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阅聆▪R&L 2019年 第六期

C

目录

ontents

在人世间开掘金矿,在大地上寻找花朵。这是徐迅雷的散文选本,这是爱与暖的散文。此去经年,曾经刊布的作品,散花集成一束。是些抒情散文、写人散文、叙事散文、记游散文、随笔化散文,文字优美,思想优渥,入口即化,甘之如饴。
《在大地上寻找花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第1版,2018年12月第2次印刷。

◆ 安吉:大地上的事情 --30

◆ 一梦到西塘 --------------10

◆ 龙门山水行 -------------08

◆ 大地之麦 ----------------06

◆ 作者简介 ----------------05

◆ 丽江的柔软时光 --------18

【策 划】:文献服务与出版部
【主 编】:吴一舟
【编 辑】:陶    琳
【配 乐】:周悉妮
【校 对】:浙江树人大学易水寒诗社
【朗 诵】: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                           志愿服务讲解队
【设 计】:黄   菲

【作者徐迅雷简介】

徐迅雷,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任专家、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现任《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是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首批创新创业“双创”领军人物。
已出版《只为苍生说人话》《让思想醒着》《中国杂文•徐迅雷集》《相思的卡片》《敬畏与底线》《这个世界的魂》《只是历史已清零》《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权力与笼子》《温柔和激荡》《杭城群星闪耀时》《在大地上寻找花朵》(后七种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以及与徐鼎鼎合著的《认知与情怀》、编选的《现代大学校长文丛•梅贻琦卷》等著作。 

《在大地上寻找花朵》,徐迅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学海无涯,杭图有舟。一舟品书。
这本《在大地上寻找花朵》,是杭州的杂文大咖徐迅雷的新作。不愧是高手,这本书文字优美,读起来甘之如饴。当你阅读这本书时,就好比开始了一段爱与暖的旅行。
这是一本典型的散文集,既散又集,初读这本书,你会感觉不知道这本书究竟在说啥,因为它什么都说,一地一景,一物一情。最后你会发现,他确实是在这片大地上寻找各色花朵。

大地之麦

在南方的肥沃土地上,经冬的麦子自然地生长,连那白雪都是温暧的棉被。遥远的诗人说过“弄晴雨过秧针出”后,接着又说:“花信风来麦浪寒。”在所有植物让风吹出的浪波中,其实麦浪是最温润漂亮的。稻浪与麦浪相似,“喜看稻菽千重浪”,然而稻叶有齿且尖利,风中舞动如挥刀,总让我不甚喜欢。看一看那温润如碧玉的麦浪吧,那有一股靠近你温柔心灵的感觉。
面对这样的麦子,一位年轻的诗人说:“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初夏麦收的时节,母亲割麦,父亲打麦,童年的我又像燕子一样在麦地上飞来飞去,衔起遗落的支支麦穗。温暖的阳光在父亲的脖子上晒出汗水,高举过头顶的麦子把麦叶的碎屑撒在父亲的脖子上。在某个片刻,我看见父亲回首对我一笑,那笑里都浸透了汗水。
于是想起家乡老诗人闻欣先生深情的歌吟:“父亲,一生都/坐在中国农业的深处/水稻 麦子 高粱 大豆/都是他交情很深的挚友/当植物受到伤害时/不论是天灾或者人祸/植物们的泪/总是 从父亲眼窝流出/风调雨顺/使父亲比植物更生动的/是脸部皱纹的/欣欣向荣……”而这里的植物我更愿意只把它想象成金灿灿的麦子。
我现在居住在城里,仿佛远离了大地上的麦子。然而当我举杯,倾入麦酿的啤酒,乡间种麦的父亲及一切种麦者的背影,伴着那璀璨的麦穗,穿越了深邃的酒杯映现在我的眼前。啤酒的金黄正是麦子的金黄,啤酒的上游衔接着麦穗那缜密的纹路。麦穗的纹路在我思绪的脊梁上无限延伸,不会停息。
一个源于心灵深处的声音说:
——即使我老了,我也愿意是家乡麦田的守望者。

立冬种麦,四季讴歌。农民与诗人因麦子而息息相通。
我从乡间的麦地走来,麦子的气息缠绕于我裸露的双脚,经年不愿离去。
当我的心灵广袤如天空,天空明净如湖泊,倒映的乡间植物一定是自梢顶浸润下一片金黄的茁壮的麦子。
有风拂过,令人感动。
麦子的一生生活得坚忍、从容和美丽。点播的种子是它一生中最难看的时刻,粗糙并且干燥,一如农人劳动的双手。太阳风干了水份,留下了质量。父亲犁地,母亲施肥,我的童年在开垦的土地上小鸟般飞来飞去,麦子握在我稚嫩的手中,从细细的指缝漏入开始变得寒冷的土地。
阳光拌和了泥土覆盖你。
一位诗人站在遥远的北宋看着你说:“弄晴雨过秧针出。”触须伸出大地,疏疏朗朗悄无声息。然后才是赶趟儿似的密密麻麻长出来,长出一片冬天里的春意。
在麦子的童年,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打麦地旁边走过,目光倾注呵护。很迟方才得知麦秧是可以“践踏”的,那是少年的我从书本上读到的知识。我在一个山野静寂阳光盛开的下午,独自在麦地的一角因不忍而忐忑地作了践踏的试验。当我停止我迷乱的踏步之后,静静呆看了被摧残的一片麦秧,转身一阵风似地落荒而逃。
伤了筋骨的麦苗果真长得更加茁壮有力。麦子的坚忍让我看着发呆。然而家园的农人和我种麦的父母都不去实行我的“践踏”。在他们的心目中,那不是一个必需环节,更不会体现对麦苗的深爱。

