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秦汉史怎么学?开脑洞啊!
帝国落日:秦始皇死了谁最伤心
秘不发丧:谁是幕后总导演
继承者们:扶苏为什么非死不可
败家二世祖:胡亥是熊孩子还是杀人狂
天下苦秦:陈胜是谁的粉丝
最后的名将:无敌的秦军怎么了
权力的游戏:李斯为什么斗不过赵高
战神项羽:不读书怎么当学霸
饭局的诱惑: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国士无双:兵仙为何过不好这一生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策 划】:编辑与出版部
【主 编】:吴一舟
【编 辑】:陶 琳
【设 计】:黄 菲
【校 对】:黄 菲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一个不走寻常路,热爱讲段子的历史老师。
在上一季《老王撩先秦:中国成语大会》中,我们通过30个成语故事回顾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聊到了一碗王八汤引发的血案,也聊到了三个桃子背后的阴谋。
我们知道了齐国权臣崔杼,干掉了给自己带绿帽子的国君,也聊到了另一位齐国权臣田常,为了当上国君主动找人给自己戴绿帽子。
我们认识了高龄上岗的晋文公,也认识了加班上瘾的秦始皇。
大家听得还过瘾吗?在这一季里,王老师又将用怎样的方式带领各位同学走进既严肃又有趣的历史呢?
一说起陈胜起义、楚汉争霸、昭君出塞这些历史名词,很多同学都不陌生。就算没有读过《史记》,《大秦帝国》《大汉天子》《楚汉传奇》这些名字你也一定听过。
但是,这些熟悉的历史中,你真的了解每一个细节吗?看清了史书中留下的谜团吗?
秦始皇病死沙丘,为什么秘不发丧?棺材放在车里,还要靠鲍鱼来混淆尸体的臭味,那和秦始皇尸体待了一个月的太监们,当时在车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张骞凿空西域,为伟大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但他这一路到这么多国家,语言和翻译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还有你背过的《滕王阁序》,里面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飞将军李广智勇双全,箭术无敌,怎么就封不了侯呢?
打开脑洞读历史,跟着故事破案子,就让我们共同开启这场历史头脑风暴,跟着王老师,一起翻开老王撩秦汉:帝国侦缉档案的第一页吧!
历史知识大V,超人气历史老师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
沈阳大学客座教授
全网点击干万级音频节目《老王撩历史》主讲人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宫平台,这个地方就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
大家不要觉得沙丘这个地方听起来很城乡结合部的感觉,历史上有三位帝王级别的人物,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都和这个地方产生了交集。
第一位是《封神演义》里的大反派商纣王,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他就是在这里聚集了海量的娱乐设施,搞了个“酒池肉林”主题公园。
第二位是战国时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硬生生带领赵国挤进了战国一等强国俱乐部,结果晚年时继承人问题没安排好,被手下大臣和亲儿子联合造反包围,活活饿死在这里。
第三位就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算起来他和赵武灵王同属赵氏,没想到竟然是用这样的方式找到了共鸣。
那么,大秦帝国的皇帝死了,谁是最伤心的人呢?
一个人死了,想知道谁最伤心,就得从他的社会关系和角色定位说起,那么,嬴政究竟是谁呢?
他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家长,妻妾的丈夫,臣子的领导,更是天下黎民的君王。
首先,嬴政的父母会伤心吗?
这里我们应该先把父亲排除。因为如果他爹庄襄王不死,也轮不到他即位。而嬴政的生母赵姬在公元前228年已经去世了,并没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发生。
但是如果赵姬老太太有机会长命百岁,会伤心吗?
恐怕不会。
因为母子之间早就反目成仇了。
当年嬴政刚登基的时候,新鲜出炉的秦国太后赵姬就和旧情人吕不韦涛声依旧了。而在政治上更有追求的吕不韦显然觉得同时出任秦国的相国,秦王的干爹和太后的情人这三个角色,实在心累。于是就把天赋异禀的嫪毐推荐给太后,以求得自己的脱身。后来赵姬带着嫪毐离开咸阳,避居旧都雍城。脱离了公众视线和朝堂关注后,赵姬完全放飞了自我,和嫪毐生下了两个私生子,嫪毐后来也成功封侯,拥有了自己的爵位和封国。
公元前238年,嫪毐和宫中的侍臣边喝酒边玩桌游,结果因为游戏的输赢争吵了起来,嫪毐借着酒劲大骂道,你知道我是谁吗!老子是秦王的爹!你这个穷鬼也敢和我争!
结果就因为这么一句话,被人告发了。于是嫪毐偷了太后印玺调兵造反,被嬴政派兵平定,嫪毐身死族灭,而太后和嫪毐的两个私生子也被嬴政下令杀死,太后被放逐监视居住,虽然几年后又被接了回来,但很快就抑郁而死。
所以即便赵姬能长命百岁,母子之间反目至此,又哪里会有伤心的理由?
