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 金融月刊2023年11月

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

金融月刊

集合金融机构活力·应对企业融资难题

2023年11月 总第20期

02

CONTENTS

一、沪商金融家
 范永进:历史大潮中的爱建
二、风险预警
(一)风险舆情汇总                                                           
       1.风险舆情行业分析                                                     
       2.风险舆情区域分析
       3.风险舆情热度指数
(二)热点解读
三、金融统计数据
(一)1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二)2023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四、金融事件解读
(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
           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
五、政策分享
(一)《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的通知》 
(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03
03   
07
07
07
11
12
12
15
15
16
18
18
24
24
26
26
26
28
28

沪商金融家

03

范永进:历史大潮中的爱建

 范永进 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副会长、爱建集团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长。2012年5月由上海市金融办调任爱建工作,此前,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他在上海市政府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了二十多年,先后在外经贸委、外资委、证管办、重组办、金融办工作,长期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金融机构打交道,有很多切身的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在新时代,当代企业家要担当做大做强的使命,不断创新创业的使命,参与国际竞争的使命,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
                                                                                         ——范永进

04

中国百余年来五代企业家与爱建老一辈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今天,一百八十余年的历程中,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从封建小农经济进步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概念从国外被引入中国,现代概念的企业家也从无到有,形成了不同时期较为典型的五代企业家。
洋务运动催生了第一代企业家。实业救国声浪中产生了第二代企业家。其中,荣毅仁和他的荣氏家族,就是当时的典范。爱建的刘靖基、唐君远等老一辈领导,当时也都在上海、无锡、常州等地办企业。改革开放初期诞生了第三代企业家。比如步鑫生、马胜利等当时都是比较有影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个时期小平同志号召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王光英、刘靖基等“出山”。刘靖基在上海创办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爱建公司),荣毅仁在北京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公司),王光英在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光大公司)。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成就了第四代企业家。如复星集团郭广昌、大众交通(集团)杨国平等。第五代是2000年起出现的新兴业态创业者。如创办阿里巴巴的马云、盛大网络的陈天桥、腾讯的马化腾等。
五代企业家承前启后,追求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纵观一百多年来的五代企业家,他们有着显著的共同点——充满家国情怀的中国特色,紧扣时代脉搏的代际特点,顺应制度变革的社会特征。
爱建的老一辈可以说和其中三代企业家都有关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建公司的主要创办人刘靖基、唐君远先后在常州、无锡、上海等地办企业,爱建公司初创时期的其他主要领导人陈铭珊、郭秀珍、杨延修等,也分别在上海等地经营企业。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爱建老一辈毅然选择留在上海,以实际行动支持新中国建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

05

角,在邓小平对原工商业者“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号召下,1979年9月,以刘靖基为首的老一辈海内外工商界人士创办了改革开放后首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其后,他们又赶上了1992年“南方谈话”后的大发展时期,带领爱建公司改制上市,蓬勃发展。
爱建的老一辈很有情怀。这份情怀不仅是投身实业救国大潮的家国情怀;在抗战胜利以后,新中国解放前后,他们积极成为民建会员,又怀有民主建国的情怀;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又凭借爱国建设的情怀成立了爱建公司。可以说爱建的老一辈是有追求、有担当的一代,在他们身上,实业救国、民主建国和爱国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的爱建
    1978-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历史长河中、于世界范围内都堪称奇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浩浩荡荡的序幕。广东深圳地区凭借沿海优势产生了“深圳模式”;江苏苏南地区以乡镇及县市集体经济为特征,形成了大量集体所有制企业,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其称为“苏南模式”;浙江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形成“温州模式”;上海当时作为国有经济的重镇,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国营企业面广量大,行业门类齐全,通过改革开放,形成了“上海模式”;四个地区的四种企业模式的探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海从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开始发展起来,汪道涵提出了试行股份制、浦东开发、申办世博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等有建设性的想法。在江泽民同志的支持下,1986年,上海推出了全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柜台——静安证券营业部。同年,上海列入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88年,朱镕基推出“一个图章”机构,即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1991年黄菊同志向中央提出上海“三个保证”“三项改革”的要求,为上海土地批租、扩大利用外资、发展资本市场、深化国企改革闯出了新路,带动了浦东大开发、浦西大改造和上海大发

