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速递
01期
Insurance industry information
总第32期
2023年7月21日
【5.政策解读】
健康险再临爆发:两大政策红利+一大渠道助力
【1.热点聚焦】
【2.热点聚焦】
人身险领域首次发布行业示范条款
定了!这类保险7月底全部下架!
【3.热点聚焦】
众安保险推尊享e生中高端系列:主打亲民价格和高端医疗体验
【4.监管动态】
金融监管总局机构改革再推进:342派出机构齐换牌,且等“三定”方案,后续还有这三大看点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定了!这类保险7月底全部下架!
2023年7月第1期
来源: 中国证券报
7月31日前下架高利率产品
或将迎来新一轮“炒停售”
1
各保险公司近日均已收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在7月底前下架预定利率高于3%的人身险产品。包括重疾险等,以及保底2%以上的万能险产品。此外,部分险企也有内部下架的时间表,比如7月25日前或7月30日前等。
据分析师预计,随着预定利率下调,保险产品价格将普遍上涨10%到20%不等。业内人士认为,在7月31日下架前或将还引发新一轮的“炒停售”。但相对于市场上其他产品,保险产品依旧具有吸引力。此外,市场也正在陆续推出新产品替代此前的高利率保险产品,分红险占比提升有望缓解人身险公司刚性负债成本压力。
今年4月20日据财联社记者独家报道,监管部门正陆续召集相关保险公司开会,主要内容是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寿险公司调整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控制利差损,要求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从3.5%降到3.0%。主要思想是市场有效,监管有为,主体调节在先,控制节奏,实现软着陆。
为引导人身险业降低负债成本,加强行业负债质量管理,原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2023年3月末组织保险行业协会以及23家人身险公司召开座谈会,调研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对行业影响。
据监管上次进行窗口指导已有3个月时间,市场也正在陆续推出新产品替代此前的高利率保险产品。
“朋友们,终身重疾险没上车的抓紧时间上车啦,最晚这月底全行业重疾险切换,涨价15%-20%,因为预定利率从3.5%降到了3.0%,部分公司已经通知了。”朋友圈中已经有保险从业者做起了宣传。
据东吴证券非银团队预计,预定利率越低,毛保费上涨幅度越大。当预定利率从3.5%下调到3.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和健康险对应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4%、19.5%、3.5%、7.5%和16.4%。短期险和以保障功能更强的长期险产品对于利率敏感度相对不高。
有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预计市面在售保险产品或将迎来新一轮“炒停售”。根据此前分析师的预计,最迟8月起的产品价格,预计将普遍上涨10-20%不等。
兰迪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禹彦也认为,在7月31日期前,新一轮的炒停售难以避免。但相对于市场上其他产品,保险产品还是具有吸引力。他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两次的窗口指导后,三个月的窗口期下市场铺垫已经较成熟。但在三个月窗口期推出的新产品还需要在安全性、合规性上经过市场的检验和调整。
2023年7月第1期
分红险占比提升有望缓解险企负债成本压力
2
寿险预定利率下调成为寿险业内和资本市场共同热议的话题,也催化了上市险企上半年的保费数据。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总保费收入达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5%,比今年前5月5.6%的增速提升1.9个百分点。
利率下调后什么产品来接力市场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东吴证券非银团队表示,新型产品贡献占比有望提升,相对复杂的产品形态和利益演示信息,对渠道、客户和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东吴证券非银团队还表示,中期看预定利率跟随评估利率下行,寿险公司利差损隐忧逐步缓解,业务结构上,新型产品占比提升,传统险业务占比下降。虽然储蓄型业务吸引力略有下降,但分红险占比提升有望缓解人身险公司刚性负债成本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资管新规和市场利率中枢下行的共振影响下,寿险产品本身保本属性有望进一步强化。
“即便预定利率下降(从3.5%到3.0%)对追求保本长期稳定收益的客户影响不大”,东吴证券非银团队表示,产品储备方面,公司会推出分红险等利益共享新产品,同时考验队伍的销售能力,优质头部公司有望受益。当前储蓄型业务外部销售环境是持续且明显改善的,或者说即使没有炒停,储蓄型业务表现本来就不差,今年一季度在没有炒停背景下,上市险企新单保持12%的稳健增长,行业银保新单同比激增幅度达大两位数。
2023年7月第1期
two
02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来源: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
人身险领域首次发布行业示范条款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向行业发布了《定期寿险示范条款》和《终身寿险示范条款》两个示范条款,推荐行业各人身保险公司使用。这是我国人身保险领域首次发布的行业示范条款。
行业示范条款统一规范了人身保险产品条款的表述内容,区分为公共条款和自定义条款。
其中,公共条款是指产品条款中标准化程度较高、可应用于不同种类产品的条目或释义,本次共计编制24个公共条目(包含合同成立与生效、犹豫
2023年7月第1期
期、保险金给付等)及11个公共释义(包含保单年度、保单周年日等)。自定义条款是指保险公司实务操作差别比较显著的条目或释义,该部分不适合一刀切地进行标准化处理,保险公司可根据实际自行调整相应表述,本次共计编制8个自定义条目(包含保险责任、转换年金权益、合同终止等)及7个自定义释义(包含保险费约定支付日、医疗机构等)。