其次,嬴政的妻子儿女会伤心吗?
这里又引发了另一个让无数历史研究者抓狂不已的谜团。那就是,嬴政的皇后是谁?
答,不知道。
无论是史籍记载还是考古发掘,不管是正史野史文人笔记民间传说,统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在中国古代,皇后可并不仅仅是皇帝家中的媳妇而已,更是整个帝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皇帝捆绑销售的原厂标配。
自认为德超三皇,功过五帝的嬴政,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犯了健忘症。
而不管这位皇后是真的不存在,还是因为某些不知名的原因被人为抹去了存在,好像都没有机会为嬴政之死伤心了。
而嬴政的其他妃子,凡没有生育子女的,都在皇帝死后被迫殉葬。他的33个子女里,长子扶苏被假诏书赐死,幼子胡亥忙着搞阴谋继承帝位。而其他的儿女,也很快死在自己兄弟举起的屠刀下,迅速地在阴间和嬴政团聚了,根本来不及伤心。
帝王家,从来都是最无情。所以,通过家庭关系找到伤心者的机会是不大了。
那职场上又如何呢?
秦国最高军事长官尉缭曾说,秦始皇高鼻梁,大眼睛,胸脯像老鹰一样隆起,声音像豺狼一样嘶哑,看起来就很不好相处。于是尉缭多次尝试从秦始皇身边跑路。
这样一个让手下想逃跑的老板,会有人怀念吗?
再举个例子,有一天秦始皇在山上的宫殿上往下看,刚巧看到了丞相李斯的随从车马打底下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那排场肯定相当隆重甚至招摇了,秦始皇对此流露出了些许不赞同的态度。
没想到服侍皇帝的太监马上将此事告诉了丞相。李斯知道后很惶恐,立即减少了随从和排场。
结果第二天,秦始皇再看到丞相的排场时一愣,嗯?这什么情况,朕的态度丞相竟然马上就知道了?他立刻反应过来,一定是身边的人泄露的!于是就把当天在场的所有人全都杀掉,一个不留。
尉缭为什么想逃跑,身边的人为什么要泄密,李斯为什么要探听皇帝的态度?
只因为,这个人掌握着国家的一切,决定着所有人的生死,而你偏偏对此毫无反抗之力,试问这样的领导,你会怀念吗?
最后,是千千万秦始皇的子民,他们会为皇帝的死亡感到伤心吗?
《史记》里写了无数次,天下苦秦久矣啊!
我们看到课本里的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法度,书同文车同轨,废分封行郡县,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建驰道,修阿房,封禅泰山,巡行天下,可以记录的丰功伟绩有一卷卫生纸那么长。
然而,这些国家级工程,都是建立在对民力透支性使用的基础上,关中的百姓们苦于秦法的严苛和秦政的压迫,都盼着赶紧换一个皇帝让大家喘口气,而关东被秦灭掉的六国遗民,更不会对他有什么感情,皇帝死了不庆祝一下就算够给面子了,还能伤心?
为秦始皇之死伤心的人找不着,想弄死他的倒是大有人在。
秦始皇一生遭遇过四次刺杀,第一次是荆轲图穷匕见,让他体会了一回近身肉搏的紧张刺激。
第二次是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眼睛都瞎了还想用重物砸死嬴政。
第三次是张良在博浪沙搞的远距离狙击,结果没命中,还诞生了个成语叫误中副车。
第四次是秦始皇有一天晚上突然决定微服出宫游玩,可能是想走基层体验市井生活,了解下社会的现实吧。结果现实的残酷真就扑面而来了,秦始皇在咸阳城附近的蓝池,遇到了拦路的盗匪,幸亏他带的护卫战斗力强,才又躲过了一劫。
天下之大,想要找一个能为秦始皇之死而伤心的人是真难!当然,以嬴政之骄傲,他不需要别人的伤心,他也的确做到了让别人没时间来替他伤心。
因为皇帝死后,历史的大幕徐徐拉开,舞台已经搭好,演员也早已就位,一场死后的阴谋正在酝酿,谁是制片人,谁是总导演,谁又是最佳男主角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自己的第五次东巡。不过很可惜,老天爷只给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预定了一张单程的车票。
秦始皇十月出发,一路经过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翻山越岭,渡江过海,可以说是一次走遍大半个中国的海陆空全方位深度体验游。
当时的交通路况估计连今天的县级公路都比不了,就算是皇帝坐的车子,也是无减震无弹性的硬木轮板车,更不可能有沙发空调。一路的劳累,天气的炎热,再加上皇帝早就被繁重政务摧垮的身板,直接导致了一个万分尴尬的局面。
皇帝死了,死在回程的路上,而且连个法定的继承人都没有。
丞相李斯立即做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就是暂时不对外宣布秦始皇的死讯。
那么,问题来了,李斯这是要搞阴谋吗?
