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阅聆▪R&L 2019年 第一期

电子杂志文学2019-04-23
1797

目  录

Contents

望仙桥        04

孝女亭和孝女路       06

盐桥庙的来历        08

如意亭        10

缸甏弄的故事        12

没娘池        14

惊潮        16

刀茅巷的传说        18

白莲花       20

五猖庙和五猖司        22

【策 划】:文献服务与出版部
【主 编】:吴一舟
【编 辑】:陶 琳
【配 乐】:周悉妮
【演 播】:刘 超
【设 计】:黄 菲

望仙桥

传说很久以前,小石桥旁边,有一家小面店,店主姓余,整天想超离凡尘做神仙。他听人家说,要想做神仙,必须行善积德。因此,他招待顾客诚实和气,面价公道。为了早日做神仙修行,凡顾客吃剩的面汤,从不轻易倒掉,在收拾碗筷时将它全部吃掉。碰到穷人付不出面钱,他也乐意施舍,所以大家都喜欢到他的面店吃面,生意很兴隆。由于他平时专门地行善积德,做好事,日子一久,他的名望也就传开去了,有人给他取了一个“小善人”的外号。
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这个消息传到八洞神仙铁拐李那里,认为这个余店主能行善,十年如一日,心坚志强,应该帮助他脱凡成仙。铁拐李告别众仙,驾祥云直到杭城上空,按落云头,化作一个坡脚的讨饭佬,一瘸一拐走向面店里去吃面。余店主一看是个跛脚叫花子,只见他蓬头散发,满脸污泥,一身破烂龌龊的衣裤,发出阵阵恶心难闻的臭气。余店主并不计较,仍和接待其他顾客一样,笑脸相迎。招待他坐定后,就端来一碗鲜美的青菜面,放在桌上。这个跛脚叫花子,也不客气,端起面碗就吃。奇怪的是他的吃法与众不同,只见他把面从口中吃进去,又从鼻孔中吐出来,这样反复戏耍十余次后,仍将满满一碗面放在桌上,付了钱,离开面店。
余店主本想将这碗面吃掉,但刚才看到那样一种吃法,实在太恶心了,这碗面怎么能吃得下去呢?越想越感到恶心,如果不吃,将这碗面倒掉,又太罪过,怎能违背自己多年来的修行心愿呢?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忽见店外进来一只黄狗,余店主想,既然自己吃不下去,那就喂狗吧,这总比倒掉要好得多。主意已定,就将面倒给黄狗吃。说也奇怪,等他把面倒下去时,忽然黄狗不见了,却见跛脚叫花子一跛一跷的走了过来,笑嘻嘻地对余店主说:“怎么这碗面你不要吃啊?那我自己吃吧。”他蹲下身去,双手将面捧起,余店主一看呆了,叫花子手上捧起的不是面条,竟是两个粉红色的大仙桃!跛脚化子随手将两个桃子吃了,接着侧过身来又对余店主说:“你后悔吗?”

余店主呆呼呼的半晌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已想成仙的心还不够诚,有眼无珠,不识神仙,错过良机,留下双眼有何用呢?后悔不及,忿然将自己两颗眼珠子用手挖出来了。铁拐李见余店主血流满面昏倒在地上,也慌了手脚,心想,好事没有做成,反而害了余店主失去双眼,于是不敢怠慢,急忙将两颗桃核儿放进余店主眼眶里面。余顿时疼痛全消,揉揉眼睛,张目四望,只见那跛脚化子仍笑盈盈地站在面前,而且眼力倍增,不禁喜出望外,跪谢仙人医眼之恩。这时,铁拐李对他说:“你的双眼已经医好,而且与众不同,可以看清每个人的善恶结局,今后凭这双眼睛也可过一生,但你还须继续行善积德,好好修炼,将来必成正果。”说罢化作两道清风,转眼不见了。
从此余店主就上城隍山给人看相,因为他的眼睛与凡人不同,给人看相总是说得有条有理,所以人们都很信服他的相术,生意非常兴隆,几年后积蓄了不少钱。但他时刻不忘仙人给他的恩德,花钱整修了店旁边的一座小桥,取名望仙桥。这就是望仙桥的来历。
(讲述者:周荣泉 记录整理者:俞雪波、潘观炳)

