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阅聆▪R&L 2020年 第八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0-08-10
1262

Contents

目 录

6

看见齐柏林

8

台风在中秋呼啸而过

10

出版不朽 阅读不朽——沉浸在台北国际书展

12

静水流深诚与品

14

收藏与艺术齐飞

16

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20

厉害的獒——我读李敖

意大利大弟弟的大儿子考上了博大

18

4

作者简介

【策 划】:编辑与出版部
【主 编】:吴一舟
【编 辑】:陶   琳
【配 乐】:周悉妮
【校 对】:浙江树人大学易水寒诗社
【朗 诵】: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 
                   志愿服务讲解队
【设 计】:黄   菲

徐迅雷,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任专家、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现任《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首批创新创业“双创”领军人物。

【作者徐迅雷简介】

已出版《只为苍生说人话》《让思想醒着》《中国杂文•徐迅雷集》《相思的卡片》《敬畏与底线》《这个世界的魂》《只是历史已清零》《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权力与笼子》《温柔和激荡》《杭城群星闪耀时》《在大地上寻找花朵》(后七种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以及与徐鼎鼎合著的《认知与情怀》、编选的《现代大学校长文丛•梅贻琦卷》等著作。 

看见齐柏林

没有任何征兆。
周六休息在家,下午打开凤凰卫视,看见“台湾花莲直升机坠毁三人死亡”的字幕;随即在澎湃新闻网看到“航拍直升机坠毁”的“航拍”二字,我立刻有了不祥的感觉,会不会是齐柏林!然后马上就看到了澎湃新闻网另一条消息,正是齐柏林!我立刻在微信微博上转发这个痛彻心扉的晴天霹雳——呀,真是齐柏林遇难了啊!!!
这是公元2017年6月10日。
齐柏林!
齐柏林!!
齐柏林!!!
【A】
报道说,10日上午11时,台湾花莲县丰滨乡一架直升机掉落山中。机上3人罹难,他们分别是纪录片《看见台湾》导演齐柏林、齐柏林的助手陈冠齐、机师张志光。
而就在两天前的6月8日——特意选择的“世界海洋日”,齐柏林举行开镜记者会,宣布《看见台湾II》航拍纪录片开镜。
我立刻上到中时电子报网站,头条就是齐柏林遇难的消息,连续报道一条条刺目锥心的消息:14:50《预计飞5国 齐柏林花莲断魂》,15:12《讨论拍雾霾 彭启明悼齐柏林》,15:16《8日记者会 看见台湾II成绝响》。
曾经协助拍摄《看见台湾》的直升机驾驶陈秀明,2015年11月在新北市泰山清洗电塔时,亦因坠机不幸罹难。而凌天航空成立23年,先后已发生过5次空难。这次凌天航空说:“今天确实是支援齐柏林拍花莲长虹桥的景象。”
在6月8日的开镜记者会上,齐柏林宣布,《看见台湾II》将以全新的目光看待台湾,执行“跨海空拍计画”,将台湾设定为“女主角”,范围扩及大陆及日本、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地,更将潜入海底,窥探海洋风貌。《看见台湾II》预计2019年正式上映。
哪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齐柏林!
【B】
生于1964年的齐柏林,只比我大两岁。
我缓缓打开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地图,找到花莲县的丰滨乡,就在大海边,是台湾东部海岸的正中间位置。
张雨生《大海》的歌声立刻在我耳边响起:“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在一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长文《跟着齐柏林,看见台湾!》,发表在我当时的微信公号上。《看见台湾》,我已记不清看过几回,也数不清在有关“阅读台湾”的讲座上讲过几次了。《看见台湾》拍成后,齐柏林曾说:“我跟台湾的土地谈了一场恋爱。”在今天,这是从天空扑向大地,这是彻底融入大地的爱了呀!
爱她,就要呵护她。所以齐柏林的《看见台湾》是一部美丽且哀愁的环保大片,荣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实至名归。这是一部“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纪录片。而《看见台湾II》选择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开镜,无疑又是齐柏林恋爱与呵护的结果;再早3天的6月5日,正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设立这些活动日,可谓用心良苦,齐柏林是最佳的践行者,是真正的环保公益大使。
这是台湾媒体的评价,简明而到位:齐柏林不仅仅是一位导演、摄影师,更是一位环保教父,致力于倡导环保,唤醒大众对环境的重视。他更为了拍摄《看见台湾》,辞去公职、散尽家产,四处筹措资金,以不同的视角拍摄出台湾的美丽与哀愁,让大众看见台湾毁天灭地的创伤,让世界看见台湾。
这就是齐柏林与任何“戚戚于名利,汲汲于富贵”的人的不同之处。
【C】
齐柏林具有的是“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双重品格:山地文化,意味着实干苦干,具有吃苦精神;海洋文化,意味着敢闯敢干,具有冒险精神。
在开镜记者会上,齐柏林说,有人曾问他是否会继续记录台湾,他曾感到犹豫,也曾因太多人的期许承受着巨大压力,一年半前下定决心开拍:“我觉得还有能付出的空间,想再度运用空中摄影贡献社会。”与简易的无人机不一样,载人直升机飞得高看得远,可以更好地掌握角度,是真正的“全画幅”,而且这次是4K超高清的拍摄规格。
齐柏林预计花费一年半时间,斥资1亿元新台币制作费,其中仅引进在航拍中起稳定作用的陀螺仪稳定器,就耗资2000万元新台币,这是靠《看见台湾》剩下来的结余买的。
火焰在火里,海在海洋里。不仅上天,而且入海,齐柏林同时引进了电影级的海底摄影器材,要让人看见丰富的海底生态,并且一睹海洋垃圾问题和日渐恶化的海洋环境。
台湾四面环海,海洋的生态环境尤显重要;海洋垃圾会随着洋流漂流,与相邻国家、地区互为影响。齐柏林此前去日本勘景时,特别飞到福岛上空,拍摄了地震引发核灾的现场。他是第一个争取到可以在5公里外、以千倍望远镜头、在灾区上空航拍的外籍导演。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本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期待齐柏林“谈笑凯歌还”的……
【D】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这是今年春天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航拍中国》的导语。
“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说的就是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
当第一季第一集《新疆》播出时,我第一时间收看,我当时就说,哇,这是学习齐柏林《看见台湾》的成果。
果然,齐柏林说,央视拍《航拍中国》时,也曾与他进行交流,“大陆是很大的经济体,有很多资金、资源投入空中摄影领域,发展快速”。
作为大型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共计要拍摄34集,这是前所未有的空中旅行。第一季6集,分别是新疆、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上海。为了这一季,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先后拍摄了一年,总行程近1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4圈,积累了大量珍贵的4k空中影像。
齐柏林认为,大陆称霸世界的绿色能源,是台湾未来可以仿效的能源解决方案;而北京消灭雾霾的各种措施,也是台湾改善空污的借鉴,这些都会一一收入《看见台湾II》。齐柏林不讳言,在两岸关系阻滞的此时,希望通过《看见台湾II》,让两岸有更多的相互认识与了解。
而在这之前,齐柏林曾来到上海“一席”现场,从容讲述《看见台湾》拍摄的甘苦,现在重温这个视频,那音容笑貌更见亲切,看之听之,如沐春风。
两岸的文化交流,是多么的可贵。文化血脉是最无法分割的。春风化雨,文化化人;野蛮导向战争,文化导向和平。都是骨肉同胞,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没有输家。齐柏林,是两岸文化与和平的使者。

【E】
然而,大陆介绍齐柏林还是太少。在航拍《看见台湾》之前,齐柏林是以航拍照片为主的,在台湾先后已出版了30多部摄影作品集,但在大陆还没有看到有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
好在有网络。进入网上“爱台湾吧”,这是齐柏林空中摄影的资料库,更多美丽无边的航拍照片扑面而来。
这里精选了齐柏林空中摄影的10万张底片、数十万张数码照片、近2万分钟的影片素材;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台湾最全面的空中记录。
齐柏林的“天空之城”,是这样的广阔!
2017年2月,我在台湾台南的诚品书店,异常高兴地买到了齐柏林《岛屿奏鸣曲》一书的限量签名本。当时我就在微信微博上刊发了他在书籍扉页上的签名照片,黑底银字,那当真是大气潇洒漂亮的签名啊!
如今于我而言,这是多么珍贵的一本书!当时我应该至少买两本啊,《看见台湾》DVD我就买了两盒。有了复本,便可一以观看一以收藏,我那时怎么就没走心走脑啊!
《岛屿奏鸣曲》是齐柏林30年空中摄影精品集。这是70万帧影像中精选出的123帧经典作品。吴念真说,当《看见台湾》已然成为一种“公共资产”的时刻,这本全新的书仿佛是他个人珍藏和心情笔记的首度公开。
齐柏林飞翔在天上,寻觅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角度。书中诸多照片所拍的景物,我是在地面上看过的:成功大学的百年榕树、台南赤崁楼、高雄左营的莲池潭、台北101大楼、彰化鹿港小镇的龙山寺、万人泳渡的日月潭、北投关渡湿地红树林、垦丁公园、野柳女王头、台中高美湿地、花莲太鲁阁峡谷、清水断崖、阳明山公园、垦丁鹅銮鼻、高雄港、宜兰头城镇龟山岛、高雄85大楼、雾峰921大地震地貌、地震前后的日月潭拉鲁岛……
一页一页翻过,许多简洁的诗化语言镶嵌其间。航拍摄影家也是热爱大地与生活的诗人。
【F】
对于航拍摄影家来说,危险从来就是一位熟悉的伙伴,如影随形。
齐柏林的不幸罹难,对齐柏林的亲人和朋友以及热爱齐柏林的人们来说,痛苦的打击是沉重的、持久的;而对宝岛台湾来说,这位优秀的大地之子的离去,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想起当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罗纳德•里根总统的演讲《真正的英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所能找到的唯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惬意的你们,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今天的齐柏林也一样。
在《岛屿奏鸣曲》中,齐柏林曾写下这样的语句:“经过快门的一刹那,即为历史,今与昔,远和近,存在或过去……任凭时光流转,岛屿变迁,我们永远等候下一个自己。”
我们永远等候下一个自己!
齐柏林,在航拍作品中永生!

