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任
步入11月,铺天盖地的会议扑面而来。
两大行业会议(磷复肥会、植保会)、协会的会议、合作企业的经销商会议、大平台商的周年庆典……每一场盛会都有必须参加的理由。
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奔赴每一次能够挤出时间参加的会议。
谁都不想错过能密集面见行业大咖的机会,同时用更多权威的观点来佐证自己对行业风向的判断,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洞察。
行业会议,代表的就是信任和信誉。企业邀约媒体,也是为了信任背书,放大信任。
今年,市场比较严峻,原料价格跌宕,农资生产及销售企业都受影响较大。
从上市企业第三季度报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部分企业亏损,但仍然有不少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同)和净利润(同比,下同)都是在增长的,也有部分上市企业虽然营收在降低,而利润却是在增长的。
业内人士分析,农药行情回暖的主要驱动力是制剂(杀虫剂、杀菌剂市场前景要优于除草剂)。
化肥方面,磷化工企业整体回暖,保持增长的复合肥企业或者得益于产品结构的优化,或者得益于管理费用的有效降低。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改善呢?
当前情况下,谁都不甘于参与“卷低价”的竞争。与其卷价格,不如卷信任,去为客户多做事。除了内在的产品结构优化之外,更多企业想从渠道入手,从市场入手,做扎根的事情,向市场要增长。
每个人对市场的看法不同,就像尼采说的“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角度”。
很多企业想从媒体角度看市场需求,更信任第三方。于是便有了这期我们根据实地调研推出的《农资与市场2024市场报告:13个热门区域的增长机会》,分别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东省、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江西省、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等13个今年相对更受关注的热门区域。
区域作物是在不停迭代的,可能是因为种植水平,可能是因为赢利能力,也可能是因为政策驱动。了解区域市场,首先是了解区域作物。
小作物,大需求。不同的作物对营养和植保的需求不同,区域作物的变量也在影响着产品的变量,以及农资经销商和企业服务的变量。
农资行业就是一个信任度低的行业,任何作物产量的风吹草动,首先被怀疑的就是农资产品。所以,要在市场上长销,就需要构建长期信任。
企业都在羡慕胖东来的增量和利润,但是就没有想过胖东来背后的强信任!商业越来越回归到构建长期信任的关系。调研中,很多大的农资经销商都表示,他们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做增产,就是做信誉。
或许,大规模、大平台、大品类之后,更精细化、更走心的商业生态会更加受青睐。
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卷首语
Preface
文/赵丹
CONTENTS
目录
销售与市场 · 农资与市场 2024/11中
CONTENTS
目录
销售与市场 · 农资与市场 2024/11中
60
66
71
75
78
80
86
89
92
96
江西新机遇: 作物种植与农资市场的转型升级
四川: 特色作物撑起农资投入大体量
进军新疆农资市场 :大农业,大机会
辽宁: “特色经作 + 全域经营”赢来增量
云南:值得持续深耕探索的沃土
重新解读广西:内卷中的新机遇与增长点
解读黑龙江农资市场增长逻辑
名企·名家
冠军 x品质—嘉施利签约品牌形象大使马琳
【卷首语】
看见·行业
行业·热点
声音·数字
行业·视界
封面·人物
史树恒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高品质特肥包装
农资与市场2024市场报告:13个热门区域的增长机会
进化与分化:挖掘内蒙古农资增长新空间
样板市场仍在进化,山东农资市场活力依旧
重启河南:在存量中挖潜新增量
海南:热带作物种植热,农资需求持续旺盛
宁夏市场:抓住转型窗口期赢增量
甘肃 :转型变革关键期,农资增量新市场
3
6
12
14
16
22
24
28
35
37
42
47
51
55
热点
行业·
01
国投矿业正式收购泰国钾盐项目股份
03
第二十五届全国肥料双交会在武汉召开
02
11月4日,农业农村部形成了《农业农村部关于修改〈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5部规章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决定”),向社会征求意见。
决定中规定,在“农药标签和说明书不得使用未经注册的商标”后增加“同一登记证持有人的同一农药产品标签只能标注同一个商标”,“一证一品”或成为现实。且无论是自己生产还是委托生产,都只能用一个商标,而非以生产企业来限定商标,不再是“一企一标”。此外,决定还对原药、包装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做出了修改。
农药登记管理办法修改意见稿发布
04
农业农村部出台意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05
欧盟将全面禁用嗪草酮
10月23日,以“肥水赋能 助力产能提升”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全国肥料双交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
本次双交会再次聚焦粮食作物,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这一议题开展,集中展示了我国土肥水领域创新应用进展,包括先进实用的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科学施肥增效、绿色种养循环、节水增粮增效、水肥一体化等重大成果和技术,以及好肥、好水种出的好粮、好果、好菜等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
10月4日,中国国投矿业投资有限公司(SDIC)与泰国意泰公共发展有限公司(ITD)就亚太钾盐控股有限公司(APPC Holding)股权收购项目签署股份认购协议与股东协议。收购完成后,国投矿业将持有APPC Holding49.9%的股份,ITD持有APPC Holding50.1%的股份,国投矿业将主导APPC Holding及下属子企业的运营管理。APPC Holding控制的亚太钾盐公司(APPC)拥有泰国乌隆府乌隆南和乌隆北两块高品位钾石盐矿区的特许经营权,氯化钾资源量超过2.5亿吨。乌隆南矿区计划建设年产210万吨氯化钾项目,未来产品将以满足泰国当地的钾肥需求和回运中国为主,切实提升我国钾肥供应的保障能力。
06
截至2024年10月29日,21家农药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据报告,21家农药上市公司中6家企业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利民股份、新农股份和辉丰股份净利润增长突破100%,兴发集团、诺普信、新农股份和农心科技4家企业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表现出较强经营与赢利能力。其他营收下降的企业,业绩下降幅度相对不大。
21家农药上市公司披露经营报告
10月25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 》。据该计划规划,到2026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初步形成,探索一批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智慧农(牧、渔)场技术模式,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0%以上。到2028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助力粮油作物和重要农产品节本增产增效的作用全面显现,先行先试地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全域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机制路径基本成熟,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
10月下旬,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欧盟范围内全面禁止使用除草剂嗪草酮。该除草剂原定使用批准期将于2025年2月15日到期,但基于最新风险评估结果,禁令将提前于该日期前正式生效。
嗪草酮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的三嗪酮类除草剂,截至2024年7月,嗪草酮已在全球多个主要农业国家和地区获准登记使用,包括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其中,中国市场已有21个原药登记和107个制剂登记。
声音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大豆、棉花、油菜中应用广泛,其中又以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种类最多、种植面积最大,需关注长期应用可能引发的抗性问题(抗性害虫、抗性杂草)。转基因产业化将会对农资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农资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新变化,实现新发展。
李飞武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
农资行业需因时、因地、因人对症下药,创新增长需从四个方面同时发力:在市场上,要占据价格、产品、服务中至少一项优势,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要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路,构建完整的销售体系;要聚焦核心示范客户,以核心客户为中心建立客户黏性,起到辐射周边潜在用户的作用;所有从业者要共同维护好终端环境,不恶意降价,提升农户作物效益,实现丰产丰收。
窦大巍
黑龙江凯瑞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线上渠道为农资经销商的宣传推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要提高农资人对短视频利用的效率,首先要提高拍摄效率,在开拍前要明确目标,提前准备。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内容,拍摄农户的故事,聚焦农民关心的问题。老板要学会自己上手做,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实现更快的进步。此外,也要学会合理高效利用现代工具,为短视频赋能。
姚玲旭
农资行业主播、寒沃农业创始人
10月17—18日,2024全国秋季氮肥市场形势分析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据会议预测,2024年全国农用化肥需求量约5087万吨,其中氮肥2545万吨、磷肥1210万吨、钾肥1332万吨。2025年全国农用化肥需求量约5090万吨,其中氮肥2550万吨、磷肥1210万吨、钾肥1330万吨,与2024年基本持平。
5090万吨
2025全国化肥需求量约
数字
根据商业研究公司(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10月下旬发布的控释肥料市场研究报告,近年来,控释肥料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31.4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34.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1%。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增长保持强劲势头,将达到4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3%。
48.9亿美元
2028年全球控释肥料市场规模将达
据海关数据,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我国大豆进口数量达1.048亿吨,同比增加681万吨,增幅6.9%。预计后续进口量有增无减。大豆进口增加主要原因一是全球大豆产量再创新高,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下行;二是大豆加工成本下降,压榨利润向好;三是企业担忧美国大选后进口受阻,提前采购。
1.048亿吨
2023/202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
10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4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据发布会数据,2024年夏粮产量2995.6亿斤,早稻产量563.5亿斤,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豆扩种成果巩固,面积仍然保持在1.5亿亩以上,预计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油菜籽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1.4万亿斤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
视界
行业·
聚焦东北—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种植区,农资市场今年面临粮价下降、新渠道冲击等种种困扰。在多重困境之下,2024(第四届)东北农资渠道能力提升暨新质资源对接大会在哈尔滨举办,与东北农资从业者共同寻找市场的“春天”。
寻找大市场的“春天”
走进澳大利亚本土知名农资企业思索国际
参观特肥原料“公牛藻”养殖基地
走向海外—
由农资与市场主办的“2024《GAV全球视野》农业考察之旅”走进澳大利亚,近距离观察农业发达国家的种植特点与农资生产、销售情况。
探索品质农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参观澳大利亚樱桃种植园,了解当地大农场与机械化种植模式
COVER STORY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
文/胡晶晶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特肥行业经历了显著的繁荣期,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这一行业的蓬勃发展,无疑为其配套产业—特肥包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特肥产品的“外衣”,高品质的包装在减少产品损耗、提升品牌形象及市场竞争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特肥企业稳健前行的坚强后盾。
在这一背景下,河北省沧州市高大宏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大宏业”)创始人兼总经理史树恒,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迅速成长为特肥高品质包装领域的佼佼者。
史树恒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产品质量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客户提供了一系列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特肥包装。
沧州高大宏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树恒
史树恒:
做老百姓用得起的
高品质特肥包装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坚定,做高品质特肥包装
坚定,源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自我信念的坚守。
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能够保持从容不迫,专注于一项事业的长久发展?
在与史树恒的交流中,笔者深刻体会到,高大宏业的成就正是源于他内心的那份坚定。而他内心的坚定,主要源于他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自我信念的坚守。
史树恒与塑料包装的结缘始于2005年。
当时,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跟随父亲的脚步,涉足红枣收购生意;二是与舅舅携手,进军塑料包装行业。
农产品的标准化难题以及买卖双方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他对红枣收购生意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塑料包装产品的标准化特性更吸引他。史树恒解释道,高大宏业从成立以来,每一型号产品都统一标准,且裸桶的出厂价也都是统一的,只有在选择不同配置时,如是否贴标、是否透气、是否含运费等,价格才会有所差异。这样一来,与客户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得整个合作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世界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被时代的洪流推动着匆匆前行。
接触农化行业之后,2010年史树恒注册了河北省沧州市高大宏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专注于特肥行业的高品质包装。
为了避开竞争,他将产品锁定在1升到25升之间,这一精准定位为他赢得了市场的一席之地。
史树恒表示,这一精准定位得益于创业初期的客户群体。这些客户都是走高端产品线,对包装材料的要求极高。因此,他在进入这个市场之初就定位于高标准。
2010年,有客户在植保会上问史树恒:“兄弟,这个瓶子你能不能做?”史树恒说:“能做,多少钱?”对方说:“市场价基础上给你加上两毛钱,做好点。”
这一经历让史树恒深刻意识到,高端客户对品质的追求与众不同,这也坚定了他走高端路线的决心。同时也是因为客户要求比较高,史树恒就想把桶做得更好。为此,史树恒2011年开始不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设备。2012—2013年两年订了3台新设备;2014年,公司搬入新车间,并继续加大设备投入,一年定了5台设备;2016年、2017年、2019年、2021年也都上了新设备……
随着生产设备的持续增多,史树恒作出了建设一座全新工厂 —“高大永恒”的决策。在筹备阶段,史树恒频繁参与物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会议,并远赴日本、德国等国家进行深入考察。基于这些积累,他坚定地将新工厂高大永恒定位为融合5G技术的智能工厂 ,实现从前到后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管控。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这种你能做吗?”“现在不能,但我可以上设备”这一段反复出现的对话。
譬如2016年注塑模内贴膜设备就是这样上的,仅两台主机、一个机械手、两副模具史树恒就投入了200多万元。
或许就是这种快速响应和高效执行的能力,为史树恒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如今,高大宏业两个厂区占地125亩左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包装桶的年产能2000万只左右,服务了中化化肥、中国农资、四川国光、川金象、新洋丰、土木启、欧麦斯、苏贝尔、心连心、雷邦斯、鼎天济农、海利尔、海鲸灵等1300多家客户,销售额也在2022年突破亿元。
实力,让企业快速腾飞
实力,是企业面对市场变幻时从容前进的底气。拥有过硬的实力,企业快速腾飞是必然的!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高大宏业凭借中高端的定位和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史树恒介绍,产品的性能、丰富度以及硬件方面都是高大宏业的核心优势。
产品性能达到极致
优质的包装,能够大幅降低产品的损耗,为特肥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史树恒表示,只要产品质量稳定,这个行业其实就不会有太大风险。
高大宏业通过技术研发和设备升级,逐步解决了肥料桶在长途运输、气温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容易出现的涨桶、漏液、破损、开裂等问题;并从原料端开始高标准要求,如原料、色母选高标准,克重按标准的上限,减少能想到的所有风险。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高大宏业把自身产品性能已经优化到了极致。
譬如,跌落高度,国家的标准是5升1.2米,高大宏业能做到4米。
譬如,抗腐蚀、抗酸碱能力,高大宏业产品的抗腐蚀、抗酸碱能力更强。史树恒解释,他们生产的包材是双层的,内层选择特殊原材料,提高抗酸碱、抗腐蚀能力;外层加色母,起到避光作用。
“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商海里没有无名之辈。”优秀的创造者们,通过不断地创新创造出一切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产品、服务和组织。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再譬如,透气方面,高大宏业有八九种透气方式。
“在透气方面,高大宏业是具有先发优势的。”史树恒表示,由于早期就涉足液体肥料包装领域,并较早接触到胀气问题,高大宏业在开发对应产品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比如,在实际应用中,总有一些液体肥料非常黏稠,容易粘在透气膜上,影响透气效果。他们就反复实践,在膜片的质量和材质上做不同的调整,并在瓶盖里安装了保护网,让液体尽可能不接触膜,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史树恒强调,我们要跑在客户前面,想客户所未想,才能产生创新的触发点。可能客户会提供一些思路想法,但多数还是自己根据客户未来的需求去做调整改进。
智能制造引领工艺革新
硬件方面的自动化提升是生产工艺提升的核心之一。高大宏业的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程度,已经走在行业前列。
高大宏业从人工排查到机器排查,从人工焊接到超声波焊接,并进一步迈向自动超声波焊接机,同时引入了自动侧漏技术。史树恒表示,这一系列改进措施使得高大宏业的产品品质控制日益精进,稳定性也更好。
由于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大宏业生产成本越来越低,交付期也越来越短。譬如,他们的自动称重搅拌设备,让效率提升了5倍,色母节省了20%,配比更精准,质量更稳定。
随着新工厂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建设完成,高大永恒将在塑料桶包装行业树立全新的标杆。
“工艺能不能打通,流程能不能打通,这些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史树恒说道,“也没有哪一个设备厂家能够全部做下来。需要自己摸索设计,多个厂家共同组合而成。”
目前,高大宏业已拥有7项发明专利。史树恒特别指出,许多人对小零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至关重要。无论配件的大小,无论其在生产线上的比重如何,都必须精益求精,并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
以桶的检测为例,过去常常依赖人工检查,瓶口也需要人工平整。但史树恒推动研发了自动检测机器,能够自动磨平瓶口,并利用负压吸走碎屑,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进化,走在需求之前
进化,持续向更深层次进化,走在市场的需求之前,是应对市场变化的最好策略。
无创新,无未来。史树恒说,在技术创新的路上,高大宏业永不止步,必将不断推陈出新,带领特肥包装行业的发展。
透气产品通用化。在透气产品的研发与升级上,高大宏业凭借多年的深厚积淀,正积极推进透气产品的全面通用化进程。
史树恒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设计出能适配特肥领域内各类液体、各种含量的通用透气包装,简化生产流程、提升作业效率,同时赋予农资企业更高的性价比优势。
包材回收。包材回收计划是高大宏业未来的一大方向。史树恒计划在市场上集中回收自家的包装材料,并已着手设计专门的回收作业车。
史树恒表示,因为清楚地知道自家包材原材料,回收价格肯定比普通的收购要高。这样,还能配合客户,不断地提升客户品牌形象、品牌效益。另外,从环保角度,还能解决一些白色垃圾,在碳排放、碳达峰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研发型企业,不得不考虑明天——生产解决的是今天吃什么饭的问题,而研发解决的是明天吃什么饭,以及未来要吃什么饭的问题。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降低成本。目前高大宏业在原材料选择和工艺上已经优化到极致了。接下来,高大宏业会去研发更多适合特肥行业、能为行业降低成本的工艺。
譬如,中间层加回料,现在正在研发加回料的发泡技术,降低重量以及使用量。
