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行业资讯速递-2022年7月第1期

行业资讯

速递

01

Insurance industry information

总第12期

2022年07月15日

【热点聚焦】

寿险渡泸:
大个险跌至300万人,银行带起健康险新单

【政策解读】

财政部下发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加速出清问题机构,强化“扶优限劣”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再看平安寿险改革:已到鲸跃时刻

友邦人寿重磅升级“康养生态圈”
全方位高质量助力无忧养老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7月第1期 

友邦人寿重磅升级“康养生态圈”
全方位高质量助力无忧养老

7月1日,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邦人寿”)宣布重磅升级其“康养生态圈”,立足于创新推出的“全旅程、全方位、广覆盖”养老综合解决方案,重点围绕“康养管家”服务进行焕新迭代,以期凭借持续深入的客户养老需求洞察和“以客户驱动”的业务革新,通过“链接、选择、品质”打造“康养生态圈”闭环,为客户带来“全方位、早一步、高品质”的服务体验——在友邦重返中国内地市场30周年之际,怀揣进取与感恩之心推动“第三支柱养老”创新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助力客户实现“自在养老友陪伴”。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上下游各类型企业广泛参与、加速探索促进更加均衡的养老支柱体系建设。

01

以长期主义精神布局养老市场
以终为始持续优化“康养生态圈”

 2022年7月第1期 

友邦人寿认为,清晰的目标定位、精细的客户分层、充足的风险保障、专业稳健的资金管理、全旅程康养资源整合,以及高质量的陪伴和规划,是商业保险支持“第三支柱养老”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这也为国内寿险业在养老行业突围革新带来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基于这一认知,友邦人寿于2021年7月打破保险业缺乏养老问题解决全案、产品服务同质化、客户普适需求难以被满足的桎梏,创新推出“全旅程、全方位、广覆盖”的养老综合解决方案,走出了一条独具差异化竞争力的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的探索之路。
推出“康养生态圈”之后,友邦亦在过往一年的探索过程之中,不断积累对市场以及客户康养服务需求更为深入的理解:做养老更加需要秉持长期主义,需要长久规划,不断保持进化、投入、研发和迭代。养老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同时,要对客户有透彻、清晰、精细的认知,险企参与养老产业的竞争力最终都取决于“认知”的高低。

  • 在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养老需求被不断释放的今天,客户对养老解决方案的期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场景、时段、地区或人群;相反,跨场景、跨时段、跨地区、兼具综合性、灵活性、专业性的解决方案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具体来看,在我国“90-7-3”[1]的养老格局之下,客户真正期盼的是能覆盖多种场景乃至更多地区的养老方式,从而确保不论自身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度过晚年生活,都能拥有更自由、灵活选择的空间。
  • 同时,伴随着“老龄化”概念愈发深入人心,我国民众对于衰老的认知和理解正在日渐加深,“初老”困惑是友邦人寿在过往服务中所发现的普遍困扰客户的一大挑战——如何在早期阶段就获得良好的帮助,平稳、健康地度过人生转折点,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拥抱“银发人生”,是目前尚未被广泛提及但却深植在客户心中的重要问题。
  • 此外,面对养老产业新服务者、新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的现状,养老服务提供者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能否持续全面地为自己的养老生活提供高品质服务,也是客户在选择养老方案时优先考虑的基础逻辑。

 2022年7月第1期 

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更深理解以及对“以客户驱动业务革新”的不变追求,友邦人寿此次全新升级“康养管家”服务,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康养生态圈”建设,致力于为每一个中国家庭定制无忧养老计划。聚焦“链接”、“选择”、“品质”三大关键词,升级后的“康养管家”将充分协调、筛选、整合并把控康养上下游优质资源及其质量,全方位打造富有友邦特色、覆盖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协助三大板块的“康养生态圈”,成为养老客户的“优质资源协调者”、“品质服务把控者”和“自建服务提供者”,为客户带来“全方位、早一步、高品质”的服务体验。
与此同时,友邦人寿深知康养服务的品质与持续性是关乎客户体验与信任的重要一环,因此亦坚持以严苛标准打造自建服务团队、自建质检团队,通过具有海外护理专业背景及多年从业经验的康养管家,对服务流程、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把控,确保客户的每一份托付都能收获高品质有保障的康养生活体验。在今次升级中,友邦人寿还承诺“康养管家”的每一次升级都将对全部权益客户进行回溯,确保每一位选择友邦的客户都能畅享始终如一的高品质关怀与服务。此外,友邦卓越营销员团队会一如既往为“康养生态圈”的深耕提供人才支持,持续为中国家庭提供有温度的专业规划和高质量陪伴。

