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行业资讯速递-2022年12月第1期

行业资讯

速递

01

Insurance industry information

总第22期

2022年12月19日

【4.政策解读】

监管再迎新变化,增额终身寿将何去何从?

【1.热点聚焦】

【2.热点聚焦】

“个人养老金”实施,与银行基金同台竞争,保险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展望2023|寿险头部险企开门红或超预期;后疫情时代财险综合成本率承压

【3.热点聚焦】

阳光保险18载创业终圆上市梦,给行业注入的是怎样一剂强心针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2月第1期 

展望2023|

年终将至,又到了总结和展望的时候,明年是否能有好光景?
西部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认为——底部渐近,曙光可期。2022年,在疫情影响下,保险业转型进程加速。该报告认为,虽然投资端受到市场波动较大影响,但寿险负债端边际改善态势持续,多数险企新单保费同比表现持续改善;财险复苏,尤其是头部公司表现强劲,部分险企综合成本率也实现大幅改善。
对于明年的走势,西部证券认为,人身险负债端2023年有望迎来触底,核心指标或将于2024年回暖。一方面是保险销售新规有望加速低产能人员出清,个险渠道将继续承压,银保渠道成为关键;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个人养老金推进中具有特有优势,或许会因个人养老保险产品扩容带来新业务增量。同时,财险非车险仍将有望保持稳健增速,当前强劲态势或将持续。
最后,再看保险板块的估值,当前时点,报告认为估值修复的逻辑也相对清晰,开门红超预期、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落地、权益市场估值修复预期、地产行业边际改善预期等多重因素带来估值上修机会。

来源: 慧保天下

寿险头部险企开门红或超预期;
后疫情时代财险综合成本率承压

人身险:2023年负债端或将见底,2024年核心指标有望迎来回暖

1

 2022年11月第1期 

展望2023年,我们预计险企负债端将迎来触底,核心指标有望于2024年回暖,主因在于:一是,保险销售新规或将加速代理人队伍转型进程,助力低产能人员进一步出清;二是,储蓄型产品需求稳健+养老第三支柱账户制建设或将加速产品结构调整进程,助力NBVM调整到位。
2022年年初以来,人身险改革持续推进,上市险企的经营策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个险渠道承压的态势下,对银保渠道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
考虑到业务经营策略的变化,将人身险负债端核心指标NBV拆解为(个险渠道新单保费+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其他渠道新单保费)*NBVM,以便分析影响NBV表现的各项因素下阶段变化趋势(由于其他渠道新单贡献占比较小,故在此不做列示);其中,个险新单又可以拆解为代理人队伍规模*人均产能。细分影响因素来看:
新单方面:预计个险渠道新单表现承压,银保渠道有望贡献增量;整体来看,影响新单同比表现的核心因素在于银保渠道贡献的新单增量是否可以弥补个险渠道的新单同比缺口。其中,个险渠道:保险销售新规落地后,代理人队伍规模预计将持续下降;受益于代理人结构优化、规模下降,人均产能有望保持稳健增长,但人均产能的同比增幅恐难弥补由于代理人队伍规模下滑带来的新单同比缺口;银保渠道:银行、保险双方对银保渠道的重视程度提升,叠加保险产品“保底”收益优势下居民配置意愿提升,预计将驱动渠道业务规模持续高增。
NBVM方面:预计将维持稳中略降态势,主要受产品及渠道结构调整的影响。其中,产品结构:储蓄型产品供、需双强,高价值保障类产品的需求催化剂尚待显现;渠道结构:银保渠道业务贡献占比有望提升,渠道特性可能致使NBVM出现下降。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代理人队伍规模是否见底了?

代理人队伍规模尚未见底,保险销售新规落地或将加速代理人渠道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进程。增员入口:前期影响险企增员的核心因素尚未看到明显边

 2022年11月第1期 

际改善迹象;人力脱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保险行业协会《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建设规划》等规定,要求代理人分层、产品分级,有望助力队伍高质量发展,或将加速低产能人员的出清。
(文件解读见《以后保险这么卖!产品分类代理人分级,严禁搭售养老社区,人身险销售管理办法的10条解读》)。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下一阶段,银保渠道有望保持强劲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险缺口,是影响2023年新单能否实现同比正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银行增员难度低、人员留存高、客户资源丰富,有助于有效解决当前人身险行业面临的增员难、获客难、留存难三大难题。
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银保渠道的业绩表现及银、保双方在合作中的话语权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于:银、保双方对渠道的重视程度,代销手续费率,产品力,银、保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机会,是否从属于同一集团领导。因此,头部险企及银行系险企的银保业务有望在下阶段占优。
在供、需双强态势下,下阶段银保渠道业绩依然有望保持高增。走“规模带动价值路线”符合银、保双方诉求,预计银保渠道会是驱动下阶段新单转正的核心因素。