譬如,外观方面统一。这几年,史树恒一直和客户在交流,不要从产品外观上过多地考虑,要在颜色和标签设计风格上做出差异化,这样,他们就能把量产产品的综合质量做到极致。
持续开发新产品。史树恒出差有个习惯,凡是造型美观的、精巧的、独树一帜的塑料制品外包装,都会买下来带回去观摩研究。
这几年,史树恒不断地参加各种会展,并积极往国外走,一是学习集成优点,持续开发新品;二是思考如何将客户所想的、所要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不断地从包材方面引领特肥市场发展。
另外,史树恒正在筹划前往眉山,建立库房,设立办事处,组建专业团队,确保与云贵川等周边地区的售后服务人员沟通更为顺畅与高效。随着发展的需要,后续也将逐步增添设备,不仅能够提升运营效率,也会对市场保护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在新工厂高大永恒,我们深刻体验到了包装行业智能化生产的魅力。
这里,高端制造技术与机器人协同作业、数据中心与智能化工具的应用无处不在。
这里,是创新与实力的完美融合,是包装行业未来的缩影。
不仅如此,我们还被这里完善的人文配套设施所打动。史树恒强调,高大宏业的每一步成长与壮大,都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与坚定支持。
谈及作为创始人对于高大宏业的未来梦想,史树恒的回答朴实而坚定:“我们的目标,就是做老百姓用得起的高品质特肥包装,从包装的角度为种植户实实在在降低成本。”
这份纯粹而坚定的愿景,将成为史树恒及高大宏业在特肥包装行业不断奋进前行的动力源泉。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农资与市场
2024
市场报告:
13个热门区域的
增长机会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赵丹 胡晶晶 魏婉新 于平平 张港港
“岭上森林岭下田,牛肥香草乳如泉”,这是老舍先生对内蒙古农业发展的描述。
事实上,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历史因素,内蒙古的现代农业发展历史并不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粮食产量只有42.5亿斤,尚不能满足区内需求。而到2023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已达791.6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进化与分化:
挖掘内蒙古农资增长新空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10477.1万亩,总产量791.6亿斤,排名全国第6,单位面积产量377.75公斤/亩。
内蒙古有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其中,马铃薯种植近年来呈向好发展态势,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种植技术还是种薯培育,均取得了瞩目成果。
2023年,内蒙古粮食作物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增长的背后是种植技术与政策补贴的多项支撑: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大豆大垄高台栽培、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等一系列技术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基础建设稳步推进,据网络相关数据,截至2024年初,内蒙古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3350万亩,配备水肥一体化设备的农田达到2787万亩。
粮食作物之外,内蒙古的经济作物主要由油料、糖料作物与中药材构成,主要种植品种为向日葵、油菜、甜菜、肉苁蓉、黄芪、桔梗、甘草等。
当下,内蒙古种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发展油料作物”,粮油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是大势所趋,也是农资企业争夺与发力的重点。
建良田,推良技,实现发展跃升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近5年来,内蒙古的化肥与农药使用在数量上并没有重大变化,甚至在“双减”的大背景下,2021年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022年,内蒙古化肥施用折纯量为227.36万吨,占全国施用总量的4.48%;农药施用量为2.53万吨,占全国施用总量的10.73%。
综合分析来看,内蒙古的农资市场存在以下明显问题:
首先,用肥用药的意识与效率仍有待提高。
受自然环境影响,内蒙古大部分土地肥力不足,农民就会施用大量肥料,不仅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增加了种植成本。以玉米、大豆为例,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调查研究数据,内蒙古玉米亩均化肥用量从2005年的19.84公斤增长到了2020年的25.23公斤,增长了27.2%,亩均玉米化肥费用由89.98元上涨到124.41元,亩均玉米单产量由502.1公斤上升至576.16公斤,仅增长12.9%;大豆亩均化肥用量从2005年的4.92公斤增长到了2020年的7.64公斤,增长了55.3%,大豆亩均产量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由124.1公斤下降到109.52公斤,跌幅为11.7%。
肥药减量增效任重道远
与亩均化肥用量增加相比,内蒙古主要粮食作物的亩均产量增长比例较低,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农资品利用率也较低,这不仅给当地生态系统增加了负担,也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其次是农资产品市场供给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不平衡。
以肥料为例,由于内蒙古各地区土壤类型、灌溉条件、地力水平与栽种作物不同,所以对养分的需求也不相同,但大部分地区用肥仍以传统的二铵与三元肥料为主。近年来,随着高密高产品种的应用以及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物产量不断增加,养分需求量和肥料配方也随之调整。尤其是在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要求下,需要逐渐转变产品使用结构,增加有机肥、增效肥、新型农药等产品的施用量。
最后,农资产品的销售与服务过程中乱象较多,如销售人员相关知识水平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假冒伪劣产品与坑农害农现象频发,扰乱市场秩序;过度销售造成盲目不科学的肥药投入,影响产品的利用率;售后服务不规范,后期技术指导、全程管理式服务缺失等等。
虽然与山东、河南、云南等传统农业大省相比,内蒙古的用肥用药水平还有待提升,但随着大豆、马铃薯、向日葵等优势作物的“出圈”,内蒙古农资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种植者分化孕育农资市场新需求
内蒙古的种植者分化速度越来越快。
与全国整体情况一致,内蒙古围绕“稳面积、提单产”等任务目标,实施了各类农业补贴政策。例如巴彦淖尔市针对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每亩400元的补贴,吸引和鼓励了一部分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尤其是在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上,出现了不少千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国营农场等模式也在加快发展。
另外,种植群体中的“马太效应”也愈发明显,做得好的越来越好,不好的则亏损退出,好地、人才、资金等都在逐渐流向优质的规模种植者手中。
这样的局面带来了农资发展新商机。
一方面,农资服务商、经销商也在分化。因为种植难度加大,所以种植者尤其是种植大户对于服务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化、精细化的渠道商发展得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农资生产企业也在重点布局大户市场,服务模式、推广方式与产品等都在发生变化。
农资与市场传媒在走访市场时发现,新洋丰、六国化工、云图控股、金正大等行业头部企业都在该地区推出了作物专用肥、定制化肥料等产品,通过一站式营养方案、田间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讲座等方式争夺大户,推广也从硬性销售进化到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制定解决方案甚至是金融助农等更加有深度的营销方式。这些转变都是种植者分化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在助推内蒙古农资市场不断向好发展。
变革之下,机遇不减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优势作物成为市场争夺重点
专业化、精准化是当下农资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在内蒙古,则体现在对优势作物市场的争夺上。近两年以马铃薯最为热门。农资与市场传媒也持续关注马铃薯作物,已连续多年召开马铃薯产业生态发展大会,对内蒙古的马铃薯产业进行了深度调研。
当前,内蒙古的马铃薯种植,发展关键词为种植分化、品质提升与土壤问题。
与整体趋势一致,内蒙古马铃薯种植也呈现出大户更强的发展状态。近年来,希森、V7、雪川红、久恩11、沃土5号等新品种的种植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新品种不断出现,对种植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气候条件多变、土壤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对小户来说,种植越来越难,而大户只要保持在品种、土壤、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还是会稳步向前发展。所以强者会越来越强,弱者会逐渐被淘汰出局。也有种植者透露,马铃薯虽然整体行情向好,但盈利者不足30%,这些因素都在加剧种植户的强弱分化。
马铃薯销售端的需求也在影响着种植端的选择。2023年与2024年的马铃薯行情,都传递出了好货价格硬、走货快的信息,马铃薯品质提升的要求自然也催生了种植户对高端农资产品与专业化服务的需求。
此外,由于连年种植、重茬种植、化学农药累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固定、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调等问题,影响了马铃薯根系正常健康生长。养根护根、促进根系正常生长,是当地马铃薯种植者重点关注的方向。
需求明确、问题突出,各家农资企业也在纷纷瞄准这些变化和需求进行业务升级。
农药方面,绿色农药、植调剂、生物刺激素等新型产品受到市场欢迎,热门产品通过组合方案形式向市场推广,取得了不错的应用表现和市场反馈。肥料方面,马铃薯专用肥与定制化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如新洋丰的“洋丰至尊”“洋丰硫”等土豆专用肥,六国化工的控失活化纯硫基土豆专用肥,金正大关注的定制化、专一化产品等等。这些专用产品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够让作物品质在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受到种植户的欢迎。
随着内蒙古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优势作物的深入挖掘,也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关注种植技术和农资需求的特点,更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
内蒙古农资进化已经启程,谁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谁就能在行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哪个地区,能称得上中国农业、农资的发展样板?
相信有超过一半的人脑海中会跳出“山东”这个名字。
“现代农业看山东”,山东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优秀样板,近年来更是凭借其丰富的作物种类、优秀的作物品质、先进的种植技术,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历经多年发展,山东农资市场也已成为饱和大市场。在增长越来越难的环境下,这片热土的从业者们,又“修炼”出了哪些新技能,找到了哪些新模式?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样板市场仍在进化,
山东农资市场活力依旧
在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中,山东是一个以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见长的地区,如烟台苹果、章丘大葱、潍坊蔬菜等品牌与品类,全国闻名。但事实上,山东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的质量与产量也同样突出。
粮食作物总产单产持续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3年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 12581.85万亩,位列全国第3;总产量5655.3万吨,排名全国第3;单位面积产量449.48公斤/亩,排名全国第6。同时实现了面积、总产、单产“三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7月12日公布的数据,山东省夏粮播种面积为6036.3万亩,同比增长0.4%,夏粮播种面积增量位居全国第三。2024年山东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1.25亿亩以上。
2020—2023年,山东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三连增,2018—2023年,实现了粮食作物总产量五连增,亩产量也稳步提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产量与面积的不断提升,也能窥见山东粮食作物种植的发展趋势,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种植、科学高效用肥用药等。
据官方及网络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山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7643.7 万亩,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激励;2024年6月,有相关新闻报道显示山东土地流转率已达55.2%。
筑牢粮食基础,延伸经作天花板
据相关企业测算,今年广西市场药肥的销售额能过百亿元,加上其他区域的销售额,全国2024年药肥的总销售额将达150亿元—200亿元,甚至有企业大胆预测,到2026年,药肥的销售额能达到1000亿元。
市场接受度好,利润高,哪个企业能坐得住?
像在甘蔗区,市场培育已经结束,种植者基本上都认可了药肥的使用效果,据了解,90%的甘蔗田都会使用药肥。很多企业捕捉到了广西甘蔗扩种的信息,加上甘蔗价格上涨等利好消息,企业都在摩拳擦掌加速布局药肥,布局广西甘蔗市场。
另外,块茎作物也是药肥的布局热点。
药肥领域的主要玩家有:农药头部企业诺普信、广东中迅、广西田园,凭借药肥脱颖而出的广西汇丰、河南远见、六夫丁、广西多得乐、金丝鸟、四川年年丰、陕西丽碧康、广东真格、好年景、地卫士等企业。
现在,可能有更多企业和从业者垂涎这个1700亿元的增量市场。有目共睹的是,药肥赛道的玩家将越来越多。所以,现在的农资行业,可以这样分类:做药肥的企业和还没做药肥的企业。
果蔬作物势能潜力不可小觑
品牌化是山东果蔬作物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2010—2020年,山东水果产量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2022年山东水果产量全国排名第二,占全国总产量的9.81%。虽然排名下降,但总产量仍在保持增长,且单位产值较高,近年来更是呈现出高端新品种快速发展的趋势。鲁丽苹果、威海金苹果、齐早甜樱桃、秋月梨等新品种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现代生产关键技术得到逐步普及和推广,使得山东果品品质不断提升。同时,设施农业也使山东水果的反季优势明显。
除水果外,蔬菜是山东农业的另一张名片。
2022年,我国蔬菜总产量83042.1 万吨,其中山东9272.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1.17%,相当于全国每生产10斤蔬菜,就有1.1斤来自山东。除了产量高,山东蔬菜的品质也十分突出,供给全国乃至全球多个地区。2023年山东蔬菜出口额为362.8亿元,保持增长态势。
无论是粮食、棉花等大田作物,还是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在山东都有着庞大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农资市场也十分可观,有不少农资企业仅专注一两种作物的市场,就能取得不错的销量。
但市场大也意味着竞争饱和,想要继续“掘金”也就显得愈发困难。如今,山东农资市场又出现了哪些新趋势与新机遇?
棉油作物波动较大,仍待深挖
山东的棉油作物市场一向受到重视,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转型进化趋势。
棉花种植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山东棉花播种面积144.75万亩,位列全国第3;总产量12.6万吨,位列全国第2。但受限于高昂的种植成本、繁复的种植工序与不成比例的投资回报,山东棉花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在2018—2021年波动下降。随着棉花价格提振与需求增加,2021年以来,山东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止住了快速下跌的态势,甚至在2022年出现了小幅回升。
油料作物方面,山东种植的主要是花生,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4%以上。山东油料作物种植的优势在于高产高效技术较为成熟,玉米花生间作、(带状)轮作、有机肥+菌肥等生态保育技术十分先进,油料生产的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但是从数据来看,近年来山东花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2022年播种面积914.69万亩,产量270万吨,分别较2021年下降32.92万亩与11.89万吨。
山东在“十四五”油料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油料作物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1205万亩,总产365万吨。其中花生面积1180万亩,总产360万吨;大豆面积300万亩,总产60万吨。综合机械化率提高至90%以上。以当下的情况来看,山东油料作物仍有较大的扩种空间。
未来,山东棉油作物种植亟须朝着规模化、品质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将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符合品质化发展要求的高端水溶肥、特肥或将迎来新商机。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作为首屈一指的农业大省,山东向来是从业者不可忽视的农资销售大市场,也是新技术、新产品最好的“试验田”,特肥、新型农药等产品在这里能够被更好地接纳与使用。
供大于求,常规品陷入内卷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实施,山东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持续下降。2023年准确数据尚未公布,但根据2022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的意见》,到2023年,在粮食主产区、果菜茶优势产区等重点区域,全省化肥使用量要较2020年减少3%,在农业重大病虫害发生平稳的情况下,全省农药使用量要较2020年减少6%。
争相涌入的竞争者与不对等的需求量,叠加原料价格不稳定、土地流转加速、种植结构转变、极端天气频发、农产品价格低迷等诸多因素,使山东常规农资品销售陷入严重内卷,常规产品的渠道商与零售商经营普遍面临困境,价格战、赊销、窜货等乱象频现。
理念进化,新特产品机遇尚存
山东是我国最适合特肥、新型农药等新特产品推广的地区之一。
种植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用肥用药量较大,且品质要求高、收益可观,意味着山东对特肥等产品的需求量多;土地流转率高,大户和职业种植者多,意味着山东种植者的种植技术与理念都十分先进,对新型产品接受程度高;山东市场企业扎堆,示范效应明显,形成了较强的聚集效应。
在常规品利润稀薄、内卷加剧的市场中,新型差异化产品无疑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企业加码布局,山东本土也崛起了海大生物、青岛明月、世代海洋等一批优秀的特肥企业。但同时,新特产品的推广销售,对从业者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是技术与产品要持续进化。随着特肥玩家越来越多,难免会使新产品逐渐沦为常规品,这就要求厂商要不断创新,做差异化。有些企业选择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也有些企业通过合作和技术引进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在特肥上,拥有特定功能、能针对某种作物或痛点的产品愈发受到欢迎。新型农药则是生物防治与调土等功能性产品成为热门。
另一方面,产品推广的服务落地问题亟须解决。不少从业者都表示,新特产品效果毋庸置疑,但是使用中的问题和难度也不小,甚至成为阻碍产品推广的首要因素。因此,大部分企业会选择有服务能力的合作伙伴,并转变产品营销策略,从单纯地售卖产品,转向帮助用户解决种植问题,提供作物解决方案,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渠道转型,跟上时代需求变化
在农资与市场传媒的市场走访中,曾听到有人将山东农药经销渠道的现状形容为“鸡飞狗跳”。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失形象。
深耕山东农资市场多年的职业经理人高志国表示,目前山东农资市场的主要渠道模式有传统的总代模式、厂家直发终端网点模式、厂家直发大户模式、总代直发大户模式、厂家直销模式、平台网销和直播模式。此外,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在布局连锁农资卖场。
在这些模式中,受竞争者挤压和原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一部分渠道商的日子并不好过,但也总有不放弃进化希望、持续转型的佼佼者。譬如入选农资与市场传媒“百佳特肥服务商”的烟台众德、顺泰植保、青岛华垦、大为农科、爱益七海、德地得、太阳农资等。
在这些优秀者身上,也能窥见中国农资经销商的未来样本。
譬如专注作物,尤其是特色作物,减少服务作物的数量,加深深度,在一种或几种作物上做出影响力,同时向上下游延伸。山东苹果、樱桃、蔬菜等作物上,都不缺头部的经销商。他们不仅精通作物的种植和用肥用药,还能为种植者的选品、销售甚至是作物品牌化提供帮助,形成了固定的高黏性顾客群,自然也就不为外界竞争烦恼。
譬如转型农服组织,为大田作物种植户,尤其是大户和新兴农业主体提供综合化服务。这样的组织已经跳出了单纯的农资经营者的身份,能够提供从种到收再到管的全链条服务,价值也就远远胜过单纯的销售中间商。
也有人寄希望于新渠道带来的新增量,拓展出电商、直播等销售渠道,无论是将电商作为引流方式还是重心调整,只要肯尝试,就总能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销售模式。
农资市场焕发新面貌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河南素有中原粮仓之称,中原熟,天下足。
河南,这个有着1亿亩耕地的农业大省,在中国农资市场版图中,是企业上量的主战场之一。
都说打开河南市场,就打开了全国市场。对农资企业来说,现在的河南市场已经是个成熟的市场,是个十足内卷的存量市场。
但随着种植结构、作物结构的加速调整,河南对农资需求的变化也在悄然变得多元,新的变量也催化出新的增量。
成熟的市场值得重新挖潜,河南,永远值得聚焦。要增量,还是要从河南的大田沃土中挖潜。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重启河南:
在存量中挖潜新增量
河南的增量基础首先源于庞大的作物体量。
河南是农业大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位居全国第三位。粮食生产是河南最具分量的“王牌”,也已成为了河南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烫金名片和特色标签。
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1.62亿亩,产量6624.27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529.1万亩,产量3549.73万吨;玉米种植面积5796.6万亩,产量2365.70万吨。油料种植面积2415.4万亩,产量703.04万吨,其中花生种植面积1960.56万亩,产量638.86万吨。