朗诵:胡宇卓

龙门山水行

龙门村的村落仿佛从水底跳跃而上。依了山,傍了水,浙南云和紧水滩的碧波粼粼倒映了散落在山坡上的龙门村。
离别的清晨,在薄雾轻描淡妆的埠头,那位守着肉摊子的素不相识的小伙子主动接过我的话茬,告诉了龙门为什么称龙门:村子原有着一座石雕的龙门,现在淹在水底下了,为了造那30万千瓦的紧水滩电站,全村都成了后靠移民。小伙子微笑的音容留恋于过去的家园。过去的家园成了水底的光芒,闪烁在龙门村两百多位村民的心坎上。
水樱说,那时候她还很小很小呢。二十岁的水樱毕竟才二十岁,她是在接到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之后,来邀请我这位业余老师到她家玩的。别忘有约!在那个阳光灿烂的秋日的午后,水樱那清澈的眼睛宁静地望着我,宁静如她家园门前那片凝碧的美丽的津津水域。
与水樱站在半山坡上她家门口,看云山苍苍环抱了“仙宫湖”的一方泱泱碧水,感受向晚的秋风,正挟了一身湖水的芬芳气息,拂过我的身边。远山近水并不宏大,却蕴含了清秀。给紧水滩起了“仙宫湖”的俗名,或许是一种对神奇的期待,然而我看这方山水依然质朴。水樱却指点了神奇:老师你看,那座山像不像一只很大很大的龟?瞬时我的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大自然的造化自是鬼斧神工,那水中之岛怎么都是活脱脱一只巨龟匍伏在碧波荡漾的水面。
当然有渔舟在龟之岛前面的水域穿行,拖着长长的如尾波纹在龟脚前扫过。水的这边,大山把它的左右手往水里一伸,便漂亮地挽起了一个港湾,左翼有小亭亭亭而立,右翼有大树树树相映。港湾里筑了码头,泊了渔舟,停靠了龙门人失去田垄后新的生息新的希望。水樱说,她爸爸正在码头装卸木头,小弟还在渔舟上挥撒鱼网。而此刻,水樱的母亲正在屋里升起灶火,让袅袅炊烟升起在家园的风景里。绕过屋后,水樱从桔树上摘了不知酸甜的青桔,荆棘牵扯了她的过膝长裙,牵扯出一种对主人的依恋进入我的视野。两只青桔,大的递予我,于是剥开了一瓣瓣青青乡情。我说不酸,水樱也说不酸,看我一副龇牙咧嘴狼狈相,水樱咯咯地笑了。笑声里,我仿佛闻见郁达夫笔下那“迟桂花”的香味。
黄昏开始涂抹龙门山水。依然白得耀眼的是水樱家门前墙上的几挂鱼网。邻家的女孩坐在屋外编织捕虾的竹笼,在这浙江西南部的大山褶皱里,让我闻到了遥远的海边的气息。水樱的爸爸与弟弟尚未归来。水樱说,老师,先不吃饭,带你去玩。便跟了水樱与邻家的女孩,一块儿抄近路从山坡上下来。钻出树荫的笼罩,便是这小小港湾的最凹处。水面传来扑通扑通的游水声,晚色淡妆,秋意凉爽。正想问声是谁还敢在此时游泳,水樱与邻家女孩已与船那边水面上露出脑袋的小伙子搭上话,吴侬软语荡漾在水面上。

小伙子摇船靠到岸边。上了船,沉静中打棹的小伙子在傍晚的船头站出一幅剪影,我竟糊涂涂问“小伙子贵姓”。水樱立时便笑了,“就是我弟弟呀”,我也笑了,怪水樱未作介绍怪自己糊涂也怪微笑的小伙子沉默。船小,吃水有些深,随着摇桨的节奏起伏,我这“旱鸭子”便有些心慌,但看人家两位小姑娘坐在窄窄的船帮上沉静自在,晚风吹来裙裾飘然如波,于是也不再寻思安危。
小船钻出了港湾的怀抱,仿佛镜头一路摇出那越来越开阔的风景。这开阔的水面在昼夜交割的时刻美得令人心醉;清风徐来,吻遍了柔水的全身,在这水的裸露的肌肤上激起粼粼的涟漪,在冰清玉洁的纯净里,天际的晚霞将最后的晖光在每一片鳞波的一侧抹上金黄,这分明是黄皮肤处子脸上透出的红润色泽。青黛的远山静静地守候了这灵性的湖水,渐渐朦胧的倒影依依融化在湖水的心底。许多的山整个身心站在了水里,只露出一个青青脑袋。人在看山,山在看人;人坐在船上戏水,水托了船嬉人;水在山上,山在水中,一切都是那么难舍难分……
在离“巨龟”不远的水域,水樱的弟弟开始布下鱼网。这位十七岁的小伙子一手把桨,一手置网,他的手艺已经了得。在天际开始出现几颗星星的时候,我们掉转船头打棹归来,一路上我在心底吟唱了那曲《渔舟唱晚》,天地山水间仿佛回荡了那泠泠的乐音。
那夜水樱的父母竟一直等到我们归来才开饭。饭桌上一盘脆香香的“紧水滩烤鱼干”被我一人和了啤酒埋头“独吞”。水樱的爸爸与我对饮,算了岁数他比我大十一岁而我比他的女儿亦大十一岁。水樱爸原是“船老大”,在紧水滩没有截流前他一直放船沿瓯江而下到温州甚至到乐清。那夜我忽然就年轻了起来,吵着嚷着要跟水樱的弟弟一块睡到船上,这小家伙说船太小不好睡而且有蚊子,后来干脆连他自己也睡到了家里。那夜我再三叮嘱明儿早上要他叫醒我我得跟他一块儿去收网,然而等到第二天早晨我呼呼一觉睡醒,水樱妈已经将新抓来的鱼鲜鲜地烧好等我下饭。
轻妆了晨雾的早上,我要离别龙门村,水樱弟开了机动船与水樱一块儿送我出龙门,直到紧水滩电厂那巍然的大坝。那时水樱端坐船头,秋风又拂动了她那飘飘长裙,我戏说一句“妹妹你坐船头”,水樱便莞尔一笑,双眸依然宁静清澈如水。
“五百年修得同舟渡。”我在心里这样对水樱说。

