为增加农民种植综合收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湖南2022年财政投入3.3亿元,支持开展220万亩稻油水旱轮作试点。

百亿级农资市场,迎爆发机遇
通常种植一亩油菜,种子投入25—35元,肥料投入150元左右,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投入50—80元(主要是除草剂和防治菌核病),不计算人力成本、地租成本,一季油菜的种植成本基本上每亩220元以上。上亿亩的种植面积,我们简单计算得出的油菜的农资市场容量是百亿级的。
近年来,随着种植油菜的效益逐年提高,加上政府补贴政策的推进,油菜生产逐步恢复,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在不断加强。
尤其是集中连片的油菜规模化种植越来越多。种植大户对于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的品牌和质量效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也在提高。这就促进了高端农资的销售和推广,给农资批发商和零售商带来了不小的增量。

从各地区产量对比来看,前十大主产省为:四川、湖北、湖南、安徽、贵州、江西、云南、重庆、江苏、河南。2021年这十个主产省的油菜籽总产量达到1278.75万吨,约占全国油菜籽产量的86.91%。其中四川、湖南、湖北三省的油菜籽产量分别为338.66万吨、251.78万吨、230.25万吨,合计约占全国的55.78%。
随着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双双提升,加之种植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油菜的单产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从2010年全国平均每亩116.53公斤上升至2021年的140.30公斤。但这与欧盟206.67公斤/亩的单产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换句话说,目前我国油菜的单产不够高,亟须在品种选育上加大投入,选育出高产的品种,提高种植户的信心。
此外,油菜籽品质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含油量逐年上升,芥酸和硫苷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我国菜籽含油量较2019年同比上升2.12%,芥酸、硫苷双低达标率上升3.7%。在育种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我国已培育出许多优质油菜品种,例如中油杂系列、华油杂系列等。
总而言之,我国实现油菜播种面积、总产、单产、油菜籽含油量和双低品质“五齐升”。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原创专题

提升机械化水平,助力规模化生产
由于油菜品种的生物性特征,油菜综合机械化率不高,特别是播种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短板突出,生产过程主要靠人工。《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数据显示,油菜种植总成本929.16元/亩,其中人工成本552.26元/亩(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占总成本的59.45%。
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因此,提升油菜种植机械化水平成为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农民愿不愿意种油菜,种多少油菜,主要考虑的还是经济效益。农业农村部油菜全程机械化专家组组长吴崇友表示,只有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农民才愿意种植油菜,国家才能实现油菜扩种的目标。
只有提升机械化水平,才可能改善目前油菜种植分散且效益低的现状,尽早形成规模化油菜生产体系。比如在安徽和县姥桥等土地比较平整的平原乡镇油菜种植面积增加明显,主要原因就是平原种植更加有利于机械化播种和收获。而在云南,虽然当地油菜花旅游业较为发达,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前去观赏油菜花海,由此也吸引农户积极种植油菜,但因云南平原较少,规模化种植有一定难度,云南2022—2023年新季油菜种植面积与上一产季基本持平。
国家政策的扶持使我国油菜全程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我国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92%,其中种植机械化水平仅为38.81%,收获机械化率接近50.97%。但总体来看,我国油菜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特别是种植机械化水平低,作业成本比较高。
在我国大部分油菜产区,无论是品种特性、栽培技术,还是用药、施肥习惯等都尚难以与机械性能相匹配。
比如,我国长江流域油稻轮作区油菜种植面积占全国油菜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油稻轮作区,油菜与水稻的播栽、收获时间有冲突,许多种植户和企业担心影响水稻收成,不愿意种植油菜。解决油菜与水稻生育期的茬口矛盾问题成为长江流域油菜扩种关键。
在茬口允许的情况下,应早尽早,抢墒播种,是冬油菜播种的常态。而油菜机械化播种省时、省力,效率高,能够有效缩短播种时间,缓解茬口矛盾问题。这就需要种植户根据墒情茬口选择合适的机械化耕种方式(机械直播、无人机飞播和机械移栽)。
比如,无人机飞播油菜能适当缓解南方冬闲田茬口衔接矛盾,作业效率高(1台无人机1小时平均播种40亩,顶8台农机或40个人工),而且与地面播种机械相比,受田间条件影响小。重庆2022年秋季飞播油菜10万亩以上。
再比如,油菜毯状苗机械移栽也可以解决茬口矛盾。传统人工移栽,2个劳力一天只能移栽1亩地,而利用毯状苗机械移栽新技术,作业效率可达5—8亩/小时,作业成本只有人工移栽的1/10。
当然,种植户也越来越青睐于选择适合机械化操作的农资投入品。农资企业如果能够满足种植户的这一需求,就会拥有一大批的忠实粉丝,最后赢得市场。比如,住商肥料油菜肥在规模种植区主要服务于当地经销中心直供种植大户,由于住商肥料颗粒比较均匀、颗粒硬度高,很适合目前种植大户的无人机施肥需求,在安徽、江苏油菜种植大户中备受青睐。

解决痛点问题,才是市场最大的需求
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和适时的病虫草害防治是提高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
除草是油菜种植时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够保证杂草不与油菜争水分、养分,利于油菜的正常生长。近年来,很多种植户表示油菜田除草越来越难,主要是因为油菜对除草剂比较敏感,除草剂是否正确使用对除草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冬油菜区除草剂一般以乙草胺类、异丙甲草胺和高效氟吡甲禾灵为主;春油菜区除草剂主要为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和草甘膦。
根据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2023年全国油菜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07亿亩次,重于2022年。油菜主产区春季气温偏高,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容易造成蚜虫和菌核病大规模发生。要及时巡查大田,提早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
病虫害高发,使得油菜的丰产和稳产面临严峻挑战。一般油菜种植户一季用药2—4次,当然,这还要依据管理水平及每一季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而定。油菜主要虫害为蚜虫,以及菜青虫、小菜蛾、菜螟等鳞翅目害虫。蚜虫一般可用吡虫啉;鳞翅目害虫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甲胺基阿维菌素等。油菜主要病害为菌核病、霜霉病、病毒病,常用杀菌剂主要为多菌灵、菌核净、多·酮类、咪酰胺和腐霉利等。
近年来,油菜苗期病虫害发生率有所增加,因此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发展迅速。可以有效防控油菜根腐病、霜霉病和菜青虫、蚜虫等苗期病虫害,提高油菜成苗质量、抗逆性、抗病性。
长江流域油菜种植区,长期严重渍害,菌核病等病菌高发。为了更好地防治菌核病,在油菜初花期,各主产区积极开展“一促四防”,进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比如,2022年湖北57个冬种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县陆续对190.4万亩油菜示范片实施统防统治,使用植保无人机超3000台,300多个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参与油菜菌核病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
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不仅大幅度减少人工量,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解决了种植户作业难的问题,病虫害防治也更经济安全高效。
对于企业和渠道商来说,针对油菜种植户痛点问题,提供相应的实用性解决方案一定是扩大市场最好的方法。

聚焦油料作物:
扩种潮下的成长空间

原创专题

肥料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
传统种植时期对品质要求比较低,所以在选择品种与肥料上比较粗放,管理也比较粗放。随着老百姓对食用油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种植户不仅要追求产量,还非常注重油菜的品质。为了提高品质与产量,那么种植管理就需要有所改变。
传统的油菜种植一般是“一底两追”:底肥+腊肥+薹肥,即60—70斤底肥,腊肥和薹肥共约40斤尿素,合计约110斤肥料,亩投入170—180元,加上施肥人工成本,合计每亩施肥成本200元左右。一般是房前屋后、地头、道边、坡地丘陵、梯田分散种植。
近两年,随着油菜规模化种植水平的不断提升,油菜施肥水平和施肥技术也在发生变化。
现在一般“一底一追”为主:一次底肥、一次腊肥或者薹肥,个别也有一次性施肥的,减少了1—2次施肥人工成本,合计亩施肥量减少约20%,亩施肥成本减少20—30元。
“以前是一家一户小面积种植,在肥料施用上不重视。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种植大户越来越多,他们对肥料的重视程度更高,需求更加多样化精细化。”六国生态农业公司黑龙江销区总监杨智平表示,这给肥料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在油菜专用肥方面实现突破。六国化工推出的油菜专用肥和一些配比适合油菜的肥料销量实现了增长。六国化工针对种植户提供油菜的全程营养解决方案,比如油菜专用肥中特别添加了油菜所需的硼元素,对油菜提质增效有显著的作用。
“以往,种植户就使用简单的15—15—15的普通化肥,现在他们开始使用功能性的肥料。”拉多美江西业务经理许光华表示,拉多美生产腐植酸钾的肥料,比如青蛙王子20—10—20、26—12—12等产品,有着减肥增量(减少种植户投入,提升种植户收益)的效果,加上其为农户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这些产品在江西油菜种植区销量增长明显。
“随着油菜生产逐步恢复,包括肥料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在不断增加。现在三宁金钛能油菜专用肥20—7—9、20—8—8的销量非常好。”三宁化工农化服务部部长赵洪涛介绍,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公司引进了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简称中油所)专利技术,添加了公司独有金钛能增效助剂,性能卓越。另一方面,三宁与中油所合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示范、测产验收,在技术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
“油菜种植户越来越青睐施肥次数少、肥劲足的缓释长效肥料。”马鞍山宏泽农资有限公司戚玉宝表示,以脲醛缓释工艺为核心技术的住商肥料满足了油菜规模种植户的需求,而且用肥效果显著,“一底一追”或者一次性施肥的情况下比传统施肥增产15%—20%。近几年,该公司主销的住商肥料尚品24-16-6和住商肥料配套肥24-15-10在油菜上的推广速度非常快。在安徽和县,有很多住商肥料油菜肥的忠诚粉丝,如千亩油菜种植户胡克来、黄世平等,都是多年的忠诚的住商肥料用户。
在油菜种植过程中,住商肥料会不间断地对种植户进行回访跟进,带领种植大户及时了解田间的情况,如是否有冻害,是否有病害等,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住商肥料(青岛)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邵立洋认为:“在产品销售的同时,服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广大的种植户有一个好的收成。”

链接:
油菜“一促四防”是在油菜初花期,通过叶面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防高温逼熟,增加角果数和粒重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油菜作为主要油料作物,国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油菜籽的收购价格也在稳步提高,种植的效益得到了保障,种植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提升机械化,省工省时;减肥减药,提质增产,帮助种植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提升油菜籽的品质和菜籽油的品质,是符合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也是农资企业的机会点。

市场对于化肥的需求(包括价格的变化、品种的选择),也是有变化的:从大而全的产品,到满足需求的细分产品。
现在兴起的不少化肥产品都以功能著称:能解决针对性问题,田间效果更好,包装也更为好看,同时施肥方式更适合现代化的机械,更简单、省力。
对于新的消费群体(特色作物种植者、基地大户)而言,新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会比较高。
不经意间,这些需求倒逼企业的考核目标产生变化,从吨位的增量转变为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量。天脊集团就提出,以利润发展为前提,要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提升。
天脊集团销售公司经理王福生预判,今年化肥行业向好。
首先,国家对农业、粮食安全、能源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保证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包括去年粮食价格走高,整体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有很大的拉动。党的二十大规划2035年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前所未有。

产量、施用量齐跌,

AGRICULTURE

企业如何突围?

