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速递
02期
Insurance industry information
总第23期
2022年12月28日
【4.热点聚焦】
平安入主“新方正”:做强金融“现在时”,拥抱医疗“未来时”?
【1.热点聚焦】
【2.热点聚焦】
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四张图让你重新认识养老问题有多迫切。
人身险深水区:“渠道-营销-产品”负重前行,重整待发!
【3.热点聚焦】
后重疾时代,健康险的四种创新策略
【5.数据解读】
前11月国寿平安寿人保寿保费齐降,分别负增长0.34%、2.53%、3.99%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12月第1期
人身险深水区:
岁末年初,举国上下与奥密克戎正面交锋。真正的“战疫”关键期,如何为2022年画上一个句号?
回望中国人身险业,2022年负重前行,不仅面临着更具挑战的内外部环境,自身的高质量转型也已至深水区。
这一年,人身险市场多个重磅文件相继发布,如事关个险渠道转型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完善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规范人身险销售行为与信披行为的《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人身险信披新规《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从产品层面看,监管引导创新与规范发展并行,一边给野蛮生长的增额终身寿“浇冷水”,另一边鼓励商业长护险发展,明年将试点寿险与长护险责任转换。
伴随着监管态势趋严,作为人身险市场的经营主体,各大险企也是挑战重重,一方面经历着代理人规模继续缩水的阵痛,另一方面坚定逆势前行,改革创新。
“渠道-营销-产品”
负重前行,重整待发!
2022年12月第2期
来源: A智慧保
渠道
个险转型入深水,银保崛起、价值待显
1
2022年11月第1期
纵观2022年人身险市场的渠道发展状况,个险与银保渠道呈现出典型的“跷跷板”、此消彼长效应。首先,个险渠道方面,2022年保险公司代理人数量加速流失。
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进行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为570.7万人,这一数据与2019年巅峰时期的973万人相比,减少了402.3万人。另据五大上市险企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五大上市系寿险公司个险人力锐减近50万。
伴随着各大险企代理人队伍或主动或被动地瘦身,行业个险渠道也进入了转型深水区。
11月3日,银保监会下发《意见》,提出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推动个人营销体制机制健全完善,促进销售人员专业水平、合规意识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销售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这也预示着,在监管的引导下,未来个险渠道转型将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变革,如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销售利益更向一线倾斜,销售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素养也将进一步提升。
其实,从市场层面看,2022年以来,以头部险企为代表的经营主体也在加大力度推动个险渠道改革,如为实现“长航行动”战略落地,太保寿险自今年1月正式推出长达18个月的改革路线图;早自2019年就率先启动寿险改革的平安人寿,也在持续推进“优+”代理人招募计划;另外,年内董事长、总裁齐变阵的人保寿险,亦在加快推动“湘江突围”转型工程。
除头部险企外,不少中小型保险公司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找准差异化优势发力个险渠道,如恒大人寿推出了“星域联盟计划”,大家人寿则继续深度试水独立代理人制度等。
如果说,个险渠道尚在艰难磨底、转型阵痛阶段,那么2022年的银保渠道无疑是人身险市场的销售主力,这一点从各大头部险企纷纷擎起银保大旗,以此拉动保费规模即可看出。
如太保寿险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97.39亿元,其中,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220.56亿元,同比增长827.9%;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实现总保费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收入1377.92亿元,其中,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收入 385.76亿元,同比增长9.3%。
不过,对于发力银保渠道,很多人也持考量态度,毕竟短时间来看,银保渠道的价值贡献尚未完全显现,更多体现的是“冲量”的功效,这也是2023年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险企需要改善和突破的一点。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营销
信披“全透明”时代开启,销售分级加速到来
2
2022年依旧延续着严监管态势,这一点从接连出台的行业新规即可体会。如经过两次征求意见后,今年11月17日,人身险信披新规即《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正式落地,并将于2023年6月30日起正式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监管多年前出台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仅对投连、万能、分红险等新型产品信披作出规定,其他人身险产品信披要求散落在不同规范性文件之中。此次《办法》首次将所有人身险产品的信披规则囊括其中。
此外,信披内容也较此前“大扩容”,即要求人身险公司除需披露人身险产品目录、条款外,还应披露产品费率表;一年期以上的人身险产品还要同步披露产品现金价值全表和产品说明书。
这意味着,人身险产品将迎来高度透明化时代,监管开始从信披源头堵住销售误导、炒停售等乱象。另外,伴随着人身险产品信息披露的愈发完善,老百姓选投产品时也可以进行多方比对,方便消费者作出更理性的投保决策,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除了人身险信息披露迎来更加严格的规范外,年内备受市场关注的人身险销售新规也再度征求意见。今年4月,银保监会向各险企下发了《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不仅对人身险销售的前、中、后环节提出了更加全面、精细化的要求,还提出“建立保险销售人员分级管理
2022年11月第1期
