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速递
01期
Insurance industry information
总第28期
2023年3月15日
【4.政策解读】
破解养老难题,两会值得关注的议案提案都在这里了
【1.热点聚焦】
【2.热点聚焦】
增长遇瓶颈,健康险上行之路该如何行进?
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呈现八大趋势
【3.热点聚焦】
美国人身险逆势增长:年金为主,个险强势创纪录、独立代理人仍为关键渠道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3年3月第28期
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呈现八大趋势
2023年3月第28期
来源: 中国银行业杂志
导语:展望未来,持续高涨的财富管理需求,大势所趋的数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行业创新,将加速推动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变革、转型与发展,总体呈现八大趋势:客户财富多元化,产品结构权益化,线上线下生态化,数字技术基础化,资产配置全球化,风险管控复杂化,组织变革一体化,牌照整合头部化。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从新阶段迈向新常态,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已成为继西欧、北美之后新的财富增长极。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近二十年来增长了54倍至4亿人,千万资产高净值人数达262万人,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已突破20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财富管理行业迎来历史性机遇,详见下图所示。
国内以银行、券商、保险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公募基金、私募资管等新兴财富管理机构同台竞技,加快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以寻求突围,财富管理行业已大踏步迈进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做强理财子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占营业收入比重不断提升。证券公司加速向产品代销、投资顾问等业务模式转型,主动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公私募基金把握散户机构化趋势,加大产品创设与渠道营销力度,规模增长迅猛。
展望未来,持续高涨的财富管理需求,大势所趋的数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行业创新,将加速推动国内财富管理行业变革、转型与发展,总体呈现八大趋势。
趋势一:客户财富多元化
1
2023年1月第1期
70后和80后是财富核心人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迅速增长,40~50岁的一代企业家群体通过经营企业获得分红或股权变现完成财富积累,构成超高净值客户稳定的主体,该群体通常着眼全球资产配置,投资风格更加稳健。伴随这部分高净值人群年龄增长,养老和代际传承亦将成为重点需求。
一二线城市是客群聚集区域。据招行与贝恩联合调研,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五个省市的高净值人群占到全国总量的44%,持有可投资资产比重高达60%,财富地域分布的集中度仍然高企。但同时,东南沿海五省市(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及北京作为区域财富中心,辐射带动四川、湖北、福建等区域高净值客户数快速增长。
“专精特新”是批量创富行业。国内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常态,互联网、新能源等新经济行业发展迅猛,伴随股权、期权增值,以企业高管层为代表的新富群体大量涌现,高净值客户中董监高、职业经理人及专业人士占比提升至40%以上。阿里巴巴美股上市时,30位合伙人共持14%的股份,价值超过210亿美元,员工则通过持有的股份或期权分享200亿美元,人均约182万美元,带动杭州地区房地产市场、特别是豪宅的繁荣。新经济创富人群价值主张更加鲜明,资本市场的参与度更高,权益类资产配置相对更多,风格更激进,对投顾服务的专业性与专属性有更高需求。
2023年3月第28期
房产增值空间受限。我国城镇居民资产配置中,房地产占比达60%左右,而美国该占比仅为23%左右。随着城市化进入后半程、“房住不炒”调控政策推出,房地产投资预期收益下行,部分区域房地产风险逐渐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7月有22个省会二手房价格低于1年前,有10个省会城市低于3年前同期水平。同时,国内居民资产中流动性和收益率相对均衡的股票、基金、保险和养老金等合计仅占5%,相比较美国居民股票和投资基金约占22%、保险与养老金约占23%,国内居民配置结构权益化有非常大的空间。
风险事件打破刚兑。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背景下,2021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同比增幅高达38%,主要原因是涉及房地产信托违约大幅增加。曾经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信托等资管类产品加速净值化,逐步打破刚兑,倒逼金融机构加快建设投研能力,提升产品结构中权益类资产占比,带动组合收益贡献与稳定性改善,实现业务突破。
权益资产加速扩容。相较海外市场,我国优质资产证券化率仍偏低,国内优质企业股权和债权、基础设施不动产等高收益资产较难有效转化为高流动性、稳定收益的标准化金融产品。以企业股权证券化为例,我国股市市值占GDP比例长期在70%左右,而美国该指标持续在170%以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融资方式转向直接融资,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与服务业转变,以战略新兴、“专精特新”企业为底层资产的权益类产品将分享高成长带来的红利,权益类的优质资产有较大扩容空间。
2023年1月第1期
趋势二:产品结构权益化
2
传统网点逐渐萎缩。网点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涨,硬件维护成本和设备更新需求提升,线上渠道加速分流,传统实体网点的盈利压力持续增大。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银行、券商网点数量均呈净减少态势,低效网点整治加速推进。各类金融机构纷纷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升级智慧网点等方式,突破线下网点的困境。从区域布局来看,一类侧重向城市新区、城乡和城郊结合部、重点乡镇等区域迁建网点,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
趋势三:线上线下生态化
3
2023年3月第28期
趋势四:数字技术基础化
4
撑;另一类侧重加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布局与资源投入。从网点改造来看,部分金融机构以智慧网点取代传统网点,强调沉浸式体验、智能化服务和智慧化互动,大幅提升服务效率。
