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最火热的莫过于《黑神话·悟空》。
为什么它会火热?
这款现象级3A游戏,凭借精致、灵动的制作,奇幻、华丽的风格,真实、瑰丽的体验,经典、独具个性的人物设定……让人惊喜又震撼。
有网友说,“这是多方多向的一次奔赴”,很难被复制。必须同时拥有主创者的坚持与热爱,投资者的支持,游戏制作人的打磨,玩家的投入,媒体的鼓与呼……
《黑神话·悟空》打开了行业天花板,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给后来者带来了成功的案例和更多的可能。
用体验感征服大众。我国的游戏经历了从卖游戏(买断制)到卖时间(下载免费游玩付费)再到卖道具(内购制)的过程。《黑神话·悟空》用事实证明,不围绕“持续盈利让玩家不断复购”展开,而用“创造有趣的东西”的体验感来吸引玩家,一样可以有好收益。
这里面有个关键词语—打开天花板。
这里的天花板是指,超出现有的水准和做法。
只是,比较难而已。
前几天和媒体同仁讨论行业,都说头部企业就是要做些引领的事情,就是要打开行业天花板,找到向上的方向。
游戏开发者在创造更有趣的游戏满足玩家需求,农资产品研发者在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满足种植者需求,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要有珠玉在前,后来者都会跟上。
复合肥企业也是如此,基础型产品的成本已经被头部企业一再压缩,没矿、没规模的企业很难出头。头部企业开始用功能型、新型、差异化、专用型复合肥打开行业天花板,帮助中小企业从基础型产品的竞争中脱离出来,去做差异化产品。
就像头部企业开始选择做高效尿素一样,尿素企业都开始盯着往高效功能上发展,不再只去卷成本,卷低价。2023年,我国高效尿素产量达到436.2万吨。
做农服也是,当年头部企业开始做农服,打开农资企业的天花板,大家才发现,原来做农资还可以往种植端、收购端发展,还可以有和众多同行业、外行业寻求多种合作的可能性。
现在再看,即便是县级的农资服务商都开始学着打开自己事业的天花板,打造单一作物的产业链闭环了。
面对环保、安全、成本的压力,如何打开制造业的天花板?当头部企业开始降本增效,做智能化升级时,生产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就提上日程,农化行业便成了“智改数转”的新竞技场。
…………
谁都想打开天花板,为行业打开新的赢利空间。但是,打开行业天花板做起来很难,需要坚持以及时间的磨砺,“让你痛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沙子”。共勉。
头部企业就是要做些引领的事情,就是要打开行业天花板,找到向上的方向。
【卷首语】
看见·行业
合成生物:农资行业转型的催化剂
蛰伏后,迎来爆发性生长
入局者增多,热度持续上升
产品出新,商业化表现加速
勇敢者,先享受利好
聚焦·趋势
破除内卷困局,高端化已成肥料行业必然趋势
潜力无限,木霉在农业微生物领域崛起
特肥新周期,谁将成为主流玩家?
调研·观察
叶菌唑,新增长空间打开
氯化苦迎最严管控,土壤熏蒸市场将洗牌!
内卷到外卷,农药企业加码跨界布局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之浅见
50
56
60
62
66
70
76
80
86
90
94
封面·人物
房国荣:打造无人化工厂,共创更美好的世界
营销·时评
短剧爆火,农资人该如何“拿捏”这个风口?
农资营销,如何让费用 花在“刀刃”上?
新时代如何建设新型农资厂商关系?
用升级大单品对抗缩量时代
区域·市场
丹东,会拿蓝莓换草莓吗?
云南是否还有增量空间?
绿色·前沿
模式成型阶段,品质成为农服竞争新焦点
现在说农机 4.0 时代还为时尚早
优化农资供应链,人工智能是最有力推手
名企·名家
糜作文:打造现代农服闭环生态
3
6
12
14
17
19
21
24
28
32
36
41
44
47
8月19日召开的2024中国钾盐钾肥产业技术交流大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钾肥供应充足,需求向好,钾肥生产实物量458万吨,同比增长5.6%;进口钾肥653万吨,同比增长24.1%;钾肥表观消费量1100万吨,较2023年增长17.3%,实现了钾肥的产、供、销三增长的良好势头。由于钾肥行业营收利润受市场价格变化波动、国际市场价格下滑影响,钾肥行业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下降17.0%、利润下降54.4%。
8月20日,《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立法听证会在山东滨州举行。《条例》中创新增加对农药投入品监管内容,规定购买限制类农药的,必须出示个人身份证明或其他有效证件,说明实际用途,农药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限制类农药。
据了解,类似内容在《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中已有规定,《条例》中扩大到限制类农药实名购买,不得销售给未成年人。
8月初,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发布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情况数据,各类肥料进出口累计金额降幅均较大。
出口方面,1—6月我国各类肥料进出口量同比下降4.6%,累计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9.2%,出口平均单价263.7美元/吨,同比下降25.8%。进口方面,我国各类肥料累计进口量同比上升20%,累计进口金额同比下降22.7%,进口平均单价338.6美元/吨,同比下降35.5%。
8月28日,农业农村部法规司起草了《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行应用农业行政审批有关电子证照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告》规定,将从2024年10月1日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应用包括农药登记证、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证书、肥料登记证(仅限农业农村部本级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在内的5个电子证照。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制发、并行使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再印发相应的纸质证照。
8月20日,《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宣贯座谈会宣布,浙江省实施10余年来首次修订的《条例》将于9月1日起施行。据介绍,修订后的《条例》将浙江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作物健康理念、统防统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等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并对实践中存在的植保体系不完整、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能力不强、植保无人机施药不规范等问题予以积极回应,将推动浙江植保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治化。
近日,共有43家上市农药企业披露2024年半年度报告。根据报告,部分企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实现了业绩增长,但也有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环境变化、竞争加剧等原因,出现较大经营压力。在已公布半年报的企业中,诺普信、中农立华、国光股份、新农股份、农心科技等10家企业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兴发集团实现净利润增长。
我国发展有五大蓝莓主产区,分别是长白山产区、辽东半岛产区、胶东半岛产区、长江流域产区、云贵川产区,栽种形式以庭院蓝莓、基本农田/一般农田、温室/大棚设施等为主。目前蓝莓种植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修剪、淹水、干旱、死树等,要通过品种筛选、苗木管理、水肥管理等方式解决。
吴林
中国园艺协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教授
设施蔬菜种植由于连年重茬种植、不科学施肥等,有机质逐年减少,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在一些地区十分严重,传统化学药剂效果不佳。多年的实践应用证明,生物土壤修复技术有较好的科学性、实用性、实效性,它能够逐渐取代传统化学土壤消毒技术,是解决设施蔬菜种植问题的主要趋势,能实现绿色种植,保护土壤健康,生产出健康作物和食品。
由于许多重要害虫抗药性水平高、优秀产品退市、害虫无药可用、农残居高不下、违禁药屡禁不止等原因,导致公众对水果产生了误区。为重树安全信心,零农残行动推广势在必行。安全用药,不能就植保谈植保,就用药而用药,要跳出“怎么用药”的范畴。零农残需要的是全科大夫,要懂得种植、植保、土肥栽培等综合管理。
8月1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发布《2024中国农药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报告》数据,全球市场有近70%的农药原药在中国生产,中国农药出口量占世界农药贸易总量的50%左右;2023年中国首次新登记农药品种比上年增加17个,制定各类相关标准342项,中国农药产业171家企业投资项目201个,总投资902亿元。
2024年上半年,国内草铵膦市场延续跌势,从年初均价7万元/吨下降至6月底的5.35万元/吨,价格整体跌幅23.57%,较2021年高点下跌85.5%,居上半年化工产品跌幅榜前列。据统计,2021年至今我国草铵膦产能已增长3倍有余,目前中国草铵膦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90%,从供需层面看,草铵膦价格恐难以回升。
8月13—14日,2024年全国高效肥产业发展论坛在甘肃召开。据论坛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高效尿素产量达到436.2万吨,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茂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益通数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天泽煤化工集团股份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强企业产量共357.2万吨,占总产量的81.9%。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32.2万亩,比上年增加32.5万亩,增长0.5%;总产量563.5亿斤,较2023年减少3.3亿斤,下降0.6%;单产395公斤/亩,较上年减少4.1公斤/亩,下降1%。今年早稻生产因受强降雨天气影响,产量与单产略有下降,但总产量仍连续4年在560亿斤以上,总体保持稳定。
在日趋白热化的经济作物市场竞争中,农资投入品的价值越来越得到种植者的重视与肯定。帮助提升作物品质,实现农产品错峰上市,先进的农资产品与技术带来丰收的希望。
在种植户与厂家服务人员的悉心管理之下,辽宁营口的高品质葡萄迎来丰收。
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杞县大蒜,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实现了高产优产。
(上图为金正大集团主办的“蒜王争霸赛”)
云南金秋砂糖橘,使用自然早成熟技术,实现7月转色,8月初采收,提前上市,为农户增加了收益。
都在说,农资行业进入了存量时代、缩量时代。
看起来,似乎整个行业都风声鹤唳,在设法走出周期,寻找增长新方向。
如果让笔者对自己这段时间所看到的农资市场进行形容,可以用微起涟漪来形容,甚至也可以用毫无波澜来略微地调侃一下。
不过,平淡的日子总会有不经意的发现来点缀。笔者前段时间搜集行业前沿资讯时,无意间得知合成生物在2024年上半年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项热门投资,在医学、化工、食品等行业呈现急速增长的态势,这份热度已经持续到了下半年,并且蔓延到了农资行业。
当然,蔓延的范围目前看来,包括的应该也就是小部分农资企业。
我国合成生物学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农资行业也正需要一股新的活力赋能。在整体疲软的市场情境下,合成生物学的到来为农资行业带来了增长的新鲜血液,在“卷”创新能力、技术含量的基础上,成为行业新风口,唤醒了农资行业的另一面。
合成生物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政策和技术两方面的驱动。
政策方面,合成生物在北美、欧洲率先发展,亚太地区紧随其后。以美国为例,美国农业部、国防部、能源部等联邦机构都积极支持合成生物的技术研发和探究。这些外部地区的发展政策和框架搭建为我国合成生物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以及参考。
近年来,我国在政策方面也表现出了明确的态度,大力推进“生物制造+”,将合成生物应用于我国各领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合成生物发展路径,推动产业集群并加快产品市场化进程。涉及合成生物的会议也不断召开,如“2024(第二届)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健康大会”“2024中国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创新发展论坛”“2024第三届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2024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应用大会”等,涵盖了医学、护肤、育种、肥料、农药等多个产业。
每每说起合成生物,就不得不对这个概念再进行一遍深层次解读。在合成生物还未广为人知的情况下,每一次搜索相关资料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也会加深对其的理解。
合成生物其实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21世纪初,一系列颠覆性成果在这个阶段陆续发布。如今随着减肥增效、绿色发展、“生物制造+”等多方面推动,造就了其现在炙手可热的场面。如今合成生物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高度体系化的学科,主要分两条发展主线,一种是以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基材料,一种是以生物技术路线替代传统化工技术路线,农资行业所涉及的大部分是第二种。按合成的级别分类,合成生物学又可以分为分子级别、亚细胞级别、细胞级别、组织乃至以上级别。
技术层面,合成生物体系最重要的在于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和基因编辑三大使能技术(使能技术是指一项或一系列的、应用面广、具有多学科特性、为完成任务,而实现目标的技术。),成本降低,效率更高,是合成生物发展的重要驱动,目前我国在技术层面部分甚至已经赶超发达国家。随着下游市场的应用急速增长,技术的更新迭代也更加迅速。
利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生物实验室主任司振军表示,合成生物学是确定好产品后,要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底盘细胞,并设计基因线路,将设计好的基因线路导入到底盘细胞进行测试筛选,根据测试反馈对线路再进行修正得到更好的线路,如此反复构建最优细胞工厂 ,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合成生物学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改变产品的生产方式,例如,原本需要传统化学法多步骤合成的产品、动植物提取物等现在可以通过生物法合成,这进一步发展了医药、食品、农业、化工、能源与新材料的生产方式。不仅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周期,也增强了生产的安全性、环保性和低碳性,实现了可持续性绿色发展。
农业作为我国的发展之本,不仅要现代化,也要保持绿色发展,所以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合成生物应用在农业上可从三个方面说起:
第一是生产方面。我国农业存在资源缺乏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痛点问题。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植物品种,提高植物自身抗性,增强植物对抗胁迫环境的能力。也可以基于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育种效率,实现缩短育种周期,快速培育优质新品种,从而高效利用种质资源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微生物肥料的生产,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修复土地状态、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使农业从生产源头进行改善向好。
第二是农业废料方面。我国农业碳排放始终处于高位,农业用水用电、地膜塑料等都对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药肥的大量使用更是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从而导致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2023年,我国农作物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506.11公斤,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从农资行业往年数据不难看出,我国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很大,但利用率却相对较低。合成生物技术用于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生产,既贴合了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也极大地提高了药肥利用率。
第三则是农产品质量方面。入口之物,需极为谨慎,所以产品质量检验就极为严格,但是农残超标、重金属污染、激素滥用等等,导致农产品存在质量隐患,利益驱使下更是安全事件频发。利用合成生物除了能够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优化之外,还能够利用该技术手段解决食品原料大量生产的成本问题,从而解决使用劣质农产品生产的现象。
解决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有赖于肥料和农药在生产中的使用水平,甚至绝大部分在于肥料和农药能否起到有效作用。合成生物学作为“新鲜血液”,注入农资行业一定会带来一系列让人惊喜的生物反应。
大北农集团发酵工程首席专家、甘肃大北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廷桢博士,长期从事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领域的研究工作。当被问及合成生物学能够为农资行业带来何种影响时,他为笔者解惑:“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提高了土壤肥力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基因,培育出耐逆境、高产的新品种;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出的生物刺激素和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能够显著增强作物适应性。如 γ-氨基丁酸、高活性褐藻寡糖、5-氨基乙酰丙酸等,这些产品可以显著提高肥料的效果和利用率。也可以制造生物传感器监测农田环境,确保作物健康等。合成生物学为农资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突破传统农业瓶颈,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义发则表示,通过基因编辑、基因合成等先进手段,科学家们可以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能够生产更高效的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新产品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农资生产方式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绿色、高效、智能化的生产方式,这种转型将推动农资行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从各行各业的综合情况来看,合成生物学的热度直线上升,入局企业越来越多。
替代化学反应、石化路线的酶制剂应用于不同行业可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50%—70%。2023年,全球酶制剂行业市场规模在80亿美元—100亿美元左右,市场份额主要以诺维信、杜邦和帝斯曼为前列。我国酶制剂产量于2021年达到160万吨,国内龙头企业包括蔚蓝生物、溢多利等。
原料方面,华恒生物全球首家实现发酵法生产丙氨酸,打破传统路线对石油基原料的依赖,全球供给量占比超过50%;产品方面,凯赛生物建立全球唯一的合成生物学长链二元酸生产平台,打破以往全部依赖进口,全球供给量占比超过80%;依靠成本优势颠覆全球市场供给格局,华熙生物、福瑞达等生产的透明质酸钠全球供给量占比超过80%。
合成生物学在农资行业的热度如何,布局的企业又如何看待这条赛道?笔者就此在调研过程中咨询了很多的企业和行业内人员。对于大部分业内人士来说,合成生物学还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概念,因为在咨询过程中,很多人都表现出没听过、没关注过,或者听过但是由于太深奥并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有少部分从业人员对合成生物学有着相当成熟的理解,这可能是由于所处市场位置的区别。而对于企业来说,合成生物学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是想要尽快做出成绩的板块。
为什么这么说呢?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体系,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它需要具备两大基础,即底盘细胞和发酵工程。底盘细胞是合成生物学的“硬件”基础,不同的模式微生物具有特定的优缺点,因此被应用于不同产物的生产。待筛选后,便要进行后期的生产流程,根据生产流程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上游工程主要为菌种的选育和改造,以获得生产性能良好的菌株;中游则为发酵过程控制,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各种参数的采集、分析和反馈,以达到生产最佳发酵条件;下游则是对产品的分离和纯化,采用多种技术将发酵产品从发酵液或者细胞中分离、纯化出来,在达到特定标准后制成产品。
这一过程下来,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
对于企业来说,筛选菌株靠的是研发能力,研发能力不足、设备功能跟不上则无法进行菌株筛选等工作;当菌株筛选成功后,中游和下游的工作就是对菌株进行严密的验证试验,确定菌株的性能,从而进入生产试验,确定菌株能否转化为产品。在转化为产品这一阶段更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因为很大概率可能会失败。在这些问题面前,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做成之后是否可以商业化,如果不能则努力白费。
所以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入局合成生物赛道。
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已经具备相当体量的企业加快在合成生物方面布局的热情,以及合成生物在农资行业的热度。
巴斯夫、帝斯曼、默克、诺华、拜耳、先正达和诺维信等巨头早已熟练运用合成生物技术,笔者联系到的如汉和、大北农、利民股份、富邦、浩辰、安琪酵母、慕恩、川宁、纳美特、固特丽、土木启、安徽朴茂等也都已经入局合成生物,并有一定的产出,成为行业内先站上此轮风口的企业。
当然,除了上述企业,行业内其他企业肯定也在默默布局,抢占先机。穆廷桢表示,合成生物学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提高公众对合成生物学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用户对生物基农资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以加快产品的推广和规模化市场的建立。
以创新能力和技术先进性为竞争核心的农资行业,布局合成生物成为了新一轮的较量,自然热度也会越来越高。齐庆振对笔者说,合成生物赛道,比拼的就是研发能力,也容易形成资源型头部特肥企业,一些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产品的出现,会改变传统的施肥习惯、种植模式等,会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
苏州纳美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陈成则更为坦白地讲,现在的商业环境遵循“三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合成生物学非常好地实现了这一点。比如说5-氨基乙酰丙酸 (5-ALA)这个产品,纳美特在用合成生物方式的基础上,不仅研发了性状相对更为稳定的5-ALA(Pre-C),并且为进一步提升5-ALA的使用效果,又推出了左旋型5-ALA,即L-ALA(左旋结构的产品会更稳定、更有效)。
尤其是农资行业对价格相当敏感,产品不仅要好用,对其成本也要进行控制,这些都是合成生物学比较擅长的。所以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合成生物学在农资行业的应用和热度也会不断持续地上升。
肥料、特肥、农药是农资行业的三大板块,笔者将三者在合成生物方面的布局和产品商业化等内容进行梳理时,并未将它们分开写。原因在于,一是随着“大肥特肥化,特肥大肥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大肥和特肥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产业链也愈发交叉,所以并不能将两者完全区分开来讲;二是在调研过程中,大体量的农资企业涉足板块众多,无论是生物肥料还是生物农药都所有涉猎,并不能以单一的方面去进行判断;三是被某企业负责人的回稿启发,合成生物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是一个为各行各业所使用的生物技术手段,所以行业内的协同、传递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哪个企业、哪种产品,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其实都是相互学习,融会贯通的。
那么,早入局合成生物的企业有什么动作?合成生物学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惊喜?