和孝女路

孝女亭

相传岳飞有个女儿叫银屏,生得聪明伶俐,从小爱好武艺。在父亲的亲自教习下,学得一手“岳家枪”,岳飞十分喜爱银屏。
银屏十五岁那年,岳飞统率岳家军直逼被金兵占领的汴京城时,奸相秦桧与金兵元帅金兀术相勾结,企图出卖南宋王朝,在宋高宗赵构面前诬陷岳飞“谋反”。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并以“莫须有”被捕下狱。
银屏得知后,从家中飞马赶到凤凰山下的皇宫,要求朝见皇帝,为父上书喊冤。但遭到守卫宫门的士兵拦阻,银屏左右说情,还是不得入宫内向皇帝面陈。她气愤至极,在宫门前大骂宋高宗的昏庸无能和秦桧的奸诈多端。

银屏一路哭泣回到众安桥旁的岳府,在家中坐立不安,心中万分悲痛。此时,传来父亲岳飞被杀害在风波亭的消息。银屏眼见奸臣当道,有冤无处诉,一气之下,抱着父亲生前给她的一直银瓶,跑到家院的一口水井边大声痛哭,为父哀悼,然后纵身投井而死。后人把银屏姑娘投井的水井,叫做“银瓶井”,并在井上建了“孝女亭”。
这条路,也叫“孝女路”了。
(搜集整理者:单金发)

-盐桥庙的来历-

杭州庆春街的盐桥上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庙,这座庙有这样一段传说。
早先,在盐桥对面有家小吃店,店里有位服务态度很好的堂倌儿,为人十分朴实,又正直仗义。别的小吃店把客人吃剩的汤汤卤卤倒掉,只有这家店从来没有狼藉剩饭残汤,原来是这个堂倌把客人吃剩的面饭汤卤都自己吃掉。由于他吃惯了剩饭残汤,居然胃口极好,从来没有病痛发生。附近谁家有困难,小堂倌儿知道了,总是拿出平时省下的私房钱青囊相助。所以,他变成盐桥附近的“及时雨”。
若干年后,身体好好的他突然去世了,百姓十分痛惜,大家凑钱给他买棺入殓,下葬了。

究竟他怎么死的呢?原来他的好名传播出去,被上八洞神仙铁拐李知道了,便特地下凡来试难他。这一天,铁拐李化身一个十分脏的人,既是癞子,又是烂腿,来他店里吃面。叫了一碗“片儿川”,吞吞吐吐地吃这面条,鼻涕老痰地粘在面碗里。同桌的顾客都远远地搬到别桌去吃了,他独坐一桌,伸手搔搔头上的瘌痢,挖挖烂腿上的蛆虫,又伸到碗里把面条摸摸。有个姑娘瞥见了,把刚刚吃进去的饭菜全部吐了出来。癞子吃了半碗面付钱走了,堂倌儿过来抹桌子,也不顾蛆虫烂肉,端起半碗面连汤倒进嘴里,只觉得异香满口。这天夜里,堂倌无疾而终,是被铁拐李渡上天了。
附近百姓都梦见这位堂倌来说因他做人不错,已脱了凡胎,还忘不了各位乡亲。后来大家提出为这位不忘故旧的堂倌,在盐桥上造了一座庙供奉香火。附近百姓来,求子得子,求财得财,十分灵验,所以香火很旺盛。
(讲述者:蔡汤氏 记录整理者:姚兴文)

