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
金融月刊
集合金融机构活力·应对企业融资难题
2022年7月 总第4期
02
03
监测期内,风险舆情总体表现活跃。国际方面,7 月 8 日,曾被视为日本央行重要支持者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突遭枪击身亡,引起市场对日本超宽松货币 政策前景担忧;美联储 27 日宣布加息 75 个基点,为今年以来第四次加息;当地时间 7 月 26 日,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base 被曝正面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IMF 年内将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国内方面,央行 7 月 8 日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 告(2022)》,提出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措施,着力稳定经济大盘;央行表示,99%银行业资产处在安全边界内,目前流动性合理充裕略偏多;7 月 21 日,发改委召开会议并指出,要充分认识今年企业债券防风险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中共中央政治局 7 月 28 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会议指出,要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保交楼、稳民生。
风险预警
目录
CONTENTS
一.风险舆情汇总
一、风险预警
(一)风险舆情汇总
1.风险舆情行业分析
2.风险舆情区域分析
3.风险舆情热度指数
(二)热点解读
二、金融事件解读
(一)银保监会回应近期金融热点问题
(二)IMF 年内连续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
三、政策分享
(一)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政策性金融工具下猛药能否逆境托市?
(二)银保监会: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
配合地方政府推进“保交楼”
03
03 05 05
06
08
12
12
17
19
21
21
27
27
04
05
银行方面,六大行及兴业、平安、光大等均发布公告回应“停贷事件”;中 国银行宁波分行违反金融统计管理规定被罚;招行、青岛银行因房地产相关业务违规被罚超百万;建行、工行等收紧个人贵金属业务;江西广信农商行违规转让不良资产遭罚;招行频陷信托代销违约风波;“造谣南京银行”案已破,西部证券分析师被治安处罚。
保险方面,2022 上半年保险机构罚金过亿;年内中国太平、中国平安、华泰保险等 28 家险企“将帅”腾挪;长安保险持续亏损,评级展望降为负面。净值跌破 0.8 元;强监管发酵,转债基金再遇“寒流”;天安财险保险业务资产包流拍,打折再出售;中华财险违规跨省经营,交强险被“禁新”3 个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 28 起反垄断处罚,涉平安健康、现代财险等;亚太财险 51%股权抵债被挂出。
信托方面,雪松信托违规投资设立非金融子公司被罚;四川信托风险处置最新进展公布,所有项目应诉尽诉;中铁信托因挪用信托财产收巨额罚单;中信信托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进入破产程序的新华信托收巨额罚单;中原信托股权再度流拍。 房产方面,世茂集团、中国恒大、融创中国等被调出港股通;融信中国公告两笔美元债逾期。
基金方面,久富资产被责令停止基金服务;基金“风格漂移”行为成为近期 监管问责的重点;国金基金被“李鬼”仿冒;正圆投资多只产品年内净值回撤超 50%;财通基金公告踩雷世茂集团、中国奥园等地产股。
金融科技方面,京东金融、有钱花、拍拍贷遭“李鬼”仿冒;蚂蚁财富被仿 冒,投资者怒告;币圈“雷声阵阵”,百亿资产管理巨头三箭资本爆雷;年内近 百家小贷公司退场,后续分化仍将加剧。滴滴支付因 12 项违规行为被罚 427 万元;现代支付因违反 清算管理规定等被罚超百万;轻松保保险经纪因套路营销被罚;哈银消金未依规公示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上市公司方面,中通客车上演“天地板”,面对游资爆炒忍无可忍;新冠口服药申请上市,新华制药、华润双鹤等相关概念股“闪崩”;国际医学陷亏损泥潭,拟出售核心主业资产;红豆股份欲跨界锂电池收问询函;金科股份股东频繁减持,回购计划“雷声大雨点小”遭质疑。
1.风险舆情行业
根据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发的舆情风险评估系统,在 2022 年 7 月 22 日-7 月 28 日内共检测到金融风险舆情信息 40 条,其中银行的相关信息有 8 条,占比较高,占比为 20%。
2.风险舆情区域
在监测期内全球、全国性的舆情各占 5%和 10%,大部分为地方性舆情。其中上海地区的舆情有 6 条,主要集中在宏观、银行、保险、基金等方 面,其中上海东方保险代理因谋取不当利益被罚等值得关注;北京地区的舆情有 6 条,集中于基金、信托和金融科技等方面,其中民生信托资金池产品逾期,法院判股东泛海集团承担连带责任事件值得关注。另外广东有 5 条,新疆、湖北、 江西、四川各有 2 条金融风险舆情,其余地区各 1 条。
06
07
3.风险舆情热度指数
本期重点风险预警事件聚焦信托行业。随着半年度业绩披露期的到来,信托 行业 2022 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渐次揭晓,在行业严监管、宏观经济面临下行 压力的背景下,信托业在 2022 年上半年的整体业绩承压。与此同时,行业分化 的格局仍在加剧。但数据也显示,信托的资产结构稳中向优,投向金融市场占比 持续提高,表明信托机构正在加速转型。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资管新规在 2022 年正式实施,不同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与板块重构即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基本 成型。以此为基础,信托公司的业务定位和创新转型,或成为行业格局重塑的重 要先决条件。
“信托行业格局重塑”事件关键词云图(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整理)
银行方面
光大、民生、浦发、招行等银行遭罚,
信用卡业务告别“跑马圈地”时代,监管重拳整治
本期关注的热点风险舆情
证券方面
海通资管、国盛证券均被罚,“代客炒股”痼疾难改。
保险方面
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等4家险企被罚,“拒收现金”屡禁不止。
基金方面
财通基金产品隐忧犹存:踩雷“地产股”。
金融科技方面
京东金融、 拍拍贷等 APP 遭“碰瓷”,仿冒数量触目惊心!
监管方面
私募监管趋严,一月内多省市区证监局“批发”罚单。
本期主要风险事件热度排行(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整理)
08
09
二.热点风险解读
海通资管、国盛证券均被罚,“代客炒股”痼疾难改
“代客炒股”一直是证券行业屡禁不止的违规行为。近日,上海证监局及厦门证监局连续发布了两起针对这一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书。被处罚人 员其一为海通资管权益投资部副总监,其二为国盛证券厦门莲花南路证券营业部客户经理。
