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阅聆▪R&L 2022年 第十一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2-11-02
570

目 录

CONTENTS

 >>>

那些藏在诗词背后的历史
商女不知亡国恨:隋文帝的猪对手(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隋文帝的猪对手(下)
君王单骑返山阿:离家出走的皇帝(上)
君王单骑返山阿:离家出走的皇帝(下)
尽道隋亡为此河:“大业”为何变“歇业”(上)
尽道隋亡为此河:“大业”为何变“歇业”(下)
此身安可保:朕的大隋就这么亡了(上)
此身安可保:朕的大隋就这么亡了(下)
一朝时运会:中国合伙人(上)
一朝时运会:中国合伙人(下)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策 划】:编辑与出版部
【主 编】:吴一舟
【编 辑】:陶   琳
【配 乐】:周悉妮
【设 计】:黄   菲
【校 对】:黄   菲

那些藏在诗词背后的历史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之前王老师用三十个成语撩完了先秦,用五十个谜题解完了秦汉,又用六十个人物穿起了魏晋南北朝,那接下来的隋唐五代,王老师准备给大家讲讲诗词。
哎,那有的同学可能就要问了,不是讲历史么,怎么扯到诗词上了,王老师你个历史老师,还抢语文老师的活儿?
王老师的当然不是语文老师,但谁说诗词里就没有历史呢?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高峰,那是有原因的,因为科举制诞生了,考试成了无数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好方式。而科举考试主要考啥?诗词啊!所以对于当时的古人来说,诗词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载体,不仅仅是娱乐社交的工具,那妥妥的是高考必考科目啊,你说大家能不玩命儿的写诗吗?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写诗作词这种事就从知识分子茶余饭后的调剂品,变成了寒门学子奋斗努力的必需品,一个诗词创作的爆炸性时期也就扑面而来了。
也正因为这些前人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天还能用那么多喜欢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
比如看到沙漠,没有读过诗词,你可能只能说诶呀我去好多沙子,读过诗词你就可以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比如看到草原,没有读过诗词,你可能只能说草啊真绿啊,读过诗词你就可以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比如看到星空,没有读过诗词,你可能只能说星星真多真好看,读过诗词你就可以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看看,这就是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啊!
当然,诗词里也不仅仅只有风花雪月和诗人的个人经历,它们更包含着整个历史时代的信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说的是边塞军人百战百胜的勇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讲的是开拓边疆,经营西域的壮举;“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的是丝绸之路上流淌的货物和财富。“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说的是雄踞东亚,万国来朝的气势。
读了这些诗,你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辉煌伟大。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说的是普通百姓的挣扎求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是豪门大族奢靡的生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说的是安史之乱带来的苦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的是改革失败后仍然坚持的乐观。
读了这些诗,你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民间疾苦。
好多同学幼儿园就开始背古诗,上学后语文老师也会讲每句诗的意思,每个字词的解释,但是这些诗词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你真的知道吗?
比如你听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你知道这后庭花是什么花,唱歌的女子又有什么亡国恨吗?
你念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但你知道强大的隋朝真的是亡在一条运河上吗?隋炀帝这个千古昏君难道就真的一无是处?
你知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都说魏征是唐太宗最好的伙伴,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最佳拍档,但你知道唐太宗其实好几次都想杀了魏征,甚至在魏征死后还砸了他的墓碑吗?
你从小就会背“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你知道这位喜欢大白鹅的诗人,其实是大唐第一毒舌,长大后写了篇震惊天下的文章来骂武则天,甚至把武则天都骂心动了吗?
你感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狗粮批发,但你知道这趟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生鲜快递,真正发货的荔枝不是来自广东,而是出自盛产大熊猫的四川吗?
你读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但你知道“一代文宗”韩愈为什么一夜之间就被贬到了潮州吗?
你喜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你知道这首诗背后其实还牵扯了一出复杂的朝堂斗争吗?
你看过“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你知道大唐是怎么被一个考试落榜的私盐贩子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吗?
在这一季里,王老师不做诗词赏析,而是用三十三首诗词,串起隋唐五代几百年的历史兴衰,带你轻松get那些诗词背后的历史,了解那些活在诗文中的人和事。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如果你恰好喜欢历史和诗词,那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老王撩隋唐五代:中国诗词大会》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隋文帝的猪对手(上)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泊秦淮》很多人都很熟悉: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尤其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很多小朋友都会背,一直到今天还被很多人引用到各类文学作品里。那么这首诗中 “后庭花”到底是什么花呢?其实,这是一首歌曲的名字,这首歌曲就是南北朝里南陈后主陈叔宝所创作的洗脑神曲《玉树后庭花》,是他专门用来在后宫和美女开派对狂欢用的,也被历代认为是作死催命的亡国进行曲。
其实陈朝立国的时候,南北朝的分裂对峙已经进入了尾声。当时北周已经统一了中原,还占据了四川,陈朝只能可怜地龟缩在江南一角,按理说接下来的剧情就应该是北周挥师南下统一整个中国才对。
但没想到强大的北周却死在了陈朝前面。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把名义上的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踢下台,自己当起了皇帝,杨坚就是历史上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隋书·高祖纪》,下同。]。这出戏的主演虽然换了人,但主要剧情却没变,隋文帝下一步依然是准备拿南方的陈朝开刀。
而比隋文帝晚一年上位的陈后主简直就是老天爷专门为主角安排的猪对手。
陈后主名叫陈叔宝,字元秀,小名黄奴,是陈朝的第五个皇帝,当然也是最后一个。陈叔宝小时候其实过得挺惨的,被抓到北边当人质,都十岁了才被接回陈朝,相当于小学三年级了才第一次见到亲爹长啥样。
不过当人质的十年也没降低小陈叔宝的生活品质,他从小就衣食无忧,再加上是母亲一个人一手带大的,那绝对是被惯得不要不要的。
公元569年,十六岁的陈叔宝正式被立为太子。他爹陈宣帝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操碎了心,给陈叔宝找了德高望重的老师教他学习儒学经典,希望他能学会做人和治国道理。但陈叔宝对老先生讲的大部头不感兴趣,却对吟诗作赋这样的文学沙龙非常热衷,每天在自己的太子东宫里找来一群文学发烧友搞各种创作。
公元582年,陈宣帝去世,陈叔宝正式上岗[ 《资治通鉴》],就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享受人生当中了。
其实陈朝自陈霸先开国以来,日子过得一直挺紧巴的,连皇宫的装修风格都是极简模式,一点儿好材料都不敢多用。陈叔宝上台后就嫌皇宫太寒碜,直接先盖了三座几十丈高的大阁楼,各种建筑技巧豪华装修全给整上。窗户栏杆都是用上等的沉檀木做的,室内装潢用了无数的金银玉器,连门帘都是珍珠做的。
陈叔宝自己住一栋,让最宠爱的贵妃张丽华住一栋,别的妃子住另一栋。三栋建筑之间还有通道楼梯相连接,陈叔宝每天就在这三栋高阁中流连忘返。有时候张丽华在高高的阁楼窗户边梳洗化妆,皇宫外过路的人都以为是仙女下凡了,你就知道这阁楼修得有多么人间仙境,多么灿烂缥缈了。
所以陈叔宝每天上班的主要内容就是不好好上班,不是喝酒撩妹,就是写诗作曲,他把朝政都交给一群只知道贪污腐败溜须拍马的小人,使本来就实力不咋地的陈朝变得更加风雨飘摇了。
按理说面对这么一个猪对手,隋文帝杨坚应该毫无悬念地实力碾压才对吧。
可惜并没有。
因为杨坚刚上台时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看起来实力更强的隋朝其实内忧外患也是一样都不少。

