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阅聆•R&L 2022年 第二期

电子杂志文学2022-01-24
1145

Contents

开篇:为什么乱世多奇葩?---------06

曹操:内心戏超多的影帝------------08

孔融:晚景凄凉的童星---------------14

荀彧:被逼死的制片人---------------16

贾诩:乱世最毒阴谋家---------------18

曹丕:爱吃葡萄的小心眼------------20

曹植:从站着唱歌到跪着叫哥------22

刘协:一个花瓶的自我修养---------24

关羽:谁给二爷加这么多戏---------26

目录

作者简介---------------------------------04

袁绍:演艺世家的票房毒药---------10

祢衡:三国第一弹幕侠---------------12

【策 划】:编辑与出版部
【主 编】:吴一舟
【编 辑】:陶 琳
【配 乐】:周悉妮
【设 计】:黄 菲
【校 对】:黄 菲

开篇:为什么乱世多奇葩?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王老师在老王撩历史的前两季,用三十个成语为大家解读了先秦时代,又用五十个谜题解密了秦汉帝国,今天,王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进入精彩的魏晋南北朝。
这段历史也被很多人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但其实我们熟悉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等故事,都应该算是汉末的历史,三国真正开始的时间很晚,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挤下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立国号为魏,至此才正式开启了三国时代。之后刘备继承了汉的国号,但他建的国只在四川那块地方,所以被后世称为蜀汉。大家提到三国第一反应都是魏蜀吴,其实人家刘备从头到尾都说自己叫大汉,从来不叫蜀国,因为他一直自称是汉室正统刘皇叔么,所以电视剧里放的什么一面大旗上飘着个“蜀”字,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这对刘皇叔来说就跟打脸一样。再说回来三国的最后一个国家,孙权建立的吴国。三国这三个国家,其实是曹丕第一个称帝,刘备在他称帝后的第二年称帝,孙权则是在刘备称帝后八年才建立了吴国,这时候三国并立的局面才最终形成,而曹操、曹丕、刘备此时都已经死了。三国并立的时间也很短,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公元266年曹魏被西晋取代,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重新统一中国,看起来轰轰烈烈的三国历史,其实一共才60年的时间。
本季我们要讲的就是从曹丕代汉到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统一中国这一段将近300年的乱世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称魏晋南北朝。当然,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三国人物,我们也会在开头作为背景板出现。
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各路有点实力的野心家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些政权大多割据一方而且短命,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由于成立的国家太多,导致连国号都不够用了,只能你用完了我接着用,以至于后世的历史研究者只能在这些相同的国号前加一个定语以示区别,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这样的一母同胞,也看到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这样的孪生兄弟,但其实这些政权,根本不是同一拨人,甚至不是同一民族所建立的。

由于这一时期政权林立,战争频繁,传统的秩序荡然无存,每个人的生命都朝不保夕,所以大家都觉得既然指不定哪天就挂了,何不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因此这段长达三百年的乱世中,各种款式的奇人异事那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你可能不知道,在戏精集中的三国,曹植没写过七步诗,诸葛亮没唱过空城计,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嵇康也不是精神分裂的非主流。
你可能不知道,在拼命作妖的两晋,有智商为负的晋惠帝,有颜值和才华都不在线的皇后贾南风,有过度炫富被杀的石崇,也有因为长得太帅被粉丝围观致死的卫玠。
你可能不知道,在疯狂奇葩的南北朝,熊孩子比神对手还可怕,皇帝也可以披上袈裟,酒精中毒的感觉很潇洒,亡国之君也可以每天笑哈哈。
除此之外,这段历史中,还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池塘生春草的谢灵运,有画龙点睛的顾恺之,还有写字换鹅的王羲之,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们一个好玩的知识。
虽然魏晋南北朝只有短短三百多年,却是上接秦汉帝国,下启隋唐盛世的重要转折点,这里有英雄,有名士,有奇葩,有怪咖,这里有魏晋风度,有乱世情仇,有英雄争霸,有名士风流。
接下来,王老师将用60个魏晋南北朝最特别、最有趣的代表性的人物,串起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带大家一览魏晋南北朝的奇人异事。

曹操:内心戏超多的影帝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公元220年,一代奸雄曹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却在临死前留下了这样一段遗言,大意就是,我死后一切从简,大家该干啥干啥,我手里还剩了点熏香给我的妻妾们分了吧,拿来祭祀怪浪费的,还能卖点钱,让她们平时学着做点衣服啊鞋子什么的也能养活自己《遗令》。这就是成语“分香卖履”的由来。
曹操这一生一直被骂“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说他“欲废汉自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临死前难道不应该为自己辩解几句,至少也得喊两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口号吧,怎么这临终遗言这么朴实,甚至还有点絮絮叨叨、婆婆妈妈呢?
其实,曹操的内心戏,本就不需要用台词来表现,因为他本人就是个影帝,他的一生都在扮演一个一心要取代汉朝的“忠臣”。那么,曹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代汉”的心思呢?他从一开始就是处心积虑的吗?不,我们的一代奸雄、看似冷血大叔的曹操,曾经也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
故事回到公元174年,当时19岁的曹操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在首都边上的一个县里当公安局长,而我们的曹局上任后严格执法,专门收拾权贵,当然,没多久就被权贵们撸下来了,后来他又调任中央,成天给皇帝提意见,也总是遭到无视,这时候的曹操明白,这个朝廷是救不了了。
公元190年,曹操参加了好朋友兼发小袁绍组织的正义联盟,一心想要打倒邪恶BOSS董卓,拯救天下,却看到这群所谓的“天下名士”每天除了喝酒开爬梯就是内斗捅刀子,全是一群怂货,于是曹操才明白,这帮名士也是靠不住的。
既然朝廷救不了,名士靠不住,那就靠我自己吧!之后的几年,曹操就憋着劲儿默默发展,不断壮大自己的地盘,终于,一个绝好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董卓死后关中大乱,原先被董卓绑架的汉献帝逃回了洛阳,但堂堂天子却像乞丐一样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于是曹操在谋士荀彧的建议下,决定把皇帝这块金字招牌抢到手,这样自己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都,也就是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这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事件。
虽然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其实最开始皇帝和曹操的关系还是很和谐的,曹操给皇帝盖房子找妹子,供应饮食,还帮他重组政府,对外征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重建天子的权威,汉献帝也授予曹操相应的权力,让他做任何事都名正言顺,双方互惠互利,日子过得都挺滋润。但好景不长,皇帝这种生物,是离不开权力的,汉献帝当年颠沛流离惨出天际,对救他的曹操自然是感恩戴德,可他一旦生活无忧,那作为帝王,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双方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
公元200年,当曹操和袁绍的争霸战即将打响,局势最紧张的时候,“衣带诏”事件发生,汉献帝董贵妃的老爹董承,号称手里有汉献帝写在衣带上的血书,联合了一批人想要干掉曹操,结果失败被杀,连怀着孕的董贵妃都没能幸免。按史实的记载,其实这份所谓的“衣带诏”并不存在,但要说这事汉献帝一点儿没参与,估计谁也不信。
只不过曹操还需要皇帝这块招牌,而且当时打倒袁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事件的真相也就无所谓了。不过曹操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你个皇帝还真是不知好歹啊,就算不念我当年救驾的功劳,你就不能稍微有点脑子么,在我和袁绍打仗这么关键的时候拖后腿,当年袁绍可是想废了你立别人当皇帝的啊《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袁绍要是赢了还有你好果子吃吗?
这时候曹操才悲哀地发现,皇帝这种生物是无法驯服的,只要你的力量威胁到他的存在,哪怕是再弱小再窝囊的皇帝,也随时可能反咬你一口。