绿色
农业

文/赵丹

提质增效,挤压式增长,将是一段时间内企业的增长路径。
农资消费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肥料、农药总量持续萎缩;另一方面,种植者对绿色、功能型农药肥料的需求激增。
农资渠道也在变化。一方面,小户、散户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加速,用户体量增大,对原来的服务和售卖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市场在变化,企业也在变化。
企业不仅要看市场容量的变化,更要分析消费需求和使用场景的改变,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策略。
有些企业在通过技术层面创新,推动肥料行业提质增效。
有的企业在营销层面创新:从目标客户消费特点,重新洞察消费需求;从品类和渠道特点,重新规划销售逻辑;从需求和市场空间创新,重新寻找增量路径。
我们想通过“提质增效中国行·新春走市场”,来寻找那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的重点案例,通过标杆的力量影响更多企业,一起推动行业前行。

增长,是企业永恒的话题。
对于化肥企业而言也不例外,所谓“增长治百病”。但是在目前化肥产量和施用量齐跌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增长?

从2015年开始,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下同)产量、施用量都在下降。产量从2015年7627.4万吨的峰值下降到2022年的5471.9万吨;施用量也从2015年的6022.6万吨下降到了2021年的5191.26万吨。
农用氮磷钾化肥无论从产量还是施用量上而言,总量萎缩都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销售吨位的增量从哪里来?无非是此消彼长的挤压式增长!
但是,我们从市场规模上却可以看出新的端倪。
数据显示,中国化肥行业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255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912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9%。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化肥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072亿元。
市场总量在下滑,市场规模却在上升。只能说,每吨肥料的价格在上涨。
肥料价格凭什么上涨?扣除成本因素,价格上涨多来自产品升级。
我们从大部分化肥上市公司年报可以看出,企业都在对产品结构持续升级。通过新型肥料市场的发力使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新型复合肥的销量占比逐年提升,带动复合肥整体毛利率趋势向上。

总量萎缩,化肥企业纷纷加大产品升级力度

变“量、价齐升”为“质的有效 提升,量的合理提升”

其次,市场需求大。原材料价格,像磷矿价格非常坚挺,煤炭的价格整体稳定,合成氨的价格也较为坚挺。合成氨价格比较有代表性,说明煤炭、天然气等上游资源的价格稳定。
“天脊尽可能把原来卖得好的品种保留住,另外适当开发其他的调整创新产品。除了主产品硝酸磷肥(增加不同的含量配比)之外,加大含钾肥料的产能。一些基地大户、农场主等都很愿意用一些品牌性的农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追求,这是近年来的趋势。针对这一类客户,一定是化肥的品质为上,价格次之。国家注重高质量发展,企业也在高质量发展。”王福生介绍,“毕竟总的产量就那么多,企业的发展不能再以量的提高为主,而应重视质的提升、利润的提升。”
“天脊目前的重点就是提高产能、保障品质和质量,保障供应(承担河南5万吨、山西3万吨的淡储任务)。主产品基本上在复肥一厂生产,高钾肥料主要在二厂、共享工厂生产,像硝酸铵钙、土壤调理剂、水溶肥等品类会放在子公司去生产。”王福生表示。

PLANTING

绿色·农业

很多好产品无法被种植者接受,除了本身产品不适应之外,另一大原因就是渠道商的不作为。很多企业对厂商不同频现象颇为头疼。
为了做好差异化产品的销售,今年天脊将营销创新提到了四大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首位。
天脊在全国拥有400多家代理商,10000多个网点,其中包含800家专营店。由于专营店对品牌的忠诚度更高,其对品牌力的支撑也更大。据王福生介绍,今年准备继续扩大专营店的数量,至今年年底,准备将专营店增加至1000家。
“我们对新市场新产品的开发,包括网络的建设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前几年开始的‘十百千万工程’(10个大市场、100个优秀代理商、1000个专营店、10000个种植大户)一直在持续。我们注重高质量发展,注重可持续,注重对代理商、销售队伍的培养。所以经营天脊二十年、三十年的代理商很多,从天一代到天二代,甚至天三代也有。”王福生介绍。
天脊经销商渠道的稳定性强、忠诚度高,也是行业公认的。
据了解,天脊今年将重点推出“提质增效金网工程”,紧紧围绕打造核心代理商去做各种工作。精准地对接核心用户,针对核心用户重点倾注资源和服务,提升天脊核心经销商的数量和质量。
服务方面,天脊坚持打造标准化的农化服务站点。去年有四个农化服务站:河南社旗、山东青州、河北单县、山西运城。由于这几个地方有不同的特色作物,其实也是在往经济作物品质提升层面上发力。今年,天脊计划将服务站扩大到十个。
“十家农化服务站点,百人农化服务团队,再加上有农化服务能力的销售人员,通过他们去辐射全国。既有阵地,又有队伍,搞试验示范,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王福生表示,农化服务除了解决问题,也在于发现问题,使产品更贴合市场,有更好的效果、更好的卖点。
转型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要经历长久的过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未来方向:厂商同频,
提升核心渠道黏性

市场观察:

农业数字化狂飙而来

文/坤哥

为了完成小编给的任务,为了接地气的一手材料,去近郊几个县区转了几天,总算能将这篇关于数字农业的了解与理解行诸文字完美交差。
数字化化劳作为指尖的艺术
先看现代种植。 
一位又包田又开粮食加工厂的熟人听说我要去麦田里转一转时说:“外面风雨交加,寒风飕飕,别下地了,直接来加工厂吧。”在他的电脑前,数百亩小麦长势尽收眼底,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叶面氮含量等一目了然。需要施肥了,后台提醒;需要打药了,后台提醒;需要浇水了,后台提醒……
我认真地问他:“坐家里玩玩电脑就把春耕生产对付了?”
鼠标动一动,“汗滴禾下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便成了指尖间的艺术,数字为农业赋能可窥一斑。
再看现代养殖。
来到熟人的青虾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熟人详细给我介绍了氧监测、微孔增氧、无人投饵机和无人投饵船,恰如其子所说的,玩玩手机就把虾养好了,定时、定量、定点喂的虾长得快、长得好、长得均匀。无来由地想到那句“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却又被虾塘食堂桌上的“鞠躬见汤王,封作朱衣侯”生生逆转了意境与心境,“衔杯动遐思,啰口涎空流”,别想那么多了,动筷子。
其实参观了虾塘,另一县区的渔场就可以不用去了。盛情难却,来到有着10个鱼塘的渔场与熟人会面。
以往靠经验喂食,判断是否缺氧总有走眼的时候,现在好了,给鱼塘装上了水质在线监测、水质调控、养鱼设备智能控制等10多项监测系统,70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水温、气温、pH值等数据大屏、电脑、手机随时看,红色数字一出现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数字化赋能渔民增收、乡村振兴名副其实。

智慧农业将给农业带来大不同
江苏是我国优质草莓主产区之一,随行的草莓协会人员称全省平均每亩草莓销售收入26000元左右,每亩净利润13000元左右,南京、镇江、苏州等地高些,超过15000元/亩。我约了几家草莓合作社负责人聊天,大家踊跃道出组织参观别人家草莓园看到的各种先进设施,流露出羡慕之情。 
有位理事长说得很详细。他参观的那家草莓园几乎不需要人工,基质加温、低温蓄冷育苗、喷雾降温、LED补光、潮汐灌溉、营养液回收等都是后台操作,打药施肥什么的机器人包了。
另一位社长补充,低温蓄冷育苗可以提前打破草莓的睡眠期,提前产果;植物LED补光可以缩短生长周期,提前上市,卖个好价钱。智慧草莓园亩产6000多斤,亩收入6万多元,再想想江苏平均亩产3500斤,没有农业数字化,比比产量,比比收入,都害怕。
聊到红颜仍然是首选品种,新品种如娇香、桃熏等,尽管售价高,种植面积却小,说是经验有限,种植风险大;也有说难以把握新品种的方方面面,老品种如红颜、章姬等则可以心中有数,要是也能装上那些智能系统,便没有了这些后顾之忧。
农业数字化道阻且长
我感到诧异的是,数万亩的草莓园依然是劳动密集型,采摘季抢工人屡见不鲜。想起去年某草莓节上,某区长说他们的设施草莓种植面积两万亩,从业人员两万多时的自豪,我自风中凌乱。 
我就问,大家想过改变吗?在座的异口同声说想改变,但需要高投入,草莓园简单数字化一下都是数十万上百万元,掏不起。
年前齐鲁友人来访时聊过,他们那里在建7万多平米的农业温室,计划投资1.8亿多元。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农业数字化只能望“钱”兴叹。
三年前,数字经济在第三产业里的渗透率高于40%,而在农业中的渗透率却不足9%,与高收入国家的12%以上渗透率差距明显。农业数字化驱动农业新变革,助力“三农”任重而道远。眼下针对农业数字化发展有了目标和时间,发展前景是明确的,站在政策风口上的数字农业,方兴未艾。

我国农化行业

未来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PLANTING

绿色·农业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演讲

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强化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护农业生物资源,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净化产地环境。保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
构建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培育服务主体。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主体,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民合作社兴办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小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培育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过程托管等服务,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
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为方向,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引导企业到产地建设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园区,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
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对外合作关系,实现更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推动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新发展农业服务贸易。培育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推进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协同布局。
深化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双边农业合作,稳步提升对外农业贸易投资水平。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任务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
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立以产能为依据的补充耕地核算机制。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人均一亩高标准农田、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使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
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综合利用盐碱地,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耕地地力等级。
强化耕地用途管控。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
以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突破带动整体创新能力跃升,推动农业科技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种业领军企业,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基因编辑、生物工厂、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突围突破。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推进先进农机创制应用。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寒旱农业、戈壁生态农业发展,探索发展植物工厂、垂直农场和立体养殖,建设海洋牧场,推进空间立体利用,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
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田园和智慧农场。