2022 年以来券商从业人员因违规炒股被罚事件(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整理)
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等 4 家险企被罚,
“拒收现金”屡禁不止
2022 年第二季度,人民银行依法对 20 家拒收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处罚金额从 1000 元至 19 万元人民币不等。其中,共有 4 家保险公司因拒收人民币现金处罚,合计罚款 24.9 万元。
私募监管趋严
一月内多省市区证监局“批发”罚单
7 月 25 日,西藏证监局连续公布多项基金监管及行政监管措施, 总共涉及 19 家私募基金,其中西藏暖流资管、西藏山南硅谷天堂昌吉、西藏国 安睿博、堆龙航远创融创业 4 家私募基金,被西藏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 监管措施,另外 15 家私募则被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处罚。
此外,浙江、广东等多地证监局本月也接连开出数张罚单,对杭州莱茵映雪 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杭州会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杭州莱茵映雪投资管理有限公 司、杭州会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私募机构进行了处罚,行业监管持续趋严。
10
11
京东金融、拍拍贷等 APP 遭“碰瓷”
仿冒数量触目惊心!
7 月 1 日,国家网信办公布了一批“李鬼”式投资诈骗平台,不法分子通过仿冒 APP 进行诈骗活动。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排查打击仿冒 APP 共 4.2 万个,其中,京东金融、有钱花、拍拍贷处于已打击仿冒 APP 数量的前三位
光大、民生、浦发、招行等银行遭罚
信用卡业务告别“跑马圈地”时代
监管重拳整治
今年 6 月以来,已有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 等股份制银行因信用卡业务违规被罚。 近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重拳整顿银行业信用卡市场乱象,在经营管理、发卡管理、授信管理等方面推动信用卡业务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
财通基金产品隐忧犹存:踩雷“地产股”
7 月 13 日,财通基金发布公告称,自 2022 年 7 月 12 日起,旗 下投资组合所持有的停牌股票“世茂集团”按照 1.34 港币进行估值,停牌股票 “中国奥园”按照 0.354 港币进行估值。截至 7 月 20 日,世茂集团和中国奥园 均处于停牌状态,股价分别报 4.42 港元和 1.18 港元。以财通证券公告的估值价 格计算,世茂集团、中国奥园股价仅为当前股价的 30%。
12
13
金融事件解读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官微,7 月 17 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近期重点工作进展接受了采访。
在此次采访中,有关负责人对银行业保险业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依法依规处置河南安徽 5 家村镇银行风险、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关于辽宁金融风险处置进展情况等六大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关于河南村镇银行风险问题,该负责人表示,经过近 3 个月的努力,公安机关已初步查明案件主要事实,还原了事件真相。7 月 15 日启动了首批账外业务客户资金垫付。关于“保交楼”的问题,提出了四大工作要点。指出,银行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既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又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千方百计推动“保交楼”。
银行业保险业
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疫情扩散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增长的背景下,银保监会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引导银行贷款、债券投资等社会融资合理增长,释放更多金融资源,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新增约14 万亿元。持续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深化对制造业、基础设施、消费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主动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保险在社会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为南方洪涝灾害等提供风险保障。在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的同时,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6 月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同比增速超过 25%。发布绿色金融指引,助力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依法依规处置
河南安徽 5 家村镇银行风险
该负责人表示,经过近 3 个月的努力,公安机关已初步查明案件主要事实,还原了事件真相。河南新财富集团操纵河南、安徽 5 家村镇银行,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方式非法吸收并占有公众资金,篡改原始业务数据,掩盖非法行为。根据目前所掌握证据,绝大多数账外业务普通客户对新财富集团涉嫌犯罪行为不知情、不了解,而且也未获得额外的高息或补贴。因此处置方案确定对这些客户的本金分批垫付。由于原来的后台数据被犯罪团伙隐瞒或删改过,为确保信息真实性,两省新搭建了客户信息登记系统,并与后台数据进行交叉核验。人数较多,工作量大,采取分批垫付方式,首先垫付普通小额客户。下一步将陆续启动 5 万元以上客户垫付工作,请大家耐心等待后续公告。
银保监会回应近期金融热点问题
近日,网络上有人散布言论说,7 月 11 日垫付公告发布是因为 7 月 10 日河南郑州发生了聚集性群访事件。该负责人表示,垫付公告发布与 7 月 10 日群访事件没有任何关系。河南、安徽 5 家村镇银行风险事件爆发后,银保监会从 4 月 30日以来多次公开表示,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处理,凡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均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在过去近 3 个月里,公安机关经过严格调查取证,搜集了大量证据,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央相关部门加班加点、紧张有序地推进风险处置工作。我们坚持严格依法依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定账外业务客户资金性质认定和分类分批处理政策,并同步开展资金垫付准备工作。