02

以长期主义精神布局养老市场
以终为始持续优化“康养生态圈”

two

02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7月第1期 

平安的寿险改革,无疑是中国保险行业最受瞩目者。
既因之体量、底蕴与江湖影响力,亦因当下深度转型中的保险行业,比往昔更需要一家具有标杆性、示范性的头部企业可以真正穿越传统保险的窠臼,给转型掣肘、迷茫中的市场经营主体更多希冀。
反观平安过去三十余载的历史,凭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数次断腕般决绝的改革功成,也令之成为国内保险改革标杆般的存在,这也是凡行业性困境、变局、革新之际,一众主体多会眺望平安举措的原因。
这一次,也是平安遭遇的最严峻的挑战,寿险人力、新单、价值保费等多项核心数据出现下挫,不过这也引发了平安史上动作最大、意义最非凡的一次寿险改革。
三年来,平安寿险改革举措不断深化:如架构端成立寿险改革小组、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亲任组长、遴选大将,项目端创新推出优才计划、多元渠道、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全面数据化经营......诸多举措并进推行。
而平安灵魂人物马明哲也数度发声:

再看平安寿险改革:已到鲸跃时刻

来源: 今日保

//

马明哲

从“相信延续数百年的人寿保险的传统模式,现在应该开始全面升级迭代发展”的时代判断;
到“我们进行的改革在全世界的保险公司里是少有的,不仅成为规模最大的人寿公司,而且要成为行业的标杆、成为新型人寿保险经营模式的领先者”的改革目标提出;
再至“平安寿险改革刻不容缓、别无选择”的执著果决,平安寿险改革声势愈盛。

 2022年7月第1期 

纵然各色江湖消息不断,但行业始终难窥真貌,加之行业性改革转型的焦虑与迷茫,“平安改革成绩到底几许,何以成为全球标杆、新型寿险巨头?”始终是行业内外多方关注的焦点和疑问。
6月底平安寿险高峰会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一句“寿险改革行至三载,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或许给出了答案。
联想平安寿险庞大的体量和过去辉煌与成功下的巨大惯性,可知掉头转向之阻力;叠加这一“全世界保险公司中少有的改革”之困难和复杂程度下,更知梳理改革方向、搭建服务体系网络、建设流程制度、总结改进试点经验所需之时间周期,均非其他主体可比,需沉潜蓄势,这也解释了其过去两三年的市场沉寂。
但平安的系统重要性也在于此:一旦方向明确,厘清期间改革战略与战术,凭借三十多年锻造的强大组织执行能力,当如巨鲸深潜后的跃顶而出,这代表着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战术执行阶段,通过稳扎稳打的执行和推广,以量变迎接质变。
无独有偶,近日平安康养战略开放日上,平安寿险改革执行者——平安人寿董事长杨铮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平安寿险改革之蓝图,并复盘改革进程。透过这场直播和公开数据梳理,加之我们持续的观察,三年深潜过后,平安寿险改革或许真到了鲸跃拐点的时刻。

一、一场康养战略开放日
点出了平安与行业的未来

如何将企业与行业的命运,与国运民生同频共振,将决定着一家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未来。
而理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是各大行业的头部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大势与大事融合洞察的战略远见和战略先机。
纵览各大民生领域,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中国或许更为严峻。

 2022年7月第1期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占总人口数的18.7%。另有专家预测,205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0%以上,达到超级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的数据:国人平均寿命已经达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趋严峻,上至十九大报告、总理工作报告等国家顶层设计,下到亿万百姓的刚需,加速推动关乎社稷民生的国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再看中国寿险行业的成长空间,根据《中国人身险市场未来展望》的报告预测:

中国在203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人身险市场,2050年中国人身险市场保费规模预计将达到45万亿元。