其实,李斯的做法跟当时王朝的继承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周代确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其实是一种非常随性的选拔方式。
因为它不看颜值,不测智商,不靠人品,无关能力,比拼的不过是投胎的顺序罢了。
所以这下一任的领导到底是千古名君还是万年暴君,一切随缘全靠天,堪称佛系选拔的典范。
但这种继承制度却有一个天大的好处,那就是更加的客观和明确。因为才能、人品这种指标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在中国古代,最高领导和最高权力交接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政权最容易出乱子的时候,所以嫡长子继承制度某种意义上也不是没好处,最起码保证了这个交接过程能少出乱子。
皇帝死在关东六国故地,远离秦国统治中心。而天下刚刚统一,各地的反秦力量还零星存在,皇帝一死,整个秦朝就变得岌岌可危。而且秦始皇没有皇后,自然也就没有太子,一堆有继承资格的儿子这会儿都蹲在首都,此时暴露皇帝的死讯,无疑是非常愚蠢而危险的行为。
所以要收拾这么个烂摊子,必须瞒下皇帝已死的消息。
于是李斯把皇帝的棺材放进宽敞的辒凉车,相当于古代版豪华房车,然后让平常伺候皇帝的宦官坐在车上,装作一切如常的样子。
后来为了掩盖尸体的臭味,不得不装了一车鲍鱼来混淆味道,而且为了让这出戏演得更逼真,之前的日常都要继续,《李斯列传》里说“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就是每天送上的饮食与奏章,都保持和原来一样的分量和规律。
我们可以想象,皇帝的饮食肯定不会很简单,如果每天送来一堆后再原样丢掉,难免引人怀疑。
演戏演全套,送上来就得全吃掉,那这些原本应该由皇帝吃掉的东西谁来吃,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伴随着什么样的味道来吃,不得不说是一个细思恐极的情节了。
所以这时候的丞相李斯,他做的一切都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危机公关,并没有什么阴谋,而接下来推动阴谋大剧上演的制片人,另有人在。
这个人,就是赵高。
其实秦始皇在死前就已经有预感了,所以给远在上郡监军的皇长子扶苏写了封正式的诏书,要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代管,赶紧回咸阳来主持葬礼,按照这个意思,作为长子身份主持皇帝葬礼的扶苏,自然也就是皇帝宝座的继承人。
诏书封好后,拿给掌管印玺的赵高盖章后发出去,但是赵高却偷偷把诏书扣留下来,没有交给使者,也就是说在秦始皇还没死的时候,赵高的阴谋小动作就已经开始了。
而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就给了赵高最佳的运作的机会。
赵制片人首先找到了公子胡亥,说,皇帝死了,别的儿子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唯独给长子扶苏写下了诏书,这种表示已经很明显了。等扶苏一回咸阳,就当了皇帝,公子,这事你怎么看?
胡亥很奇怪,说这不很正常嘛,先皇说了废分封,我就算没有封地又有什么可说的?
赵高继续启发胡亥说,不对,现在整个天下的权柄,就掌握在公子、赵高和丞相手里,公子你好好合计合计,给别人当臣子,和让别人当臣子,那能一样吗?
胡亥继续拒绝说,废掉哥哥而立弟弟,是不义,不遵守父亲的命令,是不孝,我这水平有限还非得硬往上冲,是做不到,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就去夺位,我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给国家找不痛快吗。
赵高继续给胡亥灌成功学鸡汤,说,你看历史上像商汤周武那样以下犯上的,没人说他们是造反。有机会要上,有能力别让,顾忌这犹豫那的以后你肯定后悔。咱只要认准了就是干,鬼神都挡不住,一定能成功,我看好你哦!
胡亥被赵高的演说成功洗脑,又哼哼唧唧说,这事总得丞相同意才好吧!
赵高一拍胸脯说,没有丞相这出戏演不了,就交给我吧!
于是赵高又带着项目找到了李斯,说,皇上死了,传位扶苏的诏书在我手里扣着呢,现在能决定太子之位的就是你我二人了,丞相,这事你怎么看?
李斯一听赶紧拒绝,你这说的哪是臣子该说的。
赵高继续说,丞相你觉得你和蒙恬比起来,能力、功劳、谋略、人缘,特别是和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啊?