朗诵:黄嘉诺

台风在中秋呼啸而过

台风在中秋呼啸而过

其实没有指望中秋能看见月亮。
“14号台风14号将登陆台湾”,住在台南民宿,各种有关超强台风“莫兰蒂”的信息风一样地入眼入耳。“莫兰蒂”的命名来自马来西亚,是指一种高大的树,结果我看到台南无数的大树被吹倒吹折。台湾地震多台风多,在2016年上半年,我在台北被地震波摇得心惊肉跳,下半年则在台南领教了超强台风的厉害。
“莫兰蒂”其实没有直接登陆台湾岛,而是在垦丁以南60公里的大海上“擦脚而过”,后来在厦门登陆。但是它伸开手脚旋转着,被它的巴掌拍一下也不得了。14号中午我顶风冒雨打计程车去台南一家诚品书店,想混在书店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到了才发现诚品这天下午关门了。台湾的“台风假”是由各地自行决定的,台南决定14号下午放半天而不是放个全天假,结果市长被市民百姓骂了个半死。诚品店楼下大门外,一批穿着美丽校服的中学生借这“屋檐下”在等候着,等候着家长来车接人。他们是对面的私立慈济高级中学的学生,上了半天课放学了。
这地儿离海边很近,风就更大。雨越来越密,风越来越紧,我等候了半个时辰不见一辆计程车经过,心也越来越紧。于是问一位美少女同学,附近有没有公车——在台湾公车是指公交车,这位同学笑容璀璨很诚挚很细心地告诉我怎么走可以找到公车站。慈济,证严法师的慈济,培养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在台风中让我如沐春风。道谢过后,我撑起那把在台湾买的防风加强型雨伞,急匆匆奔向公车站。风雨中,仅站着我一人,真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感。风把雨伞吹翻成锅子形,顶着风又变回雨伞形,反复较量多次。
终于77路车抵达,竟然是经过成功大学的,我就住在成大边上的民宿。这车成了我一个人的专车,人家都乖乖地待在家里躲避台风呢。躲在家里的民宿主人,已给我准备了两个台湾月饼。女儿徐鼎鼎也乖乖地躲在成功大学胜利校区的宿舍里,她在台湾念了四年本科,远的地震、近的台风,已经经历过太多回,所以早已实行她的经验主义。她批评我:你看公车上都没人了,就你一个在外面浪啊浪。
每一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每一次风雨过后必有晴天。然而真没想到,第二天台南就开始转晴了。
台南在台湾岛的西南角,地处嘉南平原。北边是嘉义,南边是高雄、垦丁,东边的山区就是阿里山山脉。嘉南平原的气候,其实是温暖少雨,日照大大的充足,所以早期是盐田成盐山、稻田成谷仓。台南是台湾最早的“首府”,郑成功就是在这里赶走荷兰人,收复台湾的。台南一片繁华时,台北还是一个荒芜的盆地。今天的台南相比于台北,如同杭州相比于北京;台南相比于高雄,如同杭州相比于上海。看台湾岛地图,西南角的台南是历史文化名城,轴对称的西北角的宜兰是田野云水怡人,两者特色非常鲜明。台南作家叶石涛,被称为“经历日占时代最后一位日文作家”,他曾说:“台南是一个适合人们做梦、干活、恋爱、结婚、悠然过活的地方。”
台南安平港曾是台湾第一大港,也是台湾历史、文化的起点。安平是海边的安平,1865年开埠。所以,安平古堡、安平老街、安平树屋,都属于安平。府城台南有太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最具特色的一景是安平树屋。中秋这天下午,我就是在安平树屋中惊讶地度过的。先摘一段关于安平树屋的概要描写,这些基本内容很容易在网上搜到:
英商德记洋行后方的安平树屋,原是德记洋行之仓库。日占时期,为大日本盐业株式会社之办公室与仓库。根据台南市府文化部门调查,“安平树屋”的砌墙古砖部分取自“热兰遮城”红砖,从门楣花岗石、窗框基石及木屋架构判定,推测最早应建于十九世纪末及日占初期,台盐老员工也指出1935年在此上班时,仓库墙面就出现了榕树盘根。二战后,安平制盐工业没落,此处遂荒废。后虽为台盐仓库,但废弃后屋顶破损严重,屋内长有不少大榕树,榕树之枝丫与气根,百年来盘踞攀附,连墙壁都攀爬不少树根,层层包覆屋顶与墙壁,宛如台湾版的“吴哥窟•塔普伦寺”。当初居民传闻为“鬼屋”,现在开发成了最受欢迎的特色景点;榕树与建筑物纠缠不清,让本来平淡无奇的仓库成为一个有趣的探险空间;“屋中有树,树中有屋”,“树以墙为干,屋以叶为瓦”,那特殊情调和神秘气息,让人惊艳。
国庆长假我妻子到台南,首先就去看安平树屋,她的感受是:“树,肆无忌惮地恣意生长,那种放肆,在现场会有震撼的感觉。”而我的感慨是:“安平树屋,群榕吞噬群屋,自然之力才叫厉害!树应如此,这才是真正的洪荒之力!”不是一棵树一间房,不是一棵树在战斗,而是一群榕树和一群房子!面对“放肆”,我倒是想用这轻松的仿调来说它:
盼望着,盼望着,中秋来了,安平树屋的脚步近了。一切都不像刚睡醒的样子,疯疯狂狂往上长。榕树的身板坚挺起来了,树枝张开来了,树叶也遮天蔽日了。气根们偷偷地从墙上钻出来,纵向的,斜插的。屋顶上,房间中,瞧去,一大一大片满是的。拥着挤着,挺一挺身,伸一伸脚,举一举手,捋一捋须,在这里可以捉几回迷藏……

哇,原来有这样的“诗与远方”!这是人文风景蜕变成了自然风景;人顺应了这个自然成果,如今只是在树屋架设了各种楼梯天桥栈道,方便人们从高高低低各个角度去观赏而已。安平树屋在其活化之后,荣获台湾卓越建设奖、优良环境文化类金质奖。到台南,不去海边的安平,不看安平树屋,那可是大大的错过与错误。我之前台湾环岛游时,曾两次经过台南,就是错过了。
树与屋纠缠在一起,相互是个很好的保护,在大台风中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受损。我拍了很多安平树屋的照片。从安平树屋恋恋不舍地出来,天气阴转多云,多云转少云;我与大多数前行的人方向相反,径自一人向海边走去。这里距离大海已经很近,没走多远就遇到一个租自行车的小店,屋前停着多辆挺新的自行车,让我这个平常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人眼睛一亮。立马租了自行车,每次100元新台币(约等于20元人民币);年轻的店主夫妻热枕地指点自行车道的行进方向。跨上车,冲上坡,迎面就是一阵清冽的海风,立刻让人从偏热的中秋天气进入爽歪歪的凉爽之境。海风与其他的风都不一样,海风是透的。
这里是海堤,亦是自行车道;往北是两边都有栏杆的正式自行车道,往南是原汁原味的土路,直达观夕平台。头一天的台风,其实吹倒了很多树木,把自行车道拦断了好几处。中秋台湾也是放假的,在这些“次要地方”倒下的树木,一时没有人清理。在这些地段要绕道而行,尽管比较不方便,但也能看见不同的风景。然而最重要的是,此刻无雨天已晴,有风其身轻。这就是台湾著名原住民民歌手胡德夫在《太平洋的风》中所唱的温柔的轻风:太平洋的风一直在吹,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吹开我最爱的窗,当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吹过真正的太平……
沿堤骑向西南,右前方是夕阳。那是海上的夕阳,多云缠绕,夕阳是不那么纯粹了,可是晚霞就绚丽了。以云中夕阳为背景、为舞台灯光,近景的椰子树、芭蕉叶,在我的镜头里就是婆娑起舞的身姿。很快骑到四草大桥前,这是跨过盐水溪的一座大桥,桥的那一侧就是浩渺的台湾海峡。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海口,海潮一波波涌来,潮声涛声声声入耳。这是八月十五的潮水!这多么像我们的钱塘江潮起潮涌!只是潮水没有钱潮那么澎湃壮观罢了!
驻足在四草大桥前,看许多人在海滩上观潮玩水拍照,夕阳给出他们的剪影,种身姿,进入我的镜头,那么美丽美好美妙,那么安宁与安静。
我转身抬头,哈哈,左前方就是一轮圆月,悬得不高,但已没有云遮月了,分明地照着我,照着你,照着他,照着我们每一个人。这就是“海雨洗烟埃,月从空碧来”,这就是“海面乍浮犹隐映,天心高挂最分明”,这就是“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是夜,我在微信微博上写下:2016中秋,我在遥远的台湾台南大海边,骑单车,看夕阳,赏月亮,听潮涨……是谓“海上明月共潮生”。

