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阅聆▪R&L 2021年 第三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1-03-25
1533

目录

CONTENTS

 >>>

《姐妹》简介
故乡在远方
杨公堤随想
西湖宝石山
西溪,儿时相见不相识
纯真年代的温暖
假如再做一次女孩
“安 妮 ”来 了
安安静静一个家
妈妈的童话
生命的感动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策 划】:编辑与出版部
【主 编】:吴一舟
【编 辑】:陶 琳
【配 乐】:周悉妮
【朗 诵】: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
【设 计】:黄 菲
【校 对】:黄 菲

《姐妹》是张抗抗、张婴音从事文学创作几十年来,首次联袂推出的作品合集,真诚书写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挚爱与反思,真情描绘一个三代作家的特殊家庭的岁月图景,真实呈现恢弘历史背景下中国女性的家国情怀。

妹妹:张婴音

姐姐:张抗抗

故乡在远方

文:张抗抗 朗诵:李佳玟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无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地贴水而行,悠悠远去……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乡的感觉。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上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漾。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如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食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木柈,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嘣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乡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时的空气透明,风也透明。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杨公堤随想

文:张抗抗  朗诵:杨思婷

金秋时节,应浙江作家节之邀赴杭州。怀揣一个小小的心思,是为了杨公堤。
晨起即是湖西大采风。车至杨堤入口处,不由哑然——这不是我们小时候熟知的西山路么?很多年来,它都是一条路,一条与苏堤平行、一侧临水、两侧的法国梧桐树森然夹道的林荫路。经由它可通往曲院风荷、郭庄、花圃,南侧的尽头便是花港观鱼的后门,右转就通往虎跑方向了。它何时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条湖堤呢?
然而脚下踩的果真是一条长堤。路既成堤,桥是不可缺的,桥也有了——好像一位高手制作的大型魔术,在一夜之间搬来了六座起伏的拱形古桥,路被穿透了,盈盈湖水在桥洞下穿过来流过去,与西里湖汇合交融。
那六座桥,曾与苏堤六桥并列,望山看水观景各有妙处,分别以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得名,人称里六桥。水既通,桥已设,舟亦行,这亦新亦旧的杨公堤,在岁月掩埋了几百年之后,终于被粼粼水波托举着,似那条从雷峰塔下逃逸后归来的青蛇,从此定心驻守西湖的碧水蓝天之下。
下车从金沙堤(也叫赵公堤)步行进入湖西景区,隔水遥望赏菊听曲的清雅之地小隐园,顺着“乡间小路”前行,路边一座新修缮的的江南民居很是醒目,粉墙黛瓦,质朴幽静。此屋名燕南寄庐,是著名京剧艺术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故居。然后穿过杭州花圃北侧的花丛树林,眼前又是一大片悠悠水域,湖荡中长桥连廊桥,长亭接短亭,水回路转,总是百步可歇;只见远处青山逶迤,雾霭沉浮,视野慢慢伸展开去,水色缥缈,一时深远了许多。再沿着水边从容前行,欣赏过一座座有着曲折来历与文化内涵的楼台亭阁、雅屋精舍,便抵新近落成的于谦墓。整座祠堂建筑群体气势宏大、肃穆庄严,可见杭州人民对清廉正直的才子好官于谦真切的怀念之情。

恍惚间觉西湖变得陌生、变得遥远了。几百年前的老西湖,原来要比我们熟知的西湖大了许多呵。西湖在很久以前,就应该是眼前这个样子吧。终于有这样一日,深受西湖恩惠的杭州人,要把西湖的原貌还给西湖了。果然,挖着挖着清水就涌出来了;水漫湖西之时,杨公堤就在湖中游动起来了。
杨公堤,由明代杭州知府杨孟瑛,力排众议重新疏浚西湖后,凌波倚山自北而南贯穿整个湖西水域而修筑的长堤。如今因着这一条杨公堤的修复,竟把湖西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都一一激活。这一条21世纪的杨公堤,终由实用而达审美、由实在而变空灵,由物质而升入精神领域——这是一次何等壮观的飞跃,一次何其神采飞扬的大手笔书写呵。
杭州人是有福的。我这一个西湖的女儿,正在北方的风雪中一点点变老。而西湖,却是一年比一年更年轻了。
也许正是由于远离了西湖,西湖对于我,才变成一种可在回眸回忆中,无限想象的梦幻之境。