中保协有关负责人表示,示范条款的发布有助于我国形成人身保险业产品设计丰富、内容规范、格式统一、重点突出、简便易懂的产品基本格局,有助
于消费者更好的理解和选择人身保险产品,督促人身保险公司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降低销售误导。
“下一步,保险业协会将总结经验,继续推进人身险其他类别产品示范条款的制定工作,并同步研究示范条款的使用和管理问题,建立示范条款的定期更新机制,确保示范条款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促进行业产品创新。”上述负责人说道。
2023年7月第1期
THREE
03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众安保险推尊享e生中高端系列:
主打亲民价格和高端医疗体验
来源: 今日保
7月20日,众安保险联合分子实验室共同举办“薪火相传,中国保险科技十年”主题论坛,并联合i云保、大童保险经纪、泛华保网、明亚保险经纪、新风天域、柏盛健康、赋诚再保险共同发布“尊享e生·中高端系列”医疗险。
该系列目前主要包括“尊享e生·中高端医疗险2023”和“尊享e生·中高端医疗险plus”两个产品,主打以亲民价格享高端医疗就医体验。前者侧重于降低理赔门槛和让优质就医体验下沉,主打0免赔额,可覆盖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和VIP部,最低仅需每年181元;后者侧重于就医服务,覆盖包含和睦家在内的私立医院网络,重疾可享全球顶尖医疗资源和高端服务体验,每年最低仅需622元。
2023年7月第1期
顺势而为,众安探索中高端医疗险下沉
1
《关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和建议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商业健康险的风险保障能力不足,中高端医疗服务供给较少是主要体现之一。
近年来,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趋于年轻化的中等消费力人群快速增长为中高端医疗险创造了市场趋势。具体来看,中高端医疗需求群体主要聚焦于少儿、中产阶层、百万医疗用户中有就医体验升级需求的人群,以及以往中高端医疗险产品较少覆盖的非健康体人群。
众安健康险运营数据显示,尊享e生2023百万医疗险投保用户中附加特需加油包的比例达到6%,其中16岁以下少儿的附加率超过12%。同时,3月“尊享e生·中高端医疗险2023”推出以来,众安百万医疗险客户续转到中高端产品的比例约达10%,但客户所选的中高端方案主要聚焦于1000元左右的基础型产品。
“通过需求和趋势,我们了解到产品提供方对中高端医疗险产品服务匹配的价格,与客户愿意付出的成本并未对等。”众安保险健康险产品负责人表示。
在此背景下,众安保险在补足中高端医疗需求、提供高性价比的品质医疗服务上开始了探索,“尊享e生·中高端系列”医疗险应运而生,通过产品、科技力、服务革新,打破同质化问题,填补品质与性价比兼顾型中高端医疗产品的市场空白。
2023年7月第1期
产品层次细分,直击不同人群就医痛点
2
就保障力度而言,“尊享e生·中高端系列”对产品进一步细分层次,一方面将产品的免赔额降至0元,解决小病小灾达不到免赔额无法赔付的问题;另一方面不仅将公立医院特需部、VIP部、国际部的就诊费用都涵盖在产品保障范围内,还将康复治疗费、中西式理疗费、医疗器械费、精神和心理障碍治疗费等项目纳入责任范围,责任范围内100%报销。
最新推出的“尊享e生·中高端医疗险plus”(以下简称“plus版”)进一步拓展产品保障边界,新增直付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就医垫付的资金周转难题。Plus版在年度总保额突破1500万元的同时,覆盖含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区的超500家医院。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就医需求,通过保障计划和加油包的形式随心选择,丰俭由人。
在服务方面,系列中的两个产品都革新服务体验,为中高端客户群打造全新「医疗健康管家」,实现一个服务入口,让客户体验完整服务。从日常健康管理,到小病线上问诊购药,再到大病的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线下服务,均由医疗管家全程支持。
另外,plus版在可理赔药品覆盖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在原本只提供恶性肿瘤的外购药的基础上,全面开放一般疾病的外购药,院外药报销不限药品清单;其次,报销范围进一步扩展,最多可包含博鳌&香港进口药66种。
2023年7月第1期
科技赋能,降低各类人群投保门槛
3
在灵活度方面,“尊享e生·中高端系列”通过对保额、期限、保障范围等主要信息素的多样化搭配,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高频或个性化选择需求。线上+线下高达18项增值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众安独特的加油包体系自由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系列产品的任意一款方案,都支持未成年人单独投保,相比多数同类型产品必须与成人捆绑购买的要求更具优势,让期待能为孩子提供更好保障的家庭得到更个性化的选择。
另外,在众安健康险智能核保引擎的支撑下,“尊享e生·中高端系列”也得以实现对非健康人群的覆盖。全智能核保引擎通过数字化时代的大数据平台工具,实现对产品的高效直观管理,同时实现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和精细化运营,已经助力众安开发出一系列面向慢病人群的特色产品。
此前,中高端医疗险市场普遍要求达到一定年龄的人群提供具有时效性的体检报告才可投保。“尊享e生·中高端医疗保险”系列产品无强制体检要求,部分慢病群体和非健康人群,只要通过智能核保便可以得到无差别保障。
04
part
监管动态
政策解读
FOUR
342派出机构齐换牌,且等“三定”方案,
后续还有这三大看点
来源: 慧保天下
金融监管总局机构改革再推进:
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揭牌将近两个月后的7月20日上午10点,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31家省级监管局和5家计划单列市监管局,以及306家地市
2023年7月第1期