李斯让赵高说得老脸一红,说这五个我都比不上蒙恬,你这说话也太打脸了。
赵高说,是啊,我赵高的工龄二十多年,从来就没见过哪个丞相下台了还能有好结果的。咱皇帝那二十多个儿子,你也是知道的,长子扶苏性格刚毅,有思想有能力,上台后肯定重用蒙恬,到时候还有你的好果子吃嘛?反倒是你看胡亥这孩子,又仁慈又敦厚,该尊重谁,该重视谁,嘴上不说心里却清楚得很,这难道不是立为太子的更好选择吗?
李斯还是不松口,说那么多废长立幼的反例在前,搞得国家动荡,社稷危险,我李斯干不出这种事来!
赵高见李斯油盐不进,终于放出了狠话,说你要是听我的,富贵长久,你要是不听我的,错过了这次,以后子孙后代跟着遭殃你可别后悔!
这话的威胁意味就很浓了。意思就是代表皇家的公子胡亥现在站在我这边,你要是不上道,以后挨收拾可是自找的。
于是李斯终于被赵高说服。各方面的资源都已到位,这出阴谋大戏终于准备开拍了。
胡亥是男主角,最终站到了C位。
李斯是总导演,整个剧情的推动和展开都靠他的最强大脑。
而赵高,则是整出戏的制片人。正是他发现契机,整合资源,确立项目,最终改变了秦朝,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的命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演员都乐意按照三人设计好的剧本推进剧情,有一个人就很可能跳出剧本。
这个人就是秦始皇诏书中召唤的长子扶苏。
他的存在成为了整部戏最大的障碍,那么,篡权三人组如何扫除这个障碍,公子扶苏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公元前210年,守卫长城的秦帝国北方军团主将蒙恬与监军扶苏,迎来了皇帝陛下的使者。然而这位使者却给军团带来了一封措辞非常严厉的诏书。
皇帝在诏书中怒斥扶苏和蒙恬驻守边境十多年,什么成绩没有不说,扶苏作为儿子成天只知道说怪话发牢骚,是为不孝。蒙恬作为臣子不能够尽忠职守,是为不忠。所以决定把他们全部赐死!
扶苏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哭着走到内室准备自杀。而蒙恬却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对扶苏说,皇帝巡游在外,也没有太子。公子和我带着三十万精锐守卫边境,如此的重任,今天只是一个使者来说了一句就自杀,怎么知道这里面没有猫腻?还是再核实一下,核实清楚了再死也来得及啊!
然而面对使者不停的催促,绝望的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让儿子死,还有什么好核实的,于是自杀。
蒙恬不肯自杀,想要再次申诉,于是被剥夺军权扣押了起来。
了解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蒙恬的怀疑是对的。使者是真的,诏书是真的,只有诏书上的内容不是真的。
当时胡亥、赵高和李斯更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拥立胡亥为太子,然后捏造罪名,假冒秦始皇的身份赐死扶苏和蒙恬,就是为了给胡亥登基扫除最大的障碍。
事情进展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问一句,公子扶苏手握三十万精锐军团,为什么直接放弃治疗说死就死了,不起兵反抗呢?
首先,性格决定了命运。
扶苏在史书上的形象,是个和父亲秦始皇截然不同的好人。
扶苏一词,出自《诗经·郑风》,形容树木枝叶茂盛,是个非常有文艺气息的名字。长大后的扶苏,性格也确实和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温情和美好。
他在史书中第一次登场,就是给自己的父亲提意见。
公元前212年,深受虚假保健品毒害的秦始皇决定把那群卖假药的方士都活埋了,扶苏直言进谏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都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出乱子。希望陛下明察啊。
结果秦始皇大怒,把扶苏发配到蒙恬的北方军团去当监军。
而史书中记载,即便是在被亲爹发配边疆挂职锻炼后,扶苏也还是好几次上书直言劝谏秦始皇铁血强硬的政策。由此可见,扶苏应该是一个比较仁爱且充满同情心的人。
这样一个感情丰沛的人,在接到自己亲爹赐死的诏书时,是伤心和绝望的,所以也不愿意去再次核实这个残酷的现实。其次,他也知道自己屡次劝谏,已经惹恼了皇帝,更知道秦法的严苛,所以对这道诏书没有太大的怀疑。
至于蒙恬,他是秦国三代名将,素有忠信之名,就算觉得事情蹊跷不合常理,也不会生出直接造反干一票的念头。
第二,扶苏和蒙恬当时正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环境中。
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骗子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冒充熟人诈骗成功,当年扶苏和亲爹之间又没有微信、QQ这种即时通讯工具,使者,诏书,印玺全都是真实无误的,作为儿子和臣子,有什么理由反抗父亲和皇帝的命令?
最后,就算扶苏和蒙恬想反抗,有这个能力吗?
