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行业资讯速递-2023年6月第1期

行业资讯

速递

01

Insurance industry information

总第32期

2023年6月16日

【5.政策解读】

重磅发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

【1.热点聚焦】

【2.热点聚焦】

保险代理人“变装”瞄准康养!新模式衍生新职业,百万年薪不是梦?

平安破千亿,泰康破百亿,保险金信托狂飙,打响高净值客户争夺战

【3.热点聚焦】

2023中国人身险产品向何处去

【4.政策解读】

新增回溯条款,严禁八类行为!时隔8年,团体人身险监管酝酿调整:设立负面清单,不得侵害投保人权益、违规套取费用等…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平安破千亿,泰康破百亿,
保险金信托狂飙,
打响高净值客户争夺战

 2023年6月第1期 

来源:  慧保天下

近日,又有保险公司宣布签下亿元保险金信托大单,再次引发业内关注。
随着消费者收入K型分化,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意识逐渐提升,诸多保险公司都将高净值客群视为兵家必争之地。针对其中的财富传承需求,保险金信托业务则应声而起,近年来呈现出狂飙之势。
应对这一需求,保险公司也纷纷加码保险金信托。据慧保天下统计,国内已有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友邦人寿等超40家保险公司与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国投泰康信托等30多家信托公司合作开展了保险金信托业务。且双方的合作不只停留在业务层面,还逐渐向股权层面渗透。
个别公司的表现尤其突出,例如平安保险金信托业务规模已率先突破千亿大关,而泰康也突破了百亿大关。
按照目前的火爆程度,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开展保险金信托业务,这也正是保险公司“瓜分”高净值客户的手段之一。

保险金信托规模“狂飙”,预计20年内传承财富规模51万亿,平安规模率先破千亿

1

近两年来,融合了信托和保险优势的保险金信托,受到我国保险业、信托业及高净值人士的高度关注。
一方面,表明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尤其财富传承意识逐渐提升,另一方面,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股市波动、房地产风波、存款利率下调等等因素都显示出传统理财的风险偏大,这也直接导致具有刚兑属性的金融

2023年5月26日,人保寿险宣布,其与中诚信托签下了亿元保险金信托大单,据了解,这已经是人保寿险今年以来签下的第二单亿元保险金信托大单;
年初人保寿险与中诚信托在深圳签下2023年首个亿元保险金信托。
2023年5月,华润信托与太平人寿签署了保险金信托业务合作协议,正式开启双方在保险金信托领域的全面合作。
2023年4月末,报道称,平安保险金信托业务规模率先突破1000亿元,市场占比超60%,服务客户超2.3万,落地超1亿元大单25笔,在市场规模、客户数量、设立时效等各方面领跑行业。
2023年1月,泰康人寿宣布,泰康人寿保险金信托累计总规模保费日前突破100亿元,累计成单件数突破2500件。
2022年11月,阳光人寿推出养老、传承、慈善三大保险金信托服务品牌,通过不同品牌间特色来满足客户的养老、健康和财富管理等需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2022年1月,中国人寿与中信信托、广大银行联合推出“汇聚和”保险金信托服务,并成功完成首单落地。
……

一系列公开数据都显示,“保险金信托”领域喜讯不断:

 2023年6月第1期 

迎战K型分化,瓜分300万高净值客户,超40家险企争相入局信托,与其他金融机构一较高下

2

保险金信托是一种集合保险和信托双重优势的财富管理工具,能够将自己购买的保险产品或者保单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并按照客户的意愿和需求制订信托计划,达到财富管理和有序传承的目的。
当前,我国寿险业进入深度转型期,面对收入K型分化,以及人力坍塌式下滑,努力提高产能成为行业共识。对于保险业而言,保险金信托业务不仅能够驱动保费增长,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其更精准地识别高净值客户,为其匹配更优质的服务,开拓高端市场。
从目前的参与程度来看,整个寿险行业已经有半数险企参与进来。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超40家保险公司已经和信托公司开展合作,并发行了保险金信托产品。

产品成为客户刚需。
最重要的是,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传承需求极其旺盛。胡润研究院发布报告预计,有19万亿元将在10年内传承给下一代,将在20年内传承的财富规模达51万亿,30年内传承财富规模达到98万亿元。
而保险金信托恰恰兼具保险和信托的双重优势,迎来了高速发展。据中国信托登记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1月新增保险金信托规模89.74亿,环比增长67.05%,规模为近11个月新高。
与此同时,保险金信托的客户也呈现爆发态势。2014年,中信信托与信诚人寿推出“家”系列保险金信托产品,成为国内首个保险金信托产品。公开数据显示,当时,全年设立保险金信托的客户数量仅有10位,2016年,客户数量只有500位,到了2022年国内设立保险金信托的客户数量达到1万余人。

