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 金融月刊10月

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

金融月刊

集合金融机构活力·应对企业融资难题

2022年10月 总第7期

02

目录

CONTENTS

一、风险预警
(一)风险舆情汇总                                                           
       1.风险舆情行业分析                                                     
       2.风险舆情区域分析
       3.风险舆情热度指数
(二)热点解读
二、金融统计数据
(一)2022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二)2022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三、二十大报告系列解读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二十大报告简评
(二)二十大报告系列解读
四、政策分享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
           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
           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

03
03        05    05
06
08
12
12
13
15
15
20
24
24
24
32
32

03

    国际方面,联合国贸发会议 10 月 3 日发布《2022 贸易与发展报告》指出,经济增长放缓对发展中国家影响严重;美国连续 7 个月 CPI“破 8” 加 息 100 基点重回市场议题;日元于 10 月 20 日下破“150”关键点位,货币手段或无法弥补日元背后的经济结构因素;随着美联储超鹰派政策不断超出预期,美国楼市受到的冲击比此前的预期更加猛烈。国内方面,在岸人民币节后两日下跌,10 月 11 日一度跌破 7.2 关口, 央行表示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严禁地方政府通过举债储备土地、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国家统计局 10 月 14 日发布数据显示,9 月 CPI 同比上涨 2.8%, 创 2020 年 5 月来新高,猪肉、蔬果涨价较多;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 10 月 25 日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 1 上调至 1.2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 至 9 月份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8.0%。

风险预警

一. 风险舆情汇总

04

      银行方面,河南村镇银行 8 月 30 日起对客户金额 40 万至 50 万的开始垫付;中国银行、广发银行等部分大行宣布“退出”ATM 二维码存款业务;浦发银行涉违规办理期权交易等“五 宗罪”罚没超千万;渤海银行福州分行因房地产开发贷违规遭罚;建行、工行等国有大行集中领罚单;平安、浦发等多家股份行紧随国有大行步伐下调存款利率。
     证券方面,财通证券因多项任职人员未登记,连收四张罚单;国新证券保荐生物谷期间违规遭双罚;华金证券 IPO 对赌协议引纠纷;光大证券上半年净利下滑;联储证券资管产品暴雷;联储证券、 江海证券因未严格履行募集资金监督义务被罚。
     保险方面,太平财险因车险手续费费率超限、财务数据不真实被罚;富德保 险因牟取不正当利益收罚单;前三季度保险业被罚超 1 亿元,财险公司成重灾区;京东安联财险、亚太财险等多家险企股权拍卖热、参与冷、估值走低;度小满保险经纪因欺骗投保人等收监管罚单。
   基金方面,伯嘉基金因存在多项违规行为被责令暂停办理相关业务;易方达、 汇添富等公募基金开启猛烈自购;东海基金业绩亏损、人员流失陷入困局;华安、 易方达等黄金 ETF 遭遇“用脚投票”;汇添富前百亿基金经理雷鸣开启私募生涯;。
    信托方面,中诚信托、中原信托、中铁信托等信托股权转让频繁;华集团踩雷中建投信托;北京国际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小股东退出频现;上市公司买信托 理财风险犹存;华融信托 7.32%股权遭流拍。
    金融科技方面,前三季度,快钱支付、银盛支付、钱袋宝收千万级罚单;京东众筹暂停运营;平安好医生被指“强制购买体检卡”;支付宝称可向微信好友转账,被指“有名无实”;前三季度,招联消金、小米消金等 17 家消金机构现人事变动。
    监管方面,银保监会提示假冒银行名义贷款中介不法行为;地方小贷加速清退;银保监会出手强化合规管理,坚决防止大股东操纵掏空财险机构。

05

    上市公司方面,顾家家居年内业绩增速明显放缓;竞业达涉内幕交易收关注函;东莞控股核心业务临危;易成新能 1 元甩卖亏损资产、3.34 亿元“高价” 收购两公司股权,资产处置遭监管质疑;中兵红箭“培育钻石”遇冷;东风股份收购亏损公司“跨界”锂电隔膜是否划算?片仔癀单日市值蒸发 155 亿;国际医学出售旗下核心医院资产救业绩。