世界农业强国的定义不同。
按出口量而言,美国、荷兰、以色列、巴西算是农业强国了;按品质来算的话,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算农业强国;按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技术转化率、农业装备率等综合因素评定,那可能又是新的排名了。
 我国农业强国的定义
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供给保障安全可靠
解决吃饭问题,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
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即确保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同时,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增强储备调控能力。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存在不少差距
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的根本是科技。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有不小差距。
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时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等设施装备还待完善
设施装备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支撑。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设施、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装备,智能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能够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产出稳定性。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还不高,农业机械装备仍有短板,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依然滞后。要注重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弥补水土资源先天不足。
国际竞争力不强
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有较强的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资源掌控权,是一个国家农业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
未来一个时期,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将进一步加大。
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装备市场,积极稳妥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加快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云飞科技:

农业科技创新,守护粮食安全

PLANTING

绿色·农业

共建数字农业 打造产业生态
云飞科技坚持与生态伙伴开放合作,持续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农业智能设备、数字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大数据分析应用服务,共同构建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目前,云飞科技已经和京东、阿里、移动、联通、电信、华为、大华、海康威视、四川长虹等公司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为全国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19年起,京东开始携手云飞科技等合作伙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京东农场,实现科学种植、规范生产、高效运输,共同打造精准化、智能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基地。截至2022年,云飞科技已经服务全国40余个京东农场,通过对土壤、气象、病虫害等因素进行全程监控和数据采集,参与农场生产管理全过程,实现了优质农产品的科学种植和智能化管理。
2021年,安徽省砀山县与阿里云合作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始“数字化果园”建设。云飞科技的物联网设备为梨园提供24小时监控,并智能分析农场内梨树的生长环境,如天气、湿度、土壤等外部环境状态,判断病虫害概率,还能为梨树的浇水、施肥、除虫提供建议,让种梨不再“看天吃饭”,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2022年,中国移动在河南省荥阳市打造了“5G+数字果园”,通过应用云飞科技提供的物联网传感设备,果园实现了病虫害预警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果园的空气、温湿度等信息一目了然,果农可根据情况提前做好病虫害防治和水肥控制等措施。

强化科技创新 助力农业腾飞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未来,云飞科技将继续紧跟农业发展新方向,加快所处细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农林植保设备、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领域,实现农业生产数据化、农业管理智慧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政府、农林客户终端、相关农业建设与服务机构等共同搭建智慧化农技推广与服务体系,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牢守耕地红线 夯实中国粮仓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云飞科技发挥自身数字农业建设优势,提出“1+1+N”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打造1个农业大数据中心、1个数字化决策平台以及N项涵盖智能灌溉、产品溯源、灾害预警等多方面的数字化应用服务,为粮食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云飞科技已经在全国协同打造了40余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覆盖了河南、山东、吉林、黑龙江、江苏等粮食大省。这些示范区内不仅部署了一流病虫害监测系统,还有田间气象站、墒情监测站、物联网杀虫灯等“硬核装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将所有现代化农业设施联系起来,提供数据监测、指标分析、指令下达、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从而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科学、更智慧。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云飞科技就诞生于河南这片厚土之上,乘着现代农业改革的春风,深耕智慧农业领域,围绕智慧植保、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园等主线,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为中国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根植绿色植保 助农防灾减灾
成立十五年来,云飞科技长期专注于智慧植保领域,围绕智能植保装备、绿色防控装备、模型和算法能力打造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利用该系统,植保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对田间环境、病虫害进行远程监测和分析预警。
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代替植保工作人员在田间24小时工作,实现“机器换人”,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基层植保工作的压力,助力植保工作高效开展。截至目前,云飞病虫害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已经覆盖全国30余省区市,拥有千余个监测点,每年参与病虫害防治面积达上亿公顷。
未来,云飞科技将持续用数字技术赋能植保,推动信息技术与植保深度融合,将算法模型深度应用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大范围灾情预测分析中,精准指导科学防治,助力构筑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BIG SHOTS

读懂
大家

意大利普罗蒂欧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赵云和博士

赵云和博士:

用自然科学方法去认知特肥

文/赵丹

特肥,仍然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赛道。
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特肥市场容量为3200万吨,市场规模超过1800亿元。
以生物刺激素为例,2021 年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场规模为 30 亿美元,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场2022 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11.9%。而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场增长最快的当数中国。
借助品质农业发展的东风,搭乘特肥高速发展的快车,部分特肥企业凭借自身特质日渐壮大。经历了市场红利期,当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之后,目前行业开始回归理性常态,进入了相对良性运转阶段。
现阶段特肥企业该如何发展?如何发掘用户真正需求,从容赢得市场?
有人强调营销,有人强调应用。意大利普罗蒂欧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赵云和博士则强调“专业”二字,“特肥应该更专业、认真、严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认知特肥,去做实验、示范、推广,真正地将欧洲先进农业技术引进来”。

意大利普罗蒂欧公司是专注于生物技术的植物营养公司,有近30年的历史,自1995年以来,开发了一系列专业化的产品,以满足种植者、分销商和其他供应链参与者的需要,让作物与自然更和谐。
2019年,普罗蒂欧公司成立中国公司。普罗蒂欧(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普罗蒂欧公司产品在中国的宣传、推广、技术支持、销售工作及打假维权。

读懂·大家

赵云和博士 (中)和普罗蒂欧总部同事在农场

无论读书还是职场,一路走来,赵云和博士都是“好学生”。
本硕博先后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后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科研,二站师从河北农业大学曹克强教授,进行植保领域博士后再度深造。曾先后在先正达、中化化肥担任要职。
在农化行业内,能做到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估计不多。
若放在近两年,可能大家都能理解赵云和博士做特肥的选择,但是在十多年前,彼时化肥行业正如日中天,很多人惊诧于他的选择,缘何从火热且舒适的化肥赛道中抽身,转去开辟小众的特肥赛道。
“接触特肥也属于偶然。”赵云和博士介绍,原来在中化时的合作客户意大利易比西公司,2011年建议赵云和博士尝试推广在欧洲增速较快的生物刺激素。
“当时对生物刺激素是不了解的,”赵云和博士说,彼时农药化肥做得顺风顺水,也不太在意这些小产品,“对方给发过来一托盘(1吨左右),我就都给赠送了出去。”
谁能料到,一个无心之举,居然收获了出乎意料的反馈。一段时间后,赵云和博士陆续接到了客户的电话,均表示送的那款产品田间表现特别好,要求复购。
对于陌生的生物刺激素产品,只用土壤肥料学的理论来认识它已经不够了。赵云和博士就找同学、同事、老师、相关部门去了解、学习,真正把产品的机理、应用、使用范畴了解清楚,明确产品的定位。
明晰了生物刺激素的作用机理之后,赵云和博士认为,未来将是“作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生物刺激素未来潜力巨大。它的增量机会将来自新中产群体对农产品品质提升、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开悟瞬间会对自己产生一个击打,从而引导我们改变人生。

一见特肥“误”终身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此后,人生大不相同。

商业世界里,大企业自带光环,而成长型企业当然得不到那么多的优待。
但是,专业的价值永远不会变。
行业发展看红利,企业发展看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作为企业在中国的负责人,赵云和博士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产品技术、产品品类、产品供应上下功夫,让普罗蒂欧成为中国特肥领域的先行者。
市场细分、场景细分
做企业,首先需要确定战略,赵云和博士对自己发出灵魂三问:你的用户是谁?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既然大众对品质农产品有需求,那么农业投入品必然需要细分。不去做满足用户基本需求的大而全产品,而是将用户细分,将用户使用场景细分,做针对性地满足其潜在需求的小而美的产品,做能解决低温、寡照带来的伤害,提升抗逆性的产品。
“中国特肥市场的蛋糕很大,我们占据蛋糕的某一角就足够了。”赵云和博士表示,从一开始,普罗蒂欧服务的对象就定位于高端群体和高端作物,“譬如海南的槟榔,广西的脆蜜金橘、云南的妮娜皇后……”
高端作物能获得高溢价,种植者对农资投入品相对谨慎,对经验证过的好产品出手也相对“豪横”。这也是普罗蒂欧这个技术型外企在高端作物上遍地开花,合作相对稳定的原因。
普罗蒂欧也有细分的服务以针对不同的用户:针对上游渠道,以培训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为主;针对终端用户,主要讲植物栽培的健康和技术的引导。它真正做到了田间地头去做实验、示范:普罗蒂欧的外国专家,都会亲自到种植园中了解情况;赵云和博士也曾骑着摩托出国,跨过云南去缅甸,给那里的香蕉种植者带去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产品。
原装、原产、原瓶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普罗蒂欧的核心就是专业,有独特的技术。
“意大利不是资源型国家,意大利从来不拼资源,而是拼技术。普罗蒂欧区别其他企业的地方,主要在于技术、产品的特点、发展思路。”赵云和博士介绍。
普罗蒂欧一开始就没有过度营销,而是选择技术先行,发挥出产品独特的功能。普罗蒂欧的特肥是科技独特、工艺独特、化合物独特、(有效物质)含量独特。产品独特、高效,产品线全。
普罗蒂欧能提供每个物候期的正确产品,包括特种产品(含生物刺激素类)、液体矿物肥料、水溶性矿物肥料、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校正剂,以及微生物菌剂(2000—2023年期间,农业农村部只批准了不到20家外企的证件)等六大类产品。
健康食品,需要有健康原料,普罗蒂欧可以提供不同范围的有机产品和有机农业中允许的产品。只给植物所需要的,提高使用效率,真正为农业增产服务,而非成为农业的负担。
“我们普罗蒂欧中国区一直坚持原汁原味的产品,原产、原装、原瓶。”赵云和博士表示,“未来我们就是要做好欧洲先进农业的传播者,做好先进技术的提供者与好产品的搬运者。”
近几年普罗蒂欧还会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客户直播货物抵港出关过程。连续十多年做货物抵港出关现场的见证,也是普罗蒂欧强大的供货与履约能力的体现。
供应的稳定性
对进口产品而言,最难的可能就是保障供应的稳定性了。
到了销售最后一个阶段,拼的肯定是满意度和服务,真正的优秀企业都能将产品越做越好,而如果供应不稳定,却影响用户对你可靠性的认知。
很多外企的产品,因为国际贸易受限因素繁多,很多情况国内供货商无法控制,断货情况时常发生。
普罗蒂欧的产品从生产到到港,需要近3个月的时间。若是供应不稳定,势必影响在中国的销量和信誉。
普罗蒂欧供应的稳定性一方面来自总部的供应保障。
“普罗蒂欧即便是疫情的三年也没有断货!供应是真优秀!”赵云和博士很自豪地说,疫情期间公司也能越做越好的原因,主要源自总部的供应,无论多难,三条生产线只剩一条也要供应中国,供应东南亚、亚洲市场。
供应的稳定性的另一方面来自赵云和博士团队对销售的精准把控。
船运不稳定时期,提早预订、提前准备,到期如期装运,保证顺利抵达。
“我们坚持销售的滚动预测,也就是如何使用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销量,这在瞬息万变的快速环境中特别有价值。”赵云和博士表示,他们也会在销量之外留有余量储备,“足量货品存放在我们在中农的仓库中,也起到蓄水池的作用,以保障市场供应。”
凭借专业度、科技优势、稳定的供应链,普罗蒂欧在国内越来越强。“我们的合作客户包括中国农资流通的四个上市公司,这是我们非常骄傲的事情。虽然我们公司总共只有17个人,没有太大的规模,但凭借高端的工厂客户、地方优秀种植大户、懂技术的专业合作人才,也迎来了好的发展机会。”经过这三年的考验,赵云和博士更坚定了对特肥市场的信心。