朗诵:周  彤

一梦到西塘

几回回梦里踏上石板路,穿长廊,钻水巷,摇橹船。江南小镇,你这是用千百年时光酿制的一杯好酒。西塘。
一次次挥手自兹去,波心晕月,桨声灯影,曲水流觞。那是何时的雅集吾乡,那是何等的“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西园。
黄昏的小街,熙来攘往,我一回首,那一对老外帅哥美女就冲着我的镜头璀璨而笑,还举起V字剪刀手,那么真实。
榫卯的古宅,粉墙黛瓦,你一抬头,江南美女正妩媚地探出半身的倩影,是的是的,是瓦当之下、窗扉之中,那么梦幻。
在醉园,我一眼看到黄永玉先生题写的“一梦到西塘”,我立刻也是醉了。来自湘西凤凰古城的永玉先生,你年届九旬,来到西塘,来到王亨父子版画馆,“一梦到西塘”,一句话就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居杭州,近在咫尺,却是第一次到西塘,梦里的不算。很早很早,黄永玉就心心念念要来西塘看望王亨老先生,因为版画,“一生寄情江南水,三分得意海上风”的版画。黄先生坐时坐在戤椅上,走时走在天井中。这小桥,这鱼池,这花圃,这精耕细作的江南迷你庭院。
“醉园”得名“醉经堂”,那是遥远的沉醉于四书五经,如今早已不是这个味道。主人沉醉于江南版画,游客可以沉醉于著名的西塘手工黄酒,我沉醉于整个的千年古镇。

诗画西塘  / 徐迅雷摄

朗诵:黄嘉诺

金秋一梦到西塘,欸乃声里说江南。
                                              ------ 徐迅雷摄

美丽中国,西边有丽江,东部有西塘。丽江有柔软时光,西塘有梦幻时光。梦,因沉醉而生;醉,因梦幻而成。我初到嘉善的西塘,惊讶于西塘的丰富:古屋古园那么多,古桥古弄那么多,小河小船那么多,小吃美食那么多,店家酒吧那么多,游人墨客那么多……相比之下,塘栖好像小了,周庄有点端着,南浔属于高大上,而雅俗共赏的西塘则刚刚好。
在所有的“那么多”中,我的首位之爱,当属那长长的街廊。我的浙南的乡村的老家,门前就是一模一样的“美人靠”设施,只是整个构建太短了。西塘长廊,绵延千米,沿河沿街,遮阳避雨。避雨是最重要的,说是遮阳,其实晨曦透进来,夕阳斜进来,把木柱和游人的身影拉长再拉长,进到镜头,美到心醉。
世间巧合的事有时很神奇,我们住到西塘民宿这一夜,央视电影频道恰好在播放好莱坞大片《碟中谍3》,古镇西塘是其中重要的外景地,阿汤哥——汤姆•克鲁斯,一会儿飞檐走壁,一会儿狂奔风雨长廊,中国元素和动作片的功夫一起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当夜就把这个图文信息发在微信微博上,所用词语是“长廊”,我不愿意使用“廊棚”一词呀,同样巧合的是,随后我读到金梅先生所著的《西塘风月》一书,他也说“廊棚这词我认为不确切,至少是简陋的意思”;有专家朋友则告诉我说,也许用“廊檐”更有吴语味道。反正早已不是独门独户独一棚,那么长、那么精彩、那么独到,可以飞奔、也可以徜徉的街廊,何陋之有!
    西塘的街廊是敞开的,西塘的宅弄是收紧的。面向街廊河流的宅院,一进一进深下去,宅深形成长弄,明明暗暗,钻进钻出,不是捉迷藏,胜似捉迷藏。西塘长短不一的宅弄百余条,大家最爱的是石皮弄。石皮弄建于明末清初,是夹在两幢住宅之间的露天弄堂,最窄处仅仅八十厘米。我一抬头,看见的是明亮的一线天。脑海里立即呈现台湾鹿港小镇的“摸乳巷”,那是我去钻过的地方。“摸乳巷”最窄处不足七十厘米,如果男女正巧面对面走来,侧身而过时,应该是“护胸”而不是“摸乳”。俚俗之名“摸乳巷”,实在太幽默。还是石皮弄好,下雨了,氤氲出丁香般的姑娘,梦幻一样撑着油纸伞。