朗诵:付佳仪

出版不朽 阅读不朽

——沉浸在台北国际书展

书挤书,人挤人。
这是我“像老鼠掉进米缸”的台北国际书展。这是2017年春节后的2月8日至13日,台湾早到的春天。这是读书人无论如何要去沉浸乃至浸淫一回的地方。
我一家三口和另外十多位杭州的朋友,相约去台湾“抱团游”,2月4日从高雄“南进”,12日从台北“北出”,由我们称为“台湾首席导游”的“虎哥”,也就是东晟旅行社的袁介虎为我们激情导游。集体“准自由行”结束,不用急着赶回来上班的多位团友留在台湾继续游,“台北国际书展”成了必游之地。2月12日下午,我和妻子与在台湾读研的女儿一起去书展泡了半天;13日我独自再去浸泡一天,直至晚上整个书展毕展结束。
每次到台湾,都要拉半箱子书回来;这回想自己把它全拉回来,那是不可能的了。
我老是想,没有书本、书架或书柜的家,无论多么的富丽堂皇,那也叫家徒四壁。
回来一晃两个月过去,俗务缠身,每天忙得不得空;我们单位内刊《这一周》敬业的编辑胡海燕一遍遍约稿催稿,我想好歹要赶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前,把这个简简单单的文章做出来。
【书山人海】
人山人海,人山书海,书山人海。
台北国际书展举办地是台北世贸中心,那可是台北最核心最黄金的地段。世贸中心的造型,让人想起玛雅文化遗址,旁边矗立着它兄弟——台北地标建筑101大楼。捷运(地铁)101站就在此,本来就是人群车辆川流不息之地,往来那是相当的便捷。
书展当然首先是书山书海。来自大陆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的图文报道说的是:“台北国际书展共吸引621家出版社参展,展出总摊位数达1780个,书展期间将举行至少450场活动。”621家出版社、1780个总摊位,这是什么概念呢?大概就是,整个展期6天你都去逛书展,每天得逛100多家出版社,近300个摊位。每天以10小时计算,一小时得逛30个摊位,哈哈,都要累瘫了。
出版社以台湾的为主,以来自世界各地的为辅;参展的以实体书为主,以电子书为辅——其实那云端租借系统也是挺好的。或许是因为台湾版的图书质量甚佳,印制普遍十分精美,所以实体书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超乎咱们的想象。
书挤书,人挤人,人山人海。
18岁以下的读者免费入场,其实入场券也不贵,仅仅100元新台币,也就20元多一点的人民币。人气爆棚,才能让莅临现场的读者有激情,让出版商有热情。今年多数出版社的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业绩成长两成左右。
6天展期结束,台湾媒体发布消息:共创造了58万参观人次!也就是平均每天进场接近10万人次!而且年轻人众多,并不是头发花白的“老学究”才来看书买书。
沉浸在台北国际书展,看人也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呀!
在书展现场,我拍到胸前贴着“我是作者”四个字的作者张志聪,他在热情地推销自己的作品。
在书展现场,我拍到一位胖乎乎的女读者,背着一个巨大的书包来买书,比我的休闲拉杆箱牛多了,我心中只有啧啧赞叹。
在书展现场,我屡屡拍到年轻美女的背影,感慨:这哪里是“人丑才读书”呢!
一个地方,爱阅读,有希望;一个人,不阅读,无进步。
【那几百场活动】
450场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可谓“书山道上,目不暇接”。
活动众多,向来是台北国际书展的一大特点,活动场地也是遍布各个角落。无论台下听众多寡,台上的主讲者都很认真。有时逛累了,碰到前方一场活动,于是坐下来,歇歇脚,听一听,不听完不要紧,拔腿继续登山。
我就是这么干的。书太多时间太宝贵,坐着听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的活动讲座,不太可能呢。
读享时光。每个活动场地,都会挂有今年书展的标识——迈着大步的框架人。那是“前进,前进,前进,进”的读书人。
今次法国馆共有11家出版社来参展,他们搞了24场热闹且具有深度的文化活动,下面这段是台湾媒体的报道:“文学明星菲力普•克劳代、历史学家克里斯多夫•伊拉-索梅斯,还有小说家安-萝尔•邦度,都对台湾读者们细腻的提问印象深刻,对于年轻一代热爱阅读也非常开心。”法国出版界是台北国际书展的老朋友,喜欢浪漫喜欢别出心裁,今年他们专门推出“立体书展”,一大批“精致而富巧思、令人目眩神迷”的立体作品,比如《快乐鸟》、《蝴蝶秘密》等,引发抢购潮。前来参加书展的一位立体书艺术家,他的演讲活动涌进了400多名听众,签售会更是持续了近3个小时。
作家、文化名人的“加持”,为书展增色不少。也有来自大陆的作家参与现场活动,我就遇到了小说家徐则臣在现场做电台直播活动:那个大玻璃隔着的房子里头,一名美女主持人戴着耳麦,与同样戴着耳麦的徐则臣在做节目,直接看到人,直接听到音,这是最直接的直播了。
书卖得好,台湾媒体称之为“出版业业绩抢抢滚”。