如意亭

说不清是哪一朝,哪一代,杭州出了个姓吴的富翁,他一生春风得意,为了显耀自己,他在杭州菜市桥边造了一座“如意亭”。这如意亭造得特别好,如意亭三字由吴富翁亲自写成。
在如意亭落成的那一天,吴富翁正在欣赏自己的手迹。他的背后来了一位商人打扮的老者,他拍了一下吴富翁的肩膀,问:“老兄,你果真事事如意吗?”吴富翁回头一看,见这人操一口外地口音,就回答:“老哥,你是外来客,不知我姓吴的实力吧?我吴某在杭州城里有布店、米行、钱庄,在城外有田庄、果园,天灾人祸我都不怕。而且家中是妻妾齐全,和睦共处,膝下有三子一女,如今女儿已经出嫁,三个儿子已有两房媳妇进门,真是事事如意啊。”那商人听了后,又问:“你不是还有一房媳妇未娶吗?怎么可以说万事如意呢?”吴富翁一听哈哈大笑说:“老哥,说笑话了,我吴某堂堂富豪,难道怕娶不进媳妇么?况且我的小儿子品貌端正,知书识礼,说媒攀亲的人极多,只是我不着急罢了。”商人问:“不知老兄的公子多大了?”吴富翁说:“属狗的。”
商人哈哈一笑说:“我有一女,属兔,刚好与公子相配,不知你敢不敢与我攀亲?”吴富翁把眼前的商人打量了一番,看他也像个正派的人,无非是穷一点罢了,就是与他攀亲又何妨?于是他就说:“既然我们今日有缘在如意亭前相见,这个亲我攀定了。”商人一听,拍手叫好,约定三个月后的今天,商人送女上门成亲。
转眼间,三个月已到,吴富翁对那位萍水相逢的亲家似信非信,但他还是作好了迎亲的准备。约定的时间一到,那商人果然送女上门,新娘除了随身衣服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商人说:“亲家,我女儿没有嫁妆,不知你是否如意?”吴富翁见新娘品貌端正,举止有礼,连说:“我家百万富翁,不求妆奁丰厚,这样的媳妇,我十分如意。”说着马上张罗,邀请亲朋好友,一起热热闹闹办了婚事。
时光匆匆,新媳妇到吴家已经三年,怀中的孩子已满周岁。三年来,小媳妇从来不提娘家的事,也从来不说起要回娘家,而她的娘家也从来没有人来看她。吴家的妯娌婆媳之间总觉得奇怪,大家以为她娘家无人,或者太穷了,不敢来看她。久而久之,大家有点瞧不起她了。
有一天,小媳妇当着全家的面,说他的二哥要来,请公婆做好准备。婆婆冷冷地说:“来就来好了,要做什么准备?就算你二哥带兵来,我们也招待得起。”
几天后,三媳妇的二哥骑马挎刀,带着五十名亲兵来到吴家,帖子上写着“守备”的头衔。吴富翁一见高兴非常,让人设宴招待,守备舅爷在杭州又吃又住又玩,吴富翁不敢怠慢,感到非常荣耀。守备舅爷一连住了五天,才告别归去。
当天晚上,吴富翁在房中对妻子说:“我挑的媳妇不错吧,你总说她娘家没有人,你看要么不来,来者不赖。”妻子有点不服气,说:“我到觉得奇怪,三媳妇三年来平平淡淡,怎么一下子,出来个守备的二哥。”正在这时,三媳妇进来道安。吴富翁问她:“媳妇,你既然有个当守备的二哥,为什么到今日才来看你?”三媳妇答:“媳妇家中人口众多,所以我不敢提起娘家人,怕公婆接待不起。”
婆婆听了笑了起来:“我们吴家家大业大,难道连客都待不起吗?”三媳妇说:“不要小看客来客往,吃吃喝喝,花起来也很厉害的。我想,公公撑家业不容易,而且菜市桥边的如意亭又人尽皆知,我怕……”不等媳妇说完,吴富翁就说:“好了,好了,你不要怕这怕那,你娘家有人尽管来,让你婆婆开开眼界。”三媳妇作了一个揖说:“媳妇遵命就是,不过到时候,别怪罪媳妇就是了。”