作物体量庞大
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8585万亩。2024年5月,河南省印发的《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示范区基础上,河南将集中打造15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200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80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区、100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与安全。
主粮之外,河南也是蔬果大省。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河南省蔬菜种植面积2699.1万亩,居全国第1位;产量7855.78万吨,居全国第2位。食用菌产量189.78万吨。瓜果产量1502.73万吨。
河南省大部分为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占比在15%左右。全省 70% 以上的蔬菜种植集中在杞县、内黄、扶沟、新野、邓州、滑县等50个县 (市、区)。2023年,河南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95.7万亩,总产量为766.03万吨;到2025年,河南省的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将达到588万亩,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1.6亿亩以上的粮食种植面积,2600万亩以上的蔬菜面积,1900万亩以上的花生面积,多元且庞大的作物体量造就了河南多元且庞大的农资市场容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河南农药使用量为9.74万吨;截至2022年底,河南农用化肥中,氮肥施用量157.58万吨,磷肥71.80万吨,钾肥47.58万吨,复合肥318.34万吨。
业内人士表示,河南作物结构丰富,农资需求一直保持旺盛的态势,整体市场容量在百亿元之上。其中,按照我国作物用药亩成本50元来计算,河南农药市场消费大约为70多亿元。随着近两年以花生为代表的特色经作的崛起,市场容量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保持稳健增长。
农资市场容量稳健增长
近两年在河南的大田市场上,在小麦为代表的主粮作物上,特种药肥成为厂商竞逐的新细分热门品类增量赛道。
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小麦种植面积为8529.1万亩,产量3549.73万吨。
近年来,受耕作方式变化和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多种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等气传病害也呈早发、重发态势,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小麦茎基腐病属于小麦根部真菌性土传病害,从播种到收获,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具有病源复杂性、潜伏周期长、反复侵染、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农户认知有限等防治难点。这都为药肥在小麦上的施用和推广创造了特定需求场景,为此不少企业推出了针对小麦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白粉病、锈病防治问题的特种药肥,用于种药肥同播。
目前河南市面上常见的品类有防虫药肥:采用缓释包膜技术,有效预防小麦蚜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持效期长达 6 个月以上。防病药肥:内含高效内吸性杀菌剂,有效预防种子和土壤中病毒病菌的危害,对小麦全蚀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效果明显。增产药肥:含氨基酸和中微量元素,根据小麦营养需要缓慢释放,有效促进小麦出苗早、苗齐苗壮、分蘖多、营养充分、产量高。
河南聚帮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北方部营销总监万常科表示,药肥的未来增量市场一定是在河南为代表的大田市场。药种肥同播是小麦全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而特种药肥种药同播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为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特种药肥能够以肥带药、药促肥效、调土壮苗、长效持效、使用方便、省时省工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散户和种植大户所认可。尤其是一些种田大户种植小麦不再使用传统的拌种剂,而是用种药同播的颗粒剂取代。
万常科认为,目前特种药肥在小麦上的应用面积在扩大,农户底肥施用最多,其次是追肥,市场容量已初具规模,占比在逐年增加,预估不低于 30%,市场机会性需求增加,各个厂家都顺势加大了特种药肥产品的推广力度。目前,布局小麦药肥的企业都推出了适用于小麦种药同播的特种药肥产品,例如,远见·红火麦巧乐®小麦专用药肥、河南聚帮的巧播®、丽碧康的康之源®,都适用于小麦种药同播。
特种药肥在河南小麦上的应用推广已经基本迈上正轨,厂商的销售也渐入佳境,未来要想在小麦上打造药肥大单品产品一定要安全稳定、市场使用率高、复购频率高、产品性价比高、产品的差异化性鲜明、核心卖点明确。同时,企业自身还要有强大的团队、线上线下的立体营销和专业的技术服务方案及模式做支撑。
从河南药肥推广的方向来看,未来有两大趋势 :一是根据作物特定阶段的营养和病虫害防治需求,通过基施实现有效成分智能精准释放的缓控释药肥未来将抢占部分大肥的市场份额 ;二是将腐植酸、生物刺激素、中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与农药进行复配增效的特种药肥,将抢占部分特肥产品的市场份额。这类产品可强化功能,精准定位,实现对土壤线虫、土传病虫害等靶标的防控。
特种药肥、种、药同播市场潜力巨大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河南,河南花生种植面积及产量、单产均居国内第一。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花生种植面积数据来看,自2004年起河南花生种植面积就居于国内首位;从2018年开始,种植面积都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00万吨以上,单产稳定在300公斤以上。
截至2023年底,河南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960.56万亩,产量达到638.86万吨,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9%,产量的39%。
所以,花生已经成为布局河南市场的农资厂商谋求增量的核心作物。
河南新豫董事长杨传军表示,除小麦、玉米之外,花生是近几年厂商布局最火热的作物。整体来看,河南花生种植是减种与复兴交融的。因同期玉米价格持续下行,而花生价格表现坚挺,今年惊蛰前后,河南多数花生产区种子销售情况良好,有的零售店种子都卖空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非常高。除了正阳县及周边传统产区因重茬与病虫害多发导致面积有所减少外,预计2024年豫南地区新季花生种植面积增幅在10%,主要集中在上蔡县、平舆县、汝南县、确山县、桐柏县。同时,豫东的开封市、尉氏县,豫北的新乡及焦作种植面积增幅也会比较大。
花生成新的上量风口
近年来,河南花生产区由于连种重茬、用药单一、用肥过量导致的茎腐病、根腐病、果腐病、青枯病及白绢病等土传病害逐年高发,花生早衰落叶,死棵烂苗发生面积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造成花生严重减产,有的地块几乎绝产。
肥料上,对土传病害防控、土壤调控有显著效果的菌剂、菌肥、腐植酸类等功能性特肥产品近几年在花生上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花生用肥稳步由传统的大水大肥进入到特肥时代。
湖北三宁农资贸易有限公司农化部部长赵洪涛表示,随着花生土传病害的高发,农户提质增产意识提升,具备改良土壤、预防青枯、白绢病的功能性肥料需求逐年提升,市场日渐打开,销量也成倍增长。但是碍于花生效益的震荡,推广上还面临不少困扰。未来,厂商还是要加大花生种植技术培训,而且要针对性地布置实验示范田,让农户切实感受到功能性肥料可增产增收,这是行业共同责任,也是挖潜增量的机会。
农药上,土壤处理剂、药肥在花生上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凭借突出的杀虫抗病效果,药肥在花生市场上和农户间的认可度逐步拉升,而且随着这两年洗牌的加速,也逐渐形成寡头之势。目前在河南花生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广西田园为首,广西乐土、广东中迅、河南远见、郑州沙隆达、陕西标正、波尔森等企业为代表的多品牌共荣的局面。
广西田园的撒成金®、广东中迅的根力奇®、河南远见的红火®、郑州沙隆达的倍喜乐®、陕西标正的锦袖®、波尔森小男孩定闲®在花生区都已经是成熟的大单品。未来,药肥要想在河南花生市场再上台阶,还是要科学谨慎,对经销商和农民实事求是,明晰功效,才能谋得更长远的增量空间。
河南农资市场新增量永远都在。
对企业来说,要在河南这个十足内卷的存量市场上找到新的增量逻辑,明晰增量路径,还是要做好新的布局考量,重新找到用户需求和自己的位置,深度做好作物、品类、服务的价值升级。
聚焦·趋势
农资与市场视频号
聚焦·趋势
打通销售新渠道
与农资电商在化肥农药行业引起的争论不同,园艺肥和线上渠道可谓是“天作之合”,视频带货、网店销售等方式已然成为园艺肥零售的主要渠道。
上文提到的“种花王大爷”,淘宝店铺已累积85万粉丝,店内的营养土、水溶肥、海藻有机肥等产品月销量均在1000件以上,其抖音橱窗中的多款懒人花卉肥月销量在万件以上,花卉专用杀虫剂销量在10万件以上;
农资行业的头部品牌史丹利的天猫旗舰店也经营得十分红火,积累店铺粉丝近20万,多款产品的销量都在10万件以上;
葆佰利则更多通过短视频打开销路,据总经理王庚申介绍,葆佰利已在抖音成为头部园艺肥店铺之一,全网销售营养液数百万瓶;
花匠铺产品除了线下的农资店分销和花卉市场销售外,还通过花匠铺APP、抖音、社区团购、达人带货等渠道进行同步销售。
…………
市场在哪里,销售渠道就要放在哪里,这是商业经营不变的铁律。园艺肥品类使用线上销售作为主要渠道,自然与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受众需求密不可分。可以说,园艺肥想要快速打开市场,电商渠道是最优的解法。
但同时,目前大部分涉足园艺肥品类的肥料厂家,还未能实现理念和动作的完全转型,与通过网络起家的达人和店铺相比,其网络影响力还较弱,未能成为这部分种植者的首要选择。因此,如何转换宣传推广思维、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新渠道,快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是园艺肥企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也许是市场特性使然,也许是吸收了曾经的经验,目前的园艺肥领域,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市场渠道拓展,都在朝着精细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尚未出现白热化内卷竞争。这也意味着,对任何入局者来说,都有弯道超车、实现飞跃的机会。
与其在旧赛道“卷生卷死”,不如找到一个新赛道重建优势,这或许是园艺肥从业者的共识,也是这一细分市场最大的价值所在。
氟吡菌酰胺,是由拜耳发现、开发和生产的一款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类的新型广谱杀菌剂,还是新一代优秀的杀线虫剂,2012年上市,现由拜耳生产,拜耳、巴斯夫等多家公司参与市场开发。
氟吡菌酰胺是首个新型桥链杂环酰胺结构的SDHI类杀菌剂,与大多数SDHI类杀菌剂不同,其化学结构借鉴了氟吡菌胺,胺部分的N原子不是直接与芳基相连,而是首先与含2个C原子的烃基相连,形成了一个延长的桥链,从而使氟吡菌酰胺突破了与琥珀酸脱氢酶固有的结合模式,有效降低与同类型产品产生交叉抗性的风险。
氟吡菌酰胺的杀菌机理是通过作用于细菌体内连接氧化磷酸化与电子转递枢纽之一的琥珀酸脱氢酶或琥珀酸(SDHI)的电子转移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以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芽管生长、菌丝体生长及芽孢形成,导致其死亡,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氟吡菌酰胺还是全新作用机理的杀线虫剂,具有很强的杀线虫活性,其作用机理为:氟吡菌酰胺有选择地抑制线虫线粒体中呼吸链的复合体Ⅱ。线粒体是线虫的能量来源,干扰其呼吸作用,可以导致线虫细胞中能量(ATP)很快耗尽而死亡。
在土壤中氟吡菌酰胺可以缓慢而均匀地分布在根际周围,更加有效地保护根系免于线虫危害,并具有防效优越、持效期长的特点。
因此氟吡菌酰胺也是第一个通过抑制复合体起到杀虫作用的杀线虫剂,它代表了一类新的作用机理的杀线虫剂。
杀菌又杀线虫,可以说氟吡菌酰胺是一种多功能性农药产品,既可用作叶面处理,也可用作种子处理,还可用作土壤处理、农产品仓储保鲜剂等。作为杀菌剂时,可用于高效防治葡萄、香蕉、苹果、梨树、黄瓜、番茄、烟草及大田作物等70多种作物上的斑点落叶病、叶斑病、灰霉病、白粉病、早疫病、菌核病等病害。
除了防治农作物真菌病害,氟吡菌酰胺也被拜耳开发成一款优秀的杀线虫剂,广泛应用于番茄、黄瓜、香蕉等经济作物,用于防治根结线虫、根腐线虫、腐烂茎线虫等多种线虫病。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杀线虫剂,它在土壤中有明显的移动性,能够缓慢而均匀地分布在土壤的中上层,在作物根际范围内有效且长时间地保护根系免受线虫侵染。据悉,每株使用量仅为0.024-0.03毫克,就能很好地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持效期可长达30天左右。
OBSERVE
调研·观察
近年来,以氟唑菌酰胺、氟唑菌酰羟胺、氟吡菌酰胺为代表的SDHI(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凭借独特的作用机理和出色的性能快速成长为继三唑类杀菌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之后被广泛应用的第三类杀菌剂,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10年之后上市的多个产品,强劲提升了该类杀菌剂的市场地位。
这其中,既是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又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还是新一代优秀杀线虫剂的氟吡菌酰胺是SDHI 类杀菌剂中加速崛起的新秀大品,也是备受农药企业高度关注和布局的高端杀菌剂热门产品。
文/于平平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调研·观察
优秀的新一代杀菌、杀线虫剂
氟吡菌酰胺:
风头正劲,布局正当时
调研·观察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作为全球领先的杀菌、杀线虫剂,氟吡菌酰胺拥有绝佳的用户体验和市场美誉度,也拥有火爆的畅销度。
据中农纵横统计,目前上市的SDHI类杀菌剂有20余个,年销售额超1亿美元的品种中就有氟吡菌酰胺。从2012年上市至今,氟吡菌酰胺已经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登记和上市。公开数据显示,氟吡菌酰胺2012年的全球销售额为0.13亿美元,2014年快速破亿增长到1.45亿美元,随后几年波动增长,2021年的全球销售额为1.89亿美元,2012—2021年全球销售额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5%,在上市的10年内迅速上升为全球领先杀菌剂产品。拜耳预计,氟吡菌酰胺的年峰值销售额将达2亿欧元。
销售额年峰值将达2亿欧元
拜耳关于氟吡菌酰胺的核心化合物专利已于2023年8月7日到期,这也意味着氟吡菌酰胺国产化和登记热潮的开启。
目前除了核心化合物专利,拜耳还拥有关于氟吡菌酰胺混配产品的多项专利,在2025—2031年间仍然有效。另外,拜耳还拥有氟吡菌酰胺在内的化合物作为杀线虫剂用途的专利,该专利保护期将于2028年4月11日截止。
2012年11月5日,拜耳股份公司在我国登记布局了96%氟吡菌酰胺原药及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商品名:路富达®);2015年12月4日登记了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1.5%氟吡菌酰胺+21.5%肟菌酯;商品名:露娜森®);2017年11月21日登记了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17.5%氟吡菌酰胺+17.5%戊唑醇;商品名:露娜润®)、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21.5%氟吡菌酰胺+21.5%肟菌酯;商品名:菜美®);2020年4月16日登记了500 g/L氟吡菌酰胺·嘧霉胺悬浮剂(125 g/L氟吡菌酰胺+375 g/L嘧霉胺;商品名:露娜清®)。先后共登记5个产品。
可以说,氟吡菌酰胺已经成为了拜耳露娜系列产品的核心成分,强劲地提升了拜耳在高端杀菌剂领域的领先地位。
截至2024年9月22日,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国内氟吡菌酰胺登记产品已达21个,包括2个原药登记,19个制剂登记,剂型以悬浮剂为主。其中2个单剂均为拜耳登记,杀线虫剂,登记防治西瓜、黄瓜、番茄、香蕉根结线虫。
从产品类别上看,氟吡菌酰胺在中国主要登记用于杀菌剂和杀线虫剂2大类,其中杀菌剂产品15个,杀线虫剂产品6个。
氟吡菌酰胺具有良好的复配性能,所以,20个制剂中其余18个制剂均为复配产品。复配有效成分主要有戊菌唑、阿维菌素、异菌脲、喹啉铜、吡唑醚菌酯、戊唑醇、肟菌酯、嘧霉胺8种。通过丰富的成分组合可以更好地改善果实的外观和营养品质,延长果蔬的货架保鲜期。
在防治对象上,氟吡菌酰胺主要登记防治褐斑病、白粉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靶斑病、柑橘树脂病、黑斑病、梨树褐腐病、番茄叶霉病、早疫病、西瓜蔓枯病、香蕉叶斑病、黑星病。
氟吡菌酰胺的火热也引得国内企业从2021年就开始竞相布局,山东康乔、海利尔、广东中迅、佛山盈辉、西大华特、贵州道元、河南地卫士、陕西汤普森、陕西标正、湖南新长山、陕西先农、青岛星牌、内蒙古莱科等企业都在加速扩充产品线。
海利尔药业集团的子公司山东省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1月10日,在我国率先登记了35%氟吡菌酰胺·喹啉铜悬浮剂(5%氟吡菌酰胺+30%喹啉铜),通过叶面喷雾防治黄瓜靶斑病。山东海利尔化工有限公司于2022年12月30日获批了30%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悬浮剂。
国产化开启,企业布局火热
要说氟吡菌酰胺最大的机会点,一定是在线虫领域的开发。
目前,土壤线虫是农业生产的第二大作物虫害,分布范围广、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高、危害损失大。像我们熟知的番茄、黄瓜、姜、花生、玉米、棉花等作物,均遭受线虫的侵害。有报告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线虫危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70亿美元,市场容量巨大。做好土壤线虫防治,是保护作物根系,实现作物丰产丰收的关键一环。
氟吡菌酰胺作用靶标是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的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或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主要损害琥珀酸脱氢酶的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呼吸。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抑制线虫线细胞粒体会干扰其自身的氧化磷酸化,从而抑制线虫体内能量的生成,降低线虫活力,最终导致线虫死亡。
氟吡菌酰胺不同于市面上其他类型的杀线虫剂,留在土壤表层或是和水一起迁移出根际土壤层,而是能缓慢均匀地分布在根际土壤层,促进根系持续地健康生长,防治线虫的持效期可长达30天左右。而且,氟吡菌酰胺毒性低,对人和环境友好,活性高,用药量少,每株使用量以毫克计,就能很好地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
所以,从近年来的市场布局来看,线虫防治也是拜耳氟吡菌酰胺的重点开发领域。2015年,拜耳在中国正式推出专利杀线虫剂产品路富达®,2023年6月28日又新上市了有效成分为氟吡菌酰胺的拜线危®,其靶标线虫为根结线虫、孢囊线虫及其他植物寄生线虫。秉持安全、高效、环保的理念,拜线危®应用全新的杀虫作用机理,能使线虫活动力急剧下降,并在2小时内迅速死亡。目前拜线危®已登记的作物包括番茄、黄瓜、西瓜、香蕉、姜。
自然,在线虫领域的开发也是国内企业布局氟吡菌酰胺的主要方向。2024年6月山东康乔上市了首款药肥一体杀线虫剂产品根喜®(6%氟吡菌酰胺·2%阿维菌素复配悬浮剂),登记于黄瓜根结线虫。佛山盈辉在2024年7月上市了第一款含氟吡菌酰胺的杀线虫剂新品“线无综®”(8%阿维菌素·氟吡菌酰胺悬浮剂)。2024年9月20日,河南地卫士联合拜耳推出了以氟吡菌酰胺为核心成分的线虫防治新品“根魁”。贵州道元与拜耳达成战略合作后,也即将上市防治线虫重磅大品道元无线®(30%丙硫唑·氟吡菌酰胺悬浮剂)。2024年10月18日,陕西西大华特上市了线虫防治新品芙瑞达®(15%氟吡菌酰胺·5%噻霉酮悬浮剂)。
最大的机会点在线虫领域的开发
拜耳曾多次就氟吡菌酰胺专利维权发布声明,在核心化合物专利到期后,拜耳继续敦促市场遵守含氟吡菌酰胺成分及杀线虫用途的知识产权,声明在该专利到期之前未经专利权人或拜耳的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将氟吡菌酰胺用作杀线虫剂,不得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或进口氟吡菌酰胺作为杀线虫剂的产品。所以,以上推出氟吡菌酰胺为核心成分的杀线虫剂产品的企业都为拜耳的战略合作伙伴。
业内人士表示,在线虫领域的持续开发是氟吡菌酰胺进入后专利时期的重要增长引擎。目前,氟吡菌酰胺在国内线虫防治领域的巨大潜力才刚刚开始释放,有待持续深挖推广,氟吡菌酰胺势必会成为推动线虫防治产品迭代升级的中坚力量,前景不可限量。
淘金小麦茎基腐病
细分大市场
近年来,继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赤霉病之外,小麦茎基腐病也一跃成为小麦生长季新的“癌症”,成为危害小麦生产安全及稳定的核心病害之一,也由此造就了一个新的小麦病害用药细分大市场,成为企业争相布局淘金的新战场。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黄淮海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除了特别靠北和靠南的地区以外,基本上都会在寒露节气播种,播种高峰期集中在10月10—15日前后。而冬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采取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是有效预防发病的关键途径之一。
调研·观察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既可以作为杀菌剂、杀线虫剂、种子处理剂还可以作为保鲜剂、抗药性工具等,氟吡菌酰胺是个“多面手”化合物,相信随着专利的到期,氟吡菌酰胺在国内市场的原药、制剂端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是绝对值得企业加大布局的杀菌、杀线剂增量新风口,布局正当时。
2024年7月11日,内蒙古莱科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申请的96%氟吡菌酰胺原药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在我国正式登记,成为第一家获颁该产品登记证的国内农药企业。不过,该公司尚未获得氟吡菌酰胺原药生产许可。
笔者在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中心查询到,截至2024年8月19日,3家国内农药企业获得氟吡菌酰胺原药生产许可,分别为石家庄市深泰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康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泰合利华工业有限公司。
据了解,深泰化工已完成氟吡菌酰胺原药的立项工作,并获得了生产许可。同时,围绕氟吡菌酰胺进行证件资源布局,目前正在登记的证件包括唑醚·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寡糖·氟吡菌酰胺水乳剂、丙硫·氟吡菌酰胺悬浮剂、阿维·氟吡菌酰悬浮剂、氟吡·噻唑膦水乳剂。
所以,对即将着手或者已经布局氟吡菌酰胺的企业来说,首先还是要做好产品组合,做好复配方案;其次就是要做好作物和市场靶标,要精准定位;最后在营销上,要做好市场和客户、农户培育,做好样板市场,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市场。这样才能真正地抓住氟吡菌酰胺国产化后的掘金机会!