线上渠道蓬勃兴起。金融危机后,海外财富管理机构受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驱动,线上化进程加快,以Betterment和Wealthfront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进入市场,为财富管理市场生态带来了一场变革。受疫情催化,国内金融机构近年亦是加码布局线上业务渠道。2021年,银行业离柜交易笔数达2219亿笔,银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超90%。证券行业APP用户规模从2015年的0.4亿人增长至2021年的1.5亿人,线上渠道以更广的触达面、更优的用户体验加速从线下渠道分流。
业务场景日益融合。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将是财富管理转型的大趋势,优质的、有温度的客户体验意味着全渠道无缝衔接。伴随客户群体多元化,不同类型客户需求愈加差异化。中高端客群更侧重定制化、属地化服务,线下网点价值不可忽视,而数字化平台带来的及时性、敏捷度亦是线下服务不可或缺的工具。长尾基础客群更侧重便捷度,线上渠道的数字化经营能力是“跑马圈地”的关键,但在部分存量基础客群老龄化的场景下,面对面的交流必不可少。线上、线下如果互不打通,客户体验将面临割裂。
2023年1月第1期
赋能客群经营。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围绕客户基础信息、投资习惯、产品与风险偏好、交易与交互模式等维度,建立客户标签库,构建全域数据体系,推动客户需求洞悉更加精准,客户画像更加立体,客户营销更加高效,实现服务的千人千面。如,蚂蚁金服与Vanguard合作的“帮你投”基金投顾,充分运用了蚂蚁平台沉淀的海量数据进行客户识别与分析。
赋能资产配置。以摩根斯坦利为代表的海外投资银行,通过发展金融科技构筑新护城河,实现从“交易中心”到“财富管理中心”“配置中心”的转型。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投研”能够有效加深投资者对资产的理解,辅助决策。
2023年3月第28期
“智能资产配置”能够科学实现资产的均衡配置,匹配客户定制化需求。“智能组合管理”通过大量市场信息分析,进行灵活配置诊断与优化,降低人为主观性偏差,降低经济周期和市场风格变化对资产组合的影响。如,部分券商资管子公司上架债券智能投资一体化平台,实时分析万亿资产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动态监测、定量评价组合风险。
赋能交易交互。互联网平台已成为超过85%的90后理财渠道,财富管理机构移动端除了需提供高效、及时、便捷的操作与服务,内嵌的交互属性更是提升客户黏性的核心。以华泰证券为例,自2014年起不断迭代移动金融战略,聚焦客户全生命周期,推出以视频内容为主的全新运营方式,有效提升获客、黏客及服务效能,2022年6月末,涨乐财富通APP月活952万人,长年居券商首位,超96%的交易客户通过APP进行交易。
2023年1月第1期
趋势五:资产配置全球化
5
高净值客群跨境配置需求提升。面对国内房产配置价值递减、权益类资产波动较大,高净值客群愈加重视跨境金融投资、境外置业,以及子女境外留学、出境医疗等配套非金融跨境需求,关注点亦是从个人延伸到家庭、企业,内容涵盖税务、法律、金融等各个领域。数据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境外资产配置比例已升至30%。从服务机构来看,领先的国际财富管理机构,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跨境服务能力,包括定制化的跨境资产配置建议以及软性增值综合服务,是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强劲的竞争对手。从地域来看,中国香港是国内居民首选的跨境离岸业务中心,新加坡等地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强。
跨市场全球配置利于风险对冲。数据显示,相较于美国等海外市场,我国股票及权益基金等资产波动率相对较大,且受经济及政策影响较强。通过全球化的资产配置,能够有效对冲局部区域政治、政策、经济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在熊市情况下通过多空不同方向选择,降低单边做多形成的损失,实现主动管理。以汇添富为例,2017年起打造“全球”系列,其中“全球消费”产品2022年6月末在美股、A股、港股、欧股的配置比例分别为20%、15%、54%、3%,实现业绩回报超基准30多个百分点。
2023年3月第28期
跨境配置倒逼机构国际化。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加速,客户跨境配置需求激增,传统业务模式竞争“内卷”严重,各类金融机构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出海”谋求客户拓展与业务扩张,打通新的盈利增长点。一方面,加大境外子公司在人才、科技、资本金等战略资源投入,提升垂直管控水平。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区域布局,以香港为桥头堡,逐步迈向东南亚、欧洲市场,设立子公司/分支机构。数据显示,部分头部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超20%。
趋势六:风险管控复杂化
6
经济走弱风险加剧。受新冠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击影响,全球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叠加供给面冲击,主要经济体普遍遭遇高通胀困扰,食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不少欧美发达国家通胀率接近10%,创四十年来新高,过半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高达7%。国内经济发展“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集中出现。潜在的风险问题浮出水面,房地产泡沫局部破裂,出现断贷情形,涉房资产不良率上升,村镇银行和农信社存量风险高企。
跨境合规要求复杂。一方面,海外市场的交易机制、监管要求与国内市场迥异,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反洗钱等监管要求更加严格,跨境投资必须要熟悉和研究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经济金融政策,并及时掌握相关变化,对财富管理机构的跨境业务综合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国内监管多次指出对于具有跨行业、跨市场、跨境特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消除监管空白、监管盲区,跨境业务监管呈现趋严、趋紧态势,金融机构的风控合规能力至关重要。
信息数据风险凸显。在数字化技术加速赋能财富管理发展的背景下,数据价值挖掘不断深入,但信息数据安全也成为新的风险点。各类金融机构主要面临数据质量难以控制、梳理分级难度大、数据职责权属不明确、运营机制不够健全等难题,而数据泄露、非法收集、窃取等风险也将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形成巨大威胁。2021年末,高盛与亚马逊云科技开展战略合作,并推出“高盛金融数据云”,在为客户高效实现云端发现、组织和分析数据的同时,借助领先科技公司外力,实现了全面的数据安全管理,值得国内金融机构借鉴。
2023年3月第28期
趋势七:组织变革一体化
7
加大组织变革力度。商业银行纷纷设立理财子公司,加速入局,截至目前,已有31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30家已获准开业。证券公司大多也将经纪业务条线变革为财富管理集群/事业部,强调资源整合、业务聚焦。如,中信证券设立财富委员会,推动财富管理部、私人银行部、家族办公室等分层服务机构建设,统筹调度资源为不同客群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东方财富新设财富管理事业群,强化协同,突出财富管理转型的战略导向。