三十万守卫帝国北方边境的精锐虽然听起来很拉风,不过带着部队保家卫国是一回事,扯旗造反就是另一回事了。
秦人重法,兵权更是重点监控的领域。虽然之前也有过宗室举兵作乱的事情,但那都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当时毕竟列国并存,造你秦国的反我还能去赵国混口饭吃,可现在天下一统,你要是造反失败还能去哪?
尤其是这个皇帝,还是一个攻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开国雄主,在天下军民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比,实在让人不敢生出造反的念头。
另外,当时三十万大军所驻扎的北部边境,是蒙恬率军从匈奴人手里抢来的,原是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在当时属于边境贫困区,驻军的粮食保障和后勤补给都只能依靠国内。一旦断粮,空有再多的军队也是摆设。秦始皇敢让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就一定有控制军队的办法。
所以,扶苏的死似乎是注定的了。
这又引出了后世的另一个问题。
如果扶苏不死,秦国的国运,中国的历史,是否就会不同了呢?
答,够呛。
为什么?
首先,秦始皇到底想不想传位给扶苏呢?
以《史记》为代表的后世史家,普遍认为扶苏是个仁义之人,尤其是后来的儒家,更是对扶苏之死遗憾不已,将强秦崩溃的原因归咎于胡亥、赵高和李斯的昏君奸臣三人组,更把扶苏包装成悲天悯人善良到极致的人,这其实是有点夸张的。
扶苏和秦始皇在执政理念上的确有分歧,但赵高在提到扶苏时用的形容词是,“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所以也并不像儒家认为的那样。
秦始皇将扶苏发配上郡监军,既可以理解为让这个性格偏软的儿子去战场上锻炼锻炼,也可以理解为将这个继承权优先的儿子打发出去,让他慢慢淡出朝堂政治的圈子。要知道晋文公的老爹晋献公想要废太子申生时,用的就是这一招。
虽然很多人通过《史记》里对秦始皇遗诏的记载,认定扶苏是秦始皇中意的继承人。
但《史记》里同样记录了秦始皇巡游天下,胡亥请求陪同,秦始皇就答应了。那么多皇子,却只带了他一个,连蒙毅都说这是其他公子所不能比的待遇。
而且,现代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中对于秦始皇临终前的记载,竟然和《史记》完全相反,里面记载,秦始皇病重,李斯等大臣对皇帝说,现在回家的道路遥远,恐怕留守都城的大臣们搞阴谋,不如赶紧立身边的胡亥为太子吧。
秦始皇同意了,所以立胡亥为接班人,然后下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
如果按照这则史料的逻辑,秦始皇根本没打算传位给扶苏,而所谓的阴谋三人组也就根本不存在。
当然,史料的记载冲突很正常,历史的答案通常也不是唯一的,但就算秦始皇真的想传位给扶苏,扶苏也顺利即位,秦国就不会二世而亡了吗?
秦朝的灭亡,有太多的原因。贾谊的《过秦论》里有一句话道出了秦亡最重要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打江山和坐江山,应该是两种不同的执政策略。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朝堂有三股势力推动着整个国家不断向前,第一是靠变法壮大起来的军方集团,第二是来自关东六国的文法吏集团,第三是秦国本土宗室和外戚组成的亲贵集团。
秦始皇上台后,亲贵集团基本被干掉了。而军方集团和文法吏集团则是两强制衡,摩擦不断。
从张仪和司马错,到范雎和白起,从李斯和蒙恬,到赵高和章邯,秦国的将相之争一直存在。
统一战争期间,军方集团大杀四方,文法吏集团不得不甘居人下。而天下一统后,战争并没有停止,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为了获得军功,巩固势力,军方的开拓不会停止,大秦也就不会有停下来休息的一天。
就像赵高说的,如果扶苏上位,则必任命蒙恬为相,李斯必定没有好下场。
蒙恬和李斯之间有私人恩怨吗?没有,只是代表的利益不同罢了。
既然扶苏和军方已经联系如此紧密,那李斯为代表的文臣支持胡亥也就是不言而喻了。
所以就算扶苏上位了,他就能够抛弃支持他的军方集团,转向休养生息和文治建设吗,我们不得不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当然,扶苏上台后,想要比胡亥做得更差也的确是挺难的,因为胡亥同学的执政水平也确实是没有什么退步空间了。
那么,熊孩子二世祖胡亥,又是怎样在摇摇欲倒的帝国大厦上,抡起了挖墙脚的铁锹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败家二世祖:胡亥是熊孩子还是杀人狂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浩大的巡行车队,来到了九原。这里是沟通首都咸阳和北方边境的军事高速公路入口,按理说上高速就是为了快点回家。但是这支散发着奇妙混合香型的队伍,却没有快马加鞭争分夺秒,反倒磨磨蹭蹭的不急着赶路。
直到一个使者带回了一个重要的消息。
扶苏死了,蒙恬下狱。
这个消息让悬着一颗心的胡亥、赵高和李斯这阴谋三人组喜出望外。
这是胡亥登基这出大戏中最大的变数。
如果赐死扶苏和蒙恬的假诏书露馅了怎么办,或者扶苏和蒙恬抗旨不尊甚至兴兵造反又怎么办?