银保渠道下阶段将扮演什么角色、高增态势能否持续?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在产品结构变化、养老第三支柱持续推进、渠道结构变化的态势下,下阶段NBVM或将延续下降态势。促进保障类产品需求提升的催化剂尚未显现,储蓄类产品供需双增,预计产品结构仍处于调整期。
此外,银保渠道占比提升可能致使NBVM承压。

NBVM是否见底了?

 2022年11月第1期 

个人养老金布局提速,保险将与银行、公募基金同台竞技。目前,个人养老金顶层建设、实施细则及税优政策已全面出炉。银行、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同台竞技,产品矩阵日趋多元,有效覆盖个人养老金参与者的个性化资产配置需求。
保底+保障+服务+投资,保险机构形成独特竞争力。与银行理财、公募产品相比,保险产品独具优势,有效抵御长寿风险,同时有望在养老金投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下阶段,应该重点关注个人养老金产品扩容对于险企业务推动意愿及居民配置意愿(即供需双方)的积极影响。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财产险:2022年高基数基础上,2023年仍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2

个人养老金账户制落地,对人身险公司有何影响?

(具体分析,可见《险企经营个人养老金细则出炉!仅29家机构可参与,专业养老险公司可适当降低门槛》《重磅!险企参与个人养老金细则征求意见,满足条件产品均可享受税优政策,目前仅28家公司有资格》)。

 2022年11月第1期 

我们认为,下阶段强者恒强态势有望持续,随着防疫政策的逐步放松,预计综合成本率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2022年年初以来,在天时地利人和态势下,头部财险公司负债端表现亮眼,但随着下阶段疫情管控的逐步放松,预计居民出行将恢复至正常水平。
短期来看,下阶段综合成本率或将呈现稳中略升态势。头部险企受益于规模效应、良好的定价、风控、渠道能力,长期来看有望对综合成本率实现有效管控。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3年车险保费增速个位数增长,非车险仍有较大潜力

车险:预计行业集中度增强态势将持续,关注保额增长及续保率提升带来的业务增量。站在当前时点车险行业尚未达到综改后的新稳态,头部险企市占率提升态势有望持续。保额及续保率的持续优化有望助力头部险企车险业务稳健增长,预计头部险企2023年车险保费同比增速仍有望保持在高个位数水平。
非车险:保费增速有望保持稳健,头部险企产品结构优化态势或将持续。与车险相较,非车业务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增长潜力广阔,重点关注政策性险种的表现及意健险、家财险、企财险等业务的规模提升空间。农险方面,受益于政策持续推动,近年来保费收入保持稳健增长,长期来看这一趋势有望延续;家财险、企财险方面,新场景、新需求的释放有望持续推进相应险种的发展;意健险方面,头部险企的场景化销售(如车险+意外险等模式)及航旅逐步恢复有望助力保费稳健增长。

长期来看,重点关注经营策略及产品结构改善带来的长期承保盈利增长空间。随着防疫政策的边际放松,出行有望逐步恢复,预计出险率随之恢复至正常水平。长期来看,重点关注产品结构优化及运营效率提升对综合成本率带来的正面影响。

2023年综合成本率将恢复至正常水平

 2022年11月第1期 

站在当前时点,保险板块催化剂显现。
短期来看,人身险负债端催化剂包括开门红表现(核心)+个人养老金账户制推进带来的业绩增量;投资端下阶段持续关注权益市场、地产行业边际改善预期。财险方面,短期催化剂建议关注疫情散发影响下Q4业绩表现超预期的可能性。其中,在内外双重催化下,头部险企2023年开门红表现有望超预期。
中长期来看,下阶段人身险负债端表现需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储蓄型产品需求抬头+银保渠道强势增长能否带动规模提升;二是产品结构持续调整态势下,规模能否带动价值增长。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低估值、催化剂明确,保险股估值修复空间明晰

3

two

02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11月第1期 

来源: 13个精算师

今年年初,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养老第三支柱,可以抵扣个税的个人养老时代即将到来。
11月25日,人社部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地正式实施,首批基金和储蓄存款,以及保险产品,已经正式上线销售,详见《一文看懂“个人养老金”落地36城》

“个人养老金”实施,

与银行基金同台竞争,
保险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养老第三支柱,与银行基金同台竞争
保险的优劣势?可借鉴他山之石?