几天以后,三媳妇对公婆说她三哥要来,叫他们做好准备。吴富翁听了并不把她的话放在心上。三天后,三媳妇的三哥果然来了,这位三舅爷,随带亲兵一百余人,前呼后拥来到吴家。吴富翁展开拜帖一看,上面写着“都司”头衔。吴富翁大惊,忙着打扫空余房间,准备菜肴待客。都司舅爷初来杭州,爱吃、爱喝、还爱玩,一连住了七天,吴家上下忙得昏头转向。刚送走大都司,三媳妇又说她大哥要来。这位大哥更加威风,人还未到,地方官府、当地绅士、富豪,统统来到吴府迎接。吴富翁正被弄得蒙头转向,大舅爷锦旗高悬,开锣喝道来到门前,原来是位总兵大人。吴家上下一齐迎接,也不知这位总兵大人带来多少人马,吴富翁是包下了全杭州城的旅社、客店,连官邸也全部住满了。总兵下令,一切开销归亲家支付。这一来,吴富翁急傻了眼,银钱像流水似的出去。第一天吃掉了他的布店,第二天吃掉了他的米行,第三天开始吃钱庄。吴富翁急急地来找三媳妇问:“媳妇呀,你家究竟是什么人家?怎么守备、都司、总兵都出在你家中啊?”三媳妇笑了笑说:“我爹要来,到时一切都明白的。”
一连几天,吴富翁的产业已全部吃光,正在他愁眉苦脸的时候,来人来报,说当朝宰相来了。富翁出来一看,这位宰相就是当年如意亭前相识又攀亲的商人。原来,那一年宰相微服出行,来到杭州,刚遇到富翁在造如意亭,就和他开了个玩笑。
吴富翁一见亲家就是宰相,忙着下跪赔礼,说:“相爷,当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望请恕罪。”宰相笑吟吟地把他扶起来说:“亲家,近来万事如意吗?”吴富翁说:“能有相爷作亲家,不如意处又如意。”
宰相又问:“你那个如意亭……”
吴富翁想:“你这位相公,分明是不愿意让老百姓万事如意,也不让我有如意亭,何必又假惺惺的?”但嘴里却说:“拆。”相爷问:“为何要拆?”
吴富翁说:“世间万事不能尽人意,想如意时不如意,不如意时又如意,何必要造如意亭呢。”
就这样,菜市桥边的如意亭又没了。而且从此以后,杭州城里的人,就是富得冒油,万事如意,也没有人再敢造如意亭了。
(讲述者:冯小卿 记录整理者:吴桑梓)

缸甏弄的故事

缸甏弄的故事

东街路有条缸甏弄,因旧时从宜兴运杭州的缸甏在此设栈而成市,故名。
旧时杭城每户人家或多或少都贮有缸甏,水缸蓄水,盐甏藏盐,石灰甏放干货,老酒甏浸年糕。甏不能空,内必藏物,且设盖。如一户人家落得个“净空甏空”或“八个甏儿七个盖”,那这户人家肯定是颠三倒四,入不敷出了。
南宋时杭城有句民谣:“若要富,卖酒醋。”缸甏弄斜对面潮鸣寺巷内的醋坊巷就是有名的酒醋生产地。清陈春晓有“酒家巷记丹枫外,醋库房临乌桕边”之诗,连附近的空气都有让人“不觉酸风挂口涎”。馋酒的徘徊于道,能吸味而醉。酒醋需用缸甏,这里地处菜市桥、太平桥中间东河边,地宽场空,是最佳的集散地。
据传,当时宜兴有个姓王的老板在此安营扎寨,叠甏架缸做贩卖生意。缸甏是琉璃货,从船上抬到岸上,必须小心轻放,破碎了一钱不值。诸暨人石雄夫妇负责管理,日夜兼守,但王老板奸刁吝啬不提供住处,石师傅从诸暨到杭州已是吊桶落到井里,又身无分文,无奈就在缸甏夹缝里架铺过夜。六月里尚可,朔风一起,骨头抽紧,冻得发抖,没办法只得在七石大缸内宿夜,好在有稻草可裹身御寒,夫妇成了缸中人。

叠甏、修缸是细巧的技术活。千把只酒甏叠成一堆,像座金字塔,比二层楼高,一不小心滚下来,就一散全散,一撞就破,白赔一年工资都不够;修缸更是巧功,石雄技艺高超,又有老婆相帮,日子还好对付。后来老婆怀上身孕,日子就难熬了。他急中生智,用破甏倒立砌墙,稻草编结作瓦,辛苦两月终于在东河边架成个栖身的“房子”,孩子呱呱坠地,取名甏生,这个孩子后来发家致富,成为东街上赫赫有名的缸甏店老板。酒甏砌墙之技,辗转传到诸暨故里,上世纪50年代末,在利浦溪、下新屋一带,还见到过这种酒甏草屋,虽然简陋,却冬暖夏凉,隔音极佳,实该载入房屋建筑史册。
(搜集整理者:劳志鹏)