2018年4月8日原银保监会正式挂牌,但一直到2018年11月13日,中国机构编制网才公布了《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所谓“三定”方案(即定职责、定机构和定编制)。从挂牌到正式“三定”前前后后经历了7个多月的时间。
依此来推测,此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距离正式“三定”还将有一段时间。5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才正式揭牌。
“三定”是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事关重大,坊间讨论甚多,与之相关的传闻也纷纷扬扬,但必须意识到,“三定”不是最终结局。
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是极其复杂的一系列操作,最终是要保证改革目标的实现。初步的“三定”之后,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分工协作,以提升监管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达成此次监管机构改革的目的,很难一步到位,还需要更长时间
01
“三定”方案:职责、机构、编制究竟怎么定
监管分局迎来统一挂牌时刻,本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再获新进展。
当天上午,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甘肃出席了甘肃监管局的揭牌仪式。
与此同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31家省级监管局和5家计划单列市监管局的官网也同步进行了切换,机构名称更换之下,各局领导班子介绍页面也同步进行了更新,但职务全部平移,没有任何变化。(详见文末大表)
整体来看,此次换牌就只是换牌,更核心的变化还要等待金融监管总局的三定方案正式下发,总局三定之后,各省局、计划单列市局以及地市分局的调整才好依次实施,部门怎么划分、职能怎么调整,人员如何配置在体现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精神的同时,也都会在市场上激起不同的涟漪。
整体来看,换牌之后,关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还有这三大看点尤其值得关注:
2023年7月第1期
的探索与磨合。
回顾银保监系统的磨合过程,在2018年11月宣布正式的三定方案之后,实际上在2019年的3-5月之间,还进行了一次“小三定”,对在系统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加以修正。
所以,新一轮“三定”也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结合市场的反馈,在大量的实践中才会逐渐通畅。
02
“五大监管”怎样落地
根据此轮发布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是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等,即所谓“五大监管”。这相较此前的监管逻辑有了显著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金融监管逻辑是相对简单和清晰的,例如原保监会时期,强调的是功能监管,不同监管部门各管一段,相互配合;银保监会成立后,则更向银行业监管方式靠拢,突出的是机构监管,每家保险机构都有对应的监管机构负责,有助于监管机构更完整的掌握企业经营实际情况。
相较之下,金融监管总局的逻辑要复杂的多,“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都要抓,都要硬。这无疑是给监管机构改革增加了新的难度,如何在确保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兼顾这“五大监管”,颇费思量。
2023年7月第1期
03
更大视野下的监管职能分配,以及监管
资源分配问题
此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涉及的部门除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外,还有人民银行系统、地方金融监管局系统,乃至新成立的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
员会等,这些机构职能大方向已定,但在具体方案中,会如何协调落实也有待观察。
纵观3月16日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
不再保留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而是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将原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划入成立之后的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此外,还包括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同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将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的金融系统党的建设职责划入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这意味着,此轮改革之后,金融行业的顶层设计权限将由国务院上升至党中央层面,这有助于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对于包括保险行业在内的金融行业而言,这样的顶层设计变革会对保险业监管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又将在未来如何深层次的影响保险行业发展趋势,无疑都值得深入思考:
如果说中央金融委员会侧重“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研究审议金融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问题等”,那么金融监管总局的职责中,“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又将如何占据监管资源?