01

一时之间,一线销售人员想要了解保险产品的优势如何,消费者也想知道怎样在四类产品中进行配置。
那么,保险作为参与者之一,能够为消费者解决什么痛点?与基金和银行相比,又有哪些优劣势?
此外,在其他国家的发展中,是否有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近期,普华永道发布《保险机构养老金融竞争策略研究报告》,全文对从养老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到,与其他机构相比,保险业在服务属性方面的优势最强,比如,长期护理、养老社区等。
另外,在安全性和渠道方面的优势也强,产品也较为多样,具体的详见后文。

养老“三支柱”:一支柱缺口扩大
二支柱覆盖面窄,三支柱空间大

02

 2022年11月第1期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91亿,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带来过重的养老负担,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险峻。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

2. 养老“三支柱”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滞后~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1. 老龄化问题加剧,政策支持养老“第三支柱”发展!

在政策的支持下,作为第三支柱的先行者,养老保险业将迎来行业发展机遇。
我们认为,保险公司应该顺应大势,找准自身特色和优势,探索差异化定位和创新模式,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竞争策略,为我国养老体系提供有力保障,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

 2022年11月第1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第一支柱”是由政府管理的待遇确定型公共养老金制度,“第二支柱”是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组成的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是由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构成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截至2021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超6万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积累基金4.5万亿元,而第三支柱尚在试点,税延型养老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保费收入约10亿元,三支柱占比分别为57.1%、42.9%、0.01%。
相比之下,养老体系较为成熟的美国,2020年末三支柱占比分别为7.7%、53.3%、39.0%。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是“老有所养”的有力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三支柱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第一支柱占据绝对主导但存在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公众的养老保障需求。

①第一支柱:绝对主导地位,缺口持续扩大

2020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已出现6925.7亿缺口,且缺口将持续放大,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在缴费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养老金支付缺口可能进一步放大,财政压力与日俱增。
而且,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已降至40%左右(国际公认较为合适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为70%-85%),从趋势上看,未来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仍进一步下降,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不足。

截至2021年末,我国参加企业、职业年金的职工人数达7000多万人,积累基金4.5万亿元,补充养老作用初显,但整体覆盖范围相当有限。
其中,企业年金规模为2.64万亿元,占第二支柱总规模的59.60%,有逐年放缓趋势;职业年金投资规模为1.79万亿元,占第二支柱总规模的40.40%,仅覆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3. 发展现状:一支柱缺口扩大,二支柱覆盖面窄,三支柱未来空间大

②第二支柱:参保覆盖面窄,发展遭遇瓶颈

③第三支柱:仍处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2022年11月第1期 

保险公司和产品
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

养老金融是指围绕社会成员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
根据中国养老金融五十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0)》对“养老金融”的定义,养老金融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
养老金金融,指的是为储备制度化的养老金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包括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以此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
养老服务金融,指除制度化的养老金以外,社会成员为了满足自身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所采取的财富积累、消费及其他衍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是提高国民养老财富储备、满足国民多元化养老需求的重要渠道。
养老产业金融,指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起步较晚,相较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规模尚小。截至2021年末,税延型养老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产品累计保费收入约10亿元,在三支柱规模占比仅0.01%。
但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第三支柱占比为39.0%,我国个人养老金具备巨大的扩容潜力。
随着未来政策不断改进,税优力度不断加大,新产品相继出现,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将得到蓬勃发展。

1. 养老金融的市场组成:养老金、养老服务、养老产业

03

 2022年11月第1期 

商业银行在开展养老金融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商业银行依托其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成为居民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重要入口,也将成为养老金融产品的全体系销售站点。
但同时商业银行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程度较高,个性化服务等方面仍有待加强,且收益率和灵活性上不如其他养老金融产品。

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最成熟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凭借其强大的宏观策略研究和资产研究优势,为养老资金组合的投资提供支持,助力养老金保值增值。
截至2022年5月22日,市场上成立一年以上的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共计127只,其中有108只产品保持正的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共计67只。
但是,基金也存在产品设计同质化、销售渠道过于依赖外部代销的情况,由此导致养老目标基金的渠道费用和销售成本较高。

含有终身领取功能、承担长寿风险、采用行业标准化条款的产品都可纳入商业养老保险统计范畴,养老保险产品不仅可以提供储蓄功能,也可以提供保障功能。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 养老金融的竞争格局

