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21年12_副本

新品的力量

夏天,你期待什么样的新品?
近日,继五菱宏光推出新品雪糕之后,茅台也官宣开卖冰淇淋,“茅台冰淇淋39元一份”迅速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
企业为什么要出新品?当然是要保持竞争优势,寻找更高的溢价空间,以及满足用户未发现的需求。
所以,即便像茅台也要寻找新的赛道,据说茅台奶茶也已经在上新的路上了。
为啥都推冰淇淋、奶茶新品?因为冰淇淋、奶茶的势能已经起来了。​
从2016年开始,我国现制奶茶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一直稳定在20%以上,市场容量接近千亿元级别,目前尚未饱和。
蒙牛和伊利2021年年报都显示,冰淇淋业务有明显的提升。据《中国冰淇淋/雪糕行业趋势报告》数据,2020年我国冰淇淋市场规模已达到1470亿元,2021年超过1600亿元。
品类势能到底有多牛?看看宠物赛道就知道了。
“宠物赛道有多火爆?牵狗绳也撑起了一个IPO。”5月上旬,一家牵狗绳企业深交所主板IPO顺利过会,即将登陆A股。此前,宠物赛道已经有4家企业A股上市。
农资行业的品类势能又是什么呢?今年,农资行业的势能品类应该是微生物品类。
微生物领域去年至今就获得资本方40多例融资,合计流入资金超30亿元,涉农资的投资也有十来例。和去年的磷酸铁锂热度有一拼。
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而一些“国货之光”,尽管产品好,价格也“感人”,却因为缺少“品质+创新”的持续输出,成长路上一直跌跌撞撞,难以维系。
其实,无论什么行业,新品都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选一个细分品类,找到势能品类,只要第二曲线创新的速度跟上,企业就能保持昂扬的向上曲线。
在消费降温、争夺升级的今天,农资企业如何迎难而上?
我想也应该和品类势能结合起来,将自身品牌优势和品类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叠加优势,从而让自己获得战略势能。
譬如,微生物肥料品牌,其技术创新的迭代也是很快的。不仅仅是产品技术创新,还有应用技术创新,拥有这两个技术创新,产品力才能决胜市场。
所以,企业一般都在忙两件事:上游找科研合作,加大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下游找各地服务商合作,加大针对特定作物的解决方案的开发力度。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势能品类,做出独特的产品和差异化的服务,找到新品决胜的诀窍。

卷首语 PREFACE

文/赵丹

企业为什么要出新品?当然是要保持竞争优势,寻找更高的溢价空间,以及满足用户未发现的需求。

【年度曲线】 
【年度产品】  
【年度业绩 】 
2021年上市肥企前三季度财报
2021年农药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财报
【年度作物】
新会柑:火速“出圈”,价格创10年来新高!
秋月梨:价格攀升,成为众人眼中的“富贵梨”!
大葱:价格过山车式波动上涨!
柠檬:香水柠檬波动下跌,安岳柠檬大涨!
柚子:价格跳水,各品种行情低迷!
苹果:库存果一斤亏1.5元,遭遇史上最低迷行情!
阳光玫瑰:价格暴跌,阳光玫瑰不再“阳光”!
大姜:价格断崖式下跌,最高跌去九成!
【年度政策
稳住农业基本盘
【我们的2021年】

【卷首语】
盘点我们的这一年
2021大盘点
【年度观察】
图说
2021年度金句
年度数字
年度资本动向
【农资行业十大关键词】
涨 价
碳达峰、碳中和
左“磷”右“锂”
农 服
消费两极分化
绿色种植
温 暖
产品优化升级
生物农药
新势力入场

29
34
40
41
42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62

2
6
8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CONTENTS

目录

营销界·农资与市场 2021/12(总541期)

CONTENTS

目录

营销界·农资与市场 2021/12(总541期)

3D全息
新品发布会

不可聚集,新品发布会如何举行?3D全息+实景新品线上发布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图说

正在紧张工作的联合收割机,河南省今年确保机收率稳定在99%以上

5月25日19:30,农资行业的3D全息+实景新品线上发布会亮相

冬小麦开镰

今年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在3.3亿亩以上,5月中旬从南至北陆续启动夏收工作

设施背后的人工

图说

即便是设施化、机械化盛行的今天,还有很多工序需要人工完成

果农在做除草作业

麦农在装运秸秆

姜农在人工挑选、装筐

瓜农在进行人工授粉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我国春播粮食已超过九成,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播种进入扫尾阶段。 
东北地区完成春播粮食完成意向面积的91.7%。其中,春玉米播种基本结束,大豆近九成半,中稻栽插七成半。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发布的消息显示,截至5月21日,山西全省已播种粮食面积3402.9万亩,进度为97.9%,快于往年。

我国春播粮食超九成

5月中旬后,全国由南向北进入小麦收获期,河北、江苏等地多举措组织跨区机收作业,全力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今年安徽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约4280万亩,当前呈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向好态势,小麦产量有望创历史新高。
5月中旬,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自南向北进入灌浆期,收获也进入倒计时。河南将确保全省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9%以上,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今年陕西小麦播种面积1404万亩,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

小麦主产区5月底全面 开镰收割 

财政部5月22日公布,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近日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财政此前已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

中央财政下达100亿元农资补贴

今年国家继续在部分主产区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全面提高。
国家粮食和储备局5月19日发布信息称,今年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分别为每50公斤115元、124元、129元、131元,较上年分别提高2元、2元、1元、1元。夏粮以小麦为主,约占全年产量的1/4,预计旺季收购量1300亿斤,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

今年夏粮最低收购价全面提高

河南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密切关注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波动情况,进一步强化对农资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从严从快予以查处。对严重扰乱农资市场价格秩序的经营者,最高可处500万元罚款。

哄抬农资价格最高罚款500万

昆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昆明市滇池、阳宗海流域农药经营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滇池、阳宗海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滇池流域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农药。《办法》将于6月6日起实施。

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表示,近期由于兄弟省市地方部门出台了控制磷矿石跨省销售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安徽省磷矿石的供应难度,多家磷肥企业磷矿石库存量仅能维持20—30天的生产,即将面临停产,继而影响整体磷复肥企业的生产。

今年,农业农村部给河南省下达了10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
河南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确定采取的种植模式为大豆4至6行、玉米2至4行,推荐4∶2、4∶4、6∶4三种模式。
对自愿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的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实际种植面积,中央和省级财政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补助资金要重点用于种子、化肥、农药、机具及病虫草害防治等环节。

6月6日起,滇池、阳宗海流域限制使用农药

原料危机,安徽多家磷肥企业面临“断炊”

河南省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者每亩补贴200元

1-5月部分农资
价格变动情况

从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每旬对流通领域主要生产资料监控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资料中的尿素、复合肥价格基本上是一路走高的势头。
尿素价格一路上扬
尿素从1月上旬的2492.5元/吨,一直冲到5月中旬的3179.5元/吨。
山东、河南、陕西、河北、东北都是我国的重要的产粮区域,这些地区尿素价格上涨,便出现了国内尿素价格整体上涨的情况。
价格上涨的原因无非三个:农业需求增加、成本上涨(运费、原料上涨)、产量下降。
5月底,下游多持币观望,尿素企业执行前期订单为主,出货相对顺畅,整体库存持续减少。由于近期尿素生产装置因故障检修短停较多,日产量也有所下降。

1—5月中旬尿素(小颗粒)价格走势 (单位:元/吨)

1—5月中旬我国农药(草甘膦95%原药)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1—5月中旬我国复合肥(S,45%含量)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2022年1—4月 我国肥料出口情况

复合肥一路坚挺
复合肥的价格也是一路上扬,从年初的3272.5元/吨,上涨到5月中旬的3982.1元/吨。复合肥上涨的逻辑也很朴素,成本上升了,价格自然上升。企业都想提高科技含量,推新品,让价格上涨更有价值,奈何赶不上原料上涨的速度。
有时候,原料需要抢购,甚至抢都抢不到。资源型企业自然不愁原料,市场型企业就不行了。5月下旬,安徽传来了原料告急的信息,若接下来采购不到磷矿石的话,将面临停产的风险。若这种事态蔓延,恐影响大半肥料市场。
下游市场情绪从一开始的观望、嫌贵,到后悔,这个情绪的转化一直在周期性重复。很多经销商还在畅想如果最开始就拿货会如何如何,可惜,市场不存在如果。
5月底玉米肥已经接近尾声,市场观望情绪较浓。
草甘膦原药价格呈V行曲线
和尿素与复合肥一路上涨不同,草甘膦在2—3月还曾经有降幅。
受大宗商品原料的涨价影响,草甘膦市场价格跟涨。据投资人士介绍:“草甘膦海内外供给格局改善、需求增强,带动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受海外增加库存意识推动,同时草甘膦行业受到环保政策制约,扩产与新增投资基本无望,行业的整合与并购现象让草甘膦行业内的寡头特征进一步凸显。
出口减少
再看一下出口情况,2022年1—4月,肥料出口共计590万吨,累计出口金额达163.14亿元人民币,累计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8%。1—4月份,尿素、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铵等累计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按养分折算,1—4月中国累计出口的尿素、硫酸铵、磷酸铵折氮磷钾纯养分为170.23万吨。

产品+应用技术创新,

抢滩千亿元微生物赛道的密钥?

与其在老赛道拥挤,不如找新赛道奔驰。
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细分领域,微生物肥料,或许就是这样的新赛道。
微生物肥料赛道今年比较热闹,有老牌的细分者继续领航,有化肥行业的龙头强势入局,数千家新贵和世家同场竞技,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微生物肥料赛道并不令人意外。常规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资源、产业链、市场俱全的大企业优势尽显。为了增长,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持一条昂扬向上的增长曲线!原料等成本高企的当下,中小企业只能去找边缘市场,做独特的差异化的产品。
提供或活化养分,土壤改良和修复,改善农产品品质,产生各种活性物质(促生),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有机物料腐熟。如此功效,意味着产品就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而生。
政策倾斜、产业技术进步迅速、产品优势明显、终端培育期已过、消费需求拉动……这些利好客观上也倒逼产业向微生物产业转型。
不管新赛道还是老赛道,手握竞争力,就能赢得主动权。
关键是,你的竞争力是什么?准备如何发力?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赵丹