央地金融管理部门 6 月 18 日已发出通告,请相关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及时登记账户资金情况。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按计划于 7 月 11 日发布公告,自 7 月 15 日启动首批账外业务客户资金垫付。另外,据了解,对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系统 6 月 26 日短暂开放事,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相信会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处理。
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
该负责人指出,6 月 30 日,江西景德镇某楼盘业主因项目延期交付发布停止还贷声明,引发舆论关注。银保监会对此高度重视,加强与住建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坚持“房住不炒”,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
地方更加有力地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一是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银行保险机构应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机制,配合压实企业、股东等相关各方责任,银行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既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又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千方百计推动“保交楼”。
二是指导银行在地方党委政府“保交楼”工作安排的总体框架下,坚持摸
清情况、实事求是、科学分类、精准施策,
主动参与合理解决资金硬缺口的方案研究,做好具备条件的信贷投放,协助推进项目快复工、早复工、早交付。
三是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加强与客户沟通,个性化地满足居民客户的不同需求,信守合同,践行承诺,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是有效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大力支持租赁住房建设,支持项目并购重组,以新市民和城镇年轻人为重点,更好满足刚需和改善型客户住房需求,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处理好当前面临的问题,也是实现房地 产模式新旧转换的重要契机。
相信,在党委政府指导下,在相关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些困难和问题都能得到合理解决。
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
该负责人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多措并举增强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积极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加快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上半年,经国务院批准,已向辽宁、甘肃、河南、大连四省(市)分配了 1030 亿元专项债额度。近期,还要批准一些地方的专项债发行方案,预计到 8 月底,将完成全部 3200 亿元额度的分配工作。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省里有方案、能快则快、分批发行”的原则,督促地方政府尽快上报方案,加快审批进度,及早完成专项债发行工作,发挥其防风险保稳定促增长作用。同时,做实做准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分类,丰富不良贷款处置渠道,积极开展剥离不良贷款分省试点工作。今年 1-5 月,中小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 3943 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处置 1072 亿元。
15
14
该负责人强调,银保监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深化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推动金融机构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绝大部分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已将加强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加强公司治理监管,印发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公开第五批重大违法违规股东。推动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出台意见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引导各地修改完善农信社改革方案,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开业。农村中小银行加快重组整合。推动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批准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开业,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展至“十地十机构”,研究启动养老储蓄试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推动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入市。全面提升依法监管水平。加强监管法治建设,针对银行业保险业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和重点风险,不断补齐监管制
度短板,完善监管规则体系。严格监管执法,不断加大对违法违规人员的行政处罚力度。今年上半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1452 家次,处罚责任人员 2399 人次,罚没合计 9.91 亿元。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批准施罗德交银理财公司、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银行上海分行开业,贝莱德建信理财公司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
IMF 年内连续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
抗通胀是各国首要任务