与街廊并肩而行的是水乡之河,与街廊垂直而立的是石筑之桥。夕阳亲近过来,摇橹摇出的水波之纹,生成了温润如绸缎的质感。绸缎般的波纹随时千变万化,而石桥当然是屹立不动的,变化的是每一座桥的形状,半圆加半圆,椭圆加椭圆,长方形加长方形——我说的是倒影。秋日澄明,水天一色。坐游船一路悠悠插进西塘深处,无数与倒影重构的景致,让我的快门闪得飞快和欢快。江南民居,向来是素色的,于是有了红灯笼的装点,横向成排,垂直成串,左右成对,入了镜头,特别迷人。我把照片一组组发到微信上,统一命名为《一梦到西塘》,一位旅美的同学见到,留下一句:“原以为去过乌镇就不用再去西塘了。看了老同学发的照片,西塘如此有味道,看来还是要去走一遭的。”
呵呵,心念一闪,振动十方。说好的,我们一起“一梦到西塘”。
西塘是生活着的古镇,那么仅仅“走一遭”怎么够呢,可以走一次、两次、三四次,可以住下来生活两天、三天、四五天。若到西塘赶上春,千万与春住。热闹可以是属于你的,酒吧的夜生活,颇有些热火朝天的感觉,尤其是在“青春万岁”的岁上,喜欢欢喜者众。爱宁静的,可以夜航船。其实文化人能够找到诸多的知音,比如一个个博物馆,有小小的古老纽扣,有大大的明清根雕,有静静的纹花瓦当。西塘是文化名人之乡,远在明朝,就有著名诗人周鼎,曾干过修杭州志的活儿;近在当代,有著名戏剧作家顾锡东,越剧名著《五女拜寿》,真心是个超级催泪弹。
当然,文化积淀最深厚、成为历史文化地标的,是南社社员们的“西园雅集”。“西园的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本系明代朱氏别业,是西塘镇上最大的私家花园……”1920年那个冬天,著名诗人柳亚子翩然来到西塘,入住西园,与西塘的南社社友在西园摄影留念,题名为“西园雅集第二图”。柳亚子身在西塘,也可以“乐不思蜀”,原来他乡是故乡;在那“乐国酒家”,斗酒诗百篇,辑成《乐国吟》行世,那时哪有“牢骚太盛防肠断”的选项。

长廊光影 / 徐迅雷摄

小桥流水人家。徐迅雷摄

西园雅集是过去,雅集西园在今天。西园里头就有“小山醉雪”等八景。阮仪三先生在新近出版的《江南古镇•西塘》一书中,用专门一章、长长的篇幅介绍西园。现在的西园,是后来重构的,已不是当初南社吟诗之所。但无论如何,西园定当是可以留得住文化、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流连于西塘的西园,面对满庭芳,可以声声慢。而我在想,这里最有意思的建筑是“爬山楼”,那是向上的长廊,登上去,转过去,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夕阳西下,西塘梦的开始。徐迅雷摄

南社南社,“操南音,不忘本”,毫不客气地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版画家王亨的外祖就是南社社员。如今,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南社西塘社友遗稿》,收录了余十眉、李彝士、沈禹钟等等社友的诗文。“去日桃花逐水隈,一枝吹落一枝开”,那时西塘风景,如梦如幻,逐时而去,入诗而来。

油画一般的丽江古城街边水渠。徐迅雷摄

丽江的柔软时光

A

大地苍茫之际,总有一些风景浮出云端。
时光沉淀之后,总有一些依存沉留心间。
穿越浮云,抵达丽江;穿越现实,抵达梦幻。
丽江,在大地时光的途中,我就这样与你温柔相见。
这是《杭商》杂志的采风笔会,在主编马晓才先生的率领下,我们一批来自天堂杭州的作家,在2010年圣诞节前抵达丽江。
其实,身未动心已远。

B

如花似玉的原野有如花似玉的香甜,温润恬静的古城有温润恬静的柔软。
抵达丽江,我们选择住在束河古镇。“束河”这个名称就妙不可言,“束河古镇”这个语词念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
查阅资料才得知:束河的纳西语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古老而质朴的村舍把遥远呈现在你眼前,那白墙黛瓦,那烟柳拂波,那山水相依,那清幽环境。束河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纳西先民在丽江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
茶马古道则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对外经贸商路,是“亚洲的天堂走廊”。
束河古镇是天堂走廊一个重要的贸易地、歇脚点。
这里有青龙河,温柔地从束河古镇中央穿过;这里有建于明代的石拱桥青龙桥,顶着光滑的石板横跨在青龙河上;这里有“九鼎龙潭”,潭水透明清澈,人称“龙泉”,奉为“神泉”;这里同样有中心集市、欢聚之地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一样。
住在幽静的束河古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徜徉在这里,轻易就能找回自己。旅店床头摆着一本《丽江的柔软时光》,封面黄底红字,真是超聪明的书名,我当即就想,不妨就把“丽江的柔软时光”作为我文章的篇名吧。

朗诵:田钧益    许 斌

丽江古城老街离不开红灯笼。徐迅雷摄

C

“东有丽水,西有丽江”,我这么想,是因为我的家乡是浙江丽水,丽水是秀山丽水,然而缺乏丽江大研这样的顶级古镇。
丽江古城的本名就是大研,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因为形似一块碧玉大砚,于是有了这个有文墨的名字。
“北有平遥,南有丽江”,这样说,是因为我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入选的只有这两座:山西平遥和云南丽江。我在平遥看那古城的荒凉,心事就浩茫起来,那真当是“遥”之感,不那么贴近;而到了丽江大研古城,真心就有一种贴近亲近的“近”之感。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我们漫步在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上,看街两边两三层楼高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完全手工建造,风格那么相似,属于尺度适宜的宜居建筑。石板路光滑干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迈步其上,不需要速度,也可以悄悄藏好激情。而老房子如今则成了小店或客栈,家家户户不仅挂着红灯笼,还都挂满了各种最具丽江风格的装饰物。店名也独具文化特色,比如“躲起来”“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等等。
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水清澈到忍不住想捧起来就喝。我拍下一张街边小水渠的照片,阳光映照之下,所呈现的整个色彩,仿佛就是一幅油画。在这流动的空间里,水系充满了生命力,可以很方便引水洗街。丽江还有著名的三眼井,不要错过。那不是三口深井,而是一种独特的用水方式,一个泉眼出水,从高到低分三级流淌,围成三个四四方方的浅水池,第一眼饮用,第二眼洗菜,第三眼洗衣,三潭相串,各司其职。只是现在不太看得到这样美妙的用水场景,清澈的水是兀自流淌。这样就不容易拍好照片,我横拍竖拍都比较单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很到位: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古城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的中心就是四方街。四条分岔的道路,从这里通往古城的出口,巷弄四通八达。黄昏的斜阳射过来,把我们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石板路上。
四方街是街衢的中心,而木府则是建筑的地标。木府是纳西族首领木氏世袭丽江土司知府的衙署,是丽江古城的“大观园”。这里花木扶疏,飞檐翘角,气象万千;明末鼎盛时期,正如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所感叹的:“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徐霞客认为“世代无大兵燹且产矿独盛,宜其富冠诸土郡云”。木府被誉为“丽江紫禁城”,是紫禁城,那就有不一般的风云。
今天这里没有多少风云,一切都安安静静;好像都是悄悄流传“丽江艳遇”这句话,听起来柔软暧昧得不行,其实轻轻一笑就好。