 2023年6月第1期 

其中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人保寿险、太保寿险、太平人寿、新华保险、阳光人寿、国华人寿8家上市寿险公司;泰康人寿、友邦人寿、百年人寿、建信人寿,以及中英人寿、中宏人寿、北京人寿、信美人寿等非上市险企。
一直以来,高净值客户群体都是金融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根据BCG-GWMS全球财富市场规模预测智库显示,到2025年,预计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将达302万人(个人金融资产超过600万元)。
面对有限的高净值人群中,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跑马圈地般的争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群雄之争中,保险公司的优势在于,代理人队伍对客户关系的长期深耕,以及对复杂产品更强的销售能力。因此,只要合理安排战术,充分发挥优势,保险公司完全能凭借独特的差异化定位与客户建立长期陪伴式信任关系,在广阔的高净值客户市场里面再争一席之地。
在保险机构发力的同时,其他金融机构也不甘落后,尤其是银行。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保险金信托可以成为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获客方法,也被视为拓展家族信托服务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与保险金信托发展情况类似,家族信托业务也呈现井喷式发展。
据了解,保险金信托的设立门槛在100-300万元,而家族信托的门槛不低于1000万元,相对较低的门槛,也是保险公司争夺信托客户最大的优势所在。

直面综合财富管理市场,信保合作深化至股权层面:8保险机构持股或控股信托公司,9信托公司参股保险机构

3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迎合高净值客户的综合财富管理需求,除了与信托公司开展直接业务合作外,保险公司也加大了股权投资力度,直接入股信托公司。目前,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共有8家保险机构入股信托公司。

 2023年6月第1期 

其中,中国平安集团控股平安信托,持股比例为99.88%,为第一大股东;
人保集团控股中诚信托,持股比例为32.92%,为第一大股东,据了解,中诚信托前身为中煤信托,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将其持有的中诚信托32.35%的国有股权全部划转至人保集团;
富德生命人寿控股国民信托,持股比例40.7%,为第一大股东,2022年6月,上海创信资产管理、恒丰裕实业获批将其持有国民信托合计40.72%股权,转让至富德生命人寿;
泰康保险持有国投泰康信托27.06%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国寿投资公司持有重庆信托26.04%股权;
民生人寿与以3.02元/股的价格认购万向信托增发的5.21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28.01%。
长城人寿保险持有华融信托14.64%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大家人寿持有天津信托3.9%股权;

 2023年6月第1期 

不仅如此,保险业拥有“信托背景”的公司也不再少数,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已经有9家信托公司参股保险公司。具体包括:利安人寿、中融人寿、农银人寿、珠江人寿、上海人寿5家寿险公司和渤海财险、泰山财险、永安财险、天安财险4家财险公司。

随着高净值客户的增长,以及财富管理概念的持续火爆,保险机构和信托公司的互相渗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事实上,目前,保险公司与信托公司已经不断对保险金信托的业务模式进行

 2023年6月第1期 

创新和迭代,如“保险金信托+遗嘱”、“保险金信托+慈善”、“保险金信托+公益”等等。例如,2022年,泰康人寿与泰康健投联合五矿信托,在寿险市场推出首单信托直付养老社区的“养老类保险金信托”。
未来,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进一步合作开发创新产品,利用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保险行业不断深入财富管理领域的一种写照。随着居民家庭财富增长,家庭资产结构也逐渐开始改变,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成为我国居民,尤其是高净值客户迫切的诉求,但专业化的财富管理业务想要蓬勃发展,并不只能靠一种业务、一家机构,或者一个平台,而是多方协同,和谐共生。

 2023年6月第1期 

two

02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来源:  A智慧保

保险代理人“变装”瞄准康养!
新模式衍生新职业,
百万年薪不是梦?