全球经济前景的风险压倒性地倾向于下行。7 月 26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WEO)中再次下调 2022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甚于以往的背景下,IMF 此次预测同时给出了基准情境下的经济增速预测和另一种情境下的预测。在基准情境下,IMF 将 2022 年的经济增速预期较 4 月时再下调 0.4 个百分点至 3.2%,并将 2023 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也从 4 月的 3.6%大幅下调至 2.9%。
在另一种可能的替代情境下,也就是包括俄罗斯对欧洲切断天然气供应在内的一些风险成为现实后,2022 年和 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速更将分别下降到 2.6%和 2.0%左右。在这种情境下,美国和欧元区明年的经济增速都将接近于零,并因此给全球其他地区带来负面影响。
IMF 指出,全球经济前景的风险压倒性地倾向于下行:俄乌冲突可能导致俄罗斯突然停止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如果劳动力市场仍然过于紧张,或者通胀预期脱锚,又或者通缩的成本高于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可能会居高不下;全球金融状况趋紧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债务危机激增;新一轮疫情扩散和由此导致的封锁可能会进一步抑制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粮食和能源价格飙升可能导致广泛的粮食不安全和社会动乱;地缘政治分裂可能会阻碍全球贸易与合作。
16
17
18
19
在应对政策方面,IMF 称,随着物价上涨继续挤压全球各地的生活水平,抑制通货膨胀应该是决策者的首要任务。紧缩货币政策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实际经济成本,但拖延只会加剧这些成本。同时,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也会有助于缓解(通胀)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不过,由于疫情导致政府预算捉襟见肘,这些财政政策需要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支出来实现。紧缩的货币条件也将影响金融稳定,需要明智地使用宏观审慎工具,债务解决框架的改革也因此变得更加必要。此外,随着疫情持续,还需继续提高疫苗接种率。
年内连续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
IMF 称,基准情境预测中虽然今明两年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全球人均 GDP 都出现下降,但并不会出现全球经济衰退。
IMF 经济顾问兼研究主任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指出,这一增速下调主要反映了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中国和欧元区的增长停滞对全球前景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而言,他称,在美国,家庭购买力下降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将 使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下降到 2.3%和 1%,比 4 月分别下调 1.4 和 1.3 个百分点。在欧元区,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下调至 2.6%和 1.2%,比 4 月分别下调 0.2 和 1.1 个百分点,反映出俄乌冲突和紧缩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其他发达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也被全面下调。比如,日本今明两年增速预期均为 1.7%,分别被下调 0.7 和 0.6
个百分点;英国今年增速预期为 3.2%,但明年增速预期骤降至 0.5%,分别比 4 月下调了 0.5 和 0.7 个百分点;加拿大今 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也分别被下调 0.5 和 1 个百分点至 3.4%和 1.8%。
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修正幅度相应
较大,今明两年分别被下调 0.8 和 0.6 个百分点。其中,印度今年的经济前景被下调了 0.8 个百分点至 7.4%,此次下调主要反映了不利的外部条件和更快的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而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基准情境下的 2022 年经济增速整体被上调,新兴和发展中欧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中亚地区以及今年的经济增速分别比 4 月 WEO 上调了 1.5、0.5 和 0.2 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今年的增速预期与 4 月时持平。
而在另一种可能的替代情境下, IMF 使用了二十国集团(G20)模型,用于进一步分析四种合理的下行风险出现时的经济影响。这四种风险包括:针对俄罗斯的日益严厉的制裁导致俄罗斯石油出口从 2022 年下半年开始比基线情境下再下降 30%;由于欧洲国家禁止进口,或者俄罗斯减少供应,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到 2022 年底时降至零;通货膨胀预期持续上升;由于政策制定者对高通胀的反应和投资者的担忧,金融状况趋紧,推高了主权债和企业债的风险溢价和期限溢价。
高通胀预计将持续更久
与 4 月展望一样,IMF 再次调高通胀预期,并重申高通胀预计将持续更久。
古林查斯称,尽管经济活动放缓,但全球通胀却继续被上调,部分原因是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IMF 预计,今年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将达到 6.6%和 9.5%,分别比 4 月时上调 0.9 和 0.8 个百分点,
并预计在更长时间内继续抬升。报告称,发达经济体 2022 年的通胀预期上调幅度较大,主要受英国(上调 2.7 个百分点至 10.5%)和欧元区(上调2.9个百分点至7.3%)等主要经济体整体通胀预期大幅上升的推动。IMF预计美国2022年的通胀率为7.7%,2023 年降至 3%。同时,古林查斯称,许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范围也正在扩大,反映了供应链中断和劳动力市场一直以来
的紧张所导致的成本压力增加的影响。
报告还指出,IMF 的基本预测是通胀将在 2024 年底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然而,有几个因素可能导致通胀继续保持势头,并进一步提升长期通胀预期。
具体而言,IMF 称,俄乌冲突对食品和能源带来进一步的供应冲击,由此导致的价格上涨可能会大幅增加整体通胀,并传递到核心通胀,引发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这种冲击如果足够严重,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与高通胀、通胀持续上涨并存(滞胀)的情况,不过 IMF 称,滞涨不是其基准情景的一部分。