所以公元204年,曹操彻底打垮袁绍集团后,便将自己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重镇邺城,也就是今天河北临漳县和河南安阳市一带,并且曹操还带走了大部分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只给汉献帝留下了一个空壳朝廷。
第二年,曹操的官职变成了冀州牧,就是冀州的最高长官,将富庶的河北地区抓在了手里,从这时候开始,曹操准备全力经营自己的个人地盘了。
公元208年,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准备对南方的诸侯下手了。他一边着手训练水军,准备南下作战,一边改革中央官制,恢复了西汉的丞相制度,并且毫无悬念的成为了大汉的丞相。
要知道,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皇帝为了能自己一个人说了算,就不断地打压丞相的权力,后来干脆取消了丞相这个职位。而曹操这时候恢复丞相制度,很明显,就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成为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人。拥有了如此高的权位,要是再能凭借武力统一全国,那这个天下第二更进一步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但是很可惜,赤壁之战,不擅长打水仗的曹操大军干了件蠢事,把战船连一起,结果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烧了个底朝天,基本断送了曹操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的可能。在外有强敌、内有猜忌的情况下,曹操给全天下写了封公开信,叫《述志令》,信里说我年轻时只想当个好官,是乱世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要没有我这么多年来的东征西讨,这天下称王称霸的不知道得有多少。这话说的霸气,但也的确是实情,这样的乱世里,有了曹操不一定更好,但没了曹操却一定会更糟。这是曹操最后一次真情流露的本色演出,之后我们的曹丞相虽然仍带着大汉忠臣的面具,内心却再也不是那个热血爱国青年了。
因为就在同一年,曹操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喊出了只要你有才,就算在外当官受过贿,在家和嫂子偷过情我也照样录用你的口号,表面上的确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但这也是对中央政府传统选官制度的巨大冲击,摆明了是在挖皇帝的墙角。
公元212年,曹操又自导自演了一出册封自己为“魏国公”的大戏。这个魏国公不是那种光拿工资没实权的虚职,而是拥有完整主权和疆土的独立国家,就相当于在大汉这家总公司里切走了一大块资产单独成立了子公司,虽然名义上魏国子公司的曹总应该服从大汉总公司的刘董事长,但到底谁说了算,这不明摆着么。后来曹操的女儿还成了汉献帝的皇后,曹总又成了汉献帝的老丈人,这以后要是子公司反过来收购了总公司,不也是一家人的事么。
公元216年,曹操再进一步成了魏王,享受的待遇和天子已经没有区别了,眼看着就差最后的临门一脚了。但他的称帝之路却遭到了一次打击。公元219年,西边的汉中落入了刘备手中,南边的襄阳和樊城两座城也被关羽包围了,曹操终于认识到,身边的敌人还是很强大的,此时迈出篡汉的最后一步并不合适。所以当他接到孙权劝他称帝的书信后,大笑着给手下传看,说这是孙权那小子,想让我火烧屁股啊《魏略》!曹操手下也有人劝他干脆称帝得了,但曹操却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魏氏春秋》”。那意思就是我要是能当皇帝,只能等儿子追封我了,就像当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后,追封自己老爹周文王一样。
所以回到开头曹操那封遗书,之所以那么朴实平淡,就是因为曹操早已料到自己的结局,他死后,儿子曹丕一定会称帝,也会追封他为皇帝。那么这时候再讲什么天下大事豪言壮语反而没啥意义,说点儿平常的倒是体现了他对家人的眷恋,这也是一个临终老人的正常心态。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袁绍:演艺世家的票房毒药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作为汉末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一代霸主,曹操一生的敌人有很多。但有一个人和曹操的关系却最特殊,他是曹操的发小,后来又当了曹操的领导,一度也成了曹操的盟友,最后却变成了敌人,这个人就是袁绍,一个出身演艺世家,手握一手资源却总拍烂片的票房毒药。
很多人对袁绍的印象,都来自于《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他的评价,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意思就是袁绍这个人叫得凶,胆子小,心眼多,决定少,想干大事却豁不出去,看见小利却不顾性命,哪配称英雄呢。
不要以为小说都是瞎编的,历史上曹操还真是这么说的,他说袁绍这人,志向远大但水平有限,外强中干还心胸狭窄,兵力雄厚但指挥太次,将领虽多但人心不齐,他那些土地和资源,早晚都是送到我嘴边的一道菜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那么这位被曹操无情吐槽的发小袁绍同学,到底有多菜呢?
其实袁绍一出场,就自带主角光环,能力强,品德好,长得也帅《英雄记》,还出自东汉最显赫的家族“汝南袁氏”。这是一个四世三公,人脉关系遍布天下的顶级政治家族《三国志·袁绍传》。“三公”指的是东汉中央政府最高的三个官职,相当于国家总理差不多,“四世三公“可不是只有三个人,从袁绍他太爷爷那辈儿开始算,这老袁家连续四代人就出过五个国家总理,背景有多雄厚,人脉关系有多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所以袁绍一出道,就有资格参演一部融合了后宫暗战、皇位争夺、阴谋暗杀和武打动作等诸多元素的史诗巨制——董卓之乱。大致的剧情是,汉末外戚和宦官一直轮流夺权,当时担任司隶校尉的袁绍和外戚大将军何进就商量着,想要把宦官全都干掉一个不留,但缺少正式的手续,于是袁绍就出了一个馊主意,让远在西北凉州的军阀董卓来首都帮忙操刀,结果董卓还没来,两拨人自己先打起来了,何进死了,太监们也死光了,这下外援到了,活却干完了。对于董卓来说,这来都来了,那总不能白忙乎吧,于是他摇身一变成了洛阳城里的新老大,不但欺负百姓,连天子都被他废了一轮,让整个中央政府威信扫地,各个地方诸侯也趁机跑出来圈地盘。所以说把董卓这条恶狼引到首都的袁绍,才是开启整个汉末三国乱世的第一人。
不过在这部戏里,董卓这个反派的戏份太多,袁绍基本没什么出场镜头,所以他又马不停蹄地参演了第二部戏——讨伐董卓。这次袁绍给自己套上了主角的光环,成了讨董联盟的首领,连曹操都只能给他打下手。不过可惜这个联军从上到下既无战斗能力也无战斗欲望,整天坐在一起没心没肺地吃吃喝喝,顺便尔虞我诈窝里斗,硬生生把热血战争片拍成了狗血职场剧。
但不管怎么说,这时候的袁绍已经算是一线明星了,也有权利挑选剧本了,所以他拒绝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剧组的邀约,对流落在洛阳的汉献帝不屑一顾,可没想到却被发小曹操捡了个大漏,曹操一下子成了名义上的皇帝代言人,级别和官职还爬到袁绍头上去了。
袁绍看到自己没瞧上的剧本反而票房大卖,心里很不爽,所以就动用手头上所有资源,用全明星阵容出演了史诗级古装战争大片——官渡之战,出兵十万打曹操。没想到这一仗又被曹操逆风翻盘,袁绍输得一塌糊涂不说,没多久还把自己的命也给搭进去了。在他死后,因为继承人问题没安排好,三个儿子打成一锅粥,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反而成就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这么看来,袁绍在前期获得的资源和装备,其实都是给曹操攒的啊!
说到这里,我们来分析下啊,袁绍明明握着一手好牌,为什么会打得稀烂呢?他真的只是一个除了出身好一无是处的蠢材么?

我们把历史的进度条稍微往回调一下,仔细看看事件发生时的一些细节。
袁绍出身好这不假,但很尴尬的是,他虽然是家里的大哥,母亲却是个保洁阿姨《典略》,家族真正认可的嫡长子是他的弟弟袁术。听听这人设,一个出身低微却努力向上的庶出哥哥,一个正妻所生却傲娇自负的嫡出弟弟,这哥俩的日常就能拍一部一百集的豪门恩怨剧了,而现实他俩的关系也的确差得要命,弟弟袁术看到很多人都支持袁绍,气得破口大骂,你们这群不长眼的,不来效忠我,却要去巴结那个奴才的儿子!袁绍也不甘示弱,和曹操联盟,直接在战场上把弟弟袁术打得丢盔卸甲,毫无亲情可言。所以说袁绍出道虽然头顶家族的光芒,但出门打拼还得靠自己,家里人不拖后腿就算不错了。
再说袁绍这一生最大的败笔,引董卓进京来杀太监。他找董卓一是因为董卓够凶够吓人,二是因为董卓是当年袁绍的叔叔提拔起来的,袁绍觉得他应该算自己人。可惜没想到董卓丝毫没有感恩戴德的想法,而且凶残得无法沟通,直接靠武力把持了朝政,立了汉献帝,逼得袁绍混不下去,只能跑到东边去组织人手讨伐董卓。
而袁绍之所以没有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剧本也是有原因的。袁绍是讨董联盟的盟主,这也是袁绍最大的政治资本,但这个联盟建立的前提就是反对董卓和他立的汉献帝。如果袁绍参与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要承认汉献帝的天子身份,这和袁绍的立场是冲突的,所以这个剧本再好,袁绍也演不了。
最后说官渡之战,当时袁绍虽然有十万大军,但手下是分成两派的,一派是他在河北提拔的本地派,另一派是从河南北上的外来派。这两派内斗严重,经常你说东我就说西。偏偏袁绍还是个缺少决断的人,总是在两派中来回摇摆。官渡之战前,河北派提议接回汉献帝,河南派就主张另立中央,河北派说应该和曹操打持久战,河南派就高喊和曹操速战速决,等到战役开打,河北派建议增兵保卫自己后方,河南派就出主意派兵偷袭敌人后方,总之是怎么拧着怎么来。
后来两派内斗越来越严重,河北派借口说河南派代表许攸的家人犯了罪,把许攸一家子都关进了监狱,逼得许攸在前线直接叛逃到曹操那里,还献上了袁绍粮仓位置的情报,于是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候,袁绍的粮仓就被曹操带人烧个精光。
军粮没救回来不说,两派还接着拧,河南派的另一个代表郭图不停说河北派名将张郃的坏话,终于逼得张郃也带兵投奔了曹操《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袁绍这边人才损失惨重,这才造就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奇迹。
所以总得来说,袁绍的出身给了他初始的资源,但这份资源也限制了他日后发展的戏路,再加上其本人格局有限,领导能力一般,输给曹操也在情理之中。
袁绍和曹操从发小到盟友再到宿敌,虽然彼此敌对,但也算惺惺相惜。曹操平定河北后,还去袁绍的墓前痛哭祭拜,又给袁绍妻子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当年的大哥也算够意思了。倒是袁绍这个大哥反而没那么讲究,官渡之战前还专门找人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把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不过曹操倒是没记仇,后来还重用了这个骂他的人。说到被骂,曹操的经验大概是非常丰富了,据说曾经有一个人还光着屁股当面把他骂了一顿,曹操也没杀他,这个人是谁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一期再见。

祢衡:三国第一弹幕侠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在历史上骂曹操的人不少,敢当面骂曹操的却不多,因为曹老板可不是什么慈悲为怀的主,不过,历史上有一个人不但骂了曹操,还是光着屁股骂的,这位勇气可嘉的传奇人物是谁呢?他就是三国时代第一弹幕侠,出场自带吐槽效果,走哪喷哪,见谁喷谁的祢衡。
祢衡,字正平,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脑子好,学习好,文采好,口才更是一流,放到今天绝对是个三好学生,胳膊上别三道杠的天才儿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听的夸奖太多,养成了祢衡自我感觉良好的性格,总觉得别人水平不如自己,关键他不止心里这么想,嘴上也这么说,偏偏他口才和文笔又好,所以说出来的话那叫一个尖酸刻薄,能把人怼得心脏病发《后汉书·文苑列传》。
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了许都,这里就成了新的政治文化中心,于是一大群天下名士也跟着汇聚到这里,我们的祢大才子也算个知名人士,所以他揣着一块刻有自己名字的木牌,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找工作的简历或名片,来到了许都,此时的祢衡觉得凭自己的绝世才华,你们要是哭着喊着给我个高官厚禄什么的,我倒是可以考虑一下的。
但现实的打脸来得太快,祢衡在许都晃了好久,以至于后来木牌上的字都看不清了,也没找到工作。当时就有人问祢衡,说你想找工作,怎么不去找陈群和司马朗面试呢?或者找找荀彧和赵融也行啊。陈群、司马朗、荀彧和赵融这四位,都是曹操手下重要的文臣幕僚。陈群当时主管的就是人事招聘工作,相当于大公司的人事总监;司马朗则是曹操的政务副手,他还有个更有名的弟弟叫司马懿;荀彧,既是曹操最顶级的军师,也是名义上的政府总理;赵融的知名度虽然差点,却也是和曹操同时出道的前辈高人。
但是我们的祢衡同学却白眼一翻说,切,我怎么能和陈群、司马朗这种杀猪卖酒的低端人交往呢!至于荀彧,他这张脸倒是可以拿来做祭祀时候的面具,赵融胃口挺好,最适合去管理食堂。你看,祢衡这一开口,就把四位大咖得罪了个遍,陈群、司马朗都是出身名门,当然没做过杀猪卖酒的事,祢衡就是以这个职业来形容这俩人在他看来都是很低等的。而荀彧因为长得帅,就被他说“借面吊丧”,意思是虚有其表,赵融长得胖,又被比作食堂经理,总之面都没见过四个人,到他嘴里全被黑成狗。
而且除了这几个,祢衡对其他的名士也是各种喷。当时的文化人交往,都是尊称彼此的官职或者名号,比如人家叫张三或李四,你得叫人家张科长或者李处长,而祢衡却一张嘴就叫人家阿三,或者小李,完全不知道尊敬两个字怎么写《典略》。
不过祢衡也不是没有要好的人,孔融和杨修就是他的好朋友,祢衡是弹幕狂人,孔融是让梨圣人,杨修是猜谜达人,全都是智商拔群但情商欠费的主,这三位能凑成一个朋友圈,也充分证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件事的确历史悠久。
虽然是经常一起玩的好朋友,但也不妨碍祢衡开启弹幕侠技能,进行无差别攻击,他经常说,孔融配当我大儿子,杨修配当我小儿子,至于其他人么,呵呵,简直不值一提。要知道孔融比祢衡大二十多岁,都算得上是忘年交了,真是我拿你当朋友,你却拿我当儿子啊。不过孔融依然欣赏祢衡的才华,一直拼命向曹操推荐他。
曹操看孔融的面子上,于是决定让祢衡来面试一下,没想到祢衡却瞧不上曹操,不但在规定面试时间放了曹操鸽子,还到处说曹操的坏话。这事儿被记载了史书上,不过书里倒是没写他骂了什么,但猜也能猜到,无非就是老三样,说曹操宦官出身无才无德,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真不要脸之类的。
曹操听说后非常生气,就让祢衡去担任宫廷乐队中的敲鼓手,虽然也是个有编制的正式员工,不过是最低等的公务员,曹操是想用这种方式来羞辱祢衡。
没想到,祢衡还真去做了这个鼓手。在一次正式的公务宴会上,祢衡正在敲鼓,你别说,敲得还挺不错。正当大家陶醉在音乐中时,曹操手下一个小官站出来给老大出气,说,你!那个敲鼓的,大家都穿制服,怎么就你例外呢!
的确,乐队的人都有专门的制服,只有祢衡穿着自己的衣服。面对当众的呵斥,祢衡说哎呀,没穿制服啊,好我这就换。于是就当着满座宾朋的面脱了个精光,光着屁股在曹操面前晃了半天才把制服换好。曹操本想羞辱一下祢衡,没想到祢衡这么不要脸,倒是让他给羞辱了。