风头正劲,布局正当时
文/于平平
调研·观察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谈起“癌症”,一定是某种毁灭性病害,且防治难度极大,损失特别严重,多数可防不可治。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中的第一大“癌症”,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小麦病害。在赤霉病大流行年病穗率达50%-100%,产量损失10%-20%。小麦全蚀病也曾经一度因高度危害性获得过“癌症”这个称呼,但随着农户防治意识的提高和病源菌的自然消退,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小麦茎基腐病又因其高度危害性在近几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成长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新“癌症”。
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FCR)是由镰刀菌属真菌侵染小麦茎基部,是在全生育期都可以引发危害的土传真菌病害。
小麦茎基腐病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和病残体中越夏、越冬,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可存活2年以上。在幼芽、幼苗、成株根系、茎叶和穗部均可受害,以根茎部受害最重。具体来看,播种后种子受害,幼芽鞘受害呈褐色斑痕,严重时腐烂死亡。苗期受害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成株期受害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茎折断枯死,或虽直立不倒,但提前枯死形成白穗,人工拔时茎基部易折断,拔起病株可见根毛和主根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黏附土粒。叶片上病斑初为梭形小斑,后扩大成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边缘不规则,中央浅褐色至枯黄色,周围深绿色,有时有褪绿晕圈。穗部发病在颖壳基部形成水浸状斑,后变褐色,表面敷生黑色霉层,穗轴和小穗轴也常变褐腐烂,小穗不实或种子不饱满;或穗颈变褐腐烂,使全穗枯死或掉穗。麦芒发病后,产生局部褐色病斑,病斑部位以上的一段芒干枯,最终导致小麦植株产生白穗,籽粒不饱满甚至无籽,极大地影响小麦的产量。
此外,被茎基腐病病原菌侵染后,植株体内还会产生以单端孢霉烯族类真菌毒素为主的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主要由镰刀菌、头孢霉、漆斑菌、葡萄穗霉、木霉和其他一些霉菌产生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污染大麦、小麦、燕麦、玉米等谷物。这些毒素会抑制细胞DNA、RNA、核糖体蛋白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激活核糖毒性应激反应,误食含有此类毒素的小麦会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据了解,1951年在澳大利亚最早发现了小麦茎基腐病,之后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该病害可导致小麦平均年减产9%—35%,在一些发病较严重地区,可使小麦减产70%以上。2012年河南省最早发现和首次报道小麦茎基腐病。
2012年之后,小麦茎基腐病在我国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尤其是在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已发展成为继小麦赤霉病之后的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对我国夏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22年小麦茎基腐病更是被中国科协评选为“十大重要产业问题”之一。所以,对于小麦茎基腐病的高效防控迫在眉睫。
据各地植保机构技术人员田间调查,小麦茎基腐病如果防治不好,发病田块一般会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60%以上,甚至绝产。
年均发生面积达4000万亩
近年来,我国小麦茎基腐病呈现出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尤其是在黄淮和华北大部麦区蔓延迅猛,且没有抗病品种。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数据,2022年全国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 4144.2万亩,较2021年同比增加 34.6%;2023年茎基腐病在黄淮和华北大部麦区呈加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在5000万亩;2024年茎基腐病依旧总体偏重发生,主要发生在山东中西部、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西南部、陕西关中等黄淮、华北麦区,发生面积6000万亩。
河南省植物保护检疫站科长闵红表示,造成小麦茎基腐病逐年扩散并呈加重态势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近年来黄淮海小麦主产区连年推行秸秆直接还田和免耕制度,造成田间茎基腐病病原菌逐年大量累积增多;二是小麦主流品种抗病性差;三是气候变暖;四是过量使用大化肥,尤其是氮肥,导致土壤板结、盐渍化,土壤透气性差,土壤微生物环境失衡,有害菌日益累积。
同时,闵红也指出,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病症之一,全国多数小麦种植区都有该病害的发生。小麦茎基腐病在黄淮海麦区通常发病的高峰期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病株率较高,多由零星病株,扩展为成片发病,再扩展为连片发病,容易造成严重减产。另外,造成小麦茎基腐病的病菌十分复杂,不同地域的致病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致病菌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但病害总体是在多种病菌的复合侵染下产生的,在防治上具有一定难度。而且由于茎基腐病与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在早期症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导致其危害并未受到广大农户的全面重视。
2023年9月21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小麦茎基腐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基础上,黄淮海等小麦、玉米两熟区重点抓好“一翻一拌一喷”,即播前深翻灭茬、播时种子药剂处理、返青期喷施药剂防治,力争压低田间菌源基数、控制前期病菌侵染、减轻后期病害发生程度,有效降低病害重发危害风险。
为推进小麦茎基腐病科学防控,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于2023年度秋季,在北京组织召开研讨会,会议经过各位专家及领导研讨后制定“一拌一喷”防治小麦茎基腐病项目,在全国小麦主产区的4省14地开展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示范试验研究,实验由各省、市、县植保站、农科院推进完成。
茎基腐病成小麦新“癌症”
调研·观察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购买限制性农药实名制
将常态化!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畜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对限制使用农药、高毒农药严格实行购买实名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限制性农药指的是那些在特定作物或条件下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农药。这些农药包括以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六六六、滴滴涕等为代表的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以内吸磷、硫环磷、氯唑磷等为代表的在部分范围内(如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草药材上)禁止使用的农药以及以氧乐果、克百威、灭多威、涕灭威等为代表的过渡期农药。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禁止在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农药使用应按照标签规定的使用范围、安全间隔期用药,不得超范围用药。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的生产,不得用于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文/于平平
和赤霉病一样,小麦茎基腐病也是可防不可治的,也是立足“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而化学农药具有高效、广谱、成本可控等诸多优势,是现阶段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针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农药防治技术主要涉及种子处理和返青拔节期喷洒施药两个方面。
2023年6月21日,农业农村部批准兴农药业(中国)有限公司的33%咯菌·噻虫胺悬浮种衣剂产品在原有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小麦根腐病、金针虫的基础上,增加防治对象小麦茎基腐病,使用方法均为种子包衣,这是我国批准登记的第一个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产品,也是第一个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种子处理剂产品。该产品原有的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还包括水稻恶苗病、蓟马和花生根腐病、蛴螬。
2024年3月20日,农业农村部批准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产品变更登记,在原有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小麦白粉病、赤霉病的基础上,新增1种防治对象小麦茎基腐病,建议在小麦返青后,以30—40毫升/亩剂量,兑水30—45千克/亩,均匀喷雾施药1次。这是我国批准登记的第二个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产品。需要注意的是,为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保障小麦产品质量安全,该产品在小麦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35天,每季最多可使用2次。即如果在返青期使用其防治茎基腐病后,在后期防治白粉病、赤霉病时,最多只能再使用1次。
2024年8月23日,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的200克/升三氟吡啶胺种子处理悬浮剂产品(质量分数18%)在我国登记,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小麦茎基腐病,推荐以150—300毫升/100千克种子剂量。用水稀释后,将药浆与小麦种子按比例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种。这是三氟吡啶胺首次登记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批准登记的第三个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农药产品,也是第二个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种子处理剂产品。
三氟吡啶胺为新一代广谱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对镰刀菌引起的种传和土传病害有效。该产品可以从小麦种子渗透到周围的土壤,从而对种子和根系周边形成一个保护圈,同时兼具内吸性,可被作物根系吸收并传导至植株地上部位,用于防治茎基腐病。
从以上3个获登记的药剂产品可以直观地看出,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专用药剂是在持续上新的,但对年均危害达4000万亩以上的严重形势来说,目前登记的3个专用防治药剂还是非常少的,药剂研发和登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病害的发展速度。这也使得农户在面对小麦茎基腐病时,缺乏有效的产品进行防御。但同时这也意味着留给企业的登记空间还非常大。
龙头企业加大淘金步伐
小麦茎基腐病年均危害达4000万亩以上的现实蕴含着可观的用药需求和市场容量,也是企业布局的动力所在。海利尔目前是这个细分赛道上的领跑者。
海利尔从2017年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防治,并作为国内唯一的农药企业代表参加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在2023年度秋季在北京组织召开的小麦茎基腐病研讨会。历时6年海利尔取得了重大成果,公司所生产的“栗健®(40%丙硫菌唑·戊唑醇)”作为登记在小麦茎基腐病上喷雾的产品,对该病害有非常高的预防和治疗活性,可以大大降低白穗率,保住小麦产量。同时,海利尔也同步开发了系列产品小麦拌种剂“花年锦®(29.5%丙硫·咯菌腈·噻虫胺)”,登记小麦根腐病、蚜虫、水稻恶苗病、蓟马。基于此,“栗健”和“花年锦”成功入选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小麦茎基腐病“一拌一喷”解决方案。据悉,海利尔“‘栗健’+‘花年锦’”一拌一喷处理小麦白穗防效达91%。
综上,随着小麦茎基腐病危害的持续加重,药剂防治市场空间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值得行业、企业和植保部门去持续攻坚。
可以预见,随着小麦茎基腐病危害的持续加重,药剂防治市场空间势必会迎来稳步的增长。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也不再是某个单一研究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整个行业行动起来进行联合攻坚。在种植端,农户要提高防范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绿色防控,科学安全用药。在产品端,广大农药企业还要做好新型药剂的研发。
防治药剂上新至3个,登记空间大
调研·观察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山东省立法:限制性农药全部采用实名购买
2024年8月20日下午,《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立法听证会在山东滨州邹平举行。听证会上,创新增加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内容,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条例(修订草案)》单独设置农业投入品一章,专门对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和使用进行规范。《条例(修订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制度和采购台账、销售台账。第二十四条规定购买限制类农药的,必须出示个人身份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证件,说明实际用途。农药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限制类农药。
会议指出,山东省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农业投入品用量大,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违规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是当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隐患。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违规使用的问题仍时有发生,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进行规范。
据了解,第二十四条是从2011年10月1日实施的《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以下简称《规定》)的第十三条移过来的,《规定》只是要求对剧毒、高毒农药实名购买,而条例《(修订草案)》扩大到限制类农药实名购买,不得销售给未成年人,所以说这一条是山东的创新。
多省份加快推出措施落地执行
其实在山东省立法要求限制性农药全部采用实名购买之前,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国务院早在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中就指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监管力量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存在较大隐患,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案件,切实解决违法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瘦肉精”、禁用兽药等突出问题。
农业部还将2014年定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并出台《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实施严格监管。从严格投入品监管、严格源头管控和生产记录、严格监测抽查制度、推行产地证明和追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着手实行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强化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登记注册和审批管理,全面推行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备案许可,建立生产经营诚信档案,落实购销台账管理,高毒农药要定点经营、实名购买,严格源头管控和生产记录。
2017年9月19日,国务院又进一步发布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兽药管理保障食品安全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全国各省要严格执行限制使用农药(含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实行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和溯源管理。
《通知》规定,严禁在农药中添加剧毒高毒成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行为,所有农药生产企业必须按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组织生产;严格落实农药使用管理相关制度,所有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农产品生产过程农药使用记录,如实、及时记录使用农药的时间、品种和数量,记录留存不少于两年。
在此背景下,山东、安徽、河南、浙江、江苏、辽宁、重庆等省份积极响应号召,相继推出保证农产品安全质量的措施,采取高毒农药购买实名制制度,从源头上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
例如山东省在2014年发生苹果套药袋、种姜使用剧毒农药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之后就制订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实行剧毒、高毒农药实名购买制度,购买剧毒、高毒农药的,必须出示个人身份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并说明实际用途。安徽省也在同年要求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制购买制度。
2014年河南省农业厅要求河南采取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全面推行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备案许可,建立生产经营诚信档案,落实购销台账管理,严格兽药经营规范。此外,还强化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登记注册和审批管理,提高准入门槛。除此之外,在2017年9月河南省发布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2019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药实名制购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农药减量和农药经营台账制度,全力推动农药实名制购买工作,各农药经营门店要提高实名制购买意识,及时升级改造硬件设备,提升信息化系统操作水平,引导农户在购买农药时出具个人身份证明或其他有效证件,如实记录购买者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和农药名称、用途等信息。
2022年10月26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常态化,定额制使用在规模经营主体中试点先行并逐步实现省域农业县(市、区)全覆盖。
2014年辽宁省朝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要求,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在经营中要做到“进货备案、定点存放、专柜销售、实名购买、流向记录”,其他经营单位不得经营高毒农药。
实名制购买将常态化
农药、兽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牛鼻子”,农药更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的统计,媒体报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有62.1%为种植业农产品,其中68.3%与农药相关。这充分说明,解决了农药的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
其实,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基层的农药经营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很多都没有学过农学、植保、农药等专业的知识。农药经营者存在乱推荐用药,甚至“捆绑销售”农药,导致农药使用混乱、过量、药害频发、残留超标的问题。
目前已经有区域管理经验可借鉴。例如,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第一蔬菜大省,为全面提升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在高毒农药氯化苦的集中使用地,潍坊市制订施行《潍坊市禁用限用剧毒高度农药条例》,形成了统一采购、统一储备、统一服务、统一监管、定点经营和确保每瓶农药都管好、需用药时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四统一,一定点,两确保”基本制度框架。
总的来说,从国家立法再到山东省地方立法,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畜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对以高毒农药为代表的限制性农药实名制势在必行,并将常态化。
调研·观察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生物农药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淘汰和禁用高毒、高风险的农药品种,一方面可促进农药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使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农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已禁限用70种农药,剧毒、高毒农药使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比重已降至3%以下,比21世纪初低30多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9月农业农村部禁止使用的农药有56种,在部分范围内禁止使用的农药有 12种。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农药管理条例》,第十一条指出,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这也意味着具有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特质的生物农药在高毒农药品种相继退出后将迎来更为广阔的黄金发展空间。
在以广西、山东为代表的优势果蔬区,随着品质种植理念的深化,以阿维菌素、氨基寡糖素、多抗霉素、井冈霉素、宁南霉素、苦参碱、藜芦碱、烟碱为代表的生物农药产品已经在一些大型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普遍使用,并得到了认可。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生物农药的掘金点在于细分市场,例如种子处理剂、根系功能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特殊代谢产物的商业化。在以果蔬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市场,土传病害和线虫等的发生面积仍将会继续增加,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打开,微生物农药的用量会继续增长,所以厂商要重点关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产品研发和产品登记。同时,随着果蔬种植端对提质增产的追求,全程生物解决方案的使用面积将继续上升,厂商还是要围绕作物做文章,立足产品,做定制化的方案服务。
农药市场
还将承压前行
都说2024年的农药市场或将更加艰难,确实,如果用一个词来为2024年上半年农药行业作结,那一定是“低迷”。
进入2024年,在全球宏观经济衰退、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农药行业去库存下行、市场需求恢复缓慢、产能扩张供应过剩急剧增加、企业同质化竞争惨烈、主流品种价格持续处于低位等多种因素交织下,导致产业波动的周期延长。
所以,整个2024 年上半年,农药行业可谓是延续了2023 年的低迷形势。
文/于平平
调研·观察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成本承压,行情持续震荡下行
2024年,农化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草甘膦等大宗农药产品价格逐步探底,农药价格指数震荡下行。
1月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为79.37点,同比去年大跌36.5%。3月农药市场整体依旧处于震荡下跌状态,且跌幅较大,海外市场受需求透支、地缘政治以及汇率变化带来结算风险等因素导致去库存周期延长,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为78.00点,同比去年大跌24.1%,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市场行情继续走低。跟踪的上百个产品中,与去年同期相比,85%的产品下跌。
4月终端春耕备货全面启动,市场需求正向反馈,市场信心有所修复,但是上下游供需博弈依旧,产品走势分化,部分产品价格低位盘整,渠道消化前期库存,终端制剂竞争激烈。5月,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为77.38点,同比去年下跌13.2%,终端市场用药阶段性消化渠道以铺货库存为主,海外市场订单需求陆续释放。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市场行情继续走低,产品走势继续分化,降幅开始放缓。跟踪的上百个产品中,同比75%的产品下跌。
6月,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报76.56点,同比去年下跌11.9%,跟踪的上百个产品中,同比去年73%的产品下跌,农药价格跌破去年低点。
7月,农药市场有回暖趋势,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75.68点,同比去年下跌21.2%,环比上涨10.2%。草甘膦原药行情持续上涨,杀虫剂、杀菌剂市场维持低位盘整态势,部分低位品种止跌反弹,跟踪的上百个产品中,同比去年73%的产品下跌。
8—9月,农药市场指数小幅下跌,整体市场有止跌迹象。8月,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报74.85点,同比去年下跌18.8%。除草剂市场交投谨慎,刚需补货为主;草甘膦原药行情盘整中,内外贸市场交投一般。9月22日,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报75.20点,同比去年下跌13.9%,除草剂市场品种走势不一,跟踪的上百个产品中,同比去年67%的产品下跌。
供需博弈,双草价格刷新历史低价
上半年以草甘膦、草铵膦为代表的除草剂市场在需求不足、供需博弈因素的影响下,也延续了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跌势,走出一波盘整向下行情,销售价格一度逼近原药的生产成本,刷出历史新低。
上半年,国内草铵膦价格整体缓慢下跌,从年初的6.3万元/吨盘整向下至6月底的5.5万元/吨,整体跌幅12.7%。虽然在4月上旬到6月初期间,草铵膦市场止跌回稳,价格在5.55万元左右低位盘整,但市场供强需弱的情况一直存在,因此价格稳定一段时间后,又重新进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受草铵膦价格下行影响,行业盈利空间也不断被压缩,价格逐渐贴近成本线。整体来看,二季度草铵膦价格跌幅较一季度趋缓。截至9月底,草铵膦价格稳定在5.4万元,较2021年高点下跌87%,价格处于10年来的历史低位。
业内人士表示,2022年以来,国内草铵膦企业不断扩产,产能增量巨大,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这是草铵膦价格近两年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草铵膦有效产能达12.43万吨,国内总产能为10.83万吨。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草铵膦生产国,也是草铵膦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年出口量约为3万吨。据百川盈孚统计,目前中国草铵膦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90%,且产能可以满足全球草铵膦需求。所以,受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行业集中度低、应用场景有限等因素影响,从供需层面来看,预计下半年草铵膦依旧难以得到价格回升的有效支撑条件。
和草铵膦一样,上半年,国内草甘膦市场行情也是稳中下行,企业开工率一直维持高位,库存高企,草甘膦原药市场均价为2.55万元/吨,也是处于历史以来的低位。上半年草甘膦原药价格最高点在4月底,为2.67万元/吨,价格最低点出现在6月份,价格为2.52万元/吨。而8月底草甘膦原药企业报价2.48万元/吨,再次刷出新低。
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草甘膦上游原料黄磷、甲醇、甘氨酸等基础原材料价格小幅上涨,导致草甘膦成本有一定上涨,原药的生产成本更是逼近销售价格,导致部分企业长期处于成本线经营,甚至出现亏损。
卓创资讯数据:截至9月5日,黄磷均价在24466.67元/吨,较年初上涨7.62%;甘氨酸价格在11800元/吨,较年初上涨2.61%,且还在上升趋势中。而草甘膦原药报价在2.51万—2.52万元/吨,较年初下跌4.18%,同比去年下跌20%。草甘膦原药理论毛利-1746.50元/吨,较年初下跌240%,同比去年下跌143.20%。
在原材料上涨、成本承压之下,8月底至9月初,新安股份、福华通达、兴发集团、好收成纷纷发布草甘膦调价函。其中,好收成自9月1日起,草甘膦原药及系列制剂产品调价8%—10%;新安股份决定自9月15日起,涨价约5%—10%;兴发集团自9月10日起,价格上调5%—15%。
在业内人士看来,持续低迷的价格行情下,草甘膦企业生产及销售普遍存在压力,为确保草甘膦市场健康发展,企业启动价格调整策略在情理之中,但是三季度是农药需求的淡季,调价的意义不大,因为内贸接受度一般。
据了解,2023年全球草甘膦原药产能约为118万吨,生产企业总计在10家左右,其中拜耳产能约37万吨/年,居全球第一,剩余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企业中,兴发集团产能为23万吨,福华通达为15万吨,新安股份为8万吨,好收成为7万吨,江山股份为7万吨。需求方面,国内草甘膦80%以上都用于出口。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农药贸易总体同比量增、额降。其中,我国农药进出口货物数量为77.12万吨,同比增长45.1%;第二季度农药出口额为152.94亿元,出口量为76.28万吨;上半年出口环境整体未发生剧烈变化。但是,1—7月,草甘膦出口量达到34.9万吨,同比增长超过200%,显示出强劲的出口增长势头。
在出口持续向好的形势下,业内普遍看好草甘膦下半年的价格走势,截至9月22日,草甘膦原药企业报价2.52万元/吨,跟8月份的2.48万元/吨相比确实小幅上涨。但基于下半年国内农需清淡,原材料价格高位,企业竞相压价,草甘膦价格会偏强运行,出现大涨的行情很难。
企业上半年业绩惨烈
上半年农药市场的低迷,企业的压力还体现在报表的数据里。
8月底,45家农药上市公司2024年半年报披露完毕,谁最赚钱?谁又是亏损王呢?