反观当下中国寿险经营陷入的增长瓶颈、核心数据下滑、增员难、留存难、获客难等困境,和短期无法改变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行业供需等深层原因,中国寿险业的理想和现实之间颇多蜿蜒。
这也是当下更多市场主体焦虑的原因,甚至逐渐产生自我怀疑,动摇未来路线。明明有着灿烂的未来,如何行进?
这一点,中国平安康养开放日上的嘉宾点出了答案。

 2022年7月第1期 

“养老问题正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全国老龄办原副主任吴玉韶直言当下中国老年人面临的三大风险,贫困的风险、疾病的风险、失能的风险,对应着中国养老面临的三大问题,养老钱从哪儿来、养老服务谁来提供、健康支撑体系如何构建?
同时,他分享了一组数据:

中国养老保障体系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比高达77.47%,但是美国只占4.15%;
二支柱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占22.53%,美国占58.14%;
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刚开始试点,几乎为零,美国三支柱达31.71%。

“中国未来必须改变一支柱独大,要重点发展第二、第三支柱。”显然,中国人身保险的未来也蕴藏期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则直接给出了养老工作的两大“主战场”:

一是养老保障要持续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并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二是养老服务,要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并将之作为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积极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抓手。
随后平安人寿董事长杨铮在详细介绍平安“中国式养老”解决方案之余,也以平安之实践回答了人寿保险的未来——为什么人寿保险企业可以承接国民部分养老职能?
作为专业的长寿风险管理者,这是人寿保险企业的三大天然优势决定的:
第一,作为商业保险的开发、设计和提供者,人寿保险企业专业精算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卓然;

 2022年7月第1期 

第二,人寿保险企业具备长期资金管理的专业能力,与养老产业投资要求相匹配;
第三,人寿保险企业具备医疗健康、财富管理资源整合能力,可更好地服务养老生态建设。
如今回看平安覆盖20城、上线200余项服务“保险+居家养老”,聚焦高品质康养“保险+高端康养”、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健康管理方案“保险+健康管理”,和涵盖重疾、意外、医疗、寿险、储备和养老等六类产品的系列保险产品,可见平安已经从传统的保障、储蓄养老走向融入国计民生、承载部分社会保障职能的大康养生态圈,从供给侧、支付端整合繁荣大养老产业链,并找到了巨大的民生空间和商业市场之间的桥梁,打造了未来的护城河。

养老+大健康可以说已被保险乃至更多的行业视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和自身经营突破的关键。然而真正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并付诸于实践,使得其无论是在顶层设计还是底层结构上都建立牢靠根基,迅速在经营中有效落地的,还是只有以平安为代表的少数公司。
毕竟,在如今行业变局的大背景下,任何新的尝试与探索必然也意味着未知与风险,只有兼具实力基础和创新基因的公司,才能肩负起领跑行业的使命。
而这也正是平安一直以来的底蕴所在。恰如杨铮在接受采访时的表示:平安的特点是“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是平安的DNA。
正是基于这样的DNA,平安在三年前率先启动了寿险改革,并顶住了各种转型的阵痛,以“4+3”为代表的渠道+产品两大改革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二、渠道+产品双轮改革
凭什么再度领跑行业

 2022年7月第1期 

先是渠道改革,从单一个险渠道为主,走向四大多元渠道的并驾齐驱模式,各有亮点呈现。
如作为寿险的核心、挑战最大的代理人渠道,经历了2年多去伪存真、从粗放到精细的改革,平安代理人如今可谓是焕然一新,队伍质量和产能均提升明显。
2021年,平安代理人渠道人均FYP同比增长超22%,其绩优队伍的人均新业务价值提升超20%。

备受关注的银保优才也释放出惊人的业绩能力。根据杨铮的介绍,在银行优才渠道,新招募来的员工,95%的学历是本科以上,经过培训,他们的产能是原来银保渠道的两倍以上。
社区网格化渠道,平安对孤儿单客户进行网格化经营。通过先服务、后销售的经营模式,2021年,这些孤儿单继续率已有明显提升。
另外,在面向三、四、五线城市的下沉渠道,平安持续探索下沉渠道队伍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差异化经营体系,并充分发挥平安综合金融的优势。
可以说,从单一的个人营销渠道变为代理人渠道、银行优才渠道、社区网格化渠道以及下沉渠道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平安渠道改革已初具立体感,各个渠道分层覆盖的客户群体,也正与此次平安多层次一体化养老方案形成协同。
作为这一次寿险改革的另一条腿,平安“保险产品+服务”的策略:平安则形成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产品体系;并在这种改革思路的延伸下,以“高端康养、居家养老、健康管理”为经线、以“御享、盛世、智盈、如意”四大产品系列为纬线,加速服务经线与产品纬线的融合,以“三经四纬”的全新产品格局,满足人民对健康和养老的全方位保障需求。
从匹配主力重疾险产品,为客户提供全面健康管理的“平安臻享RUN”到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闭环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从高端康养品牌“臻颐年”到面向居家养老的“平安管家”,都让平安再次显现经营活力:

今年一季度,平安“保险+服务”下的创新产品新业务价值贡献已经超过1/3,继续率和加保率也都达到传统产品的2.4倍。
相对渠道之改革,和产品+服务的整合,这一次支撑平安寿险改革的还有着其他主体不具备的一大优势:多年积累的科技优势和康养资源。如果说前两者是这一次平安寿险改革的两把尖刀,那么后两者则是平安寿险改革的底气与巨大的推动力。
如此推测,也就理解了平安寿险改革的最终走向:将一举改变保险昔日简单的事后赔偿的财务保障职能,走向涉及健康、医疗、养老、生活等全生命周期的关怀和关爱,令寿险产品和服务真正融入客户的生活。

三、文化,才是真正改变平安的力量

无论是过去三年的艰苦探索,或是已经成型落地的“4+3”渠道+产品战略,还是长年积累的雄厚科技基础和康养资源,平安无疑又在这一次行业性改革中占据了先发优势。
相对寥寥数千言复盘和分析的平安寿险改革之势与能,道与术,我们更为关注在平安势大力沉高举高打康养布局,和强大的组织执行能力面前,对行业和更多主体具备多少借鉴性?尤其是前者,几乎不可复制,但我们能汲取到什么样的通识性经验?
回溯平安过去三年的改革,几乎有一个词贯穿始终:那就是文化。看似虚无缥缈的文化建设,乃平安从上至下不断提及的一个词,实质上这也是当下寿险行业的根源性皈依。
当下种种困境,表面看是经营管理的问题,是大环境调整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是理念出现了问题,信仰出现了动摇。
如过于追求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忽视了对业务品质、服务质量的要求,期间涉及的对保险专业经营的细节,对管理流程的毅力、对组织能力的集体坚持等充斥着“急功近利”的“短期主义”,这恰是过去寿险行业多年发展的集体写照,更是这一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2022年7月第1期 

对此,我们不仅看到了平安8大类、10余层、共500多个问题的反思:
如从“何为‘初心’,何为‘用心’,何为‘恒心’”的三问“三心”, 到助力中国特色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的“五心”平安、“有温度的保险”、“为客户寻找理赔的理由”……
也看到了平安从理念到经营模式再至管理模式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优化流程机制、加强队伍管理、强化科技赋能,夯实寿险经营的底座,和对经营管理“细节”、“毅力”的坚持,乃至如今的变化。
事实上,任何改革皆需三大条件:没钱不行,有钱没人也不行,有人没文化更不行。这也是平安进入落地执行层面,“改革曙光在前、胜利在望”的原因,三者皆已具备。对大多数主体而言,文化这一看似最虚无也最容易忽略的因素,恰是最终的因素。
而这种文化自纠也恰是平安30多年来,最根本的坚持与底色,这并非是一种刻意的打造与装点,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至让平安的文化,甚至成为保险的行业文化。
正如马明哲所言,“企业是树,文化是根,价值观、文化是一个企业能否走得长远的关键性原因。”

 2022年7月第1期 

THREE

03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寿险渡泸:
大个险跌至300万人,银行带起健康险新单

来源: 今日保

在传统个险营销多年的推动下,销售人力近千万、规模扩张不停歇,让持续的增长已成为行业习惯性的认知,即使在已经出现危机迹象的2019年、2020年,人们也还认为像以前那样,只要坚定守住,就有办法。
然而2021年,人力的断崖式下滑,个险从新单到整体保费增长全面失守,行业的新业务价值也大幅滑落,这残酷的现实无疑彻底打碎了险企们的幻想,也让每个行业主体都认识到改革与转型的紧迫。
如今,2022年也已过去了一半,行业的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根据行业交流数据显示:
2022年前5月,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18978.77亿元,同比微增3.71%,新单保费为6542.56亿元,增长只有1.43%。
而与转型直接相关的个险新单、销售人力等指标仍然下滑趋势明显,情况依旧难言乐观。