从小学到中学,在杭州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宝石山。
上小学的时候,我由父母带领去爬山;上中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去爬山,多半都从后山上山。那条小道要比走葛岭那边的正门轻松近便,经年残损的石阶缓缓而上,渐而陡峭,经过一座小凉亭,再往上走几分钟,即可登上山顶。
山顶有一大片平缓的空地,空地中央立有一座砖塔。那座塔的形态很特别,像一把收拢的雨伞。塔尖上有一柄长长的锥子,直指云天,像极了雨伞的伞尖。那件黑色的铁器底端盘着一圈图案,像两个对拢的大钩子,听人说那是明代旧物。
保叔塔的造型奇特,塔型细长。成年后我去各地见过很多塔,从未见过像保叔塔那么“苗条”的塔。有时候就觉得它像一个清高气傲的瘦姑娘,赌气离家站在这里看西湖,唤也不回。
从保叔山顶往下看西湖,淡绿色的湖面平静如镜,细长的白堤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断桥上圆圆的桥洞,像只睁大的眼睛一亮一闪。孤山和苏堤在湖的一角连起来,好像在一个糖果盒子上打了一个蝴蝶结。小瀛洲岛像一只顺水漂流的花环,湖心亭好似一只翠绿的发夹,把湖面的波浪夹住了。一只只游船变得小小的,像一片片竹叶荡在水上。
很多年以后我读《西湖志》,知道了保叔山改名为“宝石山”,并非空穴来风,宝石一说原有出典:保叔山的地质构成为火成岩,岩石上那些彩色的小石粒,在傍晚或清晨的阳光下,会发出流光溢彩的光泽,故誉为“宝石流霞”。
喜欢宝石山,还因为它是一座四通八达的山。从山上可以到达西湖北岸的任何一个风景点。

西湖宝石山

文:张抗抗  朗诵:燕金宇

从初阳台翻山往岳庙方向走,有宽大的石阶,顺山势忽上忽下,两边是竹林还有松树林随行,忽高忽低。山顶上出现了一道延绵数里的山脊,平坦的黄泥小路顺着山势蜿蜒。路的一侧临湖,山下是波光粼粼的西湖,另一侧靠山,满山是苍翠的马尾松树林。杭州人也不一定知道,宝石山山脊上,有一条奇妙的山路,松涛起伏,如诗如歌。宝石山就是这样一座会发出声音的山。
还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一次我从北大荒农场回杭州探亲,曾和妈妈一起去爬宝石山。那一次,我们执意想要去山里寻找“紫云洞”,紫云——多美的名字啊,妈妈赞叹。洞口飘着紫色的云霭,我们从云雾里钻出来,披一身紫色的云霞,想想都令人激动……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紫云洞”,这个紫云洞好像消失在云里雾里了。我们走累了,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下来吃橘子,妈妈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我们可以想象紫云洞啊,也许比看见了更好呢……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紫云洞安在?妈妈已经离去,长眠于钱塘江边的山坳里,西湖的另一侧。我们可以想象紫云洞啊——宝石山有妈妈留下的声音,空谷悠长。
那几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宝石山奏鸣曲。