D

在古城的一面墙上,写着或者说是画着东巴文字,我们当然都认不得。
通常是这样介绍的:东巴文字是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大约共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通常以一字形一物,但与图画之惟妙惟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描摹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这是至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主要用来书写东巴古籍。珍藏在丽江的1000多卷纳西族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传统学科,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手头有一本《康藏轺征》的复印本,作者是藏汉混血的勇敢的旅行作家刘曼卿女士,1929年她广泛考察了川滇藏交界处那一带的社会情况,这本名著就是此行的记录。她这样写丽江及东巴文:“丽江乃滇省迤西之重镇,在清为府,今则改为县矣。其民族非汉非藏,亦非百子,乃另一民族也……有象形文一种曰东巴文,现不用以纪事,但书于木剑之上,悬之门首,用以禳祷祛邪而已。”
纳西东巴文化,包括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绘画、东巴舞蹈、东巴经卷、东巴法器、建筑艺术等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被称为西方研究东巴文化的鼻祖。他是美国《国家地理》的作者,是著名的探险家,是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的发现者。20世纪初,他来到丽江,在这里度过了27年的时间。他被神奇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深深吸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抛掉了原先的“苟且”,让丽江成为了他的诗和远方,他的名言是:“我宁愿死在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
约瑟夫•洛克是一位真正的在大地上寻找花朵的学者。他的探险、研究文章,以及数以千计的黑白照片,还有243幅当时在世界上算是第一流的自然彩色照片,成了记录20世纪初这一地区自然、历史、社会、民族生活的最珍贵视觉资料,有许多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洛克说:“当我住在过去纳西王国的首府丽江之时,我获得了所有重要的碑文拓片,拍摄了纳西首领的家谱和珍贵的手稿,以及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的祖传遗物。此外,我还收集了4000多本纳西象形文手稿。其中的许多手稿具有历史价值,其他不少手稿是纳西人的宗教文献,它们与西藏佛教前的本教有关。”
洛克的名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现在的精装本很漂亮,洛克充满深情地写道:“当我在这部书中描述纳西人的领域时,逝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重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美丽的自然景观,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奇妙森林和鲜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风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随我走过漫漫旅途,结下深厚友谊的纳西朋友,都将永远铭记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忆中。”你可能想不到,其实早在1976年,云南大学历史研究所民族组就分上中下三册刊印了该书,并注明“供批判用”。如今另外还有一本汇编本《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出版。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以及看到洛克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文章,在来中国之后决心去云南进行探险的旅程。马可•波罗由蜀入滇,尽管并未到过丽江,但他受命去往西南是重要的经历。时代虽然不同,但无限风光的西南山水、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精彩纷呈的南方丝绸之路,都使这些先行的旅人心驰神往。而来到云南的斯诺,曾与洛克雇佣马帮一度同行,斯诺说:“马帮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字眼,它蕴藏着神秘,蕴藏着不可知的推动力。”而斯诺笔下的洛克是这样的:“洛克习惯于野外生活,他有种种巧妙的设备,可以帮助一个孤寂的漫游者忘却自己已经远离家室、远离亲人、远离美味佳肴。他有许多天才的发明,如折叠椅、折叠桌、折叠浴盆、热水瓶等等。无怪乎他所到之处,当地人敬畏之余,无不把他看作一位外国的王爷……” 
与这些考察研究者大不同,我们一行是来“玩玩”的,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冬天的丽江不是太冷,选择一个宁静的晚上,我们在颇有流浪意味的音乐艺人李铁马的居所里,围着火塘,取暖,聊天,听音乐。这是老李的“半山火塘”,是一个“极简主义”的音乐火塘,被称为“丽江最本真也最落魄的火塘酒吧”,破房子,破屋檐,破木门,破条凳,破装饰。但是,火塘的篝火燃起,照亮了小屋,照亮了我们的脸蛋。老李抱一把吉他,轻弹轻唱,温暖柔软就升腾起来。他弹唱的当然不是纳西古乐。看破屋墙上,画了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画,据说都是老李自己画的,我也没问。游离于生活之外,永远贫穷;生存在梦想之内,永远不红——这就是半山音乐火塘的李铁马,而任何时候都能红起来的,是让客人抱火取暖、围塘夜话的火塘里的篝火。
火塘,是少数民族社区社会传播的重要载体。今夜,我们也体验了一把。
与马可•波罗、约瑟夫•洛克、埃德加•斯诺一样,小人物李铁马也是外来户。大名鼎鼎或寂寂无名,可他们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爱着自己的爱,追求着自己的追求。看着火塘映红了李铁马的笑容,我于是想: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肯定不是什么“富有”什么“成功”,比成功富有更为重要的,一定是一个人拥有丰沛的内在世界,拥有自己的真兴趣、真性情、真个性,拥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拥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那种自在和惬意。
人们慢慢老去,岁月永远年轻。冬夜围着丽江的火塘,我们每个人都发现自己其实童心未泯,这真当是一件非常温暖、非常柔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宁静。徐迅雷摄