1.风险舆情行业 
     根据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发的舆情风险评估系统,在 2022 年 10 月 21 日-10 月 27 日内共检测到金融风险舆情信息 43 条,其中银行的相关信息有 7 条,占比较高,占比为 16%。
2.风险舆情区域 
        在监测期内全球、全国性的舆情各占 5%和 21%,大部分为地方性舆情。其中上海地区的舆情有 5 条,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和基金等方面,其 中东方财富第三季度营收净利双双同比下滑;汇添富鑫和纯债、交银趋势混合暂停大额申购等值得关注;广东地区的舆情有 5 条,集中于银行、证券和基金等方面,其中广发银行股权拍卖频现事件值得关注。另外福建、浙江和河北各有 3 条,湖北、北京各有 2 条金融风险舆情,其余地区各 1 条。

06

3.风险舆情热度指数 
        本期重点风险预警事件聚焦基金投顾。2019 年 10 月 25 日,证监会下发《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基金投顾正式启航。经过三年发展,基金投顾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破土发芽到有序成长的行业跨步,至今,国内已有 60 家机构获得基金投顾试点资格。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 投资者对基金投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客户与投顾的信任难以建立、机构“重投 轻顾”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可见基金投顾的工作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未来,如何向投资者提供更专业性的意见、更符合基金投资的知识理念,将会是基金投顾业务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金投顾试点三周年”事件关键词云图

银行方面
招行时隔六年再“破净”,年内银行股近九成破净
证券方面
深圳证监局就某券商 OA 系统遭攻击做出警示,网络安全需重视

本期关注的热点风险舆情

07

保险方面
百度度小满保险经纪收监管罚单
口碑直下,深陷舆论泥潭
基金方面
海富通、中航、新沃等公募基金齐发公告提醒投资者谨防“李鬼”
金融科技方面
京东众筹暂停运营
众筹产业缘何“遇冷”?
监管方面
河南 4 家地方小贷被没收资格
监管重点整治,清退加速

风险舆情行业分析

08

二.热点风险解读 

招行时隔六年再“破净”,年内银行股近九成破净
   10 月 13 日,银行板块跌幅居前,其中招商银行 A 股大跌 3.42%, 市值缩至 7538.21 亿元,市净率亦迎来 2016 年 2 月后的再度“破净”。银行破净近年来并非新鲜事。但身为零售之王、号称“银茅”的招商银行长期备受内外资金追捧,破净的情况则非常罕见。

深圳证监局就某券商 OA 系统遭攻击做出警示
网络安全需重视
   近日,据深圳证监局消息,辖区某证券公司因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存在漏洞,导致公司 OA 系统遭受注入攻击。经核查发现,该公司渗透测试及漏洞修复机制不完备,网络安全监控方式和响应机制有待改进,安全防护策略有待加强。同时,该公司信息系统相关人员流动较大,多个重要信息系统运维主岗已离职,存在多个技术管理环节权限管理不严等现象。

09

百度度小满保险经纪收监管罚单,口碑直下,深陷舆论泥潭
    10 月 13 日,黑龙江银保监局披露了 2 张度小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度小满保险经纪分别存在欺骗投保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的问题,合计罚款 56 万元,公司负责人白彧被警告并被罚 12 万元。

招商银行 K 线图(截至 2022 年 10 月 13 日)

2019 年—2021 年证券业信息技术资金投入情况

度小满所持金融牌照

10

京东众筹暂停运营
众筹产业缘何“遇冷”?
    近日,京东众筹发布《京东众筹业务调整公告》称,京东众筹业务将于今年 10 月 10 日起暂停运营。9 月 30 日,京东众筹入口已经下线,仍处于众筹状态的项目将继续众筹,成功后也会正常发货。

11

河南 4 家地方小贷被没收资格
监管重点整治,清退加速
    近日,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两日内发布多批公告,包括驻马店市驿城区银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上蔡县驿都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确山县金桥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郑州市管城区合晟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4 家公司,已超 6 个月无正当理由自行停业、连续 3 个月未按监管要求报送数据信息,根据相关规定,拟取消该 4 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
    据统计,今年以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内蒙古、海南、四川、吉林 等多地持续推进小贷合规治理,一批接一批的地方问题小贷公司在加速退场。

海富通、中航、新沃等公募基金齐发公告提醒投资者谨防“李鬼”
    进入 9 月,包括海富通基金、中航基金、新沃基金在内的多家公募机构发布公告称,其名称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网络诈骗活动,提醒投资者注意防范。

“李鬼”主要诈骗手段汇总

现存大厂众筹平台(截至 10 月 12 日)