 2022年7月第1期 

不过,正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令寿险公司们不得不下定决心,不断将转型深入到曾经未曾触及到的地方,而在前5月经营数据的一些细节,也让人们看到了险企们寻求其他渠道路径的尝试,以及为稳住局面的努力。
这也让行业舵手们如同诸葛亮在执掌蜀汉之初,平定南中一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关键时刻,到底是谁方可稳住规模大盘;又是谁,可以保住价值的盘子?

01
半壁江山的个险:负增长常态化,当下队伍稳定优于保费大盘

前5月中,寿险个险渠道保费毫无悬念地负增长,新单保费负增长更是接近10%,同样延续了2021年以来的颓势,尽管下滑幅度比起2021年全年的12%略有放缓。
个险依旧是最大的保费渠道,市场份额占比50%。四五年前,这一渠道有着约60个百分点的占比。
如今,与2021年情况相似,健康险新单仍然下降明显,终身寿险、年金险,以及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续期保费等勉力维持着个险保费的门面。而这种情况预计会长期持续,这也意味着,个险渠道保费的下滑将成为行业一定时期内的常态,曾经高速扩张的个险规模已是历史的记忆。
与此同时,总销售人力也仍在流失。
据统计,5月末营销员合计已经不足400万人,同比下降34%,正式回到营销员300万时代,其中持证人数303万,同比下降35%。
然而积极的一面是,5月的流失率已经比今年4月有所放缓,而且近两个月的环比流失情况已在好转,5月的环比人力下降不足2%,也反映出代理人大量流失的情况已经逐渐缓和,行业的人力规模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2022年7月第1期 

毕竟对于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进一步完善队伍的建设,可能仍是目前的首要目标。这一点在前5月个险趸交保费大幅增长的现象中也得以体现,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折射出多公司在维持队伍时背后的压力与妥协。
事实上,各家公司也已经陆续完成了高质量代理人项目的初步建设,可以说如今正是整个行业意义上的“高质量代理人1.0”时期,而这也成为目前市面上代理人结构的重要特点。
从与险企的交流及部分公开材料也可以看出,代理人的素质、能力、产能的确正在提升,我国MDRT的数量在代理人数量断崖下滑之时仍然稳步提升。
据泰康保险集团联合第三方调研机构益普索(Ipsos)发布的《保险合伙人白皮书》中显示,中国MDRT的会员数量出现逆势增长,从2020年的9848人增长至2021年的13200人。

这也反映出我国寿险转型和代理人变迁的不断推进。
比起代理人的具体数量,这一批在险企投身转型之后建立起的高质量代理人的未来成色,以及如何与传统模式平衡、共存,显然更值得人们去关注。
尤其是在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不断缩水的情况下,新成长起来的代理人又当如何扭转这一价值危机?是靠重现重疾险的荣光,还是靠稳定的终身寿、年金险的大单?

02
银保撑起规模
拯救新单之余
尚以庞大体量带起健康险新单

与这些年来的趋势一样,前5月银保保费的同比增长仍然达到了2位数——保费达到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新单保费近4500,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堪称是行业维持整体保费与新单保费的最大功臣。

 2022年7月第1期 

同时,前5月,行业银保期交保费同比增长约13%,超过新单增长的速度,意味着银保的期交比例还在不断提升,很多公司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价值率也有着不同程度改善。
如今,银保显然已经逐渐复苏,保费连续高速增长,保费份额达到约39%。相对于四五年前的30个百分点,增长近10个百分点,且伴随各大公司加码投入,这一渠道被相当部分的公司看成未来的的第一大渠道。
纵然积极的消息很多,但目前银保的价值水平即使在此消彼长之下仍然远落后于个险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银保趸交保费还是渠道的大头,甚至部分所谓的期交保费和价值假设都存在水份。
不过,对于处在行业转型深水期的寿险来说,银保已经是为数不多能支撑规模和现金流的渠道,在个险投入大、见效慢之时,进一步发掘银保的渠道能力,尝试更多未曾深入的可能方式,也是必要之举。
于是,2022前5月中,我们看到了银保渠道以之庞大的体量带动了健康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了138%,达到82亿元。尽管数目比起整个寿险,乃至在银行保险渠道中,都可谓是微不足道,而且很可能短期产品和附加万能账户的健康险居多。
但这种增长本身也说明,还有着不少公司正在改变银行保险的传统模式,探索寿险以外的产品销售,特别是尝试将银保变为以高价值著称的重疾险的主要阵地。
这也反映出,不管行业对于银保原有的认知如何,不管银行与储蓄、理财多么高度绑定、多么缺少健康险的销售场景,仍然有公司正在这个在以往认知中不可能的领域探索尝试。毕竟,行业的突破与进步,也正是由这种尝试一点点拼接而成。