45家企业中,营业收入实现增长的有21家,净利润实现增长的有12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只有诺普信、新安股份、国光股份、中农立华、新农股份、农心科技、ST红太阳、植物龙、新龙生物、托球股份10家,占比只有22%。
安道麦A、蓝丰生化、颖泰生物、雅本化学、中农联合、丰山集团6家企业上半年则陷入亏损泥潭,分别亏损8.95亿元、1.39亿元、7938.41万元、5201.36万元、3257.77万元、2238.77万元。
据安道麦A披露,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上半年全球农药行业低迷,大宗植保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渠道采购倾向即时模式,导致公司整体销售量下滑,其中公司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下滑10%,销量同比减少4%,进而业绩承压。
调研·观察
调研·观察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下半年市场还将承压前行
总结来看,一季度,国内农药市场在低迷的氛围中开始,农药市场整体处于震荡下跌状态,且跌幅较大;二季度,终端市场库存逐步消化,应季刚需交投增量,但草甘膦、草铵膦主流品种不断刷新历史低位。那么,未来的农药市场会怎么走?
进入9月底,上游原药工厂陆续开工,下游制剂工厂开始规划明年产品,陆续储备成本线品种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部分除草剂品种已出具冬储政策,其他品种仍需加强关注,产业链各环节需密切关注开工率、库存、成本、供需变化,来灵活应对市场波动。
对于农药市场未来的走势,业内人士表示,整体来看,在各种利空因素的交织下,农药市场的低迷形势不会有太大的改观,市场还将承压前行。因为从8月开始农药市场逐步进入淡季,主流农药品种低位震荡盘整为主,预计短时间内农药市场仍然以渠道库存消化为主,内外贸刚需备货为主,不会出现大跌大涨的情况。
对企业来说,面对更艰难的未来,生存之道是什么?下半年又将如何破局?
农药行业营销实战专家刘新兆老师提出了应对市场低迷的四大出路:一是回归市场本质。解决农户问题,了解农户需求,提供有质量的产品方案,从农户收益中分得合理利润。二是探索技术营销模型。寻找价格之外的市场营销手段,提供价格之上的技术服务,做好关键病虫害解决方案。三是构建厂商一体的渠道生态。打造长期合作的厂商模式,通过共赢、多赢做好销售闭环,与适合的经销商共同发展,帮助提高经销商发展能力。四是借机重构产品生态。打造优势品类,依托原药或技术壁垒,培育具有企业特色或成本优势的品类。农药制剂不能当原药卖,原药思维做制剂难以形成品牌,尤其是新产品、复配产品。
也就是说,下半年农药企业需要在经营质量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战略层面精雕细琢,还要在产品价格上精打细算,以新思路寻找新出路,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利他的思维做价值服务,与行业共生,与渠道共创,与用户共赢才能有持续前行的力量。
COVER STORY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
申艳林:
只做能为用户
文/张港港
解决问题的好产品
说起农资行业的现状,业内不约而同都在说难做。
真的难做吗?其实也不然。
走访市场,总能听到有人说“坚持自己的打法,就不会觉得难做”等诸如此类的说法。
很明显,市场是否难做,取决于经营者的市场思维。
对于河南瀚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斯”)来说,做能为用户解决问题的好产品,聚焦作物和区域,并且坚持把这条路走到底,是其“反内卷”且持续增长的核心能量。
金秋十月,笔者一行走进瀚斯,与瀚斯总经理、创始人申艳林进行了交流。
河南瀚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创始人 申艳林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1995年,19岁的申艳林说干就干,东拼西凑500块钱就开起了农资店。
“那个时候没有门店,就是在家里的老屋,支个床板当柜台。家里也没有人从事这方面的事业,父母都是农民。刚开始卖农药是因为家里种地用得到,自己卖的话家里既省钱,还能帮村里人解决问题。”申艳林在提及这段时光的时候,眼中充满光彩。
刚开始的时候,只要能给村里人解决问题的药申艳林都卖。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小麦、玉米、苹果树、梨树、蔬菜……什么病配什么药,慢慢也就把技术和经验积累起来了。
由此,也奠定了瀚斯坚持“做能为用户解决问题的好产品”的理念。
“1996年我20岁,店里的产品已经不只有村里人来买,方圆20公里的都会来。忙起来的话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一天都闲不下来,当时销售额已经有200多万元。”申艳林笑道。
2000年,申艳林离开村庄到商丘做起了经销商,5年时间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元,他靠“产品+技术”迅速打开口碑,获得了零售商的认可。
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把第一步迈出去
浑身充满着一股劲儿,是笔者对申艳林的第一印象。
从业30年,申艳林甚至还拥有着少年时的热情和心态,对事业满含深厚的期望。
随着农资行业的发展,渠道开始扁平化,市级经销商在市场中不再占有太多优势。
申艳林对市场的敏锐度一直都很高,此时的他也意识到了危机。
如何摆脱销售困难?瀚斯应运而生。
那一年是2005年,申艳林29岁。也正是因为前期积累的经验,申艳林才能带领瀚斯在10年内建成产能8亿—10亿元规模的农药企业。
瀚斯的迅速成长,很好地契合了申艳林的个人风格:想到就立马去做,想做的事情就坚持去做。
从现状中找出路
持续增长的本质是专注做自己
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有什么特点?
诚信经营、脚踏实地、良性发展、始终如一、跳出固有圈子不断学习。
这些特征,是企业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瀚斯在短时间内快速长出血肉的基础。
对于申艳林来说,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在于外界对河南企业的偏见,所以前期的称呼一直是“青岛瀚斯”。
“刚开始在商丘做经销商的时候,跟厂家说我是河南商丘的,想代理产品,对方直接就说不跟河南合作。成立公司之初也有这种情况,产品发到徐州客户那里的时候,人家一看是郑州发过去的就不提货。”回想起来这段日子,申艳林还是会感叹,早期瀚斯想证明自己的这条路举步维艰。
经过数年经营,有了一定发展和盈利后,2009年申艳林决定回家乡建厂,同时也将名称改回了“河南瀚斯”。
从最初的13亩地,到2013年的27亩地,再到2015年的130亩地,2017年8月31日,瀚斯生产基地正式完工。目前,瀚斯已经拥有4大车间、4大仓库、2栋办公楼及6个辅助设施。生产基地具备展膜油剂、片剂、悬浮剂、干悬浮剂、微囊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可溶液剂等多个剂型的生产和检验能力。瀚斯旗下已经包揽了河南瀚斯抗性杂草技术防治有限公司、河南中盈病虫害防治有限公司、河南爱田地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等共计8家子公司。国际贸易方面,在东南亚、非洲也进行了布局。
“我们生产厂区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制剂行业依然是前沿的,因为最初建设时就是按高标准设计的,还获得了‘河南省绿色工厂’殊荣。2017年河南绿色峰会在商丘召开,很多公司来公司参观,从那个时候开始,外界对我们河南企业就产生了巨大的改观。”申艳林颇为自豪。
突破被固化的印象
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任何一棵大树,都是从小树苗开始成长的。
在生长的过程中,它经受了四季温度的变化,日晒风吹的磨炼,以及可能被随手路过的人折断的风险。
持续为终端种植户做深度服务
在瀚斯初创时期,省外农资企业的模式可能是一个销售人员负责一个省份,价格可以压到最低但是没有服务。但彼时瀚斯的模式已经有深度分销的雏形了。
“做这些是出于对种植户负责任,出于对河南企业的形象负责,别人能做好的我们也能做好。”申艳林如是说。
除此之外,瀚斯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是其获得青睐的一大原因。
之前的种植户更依赖外企,第一是外企的品质够稳定,第二是企业的服务随时都在。
瀚斯之所以能够快速响应市场,解决当下问题,在于从上到下的贯通性,时刻把客户和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今的瀚斯,又推出“两田四会”和“135+”服务工程。
“135+”服务工程,旨在围绕1个战略客户,延伸出3个核心客户,再对接5个终端的种植大户,实际数量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增加,结合每年人均60场的“两田四会”,为终端的种植户做深度服务,持续真正地帮助客户和农户解决问题。
不断为共同奋斗者赋能
瀚斯的办公楼,有三个茶水间,有吃饭的餐厅,有图书阅览室,累了还能喝上一杯卡布奇诺。
在和申艳林交谈的过程中,他也不断地表示,瀚斯的宗旨是不管企业做得有多大,希望员工在这里都能感觉到幸福。而且作为企业,只有踏踏实实把基本工作做好,把产品做好,自然而然地就会获得用户认可,员工也能看到未来,才能安安心心工作。
据了解,瀚斯还会让管理层干部进行能力提升,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申艳林认为,核心干部就是公司做强做大的基石,只有他们懂管理,才能真正地让公司活跃起来。
交谈中,笔者询问申艳林,从零售商到经销商,然后再到制造企业主,更喜欢哪一个身份。
申艳林表示,做零售商的时候想法很简单,每天就是给农户看病治虫,感觉自己很有价值,也很幸福很充实。那个时候也是被需要感最强的时候。
似乎在这个瞬间,申艳林又成为了那个19岁的满腔抱负、意气风发的少年。
“人还是要走出去看一看的,走出去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才能知道别人做的好在哪里,向对方学习,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好。”
对于瀚斯的未来,申艳林看得很通透。
虽然现在的农资行业市场波动大,竞争加剧,环保压力增大,行业政策不断调整,甚至在新成分和新产品的开发方面也颇有难度,但是市场内卷是市场的问题,只要瀚斯秉持着持续奋进的态度,优化产品结构,聚焦优势作物,踏实走好每一步路,增长也不是问题。
优秀的企业其实可发掘的价值和优点很多,就像瀚斯,走进瀚斯才更懂瀚斯。
当前的农资行业产品类型多样,原材料应用错综复杂,想要占得一席之地必须有别人超越不了的优势,比如技术壁垒、产品性能、聚焦作物、高标准服务。
最初的瀚斯决定专注于除草剂,笔者不禁问其缘由。
申艳林回答道,2007年的时候,因为风险大,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敢做除草剂。自己敢做,是因为当零售商、经销商的经验积累了关于除草剂的经验,也懂植保技术,心中有数。而且,做产品就是要聚焦,聚焦一类产品、一种作物,才能支撑企业走得长远。
2017年,算是瀚斯的一个发展拐点。在这之前瀚斯一直在专注做除草剂业务,在这之后瀚斯就把植保营养相关业务都囊括在内。对这样的变化,申艳林这样解释:是时候了。
“以前生产能力跟不上,眼界也不行,资金也跟不上,不敢贸然去做拿不准的事情。决定2017年扩展业务板块,意味着瀚斯要改良发展,而且也有能力支撑一些杀虫、杀菌产品的生产,也是从这个时候瀚斯迈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时至今日,瀚斯已经形成以“除草剂、杀虫杀菌剂、作物营养、种衣剂药肥、社会化服务、园林绿化”为主业的“六轮驱动”发展格局。布局的主要证件已经有140多个,预计到2026年证件可达到300多个,完全能支撑瀚斯各个业务板块的发展和未来。
除了登记证件,瀚斯也在推进申报专利等工作,年投入过千万元。
相应地,随着服务内容的增加,瀚斯的销售、技术、服务团队人员也在不断增加,2025年预计扩充至350人。申艳林表示,研发方面也在加大力度,每年的研发费用在500万元左右。产品力是很重要的,产品做不好,说得再好也没用。
聚焦产品,实现持续增长
在瀚斯的办公楼里,文化墙上写着“行为理念:对己自律,对事负责,雷厉风行,以终为始”“执行理念: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立即行动永远是最有效的执行”。
企业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整体状态,所以瀚斯的增长有一部分也可能源于瀚斯现在所形成的文化,高效开会解决问题,对市场变化有快速反应能力,及时调整产品定位方向。
“瀚斯现在整体都会进行分层分级考核,从上层到基层,每个层级考核相应的任务,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惑,公司也会及时去赋能指导,为的就是要把工作执行落地。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团队在高效运转,企业不断地向上走。”申艳林对瀚斯的方向很明确,从市场产品的投入,到人才的培养,再到做好服务聚焦入户;战略定位把握得也很准,通过“143规划”全面提升瀚斯,未来5年要进入中国农药制剂行业全国前十强。
明确目标,并为之努力
一个中心:快速聚焦增长
四个建立: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精细化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个打造:打造团队执行力,打造核心业务人员岗位胜任力,打造团队协作力
“143规划”
以农户为本是成功的捷径
MARKETING
营销·时评
营销·时评
农资与市场视频号
消费心态回归理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高价失灵”,准确来说,是低配高价不再被消费者认可。不少高性价比的产品与品牌正是抓住了这一心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弯道超车,譬如初期的小米、比亚迪、名创优品。也有一些走中高端路线的品牌,在消费“逆升级”的趋势下,选择降价来挽留客户,譬如喜茶、奈雪、海底捞等都降低了均价。
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智能服务商QuestMobil的报告,在当前的互联网上,理性消费已经成为热词,不少网友都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的购物经验。
但同时,理性消费也不意味着一味追求低价,同样在QuestMobil的报告中,显示当下的消费者除了关注价格,也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品牌和消费体验。在消费者做决策时,对价格的关注度为60.1%,质量为60.5%,品牌为59.8%,消费体验为34.2%。其中,对质量的关注度较往年明显上升。
这表明,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的同时,也不意味着放弃了对质量的追求,相反,如今愿意为质量买单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在这一趋势下,质价比的概念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魏婉新
营销·时评
质价比如何“拿捏”消费心理?
农资企业该如何跟上节奏?
伟大的哲学家卡尔·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
换而言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可能跳出人性的框架。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走出高速增长期,处于换挡期,消费者的消费观变得越来越明智和审慎。而农资行业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也必将迎来消费变革,出现新的消费趋势。
前些年,性价比一词横空出世,成为无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消费追求,也成就了一批高性价比品牌。而当下,比性价比更能概括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新词语—质价比,成为热词。
质价比是一种怎样的消费态度?与性价比相比,质价比更优在哪里?农资品牌又该如何抓住质价比这一趋势,实现风口起飞?
质价比时代来临,
营销·时评
营销·时评
农资与市场视频号
质价比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而目前在整个消费市场,特别是农资市场,将自己定位为高质价比的品牌并不多。因此,不少农资企业在面对质价比这个新风口时总不免无所适从:质价比理念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的产品?又该怎么把握?
笔者认为,质价比是个好概念,但是并不适合所有品牌,正确的品牌配上合适的概念,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后入场的品牌
笔者是一个喜欢网络购物、直播购物的人,前一段时间在抖音商场购物时,发现其购物活动的定位为“超级心跳质价比”,具体活动规则是和许多知名大牌合作,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让用户以实惠的价格买到大牌好物。
这是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的质价比定位活动。
抖音电商为什么选择质价比?因为相较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老牌购物平台来说,抖音电商是一个“后来者”。它入局较晚,尚未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明确的认知。譬如淘宝是老牌,京东卖品牌,拼多多是低价,而抖音电商则要另辟蹊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单纯卷价格还是卷品牌,都无法“推翻”前者,因此,抖音电商选择另辟蹊径,用“低价+大牌”的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也即是质价比战略。
在农资领域也是一样,当你所做的品类已经有头部品牌,或是所处的价格带已经十分拥挤时,可以尝试用“低价+品质”策略突围。爆火的小米汽车,不正是这样吗?
缺少成本优势的品牌
前两年,大厂买矿的风潮愈演愈烈,但今年似乎已经有所平息。开始平息也意味着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定型—该买的都已经买过了,没买的一时半会也买不起。
买矿的主要原因,是向上游布局,将原料供给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而降低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在激烈的价格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规模化优势或者雄厚家底的品牌,在价格竞争中必然落于下风。且性价比风潮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已成为红海,维持低价对一般品牌来说越来越难,发展到最后,就成了赔本赚吆喝。因而,质价比反而是最适合缺少成本优势品牌的道路。
从商家角度,适当地强调质量、提高价格,能够提高利润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会牺牲产品质量,从而赢得农户的信任,建设品牌价值;从种植户角度,一批对作物品质有要求但又无法负担高价格产品的农户的需求得以满足。
缺乏差异化竞争力的品牌
做第一很难,因而有人说,可以做不同。但事实上,做不同也很困难。中国农资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尚未被挖掘的蓝海市场,多么小众的种植问题和作物都早已有了入局者。想要做差异化,除非做细分的细分,或是有远超一般企业的科研力,前者市场太小,难以成型,后者要求太高,困难重重。
对于尚未找到或是很难建立起自己差异化竞争力的企业,走质价比道路,是相对简单可行的逻辑。而在高端或低端市场已经建立起自己明确认知的品牌则不适用。
如果品牌定位是豪华和高端,那么质价比并不是合适的定位策略。高端品牌更多依赖于品牌溢价,消费者愿意为品牌的象征意义、设计感和独特性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如果过度强调质价比,反而可能降低品牌形象。
对于聚焦低端市场的品牌,强调质价比可能会导致“德不配位”的情况,即品牌无法实际提供与其宣称的质价比相符的产品,最终可能会遭到消费者的反噬和市场的负面反馈。
那么,质价比究竟是什么?和性价比又有什么区别呢?
质价比,指的是产品质量与其价格的比值,通过评分或是类比,将质量数字化,再用质量除以价格,数值越大,代表质价比越高。可以看出,影响质价比的有两个因素—质量和价格。要提高质价比,可以提高质量,也可以降低价格。而性价比中质量是不变量,更多追求的是价格的降低。此外,在受众、用户评价、用户忠诚度等方面,性价比与质价比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虽说影响质价比的因素有质量和价格两个因素,但其核心更多仍在于质量,即同等价格范围内,产品能有多好的质量,或是能提供多好的功效。而性价比的核心更多在于价格和功能,可以适当放弃一些品质。
举个例子,农资市场中许多白牌产品,该有的功能一个不少,如提供营养元素、杀虫除害、调理土壤等,但价格比品牌产品低得多,用户选择这类产品,追求的就是性价比—功能一个不缺,价格低,虽然实际功能表现另当别论,但价格是首要选择因素;另一类产品,有一定品牌背书,售后有保障,功效看得见,而价格相比真正的高端产品又有足够的竞争力,用户选择它,是希望用合理的价格得到更好的体验,这就是质价比的选择逻辑。
通俗来说,质价比击中的,就是当前最流行的“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的心理:产品可以贵,但一定要物超所值。
哪些品牌可以强调质价比?