这可把孔融给急坏了,苦口婆心给祢衡做思想工作,你就算不想当官,也别得罪曹操啊。祢衡就说,行我给你个面子,我去给曹操道歉。孔融马上告诉曹操,说祢衡有精神病,他这就来跟你道歉。曹操听了也挺高兴,吩咐看门人说要是有客人来访马上告诉我。结果这一等就是大半天,最后祢衡来是来了,却穿着家居服,手里还拿着个大棒子,到曹操门口就用木棒敲着地面,打着节奏骂了一段freestyle,可能由于内容过于犀利恶毒,后世的史书为了照顾曹操的面子干脆没有收录。后来戏曲艺术将上面两段剧情合并,成了京剧中著名的一出戏——“击鼓骂曹”。
不过当时祢衡的言行确实是把曹操鼻子都气歪了,你要是瞧不上我你别来啊,你来我这找工作还对我又骂又损的,有病吧你!但此时的曹老板正是创业初期,还得攒人品,赚口碑,心里再憋气也不好对祢衡下黑手,所以干脆把他推荐到荆州的刘表刺史那去了,眼不见心不烦。
而祢衡到了刘表手下,也的确是发光发热,基本上整个团队的文案工作都被他一个人包了,有一次祢衡不在单位,刘表试着和其他人起草了份公文,结果祢衡回来后一看这写得神马玩意狗屁不通,当场就把刘表写的文章给撕了然后丢到地上,自己重写了一份,当然,确实比刘表写得好。不过人家刘表毕竟是领导啊,你一个秘书,这么不给领导面子,文采再好也留不住,于是没多久,祢衡又被扔到江夏太守黄祖那了。
祢衡在黄祖那工作也是非常优秀的,黄祖看了他的文章就拉着他的手说,诶呀,你这写得太好了,每次都写到我心坎里,就是我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啊!
按理说这回祢衡能在黄祖这扎根了吧,可没几天他老毛病又犯了,有一次黄祖在大船上请客吃饭,在这种人情面子的场合里,祢衡作为黄祖的下属不帮领导说几句场面话也就算了,闭嘴总可以,结果他偏不,左一句右一句地怼黄祖,后来怼得黄祖也怒了,两人就开始对骂,结果祢衡来了一句,你个死老头,瞎巴巴什么!黄祖一听大怒,喊人要打祢衡,祢衡大概以前是怼领导怼习惯了,想想骂你死老头怎么了,曹操刘表我都骂过,还怕你不成,于是他接着还嘴。
结果黄祖可能是喝大了,也可能是怒气值爆表,就下令把祢衡拉出去砍了。不过很快黄祖又有点儿后悔了,想要收回命令。手下的人却回报说,来不及了,祢衡已经死了。原来除了黄祖这个领导,祢衡的同事们平时也都被他怼过,烦他烦得要死,一听说黄祖要把祢衡宰了,办事效率那叫一个高,生怕黄祖反悔,立刻开通绿色通道,一切行政审批手续全免,雷厉风行地就把祢衡给砍了,一秒钟都没耽误。
如果说一个人,在第一个团队里干不好是怀才不遇,在第二个团队里干不好是遇人不淑,但第三个,第四个直到第N个团队都觉得你的才华抵不上你带来的负面影响,那究竟是谁的问题呢?
祢衡有才是不假,但他的一张嘴却配不上他的才华,不管是当年的曹操还是现在的我们,都不需要这样只会喷人毫无建设的弹幕侠。但是很可惜,魏晋南北朝的乱世里,空谈误国的名士一抓一大把,祢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一期再见。

孔融:晚景凄凉的童星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三字经》里面有句话叫“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朋友四岁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梨,孔融小朋友每次都拿最小的,于是大家就好奇问他,你是不喜欢吃梨吗,怎么总拿最小的啊?小孔融奶声奶气地回答,我年龄最小嘛,所以就应该吃最小的,把大的让给爷爷爹爹哥哥们吃。这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孔融家传》。现在很多家长也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小朋友要懂得孝敬长辈,谦让礼貌。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几千年来以孝顺闻名的孔融小朋友,长大后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杀了,这到底是什么个情况呢?
孔融,字文举,他的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这家庭出身,简直自带圣人光环。而孔融小时候除了人品好会让梨,智商也是远高于同龄的其他小朋友。
汉末有个文化大咖叫李膺,很多人都想登门拜访获得他的接见,但实在是报名的人太多名额太少,所以能见到李膺的,都被称为“登龙门”,简直可以吹一辈子。
小孔融当时才十岁,也想拜访李膺,于是就自己一个人跑去跟李膺家的看门人说,我是李家的亲戚,来串门子的,于是看门的就让他进去了。可进去后李膺看到他却说,诶小朋友,我们认识么?咱是什么亲戚啊?
小孔融不紧不慢地回答,当年我的祖先孔子曾拜访过李先生的祖先老子,这么算起来,我和李先生可是几百年的老交情了。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这是肯定的,老子虽然叫李耳,是李姓的祖先,但李膺是不是老子的直系后人,这个就不好说了。孔融的回答既给自己来找李膺作了个合理的解释,又在无形中显示出李膺血统的高贵,这样机智的回答,让当时在李膺家的宾客都连声称赞小孔融真是聪明。
但也有人对小屁孩抖机灵不感冒,有个客人就讽刺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啊。意思是别看小时候挺机灵,长着长着也许就长歪了呢。
这话还没落地,小孔融马上接了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就是说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这句话表面上看着像是夸人,其实却是反讽这个人长大了可真不咋地《世说新语·言语》。小孔融这么快的反应和凌厉的口舌,把李膺都逗笑了,他称赞孔融长大后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孝顺的名声,聪明的脑袋,还有前辈高人的赞许,孔融简直就是童星出道,光芒万丈。但在乱世中,光有名声和才华没用,还得有做事的手段和情商才行,只可惜这两样孔融都没有。
从小就知道让梨的孔融,长大后也是个耿直BOY,凡事都坚持原则。结果当官没多久就因为得罪权贵,被打发到经常叛乱的北海国去做国相,也就是今天山东昌乐附近。作为文化名人,又是孔子的后人,孔融在当地开展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是一把好手,但是面对叛军就有点不太行了,经常被打得丢盔弃甲。
当时中原地区最强的军阀就是曹操和袁绍,孔融的幕僚就劝他投靠这两人之一,但孔融这么有原则的人,哪能瞧得上袁绍、曹操这样的野心家呢,他不但拒绝了这个建议,还把出主意的幕僚给宰了。不要以为文人就不会杀人啊。
孔融一直觉得自己是圣人之后,当然要匡扶汉室,还天下一个太平了,但理想很崇高,现实很打脸,公元196年,袁绍的儿子袁谭进攻北海,孔融的军队被打得只剩几百人,士兵们已经开始近身肉搏了,敌人的弓箭像暴雨一样射来。战局都危险到这种程度了,孔融却还淡定地靠着桌子读书,谈笑自若跟没事人一样,很有点他祖宗孔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范儿。可惜这装酷也没装到底,到了晚上城池被攻破,刚才还在凹造型的孔融竟然一溜烟跑了,连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带走。
正好这时候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都,曹操需要组建新的政府班子,就把孔融召到中央来当官。可孔融从没把自己当成曹操的下属,他想着我可是童星出道,你曹操算个什么咖竟然来领导我?而且孔融立志要做大汉的忠臣,又怎么能看得惯曹操的权臣做派,所以总是和曹操作对。