06

展。从1992年开始,上海从三个路径筹措资金:一个外资,一个土地批租,还有一个是股票。小平同志从1988年到1994年连续七年在上海过春节,在他的亲自关心下,以及上海市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多个“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发展。
    爱建公司的前身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是改革开放后首家民营企业。在刘靖基、唐君远等人倡议下,1000余名上海市老一辈工商业者和部分海外人士共同集资5700多万元,在1979年9月22日创建了大陆首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民间性、工商性、统战性三大特点。
    新中国第一股“小飞乐”的董事长秦其斌曾在回忆时说,他当时就是受了爱建公司认款制的启发,后来提出效仿爱建实行股份制的构想。爱建是老一辈自己出钱自己干,不是国家给钱,是完完全全的民营企业。自创建设立起,爱建公司就敢为人先,凭借原工商业者长期积累的经营企业的经验,利用遍布海内外的人脉关系,创造了诸多精彩的“第一”,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自身的贡献。爱建公司的创建发展,始终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从爱建公司走出了刘靖基、经叔平两位国家领导人,这样的企业是为数极少的。
“爱建现象”思考
   当今世界与时代四个大特点就是全球大分化、大动荡、大颠覆、大转折。四个化特征就是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浓缩化。一部爱建史及其创业者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部中国民族工商业百年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老一辈工商业者世纪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新时期企业改革发展史。
    “爱建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探讨。一是“爱建现象”与爱建老一辈波澜壮阔的人生的关系。二是上海营商环境与爱建发展的关系研究。三是爱建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企的比较研究。四是爱建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研究。五是爱建四十年发展特色以及爱建老一辈和新一代的传承接力。
  

07

    监测期内,国际方面,美国投资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过去几周债券市场的崩 溃可能还没有结束,10 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仍有可能突破 7%;美量化巨头遭交 易丑闻,研究员违规调校模型,旗下基金业绩“脱轨”;标普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全球企业破产数量已 经超过 2021 和 2022 年全年,全球企业正经历严峻寒冬,盈利几乎停滞不前;美国财政部周一公布数据显示,10 月公共债务利息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87%。
    国内方面,财政部表示,下一步将抓好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实,积极稳妥推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证监会表示,将持续加强部门协同,出台《资本市场 投资端改革行动方案》;央行行长潘功胜在 2023 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对关 于货币政策、房地产、人民币汇率、地方债等重磅发声;金融监管总局“三定”方案落地;证监会宣布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行修订,强化“申报即担责”;央行发文,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风险传递共振;信托业重磅文件出炉,差异化监管的大幕正式拉开。

风险预警

一. 风险舆情汇总

08

    银行方面,上海银行因 19 项数据问题被罚;各地中小银行纷纷跟进信用卡减费让利;银行理财“破净率”持续下降,权益类理财回暖仍待破局;民生银行温州分行因贷款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被罚;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美元存款利率仍超 5%,需警惕汇率波动风险。
    证券方面,14 家券商业绩出炉,Q3 多见滑坡,8 家环比下滑,6 家同比下滑;华泰证券百亿配股计划终止,券商再融资收紧;10 月各地证监局、上交所、深交所等监管部门对 5 家券商共计开 出 7 张罚单,其中 4 张罚单均与券商营业部违规情况相关。
    保险方面,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 5 险企三季报出炉,净利全部下滑;杭州鹏利保险代理因业务数据不真实被罚;百年人寿 4 亿股股权转让“无人问津”, 年内至少 5 家保险公司股权转让失败;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因未按规定使用保险条款被罚;恒安标准养老偿付能力大幅下滑。
    基金方面,建泓时代拟决议解散;年内新增登记私募数量锐减,注销达去年 1.5 倍;招商、易方达在内的多家公募基金陆续公告自购计划;华鑫创投、融健达创投等 4 家私募因不同原因接连遭罚。
     信托方面,年内 11 家信托公司或相关负责人领罚单;买信托为寺庙装修? 上海信托忙“打假”;四川信托一违约产品收益权亮相阿里拍卖,公告称变现存重大不确定性。
    房产方面,10 月楼市复苏动能不足,近六成百强房企业绩环比降低;受恒大殃及,佛山建发大幅计提 14 亿坏账准备,三季度净利下滑超 140%。
     金融科技方面,中汇支付因多项违规被“双罚”,合计罚没超八千万;平安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中心温州分中心因汽车金融业务开展不审慎遭罚。
   监管方面,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要求金融租赁公司健全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机制,规范融资租赁经营行为;证监会与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管理办法》,鼓励律所起草招股书。

09

    上市公司方面,上市公司超卓航科在招行的存款“不翼而飞”,“失踪”谜 局再现;10 月仅 4 家企业上会,上市家数与融资规模环比均降 50%以上;蹭“华为汽车”热度,西上海、凯众股份收罚单;金通灵收预罚单,被处以 150 万元罚款;年内方大集团等 9 股“A 拆 A”折戟;上市公司“脱星摘帽”提速,相关投资风险仍需警惕。