此外,IMF 指出,在一些经济体中,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处于历史高位,工人可能会因为生活成本的增加而越来越多地要求获得更多补助。企业可能有一定的能力通过降低利润率来消化更高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在价格上涨先于工资上涨的情况下,或者有些企业处在拥有垄断权的行业中时。但如果以上两种情况不成立,工人的要求可能会传导成为更高
的通胀,并引发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风险。
第一财经报道,政策性金融打出组合拳。在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政策性银行将担当重要角色。
在 6 月 1 日国常会提出调增政策性银行 8000 亿元信贷额度后,6 月 29 日国常会又出招,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 3000 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7 月 22 日,国常会再部署政策举措:依法合规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不搞地方切块,成熟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支持越大。
“顺境隐于市,逆境托于市”是坊间对政策性金融的评价。政策性金融工具频频加码成为此轮政策的核心。何为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政策性金融发力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将起到多大用?预计能撬动多少资金?市场对这些问题都格外关注。
完成首批资金投放
在国常会部署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成立专门的基础设施基金公司,并完成了首批资金投放,此举被市场视作为争取全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抢得了不少时间。
7 月 21 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称投放全国首笔农发基础设施基金 5 亿元,用于支持重庆市云阳县建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助力撬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 月 22 日,国家开发银行称,国开基础设施基金有限公司出资 13.0
21
20
政策分享
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政策性金融工具下猛药能否逆境托市?
7 亿元,支持山西省呼北国家高速公路山西离石至隰县段工程项目和河南安阳豫东北机场项目。
工商信息显示,国开基础设施基金、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注册资本金均为 100 亿元,前者由国家开发银行全资持有,后者由农业发展银行全资持有。
对于政策性银行资金运用,央行当日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支持国家开发银
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 3000 亿元;重点投向三类项目:一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分别为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二是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
何为搭桥?破解资本金“到位迟”
在市场分析看来,此轮政策性金融加码主要是为了破解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难等问题。
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认为,基建发力的常见梗阻主要有缺少收益自平衡项目、资金来源不足、资本金不足、项目用地要素缺位等。实践中,缺资本金梗阻最大,追加信贷额度还需要等资本金先投入。
7 月 1 日,央行表示,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 3000 亿元,用于补充投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 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 2 年。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第一财经表示,搭桥指的是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专项金融债的方式为专项债发行提供资本金支持。“根据此前规定,专项债主要由省级政府作为发债主体进行融资且用于重大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不过超过 25%,这次政策性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就是搭桥作用,专项
专项债的负债主体仍是地方政府。”
此前的官方披露也对“搭桥”进行了阐述:考虑到部分项目短期内可能无法通过专项债发行获得资本金,政策允许 “搭桥”,即先以专项基金做资本金投入,待专项债发行成功资金到位后,再将专项基金置换退出。
在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看来,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和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牵线搭桥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两个具体用途,即解决资本金“少一点”问题和资本金“到位迟一点”的问题。他表示,当金融工具用于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牵线搭桥时,解决的是资本金“到位迟一点”的问题。或者说,此时是金融机构先替地方政府出了部分资金,而地方政府也相应地形成了未来支出责任,但并不会占用本年的政府债务额度,更不会形成赤字。
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少一点”问题
资本金及时到位,是项目开工建设的必要条件。当金融工具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时,解决的是资本金“少一点” 的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日前表示,不少项目已基本落实资本金来源,但与基础设施领域 20%左右的项目资本金要求还有差距,有的还少一点,有的到位需要一点时间,影响了项目尽快开工建设。金融工具可在较短时间到位,满足项目资本金要求,使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张旭认为,金融工具作为项目投资方“多一点”地承担了风险,以推动尽快施工、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而且,项目资本金是银行贷款等债务性资金的安全垫,金融工具补充资本金起到了为项目增信的作用,提高了银行等机构投放债务性资金的信心,也相应降低了其对于利率的要求。