【出版不朽】
台湾“商务印书馆”展位,挂着一个门帘,是个“商”字的造型图案,美观漂亮,我非常喜欢,若有出售,真想买个来挂到我家书房门上。
台湾“商务印书馆”是老牌出版社,前身当然是当年大陆的商务印书馆。他们展示在现场的一句口号让我过目不忘:出版不朽!
好的出版社,好的图书,好的书展,好的展位,这个不仅仅叫美丽,更是叫魅力。台湾“商务印书馆”展位,荣获了本年度“最佳展位设计奖”金奖。我说台北国际书展个个展台为什么都那么漂亮呢,原来今年有个首创,就是邀请全民一起通过APP票选出本年度“最佳展位设计奖”,颁发金、银、铜奖。这是为鼓励参展出版社美化展位、呈现文化性和出版特色,以引领读者进入各出版社风格独具的人文空间。评选是民众票选占60%、专家评审占40%,专家中还有来自法国的大师级国际评审。台湾“商务印书馆”不仅设计展位很有文化很用心,他们还把许多书给包上书皮,在上面手写了适合谁谁谁在什么情境下阅读等不同的推荐语,你看了忍不住多买几本。
台湾的出版社众多,因为谁都可以成立出版社,登记一下就可以,不用审批;实力强的来参展,可以多租用几个展位,实力稍逊的可以少租用几个展位。我曾买到过“李敖出版社”出版的李敖的书,这次倒是没有在书的海洋般的书展上看到“李敖出版社”的展位,不知道有没有来参展;“李敖出版社”当然不只出版李敖的书,我曾买到他们出的《胡适语粹》。
有了“出版不朽”,才有“阅读不朽”。
【新书进击】
多年来,两岸的文化交流是比较密切的,越来越多的大陆作家在台湾出版作品;台湾也有出版社对我的书籍产生了兴趣,但我目前还没有做好去台湾出书的准备。这次我特意在书展上寻找刘震云的作品,绕了一圈终于在九歌出版社的展位上觅得。
九歌出版社的展位很有特色,一块块粗布悬着,上面写着指示语,比如“新书进击”。
既是新书“进击”书展,更是大陆作家“进击”台湾。展位最醒目的位置上摆着的是大陆小说家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和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其时《我不是潘金莲》的电影引起热烈的讨论,九歌出版的《我不是潘金莲》一书,腰封上印着主演范冰冰戴着大斗笠的剧照。九歌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刘震云的一系列小说,包括《一地鸡毛》《手机》《一句顶一万句》《故乡天下黄花》等。
在九歌出版社的展位上,我不仅遇到了徐则臣的台版《耶路撒冷》,还遇到了他本人——他是我徐姓本家呢。买了《耶路撒冷》,当场请他老兄在扉页上签名,他还特意写上了时间和“台北书展”,繁体字的。
遇见作家,或者遇见作家的签名本——签名本当然很有纪念意义,有的展位上专门将作家签名本集中摆放,我就买了台湾著名作家骆以军的签名本。
在书展上还遇到了《金庸传》,这是住在杭州的著名学者、我的朋友傅国涌所著的大作,是修订版,比此前在大陆出版的版本更加厚实大气。
再就是值得一提的《看见》。柴静的这本著作,当年在大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一纸风行。柴静写自己在央视的成长史,写得好看。《看见》我是认真读过的,而且在浙大给新闻学子讲课时,属于“必荐书目”。《看见》的繁体版,先是有香港天地版,继而有了台湾时报文化版。台湾版本我较早就买到了,这回在台北国际书展上看见《看见》,属于老友重逢。
【闭幕时刻】
改变,从阅读开始。
2月13日夜里9点多钟,已经过了全场毕展闭幕时间了,可现场依然有不少读者流连忘返。我沿着扶梯上到台北世贸中心的二楼,这里可以俯瞰书展的场景。
二楼是餐饮区,我一直待到夜里9点多,这时才想起来自己连晚饭都还没吃,这是典型的因沉浸而忘食。肚子开始咕咕叫了,赶紧到这里的“全家”便利店买了一个便当盒饭,三下五除二,狼吞虎咽下去了。
台北国际书展被称为“亚洲最盛大的文化出版盛事”。《中时电子报》报道,本次书展大奖得奖名单最终出炉:
小说类包括马家辉《龙头凤尾》(新经典文学)、苏伟贞《旋转门》(印刻文学)、黄锦树《雨》(宝瓶文化)3部作品;
非小说类则有魏明毅《静寂工人:码头的日与夜》(游击文化)、林于凯《公门菜鸟飞》(网路与书)及刘克襄《虎地猫》(远流出版)3本作品;
编辑奖自制类,由行人文化实验室编辑团队以《透明的记忆:感受日常玻璃的温度》及《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获奖,非自制类则由群学出版编辑刘钤佑以《茶室交易》及《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获奖。
在闭幕记者会上,宣布2018年主题国是以色列——那是一个智慧的国度,一个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文化国家。在大陆出版的以色列的著作似乎不太多,我手头也只有犹太智慧书《塔木德》等寥寥几本。
在台北国际书展现场,我这只掉进米缸里的“米老鼠”,买了一大堆书,根本不可能一个人运回来。一部分由先期回家的妻子运回,小部分暂存在女儿在大学的研究生宿舍里,大部分是自己扛回来的——不对,最重的大部头,是通过邮政寄回的。
那是台湾阁林文创股份有限公司翻译出版的两部大书。差不多一个月之后寄到我家。邮政员工先是打电话来说有个“很重的东西”给送来,随后送到了,一开门是一辆平板推车,上面放着一个大纸箱。“台湾来的”,邮递员一边说一边颇为吃力地将它搬进我家家门。我将箱子搁到体重秤上:整整22公斤。
大纸箱里是两个小纸箱,小纸箱里头还有白色包装箱,打开白色包装箱它们才露出真容:一本《歌德建筑》,一本《神圣艺术》,是向欧洲够买版权翻译出版的图文并茂的精装大书,美极了。包装极为扎实,跨越台湾海峡、旅行近月毫发无损。书展最后那天下午,在阁林文创的展位上,我遇见了一大批这样的大书,属于爱不释手的那种。那位热情周到的售书女士向我热情悉心地推荐,让我下决心买了这两部书,购书款是新台币6990元,相当于人民币近1500元。事实上那是买一本书的价格,当时书展上“最后的优惠”是买一送一,我买的是《歌德建筑》,送的是《神圣艺术》。“歌德建筑”是台湾的译法,我们称为“哥特建筑”;《神圣艺术》还更厚重一些,是限量收藏版,总共印制、全球发行5000本,我这本的收藏证书编号为4987号。即使加上相当于人民币380元的邮费,每册书也仅仅是900多元人民币。
为什么我不多买一两套呢,眼光不够呗。
出版不朽,阅读不朽!书展有心,读者有福!明年后年大后年,读者诸君,有机会你一定得去台北国际书展逛逛呀!

朗诵:胡宇卓 郭天宠

静水流深诚与品

沉痛。清友先生的生命,忽然被死神捕获。
2017年7月18日晚间,台湾诚品书店创办人、董事长吴清友,在自己的办公室突然昏厥,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7岁。1950年出生于台南的吴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脏扩大症,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生前一共进行了3次大手术。死神这次竟然没有给他手术的机会。
吴清友是一位广受尊敬的真正的文化人;他的诚品书店是台湾的文化地标。“诚”与“品”之名,来自他的父亲。他父亲为人作保而受累破产,一下子从董事长变成回乡挑粪喂鱼的农人;从富有到贫困,父亲坚守一个“诚”字,诚以待人,并希望他的小孩将“诚”字作为生命中的信仰。所以,青年吴清友发达之后,要实现开书店的梦想之时,就想到以“诚品”命名之。这是全世界最佳的书店名称之一,较之于世上最著名的品牌,也绝不会逊色。
这是诚的天空,这是天空之诚;这是品的天地,这是天地之品。
上善若水,上善必诚。

2015年11月,诚品大陆首家旗舰店在苏州开业。融合书店、商场、居所的诚品复合式经营模式,为大陆带来文创整合新思维,即“文化融合、创意并呈”。“诚品是在一种理念之下产生,终极关怀是人,是生命,是阅读。阅读之于诚品,是一种信仰。”吴清友说,创立之初,诚品就提出“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核心理念。他希望读者在诚品书店看见世界、看见自己。
事实上,吴清友创立诚品书店后连续亏损15年,后来才扭亏为盈。这背后,与其说是吴清友具有商业定力,不如说他具有文化定力。一般人别说亏损15年,就是亏损一年半恐怕都吃不消,早就将书店关张了。吴清友说:“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他趟了商业这个浑水,就要享受它的泥浆。要营生、要过日子,这是大前提。好在吴清友在经营上走出了一条“诚品之路”,构建了一个多元复合的“诚品模式”,以此“能够利己、利他,继而能够利众生”。在一栋楼里,诚品书店是心脏,其他经营是包裹心脏的血肉躯体;在诚品书店里,书籍是载体,文化是灵魂。
文化人吴清友,静水流深。吴清友是文化和文化人的“清友”,以诚为品,有诚又有品。清友先生是一个具有大文化感觉的文化人,他的文化自觉、文化情感、文化美学、文化思想,深潜到对人类的热爱之中。因此他能把诚品书店做成生活的美学、文化的地标、心灵的境界。吴清友认为:书店,归根到底是养心性的地方;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越狱”。我们读诚品,就是读吴清友,就是读文化。在这里,你可以看见书店和书店主人的文化品格:或旷达、淡然,或纤秾、沉着,或典雅、洗练,或绮丽、自然,或清奇、超诣,或飘逸、流动……“没文化不想活”,这正是一个文化人渗透到血液里的文化情怀。
人类为什么是万物之灵长,因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品格,并以此走向永恒,这是这颗蓝色星球上伟大人类独一无二的发明。我们要向真正的文化人致敬!文化的经营者,最可怕的是自己没品没文化,还自以为是;而吴清友树立的,正是文化深度的标尺、文化高度的标杆。

朗诵:田均益

收藏与艺术齐飞

这是杭商传媒举办的一次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恳谈会,两岸40多位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欢聚一堂,进行文化交流恳谈,非常难得。
“一石一世界,一宝一天堂。”这天,我们在美丽的天堂杭州,遇见了“御见”,遇见了来自宝岛台湾的“御见”,遇见了“台湾御见绿宝石艺术馆”的林焕雄先生。这是我们遇见了非常宝贵的缘分。看到这些珍贵的宝石艺术品PPT展示,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惊艳”;相信去到台湾现场看了,更会感觉到“震撼”。御见绿宝石艺术馆是台湾首座国际级别的瑰宝博物馆,是用30年时光、两百亿新台币打造出来的。这是真正的“收藏与艺术齐飞,宝石共文化一色”。
珍贵的宝石,具有不言而喻的珍稀性、艺术性、文化性、养生与养心性。尤其是成为艺术杰作之后,进入艺术馆、博物馆之后,成了“非卖品”,几乎就是“无价之宝”。台湾御见绿宝石艺术馆将典藏的宝贝展示给公众看,是公益性的,属于“非卖品”,我们不去看,那真是亏大了。收藏界有句话——“过我目,即我有”,看过就是拥有!
我是浙江青田人,很正宗的,是林焕雄先生的同乡。在《杭商》杂志上,我看到了馆藏作品中来自我家乡青田的石雕作品,分外亲切。你看多美多漂亮!青田是侨乡、石雕之乡,欢迎大家到青田去走走看看。青田有一大批石雕艺术大师,一大批收藏家,也有一大批把宝石生意做得很大的商界高手。青田人很聪明,青田人特别爱“石头”。我知道,这些年来,他们从台湾大量购入宝石艺术品,尤其是鸡血石,把生意做得很大。当年台湾的朋友从大陆收购并保存了大量珍品,现在许多宝石珍品又回到了大陆。这是商业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