机制,对保险销售人员实施分级管理”并授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能力资质标准。
果然未等多久,今年11月,中保协正式发布《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规划》,依据《规划》保险产品将按照复杂程度,将销售能力资质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第一、二、三等级为保险产品销售能力资质,第四等级为保险产品及相关非保险金融产品的销售能力资质。
《规划》指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以行业自律的形式实施销售人员销售产品授权与销售能力等级相匹配的销售分级管理,并逐步推进销售能力资质分级纳入到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以全面提升销售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水平。
这预示着,行业探讨已久的人身险销售人员分级管理机制将加速到来,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也将回归。伴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与落地,相信分级管理制度一方面会倒逼行业提升营销的专业度和规范性,但另一方面也会给不少代理人造成较大冲击,甚至被淘汰出局。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产品
为增额寿降温,引导长护险、健康险创新
3
若问近两年来最热销的保险产品是什么,增额终身寿险一定位列其中。无论是在微信朋友圈、银行理财咨询窗口还是各大互联网保险平台,有关增额终身寿险的营销推广频繁出现,特别是2022年以来,伴随着市场利率的走低,国民财富配置偏好的求稳,更是将增额终身寿险推向火爆。
然而,为了争抢市场规模,不少增额终身寿险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环节也履踩“红线”,譬如部分营销员将保额增长与投资收益进行概念混淆、将增额终身寿险类比理财产品、盲目夸大“稳赚不赔”等,这些行为对消费者造成了严重误导。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针对这些乱象,不仅中国精算师协会、各地银保监局接连给出风险提示,11月中旬,银保监会人身险部还在发布的《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中,重点关注了增额终身寿险,指出个别公司存在激进经营,行业恶性竞争有所抬头的问题,同时要求相关公司的多款“不合规”产品进行停售、整改。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点名”增额终身寿险的同时,还要求各家险企对“增额比例超过产品定价利率;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超过公司近5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产品定价的附加费用率假设明显低于实际销售费用”三类情况进行全面风险排查,并针对排查发现存在问题的产品,立即停止销售。
不得不说的是,当前正值各大险企启动2023年开门红之际,监管此时选择对增额终身寿险“动刀”,不难看出其整顿规范的决心,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险企已陆续停售约40款产品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可以预见,经过此轮风险排查风暴,增额终身寿险的销售误导和设计不合理行为将有所遏制,但长期来看,增额终身寿险潜在的利差损风险仍有待进一步防范。
事实上,除了给增额终身寿险“降温”外,今年以来,银保监会还引导市场在商业健康险、长期护理险等方面作出创新探索,如今年年初,银保监会下发的《商业健康险发展问题和建议报告》就对当前商业健康险发展指出了风险保障能力不足、专业经营水平不高、业务风险不容忽视三大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四点建议。在此指导下,今年以来不少险企也开始转变思路,面向慢病、带病人群等开发专属商业健康险产品,并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同时更加关注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其实,相较推动商业健康险高质量发展,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逐渐增多的大环境下,国民对长期护理保障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今年10月24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向人身险公司下发了《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护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工作,试点期限暂定为两年。
依据征求意见稿,转换业务主要是指人身险公司根据投保人、被保险人提出的自愿申请,将处于有效状态的人寿保险保单中的满期给付或死亡责任,通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过科学合理的责任转换方法,转换为护理支付责任,以支持被保险人在因意外伤残或特定疾病等原因进入到护理状态时,提前获得保险金赔付。从实操层面看,征求意见稿还给出了两种责任转换方法,分别是保单贴现法和精算等价法。
可见,为满足老龄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障与服务需求,国家除了积极推动社保“第六险”,也就是政策性长护险加快试点外,商业长护险与寿险责任转换业务也将成为助力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抓手之一,这也将进一步提升险企创新开发商业长护险的积极性。
结 语
4
总体而言,尽管2022年的人身险市场仍就经历着寒冬、阵痛,但大部分保险机构并没有选择就此躺平,而是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改革姿态在底部修炼内功,静待黎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为市场注入更多信心。
多家券商研报就对2023年的人身险市场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对乐观的评判,如海通国际就指出,保险行业2023年“开门红”值得期待,中长期仍看好康养产业发展,并且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回升至2.9%左右,如果经济预期改善、长端利率持续上行,保险公司的投资端压力将显著缓解。
方正证券相关研报也表示,寿险深蹲起跳在即,拐点或将显现,主要原因在于预计2023年“开门红”规模及价值均将同比提升;预计行业代理人转型将逐渐从清虚阶段进入优增阶段;预计2023年银保渠道可勉强弥补价值缺口;个人养老业务或将成为险企的新增长点等。