首先是内忧。当时隋朝的政治力量主要由关中和关东两部分组成。杨坚就出身关中的军事集团,和关东的世家大族一直都不太对付。而当时隋朝还面临外患。北方蒙古高原上崛起的突厥汗国空前强盛,威胁着隋朝的北部边境。另外隋朝还从北周那继承了一个附属国西梁,当然这不是《西游记》里的那个“西梁女国”,是梁武帝萧衍的后人在这当皇帝。虽然这位可怜的皇帝名下只有一座江陵城,首都多大,国土就多大,比个市长也强不了多少,但对隋文帝来说,毕竟不是自己人,咋地都算个不稳定因素。
最关键的是,此时的隋朝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大量的劳动力要么死于战争,要么给那些豪门贵族打黑工,连个户口都没有,国家想征个兵,收点税都费劲。而且这帮豪门贵族不但偷税漏税隐瞒人口,还把持了官员晋升的通道,干涉朝政、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样都没少干。
面对这样一手烂牌,隋文帝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燃烧自己全部的小宇宙,反手就甩出了一张SSR级的极品卡——“开皇之治”。
在中国历史上,一般只会把某个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高度发达的时期称作“某某之治”,如写进教科书里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能抽到“某某之治”这种极品卡的皇帝,那绝对是中国古代明君俱乐部的高阶会员了。经过了几年的埋头发展,隋文帝终于把南下灭陈统一华夏这件事摆上了日程,磨刀霍霍地准备给陈朝一个惊喜。
但没想到北边的突厥人先给了隋文帝一个惊喜。
我们前面说过了,突厥是北方的游牧强国,从北魏时候开始突厥人就时常南下各种烧杀抢掠,搞得当时北魏、北周、北齐这些国家都只能采用和亲政策或朝贡策略,给突厥人送妹子送票子交保护费来买平安。
但是到了隋朝初期,突厥发生内乱,一下子分裂成四个可汗,虽然整体实力有所下降。但这四个可汗中实力最强的沙钵略可汗却跟隋文帝结了梁子。因为沙钵略可汗娶的是北周派去和亲的千金公主,现在北周让隋文帝给灭了,这位千金公主当然就得给老公吹枕边风,让他带队去隋朝复仇了!沙钵略可汗也很听媳妇的话,从隋文帝建国开始,突厥大军就没消停过,不断南下进攻隋朝,打得隋文帝根本顾不上南边。
不得已之下,隋文帝只能调整战略方向,先打北边的突厥,再南下找陈朝的麻烦。
隋文帝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的策略,派人拉拢沙钵略可汗的手下,在隋朝糖衣炮弹的攻击下,突厥内部的矛盾就越来越明显了。终于在公元583年,隋文帝派遣八路大军反攻突厥,把沙钵略可汗打得丢盔弃甲,四个可汗只剩下俩,而且双方谁也不服谁,最后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公元584年,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在隋朝和西突厥的双重压力下,不得已向隋文帝求和认栽,正式拜隋朝为大哥,保证以后一定乖乖听话再也不敢捣乱了[ 《隋书·突厥列传》]。
搞定了北边的突厥人,隋文帝终于可以把注意力放到南边的陈朝了。而此时的陈朝皇帝陈叔宝还丝毫没有意识到来自北方的威胁,依然天天抱着美女,隔着长江高唱《玉树后庭花》呢,小日子那过得叫一个团结活泼。
那么,战争开始后陈后主又是怎么亡国败家的,隋文帝最终又是怎么统一华夏的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接着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隋文帝的猪对手(下)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上期我们讲到《泊秦淮》这首诗,就是诗人杜牧路过南京的秦淮河时写的。南京古称建康或金陵,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古都。但不管朝代如何兴亡,政权如何变换,南京秦淮河两岸都是一样的热闹,到了陈后主在位的时候,秦淮河两岸的餐饮娱乐业那更是爆炸式发展,这里酒楼如林,美女成群,通宵达旦,客流如云,简直跟人间天堂一样。
但就在陈朝上下每天只知道没心没肺没羞没臊地玩耍时,北边的隋文帝却没闲着,他正在日夜加班为南下灭陈做着各种准备。
公元584年,隋文帝终于解决了后方的突厥,调转枪口开始了南下灭陈的具体行动。他先派名将杨素到南方前线为日后的出兵打前站,又动员数十万人修缮北方的长城,保证一旦打起来突厥人不会来扯自己的后腿。随后他又灭了西梁,占领江陵,这下子可以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陈朝了。
战前隋文帝召开参谋会议,和大臣们一起头脑风暴怎么才能把陈朝干掉。宰相高颎就说,我们应当在秋收的时候,派少量军队去吓唬陈朝,只要他们军队一集结,我们就撤退。这样搞个几次,等他们习惯了,我们再派部队过江搞破坏。
隋文帝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他一边安排偷摸造大型战船,一边给陈朝人假情报让他们以为隋朝根本就没有战船,并且时不时在长江边搞个军事演习,给对面的陈朝人上演真人版“狼来了”剧本,后来对面的陈军果真都麻木了,不管隋军搞出多大的动静也懒得理了。
于是隋文帝准备正式动手了。他先是下诏书给陈后主一顿喷,接着又把骂陈后主的大字报抄了三十万份四处散发,以此来动摇陈朝军民的信心。公元588年,也就是大隋开皇八年,隋文帝以晋王杨广为各路兵马总指挥,以宰相高颎作为总参谋,动员全国五十一万大军南下进攻陈朝。在总攻开始的同时,隋朝扣留了陈朝全部的外交人员,并派出大量的间谍特工深入陈朝境内,各种破坏捣乱,为正面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隋军的闪电战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很快就攻占了陈朝长江中上游的地盘,而晋王杨广也率军直扑陈朝首都建康,迅速逼近陈朝的长江下游防线。
面对隋军大举进攻,前线的陈军将领赶紧向建康告急求援,可陈后主每天还是酒照喝舞照跳,就跟没事人一样。他还特别从容地对身边的臣子孔范说,建康那是王者之气聚集的地方,长江又是那么好过的吗?北齐来打过三次,北周也来打过,不都没打过来吗[ 《资治通鉴》]?
这位孔范也是个拍马屁无下限的主,他说陛下英明啊,长江从来就是隔断南北的天堑,隋军又没长翅膀还能飞过来不成?都是边境的那些武将想立功才故意这么说的。隋军要是敢渡江,那简直就是给我们送人头来了啊。后来有传闻说南下的隋军马匹大量死亡,孔范又故作遗憾地说,诶呀,太可惜了,那本来都是送上门的战利品,咋就死了呢?
孔范的无耻表演逗得陈后主哈哈大笑,但这对活宝君臣并不知道,其实此时长江上游已经丢了,所谓的长江防线已经崩了,只不过这些军情战报都被人给拦下了,这个人就是陈后主最信任的宰相施文庆[ 《陈书·后主本纪》,下同。]。
前线战报这么重要的东西施文庆为啥要拦下呢?理由说出来都吓死你,因为当时快过年了。施文庆作为朝廷首脑,有一个他觉得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担任春晚总导演,他说这都要春节了,打仗哪有让皇上开心过年重要啊,所以断然拒绝了加强长江防线的合理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喜气洋洋的春晚筹备活动中去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为了一起过春节,陈后主竟然让驻守在长江重镇江州和南徐州的两个儿子都回家,而且还是带着全部战船军队一起“春运”回来。大敌当前还搞这么一出“常回家看看”的戏码,对面的隋军简直要为他们的猪对手鼓掌了。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陈后主还在欢度春节,杨广和手下的几十万隋军却在熬夜加班。他们趁着对面过节的时候迅速渡过长江,兵分几路扑向建康,准备亲自上门给陈后主拜个早年,顺便祝陈后主晚年快乐。

大兵压境之下,陈后主才终于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是他喝酒写诗搞派对是一把好手,治理国家和带兵打仗的才能却一点都没有。其实当时建康城内还有十万陈军主力,而且有一位非常能打的名将萧摩诃,按理说也不是没有翻本儿的机会。可陈后主却慌得六神无主,每天只知道抱着美人哭鼻子,还把朝政继续交给春晚总导演施文庆来打理。施文庆又是怎么处理的呢?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会打仗,但他是怎么应对的呢?就是让那些会打仗的人也出不了头。他对陈后主说,那些武将全都嫌打仗没奖金,经常背地里骂娘,可不能相信他们啊!陈后主表示还是施爱卿你忠心啊。所以后来无论那些将领提什么意见,陈后主全都屏蔽拉黑。
隋军攻打长江下游的京口,萧摩诃请求出战,陈后主不同意。隋军打过长江后,萧摩诃又说应该趁隋军包围圈没合拢,把他们各个击破,陈后主还是不干。就把最后的十万大军捂在手里,眼睁睁地看着隋军占据了建康周围所有的战略要地。
等到隋军的包围圈摆好了,陈后主却下命令要部队主动出击了,还摆出了一个首尾不能兼顾的一字长蛇阵。面对如此乱指挥的皇帝,陈军将士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在所有出击的将领中,萧摩诃的战斗经验和指挥能力是最突出的,如果说指望陈军大力出奇迹搞个绝地反击,也就只有靠萧摩诃超常发挥了。
但是,这最后一个奇迹发生的可能也被陈后主自己给掐死了。因为这哥们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萧摩诃在前线替他拼命,他在后方却对萧摩诃的老婆下手了,瞬间让萧摩诃的头盔变绿,这仗还打个球啊。于是萧摩诃在阵前搞起了罢工,陈军就此战败,隋军攻入建康。陈后主吓得慌不择路都不知道往哪跑了,就带着自己最宠爱的妃子张丽华跳进一口枯井里躲了起来,最后被隋将韩擒虎给抓了个正着。对此杜牧还写过一首《台城曲》,里面有一句叫“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亡国的陈后主倒也没受到什么虐待,隋文帝其实还挺照顾他的情绪,每次宴请陈后主的时候,都特意交待手下人不要演奏像《玉树后庭花》这类的南方音乐,免得陈后主听了勾起伤心事。可没想到陈后主本人完全没有这个觉悟,他在隋文帝手底下不但能吃能喝能玩,毫无心理负担地拍隋文帝的马屁,甚至主动跟隋文帝要官当,完全看不出有一点亡国之痛的意思。
面对如此极品的陈后主,隋文帝也是哭笑不得,只能感叹说这个陈叔宝简直就是全无心肝,没心没肺啊!所以说《泊秦淮》这首诗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江边的歌女,恰恰是败家不靠谱还不反思的陈后主才对啊。
不过也多亏遇到了陈后主这样的猪队友,隋朝才终结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重新统一了华夏,也掀开了隋唐盛世的新篇章。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君王单骑返山阿:离家出走的皇帝(上)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以隋文帝的历史功绩,比起秦皇汉武来也不差多少。但是谁又能想到事业如此成功的隋文帝,也逃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个真香定律,甚至还被逼得离家出走了一回呢。
清代学者史梦兰曾写过一首诗叫《宫词》,里面写道“君王单骑返山阿,二圣交欢事已和。不道妒深同芮母,废储亦为宠人多。”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那么隋文帝的这次离家出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得先从隋文帝的媳妇儿——文献皇后独孤伽罗说起。说到这位独孤伽罗,可能很多同学都不陌生,毕竟这两年有好些影视剧都是关于她的,比如《独孤天下》、《独孤皇后》什么的。关于她和杨坚的爱情也一直被千古传诵。
那这位独孤皇后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她和杨坚的爱情真的像看起来那么美好吗?
我们先来说说这位独孤皇后的出身。独孤伽罗的父亲是西魏北周的重臣独孤信,母亲是北方汉族世家清河崔氏的大家闺秀,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强强联合的顶级配置。而且独孤信还有一个很拉风的头衔,他被称为“史上最牛老丈人”,因为他的三个女儿后来都成了皇后,大女儿是北周明帝的皇后,四女儿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娘,七女儿也就是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这家庭成份一般人谁赶得上啊。
就在公元557年,独孤信相中了同事兼好友杨忠的儿子杨坚,想把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他。杨坚心里自然是一百个乐意,要知道杨家和独孤家虽然都属于关陇贵族集团,可人家独孤信是朝廷的八大柱国之一,杨坚的老爹只是个大将军,地位可是差了一大截。现在独孤信把女儿下嫁,杨坚怎么能不珍惜这段感情呢?
其次,独孤皇后长得美,虽然史书上对于她的容貌并没有很细致的描写,但她的老爹独孤信可是北朝出了名的美男子,史书记载他容貌俊美,风流潇洒,人称“独孤郎”,“郎”就是当时人对帅哥的一种爱称,相当于人人见他都管他叫“独孤小帅哥”。据说有一次他打猎回来,头上的帽子有点歪了,结果被路人看到都觉得这歪戴着帽子也太好看了吧!怎么办,学他啊!于是第二天满城的人都歪戴着帽子就出来了,瞬间引领了一股时尚潮流,这就是“侧帽风流”的典故[ 《周书·独孤信传》],你想想,这么帅的小伙子,他的女儿肯定丑不到哪去吧!
但独孤皇后可不是只有一张漂亮脸蛋儿的花瓶,她还有坚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就在她和杨坚刚结婚没多久,独孤信就在政治斗争中被逼自杀了,杨坚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朝廷打入了黑名单,整整八年,别说升职加薪了,小命儿都可能随时不保。
但是就在这段最黑暗、最压抑的八年里,独孤皇后和杨坚小两口的感情却始终不变,杨坚也在独孤皇后的辅佐下,一步步成为了北周朝堂的大丞相、随国公,一个可以架空皇帝的实力权臣。此时他面临了一个很重要的选择,那就是要不要取代北周,自己称帝。就在杨坚还没想明白的时候,独孤皇后替他作了决定,她劝杨坚说,自古做权臣就没有好下场,我们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不如改朝换代,创立咱们杨家自己的基业。于是,杨坚这才下定决心建立了隋朝。可以说杨坚能走上事业巅峰,独孤皇后这位背后的女人绝对功不可没。
所以这么一个出身好,容貌好,又坚强又有智谋的妻子,杨坚怎么能不爱呢?