从区域占位到全国布局
最开始,我国微生物肥料应用主要集中在几大区域: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大中城市周边区域(经济附加值高的经作种植),珠三角、长三角的污染耕地区域。
但现在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场景在拓展,品牌优势在叠加,很多企业已经不拘泥于传统的微生物肥料的优势区域、优势作物(经济作物),而是根据自己的侧重点发掘潜力,也慢慢显示出了从区域领先到全国布局的特点。
金必来的主要优势市场在南方及西北一些传统的优势经济作物产区。
慕恩生物的优势市场是经作种植较发达的云南、广西、广东、山东等地。
烟台泓源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目前的优势市场在华东、西南及东北经作区。
北京航天恒丰就将西北作为其优势区域。据公开资料,北京航天恒丰披露2021年其西北地区的营收为7125.09万元,占其总销售额的42.77%。但是华东、华北、东北、华南、华中、西南也都有布局。
根力多采取“300公里为半径建厂”的策略,先后在河北、新疆、黑龙江、吉林、安徽、甘肃、江西、海南等地建了11个生产基地。2022 年公司将继续推进全国的布局,不断向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扩展。
天津坤禾先后在山东、河北、宁夏、青海设立年产能2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生产基地,并继续实现国内TTB工厂的迅速扩张,提供就近供货服务。
据智研咨询数据,2018年我国生物肥料销量达到1405万吨,销售额399.6亿元;2019年销量达到1464万吨,销售额407亿元;2020年销量1500万吨,销售额413.3亿元。
据专家预测,微生物类产品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可达15%—20%。
预计“十四五”期间,应用面积将提高到6亿亩以上,产能达到4000万吨。
资本汹涌
产业的火热还体现在资本的流动上,春江水暖资本先知,哪里有投资亮点哪里就有资本涌现。很多资本看好生物赛道,去投资微生物肥料企业。据介绍,生物农业赛道在去年一年有30多亿资金流入。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我国微生物菌肥行业总资产为1100亿元,2021年总资产规模突破了2000亿元,2023年总资产将突破2500亿元。
这些都足以说明微生物肥料赛道的热度。
近两年,复合肥头部企业的加入以及小型初创企业的大量涌现,即便是竞争激烈,但是在这个赛道还没有绝对的强者,每个企业都有出头的希望。
随着生物肥料发展的势能增加,更多的企业选择直接收购成熟的生物产品企业,完成布局。2020年10月,先正达集团收购领先的生物制剂公司瓦拉格罗,美国先锋收购生物刺激剂企业阿坤纳斯。
去年远大集团在生物领域的“买买买”,将几个“特优精专”企业收入囊中,拓展了其在生物领域的实力。
这些可能也拓展了部分大企业的发展思路—整合优势企业可能比从头发展摸索更适合自身发展。
纵观整个微生物肥料行业,仍然竞争不充分,年产能5000吨以下的企业占总企业数量的50%以上,年产能在2万吨以上的企业不足20%。这种大小、实力的不均衡市场分布,在行业快速发展之时,或将加速市场整合的发生。

微生物肥
赛道火热

航天恒丰冲刺创业板,或将成为A股第一家以微生物肥料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
先正达集团中国作物营养业务单元全面布局微生物战略;
根力多股份和沈奇荣院士团队签约合作木霉真菌,加速布局微生物肥赛道;
红杉资本沈南鹏将《发掘农业微生物应用潜力,推动绿色高效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其两会的一个提案;
百阳垦和沈奇荣院士团队签约;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应用、生物安全”四大重点领域。
……
这一系列新闻无疑又推热了这个品类。
产品登记加速
2021—2026年,全球生物肥料市场都在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将以12.8%的增速增长。
据统计,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年产量约为3000万吨,年产总值达400亿元,生物肥料累计应用面积5亿亩以上(蔬菜、果树、甘蔗、中草药、烟草、粮食等)。从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微生物肥料产品累计登记数量从 2007年的 149 个增长至 2022年的 9980个(截至 2022年 5月 6 日)。其中,2018年登记数据量井喷式增长,达到3486个。2020年至今,微生物肥料发展进入快车道。
截至2022年5月6日,我国微生物肥料登记产品多集中在微生物菌剂(4796个)、生物有机肥(2925个)、复合微生物肥料(1748个)。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微生物肥料产品登记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黑龙江、河北、陕西、湖北等省份。
每个让人耳熟能详的企业,基本上都坐拥10个以上的微生物肥料登记证。领先生物35个,坤禾生物34个,北京航天恒丰33个,江苏辉丰33个,世纪阿姆斯32个,雷邦斯31个,农大肥业31个,土秀才26个,土木启24个,木美土里24个,根力多22个,慕恩生物18个……
与登记情况相对应的,是产销量及市场规模的增加。

2010—2022年5月6日是我国微生物肥料累计登记走势(单位:个)

截至2022年5月6日我国微生物肥料登记情况(单位:个)

2014—2020年我国微生物肥料产销量(单位:万吨)及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2021—2022年国内微生物肥料融资情况 

主要(含)微生物肥料上市企业微生物肥料生产规模

什么是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菌剂或菌肥等,是指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农作物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的一类肥料制品。
或者,简单地说,就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蒋细良所说的那样,微生物产品侧重解决农产品品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提供或活化养分功能,土壤改良和修复,改善农产品品质,产生各种活性物质(促生),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有机物料腐熟。”这是微生物肥料最明显的六大功效。
微生物肥料替代不了化肥,它真正的作用是,和植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复作,提升肥料效力,改善作物的口感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分类
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网站可以查到的登记或者备案的微生物肥料种类为: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生物修复菌剂、内生菌根瘤制剂、微生物浓缩制剂、土壤修复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根瘤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等。
其产品形态有颗粒、粉剂、液体三种。
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已建成了5个层面包含30个标准的标准体系,菌种、生产、包装、储存、检验、使用等全过程均有标准可依,为确保我国微生物肥料质量安全、规范微生物肥料生产、做好质量监督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发展历程
至于微生物的发展历程,业内的看法有些差异。也有专家说,可以将微生物肥料按产品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产品的养分单一;第二个发展阶段,重心在于发挥多种营养型微生物特性;第三个阶段,重点在于开发“营养、调理、植保” 三效合一的 “肥药兼效型”复合微生物肥料。由于产品的研发常有时间的交叉,所以时间的节点不一定能成为区分的重要依据。
无论微生物肥料的发展阶段如何划分,基本面上都没太大差异:微生物肥料存在已久,由于技术内涵和应用外延的不断拓展、升级,使之更符合时代的发展,也使产业的定位更加清晰。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产品形态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
每一个产业,危机与不确定性都是常态。
不同的是,有些产业在寒冬中的努力很快就有了结果,从微小到壮大,然后走向了春天。
通过多年的研发及推广,我国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和应用范围都在不断拓宽,形成了今年的火热之势。
究其发展原因,大致有以下五点:
国家政策的支持及推动
国家重视并支持微生物肥料发展,将生物肥料列为生物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大力推广生物肥料,推动化肥的“有机替代”行动。今年发改委又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持续加速推进。
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
不合理、不科学的用肥用药习惯,给土壤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我国1—3等地的面积为4.98亿亩,仅占27.3%; 4—6等地8.18亿亩,占44.8%;而7—10等地有5.10亿亩,占27.9%, 将近1/3。
由于高强度、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东北土壤有机质下降、南方土壤酸化问题突出、西北土壤盐渍化、华北土壤板结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区土壤污染 等。
微生物学博士燕国胜介绍,化肥与有机质、微生物三者是互补关系。化肥提供植物的组成元素,构建功能酶的活性中心;有机质形成碳骨架,提供能源和小分子活性物质;微生物有物质转化功能,是植物界与无机界协调的中介。
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调,土壤对盐渍化、重金属污染、养分缺乏等胁迫因子的缓冲作用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由高肥力“细菌型”向低肥力或病害“真菌型”转化,土壤自身调控能力减弱,土传病害频发。
蒋细良表示,原来大肥大药那种生产方式不可持续—长期以来不科学的耕作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生态功能下降,病虫害增多,需要施更多农药、肥料才能达到稳产的效果。对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我国化学肥料资源严重不足,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而微生物肥料可以减少部分化肥的使用,能改善作物的口感和品质,有持续性。
用生物改变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让种植者减少投入,让一些“废弃物”真正还田,让人人吃上放心安全好吃的农产品,让农业做到真正的循环。
现在已经有企业,开始通过测菌打造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平衡。
“大家都想吃好,种好,多收益,我们就帮助大家去实现。”根力多董事长王淑平是这样做的。
技术、产品的进步明显
微生物的种类和产品的种类都明显增多,质量也进步很快。目前应用于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的微生物种类明显增多,有近200种,由这些微生物制成的产品种类也很多,质量也有进步。
在调研过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蒋细良老师、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小林博士等科研人员都表示,近几年,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越来越快,产学研一体化程度加强,技术/产品的改善和进步较大。
据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数据,2019—2021年全国肥料监督抽查 共覆盖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抽检企业176家,抽检样品285个,抽检总体合格率在90%左右。微生物肥料产品品质也在提高。
种植者认知度提高
种植者认知度高,是目前业内的普遍认知。

前景
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质检中心主任李俊介绍,“十四五”规划明确“基因与生物技术”系七大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领域之一,“生物技术”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国家政策强力驱动下,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在这其中,形成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平台至为关键。
从大的方面来讲,微生物产品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微生物肥料的原料一般都是农副产品,辅料一般是农业废弃物,这些资源是可再生的,也可以解决废弃物利用问题,是可持续的。普遍反映,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持续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蒋细良介绍。
市场大,竞争激烈,要想在赛道领跑,可能产品的功能化、个性化、更加细分将是方向。作物功能菌的开拓者,慕恩生物市场总监段栌钦认为,土传病害市场很大,慕恩生物主推菌剂产品,主要是解决作物育苗到移栽成活这段时间的死苗问题,土传病害市场容量大概30亿—50亿元。目前土传病害市场主要是化学药物的天下,比如噁霉灵、甲托、嘧菌酯、氯溴异氰尿酸、氯化苦、铜制剂、棉隆、威百亩等。
农业微生物肥料的成功产业化将改变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学肥料和药物的现状,并提升产量,从而逐步改变产业结构,应用前景广阔。

凭什么是
微生物肥料

我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
(单位:亿亩)

2017—2023年我国微生物肥料市场规模、总资产预测
(单位:亿元)

说起微生物肥料,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能说出一堆的优缺点。
功效方面,微生物肥料不直接提供营养元素,但是,它的功能是多样的,有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促生的,有防病的,有提高耐盐、耐碱、耐寒等提高抗逆性的……属于多功能性的产品。
而业内普遍认为,微生物肥料的痛点和优点一样明显:效果慢,没有化肥效果那么明显,见效没有那么快;成本偏高,在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的推广施用上还有一定的成本难度;产业规模小、比重低,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少,选择性小。
其实,产品方面,现在企业在含量、内含物种类维度竞争,不断提高重要产品有效内含物的含量,复合的元素更全更多。
“不断筛选更多更好的功能菌株;提高不同功能的菌株复合能力;提高工业化发酵的能力,降低发酵成本;研究提升菌剂产品货架期的问题。”段栌钦的这几句话说出了大多数企业的心声。
品质,好坏看不出来?
因为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即便是肉眼能看得到,同一微生物种下不同菌株的效果也存在差别,甚至连专业人士都很难区分。
蒋细良表示,要甄别微生物的优劣需要去专业的实验室等机构做检验,但是种植者在购买的时候也有一些简单的辨别方式可以做参考。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小林认为,一个优质的微生物肥料产品至少要具备三个特点:
1.所含的微生物一定是经过科学和多层次技术手段筛选获得的、功能作用突出的微生物,无论是微生物自身的作用,抑或是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其作用机理要清楚,而不是炒概念、炒活菌数量等等。
2.高效功能微生物要能够保持活性,活菌只有在施用环境内自主繁殖才能形成优势群体,发挥促生长、防病害等功能。
3.发酵工艺要科学。发酵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繁殖,产生大量代谢物,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刺激作物生长,同时净化土壤。
另外,不能忽视功能微生物载体的选择和微生物肥料配方。
结合业内企业的观点,对优质微生物产品的评判大部分集中在原料、菌的活性、应用效果三方面。除了检测的数据,企业方大多这样表示:性价比的依据来自市场反馈和市场口碑,客户和市场是检验产品的主要参照者。