1.风险舆情行业 
    根据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发的舆情风险评估系统,在 2023 年 11 月 17 日—11 月 23 日内共检测到金融风险舆情信息 46 条,其中银行的相 关信息有 12 条,占比较高,占比为 26%。
2.风险舆情区域 
    在监测期内全球、全国性的舆情各占 5%和 35%,大部分为地方性舆情。其中上海地区的舆情有 2 条,主要集中在银行和上市公司等方面,其中 “星展银行服务系统年内频现中断遭新加坡金管局处罚,被暂停非必要 IT 更新6 个月”;“蹭‘华为汽车’热度,西上海、凯众股份收罚单,互动平台‘小作文’为何难杜绝 ?”等值得关注;广东地区的舆情有 5 条,集中于银行、金融 科技和判例等方面。另外浙江有 5 条,北京有 3 条,云南、湖南和山东各 有 2 条金融风险舆情,其余地区各 1 条。

10

3.风险舆情热度指数 
  本期重点舆情聚焦 10 月房地产大萧条事件。自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联 合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认房不认贷”政策 3 个月以来,房产市场有了短暂回暖 的迹象,但 10 月成交量依然未有大反弹。10 月 80 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环比 减少 41.5%,同比减少 51.9%,单月融资规模大幅减少,创下了 2020 年以来的新 低。近期自然资源部建议取消地价上限,新一轮“房改”的消息传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城市调整相关政策。展望后市,政策松绑的基调将继续延续,限制性政策将逐步解除,房价下行趋势也有望得到缓解。

银行方面
上海银行罕见收 EAST 罚单
监管曾发文要求各机构进一步完善
证券方面
国盛资管因内控把关不足等问题被罚
经营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和压力

本期关注的热点风险舆情

11

保险方面
中汇人寿接手天安人寿
年内5家问题险企各有归处
基金方面
私募基金年内登记数量较同期锐减7成
“扶优限劣”正在进行时
监管方面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ROE实施3年长周期考核
将如何影响险资投资?
金融科技方面
嘉联支付等机构遭双罚!
清算、外包违规成重灾区

12

二.热点风险解读 

上海银行罕见收 EAST 罚单
监管曾发文要求各机构进一步完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11 月 17 日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上海银行连收两张罚单,因涉嫌 32 项违法违规事实,合计被罚 1380 万元。其中一 张罚单,主要涉及因漏报质或抵押物价值 EAST 数据、漏报权益类投资业务 EAST 数据等 19 项问题被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共计 690 万元。

国盛资管因内控把关不足等问题被罚
经营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和压力
     11 月 17 日,据深圳证监局披露的两张罚单显示,国盛资管因部分资管计划存在尽职调查流于形式、内控把关不足、过度激励、销售管理不规范、 信息披露不准确等问题,对相关 7 名人员分别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其中包括 2 名高管,分别为时任常务副总经理以及合规总监。

13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5险企三季报出炉
净利全部下滑
     A 股五大上市险企 2023 年三季度“成绩单”皆跃然纸上。10 月 30 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 和中国人保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569.78 亿元,同比下滑 17.37%。

私募基金年内登记数量较同期锐减7成
“扶优限劣”正在进行时
    年内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私募数量新增登记锐减。截至 10 月 30 日,今年以来新增登记的私募基金共计 426 家,分别仅为 2022 年、2021
年同期新增登记私募数量的 38.69%、43.73%。

14

嘉联支付等机构遭双罚!
清算、外包违规成重灾区
     近日,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发布的行政处罚公示显示,银联金融 网络、易办事金服、嘉联支付等三家支付机构被罚。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ROE实施3年长周期考核
将如何影响险资投资?
    10 月 30 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 (ROE)的考核方式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 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

15

金融统计数据

    初步统计,2023年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6.39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72万亿元,同比下降16.7%;委托贷款余额为11.27万亿元,同比增长0.2%;信托贷款余额为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下降1.7%;企业债券余额为31.48万亿元,同比下降0.4%;政府债券余额为68.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
从结构看,11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2.3%,同比高0.8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0.5%,同比低0.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3%,同比低0.3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1%,同比低0.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0.7%,同比低0.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8.4%,同比低0.8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8.3%,同比高0.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同比持平。

2023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2023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2023年前十一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3.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9万亿元。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556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少增

16

2023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44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57亿元,同比少减291亿元;委托贷款减少386亿元,同比多减298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97亿元,同比多增56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03亿元,同比多增1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30亿元,同比多72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15万亿元,同比多499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59亿元,同比少429亿元。