营销·时评
营销·时评
农资与市场视频号
文/刘千里
农资行业
质价比对农资品牌建设的启示
质价比策略为找不到品牌升级方向,或是销量提升无门的企业指出了一条道路,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有不小的启示。
要找到正确的受众群体
想要用质价比理念实现弯道超车,就要先明确,追求质价比的人,究竟在追求什么?哪些人是质价比产品的受众?
根据第一财经发布的《2023消费趋势观察》,信奉质价比的人群,不冲动消费,既拒绝无理由的溢价,也不喜欢无品质的低价消费。简单来说,就是优价和质量,他们都要。
这类人群不吝啬花钱,但更追求把钱“花对地方”,因此,他们会货比三家,不断权衡。
具体到种植业,质价比产品面向的是那些追求作物品质和产品质量的中端种植者,他们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盈利能力,但是资本背景并不雄厚,无法不计成本地投入高端产品,更期待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物超所值的产品与服务,这时,兼具质量与价格的高质价比产品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这类种植户,也是高质价比品牌应该重视把握的受众。
要持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体验
无论面向何种人群,提升产品质量都是企业的第一要务,对于强调质价比的企业来说更是重中之重。
质价比与性价比最大的差异,便是质量的不同,受众愿意为高质价比产品适当支付更高的价格,但前提是产品的质量与体验要满足期待。
2024年的农资行业,能看到各大企业都在强调自己的技术力与产品力。有进驻中国的外企,凭借积累多年的科研经验,在同类型产品中脱颖而出;有深耕行业多年的老牌企业,重新评估自身产品的价值交换能力;也有定位明确的特肥品牌推出其最新研发成果,只为给种植户创造更大价值。
虽然当下消费降级愈演愈烈,但整体消费水平下降,并不意味着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降低。相反,适当调整价格但提升产品质量,不仅能够让受众觉得物超所值,获得市场份额,也能为将来的品牌升级打下有力基础。
要保持市场敏感度,正确应对市场变化
仍然以小米为例,最初的小米走的是“极致性价比”战略,在智能手机动辄三四千元的时代,小米靠1999元的价格打开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手机被称为“屌丝机”,虽然销量可观,但口碑并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通过不断研发提升性能,再加上与之匹配的营销活动,小米成功打入中高端市场,甚至成为能够和苹果、华为相提并论的国民品牌。现在再提起小米,已经是质价比的代表品牌。
实现这一蜕变的,正是小米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看到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
农资企业也应该在发展中保持理性的判断,从宏观角度观察市场趋势,不断调整自身定位,提供能够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当下的农资行业,虽然价格战打得火热,但底层的竞争逻辑仍然是效率战—谁能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谁就能获胜。因此,当行业回归本质,竞争的核心一定是质价比的提升。
“优质+平价”得出的极致质价比,才是在未来制胜的关键法宝。
内卷的底层逻辑与出路
“把牛奶倒掉也不低价出售或者直接给穷人。”以前我们很多人会以一种批评的态度来看这一现象。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可能很好地保护了商业生态。
内卷的根源是商业生态的破坏,而内卷的结果亦是商业生态的重新构建。
当下的农资市场内卷严重,需求疲软、供需结构失衡、产品同质化、创新概念化、推广乏术、价格厮杀……
但是,除了内卷,我们还有别的选择!
那么,农资行业内卷严重的底层商业逻辑是什么?除了内卷,农资经营的出路在哪里?
营销·时评
营销·时评
农资与市场视频号
盲从跟风扩张导致商业生态无序
2015年,农资电商爆火,大有颠覆农资行业之势,不谈电商似乎企业就落伍了,于是各大企业纷纷上马布局,之后便是一地鸡毛,电商回归平静与理性。
2015—2018年,在大疆农业、极飞农业等企业的引领下,植保无人机发展得如火如荼,企业多时高达300—500家。而到今天,农业无人机厂商仅剩不到10家,有竞争力的仅有三四家,其他厂商都烟消云散。
2016年,农资与市场传媒率先提出特肥这一概念,仅仅8年的时间,国内大大小小的特肥企业发展至数万家,农药、肥料企业纷纷涉足,特肥在春天便已开始红海厮杀。
2023年,氯虫苯甲酰胺化合物专利到期,产能也呈现飙升态势。截至2023年底,氯虫苯甲酰胺原药产能已飙升至20万吨/年,然而全球氯虫苯甲酰胺需求量约为1万吨/年,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该产品几乎无利可图。同样产能严重过剩的还有草铵膦,价格从19万元/吨跌到5万元/吨,从暴利到微利到无利可图,也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
当下,随着复合肥、农药的白热化竞争,许多企业纷纷入局药肥,药肥市场也进入了“火拼”阶段……
农资行业这样的跟风案例数不胜数。当一个风口到来的时候,很多企业总想借着风口飞起来,害怕错过风口,即便可能会重重摔下来。其实,盲目跟风是一种机会主义和投机主义的思维,是大多数人的思维,但不是优秀企业家的思维。
的确,选择很重要,趋势很重要,风口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要盲目跟风,有些企业的快速布局是战略,而大多企业的布局是因为自身没有战略、没有定力,所以盲从,因而很难取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农资企业要不要借着风口和趋势做市场大热类的产品,要基于自身的实力条件、市场洞察力以及布局之后的操作路径等做决定,而不是盲目跟风。做企业更多还是要基于客户和用户的需求,做创新做价值,一砖一瓦筑高台。
盲目跟风扩张,导致了局部的供需结构失衡,使商业生态变得无序,行业的内卷便开始了。
价格战进一步破坏商业生态,加剧内卷
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行业的价格战,这无可避免,但是如何参与和应对价格战,如何远离价格战,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
价格战破坏的是整个产业链。所谓的价格战,就是用低价作为核心手段乃至唯一手段来开发市场,挤压对手。但商业生态是依托产品、渠道、价格、推广、服务、利润、团队为一体的经营,所以一味打价格战,只会导致商业生态被严重破坏,都来打价格战就造成严重的内卷,导致企业既不想打又没办法不打。
农资行业的内卷也反映了“牛奶倒掉却不低价或免费给穷人”这一现象中涉及的供需关系、价格机制以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内容。
牛奶倒掉不低价给穷人的现象主要是由供需失衡造成的,在经济危机、市场饱和以及产能过剩时,过剩的产品往往会降低其价值,进而影响生产商的利润。因此,生产商宁愿将其销毁也不愿以低价销售给需要的人。
从成本核算上来说,免费赠送牛奶不仅要承担养殖成本,还需要额外承担保鲜、运输、杀菌、包装等成本。此外,如果免费赠送或者低价出售,生产商还需要承担可能产生的赔偿责任和储存成本。因此,在产量过剩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消化时,倒掉牛奶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商业生态是依托产品、渠道、价格、推广、服务、利润、团队为一体的经营,所以一味打价格战、一味低价,只会导致商业生态被严重破坏,都来打价格战就形成了严重的内卷,导致企业既不想打又没办法不打。
所以,为了保护牛奶经营的商业生态,倒掉牛奶反而是更优的选择。有时候,农产品价格低,农民也是宁愿把西瓜、蔬菜丢在地里或者倒在沟里也不免费送人与其有部分相似之处,只是农民考虑的是成本核算,而企业考虑的是持续经营。
从厂家品牌和信誉上来说,如果免费或者低价赠送牛奶,那就很难去保证牛奶质量,即便是免费送给消费者,如果喝出问题了,还是要负责,甚至反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基于以上原因,就能理解为什么要把牛奶倒掉,这是为了不让过剩和低价去破坏经营的生态。
什么样的企业才算是一个好的企业?不是说这个企业只为用户考虑,也要能够构建一个良性持续的商业生态,这个企业能够让供应商、代理商、员工以及用户都从中获益,实现共赢,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责任心的企业。
农资行业是一个尤其讲究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行业,在产能过剩之下,低价席卷行业,就是在内卷内耗,在破坏农资经营和服务的商业生态,最终没有人会受益,包括低价购买农资的种植户都未必受益,因为农民需要的也不是低价,而是通过产品和服务赚取收益。
就像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所说:“低价会让企业走向死亡,这种行为是在利用人、利用产品,扼杀你自己的商业生态,去培养顾客不好的消费习惯,让他们只是想着去占便宜、贪便宜。所以,低价不只是一种不成熟的事情,还会将我们的顾客引向无知、引向痛苦,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低价之下,何谈利润和共赢?
没有利润,何谈质量和服务?
没有质量和服务,何谈农民增产和增收?
没有增产和增收,农民又如何有使用农资产品的积极性?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由低价竞争引发的内耗和内卷漩涡。
企业可以在规模成本优势下低价,可以在组织效率提升和降本增效下低价,但是不能一味乱低价,杀敌一千,自损一千,这种内卷,大家谁都不好过。
农资经营,除了内卷还有别的选择
盲目跟风、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战,都不是个体企业能轻易避开的,对于这些破坏商业生态的行为,作为个体企业只能自省和理性,维护企业个体经营的良性生态环境。
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内卷,一方面又要避开内卷。
第一,在市场大热产品面前,要保持理性和战略定力,如果没有资源性或技术性优势,就要避开大热产品,坚持走自身的优势长板路线。
比如当下的特肥、药肥、氯虫苯甲酰胺等赛道,看上去很美好,实际上却过于拥挤。像坚持做长效杀虫剂的六夫丁、专注新农药创制和生物育种技术的清原农冠,在这时就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坚守经作小虫领域的南宁泰达丰,依托小虫杀虫剂半年逆势增长3000万元;绿业元专注在提质增产剂赛道上;四川国光专注植调剂作物应用技术,建立了同行无法逾越的壁垒……行业内的跟风者很多,但总有专注者能脱颖而出。
第二,内卷之下,要依托技术、资源和市场应用等优势开辟差异化新赛道。
如近年来农资与市场传媒服务的在行业快速出圈的几个差异化品类代表企业:四川络布开辟飞防级磷酸二氢钾新赛道,做“一米宽万米深”的事业,把常规又内卷的磷酸二氢钾做出了新高度;浩辰生物依托植物提取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将植物源磷酸二氢钾做到行业瞩目;施派作物用10年技术研发与应用优势,将植调与药肥完美结合,成为植调药肥新品类创导者;四川爱隆依托吉隆达集团的资源与技术优势,成为有机微量元素的头部品牌……市场很卷,走出差异化是远离内卷最有效的路径。
第三,积极应对价格竞争,也要通过提档大单品或大方案避开价格竞争,打开行业天花板。
营销·时评
营销·时评
农资与市场视频号
刘春雄老师认为,内卷的逻辑就是要死一批企业,让卷不动的企业放弃。在存量乃至缩量市场,幸存的一定是双线作战的企业:一方面,能在低端产品上积极内卷,给竞品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打开行业天花板,实现主流产品换挡,打造新增量大单品或做强大方案,收获高价值用户群。这一逻辑非常适合农资行业:有了主流换挡的大单品,就不惧常规产品和低端产品的价格战。例如在复合肥主流企业竞争无比激烈的河南市场,拉多美实现新增量,靠的不是传统复合肥产品,而是拉多美高塔腐植酸钾4.0系列,用高端产品中的天花板,去收获高价值客户和用户群体。再比如一些大平台,用常规的磷酸二氢钾或者除草剂等做价格内卷竞争,但是又在特肥、植调等领域造就新大品。又比如四川络布不惧常规磷酸二氢钾的价格竞争,也是因为能够在磷酸二氢钾上不断开创新主流,研发出增值型颗粒磷酸二氢钾、增值型液体磷酸二氢钾等等。
打价格战企业不能一味埋怨和抨击,也不能消极被动地被迫卷入,而是要有策略地积极地应对。
第四, “产品质量+推广力+服务力”是当下的基本竞争力,更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产品想做出明显差异化已经很难了,开创新品类新赛道,更是难上加难。那么,远离内卷竞争的核心就是在坚守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打造新的推广力与服务力,这也是避开价格战的基础动作。因为低价是很难有质量保证的,与用户也是没有黏性的,而服务和质量构建的信任是有强黏性的。
如何打造新推广力与服务力?一是做好团队人才的培养与利益的再分配,包括组织体系和考核制度的创新;二是加强标杆市场、样板市场打造,加大对核心客户、重点客户的赋能;三是实现渠道数字化推广,加快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广上用有效的激励与连接实现企业、客户与用户的联动,实现传播与渠道的双驱动;四是回归产品销售的本质,让用户看得见效果,联合渠道高效开好“两田三会”,并最大限度地做好传播,打造推广与服务新场景,这是特肥、药肥、功能性肥料以及新品销量提升的基础路径。这方面很多农资企业虽无法复制绿业元模式,但是完全值得去学习跟进。
行业内卷是既定事实,它破坏了农资经营的生态,但又重构着农资经营的新生态。在内卷之下,如何构建起自身的良性经营生态,让自己置身大内卷之中,又不为内卷所困住才是最重要的。有能力的人有理由选择不内卷,不跟风热门产品,不一味做低价竞争;保持战略定力与创新力,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开辟差异化的新赛道;坚守产品质量,打造新推广力和服务力。不向内卷妥协,农资经营的增长之路才会越走越远。
那些未被淘汰的经销商,
农资经销商要被淘汰了?
从农资电商与大零售兴起开始,关于农资经销商何去何从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赞成彻底淘汰经销商环节的极端派有之,无限夸大经销商价值的赞成派有之,想要从经销商变革中获利的竞争者、厂家、业务员也不少。
但是,农资经销商真的会被淘汰吗?
这个答案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否定的。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经销商终究被取代的言论,也会时不时听到某某农资商转行的消息,但农资经销商这一群体仍然存在,且不乏发展得很好的佼佼者。
都在向何处进化?
文/魏婉新
营销·时评
营销·时评
农资与市场视频号
经销商这一群体不会被淘汰,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经销商都能高枕无忧—“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农药经营单位要由2020年的32.5万家减少到2025年的30万家。这意味着在5年之内,将有近1/10的相关从业者被淘汰。
农资行业进入新时代后,转型阵痛不可避免,群体内进行分化也是理所当然。不能满足各方需求的经销商生存环境被不断压缩直至淘汰,能跟上时代的则能再次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的领头羊。
那么,那些不被淘汰的经销商是凭何优势存活至今?其他尚未转型的同行要向哪方面努力才能成为“幸存者”?
其实纵观农资行业那些活得还很好的经销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条道路:
要么在既有道路上深耕,做中间商中的佼佼者。
其实传统经销商的本质,就是中间商,现在这个道路依然走得通,只不过出现了效率更高、价格更低、覆盖面更广的新对手,如电商和大零售,赚走了这一部分利润。而想要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经销商,就要随时代要求而改变。
不可能被淘汰的经销商环节
前些年,农资行业姗姗来迟,跟上了快消行业的发展步伐,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也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农资电商和连锁大零售的冲击下,不少传统经销商的业绩都受到了影响。但同时,也有能够随市场和需求变化的群体,蜕变成为头部。
群体内部也许会有分化,但可以确定的是,经销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有其不可被替代的理由。
什么情况下,一种事物会被彻底取代?当这类事物的核心功能已经毫无用处,或是被完全替代的时候,譬如有了替代品的高毒农药。但农资经销商的核心功能价值依然存在,并且不可替代。
首先,经销商最主要的功能是向分散的用户提供产品。
在我国,80%的农户是中小农户,数量超过2亿户,且十分分散。在这样的前提下,没有任何一家农资厂商,敢打包票能靠自己把生产的产品覆盖到每一个县、镇、村。想要把产品往终端延伸,依靠的就是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细密的经销商。省代辐射市代,市代影响县代,县代管理镇代……这种最传统但也最有效的代理方式,才能保证厂家的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其次,经销商拥有众多厂商无法企及的资源。
譬如资金资源。厂商生产出来的货物,需要卖给经销商,才能实现资金回笼、扩大生产。尤其是在行业发展趋于缓慢的时候,经销商就相当于“蓄水池”的功能,承担了极大的资金风险,而这也是厂家直营无法替代经销商的一大原因。
再如人脉资源。在乡村社会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人情世故来为产品和品牌赋能,熟人推荐、乡亲背书的可信度在基层销售中远远胜于虚无缥缈的专家学者。因此,在当地拥有强大人脉的经销商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长久经营积攒下来的信誉也能让新品牌更快地打开市场。
最后,厂商产品的一大部分附加价值,必须通过渠道来实现,除了已经提到的信任度背书外,农资销售不可缺少的服务、示范、售后、产品组合,都需要经销商,或者是厂家业务协同经销商提供。
受限于行业的特殊性,农资行业想通过网销或者直营,实现对中国超过2亿户的中小农户的直接覆盖非常困难,也一定会付出无法承担的代价。因此,农资经销商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决定了这一群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会被淘汰。
不想被淘汰,经销商该向何处进化?