当时荆州刺史刘表,不给中央政府上供交钱,还擅自祭祀天地,要知道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祭祀天地,刘表这摆明了就是想搞事情啊。于是朝廷决定要曝光刘表的忤逆行为,号召全天下一起来diss他。可孔融却表示反对,说为了国防安全考虑,这事还是别公开的好。
这是“国防”这个词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意思就是要保卫国家和政权的安全。表面上看这是孔融在为刘表说情,但实际上是在针对曹操。因为在孔融眼里,刘表是汉室宗亲,是制衡曹操的重要力量,所以无论做得多过分都可以被原谅,这才是有利于国家和朝廷的事。
这件事只是孔融和曹操矛盾的开头,公元204年,曹操攻下了河北重镇邺城,俘虏了历史上有名的美女——袁绍的儿媳妇甄宓,曹操就把甄宓嫁给了儿子曹丕《资治通鉴》。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热爱人妻的曹操是想自己收了甄宓,却没想到被儿子曹丕给截了胡,为此曹操还深表遗憾《世说新语·惑溺》。但不管是怎么样吧,这都是老曹家的私事。可没想到孔融却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这个狐狸精嫁给弟弟周公了。曹操拿到信后一愣,心说上学时老师没教过这段啊,人家孔融是文史大拿,别是我不知道吧,就去请教孔融这段历史您是从哪本书上看来的。没想到孔融呵呵一笑说,结合最近的花边新闻,这不是想当然的么!摆明了就是在讽刺曹操父子抢女人,这可把曹操气坏了。
前面我们就说了,孔融和祢衡是好朋友,祢衡怼人是直接怼的,而且基本是不要节操的。孔融呢,比祢衡迂回点儿,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公元207年,曹操为了保证边境安全,决定远征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结果孔融又说了,诶呀,我听说北边的丁零族几百年前抢过苏武的羊,您可以顺手把他们也给灭了。这意思就是曹操打乌桓完全就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的。
后来曹操颁布了《禁酒令》,孔融又跳出来反对,说,尧要是不喝酒,哪能当明君,孔子要是不喝酒,哪能成圣人,酒那是表达礼仪的工具,怎么能禁止呢,当年夏朝和商朝因为妺喜和妲己而亡国,你怎么不干脆禁止男人找媳妇呢《难曹公表制酒禁书》!
其实写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能不爱喝酒吗,实在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哪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啊。只可惜孔融压根没想到这层,只是为了怼而怼。加上孔融的出身高,在民间的影响力又大,曹操的名声和口碑都比不上他,只能呵呵一笑当没听见。
不过再怎么忍,也有忍无可忍的一天,当曹操准备建立魏国另起炉灶时,孔融却上书说应该遵循传统,在核心地区不得封建诸侯,孔融这是公开反对曹操的篡位行动,这下终于戳到了曹操的逆鳞,直接找人给孔融安了两个罪名,第一是不忠,孔融说过自己是孔圣人之后,这皇帝也不一定得姓刘,姓孔也可以嘛;第二是不孝,孔融还说过,父亲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生理冲动,母亲生孩子只是一个临时寄存的工具,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恩情孝顺。
孔融真的说过这么爆炸性的言论吗?后世也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孔融的确说过这种话,不过是在特殊语境下的发言,被曹操断章取义拿来当罪名,《后汉书》里写到孔融罪名时,也用了“构成其罪”和“枉状奏”两个词,一个“构”字,一个“枉”字,已经在告诉我们,孔融的罪名有体现了曹操的恶趣味。你孔融不是一直以忠孝闻名天下吗,我就给你扣上不忠不孝的罪名,曹操一出手,不止在肉体上消灭你,还得在道德上搞臭你,所以孔融全家被杀一个都没跑了。
童星出道的孔融,在汉末三国的乱世里就这样悲哀谢幕。他理想远大但眼高手低,他敢说真话却又毫无实力,这样拧巴的人物设定也的确很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了。
忠于汉朝还是效忠新朝,这是曹操给所有人出的一道送命题,孔融选择了前者,另一个人也做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但他跟孔融又是完全不同的类型,这个人是谁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荀彧:被逼死的制片人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一提到汉末三国各路诸侯手下的顶级军师,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官宣CP,其次就是孙权周瑜这样的经典组合,但对于谁才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军师,大家却众说纷纭。一方面是因为曹操手下顶级谋士太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团队从来都不是文学作品描写的重点,所以就造成了大家认知上的盲区。
其实在曹操崛起这部大戏中,有一个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他为曹操集团制定宏观战略,搭建人才团队,保障后勤运转,方方面面忙里忙外,就相当于剧组中的制片人一样。同时他还是曹操的儿女亲家,更是曹操的亲密战友和知心伙伴。但他却在曹操登上权力巅峰的前夕离奇去世,甚至有传言说是被曹操逼死的,这个人就是在汉末被人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后汉书·党锢列传》。
荀彧,字文若,出自颍川荀氏家族。史书记载荀彧"伟美有仪容《典略》",而且"清秀通雅《三国志·荀彧传》。",就是长得又高又帅不说,还人品好,儒雅有内涵,连著名的文学大咖曹植提起他时,都说“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没错,成语“冰清玉洁”最早说的就是荀彧这个男人。
公元189年,董卓立了汉献帝,当时荀彧是守宫令,就是管理皇帝的笔墨纸砚等办公用品的《后汉书·百官志》。董卓这种倒行逆施的老板,荀彧当然不想跟,所以他直接辞职回了颍川老家,劝周边的邻居说,咱这地是交通要道,以后打起仗来肯定要遭殃,不如大家跟着我一起搬家吧!但是别人都觉得事情没那么严重,不肯搬,最后荀彧只好带着自己的家人搬到了冀州。后来战乱爆发,留在颍川的人果然死伤惨重。
而荀彧去的冀州刚好是袁绍的地盘,对袁绍这个老板荀彧也不太满意,所以公元191年他又跳槽到曹操手下,曹操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张良啊!马上任命荀彧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这一年荀彧才29岁。
而荀彧接下来的表现也对得起曹操给他的评价和待遇。公元194年,曹操率主力东征,结果后院起火,手下人勾结吕布造了反。眼看老家就要被人一锅端的时候,荀彧带着同事们拼死抵抗,总算守住了三座城,这才挺到曹操主力回归,平定了叛乱。没有荀彧,可能曹操片头曲刚放完就领盒饭了。
除了能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荀彧还能在关键时刻选对战略。
一开始曹操在割据的各路诸侯里实力并不强,而且地盘在中原,四通八达无险可守,发展环境很恶劣,接下来到底怎么办,大家心里都没数。这时荀彧建议曹操应该先增强自身的实力,然后再去找邻居的麻烦。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战略,这才在中原站稳了脚跟,具备了争霸天下的基本实力。
公元196年,汉献帝流落到洛阳。曹操集团内部关于要不要奉迎皇帝这事吵成一团,又是荀彧劝曹操奉迎天子,重建中央权威。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后,果然实力跟开挂一样飞速提升。由于荀彧是奉迎皇帝的主导者,之前还在皇帝身边工作过,曹操就把他安排到汉献帝身边当侍中,守尚书令,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兼政府总理,荀彧在尚书令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所以当时的人都尊称荀彧为荀令君。荀彧还给曹操发掘了大量的人才,比如陈群、郭嘉和司马懿等人都是荀彧推荐的。
曹操每次带兵出征在外,就把内部的事物委托给荀彧处理,两人一内一外互相配合,默契十足。但树大招风,曹操的崛起引起了北方霸主袁绍的不满,双方的大战可以说一触即发。而且除了袁绍,曹操周围的邻居如吕布、张绣等人也是虎视眈眈,没有一个省油的灯,所以曹操心里也没底。
这时候荀彧跟曹操说,将军您在度量、谋略、用兵、德行四个方面都甩了袁绍好几条街,只要先把周边的杂兵清干净,就可以挑战袁绍这个总boss了。于是曹操听取荀彧的建议,集中兵力把吕布张绣等人各个击破,终于为决战做好了准备。

不过等到袁绍真的打过来的时候,曹操团队还是慌了。毕竟袁绍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两万,从人数来说,敌我悬殊还是很大的。孔融就跳出来说,袁绍有田丰、许攸做智囊,颜良、文丑做将军,咱根本就打不赢好吧,不如投降得了。荀彧马上反驳说,田丰说话太直得罪人,袁绍根本不听,许攸贪污不检点,早晚要出事,至于颜良、文丑什么的,就是两个傻大个,一出场就得被秒杀,这番话坚定了曹操抵抗到底的信心。后来在官渡之战最焦灼的时候,曹操又顶不住想撤兵了,还是荀彧鼓励他,稳住,我们能赢,果然等来了战役的转折点,袁绍旗下重要谋臣许攸叛变,带着袁绍粮草位置的绝密信息跳槽到曹操集团,于是曹操火烧乌巢,断了袁绍的后路,袁绍兵败如山倒。整个战争过程全被荀彧料中,搁今天荀彧简直就是预言帝。
胜利后的曹操立刻上报皇帝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了荀彧儿子,两个人从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儿女亲家,充分体现了曹操对荀彧的信任和看重。在后来的征讨袁绍残余势力以及南征刘表的过程中,荀彧也给出了正确的战略,帮助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
可以说,在曹操崛起的整个过程里,荀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这样功勋卓著的荀令君,却在曹操建立魏国的前一年离奇去世。关于他的死法,史书上的记载众说纷纭,《后汉纪》和《三国志》说他“以忧薨”,就是心理抑郁病死了,《魏氏春秋》和《后汉书·荀彧传》说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的饭盒,荀彧看到后就自杀了。
那荀彧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其实不管是病死还是自杀,可以说荀彧都是死在曹操的手上。
历史上的曹操,对猜谜这种娱乐活动非常热衷。他想分点心给人吃不直接说,在盒子上竖着写一盒酥三个字,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他觉得房子的门有点宽,也不直接说,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因为门里加活就是阔。所以曹操送个空饭盒让荀彧去猜谜也挺符合他的性格。可是这个空饭盒到底代表什么,荀彧看到后为什么就自杀了呢?
传说中曹操送来空饭盒,就是告诉荀彧,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给你俸禄的大汉马上就要没有了,而我曹操不会给一个和我不一条心的人俸禄,选择大汉还是我,你荀彧自己看着办吧。
荀彧的选择是忠于最初的自己,所以他只能死。因为他当初选择曹操当老板,并不是简单地找份工作,而是想要延续大汉的统治,终结乱世的纷争,曹操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人选。所以他才会从袁绍那跳槽过来《后汉书·荀彧传》,所以他才会主张奉迎汉献帝,所以他才会在曹操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目的都是为了让曹操去终结这个乱世,但他却从来没想过让曹操当皇帝,所以当曹操背离了他的目标时,他也会做出抗争。
曹操刚当上冀州牧的时候,底下人建议应该恢复古代的九州设置。这摆明是在讨好曹操,因为以前的冀州地盘特别大《尚书·禹贡》,如果按照这种划分,还得把幽州、并州等地也划到冀州里,那曹操这个冀州牧,就相当于一个人就控制了好几个州。于是荀彧表示反对,曹操最后虽然采纳了荀彧的意见,但心里应该是不痛快的,这件事就已经体现了两人在终极目标上的冲突。
随着曹操实力和野心的增长,两个人的分歧越来越大。公元212年,曹操想要当魏国公,加封九锡,这是古代帝王对臣子的最高赏赐,当年王莽篡汉前就搞过这事,这其实就是走出了篡汉第一步。荀彧立即表示反对,说曹公你本来是保家卫国的,要忠诚谦虚,这么做实在不应该啊!
由于荀彧巨大的功劳和声望,曹操的计划很难继续推进。所以曹操说我要出兵去打孙权,麻烦荀令君你去前线慰问下吧,结果荀彧一到前线就被免去了尚书令的职位,改成参丞相军事,相当于从政府总理变成前线的参谋长了。
荀彧多年来都是在后方主持文职工作,并没有一线作战经验,这次人事任命就是曹操敲打荀彧的警告。荀彧平时是很讲究生活品质的,他穿的每件衣服都是香香的,连他坐过的席子,上面的香味都三天不散,人称“荀令留香”《襄阳耆旧记》,这样的精致男孩,怎么能适应前线的生活环境呢。所以荀彧一到前线就病倒了,再加上多年理想的破灭,所以他的死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就在荀彧去世的第二年,曹操就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魏国公的头衔,两个曾经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就这样分道扬镳,生死永隔。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一期再见。