①银行(含银行理财子公司):渠道优势与产品同质化劣势

②公募基金:保值增值空间高,但过于依赖外部代销

③保险:既可提供储蓄功能,也可提供保障功能

 2022年11月第1期 

而且,保险公司可以以养老保险产品作为核心,驱动养老服务、养老社区,打通社区养老、护理和传承的完整养老服务流程,建“大养老”生态圈。
但是,与银行、券商及公募基金的理财顾问相比,保险的投顾能力偏弱,加上增值功能有限、经营难度更大,股权融资相对较难,在分担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养老支出上存在较大挑战性。

3. 保险公司在养老金融市场的优劣势总结

我们从8个分析维度对各类金融在养老金融市场的优劣势汇总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保险机构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服务属性和技术属性方面,但在金融属性相关的收益率和投资能力等,保险机构处于劣势。
我们进一步将银行、证券和公募基金在养老金融领域的竞争优势和保险机构相比较,汇总如下。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在产品层面,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上主流的养老金融产品,并对不同发行主体的养老金融产品比对如下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那么,保险公司在明晰自身的优劣势之后,要如何在市场中更好的定位呢?

1. 差异定位:定位支付端口,聚焦服务链接

保险业与养老健康业具有天然契合属性,险资投资养老地产能打通健康养老上下游产业链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他山之石,如何定位?
聚焦服务链接,发挥长期优势

04

 2022年11月第1期 

养老健康产业作为服务端,保险所提供的产品作为支付端,通过“保险+养老社区”可实现由养老服务代替现金补偿。
养老社区可链接上游的养老险、长护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下游可链接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慢病管理等健康产业。
日本作为目前亚洲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其老龄化特征与我国相似,日本保险公司主要开展高端养老机构业务,其中富国生命保险公司和第一生命保险公司都持有日本养老地产行业代表Suncity株式会社的股份,索尼人寿保险公司为辅助保险业务发展也投资收购了十多家养老地产机构。
英国健康险巨头保柏公司开展养老医疗业务主要以开办医疗机构、养老护理机构为主要模式。同时,保柏公司采取了收购或自建医院(护理院)服务平台的业务模式来解决公立医院缺乏合作动因的问题。
泰康是践行“保险+养老+健康”模式的代表企业,通过自建自营养老社区,带动集团旗下医疗、健康等保险产品销售,养老社区同时配套养老医疗设施和养老服务,可以将虚拟的保险和实体的医养结合起来。
保险公司的医疗健康保险产业链越完善,客户从投保到理赔的全程体验就越愉快。保险资金具备长期性特征和稳定性特征,抗周期能力较强,可以构建先服务后支付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定位养老产业的支付端。
同时,养老保险应开拓养老场景,与养老服务相连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2. 生态合作:生态合作伙伴,长期共赢关系

健康险TPA机构参与到保险行业运营环节中,通过提供专一的健康险服务,将保险运营环节的断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险企和TPA机构互惠的运作模式。
美国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以管理式医疗为核心,在服务健康险保险市场的同时,还可以提供稳定医疗资源。它属于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紧密结合型的健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康保险组织,将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险经费的出资者合二为一。
美国的TPA公司提供的产品和补充服务组合可达到4000种,典型的TPA服务包括理赔处理、管理式医疗、保险精算、损失控制和心理健康管理等。
在建立生态合作伙伴方面,保险业可以借鉴生活社群类互联网企业的经验,例如,美团自2018年提出“Food+Platform”以来,发展至今的多元化业务可以大体归纳为点评、外卖、单车、酒店和团购五大类,每一类业务背后都是美团与该领域相关从业企业和人员的合作与融合。
由于业务延伸范围广泛,互联网企业可以轻易将数据在不同场景之间引流,使核心优势资源实现高效流动,某一业务的发展会不断带动其他生态合作伙伴的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产业链中重要的资金环,应重视“医、药、养、地、科、护”等领域对保险业的协同与支撑,充分发挥产品端与服务端的协同作用。
保险企业在丰富养老保险产品的同时,打造开放的合作平台,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优势互补,形成以商业保险为核心,链接养老服务相关的医药和器材、养老住宅、健康管理和护理服务,打造“产品+场景+服务”的大养老生态圈,形成养老服务闭环。