所以电视剧也不完全是瞎编的,关于杨坚和独孤皇后的恩爱事迹,我们可以看史书上的三段记载。
《隋书》里说,隋文帝每天上班的时候,独孤皇后都和他一起出门,一直把丈夫送到朝廷办公的地方,隋文帝进去见大臣了,独孤皇后就回去等他下班。隋文帝会随时派宦官给独孤皇后传话,告诉她朝堂上的事,独孤皇后也经常提出意见,帮隋文帝处理国事。等到隋文帝下班时,独孤皇后早就等在外面了,夫妻俩含情脉脉地看着对方相顾一笑,手拉手说说笑笑地就回家了,真是恨不得二十四小时地腻在一起的节奏。
独孤皇后喜欢读书又聪明过人,隋文帝对她是又宠爱又信服,可以说言听计从。所以宫中的那些太监宫女都称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为“二圣”,就是几乎分不出两口子谁领导谁的意思。所以我们开头的《宫词》那首诗也称呼杨坚夫妇为“二圣”么。
第二件事是有一次隋文帝的三岁小孙子杨昭在玄武门那玩,结果就遇到爷爷隋文帝和奶奶独孤皇后了。隋文帝因为常年劳累有点腰疼,就很自然地把手搭在独孤皇后的身上了[ 《隋书·杨昭传》]。在中国古代的礼仪规范中,就算是夫妻俩,在公开场合这样搂抱的姿势也是有点过于亲昵了,所以史书上就给隋文帝的“失礼”记了这么一笔。但想想当时老两口都是四十开外奔五十的人了,孙子都满地跑了,却还是这么腻歪,足以见得感情有多深厚了。
第三件事,也是最神奇的一件事。杨坚和独孤皇后年轻时就约定“誓无异生之子”,就是只爱老婆一个,别的女人都靠边。他们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女儿,隋文帝还经常和臣子们炫耀自己的专一,说我五个儿子都是一个娘生的,所以肯定不会有那么多宫斗阴谋的烂事[ 《隋书·杨勇传》]!他还拒绝了藩属国给自己进献美女什么的[ 《资治通鉴》],几十年就只有独孤皇后这么一个女人。在中国古代那样一个可以娶很多妾的时代,隋文帝这样的专情这可实在是太罕见、太难得了。
然而,这份看起来很美好的爱情,并没有善始善终。
晚年的隋文帝最终还是破了戒,宠幸了一个小宫女,结果很快就让独孤皇后给知道了。面对突然冒出来的小三,独孤皇后那是毫不犹豫,趁着隋文帝上班不在家直接就把那小宫女给宰了。隋文帝回来一找才发现人都死得透透地了,这下子可是真怒了,觉得媳妇也太不给自己面子了,简直不能忍啊不能忍!
不过他也没敢冲到独孤皇后那去发火,而是跳上马一个人气鼓鼓地就离家出走了,也没啥目的地,反正就是策马奔腾吧,一直冲进山里二十多里,最后还迷路了。
皇帝跑了大臣们赶紧找啊,宰相高颎带着杨素等人找了好半天,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人在山里瞎转圈的皇帝陛下。隋文帝看到大臣们也只能委屈巴巴地抱怨说,我一个天子,连一点自由都没有吗?这还有天理?啊?还有王法吗?
高颎能说啥,也只能劝陛下消气啊,他说您总不能因为一个宫女就不要这天下了吧,淡定,淡定啊。臣子们好说歹说,隋文帝也自我调节了许久,直到半夜才跟着大伙回宫了。
而在家里着急等待的独孤皇后,也是流着泪跪拜道歉。一看老婆服软了,隋文帝也就顺着台阶下了,两口子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又和好如初了。
但是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如此骄傲深情的独孤皇后,会完全不在乎丈夫的这次“出轨”吗?这件事又对大隋王朝接下来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接着撩。

君王单骑返山阿:离家出走的皇帝(下)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上一期我们讲到隋文帝晚年搞了把转角遇到爱,结果被老婆独孤皇后给抓了包,小三被杀,皇帝出走,最后是大臣们一顿说和才给劝好的。《宫词》里“君王单骑返山阿,二圣交欢事已和”说的就是这事。
但感情的裂痕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心里的一根刺。隋文帝的这次出轨,对独孤皇后来说那真是巨大的打击。曾经的誓言也好,多年的感情也罢,全都成了笑话,而自己的深情和骄傲,也因为皇帝的这次离家出走,成为了人们口中“母老虎爱吃醋”的天下笑柄。
所以事后隋文帝虽然跟没事人一样,独狐皇后却是心灰意冷,身体也每况愈下。但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被老公打击了一轮的独孤皇后,又被亲儿子杨勇给气个半死,直接导致她一怒之下要给大隋换个太子。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因为杨勇犯了和他爹隋文帝一模一样的错误。
杨勇是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大儿子,也是隋朝的太子。他容貌俊美,而且很好学,身上有很浓郁的文艺气质,擅长词赋创作。从性格上来说杨勇宽厚没心眼儿,率真不做作,是挺阳光开朗的一个人。
这样大大咧咧的性格要是在普通人家应该是个很讨父母喜欢的儿子,但杨勇错就错在他不是生在普通人家,他是大隋王朝的太子,未来的皇帝,他身上肩负着王朝延续的重任。所以他的张扬率真反而成为了他最大的问题。
隋文帝那是艰苦奋斗出身,早就习惯了勤俭质朴的生活。但是杨勇却一点儿不像他爹,有一次他找人给自己打造了一幅蜀铠,就是四川出产的铠甲。这铠甲简直就是巧夺天工华丽到爆炸,杨勇就穿着它到处显摆。结果隋文帝看到后很不喜欢,特意告诫杨勇要发挥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但是杨勇却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没把老爹的教训当回事。
时间一长隋文帝就对杨勇有点不满意了,偶尔会敲打收拾他一下,这时宰相高颎就出来说好话。其实高颎这话不说还好,一说更糟糕。因为他和杨勇有姻亲关系,隋文帝就觉得你高颎是不是故意向着他啊?所以对太子就更加提防疏远了。
杨勇被亲爹讨厌已经够惨了,可事儿还没完,原来只是隋文帝的男子单打,后来变成隋文帝加独孤皇后的男女混合双打了。
因为杨勇个性张扬,喜好奢侈品,什么珍宝古玩啊都爱玩,同时也比较好色,屋里的漂亮妹子一大堆。这让本来就对找小老婆这事很抵触的独孤皇后心里很不高兴,尤其是隋文帝离家出走事件以后,独孤皇后更是看着左拥右抱的杨勇各种不爽。
当时杨勇最宠爱的是一个姓云的小妾,这位云姑娘也很争气,一口气给杨勇生了三个儿子,所以在杨勇宫里的地位比他的正妻元妃都不差多少。
这元妃不受宠,就经常去婆婆独孤皇后那诉苦,搞得独孤皇后更火大了。偏偏云姑娘给杨勇生完孩子没多久,这元妃就突然病死了。于是杨勇就把宫里的管理权直接交给云姑娘管了,虽然不是正牌太子妃,但权势待遇也没差多少了。
这让独孤皇后深深怀疑就是杨勇联合云姑娘把那可怜的正妻元妃给弄死的,于是独孤皇后先把杨勇找来臭骂一顿,然后又派人暗中监视他,想要找到杨勇的罪证。应该说在这时候,独孤皇后已经有换掉杨勇的打算了。这就是《宫词》里的后半句“不道妒深同芮母,废储亦为宠人多”,说的就是杨勇因为宠爱小妾遭到了亲娘的打击报复啊。
杨勇这边爹不疼娘不爱不说,更惨的是他还有个处心积虑要争宠夺位的二弟,也就是后世骂名滚滚、恶名远扬的隋炀帝杨广。
杨广从小也是聪明帅哥一枚,才二十多岁就统领大军灭了陈朝,后来更是长期坐镇扬州安抚南方,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那是相当突出。关键杨广还特别能装会演,非常懂得讨父母的欢心。