广西汇福达总经理朱继学认为,大批发商未来发展的战略核心一定是好的产品,尤其是产品结构优化,要不断根据市场、客户和用户的需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因此,要赚卖货的钱,首先就要学会升级产品组合,将各类产品进行功能化定位。譬如有些产品的功能是拓展渠道,有些是利用品牌影响力塑造企业形象,有些是跑量,有些是做利润,有些是与厂家维系关系,还有些是进行新品类的试水……一个健康的中间商,需要把控各种定位产品的组合,实现整体化,来保障最终的整体利润。
其次是要掌握产品的主动权,争取稀缺性、差异性产品(譬如汇福达获得了英国欧麦思这个全球性品牌的授权),并根据本地种植需求进行再开发,用核心产品支撑起其他非核心(但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产品的销售。
此外,随着农户购买方式的改变,经销商的销售渠道也可以随之调整。传统经销商的下游是低一级的经销商或零售商,再往下就是一户户具体的使用者,而现在已经有许多经销商开始下沉到这一层面,譬如在东北、云南、山东等地出现的仓储式农资零售店,绕过传统零售商,直接与成千上万个种植户建立销售关系,也是不错的销售方向。
要么创新模式,整合资源,进化为平台商或服务商。
传统经销商是在从产品上赚钱,而现在大部分农资经销商转型的目标,是跳出这一模式,寻找在农资(或是种植业)上下游中的其他赢利点。
譬如做自有品牌。随着信息壁垒消失和种植户用肥用药技术的进步,无意义的品牌溢价越来越不被接受,就给了一部分农资商做自有品牌甚至发展自建工厂的机会,这是在赚生产部分的钱;再譬如现在很多经销商都十分重视作物聚焦,在单一作物结构市场专注一两种作物,从种业到种植再到建立品牌打通销售,这是已经有许多优秀者证明过可行的道路;或是做技术服务,通过基地诊断、需求沟通来做定制化技术服务,卖独一无二的技术方案。
此外,围绕中游做联盟,围绕下游做指导,都是适合中部以上经销商的转型方向。具体操作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不断探索。
同时,无论选择了哪条道路,内部企业化改革、提高效率、平衡业绩也是不能忽略的。因为很多时候不是经销商不赚钱,而是运营或是管理出了问题,导致内部消化过大,吞吃了利润,乃至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过去的数年间,农资行业的格局变化之大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之最。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的转变,使得销量提升受阻,农资经销商曾经的经营逻辑也不再适用。其实最基本的破局之法,就在于变化—厂家在变,产品在变,种植者在变,销售模式也在变,而作为链接上下游的经销商,也必须跟上变革的步伐。只有在新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进化模式,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而不被淘汰。
营销·时评
营销·时评
农资与市场视频号
文/赵心伟
建立一个新规则不容易,想要打破一个旧规则也难,轰轰烈烈的农资电商,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依然没能彻底改变农资市场格局,可以说上游渠道(农资网商)的攻击力有多疯狂,下游农资经销商的抵抗力就有多坚强,大有“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意味。
然而,各大平台的短视频输出,却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间在农资圈掀起了一波滔天巨浪。
对此,基层农资零售商老王的体会最为深刻。
老王表示,当前基层农资经销商,区域局限性较大,做的是熟人生意,在日常经营中,不但要承受赊销所带来的潜在风险,还要时刻维护好客群关系,又要持续面对农资同行的不正当竞争。
两年前,他通过短视频平台,将片段化的农技知识传播出去,短短数月的坚持,就积累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用户,在服务粉丝的同时,也让他赢得了“中药材种植专家”的美誉。
曾经的日常经营,他都是站在柜台内为前来寻求帮助的农户解决病虫草害及增长难题;如今的销售,他是坐在办公室里,为线上的粉丝排忧解难。
通过线上诊断,为种植户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收到货款后,通过物流的方式,将售出的农资配送到全国各地。
销售模式的改变,也让他的经营理念随之转变,如今,线下农资赊销、同行不正当竞争、过度服务等困扰他多年的经营顽疾,全都迎刃而解。
“破茧成蝶”,
短视频已成为农资人
破局法宝
人一旦融进一个大圈子,小圈子里的负面事物全都变得不值一提了。
如今的农资界,像老王这样将农资经营从线下搬到线上的农资经销商不在少数,未来还会越来越多。大环境下的时代产物,唯有顺势而为,才能获取更大的销售空间。
毕竟,这种(当前)近乎免费快速获取用户的“快车道”,每个农资经销商都有尝试的机会。
对于思路已经到位,但尚未行动的农资经销商,以下三点建议,应该能为你带来些许帮助。
第一,精准定位账号,让粉丝知道你是谁
大家一再强调要打造个人IP,其实,个人IP就是你对自己的定位,如果你擅长中药材,视频中你就专业讲解中药材;如果你擅长中药材田间除草,你就在视频里讲解中药材田间除草。
“万事通”虽然知识面广泛,但很难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而专注某个领域,获取垂直粉丝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在面对众多有共同需求的粉丝时,产生价值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此可见,有着鲜明定位的人设,是获取有效粉丝的关键所在。
比如,受众看你一次时讲解的是中药材,第二次看到你时讲解的是中药材,第三次看到你还在讲解中药材,那么,他就认为你的特长就是中药材。对中药材有兴趣的看客,大概率会成为你精准粉丝的一员。
第二,精准把握过程,让粉丝知道你是做什么的
农资经营者在拍摄短视频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个严重误区,也就是在积累到一定粉丝后,受到了粉丝的追捧和尊重,这时候就会忘掉(卖货的)初心,转而追求荣誉上的快感。
所以,一名农资经销商,你存在的核心就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用药方案,短视频做得再好,你也是一名农资经销商。
你要让你的粉丝清楚,你可以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农作物种植问题解决方案,并围绕着这个核心,通过短视频让更多的潜在粉丝发现并认可。
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只要脚下没有深坑和陷阱,一条道走到黑也未尝不可。
第三,精确定位价值观,让粉丝更具黏性
农资短视频不是直播间卖货,我们不能生硬地去向粉丝灌输你的产品或者想法,这样只会让粉丝对你产生反感。
那么,在一个时间极其有限的短视频里,与其向粉丝灌输你的产品,不如让粉丝接受你的思想。
因为,当前的农资市场,产品为王的时代早已过去,极具时代感及责任感的“庄稼医生”才是新时代下农资经营主流。就如我们人类看病,当你去医院看专家门诊,大家在意的是某位医生的名气,至于医生开出的是哪些药品,往往在意的没有几个;而大家去药店购买药品时,最关注的则是药品的品牌与价格。
这种感知上的反差,是由医院和药店的价值输出所导致,所以,你是选择做一名医生(以技术为核心的庄稼医生),还是做一名药店老板(以产品或低价获取消费者),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你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你的用户就会赋予你不同的价值体现。
REGIONAL MARKETS
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区域·市场
产量、面积稳居粮食作物首位
中国是世界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
近年来,随着全球粮食紧缺度的明显增长,我国稻谷等主要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但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一定程度导致我国稻谷供给受阻,近两年产量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稻谷产量20660万吨,播种面积43423.65万亩,与2021年、2022年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不过,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水稻品种改良,我国水稻单产一直处于缓慢增长趋势。
我国各省区水稻播种面积、产量差异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黑龙江、江西、安徽、湖北、江苏、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水稻播种面积排在前列。
8月2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全国早稻数据显示,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32.2万亩、总产量2817.4万吨。其中,湖南早稻播种面积1816.4万亩、总产量733万吨,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尽管只要粮食安全的需求在,4亿多亩的水稻就一定在,市场容量和需求就在,深耕和坚守的农资从业者也就一定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农资行业正面临挑战:农药常规产品的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而肥料领域内品牌与产品的竞争则愈发激烈。
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化,尤其是规模化土地流转的加速推进,以及产业融合布局的探索、订单农业的兴起和深度配套服务的下沉,市场对提质增产等新型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农户对于农资产品的选择、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为农资企业提供了一些新的增长点。
水稻,这一滋养中华大地的古老作物,其上万年的连续演化史揭示了中国作为世界水稻起源地的确凿地位。
作为全国60%以上居民的主食,水稻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基石,也是农耕文明与饮食文化的深厚载体。
而水稻市场也是农资企业的核心阵地与基本盘。
大市场·
水稻农资在
提质增效中稳坐核心
文/胡晶晶
主战场:
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种子蓬勃发展,优良品种需求旺盛
水稻种子行业是整个水稻产业链的起点,水稻种子的优劣也决定了水稻产量和质量。
鉴于水稻在我国粮食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高品质种子的需求量持续攀升,种子市场因此得以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具备水稻品种自主选育能力的企业超过200家。隆平高科、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等一批水稻种业巨头崛起,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水稻种业的国际竞争力,让“中国种”在全球舞台上熠熠生辉。
截至2024年9月,经农业农村部确认,可冠名超级稻的水稻品种共128个。我国水稻种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品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极显著的提高,几乎实现100%用“中国种”。随着水稻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优质品种的不断丰富,我国水稻亩产量整体也得到较大的提升。
从水稻种子供需情况来看,我国杂交水稻种子的供给是大于需求的。近几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种子每年新产的种子数量都要大于该年种子的需求量。譬如,2022年我国杂交水稻种子供需量分别为33万吨和24万吨,而2021年末我国杂交水稻种子有效库存还有约8.4万吨。
不过,我国杂交水稻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已经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约1.05亿亩,我国的水稻种子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未来,我国水稻种子在海外市场上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优质、营养、健康的大米逐渐成为我国粮食的消费趋势,所以运用高端创新技术培育出来的优良水稻品种需求旺盛。
种子蓬勃发展,优良品种需求旺盛
全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 中指出:2022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1.3%,总量下降,效率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广东、浙江、江西等水稻主产区调研显示,水稻种植肥料投入在160-330元/亩,约占总投入的1/5。依照此结果的最小标准160元/亩计算,全国水稻肥料市场超过690亿元。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种植户施肥方式向省工、减少追肥次数转变。譬如,在黑龙江,种植户选择肥料由掺混肥向高塔复合肥转变,水稻用肥一般一次底肥,2—3次追肥。一次性施肥 (如控释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不仅能减少施肥次数和降低劳动力成本,还能通过缓慢释放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水稻种植大户曹德华就表示,在选择农资产品方面会选择高品质、有效果保障的,比如选肥料会选择利用率高、后期不脱肥、能够提质增产的。
同时,水稻专用肥行业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势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对水稻产量和品质要求的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水稻专用肥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
譬如,新洋丰根据水稻生长特性专门研发的“洋丰正好”“百倍邦”“洋丰锌磷美”“澳之蓝”等系列新型肥料,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升肥料利用率,同时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有效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分蘖率和结实率。祥云健康云聚水稻专用肥是根据水稻需肥特点研发,关注土壤健康,添加具缓冲性的天然矿物质成分,缓解土壤酸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而未来,高效复合型水稻专用肥也将更受市场青睐,这些产品能够同时提供多种营养元素,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满足农民对高效、便捷的肥料需求。
除了传统肥料市场持续稳健外,功能性肥料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潜力,特别是在应对特定土壤挑战方面。譬如,针对盐碱化严重及重金属污染的区域,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复合肥以及复合微生物肥料等正逐步占据市场主流。再譬如,随着多地积极推进“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项目,新形成的耕地往往面临保水能力差、有机质匮乏等难题。在此背景下,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菌肥、颗粒硅肥、钙镁中微量元素肥等产品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高产、增产技术方案,深受大型农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追捧,也是水稻主产区农资企业、经销商获得农资市场的增量空间,迎接销量新增长的重要抓手。
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新型农资产品的广泛应用,水稻产业正步入一个提质增效的新时代。而且,面对产量压力、病虫害挑战及抗性增强等难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从优良种子的选育到高效复合肥料的应用,再到新型农药与植调剂的研发,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与从业者的智慧与汗水。未来,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农资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抗性挑战下,新药研发成热点
长久以来,全球水稻农药市场稳固占据作物农药市场约10%的份额,如2022年为11.77%。
通过深入调研广东、浙江、江西等水稻主产区,我们发现每亩水稻的农药投入为120—240元。据此估算,我国水稻农药市场总规模为500亿元左右。
然而,病虫草害抗药性的增强和多样性的增加,对水稻生产构成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新型药剂和高效防控技术的研发成为行业热点。
除草剂新老产品交相辉映
除草剂是水稻农药市场主力。截至2024年9月,登记在水稻田的除草剂登记证就有2960个,其中今年新登记的就有184个。而水稻除草剂也是全球研发热门领域,不乏全新作用机理的新产品上市。
随着我国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程度的提高,精细耕作水平的下降,封闭除草效果下降;直播稻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有利于杂草的发生;茎秆禁烧导致土壤中杂草种子存量越来越大;机械跨区作业频繁……这些因素使杂草危害日趋严重,并且逐年加重。
尤其是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的甚至因草荒而毁田重植或绝收。而多年生杂草危害也成为重要问题,其中莎草科多年生杂草更为突出。
稻田稗草常用的除草剂产品有二氯喹啉酸、双草醚、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等,千金子常用的除草剂有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等。目前,稗草、千金子对这类药剂的抗性普遍存在,甚至十分严重。另外,稗草对敌稗、丁草胺、禾草丹的抗性也较为突出;异型莎草、萤蔺、野慈姑、雨久花、鸭舌草等常见杂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已产生抗性。
近30年,水稻抗性杂草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已有80余种杂草生物型产生抗性。稻田杂草总体发生趋势是:群落组合不断向着多样、复杂,恶性、抗性难防方向发展。
而杂草抗药性的增强,对水稻生产带来巨大挑战。不但限制了除草剂的选择,杂草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作物产量下降,而且还增加了杂草防控的投入成本,从而成为目前水稻生产上增产增收的最大阻碍。
目前,稻田杂草防控主要采取治早治小、封杀结合的策略。针对当前稻田杂草抗药性上升的问题,需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另外,制定综合性抗性杂草防除方案也是方法之一。譬如,清原农冠与各地服务商合作采集草籽, 送工厂检测草的抗性,然后针对性地制定抗性杂草防除方案。
而为了解决水稻田抗性杂草防除难题,新型除草剂研发也一直是热点,已上市产品也在不断升级,为水稻田杂草有效防控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
在水稻除草剂开发中,中国的研发力量不可小觑,不仅已有新专利产品上市,而且还有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活性产品蓄势待发。譬如清原农冠创制的三唑磺草酮、氟砜草胺、氟氯氨草酯、甲氧嘧草肟、氟草啶、溴噁草松等;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团队研究的吡唑喹草酯;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创制的苯嘧草唑;常州市信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氟嘧啶草醚;先达股份开发的苯丙草酮等。期待这些产品在中国乃至全球水稻除草剂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急需高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和药剂
水稻生产中,“三虫两病”—稻飞虱(含褐飞虱、白背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与纹枯病,构成了对水稻产量最为严重的威胁,且均已被纳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凸显了其防控的紧迫性。
当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出日益严峻的态势,据预测,2024年“三虫两病”的累计发生面积将达到10.7亿亩次,同比2023年增长5.94%,而此增幅亦是在连续两年显著上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面对这一挑战,水稻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预计2024年,全国范围内将实施4.3亿亩次的统防统治行动,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财政大力支持统防统治工作,如近期下达了20.37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
从农药登记情况来看,市场已积极响应这一需求。截至9月,今年新登记的水稻杀虫剂产品中,稻纵卷叶螟成为登记热点,共计54个产品,紧随其后的是二化螟与稻飞虱的防控产品。在杀菌剂领域,稻瘟病防治产品以32个登记数量占据主导,纹枯病防控产品紧随其后。值得注意的是,悬浮剂作为高效、环保的农药剂型,其登记数量达到了120个(杀虫剂、杀菌剂),体现了行业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视。
随着水稻种植大户越来越多,他们对解决方案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更好地服务于水稻种植大户,服务商们正积极探索定制化服务路径,他们不仅会根据不同地区病虫害的特异性制定精准的种植管理方案,还致力于提供病虫害高发期的快速响应解决方案,确保种植户能够用对药、用好药。同时,不少企业也在针对痛点问题,专注研究解决方案。
但长期且不合理的化学药剂使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病虫害抗药性在逐步增强。以二化螟为例,安徽、湖北、上海、江西、浙江、湖南等地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已达高水平抗性,湖北、江西、湖南及浙江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也已达高水平抗性,多数监测种群对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毒死蜱、三唑磷为中等水平抗性。
因此,同样也迫切需要开发和应用新型、高效的防控技术和药剂,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病虫害挑战。
今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提升单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油生产的重要抓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植保机构通过组织开展大量的田间试验示范表明,结合防治病虫害,加入植调剂产品可以有效提高作物抗逆性,达到提高单产、提升品质的作用。
全国农技中心曾在江苏省盐城举办了植调剂在粮食作物上使用技术的培训班,观摩14-羟芸·噻苯隆在水稻上提质增产的田间示范现场。结果表明,使用了植调剂的示范田块在亩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方面均高于对照田,增产效果明显,并增强水稻抗倒伏的能力,纹枯病、稻瘟病等病害发生较轻。大家普遍认为,一些植保技术和产品具有植物健康与提质增产的作用,拓宽了植物保护由保产、稳产向增产、提质转变,在今后植保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目前,市场上已有282个登记的植调剂产品可用于水稻生产。这些产品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作用。
除了作为如“一喷多促”等统防统治重要一环,植调剂企业也开始推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调控技术促进水稻的提质增产。譬如四川国光推出的稻知优®全程解决方案,是针对水稻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和不同生育期特点而精心设计的一整套增产方案。方案还包含了根宝套餐、矮丰套餐、植优美套餐及优丰套餐等多个子方案,每个套餐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用时期。
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植调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植调剂,水稻提质增产的隐形推手
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在大众认知里,要说女生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那必是草莓。有关草莓的周边产品,也炙手可热。
从草莓味糖果,到草莓味饼干,再到草莓味的果酱,之后又开发方便食品如冻干草莓、酸奶草莓干……甚至前几年刮起的草莓塔、草莓蛋糕之风,也被赋予了“爱她就送她冬天的第一个草莓塔”的浪漫商业意义。
直到现在,在水果行业,草莓依然牢牢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市场地位。
国内草莓产业持续向好
草莓,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医疗价值和生态价值。由于草莓果实芳香多汁,营养丰富,所以有着“水果皇后”的美称,且又是上市最早的鲜果,故又称为“早春第一果”。
目前我国栽培面积前10位的草莓品种依次为红颜、甜查理、章姬、宁玉、达赛莱克特、白雪公主、四季草莓、晶瑶、京藏香、晶玉。
我国作为草莓生产大国,草莓产业快速发展,草莓的种植面积也在相应地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我国草莓整体种植面积达到221.18万亩,与2021年的208.97万亩相比,增加了12.21万亩,同比增幅约为5.84%。自2017年起,共计增长约59.52万亩。
产量方面,随着种植面积的上升,产量也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自2017年以来草莓产量增长约113.05万吨。截至2022年,我国草莓产量达到398.16万吨,与2021年的371.51万吨相比,增加了26.65万吨,同比增幅约为7.17%。
近年来,我国草莓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均位于世界第一,这和我国草莓各主产区密不可分。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河南省、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草莓种植面积位列前10,合计种植面积为全国的80.43%,合计产量为全国的87.48%。
从主产区草莓品种来看,市场上消费量最多的当属红颜草莓。其纯正的口感、优异的品质,以及个大、爽口、清甜等优势,得到了众多国人的青睐。其中,以辽宁丹东的红颜草莓最为出名。
走进丹东,
只为
“红颜”
文/张港港
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丹东市场输出依然稳定
据悉,丹东草莓是随着合作社的成立,于2009年开始兴起种植热潮,2010年丹东市合作社确立了与大型水果生鲜连锁超市直接对接、合作发展的新型草莓销售模式,所有草莓都按照标准种植,从而各方面都优于市面上的普通草莓。品质最好的红颜草莓,要九分甜一分酸,水润却不淡口,从外观上来看像一颗红心,凑近果实就可闻到诱人的果香。
草莓产量趋于平稳
2023年,丹东市的草莓产量由2022年的25.8万吨增长到27.1万吨,增幅约为4.9%。自2017年以来,草莓产量共计增加13.8万吨。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产量仍有所上升,增速降至7.9%,最高增速为2022年的21.5%。
东港市作为红颜草莓的主要种植区域,2021—2023年种植面积分别为6.64万亩、7.04万亩、7.09万亩。产量随着种植面积的逐步稳定同步增长,2021—2023年的产量分别为19.2万吨、21.3万吨、22.2万吨,不过增长速度自27.8%下降到了4.20%。
随着丹东草莓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2023年,丹东市邮政管理局草莓寄递首次突破千万件大关,并入选“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2023年至今,“丹东草莓”项目业务量达1011.2万件,业务收入实现2.53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额10.12亿元。
蓝莓产业迎来“春天”
在草莓热热闹闹的产业发展背后,丹东的蓝莓也登上了舞台,近几年在市场上越来越火。
据统计,目前丹东蓝莓产量已经占据全国产量的25%。如今种植面积不断攀升,东港的蓝莓种植面积目前可以达到800—1000亩,整个丹东市的蓝莓种植面积在5万亩左右。