西溪,儿时相见不相识

文:张婴音  朗诵:张   瑞

我是在初夏的一个雨天,和朋友们一起走进西溪的。
心里有一点点没有说出来的疑惑:从小到大,我没有离开过杭州,记得古荡山边有一条公路向西延伸,那就叫西溪路,从古荡到老东岳、花坞、营门口、留下……这么多年,我怎么就不知道西溪在那里呢?
一些儿时的淡淡的记忆在雨中漂浮,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我们坐的游船缓缓地徜徉在碧绿的溪水上,眼前氤氲着朦胧湿润的雾气,两岸垂杨、竹林、芦苇组成了一幅迷人的幻境,远处一簇簇桑林,望去是连片绿色翡翠般的天地。我心里想,是的,这就是我见到过的西溪,也许今天我还能在轻舟欸乃声中拾得儿时丢弃的碎片。
以西湖名闻天下的杭州,在港汊纵横的西郊乡野平原上,默默地隐藏着一条传奇般的最富有自然天趣的河溪——西溪。
有朋友神秘地对我说:“西溪这个地方不可小看啊。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你总知道吧,这位陈教授认为大凡一个有名的景点,都有一正一副,黄山有名吧,它的旁边有个副景叫太平湖,我们西湖呢,它的副景就是西溪……你知道西溪的源头吗?嗨,苕溪,西溪是天目山苕溪的支流……从前的人游西溪,是在松木场下船的……”
传说中的古西溪,野趣十足,我们听说的就有十里梅花、百亩芦荡、千点白鹭、万竿凤竹……而今还能有什么呢?
几只长着漂亮羽毛的小鸟在眼前飞过。举目远望,发现那儿有一片柿子林,我马上联想到满树垂挂着的火红色的柿子,红得耀眼,红得美丽。无意间又打开了自己的一扇记忆之门。

上世纪70年代末,我的一位要好的同学在蒋村插队落户,来信说那儿到处有河塘、有柿子树,请我们去玩。我们坐郊区的公交车到蒋村站,一路进村,河塘边、田畈中,随处都见到柿子树,那一片红色着实让人兴奋。那时,谁都不知道什么西溪、什么“湿地保护区”,更不知道那蜿蜒的绿色水道就是西湖的副景。农民们轻描淡写地指着那水道称“塘”,于是我们坐着小船到“塘”里去捞浮萍、采莲蓬……
我在“儿时相见不相识”的回味中,感受着对西溪两岸深深的眷恋之情。可惜的是,初夏的西溪不是它迎客的最佳季节。我们既未能见着“十里梅花”,也未能见着“芦花一白万顷雪”。古人说游西溪最动人心魄的意境是秋雪庵弹子楼上的月夜,今人亦无缘享受。离船上岸走向秋雪庵的时候,我只能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大片大片的芦花堆成了万顷白雪,我们好像置身于雪域之中,那景象亦真亦幻。
我踏在湿润的绿草径上,脚底下感觉着一种轻柔的弹性,深深地呼吸着沁人心肺的田野清新气息。这时候最令人愉快的是林子里传来啁啾之声不绝的百鸟争鸣……
儿时相见不相识,西溪啊,我将永远是你的朋友!

◀ 纯真年代的温暖 ▶

文:张婴音 朗诵:吴   彤

纯真年代书吧儿童节诗会那天,听着孩子们清脆而专注的朗诵,我忽然幻想,如果自己还是一位少女,也许会在蓝天下面对着西湖坐一整天,看书、歌唱、跳舞、追风……我是多么想和那个懵懂的自己重逢,回到我的纯真年代。自由自在地赤脚奔跑,拥抱夜空下的繁星和虫鸣,在保俶山顶等待日出。时光流转,纯真年代书吧在山上安家已经那么久,这些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上山,面对西湖,背靠宝塔,与朋友们喝茶谈天,分享感受,朗诵诗歌,谈论文字。这种温暖的记忆仿佛无数条动人的旋律,穿过春夏秋冬,跟随岁月远走,沉于心底,留下美丽的印记。
小时候的回忆和书吧里的故事都留了下来,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生活与整个城市一起变了样。于是我们渴望有些东西依然能够在西湖的守护下容颜不改。该是文学的,我们这样告诉自己,别让文学变了样。于是我们寻觅一个安宁的港湾,试图把文学轻轻放置,不管未来如何,只愿它不要就此疏离。
保俶山山腰上的纯真年代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时光或许真的放慢了脚步,一切仿佛都减速而行,纯真年代散发着静谧的馨香,向天际打出灯塔般透亮的光芒,等待文学这位百变的精灵,不断摇响门前的铃铛,注入每一位过客的心房。热爱文学的人们就像不远万里来到驿站的马儿,驻足门前,便知这片圣洁的园地就是归宿。我们步入港湾,点亮温暖的心灯,在充盈着感恩之情的氛围中再一次燃起文学的梦。屋檐下,文学以无数种样貌被作家们、读者们探讨,为孩子们、老人们所感受。无数的文学主题在这个心灵家园里绽放,我们的浮躁和疑惑,忧愁与悲伤,在彼此的真诚畅谈中化为温暖的水,渐渐沉入心底。