从前,杭州东街路花园弄旁边,有个年轻美貌的寡妇,身边只有一个儿子,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寡妇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成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不料儿子得了一种怪病,面黄肌瘦,精神不振。做娘的十分心痛,请了郎中为儿子治病,郎中也说不出是什么病。
一天,寡妇问儿子:“儿呀,你这样萎靡不振,究竟是为了什么?”儿子说:“娘,我的病只有一个人能治。”娘急忙问:“哪一个?娘一定给你请来。”儿子说:“就是像你样的美貌女子。”娘一听,当即面红耳赤。但是为了儿子的健康,还是安慰他说:“世上的漂亮女子多的是,娘一定托媒人为你说亲。”但是,媒人一个个上门,都被儿子回绝了。
眼看儿子的病越来越重,一天,儿子跪在娘的面前,苦苦哀求:“娘,救救我,救救我,除了你,别的女子我都不爱!”做娘的望着儿子奄奄一息的样子,真是左右为难,似万箭穿心。同意儿子的请求吧,伦理颠倒,天理难容;不同意吧,眼看儿子会短命夭亡,自己做人一场,一切希望都会落空。最后,她将心一横,救儿子要紧,牺牲自己算了。于是,她来到柴间里,口含稻草,表示自己同畜牲一样,答应儿子的要求。正在这时,突然一声巨响,房屋倒塌,平地下陷,变成了一个池塘,母子双双淹没在池塘里了。
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池塘取名为“没娘池”。
(讲述者:谢继坤 记录整理者:杨真)

相传“泥马渡康王”的南宋第一代皇帝赵构,曾先后五次被金兵追击,逃到杭州。史称他为“逃亡皇帝”。
有一次,赵构刚建都南京,不料,金兵又渡江南侵。南宋官兵望风溃败,赵构一路逃跑,气吁喘喘地来到杭州。当时,杭州尚未建都,只好临时在下城一座大寺院里暂住一宿。
赵构因为害怕金兵追来,一直胆战心惊,没有睡着。谁知过了半夜,刚蒙上眼睛。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哗哗哗的声音,不久声音越来越响,好似万马奔腾而来。赵构以为金兵追来了,吓得连衣服也来不及穿,从床上跳了起来,大声呼喊道:“快,快备马!金兵追来了。”

 这时,随从百官也听到哗哗的声音,乱成一团。住持方丈开始不知他们因何事惊慌,问明原因,才告诉他们说:“啊哟,这是钱塘江上的夜潮声,不是金兵追来的声音。‘十万军声半夜潮’嘛。”
赵构吓得浑身冷汗直淋,知道是钱塘江的夜潮声,这才安下心来。从此这座寺就被人称为“潮鸣寺”。
(搜集整理者:莫高)

DAOMAOXIANG

刀茅巷的传说

杭州城内有一条刀茅巷,说起这条巷是有点来历的。
传说,南宋初年,宋朝皇帝赵构被金兵追赶,逃到杭州。他见杭州这地方景致好,于是就把国都定在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就这样,杭州成了南宋王朝的安乐窝。
杭州定为国都,北来逃难的人都进了杭州城。一时之间城中三教九流,南来北往的人,川流不息,杭州成了全国最热闹的地方。
在杭州城东北角的一条长长的巷子里,来了一批从北方逃来的铁匠师傅。他们在巷子里建立了很多铁匠铺。铁匠们从北方逃来。一路上大宋的军队一见金兵就跑,简直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于是铁匠们决定打一些刀枪之类的兵器,送给抗击金兵的义军。他们推铁匠王五为头领,联络巷内各个铁匠铺共同打造兵器,一时,购者踊跃。王五还写出了一条口号:“拿武器,抗金兵,收复家园。”这件事一传百、百传千,传到了秦桧的耳朵里。秦桧怕义军抗击金兵,他连忙写了奏折给皇上,说城里的铁匠们想造反。皇上一听,十分愤怒,当即下令把为首的王五抓了起来。

王五被抓,巷子里的人都哗然了:“不让打仗,还不让卖兵器!”于是他们在城里到处传扬说:“当今皇上不讲理,胡乱抓人。”还有的人,天天顶着状子在官府门口告状。这件事越闹越大。
风声传入皇宫,皇上害了怕。他想,刚迁都杭州,屁股还没坐热,就有人反对他了。再说,铁匠卖兵器也没有什么打错。皇上为了保存自己的江山,以便在杭州寻欢作乐,只好把王五放了出来,但把他赶出了京城。
王五被皇上赶出京城后,铁匠们继续在巷内开铁匠铺、造兵器,并将这条长巷取名为“刀茅巷”,让人们知道这里出卖兵器。刀茅巷就传遍杭城。
(搜集整理者:吴剑飞)