在大陆,爱好收藏的队伍达到了8000万人,比欧洲好多国家的人口还多。由于搞收藏的人太多,钞票也很多,藏品却太少,结果在收藏界出现了遍地假货的情况。有人说,这是“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其实是假货实在太多,傻子都不够用了。更可怕的是,收藏鉴定的圈子,水很深很浑,在利益驱使下,不少搞鉴定的专家变成了“砖家”,“鉴定之乱,无法无天”!美女主持杨莅在现场唱了“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结果在有的地方却变成了“疯狂的石头”。
假的“奇石”背后,是假的“奇人”,人和整个社会环境乃至制度环境都有问题。人不对了,世界就不对了。曾是美国《纽约客》驻北京记者站站长的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在“中国三部曲”《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之后,出版了一本《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揭露了大陆好多用石头弄虚作假的情形。
大陆的《新周刊》曾经出过一个专题——《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是人文,是文化,是传统。从参加这次文化交流的台湾艺术家、收藏家朋友身上,我们就看到了“最美的风景”。
宋楚瑜先生在为林焕雄先生编纂的《昌化鸡血石百件传记》一书作序时,曾经提到南投一位老艺师说过的一句话:“我创作她是一时的,之后拥有她也是一时的,但她的生命永远延续,是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拥有的。”这位老艺师,不也是最美的风景吗!
最后我想说的,收藏应该走过“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是体现出藏品的经济价值,也是应该的。但是,最终还得回归收藏品的本身,那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收藏文明。让我们向台湾收藏界的朋友学习,向林焕雄先生和他的太太陈毓璇学习,向“御见绿宝石艺术馆”学习,回到起点,回到本源,回归“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质朴,那是多么的美好!

朗诵:孙琬晴

双击编辑文字

>

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

“当我死时,祭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早在1966年就写下这一诗句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10时多在台湾高雄逝世,享年90岁。
晚年的余光中先生离开台北,到台湾南部的中山大学任职。他的辞世,让海峡两岸都为之震动。一位在台就读的大陆学生在微信上说:“不免叹息,又一位文坛巨擘离我们而去,在这个缺少大师的时代。”一位台湾女诗人留言:“在淡水街上,知道这消息,差点跪倒。”
余光中先生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的中国”;余光中先生又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是1993年,他赴港参加“两岸及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时所发表的论文的题目。是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是屈原;我还说,蓝墨水的上游是乡愁。说到余光中先生,“乡愁”一定是一个关键词,这是避不开的,尽管他晚年不爱当众朗诵《乡愁》这一著名的诗篇。他的乡愁,可不是这一首诗而已,是家园的乡愁,是时空的乡愁,更是文化的乡愁、生命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是一位望乡的牧神。他一生漂泊,祖籍在福建泉州永春,1928年重九日生于南京,之后从江南到四川,抗战胜利后回南京,又到上海及厦门,再从大陆到香港再到台湾,之后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在台北居住多年,最终落脚于高雄西子湾畔。正是频繁的奔波迁徙、聚散离合,使他写出了大量的“乡愁诗”。
1971年,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每个意象都让人感受到用最美母语歌哭吟啸的灵魂。大道至简,因为至简,所以这首诗雅俗共赏,朗朗上口,一如李白的《静夜思》,能够传播甚广。“写乡愁只花了20分钟,但是这情感在我心中已酝酿了20年。”余先生说,“那时想到我的妻子、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些都表达的是淡淡的哀伤……”后来余光中会晤大陆“歌王”王洛宾,由王洛宾将《乡愁》一诗谱曲。另有《乡愁四韵》,则由罗大佑谱以感人至深的曲子:“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与他人论辩,乃有修辞;与自我争辩,乃有诗。”诗是灵魂的独白,而乡愁与爱情一样,最能触动一个人的灵魂。由此,写乡愁的诗歌,是余光中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分。其实余光中写乡愁,有诗有散文。他说,“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他的诗文,当属当代中国文学中最为精致的那部分。他还说,写作对我而言如呼吸般自然,“散文家无所依凭,只有凭自己的本色”。乡愁,就是余光中最重要的本色之一。作品里那内心世界,那心灵记忆,那私密心境,其大背景就是文化乡愁。他的乡愁诗文的代表作,还有《春天,遂想起》《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听听那冷雨》《五陵少年》《漂给屈原》《寻李白》《夜读东坡》《白玉苦瓜》《黄河一掬》等;而《登长城》《访故宫》《嘉陵江水》《浪子回头》《成都行》《桐油灯》《小毛驴》等,则是化解乡愁的作品。
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毫无疑问,它应该是立体的。地理上的乡愁,只要一张机票;时间上的乡愁,却只有单行线,无法逆驶。余光中说:“地理的乡愁要乘以时间的沧桑,才有深度。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地理的乡愁固然可解,但文化的乡愁依然存在,且因大陆社会的一再改型而似乎转深。”20世纪80年代,他曾在台湾出版了《我的心在天安门》一书,这书名恐怕是大多数人所想不到的。
在余光中的世界观里,台湾和大陆从来没有分离过。台湾和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同声同气,所以抱持“同心”之念是必然的。但他作为正宗的“外省人”,被台湾在地的一些人排斥也是必然的。在台湾文坛的历史上,余光中一度因为与政权靠得比较近而引发争议。在两岸交流打通后,他回大陆进行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同样也引发不少人的侧目。余光中曾用一个比喻,表达了不同地域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然而,很多时候其实就像他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里的最后一段:“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三个意象,言简意赅,既怅然若失,又意味深长。
作家最终是要靠作品说话的。余光中的作品,在生活的深处、在人性的深处挖掘,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尤其在人性层面最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所以在大陆受欢迎的程度可不是一般般。他的诗文,对于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陆一代作家乃至几代作家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当然,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也不是每部都是精品,这就像李白的诗,不是每一首诗都好到让你易记并能够背诵。
乡愁中的余光中,在1992年第一次回到大陆,首赴北京;之后他几乎每年都会来大陆讲学、交流,被诸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走过故宫、长城,到过杜甫草堂、武侯祠,去过东北三省,走上岳麓书院的讲坛,攀登泰山、游历桂林,重回母校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海峡隔两岸,不阻彩云飞。”2012年冬至,余先生偕夫人回永春洋上村祭祖,参加“余光中文学馆”奠基仪式。文学馆借鉴永春乡村传统建筑风格,建在桃溪镇桃溪南岸,依山面水,环境优美,属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所在。

故地追寻,杭州更是重要之地。余先生被称作是“杭州的女婿”,那是因为他岳父早年执教于浙江大学,他的爱妻范我存女士生于杭州,出生地和小学母校的名字都是刀茅巷,幼年时她在杭州生活了6年。所以余先生对杭州情有独钟,感念沉潜。他先后多次来到杭州,跟妻子一起“寻根”。我想象着:马友友的大提琴《归乡短旅》,优美而深情的旋律,是最好的背景音乐。2011年春,余先生在杭州接受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客座教授的聘书,从此成了一位“浙大人”,他还笑说自己“一结婚就和浙大发生了关系”。“在浙大,讲座是一张小小的门票,我在外头,余光中在里头。”当时网上有同学这样发言,可见余光中先生为浙大学子所开讲座的火爆情况。讲座中有个细节是,在读到自己为临潼出土的秦俑所写的诗作《秦俑》时,余先生唱起了《诗经》秦风中的《无衣》诗句,古老的调子,颤抖着唱出,让人屏气凝神,醉入史境。
次年金秋,余先生又一次来到杭州,在古老的大运河畔、拱宸桥边参加诗会,诗友们一起为他庆生。晚年的余光中先生身材消瘦,一副金丝眼镜,满头白发;他是谦谦君子,彬彬有礼,“像一个优等生”。后来他写下《拱宸桥诗会》一诗,诗中说:“茱萸的重九,不佩茱萸;登高的佳日,也未登高……钱塘一盛会,也令我晚年重九未虚度,何况更是在客中,在亘古的运河声里。”他赞美西湖:“它的美是永恒的。”写下了《断桥残雪》一诗:“桥本不断,雪尚未来……就算桥真的断了,多少故事,与柳线争长,怎能就了断,一阵风来,皱了西子的妆镜……”
浙江毕竟在地理方位和文化心理方面与台湾很贴近。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他与浙江的出版界、作家界联系紧密。我的家乡是浙江青田,一位同乡女作家在微信朋友圈里说:“2012年我随浙江省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余老先生作为当地代表,与我们会见、座谈、共进晚餐。谈话中,他表示自己知道并喜欢青田。85岁的他思维敏捷,有君子之风,余夫人也是温文尔雅的大家闺秀气质。后来余老先生还专门为我家乡的《芝田文学》题词。”
如今,世上已无余光中,再怎么请也请不到了。诗人远行,诗文不远行。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历历可寻。对于丰沛的冬天,所有的凋零,都是盛装。正如余光中自己所说的:“敢在时间中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