养老规划师、医养规划师、健康财富规划师……近年在我国老龄化趋势下,这些新兴职业中,有不少从业人员是从昔日的保险代理人转型上阵。这也是险企加速布局康养生态圈的侧写。
从险企构建生态版图来看,都在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打造创新产品融入健康管理、构建康养服务体系等,巧遇不少保险公司近年大力推动代理人转型,打造“医养规划师”、“养老规划师”等新队伍,二者不谋而合。
国内较早探索代理人纵深演进、于2018年启动HWP(健康财富规划师)项目的泰康人寿,目前项目人力已经破万,产能是普通代理人的5-10倍。2022年10月,人保寿险推出启动IWP(保险财富规划师),成为中国人保的“新名片”。
未来,新赛道还将升温。继“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等纲领性文件从顶层驱动康养体系建设后,相关细则先后落地。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确定了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
机构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与“医康养”产业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构建

 2023年6月第1期 

2023年以来,各大险企的康养版图还在继续扩大,布局节奏持续提速。
今年5月份,中国太保先是组建护工服务联盟,打造高品质护理服务,而后旗下太医管家推出首款硬件产品——太医管家智能手表,构建“智能手表×慢病管理服务”的特色服务体系。同期,国寿旗下康养酒店在杭州开业,几天后,国寿2023年客户节启动,推出健康养老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体系;信美相互保险社也在近期举办的六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康养体系产品,涵盖旅居、居家、住院养老三方面。6月初,招商仁和人寿也发布了仁和颐家综合养老计划2.0,对接“招商观颐之家”、“招商高利泽”两大高端养老品牌。这仅仅是最近各家大小险企在“医康养”方面的频频举动,仅是行业追逐热点的一个缩影。
不难看出,“保险+康养”已全面开花,呈现百家争鸣之势。“我国从2013年提出养老与康养概念,到产业逐步融合,现在已经进入了模式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深圳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副教授王晓玲称。保险资金规模大、长期性等特点,与医康养产业资产价值和投资回报的抗周期性天然契合,保险公司不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养老及健康保障产品,还可以向康养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新职业不断涌现
保险代理人转型瞄准康养

01

以保险为中心的医康养生态圈,对社会、行业、公司和客户都有重要意义。在6月9日举行的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在围绕“养老金融的机遇与责任”做演讲时,中国太保集团总裁傅帆就指出,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平稳,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康养产业的长周期之间进行匹配,探索产业链投资,构建养老的大生态。
在代理人队伍提质增效的当下,融入康养生态、突围“变装”为专业规划师,也为代理人自身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2023年6月第1期 

根据《2022年中国保险康养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目前“保险+康养”发展模式主要可归为“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养老社区”、“保险+养老金融”三类。其中在“保险+健康管理”模式中,涌现了融入健康管理的交互式保单、带病体健康险等创新产品。例如前述太保推出的太医管家智能手表,就是一种“可穿戴的服务保障”,为慢病管理、健康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数据化路径。
“保险+养老社区”模式更是火热。信达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目前还有许多养老社区项目已提上日程。整体来看,“财大气粗”的大型险企重资产布局更多,中小型险企采取轻资产和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模式较多。
近两年来,为了满足部分客户倾向居家养老的需求,不少险企也在此类服务上积极布局。如截至2023年3月末,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47个城市,超4万名客户获得了居家养老权益,超1万名客户开启权益;国寿正在加快构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发展模式;中意人寿推出“悦养老”居家康养服务,实现“全龄照护、终身陪伴”康养战略为目标,打通健康养护“最后一公里”。越来越多险企开始提将保险产品与居家养老做对接的计划。
除了配备硬件设施和软性服务外,人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代理人转型项目迭出也是险企加速布局康养生态圈的一大写照。
在耕耘康养产业多年的基础上,目前多家险企已推出相关项目,例如泰康人寿2018年推出HWP项目、友邦保险2021年推出养老规划师项目、前海人寿2022年推出医养规划师项目等,还有许多公司加强了健康财富、退休养老等多方面培训,推动代理人向专业精英方向纵深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险企打造区别于传统代理人角色的新职业过程中,“百万年薪”、“个人成长”、“长寿风口”等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标签。这样的感召之下,也不乏大批“80后”、“90后”高素质人群转换职业赛道,寻求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继而促使寿险代理人队伍走向年轻化、高端化。

 2023年6月第1期 

“跑街扫楼”、强推销模式,这是昔日多数保险代理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有保险公司高管坦言,与国际发达市场中保险代理人专业成熟的职业形象、收入达社会中位数以上的社会地位相比,我国个险代理人还相距甚远。
不过,在险企康养战略的布局下,代理人转型项目正推动许多从业人员“大变身”,由相对单一的销售,升级为保险规划、财富规划、医疗养老服务“一肩挑”。
“很多重视生活质量的客户,他们的养老规划中,一方面是资金规划,另一方面就是专业的养老服务,希望能在疾病发生时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在一线深耕20多年的一位代理人对媒体讲述,他曾帮助有此类需求的客户寻找解决方案多年。
中国人保在北京、深圳、成都、嘉兴、石家庄等多地同步亮相IWP,以期打造年轻、职业、专业、精英化的保险代理人新形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保险从业者的印象,展示人保寿险的新定位、新战略、新方向。这无疑对新生代职场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2年,前海人寿推出医养规划师项目,旨在打造一支既懂财富和风险规划,又兼具医疗养老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保险精英队伍。彼时前海人寿已布局医养产业八年,旗下在营在建的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高端养老院已覆盖深圳、西安等多个区域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前海人寿为医养规划师提供了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等相关领域课程,并为该项目中的代理人提供全场景化“体验式营销”,代理人可邀请客户前往旗下医院或者康养社区体验,让客户亲身感受。
在此方面探索更早的是,养老社区布局数量领先的泰康人寿。2018年,泰康人寿启动HWP项目,首创全新职业“健康财富规划师”,挑选绩优代理人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并围绕健康、养老与理财领域设置了数十门课程。当然,与