“一体化”取代“各自为战”。为应对日益多元、复杂的财富管理综合需求,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纷纷借鉴瑞士银行、高盛集团等海外先进经验,践行“One Firm”理念,通过“一体化”运作,借助扁平化流程、敏捷性组织,将所需的资源要素更加顺畅地串联,穿越部门边界。如,“中金一家”“一个华泰”,依托CRM等系统支撑,推动集团及总部层面客户、产品、渠道的全链条打通与共享平台建设,打破业务部门间的孤立状态,形成协同效应,延展收益链。
“特种兵小分队”设置频现。以中金公司为例,将境内财富管理业务(含20家营业部)划转给全资子公司“中金财富”,加快“部落制”改革,搭建跨职能、扁平化、灵活化的“三大部落+两大中心+31个敏捷团队”架构,释放生产力,组建“首席投资官办公室”,聚集内部宏观研究、资产配置、财富规划、产品企划等领军人才,进行大类资产战略配置与战术配置研究,从财富管理业务链起点找准大方向,确保客户长期收益,加深服务关系。
趋势八:牌照整合头部化
8
金控升级“组合拳”打法。以中信集团、平安集团、招商集团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平台,发挥金融全牌照优势,加快财富管理转型,由自发协同走向机制协同。以中信集团为例,打造“中信幸福财富”统一财富管理体系,配套宏观、配置、投研专家团队,借助“优享+”平台,推动客户互认和权益共享,全面掌握客户金融需求及非金融需求,不断深化旗下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中信信托、华夏基金、中信保诚保险、中信保诚基金、中信期货业务融合与交叉渗透。
2023年3月第28期
跨界合作创新业态模式。“券商+BATJ”模式加速深化,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建投证券等引入战投或设立科技子公司,携手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推动金融与科技破圈融合。“银行理财+外资资管”模式风生水起,交银理财联姻施罗德、中银理财配对东方汇理、招银理财引入战投摩根资管、建信理财牵手贝莱德与富登、工银理财与高盛资管合资共建理财公司,内外结合、强强联手,服务财富管理转型战略。
行业马太效应日趋显著。头部财富管理机构在客户质与量、标准化产品服务、内部资源调配、外部渠道合作、投顾人才、数字化水平等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客户吸引力与黏性持续增强。2021年,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6家私人银行合计AUM已超13万亿元,约占同业合计AUM的70%以上;券商代销金融产品收入前十名集中度近60%,投顾人数前十名占比约44%,华泰、国君、中信等头部券商基金投顾规模均超百亿;公募基金公司权益类基金规模前十名占比亦超60%。
2023年3月第28期
two
02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3年3月第28期
来源: 保观
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健康险全年共实现保费收入8653亿元,同比仅增长2.4%。相比于2020年以前起年增速达20%-30%,尤其是近两年作为健康险支柱产品的重疾险新单增长持续乏力。
健康险市场前期的高速增长都显示出这是一个处于增长上升期的险种。但当许多险企对该领域不断深入探究后,健康险市场就由“蓝海”变为了“红海”。各大险司积极布局健康险,抢占健康险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健康险失速,面对这样的困境,增长遇到瓶颈的健康险的下一步在哪里呢?
近期我们邀请了乐橙云服创始人、CEO,同时也是病痛挑战基金会-支付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瀚,一起深度探讨了健康险未来发展格局,徐总对健康健康险MGA的创新价值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同时还分享了乐橙云服的创新理念,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来自该场直播。
增长遇瓶颈,健康险上行之路该如何行进?
2023年1月第1期
长久以来,健康险MGA创新模式相结合,形成一个系统枢纽赋能整个健康险市场,一直是整个保险市场所关注的焦点。那么健康险行业能否据此创造更多的新价值?保险业的MGA又会往哪些方向发展呢?
第一,能够帮助参与方更好地降低成本。比如,一家保险代理公司要开业,需要采购一整套系统去管理代理人,或是打造一些能够和自身整个运营非常匹配的小工具,这些都是需要花费高昂的成本。而如果在健康险MGA的模式下,交由例如乐橙云服这样的不断在渠道和产品端进行磨合、洞悉用户在产品以外需求的专业MGA机构来运行,就可以为自身减少不少的运营成本。
健康险MGA如何创造价值?
01
2023年3月第28期
第二,能够将整个健康险行业所需要的硬件、软件全部搭齐,构建一个生态环境。目前整个保险行业参与主体要在各个地方建机构,要做很多运营工作,这时候如果有MGA机构能够将保司的硬件、软件全部搭齐,给渠道做一些差异化赋能,那么保司就可以踏实专注于销售保险业务,实现业绩增长。
比如,乐橙云服根据保司所需要的获客渠道来展业的特点,同时把健康产品放到平台中去而推出的乐医通。乐橙云服+乐医通联合设计可以给保司提供一些健康的或者其他纬度的保险销售跨行业赋能。正如去年乐橙云服基于乐医通的医药建商产品库,与招商仁联合打造的一款互动式的成人重疾,与华贵人寿联合推出的一麦相橙互动式保险,以此来打破传统渠道客户买完保险之后没有互动的壁垒,不仅实现了产品和销售渠道的匹配,更是让整个健康险行业对于不同渠道模式产生新的赋能和思考。
而在保险业的MGA未来发展方向上,徐总认为需要从以下三点来看: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一是,无论是从政策端还是从监管端,我国对MGA健康模型一直是非常支持的,这无疑给未来保险业的MGA新模式探索提供了有利保障。
二是,未来中国保险业的MGA模型会呈现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众所周知,保险产品是千变万化的,在整个大的保险市场方向上,可以分为财产险和人身险两大领域,而财产险的MGA跟人身险的MGA又是分属于两个不同赛道,目前在这个赛道上还完全没有出现一个“巨无霸”的模型。
可见,随着保险品类的不断扩容,整个市场就可以引伸出千变万化的模型,这意味着一个行业也就百花齐放,得以正常发展开来。
三是,丰富多元的产品和创新模式,会让保险业的MGA进入到细分化的竞争。我国保险市场除了有健康险,还有理财型保险,也有人寿型保险等等。因此,在愈加细分化的市场竞争下,哪一个会成为专业的理财型保险MGA、健康险MGA、少儿重疾险MGA都还是未知数。
相对来说,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之下,有些保司会抓住发展的红利,一边要自己去做业务,相当于是把自身业务量增加;另一边也需要把一些基础底层的系统给建起来,而想要实现两端共赢注定困难重重,能做好一边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 ,在MGA模式下如果只做一边,而把获客或服务客户的端口交由合作伙伴,这对于两方来说,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023年1月第1期
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重疾险已经不断在萎缩,这对于整个保险业是极度不健康和极其危险的。那么,在这样的境遇之下,不少中小保司在健康险业务下面临诸多挑战。这是因为重疾险新规开始之后,在产品设计方面,整个市场参与主体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做。比如,在没有完善的数据参考下,重疾险新规把甲状腺剔除到赔付之外,同时又把一些中轻症赔付放进来,这对于保司而言,由于未来发展情况未知,会不会出现赔付恶化,有些赔付可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重疾险保费下滑,健康险格局将会迎来新的洗牌?