毕竟阴谋三人组手中最大的王炸,就只有秦始皇这张其实已经不存在的招牌。
为了让自己的计谋不被识破,他们特地把车队带到九原,就是为了给扶苏和蒙恬营造一种皇帝马上就到,现在赐死你们是给父子君臣之间留一点体面的错觉。
结果就是,三人组赌赢了。秦始皇的长子,理论上的皇位第一继承人扶苏自杀了,北方军团的统帅蒙恬也被控制了。现在,是时候告诉所有人事情的真相啦!
于是三人组立即走直道返回咸阳,向天下昭告秦始皇的死讯。胡亥终于走到前台,即位为二世皇帝,赵高升任为郎中令,常居于宫中参与决策,李斯也继续做他的大秦丞相,统领朝堂。
然而看起来很乖很听话的的胡亥,一登基却立马开始了自己疯狂的败家和屠杀之路。
那么,胡亥到底是个熊孩子还是个杀人狂呢?
答,都是,也都不是。
很多人以为胡亥即位的时候的年纪很小,其实他登基的时候已经是个成年人,无论如何都够不上孩子的称呼。但是从史籍中对他的记载来看,他的确是秦始皇最宠爱的小儿子,所以亲爹要巡游天下,他申请陪伴左右,皇帝也同意了。而胡亥也不太像非常有野心的人。他常年陪伴在工作狂父亲的身边,见识过这个天下至尊之位带给秦始皇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而且胡亥对自己的能力也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才会在一开始对赵高的怂恿表示拒绝,言辞恳切,逻辑清楚,怎么看都不像熊孩子,更没有当杀人狂的潜质。
但是,被赵高忽悠上了这条不归路之后,胡亥才知道什么叫身不由己。
大哥扶苏是必须除掉的,这对于胡亥来说是第一次身不由己。可他并没有把蒙恬也一起干掉的想法,反而打算第一时间释放。
但赵高和李斯背后的文法官吏集团,是不会允许蒙恬这个军方代表有东山再起的可能的。而且,赵高还和蒙恬的弟弟,同时也是秦始皇信任的大臣蒙毅有仇,所以他一直想找个借口干掉蒙氏兄弟。
正好当时胡亥打算在天下人面前刷一波新皇帝的存在感。他带着大臣们在全国各地到处站台路演,顺着秦始皇走过的路线,从南到北又走了一圈。
不过当皇帝可是个辛苦活儿,胡亥可没有他爹秦始皇那样热爱劳动。
于是他问赵高,人这一辈子眼睛一闭一睁就过去了,成天这么累有意思吗?我现在就想感受下视听的盛宴,玩点心里喜欢的爱好,然后乐呵到死,这多好啊。
赵高一看这是个弄死蒙氏兄弟的好机会,马上说:想乐呵,得先干点脏活儿。咱们在沙丘宫的谋划,很多大臣和公子都有怀疑,而且这些公子都是陛下的哥哥,这些大臣又都是先帝选拔的重臣,我怕这帮人不服气会搞事情,尤其是蒙恬和蒙毅兄弟绝对不能留,不把这事解决了哪有心情去找乐子呢?
胡亥说,哎呀,大臣们不服气,官吏们不好管,哥哥们不省心,这可咋整?
赵高说,好办啊,我们就借机会加重法律和刑罚,一人犯法,全家领盒饭。把不听话的大臣和有威胁的宗亲都干掉,再把先帝任命的大臣都换成陛下你的亲信,这样就可以安心享受人生了!
胡亥一想有道理啊。
于是胡亥更改法律,找罪名大肆诛杀先皇的大臣和自己的兄弟,先在咸阳把十二个公子处斩并曝尸当场。又在一个叫杜的地方把十个公主处以分裂肢体的酷刑,连没有继承权的姐妹也不放过,可以说已经杀红了眼。
当时有一位公子将闾和两个兄弟,因为平日里安分守法,一时找不到罪名,就被胡亥暂时关押在宫中。
后来,胡亥也就懒得开脑洞找罪名了,直接派了个使者去对将闾说,皇帝觉得你长得就不像好人,所以犯罪该死,三个人有口难辩,只好流着泪自杀了。
被杀的这些公子里,还有一个公子高,他本想逃跑,可是又害怕自己逃亡后连累家里人,所以上书自请殉葬。
是多么恐怖的压力,才能让一个想活命的人写下求死书呢?