重塑传统营销模式
多种专业能力“一肩挑”

02

 2023年6月第1期 

之对应的招募门槛也相对较高,高学历、高绩效、国际化等是重要标准。相关数据显示,该项目启动近五年来,HWP人力规模已突破万人,累计保费80亿元,代理人人均保费超30万元,以6%的人力贡献了超过30%的保费,产能是普通代理人的5-10倍。
“我们过去一直说服务带营销,但实际是用销售投资触动客户,很难体现服务。随着养老时代到来,现在是真的可推进服务带营销的时代了,服务抓手是什么?我觉得在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中,保险能够充当一个角色进来。”君岭健康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钱佩华公开谈到,这是寿险代理人转型探索的一个思路。
于2018年寿险代理人转型伊始便启动HWP项目的泰康,其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泰康人寿总裁程康平也表示,HWP不仅是产能与效率的超越,更依托公司在大健康领域的优势战略布局,使崭新的销售队伍兼具健康、养老与财富能力,全面突破了代理人的传统框架与认知天花板,也让更多人看到寿险业的无限可能。

人才缺口大
新职业赛道还将升温

03

康养赛道还将持续升温,需求缺口是推动因素之一。
太平人寿中心城市区域总监兼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平在公开演讲中列举数据称,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由2020年的2.6亿增至3.6亿,占比由19%上升到25%。但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一季度,全国养老机构设施总数36万,床位813万张,每千名老人大约只有30张床位,养老资源紧缺。医疗健康方面,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的个人自付比例超三成,居民医疗负担仍然较重。医疗资源也同样紧缺,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近年可以看到,政策不断在向康养产业倾斜加码。继“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等纲领性文件从顶层驱动康养体系建设后,多份相关细则先后落地。

 2023年6月第1期 

5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在基本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定位等主要内容,鼓励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的保障机制。
此外,康养产业也被业内普遍视为险企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将带来长期可观利润。以养老社区为例,中信建投团队测算的养老社区的平均利润率为7%至11%(抛开前期现金流为负的情况),与住宿餐饮行业基本相当。另据国泰君安研报预测, 2022-2035年,养老服务供给将给保险业带来新业务价值(NBV)规模1904亿元,是2021年的1.24倍。新赛道开启之际,从险企角度看,亟需招募高素质代理人更好地开拓中高端客户资源。
而新赛道也为代理人“变装”转型打开更多想象空间。钱佩华提到,现在我国快速推进分级诊疗,医疗改革下沉进入社区。在2022年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中,与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关的有6个,其中有一个“社群健康助理员”,这就是保险代理人转型、切入医疗养老体系的机会,可以通过系统化培训,让保险代理人拓展技能,参与到社会健康保障服务领域。具体来说,例如保险代理人可以做健康风险的档案建立、健康宣教咨询、协助理赔、慢病用药饮食或用药依从性管理等。
可以预见,随着保险业经营主体在康养生态服务上的不断完善,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营销人才需求也将持续释放,这正是险企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也将是寿险代理人转型的机遇。不过,也如前文所说,无论是公司还是客户,对新型代理人的能力要求也大幅提高,这是职业发展路上不容忽视的挑战。

 2023年6月第1期 

THREE

03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3中国人身险产品向何处去

来源: 中国保险家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高速发展,产品已经成为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各保险公司高度重视保险产品创新,围绕社会风险管理的重点领域及人民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不断丰富保险产品责任,完善服务场景,保险产品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由中国银保传媒主办的“守正与突围——2023保险产品创新大会”上,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许闲发布《2023中国保险市场产品发展洞察报告》,该报告通过研究监管政策、分析市场保险产品数据,梳理当前中国保险市场产品现状与行业发展趋势,并对保险产品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3年6月第1期 