02
2023年3月第28期
有危就有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小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还有发展机会。比如,保司可以在产品的售前和售中做好人群画像精准分析,而在用户购买后,对定点人群做定制化风险管控。这些战略打法都是值得中小保险公司可以去规划的,但如果完全放弃了对健康险的探索,中小保司仍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此外,正如开篇所述我国健康险去年全年同比增速仅为2.4%。而作为健康险支柱产品的重疾险新单增长也持续乏力,经估算2022年重疾险新单销量仅为历史最高时期的三分之一。如此来看,重疾险保费下滑,健康险格局将会迎来新的洗牌吗?
首先,中国保险渗透率低,体现在重疾险上该买的人都已经买了,能够有购买力的人群也不多了,那么,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所有保司都不再推陈出新,重疾险的产品势能也会快速降下来,形成恶性循环。但如果保司能持续性创新开发新产品,就会促进健康险持续发展,比如,乐橙云去年一共推了29个IP,其中一大半都是与健康险相关。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虽然这些IP在推广的时候需要投入数百万元,但仍然是值得的,这对于构建我国民众对于谈及重疾险产生的信任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我国民众对于提前规划重疾赔付等事宜是比较抗拒的,但如果保司和用户双方能真正建立在信任感的基础上来谈及这些话题,重疾险发展的势能也会不断被提升。
另外,从公布的数据来看,重疾险的平均获赔率是98. 84%,其中16家保司的整体获赔率均超过了99%。这显示出重疾险并非民间流传的是骗人的,因此,健康险未来格局重点在于加强与消费群体的沟通,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桥梁。
其次,健康险理应被看好,而其中的重疾险会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据《2020招商信诺人寿理赔年报》显示,重疾赔付案件中被保人出险年龄区间段占比最高的是31~40周岁,女性为45.22%,男性为38.45%。由此可见,重疾高发年龄段越来越年轻化。此阶段,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阶段,一旦风险发生,高额的医疗费及收入减少或中断,对家庭来说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最后,健康险与理财型保险的平衡发展是未来必要的战略趋势。随着癌症的检出率在变高,国家也要求检出就赔付,这无形之间给各保司增加了赔付成本,而且保司仅仅靠利差损去投资给理财型的保险,一旦碰到了市场下行风险,其投资收益率势必会受到重创,而在健康险赔付端口保司又给付了这么高,成本缺口无疑是巨大的。但如果能将健康险与理财型保险相平衡发展,则能很好的解决此类难题。
2023年1月第1期
不难看出,不少保司和保险中介都在为健康险的长久发展在作出巨大努力,无论是在理财型保险上,还是医疗健康险方面,都在做实实在在的事情。那么,市场上有没有一些健康险产品开发思路值得行业借鉴的呢?徐总以乐橙云服为例进行了重点阐述。
基于用户开发创新型健康险产品,值得行业每个参与者来探索
03
2023年3月第28期
第一,从产品整体开发思路来看,乐橙云服在大的产品品类上始终会关注少儿跟成人两个领域。随着用户消费习惯发生极大改变,乐橙云服给每一款产品都建立了IP形象,以此来拉近产品跟消费者之间距离,促进其消费欲望和动力。比如,乐橙云服去年推出的青云卫少儿重疾险,目前已拥有超5万用户,去年总保费高达1.2亿元左右,而今年再上线时,平均每月能实现1-2千万的销售规模。
第二,始终为消费者提供极具性价比的产品。比如,青云卫不仅推出的一个责任是重症赔完之后,轻重症继续可以理赔,而且还与其他品牌做了一些关联,将价格和服务更加贴合用户,在市场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品类。
第三,不断基于用户来赋能产品创新。在责任创新方面,乐橙云服的设计师团队跟保司的设计团队在商业价值观上保持高度一致,针对受众群体年轻化特征,在售前售中整个过程中对这些群体做好监管服务把控,持续不断地投入和迭代去打造创新型产品。
最后,随着chatGPT人工智能火热,可能对健康险产生哪些影响这一问题上,徐总也发表了比较中肯的看法。
徐总认为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肯定会对行业产生一些影响,比如,针对代理人学习这一块,人工智能可以很好的帮助代理人培训解答很多保险专业术语。再比如,chatGPT可以成为代理人获得消费者信任的赋能帮手。而在提升行业效率上,像chatGPT这种人工智能也会促使整个保险行业开发更多智能应用,从而让行业的效率不断升至新高度。
总的来看,对于健康险行业的失速下行,市场上相关参与主体都应该予以重视,且对于健康险创新产品的开发,无论是通过公司合作来借助外力或者直接基于用户需求来做开发,都能够助力于健康险快速发展。我们也希望行业能够有多一些耐心,深刻的洞悉用户需求,或许在这个困难的阶段可以看到更多希望。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THREE
03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3年3月第28期
美国人身险逆势增长:年金为主,个险
强势创纪录、独立代理人仍为关键渠道
来源: 保观
过去两年,美国人身险市场一直保持相对强势,虽然整体趋势有升有降,但个险销售多次创下记录,与国内寿险市场的颓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前,美国保险信息协会(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根据美国寿险行销调研协会LIMRA开展的调查和搜集的数据,发布了过去几年的美国人身险市场统计数据,揭示了这一市场的产品结构、分销渠道、主要寿险公司以及投资分布。具体表现为,产品方面,美国人身险市场的主要产品为年金,保费占比已经达到将近一半;渠道方面,独立代理人仍然是主要分销渠道,占比为50%;主要寿险公司包括西北互助、保德信金融、纽约互助人寿等。
下面来一起看一看这些详细数据。
2023年1月第1期
根据美国寿险行销调研协会LIMRA和Life Happens开展的2022 Insurance Barometer Study,1.06亿美国人缺乏人寿保险或没有足够的保险。也就是说,2022年,大约50%的美国人投保了寿险。
对此,LIMRA和LOMA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David Levenson表示:“虽然去年保单增长跃升至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行业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确保家庭得到适当保障。”
这一点从寿险的需求差距也能看出。上述调查发现,美国寿险的需求差距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是12年前的两倍多。
美国人身险市场:关于产品、渠道和头部保司
1
2023年3月第28期
所谓需求差距,指的是需要人寿保险和拥有人寿保险人群的百分比之差。2011年,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需要人寿保险,63%的人表示他们拥有寿险,需求差距是7个百分点。2022年,需求差距为18个百分点,表明人寿保险未满足的需求在过去12年翻了一番以上。
当然,需求差距并不能解释为美国受保群体的减少或是其他负面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2020年至2022年,需求差距较为明显,表明随着COVID-19的爆发,美国人对寿险的需求有明显的增加,这一点保观在之前梳理美国寿险数据的时候就提到过。
2023年1月第1期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美国人身险市场上,传统寿险已不再是主营业务,重点已转移到年金险产品。
从2017至2021年的保费数据来看,年金险是寿险市场的主要险种,这五年间的保费分别为2872亿美元、2697亿美元、3398亿美元、2946亿美元和2858亿美元,占总保费的百分比为48.1%、44.71%、50.01%、47.08%以及44.81%,基本上占到一半左右。虽然在2021年,年金保费较前一年略有下降,但仍然保持着其在人身险市场的主导地位。
产品结构:年金险为主要产品,占半壁江山
2023年3月第28期
传统寿险产品在五年间的保费分别为1371亿美元、1451亿美元、1510亿美元、1431亿美元和1595亿美元,2018至2021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84%、4.07%、-5.23%以及11.46%。
可以看出,美国传统寿险在2020年及之前的增长率也是个位数,在202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呈现出一种颓势。但是到了2021年,取得了强势的两位数增长。LIMRA于2021年第二季度对美国个险销售的调查显示,在2021年前六个月,售出的保单总数增加了8%,是自1983年以来的最高保单销售增长。同一时期,美国人寿保险总保费增长21%,为198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同比增幅。2021年上半年,总保费与2020年前六个月相比增长18%。
在疫情的刺激下,传统寿险迎来了一波强势增长,一举突破了之前的颓势。但是在这之后,传统寿险的发展会延续增长,还是继续保持颓势,目前尚不清楚。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图中列出的意外和健康险,指的是传统健康险以外的独特产品,是人寿/年金和财产/意外伤害部门提供的产品,包括各种与健康相关的专业产品,例如保单持有人住院或伤残时的报销;基于就业的短期和长期残疾;长期护理、重大或灾难性疾病保险。