2022 年二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

12

金融统计数据

初步统计,2022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9.84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13万亿元,同比下降7.7%;委托贷款余额为11.26万亿元,同比增长3.2%;信托贷款余额为3.86万亿元,同比下降23.3%;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7万亿元,同比下降15.5%;企业债券余额为31.65万亿元,同比增长7.8%;政府债券余额为5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6%;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9%。
从结构看,10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5%,同比高0.4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6%,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3.3%,同比低0.2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1.1%,同比低0.5个百分点;未贴现

2022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13

2022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0.8%,同比低0.2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3%,同比低0.2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7.4%,同比高0.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1%,同比高0.1个百分点。

一、广义货币增长11.8%,狭义货币增长5.8%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21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当月净回笼现金255亿元。
二、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1%
    10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17.0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8个百分点。
    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152亿元,受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同比少增2110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减少1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1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3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84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2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90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140亿元。1-10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
    10月末,外币贷款余额7895亿美元,同比下降17.3%。10月份外币贷款减

14

15

二十大报告系列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内涵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上午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以及十八大以来十年的工作成果,并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重要指引。会议继续重申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大会报告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会议强调了一个关键时期和一个使命任务,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时期是指,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

少263亿美元,同比多减393亿美元。
三、10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8%
    10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6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4.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
    10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844亿元,同比多减949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510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1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14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048亿元。
    10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641亿美元,同比下降14.8%。10月份外币存款减少207亿美元,同比多减417亿美元。
四、10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1%,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46%,同比均明显降低
    10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27.95万亿元,日均成交7.11万亿元。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6022亿元,现券日均成交1.09万亿元,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5.39万亿元。
    10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41%,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63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46%,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58个百分点。
五、10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993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863亿元
    10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993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6960亿元、2033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863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634亿元、3229亿元。

16

涵,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时,大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经济方面的落实上,本次报告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总定调上,会议强调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市场在配置资源上仍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鼓励、支持、引导。围绕着新发展理念,我们认为本次报告有以下五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将创新的地位提到新高度,居“核心地位”、是“第一动力”。我们认为,中国21世纪以来的前两个十年,分别享受了人口红利与金融周期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创新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二十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第一动力”。在经济领域,报告提到,“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认为,中国的研发投入或迎来进一步的上升,政府或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认为这些表述的一个重要的落实就是研发投入的不断上升。我们预计,要实现人均GDP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中国的研发强度需要从2020的2.4%进一步上升,按照规划要求,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强度高于十三五。
由于创新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必须依靠政府投入,即使是在奉行“自由经济”的美国,我们也能看到其科技发展

伴随着政府的巨大支持。举例来说,苹果公司的核心科技几乎都来自于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科技革命的公共投资,美健赞公司(Genzyme)的成功也得益于公共部门科学家的早期研究成果[2]。未来,无论是财政还是金融领域,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可能都将进一步加大,一方面,财政的直接支持规模可能继续上升,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也将继续扩大,央行可能会继续推出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银行可能也将加大对相关行业和公司的融资支持力度。
    外部科技合作虽然面临挑战,但中国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优势。目前一个普遍的担心是高尖端的技术瓶颈,以及美国对中国日益苛刻的科技限制。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有什么优势呢?中国已经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是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部分美国、韩国的高科技公司2021年60%左右的收入都来自中国市场。制造业本身非常依赖规模,规模可以摊平前期高昂的研发成本,同时又能产生新的需求。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国通过自由贸易获得规模市场的难度加大,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本身具有大规模的市场,这样的规模优势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或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会议强调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已启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试点,一些中心城市已开始建设人才平台的“3+N”空间战略布局。
二、推动绿色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消费与生产两端发力。在绿色发展方面,报告重申了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消费领域倡导绿色消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味着立足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会提高旧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先立后破。在俄乌冲突和全球大宗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认清

17

18

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发挥好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低于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接近60%,新能源占比10%,这两部分自给度高),绿色转型的有序推进、保供稳价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增强我国出口制造业的竞争力,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价格优势凸显,出口份额大幅抬升。同时,报告的新提法是“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同于以往“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新提出的新型能源体系还处于“规划建设”阶段,未来可能会出台更细化的顶层设计,统筹能源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三、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报告指出,将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共同富裕下政策的必然选择,通过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充分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要求,比如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以避免区域无序竞争、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和承接等,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车、石化、船舶等方面正在优化产业集群的布局。在此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向中西部和县城拓深、新基建加快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基建有望迎来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人民至上,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在完善分配制度方面,强调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对于不同收入群体,除了强调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高收入则是强调“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更加法制化合理化。初次分配依托市场机制,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虽然在2011年后持续上升,但国际对比看仍有提升空间;二次分配依托政府调节,我国还存在流转税占比高、对低收入家庭转移支付较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解决,资本无序扩张亦需有所纠正。对于房地产,报告继续强调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保障合理住房需求,并缓解金融周期上行期房价上涨带来的