贾诩:乱世最毒阴谋家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在汉末三国的顶级军师排行榜中,有一位谋士一生跳槽无数,换老板比换衣服还勤,却步步高升官居一品,他轻易不出主意,但一张嘴就要死人,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的贾诩。
汉末的乱世,武将多,谋士也多,闻名的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荀彧,刚正不阿,心怀天下,而贾诩作为谋士跟他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一心只为自己。
贾诩,字文和,生于公元147年,比荀彧大16岁,比周瑜大28岁,比诸葛亮大34岁,在顶级军师榜中,妥妥属于叔叔辈儿的人物。他是凉州武威人,也就是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在群星闪耀的汉末谋士团里,贾诩出道的起点很低。当时的凉州属于文化落后地区,在大家眼中那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盛产野蛮人,比如董卓这样的。贾诩出道也晚,45岁才在老乡董卓手下混了个小官当。这样的一个平庸大叔,为什么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呢?
事情得从公元192年说起,当时董卓被吕布和王允联手干掉了,王允成了长安城里的一把手,他磨刀霍霍要和董卓的凉州军算总账。这时候董卓的两个手下李傕和郭汜正准备跑路,却被贾诩给拦下了。贾诩说,二位大哥,你们现在要是就这么跑了,没了军队做靠山,以后朝廷灭你们还不是分分钟的事。不如集结军队拼死一搏,一是为咱们的董领导报仇,二是万一成功了,还能大权独揽号令天下,就算失败了,到时候再跑也来得及啊!
贾大叔这番话就高明了,先说不得不做的理由,再拔高到为领导报仇的情怀,接着点出成功后的巨大收益,最后再给出失败后的终极退路。这种智商和口才,碾压两个武夫简直毫无悬念。李傕和郭汜听后立刻集合人马打回了长安,这一仗成功赶跑了吕布,干掉了王允,还把整个京城杀得血流成河。
贾诩的这个计策,其实说白了就是自保,王允要清算董卓的人,他也算董卓阵营的,如果不动员那俩愣头青,死的就是他自己了。只不过他这一计是保全了自己,却让上万无辜百姓丢了性命,也击碎了东汉中央政府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让汉末的乱世变得更加疯狂和失控。
李榷和郭汜成功后,多次想给贾诩加官进爵《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没想到他都拒绝了,倒不是贾大叔有多清高,而是因为他一眼就看出这俩货没什么前途,跟他们搅和太多没啥好处,果断辞职投奔了老乡段煨。果然不久李傕和郭汜就开始窝里斗,狗咬狗双双死于非命。
而贾诩投奔段煨后,很快发现这个老板也是个小心眼的,成天担心贾诩名气太大会取代自己,所以对他表面客气,背地却处处提防。于是贾大叔又收拾收拾包袱准备跳槽到另一个老乡张绣那去。临走前,有人问他说你在这待的好好地怎么要跳槽啊?贾大叔说,老段猜忌我想我走又不好明说,我要是再赖下去早晚有一天得被他弄死,现在我自己主动走了,他心里一定松了口气,还会善待我的家人,刚好张绣那儿又缺谋士,我去了一定会重用我,这样两头才会都念我的好啊!果然贾诩和段煨和平分手后,家人获得了优待,新老板张绣更是对贾诩“执子孙礼”,就是把贾诩当爷爷那么供着,这跳个槽能让前老板和现老板都高兴,不得不说贾大叔的职场手腕确实高超。
公元197年,曹操攻打张绣,敌强我弱,张绣决定投降。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曹操老毛病又犯了,热爱人妻的他竟然看上了张绣的婶婶,还意图收买张绣的手下《三国志·张绣传》。张绣真是觉得婶可忍叔也不能忍啊!于是就用贾诩的计谋,借口军队要搬家路过曹操的营地,然后突袭曹操 《傅子》。贾诩让曹操吃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败仗,不但损失了大将典韦,连最看重的长子曹昂也死于乱军之中。贾大爷一出手,就让两个主演领了盒饭,可见手段有多犀利。曹昂要是不死,哪有后面曹丕曹植夺嫡的剧情。

第二年曹操又带兵来打张绣,中途听说袁绍要突袭他的大本营许都,赶紧准备撤退。张绣一看曹操要跑,马上要带兵追击。贾诩就劝他,不能追,追了一定失败。张绣不听,带人去追,结果被曹操打了个埋伏,灰头土脸地回来了。这时候贾诩又说,赶紧追,追了一定能赢。把张绣都搞糊涂了,说刚才不说不让追么,怎么现在又让追了?贾诩说你听我的准没错。这回张绣听话了,一追击果然大获全胜。
得胜回来的张绣满脸问号,说贾大爷您这也太神了吧!贾诩说,曹操突然撤军,一定是因为后院起火,他怕你追击,一定早有准备会亲自断后,追上去当然得输。但曹操赢了后,觉得你不会追了,就会加紧赶路放松警惕,这个时候你再追上去当然能打赢了!把曹操的心理活动揣摩得这么透彻,张绣也不得不感叹,我贾大爷果然是我大爷啊!
后来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袁绍来招降张绣,想南北夹击曹操。张绣刚想同意,贾诩却当面拒绝了袁绍的使者。然后建议张绣现在可以投降曹操了。
张绣说大爷你别闹,袁绍明显更强,而且这几年我们和曹操打了这么多场,还杀了他的爱将和儿子,这得多大的仇,现在去投降曹操哪有好果子吃。
贾诩却分析说,袁绍可不是能容人的主,他根本就没把我们这点兵马放在眼里。而投降曹操却有三大优势,第一他手握天子,名正言顺,第二他力量单薄,更重视我们,第三,曹操心怀天下,志向远大,哪怕为了收买人心也会善待我们。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曹操果然大喜,给张绣和贾诩加官进爵,还让自己儿子娶了张绣女儿。对于贾诩,他更是亲自接见,还亲热地拉着他的手说,哎呀真是多亏了先生,才能让我的好名声传遍天下啊!就这样,贾诩的新老板换成了曹操,能让一个和自己有杀子之仇的人对自己言听计从,除了说曹操心胸宽广,不得不说,贾诩也不是一般人。
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后,贾诩和张绣的身份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公元211年,关中的韩遂和马超联合起来进攻曹操。曹操又来问贾诩怎么办,贾诩一眼就看出韩遂和马超貌合神离,就给曹操出了个离间计。在和谈的时候故意对韩遂很热情,引起马超的猜忌。过两天曹操在贾诩的指导下又给韩遂写了封信,却一顿涂改,马超看到这信上好多字句都被盖上了,好像韩遂故意动了什么手脚一样。这么一搞,马超和韩遂彼此越来越猜忌,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
除了对局势判断准确,贾诩对领导接班人的预测也十分精准。随着三国并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统一无望的曹操在晚年最关心的就是继承人的问题。当时曹操还在世的儿子中,长子曹丕和三子曹植最有希望。曹丕就来请教贾诩这夺嫡之争到底该怎么争。贾诩告诉他,啥也不用做,好好当你的乖儿子就行了。
表明上看,这话跟没说一样,但曹丕听懂了。自己老爹曹操那是什么级别的选手,在他老人家面前耍心眼瞎嘚瑟能有啥好果子吃,还不如乖乖做一个好儿子好臣子,这叫以不变应万变,以不争为争。贾大爷简单几句话,就给曹丕指了条明路。
而曹操也问过贾诩,应该立曹丕还是曹植。这问题可不好回答,一不小心就容易说错话。贾大爷哪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就在那低头沉思不说话。曹操问你不说话想啥呢?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一听就明白了,当年袁绍和刘表就是因为废长立幼,才造成了整个团队的内斗和灭亡。贾诩虽然没直说,却戳到了曹操的心坎里。于是曹操哈哈大笑,很快就册立曹丕为太子了。
后来曹丕上台为了报答贾诩,让他当了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兼三军总司令,又封他为魏寿乡侯,公元223年,贾诩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七岁。
心肠狠、手腕稳、眼光准,造就了贾诩“第一毒士”的名号,而贾诩这一辈子的成功,其实还是源于他对人心的精准把握和掌控。祸乱长安,是激发了队友的求生欲;投降曹操,是看穿了对方的事业心;离间敌人,是利用了人心的不信任;点拨曹丕,是算准了老板的倾向性。这样的贾诩,虽然自私自利,却依然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最会操纵人心的顶级谋略大师。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曹丕:爱吃葡萄的小心眼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魏文帝曹丕,应该是所有开国之君里最憋屈的一个了。虽然他和老爹曹操、弟弟曹植并称为建安三曹,但说到文治武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曹操,说到文采风流,首先想到的又是曹植,曹丕好像什么都可以,但又什么都不突出,反而成了最没存在感的那个。
而在不太熟悉历史的同学眼里,可能对曹丕的印象,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三国杀的卡片里,那个拿着一串葡萄的邪魅男子吧。
正史中并没有对曹丕的长相有详细描述,所以他邪魅不邪魅我们不清楚,但是爱吃葡萄是真的,不仅爱吃葡萄,他还爱喝葡萄酒。曹丕曾专门发布诏书来表达自己对葡萄的喜爱《凉州葡萄诏》,说光听到葡萄酒这几个字,就要流口水了,其他的水果跟葡萄比起来算什么呀。有一年孙权送来了点南方的荔枝,很多大臣觉得这水果挺好吃的。曹丕一听就忍不住了,专门把说荔枝好吃的大臣找来,请他们吃葡萄,并再次用正式的诏书告诉所有人,葡萄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 《与群臣诏》,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真爱了。
除了爱吃葡萄这点小爱好,曹丕的前半生其实能随心所欲的时候并不多,大部分时间,他都过得挺憋屈的。从小,曹操对曹丕就很严格,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全都报满,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一样不落。除了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也是从小练起来,还是小毛孩儿的时候,曹操就把他绑马背上带到战场。曹丕六岁学射箭,八岁会骑马,十岁就开始跟着曹操南征北战 《典论·自叙》,可以说一点都没有享受过童年幸福。
然而小曹丕虽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曹操的位子却是根本轮不到他想的,大哥曹昂文武双全,根红苗正,是曹操最中意的继承人。只可惜宛城之战,为了救曹操,曹昂惨死在乱军之中,其实当时十岁的曹丕也在现场,只是他找了匹马逃了出去,才躲过一劫。
曹昂一死,按长幼顺序应该轮到曹丕了。可这时候出现了个天才儿童弟弟,就是曹冲,对,曹冲称象[《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的那个曹冲。曹操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甚至有意让他继承自己的位置,可惜曹冲十三岁得病夭折了,曹操非常伤心,他对曹丕说,这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啊!
两个最大的竞争对手没了,曹丕想着这回老爹该关注关注自己了吧,没想到另一个弟弟曹植又半路杀了出来。曹丕24岁也就得个五官中郎将的职位,名义上是曹操副手,其实也就看看曹操脸色行事,而曹植23岁就被封为临淄侯,是侯爵中的顶配,曹操还给他找来一大堆名士人才辅佐他。甚至曹操自己出征时都把邺城大本营交给曹植镇守,还鼓励他说,你爹我23岁的时候才是个小县令,你23岁已经又有爵位又有权力,还不努力等啥呢?
曹丕此时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怎么曹昂大哥在时,您看年龄不看才华,大哥没了您又看才华不看年龄了,横竖都没我的份,合着老爹你眼里就没我是吧!
后来曹丕跟阴谋大师贾诩请教过之后,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曹操这样一个雄才大略又爱猜忌的老爹,当儿子都不够,得装孙子才行。所以曹丕从那以后更加谨慎小心,一步都不敢踏错《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有一次曹操出门打仗,曹植和曹丕去送行,曹植出口成章,一篇演讲说得曹操心里这高兴。曹丕一看拼文采肯定没戏,就跪那哭,一顿哭啊爸爸你去哪啊之类的,反而哭得曹操心软了,这么一比倒显得曹植光会卖弄才华,一点真情实感都没有 《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就这样,曹丕成功扎根到了老爹的心里,终于笑到了最后,成了曹操指定的接班人。
一路压抑的曹丕,真的是低调内敛的人吗?其实未必,他也有一颗放飞自己的心。他娶了甄宓这个漂亮的老婆,故意在和手下聚会的时候,让甄宓出来走了一圈[ 《三国志·刘桢传》],导致一个手下看直了眼,后来这位过足眼瘾的兄弟被曹操一顿收拾。