笔者与农资企业沟通后,只想感叹一句,原来都在闷声干大事。
大北农集团旗下甘肃大北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合成生物学方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依托集团“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农用合成生物学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紧密结合农资市场需求,布局未来,着眼于下一代农用产品的生物制造。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刺激素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并开发出基于合成生物学的相关成套先进生产技术,形成引领行业的技术优势。
肥料企业汉和、土木启等,合成生物商业化表现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余义发表示汉和生物除了生产肥料增效剂,更拥有完整的肥料体系,对于肥料(复合肥、尿素、大量元素水溶肥、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等)与合成生物学制备的生物增效剂的结合已经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研究、生产和销售,能够为不同的肥料厂家提供更加准确的功能定位和使用经验。土木启生物董事长徐骠则表示,土木启将生物刺激剂、肥、微生物进行有效结合,按照其不同的作用,以矩阵形式已经开发出了60多种产品。
减肥增效,在肥料也在农药。生物合成技术可开发有效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杀菌、杀虫方面不仅增加了药效,还提高了环境安全性,更加绿色低碳。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改变了部分农药的制备方式,由生物法替代传统合成法,这样能够促使更多手性农药[一种农药,如果化学结构存在手性因素(手性中心或手性轴等),其分子存在对映异构,则称这种农药为手性农药。]的出现和利用,对农药减量增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利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副院长李林虎表示,目前合成生物学在农资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特别是全生物法合成的农药原料药的产品不多,其开发过程类似人药,开发时间漫长,人力财力上投入较大。在农资行业从事合成生物的人才,尤其是产业化人才不足。目前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农药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利民控股生物酶法合成精草铵膦技术则是合成生物学在农药领域应用的典范。
固特丽生物在微生物代谢产物方面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依托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了多款产品专注解决作物痛点。固特丽生物董事长常大勇表示,合成生物学在国际上快速发展,生物刺激剂的需求量急剧攀升,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复配性好、效果突出。固特丽依托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了多款产品专注解决作物痛点,并且在农产品品质提升方面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已在市场上广泛应用。
当然,早早拿下合成生物这个赛点的企业,可不止前面列举的这些。
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农业的绿色生态发展趋势也吸引了原本不主攻这个行业的企业纷纷发力,譬如福瑞达、浩天药业、纳美特等。
合成生物技术是浩天药业重要的发展和投资方向,利用其所开发的生物增效剂,赋能旗下企业浩辰生物主营的玉米产业链过程中的提取副产物乳糖肽、甜菊糖产业链中的提取副产物甜菊糖流出液等,研制具有精准功能的特种肥料。齐庆振表示,浩辰生物已经建设了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利用微生物和酵母批量化生产高价值的生物制品。
相比做合成生物全链的企业,纳美特则是作为上游企业进行菌株的研发和应用,然后对接中下游企业进行产品的商业化。据笔者了解,纳美特已经筛选了七八种合成生物学产品。对于纳美特CEO陈成来说,最有新意的产品莫过于表面活性剂RD90。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光合作用,在使用肥料过程中既要满足料液不被大雨冲刷掉,或者不会滚落,又要保证粘在叶面上不破坏叶面的工作,这是很难的。RD90可以在90%以上的植物叶面上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替代化工和农药类的助剂,正好弥补了这个应用方面的不足,是很惊喜的。
“你说这个东西属于不属于跨界呢,应该属于一个技术迁移吧。比如说这个产品一开始是用在药品、食品领域,那么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是不是也可以向农化领域迁移?这也是一个判断和筛选的过程。”陈成对于纳美特布局做农资是这样想的,“以后行业之间的跨界是常态,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合成生物学企业或者概念进入农化行业,所以做农资是一个融合新技术的过程,更多是交流和接受。农化行业本身底蕴就非常深,所以不用考虑合成生物学应用于它的合理性,完全合理。”
对于技术迁移,福瑞达也有话说。笔者初听福瑞达缘于护肤品,再识福瑞达竟然在农资。
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技术总监许家磊透露,目前他们主要在农业功能抗盐抗逆、保水促生、抑菌防病、增甜转色四个方面发力。利用福瑞达独有的核心功能物质协同增效配伍技术,开发出具有市场唯一性的复合型功能性助剂产品,而这款复合型功能性助剂产品是以福瑞达自主生产的依克多因、透明质酸、虾青素、γ-氨基丁酸和聚谷氨酸等功能性活性物质为主要成分,协同增效复配而成,应用范围更广、产品效果更强,可以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解决由于土壤恶化导致的农作物生长问题,有效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植物抗逆性。
像上述企业所做的事,就是将农资行业之外的技术作用到农化上面,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从而达到发展农资行业的目的。只有进行技术转换,才能够为行业的创新产品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笔者在微信搜索栏检索合成生物学和关于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发现很多专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一位对合成生物学赛道研究多年的专家表示,对于大家来说,合成生物学的创新能力和市场能力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前几年合成生物学还没有走到商业化阶段,大家很多时候在为技术买单,其实商业化表现并不及预期。但是如今合成生物学工具层的加速进步,助推了中下游企业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创新,进一步降低生物制造的成本,商业化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这昭示着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巨大潜力和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影响。
也有农资行业内人士表示,合成生物学发展到现在,每一个层级都有相应的标准去衡量企业所符合的水平,并且上游企业不局限于一个行业,门槛足够高的优势除了使其拥有无限大的市场空间外,还“硬控”中下游企业,所以距离“卷”这一步还相对遥远。
就目前合成生物学在农资行业的应用来说,优势在于:
1.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或改良光合作用,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将在解决未来粮食危机及维持可持续生态环境中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2.通过生物合成方式开发适用于农资行业的生物基增效剂如γ-氨基丁酸、5-氨基乙酰丙酸、褐藻寡糖等可有效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作物根系生长,调控植物内源激素的释放,提高农作物的抗胁迫能力,实现农作物增产保产。
3.与传统的化学合成工艺(酸解、碱解、水解)相比,能显著提升目标化合物的产物含量、生物活性,并且降低生产成本。
当然,一个新兴产物的优势较为明显时,其所带来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笔者对农资企业进行询问时,交流对象不是企业负责人就是企业研发技术老师,他们无一例外都说到了合成生物学在农资行业的技术挑战和应用挑战。
未来在合成生物赛道,农资行业可能会形成以下趋势:
第一,形成产品创新。合成生物学将为农资行业带来新的产品创新机遇。例如,通过基因编辑和代谢工程等技术,可以开发出更高效、环保的农药、肥料和生物刺激素等产品,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二,助力精准农业实施。合成生物学可以为精准农业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开发针对特定病虫害的生物农药,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定制肥料。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第三,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农资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合成生物可以提供更清洁、高效的生物制造技术,减少对传统化学合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比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不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有助于推动农业包装材料、生物降解农膜产品应用和发展。
第四,改良作物遗传性状,形成新型的高效育种手段。利用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技术进行作物遗传改良,已成为培育更加抗逆、高产、高品质新品种的关键手段。这些新品种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还能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推动行业变革,促进行业整合。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能会推动农资行业的深刻变革,并促进行业内的整合,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那些具备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并购、战略合作、技术许可等多种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整个行业的集中度。
对于农资行业来说,除了技术挑战以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应用场景的推广。目前合成生物学对于农资行业的应用推广问题主要有:(1)市场需求不明确。农资市场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种植结构、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这些因素使得农资市场的需求难以准确预测,给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一定困难。(2)市场推广难度大。由于合成生物技术是新兴技术,农民对其了解有限,且对新技术持谨慎态度。因此,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和认知度。(3)市场竞争激烈。农资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市场争夺份额,合成生物技术在农资行业的应用需要面对来自传统农资产品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双重竞争压力。
常大勇表示,尽管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方面,如何降低成本以实现商业可行性是一个重要挑战。并且,合成生物学涉及大量的基因和生物材料,如何有效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虽然目前的步履可能有些艰难,但是合成生物学在农资行业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且坚定,不仅给农资行业注入了活力,也给了农资企业再一次傲视群雄的机会。
农业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系。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如果能够利用合成生物学去整体解决农业的问题,针对这个体系里面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以一个性价比较高的方式获得植物源的营养,再作用于植物,这就是合成生物学应用于农资行业最大的一个成果。
陈成作为一个多年研究生物的人,对此深有感触,其实合成生物学落地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选一个很好的产品,通过技术壁垒、证件壁垒、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把企业盘活并很好地发展。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能够研发出伟大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将合成生物学尽可能为农业所用,就能打开智慧产业或者智慧世界的大门。如果叩开这个大门,未来的前途就会无限。
得高端者得天下。
无论什么行业,高端市场一直都是厂家的必争之地,可以说谁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而在内卷加速的化肥市场中,高端化,也是近年来从业者们津津乐道的议题之一。
如果厂家旗下的产品往往与“低价”“性价比”画上等号,也许能带来销量的增长,但对于厂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不绝对,但低价大概率意味着低成本。一方面,厂家往往会削减在使用感知不明显,却相对重要的部分的投入,如产品的工艺和原料品位,加剧产品的同质化;另一方面,微薄的利润会导致厂家失去投资科研的动力,在技术竞争中落于人后。最终,伤害的只能是用户和厂家自己。
前一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几场业内的会议,有新品发布会,也有现场观摩会,笔者也发现,能以这种形式进行推广营销的产品,基本都是该品牌的高端产品,也都各有卖点或创新。能看出来,如今对于任何一家化肥厂商来说,在市场内卷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向高端化发力已经成了必然选择,这是厂家在掌握市场需求后,为破除产品同质化乃至走出行业内卷而做出的改变。
高端化是确定的大方向,落实到具体实操,就需要各家企业各显神通了。
未来的肥料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方向:提质增效、省工省力、减少损失、精准匹配、工艺优化。各家高端化产品线也都基本围绕着土壤改良、中微量元素添加、肥料助剂、增效剂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新。
随着各肥企的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朝着高端化倾斜,不少符合发展需求的“拳头”产品也开始在肥料市场中大放异彩。
“十三五”期间,新洋丰先后获批成立了农业农村部作物专用肥料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作物营养与专用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端研发平台,与国际新型肥料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国际研发平台合作。在雄厚实力的支撑下,新洋丰陆续推出了多款新型肥料产品,如“洋丰至尊”“洋丰优雅”“洋丰水白金”等,其中多款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9年,云图控股推出高端功能肥产品施朴乐,2020年启动特肥战略布局,推出新品牌棵诺。之后又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提出“增效肥料”战略,成为率先响应国家肥料提质增效政策的企业之一,打造了涵盖“桂冠养元多土壤修复系列”“金牌根动力提质增效系列”在内的增效肥品牌矩阵。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与国内创新型企业合作,云图控股的增效战略发展迅速,几大高端系列产品销量实现了稳步增长。
此外,从云天化“美滋乐”系列,心连心旗下“心乌金”系列,三宁“金钛能”系列,到司尔特今年推出的面向高价值经济作物的“美优能”系列,不难发现行业内各大头部肥企名下,都至少有一两款应用了最新研究成果的高端产品。
在常规认知中,高端常常与慢销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如果能找准方向,高端肥的上量也并不困难。
譬如近几年蓝莓行情较好,鄂中生态“仟金方”系列与云图控股的增效肥产品,在山东、大连等蓝莓种植区的复购率可观;芭田股份的“铂金”系列、鱼蛋白大量元素水溶肥等产品在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山东市场有突出表现。还有些产品则能准确击中种植痛点,如经济作物连续种植导致的盐渍化肥害、土壤有机质减少、有害病菌增加。要精准解决问题,就少不了特定功能型产品的使用,住商的缓控释肥产品、拉多美的“墨翠”系列和“金色”系列在这一领域打出了口碑。
肥料产品的高端化,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品牌升级,更是塑造了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据了解,在多家肥料企业中,新型高端产品的销售已经占到总业绩的接近20%,同时取得了远高于这个数字的利润增长。
其实,大企业的产品高端化不仅是出于战略升级的考虑,更符合技术演进的必然规律—尖端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必然是由高端产品开始,再逐步向中端和普通产品延伸。
不少从业者都表示,市场对于新型肥料、高效肥料等高端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但这类产品的销售也更加依赖于业务人员的宣传和推广。渠道商也认为,谁能服务好“最后一公里”,谁就能成为未来农户所需要的渠道。
一方面,高端产品多针对高价值经济作物,这类作物的管理培育本就难度较高,对技术服务需求高;另一方面,高端产品的售价,也让使用者在无形中产生了更多的期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将产品顺利推向市场。
因此,为了实现更加“高端”的高端化,各大肥企也已经转变了经营理念,不再单纯死磕产品,而是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使高端产品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塑造品牌的吸引力和附加值,也正是这些小细节,让一些化肥企业在冲击高端这条路上越走越顺。
推广专业化
拉多美启动营销标准化工作,并聘请国内知名咨询机构定期培训销售人员,提高服务技能;鄂中生态强化附加服务,做好售前、售中、售后的优质服务;红四方、芭田、拉多美等12家起草单位开展《肥料企业农化服务通则》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应用数智化
住商基于数字化工具,构建出系统化、可持续的服务能力;新洋丰创办线上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由近百名专家组建成智力服务团队。
服务精准化
新洋丰聚焦区域、作物和产品,建立作物工作站,输出精准有效的作物营养解决方案;心连心为加快推广高效肥料,打造“研、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对当地土壤和作物的深入研究,为农户提供精准服务;芭田持续推行“肥料+方法+设施”的服务模式,帮助农民实现科学施肥、精准施肥。
…………
中国复合肥发展起步晚,曾经,高端肥料市场一度被进口品牌占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产品牌或是与国外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发力高端市场,或是自主研发升级技术与功能,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与服务得到了经销商和种植户的认可。
但同时,高端化并不等于高价化,最重要的还是要将科技力转化为生产力,让农民看到产品投入带来的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对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日益增强,木霉—这颗农业微生物领域的潜力之星,正熠熠生辉。
它以其独特的空间营养竞争、重寄生作用等机制,展现出强大的植物病害防治能力,同时能促进作物生长,提升农产品品质。
面对技术瓶颈与应用挑战,木霉正蓄势待发,解锁更多潜能,引领农业绿色转型的新篇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我国农用微生物市场正处在快速上升期。
我国微生物肥料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的仅有100多家,现增长至2000多家,遍布31个省区市。微生物菌肥也从功能单一的菌肥发展为复合型菌肥,如有机无机复合菌肥、基因工程菌肥等。
“木霉菌是国际公认的三大生防微生物之一,是创制生物农药和菌肥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蒋细良表示。
目前,农业生产中的木霉产品主要有木霉生物农药和木霉菌肥两大类,近年木霉生物刺激素产品在市场上也开始得到应用。
在农业领域,木霉通过定殖土壤与植物直接抑制病菌侵染;通过定殖植物诱导植物免疫基因的表达,提高作物抗病和抗逆境能力;通过强大的土壤内繁殖能力快速占领根际土壤,吸附重金属、盐渍化离子、降解农化物残留和作物残体,提高土壤生态健康水平;通过产生植物生长刺激素和营养物质,提高作物营养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
然而,与化学农药和化肥相比,木霉菌在应用上确实存在起效时间较长,无法立即显现显著效果等问题。“木霉产生防病和促生等效果需要一定时间,不能像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那样速效。”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捷表示。实际上,不仅是木霉菌是这样,其他微生物产品均是如此。这就要求在应用木霉菌的时候应尽量早用,如整地时就开始应用,或在病害发生早期使用。
当然,木霉菌剂的优势也是非常突出的。陈捷表示,如果坚持多年使用木霉,可从根本上或持效解决土壤健康的难题,并且没有产生抗药性的风险。而且,木霉可跨生育期防治全株病害,持效性好,因为木霉定殖进入植物体内后可成为内生菌,随植物生长而伴随定殖。
不过,目前木霉类产品与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使用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们目前微生物肥料质量还不够理想、应用重视程度不足有关。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意识的提升,木霉类产品有望在农用微生物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与其他常见真菌类似,过去20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普及以及木霉菌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的提高,木霉菌急剧转变为物种丰富的属。
目前国际上登记的木霉生物农药已有400多种,且70%的生物肥料均有木霉成分。
截至2024年8月,我国登记的木霉生物农药有24个(加上已过期的一共有35个),西安鼎盛生物、上海万力华、德强生物、美国拜沃、成都特普、山东泰诺等企业均有证件登记。
同时,国内登记的含木霉的菌肥种类丰富,总计618种,其中单一木霉成分的为115种,复合菌肥则高达503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10种复合菌肥同时融合了2种木霉成分。
根据统计,木霉菌肥登记企业有430多家,其中慕恩生物有11个木霉菌肥的登记证,是拥有木霉类登记证最多的企业。此外上海大井生物、中农绿康、拜肯生物、北京航天恒丰、广西田园、海南金雨丰、江苏辉丰、金正大、山东汉微等企业也都拥有4个以上的登记证。
目前,已知的木霉菌有250余种,其中哈茨木霉、长枝木霉、棘孢木霉、绿色木霉等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哈茨木霉,其应用范围最为广泛。
据统计,我国含有哈茨木霉的各类菌肥465种 (其中只含有哈茨木霉一种木霉的有456种),占总数的75.24%。其中,单一哈茨木霉成分的菌肥有87种,而包含哈茨木霉成分的复合菌肥则达到378种。
由上从侧面表现出,具有新功能和适应性强的木霉资源较少,稀有种类挖掘不足,导致产品的同质性严重。
另外,木霉菌剂产品类型较少,主要是粉剂、颗粒、液体,其中粉剂493个、颗粒102个、液体23个。适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产品类型更是稀缺,需要结合生物工程技术和新生物材料开发新剂型产品。
因此,不少企业在剂型方面也在努力创新。譬如今年慕恩生物国内首个木霉油剂农药产品将获登记。据了解,木霉油剂是可分散油悬浮剂型,对环境友好,使用便利,乳化性能好,同时菌株可在稀释体系中均匀稳定分散,展着性优异,极易在植物靶标或光滑的叶面黏附定殖,从而可充分发挥有效成分的药效。
进一步分析复合菌肥的组成,我们不难发现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芽孢杆菌是木霉常搭配的伙伴。
尽管如此,相较于芽孢杆菌制剂,木霉菌剂在国内的应用仍显不足。陈捷表示,目前我国木霉菌剂在使用上与芽孢杆菌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与芽孢杆菌制剂相对易生产和易保存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木霉菌剂使用方法的宣传与培训不足有一定关系。
因此,木霉菌剂,尤其是木霉菌肥应用上升空间很大。只要我们适应农业多样化的生产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系列,并深化木霉菌的专业化及协同化田间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木霉菌有望在农业微生物菌剂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木霉菌产品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生物制剂,其在商业化进程中却面临着多重挑战。
挑战一:货架期短与保存条件苛刻
木霉活菌产品实际货架期一般仅有3—6个月,厚垣孢子在室温下保存半年活性会下降3个数量级,分生孢子同样条件下保存半年活性会下降5个数量级。而且,木霉活菌产品对保存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极大地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
尽管已有一些技术能够延长货架期,如微胶囊包埋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甘油或壳糖等物质、减少产品含水量至10%以下或对产品进行抽真空处理,但这些方法的提升效果有限。
挑战二:应用效果不稳定
木霉活菌产品的应用效果不稳定,这也制约了其推广。譬如木霉菌株的适生区会影响其在不同区域的应用效果;对土壤盐渍化离子胁迫的敏感性限制了其在连作土壤或盐碱土壤中的应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会抑制木霉孢子和菌丝的活性,从而限制了其与农化物质的复配使用;不同地区紫外线强度、土壤温湿度、pH值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也限制了其地域广谱性。
挑战三:辅助成分与制备工艺的复杂性
目前,市面上很多木霉产品中加入的营养辅助剂成分较多,其与木霉之间的关系研究尚不深入,这些辅助成分也会与农业应用环境中的各种营养、肥料、农药和植物发生互作,从而影响应用效果及稳定性。
同时,制备工艺也需要提升,以降低菌剂生产成本,并加强低损伤或低损耗加工技术或专用设备的开发。
挑战四:用户认知与操作技术的不足
用户对如何正确或科学使用木霉菌认识不清。由于依靠木霉本身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农户将木霉产品与其他农化物质进行复配是常态,但农户不清楚木霉可与哪些农化物质复配。有时木霉产品中已经加了辅助营养成分,而农户并不清楚,当与农户自用的肥料、微量元素等复配时,可能会出现肥料超量而引发肥害。
同时,很多农户不清楚不同作物最佳使用浓度、最佳使用时期和部位,应用上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木霉用量越高越好,浓度过高会出现药害现象,尤其对种子萌发和出苗影响较大。木霉的施用浓度、施用生育期、施用部位差异可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
而且,很多产品营销宣传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泛泛的介绍较多,不同作物和栽培模式下的应用技术宣传不够。
针对这一类问题,企业其实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譬如,对于目标作物,以木霉产品为核心,大井生物提供全程作物解决方案,为草莓、辣椒、大姜、番茄、西瓜、土豆等作物预防土传病害,解决连作障碍,起到减肥减药等作用。
目前,已经有不少地区对于木霉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企业还要持续加强木霉菌剂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不同施肥和施药模式下的田间应用技术试验和示范,让农户了解木霉菌剂的实用技术要点。
挑战五:市场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市场上的一些木霉产品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譬如货架期达不到包装所标识的标准,活孢子数量严重不足;少数木霉生物农药产品存在隐性添加化学成分的问题;木霉菌肥添加的营养物质成分比较复杂,但标识不明确;菌肥产品成分定量标识不清,当其与其他肥料和微肥混用时易产生肥害;缺少有特色或专门化的木霉菌剂,产品的性质和功能同质化严重……
因此,要推动木霉产品的商业化应用,企业就得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加强市场推广和用户教育,提高用户对木霉产品的认知和正确使用能力。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科研资源,共同推动木霉菌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木霉产品的市场阻碍其实归根到底是技术障碍。陈捷认为只要打破技术上的障碍,木霉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使用也会更加广泛,更加多元化。
“开拓制备长货架期和高适配性木霉源产品,需要关键性突破技术。”陈捷指出,要在产业化水平上克服木霉的“天生”弱点,开发木霉源代谢物制剂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也是未来发展方向。
据了解,木霉可产生初生和次生代谢物。初生代谢物主要有糖、蛋白、脂、氨基酸、核酸和有机酸,主要是为植物提供营养性物质、诱导植物免疫、修复土壤污染。次生代谢物有千余种,与防病促生有关的主要有:非核糖体肽类(如抗菌肽、嗜铁素、多硫代二酮哌嗪)、聚酮类、萜烯类、吡喃酮类。此外,木霉还能产生吲哚乙酸、赤霉素、玉米素、水杨酸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作用主要是拮抗病原菌、诱导抗性、促进作物生长。
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木霉代谢产物的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譬如,大井生物实现了木霉代谢物工厂化生产。大井生物总经理杨从洲表示,他们开发的木霉菌代谢产物产品,如碧苗、沃泰宝、实力宝等,解决了活菌复配性差的难题,可以和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复配。
譬如,金雨丰的六康素是哈茨木霉在特殊条件下诱导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促生防病的良好效果。
在展望未来产品的创新与发展趋势时,陈捷强调了两个核心方向:产品的高度专门化与功能的深度综合性。
一是产品专门化。譬如开发出作物器官专用型(如叶用型、根用型、花用型、果用型等),作物种类专用型(如粮食作物生物种衣肥、瓜果蔬菜生物灌根肥等),病原菌专用型(如抑制腐霉菌、镰孢菌等专用生防肥),功能专用型(如木霉源免疫蛋白疫苗、生物刺激素等)。
二是功能综合性产品。随着合成生物学和代谢预测数学模型的应用,不同功能特点菌株组合设计更为科学,开发综合功能理想的合成菌群肥及合成代谢物肥成为可能,功能综合性产品有望成为一个重要的新产品发展方向。
陈捷认为,未来木霉-芽孢杆菌合成菌群肥料、木霉与其他微生物共生代谢物肥料产品是重点发展方向。尤其木霉-木霉、木霉-芽孢杆菌共代谢液产品是未来重点的开发方向。
2024年的上半场已经结束,整个农资行业的艰难、内卷大家有目共睹。受经济大环境及多重因素影响,农资行业艰难的信号还是从肥料到农药最终传导到了特肥。
特肥企业目前面临的内卷困境,主要是大部分企业处在中等技术水平以及仅靠低成本生产优势,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随着中等技术的红利被“收割”完毕,没有提前布局、无法突破中等技术瓶颈的企业,增长就会陷入停滞,甚至下滑。
相较于农药和肥料,我国特肥市场需求呈现增长态势。
2014—2021年,特肥年复合增长率为8.17%。随着跨国公司、国内大化肥企业、农业企业进军特肥市场,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
2022—2023 年,特肥年增长率为 7%。特肥的红利期还在延续,特肥行业仍然是有前途的行业。
调研中,很多特肥企业负责人都表示,行业一直在保持进化,虽然竞争激烈,但未来可期。
特肥是近10年才被大家叫起来的品类,10多年前这一类产品还被称为植物营养。国外有很多以Plant Nutritlon(植物营养)命名的企业,后来有一些国外的大型肥料企业开始成立Specialty fertilizers(特种肥料)公司。
是谁命名的“特肥”?