一、广义货币增长10%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3.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当月净投放现金1660亿元。
二、前十一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
    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4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人民币贷款余额236.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0.2个百分点。前十一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少增136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9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33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22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70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6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09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07亿元。1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6691亿美元,同比下降13%。前十一个月外币贷款减少724亿美元,同比少减713亿美元。11月份外币贷款减少90亿美元,同比少减115亿美元。

17

三、前十一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5.65万亿元
    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89.81万亿元,同比增长9.8%。人民币存款余额28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1.3个百分点。前十一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5.65万亿元,同比多增1301亿元。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53万亿元,同比少增427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08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487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29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57万亿元。11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931亿美元,同比下降8%。前十一个月外币存款减少608亿美元,同比少减740亿美元。11月份外币存款增加88亿美元,同比多增108亿美元。
四、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9%,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98%
    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81.27万亿元,日均成交8.24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5.2%。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5%,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0.9%,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0.2%。1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89%,比上月低0.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34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98%,比上月低0.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37个百分点。
五、11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2869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6668亿元
    11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2869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10056亿元、2813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6668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332亿元、4336亿元。

18

金融事件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李强作总结讲话,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认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

19

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会议认为,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

20

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严格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严肃财经纪律。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严控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

21

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要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
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22

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经商、学习、旅游的堵点。抓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
五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六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七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

23

展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八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要不折不扣抓落实,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要雷厉风行抓落实,统筹把握时度效。要求真务实抓落实,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敢作善为抓落实,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会议要求,要做好岁末年初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
会议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4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会议部署,研究近期房地产金融、信贷投放、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等重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王建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夏先德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刚刚结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金融系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各金融部门、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主要金融机构主动担当作为,发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作用。下一步,要坚定信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继续加大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力度,持之以恒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要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会议强调,过去一段时间,金融部门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
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

从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保持信贷、债券、股权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支持改善行业经营,优化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日金融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召开代表性房地产企业座谈会,调研了解行业风险化解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金融需求。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要继续配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推动行业并购重组。要积极服务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房地产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会议要求,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精神,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稳妥化解存量、严格控制新增。金融机构要完善工作机制,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与融资平台开展平等协商,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置换等方式,合理降低债务成本、优化期限结构,确保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落实落细。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司局、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政策性和开发性银行、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5家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大型证券公司的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会,部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在各地分会场参会。

25

26

政策分享

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全国工商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
    《通知》明确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目标和重点。总量上,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结构上,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知》强调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做好民营企业资金接续服务,不盲目停贷、压

27

贷、抽贷、断贷,同时抓好促发展和防风险。优化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科学配置民营企业债券,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投资力度。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股权投资基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服务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通过提升经常项目收支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优化跨境金融外汇特色服务,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通知》提出,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财政奖补和保险保障等措施,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加强部门合作,完善信用信息共享、融资担保、便利票据贴现、应收账款确权、税收等配套政策和机制,增强民营经济金融承载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宣传解读,主动将金融支持政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推送至民营企业。各地金融管理、发展改革、工信、财税、工商联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强化督促指导,提升政策实效。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将指导金融机构抓紧落实《通知》要求,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同时,加强统计监测和政策效果评估,确保政策惠及民营企业。

......
点击阅读

《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

28

证监会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辅导相关工作,推进派出机构发行监管转型,证监会结合监管实践,研究修订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以下简称《辅导规定》),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对拟上市公司开展辅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公司规范运作水平,促进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树立诚信、自律及法治意识,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021年9月,在注册制试点及各项改革工作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证监会制定发布了《辅导规定》,统一了全系统辅导监管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辅导监管的操作流程和标准。
 今年2月,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为推动派出机构加快发行监管职能转变,优化相关操作流程,构建与全面注册制改革相适应的辅导监管,证监会对《辅导规定》进行修订。主要修订事项包括:
 一是发挥发行监管条线系统合力。坚持辅导监管定位,派出机构针对辅导机构的工作开展验收。加强派出机构辅导监管与交易所受理审核的衔接,严把质量关,推动发行监管条线有机联动。二是压实辅导机构责任。要求辅导机构勤勉尽责,完善执业标准,提高执业质量,促进辅导对象准确把握板块定位和产业政策,充分了解辅导对象及“关键少数”的口碑声誉情况。三是优化辅导流程性相关事项。回应市场关切问题,提高便民性,针对证券市场知识测试等做出优化安排。

......
点击阅读

《辅导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

网址:http://www.shfscc.com/#/
电话:(021)64647004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家浜路746号爱建金融大厦1103室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