隋文帝有一次到杨广的府邸转了一圈,发现杨广家里的乐器上全是灰尘,连琴弦都断了,一看就是好多年没用了,于是很满意,觉得杨广不喜欢歌舞娱乐,是个非常稳重的孩子。
而且同样是年轻人,杨广却表现的和大哥杨勇完全不一样,虽然他也有一些侍妾,但是人数不多,而且杨广一直只和正妻萧妃待在一起,别的侍妾连碰都不碰,表现得比老爹隋文帝还深情专一。这让独孤皇后也非常满意。
可以说,杨广完全是照着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喜好在表演,因为他出色的演技,所以当时人们都称赞他的仁孝。不过杨广在不断讨好老爹老娘的同时,私下也没闲着,他暗中联络了杨素等大臣,已经形成了一个阴谋夺嫡的小集团。
开皇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终于下诏废太子杨勇,改立二儿子杨广为接班人。但是经过了这么一番变故,本来就身心俱疲的独孤皇后更加觉得生活无趣,两年后就病死了。
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陪伴了自己四十五年的妻子突然去世,对六十二岁的隋文帝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这个时候他更加怀念起妻子的好,回忆起几十年的恩爱生活,那真是肝肠寸断了。
于是,隋文帝不顾大臣的反对,冒着严寒亲自走了数百里为皇后送葬,之后他又一反常态,为纪念信仰佛教的独孤皇后,花了一大笔钱修建了当时天下最大的佛寺——禅定寺,还把中国唯一的一颗释迦摩尼佛牙舍利供奉在寺中为皇后祈福。
虽然独孤皇后去世后隋文帝也找了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等人作伴,但身体还是眼看就不行了。有一次病中的隋文帝摸着太子杨广的脑袋嘱咐说,皇后的后事已经办完了,估计也快轮到我了。我还是忘不了皇后啊,如果死后真的有魂魄的话,就让我们在地下再相见吧[ 《隋书·何稠传》]!
眼看老爹隋文帝要领盒饭,太子杨广就开始为自己接班做起了准备。当时隋文帝在仁寿宫养病,尚书左仆射杨素跟在皇帝身边伺候。杨素是杨广的人,所以杨广就写信给杨素,商量这万一皇帝驾崩了我得做点啥才能保证顺利即位啊,杨素也很认真地一条条给杨广回了信,但神奇的是这封回信不知道怎么就被送到了病重的隋文帝那里,这可把隋文帝气坏了,你个小兔崽子,老子还没死你就忍不住了,原来你之前都是装的啊!正在这时宣华夫人陈氏也来告状说,刚才太子杨广想非礼自己,隋文帝气得捶着床大骂道,这个畜生,怎么能把天下托付给他!独孤啊,独孤,你真是耽误我啊!说完就想废了杨广,再把原太子杨勇找回来[ 《资治通鉴》]。
但此时宫里上上下下早就被杨广和杨素控制住了,根本没有时间给隋文帝反悔了。没多一会儿,隋文帝就离奇死亡了。关于他的死法说法不一,有说是被毒死的[ 《大业略记》],有说是被砍得血溅屏风的[ 《通历》],但总之史学界多数观点还是认为这是杨广下的手。
公元604年,杨广正式登基,年号大业,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暴君隋炀帝就此闪亮登场。
那么隋炀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真的是个一无是处的混蛋吗?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接着撩。

尽道隋亡为此河:“大业”为何变“歇业”(上)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盛世,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通常是汉唐,而紧挨在它们之前的秦朝和隋朝却经常被忽略,这俩就好像是一对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小可怜,好不容易统一了乱世,创建了一大堆贼牛的制度,结果都因为换了一个太子搞得二世而亡,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都被后来的王朝给捡了漏,可以说是熟悉的配方,一样的味道啊。
作为大隋王朝的断送者,隋炀帝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就是个昏庸无能又好色,败家享乐爱嘚瑟的大昏君,最后成功地给自己博得了一个“炀”字作为谥号,意思就是不顾礼制和天意,虐待百姓,好大喜功,行为放纵等等等等,反正没一点儿好就是了《逸周书·谥法解》。
那么历史上的隋炀帝真的是个一无是处的废柴吗?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汴河怀古》,里面有几句是这么说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人们都骂隋炀帝挖大运河才亡国,可我们现在却还在借隋炀帝的光,如果他没有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那完全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啊。
这就是隋炀帝,有人说他是极品暴君,也有人说他算千古一帝。那么他究竟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业。
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除了时间记录功能之外,有时也能反映这个皇帝内心的想法和追求,有点立flag的意思。就比如隋文帝开国的年号是开皇,取自道教经典《灵宝经》,表明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隋书·经籍志》],这明显对应大隋开国,杨坚当皇帝的意思,后来隋文帝晚年又改年号为仁寿,这一听就像个事业成功后追求养生保健的老干部。
而隋炀帝起的年号大业,那简直就是赤裸裸地向天下子民表达自己的追求了,他就是要超越古今所有帝王,建立前所未有的伟大功业。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隋炀帝这位新皇帝上台烧的都不是三把火,那是直接放了三颗原子弹。从大业元年开始,他接连上马了三个史诗级的国家工程——营造东都洛阳、开挖大运河和修长城[ 《隋书·炀帝纪》]。
就拿营造东都洛阳来说吧,要凭空硬造出一座比首都大兴城还豪华雄伟的新都城,这样高标准严要求的工程你们猜猜要花多长时间?答,十个月就完工了。
而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中国南北大动脉的京杭大运河,也只修了六年。
公元607年,隋炀帝又下令修筑东起紫河西至榆林的长城,虽然只有一百多公里长,比不上秦始皇的万里长城,但他却要求在十天之内修好,就算手下的劳工各个蓝翔毕业,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然而第二年他居然又下令,直接把这道长城向西延伸,穿过陕西、宁夏,一直修到今天的青海西宁附近,依然是短时间,高要求,听起来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可是这三个超级工程连着干居然还真的全干成了,真是不得不感叹隋朝当时的强大国力和中国人基建狂魔的种族天赋了。
所以后来很多人骂隋炀帝劳民伤财,穷奢极欲。应当说劳民伤财是肯定的,但我们还真不能说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就是为了给自己享乐的。虽然他搞三大工程时也的确顺带给自己盖宫殿修园子造龙舟什么的,就是《汴河怀古》里提到的“水殿龙舟事”。可他做这些事的主要目的却还是为了他自己立的那个flag——“大业”。
隋炀帝为什么一上台就要兴建东都洛阳?很简单,因为隋朝的都城大兴城虽然占据关中这块宝地,但是太靠西边了,无力控制东边的广大领土,所以必须有一个交通便利,影响力强,能经营整个天下的新中心。修大运河也是同样的道理,既可以加强隋朝对江南的控制,又可以把南方丰富的资源财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央,这样才能保证隋炀帝有更多的本钱来实现更多的大业。至于修筑长城,那是为了保证国内建设时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
除了整合内部,隋炀帝还有个小目标,那就是要扬威海外,完成天下归心、万国来朝的英雄盛举。当时大隋的邻居里最有分量的就是东突厥了,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当年内战失败来投奔隋朝,是隋文帝派人帮他坐稳了大汗之位,自然得抱紧隋朝的大腿了。只是隋文帝在位时一向低调,对这种磕头朝拜的形式不感冒,而隋炀帝就不同了,他这么爱面子的人,上位之后,当然得亲自给启民可汗一个近距离表示臣服的机会啦。
于是公元606年,隋炀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和几十万大军,到塞外草原上接受东突厥启民可汗的朝拜。堂堂草原霸主、塞外强国东突厥的可汗都得卑躬屈膝地来给隋炀帝磕一个,其他的草原部族首领更是亲自带着各种宝物来抱隋炀帝的大腿[ 《隋书.音乐志》],这场面,当年秦皇汉武都没看到过。

之后在公元608年,隋炀帝又灭掉了青海地区的吐谷浑,这也是青海第一次纳入华夏的版图。所以第二年隋炀帝就带着百官、后妃和大军组团去了趟青海,横穿祁连山到达了河西走廊的张掖。这次西巡可不是来玩乐的,那是来玩命的,祁连山是那么好爬的吗?隋炀帝一行遭到了暴风雪的袭击,文武百官和士兵冻死了一半还多,连隋炀帝的大姐、曾经的北周皇太后杨丽华也死在了这趟自由行里。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隋炀帝是抵达西北河西走廊的第一人。他在张掖招待西域各国使节,成为了隋朝经营西域的形象代言人。除此之外,隋炀帝还派军进攻过越南、台湾及琉球等地,可以说是谁不服就打谁,妥妥的东亚第一霸主。
当时间来到了大业八年,也就是公元612年,隋炀帝的大业也终于达到了最高峰。洛阳城繁华壮丽,大运河流波千里,西域各国往来贸易,东突厥甘当小弟。隋朝的人口达到了八百九十多万户[ 《资治通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开元盛世”人口也才八百三十四多万户[ 《通典·食货七》],也就是说大唐盛世的顶峰时人口也没有超过隋炀帝的大业年间。
而且隋炀帝除了工作能力强,个人艺术修养也是一级棒。很多人都听过《全唐诗》,其实还有一本记录隋朝诗歌的著作叫《全隋诗》,里面就收录了隋炀帝的四十多首诗作,其中很多都是充满才情和浪漫色彩的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么看起来,隋炀帝也做了很多丰功伟绩啊,怎么会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呢?
其实问题就在于他搞顶层设计大战略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具体操作起来却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的那些宏图伟业都是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的。
就以三大工程为例,修建洛阳每个月征发男丁两百万,开凿运河每年又征发了三百多万,修筑长城先后再征发了超过一百二十万。也就是隋炀帝上台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被各种工程调动起来的男丁就不下一千万人次。而由于隋炀帝又要质量又要速度,根本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导致大量劳工死伤,以至于后来男人不够用连妇女都得上场搬砖去。
隋炀帝的伟业成就了他个人的伟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却偏偏没有为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一丁点幸福,更是对大隋国力的严重透支。就像一个风光无限的上市公司,虽然股票一路飘红,业绩大杀四方,但是负债率已经爆表,随时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此时的隋朝就像一头快被压垮的骆驼,可惜骑在骆驼上的隋炀帝却毫无觉悟,挥手就丢下了那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这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呢?当危机爆发之后隋炀帝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接着撩。