虽然有很多声音,但是农资行业主流群体认同的是,由农资与市场传媒将Specialty fertilizers翻译为“特肥”,并于2016年在青岛举办特肥大会为始,“特肥”一词逐渐被大家了解并传播。由于“特肥”这个名字比“植物营养”更加简约,更加容易理解,很快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什么产品是特肥?
近些年,有人提出特肥是特殊原理、特殊原料、特殊工艺生产的特殊肥料产品,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有些片面,把特肥局限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里面,这应该是针对生物刺激剂这类产品的定义。
市面上所有除氮磷钾大化肥、农药以外的产品都可以归为“特肥”。特肥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差异化营销特肥和解决问题型功能特肥。
市面上大部分特肥都是差异化营销特肥,为经销商丰富产品。而解决问题型功能特肥聚焦在专业的领域,这些产品能够真正地解决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问题,从而让农户减少投入的同时又能保障提质增产,即使在农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种植者还能坚持使用这类产品。
主业+基础型特肥/增效肥料
选择这条赛道的主要是大化肥、农药生产企业,他们需要各个产品有足够的销售规模才能适应他们大资金、大生产的基础优势,所以大化肥企业选择在原有复合肥基础上进行差异化发展,在原有生产线上增加1—2个环节,利用特肥卖点进行差异化销售。很多农药企业,则会通过贴牌或者生产4—5款基础特肥,满足渠道客户的需求。
进口单一特肥+国产的衍生产品
选择这条赛道的是一些“进口+国内生产”型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它们有几款核心特肥产品,同时以核心的大单品为中心,复配出其他特肥产品,或者国内贴牌生产其他价格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专注生产单一特肥产品
选择这条赛道的是进口或者国产的单一特肥产品供应企业,比如专注氨基酸、海藻、腐植酸、鱼蛋白等。他们的优势是在专注的产品上有品质或者价格优势,劣势是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在应用阶段很难形成有效的应用方案。
全品类特肥专业化经营
选择这条赛道的是一些平台服务商,他们能提供全系列的特肥产品、专业与应用技术,能根据不同的作物、使用阶段、管理水平,提供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
特肥之所以难搞,是因为推广服务是特肥的主旋律。
基因不同,表达肯定不同。
肥料、农药、特肥每个品类背后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的特性:
肥料行业的“绝对集中”。
早期的肥料企业也很多,随着行业的发展,虽然产品对科研技术的需求相对不高,但是对资源的依赖度、对企业的体量以及整合能力要求增高,企业的集中度才开始变高。
农药行业的集中度是“相对集中”。
农药企业在生产端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但是产品靶标非常明确,杀虫、除草,没效果就是不行。农药产品推广及应用技术也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农药品类比较特殊,生产并不是特别复杂,推广及应用技术却很复杂,那就是植调剂。
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农药行业的集中度是相对集中。
特肥呈“绝对分散”态势。
特肥对生产技术要求高于肥料,品类的多样性高。在推广和应用上最为复杂,不同的区域相同的作物,同一个方案使用效果千差万别。由于推广服务对人才的依赖度高,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大,人力成本现在已经成为企业主要的成本支出。
特肥也需要不断“生长”。
作物种植变了,市场变了,渠道商需求变了,你的产品不变,营销不变,只能是越来越难!唯有成长,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别人一样,哪还有特别之处?
国内特肥企业开始替代外企?
不可否认,外企特肥是国内特肥市场的先行者,从行业的特肥大会可以看出,前期唱主角的一直是外企特肥。外资特肥企业在前期之所以可以引领行业,有多方面因素:心理层面、技术层面、营销层面等。
2017—2022年,新一代农资人开始踏入行业。国内的特肥企业在资金、人才的加持下,追赶外企特肥公司速度越来越快。
不可否认,中国特肥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外资特肥企业输出的人才,在某些细分品类,外资特肥企业依然具备相对竞争优势。
没有差异化的特肥已淘汰为常规产品!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特肥差异化,客户却不认可,还需要你去解释,那你的差异化就不是真正的差异化。
行业如此内卷,特肥到底还可以有哪些差异化?
原料的差异化、技术的差异化、应用的差异化、客户(渠道)的差异化等都可以是特肥的差异化。
今年特肥领域有没有活跃的企业呢?一定有!那么,他们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浩辰生物作为外行业的跨界新生,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爆火,成为行业主流企业和经销商谈论的焦点。究其原因,就是原料的差异化(植物源磷酸二氢钾,虽然有人质疑,仍然阻挡不了他们上半年目标超额达成的脚步)。技术层面,浩辰生物依托母公司浩天药业集团的研发和技术优势,在多个品类实现“0到1”的基础技术突破。
施派作物深耕农资行业10年,2024年前也是农资行业的“小透明”。也是半年的时间,其一款产品成了特肥品类的天花板。
四川国光作为国内探索作物解决方案的先行者,从作物关键节点的解决方案走向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取得的成绩令人羡慕。
…………
不要只看到别人的光鲜,却忽略了别人的付出。农资行业不是一个靠运气可以持续成功的行业,还要坚持长期价值。
特肥进入新周期,原来做得好的企业,现在也可能面临增长困难,甚至下滑。外行业的小白(前提是你要有两把刷子)在农资行业波动期,是最容易脱颖而出的。
到底谁会成为特肥的主流玩家?大家也可以认真思考。
特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既可以起到营养的作用又可以防病,可能这就是特肥“特”的关键吧。
2024年8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正式公告,根据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EC)第110712009号法规宣布基于欧盟农药法规REGULATION (EC) No 1107/2009,叶菌唑的欧盟再评审通过,批准有效期延长至2031年8月31日。该公告于2024年9月1日起生效,生效后叶菌唑的活性物质规格不变,并新增两个相关杂质。
一直以来,三唑类杀菌剂的生殖毒性及内分泌干扰效应备受关注,成为全球农药监管机构的重点评估内容。在农药管理最为严苛的欧盟市场,已有多款该类杀菌剂被淘汰出局。而此次叶菌唑的欧盟再评审通过足见其非同寻常的环境安全性。
由此,叶菌唑的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更明朗,此次的欧盟再评审通过也意味着该产品的新增长空间被进一步打开,值得企业持续加大关注和深度开发。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最受企业瞩目的药剂除了大热的丙硫菌唑,就是叶菌唑了。
和丙硫菌唑一样,叶菌唑也是全球三唑类杀菌剂市场中的佼佼者。
叶菌唑,是1986年首次合成成功,由壳牌和日本吴羽于1993年上市的一种新型、广谱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
叶菌唑为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作用抑制剂(DMIs),国际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将其归为G1组(FRAC编码:3)。该产品具有优秀的内吸传导活性,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药剂接触叶面后,可以透过蜡质层渗入叶肉组织,沿维管向上、向下传导,分布于整个植株,从而发挥其杀菌活性。
叶菌唑活性高,杀菌谱广,主要用于谷物、玉米、油菜等许多作物,防治柄锈菌、布氏白粉菌、镰刀菌、链格孢菌、壳针孢菌、核盘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谷物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经济作物上的早疫病、黑斑病、叶枯病等。
叶菌唑既可以茎叶喷雾又可以做种子处理使用。茎叶喷雾有效成分用量为2—6克 /亩,持效期5—6周;种子处理有效成分用量为0.0125—0.0375克/斤种子。此外,叶菌唑还具有生长调节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增产效果。自1993年上市以来,叶菌唑无毒害事件发生和无抗性产生,且与其他脱甲基抑制剂也无交互抗性现象产生。
作为全球杀菌剂中的佼佼者,叶菌唑的商品化开发也非常成功。自1993年上市以来在欧洲、北美、拉美、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市场都取得了登记和销售。在欧洲、北美和南美等多个地区作为麦类、玉米、油菜籽和大豆等作物杀菌剂被广泛使用。
2019年叶菌唑在全球谷物用杀菌剂市场排在第7位,位于丙硫菌唑、戊唑醇、氟环唑、嘧菌酯、氟唑菌酰胺、丙环唑之后。在玉米用杀菌剂市场,叶菌唑排在第10位,位于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嘧菌酯、啶氧菌酯、精甲霜灵、肟菌酯、环丙唑醇、丙环唑、苯丙烯氟菌唑之后。在油菜用杀菌剂市场,叶菌唑排在第4位,排在丙硫菌唑、戊唑醇、啶酰菌胺之后。
在销售额上,2005年,巴斯夫收购了叶菌唑,初期受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阻碍,市场占有率低,但从2009年起,叶菌唑的使用逐步上升,全球销售额也逐年递增。2014年叶菌唑的全球销售额为1.85亿美元,2009—201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9%。据悉,目前叶菌唑年销售额现已突破2亿美元,成为三唑类杀菌剂市场的重磅产品。
小麦赤霉病的连续高发,为叶菌唑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
近几年我国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呈现连年高发的态势,尤其是赤霉病更是连续严重高发。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小麦赤霉病2001—2010年年均发生面积为6000万亩左右,2011—2020年的年均发生面积则为7300万亩左右,2020年以来都在9000万亩以上,2024年甚至达到1.5亿亩。
在此背景下,叶菌唑凭借对赤霉病显著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在国内市场迎来了发展的良机,市场增长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相关研究表明,6%叶菌唑水剂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与多菌灵相比,用量较少,防效高,同时兼治小麦条锈病与其他叶部病害,是防治小麦病害的高效药剂。另有研究表明,60%叶菌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克/亩分别在小麦初花期和灌浆初期喷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到94.33%,效果非常显著,并且无药害、对小麦生长安全。因此,这几年,叶菌唑也连续成为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推荐的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的防治高效药剂。
叶菌唑在国内的原药专利已经到期,合成专利也已到期,国产化也已经开启。
2018年12月3日,叶菌唑出现在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公示的第12批拟批准登记产品名单中。2019年1月30日,安道麦辉丰(江苏)有限公司的95%叶菌唑原药获得正式登记。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4年8月22日,国内叶菌唑登记产品共计6个,包括2个原药,2个单剂,1个乳油仅限出口到法国,1个悬浮剂仅限出口到加纳,登记企业仅是安道麦辉丰(江苏)有限公司和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登记的2个单剂产品均用于小麦,施用方法为喷雾。其中,50%叶菌唑水分散粒剂登记用于防治锈病和白粉病,制剂用量为9—12 克/亩。叶菌唑既可以茎叶处理又可作种子处理,但从登记来看,目前叶菌唑在国内的应用仅限于叶面喷雾施用。
从登记数量来看,国内叶菌唑产品登记还非常少。原因主要是因为叶菌唑虽然在国内的原药专利和合成专利已经到期,但是还没有过新农药6年保护期。但是登记少也意味着叶菌唑在国内登记空间巨大。
基于叶菌唑优秀的产品性能,安道麦辉丰早在2012年就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2014年立项登记;2019年1月30日,安道麦辉丰(江苏)有限公司95%叶菌唑原药、8%叶菌唑悬浮剂(妙叶思®)、50%叶菌唑水分散粒剂在我国正式登记,3款产品均为低毒。其中,妙叶思®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50%叶菌唑水分散粒剂登记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
2023年,基于叶菌唑的悬浮剂产品妙叶思®在我国首发上市,正式推向小麦作物,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在小麦病害防治中,妙叶思®表现突出,大量的国内外试验、示范及应用结果表明,该产品不仅对赤霉病提供稳定、优异的防效,而且对锈病、白粉病的防效也很好,同时能显著降低DON(脱氧雪腐镰刀烯醇)毒素含量,其对脱氧雪腐镰刀烯醇、雪腐镰刀烯醇等的降毒效果优于常规药剂。
因为叶菌唑还具有植物生长调节和健康效 应(即植物健康作用),所以,妙叶思®能延缓叶绿素分解,促进小麦旗叶健康,抗早衰,积累更多光合产物;调节内源激素,光合产物分配更均衡,可以使籽粒灌浆更充分,从而实现更高小麦产量。据悉,安道麦辉丰(江苏)有限公司登记的8%叶菌唑悬浮剂(PD20190045)在2024年全部以妙叶思®品牌销售。
安道麦之外,2023年3月上海茵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品牌合作也推出了上唑®(8% 叶菌唑悬浮剂),也主要是用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等抗性病害。
叶菌唑为什么没有像丙硫菌唑一样在国内得到广泛的推广?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叶菌唑的杀菌活性高,但它的综合性价比相对于传统的三唑类杀菌剂并不是很显著。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内小麦赤霉病连年高发的态势,在江苏、河南等小麦赤霉病重发区,叶菌唑都是作为优选推荐使用的防治药剂,推广和应用的范围以及力度在不断加大,可以预见属于它的发展前景不会弱于丙硫菌唑。
2024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征求磷化铝氯化苦管控措施意见的函(以下简称《意见函》)。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经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审议,农业农村部拟对氯化苦采取以下两大管控措施:
在国内土壤熏蒸市场,氯化苦一直是生姜、草莓、人参、三七等作物防治土传病害必不可少的农药品类。但氯化苦属于高毒农药,很容易引起人体中毒,一直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2024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对氯化苦采取最严管控措施的函,加速了其淘汰进程。
叶菌唑在制剂和原药端的登记空间和布局空间非常大,所以,除了安道麦辉丰、上海赫腾之外,国内企业也在加大对叶菌唑原药的布局,产能也在逐步加大。
2024年2月20日由内蒙古冠仕达化学有限公司实施的年产2500吨精细化工中间体建设项目近日正式启动。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为年产600吨5- [(4-氯苯基)甲基]-2,2-二甲基环戊酮(S6)、年产500吨三甲基溴化亚砜(S7)、年产500吨叶菌唑(MTP)。而5-[( 4-氯苯基) 甲 基]-2,2-二甲基环戊酮是合成叶菌唑的重要中间体。
2024年2月浙江宇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50吨化学农药原药技改项目在相关网站公示,项目总投资45000万元,其中包含形成年产200吨叶菌唑原药的生产能力。
2024年3月,撒尔夫驻马店分公司12500吨/年农药原药、4000吨/年相关中间体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在相关网站环评公示,而此次环评的项目一期工程拟建硫双威、灭多威和噁虫威等杀虫剂,杀菌剂叶菌唑和化工中间体甲硫基乙醛肟。
对企业来说,现在布局原药登记正当时,因为及时登记可以获得这个赛道的先发优势,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布局叶菌唑原药生产。
作为三唑类杀菌剂,叶菌唑未来最大的挖潜机会也在于复配。
从登记来看,叶菌唑尚没有复配产品登记。但叶菌唑适配性非常好,在国外,叶菌唑多个复配产品取得较好的市场业绩。叶菌唑的配伍品种包括吡唑醚菌酯、噻唑菌胺、丙硫菌唑、氟唑菌酰胺、氟啶胺、啶酰菌胺、甲哌鎓、甲霜灵、噻虫胺、氟嘧菌酯、啶氧菌酯、苯氧菌胺、肟菌酯、克菌丹、福美双、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氯啶菌酯、氟吡菌胺、烯酰吗啉等。叶菌唑和氯啶菌酯,叶菌唑和氟吡菌胺,叶菌唑与烯酰吗啉等已经获得专利登记。
业内人士透露,叶菌唑单剂的杀菌谱是有限的,而且价格相对高于传统的三唑类产品,这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叶菌唑的广泛推广。而叶菌唑与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复配使用可以大大延缓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进一步加剧,并且没有药害,使用安全,增产明显,可以很好地为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和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生产企业复配空间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去尝试。
可以确定,在国内小麦赤霉病持续高发的态势下,属于叶菌唑的机会也已经到来,且无可限量。但是要想成长为像丙硫菌唑一样的市场规模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沉淀。
1.自2024年10月1日起,停止批准氯化苦新增农药登记和生产许可,保留现有氯化苦制剂产品的农药登记和生产许可,使用范围和施用方法仅限土壤熏蒸。
2.自2024年10月1日起,氯化苦产品生产企业直接供应给具备安全使用技术条件的储粮企业、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仅限熟悉相应产品的使用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2024年10月1日前,已进入市场流通的产品,在有效期内可以继续销售,但仅限专业技术人员使用。
《意见函》的发出意味着氯化苦迎来最严的管控措施。当然《意见函》也对氯化苦的管控给出了两个明确的信息,一个是限制性保留,一个是专业化使用。这也表明了,氯化苦将有短暂的消化期,其彻底禁用、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种植和作物的连茬种植,以及农药化肥的滥用,造成土壤中病原菌、虫卵积累,导致枯萎病、根腐病、青枯病及根结线虫病等毁灭性土传病害呈现出连续高发的态势,土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失衡,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土传病害发生造成的减产一般在16.1%—65.9%,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作物绝收。
因为土传病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传播快以及隐蔽性高、暴发性强等特点,难以准确监测预警和精准化防控。所以,传统的防治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使用农药大剂量灌根进行防治,一方面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所以,化学熏蒸成为当前防治土传病害、解决连作障碍最有效和稳定的方法之一。
土壤熏蒸消毒是指一种将土壤熏蒸剂通过专业施药设备施用于土壤中并覆盖专用塑料薄膜,在人为密闭空间中产生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等作用的气体,达到防治土传病、虫、草等危害的土壤处理技术。
据了解,土壤熏蒸主要是在作物种植前使用,施药后需要覆盖专用塑料薄膜,让熏蒸剂在密闭的土壤空间中挥发和移动,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虫草以及地下害虫。熏蒸一定时间后,揭膜敞气,待残留的熏蒸剂散发完成后即可栽种作物。
土壤熏蒸消毒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防治谱广,具有多靶标性,对土壤中病原细菌、真菌、根结线虫、地下害虫以及杂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是无残留风险,因熏蒸剂为小分子化合物且在种植前已散发完成,因而熏蒸剂处理后不会造成作物残留;三是增产效果显著,由于熏蒸处理后土壤中无有害生物,作物在健康的土壤中通常会生长得更健壮,而且土壤熏蒸消毒具有减药减肥的功效,作物在生长期基本不需要频繁喷施农药,可显著减少氮肥的用量,因而减少了作物生长期的处理成本和劳力,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土壤消毒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一种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技术措施,被写入了《国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土壤熏蒸消毒技术也入选了农业农村部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足见土壤熏蒸消毒技术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此背景下,土壤熏蒸市场近年来也是企业争相布局竞逐最为火热的细分市场之一,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目前在我国,土壤熏蒸消毒主要应用在生姜、草莓和中药材中的三七、人参、山药以及大棚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上。在成本上,据有关数据,土壤熏蒸消毒技术在保护地蔬菜上的应用成本约1000元/亩,在生姜上的应用成本约2200元/亩。
据公开数据,2023年全国生姜种植面积约490万亩,仅山东就种植有约100万亩,草莓面积约220万亩,三七面积约60万亩。在大棚蔬菜上,目前,寿光拥有蔬菜大棚15.7万个,年种植面积60万亩。
庞大的种植面积的背后是庞大的土壤熏蒸剂需求,造就了庞大的市场容量,也吸引着众多企业的布局竞逐。目前,以利民股份、广东真格、广康生化、浙江大鹏药业、顺毅股份为代表的企业都是国内土壤熏蒸剂市场中的佼佼者。
其中,利民股份是全球最大的土壤消毒处理剂供应商之一,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研发的 成果“土传病害关键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目前,通过土壤消毒免覆膜一体机等土壤净化措施,全面系统地解决土传病害,实现可重茬种植的方案已经在江苏、山东、河北、河南等多省份大面积实施应用,设施作物的死棵、烂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地上部病虫害也大幅减少,在后期的农作物管理中农药使用量可减少15%。
2024年2月9日,大鹏药业旗下子公司甘肃骐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晶体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的提取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获得“一种晶体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证书。
不过这些企业都并未把土壤熏蒸剂作为其主营的业务。
土壤熏蒸主要是在作物种植前使用,施药后需要覆盖专用塑料薄膜,让熏蒸剂在密闭的土壤空间中挥发和移动,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虫草以及地下害虫。
土壤熏蒸市场火热,但国内实际的登记药剂品种是较少的。
据了解,最早被应用在土壤消毒领域的土壤熏蒸剂是1854年法国使用的二硫化碳,随后逐渐产生了近40种化学熏蒸剂,如磷化氢、溴甲烷、环氧乙烷、磷化铝、氯化苦、硫酰氟、四氯化碳、威百亩、棉隆、异硫氰酸甲酯、碘甲烷、二氯丙烯、二甲基二硫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溴甲烷、1,3-二氯丙烯等老的熏蒸剂品种先后被淘汰。但是长期以来,化学熏蒸剂的发展都较慢,一些有效的能被广泛接受的新药剂品种,往往会因为安全性、健康问题或者环境问题很难获得农药登记。氯化苦这样商业化比较成功的古老品种在我国也因为高毒一直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因此,寻找和研发环境友好型的熏蒸剂一直是农药企业攻坚的重点。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土壤熏蒸剂品种是不断减少的。目前国内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且商业化比较成功,应用范围广、登记较多的土壤熏蒸剂品种分别是氯化苦、棉隆、威百亩、硫酰氟、异硫氰酸烯丙酯。