种植者认知度提高
种植者认知度高,是目前业内的普遍认知。
天津坤禾集团销售总监韩志文介绍,国内的农业种植在不断变化升级,一些种植大户的思维在变化,在选择农化产品时,逐渐由价格主导转向为效益主导,首先考虑的是产品效果,其次才会是价格,这种观念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边的散户,因此他们认识到,农产品收益已经从产量向品质转变。
市场上,很多经销商和农户都开始施用微生物肥料,都是看中了其在土壤修复和生物防病等多方面的显著效果。菠萝大王海南诺泽农王占山用微生物肥料解决菠萝“死棵烂苗”问题;马铃薯服务商魏景龙在用微生物拌种剂,也在推广施用微生物菌肥,践行减药减碳减负;枸杞大王宁夏夏能彭宝君已经将今年的重点定位于解决土壤调理和品质提升及土传病害问题;辽宁营口的服务商张青也在关注作物改良,用微生物菌剂去做土壤的调理和改良。
微生物肥料不仅仅在经济作物上被广泛应用,在大田作物上也成了复合肥的有力补充。
根力多2021年年报显示,其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的营收同比增长都在100%以上。
新中产需求
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消费群体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新中产的崛起,将带来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更加追求个性化,更注重品牌。新中产优质农产品需求,倒逼种植者使用绿色农资投入品,倒逼肥料生产者研发、生产微生物肥料。
目前,微生物企业本身的品牌优势和外部优势(微生物品类优势)已经形成了叠加优势,微生物肥料产业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战略势能。

某企业微生物肥料生产车间

正在使用微生物拌种剂的基地

痛点和优势
同样明显

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问题是普遍性问题?
无论专家还是企业代表都表示,微生物肥料最大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问题。不同厂家或者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产品的质量的稳定性存在问题。
为什么质量稳定性成了普遍性问题?蒋细良表示,微生物肥料本身的特性决定了产品质量比较难把控。蒋细良团队研究了木霉菌十多年,就为了解决延长保质期,解决木霉菌分生孢子制剂的货架期短、防效不稳定等问题。
微生物肥料标准中,一般生物菌肥的保质期为3—6个月,实际操作中是有难度的,除芽孢杆菌以外,大部分其他微生物制品3个月是相对稳定的保质期,3个月之后微生物就开始大量死亡。
保质期短,这是由微生物肥料的特性决定的,因为生产—销售—施用整个过程,就不一定能在3个月内完成。产品存放时间长了,会导致效果大大降低。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技术实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部分厂家可能不注重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控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致使田间效果不稳定(不同区域、不同年份效果表现不一致),微生物肥料、制剂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产业未来还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
其实,很多现代化、规模化、自动化的微生物肥料企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
除了用技术手段延长货架期,还可以缩短销售半径,像前些年的复合肥企业一样,布局全国,接近消费者。还有就是和大基地合作共建小型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有针对性,并且生产出来就直接施到地里去了,哪里还需要担心保质期?”有企业这样表示。
应用,缺乏土壤环境安全性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企业已经致力于搭建相关生态以及应用技术的推广。
“微生物肥料应用技术难,不像化肥使用起来那么简单。”经销商普遍反映。
蒋细良介绍,因为微生物肥料是活的生物体,不能和某些杀菌剂混合使用,不能和有些化肥一起使用(碳酸氢铵),其中的某些铵离子对菌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再一个,微生物肥料施用的时机需要提前,不能像化肥那样看到缺肥再去施用。
为了解决施用烦恼,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打造“微生物+”的理念。用产品集群的方式或者方案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产品集群,基本上可以满足植物全营养需求。做常规产品没有优势,我们要不断自我革命。我们也在给经销商打样板,给经销商新的思路,如何服务大客户?如何带动种植?”王淑平介绍。
付荣军一直坚持“金必来微生物+”独有的微生物农法,把微生物带入农业大健康时代。他们打造了一些“死棵烂苗微生物解决方案、根结线虫微生物解决方案、土壤改良微生物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样板,使产品快速在业内扬名。
谢小林博士提出了一个可能被忽视的问题,目前,很少有企业对施用到土壤中的微生物肥料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发现,含有溶血素全部基因的菌株会产生溶血环,蜡样芽孢杆菌含有全部的3种溶血素基因(hb1A、hb1C、hb1D)。其他枯草芽孢杆菌、多黏类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检测到部分溶血素基因。这些病原微生物施入土壤环境中,或对人畜和环境生物产生潜在致病危害。
随着科研单位的积极参与,随着政策推动和科技企业的加入,必将成为推动微生物肥料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市场,菌肥、菌剂傻傻分不清楚
在终端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多。
因为微生物肥料本身就是一种活菌,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产品好坏全靠推广一张嘴。
土木启生物总经理孟凡凯表示,巨大的需求和潜力,也让不少假劣产品混迹市场,而终端用户普遍缺乏微生物肥料知识,在产品选择上被欺骗,加之不少厂家宣传夸大其词,胡编乱造,对农户造成极大伤害。
部分用户对微生物肥料也存在误解:分不清使用的是菌剂还是菌肥;将其缓效当成无效;认为一种产品中菌的种类越多、菌种数量越大越好;不注重菌的种类,认为一种菌可以解决多种问题;习惯与化学药剂混用,导致活性降低;轻视使用量,用量不足,使效果打折扣。
也有部分厂家反映,有部分人在抖音上模糊概念,高价售卖微生物菌剂。
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不能片面追求低价位。
一般而言,微生物菌剂的价格会高些,但是价格根据不同的企业及产品会有所差异。即便是微生物菌剂,不同品牌价格也相差甚远。或许电商平台因为其用户多为花友,所以,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些。
复合微生物菌肥含有功能菌、氮磷钾养分和有机载体。液体型总养分含量为6%—20%,固体型总养分含量在为8%—25%。能平衡肥料的速效与长效供给需求,实际运用当中已经被作为减肥增效的最佳替代品。
有效活菌数越多越好?
很多企业对这种认知误区很无奈。
谢小林表示,为了迎合市场,个别企业以菌数为炒作点,其实,微生物数量在实验室条件下很容易实现,但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微生物能否存活并对作物生长产生作用值得商榷。对微生物肥料来说,更应该注重功能菌的选择和菌群活性的保持,而单纯数量应该是次要指标。
对微生物肥料的认识要回归理性,不能神化微生物的作用,不要与化肥比速效,也不要与农药比疗效,微生物肥料在于抗病与抗逆能力,对于提高农作物品质及产量、延长农产品的采收期 和自然保鲜期有作用,更像中草药,治标更要治本。

液氮保藏(-170℃)

冻干管保

-80℃保藏

淘宝上部分品牌微生物肥料价格

微生物菌肥的用法及大致用量

未来,谁能 掌握定价权

曾经,产业的竞争多为价格的竞争。
现在,竞争已经从价格之争迈向科技之争。
在同质化的技术背景下,因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底气不足,所以都不敢将产品定价高于竞品。一句“同等质量我家性价比更优,同等价格我家质量更好!”就省了推广的时间,也容易在市场上形成拦截。
但是,这招儿现在不灵了。
一个企业想逆袭,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强项和明显的优势,以强胜弱。
是市场不认低价了吗?也不是。最主要的是企业不愿意屈居人后!
对于大多数正规企业而言,低价跑量已经不再是目标了。
与其低价跑量被乱拳打死,不如凭借高价差异化飞出低端竞争的射程。用独特的技术,进而独创产品,走向高端市场,赚取更高利润,获得这个产品的定价权,是微生物产业前后端都在寻找的路径。
如何掌握定价权?嫁接技术,做出独特的产品。
其实,嫁接技术并不难,当下,很多企业已经改变了自身的研发模式,走校企联合研发模式,以期在功能微生物方面做更深一步的探索研究。
“保持市场把控的前卫性,不断强化研发力量,力求在新材料、新技术、新配方方面不断突破用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去推进市场工作的开展,抢占新市场的发展先机。”
“做深做透细分领域,相信未来在每个品类中都会诞生1—2个领军企业,引领细分品类的新发展。”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以自有独特技术和功能菌株为支撑,打造从优质功能菌原料到各类优质菌肥的微生物肥料全产品链先进制造力。”
“把握趋势,从非必需到硬刚需;放弃无效服务,体现自身价值;挖掘区域痛点,产品二次定位。”
“找到受众,找到最佳匹配的产品去做推广;区别已有的解决方案,保持产品力有足够的说服力;创新已经被人厌倦的推广方式。”
……
这是笔者在调研中企业方表达的对未来的打算,虽然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都表示打造产品力,保持技术创新。技术不仅仅包含产品技术创新,还包含应用技术创新。技术迭代,产品力才能决胜终端。
至于是否保持低价,已经被大多数企业忽略,因为,农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取决于你能带来的价值!
当你足够独特,在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有足够的差异化,且不容易被替代时,你就拥有了定价权。也就拥有了更高的竞争力和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微生物产业的市场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被红利的东风推着前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微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农业、医药、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农业到其他产业是艰难的,但是从其他产业延伸到农业相对并不那么困难。
以后谁是你的对手,还不一定。
未来的竞争,是真正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的竞争。“为什么很多客户都找我合作?因为我有独特的产品和技术!”笔者希望,未来,优势企业们都可以这样说,也希望那些死磕技术创新的极致产品主义者都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土壤健康掀起新浪潮,
“土调”产品潜力不小

文/ 王颖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种出健康的作物,保证农业的绿色可持续种植,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然而,随着农业的连年种植、化肥农药的大量、不科学施用,我们的土壤出现了耕作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中微量元素缺乏、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严重问题,耕地质量严重退化。
据农业农村部调查,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30年来,我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下降了至少十个百分点,全国中低产田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以上。
这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保饭碗的耕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种了。
所以,不少有远见的农资企业、经销商和种植户开始关注土壤健康,开始探索更为健康、安全、高产的土壤修复和调理方案,土壤调理剂产品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

“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出了“保护耕地”的最严动员令: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
事实上,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而且是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耕地保护中,不但要注意量的保护(即耕地面积的变化),更要注意质的提升(肥力与质量问题)。
国家对耕地质量的重视,助推了土壤改良和修复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催生了百亿级的土壤修复市场。
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统计数据,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86.9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56.8亿元,从业机构从3000余家提高到上万家。
2021年全国公开招投标的土壤治理修复项目共计3626个,项目总金额约为156.6亿元。其中,农用地类土壤修复工程项目数量占比达17.5%,在全年工程项目数量中排列第二。
对农用地来说,全国有19.4%的耕地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约有3.7亿亩耕地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和处理,土壤改良市场规模约为44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酸性土、盐碱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盐渍化土壤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5%,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如果考虑到这些酸碱化、盐渍化土壤的调理与改良,土壤修复与改良市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据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世亮介绍,土壤改良与修复的核心是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碳氮比,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中,最为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为使用土壤调理剂、合理施肥、补充有机肥(农家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种植绿肥等。
土壤调理剂,是施入土壤中,用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生态和环境条件的物料,既能为作物提供养分,又能治理土壤板结,修复改良生态环境,是当下改良土壤的绝佳选择。因此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据相关机构预测,预计到2025年土壤调理剂产能将增加至1000万吨/年,产量将达到780万吨,平均增速达9%,保持快速增长。