尽道隋亡为此河:“大业”为何变“歇业”(下)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之前我们提到《汴河怀古》这首诗里说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就是作者在感叹隋炀帝明明想追求流芳千古的伟业,最后却落得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这说到底其实和隋炀帝的性格有关。他少年成名,十三岁就被封晋王,二十岁不到就成了元帅,协助他爹平定江南,统一中国,这一路下来让他觉得很多事情做起来很容易,加上三十六岁登基为帝,正是年轻力壮,急于表现自己的时候,所以他才会那么着急推进他的“大业”,也正是因为他的优秀和自负,导致他根本不在意别人的死活,一切只以自己为中心。
比如他很爱溜达,基本上每年都搞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三下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西,三至涿郡,基本上就没在首都大兴城待过几天。而皇帝的出行肯定不是轻车简从的背包客,那必须是劳师动众。
公元605年秋天,隋炀帝就带着一支二十几万人的队伍到江都巡游,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当年隋炀帝还没当太子的时候在这里工作过好多年,这当上皇帝必须得衣锦还乡一把啊。
皇帝的随行队伍如此庞大,本来消耗的物资就是个天文数字。而且招待皇帝那必须是各种高规格啊,包括皇帝出行乘坐的龙舟,沿途休息落脚的宫殿,每天提供的伙食和各种物资等等,全都由沿途的州县来供应。这谁敢糊弄啊,自然是玩命地往高大上方向使劲,根本不关心什么浪费不浪费的问题,只要皇帝高兴就成呗。当然这些成本都由运河沿岸的老百姓来负担了。
这哪是二十万的人的出行团队啊,简直就是二十万席卷一切的蝗虫,所以如果你是运河附近的百姓,你会觉得这条大运河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吗?
但隋炀帝是不关心这些问题的。对他而言,天下人不过就是实现他“大业”的工具和棋子罢了。而接下来他的一个决定,更是亲手点燃了自己屁股底下的火药桶。
公元612年,隋大业八年,隋炀帝发布了战争动员令,要发兵攻打辽东的高丽。
高丽,也称高勾丽,是当时雄踞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大国。其实早在隋文帝的时候双方就打过一架,只不过谁也没打过谁,但是这梁子也就这么结下来了,后来高丽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隋朝的矛盾也就愈演愈烈,甚至还打算联合东突厥一起对付隋朝。这隋炀帝哪能忍啊,此时他南、西、北三个方向已经都打遍了,还真就东边没打过,于是就决定倾全国之力好好教训一下高丽。
要东征,必须得水军和陆军配合作战。隋炀帝命人在山东东莱海口一次性建造战舰三百艘,而且限期内必须完成。监工的官员为了按时完成皇帝陛下的指令,就逼着造船的工匠二十四小时工作,日夜都泡在水里。最终的结果就是许多人被海水泡的皮肤溃烂,腰以下的骨肉都长满了蛆。战舰造好了,这些工匠也死了快一半了。
水军准备好了,岸上的陆军也在慢慢集结。隋炀帝下诏命令天下的军队无论南北远近,都要到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集合。同时调集民夫运送各种战略物资,一时间华夏大地上到处都是赶路的部队和劳工,几十万人挤在一起,因为奔波和伤病死掉的人躺满了路边没人管,剩下的人就在漫天的尸体臭味中赶路[ 《资治通鉴》]。
此战隋军一共出动作战部队一百一十三万,兵分三路进攻辽东,隋炀帝还携带了大量的朝廷大臣、后宫嫔妃、番邦使节等人,同时为这些人提供各种后勤保障的民夫更是隋军的两倍,也就是说当时直接和间接参战的人员已经超过了五百万。

这是七世纪的地球上空前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堪比漫威里凑齐了六颗宝石的灭霸,按理说这次东征简直就是稳赢啊。
但可惜打仗不是做算术题,比一比谁人多就行了。隋炀帝的东征军不但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几十万人战死辽东,损失的物资更是数都数不过来。
这么吓人的阵仗咋还能败呢?说白了,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
从天时上来说,当时隋朝百姓的忍耐力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除了隋炀帝之外没人对当下的日子感到满意。从地利上来说,辽东也就是现在的东北,这里的冬天从十一月一直冻到四月份,零下几十度,别说打仗了连出门都费劲。而七八月份开始又是雨季,大雨滂沱、洪水泛滥,还是打不了。也就是说留给隋炀帝的战争窗口期也就四个月的时间,那真是有些仗,一旦错过就不在啊。
不过以隋军的这个庞大的作战阵容,就算顶着天不时地不利也能平推了吧,可惜隋军连人和都没有。因为隋炀帝压根儿就没想到这仗能打起来,他觉得自己这么牛的阵容,只要一出场,对面的敌人应该二话不说跪下就唱《征服》才对。所以隋炀帝把老婆孩子、大臣、外国使节、服务员啥的全带上,与其说是出来打仗,不如说是一次显摆实力的武装游行。他还规定各路大军的战斗布置都必须由自己亲自下达命令,如果对面要投降,一定立刻停止攻击,咱泱泱大国就这么有气度。
于是战场上就发生了神奇的一幕,占据优势的隋军打得畏首畏尾全无章法,而对面的敌军则据守城池玩命输出。好几次攻城的隋军马上就要破城了,守城方那边就立刻喊投降,隋军只能停下攻势,等待皇帝的指示。可等隋炀帝那边做出指示了,人家守城方也缓过来了,又不投降了。就这么来来回回晃点了隋军好几次,隋炀帝还在天真地等着对面投降的好消息呢。
但是随着战事的拖延,物资消耗越来越大,东北的天气也越来越冷,隋军屡战屡败,最终只能无奈撤兵。当初打过辽河的隋军有三十多万,最后退回来的不过两千七百人,你就知道这仗打得有多惨了。
惨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民间积累的怨气就被点燃了,各地零星的起义开始爆发,只是一时还不至于形成燎原之势,如果妥善安抚处理也没啥大事。但隋炀帝却完全不在乎老百姓为啥要造反,只知道粗暴的武力镇压。不仅如此,隋炀帝还做了个决定——明年接着打辽东,哪里被打脸就必须去哪里再打回来,这完全就是火上浇油啊。
第二年,隋炀帝不顾国内民变四起的局面,再次率军东征。当然这次隋炀帝吸取了第一次东征的教训,先招募百姓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叫骁果军,作为保护皇帝和冲锋在前的主力。战争开始后,隋炀帝也不搞什么隔空指挥了,直接让前线战士玩命儿地日夜攻城。眼看这第二次东征就要大仇得报,结果国内的一场叛乱却逼得他不得不在占据战场主动权的情况下匆忙撤军回国,这第二次东征又没打赢。
不是说隋炀帝根本不在乎国内叛乱吗,怎么又打一半回国平叛了?
因为这次造反的可不是什么平头老百姓,那是整个东征大军的后勤长官,大隋的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那隋炀帝到底做了什么,把这位大隋重臣给逼反了?整个大隋的局势又会恶化到什么程度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接着聊。

此身安可保:朕的大隋就这么亡了(上)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隋炀帝统治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挽舟者歌》,读完你就知道当时老百姓过得有多惨了。其中有几句是这么写的:“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当年我哥哥跟着皇帝去打辽东,结果饿死在青山之下。今天我给皇帝的龙舟拉纤绳,又困在这堤岸上了,如今全天下都在闹饥荒,这三千里路我恐怕也离饿死不远咯。
这就是隋炀帝大业年间普通百姓过的日子,那真是朝不保夕,分分钟都要去投胎回炉重做人的节奏。
我们都知道隋炀帝兴高采烈地东征辽东,结果脸被打得啪啪的,但为什么《挽舟者歌》这首诗里,作者的哥哥不是战死、病死、淹死,却是饿死的呢?
其实别说一个无名小卒了,当时就连隋炀帝自己都差点被饿死,因为第二次征辽东的时候,在后方管后勤负责给整个东征大军送盒饭的大管家造反了,这就是隋末的杨玄感之乱。
杨玄感,根正苗红的关陇贵族出身,不但一表人才,更难得的是他饱读诗书,擅长骑射,称得上是个文武全才。他觉得隋炀帝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把好好的大隋给折腾得够呛,这样的皇帝不废掉还留着过年吗?
而且杨玄感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私人恩怨。
杨玄感他爹就是被称为隋初第一名将的杨素,本来是杨广的亲信,为杨广登上皇帝宝座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还被封为楚国公。
但是当上皇帝之后,隋炀帝却对功高盖主的杨素十分猜忌。有一次杨素生病了,隋炀帝就派最好的医生,拿着最好的药去给杨素治病,但事后却总是偷偷问那些医生,杨素什么时候死啊?
杨素一看皇帝这么盼着自己死,那还能活吗?就干脆不治病不吃药,很快就挂了[ 《隋书·杨素传》]。杨素很懂事,隋炀帝也很高兴,给他各种追封,把葬礼办得特别风光。办完隋炀帝还感慨地说,“使素不死,终当夷族”,意思就是幸亏这个死老头识趣死得早,不然早晚有一天我得杀他全家[ 《资治通鉴》]。