但是皇帝胡亥看了这封奏书很高兴,赏赐了公子高十万钱,让他给秦始皇殉葬。而同时殉葬在骊山皇陵里的,还有无数修筑陵寝的普通工匠,以及秦始皇庞大后宫里,那些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可怜嫔妃。
一轮轮的血腥屠杀之下,宗室朝不保夕,群臣闭口不言,官吏只想拿着工资混日子,而百姓更是在严刑峻法下瑟瑟发抖。
屠刀抡得飞快的胡亥终于发现,所有刺耳的声音都已消失,所有碍眼的人全都不见,所有潜在的威胁都已消灭,自己终于可以肆意挥洒青春,享受人生了。
这个时候,享受人生的硬件要跟上了。
胡亥说,先帝营造阿房宫,没完工就去世了,所以工人们又被调到骊山修皇陵。现在骊山工程已经结束,要是不把阿房宫修完,岂不是显得先帝很没面子,所以朕决定,接着修!
硬件水平上来了,软件也要有保障。
为了保卫首都,胡亥又设置了五万首都卫戍部队,由于驻军消耗巨大,就下令各地调集粮食供应。但是运输者必须自备口粮,咸阳城内三百里不许食用这份战略储备粮,违反者就要严刑重罚,让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胡亥上台不到一年,就让宗室群臣和黎民百姓深刻地感受到,血腥屠杀、恐怖高压、赋税沉重、严刑峻法的四重暴击。
在秦始皇时代就已经被折腾到透支的国力不但没有迎来休养生息的机会,胡亥的执政风格更是比他爹有过之而无不及。
已有的矛盾更加激化,盼望的改变更是无从谈起。整个天下,已经是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只差最后的火花。
那接下来又是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引燃了这团亡秦的烈火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当皇帝胡亥收起了带血的屠刀,心满意足地准备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时候。
一个来自陈县的农民工兄弟,振臂一呼,就宣告了成立刚满十年的大秦帝国集团,正式开始了破产倒闭程序。
这个人就是陈胜,相信很多走完义务教育阶段的小伙伴对于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但是大家可能不清楚,陈胜起义的时候,其实是打的秦国公子扶苏和楚国名将项燕的旗号。那么为什么他们要举着这两面大旗呢?
战国后期,楚国有句顺口溜,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哪怕楚国只剩三个氏族,也能干掉秦国。以楚人自居的陈胜,在楚国故土上打出楚国名将的旗号来反抗秦朝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但为什么还要带上扶苏的名号呢?
这件事,还得从一场恼人的大雨说起。
秦二世元年七月,一支奉命北上驻防的部队,被连日的大雨耽搁在路途中。
这支大约900人的队伍,看似普通,其实很不寻常。
因为这支国防部队,竟然都是穷苦平民组成的。
这说明整个国家动员征兵已经超出了原有的范围。连年来,强制性的征兵,加上修皇陵修长城修驰道等的繁重徭役,天下民力的透支已经达到了极限。所以这个队伍,只能是由底层的穷苦平民组成了。
而陈胜,一个看似普通却又不寻常的人,现在就困在这支900人的队伍里。
陈胜,字涉,阳城人。
很多人对他的定义,就是一个普通的泥腿子,后来逆袭当上了起义军的头子。
的确,陈胜年轻时曾给别人家当过雇工。他和一群小伙伴们一起给主人家种地,有一天休息的时候,陈胜就坐在田边和小伙伴们掏心窝子,说,哥几个以后要是发达了,可不要忘记今日的情分哦!
一起劳动的小伙伴觉得陈胜的思路很感人,都破落到给人当雇工了,还能发达到哪去,这么不切实际,还不如好好种地。
陈胜一看梦想不在一个层次上,真是聊不到一块儿去,只好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就是你们这群小家雀,哪里知道翱翔天空的大雁和天鹅有什么志向啊!
都说爱笑的女孩运气好,有梦想的男人命也不差,陈胜在被征发的队伍里大小算也个干部,是屯长,手底下管着十个人。
他和另一位屯长,同时也是自己的老乡吴广的关系很要好,现在队伍困在半路,按照二世皇帝时期的律法,耽误了行程是死罪。两人商量着,半路逃跑被抓到是死,造反失败了也是死,既然都是死,为什么不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干脆战个痛快呢?
陈胜说现在的皇帝是先皇的小儿子,原本就轮不到他,而百姓都知道长子扶苏的贤明,还有楚国将领项燕也是非常有群众基础的,不如咱们就假称是他们二人的队伍,一定能搞成!
打着秦国公子的旗号反对秦国统治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那么到底为什么举了项燕的大旗还非要带上扶苏呢,难道陈胜是扶苏的粉丝?