借力政策东风,土壤调理终成大市场

2017—2021年土壤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统计表

2021年不同修复对象的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统计表

土壤调理剂分类表

从价值属性来看,土壤调理剂有成为“大单品”的潜质。但土壤调理剂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5年,国家相继提出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土壤调理剂在全国一下子火了起来,但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发展起来,且因为推广困难,陷入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直到这两年,土壤调理剂市场才发展到今天农资产品常见的“跟风上品”阶段,但是距离“大单品”还有很远的距离。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前,还要正视土壤调理剂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座山:农户缺乏“改土”意识。经过这几年的宣传,大部分农户已经认识到土壤健康的重要性,也发现自己的土壤是存在问题的,但却很少付诸行动,改土意识淡薄。
第二座山:就是市场乱。虽然说混乱的土调市场代表着土壤调理剂这个品类的蓬勃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目前的土壤调理剂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使用后不但起不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反而加重了土壤污染,影响作物生长,致使农户对土壤调理剂缺少信任。
第三座山:见效慢。土壤改良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施用一次两次土壤调理剂产品就能看到效果的。对于一些酸碱、盐渍化较为严重的土壤,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种植户希望用下去当季就要有明显效果,而土壤调理剂的效果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全显现出来的,农户接受起来有难度。
第四座山:投入成本高。土壤调理剂产品不能取代肥料,施用土壤调理剂还是要继续施用肥料,变相增加了种植户的投入成本,不少农户是“想用又舍不得用”。此外,部分土壤调理剂的产品价格较高,也将影响农户的施用积极性,导致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五座山:效果不佳。很多经销商在推广土壤调理剂产品时急于求成,过分夸大土壤调理剂产品的效果,导致农户在期待与现实中产生强烈的落差,对效果不满意;或者是经销商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导致土壤调理剂的使用效果不佳,农户逐渐对该土壤调理剂产品失去信心。
虽然土壤调理剂产品具有诸多优势,但由于见效慢、成本高、效果不佳等原因,难以快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使得现阶段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处于上量阶段,整个品类市场还没能角逐出一只“领头羊”。

土壤调理剂不是什么新鲜概念,早在20世纪,科学家们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国家提出了耕地质量提升、土壤修复等战略指导意见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土壤调理剂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登记土壤调理剂的厂家从2014年的40多家直接上升到目前的150多家。还有很多厂家并没有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实际生产土壤调理剂的厂家在500家以上。
截至2014年12月底,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土壤调理剂登记证数量有59个,农林保水剂登记数量11个。
截至2021年11月30日,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土壤调理剂登记产品达213个,登记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2倍多。已获登记产品中用于盐碱化土壤的登记有26个,用于土壤结构障碍的登记有15个,用于碱性土壤登记有11个,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登记有2个,其余159个登记均为用于酸化土壤调理的。
土壤调理剂登记热潮的背后,是农民“改土”意识的兴起和土调市场的广阔需求。
由于对土壤健康的长期忽视,我国农田土壤退化严重,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的土壤生“病”了,地越来越难种了。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就是病虫害发生频繁,程度加重;作物营养代谢失调,产量品质下降;作物生产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受到冲击等等。
随着作物死棵、烂苗、根腐病、枯黄萎病、重茬等土壤病害的频繁发生和逐渐加重,许多农户已然认识到土壤调理的重要性,开始选择具有土壤调理功能的产品来调理修复土壤。
在终端市场,随着“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农户使用土壤调理剂产品,经销商和渠道商也开始炒作和跟风销售,土壤调理剂产品渐成新的消费热点。

土壤调理剂成为
新的消费热点

虽然大多土壤调理剂是以肥料进行登记的,但土壤调理剂与我们所认为的肥料还是有所不同。
刘世亮教授表示,虽然肥料和土壤调理剂的功能有部分重叠,都能为作物提供养分和修复土壤,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肥料更倾向于为作物提供养分,土壤调理剂则更注重土壤的修复和改良。
虽然土壤调理剂也能为作物生长提供部分养分,但无法代替氮磷钾肥料的使用。 它只是改善了土壤结构,调节了土壤酸碱度,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化肥使用量,最后达到作物增产的效果。
按照这个理解,市场上的很多产品,包括有机肥、腐植酸肥料、中微量元素肥料、海藻肥、微藻肥以及包含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在内的微生物肥料,都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都可以归属到土壤调理剂的范畴。
按照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土壤调理剂产品材料来源,土壤调理剂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以味精发酵尾液、餐厨废弃物、作物秸秆、木屑等为原料的有机土壤调理剂;一类是以牡蛎壳、麦饭石、钾长石、白云石、硅藻土、菱镁矿、磷矿等为原料的矿物源土壤调理剂;一类是以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肥料为代表的微生物土壤调理剂;一类是以聚酯为原料的农林保水剂。
由于原料成分和来源的多样化,市场上的土壤调理剂产品也是花样繁多。既有原装进口的,也有国内生产的;既有酸性的,也有碱性的;既有便宜如生石灰、粉煤灰、下脚料制成的,也有采用高科技生产的生物型土壤调理剂:产品百花齐放,能满足不同消费阶层、不同种植户的需求。
土壤调理剂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使得整个市场都在炒作土壤调理剂,无论是在产品层面还是推广手段,同质化现象都非常严重。企业只能避开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土调品类,推动产品向差异化、功能化发展,以提高产品的终端价值。
比如说厦门玛塔去年底推出的牡蛎钙“改土肥”,就是将土壤调理剂以“改土肥”的名义进入市场,既精准定位在土壤改良市场,又在土壤调理剂与肥料之间开创了一个新品类。
北京耕天下则是将目光瞄向了微藻,推出了全新产品微藻细胞营养液,利用微藻生物技术进行土壤改良。据耕天下总经理张宇介绍,在土壤改良方面,针对当前农业种植中存在的根结线虫防治难、重金属超标以及土壤酸碱化等痛点问题,耕天下都找到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并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地区进行了效果验证。

土调产品多元化发展,
差异化是破局关键

要想成为爆品, 还要翻过几座大“山” 

特肥推广的价值在于帮助农户解决痛点问题,创造更高价值。作为特肥其中一个品类的土壤调理剂,亦是如此。
土壤调理剂的价值在于改良土壤。但土壤改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单一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全面补充矿物质、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
据刘世亮教授介绍,土壤固体是由矿物质、有机质、生物质组成的,一份理想的土壤中,固体体积占50%,空气和水分各占25%。其中,土壤固体中的矿物质部分占据45%,有机质和微生物占据5%。
所以,土壤调理剂的推广,应当是通过“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的土壤改良方案,向土壤中大量补充中微量元素、有机质和微生物,提升耕地质量,降低农作物发病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比如说根力多提出了“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的土壤三维修复理念,并推出了符合这一理念的“茬无疾”产品。这是一款以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为载体的微生物菌肥,集生物防控、土壤修复、盐碱地改良、有益元素补充四种功能于一体,能通过生物、化学、物理三大途径一揽子解决土壤问题。一经推出便受到渠道商的热捧,第一年上市就取得了超万吨的销量。
河南新豫则是聚焦重点作物,聚焦农业种植中最难解决的土传病害问题,将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杀菌剂等产品相结合,形成综合解决方案进行推广。
河南新豫董事长杨传军表示,作物的土传病害、死苗烂棵是一个复杂性问题,不是单一的药剂能够解决的。六年前,河南新豫就开始设想用种子包衣解决死苗烂棵问题,试验发现这个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后来试图在种子包衣基础上喷施药剂解决问题,结果仍然不理想;直到前年发现土壤问题不解决,方案很难向前推进,又开始转入解决土壤问题,探索土壤调理、种子包衣和生长期喷雾防治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土壤健康为切入点,针对种植户痛点、难点和关键点,开发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的复合型土壤调理剂产品,或者制定作物健康方案,并通过试验示范、观摩会,让种植户看到方案的效果。这是土壤调理剂产品推广的有效路径。
可能刚开始农户接受土壤调理剂产品还比较困难,会觉得成本高、操作麻烦,但是一旦农户看到效果,接受你的产品和方案后,这么一传二、二传四地裂变下来,传播速度就比较快了,产品也就推广开来了。

以解决方案为切入口, 找到正确的推广路径

消费在升级,入局者在增加,土壤调理剂产品正在迎来发展风口,有望成为特肥品类中的头部子品类。
品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土壤调理剂能否厚积薄发,成为种植户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还需要每个产品有更多自己的产品特性,还需要厂商携手,在产品端、传播端、渠道端共同发力。

土壤健康掀起新浪潮,
“土调”产品潜力不小

文/ 于平平

大豆是植物蛋白、食用油脂和蛋白饲料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大豆都是全球各类作物中极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居民饮食消费和畜禽养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前国际经贸摩擦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全球大豆供应链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等,变局交织的大背景下,大豆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从种植作物角度看,若除去由众多作物组成的果树和蔬菜,大豆的农药市场仅次于谷物类;如果全球以单一作物计,大豆的农药市场列各种作物之首。
大豆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所以近几年“扩种大豆”已然成为农业持续高热的话题。尤其是今年,扩种大豆更是成为国家重大的政治任务、农户普遍关心的种植风向标。
扩种效应,也为大豆用农药市场带来新一轮的机遇期。

大豆扩种加速,
农药细分品种迎来新的增量契机

作为重要的战略大田作物之一,国家连年出台扶持大豆种植的政策,并从2019年起启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同时,大豆多次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出“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受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导向和“大豆振兴计划”的双向带动,从2015年开始,全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提升。2020年大豆播种面积为1.48亿亩,比上年增加了825万亩,同比增长5.9%;产量为1960万吨,比上年增加了150万吨,同比增长8.3%;单产为264斤/亩,比上年增加了3.0公斤,同比增长2.3%。在总产量、总播种面积、每亩单产三方面均实现了大幅增加。
各地发力落实扩种,深挖增产潜力。
继2021年12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给出了“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的目标之后,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也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在扩种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合理的玉米大豆轮作制度,引导东北地区扩种大豆。在西北、黄淮海、西南、长江中下游等适宜地区,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逐步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
在落地上,以内蒙古、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以四川云南为主的西南产区、以及长江中下游、西北、南方产区都相继开启了实打实的调整结构,凝心聚力推动大豆扩种增产行动。
东北三省一区作为我国优质大豆主产区,承担大面积恢复大豆种植的主要任务。其中,东北产区的黑龙江占全国产量的将近一半,内蒙古占全国产量的一成以上,两者之和占全国产量的将近60%。
黑龙江省明确提出稳粮扩豆的总体思想,2022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要达到6850万亩以上,比2021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力争总产量达到170亿斤;2022年内蒙古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扩种430万亩大豆;吉林省建立大豆扩种示范县、高产示范县,力争今年大豆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80万亩以上;辽宁省今年将扩种大豆超10万亩,总体播种面积达165.8万亩以上;重庆今年将大豆种植面积从149.17万亩增至159.17万亩,扩种大豆10万亩;四川省今年初步确定扩种310万亩大豆。
无疑,全国各地强劲的扩种势头必将进一步挖掘出我国大豆的增产潜力,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未来将持续增加,大豆自给率将稳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豆田用农药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期,提升对于农药产品市场的结构化需求,尤其是为细分品种带来需求增量。例如,种衣剂、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植调剂产品市场都将迎来新的增量契机。
据东兴化工测算,如果中国大豆自给率提升10%,对应国内大豆产量增量在1000万吨左右,预计将带动国内相关农药新增需求约10亿元。据业内人士透露,整体来看,大豆种植面积的增长一定会带动豆田农药的销售增长,粗略估计仅今年的豆田用药量增长至少在15%以上。