杨玄感此时已经继承了他爹的爵位,也成了楚国公,他知道真相后,一直憋着要造隋炀帝的反。于是为了赢取名声,培植势力,他主动请求去边塞带兵。隋炀帝对他的这种工作态度很满意,又是夸又是赏的,信任得不得了。还在第二次东征的时候,把整个大军的后勤工作都托付给了他。
可没想到杨玄感才是整局游戏里的狼人,他一看隋炀帝率领大军出征在外,后勤粮食都捏在自己手里了,国内的守备力量又严重不足,这时候不造反还等啥呢!
于是杨玄感一面减少对前方的物资供应,故意让隋炀帝和大军饿肚子,一面纠集部队准备起兵,摩拳擦掌地准备给隋炀帝来一记千年杀。
同时杨玄感还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李密来当军师。李密也是出身关陇贵族的名人,祖上曾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蒲山郡公。他从小就擅长谋划,志向远大,而且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和兵法战争有关的书。他出门的时候不骑马也不坐车,经常骑着一头黄牛,在牛背上铺着个草垫子,牛角上挂着一整套《汉书》,李密就一手捏着缰绳,一手拿着书看,成语“牛角挂书”说的就是他[ 《新唐书·李密传》]。这好学的样子后来被杨素看见了,杨素就特别欣赏他,特意让儿子杨玄感和李密做了朋友,好好向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学习。
杨玄感和李密可以说是发小,所以他这次起兵第一时间就想到李密了。
李密一到,就给杨玄感设计了上中下三条战略路线:上策是率军奔袭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附近,这是中原和辽东之间的重要关口,卡住了涿郡就相当于把隋炀帝给关在了老家大门外,饿都饿死了。中策是向西攻占长安,占据关中这块易守难攻的宝地当基地,然后和带着大军回来的隋炀帝东西对峙。下策是进攻离自己最近的洛阳,这个策略的好处是目标就在眼前,洛阳又是大隋的东都,隋炀帝经营天下的大本营,拿下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但风险同样也大,万一洛阳打不下来,隋炀帝又及时赶回来的话,那局势可就不好说了。
按照李密的意思,北上涿郡是最好的,再怎么也得西入关中啊,最不靠谱的就是死磕洛阳。但是杨玄感听完后反而觉得打洛阳才是上策啊,就带着人马杀向了洛阳。
其实一开始杨玄感的叛军加起来才一万多人,但架不住恨隋炀帝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几天之后当杨玄感走到洛阳城下的时候,叛军人数已经达到了几十万,而且洛阳当地的父老乡亲看到杨玄感的叛军比看到政府军还激动,纷纷杀牛送酒来慰劳。
杨玄感对大家说,我家里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还有啥可追求的?我之所以拼着身家性命要造反,就是为了解救天下黎民的性命罢了!这么一宣传,周围来投奔他的人每天都有数千人,这下叛军队伍更庞大了。
此时守卫洛阳的是隋炀帝的孙子,越王杨侗,虚岁才十三岁,哪见过这种阵势,只能拼命闭城自守,然后玩命地求援。
杨玄感作战勇猛,每次都冲锋在前,当时人把他和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但一来洛阳城是隋炀帝当年搞的重点工程,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杨玄感虽然个人武力值爆表,但是手下都是乌合之众,人数再多也不顶用,所以这洛阳城打了好久也没打下来。
另一方面,听说后院起火的隋炀帝急忙率领大军疾驰回国,隋军的主力部队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
杨玄感一看自己眼看要变夹心饼干,觉得再耽误在洛阳城下那就是死路一条,急忙率军西进,准备夺取关中,积攒实力和隋炀帝再分高下。
杨玄感带着部队在前面跑,隋军就在后面追,本来双方距离拉得挺大的。结果当杨玄感走到半路,突然冒出来几个老头,对杨玄感说路边有个弘农宫没啥守备,又有好多的粮食,将军为啥不去捞一票,反正也不费什么功夫啊。
杨玄感一听这是好事儿啊,赶紧带着人就去围攻这个弘农宫了,结果到了才发现让人给忽悠了,弘农宫守备森严,打了三天都没打下来。这时追兵已经赶上了,杨玄感连战连败,最终兵败自杀,他的脑袋也被送到了隋炀帝跟前。
隋炀帝那真是恨透了杨玄感,我这么信任你你却造我的反!我辽东都要打下来啦,你却偏偏在这时候造我的反!简直气死我啦!
于是隋炀帝在洛阳把杨玄感分尸并且暴尸三天,又把尸体给切碎了,然后再一把火烧了,简直比挫骨扬灰还狠啊。就这样他还不解恨,当初杨玄感在洛阳为了收买人心,曾开仓放粮接济了不少老百姓,这会儿隋炀帝就宣布,凡是曾经帮助过叛军,或者被叛军帮助过的人都得死!这一下子又杀了好几万人。
但杨玄感对隋炀帝及整个隋朝造成的冲击还远未结束。
之前都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起来造反,隋炀帝多少还不当回事。现在连自己最信任的关陇贵族成员,朝廷重臣都来造自己的反,人心散成这样队伍还咋带啊?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连大隋朝自己的官都来造反了,你们还不造反等啥呢?所以从此之后各地的起义更加汹涌,隋炀帝是彻底压不住场子了。
面对这样的乱局,隋炀帝是如何应对的呢?他究竟打算如何弥补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此身安可保:朕的大隋就这么亡了(下)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隋炀帝二征辽东被杨玄感搅了局,这让他又恼火又害怕。恼火的是大好局面就这么浪费了。而更让他害怕的是,连自己信任的杨玄感都敢反对自己,这天底下还有谁能信得过呢?自己明明要实现让天下万邦臣服的宏图大业,怎么搞到现在辽东辽东打不下来,老百姓一个劲地造反,连关陇贵族里的人也和自己不一条心了呢?
难道自己做错了吗?难道自己心心念念追求的千秋伟业都是错的吗?
不!朕没有错!朕怎么会错!错的都是你们!错的是这个天下,尤其是辽东的高丽!于是乎隋炀帝在平定杨玄感之乱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4年,又一次召集军队第三次出征辽东。
此时隋朝国内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是多如牛毛了,但隋炀帝却不管这些,就是一条道走到黑死磕到底,不把辽东打服了誓不罢休,一意孤行带着大军出征了。
之前折腾过两回了,隋军哪还能打得动啊,按理说这第三次东征铁定是废废的。但没想到还没等正式开战,高丽居然就表示认栽了!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之前拼死抵抗的高丽这次面对状态跌落谷底的隋军反而不打了呢?
很简单,三场战争下来连家底丰厚财大气粗的大隋都挺不住了,相对国力更弱的高丽肯定更好不到哪去了。本以为抵抗上两轮隋朝也该知难而退了,但没想到遇上了隋炀帝这么个一激动就上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主,国内都快炸锅了还有闲心来东征呢,这可能就是横的怕不要命的吧,所以高丽最终选择服软了。
面对突如其来胜利,隋炀帝一开始也有点蒙圈,不过打赢了就行,隋炀帝也就顺坡下驴,向天下宣布东征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大隋依然天下无敌!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胜利之后的隋炀帝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返回国内,结果走到河北的时候,一股几千人的叛军袭击了隋炀帝的后勤团队,公然抢走了皇帝的四十二匹御马然后扬长而去。
这可是皇帝陛下的队伍啊,就这样叛军还敢下手,可见国内的叛乱局势都已经混乱到怎样可怕的程度。
而隋炀帝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让高丽国王来朝拜,你不是认怂了吗,那还不亲自来给大哥我磕一个?顺便让全天下看看朕的英明神武!
没错,对于隋炀帝来说,国内丢面子了,就要从国外讨回来,就这么神逻辑!
但没想到高丽压根儿就不理隋炀帝这一套,反正你现在都撤军了,我就是不来你还能把我咋地[ 《资治通鉴》]。这又给了隋炀帝一记响亮的耳光,于是他恼羞成怒,打算第四次组团去打高丽,但当时哪还有人力财力再搞一次远征啊,这事最后也就拉倒了。
辽东太远去不了,北边的草原还是能走上一遭的。公元615年,隋炀帝带着一票人北上草原,准备重温下当年让突厥跪地臣服的快感。
但是大隋不是当年的大隋,突厥也不是当年的突厥了。