人身险产品监管发展趋势

1

报告发布人、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许闲

注重细分人群金融科普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消费者保护

保险业消费者保护工作开展聚焦“一老一少一新”重点人群,不断强调要给予这三类人群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金融知识科普和风险提示。针对不同细分人群的消费特点,保险行业协会倡导保险公司要从消费者根本利益出发,运用多样化、个性化的宣传手段,持续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保险业消费者保护工作也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化水平。一方面,更加强调“消保+科技”模式,建立消保数据基础,运用科技监控消费者保护工作开展,对重大投诉风险进行预警。另一方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消保工作不断推进智能技术及移动应用适老化改造,积极排查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高频场景和具体困难,逐项制定解决措施,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信息披露更规范、细致,更强调风险提示

2023年的新政策对所有设计类型的人身险产品信息披露都进行了更为全面说明,要求产品信息披露渠道要更官方,对产品的基本责任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了扩充,在措辞和表述上更为规范,更利于产品信息披露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助于提升产品透明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披露还对分红型、万能型、投资连结型产品的利益演示进行更细致、明确规定,首次提出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同时取消高、中、低三档演

 2023年6月第1期 

保险产品发展分析与洞察

2

示利率表述,调低演示利率水平,合理引导保险消费者预期。在风险提示、风险告知和回访的条款中,更加强调要确保消费者知悉相关产品的投资风险,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重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

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聚焦赔付率低、佣金畸高等突出问题,设定最低赔付率要求,要求险企对连续3年保费收入超过500万元但平均赔付率低于50%的短期意外险产品进行费率调整,整改赔付率过低、定价不合理的产品,提高意外险杠杆,保障消费者利益,督促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
关于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业务的监管政策也在陆续出台,要求保险公司落实个人养老金制度要求,提供简明易懂、安全稳健、长期保值增值的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客户权益保护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进一步促进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重疾险:
扩大保障群体,开拓非标体市场

重疾险近几年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各保险公司对健康体客群的挖掘已接近极限。长期以来,亚健康人群和次标体人群数量庞大,但保险公司对于这类高风险人群往往采取谨慎的态度而不予承保。为了解决这一市场痛点,多家保险公司尝试开发针对非标体人群的重疾险,推动重疾险创新,满足亚健康人群的疾病保险需求。

 2023年6月第1期 

存量市场挖掘,加高家庭经济支柱保额杠杆

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民众逐渐意识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经济支柱因患病倒下,对家庭的冲击会非常大。部分产品加高了重疾保障额度,覆盖重疾高额治疗费用,减轻重疾对家庭经济的负面影响。

增值服务更加丰富

在责任之外,增值服务也是重疾险产品的主要竞争力之一。保险公司更加注重增值服务的客户体验,提供以健康管理为主的差异化增值服务,并由单一的预防、就医绿通等服务向涵盖预防、就诊、治疗和康复全流程的增值服务体系转变。如在疾病预防方面提供科普、视频问诊;在就诊方面提供就医绿通、健康管家、诊疗方案解析、专家门诊预约、就医陪诊、二次诊疗;在治疗方面提供病房安排、预约加急、异地就医协助;在康复方面提供康复指导和上门护理等。

医疗险:
扩充责任范围,提升产品竞争力

医疗险产品放宽了可保责任范围,消费者需要自付的费用减少,有助于提升消费者满足感和产品竞争力。与原有产品相比,新增医疗险产品免责条款减少,免赔额降低,提供特药责任产品覆盖的特药种类扩充,提供重疾住院责任产品覆盖的重疾种类增加,愈加注重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的保障。
商业医疗险以保障健康体为主,对于非标体群体大多拒之门外,为了弥补这一群体的保障空白,惠民保应运而生,并给商业医疗保险带来了一定冲击。对比惠民保,商业医疗险特药责任覆盖不足。另外,商业医疗险的投保门槛高,惠民保的一大优点是投保门槛低,投保不限年龄,带病投保不受限制;而目前大

 2023年6月第1期 

多商业医疗险产品仅允许无既往症、65岁以下的健康群体参保或首次投保。综上,未来商业医疗保险仍有发展空间,保险公司应重视保障特药责任的产品不够多、对非标体人群保障不足等发展难点。

重视术后护理和特药垫付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更多医疗险产品提供增值服务,且服务种类增多,主要包括就医服务、药品服务、咨询服务和护理服务等。与原有产品相比,新增医疗险产品中增加了对护理服务、特药服务等增值服务的提供,愈加重视术后护理服务、特药垫付服务,力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服务。