白莲花

孟三儿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从小丧父,伴着瞎眼的老母苦度光阴。他从小有个朋友,是个跛腿的卖油郎,大家叫他“叶卖油”。卖油郎是个下棋的好手,灯前月下两人常常杀几盘,也算是苦中有乐。
孟三儿的家在白莲花寺的菜园旁,一间草舍,依墙而立。小伙子凭着一身力气,管着白莲花寺挑水浇菜的杂务,换来的是母子两人一日三餐的斋饭。老母亲有时向施主乞讨点钱,买点灯油针线。
说起那白莲花寺,是钱大王那时候造的,在杭州城里也算一个大寺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直指堂、藏经阁、钟楼、鼓楼、客堂、厢房等一应俱全。特别是寺前有个三亩大的方池,种着满池的白莲花,盛夏季节,远远地就能闻到一阵清香。所以当地人一直把它叫做白莲花寺。
有一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白莲池中长出了一朵特大的莲花,车轮大的花,手臂粗的茎,活像释迦佛坐着的大莲台。这朵大莲花辰时升出水面,到未时又落到水下,它那浓郁的香味,使人嗅了如醉如痴,风吹来莲花中还会出现像洞箫轻吹的声音。好事百日不出一里,怪事一日就传百里,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消息赶来看,但是大家总是猜不出其中的奥妙。第二天,寺里的方丈传出话来,说昨夜菩萨托梦,南海观世音移来了普陀白莲花,用它来普渡众生,见得白莲花如见菩萨面,跪吻白莲花与佛结了缘。从此善男信女纷纷奔来,加灯油,助香金,远拜白莲花,近吻莲花瓣,把个白莲花寺闹得个沸沸腾腾。
过了几天,来了一个西方游方僧,进得佛寺,分开众人,大步流星地跑到池边,双脚跪地,两手合十,口中喃喃地说:“西方佛说,南方菩萨化白莲普渡众生,今日得见,愿从此地登彼岸世界。”他下得船来,攀上莲花,端坐花蕊之中。突然“嗖”地一声,莲花降下水去。此时浓香更郁,乐声四起,远远飘向天际才息。大家十分诧异,忙报与方丈得知。方丈出来说:“阿弥陀佛,妙哉妙哉,西方接引使者引此僧往极乐世界。”此事传开以后,不少人如狂如痴,一时东家的婆婆,西家的阿姨,甚至杭州府的老太太,钱塘县的俊小姐,都坐到莲花上升了天。这件事折腾到九九重阳以后,朔风已起,池中莲花纷纷谢萎,唯有这朵大莲花却更有精神,虽然人们开始议论、猜疑、惊异纷沓而来,但是前来与佛结缘升天的还是络绎不绝。

霜降时节,卖油郎家里来了一个远房娘舅,名叫张巧丐,瘦小驼背,以乞讨捕蛇为业,听到了这桩奇事,想去看个究竟。第二天张巧丐、孟三儿、叶油郎三人进得寺来,一过山门,张巧丐就闻到丝丝蛇腥,可是确定不了腥味从何而来。张巧丐悄悄地对卖油郎说:“要弄清真相,就要借用你的一担油。”一担油虽然断了卖油郎的生计,但为弄清缘由,他还是毫不足惜,匆匆回家把油挑来了。卖油郎挑着油,急急忙忙地向人堆里钻,你推我挤打翻了油担,两桶油哗啦啦地倒在青石板上,顺着隙缝流到了池里。池面上立即浮起了厚厚的油层,顿时平静的水上冒出了一连串的水泡。张巧丐仔细地瞧了瞧,嗅了嗅,说声:“好啦。”就拉着两人离开了寺院。寺里的和尚怪罪了一番,就忙着去捞池里的油。
三人回到孟三儿的家,张巧丐说:“白莲池中有条大蛇,刚才吐出的水泡里有着蛇涎的腥味,可是这条蛇已经千年修成了精,刀枪不能入,唯有钻到蛇肚里才能把它杀死。”孟三儿看着叶油郎是个跛子,张巧丐年老驼背,能与蛇搏斗的只有自己。但是当他想到年老的母亲又犹豫不决起来。这件事不知怎么被孟母知道了,她为了成全儿子为民除害的志向,就一个人摸到附近的一口井旁,纵身投了下去。后来大家把这口井叫做孟婆井,这条小巷叫孟母井巷。日子一久,就把它叫成为磨盘井巷。
孟三儿死了母亲,悲愤万分,但更坚定了除害的决心。他买来了大包毒药,怀里藏着杀猪尖刀,与卖油郎、张巧丐一起来到了白莲花寺,交上了灯油钱,毅然坐上白莲花,白莲花就“嗖”地一声沉到水里。瞬时间,只见池水翻腾了,浑浊的池水溅到三丈三尺高。这一下惊动了附近的人们,池边顿时围成人山人海,大家不知出了什么事。这样直翻腾了三天三夜,池底浮起了车轮粗的大蟒蛇,被扎破的肚子里,躺着死去的孟三儿,他手里还紧紧地捏着尖刀。
人们惊愕了,寺里的和尚逃跑了,寺也荒落了。所以地方上一直流传着“热仙林,冷潮鸣,白莲花寺的菩萨顶不灵”的说法。
(搜集整理者:雨蔓)