3. 优势竞争:立足服务属性,发挥长期优势

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特有的服务属性和长期安全性,发挥渠道优势,不断增强金融科技能力,提高投顾能力,围绕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以养老保险产品作为核心,驱动养老服务、养老社区,打通社区养老、护理和传承的完整养老服务流程。
通过“产品+服务”模式,商业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医疗、长期照护等服务或将实现有效结合。
养老产品需取得客户高信任度的同时,也需要代理人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与客户形成长期服务关系。保险企业也可以借鉴航空公司和酒店行业的服务经验考虑引入“会员体系”来提升客户黏性和忠诚度。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此外,保险企业的科技转型也将更高程度提高其服务质量与水平,有助于提高客户黏性。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多家上市险企均进行战略布局。
以客户为中心,增加客户黏性和信任度是帮助保险企业稳固自身在养老市场地位的重要途径。保险公司应将“人”与“科技”相结合,提高代理人专业素养,增强金融科技赋能,为客户提供长期高质量服务。

面对养老保险同质化问题,面对日益剧增的养老需求,养老保险应积极开拓老年人细分市场,扩大养老供给。
同时,保险公司要依靠科技能力,在“产品+服务”模式下增强客户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为养老机构提供好风险保障服务。
转型时期,变革年代,求变才是永恒。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转型时期,变革年代,求变才是永恒。

05

THREE

03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11月第1期 

12月9日,阳光保险顺利登陆港股,这家国内第79家成立的保险企业,完成自我超越,就此成为国内十家上市险企之一,以及八家传统直保上市公司之一。
在2022年的岁末严冬,在行业持续低迷的当下,这样的励志故事,如同其名字,让业界人士都感到了一丝温暖。业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2000年之后成立的保险公司错过了保险业拓荒的黄金时期,即上世纪90年代,要想有所

阳光保险18载创业终圆上市梦,
给行业注入的是怎样一剂强心针

来源: 慧保天下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超越将面临更多挑战,但创业于2004年、成立于2005年的阳光保险以自身18年的实践证明,无论早晚,只要保持战略定力,专注主业,持续创新,也能够梦想成真。
此外,围绕阳光保险及其创始人、董事长张维功,外界也一直有很多的标签,“农民心态”“企业家精神”“创业文化”……这些都试图从某一个侧面出发对阳光保险发展特色进行提炼。但对于保险业界人士而言,仅仅了解这些标签、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跳出企业看企业,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审视阳光保险的上市历程及其意义,才能获得更多启示。

保险业视角下的阳光保险上市:一家中生代民营企业最好的“成人礼” 

1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注:中国财险隶属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在港上市实则八大家

上市,对于一家公司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这意味着一种自信,一家公众企业,将接受更为严苛的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报告制度,接受更为广泛的舆论监督。
这是一种庄严宣示,告诉公众,这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而且盈利能力出色的公司。
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上市将为企业在名声、信誉乃至融资等方面带来多重利好,有助于企业打造新的发展动能。
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数量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行业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行业的发展水平。
一直以来,有上市意愿的险企不少,但遗憾的是,自2004年中国平安完成上市之后,除众安在线这一专业互联网保险外,再也没有任何一家民营保险公司实现直接上市。阳光保险也因此成为了18年来自平安保险后首家实现直接上市的民营传统直保公司。
国内上市险企再添重磅成员,合计达到10家,但在总共235家、注册资本动辄数十亿的保险公司中,这10家上市险企,数量占比仍显得微不足道。对比其他金融机构,这种差距尤为明显,例如券商,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40家,其中仅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就达到了41家,无论绝对数量还是占比,均远高于保险业。
如此低的上市公司比例与保险业更为严苛的上市条件形成了某种映射,也让具有融资需求的保险企业面临严峻挑战与压力。
上市仪式上,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直言:“阳光的上市,是资本市场为阳光准备的一场,可以说是公司收获的最好的‘成人礼’!”其实,不仅阳光需要成人礼,放眼正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保险业,又何尝不需要一次轰轰烈烈的成人礼?抑或说,行业更需要用阳光上市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提振发展信心。
让阳光保险上市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其民营企业的身份,八家上市传统直保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公司中,民营企业更是只有平安、阳光两家。
近年来,金融行业进入风险暴露期,一些民营金融机构成为众矢之的,一段时间内,污名化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叠加宏观经济、疫情、居民收入等因素影响,一些民营金融机构发展严重承压,甚至出现融资困境。在此时,阳光保险集团却顺利得以上市,无疑是为所有的民营金融机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对于港股投资者而言,阳光保险的成功上市也是值得期待的,根据其招股说明书,2019年至2021年,阳光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新业务价值增速、投资收益率方面均具可比上市公司前列,长期投资价值被市场广泛看好。在港股市场相对疲软的当下,阳光保险赴港上市,将有利于活跃香港资本市场、提升投资者信心。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为什么是阳光保险?一家专注主业、持续创新的企业一定能突出重围