用专业优势构建护城河

谁能提供稀缺价值,占据稀缺位置,机会就是谁的。

BIG SHOTS

普罗蒂欧货物抵港出关直播现场

江湖越老,越擅长“正确地做事”,却时常会忘记“做正确的事”。
而赵云和博士,是持续思考“做正确的事”比较久的一位。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赵云和博士从来没有选择高举高打突飞猛进,一直致力于给普罗蒂欧搭建更稳固的基础,去支撑未来的发展。
目前,行业的边界渐渐模糊,特肥行业空前繁荣。很多人都说,站在风口猪都飞得起来。但是,赵云和博士认为,风总有停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考验的就是谁更加专业,谁的产品更能同时满足机理明确、应用精准、作用突出等市场需求。
未来,普罗蒂欧还是会坚持以科技为中心,坚持引进一些真正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尊重客户,通过全面的服务给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也是为让普罗蒂欧成为国内受人尊敬的外企特肥运营品牌而努力。
其实,除了做产品,做推广,赵云和博士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行业做了很多事情,但大都鲜为人知。他曾经用了10个月的时间,与海关总署广州税管中心、天津海关沟通,撰写专业、全面的说明文件,改变了进口氨基酸肥料的税率认定标准。
赵云和博士就想为行业做些有益的事,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努力。“毕竟自己学了这么久的农业,坚持用自己的专业做一些对行业有益的事情是应该的。”赵云和博士说。
未来,还会有很多挑战,赵云和博士和他的团队也将会保持自己的节奏,踏准鼓点,在自我的破与立中,平静地接纳变迁、掌声。

让普罗蒂欧成为国内受人尊敬的外企特肥运营品牌

效率与正确地做事有关,效果是做正确的事,两者叠加就是效益。

BIG SHOTS

读懂·大家

肥料的生产需要行政许可,我国农业农村部制订了《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企业在生产肥料之前要按照肥料登记资料要求进行登记。
肥料产品的创新除了科研创新之外,《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也是肥料产品创新的“指挥棒”。
近几年,与国际、国内热议的欧盟生物刺激素法规相比,我国对《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的分析及讨论相对较少。是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还是国内行业从业者对国内行业管理政策太熟,没有讨论的热点?欧盟的生物刺激素法规和我国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有哪些差异?

肥料登记管理是

新型肥料创新“指挥棒”

文/平头哥

OBSERVE

调研
观察

OBSERVE

调研·观察

我国肥料登记管理办法
相关内容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使用和宣传肥料产品,应当遵守本办法。”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描述了肥料的定义:“本办法所称肥料,是指用于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生物活性,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或增强植物抗逆性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六章第三十一条:
“下列产品适用本办法:
(一)在生产、积造有机肥料过程中,添加的用于分解、熟化有机物的生物和化学制剂;
(二)来源于天然物质,经物理或生物发酵过程加工提炼的,具有特定效应的有机或有机无机混合制品,这种效应不仅包括土壤、环境及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还包括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六章第三十二条 :
“下列产品不适用本办法:
 (一)肥料和农药的混合物;
(二)农民自制自用的有机肥料;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

欧盟新肥料法规扩大了肥料的定义

我国和欧盟肥料 法规的差异 

肥料的涵盖范围不同
2000年后我国肥料的定义就明确:提供(矿物养分)、保持(延长肥料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肥料增效剂)或改善植物营养(欧盟生物刺激素“提供营养吸收”)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能(土壤改良剂)以及生物活性(微生物菌剂),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或增强植物抗逆性(与欧盟生物刺激素定义中的相关作用类似)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及其混合物料。
也就是说,我国的肥料范围相当于欧盟肥料(2003年老规)加上欧盟生物刺激素(2019年新规)。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法规适用基本相同
我国的肥料定义和欧盟肥料定义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他农药的切割基本相同。
我国《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中规定,肥料和农药的混合物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不适用于《肥料登记管理办法》,也就是说农药中定义的产品归农药登记管理条例管理,不允许办理肥料登记证,不归属肥料管理;欧盟在法规中也要求,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生物刺激素,受农药法规管理,但有些生物刺激素有一定抗病能力,但农药属性不强,杀灭有害生物能力弱,且不在标签上宣传,就可以登记生物刺激素,不受农药法规管理而是受肥料法规管理。在法规适用上,我国和欧盟的管理要求基本相同。
对生物刺激素登记的要求不同
欧盟准备实施的新版肥料法规对生物刺激素的登记要求极高。欧盟新版法规要求登记生物刺激素时要提供:
安全性评估数据,其中包括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作用机理、毒理学、致病性、环境影响等;
风险评估信息,包括危险鉴别与特性、暴露评估和风险特性等;
产品特性描述,包括物种、属别、种类、亚种、化学名称、使用方法、施用范围等。
欧盟的登记要求对各种天然产物(海洋来源、矿物源、微生物提取物及代谢物、植物提取物等)要求较高,登记要求和我国目前实施的生物化学农药登记要求类似,但没有要求做植物代谢和残留实验,相当于简化版的生物化学农药登记要求。
我国的肥料登记要求对于改善植物营养、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这一类产品(和欧盟生物刺激素描述类似)的登记细分品类不多,笔者检索到农业农村部官网的肥料登记的细分品类为:矿物养分肥料、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缓释肥、腐植酸水溶肥、氨基酸水溶肥、生物有机肥等。
目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肥料增效剂的农业行业标准特指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能够促进植物营养吸收并促进养分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肥料增效剂(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等)目前还没有登记的先例,以促进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特点的新型肥料登记也没有。
当然,给植物施肥后大多会促进生长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也会增加抗逆性。笔者这里特指的是和矿物养分无关、不属于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但效果显著、物质类别或结构清晰、机理明确的新型肥料,或称新型肥料增效剂。
究其原因,大概率是在此之前,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科研或转化能力还没有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可能物质结构不清楚、机理不清晰、检测方法有问题、质量控制有难度或者无法进行工业化生产等。
国内天然产物细分品类在新肥料登记上还没有开始,目前我国和欧盟在这类产品登记上处于同一起跑线,欧盟已经进行登记细则的准备,随后有可能领先;但国内微生物菌剂、有机肥、腐植酸等登记比较早,而欧盟受肥料老法规限制没有进行这类产品登记,新法规实施晚,目前刚刚起步,我国在这个领域领先于欧盟。

围绕天然产物的 创新
将是肥料的未来 

未来我国新型肥料的创新,特别是在矿物营养领域的创新,很容易遇到“天花板”。而肥料的减肥增效更多地需要能够促进营养和转化、抵抗逆境、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若干功效明显的各类天然产物,尤其是小分子植物免疫诱抗物质(生物刺激素),效果好且稳定,能够规避活体微生物菌剂的若干问题。
期待我们的企业围绕天然产物持续开展分离、纯化、鉴定工作。相信随着物质鉴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用机理研究的持续深入、应用研究的不断拓展、工业化生产关键装备的不断突破,我国的新型肥料的开发能够伴跑并逐步领跑世界。
期待我们的肥料行业管理部门,早做研判,早做准备,进一步在肥料登记管理政策上为民族企业保驾护航,利用我国肥料登记管理政策的“指挥棒”,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指明开发方向,引导我国肥料企业创新少走弯路,多生产引领行业的产品。
期待我们的肥料行业专家,多从基础理论做突破,从原创技术上做突破,多解决些肥料行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问题,深入企业帮助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我国肥料行业领跑世界做好技术支撑。

《欧盟肥料管理法(2003)》:肥料的主要功能是为植物提供养分,包括大量元素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高氮量(大于28%)的硝酸铵肥料等。
欧盟对生物刺激素的定义是:植物生物刺激素是不依赖于植物营养成分的产品,能够刺激植物的自然进程,从而促进植物养分的吸收,改善植物或植物根际的营养利用效率,提高植物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改进作物品质,促进土壤或根际的养分有效吸收等。
2019年6月25日,欧盟发布新肥料法规2019/1009,其中包含了生物刺激素的相关内容。该法规扩大了肥料的定义,并将肥料的管理在欧盟整个成员国范围内进行了统一。
法规拓展了肥料的范畴,指出肥料包括矿物质肥、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生长基质、生物刺激素等。生物刺激素第一次在欧盟被准确定义为肥料产品。
肥料法规出台的同时,欧盟也对农药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定义改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产生影响,有生长调节作用,但它不是营养物质,也不是生物刺激素。
这意味着,定义为营养成分或生物刺激素的产品就需要按照肥料法规的要求申请登记,否则这种影响植物生长的产品就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应受到农药法规的管理。
然而,很多生物产品不仅有提高营养吸收效率、刺激植物生长、改善根部发育的性能,同时还有一定农药的功效,可防治有害生物。
在产品具有这两种功能的情况下,若产品以农药功效为主,以防治有害生物作为使用目的,则需要在农药法规下登记。
但若农药功效并不显著,不需要在标签里注明,也不宣传其防治有害生物的作用,那么该产品即可当作生物刺激素来申请登记。