在这里,文学似乎重回自由和纯真,纯真年代让我不知多少次沐浴着纯真年代清新沁人的空气,被那些充满爱意和关怀的文字淹没。它和保俶山的花草树木、西湖的波光云影浑然一体,哪怕桃花柳树或是黄莺燕儿似乎都能感受到它的气息和力量。在纯真年代,微风拂过脚下的裙摆,细雨落在手中的书页,它们是自然的使者,把文学捎给我们,将往昔的幸福吹散在林间,也把心底的痛苦融化于山石。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到纯真年代,在这梦幻的路途上追逐内心的自由。
感叹自己与纯真年代竟是那么有缘,也会时常害怕在山上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离我远去,或是那些感动过我的瞬间就此走开,多想让它们永存,就像童年宁静致远的西湖。时间似乎真的是越来越紧,面对岁月沉重的步伐,那种难以抗拒的恐慌和无可名状的悲哀在侵蚀着记忆。总想远离山下的尘埃,想听着童年的歌声遥遥回响,踩着绿草上的露珠和蝴蝶一起舞蹈,在纯真年代的芳香空气里读完又一本书。
在纯真年代,我们祝福每个爱读书的朋友都能找到内心的纯真。

假 如 再 做 一 次 女 孩

文:张抗抗  朗诵:周乐然

假如让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最重要的事情,我仍然要选择我现在的妈妈再做一次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不一样,别人的妈妈操心孩子吃饭穿衣那些事情,她都是马马虎虎的;可无论你对她说什么,她都仔细倾听,帮你出主意,就像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有人说她有一颗童心,我觉得她倒是像一个女孩。所以和她在一起,总是很轻松很开心的。我认为一个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假如有一个好妈妈,天上的太阳就会永远微笑。
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我一定要穿超短的连衣裙和背带裙,格子的、小碎花的都好看,配一双白色的连裤袜,还有一双小红皮鞋。我希望自己的房间,有一张小床,墙上贴满了我喜欢的画儿。我真正想要的是一架钢琴。我一直梦想自己的琴声从窗口飞出去,引来许多五彩缤纷的小鸟,叽叽喳喳聚集在窗台上,为我的琴声伴奏。练琴虽然有点儿乏味,但美丽的音乐会滋养女孩的心灵,让她变得丰富而温情。弹琴的女孩会有一双纤细灵巧的手,她不需要说很多的话,琴键就替她说了。
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暑期里,除了游泳、看电视、打游戏机、练琴还有到外婆家去,我仍然会学习做饭烧菜,学习自己钉扣子缝衣服,坚持写日记,并且看很多很多的书。我仍然会喜欢童话,少儿大百科和儿童文学,但我一定要看一些大人的书,包括爱情小说和侦探小说,我认为这样才会有更强的抵抗力。  
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我会玩命儿学外语,最好是英语,全世界通用的。外语不好的人,走出国门后(包括在国内),就像聋哑人似的,对世界的了解有点儿残疾。即使不出门,在网络上也走不远、走不顺畅。当全球一体化时代到来,就更寸步难行了。何况,不能与各种各样的人对话,会减少许多人生的乐趣。

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我希望自己就像一个真正的女孩那样,柔声细气地说话,不要那么爱哭爱生气,不要那么咄咄逼人凶巴巴的。我不会再和爸爸顶嘴,我要做一个开心女孩,一个玩笑大王,最好什么都不在乎,心情总是万里无云的。我挽着爸爸的胳膊去散步,像朋友那样对他说:“嘿,哥们儿!”
假如我重新做一次女孩,无论别人对我说什么,我都不会再轻易相信。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自己的耳朵听到的,自己的心感受的。我不想被任何人和事摆布,更不会非当三好学生、班干部不可,更不会一定企图成为全班最优秀最出色的女生。我曾经是一个什么都相信的女孩,下一次,我会多多问一个为什么,学会独立判断。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当你从小女孩终于长成一个女人的时候,遗憾会让我们越发珍惜生命。