2017至2021年,这一险种的保费分别为1693亿美元、1831亿美元、1850亿美元、1847亿美元和1892亿美元,占总保费的百分比分别为28.35%、30.35%、27.23%、29.52%和29.66%。和传统寿险相比,这一险种的增长率保持在个位数。
信用人寿保险是递减期限保险的一种形式,保护银行等债权人,但借款人支付保费。如果借款人在偿还贷款之前死亡,该保单涵盖未偿还的贷款余额。保单的面值随着贷款余额的偿还而减少,直到两者都为零。当保险贷款提前还清时,保险公司会将剩余期限的保费退还给保单持有人。Credit accident and health是一种类似的产品,如果借款人残疾,这一产品可以提供月收入。
2023年1月第1期
在寿险销售的几个渠道中,独立代理人仍然是美国寿险的主要销售渠道,控制着大约一半的个人人寿保险市场。
从2012年到2021年,独立保险代理人在寿险市场的份额从44%增长到50%。同一期间,专属代理人的市场份额却有所下降,从43%下降到39%,直销渠道略有增加,从5%增加到6%。
分销渠道:独立代理人仍为主要渠道
2023年3月第28期
独立代理人渠道包括经纪人、经纪自营商、个人生产总代理和注册投资顾问。专属代理人则包括多线独家代理和上门服务代理。直营不包括涉及代理人的直接营销,包括消费者提交在线申请的网络销售。其他渠道则包括金融机构、职场等渠道。
LIMRA的2022 Insurance Barometer Study显示,由于技术进步和COVID-19疫情,消费者转向线上购买人寿保险。自2016年首次将在线购买作为研究选项添加以来,消费者对线上人寿保险购物的偏好增加了29%。但是相比独立代理人,直销仍然是占比较小的一个渠道。
另外一个颇具“美国特色”的销售渠道是职场营销,是在工作场所销售员工自愿购买的保险和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单独或组合销售,保单持有人通常通过定期从工资中扣除来支付保费。根据Eastbridge Consulting Group的数据,2021年人寿和健康保险的职场销售额总计83亿美元,高于2020年的74.6亿美元。当然,这种渠道在国内并不具有参考意义。
在上述渠道中,独立代理人成为主要的销售渠道,不仅和美国寿险市场的产品有关,更是和专业代理人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组织形式有很大关系。
相比之下,国内的渠道构成却略有不同。数据显示,2020年人身险各渠道占比分别为:专属个人代理56.7%、银邮代理31.9%、公司直销7.4%、经纪代理合计3%,其他1%。
虽说中美两国的寿险多数都是由代理人销售的,但美国的主要渠道是独立代理人,而国内则为专属个人代理人。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2023年1月第1期
以下是按照承保寿险/年金保险产品直接保费排名的前十大保险公司。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内比较熟悉的公司有大都会、保德信金融、Nationwid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
其中,大都会保费规模最大,为978.61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11.3%,紧随其后的是Equitable Holdings,保费规模831.9亿美元,市场份额为9.6%。Equitable Holdings此前是安盛在美国的子公司,后被安盛出售。
个险、团险前十大承保商
而从个险的直接保费来看,国内熟悉的公司会相对多一些,包括西北互助、纽约互助人寿、保德信金融等。以西北互助为例,2021年,该公司的寿险销售额比2020年创下的纪录高出52%,终身寿险更是创下新高,由此也让该公司一跃成为个险市场最大的保险公司。
2023年3月第28期
团险市场,大都会依旧是最大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达到22.6%,保费规模81.26亿元。紧随其后的是保德信金融和纽约互助人寿,这两家公司的团险市场份额均为10.2%。整体来看,美国团体寿险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前五家公司的份额达到50.5%。
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公司的数据显示,人寿/年金和财产险保险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2020年现金和投资资产达9.7万亿美元。
2020年,人寿保险和年金现金及投资资产总计4.7万亿美元,独立账户资产和其他投资总计3.0万亿美元。2020年财产险保险公司的现金和投资资产为2万亿美元。
投资:债券占比70%
2023年3月第28期
人寿保险产品的长期性决定了赔付的可预测性。因此,人寿/年金保险公司主要投资于长期产品。2020年,不包括独立账户的人寿保险公司将70%的资产投资于债券,3%投资于公司股票,将13%的资产投资于需要七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到期的房地产抵押贷款。
这种投资结构和国内寿险公司的投资逻辑一致,即保持投资的稳定性。那么在这种结构下,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表现如何呢?从Statista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基本在4.2%到4.8%的区间内,并不高。
以上就是美国人身险市场的前几年数据,从中可以看出,产品方面,年金险已经成为美国人身险市场的主导险种,保持着稳健发展。相比之下,传统寿险产品在疫情因素的激化之下,在2021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未来发展如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渠道方面,独立代理人是主要销售渠道,且其比重在过去十几年中有上升趋势,凸显的是人身险产品销售所需的专业性推动这一渠道的不断发展。国内目前的主要渠道是专属代理人,未来想取得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但这背后有监管等各种因素。
接下来,美国人身险市场的公司也会接连发布2022年财报,具体情况如何,保观也将持续关注。
2023年3月第28期
04
part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FOUR
2023年3月第28期
来源: 慧保天下
破解养老难题,两会值得关注的议案
提案都在这里了
“两会”召开在即,各路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很多也公之于众,多聚焦民生话题,尤其是国内人口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趋势加速之下,“养老”相关话题,成为重中之重,引发了诸多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很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也都试图厘清其中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养老”也是必须直面的话题,无论是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带病体保险在内的健康保险的发展,还是“保险+养老”“保险+健康”等业务的发展,都脱离不开“养老”这一范畴。
『慧保天下』在本文中,汇集十几位“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包括当下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两大类,涉及“养老”问题的方方面面,包括:进一步健全长护险制度、构建多元化筹资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办养老业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深化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办养老社区的税优政策等等。
以下就是全部内容: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一、问题突出
01
长护险覆盖面远远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宁夏医疗保障局局长杨淑丽:
杨淑丽指出,2016年、2020年,国家分两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下简称“长护险”),全国先后有49个城市试点,取得较好成效,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不断加深,“421”结构家庭成员逐渐老化,“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养老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杨淑丽提到,目前长护险覆盖面不够广,失能老人家庭负担沉重。截至2021年,试点城市参保人数近1.5亿人,累计享受待遇165万人。而目前,全国失能老人已达4000余万人。以宁夏为例,据测算,到2025年,宁夏老年人口将达119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将达13.3万人。宁夏等个别省区仍未开展试点。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农村“无人赡养”问题突出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善竑:
当前,我国养老事业面临着大城市“一床难求”和农村“无人赡养”两大难题,特别是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占比超过70%,其中不少老人还要照顾留守儿童,加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多以家庭养老和土地自我养老为主,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更加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医保基金输血长护险面临持续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
当前在很多地方,长期护理保险高度依赖医疗保险基金,然而,两者的性质和功能存在不小差异。长期护理保险面对的是失能人群,是通过护理维持其身体机能状态,并不具备显著的治疗康复功能,而医疗保险主要是保障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同时,医疗保险面临较大的保值增值压力,医保基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输血本身面临持续性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保证其长期稳定发展。
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宁夏医疗保障局局长杨淑丽:
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占比低,据初步估计,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大约超过500万人。养老机构普遍存在招人难问题,人员流动性大,兼职人员、临聘人员和“40”“50”人员成为主力,学历不高、专业水平低,业务素质能力不强,尤其懂医养结合的长期护理专业人员十分紧缺。养老服务人员从事的是辛苦活和良心活,个别养老服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存在欺老虐老行为。护理标准缺乏规范指引,服务监管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常青乐龄护理院护理员 李楠楠:
以江苏为例,全省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135万,如按照1:6的配备比例,需要专业养老护理员17.5万人,缺口超过12万。细化到个体身上,我今年32岁,我们这代90后子女的父母岁数也大都六十开外。从我所服务的常青乐龄护理院60岁以上老人的入住率来看,正呈现上升态势。由此可见,养老行业日益增长的照护需求与专业护理人员存在的现实“缺口”矛盾已经摆在面前。人才流失,是目前养老护理行业面临的痛点。行业的快速发展,还是需要专业的人从事专业的事。
李楠楠提案聚焦“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护职称”,重点养老护理员薪酬待遇、岗位津补贴发放、提升职业荣誉感等内容。希望国家层面能够出台专门相关政策文件,打通职业晋升通道,科学制定符合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审标准,进一步完善医护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激励机制,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对商业保险公司经办长护险缺乏信任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
在有关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的提案中,朱列玉指出,应尽快建立政府主导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有比较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失独、失偶、失能半失能人群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独生子女既要养育2-3个孩子,还要承担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给予其一些假期、经济补偿等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加上子女和老人大多不在一起居住,生病住院时找家属签字都困难。
她表示,目前实行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设立的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味太浓,公益性不足,政府作用发挥不强。经多年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建立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最根本性措施之一。要在法治化条件下,政府投入真金白银,根据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数质量情况变化,合理加大投入,形成长效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参与,市场化运作,加强监管,专款专用。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二、解决方案
02
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 鲁晓明:
鲁晓明调研时表示,如今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多,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实践,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机已相对成熟。
当前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作主要依靠两个指导意见,分别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对此,鲁晓明表示:“指导意见仅是引导性文件,可以考虑制定一部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法,或者在社会保险法中专门设置一章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
为此,鲁晓明计划提出关于尽快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提案,建议总结各地经验,统一长期护理保险措施,保障长期护理保险的稳定、长期发展。他认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践,针对中国的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做法,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可行的,也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 孙洁
当前,我国失能老人对社会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养老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认识比较模糊,养老护理相关制度和运作机制尚未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对此,孙洁提出三方面建议。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护理保障机制。促进养老护理体系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老年人护理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一是参考日本、德国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制度框架,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定位与发展方向;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等级评定和需求评估标准,管理规范,逐步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扩大保障范围,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三是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创新参与养老护理产业链条建设,逐步提高商业保险服务老年护理问题的能力,满足老龄化现象带来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大副校长 金李:
“我国老龄人口达19%,十多年后将突破30%,但养老产业仅占GDP7%,产业发育相对滞后。”金李表示,重要原因是养老市场化进程缓慢。目前,兜底性养老由政府提供,高端养老由富人买单,而普通人多样化且井喷式的需求很难充分满足。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提升性价比,才能让普通人也用得起市场化养老,而不是孤独无助或者拖累家人。