登记和新品开发空间巨大,
绿色环保型制剂占比提升

和小麦、水稻、玉米一样,大豆的整个生长期内也面临着病虫草害的严重侵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豆常见病虫草害有300种,其中病害40种、害虫173种、杂草87种。虫害主要为食心虫、蚜虫、豆荚螟、卷叶螟、草地螟、蛴螬等;病害主要为根腐病、线虫病、炭疽病、菌核病、灰斑病、病毒病等;杂草主要为稗草、狗尾草、苍耳、藜、蓟等。
而针对这些病虫草害,大豆种植全生命周期中也形成了多元的农药产品需求。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截至2022年5月19日,有效期内国内大豆登记农药产品共1486个,包括1157个单制剂和329个混配制剂;其中除草剂1337个,杀虫剂91个,杀菌剂63个,植调剂19个。
1486个登记产品中,涉及登记农药剂型23种,登记数量依次为乳油916个、可溶液剂261个(含水剂243个)、可湿性粉剂69个、微乳剂59个、水分散粒剂49个、悬浮剂46个、悬浮种衣剂39个、水乳剂23个、可分散油悬浮剂9个、原药7个、微囊悬浮剂5个。
在大豆登记产品毒性上,低毒农药品种1380个,占登记农药总数的92.9%;微毒农药品种38个,占比2.6%。
由数据可见,近几年我国大豆上登记农药产品向着毒性更低、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低毒化、水性化、控制释放化,且能够提高生物的活性、植物耐药性以及贮藏的稳定性的环境友好型农药剂型有了较大的发展。可溶液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悬浮剂、微乳剂等绿色环保型农药制剂占比在逐步提高。但也应该看到,可能引起粉尘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可湿性粉剂和乳油仍占据绝对地位。
截至2022年5月19日,国内有效期内登记农药产品有44864个,而大豆的1486个登记产品仅仅占比3.3%,也表明了未来企业进行大豆登记和新品开发空间巨大。

种衣剂市场:使用量将增长,
精甲·咯菌腈是登记热点

除草剂市场:最受益品种为咪唑啉酮类和二苯醚类

种衣剂在国内大豆上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而且随着种衣剂研究与应用技术的深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大豆种衣剂所具有的杀虫、杀菌、壮苗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应用前景广阔。
截至2022年5月6日,中国农药信息网数据显示,大豆用悬浮种衣剂产品39个,其中单剂5个,以咯菌腈、苏云金杆菌、几丁聚糖、克百威为主;混剂34个,以多·福·克、精甲·咯菌腈、多·福·甲维盐、丁硫·福美双、噻虫·福·萎锈、阿维·多·福为主,其中多·福·克23个,精甲·咯菌腈4个。
目前,大豆种衣剂的成分配比、性能相对单一,大部分药剂配方主要成分是杀菌剂、杀虫剂、微肥物质、助剂等为主,属于药肥综合配比的复合型药剂,此配比形式占90%以上。种衣剂的药物杀菌配方主要使用多菌灵,杀虫药物以甲拌磷为主。各厂家生产的种衣剂主要在有效含量配比上存在差异,含量通常控制在20%—35%。
吉林省吉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费千武表示,种衣剂的使用能为大豆实现有效防治病虫害、增产增效提供保障,所以这几年在主要大豆产区的推广非常迅猛。黑龙江大豆种衣剂的使用较为普及,实际使用面积已经超过了2000多万亩,使用比例达种植总面积的1/3以上。国内大豆种子处理剂产品混剂登记数量大于单剂登记数量,有效成分还是相对传统单一,多菌灵+福美双+克百威依旧占据主流,但是精甲·咯菌腈是这几年农药厂商种衣剂登记的热点成分所在。
费千武介绍说,精甲·咯菌腈由精甲霜灵与咯菌腈按一定比例混配的一种广谱低毒复合杀菌剂,可防治由高等真菌引起的苗期病害及防治由低等真菌引起的土传和种传病害,专用于种子处理,使用方便、安全,不污染环境,既可供种子公司作种子包衣剂,也可供农户直接包衣,对大豆的根腐病、立枯病、猝倒病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当前在黑龙江大豆区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先正达、拜耳、吉林八达、辽宁壮苗、黑龙江护苗科技、深圳千色龙等国内外种衣剂企业在国内大豆主产区都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占比,先正达的翠影、亮盾是黑龙江市场的畅销大品。
若要说种衣剂在以黑龙江为代表的大豆市场应用上还有什么痛点的话,那就是部分农户还认为它是灵丹妙药,包治苗期所有病虫害,以及不使用登记产品,对其安全性重视不够,在用量用法上不科学等误区,所以还需要相关的种衣剂企业加大对农户的技术服务力度。
可以肯定的是,大豆扩种的加速,将进一步拉动种衣剂使用量的增长,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得到释放。随着大豆绿色种植进一步发展,专一性强、持效期长、毒性低的种衣剂产品将是未来趋势。

近年来,我国大豆除草剂施用量不断增加,已经攀升为用量最大的一类农药,扩种将会进一步利好其市场应用和推广。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2年5月6日,大豆用除草剂产品有1337个,单剂有1094个、混剂有243个。以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583个;一年生杂草、一年生阔叶杂草次之,分别有391个、344个。
涉及38个有效成分,主要为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乙草胺、烯草酮、异噁草松、高效氟吡甲禾灵等。单剂中数量最多的为精喹禾灵,有295个登记产品,氟磺胺草醚277个、乙草胺183个、异噁草松138个、烯草酮93个,灭草松92个、高效氟吡甲禾灵89个。
241个登记的混剂中,松·喹·氟磺胺登记产品数量最多,有45个,占所有混剂登记数量的18.7%。精喹·氟磺胺、氟胺·烯禾啶登记产品分别有22个、10个。
大豆田杂草有100余种,其中比较常见且造成危害的杂草有87种,如稗草、狗尾草、苍耳、反枝苋、铁苋菜、苘麻、藜、小蓟、大蓟、龙葵、苣荬菜等。而近几年,厂商攻坚的大豆杂草主要是红根苋菜、野黄豆。
据悉,目前在我国东北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主产区杂草防控作业方式主要包括3种:单次除草方案,一般采用土壤封闭处理方式,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用乙草胺和嗪草酮复配2,4-滴丁酯进行封地,反枝苋危害重的地块选用嗪草酮复配噻吩磺隆除草,杂草过多时也采用封闭药剂加入草甘膦处理;2次除草方案,在封闭处理效果差的情况下,一般会采用在大豆出苗后第2次除草,一般施用氟磺胺草醚、烟嘧磺隆、灭草松及烯草酮等茎叶处理除草剂;多次除草方案,分别在出苗后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多次施用氟磺胺草醚和灭草松除草。农户采取2次及以上除草的操作最为普遍。
“除草剂始终是厂商在大豆上登记最多、投注精力最大的第一大品类。因为我国种植的都是非转基因大豆,所以除草剂的主要品类是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和二苯醚类除草剂,这两个品类的销售额在大豆用农药品种中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而大豆扩种、自给率的提升也将使这两个品类最受益。而且随着我国大豆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两个除草剂品类的需求将进一步打开。例如,以氟磺胺草醚为代表的二苯醚类除草剂在黑龙江的使用量会再上台阶。”费千武表示。
目前,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是国内大豆用除草剂中最大的品种,既可做土壤处理剂,又可茎叶喷施,具有除草效率高、使用剂量低、毒性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咪唑喹啉酸(灭草喹)、咪唑乙烟酸(咪草烟)、甲咪唑烟酸(甲基咪草烟)、甲氧咪草烟4个产品主要用于大豆上。
在产能供应上,山东先达股份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生产企业,产能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巴斯夫公司,其次是中旗股份。
其中,甲氧咪草烟是当前备受瞩目的新兴品种,市场潜力不容小觑。我国目前有十几家企业对甲氧咪草烟的原药进行登记,包括先达股份、中旗股份、沈阳科创(扬农化工旗下子公司)等。截至2022年5月19日,甲氧咪草烟登记产品21个,大豆用产品6个,均为4%的水剂。据了解,目前甲氧咪草烟在国内黑龙江等大豆田除草剂市场所占比重还是比较低的,相对销售额也是极小的。但可以预见,随着大豆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的推进,低毒高效的甲氧咪草烟需求与推广和市场占比会进一步加快,前景广阔。
除此之外,如若2026年起,我国大豆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快速发展的话,大豆种植用农药将会进一步发生一定变化。除草剂方面,预计到2030年,我国大豆用草甘膦用量比2021年提高500%—800%,草铵膦用量也将是同样量级的增加。