氯化苦
氯化苦是一种液态熏蒸剂,对真菌和细菌高效,对线虫和杂草有一定的效果。但氯化苦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需要借助机具将氯化苦均匀施于土壤中。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已将氯化苦作为土壤熏蒸剂登记使用,我国也将氯化苦作为杀菌剂登记,用于防治青枯病菌、黄萎病菌、枯萎病菌、疫霉菌及根结线虫。
棉隆
棉隆是一种固态熏蒸剂,通常为98%微粒剂。棉隆属低毒农药,在土壤中遇水生成异硫氰酸甲酯,异硫氰酸甲酯对真菌、细菌、线虫、杂草、地下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棉隆在我国已登记于生姜、草莓、三七、花卉、番茄、白术、杭白菊等作物用来防治线虫、茎腐病和根腐病等。
威百亩
威百亩是一种液态熏蒸剂,通常含量为32.7%—42.0%。威百亩属低毒农药,和棉隆一样,在土壤中生成异硫氰酸甲酯。在我国已登记于黄瓜、番茄、姜、烟草等作物用来防治根结线虫、猝倒病及一年生杂草。
硫酰氟
硫酰氟常温下是一种气态熏蒸剂,通常装于压力瓶中。硫酰氟对线虫和地下害虫有着优异的效果。在我国主要已登记于原粮、大蒜、姜、黄瓜、草莓、韭菜、烟草等用来防治仓储害虫、蛴螬、烟草甲、粉斑螟、根结线虫、蝼蛄、韭蛆,以及作为卫生杀虫剂用于防治黑皮蠹、蚊、蝇、蜚蠊。
异硫氰酸烯丙酯
异硫氰酸烯丙酯是一种天然产物,具有与异硫氰酸甲酯相似的特性和生物活性。2013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登记异硫氰酸甲酯作为种植前土壤处理剂,是第一款可同时用于传统及有机耕种的生物土壤熏蒸剂。我国也在2018年将异硫氰酸甲酯登记用于防治番茄的根结线虫和草莓的根腐病。
截至2024年8月24日,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有效期内,氯化苦登记产品1个,棉隆产品登记11个,威百亩产品登记8个,硫酰氟、异硫氰酸烯丙酯产品分别登记为4个。其中氯化苦持证企业为辽宁省大连绿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防治土壤枯萎病、根结线虫、疫霉菌、青枯萎病菌、黄萎病菌。据了解,大连绿峰每年的氯化苦年生产能力在10000吨左右。
在土壤熏蒸市场,氯化苦绝对是“王者”的存在。
氯化苦在国际上已经有1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国内目前早已经成为农户在生姜、草莓、人参、三七、西红柿、黄瓜等高附加值作物定植前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土传病害的必不可缺的核心农药品种。而且氯化苦的使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无残留、对地下水无污染,性价比高,是溴甲烷被禁用后一种难得的高效和环境友好型土壤熏蒸剂。
尽管相关生产企业通过对氯化苦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严格管控,使氯化苦成为我国高毒农药管理成功的典范,专家学者和种植户也都对其药效、安全性以及严格规范的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在人们环保意识和对食品卫生要求不断提高之下,高毒农药被禁成为必然。
农业农村部指出,预计将在2024年底前,分期分批淘汰现存的甲拌磷、水胺硫磷、氧乐果、克百威、灭多威、灭线磷、甲基异柳磷、涕灭威、氯化苦、磷化铝10种高毒农药。
作为高毒农药的代表品种之一,氯化苦自然也终将会被淘汰。此次《意见函》的发布就是氯化苦淘汰的最强信号。
那么,未来在溴甲烷、氯化苦相继淘汰的新形势下,土壤熏蒸市场将在药剂端出现较大空缺,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空缺市场将由哪些新型替代产品来填充成为行业和种植户关注的焦点。
业内人士透露,正在登记中的二甲基二硫在国内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被视为继溴甲烷、氯化苦之后的新型替代品。二甲基二硫已经在美国和欧盟国家获得登记,用在番茄、辣椒、茄子以及葫芦科作物如黄瓜、南瓜、甜瓜和农田种植的观赏植物、森林苗场上。因其对土传病原菌和线虫表现出优异的活性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二甲基二硫被联合国溴甲烷技术选择委员会列为最有潜力的溴甲烷替代品,目前我国也正在登记二甲基二硫。
当内卷卷不动的时候,那就外卷。
优秀的农药制剂企业总会在大的行业危机到来之前,提前布局并开拓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近年来,在农药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顺应化工行业市场趋势,跳出“围墙”,尝试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寻求多元化发展路径,纷纷开启了“外卷”之路,玩起了跨界。
种植、种子、新能源是农药企业跨界拓展布局最多的赛道,也是农药企业在新兴行业占优势、开辟新战场、挖掘增长潜力、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的新途径。
其实,近几年农药企业跨界经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不少企业除了向大农业范围跨界,还向非农行业延伸,形成以农药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对于其他农药制剂企业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笔者就部分农药企业跨界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整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跨界思考。
大农业时代,商机还是蕴藏在种植里。所以,现代特色生鲜消费领域也是农药企业跨界的风口所在。而农药制剂龙头诺普信和广西勤德则是近几年在种植领域持续深耕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诺普信从2018年就开始布局现代特色生鲜消费领域,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第二增长曲线,深度切入“现代特色生鲜消费领域”,践行“单一特色作物产业链”战略。2023年6月7日,诺普信完成更名,将“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深圳诺普信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加大在种植领域的步伐。
目前诺普信已经布局了云南高原基质蓝莓、燕窝果、三亚火龙果、广西澳洲坚果等。其中,蓝莓成为诺普信鲜果版图中最核心的一环,又被定义为生鲜消费业务的“战略作物”,也是拉涨其业绩的增量所在。
诺普信按蓝莓种植地域在云南设立了4家旗舰公司,共有34个蓝莓种植基地。2023年产季蓝莓基地首产告捷,实现外销约6600吨,贡献利润约1.3亿元,大幅缓解了其农药制剂业务受行业周期影响的短期业绩压力,助力整体赢利能力持续提升。
诺普信4月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业绩报显示,其实现净利润4.54亿元,同比增长108.03%。8月底公布的2024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净赚5.5亿元,同比增长63.48%。两个季度业绩增长的原因都是公司第二增长曲线主打的蓝莓业务进入第二年量产,上半年为主要产出周期,营业收入与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从飙升的业绩数据来看,说“蓝莓再造诺普信”也不为过。据了解,诺普信今年蓝莓季产量预计高达2万吨,是去年产季6600吨的3倍有余,公司还在进行持续扩产计划。
诺普信之外,广西勤德多年来也在持续加大对种植领域的布局,致力于百香果全产业链服务。2019年广西勤德参与组建了亚洲最大的百香果种苗繁育基地——华香国际百香果种质资源与繁育中心。2020年5月,该中心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获得了东盟国家客户的大笔订单,实现了国内百香果种苗出口零的突破。2022年2月份,勤德收获全国第一张百香果种苗进出口生产经营许可证。
目前勤德百香果相关的产业与业务有:华香国际百香果种质资源与繁育中心、勤德百香果种苗出口加工基地、合浦曲樟百香果特色农业产业园、广西宁小胖北斗云农场有限公司(种植管理与服务)、百香果农资投入品生产及销售。
都说,种、药不分家,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振兴也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因此农药与种子行业将不可避免地融合成为一个行业,种药一体化将是大势所趋。近年来部分农药企业也在加速对种业的布局,为下游农户端提供一整套种植方案,优良的种子加上优秀的田间管理技术形成作物健康解决方案,打造闭环产业链。
尤其是随着国内转基因商业化提速的开启,部分除草剂企业也抢抓新机遇,提前布局,顺势加大了对转基因增量用药市场的投入,加快了转基因种子与除草剂商业化协同的能力。
国内草甘膦龙头新安股份自2001年起,就着手布局“性状、种、药”一体化战略,引进专门人才从事转基因性状研究,注资种业公司开展转基因育种研究,是国内首家生物育种性状、种、药一体化企业。2023年进入国家20个试点县转基因作物用药白名单;2024年1月取得玉米、大豆4个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24年3月,新安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除草剂获首批登记公示。新安股份3年来已服务转基因作物面积百万亩以上,目前拥有护城禾®、泓琪®两大转基因作物除草剂。
中农立华在2022年就介入了种业,打造“种子+农药”协同发展。2022年7月14日,中农立华发布公告,公司计划以2700万元收购控股股东中农集团持有的中农集团种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农种业”)18%股权。中农立华一直从事农药产品的经营,近年来销售业绩快速增长,为保持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需要在围绕主业的基础上,不断扩充经营范围。中农种业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础和规模优势,投资中农种业可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打造“种子+农药”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完善作物健康解决方案,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助力中农立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先达股份是国内较早开始布局生物育种耐除草剂作物的企业,也是较早进行“种药一体化”模式探索的公司。2014年先达股份便开始了生物育种与除草剂结合的研发工作,开始了抗咪唑啉酮作物的试验,2017年开始依托咪唑啉酮类原药和制剂的优势与拥有抗咪唑啉酮类水稻品种的种子公司合作。2020年登记下证应用于谷子田的烯禾啶,属于中国首家登记用于抗性品种的除草剂。
清原农冠也是种药一体化的黑马企业,致力于从新农药创制和生物技术育种两个维度提升世界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在商业化育种领域,清原建立了行业领先的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在全国各主要大豆和玉米种植生态区建立了相应的育种基地,育种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与信息化管理。2024年,清原自主选育的多个玉米品种将通过审定进入销售。
近几年,以锂电池、新材料、光伏、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赛道是农药企业布局热情最为高涨的新赛道,不少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技术优势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挖掘新增长潜力。
兴发集团2022年年报显示,兴发集团正布局锂电新材料业务,计划建设磷酸铁、磷酸铁锂项目。在其2023年年度报告中表示,将加快实施以高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持续加码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公司湖北兴友30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项目 (一期)、参股企业湖北磷氟锂业20万吨/年电池级磷酸二氢锂及1万吨/年高品质磷酸锂项目(一期)顺利投产,新能源产业布局全面推进。
新安股份则构建起了以磷基、硅基材料为主的新能源产业。2023年10月,新安股份与咸丰县政府、湖北皇恩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石墨化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收购湖北皇恩烨公司51%股权,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2024年5月,新安股份表示,公司此前已经公告的合资项目硅烷特气,应用于半导体、光伏、硅碳负极等领域。
利民股份在2021—2025年战略发展规划中表示,未来公司将化学合成相关核心技术延伸到新能源材料领域,开辟以“氟化学”为技术基础的电池电解质化学品制造路径,重点布局新能源电池用电解质锂盐及功能添加剂项目,具体产品包括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等新型电解质。2023年8月4日,利民股份与金晖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致力于提升在新能源材料行业的竞争力,重点布局新能源电池电解液项目。
2023年,辉丰股份全资子公司辉丰石化与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氢氨醇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协议》,就液氨和甲醇产品的储运销项目进行战略合作。2024年8月11日,辉丰石化与安徽马钢矿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绿色矿山氢能矿区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就“绿色矿山氢能矿区”建设进行合作。
2022年8月,丰山集团与南通全诺合资成立控股子公司江苏丰山全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电池电解液(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解液产品)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11月,丰山全诺与众钠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同意以后者钠离子二次电池产品为载体,致力于推进钠离子二次电池的商业化应用。2024年1月4日丰山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丰山全诺试生产已顺利完成,钠电锂电电解液已批量送货销售。
江山股份2022年10月10日与贵州省瓮安县人民政府、瓮福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投资建设以磷化工为基础的循环一体化产业链项目。2023年8月28日,江山股份发布公告,拟收购武进精细、武进水稳、双马化工所持南通联膦化工有限公司67%的股权,收购后可延伸公司产业链,提升公司新材料板块业务规模与比重。
2022年7月,福华通达公告称,将投资约220亿元,新建包含萤石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含氟电子特种气体、60万吨锂电电解液、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5万吨高端磷系阻燃剂、2万吨草铵膦项目及相关配套项目。目前,福华通达正在打造先进材料产业园,建成后,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芯片和半导体制造等领域。
2022年12月,湖南海利全资子公司湖南海利锂电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10000吨/年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改造二期建设项目。一期项目2017年已投产,二期项目为年产2000吨动力型锰酸锂和3000吨动力型三元材料,总投资2.71亿元。
2023年2月7日,永太科技公告称,公司以自有资金10000万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山东永宏锂业科技有限公司,完善锂电材料板块的产能布局,进一步推动公司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
2022年2月,联化科技(德州)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电子新材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一次公示。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具有年产20000吨六氟磷酸锂、100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的生产规模。目前,六氟磷酸锂项目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正在推进中。截至今年8月,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等产品在试生产阶段。
蓝丰生化在2023 年 10 月收购安徽旭合科技新能源有限公司51%的股权,正式迈入光伏新能源领域,旭和新能源在安徽滁州的布局,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今年上半年,电池产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47.84%,成功超越农药原药及制剂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营收项目。
河南红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月份对工业副产盐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生产1万吨六氟磷酸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一次信息公示。公司拟投资15亿元,在许昌市建安区精细化工园区即企业现有的厂区内,建设工业副产盐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生产1万吨六氟磷酸锂项目,项目分为二期进行,一期年产2000吨六氟磷酸锂装置;二期建设年产8000吨六氟磷酸锂装置,及上述装置的配套附属设施。
两年前的暑假,笔者的友人携女儿来逛南京几所大学校园,又顺便去近郊感受了一下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情况,对此赞不绝口。
友人回去后和一帮志同道合者积极呼吁、多方奔走。日前,友人喜滋滋地打来电话告诉笔者,他们那里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成功啦!他们申请到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在各县(市、区)设了120个有偿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以0.1元/瓶(袋)的价格回收,网点回收、储存仓库集中转运、专业公司处置一条龙。
笔者应小编之邀约,同时收集了其他地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素材,一起来看看吧。
农药包装废弃物,就是农药使用后被废弃的与农药直接接触或含有农药残余物的瓶、罐、桶、袋等包装物。这些物品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直接污染土壤及水体,影响生产和环境。如进入饮用水水源地,则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制定的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而南粤有个市6年前就开始试点了,两轮试点后推广到全市。
“谁使用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农药使用者将空包装交到回收点,回收点把关并称重,分类塑料瓶、铝塑袋和玻璃瓶回收。该市挑选了交通便利、方便清运的190余个回收点作为转运点,统一收集、转运、归集和处理。去年那里的农药包装废弃物补助是2.5元/斤,农药使用者、农药店老板们支持回收工作,积极性高。
熟人老家在罗霄山脉中段的丘陵山区,今年起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开始有偿回收,20多个乡镇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分玻璃瓶、塑料瓶、小包装三类回收,由城管部门对各回收点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定期集中转运处理,守护绿水青山,助力乡村美丽。
苏北熟人的介绍中有几点笔者深为赞同,一是严禁乡镇回收站边建边消,全面清退和改建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的租赁型乡镇回收站;二是农药门店作为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村级回收点,配齐回收设施、消防设备;三是推广使用大包装农药,从源头上减少空瓶子; 四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将空瓶子回收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并轨运行。
用机制管控回收过程
不仅苏北这个市在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并轨运行,其实苏南有个县区也早已经走在前面。该区将农药包装废弃物纳入城市生活垃圾协同处置,无害化处置方式转为焚烧发电,降低了处置成本,无害化处置率达100%。这里的回收机制有个小亮点,即通过整合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资源,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作为项目申报的前置条件,倒逼全区700多户水稻规模种植者积极参与回收,效果也很好。
江苏省今年4月发布了地方标准的 《农药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考虑到综合利用产物环境风险,标准明确塑料类农药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产物应采用“定向利用”的方式,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直供给农药包装物生产企业作为原料,并解读说标准制订过程中,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与相关企业充分沟通,市场已有预期,相关企业已开始筹备利用设施改造工作。实施本标准将进一步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行业公平竞争,同时将引导农药使用者在配药施用时通过清洗等方式充分利用包装物中的农药,减少残留农药,听上去很丰满。
用大包装、统防统治控制源头
峨眉大地农药减量控害在行动,推广使用色板、性诱装置、天敌昆虫等,鼓励使用大包装农药。去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超过50%,减少了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量。农药包装废弃物 “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回收、谁使用谁交回”,生产企业负责其产品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农药经销商负责所售农药的包装废弃物收集与暂存,农药使用者及时将废弃物交回给经销者,去年该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处置率达100%。
使用端推行押金制倒逼回收
某市某下辖县在全国首创“十二分制”管理模式,在使用端推行押金制,购买农药时收取不低于药品价值10%且不低于1元的包装废弃物回收押金,农户交回农药包装废弃物时退押金。全行业推行有偿制,农资店、种植大户等交回农药包装废弃物时给予0.7元/斤奖励。销售人员只要在电脑上轻轻一点“一键清运”,后台就会把定位发送到清运人员的手机端,当天就会有工作人员上门清运。多年努力下,全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85%以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纵览各地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笔者有几点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比如,跨区域的农药包装废弃物,收不收?
比如,跨省份的空瓶子,如何处置?
比如,实行“肥药两制”的地区,多出自己田亩数的空瓶子,收不收?
比如,农药生产者要不要改进农药包装,方便回收与处置?
比如,某些资源化利用单位会不会倒卖农药包装废弃物,如何监管?
…………
不少大户和农资店还反映,很多地方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就集中在那么有限的1—2个月,即所谓的农药使用高峰期,而高峰期内农户忙,农资店忙,疲惫不堪,有心无力;夏季里的回收更是苦不堪言,农药包装废弃物熏得人流泪心醉。可不可以学习借鉴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延长回收期,甚至常年化回收?