还有一次曹丕的好朋友去世,他带着人去祭奠,说这位朋友生前喜欢学驴叫,咱今天送他最后一程,就一人学一声驴叫吧,于是一群高官显贵就在坟头此起彼伏的学驴叫《世说新语·伤逝》,这么看来,曹丕明明也是个真性情的文艺青年啊。
正所谓压抑越强,反弹越浪。公元221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权位,掌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汉献帝一脚踢开,正式建立了曹魏。他追认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自己也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曹丕的格局比起他爹来可差得太多了。当年关羽围攻襄阳,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带兵去救援,结果这一仗曹军全军覆没,庞德死了,于禁投降当了关羽的俘虏。关羽死后,于禁又成了东吴的俘虏。直到两年后才被孙权放回来,这个时候已经是曹丕在位了。
曹丕是怎么对待于禁的呢?他表面上安慰于禁,胜败乃兵家常事啊,没事没事。转头就给于禁安排了个任务——出使东吴。于禁很尴尬,我这刚回来又要送我去伤心地是几个意思啊。
出发前曹丕还让于禁去曹操的陵墓祭奠,结果于禁一去,发现曹丕竟然让人画了几幅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英勇就义,于禁下跪投降的壁画,这下直接把于禁给气死了《三国志·于禁传》。
对待父亲的老部下使阴招不说,对自己家里的长辈曹丕也不客气。曹丕的叔叔曹洪是跟着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还曾救过曹操的命。曹洪家里很有钱但是很抠门,当年曹丕资金运转困难时曾跟曹洪借钱,曹洪没借,结果曹丕上台后,就借口曹洪家的门客犯法,要把曹洪宰了。这就相当于员工犯错要把老板枪毙一样。群臣一顿说情也不好使,最后是曹丕的老娘卞太后出来发话,曹丕才免了叔叔曹洪的死罪,却依然罢去了他的官职和爵位,还把他所有的财产充公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哼,你不是心疼钱吗!我就让你彻底破产,看这有仇必报的小性子,哪有一点为人君主的气度啊。
对亲戚都不留情面,对手下的大臣那就更不用说了。曹丕的小舅子曾经犯了罪要判死刑。当时的执法官叫鲍勋,是个正直的好官,无论曹丕怎么求情他都不听,最后还是把曹丕的小舅子依法处死了。曹丕就怀恨在心,上台后找了个借口给鲍勋定了罪,交给底下人审判。底下人根据法律一看,这鲍勋的罪顶多判五年劳动改造,或者交两斤金子当罚款也行。曹丕说那不行,这货必须得死,他不死你们就跟他一起死!无论朝中大臣怎么求情都不行,于是最后鲍勋还是被曹丕弄死了,鲍勋死的时候家无余财一贫如洗,可以说是个真正廉洁的好官了。
不过气性这么大的曹丕自己也没捞着好,鲍勋死后20天他也病死了,享年四十岁。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莫生气,生气伤身体,别记仇,记仇不长寿。
曹丕因为小心眼,把很多人都整惨了。其中最惨的,还得属他的弟弟曹植。关于这哥俩的故事,民间也有很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七步诗”。这首诗大部分同学也都会背,但是大家知道吗,这首诗其实并不是曹植写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曹植:从站着唱歌到跪着叫哥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谢灵运曾说过,假如这世上的文采和才华一共有十斗的话,从古到今所有的文人加起来才占了一斗,我谢灵运一个人就占了一斗,但是八个我绑一块才相当于曹植一个人,因为曹植那是才高八斗的天皇巨星《南史·谢灵运传》。斗是古代的一个重量单位,所以后世都用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来形容特别有文采,特别有内涵的文学大咖。
曹植也的确在历史上留下过许多经典的名篇巨著,但是大家最熟悉的,还是他作的那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多人都知道,小心眼的曹丕当了皇帝后,想要干掉曹植,就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描写兄弟的诗,诗里还不能出现兄弟这个词,写不出来就要掉脑袋。
如此短时间内就要完成一篇要求如此苛刻的命题作文,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但是我们才高八斗的曹植曹大才子还真的做到了,这首七步诗朗朗上口,内容深沉,情绪感人,让曹丕听得脸红不已,也就不好再对弟弟下手。就这样,曹植既捡回了一条小命,也留下了文学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世说新语·文学》。
曹植从小就是文学天才,和老爹曹操对起诗来都是张嘴就来出口成章,搞得曹操都有点怀疑,说你这是找枪手给你提前写好的吧?曹植傲娇的说,我张嘴就是高论,落笔就是文章,还用找枪手吗?后来曹操修了个铜雀台,让所有的儿子现场写一篇命题作文,别人还在那苦思冥想呢,曹植已经写完了,这就是著名的《登台赋》,《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所以曹操好几次都想立曹植为接班人,因为这个儿子实在是太有才了。
但是曹植的才华和情商却是成反比的。当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中间左右摇摆时,曹丕是各种装乖巧赔小心,曹植却依然放浪不羁爱自由。当时曹操给曹植找了一个很有才的名士邯郸淳当助手,曹植和邯郸淳正式见面的时候,一上来也不谈正事,现场洗漱化妆,光着膀子跳了一段外国舞蹈,又表演了跳丸击剑,就类似马戏团杂技表演和街头卖艺,然后又说了一大段单口相声,表演完才艺曹植才开始和邯郸淳探讨文章诗赋,军国大事,说得头头是道,把邯郸淳都惊着了《三国志·王粲传》引《魏略》。这件事说明曹植的确多才多艺,是个真性情的文艺青年,但也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行事全看心情,一点也不稳重。有一次他喝多了酒,竟然醉驾夜闯司马门,也就是皇宫的大门,在只有天子才能走的驰道上飙车玩,一下子上了社会新闻的头条,把曹操气炸了肺。不过就算这样,曹操还是喜欢这个儿子,深夜酒驾事件后他任命曹植为将军,带领部队南下增援。曹植要是能在前线立下军功,那一切都好说。结果临出发前曹丕把曹植给灌醉了,曹操一召见曹植,看到这货竟然又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简直就是不可救药,终于对曹植彻底失望了《魏氏春秋》,自此,曹植也就失去了获得太子之位的机会。
在曹操几十个儿子里,曹丕、曹彰、曹植都是卞夫人所生,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一奶同胞。但曹丕对曹彰和曹植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公元221年,曹丕一上台,就把曹彰的爵位升到了公爵,而曹植却是原地踏步,曹丕还专门派人监视控制曹植,想找他的毛病。结果还没等曹丕使手段,曹植就自己撞枪口了,他又一次喝酒闹事,还把曹丕派来看着他的人给打了,曹丕逮到机会就准备收拾曹植,最后靠还是他们共同的娘亲卞太后出马,曹植才免于一死。只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曹植从原来的临淄侯被贬成了安乡侯,相当于直接从北上广发配到贫困县,虽然后来又改封为鄄城侯,但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曹丕就给曹植换一个地方,就是不停地折腾,让曹植不得安生。
而除了夺位斗争,传说曹植和曹丕的媳妇甄宓也有那么点不清不楚,最大的证据,就是那篇名扬千古的《洛神赋》。
有史料记载,说曹植和嫂子甄宓互相倾慕,甄宓死后,曹植十分伤心,曹丕就把甄宓使用过的枕头送给了曹植,睹物思人的曹植在返回封地鄄城的路上写下了一篇《洛神赋》、《文选》李善注引《东观汉记》。因为洛神又叫宓妃,和甄宓的名字就是同一个字。而巧合的是曹植所在的鄄城的鄄字和嫂子甄宓的甄字在古代很接近,所以曹植这篇文章看上去就是给去世嫂子的一封赤裸裸的情书啊!这首诗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呢?你看后世的很多人都把甄宓当成了洛神,还传颂千年就知道了。对于曹丕来说,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这个不省油的弟弟,都被扔到犄角旮旯了,还惦记嫂子,看我怎么弄死你,于是就有了开头说的曹丕逼曹植写七步诗的情节。