杀虫剂市场:双酰胺类产品
具备较大增长潜能

杀菌剂市场:地下根部病害
防治空间巨大

近年来大豆病虫害都呈现出高发的态势,其中大豆害虫173种,主要为食心虫、蚜虫、豆荚螟、卷叶螟、草地螟、蛴螬、造桥虫、天蛾、甜菜夜蛾、地老虎、蓟马、小地老虎、蝼蛄、美洲斑潜蝇等。
截至2022年5月19日,大豆用杀虫剂登记产品91个,单剂37个,混剂54个。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苏云金杆菌,有10个登记产品;高效氯氟氰菊酯、敌百虫各7个;溴氰菊酯3个;毒死蜱2个;哒嗪硫磷、倍硫磷、氰戊菊酯、马拉硫磷、克百威、亚胺硫磷、氯虫苯甲酰胺、S-氰戊菊酯各1个。
在害虫登记上,尤以食心虫和蚜虫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各有32个;地下害虫次之,有23个,其余造桥虫18个、天蛾9个、甜菜夜蛾9个、蛴螬6个、地老虎5个、金针虫4个、豆荚螟4个、蓟马3个、小地老虎3个、蝼蛄2个、美洲斑潜蝇1个。
在大豆食心虫药剂登记上,甲氰·氧乐果混剂数量最多;噻虫·高氯氟在蚜虫、造桥虫上登记数量最多;在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害虫药剂登记上,多·福·克的混剂数量最多。
从产品类别上看,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是占据大豆杀虫剂登记的两大主流。但是近几年以氯虫苯甲酰胺为代表的双酰胺类产品以独特的作用机理、杰出的产品性能,在大豆鳞翅目害虫防治领域逐渐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2年5月19日,国内氯虫苯甲酰胺登记产品有67个,单剂有25个、混剂有42个,登记在大豆上的产品有3个,其中1个单剂2个混剂,持证企业主要是先正达和富美实,主要防治大豆的食心虫、豆荚螟两大鳞翅目害虫。
现在黑龙江和黄淮大豆产区氯虫苯甲酰胺市场持续扩大,预计该类产品将成为国内农药企业新的战略布局点,未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长,其在大豆市场的增长潜能将进一步被释放。
目前,我国大豆田常见病害有50多种,其中发生较普遍或发生较重的主要病害有10多种。如大豆紫斑病、炭疽病、菌核病、病毒病、灰斑病、根腐病、孢囊线虫病等;偶发病害或发生较轻的次要病害有20多种,有大豆疫病、叶斑病、黑斑病、轮纹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斑病等。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我国重迎茬地块大豆根部病害根腐病、孢囊线虫病持续加重。近年来,大豆孢囊线虫在我国22个省市均有发生,特别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普遍发生,受害面积达3000多万亩,一般引起大豆减产10%—20%,有的减产30%—5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70亿—80亿元。杀线剂市场空间巨大,成为这几年厂商聚焦和布局的防治热点,市场持续升温。
截至2022年5月19日,大豆用杀菌剂登记产品63个,其中单剂18个,登记数量最多的为精甲霜灵,登记产品有4个,其次是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各有3个登记产品;混剂45个,多·福·克产品数量最多,有21个,精甲·咯菌腈登记数量次之,有5个。
在病害登记上,以根腐病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48个,叶斑病10个、孢囊线虫病6个,锈病3个。其中多·福·克的部分生产企业在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病上进行了登记。而武汉科诺2021年上市的国内首款登记根结线

目前,我国大豆田常见病害有50多种,其中发生较普遍或发生较重的主要病害有10多种。如大豆紫斑病、炭疽病、菌核病、病毒病、灰斑病、根腐病、孢囊线虫病等;偶发病害或发生较轻的次要病害有20多种,有大豆疫病、叶斑病、黑斑病、轮纹病、白粉病、细菌性叶斑病等。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我国重迎茬地块大豆根部病害根腐病、孢囊线虫病持续加重。近年来,大豆孢囊线虫在我国22个省市均有发生,特别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普遍发生,受害面积达3000多万亩,一般引起大豆减产10%—20%,有的减产30%—5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70亿—80亿元。杀线剂市场空间巨大,成为这几年厂商聚焦和布局的防治热点,市场持续升温。
截至2022年5月19日,大豆用杀菌剂登记产品63个,其中单剂18个,登记数量最多的为精甲霜灵,登记产品有4个,其次是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各有3个登记产品;混剂45个,多·福·克产品数量最多,有21个,精甲·咯菌腈登记数量次之,有5个。
在病害登记上,以根腐病登记的农药产品数量最多,有48个,叶斑病10个、孢囊线虫病6个,锈病3个。其中多·福·克的部分生产企业在大豆根腐病、孢囊线虫病上进行了登记。而武汉科诺2021年上市的国内首款登记根结线虫的专利Bt菌株产品—苏云金杆菌HAN055活芽孢制剂“壁垒”新品,沟施3000—5000克/亩,就能对大豆的孢囊线虫起到速效杀卵的优异效果,在大豆田杀线剂市场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另外,在大豆锈病防治上,先正达的苯甲·丙环唑和苯并烯氟菌唑是这个领域广受关注的明星产品。其中,苯并烯氟菌唑是新型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和持效期长的特性,对豆类的叶斑病、炭疽病、斑枯病、灰斑病、荚秆枯腐病和白粉病等都有着优异的防治效果。

植调剂市场:苯肽胺酸、二氢卟吩铁等新品种值得关注

植调剂在我国大豆主产区的应用非常广泛,科学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结荚率、促进大豆早熟、改善大豆品质和产量、提高蛋白质含量等,还可以用于播种前种子包衣,可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大豆种子发芽等。而近几年随着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提升,农户使用植调剂进一步保障产量和提升品质的动力也进一步提升,用量逐年快速增长,也和杀线剂一样成为近年来厂商竞相布局的热点品类。
中国农药信息网显示,截至2022年5月19日,大豆上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有19个,单剂9个,混剂10个。单剂登记数量最多的为芸苔素内酯,有3个,其他包括羟烯腺嘌呤、几丁聚糖、吲哚丁酸、苯肽胺酸、28-表高芸苔素内酯,二氢卟吩铁各1个。登记的复配剂中,多唑·甲哌鎓、硝钠·萘乙酸产品各有2个,羟烯腺·烯腺(烯腺·羟烯腺)1个。
可以看出,近年来涌现的苯肽胺酸、二氢卟吩铁为代表的植调剂新品种在大豆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应用。爱利思达、云大科技、陕西上格之路、江门市大光明、郑氏化工、南京百特都是这个市场的佼佼者。
“目前大豆植调剂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比较混乱,泥沙俱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营销过度、夸大其词、农户难以辨别、不科学施用的乱象,亟待规范。而我们的二氢卟吩铁这三年多来已经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农场、九三农场、安徽宿州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平均亩增产可达到10.5%,接下来会进一步加大产品在全国大豆产区的投放和推广力度,打造品牌。”南京百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马玉林表示。
当前植调剂19个登记产品仅仅占大豆用农药登记产品总数的1.3%,相对属于空白市场,留给厂商扩展登记新品的机会还非常多。可以预见,在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和提质增产理念的驱动下大豆植调剂可挖潜的空间还非常大,市场前景无限。

“磷化工+有机硅+锂电池”是当前行业里最热的三大风口,未来最挣钱的一定是磷酸铁企业。
今年磷化工产业链异常火爆,磷酸铁概念功不可没。受新能源汽车概念影响,磷酸铁锂在2021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今年10月宣布将在全球推广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后,行业对于磷酸铁未来的预期大大提高。预计到2025年,我国磷酸铁锂总需求量预计将突破200万吨,复合增长率将超50%,是未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不少拥有磷化工和有机硅资源的化肥、农药上市公司也都在今年的前三季财报中高调“官宣”布局磷酸铁相关项目,以切入新能源材料赛道,谋求转型。肥料上有云天化、新洋丰、史丹利、司尔特、云图控股、湖北宜化、川发龙蟒、鲁西化工;农药上有新安股份、兴发集团。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拥有原材料产能的龙头企业成本优势显著,也更具规模优势,化学合成、化学工艺成熟,未来或将是强有力的新能源材料行业变局的主导者,将长期享受利润与估值的双重提升。
新能源概念的强势崛起,让农资企业从“农业股”变身“新能源股”,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想象空间。但这些新能源材料项目要落地、生产、营利,价值变现还需要更多时间的打磨。

布局磷产业新赛道,积极进军新能源

全产业链运营的企业将更具市场竞争优势和话语权,是农化行业发展不争的事实,这从各家的业绩数据中也得到了直观的体现。
他们中很多都是拥有一体化优势的企业,如云天化、新洋丰、史丹利、云图控股、六国化工、司尔特、鲁西化工、四川美丰、芭田、川发龙蟒、泸天化、盐湖化工都是磷化工一体化的企业。全产业链运营也让它们的磷矿、磷酸、合成氨等重要原料自给率显著提升,同时还能发挥集中采购平台优势,把控硫黄、煤炭等大宗原材料的采购节奏,有效缓解大宗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并受益于相关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厚业绩。
农药上市公司中前三季度赢利能力最突出的以兴发集团、扬农化工、新安股份、利尔化学、利民股份、和邦生物、广信股份、诺普信、安道麦A、江山股份、长青股份、海利尔为代表。他们都拥有原药和制剂的一体化的竞争优势,其中“双草”龙头企业在“双草”产品量价齐升的强势拉动下,成为今年最强的吸金王代表。
未来,这些拥有资源禀赋优势的龙头企业更能充分长期受益于行业发展,盈利空间可期。

全产业链运营的企业将更具市场竞争优势和话语权

今年各家化肥农药上市公司公布的前三季财报中,发力新型肥料、新型农药产品成为一大亮点,也成为各大企业增加盈利的新增长点所在。
肥料上,不少都在发力新型肥料,销量都实现了同比增长,对业绩形成了有力支撑。例如新洋丰上半年实现新型肥料销量56.15万吨,同比增长35.29%;新型肥料营业收入占比22.81%,同比增长达43.46%。近期,新洋丰还推出了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专用肥系列产品。
云图控股也积极推进增效肥战略,还就新型缓释复合肥、水溶肥产能专门设立了增效肥公司,依托现有完善的产业链优势,开始发力新型肥。今年着力对全线品牌进行了增效创新,推动公司复合肥从单纯添加物为主向关注作物功能增效转变和升级。
农药上,发力新产品研发的也不在少数。例如,利尔化学今年在财报中就表示已取得精草铵膦原药和制剂的登记证件,并在今年6月上市金闲牛®15%精草铵膦铵盐产品,加速了商业化量产步伐。接下来,利尔将在广安基地规划年产3000吨L-草铵膦项目,绵阳基地规划建设年产2万吨L-草铵膦项目。这将进一步巩固利尔化学在草铵膦领域的龙头地位和竞争优势。

发力新型肥料、农药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截至12月下旬,肥价在国家一系列保供稳价举措调控下,逐步归于理性,尿素价格也以稳中小涨为主。国际氯化钾市场价格坚挺上行,国内现货市场依旧紧俏,到春节前以行情高位盘整为主。
农药上,黄磷价格再次暴涨,突破4300元/吨,导致草甘膦原药供应形势紧张,价格在8.4万元/吨,甘氨酸也处于高位,草铵膦原药价格上涨到38万元/吨,敌草快、阿维菌素等原药价格也依旧坚挺。
综上,原料高涨的态势将延续至年底,在此背景下,可以预见,化肥、农药上市公司的年度财报将依旧亮眼。具备产品、渠道、成本优势,特别是具备一体化产业链优势的龙头将会继续领跑行业。
数字证明一切,但数字不代表一切!前三季度的成绩单注定有人见星辰,有人见尘埃,并不能为全年发展的基调定论。跳动的数据也昭示着,接下来的2022年,严峻的环保安全形势依旧是横亘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考验,企业也将继续承压前行。企业还是要坚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搅动下,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定力,提高认识水平,积极生产自救,树立底线思想,积极转危为机,加速转型升级才是王道!

小结

2021年的水果行情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供求等多重压力下,水果价格也是跌宕起伏,有的高耸入云,让人望而却步;有的跌入谷底,让人唏嘘感叹。为此笔者总结了2021年八种作物的行情,来看看哪种作物上涨,哪种作物下跌,哪种作物刷新了你的认知。

2021年哪些作物赚钱?
哪些作物亏本?

年度作物

新会柑:
火速“出圈”,价格创10年来新高!