李佩珈对记者表示,受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等影响,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在发行专项债时存在资本金来源不足问题,进而影响了专项债的发行及金融机构的持有热情等。会议提出政策性金融工具用于资本金的比例提高到 50%,这既
22
23
4 月 26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指出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
6 月 1 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对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增政策性银行 8000 亿元信贷额度。
6 月 29 日,国常会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 3000 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 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政策性金融频频加码能够发挥其市场化运作优势,提高投资效率,特别是有效缓解基建发力梗阻,并能够产生资金撬动作用。
“顺境隐于市,逆境托于市”是坊间对政策性金融的评价。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作为逆周期调节的工具,政策性银行成为了今年稳信贷、托底经济的主力军。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在此前研报中就曾指出,政策性银行在稳信贷中往往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2008 年以来,政策性银行共经历了四轮信贷扩张,即 2008 年、2011 年、2015 年以及 2020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 0.92 万亿、1.38万亿、2.1 万亿、1.96 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分别为18.77%、18.49%、17.94%以及 9.97%,均处于阶段性峰值水平。
李佩珈对记者表示,作为传统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的信贷额度调增至 8000 亿元,这相当于 2021年三大政策性机构新增信贷规模(约为 16500 亿元)的约 50%,信贷新增规模明显。再加上新增的 3000 亿元政策性、开 发性金融工具及其将产生的资金撬动作用,这一新增资金规模将更大。
张继强认为,本轮政策行发力,理论上可至少带动 1.2 万亿元基建配套融资,相当于拉动社融增速约 0.4 个百分点,同时还能够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
25
24
有利于解决部分地方政府资金来源不足问题,也有利于为专项债发行提供“增信”,进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邹澜在发布会上表示,按照金融工具占项目资本金比重不超过 50%的要求,预计金融工具占每个项目总投资比重不会超过 10%。资本金足额到位后,前期的 8000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中长期信贷资金就可以及时跟进,商业银行贷款等社会资本也将迅速跟进,共同助力形成项目实物工作量,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张旭认为,项目资本金筹措难是制约实现资金投放和投资建设两个实物工作量的重要堵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快速有效疏通这一堵点的实招好招。随着这一堵点的疏通,前期调增的 8000 亿元政策性银行中长期信贷额度可以及时投放,其余资金也可以跟进,当前信贷合理多增、中长期贷款多增明显、金融数据总体稳中趋好的态势还将延续,有效投资对于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逆境托市,撬动更多市场资金
“今年上半年微观主体活力不足,但政策持续引导信贷投放,结果导致信贷规模大起大落、结构以短期限的票据冲量为主,宽信用久盼未至。”张继强分析称。
李佩珈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政府更加重视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主要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下降、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不足进而抑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等有关。”与其他工具不同,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融资主体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领域,这有利于克服市场失灵、解决基建项目融资来源不足的问题,还有利于实现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管和助力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政策性金融组合拳,在此轮经济拉动中,被寄予厚望。
改善信贷结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2022 年政策性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达到 2.5 万亿元。对于 3000 亿金融工具而言, 除了本身直接为项目注资外,作为项目资本金,可以更大程度的撬动市场资金,预计对社融增量可以贡献 0.3 万亿~1.2万亿元。
27
26
7 月 21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 并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及银保监会在支持房地产行业稳定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时,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回答到, 银保监会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 的连续性、稳定性。 另外,还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配合;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与住建部、人民银行加强协同;配合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 工作,依法依规做好相关金融服务。
银保监会: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
配合地方政府推进“保交楼”
上海市工商联金融服务商会
网址:http://www.shfscc.com/#/
电话:(021)64647004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家浜路746号爱建金融大厦11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