文:张抗抗  朗诵:张玉滢

“安 妮”来了

安妮来了!那个可爱的红头发女孩儿安妮,终于从加拿大来到了中国。
安妮是谁?你真的连鼎鼎大名的安妮都不知道么?若是借用大文豪马克•吐温的话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主人公)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安妮是“乘坐”着上千页白纸装订成的四架“纸鹞”,飘过大海穿过白云飞过来的,安妮一定没有见过中国桂花,所以她选择了桂花飘香的日子,降落在美丽的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在这之前,安妮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少年读者中,畅行无阻地周游了近一百年。
几年前,“安妮系列”的第一本《绿山墙的安妮》,已经由马爱农女士译成汉字折成的纸鹞盘旋在中国上空了。正因为有那么多熟悉安妮的读者渴望知道她后来的故事,如今这厚厚的四大本“安妮系列”——《少女安妮》《女大学生安妮》《风吹白杨的安妮》——像一个个正在长大的俄罗斯套娃,排成天使的队列走来,在我们眼前璨然一亮。
 在这个人与自然越来越疏离的年代,我们正急切地等待着安妮来临——期盼着她的热情、坚韧和坦诚,给那些干涸而冷漠的心灵,输送高能营养液以及滴灌清水。

“安妮系列”是一部优美的成长小说。故事从爱德华王子岛上绿山墙的卡思伯特中年兄妹,决定领养一个男孩帮着做田里的农活,而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孤儿院送来了一个整天耽于幻想、喋喋不休、脸上长满雀斑、不受欢迎的安妮开始,讲述了安妮这个精灵般的红头发女孩,如何像一阵清风吹进了闭塞的乡村。她很快爱上了这个望得见蔚蓝色的大海和红色的灯塔、路边长着高高的冷杉、开满了苹果花和樱桃花的美丽的阿冯利村。孤女安妮以她的率真消除周围人的敌意、以爱心赢得友谊、以浪漫抵御孤独、以倔强坚持自己的天性。在安妮大胆而离奇的想象中,她为自己每一处心爱的自然景观起了富于诗意的名字:“情人的小径”“闹鬼的森林”“悠闲的旷野”“闪光的小湖”“紫罗兰溪谷”“森林女神的水泡”等等。许多年以后,书中描述的这些地方都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前来。安妮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或是正在发生着,在这里时间或是消失或是成为永恒。百年前的安妮依然是一个跺着脚唱着歌扑到你怀里的亲亲小姑娘,她那些饶舌的话让你想起来就觉得好笑又亲切,安妮能感染每一个见到她的人,安妮实际上没有国籍没有年龄,安妮未经污染的健康心智与纯真情怀,超越了一个世纪的人性,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得读安妮,还在在读安妮。
安妮来了。安妮教会我们去爱——热爱人和自然。安妮点亮了我们心灵中麻木了的或是沉睡的那个角落,让我们看见自己曾经的梦想依然在暗处熠熠发光。