开启综合的国家战略 
醒悟还需要时间,我们一起成立了“英国磷转化战略”(机构),指导国家摆脱这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如果英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接受这种战略,我们希望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转变。
我们吃惊地发现,尽管英国的磷肥和饲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但是英国在理论上磷完全可以满足食品产业链的循环。因为每年遗留在农田的磷累积9万吨,2.6万吨淋溶到水资源中,2.2万吨被作为垃圾处理和用作建筑材料。
磷的问题的关键点是利用效率低、资源稀缺、消耗后无法替代。所以我们梳理了6个优先的路径,范围从技术创新的发展到产业的财政激励,以及相关部门的需求的改变。涉及的事情包括支持大规模生物技术处理动物粪便、积聚食物垃圾、高含量化肥(有利于减少产地到田间的运输成本)。
还有协调国家政策激励两个方面:控制磷的消耗,减少水污染;鼓励农场主对富磷的垃圾进行再利用。
好消息是这些行动都已经付诸实施而且已经小有规模。如果它们除了规模,其它方面也都能落实到位,变成主流运作的一部分,那么英国的磷系统会变得更加可再生。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需要所有相关板块做出承诺,通过统筹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重要的是战略的实施需要和农场主、监管者、政策制定者、食品生产商、废水处理公司、环境保护者进行广泛的磋商,这样我们才有充分的信心,改变才有可能。(资料来源:Potato News,2023.1.22)

OBSERVE

调研·观察

没有磷,就无法生产粮食,因为所有的动植物依靠它生长。道理很简单,没有磷就没有生命!而且磷是化肥的基础,我们平时说的“NPK”,其中的“P”就是磷。磷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粮食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的关键因素。
绝大部分磷来自不可再生的磷矿石,也不可能人工合成,但是所有的农场都需要它。
全球磷矿石的85%集中在五个国家(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中国、埃及、南非)。仅摩洛哥的磷矿石储量就达全球的70%,这使得全球粮食供应链非常容易受到磷肥市场剧烈变化的攻击,例如2008年,磷肥价格突然窜升800%!同时,磷肥用于粮食生产效率低下,从矿物到农场再到餐桌,磷会大量流失在农田,再淋溶到江河湖海。被磷污染的水会杀死鱼类和植物,也因为有毒无法饮用。
在英国,进口的17.4万吨磷至少有一半用于粮食生产。因此,我们地球的“安全空间”的水生态已经长时间地受到伤害,除非我们彻底改变应用磷的方式。

英国2045年磷转化系统目标
1.可行的经济循环;
2.提高水的质量;
3.磷综合利用的价值链;
4.自给自足;
5.技术创新;
6.公平有效的治理措施;
7.提高肥效;
8.可持续发展的磷资源;
9.提高营养价值;
10.食品健康、营养、安全。
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已经遭遇了3次磷肥价格飙涨。
由于多因素影响,全球化肥价格陡涨,创了2008年价格高点以来的新高,且一直维持。
由于大部分国家都是依靠进口磷肥,供应链的任何动荡都将引爆全球的粮食危机,所以应该有效利用磷,包括应用更多的可再生磷,以改善江河湖海的生态。
尽管磷至关重要,但是还没有全球的磷资源管理框架,所以也没有全球性的政策措施,只是一些国家做出了一些规则,这对全球粮食安全来说是不合时宜和失败的。现在的政策重点聚焦在废水回收以减少水污染、鼓励农场主使用富含磷的动物粪便、控制资源开采等。但是,因为食品供应链的环节多,在其他环节的效率低下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例如化肥生产、食品加工、人们的膳食结构。

严重缺磷,
如何避免引发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

翻译/李冬虎

OBSERVE

调研·观察

丙硫菌唑风口期已至

文/于平平

国内市场大幕拉开,登记达到21个
丙硫菌唑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于2015年11月8日到期,2018年硫化工艺也到期,中国企业纷纷启动和加大了对丙硫菌唑的登记、生产和推广。2019年1月30日,安徽久易和山东海利尔两家上市公司取得了原药登记,5个丙硫菌唑产品在国内也获得首次登记。自此,丙硫菌唑正式拉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幕。
截至2023年2月19日,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丙硫菌唑在国内登记产品达到21个,其中,单剂17个(包含原药15个),混剂4个(复配有效成分:肟菌酯、氯氟联苯吡菌胺、多菌灵、戊唑醇);制剂剂型主要有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和专供出口的乳油制剂。目前这些产品主要登记在小麦上,用于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
7年多来,国内丙硫菌唑原药布局和产业化发展迅速。原药生产厂家不断增加,主要有海利尔、安徽久易、南通泰禾、河北兴柏、南通雅本、宁夏一帆、内蒙古灵圣等。制剂厂家也在增多,海利尔、安徽久易两家领军者之外,山东润丰化工、江苏省溧阳中南化工也都在布局制剂生产。目前,国内丙硫菌唑原药主要用于出口。
海利尔产品部部长于凤姣表示,因为我国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基于丙硫菌唑的健康风险,始终未对其作出评价,再加上由于工艺和成本的限制,实际上,距离中国专利期已经过去7年的丙硫菌唑在国内市场并未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至少从登记上来看,并未出现井喷现象。

赤霉病连年持续高发,
国内市场容量超30亿元
尽管丙硫菌唑还面临着健康和抗性两大问题,但在国内的市场机会还是非常多。
近几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呈现连年高发的态势,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小麦赤霉病2001—2010年年均发生面积为6000万亩左右,2011—2020年的年均发生面积则为7300万亩左右。而丙硫菌唑对小麦赤霉病、锈病和白粉病等病害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环境无风险、低毒、低残留,当前已成为全国农技中心推荐的小麦“两病”防治用药。在全国农技中心2022年2月发布的《关于印发小麦“两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的通知》(农技植保〔2022〕7号)中表示:“在多菌灵产生抗性地区,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用量少、防效好的高效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以提高预防控制效果,降低呕吐毒素污染风险。”
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3年全国小麦赤霉病总体依旧偏重流行,预计发生面积9000万亩,需预防控制面积在3亿亩次左右。
可以说,未来丙硫菌唑在赤霉病防治上仍旧面临非常大的需求空间。有业内人士保守预测,国内丙硫菌唑市场容量超30亿元。以安徽久易股份的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为例,每亩需喷洒40—45毫升。若丙硫菌唑在小麦赤霉病杀菌剂的市场份额为50%,则对丙硫菌唑的需求量可达1600吨左右,结合目前约50万元/吨的价格,国内仅小麦用药市场就可带来8亿元的丙硫菌唑原药规模。
海利尔产品部部长于凤姣表示,近几年,随着赤霉病的高发、植保部门的推荐、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的加大,丙硫菌唑的潜在市场愈发广阔。而且如果丙硫菌唑产品登记完全放开,丙硫菌唑市场势必将在我国迎来较大增长。这也表明,丙硫菌唑目前在国内还属于蓝海市场,市场还未完全饱和,但随着未来几年登记的增加,布局者的增多,产能的相继释放,这个赛道也会变得拥挤,竞争也会非常激烈。

2023年,引发农药行业高度关注、最具市场爆发力的产品除了氯虫苯甲酰胺之外,就是丙硫菌唑了。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高发态势的加重、土地流转及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施药方式的加速变革、无人机喷雾和大型机械化喷雾的普及使统防统治的面积逐渐扩大,施药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丙硫菌唑对人体危害风险基本可控,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属于它的风口期已至。

年销售额超12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杀菌剂
在全球杀菌剂领域,丙硫菌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更是年销售额超12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杀菌剂。
丙硫菌唑是拜耳公司研制的一种广谱三唑硫酮类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留醇的14位脱甲基化作用而起效,它具有杀菌广泛,内吸活性好,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高,有效期长,对作物安全等优点。
丙硫菌唑在全球广泛用于麦类、大豆、油菜、水稻、花生、甜菜种植等。因其杀菌谱广,几乎对谷物上所有真菌病害都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如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还能有效防治油菜和花生土传病害以及主要叶部病害,如灰霉病、褐斑病、黑斑病、锈病和黑胫病等。
作为全球第二大杀菌剂,丙硫菌唑商品化开发非常成功,自2004年上市以来,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欧盟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登记。在销售额上,丙硫菌唑属于爆发性增长的产品。2005年丙硫菌唑全球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2005—2009年复合增速高达69.6%,2014年销售额8.90亿美元,2016年成为杀菌剂市场第二大品种,2019年全球销售额更是超过12亿美元。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丙硫菌唑已经成为拜耳的首席杀菌剂产品。
目前,正是企业抢占市场的好时机。因为丙硫菌唑在国内市场的应用经验很少,所以国内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借助“墙外”市场的开发经验来建立丙硫菌唑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OBSERVE

调研·观察

国内龙头企业将持续受益于海外推广
从原药供应端和制剂生产端来看,抢先获得登记的国内龙头企业将占据先发优势。
目前市场上丙硫菌唑终端产品主要来自拜耳,主要因为其丙硫菌唑复配产品获得了欧盟补充保护证书(SPC),最长的产品保护期可延续到2027年,可以预测未来以欧盟为主的终端市场还将继续由拜耳来主导。
截至2022年底,取得原药登记的国内丙硫菌唑龙头主要是海利尔、久易、河北兴柏,溧阳中南化工等11家企业,但真正实现规模化产能布局、生产的企业主要还是海利尔和久易股份。制剂端,海利尔、久易和中南化工取得了丙硫菌唑相关制剂的国内登记。

复配登记将成市场主流
众所周知,丙硫菌唑具有中等抗性风险。根据相关研究,长期单一、过量、过频地施用丙硫菌唑可能使各种病原菌对其产生抗性,而将不同化学药剂进行复配使用则是可以延缓病原菌对单剂产生抗药性的方法之一。复配制剂可以有效延缓丙硫菌唑的抗性产生和发展,同时,将丙硫菌唑与其他产品进行复配可以有效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进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3年2月19日,国内丙硫菌唑混剂登记仅有4个,有效成分主要是多菌灵和戊唑醇、肟菌酯、氯氟联苯吡菌胺,登记空间还非常大。
毫无疑问,复配登记将会成为未来丙硫菌唑的市场主流。据了解,目前开展田间试验的丙硫菌唑产品已经有很多,其中有许多复配产品,复配对象包括肟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异菌脲、嘧菌酯、氟嘧菌酯、精甲霜灵、多菌灵、咯菌腈、呋虫胺等。近一年多来,丙硫菌唑复配制剂仍然在不间断地推出,主要参与者仍然是外企巨头为主,有不少是将丙硫菌唑与其专利成分进行复配。当前拜耳公司在全球丙硫菌唑市场占有主导地位,其复配产品线也最为丰富。
于凤姣直言,虽然丙硫菌唑在国外多种作物和病害上均有登记和使用,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病原菌存在差异。现在国内厂商对丙硫菌唑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小麦的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在其他作物病害上的应用方向还不明确,这也是未来要攻坚的方向。