意外险:
降低理赔门槛

一方面,《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要求意外险产品费率与赔付率等指标挂钩,回溯综合赔付率、费用率等;另一方面,消费者在意外事故后往往更需要意外医疗保障。因此,近期包含高额意外医疗责任和自费医疗责任的意外险产品比例提高,更好地补偿被保人发生意外后的相关治疗费用。同时,意外险逐渐降低理赔门槛,零免赔额意外险产品增多。

赔付杠杆提高

意外险进一步回归保障本质,在费率无太大变化的基础上提高了额外赔付保额,让被保险人获得更充分保障。

 2023年6月第1期 

传染病相关责任减少

一方面,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对民众的健康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保险公司为了顺应客户的传染病保障需求,纷纷在意外险的设计中加入了传染病相关责任;另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受政策影响,新冠相关保险产品开始逐步下架,而意外险产品中传染病责任也相应退出了保险的历史舞台。

其他趋势与发现
护理保险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中老年人的风险保障意识和购买力在不断增强,中老年人就医、护理等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但目前适合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供给有限,社会医疗保险仅满足基本医疗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中老年人医疗风险保障需求,助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了专为中老年人设计的保险产品。
适老健康险通常最高可投保年龄较大,健康告知宽松,让更多老年人可享受健康保障。护理保险的出现可有效缓解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减轻家庭护理费用的支出负担,随着我国婴儿潮出生的人群退休,护理保险将展现巨大的市场潜力。
惠民保开放投保限制惠及民众,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覆盖灵活就业人群
近年来,惠民保开放投保限制、税优健康险扩容惠及民众,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覆盖灵活就业人群。惠民保有效衔接基本医疗保险,聚焦重大疾病保障和高额医疗费用补偿,有效缓解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对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税优健康险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健康保险意识和健康保险需求,能够有效降低自付医疗费用,丰富对既往症患病人群、老年人群的保险保障。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丰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障选择,有效巩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2023年6月第1期 

在保险产品方面,降低投保理赔门槛,积极应对预定利率下调,保障客户利益。例如,从健康险角度,放松投保限制,扩大保障客群;从意外险角度,适当放松理赔限制长期险:可采取“保证+浮动收益”应对预定利率下调。
在增值服务方面,丰富健康与养老服务,提高客户体验感与获得感。包括围绕多元化养老需求提供更丰富的增值服务;促进健康险与健康管理进一步融合。
在消费者保护方面,以客户为中心,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包括:加强消费者保护,让保险更友好;细分客户群体,让责任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加强代理人业务能力培训,针对客户需求提供适合产品。

丰富优质保险产品供给

保险业长期存在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保险公司应深度挖掘消费者风险保障痛点,根据不同需求细分客群,并定制化产品,充分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功能,进一步丰富优质保险产品供给,提升保险产品供给侧质量。

保险产品创新建议

3

 2023年6月第1期 

04

part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FOUR

设立负面清单,不得侵害投保
人权益、违规套取费用等…

来源: 险企高参

新增回溯条款,严禁八类行为!
时隔8年,团体人身险监管酝酿调整:

意见稿新增了业务回溯条款,要求保险公司应对上一年度保险期间不超过1年的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赔付率进行回溯。

 2023年6月第1期 

当前,团体人险保险业务现行监管依据主要是原中国保监会2015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团体保险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不过,八年来,团体保险的市场环境与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关规定也需要与时俱进。
此次意见稿将团体人身保险定义为,指特定团体作为投保人为团体成员投保,由保险公司以一份保险合同提供保险保障的人身保险。特定团体是指具有共同风险特征、且不以购买保险为目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01

时隔8年再修订,强化全流程监管

时隔8年,团体人身保险业务监管规定酝酿修订。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险部近日在业内下发了《关于规范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规范保险公司团体人身保险业务经营行为。
据券商中国记者获得的通知文件,意见稿共二十三条,涵盖经营基本条件、承保管理、理赔管理、数字化转型、防范商业贿赂、精算定价等全流程监管,同时强化对重消费者权益保护,保证被保险人的知情权、同意权。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稿新增了业务回溯条款,要求保险公司应对上一年度保险期间不超过1年的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赔付率进行回溯。在回溯中发现相关问题的,需说明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出现重大偏差的原因,并及时将相关产品的费率调整至合理水平。
意见稿首次对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设立了负面清单。意见稿明确,保险公司开展团体人身保险业务活动,不得存在八类行为,包括为以购买保险为目的组织起来的团体承保团体人身保险、通过虚构经济事项、挂靠中介业务等方式违规套取费用等。