2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5年的中生代险企,阳光保险从旗下阳光财险成立开始,就具备鲜明特征,成为行业发展历程中不容忽视的存在,有关张维功、阳光保险的创业故事,人们也早已耳熟能详。
正是这些人和事,造就了今日的阳光保险,这其中就包括其反复强调的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踏实奋进的农民心态、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以及持续聚焦主业的战略定力等等。研究阳光保险的历程经验,也一定离不开对这些阳光要素的深入分析。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初,开放程度最高的保险业吸引了诸多有识之士的目光。2004年5月辞职后的张维功,带领创业团队先后奔赴中国17个省市,拜访并商谈389家企业,历时14个多月,找到了理念契合的股东,以市场化的方式筹建了阳光财险,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阳光保险集团。
该公司彼时就形成的“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市场化机制和价值创造原则,奠定了阳光的价值主张与企业家精神基础,成为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基因力量。

 2022年11月第1期 

与很多保险公司一把手不同的是,张维功在创业之前就已经是一名资深的保险业界人士,在人保时期,从一名一线业务员到山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调入保监系统后,还成为了彼时系统内最年轻的局级干部。
或许正是源于这样的经历,张维功作为创始人所体现出的对于保险业深厚的情结热爱和专业专注,在业界很是独特。在多元化经营风起云涌的年代,其带领阳光保险集团始终保持了对于保险主业的高度聚焦,坚持专业、专注与价值发展不动摇。
由于保持专注,身为中生代险企的阳光保险集团依然在产寿资管领域等领域实现了均衡发展,且寿险、产险、资管三家子公司,在各自领域都表现优异,持续为集团创造价值利润。
截至2022年6月30日,阳光保险的总保费收入为人民币629.5亿元,其中人身险业务总保费收入占比66.8%,财产险业务总保费收入占比33.2%。截至2022年6月30日,阳光资管受托管理的投资资产总规模进一步增至人民币7694.50亿元,其中受托管理第三方资产规模为人民币4293亿元。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这种高度的战略定力是阳光保险顺利上市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其既有效地帮助企业避开了行业激进时期的盲目跟进,也对冲了行业低迷时期的情绪低落,确保了阳光保险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这或许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释阳光保险为什么能够在行业低谷时期顺利上市。
专注与创新,是企业制胜法宝,专注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又是推动企业保持兴趣,持续突破的关键。阳光的经营训诫里有一句话“创新是不竭动力,快速反应、大胆创新,勇做市场领跑者”,所强调的正是企业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创新。
可以看到,18年中,阳光保险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均实现了多重突破,无论是阳光财险的EA专属代理门店模式,还是阳光人寿打造的旨在提升中心城市代理人人均产能的突破项目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又为阳光保险增加了更多的新的标签。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价值引领业务结构及品质快速改善,中邮保险引领银保新范式

3

对于阳光保险集团自身而言,上市,是过去18年不懈努力竭力打拼的最好总结和回报,同时也是面向未来全新考验的开始。
尤其当下的中国保险业正处于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最关键的换挡期,在持续数年的承压前行之后,业界都迫切需要看到新的亮点、新的希望。跻身公众公司的阳光,做出更多探索,既是义务也是担当。
综合各种公开消息,很显然,未来的阳光,“专注”依然会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会持续专注保险主业,专注风险保障与风险管理。
据悉,为达成目标,阳光保险正全面推进面向家庭客户和面向企业客户的新战略——做专业领先的家庭保险保障服务提供商与值得信赖的企业风险管理伙伴。
一方面,阳光以个人家庭客户人、物的多元现实保险需求为“横”向切面,以人的生命周期规律性需求为“纵”向连接,构建向家庭客户提供覆盖医疗、教育、