E

丽江冬树。徐迅雷摄

第二天,我们暂时离开丽江古城,去一海一江:海是拉市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江即金沙江,拐过长江第一湾,看看虎跳峡。
丽江古城、拉市海、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恰好在同一纬度上,相距也就十公里多一点。如果时间

有限,那么在拉市海不必骑马,而应泛舟。我们选择一叶扁舟,轻盈地插入拉市海如镜的湖面。倒映的云天立刻被我们弄皱了。
       最喜欢站在拉市海上的一棵树——或者那是两棵树,两条微微弯曲的腿,插进湖水里,经冬的木叶落光了,就那样很干净、很清静地站着。
       有鱼游过。
       有鸟飞过。
       有舟划过。
       有镜头扫过。
       它都静静地一动不动地站着。而脚下的水和水下的草当然始终是动着的。它仿佛说:我看你们动着就好。
       我看到对拉市海的介绍是:原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运动时褶皱隆起成陆,湖面海拔2437米。
       从拉市海向西,车行不一会儿就到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金沙江在这里打了一个大大的U字,更准确地讲是打了一个大大的V字。这个胜利的V字型,底下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湾。
       金沙江在这里向北拐去,于是就劈开了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形成世界最深的大峡谷——虎跳峡。“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虎跳峡和台湾太鲁阁峡谷颇有一些相似,都是山高谷深,不过金沙江开阔很多。穿过人工隧道,登上望峡台,其实并没有“激浪滔天,摄人魂魄”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冬天干旱雨水较少的原因。踞于江中的虎跳石,把它看成是中流砥柱也可以,传说猛虎靠它可以跃上对岸,故名虎跳峡。想必在盛水期,奔腾跳跃的虎跳峡,一定是可以让人心跳不已的。
       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共同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在云南省境内越挤越紧,在崇山峻岭间并行奔流170多公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景观。这里的生物多样性让人惊叹,属于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3年,“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这里太博大了,我们只能看见一个点。
       就算坐上直升机飞到空中,也只能看见地图上的一个点,小点。

乔乔之木必有其根,浩浩之水必有其源。雪山之水涓涓不息,悄悄从山上流淌下来,滋养着纳西族生存的土地,滋养着这里的子民,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最喜欢云蒸霞蔚之时,玉龙雪山时隐时现。
——在柔软的丽江,也在柔软的梦里。

F

插进拉市海湖水中的树的双腿。徐迅雷摄

无论是去拉市海还是去虎跳峡,无论是在束河古镇还是在大研古镇,都能时时看见玉龙雪山。
在我心目中,玉龙雪山是神山,是丽江的灵魂。
每一次抬头看见玉龙雪山,我的心就自然而然地安宁下来,有一种美好从心底涌上来。
向来,我非常喜爱冰清玉洁。
圣洁在高处。
只要时时抬头看见玉龙雪山,她一定像保护神一样保护着你。
不去玉龙雪山,等于没有来过丽江。丽江如果没有玉龙雪山,那就不是丽江,那完全不可想象。
“玉龙昂首天咫尺,远视滇池照影白。”玉龙雪山是“生命中的仙境”,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境内,丽江古城正北方,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她距离赤道最近,距离太阳也最近,却终年披着皑皑白雪。
玉龙雪山有13座雪峰依次排列,相偎相依;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我打江南而来,那儿是海拔最低的地方;我们乘坐缆车升至玉龙雪山的肩膀上,已经是不得了了。我确实担心自己会有高原反应,还好,尽管气喘吁吁,总归没有“反应”起来。在海拔4506米的地方,有一块标示高度的石碑,我们每个人在这里留影,大意是“不到雪山非好汉”,而我们到达这里了。
在这里,能够与“冰塔林”对视。然而仰望主峰扇子陡的奇、险、秀、美,我总有一种继续往上攀登的冲动,于是一个人率先向上向上再向上,直到栈道封闭未开放处,不得不停下脚步。看看边上的告示牌:“栈道积雪危险,未开放到4680米”,其实距离5596米的顶峰,那叫一个“遥遥无期”。
站得稍高,就可以俯拍雪山照片,其中一张,有青黛的远山,有白雪的近景,有人有房,有雪地起伏的温柔曲线……这是我这次丽江之行所拍最满意的一张,回到家里,立刻打印成彩色照片,装在镜框里,挂在书房墙上。

在美丽的玉龙雪山上。徐迅雷摄

安吉:
      大地上的事情

曾经,十万工农下吉安,那是红色革命;
如今,绿水青山看安吉,这是绿色革命。
吉安在赣,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而成;安吉在浙,以《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得名。《唐风•无衣》其实说的是“有衣”——你亲手缝制的衣

服,“安且吉兮”“安且燠兮”!既舒心又吉祥,既舒适又温暖。
        “无衣”而致使红色革命;“有衣”时代,则是绿色发展带来了金山银山。
        2017,深秋时节,我和一批作家摄影家一起,