安安静静一个家

文:张抗抗  朗诵:孙琬晴

其实,我对于“家园”并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
使用“家”或是“住房”“居所”这些语词,会使我感到亲切实在。
那么我的“家”和“居所”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前房子拥挤的时候,就希望面积能略大一些,好放下那些越来越多的书籍。
房子略大了一些之后,就希望周围的噪音能小一点。汽车声电视声人声市声汇集的那种就像空气快要爆炸的嗡嗡声浪,真是让人烦躁不安。
房屋面积和环境噪音的问题若是略有缓解,那么“住所”的清洁卫生,是我衡量这个家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假如自己的“家园”都弄不干净,世上恐怕就没有什么地方能干净了。为了家里的清洁是宁可挨累的,劳动的付出换回“精神”的愉悦;只有清洁的环境,才能使我享受到属于自己的舒适与安宁。
好像还缺点什么?精美的陶艺瓷器?名贵的字画文物?高级家具和电器?
都不是。而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
曾多次说过,一个家,即便简朴到简陋,即便家徒四壁,只要有书,这个家就不会令人觉得“空荡”;只要窗台上屋角上有绿色的植物,哪怕是一盆最不起眼的仙人掌或是绿萝,整个屋子都会明亮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曾住在一所大学家属宿舍四楼的一套小单元房。装修的时候,在旧式的窗帘盒上方,留出了60公分左右的空隙。买了6个最小的花盆,插下了几株鸭趾草的小芽。鸭趾草随遇而安,很快发出了油绿饱满的叶片;然后把绿叶茸茸的小花盆依次摆放在窗帘盒的上方,没多久,那些绿叶追着窗玻璃上的阳光蓬勃疯长,流苏般地垂挂下来,变成了一道浓密的绿色瀑布。阳光从绿叶的间隙里穿过,那是我家窗户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至今我依然怀念那个“森林里爬满青藤的小屋”给我带来的欢愉和惊喜。
如今,我的“家”已有充裕的空间存放书籍和资料;除了鸟叫声,周围没有喧嚣的市声和吵闹;我的床单被褥和用具,也许已经很旧但总是干净而清洁的;我拥有许多绿色的植物,还有一些普通的花草。我没有昂贵的衣物首饰,我的家没有一处豪华的装饰和摆设,但我的“家”里有书有绿、无声少尘——我的有关“家园”的愿望都实现了,所以我很知足。
忽然发现:书籍、植物、清洁,原来我所喜欢的,竟然都如此寂然冷清、沉默寡言。由此明白了自己有关“家园”的理想,原来只不过是一个能让自己安安静静思索、悄然藏身而心灵恣意飞扬的地方。
这个“家园”也许只适合我和我的家人。这个家园之梦只同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相关。四海为家的现代人,其实早已没有了可称为故乡的“家园”。因而,我只能带着自己的书和植物行走,因为那是我精神的家园。

妈妈的童话

文:张婴音  朗诵:杨谨瑄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让我敬佩的人!她曾经是一位为儿童写作的儿童文学作家,早在1948年就出版过一本儿童文学单行本《幼小的灵魂》。虽然她这一生经历了那么多艰难困苦、坎坷磨难,可是她在生活中依然那么天真、单纯,对人性和生活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尤其是2002年秋天突发脑溢血,接受手术之后,妈妈似乎把以前所有痛苦和不快的记忆全部过滤掉了,留下的都是美好和快乐。在她的内心深处,没有抱怨也没有烦恼。
我想起小时候,总是妈妈给我讲各种美妙的童话故事,常常让我幼小的心灵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现在,妈妈老了,我要“反哺”妈妈。虽然妈妈因为脑溢血后遗症不能走路,不能看书,但她仍然拥有一颗纯真透明的童心,生活在她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童话的世界,这里鸟语花香、美丽奇幻、五彩缤纷……我每天给她讲一个童话故事,她总是听得有滋有味。每到讲故事的时光,都是妈妈最开心的时候,有时故事讲完了,她还沉浸在奇妙的幻想世界里,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她总是不无遗憾地说:“太好听了,怎么就没有了呢?”我想,能够为90多岁的妈妈讲故事、讲童话,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比我更幸福呢!
有一天中午,阳光灿烂,妈妈坐在窗口的桌边吃饭,我指着湛蓝的天对妈妈说:“今天太阳好,天也很蓝。”妈妈马上反应很快地说:“今天的饭有太阳的味道!蓝天是我的桌布。这真是一顿美餐啊!”我为妈妈的想象力感到由衷的吃惊,又有一次,妈妈住院,病房在大楼高层,晚上从宽大的玻璃窗望出去,远处一片璀璨的灯光,特别壮观美丽。我问妈妈:“你现在是在哪里啊?”妈妈脱口就说:“天上的街市!”太奇妙了,只有妈妈才会有这样的想象。

更让人惊奇的是,妈妈的口语中时不时会跳出闪烁着童真童趣的童稚妙语。印象中她91岁那年,记忆力已经衰退很多,但是语言依然精彩。有一天,家里阿姨回家休息,我去照顾妈妈。妈妈午睡醒来见到我,一时间叫不出我的名字。我故意问:“我是谁啊?”她笑眯眯地说:“你是精灵啊!”我为她的智慧大笑起来:“那你是谁呢?”这下,她反应很快地说:“我是精灵的妈妈啊!”我又说:“精灵是有翅膀会飞的,你怎么没有呢?”谁知她说:“只要有想象就会飞起来!”啊,太文学了,不得不让人折服!
富有魅力的儿童文学作品储存、积淀、铭刻在妈妈的记忆深处,随时会像花朵一样绽放。我后来才意识到,妈妈生病以后,虽然不能用真正的笔创作童话了,但其实她却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我们编写着童话,用她的生命续写属于她的童话。在她的潜意识里,那些美好的事物都会像小精灵一样跳跃出来,编织成一篇篇美丽的童话。这是妈妈最美好、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留给我们最好的纪念。