 2022年11月第1期 

健康、养老、财富管理、财产、责任、信用等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保障服务。
其底层逻辑在于,伴随保险业主流客群的代际迁移,新一代客户的保险需求、购买习惯等已经显著改变,保险企业必须基于实际做出调整。
为实现这一目标,满足客户横向以及纵向的多元需求,阳光保险将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闭环经营体系,深度洞察客户需求,打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和生态服务矩阵,建设与客群匹配的销售队伍,同时将科技行销能力、服务支持能力等作为贯穿全链条生态的支撑体系。
而针对企业客户制定的发展战略,核心就是要真正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将保障功能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阳光的财产保险将由单纯的经济补偿保险提供商向风险管理服务支持商转变,同时更加重视信息网络、人工智能、新产业、新技术的保险需求研究,提供与时俱进的保险保障服务。阳光的寿险将从单一的提供团险产品向助推企业生产力提高的人力资源服务支持商转变,引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实施人性化管理,体现企业关爱文化,强化员工的稳定性与归属感,让保险真正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与生产力解放的信赖伙伴。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结束语

4

一家公众公司所获得的关注与期待一定是远高于一家非上市公司,这种关注与期待,是企业前进的动力,诚如张维功所言“踏入了国际资本市场、成为了全球化公众公司,这极有助于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发展动力”。但动力也意味着压力,一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才是公众最愿意看到的企业,也才是值得保险业界人士期待的企业。
对此,上市仪式上,张维功也公开做出表态:“公司仍将以服务国家战略、顺应人们新时代的保险保障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FOUR

04

part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来源:保观

 2022年11月第1期 

在前段时间,我们就曾重点谈论过增额终身寿险在销售持续火爆的同时,也在面临愈发严苛的“监管挑战”,不少的产品进行了调整甚至下架。而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整个增额终身寿的市场想必也会迎来新的变化。
最近,时隔14年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022年办法》)迎来首次修订,并将于2022年12月12日起实施。其中,新修订的第二十一、二十二和二十三条规定,对目前身处于强监管下的增额终身寿的安全守护和救助等问题备受市场关注。

增额终身寿将何去何从?

监管再迎新变化,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监管通报对增额终身寿有哪些影响?

01

近日,我们在直播中针对监管通报对增额终身寿的潜在影响这一主题连线了脚印财经创始人李璞,李老师在直播中和我们共同探讨了监管通报对增额终身寿的安全和保障基金对增额终身寿救助的问题,同时对于增额终身寿未来发展重点方向也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来自该场直播。

众所周知,保险保障基金堪称是保险公司最后“一公里”守护者。简单而言,保险保障基金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该公司由财政部100%控股,保险公司每笔业务都提取一笔钱存进去,如果当保险公司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破产倒闭时,从基金中可以拿资金出来进行救助,保障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此次新修订的《2022年办法》将消费者最关心的保单种类救助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一种是长期人身保险合同,包括人寿保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增额终身寿险)、长期重疾险、长期意外险、年金险;另一种则是短期保险,包括财产保险,1年期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以上险种都在救助范围内。
那么,基于此次新规,假设在保险公司破产的极端情况场景下,增额终身寿是否还安全?李老师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整个保险公司经营能力和投资能力来看,存在不少的差异。比如,有些中小保险公司投资能力较弱,能够真正达到增额终身寿3.5%增额比例的少之又少。而对于一些大的保险公司,基于自身积累的历史投资能力和优质标的资产,能够达到增额终身寿相关增额比例。因此,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化,使得增额终身寿面临的安全境遇也不相同。
二是,新修订的《2022年办法》规定了长期人身险和人寿保险一样,有接手的保司保障,这也给增额终身寿提供了安全守护。包含增额终身寿在内的长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期保险保用户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对消费者来说事关重要。如果保险公司破产倒闭,长期险保单的保障能继续,就是最大的利好。这在《2022年办法》上有充分保障,因为其规定了长期人身险保单有强制转移制度:经营长期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其持有的人身保险合同,必须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转让不了的,由银保监会指定保险公司接收。
简而概之,万一保险公司破产了(这种情况极难发生),用户手中的保单会换一家保险公司承保,保单效力不会受到影响,未来发生保险事故,承接保单的公司会按约定条件进行正常理赔。

这时候,若涉及到保单利益损失,保险保障基金也会进行救助,但救助的是接收保单的保险公司,而不是保险客户。《2022年办法》对保单受让公司的救助规则如下图片所示: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最新版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还是做了一个缓冲,就是救助比例调整的最后关卡也重点提及了一下,为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调整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金额和比例。
我们再结合第二十二条“中小保单持有人权益”就可以很清晰看出,假设极端到不能再极端的情况发生下,像增额终身寿这种中小保单会得到国家优先救助。所以,这个角度下,在用户了解了增额终身寿中小保单服务、条款和保险公司运营的情况下,选择产品设计更为合理的保险公司来投保,最后也是拥有安全保障的,消费者很多时候需要这样的产品。
正如李老师所述,消费者对保险的信仰不应该建立在保险公司是否会破产,保险合同是否无效这种事情上,而是更应该建立在用户自身需要保险,才给保险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从而推出更好的产品服务于用户的这样一个有利闭环。