2022年12月第2期
two
02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11月第1期
来源: 保险论坛
根据最新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30%之间、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4%-20%之间,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四张图让你重新认识
养老问题有多迫切。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近年来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不断攀升。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一个国家65 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超过7%,或者60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即为老年型人口国家。中国目前的老龄化占比达到13.5%,已经属于老年型人口国家,预计在2021 年老龄化占比将超过14%,成为深度老龄化社会,在2033 年左右成为占比超过20% 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的同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在不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 年新生儿数量仅为1203 万人,较2019 年1465 万人有所下降,降幅达到18%,在不少城市降幅甚至达到20-30%。总体来看,2020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8.52‰,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有1.45‰。尽管2013年、2015年的二孩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缓解生育率下降的效果仍十分有限,尤其是难以提高年轻一代中的一胎生育率。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由于人口增长存在一定的惯性,人口结构的改善需要时间,在未来15-20 年的时间内,人口老龄化现象不会的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在过去二十年,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抚养比在过去十年逐年增长,在2020 年已经接近20%,表明每名老年人需要约5 名劳动人口来进行抚养。倘若在未来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继续下滑,可以预测中国的老年抚养比还将不断上升,中国社会将面临更加持久、更加严重的老龄化挑战;若在未来几年内生育政策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得到改善,我们能够期望在15-20 年后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的趋势有所缓解。但至少在近二十年间,我国将面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直接挑战,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提升将面临着沉重的负担。【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数(65 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 岁)的比例,表示每100 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抚养比越高,人口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经济压力越严重。】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形成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社会成员的老年经济保障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但我国现行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失衡。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总资产占GDP 的比重严重偏低。其次,在养老金结构方面,我国目前第二与第三支柱养老金的规模严重偏小,发展较为落后,基本养老保险在我国居民退休后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2020 年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92 万亿元,低于支出金额5.47 万亿元,累计结存金额也在近五年首次出现下降(疫情冲击,不少地方对企业降低了社保缴费要求,导致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近年来首次出现缺口)。在日趋严重的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可以预见基本养老金缺口在未来并不乐观。
而对于个人来讲,未来的养老问题不可避免,如何应对是绕不开的人生话题。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THREE
03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11月第1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重疾险的设计由萌芽时期保障少数病种、单次赔付的简单形态,演变到全盛时期多组病种、多次赔付的集成形态,再到近期功能拆分、保障聚焦的“小而精”形态,发展轨迹亦难逃此定律。
后重疾时代,
健康险的四种创新策略
来源: 慧保天下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自2013年以来,重疾险就是各家寿险公司(尤其是个险为主的大型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因为它可以实现险企、渠道和客户三方诉求的平衡。对险企而言,重疾险兼顾规模与价值,其高价值率鲜有其他产品可以比肩;对于客户而言,重疾险兼顾储蓄与保障,无重疾可以返还保费,符合我国市场的客户需求;对渠道而言,重疾险的适销客群广泛,且件均保费相较于理财类保险更为宜人,佣金率较高,既是代理人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险企扩张和活跃队伍的“利器”。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重疾险为何进入发展瓶颈?