行情盘点:
 不可否认,新会柑近年来有点出圈,价格一路上扬,尤其是今年,几乎可以用“一天一个价”来形容。新会柑今年的行情向好,从七八月份的小青柑就可以看出,今年小青柑价格较往年上涨约20%,视产区和鲜果质量不同,价格略有差异,一般价格为4.5-5元/斤,部分优质鲜果价格可达8元/斤。到后期,二红柑一上市,价格就是12元/斤起步,部分产区甚至可以卖到25元/斤以上,价格普涨30%左右,达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价。
析因: 
一方面得益于陈皮的价格上涨。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陈皮入选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使得陈皮名声大噪,需求量增加,进而拉动新会柑的价格水涨船高。2.新会柑种植成本的增加,也推动了价格的上涨。据了解,今年农资价格、工人工资上涨,也让新会柑的投入成本上涨30%;3.由于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新会柑产量下降。业内人士调研了解到,2021年新会柑的产量同比下降30%-40%,产量少拉动价格上涨。

大葱:价格过山车式波动上涨!

去年冬天,大葱价格一飞冲天,到今年2月上旬,大葱价格仍处于高位,市场上低于5元/斤的大葱不常见,每斤7-8元成为普遍现象,部分地区甚至突破了10元/斤,当时一棵葱的售价就达到了5-6元。到3月下旬,大葱价格大幅下降,3月23日大葱批发价为3.2-3.8元/斤,均价在3.5元/斤,与之前相比,下降幅度达到了65%。到4月份,大葱价格批发价5毛多一斤,产地更是跌至0.2-0.3元/斤。直到9月,批发价才涨至1.6元/斤。10-11月,大葱“火箭式”走高,在主产区山东章丘,精品章丘大葱已经涨到了10元/斤,就算是普通章丘大葱也要卖到6元/斤左右,其他产区普通大葱也在2元/斤左右。
析因: 1.天气因素造成产量下降。今年七八月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都遭受了洪涝灾害,而那时正是大葱的生长旺季,持续的阴雨天气导致大葱烂根绝产。据了解,仅章丘地区,就减产一半以上,产量几乎下降达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因而价格走高。2.投入成本增加。今年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导致葱种植成本提升,所以拉动葱的价格上涨。

秋月梨:
价格攀升,成为众人眼中的“富贵梨”!

从9月上市开始,山东地区的秋月梨价格就一飞冲天,精品秋月梨地头收购价在5元/斤左右徘徊,顶级秋月梨地头收购价涨到5.3-6元/斤。虽然秋月梨的价格一直不便宜,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高档梨,但是价格像今年这么火爆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
今年秋月梨的价格让很多果农和果商都喜不自胜,有专业做梨的果商表示,干了20年,从没有见过像今年走货这么快、价格这么高的。山东的梨农也表示,今年一亩的秋月梨收入可以达到四五万元。不仅是山东产区的秋月梨价格高,河北的秋月梨价格也卖到了4.5元/斤以上。秋月梨价格的暴涨,在今年8月份就有预示,从8月开始,各品种的梨就开始陆续上市,价格也一直在涨,果商的收购意愿也很强烈。
析因: 1.自身品质过硬。秋月梨之所以这么多年畅销,还得益于其自身品质过硬,主要概括为糖度高、水分高、食用率高、口感细腻化渣;2.供不应求。秋月梨属于市场上的“年轻”梨,在2005年左右才被广为种植,目前种植面积不多,而口感又好,市场需求上升,果商也疯狂抢货,供不应求,所以价格上涨。

柚子:
价格跳水,各品种行情低迷!

柠檬:
香水柠檬波动下跌,安岳柠檬大涨!

今年香水柠檬和安岳柠檬可是身价飙升。据央视报道,在今年上半年,广东江门地区的香水柠檬批发价已经高达17-18元/斤,而在以往,香水柠檬的批发价一般在4-5元/斤。据广东当地某柠檬专业合作社社长介绍,去年从7-10月香水柠檬的收购价格在7元左右/斤,到去年11月跌至不到2元,不过在今年3月香水柠檬的批发价又增至15-16元/斤,达到了历史高位。但香水柠檬火爆的价格并没有持续全年,在下半年11月中旬左右价格出现大幅回落,在广东产区,香水柠檬一级果价格在6元/斤,二级果4元/斤,三级果3元/斤。随着天气转凉,柠檬茶销量下降,作为柠檬茶主要原料的香水柠檬也迎来了一年中的淡季。除了香水柠檬,安岳柠檬今年价格也很不错。据了解,2021年上半年,安岳柠檬价格指数从年初的153.21点上涨到上半年末的187.26点,累计上涨22.22%;到下半年安岳柠檬上市时,产地价格持续上涨,当地收购商表示,统货收购价已高达2.5-3元/斤,每斤比去年上涨了1元多。过去不到1 元/斤的加工果,今年都涨到了2元/斤。实际上,安岳柠檬自9月中旬开秤以来,收购价就在逐步走高。安岳县柠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再泽介绍:“从2.2元/斤一路涨到现在的3.2元/斤,比去年同期上涨了80%,收购价格达到了2009年以来的最高。”
析因: 1.天气因素造成减产。据了解,去年广东天气干旱,导致国内柠檬产量减少,另外极端的冻害天气,使全国柠檬产区出现20%的减产,其中,安岳柠檬减产约5%。2.需求量上升。柠檬主要用于制作各类茶饮,由于国内茶饮市场快速发展,需求爆发式增长,在产量下降,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价格也是不断攀升。

柠檬产地批发价格指数同期对比走势图

今年几乎所有的柚子品种行情都陷入低迷,以最传统的白柚子为例,在10月份上市初期,福建平和白柚价格低至0.5-0.6元/斤;此外,红心柚、三红柚行情也十分低迷,平和地区红心柚收购价格在0.8元/斤,在水果批发市场三红柚售价1.4-1.6元/斤,红心柚1.2-1.3元/斤。
而在市场上爆红的葡萄柚,在火了3年之后,在今年也令人大失所望,今年9月底刚上市时,葡萄柚迎来了4元/斤的收购价,这与往年价格差不多,但这个行情没有维持多久就开始下跌,截至10月16日,产地收购价已跌至1.5元/斤。
析因: 首先,集中上市造成挤压。今年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的柚子集中上市,没有拉开时间差距,短时间内出货量大,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价格。其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口受限,很多打算出口的柚子只能转内销,叠加其他水果上市,增加了市场竞争压力。再次,供大于求。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柚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40万亩,产量突破500万吨,到202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柚子产量已经达到522.7万吨,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柚子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甚至产量过剩。

福建平和市柚子价格行情走势图

阳光玫瑰:
价格暴跌,阳光玫瑰不再“阳光”!

苹果:
库存果一斤亏1.5元,遭遇史上最低迷行情!

2021年的苹果市场可谓是寒风凛冽,这种情况在2020年就已经有了苗头。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底,冷库苹果库存高达1150万吨,创近年来高位,在高库存的基础上,苹果行情难以上涨。到2021年春节期间,本是苹果销售的旺季,市场却有点不尽如人意,批发量较去年下降了10%左右。之后叠加南方水果上市,冷库苹果价格一路下滑,在4月底,80mm纸袋红富士最高价2-2.5元/斤,部分非知名产区的80mm以下的红富士苹果,价格已跌至1.2元/斤左右。中果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中旬,洛川70mm半商品价格1.5-2.0元/斤,栖霞产区库存果80mm起步一二级价格在1.5-1.8元/斤,出库价格创近年来新低。
对于囤果商来说,2021年更是血亏的一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晔表示,苹果价格不断创出新低,对果农影响较小,对存果商影响较大,每斤要亏损0.8-1.2元。以甘肃秦安花牛苹果为例,去年收购价格2.5元/斤,五一报价在1元/斤左右,每斤亏损1.5元左右;山西运城膜袋及纸加膜苹果清明后跌幅超过0.5元/斤,果商每斤亏损0.8元。之后价格一直下行到新苹果产季,而新苹果却一改之前的低迷行情,刚上市就气势汹汹,纸袋红富士70mm起步统货价格就冲到2-2.5元/斤,之后一直高位运行,有人预估年前苹果价格会持续向好。
析因: 1.国际市场遇冷。我国苹果出口量的90%是走向东南亚各国,而自2021年春节以来,东南亚地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致使苹果销售受阻。2.供大于求。我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大国,年产量4000万吨,已超过市场需求。3.苹果品质下降。气候原因导致2020年苹果着色、口感等不好,苹果品质下降导致低价。

2020年10月-2021年9月
苹果价格指数走势图

随着种植面积的激增,顶着“奢侈品”光环的阳光玫瑰今年也不再阳光了,价格更是大跳水。据悉,云南阳光玫瑰今年上市初期60元/斤左右,之后快速回落,在5月底6月初产季基本结束时,价格在25元/斤左右。价格腰斩,对半下跌,阳光玫瑰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在四川,阳光玫瑰也没有逃脱下跌的厄运,今年最贵的阳光玫瑰在20元/斤左右,而在往年,西昌品质好的阳光玫瑰可以达40元/斤。之后,江浙沪、河南、河北等地的阳光玫瑰开始上市,也多在低价徘徊。到11月底,冷库阳光玫瑰更是降到了冰点,带框18元/斤,而在往年这个时期,冷库阳光玫瑰价格在30元/斤。
析因:1.供大于求。中国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而在2016年,阳光玫瑰面积不过几万亩,接近6年的时间,阳光玫瑰扩种了90多万亩,庞大的种植面积背后是巨大的产量,产能过剩,价格必降低。2.早采上市。为了提高收益,阳光玫瑰还没成熟就开始采摘,严重影响了口感和口碑。3.重量不重质。在日本,种植阳光玫瑰严苛到一穗只留20粒,而在国内,阳光玫瑰亩产能达到6000-8000斤,一味追求高产而忽视了品质。

全国苹果(红富士80mm一级以上)市场价格走势图

大姜:
价格断崖式下跌,最高跌去九成!