增额终身寿产品够好,但也要规避一些痛点

02

基于以上,其实不难看出增额终身寿是好产品,真正的找到了市场的缺口。增额终身寿不像万能险仅在某个细微的领域做了一些利用灵活性跟收益性去带动整个产品的利益组合实现微创新的变化,而是真正的创造了一个新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并不是在业内存量市场厮杀,实现了将用户银行里的资金自动扔售,这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最大的一个方向。
但就现实而言,整个经济市场处于下行周期,这两年增额终身寿想要取到更高收益率愈发困难。整个市场也希望增额终身寿卖的时间能长一点,也希望各大保险公司能相对克制些,不要挑战监管底线,否则对整个行业都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正如今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的《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2版)》中就重点提及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责任设计、营销层面所存在的问题。其中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存在严重误导隐患;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等风险赫然在列。
从用户购买增额终身寿消费行为来看,增额终身寿产品够好,但是要理性、健康发展,不能激进,不能误导消费。
首先,随着增额终身寿从初始不限制减保到如今流动性在压缩,意味着其未来稀缺性在不断加强。对保司而言,去做稀缺性的产品,推荐给客户,核心在于要增强信心,但这个信心绝对不来自于有人兜底,而是来自于产品足够好,未来会稀缺,而且对客户是有价值的。这样对客户来做选择时才能建立在正确逻辑之上,最终获得用户认可。
其次,消费者在通过产品类型、产品公司和产品安全性对比购买行为后,会做出最后的购买决定。各大保司这时候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告知者,严格遵守国家监管要求,做到每一份合同都要明明白白写清楚各项条款规则,更加透明、合法合规的服务于用户。比如,在产品宣传和条款中不再强调“基本保额的递增”,尤其不再出现“基本保额每年递增”、“稳赚不赔”这样的字眼,减少给消费者带来的误导。只有这样,当用户最后自己做决定时,才会在知晓所有条款下对所作决定负责任。如果保司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合规合理告知,擅自帮用户做决定,那么,最终的后果只能是保司替用户负责。

增额终身寿险未来会如何发展?

03

诚然,目前保险市场上还有很多比较不错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也在不断壮大发展,深受用户青睐。那么,站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整个增额终身寿险行业有没有什么新的增长点?未来产品发展的趋势又会如何?
第一,未来增额终身寿险的发展核心是要求各保司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将风险如实告知。通过对于监管部门文件的解读,不难看出,各大保司都可以售卖增额终身寿险,但能长久稳定发展下去的一定是将其风险都如实告知用户,给消费者呈现出一种更加合理、可靠和可信赖的新模式。

 2022年11月第1期 

 2022年11月第2期 

 2022年12月第1期 

第二,未来增额终身寿险的发展也需要依赖政策的支撑,监管绝不能一刀切,要给各产品品类增长空间。毫无疑问,增额终身寿险这几年的发展撑起了整个保险行业的半边天,给泥沙俱下的保险时代注入了一支强心针。当整个市场利率往下走的时候,增额终身寿险发挥了“挪储”作用,直接对标银行储蓄功能,在一定的周期中对银行储蓄有绝对性的优势,所以用户才会逐渐醒悟,将银行里未来可能利息降低的资金支配出来,以选择增额终身寿的方式去配置,实现了新型价值的创新,使得用户在产品上不存在身前利益和身故利益的冲突。
第三,未来增额终身寿险的发展更应该建立在客观理性的根基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些海市蜃楼或是一些假象上。正如李老师所言,无论从监管角度,还是从整个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都是想要增额终身寿往更稳定、更安全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根基建立在错误认知之上,而一旦被动摇,整个行业是不可能长久经营下去,也会面临坍塌的不利局面。
总的来看,作为一款收益稳健的人寿保险产品,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在长期仍面临不少的难题待解答。比如,如何规避利差损风险;如何更好的站在用户角度来做透明化产品营销;如何最大程度将产品做到兼具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方面优势等。
但有危就有机,随着此次《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更新落实,无疑是给增额终身寿险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信心,长期也势必会促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编辑:北分企划部   2022年12月19日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e must run with all our strength to stop where we are.

行业资讯速递

-2022年12月第1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