朗诵:郭天宠

厉害的獒
       ——我读李敖

厉害的獒
       ——我读李敖

【F】
2005年9月,李敖终于“克服”所谓的“飞行恐惧症”,首次访问了大陆。
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高校,他发表了“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在当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年轻人的演讲,是谓“播种子”。
这次大陆之行,名为“神州文化之旅”。他到北京故宫参观,受到“国宾待遇”,破例让他欣赏了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东晋王珣的名帖《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摹本等。
阔别五年,李敖在2010年再访大陆,一家四口来了个“锵锵四人行”。这次他儿子李戡到北京大学念书。
8月30日上午李敖一家乘动车抵达杭州,入住西湖国宾馆,当即欣然题字:“如此江山真可羡,欲将西子比西湖。”下午他抵达浙江省博物馆,欣赏馆藏名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这是浙博特意拿出来让他观赏的。他在台北故宫看过另一半《无用师卷》,这下在他眼里“合璧”了。
在去年秋天浙博的一个特展上,展出了《剩山图》,笔者也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次特展上看过《无用师卷》,也是一次“合璧”。
李敖之后参观了岳庙和灵隐寺,都是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意义之所在。
李敖本质是文化人,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文化人;尽管他曾这样不客气地批评中国文学:“我们的五千年文学史中,没有大气魄的诗、没有大气魄的剧、没有大气魄的小说,也没有大气魄的作品。我们没有好的表达法,没有像样的结构,没有不贫乏的新境界,也没有震撼世界的文艺思潮。我们的‘文学’,至多只是在一首小诗、一阕小词、一段小令、一篇小品、一个小故事里打滚,我们‘足以自豪’的任何作品,在新世界的文学尺度下,都要打回票……”
次日他乘动车返回上海,给杭州留下了一句话:“何日君再来?”
然而,他终归是不能再来天堂杭州了。
【G】
李敖是饱学之士,满腹经纶;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收集材料的天赋以及用心。
他总是随身带着本子,把听到的东西记下来。在杭州,他就常常掏出小本子做记录,在刘庄,有人告诉他一块太湖石上有吴昌硕的题词,李敖很有兴趣地听完介绍,就掏出小本子记上了。
我正是通过李敖而得知,台湾光复后的第一家银行——“台湾银行”,是陈仪题写的。后来我在台湾买到作为纪念币的旧台币,果真看到上面印着的“台湾银行”4个字,正是陈仪的圆润的书法字体。再后来,恰好要为《都市快报》的“档案时空”栏目写一篇长文章《陈仪悲歌》,我就把这个细节写进去了。
在李敖辞世数小时后,我的台湾朋友、文化导游袁介虎先生,即发来图文信息:午后的台湾媒体,纷以新闻悼念大师。
我想起第二次“抱团台湾游”之际,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袁介虎先生做导览介绍,他讲到有幅字画当中有个“且”字,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当时我说,我读过李敖的文章《且且且且且》,就是说这个事的。李敖的文章认为,在甲骨文、金文中,表示男性生殖器的文字即是“且”,“古文‘祖’皆‘且’字”,到了小篆出现后在“且”字旁边加上“示”字旁,成为“祖”字。
李敖博闻强志,记忆力惊人,而我属于记忆力很差的人,但有一个情景,我记忆犹新:很多年前,在我家边上博库书城的大厅,我看到两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站着翻书,翻李敖的一本书,翻到一页,上面正是李敖讲自己在牢里看到两个美女的裸体照片后他自己的行为……这文章我之前看过,具体细节因小儿不宜这里略去;结果这两个小伙子当场笑而喊了一声:“李敖这个流氓!”估计李敖大叔听了会大笑。
【H】
李敖看似放浪形骸,实则脚踏实地。
李敖不仅写文章,而且上电视,在凤凰卫视开设了《李敖有话说》栏目,把他的搜集资料的功夫和一流口才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肯定的是,李敖的学问不是假的,而是真的;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不是虚的,而是实的。
他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常有连珠妙语,比如这些:
“有人以为现代文明取消了牛马,代替以汽车。殊不知现代人要先做牛马,才能坐上汽车。”
“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离婚。”
“谈恋爱是以自欺始,以欺人终;搞政治是以欺人始,以自欺终。”、
“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传奇人物自有他的弱水三千,而不止于一瓢;自有他的取舍,而不
同于世俗的得失。”
…… ……
【I】
晚年李敖住在台北阳明山的书房,过着很清净的时光。
我去过阳明山很多次,常常想这李敖大叔就在这山上,陈文茜家离他那里很近。我当然没有机会去会一会李敖,后来是通过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深入李敖之家的访谈之时,见到了李敖居所的场景。
印象最深的是,李敖对鲁豫说书放不下,剩下的放到他老妈那边的房子里了;还有就是他严控自己的饮食,比如花生米每次只吃3颗什么的;还嘲笑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大吃大喝,最后得胰腺癌死了。
李敖大约没想到自己也会罹患恶性脑瘤。
死亡是每个人都绕不过的,所以我们需要“向死而生”。
先是传来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关于“安乐死”的消息,她给儿子儿媳写了一封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然后就是李敖的,他发出一封“绝笔信”,他用一档网综《再见李敖》与这个世界告别:“想和我的家人、友人、仇人再见一面做个告别,你们可以理解成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后一次会面,‘再见李敖’之后再无相见。”
回到开头李敖那句名言:死不丢人,怕才丢人。
在一次演讲会上,李敖表示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台大医院,要求把他这个骨头架子吊在医院的骨科里。他说:
“因为你们恨我入骨,要是有人来看看我李敖就在这里,你们看到我终究露着骨气,所以,你们永远可以看到我的骨头,我的骷髅在这里啊。”