此时在位的是突厥始毕可汗,是当年臣服隋炀帝的启民可汗的儿子。但始毕可汗和他老子紧抱隋朝大腿的风格可不一样,突厥在他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和隋朝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所以当始毕可汗听说隋炀帝要北巡的时候,就先下手为强,亲自率领几十万骑兵杀过来,准备直接把隋炀帝给灭了。
好在突厥内部还是有隋炀帝的自己人,那就是派到突厥和亲的义成公主。义成公主得知老公始毕可汗要动手的消息后,马上派人快马加鞭通知了隋炀帝,隋炀帝得到消息后大吃一惊,立即调头返回了最近的北方重镇雁门郡,结果刚进城就被始毕可汗的大军给包围了。
雁门郡守军一共不到两万人,隋炀帝随身带的部队也不算多,更糟糕的是粮草顶多能维持二十来天,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突厥人的箭都射到了隋炀帝面前。隋炀帝只能一边派人回国内调兵救援,一边让义成公主放出假消息,说突厥后方有敌人来偷袭,让始毕可汗快点撤军回家,靠这样才逃过一劫。
隋炀帝的这次“雁门之围”和当年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皇帝孤军深入被敌人重重围困,都是靠敌人首领的媳妇使劲才逃脱一劫的。但汉朝在“白登之围”后韬光养晦,埋头发展,最终在半个世纪后找到机会一雪前耻,而大隋和隋炀帝,还有报仇雪耻的机会吗?
坦白的说,真心是没啥机会了。
此时隋朝国内的局势已经不是隋炀帝能控制的了,当时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地区的杜伏威、辅公祏军是最强大的三支农民军,已经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和独立王国也没啥区别了。
更要命的是,除了那些被逼得活不下去的农民在造反,隋炀帝手下的地方官员们也是蠢蠢欲动,整个大隋的天下已经是风雨飘摇,一片末世的景象了。
隋炀帝内心充满了绝望与挫败感,而骄傲自负的人在面临失败时,往往很难东山再起,通常会逃避现实,甚至直接放弃治疗,隋炀帝也不例外。
公元616年,隋炀帝把大隋帝国的都城长安和洛阳交给自己两个孙子来镇守,然后他乘着豪华的龙舟,由无数的纤夫拉着纤绳奔向了他最喜欢的江南,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这就是隋炀帝第三次下江都,也是《挽舟者歌》里说的“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隋炀帝这时已经彻底颓了,每天荒淫无度,沉迷酒色,到处游玩,不到晚上不回家,生怕再不玩以后就玩不到了。他每天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甚至在喝醉后照镜子说,诶呀,这脖子长得这么好看,不知道会由谁来砍呢?你说哪个皇帝能说这种不吉利的浑话啊!因为此时的隋炀帝已经明白,他想追求的“大业”已经没戏,甚至连自己的小命都够呛能保住了。他还对自己的媳妇萧皇后说,就算再怎么糟糕,我也能当个长城公,你也能当个沈皇后,能吃吃喝喝就行呗。
长城公和沈皇后不是别人,就是当年隋炀帝亲自统兵灭掉的陈后主和他媳妇儿。隋炀帝一直以来是最瞧不起陈后主的,在陈后主死后还给他定了一个谥号,就是“炀”。但谁能想到陈后主这个“炀帝”没几个人知道,反而是隋炀帝这个炀帝最后倒是家喻户晓了。
而且说实话,隋炀帝最后的结局其实混得还不如陈后主呢。
公元618年,也就是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打算正式在南方安家不回北方了,但他手下的大臣和士兵却以北方人居多,这帮人是想回家的。于是他们合谋串通起来,最后推举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领袖起兵叛乱,隋炀帝也被叛军抓住了。
隋炀帝其实一早就准备了自杀用的毒酒,但是这兵荒马乱的管毒酒的宫女早跑没影儿了,叛军也没那个时间等他重新调一杯,就把他给勒死了,享年不过五十岁。他死后,萧皇后只能找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随便找了个地方偷偷埋了。一心想做千古一帝的隋炀帝,最后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这又怪得了谁呢?
其实答案就在这首《挽舟者歌》里,这是一首传唱天下却没有作者的民谣,因为他的作者,恐怕已经被隋炀帝追求的“大业”折腾死了。一个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皇帝,一个只顾逼着手下人冲KPI的老板,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一朝时运会:中国合伙人(上)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公元613年,大隋淮阳郡太守赵佗接到了群众举报。说郡里有一个叫刘智远的教书先生行为很可疑,有人发现这位刘老师没事喝多了就写诗,写完诗还边念边哭。
要说一个文艺青年偶尔情绪上头写点悲春感秋的小文字,然后潸然泪下也是挺符合人设的。但关键的是这位刘老师写的这首《淮阳感秋》可不全是风景诗啊,里面有这么几句:“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意思就是当年汉朝的开国功臣樊哙是个卖肉的,萧何是个乡干部,可一旦抓住机会就千古留名,所以这世上的英雄啊,还不努力愣着干啥呢!
对赵太守来说,这是一道容易得不能再容易的阅读理解题——当时大隋叛乱四起,这首诗的意思明摆着鼓励大家造反啊!
于是赵太守马上派人去捉拿这位刘老师,不过很遗憾,刘老师早就跑了。没法不跑,因为这位刘老师根本不姓刘,他就是跟着杨玄感造反的大隋刑部A级通缉犯李密。当初杨玄感造反失败,李密也跟着倒了霉,只好逃到了淮阳郡化名刘智远躲了起来,没事就教教小朋友读书写字啥的[ 《旧唐书•李密列传》]。
但李密毕竟是世间少有的英雄,英雄气这种东西是藏不住的,这不,写了首诗就被人举报了。于是李密只能选择再次逃亡,作为大隋的头号通缉犯,他也只能在造反这条不归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了。
但是光靠李密一个人是没法推翻隋朝的,他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合伙人一起努力。好在当时扯旗造反的人多如牛毛,李密的选择空间很大。而这一次,他也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发挥自己全部才能的团队,那就是在后世鼎鼎有名的瓦岗军。
看过隋唐相关影视剧的小伙伴对于“瓦岗英雄”肯定是不陌生的。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16年,东郡人翟让带着一票人造了隋炀帝的反,因为他们占的山头叫瓦岗寨,所以就被称为瓦岗军,当时大约有一万多人,在当地算是实力比较强的起义军了。不过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军上上下下,也没啥长远的战略和目标,占山为王落草为寇,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这日子过得不挺好的吗?
不过瓦岗军没啥追求,李密有追求啊!就像他在《淮阳感秋》里写的那样,汉朝开国功臣樊哙和萧何一开局的时候不也就是个普通人吗?一个人的起点低不怕,路子野也没关系,只要有人负责带他们飞就行了。
而李密就是能带合伙人飞的老司机。
他直接给瓦岗军首领翟让指了条明路——当今大隋皇帝昏庸,百姓怨恨,隋朝的主力部队都在辽东拼光了,还和突厥人翻了脸,皇帝都躲到南边去了,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您就应该像刘邦项羽那样,拿下长安和洛阳,然后夺取整个天下啊!

翟让听完他的话有点恍惚,我本来就是个山贼,咋让他一说这还有当皇帝的命呢?
作为瓦岗军的一把手,翟让的业务水平其实一般,但这人有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宅心仁厚,这对于李密来说也是作为一个合伙人最可贵的品质——带不了头不要紧,别扯后腿就行。翟让对李密的战略眼光也佩服至极,于是就派他去游说周边的其他起义军,结果李密一出马,周围其他山头的队伍纷纷归降,瓦岗军的实力飞速地壮大起来。
这时候,李密又出了第二个主意,他说我们成天猫在山里,粮草是个问题,应该直接夺取大城市建立根据地,一边招兵买马一边囤积粮草,这样才能和别人争取天下啊!翟让表示同意,于是瓦岗军出兵进攻荥阳,连着打了好几个胜仗。
瓦岗军实现了从山贼向反贼的飞跃,脱离了打家劫舍的初级造反阶段,自然也引起了隋朝政府军的重视,荥阳太守派隋朝名将张须陀来讨伐瓦岗军。
一听说张须陀来了,翟让马上就准备打包闪人。因为这位张须陀是隋末名将,也是隋炀帝镇压各地起义军的得力干将,翟让本人就被张须陀收拾了不止一次,那真是老鼠见了猫一样害怕得不要不要的,所以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路。
这时李密拦住了正在收拾行李的翟让说,张须陀有勇无谋,您交给我,我保证一战就把他灭了。看着信心满满的李密,翟让再一次选择了相信。他带兵迎战张须陀,李密就在后方的树林里埋伏了伏兵。按照计划,翟让要在前面佯装打不过,然后把张须陀的部队引到包围圈里干掉。
这个计划执行得非常顺利,因为翟让根本不需要假装,他是真的顶不住,被张须陀打得屁滚尿流。而张须陀的部队也因为忙于追击而阵型散乱,这时候李密安排的伏兵再跳出来,和翟让前后夹击大败隋军,张须陀本人也在战斗中被杀。可以说李密的剧本简直天衣无缝。张须陀一死,隋朝在中原最后的机动部队就此完蛋,压在瓦岗军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被踢开了,李密也凭借这份战功声名鹊起。
而面对李密的崛起,翟让再次展现了一个优秀合伙人的素质。他没有嫉妒或者忌惮李密,反而让李密单独成军,独立率领一支队伍,这意味着什么呢?
就好比说瓦岗军原来是翟让一个人搞起来的家庭小作坊,家族经营,股权自有,但是规模和效益都很低。后来这个小作坊招了个临时工叫李密,结果李密把瓦岗军一下子带成了上市公司,于是翟让就把自己手上的股权分了一部分给李密,让李密也成了这个新公司的大股东,也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李密和翟让的关系就从原来的下属领导变为了正式的合伙人关系。
这时李密又出了第三个主意。瓦岗军这家公司已经上市,上市之后当然要融资,要扩大规模。而当时天下大乱,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粮食,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只要有了足够的粮食,那不是想要多少兵就招多少兵啊。所以李密建议翟让进攻洛阳边上的兴洛仓,用里面的粮食来招兵买马。
兴洛仓,也叫洛口仓,是当年隋炀帝兴建洛阳城时兴建的大型国有粮食仓库之一,也是隋朝六大粮仓里最大的一个。兴洛仓有多大呢?史书记载它有三千个粮窖,每个粮窖能存八千石粮食,加起来就是两千四百万石存粮[ 《隋书·食货志》]。隋代一石大约是81斤,也就是说这一个兴洛仓里就存放了一百多万吨粮食。后来这个粮仓里的粮食一直吃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还没吃完[ 《贞观政要》],此时距离隋朝灭亡都已经过去二十年了。可想而知如果瓦岗军能成功夺取兴洛仓,那简直相当于同时拿到了ABC三轮投资一样,那是肉眼可见地要阔啊。
那么李密这一次夺取兴洛仓能否成功呢?瓦岗军未来的发展又将走向何方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接着聊。