主要是行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经济增速下滑,居民对非必须品的消费需求边际下滑;二是因为百万医疗、惠民保等普惠型产品的火爆,凸显了重疾险保障杠杆较低的劣势,挤压了重疾险的生存空间;三是增员难导致重疾难,新人对重疾新单的贡献往往在30%以上(大型寿险公司经验),人力驱动减弱,重疾险发展也难免失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但近年来,重疾险发展哑火,一定程度上成为寿险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根据中再数据和华泰证券测算,重疾新单已连续三年负增长,2019年、2020年、2021年增速分别为-5.9%、-9.9%、-38.9%,2021年行业重疾险新单保费估算为550亿,倒退至2016年水平(584亿)。
重疾险发展是否已经触及天花板?
一方面,重疾险覆盖的人口已经较为广阔,郭振华教授曾经测算,14亿总人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口、67.9%人口符合投保年龄要求、1/3人群具有重疾险支付能力,则重疾险潜在客户数量约3.1亿人,当前重疾险有效保单数量达2.2亿张,市场空间较为有限。
但另一方面,华泰证券研究表明,现有重疾险保单的平均保额仅13万元,我国重大疾病平均医疗费用在人民币10-80万元之间(还不包括重疾导致的潜在收入损失),保障深度远远不足。
面对上述重疾险覆盖“广而不深”的困局,市场已经给出了特定疾病险、重疾型长护险、返还型长期医疗险和定期重疾险四种主流解决方案。虽然产品形态各不相同,但底层逻辑颇为一致,即定向狙击重疾险固有弊端,“价格比重疾险更优、保额比重疾险更高”,努力提升产品保障纵深。
方案一:定期重疾险
1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重疾险“杠杆低”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保障期限长。年龄是影响重大疾病发生率的首要因素,大型险企的主力重疾险基本都提供终身保障,均衡费率自然不低。
2022年12月第2期
另一方面,重疾险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保障主要劳动力发生重疾后的家庭收入损失,而现实当中高龄客群一般并非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站在客户角度来看,将重疾险的保障期限设为终身的必要性有待探讨。
定期重疾险的保障期限通常为70、80岁等固定年龄或10年、20年等固定年限,对产品价格下降的带动非常显著。
近年来,不少大型寿险公司均推出了定期重疾险,如平安人寿2021年推出“平安嘉护定期重大疾病保险”,保障病种、轻症责任、保费豁免等设计与终身重疾并无太大区别,核心差别在于保障期险设置。
再例如友邦“友如意”为客户提供了多个保障期限选择,泰康“惠嘉保”为客户提供了定期保障转化为终身保障的选择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机构出于对主力重疾产品替代作用的担忧,推动意愿不强。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方案二:特定重疾险
2
重疾险“杠杆低”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疾病保障范围大而全。
20世纪90年代,重疾险刚刚在国内萌芽,彼时产品覆盖的疾病少则7种,多则27种。进入21世纪,重疾险的覆盖病种增加至30-40种;2013年以后,重疾险的竞争进入“白热化”,覆盖病种从50多种进化到120多种,还衍生出重症、中症、轻症疾病分层、多次赔付。产品越来越“膨胀”,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特定重疾险区别于普通重疾险的最大特点,就是缩小了病种范围。2020年上半年,太平人寿在开门红结束后立即推出了“太平附加福禄特定疾病保险”,是其中典型代表。
该产品保障少儿、男性、女性十种高发的重大疾病,且含有身故返还责任,同等保额下,件均保费较主力重疾大幅下降(见表1)。太平人寿采取重疾老客户加保营销策略,全国各机构集中推动统一运作,配合限时加佣政策,对当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表现做出了较大贡献(该产品Margin较高,仅略低于主力重疾险)。
此后,平安也紧跟太平节奏,顺势推出附加特疾10疾病保险,产品设计与太平相似。
重疾险“杠杆低”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单款产品集成多种功能。
重疾险的设计初衷是保障病后康复、提供收入补偿,而现在的重疾险形态,则混合了疾病治疗、身故保障、终身储蓄等多重功能,其储蓄性甚至高于保障性。在当下的瓶颈期,市场正在探索回归重疾险初心,以病后的收入损失和康复护理保障为设计目标,重疾型长护险及失能收入补偿险均属于此类。
受制于定价基础数据尚不充足、出险判定标准不明确等因素,我国长护险的发展并未出现繁荣景象。而重疾型长护险以重疾发生率作为定价基础,绕开了上述条件限制,推动了产品创新。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方案三:重疾型长护险