可喜的是,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2亿—16亿元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资金,重点对统防统治作业服务给予补贴。去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达21亿亩次、覆盖率45%以上,减少了废弃物产生量。2023年全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接近80%、同比提高8.5个百分点。
可贺的是,2021年以来,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与农药生产企业对接活动,示范推广大包装农药替代小包装农药,统一清洗、统一回收,实现包装物循环再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使得去年回收循环使用农药大包装3200多吨。
我们倡议:人人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循环利用资源,增加环境效益。只要农药包装废弃物“收得起来、运得出去、处理得好”,农村人居环境就能变好,生态宜居水平就能变高,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就能变新,也就是为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出力。
荆楚大地实施“回收点、中转暂存点、集中转运站”三级回收,行政村、农药经营门店、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覆盖。农户上交农药包装废弃物1元/斤,基层回收点或大户上交1.2元/斤,专业化服务公司1.5元/斤。以往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主要填埋处理,现在用于焚烧发电。笔者开玩笑说,你们这里的农药空瓶子回收简单粗暴有疗效,不仅能挣点银子,还有利于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化利用,助力长江大保护,真是不错!
据说到明年,苏北某市的所有县、区涉农乡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可达100%,当年处置率将达80%以上。其下辖某县的熟人说,为了做好废旧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置工作,县里对“两废”补贴资金超过200万元,发放告农户一封信14万份、明白纸5万张、宣传袋6000个,县乡两级培训会培训大户和专业人员1500多人次,还在几个乡镇“交3领1”进行废旧农膜“以旧换新”,上半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8%以上,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100来吨,农户及农资经营户主动回收意识有所提高。
当前,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到了关键时期,制造业向着4.0迈进。
从“机器换人”“大数据”“云平台”到人工智能,各种“黑科技”都在引领传统制造业工厂向着智能制造升级。农化行业的智能制造,也在一夕之间长成了参天大树。现在走进农化企业就能看到,智能工厂 、5G 工厂 、黑灯工厂……比比皆是,农化制造的未来模式,仿佛已经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要了解农化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到智能化源头提供者处看一看,或许是最快捷的。因此,笔者一行来到江苏金坛,拜访了江苏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旺”)董事长房国荣。
随着全球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要应对的常态问题。但金旺却在这样的不确定中,找到了一条能够持续增长的道路。
毕业之后,房国荣的创业之路是从农药包装机开始的。
“最初在20世纪90年代创业的时候,做的是单纯的包装行业,那时候就觉得,农药行业更适应国家政策发展,基本面也更广 。”房国荣表示。
在工作中,房国荣经常接触农化制剂生产线与生产工人,恶劣的生产环境,被污染影响的工人,带给了他很大触动。从那时起,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工厂、解放工人,就成为了房国荣追求的主要目标。
从商业经营角度来看,则是因为房国荣敏锐地发现了农化行业的未来广阔前景。这一选择不仅造就了金旺,更成就了金旺。
20年的深耕,让金旺在农化行业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销售额也从2005年成立时的600万元,发展到了2023年的6亿元。“2024年上半年已经增长了38%,下半年预计能够增长30%—40%,8亿目标达成问题不大。”房国荣笑言。
最初在20世纪90年代创业的时候,做的是单纯的包装行业,那时候就觉得,农药行业更适应国家政策发展,基本面也更广。
2019年,金旺包装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改名为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一名称的变化,是公司经营理念跟随时代进步的表现之一。
跟随时代而变
金旺的创新和优势一直在随着时代需求而改变。
“竞争永远都在,不可能只有你有这个眼光,金旺作为行业内最早开拓智能加工EPC服务模式的企业,被同行模仿是常态。”在房国荣看来,竞争不可怕,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
房国荣介绍:“最开始,金旺的业务很简单,灌装、旋盖、贴标,就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后来逐渐发展为集加工、包装、仓储、运维四大智能模块为一体的企业,卖的是智能工厂 +智能服务。”金旺的产品不断迭代、优化,从单纯的包装线生产商,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向上下游延伸。
笔者在工厂参观时,也近距离看到了金旺先进的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包括在行业内首创的“EPCM”模式。
正是这样的“变”,让金旺不仅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能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屹立不倒。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在金旺参观时,笔者也看到了不少外贸订单。据了解,金旺现在的业务范围已经拓展到东南亚、中东、中亚、俄罗斯等多个地区和国家,成立有专门的外贸部门。虽然现在仍以国内市场为经营重心,但随着我国农化行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谁又能断定,这不会是金旺的下一个增长点呢?
做客户能感知到的价值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指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会下降,收益的增长会变慢。
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如今许多行业都进入了边际效益递减阶段,这也是金旺目前面临的发展难点之一。
“从人员上讲,最开始我们的产品应用到一些客户的生产线上,能把100个人减少到30个人、20个人,那时候就很有成就感,客户也能一下子看到差距。但慢慢地就越来越难,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把最后这30个人减掉,或者即使有,成本也是客户不能接受的。”房国荣回忆道。
“宽度一厘米,深度一公里。”房国荣强调,“客户需要的,同行没有的,这就是金旺要为顾客创造的价值。”
现在行业的迭代,已经从最直观的产品替代,变成了细节的进步。因此,在服务过程中,金旺还是要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不断寻找更能被客户感知到的价值。
客户的技术要求标准不一样了,就让技术人员与客户面对面,组建能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团队;客户产生了不易察觉的痛点,就深入生产一线,到应用场景里,看到真实的问题和反馈;客户的满足感降低,就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进行深入交流,在全国布局服务网络,确保设备稳定高效运行;为了满足客户对外行业技术和功能的需求,金旺就安排技术人员跨行业学习……
金旺对客户的重视,可见一斑。
“现在都在说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拿出成果,要用创新的成果去匹配客户的需求,这也是金旺一直关心的。”房国荣说。
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与原料价格和市场波动,农化行业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也许有的企业会陷入发展迷茫,但房国荣的目标与原则一直都十分清晰。
在房国荣看来,聚焦主业不偏离,深耕才能产生强大能量。聚焦是金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的创新与研发,也将主要围绕农化制剂生产进行。
虽然坚定农化主业,但在主业之外,房国荣也布局第二曲线,带领金旺拓展一些细分领域。
对于行业的筛选,房国荣有着很明确的准则:“更倾向于选择中高端、高精尖或者是小众行业的客户,而不是万物皆可包。譬如果汁,是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对包装设备的要求也很高。还有墨汁行业,竞争比较充分,集中度高,都是龙头企业。”
选择高精尖行业,一击即中,快速打开市场,将为龙头企业服务的经验拓展至两家、三家,在细分领域行业中做精做强、提高附加值,避开中低端领域的价格战,最大限度发挥金旺高端技术与设备的优势,便是房国荣为金旺规划的发展逻辑。
有一个有趣的定律,很多企业家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会不再迷信经济效益,反而想要追寻自己内心的意义,找到真正能够支撑企业长久发展的锚点。
让整个行业焕然一新
成立至今,金旺已经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企业,成为具备高水准的综合服务商,并继续向着世界级农化制剂智能工厂全案服务商迈进。
就如同前文所说,笔者每次走进农化工厂 ,都能发现其中的变化与进化,其中不少企业的背后都是由金旺在操盘改造。能在现实中看到的,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而农化制剂生产的最终形态,目前尚在房国荣的勾勒之中。
“梦想是打造农化制剂无人化工厂 ,共创更美好的世界。无人化智能工厂,低碳甚至零碳。下班的时候下达生产指令,第二天直接就可以见到包装整齐的货物,中间甚至不需要人工操控。”这就是房国荣脑海中理想的生产模式,他有信心,在2030年,金旺将会把理想照进现实。
而眼下,还有更为迫切的需求等待金旺去解决。
在笔者到访金旺之前,房国荣接连参加了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和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会上,房国荣看到了最先进的技术,看到了行业未来的模样,他很受触动。
农化工厂的智能化进度,还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这样的现状,正是金旺想要改变的。“每个行业都一样,总有一部分人走在前面,一部分人在观望,还有一部分人放弃。”房国荣表示。而行业一直在提的智能化改造,其实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目前能算得上智能化的工厂屈指可数,大部分只是高度的自动化。
与奋斗者同行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房国荣介绍了金旺迈向双百目标(百年、百亿企业)、世界级农化制剂智能工厂全案服务商努力的路径。
以客户为中心大家都能理解,房国荣主要给笔者介绍了以奋斗者为本。
“金旺发展到现在,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们金旺所有的‘A类员工’,我们的奋斗者,是支撑。”房国荣解释。
员工的努力奋斗、拼搏,才能够让企业的产品、服务更受客户欢迎,形成利益相关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房国荣表示,“以A 类员工为本,为他们多提供舞台,让他们的生命更加精彩,这样才能实现客户、金旺、供应链、社会共赢。”
许多细节,都展现了房国荣对金旺奋斗者的关怀和重视。譬如工厂里的空调、为员工准备的喜乐空间、为员工长辈发放的“孝基金”……对于这些在其他企业很难得的关怀措施,房国荣反而表现得云淡风轻:“还要继续向更优秀的企业学习。”
在金旺总部,笔者一行看到了“未来”农化车间图景。
整个工厂明亮、整洁、凉爽,车间生产内井然有序,智能化在重塑生产流程。从进料到制造再到罐装,从封箱到打包再到码垛,几乎都可以用机器人来操作。
如果每个企业都改造成这个模样,不说其他,仅生产效率就能提升一大截。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行业的“智改数转”势在必行,除了制造工人难招、难留之外,大多数农化企业都迫切地需要提升生产效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降低产品不良率、适应柔性生产、安全环保,提升品质等等。
这对于金旺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房国荣表示,聚焦行业深耕,一直围绕客户不停地创新,是金旺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向好,竞争者自然蜂拥而至,且技术成熟后的迭代开始变得困难。金旺又用“一厘米的宽度,一公里的深度”去持续满足痛点,匹配需求。
智能制造是产业提升的一个基本动作,也是产业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
当然,大家对智能化改造都要理性估量,因为任何行业都经不起过度炒作和不合理估值,数智化也一样。
笔者问房总:“打造农化制剂无人化工厂,共创更美好的世界,世界级农化制剂智能工厂全案服务商实现的路径是什么?”
因为,知道行业的未来在哪儿,还要有耐心与方法,毕竟这不是一场短跑!
得到的答案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当中—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能在车间装空调让工人舒适工作,能给员工高薪且为员工创造喜乐空间关注成长及幸福感,能为员工长辈提供“孝基金”……这样的领导讲出以奋斗者为本才不突兀。
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带领员工往“美好方向”迈进。
经过多次迭代,如今的营销都已经进入了内容时代。内容营销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踩中了用户的痛点和兴趣。而这,也正是短剧营销爆火的原因之一。
短剧之所以能吸引到如此多的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本质上在于其对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精准把握。
时间短:短剧时长较短,一集多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无需大块时间,在饭间、睡前或是等待间隙就可看完一集,观看无压力,符合当下观众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与习惯。
内容精炼:短剧往往聚焦社会热点、人性弱点、情感纠葛等内容,能够在广大受众中引起广泛共鸣。且往往情节紧凑,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容纳充实的剧情,还善于利用反转、悬念等手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与观赏性。这种“短而精”的方式,十分适应当下的快节奏传播趋势。
易于传播:由于内容精悍短小,且多借助抖音、微信等渠道发布,短剧十分适合分享,评论区还能实时讨论剧情,互动性强。因此,大部分短剧都能实现“病毒式传播”,吸引更多人来观看。
短剧市场不断扩大,“短剧+营销”也成为品牌传播的新手段。
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传播不缺创意、不缺渠道,唯独缺用户的注意力—谁能让用户的目光在自己的广告上多停留两分钟,谁就能从一众品牌中脱颖而出。而当下爆火的短剧,不仅让用户看得如痴如醉,也让营销人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首先,短剧短小精悍的形式迎合了当下快节奏的传播需求,更容易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大量曝光;其次,短剧不同于传统广告,而是有一定故事情节,能够借助情节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为品牌的深度叙事提供了可能,能够加强形象塑造和情感连接;最后,短剧独有的交互模式能实现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便于拉近距离,收集反馈。
短剧营销优势明显,自然也就吸引到了品牌的注意,其中又以国产快消品牌的反应最为热烈。据相关报道,2023年,仅丸美、韩束、珀莱雅三个国货化妆品品牌就制作了13部定制短剧,其中韩束更是短剧营销教科书,凭借短剧的传播效应,多次登顶抖音的美妆销量排行榜。此外,食品、家电、酒饮等行业,也都在积极布局尝试短剧营销,连国际巨头麦当劳也推出了自制短剧《重生之我在麦当劳修炼魔法》,想过一把“霸道总裁”的瘾。
《2023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2024年上半年,短剧更是成功“破圈”,成为社会各界的火热议题,短短数月间造就了无数“财富神话”。
作为一种新的内容形态,短剧借助了短视频的强大势能,同时又以节奏快、时长短、内容爽的优势,吸引了无数观众。营销人自然也没有错过这股东风,短剧成为不少品牌投放广告的选择。而在农资行业,也有不少企业尝试自制短剧来替代传统的视频广告进行推广宣传。那么,短剧这一新兴模式在营销上与传统模式相比有哪些不同?又是否适配农资行业呢?
选择合适的渠道与形式
进一步看,即使同是品宣,也可以细分出几大场景:
一是新品上市,需要打开市场认知,这时需要的是短剧的曝光传播功能;
二是品牌塑造,打造某种特定形象,需要的是短剧的内容赋能功能;
三是高端产品推广,可以利用短剧实现“场景化”,赋予产品使用场景和情绪价值,从而提升附加值。
同时,短剧的制作形式与渠道十分丰富,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品宣需求与企业能力慎重选择。
如成本相对较高的定制短剧,从剧本创作、出镜人物到场景布置,都由定制方全权决定,甚至需要品牌方组建或雇用专业团队,耗时也比较长,优势是与品牌契合度较高,适合长期的形象价值打造。也可以选择与业内媒体合作,将自己的品牌广告植入到他人创作的故事中,优势是成本较低,且效率更高,更适合小型品宣活动使用。
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各个渠道的短剧受众也有区别,如快手用户多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的三四线城市,抖音短剧观众以女性用户为主,小程序和视频号则男性更多……
做加法,探索短剧更多可能性
在其他行业,短剧营销的价值已经被验证,但农资行业尚未有典型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农资人对新鲜事物还是抱着怀疑甚至抵触的态度。
确实,短剧已经半只脚迈入了营销人不熟悉的文娱领域,要求更高,需要投入的资金与时间也更多,如果信心不足,可以尝试以“短剧+”的形式,探索更多短剧营销的可能性。
譬如“短剧+线下活动”,依托企业每年各种类型的线下活动编写剧本,邀请合作伙伴或专家参演,延长活动势能,扩大影响,玩出新鲜感;又如“短剧+服务”,业务人员在日常与农户接触服务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突发情况或者趣事,以现实为蓝本,辅以艺术加工,更能够拉近与农户的距离,让品牌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短剧热度居高不下且受众广泛,而农资的使用者,也正好是我国数量最广大的农民,二者的受众高度重合。那么,农资营销是否能够借力短剧这股东风?
其实近两年,一直有相关媒体推出农资行业的微短剧,在业内也掀起了一阵讨论。但从数据上来看,该短剧并没有“一鸣惊人”,更多还是业内营销人的“自嗨”,并且内容也仅聚焦农资业务员,缺少品牌广告植入,严格来说并不属于农资营销。因此,目前的农资短剧营销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在等待有识之士进行实践和深挖。
哪些品牌适合入局短剧营销?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一种营销方式,都要找到其最适配的企业,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短剧营销也不例外。
判断一个品牌是否适配短剧,需要先拆解短剧营销的特点:时间短、节奏快,且易分享,能够为品牌提供多频次的强曝光;可以通过内容筛选受众,提高针对性,从而实现精准营销;投资小、执行周期短,且能够获得实时反馈评论,时效性强。
不难看出,短剧并非营销“万金油”,既有其独到之处,也会有不足。因此,农资品牌在投身短剧营销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三点:为什么投?怎么投?有何价值?
在农资行业,短剧最大的功能不在于销售(难以像快消品牌一样直接网络销售),而是品宣,通过短剧庞大的流量来获取更多的品牌价值。因此,那些没有品宣需求,仍处于重视增长与生存的中小品牌,或是自身产能尚未成熟,难以承接短剧流量的新品牌,没有做短剧的必要,而如果企业正处于与之相反的境地,短剧则不失为一个宣传新路径。
短剧作为一种新兴营销手段,流量与风险并存,更不是一个能让品牌“一 飞冲天”的捷径。农资人要抓住风口,但也不能盲目入局,最重要的还是找到合适的内容与形式,让短剧成为链接品牌与用户的新桥梁。
19世纪,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约翰·沃纳梅克提出:“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话被誉为广告营销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被许多营销人津津乐道。
在约翰提出这一理论的时代,广告营销还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形式,传播方式无非是报纸和广告牌等实体形式,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即便这样,他也认为有一半的广告费用被浪费了。
而在当下这个时代,信息的零散性、碎片化特征愈发明显,甚至还有人提出,如今的信息环境已经不是碎片化,而是“粉尘化”“雾霾化”。一方面,这个时代缺少统一的中心媒体,人人都是KOL(关键意见领袖),甚至还延伸出了KOC(关键意见消费者)、KOS(关键意见销售)等诸多身份。另一方面,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受众仿佛都戴上了面罩,来抵御这些无孔不入的营销,只选择性接受感兴趣的事物。这样的背景下,广告营销中被浪费的投资甚至能达到90%。而在农资行业,随着内卷的不断加重,销量与利润的增长难度提高,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万万经不起这样的挥霍与浪费。
因此,农资营销,要力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农资市场经历过三个时代:产品时代、渠道时代、顾客时代。现在处于顾客时代。
在传统营销理念中,最重视的是提高产品或渠道的价值。因此,营销动作往往围绕大单品、大经销商展开。例如电视广告时代的化肥广告和农资行业惯用的各种经销商大会。
这样的理念不能说错,毕竟在产品时代、渠道时代,只要有产品、有渠道,就能卖货,不需要同时也无法做到对顾客的细致关注。而随着产品的大幅丰富和渠道的饱和,决定销售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已经变为最直接使用产品的顾客,也就是农户。
因此,新时代的农资营销,应该跳出传统时代的营销理念,在产品营销、渠道营销的基础上,建立起顾客营销的理念与体系。
提升顾客价值
营销界有一条公认的“2080”法则:20%的商品贡献了80%的销量。这个准则放在顾客价值上,也能够成立,即20%的优质顾客,直接或间接地贡献了80%的产品销量。这20%的顾客,就是企业需要从营销角度予以充分重视的群体。
提升顾客价值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提升高价值顾客的数量。农资圈层营销中提出,一家企业(或门店)的顾客,可以分为20%的关系用户,20%的关键用户和60%的普通用户。关系用户不仅自己消费,还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关键用户认知较高,有影响他人的能力,但一般不推荐给别人;普通用户是数量最大也是最基础的顾客,是被前两者影响的对象。
顾客营销首先要提升关系用户和关键用户的数量。关系用户,顾名思义通过关系连接,这类人群往往是当地的头部种植户,需要密切的线下闭门活动,提供托管、定制方案乃至销售等增值服务,来建立密切的私人关系。关键用户则可以通过示范服务、品牌形象输出等方式转化。
二是持续提升高价值顾客的质量,对高价值客户进行精细化营销,深挖每个价值顾客的价值并使其最大化发挥。如关系用户需要持续连接,让他们将产品推荐给更多的人;关键用户要想方设法将其提升为关系用户,为产品带来口碑扩散和销售提升的作用。这就需要将营销动作“下放”,对关键用户给出关系用户的态度和行动。
营销直达顾客
曾经,农资企业不重视顾客营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受限于行业特性,农资商品的使用者是我国数量最庞大也最分散的农民,难以直接沟通交流。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直达农民群体的营销变得可以实现。农资企业一定要把握住这样的时代趋势与优势,建立起直接联系顾客的营销体系。
想要实现营销直达顾客,可供参考选择的方法很多。如近些年声量大、争议也大的农资电商,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渠道。又譬如农资行业普遍重视投入的新媒体,通过农民爱刷的短视频影响他们。
当然,重视顾客营销也并不代表放弃产品营销和渠道营销,而是要重塑认知,将产品和渠道打造为更好争取用户的因素。
什么是效果广告?举两个很常见的例子,某企业进行一场带货直播,在“小黄车”中挂上几个产品链接,顾客刷到后直接购买;或是企业开一场订货大会,现场发布新品之后参会经销商直接交钱订货。这种马上看到营销回报的,就是效果广告。
有人会说,在营销费用高企、市场内卷的背景下,立竿见影的效果广告才是第一选择。但事实上,效果广告真的优于品牌广告吗?