【A】
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平心说李敖。
【B】
2018年3月18日上午10点59分,李敖在台北安然辞世,享寿83岁。
李敖的家属是通过台北荣民总医院发表新闻稿的。
这一天是“二月二,龙抬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岁数从来不饶人。李敖年纪大了之后,病痛不少。他2003年就得了前列腺癌,动了手术,身体情况有所好转。2015年11月他得了肺炎,那次差点过世,他自认“跟死亡擦身而过”。2017年2月,他被证实罹患脑瘤,所剩生命不多矣,加上肺炎恶化,开始住院治疗。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儿子李戡也紧急返台,李敖在妻子与儿子的陪伴下与病魔抗争。到了这天,终于被死神带走。
台湾的文化大家,在余光中先生辞世之后,李敖终于也告别了。
面对死神,李敖的名言是:死不丢人,怕才丢人。
【C】
生于大陆,长于台湾,以笔为枪,谈古论今,嬉笑怒骂,幽默调侃,李敖驰骋台湾文坛半个多世纪。
李敖辞世,好友陈文茜以“哀。叹。”二字回应媒体,其词极简,其音极希,其念极深。
我见朋友圈刷屏。有赞有弹,两极分化。
“有才无德”说,“人渣败类”说,很快重现。圈友找出一篇学者傅国涌先生早先写的《李敖的真面目》,那是我当年看过的文章,说的是《文星》杂志创始人萧孟能与青年李敖的恩怨纠葛、官司成败,其结局是“李敖侵占罪名成立,入狱6个月”。其实,“李敖的真面目”准确的说法应是“青年李敖官司背后的真面目”。
对这个“真面目”,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与李敖有20多年交往、为李敖在大陆出版了多种书籍的李昕先生,作了翔实的澄清:其实李敖是为萧孟能的结发妻子朱婉坚打抱不平。李敖和萧孟能、朱婉坚三个人本是《文星》旗帜下的患难之交。当时萧孟能另有新欢,要移民而甩掉结发妻子朱婉坚。李敖觉得这太不公平,他认为萧孟能的财产,至少应该留一部分给朱婉坚。萧留下的财产,有字画和房产。字画,原本就是给李敖抵债的,不能再算是萧的财产。两套房产,李敖想转移给朱婉坚。可有一套房子的按揭只交了一半,李敖和正相恋的胡因梦商量,先把这套房产转移到她名下,把房款付清后再转给朱婉坚。这时萧孟能回来了,要拿回这个房子,李敖说,我已经替你还清了一半房款,你要拿回去,钱要还给我。但萧不肯,就告了李敖。最后李敖被判刑6个月。原本这个官司李敖是不可能输掉的,输掉的原因就在于国民党借机打压李敖。胡因梦迫于国民党不让她演戏的压力而做了伪证,这件事导致李敖和胡因梦离婚。1988年,台北高级法院撤销了原判,李敖获得平反。
另外还有论者则极言:“李敖是个以斗争为手段,以自由为面具,以知识为己谋利的刻薄聪明人,谈何大师;早年尚敢于斗争,后来则世故入骨,徒有表演。”
他的敌人说他“狂妄、张扬、跋扈、难缠、有才无德”,可是他的朋友说他“义气、豪气、侠肝义胆”。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8年1月出版了《李敖自传》,在微信公众号推文中说李敖:“他是著名的作家,台湾有名的政治犯,人人皆怕的诉讼大王;他是胡适的追随者,钱穆的学生,还是胡因梦的前夫,陈文茜的好友……”“他独坐书斋、独步文坛、独立抗争;他狂放不羁、锋芒毕露、风流多情;他博闻强识、皓首穷经、纵横捭阖……”
我感慨:即使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你把他所有的优点、好事集中起来,可以在报纸上发两个版面;同样这个人,你若将他所有缺点都集中写出来,也可以在报纸上发两个版面。
所以,面对不简单的李敖,我们需要平心而论。
青年李敖,是有不堪与人言者乎?晚岁出镜,在蔡康永等台湾名嘴的节目里搞笑,他确乎不是什么“斗争”了。
然而,对李敖洋洋三千万言的文本的评析,应该是第一重要的。
惜乎鲜见对此的批评者。
【D】
“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这是李敖处世的特点。
他嬉笑怒骂,自称“五百年内白话文写作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则属于“嬉笑怒赞”了,那是他为自己《独白下的传统》一书做的广告词,是故作惊人之语。他笑言:“中国现代作家学者,100年以后,有几个人能留下来?鲁迅算一个,胡适算一个,我算半个。”他还说,“台湾一共两件国宝,一件是‘故宫’,另一件就是我”,则是一个老顽童的典型玩笑。
《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当年大陆的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几十本,我大部分都买来了,有“堆积如山”之感。
李敖本质上是文化人,是作家,是杂文家。作家依靠文本立身。李敖写杂文、随笔、评论,也写小说,也写人物传记,也做历史研究,等等——原本饱学之士,确乎纵横捭阖。
他有很多著作给人印象很深刻,比如:《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李敖快意恩仇录》《胡适研究》《胡适评传》《孙中山研究》《蒋介石研究》系列,《蒋经国研究》《中国性研究》、《中国命研究》,等等。在台湾大学,李敖念的是历史专业,所以他其实是历史学者出身。
李敖在台湾还成立了李敖出版社,以出版李敖自己的书为主,也出版《胡适语粹》等书籍。我第一次在台湾买到《胡适语粹》,第一次看到“李敖出版社”字样,想着一个作家自己可以成立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出版社,然后就哗啦啦出书,我还是挺感慨的。
在台北,我还曾买了繁体字版的《上山•上山•爱》《虚拟的十七岁》。李敖这类虚实结合的作品,读起来也挺有味道。其实李敖好色而不淫。
读他的书,你不难明白:他所反对的,正是你所反对的;他所追求的,正是你所追求的。
【E】
在李戡眼里,父亲就是个叛逆大王。
李敖笑“敖”人生,笑“敖”江湖。他说:“我的一生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壮年的李敖,为文也好,处世也罢,让我想到的就是一只藏獒的形象。
李敖之敖,亦是藏獒之“獒”也。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厉害了,你的獒!
然而,在彼时的时代环境下,执笔如刀的他,宣扬自由主义思潮,反对国民党独裁,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奋斗,最终吃了“叛乱罪”而进了监狱。
其实,这也不足奇。台湾杂文家柏杨当年也是同样的命运。
这些话,反映了李敖的心声,呈现了他的性格:
“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强者,多不得好死。”
“前进的理由只要一个,后退的理由却要一百个。”
“在暗室里,我要自造光芒。”
“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
“我自己绝不做伪君子、烂好人、中立主义者。如果我不能训练朋友如何做朋友,我愿训练敌人如何做敌人。”
“奋笔争自由是争自由的第一步,也是争自由的最后一步。第一步在使今人觉醒,最后一步在使子孙觉醒。这两步都不可缺。”
“对我李敖来说,我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正义。”
…… ……
李敖特立独行,憎爱分明,怒骂嬉笑,桀骜不驯。很多人讨厌李敖是印象式的讨厌,反对李敖是印象式的反对,却不注意不在乎他所写的文本以及论著资料的丰富和架构的严谨。
李敖被称为“文化狂人”。
他竞选过“总统”,当然他是闹着玩的;在5个候选人中,拍照片时他一定要站在中间,而且说出种种理由,于是只好让他站中间。
他当过无党籍“立委”,即民意代表,2006年曾有一场精彩表演,仿佛行为艺术:他带着防毒面具、催泪瓦斯以及电击棒上“立法院”,阻挡“军购案”闯关。他猛喷催泪瓦斯,大闹了一把,把对手呛得拔腿逃离。
毕竟这都是闹着玩的,李敖并不是什么高官政客。“文化狂人”本质也还是文化人。窃以为,对于文化人的一些缺点缺陷,该批评的批评,该宽容的宽容。

朗诵:许  斌

意大利大弟弟的大儿子考上了博大

意大利大弟弟的大儿子考上了博大

意大利大弟弟的大儿子考上了博大——这里出现了四个“大”,分别关乎地域、亲人、晚辈和大学。
“博大”是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之简称。事实上之前我对博洛尼亚大学几无所知,此可悻悻地称之为“孤陋寡闻”“余生也晚”。
大约国人对该大学所知者也不多吧!我们比较知道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什么的,也比较熟悉巴乔、马尔蒂尼、托蒂、布冯这些“逆天”了的意大利球星,至于这博洛尼亚大学,拜托,不知道。
2017年暑假,我的旅居意大利的大弟弟徐惊雷,先是给我女儿徐鼎鼎发来微信信息,之后又把该信息发给了我,说的是他大儿子朗朗考大学的事儿:
鼎鼎,你好!叔叔想向你咨询一下,台湾有没有适合朗朗读的大学?公立的或者私立的大学。事情是这样的:朗朗想读的专业是语言翻译专业,主要是想读英语和中文,他的意大利语跟意大利人是一样的。他现在报考的大学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但是这个大学朗朗要报考的专业,每年报考的人数和招收的比例大概是十比一,能否考得进去还是个未知数。朗朗9月5号要去博洛尼亚参加入学考试了,考得进去是最好,如果考不进去,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跟他说意大利其他的大学也先报名一下,但是他都没有去报名,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
所以我也想到,如果朗朗进不了意大利的任何一所大学,那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他送到台湾去读英语和中文。所以我想向你打听一下,台湾有没有适合朗朗这种人读的大学。朗朗现在的中文水平仅仅是会说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话,汉字没有多少认识的。朗朗的身份,现在是意大利籍的。台湾那里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鼎鼎你如果知道一些情况,微信上回复一下叔叔。
我女儿在台湾读了四年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现在继续在台湾读研,是成功大学的硕士生,专业研究古典文学中的先秦文学。我的大弟弟在担心他儿子朗朗眼睛只盯着一个“博洛尼亚大学”,万一考不上怎么办。啊哦,那可不好办。去台湾上学算是旅居海外华人子弟求学的一个路径,但感觉对于生长在意大利、连回国次数都很少的朗朗同学来说,这事儿有点不靠谱。
好在,考上了!很顺利。面对那十分之一的录取率,可不容易。
在我家兄弟姐妹五个中,我是老大,如今就我一人生活在中国,另外两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已旅居欧洲多年,三个在意大利,一个在西班牙,他们的整个家庭全都在欧洲,已然欧化多年。在意大利的大弟弟是开小超市的,他希望下一代不要再是忙于“进货搬货卖货”,而读大学、读好的大学,就是一条从底层阶层上升的必由之路。很多年前看过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印象深刻。我们家当年是从贫困县的贫困乡——也就是穷山恶水里,使劲走出来的;到了国外的弟弟妹妹们,自己是为生存而奋斗的一代人,有了一代人的奋斗,才能让下一代“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生长于欧洲的下一代,必然会胜过父辈。好在孩子很争气,考上了不一般的博罗尼亚大学。大弟弟告诉说,这是一所老牌的名牌大学。我上网一查,才知道它是世界排名通常在200位左右的大学——这样,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在几位“大学生”中,朗朗同学考上的大学是排名最高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当年我是全家第一个考上大学的,那是在遥远的1982年,不过考上的只是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但从此走出了穷得叮当响的乡村,是乡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妹妹的儿子后来考上了温州大学;我女儿徐鼎鼎同学读的是台湾台南的成功大学,是非常好的一流大学,在台湾通常列在台湾大学之后——素有“北台大、南成大”之说,它在世界大学中的排名约为400名开外。
所以,考上“博大”,值得祝贺!
小弟弟徐春雷的女儿明年也准备去考博罗尼亚大学。
而我对博罗尼亚大学确实知之不多。意大利语属于小语种,中国去意大利留学的学生远远比不上去英美留学的那么多。好在现在资讯很发达,“愿闻其详”并不难,于是上网去查。
先看下有关博洛尼亚的介绍:
博洛尼亚(Bologna),意大利北部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34年,是欧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它位于波河平原南缘、亚平宁山脉北麓,是艾米利亚-罗马涅的首府,是会展之城、美食之都、学习之都、音乐之都、文化艺术名城;是商业中心、铁路枢纽、农产品集散地,工业以食品、纺织、皮革、汽车、农业机械等为主,始创的名牌汽车是玛莎拉蒂。城市中多有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墙、宫殿、哥特式教堂等古代建筑;人行道多以走廊形式修筑,故被称为“柱廊之城”。博洛尼亚拥有广泛且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被列为意大利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博洛尼亚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抵抗组织的中心,有无数爱国人士为祖国、为自由正义献出了生命。这里出产的举世闻名的名人巨多,比如有多位罗马教皇,还有著名的足球“光头”裁判科利纳等。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博洛尼亚是著名的会展之城。2017年11月4日,“博洛尼亚插画展暨50周年大师作品展”中国巡展来到杭州,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出,孩子们和家长们欢呼雀跃。我第一天就去看了,美到极致,让人流连忘返。博洛尼亚插画展被誉为插画界的“奥斯卡”,是全球最高水准的插画展。中国是意大利之外全球第二个举办这一展览的国家,该插画展2017年第一次进入中国大陆。而本届插画展是有史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77位插画家385幅作品在评选中脱颖而出。2017年是博洛尼亚插画展50周年,这次特别展出50年50位大师的50幅作品,涵盖了半个世纪的童书插画杰作。展出匠心独具,所有插画的画心高度都在1.2米,以儿童的视角布展,让孩子享受观看的特权。
在地图上,若把博洛尼亚市看作是人脸上的鼻子,那么米兰和威尼斯两个城市就是两只眼睛,佛罗伦萨则在嘴巴的位置。事实上我的小弟弟徐春雷一家就在博洛尼亚工作,所以这次他就为朗朗同学前来考学提供各种便利。