3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平安、友邦、太保等机构相继推出类似产品,其中平安推出的“臻享照护”是行业内首款重疾型长护险,为“两全主险+附加护理险”形态。被保险人一旦达到长期护理状态,可每月给付1万元,最多给付36个月;如果在70岁前因意外伤害造成长期护理状态,可获得2万元/月的意外护理金;如果在保障期内身故,可返还已交保费。
该产品件均保费较低,保障杠杆较高,对客户有一定吸引力,但机构和代理人销售积极性不高。
不过从长期来看,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等趋势下,失能失智人口的费用分担、照护服务等需求必将爆发,保险公司在长期护理险及康复护理服务等方面大有可为。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方案四:返还型长期医疗险
4
重疾险“杠杆低”的第四个原因,在于其定额给付属性。
医疗险是根据客户实际花费进行报销,最高保额(通常是几百万)除以总保费的比值很高,因此在直观感受上属于高杠杆产品;而就定额给付的重疾险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而言,不论被保险人花费多少钱,产品可赔付的金额恒定,在保障杠杆上处于天然劣势。对此,市场也在探索将医疗险的报销属性和重疾险的返还属性相结合,返还型长期医疗险是创新成果之一。
长期医疗在发展初期多为6年期产品,随着监管政策明朗化,10-20年期的产品开始陆续出现。但整体来看,保险公司的态度仍然较为谨慎,一方面担忧其对重疾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担忧医疗通胀、过度医疗带来的赔付率失控问题。
太平洋人寿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2022年10月推出“爱享金生”产品,率先打响了“长期防癌医疗险+两全保险”这一全新的产品组合。
从功能上来看,这一产品仅保障恶性肿瘤这一核心重疾风险,满足了中国消费者对“返本”特性的独特需求(在此之前,国内医疗险很少有返本设计)。
从价格上看,性价比也非常友好,千万保额仅需要千余元;而同样的价格去买重疾险,仅能获得10-20万保额。未来是否会出现不限病种的返还型长期医疗险,仍有待观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正如本文开篇所讲,公司、渠道、客户三方诉求,共同决定了保险公司的产品结构。
在产品创新这件事情上,技术不是根本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需求均可以通过产品功能组合来实现。上述四个方向的产品创新,能否推动重疾险重回增长轨道,更与渠道的推动力度、客户的欢迎程度息息相关。
“小而精”产品的保费贡献低,对客户资源的消耗速度快,容易对传统重疾业务产生冲击,是保险公司接受此类产品的顾虑所在;而个别创新产品出现阶段性的火爆局面,往往离不开保险公司在特定环境下的有意推动,并没有形成持续的、常态化的推动节奏。
保险公司能否对传统重疾险的前景和未来形成共识,是渠道销售力量重新分配、产品结构重新调整的关键。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结 语
5
2022年12月第2期
04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FOUR
来源: A智慧保
2022年11月第1期
从2021年4月末,平安宣布授权平安人寿参与方正集团重整,到2022年1月,监管批复同意平安人寿重大股权投资新方正集团,再到如今新方正集团已完成企业变更登记手续。历时近一年零八个月之久,平安人寿正式入主新方正集团。
12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关于参与方正集团重整进展的公告》称,近日,新方正集团已完成了相应的企业变更登记手续,至此该集团的股权结构变更为:平安人寿与华发集团(代表珠海国资)通过各自持股平台分别持股66.51%、28.5%,方正集团债权人转股平台合计持股4.99%。根据公告,此次平安人寿受让新方正集团66.51%股权耗资约482亿元人民币。
平安人寿还表示,将与各方积极推进《重整投资协议》约定以及《重整计划》规定的各项后续工作。截至公告披露日,此次重整投资所涉及的重整主体保留资产尚未完全转入新方正集团,目前各方正在有序推动资产转入的相关工作。
伴随着平安参与方正集团重整接近尾声,市场也愈加关注,这次投资对平安战略布局的深远影响,毕竟按照平安管理层的说法,公司参与方正集团重整初衷,乃是看中了方正旗下稀缺的实体医疗资源。
那么,一年多过去了,平安在医疗生态布局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另外,在金融领域,平安间接控股方正证券后,又会如何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做强金融“现在时”,
拥抱医疗“未来时”?
平安入主“新方正”: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平安控股
多家方正系公司“易主”