效果广告无疑更加精准,但这种精准背后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高。短视频推流买量,产品促销买赠,或是组织针对用户的宣传会议,每一项都需要不菲的成本。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这类效果广告,投入少了效果不好,投入高了可能入不敷出,并且导致企业产生依赖,出现没有活动就不动销的尴尬场景。
因此,当别人的目光只盯着销售额、价格战时,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应该学会在品牌建设与销售之间找到平衡,重视品牌广告的价值。
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品牌广告花钱买形象曝光与展示,效果广告则是花钱买用户。这个区别,也是农资营销要重视品牌广告的主要原因。
当下农资市场一个最大的特征是用户开始变得更加谨慎,无论是经销商备货还是用户购买,都越来越“瞻前顾后”,今年春季肥动销困难,旺季不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同时,可选的品牌越来越多,也容易让用户陷入迷茫:今天这家促销,明天那家活动,每家的优惠不一样,但产品看起来又差不多,无形间增加了用户的选择成本。
针对这样的市场,农资企业要做的不是在成本越来越高的效果广告领域内卷,而是加大产品本身优势的展示和推广,帮助用户减少选择成本。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构建品牌形象看似费钱费力不讨好,但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品牌,所有的效果营销也将事半功倍。
市场环境,尤其是价格环境的变化,尤为明显。
产品价格透明度不断提高,单纯“赚差价”越来越困难。且各种乱价现象频发,有时候网络零售的价格和经销商拿货价差不多。
价格体系混乱和电商的发展,也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窜货问题,以前还能到批发市场查窜货,现在店老板直接在网店下单,货能直接配送到店里,直接上架,经销商哪里去查?所谓的总经销授权,也是形同虚设,厂家无力管控产品流向。
同时,经销商对厂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一方面,经历或见证过太多厂家对经销商的卸磨杀驴之后,经销商对厂家的防范心也越来越强,铺货不再那么全面,只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再做单一的厂家品牌宣传,而是会更加突出经销商的自有品牌。另一方面,经销商自身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经销商当务之急并不在提升业绩,而是做好整体的管理管控,与厂家的需求背道而驰。
从产品来看,随着竞争加大,产品的周期也随之变短,以前做起来一个产品能卖三五年,现在大量新品的寿命也就一年左右,即便是厂家宣称的所谓爆品,也只能在局部市场,短期闪亮一下而已。
所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及经销商承压发展的背景下,若厂家还是坚持一条经营单线与经销商合作,必然会导致厂商关系的日益脆弱,别说市场建设和业绩增长了,甚至连经销商的基本配合度都很难保证。
传统的厂商关系是单线,是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线。
这条经营线包括:卖货,卖更多的货;最好是多卖新品,多卖高端产品;要把产品铺到更多的终端,让更多消费者见到,买到;渠道要深耕细化,减少空白面;销售额要逐年递增;要做好品牌宣传和消费者培养……
当然,等经销商把这些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厂家的品牌和产品在当地市场有一定影响力了,也就到了厂家向经销商提条件的时候了。
总而言之,市场建设和销售业绩,是厂商持续合作的关键所在。当然,厂家也得要为双方的合作做些保障,例如确保经销商的独家授权、区域市场保护、维护价格体系、打击外区窜货等等。
以上是传统市场环境下的单线厂商关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农资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面临哪些挑战?新时代的厂商关系又应该如何建设?
厂商关系要维持下去,厂家就要学会在产品经营这条单线的基础上,再叠加两条线,来巩固厂商关系。这两条线分别是:
管理辅导线
经销商公司普遍重经营,轻管理,虽然有销售业绩,但在人事、成本、风险、内耗、规范化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最终拖累了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过高的成本吞吃了利润,导致经销商出现增量不增利的现象。
而在管理能力上,厂家比经销商强太多,完全可以发挥厂家管理优势,帮助经销商做好内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管人、管钱(应收账款)、管货(仓库)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经销商公司的整体发展。
未来发展线
传统经销商是通过产品进销差价来赚取利润,但这条路现在已经越走越窄,所以,经销商的转型升级是必然。
经销商的转型方式有哪些?具体又该怎么操作?转型之前的底层结构如何建设?种种方面,厂家都可以出面来帮助经销商做分析、设计和推进。
如果能三线并进,厂家就不再是一个常规的厂家了,而是经销商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专家顾问,厂商关系自然会更加密切。
产品定位功能化
产品最基础的功能是赚钱,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开始做产品的功能化设计,赋予不同产品不同功能,譬如拓展渠道、带货、利润、品牌效应、引流、打击对手、新板块试水、培养团队、分摊成本、争取厂家费用、学习等等,不一定只是赚钱。甚至对于一些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略亏一点也不要紧。
这就要求厂家的业务人员要搞清楚,自家的产品在经销商当前的产品组合里,有什么样的功能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功能,对接起来才更轻松,若只是抓着赚钱这一个功能点,就太局限了。
业务人员个人升级
所谓升级,其实就是按照“卖人”的思路来提升业务员。“卖人”,就是在经销商面前,获得更高的个人认可度。
有时候,也许经销商对厂家、对费用投入、对产品、对品牌、对销量压力等方面意见很大,但对业务人员在个人层面上能认可,有好感,也能让合作一直持续下去。
业务员的个人升级分两步。第一步是前置工作,即先确保不得罪经销商,不该说的话、不能办的事,得给业务人员列个清单出来,避免一不小心无意中得罪了经销商;第二步是要主动做的事,能让经销商老板看到、提升好感的事,能证明自己基本素质、诚信、工作风格、稳定性,乃至专业度等方面提升的事。
强调“卖人”,其实也是竞争策略之一。毕竟经销商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各个厂家的业务人员,若是本厂家的业务人员在基本素质、工作态度、执行力、专业度等方面,能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业务人员,也是很大的竞争优势。
搞好群众关系
传统的搞定经销商,就是搞定经销商的老板。但是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有时候,搞定了老板不代表搞定了团队,老板不一定能实时有效地指挥下属团队,甚至还有存在对立关系的,老板越支持,业务人员越抵触。
毕竟,在经销公司,老板是进货的,而业务人员则是卖货的。光把进货的老板搞定了,没搞定卖货的业务人员,还是很难保证销售工作的推进效率。所以,厂家对经销商的各级员工(不局限于业务人员),也要搞好关系,要在私人层面上建立关系,导入客情措施,争取认可度,争取在经销商公司实现全员配合。
厂家对经销商的管理体系,汇总起来有数百个环节,其中也存在许多可优化的空间,帮助厂家与经销商建立新型可持续厂商关系。
结合传统厂商关系和市场关系的局限,尤其是经销商自身的运营情况,可从以下几点进行管理体系优化。
增加经销商客服岗位
可设置一个专职客服岗位,代表厂家总部,直接对接全国所有经销商,专司对经销商的服务工作。
这个岗位可以向经销商进行正式的通告传递和信息发布,避免业务人员信息传达不及时、不全面。更关键的是,总部客服直接传送的信息,是完完全全的企业行为,可以避免被经销商认为是业务人员的个人行为;
可以建立并定期更新经销商档案,并进行定期调查,提前预知风险;
可以接受来自经销商的投诉以及各类意见的反馈,尤其是对厂家业务人员的投诉;
可以对接各类经销商事务,如基本资料提供、物流信息查询、账务查询、各类证明开具、寄送快递等;
可以直接做一些基本的客情维护,如经销商生日、周年庆、合作纪念日、逢年过节等。
这个客服岗位,既能够与经销商直接对接往来,也是厂家对业务人员的监督与威慑。
维护旧商关系
所谓旧商,就是与厂家已经中断合作的经销商。虽然不合作了,但只要经销商还在这个行业内做生意,就还有影响力,还有合作的价值。
这些已经中断合作的经销商中,最敏感的群体莫过于被厂家“开除”的经销商,若是结束得不体面,面子上过不去,自然会做出窜货、乱价、散播负面言论,甚至阻碍厂家在当地招商的报复行为。所以,即便是不合作了,厂家也得给经销商足够的台阶下,对中断合作的经销商也要有些关系维护,该拜访的拜访,该送礼物的送礼物,让经销商感觉到厂家还是重视自己的。不求以后重续合作,只求不要捣乱,这样的关系维护也很值得。
为了加深与经销商的联系,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用多种方式为经销商做赋能,如现场培训、优秀经销商及样板市场学习、走访企业、去高等学府深造和出国考察学习等。赋能的方式花样百出,有常规的,还有非常规的(子女教育等)。
厂家为经销商赋能,目的无非以下几点:与其他厂家形成竞争差异化;为经销商创造新利益,避免单一产品利益的纠结;提升经销商整体运营能力,与厂家更好地配合;为新手经销商提供应有的技术帮扶等。
整体来说,厂家肯为经销商赋能是好事,但也有人会发现,厂家做了很多动作,实际收益却不甚理想,钱没少花,会没少开,但许多方案都没有落地,也就没产生效果,最终对销售的推动有限,导致厂家也对赋能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其实归根到底,是因为厂家对经销商的赋能还处于低效时代。厂家缺乏对个性化技术需求的研发、未能准确判断经销商的赋能需求、经销商自身的规模限制其对系统化技术方案的接纳学习、赋能方式不匹配、赋能对象不明确、缺乏持续性、经销商参与程度低等原因,都导致了许多赋能动作被浪费,效率较低。
因此,赋能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效率:
需求决定价值,赋能一定要基于双方的需求,既要结合厂家对经销商、对市场、对动销的需求,也要结合经销商自身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求;
要平衡系统化和小切口的关系,厂家要做到既能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也能提供解决单点问题的小切口方案;
学习形式多元化,方便经销商随时随地提取所需要的技术方案,因为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会随时随地出现各种问题;
赋能动作要全面覆盖到所有的经销商,乃至经销商的下属员工、下游终端;
跟进赋能动作的实施情况,全面跟进不太现实,但可考虑有选择性地跟进,例如对部分执行力较强,或是有标杆示范效应的经销商进行跟进。
无论什么行业,缩量时代都不可避免,但一定不会“团灭”。行业现在已经进入了“出清”阶段,会“死”一批,然后幸存者收割市场。
这也是内卷的逻辑:淘汰一批,留下一批。
那么,幸存的是哪些企业呢?一定是双线作战的企业。一方面,能够积极内卷,给竞品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能够打开行业天花板,收获高价值用户群。
短期看,内卷似乎是主流,但从长期来看,最后获胜的一定是向上走、能够打开行业天花板的企业。
与其“卷死”,不如用升级型大单品,打开行业天花板。
近几年,由于2016年那次的换挡大单品已经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不能再发挥增长带动作用,于是,缩量问题再次显露。
好了伤疤忘了痛,痛了以为是新伤疤。实际上,缩量问题没变,解决思路也没变,还是要回到主流换挡的转型逻辑。因此,从2023年开始,笔者反复提一个新概念: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
与主流换挡概念相比,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更具体,更容易转化为操作层面,已经有一批决策层感受到了这个概念的好处。
打开行业天花板,能够为所有企业带来增长空间。而强调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概念的目的,就是要意识到打开行业天花板的重要意义。
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是两个概念的融合,一个是新主流价格带,另一个是大单品。
2017年,笔者首次提出价格带的概念。与很多人的“价格越低,销量越大”的认知相反,产品销量围绕主流价格带呈正态分布,主流价格带,就是销量最大的价格带。
比如,目前瓶装水的主流价格带是2元,销量最大,而1元价格带的瓶装水渐渐边缘化了,3—4元价格带的销量也远低于2元价格带。
因此,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做高端,因为高端无量,对改变缩量困境意义不大,而是围绕主流价格带逐步升级。
以快消品行业为例,2013年,是快消品缩量元年。当然,那时不叫缩量,叫销量下滑。大家认为下滑不正常,很快会回归增长。
但2014年、2015年,持续的下滑让不少经历了持续增长的从业者手足无措。
于是,加大促销,甚至降价,这是本能反应。再不行就换人、加压,这也算正常操作。但换人解决不了问题,换经销商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没有根本性解决措施。
2014年,笔者提出了“主流换挡”的概念。因为缩量是正常的,只能通过产品升级、换挡来解决。
什么是主流?销量最大的产品叫主流产品。
什么是换挡?就是“换主菜”。一桌大餐,要把原来最厉害的当家菜换掉,否则这桌菜还是不受客人欢迎。
2016年起,一批曾经埋伏的产品爆发成为行业大单品,比如汤达人;一批企业发现大单品苗头,比如莫斯利安、安慕希、纯甄;一些行业开启高端升级之路,如茅台引领的白酒高端化;一些行业迎来了持续的升级,如啤酒价格带从3元到5元到8元;还有一些行业迎来了整体升级,如瓶装水价格带从1元整体升级为2元。
这批换挡大单品打开了众多行业的新天花板,缩量问题看似被暂时解决了。但事实上,不是缩量问题被解决了,而是新增长模式代替了增量模式,用增长代替增量,用有价值的增长代替数量的增长。
增量时代,依然是落幕了!
第二,超前研发不是赌,而是试错。
新主流价格带比较好确定,但大单品是什么比较难确定。超前研发,才有更大的试错空间。当竞品的大单品成功后,虽然可以模仿,但毕竟竞品确立了“正宗”地位。
第三,渠道蛰伏是核心。
既然要超前研发,就意味着投入市场时,价格有点高,市场不一定能接受。在一个以销量反向肯定产品的时代,销量小,就意味着产品失败,就意味着渠道会放弃。
怎么解决渠道蛰伏问题?新主流价格带产品,一定不能全面铺货,要铺向特定的终端。不搞“铺货率”考核,但一定要考核“铺准率”,即符合条件的终端铺货率。
在没有销量的时候,让超前研发的产品活下来,才有未来的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
第四,要能发现大单品的苗头。
老实说,这个有很大难度,笔者也不知道如何判断。因为长期蛰伏,一朝蹿红,这是常态。在此之前,很难预测。
产品升级要在行业产生影响力,必须在新主流价格带抢占先机。特别是要用新主流价格带打开行业天花板。
第一,要从现有产品开始,在所有主流价格带上布局。
按照三个层面理论,企业应该有三个层面的产品,一是实现现有销量的产品(第一增长曲线);二是支持未来销量的产品(第二增长曲线);三是种子产品(未来增长曲线)。未来大单品按照下列顺序涌现:种子产品→未来主流产品→现有主流产品。
产品在各个价格带的布局,就如同种子产品,先撒下种子,哪些种子能发芽?要先试试,而且试的时间还要足够长。汤达人和东方树叶都是布局8—10年才爆发的大单品。
主流价格带,就是现在行业销量最大的价格带。比如,啤酒的原主流价格带是6—8元,增量最快的新主流价格带是8—10元,增速最快的价格带是10—12元。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带布局。
在缩量情况下,8—10元价格带的增长,能够解决行业增长问题。而10—12元在基数不高的情况下的快速增长,又为更新的主流价格带打下了基础。
第二,新主流价格带要做出大单品。
没有大单品的结构只有象征性意义。回过头来看内卷激烈的行业,无一不是缺乏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没有向上提升的力量,就只有向下内卷。
进入新时代后,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以后没有百亿级大单品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有误,不少行业也出现了百亿级单品。只要中国主流价格带升级没有结束,就一定有诞生新大单品的空间,而且互联网时代有自动创造“头条”的能力,使注意力资源向头部自动集中,更有利于创造新的大单品。
没有大单品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大单品领航,其他产品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大单品的价值,相当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关键的是,大单品是营销的着力点、营销的抓手。
而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的推出,需要满足三大条件:一是超前研发与前期渠道蛰伏;二是举公司之力的品牌传播;三是渠道以新大单品作为增量抓手盘活全渠道。
先谈超前研发与渠道蛰伏。
汤达人2008年推向市场,2016年火爆;东方树叶推出10年,2022年大火。都是符合这两个关键词的。
超前研发,能形成新品种子,但种子能不能发芽?不知道。这意味着销量不大,但还要持续推,这就很难平衡了。
超前研发和渠道蛰伏应该如何坚持?笔者强调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市场仍有推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的价格空间。
中国大单品的升级空间仍然没有结束,甚至说正处于黄金时期。前不久笔者与一位快消品头部大佬聊天,我们的共同观点是,中国未来主流价格带会超过欧美,现在还低于欧美。因此,中国主流价格带还有广阔的升级空间,要敢于在新价格带布局。
回过头来看内卷激烈的行业,无一不是缺乏新主流价格带大单品。没有向上提升的力量,就只有向下内卷。
行业缺乏带动力,缺少打开天花板的大单品,这是缩量时代困难的主要原因。缩量时代仍未结束,但在新主流价格带仍有推出大单品的机会。
因此,面对缩量困境,不要抱怨,不能期待缩量会回转,而应该聚焦新大单品上,像2016年那样,用新大单品为行业解困。
真正的国民大单品时代还没有到来,谁能断定你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分子?
丹东草莓的主产区就是东港,丹东东港是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草莓第一县”。据人民网数据,丹东有5000多名经纪人、上百家新型经营主体在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工作。
丹东草莓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从业者众多上,还体现在种植面积的攀升、产值的提升、以及种植者收入的提高上。
丹东99红颜草莓一直是我国草莓品种的天花板,是很多人的“梦中情莓”,是寒冷季节中最香甜、鲜嫩的存在,除了价格贵之外,无可挑剔。
印象中,整个丹东草莓产业链中的从业者幸福感很强,莓农凭借高超的种植经验和拔得头筹的上市时间也很赚钱。但是,随着今年草莓价格的暴跌,圈子里突然之间吹起了草莓种植户改种蓝莓的风。
丹东草莓就像是世家子弟,而蓝莓则是近几年的新贵,它们各有优势,但是真说谁比谁有“钱途”、谁能替代谁也为时过早。
丹东草莓最能体现科技的力量,丹东整个产业链都因科技而改变,也让丹东草莓从寂寂无名到广为人知且成为超级水果。
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常务理事姜兆彤介绍,1990—2024年,34年间东港草莓种植面积迅速攀升(0.8万—20.56万亩)。全市草莓从业人数近10万,农民人均草莓种植收入1.1万元,占总收入的60%以上。
据了解,在东港草莓生产日光温室有近3.4万个。除了温室种植之外,还有拱棚和露地种植。有了科技的加持,使得草莓的时令前移,也让草莓的品质、口感提升,让消费者在冬天就能吃到香甜可口的鲜果。
虽然目前消费市场两极分化,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家对高品质的追求没有变化,对追求好吃、好看、健康、新鲜的草莓的需求没有变化。当然如果能够同时满足高品质、低价格最好。
丹东草莓是整个草莓种植产业的一个缩影。
随着种植技术和种植水平的不断提升、种植模式的相对成熟,2016—2023年我国草莓的种植面积一直在攀升,且产出时间一直在前移。
多地草莓的集中大规模上市,多方围剿、价格踩踏在所难免。就像阳光玫瑰,随着种植面积的攀升,价格就被打下来了。
在绝对的价格面前,有时候品质价值就可能被看低。“我这里卖30元/斤,人家10元/斤,甚至5元/斤,你买谁的?”原来做樱桃、草莓经营,现在做蓝莓经纪的张总认为,当产品多且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普通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会超出对品质的追求。
随着丹东草莓的价格疲软,部分种植草莓的农户开始向往改种蓝莓,有种植户表示,种植蓝莓的投入相对少些,譬如管理上会节省些劳动力,用肥用药也相对少些。
吴林认为,目前我国蓝莓已经度过了开发期,进入了成长期,15—20年后达到成熟期,成熟期将维持不低于20年。
即便是蓝莓的种植经验已经成熟,但是要想掌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
有种植者表示,种植蓝莓比种植草莓会节省一些劳动力。但是也有丹东种植户认为,与其赌一个未知的未来,不如抓住切实的现在。
有着十多年种植经验的张姓种植户表示,他已经掌握了草莓的种植技术,并且种植收益也还行,不想贸然去改种其他。
很多种植者的意见是,有着品牌优势的丹东草莓还有后劲,蓝莓集中式爆发后走向也并不明朗。真正改种蓝莓的莓农并不很多,种植蓝莓的大多是新栽种者。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丹东而言,草莓是片,蓝莓是点,品质草莓的红利期还长。
品质和稀缺是价格的支撑,科技投入是品质和稀缺的根本。
丹东莓农主动用疏花、疏果降低产量,保品质;用生物农药降低农残,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来提升果品品质……很多农资企业大区经理都表示,丹东莓农用肥、用药水平比较高。
丹东草莓种植成本较高,像日光温室大棚一亩地大概需要10万元的成本才能启动。也有种植户表示,他们每年冬春仅仅是用电(自动控温设备)一个棚一个月动辄好几千元。
当然,高投入、高水平种植对应的是高收入、高产出。
据姜兆彤介绍,日光温室大棚亩产值6万—8万元,高产可达10万元;早春大拱棚亩产值2.5万—3.5万元;露地种植亩产值6000—8000元。
说实在的,这个收益已经不错。
东港椅圈镇一对种植者夫妇告诉笔者,他家种植3亩草莓,2023—2024年草莓季的收入为10万元。
笔者询问,今年盛传的丹东草莓价格跳水对他们的影响大不大?该种植户介绍,他家最早成熟的一批草莓也卖过高价,但是产量少,产量高的时候价格就下来了。
“上市越早就越贵,量越大越便宜。”该种植户反问,“不是每年都这样吗?”