2023年7月第1期
05
part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FIVE
来源: 今日保
健康险再临爆发:
两大政策红利+一大渠道助力
2023年7月第1期
过去的十年中,前7年国内健康险增速几乎没有低于30%,到了2020年增速从之前一年的30%,腰斩至16%。
再过一年,这一数字,仅为3%;2022年为2%。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健康险市场的规模和前景,但这两年生生卡住脖子,难进分毫。
追其原因,表面看是健康险主力重疾险深陷发展瓶颈,和百万医疗、惠民保基数过小难以扛起行业增长;实则原有健康险模式走到尽头,无论重疾险还是百万医疗等险种,已将能保之大部分健康险人群或者说标准体覆盖完毕。
真正考验健康险经营成色亦是体现行业责任的待扩容群体——带病体、慢病体等需健康管理、风险减量管理减轻患者、国家医保负担的医疗险种则难以挺进。
这既有历史和现实发展环境成因,也有行业经营底蕴不足的原因。这一次,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下,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政策红利下,健康保险再一次迎来更为具体实质性的政策助力: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税优健康险产品的扩容,和医保和商业保险数据共享机制的打通,注定将为近乎干涸的健康险市场注入更多活水。
早在2015年8月,当时的中国保监会便印发了《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最早将税收优惠与发展商业健康险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尽管由于试点范围及产品有限,覆盖的人群及保费规模都不大,但也为行业的深入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保障的需求不仅与日俱增,而且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内涵,亟需进一步地扩大。
围绕这些年行业的特点及市场需求,监管及相关单位对于健康养老保障、长期护理产品等也相继出台推动政策,并提出发展要求。可以说,增加产品种类类型、扩大覆盖人群,也是这几年监管单位对于商业健康险的一个重要探索与指导方向。而时隔8年之后,税优健康险再次出新规,打掉曾经的条条框框、全面扩大试点内涵,成为此次新规的重要特点。
新规中表示,“将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范围扩大到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要险种,包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选择。不再设计标准化条款,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增加产品保障内容,提高灵活性,仅对既往症人群设置承保要求,其他产品设计内容均交给市场主体。同时强化事后回溯分析,确保定价合理、经营可持续。”
并指出,“针对目前既往症人群保障不足的现状,要求将其纳入医疗保险承保范围,允许人身保险公司针对既往症人群设置不同的保障方案,结合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需要开发保障额度更高、责任更丰富的产品。鼓励开发针对既往症和老年人等特定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疾病保险产品。”
此外,这项新规还充分考虑到健康险的赔付率问题,明确了医疗保险产品连续三年综合赔付率指标低于精算假设80%的,人身保险公司需尽快调整,并切实降低后续经营实际与精算假设的偏差,设计为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保险应当建立双向费率调整机制。
1
时隔8年再出实质红利新规
税优健康险打掉条框全面扩容
2023年7月第1期
不仅将一直以来发展缓慢、但人民需求明显的长护险纳入税优健康险,还明确提出将既往症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并综合考虑了健康险当前的发展特点,全面打破人们对传统健康险制式、标准化的认知,鼓励更加灵活的发展方向,让税优健康险的内涵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加广阔。
2
加码2万亿规模目标
进一步刺激健康险市场再现活力
2023年7月第1期
健康险在我国保险业乃至社会经济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赘言,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整体框架之下,商业健康险必将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制度的完善、民众需求的释放,也成为2020年监管单位及相关部委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的重要判断依据。