欣然前往安吉采风访问。
        在安吉,可以与你说说许多大地上的事情。

B

一株特立的树,亭亭立于柔和的山脊曲线上。
舒展的叶子红了,而山色依然青黛。
摄影家朋友的照片就是不同,树是站立的点,山是曲卧的线,云天是广袤的背景,简洁到没有其他。而我在手机随手拍的照片中,给镜框里映衬了额头上刘海般的近景阔叶,反而繁复了。
这是“两家”访“两山”的活动。“两家”就是作家与摄影家,“两山”则是“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还好,我忝列于作家队列,拍的几张照片是自己闹着玩的。
这是层林尽染的深秋。
这是在黄杜,“中国白茶第一村”。
这是名为雅思的千亩茶园,一个我迄今见过的最美的、沉醉不知归路的茶园。
在安吉,有两座金山银山特别凸显:一是竹海,二是白茶。作为白茶之乡,安吉在中国久负盛名。
我们悄然游进了碧绿的茶海里。一低头,洁白的茶花就笑着对我们盛开了。

A

朗诵:孙琬晴             张玉滢

安吉白茶茶园里采茶女的雕塑。徐迅雷摄

C

雨,偶尔地,轻轻地下。
头一天是“安吉余村艳阳下”,第二天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且听穿林打叶声,那其实是一些片刻的事情,不用一蓑遮烟雨,一把把漂亮的七彩伞也没有派上用场。
与摄影家酷爱的灿烂千阳不一样,我们作家诗人面对秋雨,问一声:谁怕?
所以,不会是我独享了“秋雨之福”吧!
休闲步道可上半山。红色车道可让小车攀爬上来哧溜下去。我从垄上走过,平视或俯视,满目是一垄垄黛绿的茶树,那是群山之间立体的波浪。
波浪边修饰着一排排红了衣裳的秋树,换个角度则是山下的白屋,镶嵌着的澄碧池湖,点缀着的干活的茶农。风光如此旖旎的茶园,这不仅仅是种茶卖茶的,这是休闲观光的胜地。
一旁立着的牌子,密密的字里行间,有着详尽说明:这是安吉白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区,面积达1.2万亩,辐射带动附近10万亩安吉白茶园的标准化建设……摄影家带来的无人机,显然是此行最爽的家伙,它欢快地翱翔在上空,将茶园的绿色海洋尽收眼底。
茶农茶农,在茶言茶,在农言农。是农行系统给茶园茶农提供的“助燃剂”,他们的“惠农e贷”,以及安吉特色的“茶园贷”,为茶农提供周转资金,解除后顾之忧,绿水青山由此顺利地变成了金山银山。

D

E

茶叶丫丫,毛竹挺拔。安吉最先名扬四海的,是竹之海洋、海洋之竹。漫山皆竹,遍野修篁,万顷竹海,一望无垠。
士人爱竹,因其气格凌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一部电影,成了安吉大竹海的最佳广告大片,那就是尽人皆知的《卧虎藏龙》。它成就了李安在奥斯卡的卓越荣誉,也让安吉名扬天下。李安安吉,就此联结。在影片中,人在竹梢上飞来飞去,那是天才李安拍出的经典画面。凭借《卧虎藏龙》那绝妙的镜头,安吉“中国大竹海”景区不久前曾获得“十大经典旅游电影桥段”之称号。
“世界毛竹看中国,中国毛竹看安吉”,这是毛竹掩映的绿色之地。安吉方圆1886平方公里,蓄积了百万亩竹林,有超过1.35亿枝毛竹,年采伐商品竹约2000万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竹乡”。
我多年前其实来过安吉一次,不过那时仅仅去了竹海。
我们想在竹梢上飞来飞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在竹海里钻来钻去。你只要一钻进安吉大竹海,那你的周围只有绿,时间和空间仿佛都不存在了。
中学时代,课本里一篇袁鹰的《井冈翠竹》,让我们知道毛竹的宝贵。“客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寄罢筼筜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这是吴昌硕的题画诗《咏竹》,这位出自安吉的大师,真当是爱竹爱笋爱故乡啊!

“闲中一盏酵白茶,香嫩雨前芽。”做白茶的安吉人很聪敏,将官至浙西“副都总管”的宋人张抡的一首词,悄作更改,就变成“白茶礼赞”了,“砖炉最宜石铫,装点野人家。三昧手,不须夸。满瓯花。睡魔何处,两腋清风,兴满烟霞”。
白茶本质是绿茶,属于微发酵茶,妙在茶叶面上满披白色银毫,因此有了“绿妆素裹”之美感。
哦,我愿意把它形容为“毛茸茸的性感”。
在鲁家村,盈农园白茶的主人,以茶道的方式沏茶,让我们品尝那清爽的茶香。叶含春雨,茶树得天地之灵气;叶盈银毫,茶叶融茶农之深情。所以,这安吉白茶,是生机勃勃的大地的赐品,没有不好喝的理由。

F

在吴昌硕故居。徐迅雷摄

吴昌硕的故乡在安吉鄣吴村。鄣吴村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古村落;耕读传家,人才辈出。这里同样竹海繁茂、植被丰盛;因为“遮天蔽日”,一日之中仅有半日可见太阳,于是有了“半日村”的妙称。
走过那新修的昌硕广场,迎面就是吴昌硕故居,院门门额是大师的手笔——“其乐融融”四字。
1844年的夏天,吴昌硕诞生于这栋老屋,并在此度过了青葱岁月的22个春秋。故居原本是一座四合院式的深宅大院,惜乎大部分建筑在曾经的战火中毁于一旦,如今仅留存下了东侧厅。
院子里那些残存的石础,曾经支起柱子,支起文化的恢弘。现在,只有无声的诉说。
有孩子们在院子里飞来飞去,奔来跑去。不时有琅琅书声从书院讲堂里传出。
吴昌硕是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是诗、书、画、印“四艺合一”的大师,是后来诸多书画大师的老师。现在故居里立起了青年吴昌硕的雕像,背后墙上刻有大师治印的精品之作。解说员津津乐道的,正是大师晚年所刻的那方纪念家乡的“半日邨”之印。“半日邨”者,“半日村”也。
在辞世前不久,大师著诗,执如椽之笔,怀眷念之情,写下了“雨晴日覆寥天笠,门户虽抛半日邨”之句,题为《昨梦》,这是大师对于故乡的一次郑重告别。
在著名的余村,地标是一块立起来的巨石,上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句,那是集吴昌硕的字而成;那书法,凝练、浑厚、遒劲,洋溢着灵气,让人过目不忘。每一个到此的游客,都应该在这石碑前留下身影。