其中,海利尔无疑是最具综合实力的龙头,其在 国内持有丙硫菌唑原药登记证及若干单剂及复配制剂登记证。从2019年1月30日首批获得丙硫菌唑原药及其制剂的登记后,它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顺利获得欧盟的等同认定。2020年,海利尔的2000吨/年丙硫菌唑原药项目正式投产,3000 吨/年产能的丙硫菌唑项目在2022年12月底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若项目全面投产,丙硫菌唑设计产能将达到5000吨。考虑到前期公告的青岛恒宁生物二期项目规划丙硫菌唑 8000 吨设计产能,预计海利尔集团未来丙硫菌唑产能将达到 1.3 万吨。
据海利尔产品部部长于凤姣透露,目前海利尔集团正在加大国内外丙硫菌唑原药与制剂的市场布局,并已于2019年5月获得欧盟等同认定,2022年11月在巴西自主登记获批,目前也已取得多个国家的自主登记和支持登记。未来随着产能的逐步增加,海外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拓展。
2021年8月31日,丙硫菌唑已被正式纳入我国进出口农药管理名录,将进一步助力我国丙硫菌唑合法的登记企业直接拓展境外农药市场。可以预见,受到登记、技术壁垒等因素的限制,随着各丙硫菌唑项目的逐步投产,短期内,以海利尔、久易为代表的丙硫菌唑龙头企业将受益于海外推广。

小结:
丙硫菌唑在国内的风口期确实已经来临,它未来在小麦乃至其他作物上的可挖潜空间是无限的。
但也应该看到,丙硫菌唑在国内终端市场的推广和应用技术方向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专家学者和厂商去花时间攻坚探索,离它真正的爆发期还有距离,要理性看待,不要过度捧杀。

一作区,如何选择马铃薯品种?

本文摘录自久恩农业副总经理王世一演讲

CROPS

作物中国

随着土地的不断集中,2015年以后,绝大多数一作区商品薯种植户种植规模基本稳定,可开发的优质的土地越来越少,绝大部分种植规模500—2000亩,极个别的上万亩,基本不再增加。上万亩的种植大户,包括种薯公司基本上停止了扩张。
随着大型机械的普及,每一个劳动力的工作效率基本固定,目前单人效率基本就是200—300亩。
而且,当下人工、地租、农资等成本不断增加,马铃薯价格基本持平甚至有下行趋势,虽然2022年价格不错,但是这几年大家也感觉到了马铃薯价格的疲软。
大家对种植什么品种的马铃薯,如何经营农场深感困惑。
马铃薯品种繁多且更新很快,那么,如何选择正确的品种?提高每亩效益是我们提升收益的正确思路。
根据公式“每亩效益= 单价×产量-每亩成本”可知,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单价)。所以,我们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选好地块,提升管理水平。而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价格(均价、稳定性、长期趋势)、气候和土壤的影响、种植习惯和水平、未来发展趋势。

以价格因素选择品种
马铃薯出货量大的时段价格较低,但市场波动较小。早收薯和窖藏薯价格高但成本也高,风险也高。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是一作区秋季收获期,不管是榆林,还是坝上,价格是比较低的,但整体来说这个时期价格也更稳定。8月上旬,以及12月上旬之后价格都比较高,但是大家也都了解,这两个区间价格是起伏不定的,有时候8月初的价格可能跟9月差不多。所以,8月上旬和12月之后,虽然价格高,但是风险也更高。如果你这两个时期卖马铃薯,收入更高,但风险也更大。
同理,在品种方面,销量更大的品种价格也更加稳定,如V7、沃土5等。如果你想得到一个较稳定的收益,就选择销量大的品种。
如果你比较喜欢种早熟品种,那么我们推荐种植一些兼顾早收和晚收的品种,市场销售量大的品种,如沃土5、希森6、久恩11等,尽量不要选纯早熟品种。
近几年加工薯需求量一直在增加,而且加工薯大多都跟企业签订订单,价格更稳定,收益也更稳定。但是加工薯种植时一定要注意:不同于欧美,我国加工薯市场和菜薯是割裂的,无法相互转嫁风险;可利用粉痂、疮痂地块种植加工薯;尽量选择大众品种,如麦肯一号和大西洋;基地位置很重要,不要远离工厂,因为运输会产生相当大的成本,加工业具有集中优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商品薯方面,不同品种间存在价格差异,商品性好的价格更高。许多人对种植高价值品种没信心,会选择高产且稳产但价格较低的品种,如226、实验2等。但是低价货滞销的风险远高于高价货,特别是价格不好的年份,比如,2017年、2021年。

以种植条件选择品种
根据种植条件选择品种,包括:气候影响、土壤类型、品种适应性、病害影响、栽培方式等。
气候影响
根据无霜期和土壤条件选择生育期合适的马铃薯品种。2022年8月27日的早霜让很多种植晚熟品种的农户损失惨重。因此,品种要早晚熟合理搭配,不要和老天爷打赌。
品种生育期:EV<实验1<709<希森6<久恩11<沃土5<V7<实验2<226<青9<陇7。
地区无霜期:乌拉盖<海拉尔<克旗<坝上地区<商都兴和<四子王旗<榆林地区<磴口。
土壤类型
土壤越黏重,出苗越慢,回秧也越晚。土壤类型,结合无霜期和品种生育期选择品种。如露辛达,尽量不在黏重土壤和盐碱地中种植;一些品种在黏土地表现很好,如希森6和久恩11。
品种适应性
并非所有品种都适合在各个地区种植,引进新品种应当特别小心。

过去十多年淘汰的品种往往是两个原因:一是低价值,如克新1、荷兰15等;二是品种缺陷,如斯凡特、709等。且品种淘汰往往发生在市场不好的年份,如2011年淘汰了克新1号,2017年淘汰了荷兰15,2021年淘汰了226。
另外,近几年水洗薯的比例在不断升高,主要是马铃薯水洗后价值更高。优质薯与劣质薯水洗后价格差异很大(0.5+元/斤)。但同时,水洗薯对马铃薯质量要求也更高。因此,水洗薯对于品种、土壤和田间管理都有额外要求,如久恩11号是目前非常好的水洗品种。
总之,不管你是种植商品薯,还是种植加工薯,在选择品种时,要选择高价值品种,或者是主流品种。
高价值品种,走货快,不剩尾货,滞销风险低,商贩赚钱且风险小。而且,随着城市居民增加,买菜量变少但是对价格不那么敏感,愿意买高价优质的农产品。
主流品种,市场容量大,好出手,价格稳定,即使市场不好,也能降价销售;小众品种一旦供大于求,很容易滞销, 最后难逃进淀粉厂的命运。
经营农场要保障稳定的现金流,现金流不稳会给生产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投资农场周转周期特别长,投资又特别大,一旦遇到风险,很容易造成直接的资金流断裂。因此,大家一定要保证稳定的收入,高产高收入,也要稳产稳收入。
综上,在选择马铃薯品种时,我们的思路应该是:种植主流品种,不推荐小众品种(红皮、紫薯等),除非有渠道;品种不宜过多,2—4个最为适宜;要控制早收马铃薯和窖藏薯的占比;相同情况下选择高价值品种;高收益地块不轻易更换品种。

PLANTING

作物·中国

有些品种对日照长短敏感,从北向南引种会出现生育期大大变短,植株矮小且产量骤降的现象,如尤金885。有些品种对光照强度敏感,长期阴天环境会影响产量,如露辛达、实验1等。
新品种可能会由于气候或种植习惯而出现各种问题,如绿头、裂口、窜苋、子母薯、串薯、畸形、茎腐病、叶斑类疾病、线虫等等。
病害影响
有些地区/地块某些病害严重,如:粉痂病、疮痂病、线虫病和细菌性疾病等。因此在挑选品种上要注意,某些品种会对部分病害比较敏感,如易感粉痂的品种。有些品种对细菌性病害敏感,在多雨年份会大量烂薯,应避免在低洼地、积水地种植。
栽培方式
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户在田间管理上的投入是不同的,有些品种只在高投入时获得好收成,而有些在低投入时收成也不错。
高投入品种:麦肯一号、伊芙丽、久恩8号、实验1、露辛达等。
低投入品种:226、甘引4号、希森6、沃土5、实验2等。
缺水和盐碱地块选择抗逆性强的低投入品种。
综上,种植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各个地块的特点和问题,包括土质、肥力、地势和主要病虫害等。了解各个品种的特点和缺陷,合理匹配。比如,不要在低洼地块种植易感细菌病和晚疫病的品种;粉痂病严重的地块可选择种植加工薯或抗性品种。

未来市场变化趋势
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方,马铃薯人均消费量非常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的物资越来越丰富,原来食用马铃薯,现在有大米、面粉替代。而且年轻人吃米饭白面越来越多,吃马铃薯越来越少。而发达地区,像长三角、珠三角,本身传统饮食马铃薯的消费量就非常少,即使增加一点儿,增加的也是加工薯,还有一些精品商品薯。
因此,未来20年,马铃薯总消费量和种植面积都应该是呈现减少的趋势。当然,缩减产能主要出自非中心区和低价值地区,优势地区不会减少。
随着烤箱和空气炸锅的普及且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消费者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而且不愿意在烹饪上花费更多时间。所以,马铃薯加工品、半成品等消费量会越来越大。此外,新中产比例持续增大,年轻人也更注重品质。
因此,加工薯产能持续上升,包括削皮、切块等初加工,对原料的要求更细致且多元化。水洗货、精品货和精装货需求也将持续上升,低质低价货的市场空间压缩,二者价格差拉大。

小结:
品种选择的要点:选择销量大的主流品种,小众品种慎选;选择高价值品种;选择生育期合适的品种;根据土壤情况选择品种,黏重土壤谨慎种植露辛达;加工薯和水洗薯/精装薯的未来市场空间会增加,可考虑种植;高产值地区和地块机会成本更高,谨慎更换品种;无论选择什么品种,提高单位面积收益是出路,不贪大。

和火龙果是同类,
燕窝果为什么这么贵?