的确,作物的价格波动存在一定的周期性。
北京新发地信息中心价格显示,新发地九九草莓价格也是11月最高,然后呈缓慢下降趋势。
“稀缺+品质”是丹东草莓价格的支撑,最早一茬的草莓的确也是最好的。当全国草莓都集中上市的时候,价格自然就较难上行。
据介绍,丹东大部分个体种植户还是赚钱的,因为个体种植不计算人工成本,多由家庭成员自己管理,而基地种植者就不好说了。
蓝莓也算是近几年迅速蹿红的水果品类。
笔者几年前在云南调研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趋势。2018年以来,从昆明周边到红河州,云南蓝莓的规模化果园快速增长。在怡颗莓、诺普信、易普润等企业的带动下,更多的人开始涌入蓝莓的投资、扩张中,蓝莓俨然成了下一个“阳光玫瑰”。
但笔者不知道的是,蓝莓在中国的鼻祖竟然在长白山!中国园艺协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吉林农大教授吴林介绍,1983年,郝瑞教授在长白山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这也是中国蓝莓的发源地。
目前国内蓝莓的情况如何呢?除了常规的长白山产区、辽东半岛产区、胶东半岛产区、长江流域产区、云贵川产区五大蓝莓主产区之外,目前我国有27个省区市都在种植蓝莓,且开始向西部地区发展。
和草莓的季节性生产不同,蓝莓基本上可以达到全年生产,周年供应。
科技是蓝莓发生、壮大的基础。“我国从1981年引种试栽,到1999年产业化种植,用了18年。再到去年栽种面积达到110万亩,用了24年。”吴林介绍。
其次,丹东草莓的高品质关键在于种植和管理技术。
只要种植就会发现新问题,慕恩生物农业事业部产品经理王宇姝介绍,现在种植草莓有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应对,非生物胁迫(低温、高温、水淹、干旱、过量光、紫外线辐射、大风、土壤问题)、生物胁迫(病害、虫害、杂草危害等)都在威胁着草莓的种植安全。
因草莓重茬种植而引发的土壤问题以及根部病害复杂、混发、难防难治的问题等等,都影响作物生长。如何修复改良土壤,平衡土壤微环境,提升果实品质,就成了企业服务的起点。
很多企业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协助草莓种植者做不同的“高品质浆果种植与绿色防控”的方案。
云图控股复肥营销中心特肥营销公司副总经理黄华军告诉笔者,云图特肥始终聚焦刚需,因地制宜研发,致力解决作物各阶段生长功能障碍。目前,云图控股针对移栽期、苗期、花期、坐果期、幼果期、膨果期、转色期等各个物候期提供了全程营养方案,助力辽宁浆果种植户们实现“降成本、少病害、提品质、增收益”的绿色、高质量种植,助力土壤改良及农产品提质。
首先,在解决信任问题的情况下应对病虫害的挑战。
农业是低信任行业,譬如使用农药,譬如使用生物刺激素、植调剂甚至施用肥料……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市场危机。消费者不知道怎么判断“假”,种植者也不知道怎么证明“真”。
但是,要解决种植问题,肯定少不了农资的使用。
譬如,要提升果品品质,要想花朵质量好、坐果安全、畸形果少、果实品质高,肯定要解决一些病虫害的侵袭。据拜耳北区市场开发经理孙家骥介绍,草莓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不防治肯定不行。
很多种植者表示,丹东草莓的种植、管理经验已经相对成熟。优秀作物服务商、辽宁欣大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大光就提供了草莓的零农残方案,提倡预防在先,治疗在后,用先生物后化学的方案,尽量用物理防治(补光灯、黄板、防虫网、塑料布),以及一系列的高品质草莓拟人化技术来助力丹东草莓产业发展。
然后,用标准和检测守护草莓安全。
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省心,吃得贴心?
SGS东北区技术经理栾稳稳认为,吃得放心、省心、贴心需要有标准、有数据来守护,来解读。譬如,用食安检测来保障吃得放心,就是农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其他危害物检测、定期监测;用体系审核/持续监测来守护吃得省心,就是质量管理体系、良好操作规范、感官检测等等;用原产地以及生产环境的实地评估来守护消费者吃得贴心。
然后,用标准和检测守护草莓安全。
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省心,吃得贴心?
SGS东北区技术经理栾稳稳认为,吃得放心、省心、贴心需要有标准、有数据来守护,来解读。譬如,用食安检测来保障吃得放心,就是农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其他危害物检测、定期监测;用体系审核/持续监测来守护吃得省心,就是质量管理体系、良好操作规范、感官检测等等;用原产地以及生产环境的实地评估来守护消费者吃得贴心。
最后是联电商,强品牌,使得草莓品牌效应凸显。
农产品最终的指向都是销售。种植得再好,也需要销得出去,实现销售,才能体现价值。实现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是很多种植者欠缺的。
姜兆彤介绍,为了强品牌,东港将举办各种草莓文化节和草莓推介会,政府和协会也在着手强化草莓品牌文化营销,延伸草莓产业链,提升草莓产业附加值等。
另外,东港建成了三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电商快递产业园、电商保税仓储物流基地,以及6个乡镇物流快递运营中心,以保障产品的运输。
就像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所述,高品质包含高端、高价,但不等于高端、高价。
丹东草莓全产业链的从业者都要树立正确的价格观,去做技术的升级,包括零农残、高品质种植、提升口感,提前或者延后成熟上市时间,等等。
若每一个农业服务者都如姜大光一般“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将自己好的经验分享给其他人,那么丹东草莓的百年产业、百亿产值可期。若大家都只拼眼前利益,那作物替换也属正常。
云南农资市场,以其深厚的基础与较高的覆盖率,已发展成为一个高度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
在这样的市场中,企业不仅面临着价格战的持续洗礼,还需要在利润空间的压缩下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
然而,正是这份成熟度与复杂性,孕育了云南农资市场独有的机遇与挑战,吸引着众多企业持续深耕与探索。
如此高竞争的云南市场,是否还有增量空间?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市场趋于饱和,但增量空间依然存在。那么,在云南市场,如何做增量?
水果产业同样亮点纷呈。云南水果以其丰富的品种、优异的品质与独特的反季节生产优势,在国内外市场上崭露头角。《报告》显示,2023年云南水果种植面积1150万亩,产量1300.4万吨,年末实有面积排全国第7位,水果产量排全国第9位。超过100万亩的品类有柑橘、芒果、苹果、香蕉,超过50万亩的品类有梨、桃、葡萄、李、石榴。
近年来,云南蓝莓、草莓等小浆果发展迅速,多地形成“水果+”的产业发展模式。譬如,蓝莓就是很多厂商重点关注的作物。云南是中国早鲜优质蓝莓的主产区,2022年种植面积14.02万亩,增长速度非常快,蒙自、建水、石屏等是优势产区,标准化程度较高,品种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今年蓝莓价格像过山车一样,明年国内蓝莓的产量会更多,不少种植基地种植户开始担心行情。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国内蓝莓价格进入了稳定的周期性循环,未来5年至10年,蓝莓投资效益比应该会保持向好。
走访市场时,当地企业还推荐我们关注一些其他的云南特色产业,譬如咖啡、坚果、茶叶等。
以咖啡为例,2022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为130万亩,产量11.3万吨。云南咖啡已经从10多年前的“廉价豆”,开始向“精品咖啡”迈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云南咖啡的种植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譬如星巴克、雀巢、瑞幸等多个咖啡品牌推出云南咖啡豆产品。而咖啡种植非常需要技术和专业指导,譬如一年应该施几次肥,每次施肥的时间点是什么,碰到锈病怎么办,到了冬天应该预防什么。
总之,云南农业的丰富多样性与持续创新力,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宝贵的增量空间。
云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一片得天独厚的种植热土。
从绚烂的花卉到醇香的茶叶,从浓郁的咖啡到琳琅满目的水果,再到珍贵的中药材与优质的烟草、蔗糖、天然橡胶,云南的农产品以其卓越的品质与独特的韵味,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与赞誉。
《2023年云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云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6834.5亿元,同比增长4.3%,彰显出云南农业经济的蓬勃生机与强劲动力。2023年,云南粮食播种面积6364.83万亩,同比增长0.8%;产量1974万吨,同比增长0.8%。在粮食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上,云南不断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实现1.9%的增长,展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云南的油料生产与蔬菜产业均实现了显著增长。
在油料生产方面,2023年,云南省油料产量68.45万吨,同比增长7.8%。
而在蔬菜领域,依托云南独特的立体气候和地理优势,“云菜”品牌在全国各地打响,蔬菜种植已成为云南各地大力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云南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008.57万亩,同比增长1.8%;产量2960.83万吨,同比增长3.6%。目前,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辣椒、大白菜、普通白菜、萝卜和鲜食豌豆;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莴苣、菜豆、结球甘蓝、鲜食玉米、葱和大蒜等。云南的蔬菜主要集中在红河、曲靖、昆明、玉溪、楚雄等地。即便是蔬菜价格不好的年份,云南蔬菜种植面积还是基本保持的,主要是周期短,而且专业的种植户越来越多。
多样化的作物种植结构为农资产品,特别是肥料与农药的刚性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自2015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农资消耗量普遍呈现出下降趋势,云南亦不例外,但这一变化背后却孕育着农资产品结构优化的新机遇。
在化肥方面,显著的变化在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传统氮肥的占比持续减少,而复合肥市场份额显著上升。与此同时,企业也都在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譬如推出更多功能化、精准化的肥料产品;再譬如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水溶肥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经济效益好的时候,经作区的农户也舍得投入,加上灌溉设施在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的普及,譬如在元谋,蔬菜、水果几乎全部是滴灌,因此以水溶肥、腐植酸、氨基酸、海藻肥等为代表的特肥增长迅速。同时,有机肥、菌肥等能够改良土壤、解决重茬问题的产品,也颇受农户欢迎。譬如云南吉奥的有机多元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在红河、文山、玉溪等地得到了农户的普遍认可。
云天化今年加大了新产品市场的投放力度和推广力度,新产品也有着明显的增长,如氮肥增效新品、磷肥新品、促根生根类功能型产品等。其中,水溶肥和促根生根类功能型产品在新产品中增量比较突出,展现了强劲的市场增长势头。云南云天化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学富认为,未来这两类产品是重点突破的方向,也将是农资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经销商表示,很多特肥产品的优势其实就是全水溶,可配合滴灌,能够节水节肥,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但特肥使用情况极易受到农产品行情影响。
大理佳丰恒业总经理陈利斌表示,今年云南的水果、蔬菜、花卉,各方面行情都不算太好,种植户投入积极性不高。而且特肥在云南推广很多年了,已经属于大众化的产品,很难找出差异化的产品。红河华七农资总经理杨云鹏也表示,今年整体大环境不好,肥料开始往中低端走,销售比较紧张,销售人员也都比较急躁。
蒙自的葡萄种植户也表示,今年市场行情不尽如人意,在农资投入上格外谨慎。他们甚至不想展示,怕影响大家的积极性。
随着云南地区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积极推广,农业种植端正逐步迈向绿色化、有机化、标准化及精细化。据了解,云南是全国最重要的绿色食品主产地之一,全省有机产品获证产品4580个,绿色食品获证产品254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87个,有机蔬菜、有机茶、有机核桃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茶叶、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0亿元。
在此背景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成为云南市场新宠,为农药行业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绿色认证的农药和生物农药市场迎来显著增长,高端农药亦展现出巨大潜力。
另外,随着人工、地租等成本越来越高,种植户有意压缩农资投入,农资价格、服务内卷都十分严重。同时,云南经销商数量增加不少,因此很多经销商想方设法保住或占领市场,有的挖掘产品性价比,调整产品结构,做新老产品的组合;有的深度聚焦作物,以应用技术解决痛点问题,套牢农户;也有很多平台开始做直营,销量更加稳定,利润也更好……
持续深化市场精耕细作
近几年,云天化持续深化市场精耕细作,加强渠道管理,为每个县级市场配备专业技术服务团队,解决核心问题,确保服务落地生根。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云天化在技术服务领域的布局。他们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6个科技小院,其中云南占17席。科技小院“农资渠道+科技服务站+技术服务团队”的新型农资经营服务模式,通过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将农业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高效解决当地农户的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与革新。
借助新媒体扩大声量
新媒体已经成为常态化的一种交流或者宣传的方式。
农资领域,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离不开田间地头,也离不开种植户。余学富认为农业新媒体工具的应用要源于市场、回归市场、服务市场。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将云天化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带给广大消费者,助力农户实现增产增收的美好愿望。
当下,云南的渠道商、基地种植户也都在积极布局新媒体,包括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小红书、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譬如宾川顺风农资、木戈农业等,都通过线上营销获得了更好的宣传效果,而且节省了营销成本。
新媒体的兴起为农资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与无限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巧妙驾驭这股力量,将新媒体作为桥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用户关系。
要说哪里的农资市场竞争最为激烈,云南市场无疑名列前茅,堪称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在这片热土上,农资产品的种类之全、品牌之众,几乎汇聚了市场上所有知名与新兴的力量。
从基础的有机肥、大化肥到高端的特种肥料,从传统的化学农药到前沿的生物农药,乃至药肥产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
在云南的农资市场中,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与迅速崛起的新兴品牌同台竞技,竞相展示着各自的技术实力与市场魅力。这里不仅是产品比拼的战场,更是品牌策略与市场营销的试验田。每一家企业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这片肥沃的市场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那么,在云南是否还有增量空间?企业如何做增量?
笔者走访市场了解到,今年云天化在云南销量符合预期。其中,复合肥销量较往年同期有一定增长。
余学富表示,云天化在云南市场的成绩,离不开企业多年对市场的深耕和客户的大力支持。
此外,云天化还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策略以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资源的精准投放
云天化十分注重资源的精准投放。主要就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灵活调整资源匹配与发货节奏。
这几年,在肥料行情的波动和当地干旱天气持续大背景之下,云天化始终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与当地经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农资需求结构、农民用肥变化组织调度货源,确保旺季不脱销、不断档,力保本地区农资供应量足、价格稳定。
尽管云南农资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但其内部却仍然孕育着庞大的增长潜力和尚未充分挖掘的市场蓝海,正等待着有远见的企业继续深耕细作。
企业需致力于强化品牌建设,塑造出独树一帜的市场标识,以差异化策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
在服务层面,企业应持续优化服务体验,深入理解并响应农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增强客户黏性。
此外,还要深化市场洞察,精准捕捉行业动态与消费趋势,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譬如,通过数据分析与市场调研,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灵活调整战略方向,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综上,云南农资市场虽竞争激烈,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若能在上述方面持续发力,定能在这片沃土上实现持续稳健的增长与突破。
做农服,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持久力。
可以感觉到的事实就是,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以下简称“农服”)已经不再是个高频热词,农服的热度已经慢慢降下来了,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我国农业的每一块土地上。
另一方面,农服产业依然向好,农业市场对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多机构看好农服前景。有机构预测,预计至2026年,全球FaaS(Farm as a Service农业即服务)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5.3%。
笔者和几家农服企业负责人聊“农服企业好像不太爱发声了”这个现象,有农服企业表示,因为农服已经穿越探索阶段到了慢慢成形阶段。这个阶段农服企业拼的已经不是媒体声量,而是切实的模式塑造、复制了。
要说农资行业的长坡厚雪赛道,一定是农服赛道。
近几年,农服的发展及变化有目共睹。
惠及更多小农户
首先是服务面积和服务数量在增加。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超过5.7亿亩,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营主体超过107万家,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
这组数据较几年前有着质的飞跃。
注册企业在增加
其次是,农服注册企业在增加。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涉及农服板块注册有225643家,其中,注册时间在一年内的企业有17395家。注册农服企业较多的省份依次是山东省、四川省、江苏省、河南省、湖南省、云南省等省份。
另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农服,正让农业赶上时代的脚步,让更多小农户享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的便利,加快融入大农业的脚步。
机会在后端
最后,农业服务全产业的发展机会在后端。
农服是黏性在中间、利润在两端(农资端、产销端)的产业。中间环节“播种、田间管理(施肥/浇水/植保)、收割”是小农户种植中有直接需求的,而前端的农服如“农业保险(金融贷款)、土地集约(高标准农田/深耕深松)、农资(种子/拌种肥料/农药)、农资(农机租售)”其实在拉动农资的全程销售,就像我们常说的改变了农资销售的单位(原来按袋/瓶卖,现在按亩卖),自然有利润。
其实,部分平台负责人表示,未来农服的机会应该在后端—收储、品牌打造以及更多延伸至生活产品和服务。
虽然大家都知道后端是利润点,即便大多农服平台都推出过自己的甄选农产品,但是目前鲜有平台在这部分实现大盈利。
而做农服的服务商们,的确得到了切实的好处。温县裕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乐军向笔者介绍,他们最开始是做种子经销的,目前“半托管+全托管”服务5万亩大田作物。笔者问目前有无竞争,他笑着介绍,他从平整地开始到提供农资,从田间管理到溢价收购粮食,做的是全链条闭环,走的是订单农业,提供的是溢价服务,不存在竞争。
部分区域农服商表示,做农资商的确不如做农服更受人尊重,更赚钱。
发展隐忧仍在
但是,整体看来,农服的发展隐忧仍在。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金丰公社 CEO姚承纲指出,目前农服存在的痛点有:基层农业服务组织体系建设速度放缓,全产业链农业服务仍在起步阶段;农资套餐推广、职业培训、种植技术推广仍有障碍—农产品品质提升有限;土壤和环境保护仍然堪忧;农民增收瓶颈—种植成本降低缓慢,农产品订单和产销对接状况仍待提升;农业信息化小幅增长,线上农服仍然发展缓慢。
如何提升农产品品质?如何保护土壤和环境?如何让农民增收?如何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文章?各农服组织都有自己的招数。
有道是,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现在的农服,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农服的发展不是对过去流程的修修补补,而是能力(增产技术应用)的迭代与重构。
随着农服的发展,很多企业在发展、迭代中成长,各平台农服的模式逐渐成形,逐渐成熟。
目前在农资圈的几大平台,如中化农业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金丰公社、丰云农服、丰农控股、北大荒农服等全国性农服平台,基本上都实力非凡(实力不强或者没有实现能力重构的都已经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了)。
但是目前这些农服平台之间也存在着竞争。
首先,几大平台基本上都把重心放在主粮上,毕竟主粮单产提升无论从政策支持层面还是经济增收层面都是重头戏,而一个县有能力、有实力、有意愿服务大田作物的服务商毕竟有限,各平台在该区域的业务必然有交叉;
其次,几大平台基本上都是背靠母公司强大的农资生产、研发实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都实力强大,能满足作物全产业链经营,而各大企业的优质产品内里差别不是特别大;
再者,和农资渠道一样,农服渠道在市场上也都属公共资源,哪个平台更有竞争力、更能打动人,渠道就会选择和哪个平台合作。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
其实,一些做部分阶段农服的企业也都做得风生水起,像农博士、极飞、全丰等专业做打药服务的企业,有的已然和综合型的农服平台合作,共同服务于用户。
还有很多区域性农服品牌,也都能在各自服务的区域内各自繁荣。
和原来不同,现在几家平台基本上不太去做横向的比较,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在做引领的事情。
MAP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
MAP一直在做引领的事情。自2020年起,MAP每年向社会发布 《MAP绿色发展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展示现代农业服务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成效,分享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经验。
《MAP2023年绿色高质量发展报告》也于今年5月发布。报告显示,土地生产效率上MAP较普通农户平均提升15.26%,化肥、农药利用效率平均提升29.66%,亩收益平均高出16.26%,同时温室气体减排19.38%。
MAP针对不同作物类型选择核心优势产区,布局MAP技术服务中心、MAP研究与示范农场,将中心作为触点,贴近中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农业技术服务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MAP通过更高效的种植 (创新的产品与技术,精准施用的技术及工具应用,MAP全程解决方案推广)、更健康的土壤(厚圃、耕际空间、润土项目)、更繁荣的乡村(集体托管、订单农业)、更可持续的运营(零碳工场、低碳小麦)来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金丰公社聚焦增产核心
金丰公社从2019年开始发布金丰指数—中国现代农业服务发展指数。这个指数完全基于种植业县级基层市场调研得出,洞察了中国现代农业服务面临的一系列潜在趋势和发力方向。
今年,金丰公社依然以增产增收为核心,匹配更专业的上下游农业优质资源,持续补强服务产业链、拓展农服价值。
笔者问及金丰公社模式,得知其实金丰公社也并非一种模式,而是在遵循政策导向和种植业现状(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种地如何能赚到钱)上,用服务业思维重构农业社会化分工和分配方式,以土地规模化集约为基础(村集体、合作社等合作)的多元化创新的发展模式。
金丰公社是“总社—县社—村社”三级统分运行机制,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的9.36万余名会种地的小社长是“多打200斤、多收200块”的保障。
姚承纲介绍,金丰公社的战略转型方向为:从经营规模扩张到经营质量提升,从探索各类服务到做好增产服务,从资源各自为战到资源集约获益,从形成品牌认知到运用品牌价值。
未来,金丰公社将聚焦1个核心能力(落实能下地的真服务)、2个重点目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3个长期工作(聚资源、建网络、做服务)。
丰云农服,小户托管、大户服务
丰云农服充分发挥母公司(云图控股)丰富的产业优势与作物营养的技术经验,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丰云农服通过整合优质资源聚焦产业发展,为农户降本增收;
种、肥、药一体化,集中供应降低生产成本;整合农业金融,解决贷款难题;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解决产销难题;开发田间管理系统,技术支撑科学种田。
丰云农服依托县级服务中心,共建本地化标准化服务;
发挥技术优势(小麦、水稻、玉米全程高产方案),帮农户科学种地提升收益;种好托管示范田,用增产数据验证服务效果;线上线下结合,培训社会化服务专业人才。
据丰云农服市场部经理黄婷介绍,丰云农服创新“小农户托管,种植大户服务”模式,以满足多种种植需求。
丰云农服对小农户的服务一般采用“服务组织+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依托村集体引导,实现整村推进。而对种植大户则是按需匹配专业服务,帮助其增产增收。
丰农控股,围绕涉农全产业链布局
据丰农控股集团品牌中心品牌策划总监介绍,丰农控股的农服业务分为几个部分,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多年来,丰农控股围绕涉农全产业链建设了现代农服平台“大丰收”、互联网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天天学农”、AI 病虫草害识别平台“智农”、优质农产品直供平台“丰诚上品”、专注农业科技领域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甲子启航”并建设运营智慧农业研究平台“数智丰农研究院”和互联网种植检测平台“丰创研究院”。
同时,丰农控股聚焦农业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新技术、农业设备高端制造、消费升级等板块,投资布局涉农生态企业 30 余家。丰农控股通过自身完善的涉农配套体系、全产业链协同能力及纵深行业经验,为推进农业农服发展提供落地方案。
笔者一直在关注农服,也亲历着各平台发展过程中的探索。
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需要改变从业者的认知,还要解决收益再分配的问题……
好在,发展解决了一切问题;好在,大家都基本上找到了自己平台的服务方向和擅长做的事。
七八年前,大家对农服的模式充满好奇且充满怀疑。
依托母公司的强大背书和实力去做农服,拉长产业链条,且不与民争利(让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合理的收益),让农户增产增收,帮助经销商转型。他们做到了。虽然现在的农服可能还不是最终的模样,但是这一路的探索足以令人起敬。
做难而正确的事。
相信每一个农服平台都会持续打磨、迭代自己的模式,用品质不断壮大自己的平台声势,为我国粮食安全,为农户增产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前不久,笔者收到微信订阅号推送的文章,标题写“激光除草”,便点进去看了内容,看过之后不禁感叹,确实是可以颠覆主流除草方式的智能农机。后来,无意间在行业交流群内看到宁夏某葡萄园内所使用的无人作业农机,不用人操作便可完成多行精准调控喷药,根据场地空间和环境调整作业角度方向,并保证24小时全程作业。