 2023年6月第1期 

相较2015年版通知规定的“团体保险的被保险人在合同签发时不得少于3人,团体保险的被保险人在合同签发时不得少于3人,特定团体成员的配偶、子女、父母可以作为被保险人”,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为:在保险合同签发时团体成员不得少于3人。团体成员的配偶、子女、父母可以作为团体人身保险被保险人。
总体而言,意见稿加强了对经营基本条件、承保管理、理赔管理、数字化转型、防范商业贿赂、精算定价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同时强化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保证被保险人的知情权、同意权。
例如,意见稿明确,保险公司开展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应当依法取得业务经营许可,具备专业的业务人员、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操作流程以及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保险利益方面,特定团体投保团体人身保险,应当对被保险人具有法律上认可的保险利益。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团体人身保险合同,须经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
防范商业贿赂方面,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应加强内控管理防范商业贿赂风险,不得向中介机构、投保人工作人员等支付合作协议约定之外的佣金或其他形式的利益。
定价方面,意见稿要求保险公司应基于风险情况,按照一般精算原理,采用公平、合理的定价假设,审慎确定团体人身保险产品条款和费率。
意见稿表示,鼓励保险公司发挥保险保障功能,通过团体人身保险业务,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等团体提供养老、健康、意外等保险保障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保险需求。

02

设立负面清单,严禁团购等八类行为

相较现行规定,意见稿新增了业务回溯条款,要求保险公司应对上一年度保险期间不超过1年的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赔付率进行回溯。在回溯中发现以下问

 2023年6月第1期 

题的,需说明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出现重大偏差的原因,并及时将相关产品的费率调整至合理水平:
(一)团体意外险上一保单年度再保后综合赔付率低于50%的;
(二)团体健康险、团体寿险上一保单年度再保后综合赔付率高于150%的;
(三)团体健康险和团体寿险在过去3个保单年度再保后综合赔付率连续超过100%的。
保险公司应在年度产品总结报告中对上一年度保险期间不超过1年的团体人身保险产品变更情况及业务回溯进行专题报告。
意见稿亦对团体人身保险业务设立了负面清单。意见稿明确,保险公司开展团体人身保险业务活动,不得存在以下行为:
(一)为以购买保险为目的组织起来的团体承保团体人身保险;
(二)侵害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合法权益;
(三)未按要求记录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信息;
(四)给予或者承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五)未获得投保人授权,擅自访问、泄露、篡改投保人信息或扩大投保人信息使用范围;
(六)通过虚构经济事项、挂靠中介业务等方式违规套取费用;
(七)未按要求进行产品备案和回溯;
(八)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其他行为。
这意味着,团购保险的行为被禁止在团险业务之外。
另据意见稿,相互保险组织开展团体人身保险业务也适用本通知。对于在特定场景或特定场所下形成的具有相似风险特征、不以购买保险为目的的人群

 2023年6月第1期 

(不少于3人),经被保险人同意,可由特定场景或特定场所相关的团体组织为其投保团体人身保险。

 2023年6月第1期 

05

part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FIVE

来源: 13精算师

刚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出席陆家嘴论坛提及
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永恒主题
引导金融机构
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
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
完善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
业绩观和风险观,
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

重磅发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

 2023年6月第1期 

今日上午,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2023)在上海正式开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论坛共同轮值主席李云泽先生出席,致开幕辞并作主题演讲!
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揭牌,官方网站启用,首届总局领导也已确定。
这意味着,保险业的监管经历过人行混业监管→原保监会→原银保监会,正式进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监管时代。
详见《再见,银保监会!你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致过去这5年...》

1

重磅发声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出席陆家嘴论坛

 2023年6月第1期 

下一步,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金融监管工作的新局面是怎样的?
在此次的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从5个方面谈及了自己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2

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永恒主题

1. 央地监管协同,持续整治市场乱象!

 2023年6月第1期 

首先,对于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当前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一点,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揭牌仪式上,李云泽局长也有表示,要“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
此外,还要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实现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的无缝对接协调!

近日,《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公布,其中,就有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

 2023年6月第1期 

2.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此外,保险法修订草案,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等,也在预备提请法案中。

 2023年6月第1期 

金融圈的人,对于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的风险事件,一直分外关注。
以至于,从消费者的角度,对于风险的意识逐渐强烈。
在此次的讲话中,李云泽局长也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虽然,这些国际风险事件对我国的直接冲击很小,但是,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监管方面,将突出重点、把握节奏、精准发力,稳慎化解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风险。
其实,在原银保监会时代,监管已经对4家保险公司进行过风险处置,在这些事件背后,大家都能感受到穿透监管的力度。
详见:
①一批职业经理人获批“掌舵”,华夏、天安寿、天安财、易安,破产重整,资产包转让,陆续进入下一阶段!
②易安更名比亚迪财险!安达保险即将注销!一个时代的结束,下一个时代的开始...
展望未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练好穿透监管“绣花工”!
同时,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完善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多渠道充实处置资源,充分调动各方主动化险积极性。