19

贫富差距拉大。报告同时强调了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前期失业金扩围、稳岗返还和技能培训补贴等措施有望进一步加大力度。报告还强调,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疫情凸显了我国医疗体系的短板,我国人均ICU占有量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医疗设施和医药的建设发展或将重点推进。
五、推进制度型开放,维护多元经贸关系。报告重申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强调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国内大循环“可靠性”的提法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相呼应。从数据来看,中国进出口金额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到了2021年的34%,贸易顺差占GDP比重也保持在相对均衡的水平,人均GDP已超1万美元以上,客观上都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而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更多要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一方面积极推进RCEP等自贸协议的签署和落实,积极研究加入CPTPP,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我们预计未来五年这些改革方向仍会继续持续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营造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的法治环境;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金融安全网和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加快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对于要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郭树清表示,我国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地方法人,其党的关系、干部管理、国有股权监管、审计监察和司法管辖也都在地方,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对金融机构党组织的领导,建立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重大风险处置机制。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郭树清指出,要全面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遏制脱实向虚。管好货币总闸门,防止宏观杠杆率持续快速攀升。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
    在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方面,郭树清强调,要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推动法人机构业务牌照分类分级管理。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监管技术、方法和流程,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在完善金融安全网和风险处置长效机制方面,要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明确金融风险处置的触发标准、程序机制、资金来源和法律责任。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险基金及其他行业保障基金不能成为“发款箱”,要健全职能,强化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法治化处置平台作用。

二十大报告系列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日前,郭树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郭树清在文章中表示,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现代金融监管的基本内涵包括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保护消费权益、打击金融犯罪、维护市场稳定、处置问题机构。针对处置问题机构,郭树清表示,及早把“烂苹果”捡出去,对于建设稳健高效的风险处置体系至关重要。要做好“自救安排”,自救失败的问题机构必须依法重整或破产关闭。必要时运用存款保险等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防止挤提、退保事件和单体风险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郭树清认为,现阶段金融监管面临多重挑战,例如互联网平台开办金融业务带来的特殊挑战;监管科技手段与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差距凸显;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专业化处置机构和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不健全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融监管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对此,郭树清提出八个方面重点举措: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加强金融

20

21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副行长
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
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 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易纲:
中央银行要管好货币总闸门
我国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易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发表署名文章《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易纲在文章中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具体包括: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落实金融机构及股东的主体责任,提升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易纲指出,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中央银行要管好货币总闸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保持住了政策定力,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们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负利率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在全世界居中,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较低,人民币汇率也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物价走势整体可控,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有效调节货币政策的情况。与其相对应的是在零利率或负利率情况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易纲表示,正常的货币政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居民储蓄和收入合理增长,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易纲认为,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速有望维持在合理区间,有条件尽量长时间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斜率向上的收益率曲线形态。
  易纲表示,要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强化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建立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均衡利率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中央银行确定政策利率要符合经济

22

23

规律;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效管理和引导市场预期。
    易纲在文章中还谈到金融风险。他指出,做金融是要有本钱的,金融机构股东要保证做实资本,资本扩张必须要受资本金的约束,如果经营失败出现风险,也要首先进行“自救”,即通过资本盈余吸收损失,如果不够,则由股东根据自身出资依法承担损失,直至股本清零。如果“自救”失败,则股东承担机构破产重组或清算的法律后果,此时为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防范系统性风险,“他救”机制和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开始发挥作用。
    易纲认为,“自救”应成为当前和今后应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金融机构及股东作为市场主体,应当承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救”风险的主体责任。金融机构要建立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按照监管规则计提拨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塑造金融机构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尊重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权,减少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推动资不抵债的机构有序市场化退出,通过股权清零、大额债权打折承担损失。
    “‘自救’能力来源于市场经济下机构的股东出资和可持续经营产生的收益,‘自救’的动力和自觉性来源于有效的监管。”易纲认为,金融机构的稳建性是建立在预算硬约束基础上的,市场主体以自己的资本充足率为约束,股东负有主体责任,在出现坏账时,用拨备、核销、补资本的方式满足监管要求,保持自身的稳健性。
    2017年至2021年5年期间,银行业机构共计提贷款拨备超过8万亿元、核销
不良资产超过6万亿元、补充资本金超过10万亿元。易纲表示,可见,商业银行的“自救”能力是在产权和监管的约束下,主要由自身的税后资源来实现的。