文/胡晶晶

燕窝果的中文学名叫做“黄麒麟量天尺”,是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植物。
它原产于南美洲厄瓜多尔等美洲热带地区,我们平常看到的红皮白肉火龙果、红皮红肉火龙果和它一样,同属量天尺属。换言之,它们是亲兄弟/亲姐妹的关系。
燕窝果在国内“定居”的时间还非常短,2016年才开始在海南引种,现在广东、广西等地也成功引枝扦插,开始大量种植,结出了累累硕果。由此看来,燕窝果的适应能力很强,估计能种植火龙果的地方,燕窝果也能种植。
目前海南省种植面积约1万亩,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鲜果质优价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起步晚,经济收益高
物以稀为贵,燕窝果在国内种植起步很晚,目前只有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有少量规模基地种植。加上品种娇贵,种植要求高,产能上严重不足,因此燕窝果市场价格比火龙果要高很多,每亩燕窝果的经济效益也要高出火龙果很多。250克以上的燕窝果2020年价格90—100元/斤,现在的地头价格也基本上是40—50元/斤。而红心火龙果的地头价格只有3—5元/斤。价格相差10倍左右。
价格高出这么多倍,燕窝果种植的收益非常可观,其市场前景也被越来越多的种植者看好。
燕窝果在我国的消费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一种水果被消费者的嘴巴所接受,就好做。笔者在海南第一次吃燕窝果时,颠覆了我对普通火龙果的认知,燕窝果甜度更高,而且口感非常丝滑,汁水充足,有着丰富的味觉层次,爽滑细腻,自带淡淡的蜂蜜香味。
若是喜欢吃火龙果的人,一旦吃上燕窝果以后,必然也会喜欢上这种水果。目前,燕窝果备受消费者喜爱,不愁销路,主要销往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
火龙果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受到普通消费者的喜欢,同样我们相信燕窝果也会逐渐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有收购商表示,如果未来燕窝果地头收购价能低到15元/斤左右,终端价格25—30元/斤,燕窝果可能会迎来一个市场爆发期。

PLANTING

作物·中国

产量低,生长周期长
燕窝果的种植方法,与火龙果基本相似,光照时间长,耐热性良好,适合热带地区种植。燕窝果既能使用种子繁殖,也能通过扦插来繁殖。
“但燕窝果结果要比火龙果迟,产量要比火龙果低。目前,好的燕窝果基地产量也就是3000斤/亩左右。”三亚六罗燕窝果基地负责人张国书表示,火龙果的产量可能是它的三倍,甚至是四倍。比如,乐东种红心火龙果产量1.2万斤/亩左右,在东方也能达到8000斤/亩。
燕窝果产量低,且种植难度大,因此种植燕窝果的成本也相应上涨。种苗、土地租金、苗木、水肥一体化设备、人工精细化管理等种植投入,第一年种植成本高达8万元—10万元/亩,接下来每年3万元—4万元/亩就足够了,也有种植基地将成本控制在2万元/亩左右。
种燕窝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育苗、弯枝、修枝、疏花、疏果等工序非常繁杂琐碎,人工成本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支出。比如跟红心火龙果不同,燕窝果表面多了一些细小而密集的果刺。因此,仅在采收上就多了两道程序:采摘前先用毛刷刷掉果实上的细刺,运到仓库之后再用毛刷仔细地刷一遍。这样防止运输途中燕窝果之间相互戳伤,也可以避免消费者被细刺扎手。
此外,燕窝果的生长周期很慢,从开花到结果,要3—5个月的成熟期,时间成本也很高。

种植技术壁垒强
燕窝果的植株,从外观上看,与火龙果一模一样,难于区分。它的生物特性也基本与火龙果一模一样,喜欢生长在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温度在20℃以上。
但燕窝果对生长环境要求高,适合在日照长的温暖地区生长,种植还有着很强的技术壁垒,结合土壤、水肥、光照调节等精心栽培才能成功种植。
也正是这个原因,燕窝果的价格才会一骑绝尘。
病虫害的防治要精心。燕窝果对根线虫、溃疡病等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弱。比如溃疡病,如果控制不住,会毁园;根结线虫没防好,则产量和枝条都不够,而且果个也小。病虫害的防治,要采用综合管理的方法,如通过修剪枝条、清理果园、调节土壤和化学药物等进行管理。
花果的调控。燕窝果开花时间在晚上8点—9点,花期很短,基本上只有一夜的时间。种植者需要人工授粉,与花期“抢时间”。现在较普遍的策略是拉开花期,不堆积到一块,否则授粉和采摘工人忙不过来。
燕窝果的施肥也颇有讲究。燕窝果果实采收期很长,每年都需要重新施肥料,在开花期间也要适当地补充镁。张国书表示,三亚六罗燕窝果基地根部放的全部都是椰丝,外面放的是树皮,树皮底下放的是大量的生物源有机肥,所以生产出来的果子甜度、口感品质确实很好。
去年9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燕窝果课题组的“一种燕窝果产期调节增效方法”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该专利技术在培肥地力、增加植株营养的同时,实现产期调节、节肥节药,显著提高燕窝果产量、商品率、果品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提质增效。
 随着普及度和接受度的提升,燕窝果的种植技术也将愈加成熟,产量与品质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当前,我国燕窝果的种植刚刚起步,技术还不完善,仍然存在产量低、产期短、商品率低等产业堵点问题,需要的投资成本也比较高。所以新手想入“坑”,一定要想清楚了,没有经验和金钱的加持,可能真的是“坑”了。

链接:
“一种燕窝果产期调节增效方法”发明专利包括以下步骤:
花前施肥:选取种植一年以上正常生产的燕窝果园,于9月上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5t、钙镁磷肥150kg,作为长效肥料为冬季果生产增加树体营养储备;于补光前两周相隔一周补2次多元素水溶肥,作为速效肥料为大量开花营养消耗做营养储备。
催花前疏蕾:10月上旬,将自然着生的花或花蕾疏掉,减少营养消耗,积累营养储备。
灯光补光:补光催花于10月至来年4月分批进行,每天从傍晚太阳落下打开补光设施中的补光灯进行补光,补光时间为2—4小时,直至见到花蕾停止补光,补光时间为25—30天。
叶面施肥:当燕窝果萌发出的花蕾大于50%且花蕾直径发育至纽扣大小时对燕窝果茎喷施叶面肥2次,间隔7—10天。
辅助授粉:在燕窝果花盛开的当晚21:00至第二天早上4:00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遮阴处理:在燕窝果每行上方钢丝上用宽2米,隐蔽度为75%的遮阴网进行遮阴,防止日灼,每相邻两条遮阴网用绳子连接并拉平。
产后疏蕾:每条茎同一批次只留1—2个花蕾,或当果实长至直径为3—4cm时,统一疏掉2批花蕾,辅养枝占结果枝的60%并且不留果枝,为下一批开花结果做准备。

从优胜劣汰到异胜同汰,
企业该如何胜出?

农资、农业现在的变化挺大,最明显的是获得胜利路径的变化。
原来讲究人有我优,优胜劣汰。同样的产品,谁做得好谁能获得胜利。但是,随着资源的集中以及技术的普及,产品、品质、价格都日渐同质化,一般企业很难在大品类的比拼中占到优势。
于是,更多的时候,行业就开始了异胜同汰。谁能做到差异化,譬如产品的功能、形状、来源等等,谁能做到不同,谁就能获得胜利。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与其在原有的赛道爬坡,不如找新的赛道奔驰。近两年大家竞争的重点就是:或者优化产品结构,或者提升专业服务,聚焦高效种植,关注农业种植效益的提升,争相做细分赛道的领航者。

频频跨界背后的业绩焦虑
除了业内企业想找到新的增长点,其他行业也想在农业、农资领域分一杯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往农业跨界的企业多了起来。
前有奢侈品品牌普拉达在上海开出快闪菜市场,后有无印良品在中国开出首家“农场概念店”。
如果说服饰品牌的跨界你都觉得破圈实属正常的话,那么,卖挂面的企业去养猪、做养殖的选择涉猎有机肥,就更顺理成章了,毕竟还都属于农业板块。
以上这些只是农业领域投资的冰山一角,据35斗统计,2022年农业领域的各类投资事件超过200起,超过500亿元资金流入。
为什么这么多投资开始频繁跨界,盯上了农业、农资领域?背后其实充斥着业绩焦虑!
增量是每一个企业的任务和难题,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企业都在寻找“广积粮”的路径。而农资、农业恰恰是被各界盯上的一个大蛋糕。
党的二十大提出打造农业强国,将农业的位置及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且行业虽然不是暴利但是发展稳健。而农资虽然总量下降,但刚需仍在,去年更是被誉为全球发展较好十大行业之一。在各大机构的评测中,农业、农资的发展可期,是未来可以带来增量的产业。资本蜂拥而至就在所难免。
有机构指出今年农业的投资热点是:关注科学技术驱动下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关注农业的“芯片”育种技术;关注连接农田与餐桌的供应链环节,提高食品加工、农产品流通效率;关注微生物技术驱动下的食物变革。
所以,无论是利用反差带来的新鲜感,拓宽消费群体以博取流量,还是看好农业、农资发展的势头以及前景,想去深耕杀出一条新的路,结果就是农业、农资赛道上的企业越来越多。
而企业若不想被降维打击,就要练就自身多维的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细分优势。

文/赵丹

MARKETING

营销时评

2022年农业领域的各类投资事件超过200起,超过500亿元资金流入。

寻找行业内细分赛道的机会
外来者不会进入常规肥料、常规农药领域。因为,即便是行业深耕多年的企业,不占有原料/原药的普通企业,也是比较难增量的,更遑论新进企业。
传统产品,已经面临“红利变红海,利润越摊越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境况。
前段时间,有个企业负责人问笔者,各大企业15-15-15的复合肥有差别吗?差别大吗?
笔者还没回答,他就继续说,差别不大吧,造粒方式、原料都差不多,价格几乎透明。要在这个产品上获胜,除非提供极致性价比。要想做到比其他企业价格更低,就需要企业有矿,有产业链优势,才能在基础产品上赚到别人赚不到的钱!
那么,企业增量的路径在哪里?机会又在哪里?
找到更新的
没有最新、最优的产品,只有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更新与迭代。
严格意义上来说,很难找到最新的农资产品,即便是作物品种,也很难有最新的(很多都是还没到挂果期就有更新一代的产品推出),只不过属于这个产品的趋势来了而已。
生物刺激素、特肥以前没有吗?自然是有的,只不过经过那么久的市场培育,到了收割成果的时候,被资本推高、被市场认可了而已。
增效肥料是更新的肥料产品吗?也不全是。但是,行业研发人士用技术不断更新产品,去迭代,使之更适应种植者的需求,更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并且经过再次组合的产品,叠加积累而来的应用技术,其功效远远大于原来孤零零的单品。
能高效解决遇到的实际作物营养问题,就是更新的产品。
纳米农药、省力化制剂、生物制剂……以前没有吗?有的,我们看见了新品上市的高光时刻,却意识不到新品从研发、实验室实验、大田实验到走到市场,至少需要十多年的努力。也不排除有些企业即便研发出来新品,也无法在市场推开的窘境,直至标杆企业进入,产品(如曾经的缓/控释肥料)才得以在大田普及。