通过对丹东市场走访,我们了解到蓝莓的种植面积这两年很可能会激增。原因第一是蓝莓的市场前景越发好起来,第二是蓝莓比较好管理,所以老百姓种植的想法就比较强烈,相对地,药、肥投入也会增加。
用肥用药更青睐品牌
2024年8月中旬,笔者一行走进丹东,向当地农资经销商了解种植情况。
丹东种植草莓虽久,但还是以散户为主。种植草莓的散户占比大概在80%-90%,大户还是比较少一点,约是4:1的比例。
不过,要说农资人到作物产区最关心的是什么,肯定是作物的用肥用药。
东港市农资经销商李恩鹏表示,东港的草莓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由于北方天气寒冷,露天种植草莓很少,大棚和露天种植的比例大概为9:1,甚至更少。在严寒条件下,露地草莓只能在某一阶段存活,所以种植形式一直以大棚为主。草莓的病害以根腐病为主,虫害是蓟马、蚜虫、红蜘蛛和青虫,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好防治。在用药上面,种植户普遍喜欢用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比如说进口的巴斯夫、拜耳、先正达,国产的用得比较少,且更倾向于菌肥,例如大井生物、慕恩生物等。
目前东港附近区域,在草莓等经济作物种植方面发展势头较好的是膨果类的肥料。能让果实更红、更高产,让农民能够多挣到钱的产品,都会比较受欢迎。
北京格瑞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省经理范志扬与笔者一行见面时是在葡萄园里,当时他正在看葡萄的生长状况,其所代理的产品在草莓上也效果甚好。
范志扬表示,大范围来讲,草莓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其中白粉病比较突出,防治用药的话进口的科迪华、巴斯夫在当地卖得都比较不错。蓝莓的病害则以灰霉病为主,虫害多为蓟马。
当地某农资经销商说,“蓝莓是一年一季作物,而且很容易烂果,只要得了灰霉病就完蛋了。”这也从侧面证明蓝莓在用肥用药上的刚需性。
尽管面临着诸多争议与挑战,槟榔产业依然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众多农资人关注的焦点。
海南,这片大自然赐予的热带宝地,以其优越的气候条件,成为槟榔产业的摇篮。而当下,我国超九成以上的槟榔来自海南这片热土。
近年来,海南槟榔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影响力逐年增强,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为全国槟榔产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
槟榔热潮:
文/胡晶晶
高收益驱动的蓝海市场
近年来,海南的槟榔产业可谓蒸蒸日上,成为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自2018年起,海南槟榔的种植面积与产量便开始了稳步增长。至2022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惊人的272.48万亩,也已经有超过200万的种植户。
第三方机构的数据显示,我国槟榔年市场需求量在10万吨以上,预计到2025年,中国槟榔产业的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这不仅彰显了槟榔产业的蓬勃生命力,也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槟榔深加工企业不断扩大产能,创新营销手段,使得终端市场扩容,需求增大。
产业发展迅速,布局全产业链
目前海南全省范围内,槟榔的种植几乎遍布每一个市、直辖县与自治县,其中琼海市、琼中县、屯昌县、乐东县、万宁市、定安县、海口市、保亭县等均超过了15万亩,特别是琼海市种植面积最大,达到37.57万亩。
今年,台风“摩羯”过后槟榔受灾严重,很多槟榔园在强台风下树体被吹倒,部分被吹断,并造成部分果实脱落。主要是当时正处槟榔早果收获和后期果膨大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台风对海南不同市县影响不同,海口的澄迈对槟榔园影响最大(文昌、定安等地没实地考察),一些槟榔园有60%—85%的槟榔树吹倒或吹断。
近两年间,海南槟榔的市场行情持续走高,统果的地头收购价格稳定在25—30元/斤,甚至在某些时期还超越了这一区间,为种植户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收益。但是,目前还存在着槟榔生果收购没有实现分级收购、好果子差果子没有价格差异的问题,这不利于从种植端引导农户选择好品种,加强精细化管理。
可观的收益,不仅激发了乐东、东方等地区的扩种热情,还催生出了一个价值百亿元的加工市场,也促使众多规模化的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海南。譬如口味王在海南已构建起槟榔“种植、收储、生产加工、销售、就业”全产业链。
在海南,槟榔产业正由原本的“种植在岛内,加工与市场两头在外”的局面逐步向“种植+初加工+深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反过来,加工企业又推动了槟榔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
市场潜力巨大,精细化管理成关键
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
农资与市场官方号
长期以来,槟榔在农户心中被视作一种“懒汉作物”,只要定植下去,基本上都会有收益。仿佛只需简单定植便能坐享其成,但是多数的槟榔产量和品质并不理想。
随着槟榔经济价值的不断提升,农户们的投入热情也随之高涨,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农药与肥料方面,农户舍得且乐于投入,他们对于能解决问题的新产品、新技术也勇于尝试。
按照每亩地100棵槟榔树计算,每亩农药、肥料成本平均4000元左右,拥有270多万亩槟榔的海南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在海南的农资市场走访中,槟榔无疑是我们与经销商交流时频繁提及的热门作物。经销商们纷纷强调,面对当前槟榔市场的繁荣景象,种植户必须拥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案。从病害防治到水肥管理,需要更加注意精细化管理,才能将槟榔种好,方能确保槟榔的优质高产,将槟榔树变成真正的摇钱树。
然而,随着槟榔种植面积扩大,农户、从业者纷纷表示槟榔越来越难管理。
农户的选种和管理不当,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譬如介壳虫、红脉穗螟、椰心叶甲、红棕象甲等虫害,以及根腐病、炭疽、条纹叶斑病、穗枯病等病害。能够解决这些病虫害问题的产品就一定会有机会。
特别是黄化病侵袭,严重影响了槟榔种植业。槟榔产业技术体系人员走访与调研发现,海南槟榔黄化率在24.89%,其中中重度黄化率达13.1%,轻中度大概在11.79%。以陵水、万宁两市县槟榔黄化率较高,中重度黄化率达到30%以上。甚至,有行业人士表示,在万宁,80%的槟榔树都遭到黄化病的侵袭。
造成黄化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海南省林业局认为栽培管理不到位是首因。海南各地种植户普遍认为槟榔是懒人树,重种植、轻管理,民间习惯性地大面积连片种植,导致黄化病扩散蔓延加剧。为应对黄化病,农户已经尝试了各式各样的方法,譬如剪掉泛黄的叶子、施化肥,用无人机打农药、运来新的土壤、发现一株有病就连根挖掉防止传染等。然而,在黄化病面前,一切皆徒劳。
有人坦言,农村承包地的碎片化,导致槟榔种植条块化严重,造成管理困难,尤其是对于以昆虫为媒介传播的黄化病,其防控难度加大。针对此,以村组为集体,根据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统防统治、规模化防控,可以缓解病原性的黄化病的防控难题。
此外,海南当地经销商坦言,其实大多数槟榔黄化属于生理性的黄化,主要是营养不良、土壤板结、除草剂使用不当等造成的。这归咎于部分种植户管理粗放。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槟榔种植户已逐渐加深了对科学管理的认识,譬如广泛采用复合肥、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及水溶肥等多元化肥料,以优化土壤环境,满足槟榔生长所需营养。
此外,特肥与药肥在槟榔种植领域同样备受瞩目,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不仅有效解决了槟榔种植户面临的实际痛点,还精准满足了种植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譬如,药肥结合了农药的病虫害防治功能与肥料的营养供给作用,通过一次施用即可实现双重效果,大大减轻了种植户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效果。譬如,槟榔黄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根系不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有助于养根护根的产品在槟榔种植区有很大的潜力。
然而,管理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受限于管理能力,目前大多数农户管理方式简单粗放,譬如施肥方式大多是表面撒施,盲目加大使用量,这样不仅产生的效益极低,还常因缺水问题导致植物吸收不足,不仅产量和品质没有提升,反而造成土壤酸化、板结问题日益严重,引发叶片黄化等现象。
因此不少企业、经销商瞄准种植户需求,给出专业的技术方案。譬如新洋丰针对农户痛点需求科学指导肥料的施用和搭配,并提供配套服务;河北萌帮针对坐果率低的痛点,给出花果期的施肥方案;海南得福根据槟榔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如椰心叶甲、红脉穗螟、介壳虫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且在病虫害的关键节点做好提醒工作;嘉禾兄弟以功能性特肥和生物刺激素两个品类为主要方向,针对作物痛点,聚焦作物解决方案,也正向着槟榔聚焦努力。
随着槟榔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市场前景虽广阔但也充满挑战。精细化管理成为提升槟榔产量与品质的关键,随着农户对科学管理的认识加深,以及企业、经销商提供的技术支持,槟榔产业正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期待更多科学管理与创新技术的应用,为槟榔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GREEN FRONT
绿色·前沿
绿色·前沿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设施果蔬种植问题多发
绿色·前沿
设施农业作为明显区别于露天种植的栽培方式,为我国农业反季节种植提供了新思路,也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产物。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设施农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技术也趋于成熟,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设施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随着设施栽培果蔬的农户逐渐增多,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土壤退化、病虫害严重、农作物果实质量不高等问题越发严重,再加上化学农药、化肥的滥用,设施果蔬质量每况愈下。
那么,该拿什么拯救棚内的果蔬?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最好的状态是无虫无病、营养均衡、产量高、质量好。
然而外部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过大,就会导致出现不同的栽培问题。
五种常见问题造成困扰
通常设施农业在栽培中遇到的问题有以下5种:
1.环境问题。低温弱光、土壤退化、C/N(碳氮比)降低、土壤环境紊乱、有效营养固化、农业生产成本逐步提高。
2.病害问题。农药与化肥大量使用,造成保护地内有益菌和有益生物的大量死亡,微生态失调、障碍因素多变、多重病害叠加并日趋严重。
3.品质问题。水肥管理不当易使作物营养失衡,从而导致作物内部转化合成不均衡,降低农产品品质。
4.抗性害虫问题。不科学应用化学农药,导致害虫抗性增长速度呈指数增加。
5.农残问题。不重视化学农药安全间隔期与肥料过量使用,导致采摘后蔬菜瓜果中硝酸盐含量与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造成伤害。
在上述五大类问题中,设施果蔬生长的最大限制因子其实是低温弱光和土壤退化,这也是设施种植最大的两个痛点。
设施
果蔬
提质增产绿色措施
两大痛点问题亟待解决
相比于露天种植,设施种植有棚膜覆盖,不能直接接受光照,造成棚内光照时间短,且由于覆盖材料的不同,透光率强弱也有所差别,从而导致棚内低温弱光。地温低会影响作物生根长叶、开花结果,进而影响果蔬质量。
设施种植不受季节限制高频次用地,再加上棚内高温高湿、用水用肥不合理等原因,会导致土壤退化,出现土壤酸化/盐渍化、C/N降低、微生物菌群紊乱、土壤根结线虫、连作障碍等。
绿色·前沿
绿色·前沿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对于进行设施种植的果蔬,栽培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的栽培障碍因素,譬如移植前期需进行土壤修复,解决土壤障碍问题;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各个生育时期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控,但是需要顾及农药抗性问题;在各个生长阶段还需要解决逆境障碍,考虑作物最后果实的品质效益问题。
自提倡减肥增效以来,生物肥料、农药不断激起农资市场的涟漪。利用生物肥料、农药进行绿色防控,在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上还能改善棚内土壤健康,为我国设施栽培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
移植前期:土壤修复—解决土壤障碍问题
根据北方设施农业果蔬土壤健康评价体系,针对设施土壤退化可以科学调理、对症下药。
比如利用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水肥保持能力,并能够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农作物吸收。其中矿物质能够及时缓解土壤中的大量元素以及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有机质能够增加土壤的疏松性、透气性、保水性、排水性;微生物则可以建立起农作物生长的微环境,从而激活有益微生物、改良微生物环境、促进有机质分解、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目前应用比较多的腐殖酸类有机肥,不仅能够为设施作物提供能量、刺激根茎生长、提高细胞活力、释放氧气(根系生长必备),还可以螯合钾、钙、镁等大中微量养分,提高养分利用率、调节C/N比、养护有益菌群、吸附土壤微粒、疏松土壤。
而添加贝莱斯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等活菌的制剂,也能够显著缓解设施土壤退化。
提质增效的路径和方法
生长阶段:逆境障碍—解决品质效益问题
调控并平衡氮、钾、钙、镁、铁、硼、锌等供应对果蔬优质生产十分重要。
植物体内养分含量会影响Ca离子在果实中的浓度,施入过量钾肥、镁肥都会减少果实中钙的含量,必须平衡土壤中的钙、钾、镁 的含量。在营养元素不平衡的情况下,针对作物缺钙可以使用佰艾欧®黄金钙,为作物补充适当的钙营养,或者与其他复合肥、微生物菌肥、氨基酸水溶肥、腐植酸类有机肥复配混用,促进作物吸收。
除了必要的营养元素之外,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植调剂和有机营养肥料也是提升果蔬品质的不可或缺的产品。
在作物胁迫障碍中,具有植物健康功能的植调剂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等在作物胁迫“冷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香菇多糖片与氨基酸/多肽类/蛋白质类配合使用具有抗病毒、抗冻害等功能。具有提质增效功能的植调剂芸苔素内酯+海藻源生物刺激素可以有效缓解果蔬生长期间的药害胁迫,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可缓解作物叶片病害胁迫。
海藻类生物刺激素海藻多糖/寡糖、甘露醇、甜菜碱、昆布多糖、岩藻多糖等在促进果蔬品质方面有提高作物抗盐性、抗旱性、抗高低温能力,促进光合作用、解除药害的作用;海藻提取物中富含多种有益中微量元素,包括稀有元素如碘、硒等,在能够很好地满足作物对不同元素的需求的同时,还有避免作物出现缺素症状、修复微伤口的作用。
如今的农资产品,从以品牌、有效含量、增加产量为卖点,进一步转变为以土壤健康和改善品质为目的,并从化学防控深度转变为生物防控。相信在绿色防控措施的积极推进下,设施果蔬的种植环境也会更加友好。
(文章整理自“2024浆果产业绿色生产发展大会”吴俊清课件《设施农业土壤修复及农产品提质增效的理论与实践》)
生育时期:病虫障碍—解决农药抗性问题
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在病虫害方面树立了绿色防控理念,即利用生态调控(分作物筛选出一批功能植物如蜜源,可招引天敌,蝗区生态改造)、农业防治(灌水灭蛹,高温闷棚、高温覆膜防治地下害虫、牧鸡牧鸭)、生物防治(生物农药、天敌,以虫治虫、以蜻治蜻、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理化诱控(灯诱、色诱、食诱、性诱、迷向、防虫网)、科学用药(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高效精准施药机械与施药技术)等,进行温室大棚等的病虫害处理。
具体可以使用生物杀虫剂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微生物菌剂防治地下害虫,针对根结线虫可以使用苏云金杆菌+淡紫拟青霉。蓟马的防治分为两种,一种是叶面喷施:18%D-柠檬烯+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除虫菊素叶面喷施直接接触侵染或间接交叉感染,间隔7-10天,连续防治2—3次;另一种是滴灌:18%D-柠檬烯(滚雷)+球孢白僵菌+噻虫嗪,生物化学结合,20—30天滴灌一次。小菜蛾、棉铃虫、毒蛾、刺蛾等抗性鳞翅目害虫也可以使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防控。
绿色·前沿
绿色·前沿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文/孟谯
增长迅速,总面积已超2000万亩
智能温室大棚是采用了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温室设施。它通过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温室内部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如温度、湿度、光照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从而为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功能特点鲜明
智能温室大棚的主要特点包括:高度自动化,通过远程操作,实现无人值守,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精准环境控制,能够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温室内的环境参数,确保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资源优化利用,通过智能决策系统,实现水肥药的精准施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病虫害防治,集成的病虫害监测系统能够提前预警,结合智能灌溉施肥系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融合智能科技
在我国,智能温室大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智能温室大棚行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温室大棚总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且以塑料大棚为主,占比高达57.5%以上。同时,玻璃温室、PC板温室等高端设施也逐渐增多,市场结构日益丰富。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应用,智能温室大棚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多功能化、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它不仅将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引领未来种植
智能温室大棚
智能温室大棚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最火爆的业态形式,呈现遍地开花之势。众所周知,智能温室大棚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可用于延长生长季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同时还能保护植物免受害虫、病害和恶劣天气的影响。
近年来,智能温室大棚在农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未来,智能温室大棚还会如何发展与突破呢?
优势明显,促进农业工厂化种植
智能温室大棚作为高科技农业的代表,以其高效、环保、精准的特点,正在逐步引领农业向工厂化种植的新时代迈进。智能温室大棚在农业领域的显著优势,具体有以下五点:
降低农业经营成本
智能温室大棚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和资源管理,显著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例如,它能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水肥供给,避免传统农业中的过量灌溉和施肥,从而减少资源浪费。行业数据显示,智能温室大棚相比传统农业模式,水肥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自动化作业减少了人力需求,进一步压缩了劳动力成本。
提高农产品价格
智能温室大棚为作物提供了更稳定、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高品质农产品往往能赢得更高的市场定价。例如,在特定季节反季节种植的蔬菜、水果,由于市场稀缺性,价格往往高于常规农产品。此外,智能温室大棚还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减少作物损失,进一步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和价格优势。
符合国家低碳农业目标
智能温室大棚的低碳环保特性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它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方式,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智能温室大棚还能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如将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实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符合国家对低碳农业的战略规划。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智能温室大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它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破解农业标准化难题
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智能温室大棚通过人工控制环境因素,为作物提供了统一的生长条件,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这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此,智能温室大棚在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符合国家低碳农业目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破解农业标准化难题等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推广,智能温室大棚将在农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绿色·前沿
绿色·前沿
农资与市场抖音号
规模达800亿元,挑战与机遇同在
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中国温室大棚行业市场规模已达655.42亿元,2023年中国温室大棚行业市场规模为802.45亿元。在巨大市场引爆下,智能温室大棚面临多个挑战和机遇。
技术、市场与政策三大挑战
技术挑战:智能温室大棚高度依赖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然而,当前部分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设备成本高且维护复杂,对农户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同时,智能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一大考验,任何技术故障都可能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市场挑战:尽管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但智能温室大棚的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使得部分农户和企业望而却步。此外,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也是一大挑战。
政策挑战: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但针对智能温室大棚的具体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如补贴标准、贷款优惠、技术标准等仍需进一步明确和优化。
数字化、绿色低碳两大机遇
除了挑战之外,智能温室大棚还面临以下机遇:
数字化转型机遇。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智能温室大棚作为数字农业的重要载体,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应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农业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智能温室大棚通过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时,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碳排放,符合绿色低碳转型的需求。
三大展望,加强科技应用与创新
新科技加速应用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温室大棚将迎来新科技加速应用的黄金时期。物联网技术将实现温室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通过传感器网络收集温湿度、光照、CO2浓度等数据,为作物生长提供最佳条件。大数据技术则能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帮助农户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和管理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作物品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温室管理的智能化,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作物生长趋势,及时发现并应对病虫害,实现精准农业。这些新科技的应用将极大提升智能温室大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智能温室大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技术层面,智能温室大棚将与农业物联网、智能装备、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智慧农业产业链。在市场层面,智能温室大棚将促进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智能温室大棚还能打造集种植、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政策层面,政府将加大对智能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为了保障智能温室大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对智能温室大棚项目的财政补贴力度,降低农户和企业的投资门槛和风险。同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智能温室大棚建设。在技术创新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此外,建立健全智能温室大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有序竞争。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智能温室大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市场环境。
所以,智能温室大棚在未来将依托新科技加速应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作物品质,还将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文章来源:《农业行业观察》,略有修改)
品牌广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