政策分享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

(发改投资〔2022〕16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工商联,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着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启动既能补短板调结构、又能带消费扩就业的一举多得项目,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一半以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利于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稳定市场预期、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经国

24

25

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
(一)支持民间投资参与102项重大工程等项目建设。根据“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国家重大战略等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选择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已确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要加快推进,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及相关站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民间投资以城市基础设施等为重点,通过综合开发模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太阳能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鼓励民间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积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扩大就业容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能源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全面梳理适用于民间投资项目的投资支持政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积极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建设。用好政府出资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投资招投标领域全面推行保函(保险)替代现金缴纳投标、履约、工程质量等保证金,鼓励招标人对民营企业投标人免除投标担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支持民间投资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鼓励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民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供应链建设。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相关项目招投标中

对大中小企业联合体给予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鼓励平台企业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操作系统、处理器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民间投资项目加快实施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优化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健全重点案例督查督办机制,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创造公平市场准入环境。持续规范和完善以市场主体和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各地区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业等民间投资重点领域,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具体支持措施,与符合政策鼓励方向的民间投资项目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密切跟进、主动服务,协调解决关键问题,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实现项目网上申报、并联审批、信息公开、协同监管,不断提高民间投资项目办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民间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备案、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对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加快技术进步等方面有较强带动作用、投资规模较大的民间投资项目,积极纳入各地区重点投资项目库,加强用地(用海)、用能、用水、资金等要素保障,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健全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在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项目落地的过程

26

中,要切实加强政务诚信建设,避免过头承诺,不开“空头支票”。地方各级政府要严格履行依法依规作出的政策承诺,对中小企业账款拖欠问题要抓紧按要求化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将政府拖欠账款且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向社会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引导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七)支持制造业民间投资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积极加大先进制造业投资,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设备更新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引导制造业民营企业顺应市场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构建新的增长引擎。(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鼓励民间投资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引导民间资本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深入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混合所有制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开发。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5G应用、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新型基础设施及相关领域投资建设和运营,发展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并规范民间资本到农村发展种苗种畜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现代种养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业态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

27

28

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以及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探索开展投资项目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价。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投资体系,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资本市场、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开展投资项目ESG评价,引导民间投资更加注重环境影响优化、社会责任担当、治理机制完善。ESG评价工作要坚持前瞻性和指导性,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预判、防范和管控投资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社会、治理风险,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质量。(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十一)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在发行基础设施REITs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加快推出民间投资具体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增强民营企业参与信心。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提升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积极性,拿出优质项目参与试点,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实现轻资产运营,增强再投资能力。(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通过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人和专业运营管理方等,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对长期闲置但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的老旧厂房、文化体育场馆和闲置土地等资产,可采取资产升级改造与定位转型等方式,充分挖掘资产价值,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

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通过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等方式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城市老旧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通过精准定位、提升品质、完善用途,丰富存量资产功能、提升资产效益。因地制宜推广污水处理厂下沉、地铁上盖物业、交通枢纽地上地下空间、公路客运场站及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用地综合开发等模式,拓宽收益来源,提高资产综合利用价值,增强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鼓励民营企业盘活自身存量资产。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等方式盘活自身资产,加强存量资产优化整合。引导民营企业将盘活存量资产回收资金,用于新的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符合政策鼓励方向的项目建设,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
(十五)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融资的政策支持。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引导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精准信用画像,客观合理判断企业风险。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通过项目对接会等多种方式,搭建有利于民间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沟通衔接的平台。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行业民间投资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推动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积极采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对民间投资项目予以支持,

29

避免因抽贷、断贷影响项目正常建设。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融资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对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和与融资相关的费用支出,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费用能免尽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融资方式。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与民营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投资新的重点领域项目。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创业投资,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外汇局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十八)深入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降成本的各项决策部署,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持续推动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让利,推进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房屋租金等成本。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动政策红利应享尽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引导民间投资科学合理决策。引导民营企业正确看待国内外经济形势,准确理解国家政策意图,客观认识困难和挑战,发掘新的投资机遇,找准未来发展方向。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掌握投资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升投资效益,坚持依法合规生产经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全国工商联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0