03
头部经代蹿升
份额劲升近三个百分点,向大中介再迈一步

 2022年7月第1期 

如果问起2022年保险业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渠道,那可能非保险中介渠道莫属了。虽然渠道整体规模依然较小,但在如此行业困难之下,中介渠道仍取得份额从约1%上升到约4%的惊人增长。
还是交流数据统计,

前5月中,保险专业代理和保险经纪业务的保费超过700亿元,同比增长35%,而新单保费也都保持了增长势头,合计达到220亿元,同比增长23%。

头部寿险公司代理人基本盘的分崩瓦解,和互联网保险新规下的渲染,一时间几大头部中介公司如火如荼,成中小人身险公司座上宾。一时间,行业关于产销分离、做大专业中介的讨论进入了又一轮喧闹时期。
尤其是近期监管对于中介渠道,特别是互联网保险的治理下沉,也令如今正走向更加规范的中介渠道已开始显现经营活力。
再加上几家头部中介也逐渐完善战略布局、经营更加成熟,中介渠道已不仅是保险市场的重要力量,甚至还隐隐展现出成为巨头的潜质与野心。
当然,中介代理人、经纪人的经营与展业方式理论上与保险公司代理人,特别是陆续建立的高质量代理人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但其更轻量化的组织,较少的内部掣肘,以及相对更接近客户的优势,使得以头部中介公司为代表的中介渠道业务品质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业务继续率也相对较高,对于苦于获客的保险公司,尤其是对于个险渠道薄弱的中小险企吸引力也不断增大。
然而,也正是由于与保险公司代理人展业方式的相似,令中介的代理人、经纪人必然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
比如中介的高速增长中,更多还是来自于寿险业务的增长,而健康险新单也下滑明显。事实上,由于佣金等方面的因素,中介渠道也会偏向于件均较高的终身寿险和年金险,而长期重疾的销售难度在中介也同样存在。
如今,诸如水滴等线上保险平台正在布局线下队伍,或许线上平台对于健康险的经营经验,能在一定程度上移植到线下队伍之中。只不过如此布局能不能拯救重疾销售仍是个未知数。

 2022年7月第1期 

当然,深入未曾涉足过的未知,也正是改革所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而在这行业危急存亡之秋,也并不会缺少不懈于内,忘身于外之士。

 2022年7月第1期 

FOUR

04

part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2022年7月第1期 

财政部下发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
加速出清问题机构,强化“扶优限劣”

7月12日晚间,财政部下发的《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作出精准指引。据了解,该《办法》由财政部统筹,主要根据险企经营特点,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作出绩效评价的方式,推动商业保险公司响应国家宏观政策,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办法》出台的背景看,据介绍,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早在2009年就已实施,2016年还曾修订过一次,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金融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既有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显然已不能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为此财政部启动了分行业的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修改完善工作。2021年初,《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已率先下发。

该《办法》适用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商业保险公司(含国有实际控制商业保险公司)、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实质性管理的商业保险公司。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可参照执行。
“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可参照执行”,虽说没有放在核心位置,但无疑也需要按此《办法》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推动保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作用。

01  国资带头,其他险企参照执行

02 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评价维度“大调整”

从修订内容上看,《办法》对商业保险机构绩效评价指标的调整和优化,无疑是重头戏。
具体而言,此次《办法》一改曾经以“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偿付能力”四大指标为核心的考核标准,调整为修订后的“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