不过很显然,健康险当前不仅离这个目标有点小差距,本身的发展趋势也难言乐观。
2022年,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险保费还为8000余亿元,且同比增长仅为2.4%。虽然2023年增速有所抬头,但仍较为缓慢,还落后于行业的整体增速,至于两年后的2万亿市场期望,可能更是想都不敢想。
不仅如此,长期作为健康险保费绝对主力的重疾险,在当年重疾新规切换的炒停售热潮后,彻底一蹶不振,整体规模大为萎缩。
而短期健康险市场,也在百万医疗险的繁荣过后,增速大为放缓,并且至今规模也非常有限。由此也能看出,在任何意义上来讲,健康险都亟需一个新的增长刺激。
而此次税优健康险新规的出台,也许正是这个刺激增长的有力推动。在险种全面扩容后、相应要求更加适合当前市场趋势和需求特点后,与税收优惠有效挂钩的健康险产品显然对消费者与保险公司来说,都将有着更多的吸引力。众多限制的打破与政策上的鼓励,也将为行业更广泛的创新做出强有力
的铺垫。
尤其是在这一规定的框架下,当前各个渠道对于健康险的销售也或许将被重新激活。
新规中对于长期医疗险、护理险及疾病险的鼓励无疑也让曾经长期健康险最为活跃的寿险个险渠道再次形成销售节奏,甚至还可能起到稳定队伍、提升销售能力的作用。
而此次新规对于信息平台与投保人信息账户的内容,也将推动本身就在账户经营有天然优势的银保渠道在健康险方面的销售能力。虽然截至2023年5月寿险公司银保渠道的健康险新单已经极为接近个险,但其实大多数产品都是披着健康险外衣的寿险产品,渠道对于纯正健康险的销售仍然乏力。
当然,新规中也将相关业务与公司所有者权益、偿付能力及准备金覆盖率高度挂钩,让一些内部经营治理存在问题的公司挡在税优健康险的大门之外,确保推行过程中的业务质量与风险把控。
纵然新规自2023年8月1日才正式生效,红利释放也将有个时间过程,但这无疑也让2万亿的市场目标重回畅想之中。
此次税优健康险产品的大扩容带给行业更多期待,不仅仅是产品策略上的调整与支持,其中更来自于国家层面对商业健康险进一步的重视,新规中期待已久的商业保险与国家医保的数据平台打通,正是一个鲜明而重要的体现。
6月底,那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与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信息共享的协议(征求意见稿)》的涌现,引发行业极大关注。
纵览这份征求意见稿,其讨论的核心问题即是,医保与商保形成有效对接,真正的发挥商保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2023年7月第1期
3
一个健康险再爆发的时代:将被打开
回溯上文可知,近年以重疾险为主的国内健康险发展陷入发展瓶颈,增速急坠。一众保险公司,尤其是保费更为枯竭的财险公司纷纷将增长点聚焦商业健康险的医疗险种,如团险、百万医疗和惠民保产品等。但增长依旧不理想。
2020年国内健康险保费增速尚有16个百分点,2021年和2022年仅有3%和2%,不足9000亿元。
其中,2022年重疾险新单仅为历史最高时期的三分之一,而百万医疗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下滑,多见腰斩现象;而近两年爆发的惠民保,也在2022年后进入稳定发展期,保费规模也有限为百亿级。
事实上,纵览全球健康险真正的大险种并非具有寿险特色的重疾险,而是医疗险和护理险,与大健康市场密切关联也更能体现医疗服务专业能力的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等险种。
但上述险种做大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建立医疗数据和商业保险数据的共享机制,大成阶段即为管理式医疗。
否则商业保险对医疗费用数据的不透明令之无法看到真实的情况,面对行政色彩浓重的医疗卫生体系,更无法进行精准的产品设计、定价或赔付管理,导致保险公司不敢进入上述领域,尤其是带病、慢病人群的保障更是无从谈起。
这部分人恰是真正需要保障的人群。因此,只能关注被保险人得病后的经济补偿,而对事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难以深入触及。这方面惠民保的发展即可证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着过百城市和上亿人群参与的业绩。但死亡螺旋、赔付等问题始终笼罩其上,对之持续性有着极大挑战。
如上,伴随这一波商保与医保数据共享机制的推出、税优健康险产品的大扩容,和银行渠道在健康险方面的持续发力,加之国家层面更为注重的数亿慢病人群、带病人群的纳入,或许健康险又到了再爆发的时代。这无论对国对民对行业,皆有利。
2023年7月第1期
编辑:北分企划部 2023年7月21日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e must run with all our strength to stop where we are.
行业资讯速递
-2023年7月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