金李认为,养老产业链长,提供了无数科技应用场景。可拉动养老金融、医疗、保健、健康食品、养老文化产业、养老机构投资、住宅小区适老化改造等。因人工成本提升,养老产业发展必定通过数智化手段,从而为前沿科技提供广泛应用场景,比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区块链、大数据。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在金李看来,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能极大带动服务业发展。在出口和投资等传统引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提振信心急需体量巨大的替代产业。养老产业在供给和需求侧都有巨大提升空间,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能对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金李建议,要从供给端、需求端和融资端梳理,制定未来产业顶层设计,把养老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重要抓手,尽可能预见将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使行业能长期健康规范发展。
2023年1月第1期
2023年3月第28期
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善竑:
适度提高农村养老金,让农村老人过上经济宽裕的生活。同时,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在试点基础上,尽快全面推行,以“财政要支持、个人要缴费”的原则,建立基金多元化筹资机制,多渠道破解资金和服务难题,呵护老人晚年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宁夏医疗保障局局长杨淑丽:
杨淑丽建议,扩大长护险试点范围,惠及更多群体。在保障人群方面,采取先职工后居民、先重度后轻度的方式稳步推进。在资金筹资方面,减少对医保基金的依赖度,启动资金由医保、财政共同承担,探索建立个人缴费、单位缴费、财政补贴、公益基金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居民长护险,中央财政予以支持补助。在确定失能评定标准与护理等级方面,尽早实现统一、科学、量化的国家标准。鼓励商业保险开发补充护理保险产品,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护理需求。
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善竑:
杨善竑建议,为农村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针对70-90岁的老人,每年开展一次常规健康体检,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失能和重病等的发生率。
明确养老服务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海事法院院长 夏先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应加快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样板示范机构。”建议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快养老服务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制定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质量标准、等级评定与认证体系,保障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和精准性。由相关部门牵头,打造一批满足不同需求的养老服务样板示范机构,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对市场不能解决的,由政府兜底。
全国人大代表、通大附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 刘璠
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治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加强后疫情时代大健康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要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质控管理,建立区域健康档案信息化标准化,实现互联、互通、共享。政府层面也要积极促进大健康管理服务合理定价并逐步纳入医保支付。
打破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界限,将机构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辐射到社区、家庭,让以执业护士和持证护理员为主的专业照护团队走进老人家庭,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和基本照护保险管理范围,推进“养联体”建设,在有效破解养老难题、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同时,有力推进养老产业化发展。
探索分级养老护理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 孙洁
在完善养老护理体系方面,孙洁建议,借鉴各国先进经验模式,探索分级养老护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居家护理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护理为补充”的无缝衔接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具体可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逐步完善。一是对健康老人,采用居家养老方式,以自理和家庭照顾为主,社会组织服务为补充;二是对部分失能、但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采用社区养老护理方式,由政府搭建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组织上门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与护理服务,协助家庭照顾护理;三是对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采用机构养老护理方式,入住专业老年护理机构,并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全面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护理服务业务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 孙洁
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原则,促进护理产业发展,并探索基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护理产业的新模式,提高护理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一是将护理设备研发、生产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目录,鼓励护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二是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养老护理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护理服务业务;三是加快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养老护理工作;四是推动智慧养老护理,促进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护理领域深度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张淑芬
通过调研,张淑芬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仍显不足。在她看来,要解决养老服务存在的缺口,需要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实践,张淑芬对如何优化养老服务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要加快养老服务立法进程,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出台更接地气的医养结合政策,推动医养一体化进程,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建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让民营企业下定决心、放开手脚从事养老服务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安徽省委会主委 陶仪声
近年来我国养老产业发展迅速,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但市场需求比较迫切的、集合专业医疗和健康养老两方面功能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还不充足不充分。
陶仪声表示,她将提交关于“加大资金投入,助推医养结合发展”内容的提案,建议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责任划分,尽快建立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设立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专项基金,保证专项补贴资金落地;充分调动各类慈善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参与积极性,引导他们投入到医养结合服务中来,增加医养结合服务建设的资金储备;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医保资金对医养结合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 吴金笔