一朝时运会:中国合伙人(下)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春,洛阳周围突然传出了两个爆炸性的新闻——一是瓦岗军打下了兴洛仓,正在开仓放粮,不管男女老幼人人有份,想拿多少就拿多少。于是四周的百姓蜂拥而至,一下子来了几十万人[ 《隋书·李密传》,下同。]。
而领到粮食的百姓又听说了另一个消息,那就是瓦岗军换头头了,原来的大当家翟让让位给了自己的合伙人李密。
没错,要说翟让这个名字起的是真应景儿,这一路走来真是处处“让”。在李密提出进攻兴洛仓时翟让就表示自己是个粗人,没那么大的号召力,让李密带头先走,自己跟在后边当替补,这其实就等于让出了瓦岗军的实际领导权。等到李密攻克兴洛仓后,翟让又干脆主动提出推举李密做大当家。于是李密就当仁不让地顺势接手了瓦岗军,并且祭天登位,称魏公,定年号为永平。虽然没有直接称帝,但李密这也算是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翟让也被李密加封为司徒、东郡公,安心地当起了二把手。
此时的李密觉得自己已经达到《淮阳感秋》这首诗里的小目标“一朝时运会”,就快“千古传名谥”了。
正当李密大军准备一鼓作气围攻大隋首都洛阳的时候,有一个叫柴孝和的手下给他提了个建议。柴孝和说关中地区有高山黄河为屏障,项羽离开关中最后灭亡了,刘邦定都关中才建立了汉朝,我们应该先西征拿下关中作为大后方,然后再回过头来席卷中原,一旦错失了这个机会那后悔都来不及啊。
听完柴孝和的话,李密心中顿时涌起一股知己之感。因为这个方案就是当初自己在杨玄感团队工作时给杨玄感提出的计策,只可惜杨玄感却偏偏选了强攻洛阳这条不归路。
按理说这时候李密就应该眼含热泪地给柴知己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下令全军进攻关中才对。如果真是那样,也许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可惜,李密却没有同意这个最好的方案。因为当上了一把手之后的李密,才真正体会到了老朋友杨玄感当年的不得已。不是不想打关中,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为什么呢?因为李密的崛起得益于他和瓦岗军的合伙人制度,而他最大的短板也是因为这个合伙人制度。
首先,当时的瓦岗军集团的股权分配是这样的,李密是最大的股东和董事长,翟让以下的老瓦岗军官兵是底下的小股东。看上去应该是李密绝对说了算,但问题是当年李密靠的是计谋和威望才混到了董事长的地位,说白了就是属于那种技术入股,和翟让这种带着业务团队入股的实力派不一样,就算李密知道西入关中是最好的选择,但无奈翟让为首的原始股东都是山东人,对于背井离乡去打关中毫无兴趣,反而对近在眼前的洛阳城充满了渴望,所以李密根本调不动瓦岗军西征。
那为啥不兵分两路,一路围攻洛阳一路进攻关中呢?
也不行,因为李密这个合伙人对于瓦岗军的控制力仍有不足,不管是他亲征关中还是派人进攻关中,都担心留在后方的翟让旧部这些人会趁机自立山头,所以他只能选择把队伍牢牢地按在自己眼前,继续在洛阳城底下死磕。

而事实证明,李密对于合伙人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翟让为人老实,没什么志向和抱负,不然也不会把头把交椅拱手相让。但他没想法不代表他身边的人没想法啊。随着瓦岗军的声势越来越大,翟让手下的心腹王儒信就一直鼓动他当大冢宰,这是个西魏、北周时的官名,相当于丞相,王儒信的意思就是让翟让独揽大权,架空魏公李密。
同时翟让的亲哥翟宽也说,皇帝那应该让我们老翟家当,哪能让给别人,你要不想当那就我当!对于身边人的鼓动,翟让倒是没什么反应,可这事让李密知道后却如临大敌,也就是在这时候,李密和翟让的合伙人关系走到头了。
正好此时战局发生了变化。洛阳城里的越王杨侗是隋炀帝最喜欢的孙子,所以隋炀帝就派大将王世充来救援洛阳。王世充一到就把翟让揍了一顿,于是李密借口支援翟让就带兵过来了。当晚李密邀请翟让来喝两盅,翟让没多想就来了,结果被李密安排的杀手当场就给砍了,连带翟让的哥哥翟宽和手下王儒信也一并干掉了。
之后李密吞并了翟让的队伍,彻底实现了自己对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但这样恩将仇报火并老领导的做法,也为李密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不过现在的李密可想不了这么多,他就一门心思地要拿下洛阳。李密数次击败王世充带领的隋军,围着洛阳一座孤城全力猛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位魏公李密应该就是隋末天下大乱中最后的胜利者了,他和瓦岗军的声威此时也达到了顶点,洛阳周围的各州县望风而降,连当年要捉拿李密的淮阳郡太守赵佗也投降了。而其他有实力的起义军,比如关中的唐王李渊,河北的窦建德等人,也都把李密当成整个起义军的总瓢把子,甚至很多人都劝李密干脆称帝得了。
然而正当李密意气风发的时候,意外来了。公元618年4月,躲在江南的隋炀帝被吵着要“常回家看看”的宇文化及干掉了,宇文化及带着十万骁果军浩浩荡荡地北上返回关中了。
于是洛阳城里的越王杨侗和洛阳城外的李密都尴尬了。宇文化及要北上,必须要干掉挡在路中间的李密;而宇文化及又是杀死隋炀帝的凶手,越王杨侗作为孙子也必须为爷爷隋炀帝报仇啊,于是一个神奇的局面就出现了。前一秒还在火拼的杨侗和李密不打了,杨侗说只要你干掉宇文化及,我就让你进洛阳城辅政,把权力都交给你;而李密也害怕自己腹背受敌,就真的接受了杨侗的合伙人提议,摇身一变成了政府军,替隋炀帝报仇去打宇文化及了!
这真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啊。
而宇文化及虽然是干掉隋炀帝首犯,听起来非常碉堡,但其实自身水平却非常一般,只是因为官位大才被叛军强逼着坐上首领之位的。
公元618年七月,李密和宇文化及的军队在黎阳相遇。李密嘴皮子多溜啊,上来就给宇文化及一顿喷,说你不过就是个匈奴野种,朝廷给你找工作发媳妇,哪里对不起你啦?你不但不劝诫陛下,反而弑君造反,你说你是个什么玩意啊!
李密喷完还等着宇文化及还嘴好进入第二轮呢,哪知道宇文化及低头想了好半天,才憋出一句,我是来和你打架的,说那么多文绉绉的玩意干哈!当场就把李密给气乐了,说这货原来就是这么个水平啊,拿下他简直不要太轻松。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宇文化及“将熊熊一窝”的光环成功拉低了骁果军的战斗力,很快就被李密轰得渣都不剩。
但刚打败宇文化及,李密在洛阳城里的合伙人杨侗就出事了。之前隋炀帝派来救援洛阳的大将王世充发动兵变控制了洛阳,把杨侗给架空了,对于杨侗的合伙人李密,他自然更不会放过了。对此李密倒没多遗憾,反正老子有的是兵,咱就再打过呗,此时的李密依然相信,自己就是那个终结隋末乱世的大英雄。
但谁也没想到,这次李密却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倒不是敌人有多强大,主要是瓦岗军内部出了问题。首先是李密自己,因为骄傲自满,对将士没有以前那么体恤了,甚至打了胜仗都不把战利品分给将士。而他当年恩将仇报火并翟让的事,也早让将士们心怀不满。这人心散了,仗还怎么打?于是许多人不是被俘,就是主动投降了王世充,这下子李密可真傻眼了。
当时洛阳边上的黎阳还在瓦岗军控制下,守城的是瓦岗大将徐世绩。但走投无路的李密却没有去投奔他,说起来也是当时李密火并翟让带来的恶果,因为在那场刺杀中,徐世绩也因为混乱被砍了一刀,差点死了,李密可不敢保证他会不会记恨自己?于是最终李密在手下的劝说下投奔了关中的李渊,指望李渊看在大家都姓李的情分上拉兄弟一把。
曾经的起义军总瓢把子,威震天下的魏公李密就这样终于进入了关中,不过却是以屈辱的臣服为代价的,这一次,他连当合伙人的资格都没有,真正是虎落平阳,龙困浅滩。公元619年,心怀不满的李密想潜逃回山东重整旗鼓,结果半路上被李渊的手下干掉了[ 《旧唐书·盛彦师传》]。一代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他在临死前,是否觉得自己如《淮阳感秋》中所说“虚生真可愧”呢?
好了,今天就撩到这里,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我们下期再见。

“阅聆•R&L”是由杭州图书馆编辑与出版部推出的一份图文并茂、声乐悠扬的文学杂志。在这里,我们将文字用图片形象化,将作品用声音立体化。你可以快乐阅读,也可以微笑聆听。
本期内容由浙江华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华云文化)友情提供。华云文化是国内领先的泛娱乐文化内容运营商,“杭州民间阅读联盟”成员。源于国内IP巨头阅文集团、华数传媒,专注于版权生产和版权运营,在文化娱乐的原创内容领域深耕和发展,逐步建立“以精品IP为核心,以版权经纪为驱动”的内容生态体系,旗下已签约百余位国内优秀的传统作家、网络文学作家和文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
华云文化品牌矩阵“文化咖”,依托新媒体平台,聚大咖声量,创新推出新媒体平台大型文化访谈栏目“文化咖微课堂”,已举办超过200多场读书推广活动,欢迎关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