G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两山论”的发源地。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莅临考察,在此提出“两山论”的科学论断:“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时的会议室,至今保持着原貌。这里是余村文化礼堂的二楼,这里见证了“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兴则文明兴”。
2005这一年,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两个重要标识。第一个:上半年,在浙江中部的东阳市画水镇,因为“竹溪工业功能区”的环境污染,引发了“4•10”群体性事件,那是忽视生态文明的错误发展战略酿就的危机。事件发生后,东阳市一批干部被处分。第二个:下半年,在浙北的安吉余村,余村积极探寻绿色发展模式,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这里视察时,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
余村,因境内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此前,余村人吃够了矿山和水泥厂的污染苦头。生活中那时光,可是粉尘蔽日,连竹笋都长不到正常的大小了。从2005年起,他们下决心封山护水,关停全部矿山和水泥厂,并且挤出集体资金修复冷水洞水库,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人类有社会属性,也有自然属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规律的支配。在清澈的环境里,你好我好他好大家好;在雾霾的天空下,低端中端高端一锅端。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先哲早已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余村坚定转身,最终实现了美丽的嬗变。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必须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余村,整个安吉县都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成为联合国人居奖唯一一个获得县、中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美丽安吉是“美丽中国”的范例,安吉安吉,由此安安吉吉。
有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如果常常流泪,就不能看见星光。”在今天,无论是哪里,对于污染导致的“流泪”,都应该赶紧擦干眼泪,踏上绿水青山之路——宁要绿水青山!

余村地标——所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吴昌硕字而成。徐迅雷摄

一仰头,天空中又有一树的红柿子对我笑了。徐迅雷摄

H

“柿如灯笼高高挂”,这是安吉绿水青山的一个美丽符号。
我最爱蔓塘里的那些柿子树的柿子了,胜过那重修的古宅,胜过那仿古的戏台,胜过那花木掩映的农家小院。
天空湛蓝得无比通透。深秋的柿子树,已然成为真正的“删繁就简三秋树”,所有的树叶都交给了秋风,那铁钩般的黑色枝丫,只挂着一颗颗一簇簇通红如烧铁的柿子。
我在微信微博晒出一组湛蓝天空映衬红柿子的照片,赢得点赞无数。不是我的照片拍得好,而是天地的大美征服了我们的眼睛。
一仰头,天空又有一树的红柿子对我笑了。

I

向晚,我们踏上另一条美丽之路。
那是鲁家村的观光小火车。
作为“村庄创富”的范例,“鲁家村新来的小火车”,曾经上了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半小时”;详细的节目,详细介绍了鲁家村如何将田园变为景区,铺就乡村经营创新之路。
台湾阿里山的小火车挺迷人,我是乘坐过的。一时去不了台湾乘坐阿里山小火车,那么浙江安吉鲁家村的观光小火车坐一坐,也是蛮好的。小火车的首批司机,就是鲁家村的4个灵光的年轻人。
这是开往春天的小火车,以倒叙的二十四节气为站名,从冬天一直开到春天。
开往春天,开往“陌上花开缓缓归”的妙曼意境。
火车绕着田野跑,快乐跟着火车跑。我看见了那蛋黄色的夕阳的光芒,照在火车车身上,照在火车旅人身上,洒在铁轨上,洒在田野里。
蜿蜒曲折的铁轨,画出欢乐的曲线;良善正直的田野,长满向上的植物。
观光小火车驶过的,其实是中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这里16.7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规划成18个农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鲁家村四周;这里的家庭农场各具特色,果园、菜圃、野山茶、特种野山羊、绿化盆景、药材以及特种鸡,构成内涵;这里“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
而本次列车终点,是一个咖啡小站,那是由几节绿皮火车车厢改装的。村支书告诉说,一节车厢送货上门的价格为19万元,挺好也挺有意思的。
我们的到来,很快让车厢里咖啡香气四溢。芳香飘出窗外,和阳光纠缠在一起。
在红色小火车和绿皮车厢之间,摄影大家以俯瞰的视角,为同行的美女拍出一张张大片,让我们这些作家大为惊叹。
开往春天的小火车,就这样开进了我们心里。
开在大地上的小火车,终归要开进未来的梦里……

J

静夜,入住郊外依山傍水的美林度假村。清晨,我拉开窗帘,满窗的毛竹,不,满山的毛竹,簇拥着向我扑来,是要和我握手、同我拥抱的姿态。
推开楼道之门,耳边立刻布满鸟声。

安吉的田野上,开往春天的小火车。徐迅雷摄

好山好水好安吉。徐迅雷摄

“阅聆•R&L”是由杭州图书馆文献服务与出版部推出的一份图文并茂、声乐悠扬的文学杂志。在这里,我们将文字用图片形象化,将作品用声音立体化。你可以快乐阅读,也可以微笑聆听。
本期音频作品由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提供。该团队成立于2005年8月,由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同学组成,曾参与讲解浙江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图片展、“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ADM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暨生活创新展、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无障碍电影等等。团队曾获得2018年“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称号、浙江自然博物馆优秀服务志愿队伍称号以及浙江传媒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青春志愿,与声同行,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秉持着“奉献,真诚,忘我”的志愿精神,充分发挥播音主持的专业优势,将继续致力于各种志愿活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