2020年的生姜价格持续上涨,由原来的4元/斤涨到8-9元/斤,甚至10元/斤。但到了2021年,“姜你军”好像没那么好运了,在新姜上市前,生姜的价格一直保持稳定,但是到新姜上市后,价格就一路走低,从开始的4元/斤跌至0.8元/斤,有些地方则更低。而上市的新姜也没逃脱下跌的命运,在新姜主产区,以质定价,主流洗姜价格在1.7-2.1元/斤,精品洗姜价格在2.5-3元/斤之间,一般价格在1.5-1.6元/斤,次货在1-1.4元/斤,低的仅0.5元/斤。两年同期的价格对比,跌幅快要达到九成了,今年的地头收购价已经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而种一亩生姜,收购价在1.3元/斤姜农才能保本,按照这样的行情发展,今年的姜农很大概率会入不敷出。
析因: 1.供大于求。由于前几年生姜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高歌,引来种植户大面积种植,业内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生姜种植面积为466万亩,同比增长9.4%,达到历史最大值;2021年中国生姜产量为1190万吨,同比增加19.6%。2.天气因素。临近收姜的季节,连续降雨,造成部分种植户姜窖积水,没办法储存,而企业冷库又处于饱和状态,所以就造成大量鲜姜拥入市场,呈现过剩状态,价格也一路下滑。3.出口受限,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口量下降,导致国内竞争加剧,所以价格也跟着下跌。

纵观以上八种作物的价格行情,不难发现柚子、苹果、阳光玫瑰、大姜的价格下跌,很大因素是因为供大于求,而供大于求局面的形成大多是农户无规划盲目扩种造成的,对此,我们要深刻反思,农业不是投机的行业,不能幻想一夜暴富,去跟风,因为市场才是撬动价格的杠杆,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彻底避免盲目扩种,规避风险。
另外,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通畅;作物品质下滑;天气、新冠肺炎疫情因素等也都对作物价格有一定影响。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商的发展给农业带来了新机遇;中产阶级崛起给品质农业带来了新增长和机会。在未来,果蔬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也日渐常态化,农户想要赚钱,唯一的出路还是把品质提上去,利用差异化来赢得市场。

结语

粮安天下,政策先行。
从年初保春耕,再到年中的保供稳价,灾后补贴以及年尾的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扩面提标,今年各项涉及农业、农资相关的政策举措和福利补贴也密集出台落地。
在快与变之中,在动荡与新生之间,为全年农业、农资行业的信心提振与基本盘的良性运转提供了强力而稳固的支撑。
2021,你不得不知晓的涉农政策风向标有哪些?这些政策措施在推动行业发展中刻下怎样的印记?
岁末回首,我们对这些影响深远的年度政策进行集中梳理盘点,以期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明晰2022年农资行业的发展脉络,抓住市场机遇,开创未来。

稳住农业基本盘

年度政策

全力做好保春耕

保供春耕用肥
1月18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相继发出 《关于做好春耕用肥保供工作的倡议书》《关于做好2021年春耕磷复肥生产供应的通知》。氮肥协会倡议氮肥生产企业要提前做好原材料的储备工作,保证氮肥装置稳定生产和运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氮肥产量。磷肥协会倡议全行业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全力保障国内市场的有效供给,保障装置稳定生产和平稳运行,加强沟通协调,组织好产品发运工作,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市场价格,做好售后服务。
做好春耕农资供应
2月1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发了《关于全力做好2021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各地供销合作社要增强大局意识,迅速行动起来,从机构到人员全面部署到位,确保农资供应数量充足、价格稳定、服务到位,确保春耕生产不误农时,在关键时刻肩负起靠得住、冲得上、打得赢的国家队主力军责任,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农民群众满意。

化肥、农药相关标准、政策实施

严控磷矿、磷肥生产总磷排放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该法要求对磷矿、磷肥生产集中的长江干支流,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更加严格的总磷排放管控要求,有效控制总磷排放总量。该法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指出,要求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升级
3月20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提出到2025年,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化肥农药减量化稳步推进。到2035年,重点区域土壤和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显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监管制度全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加速构建肥料生产到应用的全流程、全要素标准体系
4月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202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5方面90条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强“碳达峰”标准化支持力度;加强肥料分级、肥料产品使用要求等标准研制,研究构建肥料生产到应用的全流程、全要素标准体系。
纯氯化钾进口“法定检验”取消
6月10日,海关总署2021年第39号公告调整的《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正式开始实施。根据公告,国家自6月10日起取消纯氯化钾进口“法定检验”监管措施。
有机肥料标准6月1日起实施
5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有机肥料》等153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现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肥料》 标准自2021年6月1日起实施,其他标准自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
化肥出口法检升级
10月11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海关总署决定对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进行调整,自2021年10月15日起对涉及出口化肥的29个10位海关商品编号增设海关监管条件“B”,海关对相关商品实施出口商品检验。
《复合肥料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11月8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官网发布公示,由上海化工研究院发起并主导,中国复合肥企业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的《复合肥料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农药进出口新增商品编码
1月4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发布通知称,2021年1月1日零时起,海关总署调整了部分农药货品名称,相应增减了农药商品编码,新增农药商品编码9个,删减2020年农药商品编码7个。1月5日起,新增农药商品编码涉及的农药产品申请农药进出口放行通知单将会显示正确的新商品编码。
新版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发布
3月3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规定了564种农药在376种(类)食品中10092项最大残留限量,全面覆盖我国批准使用的农药品种和主要植物源性农产品,完成了国务院批准的 《加快完善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中农药残留标准达到1万项的目标任务。新版标准于2021年9月3日起正式实施。
对出口农药资料信息证明实行无纸化申请
4月25日,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发布通知,决定自4月26日起对出口农药资料信息证明实行无纸化申请,农药生产和进出口企业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出口农药资料信息证明管理平台”办理出口农药资料信息证明,在线出具委托书,提交申请材料,不再报送纸质申请材料。
《绿色高质量农药产品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实施
9月10日,根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批准发布T/CCPIA 170-2021《绿色高质量农药产品评价规范》团体标准。标准自2021年9月10日起实施。
对农药和肥料登记中的部分事项实施全程电子化审批
11月22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称,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方便行政许可申请人,决定对“从国外引进农业种子、苗木检疫审批、农药登记、肥料登记”等11项行政许可的部分事项实施全程电子化审批。

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进撂荒地利用
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耕地撂荒情况跟踪监测和督促检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耕地撂荒问题仍然突出的地区进行通报约谈,与相关项目资金和支持政策相挂钩。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实施
1月26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新《办法》一方面严格防止耕地“非粮化”,明确土地经营权流转要确保农地农用,优先用于粮食生产,要将经营项目是否符合粮食生产等产业规划作为审查审核的重点内容,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服务,鼓励受让方发展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明确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土地,禁止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严厉打击假农资,支持新型农业发展

实行黑名单制度,让农资制假售假者寸步难行
3月16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供销总社等七部门联合在京召开2021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视频会议。会议强调,要创新农资监管方式,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实现农资生产、经营、使用、监管信息一体化,进一步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实行黑名单制度,让制假售假者付出代价,寸步难行。
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
5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1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提出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种子、肥料、农药、兽药等违法犯罪行为。
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商互联
5月13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计划 (2021-2025)》,强调鼓励农产品市场与生产基地、零售企业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商互联。鼓励生产资料市场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更高水平供需平衡。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5月25日,人民银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强调要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能力,探索构建涵盖财政补贴基本险、商业险和附加险等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更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积极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国。

政策持续加强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7月30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消息称,国家发改委约谈提醒部分重点化肥企业,要求重点化肥企业提高站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依法合规有序经营,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或捏造、散布涨价信息。
8月7日,针对今年以来国内氮肥、磷肥、钾肥等主要化肥品种价格上涨形势,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向各会员单位发出“关于全力增加国内化肥市场生产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的联合倡议”。倡议明确提出,严禁囤积居奇,生产出的化肥要积极投向国内市场。制定化肥销售价格时遵守以下原则:保持合理差价,让利于农民;不在成本没有明显变化时,大幅提高售价;不频繁调价;不释放涨价预期。
9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通知要求,省级相关部门要经常开展会商,分析研判化肥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国内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出,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化肥市场形势跟踪分析,积极推动保障化肥生产要素供应,强化储备调节作用,畅通化肥运输配送,维护市场流通秩序,切实做好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1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化肥行业生产运行调度座谈会,要求各地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先保障化肥企业原料、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科学推进磷石膏“以渣定产”,指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确保化肥生产企业稳定运行。
1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化肥生产协调保障工作专班稳定今后一段时期化肥供应的通知》,部署地方建立化肥生产协调保障工作专班,按照“一企一策”原则,主动帮助重点化肥生产企业,协调解决影响提高生产开工水平的困难和问题。
1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切实保障化肥生产用煤用电用气需要。通知提出煤炭企业要增加化肥生产用煤供应,严格兑现已签合同,积极补签化肥用煤合同;除不可抗力因素外,不得对化肥生产企业实施有序用电,不将化肥生产企业作为高能耗企业;努力增加化肥生产企业天然气供应。

又是非同寻常,极具挑战的一年。
这一年,
新冠肺炎疫情不断,
破纪录的暴雨、干旱等在世界各地频频“造访”,
能源紧缺,企业生产被迫按下了“减速键”,
原材料价格上涨几乎贯穿了今年的农资市场,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但不管处境多么艰难,我们依然可以有选择。选择积极主动,选择不败,选择打胜仗!只有不断打胜仗,才能坚持活下去,并活得有力量。
聚焦作物,找到新的机会和增长点。3月我们举办了“第七届中国马铃薯产业生态发展大会”;6月我们在广西主办了“2021广西柑橘产业生态发展高峰论坛”;9月,我们又召开了“2021中国(川渝)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聚焦区域,集中优势兵力突破。4月,我们相继举办了“2021中国(山东)可持续种植发展峰会”和“2021中部五省农资新商带生机大会”;9月我们又召开了“2021中国(云南)渠道商可持续经营发展大会”。
聚焦品类,特肥进入纵深发展新时代。5月我们在成都举办了“CIS(2021)中国国际特种肥料发展大会”;7月我们在大连举办了“2021中国功能性肥料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峰论坛”。
聚焦土壤健康,倡领绿色种植。农业绿色发展与土壤改良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10月磷复肥会期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业绿色种植与土壤改良分会成立大会暨2021中国绿色种植与土壤改良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聚焦产销,让好果蔬卖个好价钱。我们的“发现·中国好水果”“印象·作物大王”相继去了大连、广东、山东、陕西……与众多的基地大户,产业带头人,农产品品牌化操作者交流。6月,我们召开了以“种好果·果好卖”为主题的“西南特色果蔬产销对接大会”。
聚焦需求,赋能职业种植者。从价值论坛到品牌展览,从万商互链到产销协同,从农资精准对接新场景到推倒阻隔行业发展的三堵墙,从为职业种植者赋能到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6月我们主办的“BAA万商大会”继续扎根广西,持续深耕西南市场。
12月,我们以“不败·就打胜仗”为主题的“D24 中国农化行业领袖年度峰会”为农资人奉献了一场智慧盛宴,也为2021年画上了圆满的句点。
几乎每个月,我们都会用脚步和车轮去丈量中国的农业发展。
我们走在企业的厂房里、经销商的店铺中,
也在种植户的果园里、稻田里、大棚中,
我们用文字,用图片,用视频,
把那些人、那些事都刻进了我们的2021年,
也创造了属于我们的共同的2021年。

聚焦作物,找到新的机会和增长点

聚焦区域,集中优势兵力突破

聚焦品类,特肥进入纵深发展新时代

2021第七届中国马铃薯
产业生态发展大会

2021广西柑橘产业
生态发展高峰论坛

2021中国(川渝)柑橘产业 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1中国(山东)
可持续种植发展峰会

2021中部五省
农资新商带生机大会

2021中国(云南)渠道商
可持续经营发展大会

CIS(2021)中国国际特种肥料发展大会

2021中国功能性肥料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峰论坛

聚焦土壤健康,倡领绿色种植

聚焦产销,让好果蔬卖个好价钱

聚焦需求,赋能职业种植者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业绿色种植与土壤改良分会成立大会暨2021中国绿色种植与土壤改良发展论坛

“发现·中国好水果”“印象·作物大王”

以“种好果·果好卖”为主题的“西南特色果蔬产销对接大会”

以“绿色发展、产销协同”为主题第四届BAA万商大会

不败·就打胜仗
D24 中国农化行业领袖年度峰会

品牌广告展示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