31

(二十)支持民营企业加强风险防范。鼓励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避免片面追求热点、盲目扩大投资、增加运营风险。引导民营企业量力而行,自觉强化信用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融资规模和比例,避免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杠杆投资,防止资金链断裂等重大风险。(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社会环境。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前提下设立“红绿灯”,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做好拟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出台影响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民间投资信心,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务院相关部门,全国工商联及各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指国家动员和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征信体系,规范信用信息处理,加强信用监管, 健全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本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可用以识别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身份和信用状况的信息。信用信息处理包括信用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加工、传输、提供、公 开、删除和信息安全保障。
    本法所称失信,是指国家机关依法认定并确认的信用信息主体诚信失范的行为。
第三条 【政府职责】国务院统筹推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经费保障,并对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开展督查考核。
第四条 【管理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是国 务院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综合 协调和督促指导,牵头组织拟订和实施相关政策、标准并组织实 施。其他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负责本行业信
用体系建设工作。 
第五条 【信用信息共享】社会信用体系应建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的机制,各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建立管理对象信用记录,依法开展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应用。
第六条 【权益保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当保障自然人、 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合法权益,维护信用信息安全,严格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七条 【信用承诺】鼓励在全社会广泛建立信用承诺制度。特别是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中,应全面建立信用承诺制度,鼓励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商会完善行业自律型信用承诺 制度。对于履行承诺情况,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记入信用记录。
    本法所称信用承诺,是指信用信息主体对自身信用状况或未 来诚信履行义务,向有关部门(单位)或向社会公众作出的承诺。
第八条 【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推动本 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实施信用监管,加大从业机构和执业人员诚信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符合条件的领域可以依法设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行业协会商会应当加强行业诚信自律。
    本法所称信用监管,是指依法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依据监管对象信用记录、信用评价等科学合理判断监管对象信用状况,并 据此实施的分级分类监管。
    本法所称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是指将存在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的信用信息主体纳入名单管理。
第九条 【褒扬诚信】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在法定权限内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信 用信息主体实施激励。鼓励其他

33

32

组织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信用信息 主体实施市场性激励。  
第十条 【惩戒失信】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 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应当在法定权限内对失信行为主体实施惩戒。 第十一条 【示范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管理部门开展示 范创建活动,及时发现、总结并推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第二章 政务诚信建设
第十二条 【政务诚信建设总要求】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发挥在信用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建设诚信政府,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 
第十三条 【兑现政策和承诺】行政机关对依法作出的政策 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要认真履约和兑现。不得以机构调整、人员变动等理由,拒绝、拖延落实或以减损市场主体权益为条件变相落实政策承诺。
    因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确需改变政策承诺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并依法对市场主体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补偿。
第十四条 【政务诚信监督】建立政务诚信监测和失信问责机制,实施政务诚信考核评价,将政务诚信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第十五条 【公务员诚信建设】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在公务员考核考察中注意运用。公务员应当提高诚信履职意识,不得在履职过程中违反政务诚信建设要求。
第十六条 【政务诚信建设重点领域之一】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招商引资领域政务诚信建设,依法依规出台优惠政策,严格兑现有关承诺。
第十七条 【政务诚信建设重点领域之二】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政府采购领域政务诚信建设,严格监督采购人在项目履约验收 环节的信用状况,依法处理采购人及有关责任人在政府采购活动中的违法失信行为。
第十八条 【政务诚信建设重点领域之三】行政机关不得违 约拖欠市场主体的

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拖欠的治理力度,建立防范拖欠的长效机 制。
第十九条 【政务诚信建设重点领域之四】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约束,提高透明度。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债务风险负总责,保证地方政府债务诚信履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第二十条 【政务诚信建设重点领域之五】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方责任人应当针对项目筹备、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融资、实施等阶段的责任作出承诺。行政机关应当将项目守信履约情况与实施成效纳入项目政府方责任人信用记录。 
第二十一条 【政务诚信建设重点领域之六】行政机关应当 加强政府招标投标领域政务诚信建设,推广和应用第三方信用报告,依法依规及时向社会公开有关招标代理机构资质信息、信用 信息及动态监管信息等。
第三章 商务诚信建设
第二十二条 【商务诚信建设总要求】各类市场主体应当在经济活动中恪守诚实信用原则,依法诚信经营,尊重契约精神,履行商业合同,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第二十三条 【履约践诺】市场主体在各类商务活动中应当履行依法签订合同中约定的义务,遵守依法作出的信用承诺。大企业不得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订立包含不合理付款条件、时限的合同,不得违约拖欠中小企业的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对于严重违反合同约定或信用承诺内容的行为,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记入信用记录。 
......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
详情请点击

35

34

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

网址:http://www.shfscc.com/#/
电话:(021)64647004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家浜路746号爱建金融大厦1103室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