WUCHANGMIAO

五猖庙和五猖司

大福清巷东边有座五福楼,楼下是巷道,楼上供着五福财神。这五尊神像,面目狰狞,头顶的帽盔上,塑有豺、狼、虎、豹、狐等形象,传说他们是这五种野兽的化身,所以叫做“五猖司”。五福楼上的五猖司,十分灵验,求财得财,求福得福,所以香火一直很旺盛。
五福楼东的白井儿头,住着一个李百万,他开着一个有三、四十张织机的机坊,为人刻薄,又善于钻营,所以日进斗金,累财百万。李百万原来是一户人家的管家,常遇春围杭城的时候,帮着主人埋藏财物,后来主人客死外乡,小主人年幼无知,他就吞没了这笔财产,开起机坊,成为这一带的首富。
开始,李百万一帆风顺,但过了一段时候家里发生了一桩怪事,就是银库里天天少银锭,任你千方百计,总找不到丢失银锭的下落。唯一的线索是墙上题的一句话:“天皇皇,地皇皇,银子搬到楼阁上。”但是翻遍了李家的楼阁,也没有找到一丝银子。以后虽然严加防守,但银子照旧丢失。

五福楼下,每天睡着一个叫花子。一天深夜叫花子只听得楼上满是喝酒猜拳的声音,他觉得奇怪,悄悄地爬上竹梯,往门缝里一张望,只见五猖司都喝得醉熏熏的。过了一会儿,从各自的龛柜中拿出元宝盘点一番,然后又放到柜中。这时候叫花子的心里一慌,咕通一声从竹梯上滚了下来,五猖司也连忙回到各自的位置上。第二天,天蒙蒙亮,叫花子爬上了五福楼一看,楼板上端端正正放着两只元宝,显然是故意给叫花子留下的。原来,李百万家失掉的银锭,都被五猖司搬到五福楼来了。
后来,叫花子拿着元宝到市面上用,有人看到“李府藏银”字样,就向官府告发。仁和县一审,才知道李百万的银子是被五猖司搬走的,判定李百万从五福楼将银子搬回去。这样一来,气坏了五猖司。有一天,李百万家门口来了一位红衣女子,沿着墙走了一圈就不见了。当晚李百万家烧起了大火,把一切都烧完了,而李家的邻居却一家都没有被烧。传说是五猖司中的老五红面狐布的红线,烧起了大火。李家烧了以后,一天天穷下去,而五福楼的香火却一天比一天更旺盛了。
(搜集整理者:郑祺生)

“阅聆•R&L”是由杭州图书馆文献服务与出版部推出的一份图文并茂、声乐悠扬的文学杂志。在这里,我们将文字用图片形象化,将作品用声音立体化。你可以快乐阅读,也可以微笑聆听。
“西湖传说”是历代流传于西湖周边以及杭州地区的各类民间故事的统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该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杭州图书馆尝试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来使“西湖传说”得到长期保存和世代传承。该“西湖传说”系列专辑是浙江省文化厅2016年度厅级文化科研项目(zw2016062),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教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学博士研究生刘超先生来负责演播。
更多传说故事敬请关注“西湖传说”微信公众号:xhcs-hz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