能够更好、更方便、更健康地解决作物植保问题,就是更新的产品。
对于种植者而言,妮娜皇后、脆蜜金橘、白色恋人草莓可能是更新的,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对于服务商而言,可能全年都能让元谋的黄瓜大棚里盛产黄瓜是更新的;对于育种企业而言,像超微型薯、新的番茄品种、柑橘品种的引进及培育是更新的……
能够让经营者、种植者、全产业链都获得好的收益,就是更新的产品。
对资本而言,合成生物、育种、数字农业三个赛道是更新的,因为可以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希望和势能。
无论在哪个方面发力,大家都想找到更新的产品,找到更新的卖点,去拓展市场,赢得更多的收益。
抢占技术资源
说实在的,基础复合肥可能目前还有品牌优势和技术差异导致品质的差异。但是,像不同氮肥企业生产的同一规格的尿素,很难说出不同品牌之间的品质差别。
竞争越充分的行业,普通企业就越难变得更优,即便是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企业的利润也会越来越被摊薄。
所以,很多大企业今年改变了策略,从量(吨数)的追求变成了质(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通过产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延伸,通过抢占细分领域技术高地、降低产业链整体成本等方式来彰显优势、拓展市场。这也是近两年功能型或者增效复合肥、增效氮肥等销售额度占比越来越高的原因。

MARKETING

营销·时评

去年开始火热的生物肥料、生物制剂赛道也不容小觑,虽然生物肥料在一些大化肥企业中占比并不大,但是一些专业做生物肥料的企业已经凭借其异军突起,且其应用已经从经济作物拓展到了大田作物。
生物制剂今年将会更有生命力,不说其他,几大农药巨头都已经入局。
今年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资源的争夺就在所难免,包括与高校的技术合作,包括科研型人才及队伍的建设等等。
也有一些资源的获得是在行业会议上。2023年2月中旬开始,很多企业、行业的会议就密集开启了,展示了一些新的产品及技术。即便是传播手段多样化的今天,面对面的会议的势能还是最大的,参加必要的会议,找到合作资源是很多企业及经销商平台在做的事情。
通过并购、合作抢占生态位
即便是自己没有技术,也可以通过和创新型企业的合作来实现。
譬如,一些行业巨头就会通过并购或者合作来弥补短板:科迪华收购西班牙生物农药和生物刺激素公司兴播、世多乐,巩固自身在生物刺激素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特种工程材料家族企业收购比奥齐姆,来减少进入生物刺激素领域的时间,并且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安道麦收购新西兰生物解决方案、植物保护和营养公司,进军生物性植保、植物营养及植调剂市场;源于生物解决方案需求增长,丹麦诺维信与科汉森公司合并,释放出更多增长机会……

既然商业的竞争逻辑已经改变,那么我们就要遵从这个逻辑,不断进化,主动找到自己和其他企业的差异点,找到细分赛道的机会,找到增量的机会,掌握命运。
前方道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企业毕竟不多。

一方有资本优势及渠道资源,一方有细分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合则两利,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差异化,以及营收增长。这是这些企业的出发点和目的。
除了并购,企业间更多的是采用合作的方式。近两年,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创新企业以及创新型人才空前吃香。企业强强联手可以去抢占更好的生态位,春节后,仅笔者参与的企业间的“撮合”就有好几起。
延伸产业链
延伸产业链是很多企业增量的重要布局。
向上游延伸抢占矿产资源,已经不大可能,矿产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参股或者收购几无其他路径,且已经实现“左磷右锂”的企业们今年就该收割胜利的果实了。
很多大企业和经销平台企业开始向下游种植延伸,延伸农资的长度和宽度,做农业解决方案,在耕、种、管、收上下功夫。
先正达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北大荒农服、丰云农服、金丰公社等等,都在农服方面成绩斐然。以先正达MAP为例,2022年上半年,MAP营业收入达18亿美元,超过2021年全年总额,其技术服务中心已达到540个。
巴斯夫2022年业绩报告指出,其农业解决方案业务领域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前收益显著提高,特别是由于销量和价格上涨带来积极的销售业绩。
而一些经销平台企业目前就是凭借其独有的特种作物解决方案业务在区域内领航,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只要是某种作物的问题,种植者就会习惯性地找它们。
也有一些服务平台商也在延伸作物解决方案的产业链,从种到收再到售卖一条龙。其中也不乏成功的典范。
做延伸产业链,要量力而行。
有赚得盆满钵满的,也有血本无归的。曾经有个做农产品品牌的企业家给笔者说,很多做农业的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还没有做好农资就想去做种植,还没有做好种植就想去做品牌。

MARKETING

营销·时评

未来5年,

这7种农资店将被市场淘汰

文/李科成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农资行业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大变局”,“传统农资店该何去何从”成为越来越多农资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笔者断言,未来5年如果传统农资店不能积极变革以适应潮流,那么这7种农资店将被市场淘汰。
没有个人品牌的农资店会死
只有产品品牌或门店品牌,没有店主个人品牌的农资店未来会死! 
或许有人纳闷,只卖产品不重视门店宣传的农资店做不下去可以理解,怎么有门店品牌的农资店也会死掉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如果你认为种植户是冲着你的店来的,那么你把店转手给他人,或者退休后让孩子接班,你看看原来上门的顾客会不会减少?换言之,“只要有门店品牌就行,不需要什么店主品牌”的想法是错误的。
可能也有人会说,我去超市买东西只关注超市本身即可,老板是谁并无差别。为什么去农资店买农资就一定要看老板呢?
原因有二:
第一,超市是一个成熟而又规范的行业,用户的信任度高。农资店则不然,目前95%以上的农资店是夫妻店,不论管理还是经营都既不成熟也不规范。
第二,人们进超市购买的是刚需且熟悉的生活类产品,而农资属于生产资料,有技术门槛,因为种植户自身缺乏专业性,所以他们需要由信得过的人推荐后才敢购买。
因此,农资店的表象是门店品牌,本质是店主品牌。所以,作为店老板一定要重视个人品牌的打造,这包括老板的人品、信誉和技术等重要指标,否则将没有活路。

不会方案营销的农资店会死
未来只会产品销售、不会方案营销的农资店会消失。时至今日,为什么方案营销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呢?
单一功能的产品已经无法解决种植户的痛点。以除草为例,过去用草甘膦、草铵膦、敌草快这三种灭生性除草剂就可以除草,现在由于杂草抗性的增强,只用一种除草剂已经无法把杂草彻底杀死,这就需要店老板能够根据当地杂草的特性来设计除草方案。同理,杀虫、杀菌等产品也需要设计方案。
单一的产品品种已经无法满足种植大户的需求。过去小农户可以去A店买种子、B店买化肥、C店买农药,现在的大农户需要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的一站式采购。这同样需要店老板能够根据大农户的种植结构来定制“增产增收解决方案”。
因此,如果一家农资店主还只会通过低价、赊销、客情等传统“三板斧”来招揽生意,那么他将面临出局的危险。

不服务大农户的农资店会死
随着大农户的崛起,不敢服务、不会服务种植大户的农资店日子将举步维艰。 
很多农资店对大农户爱恨交加。爱是因为大农户能够贡献大生意,恨是因为大农户赊销严重,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
但是如果你还想继续做大农资生意,就不能把大农户“拒之门外”。
既然赊销有风险,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赊销的本质是资源的不对等,既然你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和别人一样,价格也差不多,你不赊别人赊,大农户凭什么不和赊销的农资店合作?
如果你店里的产品有技术门槛和差异化优势、你的服务是别人无法做到的、你的价格也有优势、你能给他带来真正想要的增产增收,其实大农户的现金生意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不懂农业技术的农资店会死
不懂农业技术也能做好农资?至少在过去很多年里,有不少对农业技术很外行的农资从业者活了下来,也赚到了钱。因为那时候,种植户种的地少、对产品的需求相对单一,而且以老年人为主的种植户也容易被忽悠。 
现在这种不懂技术、纯靠忽悠的农资店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种植大户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服务,而且他们本身也懂一些专业,不容易被门外汉忽悠。因此,农资店主必须学习植保知识,成为懂技术的农资人,才能应对未来市场的竞争。否则,坐以待毙是最终的下场。

不做趋势产品的农资店会死
首先要承认,很多传统的农资产品依然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如除草剂中的草甘膦、草铵膦,杀菌剂中的石硫合剂、代森锰锌,化肥中的复合肥、尿素。它们具有刚性需求和高性价比的双重优势,依然受到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但是如果农资店只卖这类产品,而不卖符合未来趋势的新型农资产品,那么它们5年内必死无疑。原因是传统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农资电商的冲击,利润空间只会越来越薄,长此以往必然无利可图。
那么,哪些产品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呢?答案是特肥、调节剂、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这些产品技术更先进,能满足种植大户“提质增产”“增加收入”的需求,并且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当然了,最重要的是能给农资店带来可观的利润。
不会整合资源的农资店会死
过去做农资生意,只要店老板够勤快、够专业,赚钱基本不是问题。但未来农资生意要想做大,只靠勤奋和专业还不够,店老板还必须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
如果你不能整合经销商的资源,就无法拿到好的货源并获得资金扶持;如果不能整合上游厂家的资源,就很难获得推广人员和费用的支持;如果不能整合种植大户的资源,就面临失去80%以上市场份额的风险;如果不能整合采购商的资源,就无法捆绑种植大户以及防止竞争对手“挖墙脚”。
留不住老客户的农资店会死
如果一家农资店只知道开发新客户,不知道留存老客户,那么在新客户开发成本不断上升的大环境下,生存之路将越走越窄。
现在不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终端,都面临拓客难度大、成本高的压力。农资店要想降低销售难度和成本压力,必须千方百计地留住老客户、深挖老客户。农资属于消费相对高频的产品,种植户买了种子还会买农药和肥料,今年用了明年还会继续用,因此,留住老客户至关重要。
如何留住老客户呢?下面分享几个实用方法:
1.进店购物加微信。通过私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对其进行二次营销,变公域流量为私域流量。
2. 种植大户要建群。为符合条件的种植大户,如种植面积50亩以上或单次购买农资1000元以上的种植大户建群提供服务,定期分享农技知识和产品信息。
3. 短视频直播推广。录制试验示范和客户见证进行短视频传播,对观摩会、测产会进行直播造势。
4. 电话营销不能停。有些年龄大的种植户不会玩微信,那就把重要的推广会议或促销活动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一对一通知

品牌广告展示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