博洛尼亚大学差不多处于市中心的位置,这里的建筑因为古老而美丽。我不曾去过,搜一些网络照片观之,立马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这所古老的大学是如何之牛呢,从以下基本信息中可见一斑:它是欧洲第一所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近现代意义的大学,创立于1088年,至我写此文的2017年,已跨过了929年的历史。查阅中国编纂的《世界文明史年表》一书,收有以下介绍博洛尼亚大学的内容:
它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与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大学并称欧洲四大名校。
早在1158年,在听取了该大学四位学生的建议之后,皇帝费德里克一世颁布法令,规定了大学不受任何权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
在这里学习或执教的名人有:但丁、伽利略、哥白尼,数学家费罗,天文学卡西尼,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无线电之父”马可尼,在19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教授乔苏埃•卡尔杜奇,曾任意大利总理、欧洲委员会前主席的政治家罗马诺•普罗迪,等等。
在英国学者艾伦•科班所著的《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一书中,博洛尼亚大学作为“最早的大学”,被称为“学生型大学”。今天的该校拥有超过10万名注册在校生,是意大利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
…… ……
那么,全世界第一所大学,为何会在近千年前的意大利博洛尼亚诞生呢?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意大利的中部和北部,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开始突飞猛进;而城邦势力逐渐压倒封建贵族势力,成为意大利北部的主导。在杨益著的《不可不知的意大利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一书中讲到,商人、手工业行会、律师等职业兴旺发达,“他们与部分中下级贵族和广大市民联合在一起,自己选举执政,而不是和过去一样接受封建领主统治。这样,已经消失千年的古罗马时代的城市政治又出现了”;在公元11—12世纪,米兰、博洛尼亚、托斯卡纳、佛罗伦萨、比萨、热那亚等大城市纷纷独立自治,建立了一个个的城市国家。
在王军、王苏娜所著的《意大利文化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一书中,则直言“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和学术研究”,在行会林立的城邦共和国时代,从事学习和学术研究的人也与商人和手工业者一样,组织起行会,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由此大学诞生了。只是在它诞生之初,它是教授与学生的联合会,有些大学是由教授发起创立的,有些大学则是由学生发起创立的——
公元1088年,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城由学生发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自主选择教授,教授的薪水由学生共同支付;此外,他们还每三个月选举一次大学校长。最初,大学没有校舍,借用教堂或修道院上课。后来得到一些慈善者的慷慨捐赠,才修建起了校舍和贫困学生的公寓。博洛尼亚大学最著名的学科是法律和医学。
而著名学者朱学勤教授在一篇畅谈“何为真正大学”的文章中,讲到了一个更大更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基督教文明的影响:
公元5世纪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第一次大综合,把基督教由一个光是信仰的宗教,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宗教,一个讲道理的宗教。基督教越来越能够讲道理,讲究严格的理论推理,于是就有了最早的大学。两个月前,我去了西方第一所近代意义的大学,就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这所最古老的大学,有近一千年历史,还力图保持老样子,那些房子已经非常老旧了,实在撑不住,才搞一根水泥柱把它顶上,一些残垣断壁也都很好地保护在街上。这些大学干什么呢,要寻找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时赋予的规律、规则,一种抽象的道理,要寻找万物背后的Logos。
Logos,即理性的“道说”。寻找“抽象的道理”,看起来没用,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而基督教文明和大学文明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在博洛尼亚大学创办500多年之后,在1620年秋天,五月花号载着102名乘客——这些乘客多为清教徒,其中有贫苦的农民、工匠,也有契约奴——从英国来到新大陆;这些陆陆续续到来的人们,在查尔斯河畔也弄了个“剑桥市”,并于1636年在这里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即后来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朱学勤说:“因为五月花上的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第二年以最大捐赠者名字命名为哈佛……160年后才建立了美国和美国宪法。”
大学的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学才是真正的“人造太阳”。没有大学文明,人类将会怎样?那大抵就是个“侏罗纪公园”。所以,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感谢先人创办了大学,以大学文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读那些真正的大学,看起来是“无用”,但还是那句话——“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当然,现今我们的青年学子出国留学,唯美国为首选,能被哈佛大学录取那是最大的光荣与梦想,不太去想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怎么回事。尽管没有趋之若鹜,那儿多少还是有一些中国留学生的,在一个有关意大利语的微信公众号上,我看到有留学生对博洛尼亚大学的生动介绍,比如这个片段,小标题是《课本?不存在的》:
不同于国内纸制品的廉价,在意大利,不论是打印、复印,都是成倍的价格,因此想要得到课本,需要购买二手的,或去书店预购,或者狠心一跺脚,整本复印下来。在学院旁的复印店,你只需要告诉店主你是哪个教授的学生,他就能把该教授要求的所有书本都给你复印装订好。不过费用嘛,也是不低的,中等厚度250页左右的书一般在10欧左右。
因此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书本都是按照教授而不是专业的标准。每当专业换了教授,可能本专业的课本、考试要求、考卷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向前辈们请教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是哪个教授哦!
跟许多欧洲大学一样,博洛尼亚大学也是“宽进严出”,顺利毕业可不容易。难怪市中心地标建筑一高一低的著名“双塔”有个传说:当地的大学生如果登上高塔,就毕不了业。所以学生们都是在完成毕业仪式之后才去登塔。
朗朗同学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就读后不久,我大弟弟发来信息说:“接到朗朗电话,他拿到在博洛尼亚大学的第一学年的奖学金,他所在的校区今年的新生有80多人可以拿到奖学金,他排名在第35个。这一学年他的奖学金有5000多欧元。奖学金的发放,主要依据两个条件,一是高考成绩,二是家庭收入。”
大学是你们年轻人的。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旁观者”而言,萌动的只是去旅游的心。去意大利旅游,都知道要去威尼斯、比萨斜塔、古罗马大斗兽场,那么,是不是可以去一趟博洛尼亚和博洛尼亚大学呢?大学留下的文化、文明和精神,也可以是属于我们的。至少,可以去看看那些设在古老的哥特式建筑拱廊穹顶之下的教室、图书馆,在那些历经沧桑的石板路上骑骑自行车,到那著名的街区Zamboni去走一走,去逛一逛街口那富有特色的跳蚤市场,或者在午夜十二点感受Zamboni的人声鼎沸,以及去学生广场用目光找找年轻的意大利帅哥美女大学生……
此刻,我在网上点开一款地图,很方便地抵达了意大利,将博洛尼亚市区放大,或者缩小,都很轻松。世界其实不大,地球当然很小,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也就这么些人,人类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共同体,通过大学文明的不断熏陶,共同走向进步,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远看欧洲地图,那欧陆仿佛是个匍匐下来的人,脑袋是西班牙葡萄牙,肩背是法国,拱得最高的部位是德国,心脏地带是瑞士,前脚是意大利,后脚则是希腊——它们踩着的是蔚蓝拍岸的地中海。人类若无腿脚,当然无法前行;意大利是走向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希腊是拥有“西方文明摇篮”雅典的希腊,这就是走过人类文明历程的两条强劲有力的腿。
今天的真正的大学,理应源源不断地从这些历史文明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
正是大学和大学文明,让一代代青春学子找到了岁月的万丈光芒!

朗诵:王紫璇

“阅聆•R&L”是由杭州图书馆文献服务与出版部推出的一份图文并茂、声乐悠扬的文学杂志。在这里,我们将文字用图片形象化,将作品用声音立体化。你可以快乐阅读,也可以微笑聆听。
本期音频作品由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提供。该团队成立于2005年8月,由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同学组成,曾参与讲解浙江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图片展、“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ADM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暨生活创新展、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无障碍电影等等。团队曾获得2018年“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称号、浙江自然博物馆优秀服务志愿队伍称号以及浙江传媒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青春志愿,与声同行,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秉持着“奉献,真诚,忘我”的志愿精神,充分发挥播音主持的专业优势,将继续致力于各种志愿活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