“农村养老值得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吴金笔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老年人比例将逐步增多。虽然政府也出台了不少养老政策,但很多农村的养老院还处在“萌芽”状态。
吴金笔建议,养老往纵深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框架,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可推广“一村一养老院”的模式,根据村庄实际情况和大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公共用地和废弃、闲置用地等进行改造提升,建成农村养老院。在类型方面,可考虑建设社会型养老院、投资型养老院等,还可适当邀请乡贤等人士加入,作为投资慈善的新方式,多方合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兴建养老社区税优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周燕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各大保险公司及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纷纷涉足养老社区的投资开发,据不完全估算,目前保险公司投资落地的养老社区超过70个,总投资规模逾1000亿元。
养老社区与4亿中产消费升级、2亿长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关,也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抓手。
周燕芳认为,财政部、税务总局2019年发布的第76号《关于养老、托育、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税费优惠政策的公告》,对为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的机构给与税费优惠等系列支持政策。但保险公司兴建的养老社区是否适用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尚不明确。
因此周燕芳提议,为降低养老社区建设和运营成本,增加养老服务消费和养老社区投资,加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时支持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等机构养老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可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希望由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出具相关说明,明确长期持有型的养老社区等机构养老适用2019年第76号公告提出的税费优惠政策。
进一步推动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周燕芳
周燕芳指出,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广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健康促进举措;有助于落实风险减量管理,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助于整合医疗健康生态的服务资源,形成“医药险”的服务闭环;更有助于推动医药卫生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互促深融。
但现阶段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在融合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健康管理服务大多作为获客和保单促销的工具,未真正参与到风险管理环节当中;健康管理服务种类和形式相对有限,投保人获得感不高;健康管理服务缺乏标准,服务供应商质量参差,服务的长期稳定性存在不可控;健康管理服务受产品定价比例限制,可纳入商业健康险的服务类型有限;人身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高度同质化,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周燕芳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可以拓宽可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范围。允许长期人身保险产品纳入健康管理服务。2022年人身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3.2万亿,健康险原保费收入8653亿。
建议将可结合健康管理的产品范围扩大到养老保险、寿险等险种,可以扩大健康管理服务投入3-4倍。通过主动、科学地设计,可引导保险行业更好地参与并服务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保险的“正外部性”,实现更多和更公益的“溢出”。
二是提高保险产品中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价比例。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包含在保险产品责任条款中的,其分摊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从金额上限制了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服务形式。提高这一比例,可以为健康管理服务与长期险的进一步融合打开新的空间。健康管理服务有望从获客环节,延伸至后续长期的客户服务环节,理赔风控环节,转变以往健康管理主要作为服务成本的概念,实现对风险的减量服务;同时给投保人提供一揽子的健康保障方案,增强投保人获得感,对投保人的健康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三是规范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结合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方式。为避免服务成为保险行业下一个销售误导和引发投诉的热点,建议由行业协会牵头,进一步明确各类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标准和规范运行细则,并定期对健康管理服务开展质量评估,必要的内容予以行业备案等手段,对健康管理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
四是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发展。保险与健康的融合创新是一种外向型的跨界创新,需要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协作和整合。由协会组织牵头,集合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医疗健康企业之力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多方跨界交流,可大大促进行业的发展创新。包括集行业内各方专业能力和数据积累,对重点创新领域进行经验交流研究,明确行业共识;基于行业共识,在头部风险偿付能力高的保险机构进行试点创新,形成可以推广的创新模式;就创新模式逐步建立起普适性原则、工作流程和配套机制,在全行业内推广,鼓励二次创新交流。
推动养老资金开展全球化资产配置
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 李民斌
李民斌在提案中指出:“开放养老金融业务不仅为大众提供更丰富且能长远保值甚至增值的财富管理选项,亦可减轻公共财政负担。目前我国养老资金资产配置全球化较低,不利分散投资风险;并且整体养老金规模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他表示,“为了实现长远增值和分散风险的投资目标,建议我国养老资金可有序纳入更多境外资产,以开展全球化资产配置的布局。香港的金融服务比较优势明显,可发展成为我国养老资金的境外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议可逐步纳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基金及金融产品到内地养老金体系的可投资范围内。另外,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在多年畅顺运作下发展趋于成熟,建议跨境理财通也可逐步扩容,允许个人养老金纳入香港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让民众可透过香港的金融平台,扩阔投资选择,达到投资高收益、低风险的优质资产的目的。”
编辑:北分企划部 2023年3月15日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e must run with all our strength to stop where we are.
行业资讯速递
-2023年3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