也因为《七步诗》和《洛神赋》这两大千古名篇,很多人一提起曹植,都觉得他特别有才,特别多情,也特别悲剧。
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个故事有水分,因为《七步诗》不是七步,《洛神赋》写的也不是甄宓。
首先,曹丕要收拾曹植,为什么一定要逼他写诗呢?应该找曹植的短板,比如带兵打仗、收钱算账这些事才对,怎么会专挑曹植的特长来考他呢,这不是要命是助攻啊。
而且七步诗也不是走了七步写出来的。在《世说新语》的版本中,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而曹植是“应声便为诗”,就是直接抢答,连一步都没走;而在《太平广记》的版本中,是曹丕和曹植骑马出去溜达看到两头牛在打架,曹丕要求曹植在马跑出百步之内写出一篇作文来,写不出来就弄死他,曹植写完了,这马肯定跑了不只七步,所以无论是哪个版本,这个所谓的七步诗都没走七步。
其次,七步诗不是四句。现在大家都会背的这个四句版本不是曹植写的,而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同学改编的。最原始版本的“七步诗”一共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来罗贯中在写三国时改成了四句,结果大家都记住了这个版本,以为最开始的七步诗就是四句的。
好,那这个六句版的七步诗才是曹植写的呗?也不一定。
因为无论是曹植生前自己出的书,还是他死后别人给他编的诗集里都没有这个《七步诗》,反倒是几百年后的南北朝时期突然出现了七步诗的桥段,这可信度就更值得怀疑了。
而《洛神赋》倒的确是曹植写的,但是跟甄宓没一毛钱关系。甄宓和曹植的绯闻是唐朝的时候才冒出来的。曹丕娶甄宓的时候是17岁,甄宓21岁,曹植才12岁,甄宓比曹植大了9岁,曹植再怎么早熟,也不至于12岁就对大嫂一见倾心吧。至于曹丕在甄宓死后把枕头送给曹植这种事,更是有点难以想象。在古代,女子贴身使用的东西是非常私密的,很难想象一个丈夫,还是一国之君,会把自己老婆的贴身内衣随手送人吧。
最后是《洛神赋》和甄宓的巧合,甄宓的甄字和曹植所在的鄄城只是古代同音字,硬说这俩字有什么关系,已经是很牵强附会了。再者洛神的确叫宓妃,但甄宓就真的叫甄宓吗?其实甄宓在历史上根本就没留下名字,是后来人根据《洛神赋》给她安了个名字叫甄宓,所以是先有的《洛神赋》,后有的甄宓这个名字啊!
那如果《洛神赋》不是写给甄宓的,是写给谁的呢?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曹植写给曹丕的。因为这是古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手法,臣子把自己比作妻子,把君主比作丈夫,用夫妻关系来比喻君臣关系,像屈原的《离骚》和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里,经常自称臣妾,所以曹植的这篇《洛神赋》很可能是把自己比作洛神,来表达对曹丕的忠诚和爱戴之情,来隐喻君臣大义的。
没错,从曹丕掌权的那一刻开始,曾经才高八斗、自由不羁的曹植就已经死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不得不对强权低头的可怜人。
所以当曹丕贬了他的爵位后,曹植说我有罪,我检讨,是陛下可怜我,是陛下对我好《谢初封安乡侯表》。当曹丕升了他的爵位后,他还得接着认罪,说自己脑子不清楚,精神有问题,分不清好坏,这封赏受之有愧《封鄄城王谢表》。为了活下去,他得不断地责骂自己罪孽深重,不断地称赞曹丕英明神武。可以说曹植的后半生,为了卑微地活下去,几乎都在用他的绝世才华来写检讨拍马屁。
这个时候你说他怎么会有心情有胆量,给过世的嫂子写情书呢?曹植有才是不假,曹植的多情也是真,但却和七步诗、甄宓都没有关系。
只是自古才子佳人配,曹植作为风流才子,甄宓作为绝世美人,实在是太登对了,所以后人在他们身上赋予了无数凄美的想象,也给这段历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情节,以至于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的历史,连后来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刘协:一个花瓶的自我修养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有一种演员,经常出现在各种大片中,却对推进剧情没什么作用,除了长得好看,实际毫无存在感,我们一般称其为花瓶,说白了就是个装点门面的样子货。
在汉末三国的乱世里,就有这样一个花瓶,他名义上是绝对的主演,却只能给别人当道具,他出现在剧本的每一页,却从来没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演技,这个人就是汉献帝刘协。不过作为一个花瓶,刘协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不管主演换过多少人,他这个花瓶就跟铁打的一样,怎么都摔不碎。
刘协是汉灵帝的小儿子,他的母亲王美人很受汉灵帝宠爱。可当时的正宫何皇后嫉妒成性又心狠手辣,怀着孕的王美人为了活命就偷偷地喝打胎药,可神奇的是,这好几副药喝下去,小刘协竟然一点事都没有,反而胎像平稳,茁壮成长,最后还顺利出生了《后汉书·皇后纪》。这简直就是大难不死的男孩,古代版哈利波特啊。
不过王美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她生下小刘协不久就被何皇后给毒死了,不满一岁的小刘协就这样成了没娘的孩子。汉灵帝把他交给母亲董太后收养,于是人们都称小刘协为“董侯”。小刘协从小乖巧,也很得奶奶的喜欢,董太后几次三番劝说汉灵帝改立刘协为太子,汉灵帝也赞同 《后汉书·孝献帝纪》,他觉得何皇后所生的太子刘辩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但可惜的是,废长立幼的工作刚开了个头,汉灵帝就提前下线了,八岁的小刘协不但没捞到太子之位,还变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
公元189年,小刘协的哥哥刘辩登上皇位,史称汉少帝。不久后,唯一疼爱小刘协的奶奶董太后也离奇死亡了,小道消息说就是被何皇后毒死的《后汉纪·孝灵皇帝纪》。不过小刘协倒是没受什么虐待,还被封为陈留王。
但安生日子没过几天,董卓之乱就爆发了,小刘协和哥哥刘辩匆忙出逃,在河边被董卓给堵个正着。面对凶神恶煞的董卓和杀人不眨眼的凉州军团,身为皇帝的刘辩吓得话都说不利索了,反而是小刘协特别镇定,对答如流。董卓觉得这个小家伙比窝囊皇帝强多了,而且董卓自认为和董太后都姓董,就算是亲戚了,因此对董太后养大的小刘协很有好感,于是直接改立刘协为皇帝,史称汉献帝。为了斩草除根,董卓还把前任皇帝刘辩给毒死了。这下9岁的汉献帝连哥哥都没了,这命硬得堪比天煞孤星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汉献帝在董卓手上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段花瓶生涯。不过这段花瓶生涯并不长,不到两年,董卓就被王允和吕布联合给干掉了,汉献帝终于有了一次摆脱花瓶身份的机会,但很可惜,没多久董卓手下的李傕、郭汜又成功反杀了王允,赶跑了吕布,这下子汉献帝又成了李傕和郭汜的花瓶。这哥俩把持朝政,作威作福,把朝堂上下搞得乌烟瘴气不说,后来还窝里斗自己打起来了。
为了助长士气,李傕直接把汉献帝劫持到自己的军营当人质,还抢走了朝廷府库里的财物和天子所用的生活用品,然后一把火把皇宫啊、办公楼都给烧了。
汉献帝没想到,这第二段花瓶经历,竟然比第一段还惨,这下连饭都吃不饱了。身边的人都饿着肚子,汉献帝就跟李傕要点米啊牛骨头啥的充饥,李傕却说,每天不是给你两顿饭么,还想要啥啊!于是丢给皇帝几块已经发臭的牛骨头,作为皇帝,日子过得惨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而郭汜一看李傕绑架了皇帝,觉得自己手里也得有点筹码,就劫持了剩下的大臣当挡箭牌。双方的军队大打出手,甚至连汉献帝住的地方都被弓箭射得到处是窟窿《山阳公载记》。趁着李傕郭汜杀得血流成河,汉献帝在董太后的侄子,同时也是妃子董贵人的老爹董承的护送下,带着一波人仓皇出逃,想要回到东边的洛阳去。
汉献帝这一跑,李傕、郭汜也不打了,这花瓶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但好歹也是块招牌啊。于是他们联合起来,终于在黄河边上把汉献帝追上了。汉献帝的护卫部队被打得大败,皇帝只能带着大臣和皇后妃子徒步往河边跑。好不容易到了河边,发现河岸有几层楼那么高,根本下不去。只能用布结成绳子绑住皇帝,然后找人驮着他趴着往下蹭,这造型哪还有一点九五之尊的样子啊。而且一行人灰头土脸到了河边时,又发现竟然只有一条船可用,为了活命大家都玩命往船上挤,眼看小船就要变潜水艇。还是董承够狠,谁敢往船上爬拿起刀就砍,砍断的手指铺满了船舱,用手一捧一大把,这才把汉献帝、皇后、贵妃和几个重要大臣接上了船。汉献帝得救了,但那些被留在岸上的大臣、宫女却被敌人杀了个精光[ 《资治通鉴··汉纪》]。