生命的感动

文:张婴音  朗诵:隋雅辰

我十五岁生日那天,妈妈郑重其事地拿出几件东西给我看。呀,那是什么?是我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唉呀,太难为情了,快收起来吧,我不想看。
一双小小的,用绒线一针针钩出来的小鞋子,一只粉红的围兜、一个大眼睛的娃娃,还有一本从我出生时一直到上幼儿园时的影集。
妈妈说:“这些东西我一直保存着,就是想等你长大了给你看。现在你十五岁了,不小了,这些记录你成长的物品也许能让你感受成长的快乐和对生命的热爱。”
爸爸则在一边笑,他似乎沉浸在回忆我小时候天真可爱的乐趣中。他闭着眼睛回忆道:“那天,把你妈妈送进产房,我就在外面祈祷,但愿是个可爱的女孩,果真,你就来了!第一眼见到你,我那个开心啊,没法说。你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像草叶上的露珠一样轻柔,小脸红扑扑的,像玫瑰花瓣一样美丽。你是爱与美的珍品,让我们无比欣喜,有女儿真好。”
“寒冬腊月,你用的尿布都是先放在我怀里暖热了才给你用的。”爸爸又说。我听了心里也暖暖的,爸爸的爱更让我怦然心动。
我仔细打量了那双小小的鞋,简直无法相信我的脚曾是这么地小。打开影集,哇,刚出生的婴儿也这么一丁点儿,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把自己的手往嘴里塞,一会儿哭,一会儿又笑,那是我吗?不可思议。爸爸妈妈真有本事,要把这么一点大的小东西养育成现在的我,多不容易。

 我小时候娇小孱弱,还常常发生点意外。有一次,我从木马上摔下来造成脑震荡,妈妈每天以泪洗面,在医院陪伴我度过漫长的治疗时间。
生命是多么美好。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妈妈将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凝聚到我的身上,她为我唱歌、为我朗读诗和童话,阳光和轻风抚摸着我,诗歌和音乐融化了我幼小的心灵,母爱如潮水般扑面而来。
我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十五岁的女孩应该学会珍视生命,安享与生俱来的属于我的性别。以后我也会结婚、也会像妈妈那样孕育生命,但我要像妈妈那样去爱孩子。
妈妈说,当我还是胎儿时,她就会感觉我奇妙无比的微笑,还能从呼吸中嗅到一丝像百合花香那样的胎儿气息。妈妈和孩子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感觉啊,充满诗意的魅力。
以前,对生命的认识只限于知道生命可贵,但生命也脆弱,因此,我们敬畏生命。而现在却不仅仅是这样。
望着面前可爱的婴儿物品,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十五年生命的每一个日子,都让我难以忘怀。我的心始终被爱所包围,无论我用什么形式来回报我的爸爸妈妈,也只不过是滴水之于长河,而我对生命的感动却是爸爸妈妈所希望的,那份感动将会伴随我的一生。我将尊重、热爱因爱而孕育的所有生命!

“阅聆•R&L”是由杭州图书馆编辑与出版部推出的一份图文并茂、声乐悠扬的文学杂志。在这里,我们将文字用图片形象化,将作品用声音立体化。你可以快乐阅读,也可以微笑聆听。
本期音频作品由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提供。该团队成立于2005年8月,由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同学组成,曾参与讲解浙江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图片展、“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ADM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暨生活创新展、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无障碍电影等等。团队曾获得2018年“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称号、浙江自然博物馆优秀服务志愿队伍称号以及浙江传媒学院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青春志愿,与声同行,浙江传媒学院金话筒志愿服务讲解队秉持着“奉献,真诚,忘我”的志愿精神,充分发挥播音主持的专业优势,将继续致力于各种志愿活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