 2022年7月第1期 

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四类评价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四个大维度指标中又细分了多个小指标,以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维度为例,主要包括服务社会民生情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服务“三农”情况、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以及保险资金运用投资实体经济特定领域情况5个指标,这样设置的目的,旨在反映险企坚守“保险姓保”的定位,服务社会民生、实体经济以及国家宏观战略的情况。
除此之外,《办法》显示,为真实体现险企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质量维度下包含了经济增加值率、综合费用利润率、人均上缴利税、人工成本利润率和人均净利润5个指标;为反映险企的风险防控水平,风险防控指标下设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SARMRA 评估得分等7个指标;在反映险企经营效益方面,该维度下设(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分红上缴比例等3个指标。
事实上,从行业监管层面看,近年来银保监会也围绕保险服务国家相关战略多次发文积极引导。如2019年9月,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保险业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在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7月11日银保监会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保险机构要提升制造业企业风险保障水平,丰富完善科技保险服务。同时保险资金要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03 兼顾考核与平衡,从重“量”到提“质”

根据《办法》,修改后的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四类,每类权重均为25%。对于这样划分权重的目的,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办法》答记者问中表示,本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兼顾了考核重点和平衡关系。
也就说,之前的绩效评价体系可能更多看重保险机构的经营效益,但《办法》实施后,这一块仅占25%的评价权重,“发展质量、风险防控”这样关乎险企长期发展质量的元素,将在绩效评价中占据更大份额。
同时,“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所占的25%评价比重,也促使保险公司要更契合国家发展的总体方向。

 2022年7月第1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办法》特别引入了评价加减分事项,更加突出强化合规,“奖优罚劣”的效果。
例如,《办法》将原有农业保险加分事项纳入到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并针对性地提高权重。同时,通过设定负面清单范围,体现对企业违规事项的降级扣分。此外,新增对发生风险事件和数据失真的评价降级处理,以及无序设立子公司、违规受罚等扣分事项。

04 突出“奖优罚劣”,违规行为要扣分

尤为需要关注的是,《办法》对于商业保险机构(含子公司)违反有关监管规定或公司治理、财政财务规定,或违规经营万能险、分红险、 投连险等投资型保险,出现误导消费者投保行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发生重大处理处罚行为的,根据影响程度和相关部门的处罚情况,还将遭到扣1-5分的处理。

05 挂钩高管薪酬,领导班子也受考核

《办法》显示,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结果是保险公司整体运行综合评价的反映,应当作为险企改善经营管理、公司治理和相关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险企负责人薪酬和公司工资总额的主要依据。
也就是说,财政部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价,将与险企高管薪酬、企业工资总额、领导班子考核等重要事项挂钩。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办法》的稳步实施下,也将推动险企进一步完善“薪酬与绩效匹配、激励与约束并重”机制,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2022年7月第1期 

事实上,在商业保险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不可控的发展变化,这无疑也会对最终的绩效评价构成较大影响。
对此,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为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真实、完整与合理,对于相关绩效评价基础数据,商业保险机构可以申请在账面数据基础上进行适当酌情调整,申请调整的事项应当客观真实,且需由审计机构出具相关鉴定意见。
从可以进行调整的事项上看,主要包括:在评价期间损益中消化处理以前业务损失或年度资产的,可把损失的相关金额在当年利润中进行加回;因落实国务院批准的调控要求或承担政策性业务导致当年资产或利润减少,并且减少比例超过1%(含)的,可把减少金额在当年资产或利润中加回等。

06 基础数据酌情可调,保证绩效评价公正完整

07 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50分及以下要反思

说了这么多,《办法》最终如何确定商业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价结果呢?
据介绍,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得分用百分制表示,最高100分。
绩效评价档次则根据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得分所确定的水平档次,通过文字和字母来表示,分为优(A)、良(B)、 中(C)、低(D)、差(E)5个档次,分别对应着A、B、C、D、E5个英文字母,划分档次的分数线设定为80、65、50和40分。
此外,绩效评价级别是对绩效评价档次的再划分,以体现同一绩效评价档次内也有不同差异,体现形式是采用在字母后重复标注该字母的方式表示,共有10个级别。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要求对于年度绩效评价档次达不到中档,也就是说得分在50分以下的险企,应当对照绩效评价结果计分表及时总结原因,加强管理,分析差距,改进考核。

编辑:北分企划部   2022年7月15日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e must run with all our strength to stop where we are.

行业资讯速递

-2022年7月第1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