后来汉献帝总算辗转回到了洛阳。但这时的洛阳早都被董卓烧成了废墟,连间完整的房子都找不到。有几堵破墙,有一圈破篱笆的土坯房就算是豪华公寓了。堂堂皇帝只能在这样寒酸的环境下和大臣们开朝会,那些士兵就围在篱笆外面看热闹。更惨的是,皇帝依然饿肚子,每天只能吃点野菜水果充饥,至于大臣宫女什么的,只能自己出去找吃的,这期间有多少被抢劫杀死或饿死的,根本没法统计。
这个时候的汉献帝才明白,当花瓶很惨,但要是连花瓶都没得当,那更惨。
就在汉献帝最窘迫、最悲催的时候,曹操来了。他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给他搭建了政府班子,提供了物资保障。汉献帝终于不必再为人身安全和衣食住行担心了,他还是天子,不过熟悉的配方,依然是那个的味道,他成了曹操手上的花瓶。汉献帝身边的武装力量和服侍人员都是曹操安排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敢给他出谋划策的人,就被曹操干掉了。
但哪怕是再不起眼的花瓶,也有一颗渴望当主演的心。公元199年,汉献帝的老丈人、同时也是他身边最得力的守护者董承,宣布自己获得了汉献帝授予的“衣带诏”,联合刘备等人密谋想要干掉曹操。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被杀。怀着孕的董贵人也被曹操斩草除根了,汉献帝数次向曹操求情都没有用。这下子,老丈人、媳妇,还有没出生的孩子都没了,作为一个花瓶,汉献帝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
公元214年,曹操又借口汉献帝的伏皇后曾写信要干掉自己,逼汉献帝废了皇后,然后派人带兵冲进宫里去抓皇后,当时汉献帝就坐在外屋一动都不敢动。伏皇后被拖出来的时候披头散发,光着双脚,她哀求汉献帝说,陛下就不能救救我吗?汉献帝只能苦涩地说,我还不知道能活到哪一天呢。最终伏皇后及家人全部被杀,连她和汉献帝生的两个皇子也被曹操毒死了。这时的汉献帝,大概已经认命了,作为一个花瓶,他只能任人摆放,哪有什么发言权啊。
不过很快,他连花瓶都当不了了,因为曹丕上台了。曹操虽然心狠手辣,但始终是把汉献帝供在桌上的,曹丕就不一样了,他是要当皇帝的,所以一上台就逼着汉献帝禅位,还假惺惺演了一出先拒绝再接受的戏码,表现出是汉献帝上赶着求他当皇帝的样子,对于汉献帝这个花瓶来说,除了配合他的演出,还能咋办呢?
公元220年,曹丕建立曹魏,封刘协为山阳公,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魏晋南北朝的开端,也是三国历史的开端。汉献帝刘协成了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234年,他寿终正寝,享年54岁,是东汉所有皇帝里第二长寿的,仅次于开国的光武帝刘秀。刘协九岁登基,一共当了三十年的皇帝,可以自己说了算的日子,估计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有人说他懦弱无能,没法挽救大汉的命运;有人说他生不逢时,遇到了曹操、曹丕父子这样的奸雄;有人说他倒霉透顶,前半生颠沛流离,后半生形同坐牢;有人说他幸运至极,作为亡国之君还能捞一个善终。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协最大的优点,就是命够硬又活得长。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身边人的离开,不管是母亲、父亲、奶奶、哥哥,还是老丈人、媳妇、儿子,无论是忠心的臣子还是篡位的仇人,都走在了他的前面,这让汉献帝的人生充满了悲情色彩,也让这个花瓶皇帝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孤家寡人的滋味。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关羽:谁给二爷加这么多戏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一提到关羽关二爷,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他是忠义的化身,勇武的代表,千百年被人歌颂,甚至一路从凡人到武圣,由武圣到财神,变成了民间的重要信仰。但是关羽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身上的这些光环都是真的吗?
其实我们对关羽的很多的认知都是文学作品赋予的,我们所熟知的关羽形象,一般都是骑着赤兔马,手拿偃月刀,一张大红脸,身穿绿衣头戴绿帽的样子。
那么,历史上的关羽真的是这样么?首先,赤兔马的确是吕布的坐骑《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但后来并没有落到关羽手里;其次,青龙偃月刀是唐代才出现的兵器《武经总要前集·器图》;至于一身绿色,那是因为关羽是逃犯出身,在中国古代礼制中,青色代表低等,所以元代的戏剧中就给他配了一身青色代表他的出身,后来才演变成了绿色。史书中对关羽外貌的描述,其实只有一口漂亮的胡子,人称“美髯公”,其他都是后人脑补的。
那么关羽的英雄事迹又有几分真实呢?历史上他真的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放曹操,刮骨疗毒,单刀赴会等等等等吗?
首先,温酒斩华雄,抱歉,干掉华雄的是孙权的老爹孙坚《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三英战吕布,正史当中并无记载,在关东联军中唯一打败过吕布的还是孙坚[ 《后汉书.董卓传》],只是这两个战绩后来都被加在了关羽的名下。
诛颜良斩文丑则是半真半假。颜良的确是死在关羽手上《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文丑则是曹操诱敌深入干掉的《三国志·袁绍传》,和关羽无关。
至于过五关斩六将呢,完全是个南辕北辙的虚构故事,从地理上就说不过去。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俘虏关羽后一直好吃好喝地招待,但关羽还是要去找在袁绍手下混饭吃的大哥刘备。他从许昌出发后,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过了黄河。
但如果要过黄河,出了许昌直接奔东北方向就完了。关二爷为什么先往西北走了几百里,然后才折向东北呢,这不是绕了个大圈,走了好多的冤枉路么。作为领兵作战的名将,总不能是个路痴吧?再说死在二爷刀下的那六位,正史中一个都找不见,完全是作者编出来给关二爷升级用的小怪。而最关键的是,当时刘备也不在北边,他被袁绍派到汝南打游击去了,汝南就在许昌的南边,距离非常近,关羽要找大哥,不往南去,往西北兜什么圈子呢《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这段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戏,在文学作品中看起来非常的燃,曹操手下怎么阻挠啊,关羽怎么英勇奋战,不改初心啊。但事实上呢?当时曹操手下人的确建议干掉关羽,但被曹操拒绝了,曹操说大家都是各为其主,算了,随他去吧。因此关羽去找大哥刘备的路上根本就没遇到什么困难,很轻松就过去了。
所以在历史上,是曹操捉过关羽,又放了他。但到了文学作品中,却变成了关羽在华容道放了曹操,其实这事儿根本没在史书上出现过。
至于刮骨疗毒,这倒是真的,不过操刀的不是华佗,只是个普通的军医。
单刀赴会也是真的,不过不是关羽孤身一人去东吴军中谈判,而是关羽和鲁肃两个人约好了时间地点,双方都带了点士兵在后面远远站着,然后两个主将单刀赴会见了一面[ 《三国志·鲁肃传》]。要说孤身犯险、英勇无畏,鲁肃也不输给关二爷啊。

所以这些都是后人给关二爷加的戏,他老人家并没演过那么多扣人心弦的剧情。但关羽作为蜀汉方面的重量级将领,也的确曾打出过五杀超神的战绩。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进攻曹操控制的襄阳和樊城,意图把曹操的势力彻底赶出荆州。这一仗关羽围困曹仁,水淹七军,斩庞德,俘于禁,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
但是辉煌的战果却没有转化成最终的胜利,很快关羽就腹背受敌败走麦城,一代名将落得个身首异处,刘备集团也丧失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
民间一直都说关羽是“大意失荆州”,但其实不管关羽大意还是不大意,恐怕都得失荆州。这是由他自身性格缺陷和外部战略环境决定的。
    首先,关羽的个性非常骄傲,同事关系并不好。
比如,西凉名将马超被曹操打败,后来归顺了刘备。关羽没见过马超,就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这人水平怎么样啊。表面上看这是关羽在关心同事,但聪明如诸葛亮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是关二爷不服气马超啊。所以诸葛亮给关羽的回信里说,马超文武双全,和张飞水平相当,但还是比不上美髯公您的超群绝伦啊。关羽收到信后哈哈大笑,还传阅给手下们看。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马上想到,这么排名关羽恐怕会不高兴啊《三国志·黄忠传》,马上派人去安抚关羽。果然关羽在得知黄忠竟然和自己排名一样,愤怒地说,我怎么能和那低等的老头一样呢!这官我不要了!后来使者好话说尽,关羽才勉强接受了任命。
当时刘备的主力都在四川,关羽负责留守荆州,北方是敌人曹操,东边是盟友孙权。按理说,应该团结盟友对抗敌人才对。刚好孙权也想让自己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可关羽不但不答应,还当面辱骂使者,把孙权气炸了肺。其实刘备和孙权的联盟这时已经出现了危机,双方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差一点大打出手。本来联姻可以缓和矛盾,但关羽这么不给面子,孙权也就不客气了,调集兵力准备对关羽动手。而得罪了盟友的关羽这时候却发动了对曹操的进攻,前有曹操玩命死守,后有孙权伺机偷袭,如此恶劣的战略环境,别说打败敌人了,能保全自己就是万幸了。
而且关键时候关二爷的脾气又惹了祸。当时有两个镇守后方的官员后勤工作没做好,关羽就直接放出话来,看我打了胜仗,回来怎么收拾你们!这两人一害怕,直接投奔东吴,把关羽的大后方给卖了。关羽正在前线和曹军拼死拼活呢,没想到孙权又从后背捅了自己一刀,连老家都丢了,只能仓皇撤退,最后败走麦城,身死军灭。
关羽之死,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民间既崇拜关羽的忠肝义胆,又同情他的功败垂成,这也就是关二爷在民间人气这么高的原因。
历代王朝也将关羽当作忠义的化身,来宣扬忠君爱国的理念。到了宋朝,宋徽宗崇信道教,又因为关羽的故乡山西是抵抗北方辽国的前线,所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关羽造神运动,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就是关羽的谥号,也有说叫壮穆的。后来明清之际晋商崛起,他们把同样是山西人的关羽视为自己生意的保护神和精神象征,所以慢慢的关羽又变成了保佑大家发财的武财神。明代随着《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这职称和孙悟空的“斗战胜佛”也有一拼了。清朝入关后,又把关羽抬成了武圣人,变成了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身份地位是越来越尊贵,头衔也来越长。
现在的关羽,已经超越了文学形象,变成了一种信仰崇拜。这既是因为关羽自身具备的忠义品质,也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后人不断赋予他的形象。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阅聆•R&L”是由杭州图书馆编辑与出版部推出的一份图文并茂、声乐悠扬的文学杂志。在这里,我们将文字用图片形象化,将作品用声音立体化。你可以快乐阅读,也可以微笑聆听。
本期内容由浙江华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华云文化)友情提供。华云文化是国内领先的泛娱乐文化内容运营商,“杭州民间阅读联盟”成员。源于国内IP巨头阅文集团、华数传媒,专注于版权生产和版权运营,在文化娱乐的原创内容领域深耕和发展,逐步建立“以精品IP为核心,以版权经纪为驱动”的内容生态体系,旗下已签约百余位国内优秀的传统作家、网络文学作家和文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
华云文化品牌矩阵“文化咖”,依托新媒体平台,聚大咖声量,创新推出新媒体平台大型文化访谈栏目“文化咖微课堂”,已举办超过200多场读书推广活动,欢迎关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