伴随着12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关于参与方正集团重整进展的公告》,宣布新方正集团已完成企业变更登记手续,同日,方正系旗下多家上市公司也同步发布了关于股东变更或实控人变更的消息。
如方正证券发布公告称,12月20日,该公司已收到证监会“关于核准方正证券变更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及方正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实际控制人的批复”,核准新方正集团成为该公司主要股东。
同时,在新方正(北京)企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平安人寿持股平台)依法成为新方正集团的控股股东后,核准中国平安成为方正证券、方正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方正富邦基金的实际控制人。本次获准变更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将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新方正集团,也将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与此同时,方正控股、中国高科、北大医药也发布公告称,新方正集团成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中国平安及其控股子公司平安人寿通过新方正集团间接控制公司。
上述一系列信息标志着,平安参与方正集团重整事宜已进入尾声,平安正式入主新方正集团。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01
历时一年多
势在必得“新方正”
02
提及平安参与方正集团重整一事,还要追溯到2021年1月,彼时中国平安对外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宣布确定与华发集团、特发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作为方正集团的重整投资者。
据相关媒体报道,当时方正集团重整一事曾引来各路投资者关注,在29家意向投资者的遴选队伍里,除了中国平安,另一家险企泰康人寿也参与其中,但最终“珠海国资+中国平安”联合体战胜了“泰康人寿+武汉国资”两人组。
自此,平安参与方正集团重整事宜开始按部就班地顺利推进,2021年4月30日,中国平安正式发布公告,授权平安人寿参与方正集团重整,平安人寿将以370.5亿-507.5亿元对价受让新方正集团51.1%-70%的股权。
2021年7月,北京一中院裁定批准方正集团等五家公司的重整计划。8月,平安人寿收购新方正集团股权案通过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经营者集中审查。10月,新方正集团(即新方正控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完成。
来到2022年,平安参与方正集团重整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当年1月,银保监会批复原则同意平安人寿运用自有资金482.18亿元人民币投资新方正集团,投资完成后持股比例约66.51%。近期,如上所述,新方正集团又最新完成了相关企业变更登记手续。
总体来看,从平安确定授权平安人寿参与方正集团重整,到新方正集团完成股权变更,不仅时间跨度达一年零八个月之久,平安还花费了巨额的真金白银,无不说明对于拿下新方正集团控股权,平安的势在必得之心。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强化大健康
生态版图加速扩张
03
缘何平安要斥巨资参与方正集团重整?这背后恐与平安的医疗健康战略布局息息相关。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在2020年年报中透露:“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
在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谢永林也曾表示,平安参与方正集团重组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医疗资源协同,打造平安集团独有的更有温度的金融保险服务,而北大医疗集团的资源在市场上是非常稀缺的。
的确,公开资料显示,北大医疗旗下拥有多家知名实体医院,包括集中北大优质医疗资源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北大医疗健康管理中心、迦南门诊等10余个大型医疗体。
而在平安参与北大方正重整之前,平安的自有医疗健康生态主要以平安好医生、平安智慧医疗等线上医疗服务为主,缺乏足够的实体医疗资源。无疑,随着平安入主新方正集团,未来在医疗健康资源上两者将形成互补,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的医疗生态闭环,并以此进一步提升平安的康养服务能力。