3

引导金融机构
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
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有序放开

 2023年6月第1期 

1. 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

对于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并持续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

 2023年6月第1期 

同时,要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
其实,近年来监管一直强调险企要合理制定绩效考核,并要求将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维度的考核,与绩效挂钩。
详见《财政部下发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评价结果与负责人薪酬和公司工资总额挂钩!
年初,原银保监会还在《银行业保险业健全公司治理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一文中,指出要坚决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等错误思想。

2. 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有序放开!

最后,李云泽局长还表示,监管体制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

 2023年6月第1期 

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制度供给,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立改废释”,与时俱进完善审慎监管规则,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有序放开,切实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
除上述三部分重要内容外,讲话中还提及多项与保险业未来发展相关的内容。
①改进对外贸易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②加大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市场主体提信心添活力
④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养老健康、资产管理等领域,热忱欢迎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外资机构来华展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

4

陆家嘴论坛讲话原文
奋进新时代 迈步新征程 启航新监管

稍后,金融监管总局将与上海市共同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正式启动上海再保险“国际板”!
关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详见《再保险迎“利好”:支持险企自贸区分支,直接做分入业务;在上海设立再保险法人机构
讲话完整稿如下,大家可以仔细研读!

 2023年6月第1期 

奋进新时代 迈步新征程 启航新监管
——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的开幕辞及主题演讲
李云泽
(2023年6月8日)
尊敬的吉宁书记、龚正市长,
尊敬的迪尔玛·罗塞夫行长,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本届论坛以“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引导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共同轮值主席,我谨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新时代十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金融总量大幅跃升,市场格局日臻完善,核心功能持续增强,深化改革蹄疾步稳,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我们将继续与相关各方一道,倾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不断增强全球影响力和辐射力。稍后,金融监管总局将与上海市共同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细则》,正式启动上海再保险“国际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立业之本,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第二大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普惠

 2023年6月第1期 

金融走到世界前列,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彰显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了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重大决策。我们将坚决扛起新时代金融监管的职责使命,以新机构新气象新建树,当好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下面,我谈几点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性。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我们将紧抓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这个关键,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加大新型消费和服务消费金融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消费。强化对投资的融资保障,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改进对外贸易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紧随新一轮科技革命步伐,加大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抓住新领域新赛道蕴藏的新机遇,持续增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有力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民间投融资环境,强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呵护好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激情。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市场主体提信心添活力。
二、奋力开创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是当前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切实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
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厘清责任边界,拉紧责任链条,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的责任体系,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工作机制,实现

 2023年6月第1期 

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的无缝对接协调。持续整治金融市场乱象,重拳惩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决打好防控金融风险主动仗。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风险事件,虽然对我国直接冲击很小,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我们将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突出重点、把握节奏、精准发力,稳慎化解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风险。
下好风险前瞻防控“先手棋”,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应对各类风险隐患,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努力把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阻断风险蔓延。练好穿透监管“绣花工”,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真正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打好风险处置“组合拳”,做实做细应急预案,完善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多渠道充实处置资源,充分调动各方主动化险积极性。
我国拥有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作为全球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不会改变,这是我们防范化解风险的最大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整体平稳,风险总体可控,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发展。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我们将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强化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完善管理流程,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监管体制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我们将以自身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风,用铁肩膀挑起监管重担。持续优化制度供给,积极推动法律法规“立改废释”,与时俱进完善审慎监管规则,该管的坚决管住,该放的有序放开,切实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
五、始终坚持金融对外开放不动摇。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金融业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近年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条开放措

 2023年6月第1期 

施,取消了外资股比限制,大幅减少了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一批开放实例先后落地。近期法巴农银理财也将在上海开业。
我们将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养老健康、资产管理等领域,热忱欢迎经营稳健、资质优良的外资机构来华展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各类业务试点。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断提升金融业制度型开放水平。优化跨境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监管协作,共同促进全球金融稳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和衡量金融监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监管透明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着力解决好金融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诚地期待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大家继续关心、理解和支持金融监管工作。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我们愿同国际金融界相向而行、同向发力,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合力促进全球金融开放与合作,共同培育经济复苏新动力!
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23年6月第1期 

编辑:北分企划部   2023年6月16日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e must run with all our strength to stop where we are.

行业资讯速递

-2023年6月第1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