随后笔者就在网站上检索“农机”,显示出来的绝大部分是“智能农机”“高科技农机”“新型农机”等相关词条。那么,我国农机现在到底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实际落地程度如何?这是笔者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也一直在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支撑农业各产业发展的机械化基础逐步稳固,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发展战略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规模达5611亿元,同比增长5.67%,2023年约为5857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我国农业机械市场规模将增长至6100亿元。
智能农机方面,智研咨询编撰的《2024—2030年中国智慧农机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披露,2021年以北斗、5G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农机装备进军劳动生产,加装北斗卫星导航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截至2023年底,全国安装北斗终端农机达220万台,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对农机购置、技术研发、推广培训等进行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快了农机更新迭代的速度,也促进了新型、智能农机产品的不断涌现,涵盖耕作、播种、植保、收获等各个环节,并在无人驾驶、精准农业、自动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先进的智能农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推动了中国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譬如,在自动耕作、播种、施肥等方面由雷沃重工开发的“雷沃欧豹”系列无人驾驶拖拉机,具有高度自动化的耕作能力,这类拖拉机能够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工干预,已经在全国多个省份广泛应用。插秧方面如“久保田”高速插秧机,能够实现精准插秧,适应不同种植条件,并且具有操作简便和高效节能的特点。植保无人机则广泛应用于大面积农田及不易进入的山区进行农药喷洒与施肥,如大疆农业的“MG-1”系列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各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能够根据地形和作物状态进行精准作业。在智能收割与采摘方面,此类型的机器已经集成GPS定位、自动驾驶、智能监控等技术,实现全自动的收割作业。设备能够在收割过程中实时监控作物状态,优化收割路径,减少损失。如“雷沃谷神”系列智能收割机,适用于水稻、小麦等多种农作物,具备高效、稳定的收割能力。
粮食作物的智能设备很齐全,经济作物也得跟得上。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谭立新教授向笔者介绍在茶叶采摘方面,也已经研发出了智能茶叶采摘机,其能够自动识别并采摘适宜的茶叶,减少对茶叶的损伤,同时提高采摘速度和质量。比如浙江理工大学武传宇团队研发的智能采茶机器人,该机器人实现了对茶叶识别定位、采摘收集流程的自动化。
如今,农机4.0时期已初现雏形,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也已经成为农机发展的新趋势。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在某些高端技术领域仍有差距,存在“卡脖子”现象,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仍有提升空间,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装备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王驰在接受笔者的咨询时说,农机技术以及设备的更新对农业来讲有着深远且巨大的影响。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需求,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作业质量。而且,通过精确施肥、灌溉和病虫害管理还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农业作业人口数量锐减,真正高效低价的农业机械将成为市场未来的主要力量。
“智能农机会越来越多地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使得设备具备自学习能力,可以根据环境变化、作物生长状态和历史数据,进行自适应调整和优化操作,这将使农机更加智能化。例如,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化播种机和无人机等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无人值守作业。”谭立新教授表示,“智能农机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种植和收获环节,而是延伸到农业的全产业链,包括耕作、播种、施肥、灌溉、收获、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将不同环节的智能设备进行集成,形成一体化的农业生产解决方案。农业将会朝着更加智慧、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据笔者了解,市场上目前展出的和投入使用的智能农机,存在研发成本高、维护修理费用昂贵、操作人员需具备过硬专业能力、部分智能农机使用区域对基础硬件设施还有所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农户来说,都是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根本无法去真正地享受科技智能所带来的便利,反而有可能加重负担。还有就是用来打药、施肥、灌溉的无人作业农机,也需要考虑市面上农药、肥料等的不同类型,像植保无人机一样,可以根据农户的需求和农资产品的类型不断进行容量和载重的调整,以达到最好的喷施效果。否则也是无用。
无论是智能农机的客观因素,还是农户本身的主观因素,都是智能农机落地推广中要面临的壁垒。这也就造成了农机4.0时代迟迟不能普惠农业的现状。
至于智能农机未来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会面临哪些挑战?农机4.0时代何时才能真正到来,低价高效的智能农机哪一天能够停在田间地头?答案仍需静静等待。
农机已经进化到4.0,农业机械化率有多少?
《2022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11%,较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86.42%、61.91%、66.56%。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水稻插秧机拥有量分别达到173.11万台、63.80万台、98.79万台,同比分别增长6.39%、4.49%、2.56%。大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大喂入量联合收获机等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相继投入农业生产,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拥有量达到13.07万架,同比增长33.48%。
省份之间农业机械化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也比较明显。
湖南省70%的面积为丘陵山地。山丘区田块细碎分散,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被农民形容为“蓑衣丘”“斗笠丘”,导致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转运难,因此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历来是短板,这几年虽然农业机械化逐渐实现,但是智能农机还是较难落地。作为我国粮仓的东北,沃野千里,既有大宗种植区域又有零散地块。沈阳沃森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驰向笔者透露,虽然在东北,农业机械的无人化与自动化已成为生产的主要设备,但是高智慧化的农业机械往往需要更熟练的操作人员或者相关农业园艺技术人员作为操作人员,所以智能农机在东北也并不是随处可见。
浙江金华的情况也相似,虽然大户使用农机频率较高,但最先进的恐怕也只有植保无人机,其他大型农机都不是完全智能的,所以不能进行无人作业。
再结合我国其他地区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农机程度都在3.0阶段,农机4.0的脚步只有极少数区域或者种植大户能跟得上。
谭立新教授表示,智能农机的发展,对于小农户是挑战和机遇,对于大户来说是更好发展的有力工具。
从小农户的角度看,租赁升级农机除了能减轻劳动强度之外,还能够提高小农的收益,以此用最小的生产成本转化为最大的生产效益。除此之外,智能农机的使用要求农户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小农户的转型,促使小农户逐渐成为技术型、知识型农民,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从大户的发展方面分析,大户通常经营大面积农田,智能农机能够大幅提高耕作、种植和收获的效率,特别是在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化播种机和无人机喷洒等方面,智能农机的应用使大户能够更高效地管理大规模农田。随着无人作业农机的落地使用,大户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大大减少,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一优势尤为明显。
“无论是小户还是大户,智能农机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作物质量,也降低了劳动强度,不仅为农户带来了好处,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作为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很希望智能农机能够尽快大量落地,惠及更多农户。”王驰如是说。
随着无人作业农机的落地使用,大户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也大大减少,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一优势尤为明显。
说起人工智能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笔者最先想到的就是减轻了种植压力,提升了种植效率,优化了种植过程。比如常见的水肥一体化设施,温湿度自主调控的物联网,以及能够精准布局每一项工作的大数据,甚至贯穿种收全过程的系统平台。
当然,人工智能也可以应用于农资企业中,为农资企业解决更多运作中的难题。譬如供应链、协作管理系统、生产运作监管等。
如今的农资企业,都在努力提升前进的速度,但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作用对象的特殊性,完全掌握所布局的市场,是一个浩大而繁琐的工程。
相较于农业机械在农业上的硬核助力,农资产品在农业上属于软支撑。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一年四季的营养、生长微环境的平衡、病虫草害的防治都需要农药、肥料来供养,所以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担往往伴随着农资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一起出场。
随着科技发展和农业改革的成果越发多元,市场要求农资企业也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脱离传统模式做新建设,所以人工智能应用于农资供应链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必要选项。
但是,农资企业并不是时刻锁定终端消费者。
在农资供应长链上,以省、市、县(乡镇)各级代理为连接点所形成的分销体系当中,至少要经过三层延伸才可以触及最终端的消费群体。除了链条延伸较长之外,所涉及的面积也较广 ,这就会造成供应链上下级沟通不及时,代理网点之间信息不流通,从而导致整个农资供应链条管理协调的效率低下。
所以从市场端来说,农资供应不能及时进行铺货和代理点存储的调整,甚至不能及时应对病虫害突发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供应链的非即时性、延迟性。
笔者在网络上寻找关于农资供应链问题的解决办法时,注意到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国化工”)对此已经采取了实施方案。六国化工具有体量大、产业链长、铺货广的特点,但是这么大的企业在此方面也有苦恼。所以六国化工就与杉数科技合作,开发了相关系统和平台,来优化农资供应链所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所接触的大型企业中,有幸咨询到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图控股”)企业渠道部相关人员。该人员表示,在农资供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例如企业经营产供销之间的平衡难点、客户进销存数据的失真、客户管理不够精细化、市场需求与产品研发方向的不统一、运输调度不够科学等等,所以供应链优化亟待解决。
笔者在网站上检索农资供应链不稳定的因素,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长限制(区域扩张、产品类别扩展、品牌多样化及客户群体增长受限,导致业绩增长受阻)、市场波动(受宏观政策变动、种植结构调整、极端气候事件、疫情冲击及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农资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管理思维转变 (农资经销商需从传统销售模式转变为供应链运营思维,包括助力零售商盈利和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角色转型(从单一的销售职能向集销售、物流、农技服务、资金支持等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变)。
当然这些因素有些稍微着重于农资经销商群体,但也大概适用于农资企业。不过农资企业的供应链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前文所说的影响管理协调效率、产销协同性以及未能最大限度释放已有数据处理系统的效用这几方面,从而导致农资企业数字化转型不能加快进度,有效释放信息化带来的能量。
对于人工智能优化农资供应链的效果,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洋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变革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共享共用高效利用。第一,基于AI(人工智能)建构的农业智能管理系统,能将生产、销售、流通等不同农业生产环节资源高效整合、集中管理、高效配置,实现跨环节资源共享共用。第二,形成农业物联网智慧平台。借助农业物联网平台,AI可以强化企业和经销商、农户的互动关系、相互链接、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形成“生产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推动终端用户与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
除以上效果之外,人工智能的应用最主要的是为农业农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空间。
其实农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绝大部分都是侧重于管理平台、系统等,主要包括供应链系统、业务运营管理、外部系统协同、数据分析、数字化平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营平台等各个层级的建设。
农资行业中,不少企业已经实现“黑灯工厂”,这属于数字化转型更具体的场景。所以,人工智能融入农资企业的运转体系,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比传统模式要更加有效。
而在这些不同的协作体系中,农资供应属于更贴近一线的管理链条,最终触及的是一线基层人员,以及田地里的庄稼。一线基层人员在供应链末端具有沟通成本高、铺货过程繁琐的特点,再加上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所以优化农资供应链,提升铺货调整速度是必要工作。
笔者在向部分农资企业咨询“人工智能融入农资企业,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这一问题时,不少企业相关负责人都表示,数字化转型对于农资企业来说是必要的,也是促使企业前进和改革的催化剂。
云图控股渠道部相关负责人向笔者吐露,从农资企业渠道管理上来看,利用人工智能能够实现客户关系的智能化管理,比如个性化服务:通过分析客户数据,给客户打上画像标签,AI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推荐,增强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比如售后支持:AI客服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提供及时的客户支持和咨询服务,提高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这说明,人工智能具有高效性和及时反馈性,也减轻了人工的压力。
新洋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对于农资企业同样如此。在研发上、生产上,都有着精确检测、智能调控的优势;在农化服务上,“人机协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农化服务更科学、高效,农化老师的种植技术更方便应用和实施。
当然,农资企业的物流运输更不能掉链子,人工智能能够链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仓储物流信息,让农资产品配送更高效更安全,助力粮食安全保障。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任因素,有助于建立更可持续的供应链。
就像之前笔者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的,农资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说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就是转型,真正的转型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和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成功实现数字驱动后再谋划整体数字化转型,布局所有系统和供应链。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农资企业始终保持既慢又稳的发展路径,所以在转型方面也尤为谨慎。对于人工智能促进农资供应链优化所带来的显著效果,云图控股深有体会,其渠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AI能够整合和分析来自各个环节的大数据,包括生产、运输、库存、市场需求等,使得企业能够基于数据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通过数据分析,企业能够识别出供应链中的瓶颈和低效环节,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优化。
对于优化效果,六国化工也能感受到,经过其系统应用在需求预测、生产计划、供应平衡等方面的优化,有效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优化了库存成本,增强了部门协同能力。
当然,将人工智能融入农资供应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稍有不慎就弄巧成拙。如何能够跟企业自身更好契合?
云图控股渠道部相关负责人向行业提供了宝贵建议。优化农资供应链,一是需精心建立数据生态系统,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数据平台,集成从上下游合作伙伴、市场和消费者获得的数据,形成全面的数据生态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支持AI算法的训练和优化,为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二是倾心合作与分享,鼓励与供应链各环节的伙伴进行合作与信息共享,以便共同受益于AI技术。在农业供应链中,农民、经销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人工智能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科技、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正深刻改变农业的科技创新、生产、销售及经营组织方式,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以上体会和建议,农资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供应链,不仅可以提高运营效率,还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文章中六国化工案例部分内容来自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所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
糜作文是农资与市场传媒评选出的峡江翠冠梨和峡江蜜橘的“作物大王”。他的祖籍是江苏盐城,2001年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其间先后在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培训学习,后来成为一名高级农艺师、职业农业经理人,获得了全国实战农技专家荣誉。
糜作文的擅长领域是果树技术服务及农产品销售和品牌运营,他本人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员,亚洲果业协会会员,农业农村部干部管理学院兴农会会员。
糜作文创办的江西省居闲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居闲果业”)是一家集产销和种植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性公司,自营基地近3000亩,主要种植峡江翠冠梨;联农带农合作基地15000亩,经营农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2家,果树技术服务中心1家,实体水果专营店2家;拥有水果商标和版权认证商标9个,同时拥有68名专职种植团队成员、5名农技专家、12名采购运营团队成员和3个抖音直播团队。
糜作文坚持以果树田间栽培管理实战技术为支撑,为职业种植者提供农药、肥料、果蔬苗木栽培、果袋、花粉、修剪等一系列种植技术服务。同时在各个产地都建立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延长了水果的销售期,并且立足本地水果品牌,把当地水果销往南京、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糜作文正在用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的产业模式,勾勒出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糜作文创办的居闲果业,是从事农资服务的品牌连锁企业,一直致力于农资连锁经营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品牌策划、产品供应、物流配送、专家服务、信息技术、培训支持八大系统。
公司以农业技术专家为主要成员,具有解决技术难题的各类教授和专家共26人,在国内已经拥有数十家产品合作商,汇集国内外优质资源,目前销售产品1000多种,涉及化肥、种子、农膜、农机等各类农资产品,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及部分海外市场,合作厂家都是品质过硬的品牌生产企业。
近年来,居闲果业发展特许加盟连锁品牌店,建立品牌农资连锁分销体系,秉承强强联合、重信守诺、互惠互利、共赢未来的经营理念,致力于绿色农业的发展。
农资选品:科学匹配、质量优先
居闲果业采用科学选品的方式,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及生长周期,推荐适宜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确保农资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相匹配。
为了确保所售农资产品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他们严格筛选供应商,避免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障农民利益。
技术指导:专业服务、个性方案
居闲果业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或现场指导会,邀请农业专家讲解最新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科学施肥技巧等,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
针对农户的具体问题,居闲果业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一对一指导,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信息服务:线上平台、即时响应
为了更好更快地服务用户,居闲果业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农业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农资市场信息、政策动态、气象预警等,帮助农户科学决策。
同时,居闲果业还设立在线客服或热线电话,为农户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解答农资使用的疑问,快速响应农户需求。
配送网络:高效及时、服务便捷
居闲果业也建立了高效的农资配送网络,确保农资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农户手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同时,居闲果业在农业生产重点区域设立农资服务网点,方便农户就近购买农资并享受售后服务,增强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环保发展:绿色农资、废物回收
居闲果业还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绿色农资产品,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并建立农资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引导农户合理处理农药包装、废旧农膜等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
服务流程:健全售后、反馈优化
居闲果业建立了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为农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确保农户满意。建立农户的反馈机制,鼓励农户对农资产品及服务进行反馈,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服务效果,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产品质量。
笔者和糜作文沟通中,了解到他提出的居闲果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他希望未来不断深度融合现有先进技术,不断优化现有服务模式,稳步向前发展。
糜作文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不断优化提升:
第一,优化农资供给。
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合理调整农资产品结构,增加高效、环保、节本的农资供应,减少低质、高残留农资的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健康。
第二,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健全农资服务体系,加强农资经营主体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农资销售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资追溯系统,确保农资来源可溯、去向可追,以保障农民权益。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如智能农机、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等,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绿色生产。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和农业生产效率。
第四,促进产业融合。
以农资为纽带,推动农业与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鼓励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引进更多前沿科技成果,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糜作文和他的居闲果业,把看似普通的农业种植领域各个环节,不断做深、做透,形成增值的产业链服务闭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期望未来能看到居闲果业继续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链条上每一个环节,最终成为我国现代农服的典范,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借鉴的案例模板。
品牌广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