事实上,在平安披露2021年年报期间,就已经将集团战略再度调整优化,确立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战略,并提出构建 “综合金融+HMO管理式医疗”服务体系。
对于如何实现中国版HMO,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曾明确指出,在供应端,要通过线上线下整合医疗资源,从平安好医生这个线上流量入口突破,加大整合线下资源,中国平安已与北大医疗等进行资源合作,日后也会在其他城市继续推动与核心医院的合作。
当然,除了战略上更加突出医疗健康的重要性外,今年以来,平安在康养领域的布局动作也明显加速,已构建出“高端康养、居家养老、健康管理”三大服务产品线。
不难想象,依托北大医疗的核心资源加持,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圈将更加完善,由此也将进一步提升平安作为金融保险巨头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并对当前的寿险转型形成助益。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悬念尚留
业界看好证券合并
04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需要注意的是,平安参与方正集团重整的过程中,还涉及方正证券和北大方正人寿两张金融牌照。然而,作为综合金融集团,平安旗下本就有证券公司“平安证券”,该公司与方正证券将存在同业竞争的问题。另外,按照监管规定“一家集团不能同时控制两张相同的保险牌照”,因此平安接下来将如何处理上述金融牌照也留下了悬念。
事实上,对于北大方正人寿的股权处理,早在去年末就有市场传言称,平安人寿正考虑出售北大方正人寿51%股权,一些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已表现出兴趣,但至今该传闻并未有落地消息。
相较北大方正人寿,市场更加关注平安将如何解决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的同业竞争尴尬,特别是目前平安已成为方正证券、方正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方正富邦基金的实际控制人。
对此方正证券管理层曾回应称,各方将本着保障上市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的原则,在维护广大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来解决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
此前,另有相关媒体报道称,方正证券或将被平安证券合并。公开资料显示,方正证券于2011年在上交所上市,目前拥有363家证券营业部,而平安证券拥有的营业部及分公司数量有80家左右。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若两家证券公司合并,平安在证券领域的综合实力将明显提升,有利于平安在综合金融上进一步做大做强。
但总体来看,无论平安将如何处理与方正证券的同业竞争关系,以及北大方正人寿的股权,伴随着平安正式入主新方正集团,平安已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终会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2022年12月第2期
FIVE
05
part
数据解读
数据解读
2022年11月第1期
12月16日,上市保险公司前11月保费数据均已披露。从4家保险集团来看,太保集团增速最快达8.65%,人保集团紧随其后,同比增速为7.57%,太平集团增速为3.1%,平安集团同比微增2.14%。
从人身险公司来看,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国华人寿7家险企合计揽获保费1.64万亿元,同比增长0.2%。
从财险公司来看,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财险、太平财险、众安在线5家上市财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9166.32亿元,同比增10.05%。
前11月国寿平安寿人保寿保费齐降,
分别负增长0.34%、2.53%、3.99%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来源: 慧保天下
人身险情况
1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财险业情况
2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2期
编辑:北分企划部 2022年12月28日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e must run with all our strength to stop where we are.
行业资讯速递
-2022年12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