这里我们就必须说到扶苏的身世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因为当年被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的秦王异人,也就是扶苏的爷爷,他认的那个干妈华阳夫人,就是楚国人。而且这老太太还挺能活,据史料推测,秦始皇选媳妇儿的决策权就在华阳老太太手里。而娶个楚国人当秦始皇的王后最符合她的利益,所以如果扶苏身上真的有一半楚国血统的话,倒是可以解释为什么陈胜起义时要把他和项燕捏到一块了。
无论如何,陈胜吴广决定拼一把,他们先在一条鱼肚子里塞进“陈胜王”的字条,这个“王”字就是大王的“王”,文言文里是“称王”“做王”的意思,结果杀鱼做饭的人看到了,赶紧把这个神奇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小伙伴。
吴广又在营地边的神庙里半夜学狐狸叫,大楚要复兴,陈胜要称王。于是队伍里的人纷纷感受到了陈胜的主角光环。
舆论造势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了。吴广在队伍里的人缘一向很好,于是他就故意在带队的军官喝醉的时候挑刺,等着被惩罚,激化队伍里的矛盾,当整个队伍的愤怒已经达到临界点时,陈胜和吴广跳出来杀死军官,然后高喊,走到今天这一步,反正都是死,要死就死个痛快,那些称王拜相的人,难道就天生比我们高贵吗?
于是队伍就这样拉起来,很快从大泽乡席卷周围的地区。在攻下重镇陈县之后,陈胜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就是壮大楚国的意思。于是周边受尽暴政之苦的百姓,都杀掉秦国的郡县官吏来响应。
陈胜任命吴广为二把手,分兵几路四处攻击。一时间,关东地区反秦起义此起彼伏,吴广则率领起义军直逼关中门户函谷关。短短时间,十几年前席卷天下的秦帝国在关东的统治土崩瓦解,关中本土更是岌岌可危。但就在起义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危机却也悄然降临。
陈胜的确不是寻常人。他有贵族阶层才有的字,有和种地完全不匹配的志向,他还清楚扶苏和胡亥继承顺位的奥秘,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他并非来自底层的平民家庭,也许是个破落家族,也许是个亡国余孽。但他以张楚为国号自立为王,在当时六国旧族眼中,却完全就是个山寨版了。
陈胜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的确推翻了秦统治的正统性,却也打开了个连他自己也不曾想到的致命逻辑,既然秦的统治不是天生的,那你陈胜的统治又是凭什么呢?
所以我们看到非常搞笑的一幕就是,陈胜派出去攻略各地的将领,一到当地就单飞自立为王,很快除了陈胜这个楚王,齐王、赵王、燕王还有魏王都纷纷登场,起义军的力量看似壮大,实则已经开始分散。
不仅如此,当初那个说发达了不要忘记彼此的那个陈胜也消失了。
陈胜称王后,还真有个当年一起种地的小伙伴来投奔他,结果在王宫门口被拦着不让进,靠着大嗓门喊陈胜的名字才进去的。结果进去之后,各种没礼貌素质低不说,还到处和人说陈胜当年没发达时候的怂样子,于是被陈胜给宰了。
这下子,围拢在陈胜身边的老朋友老战友纷纷离他而去,所以陈胜的队伍越来越大,但人心越来越散,控制力越来越弱,看似形势一片大好的反秦战争,其实危机四伏。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起义军在东边闹得这么欢,当年横扫天下的秦军,却为何毫无反应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建立的张楚政权四处出击,起义军的人数规模和控制范围迅速扩大,之后短短几个月里,齐国、赵国、魏国、燕国纷纷复国成功。刚刚统一的天下似乎一夜间回到了秦始皇统一前的状态。
关东虽然很热闹,不过按理说秦人也没在怕的,《史记•张仪列传》里说秦军打仗的时候,一个个脱掉盔甲光着膀子就往上冲,在战场上左手拎着滴血的人头,右手夹着抓到的俘虏,还不忘追杀六国的军队。
战国末期的学术大师荀子还搞了个诸侯国精锐部队战斗力排行榜,秦军毫无争议的名列榜首。
既然秦军这么能打,怎么就眼睁睁的看着六国这群手下败将在东边闹得风声水起,却没有任何反应呢?
首先大家对于这段历史还是有一些误解。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记载中,有两个信息点一直让研究者很头疼,一是史料中关于数字的准确性,二是关于战争的记载。
因为写历史的是一群文科生,本身就缺乏严谨的数据思维,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史料数据是夸张的,或者只是一个概数。比如,我们读《三国志·吴主传》看到赤壁之战前,曹操写给孙权的威胁信里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张嘴就是老子带着八十万水军来砍你啦,快点叫爸爸!其实赤壁之战中整个曹军的兵力加起来顶天二十万,水军不过三五万罢了,结果曹丞相一开口就乘了个十倍,妥妥的标题党。
而关于战争记载这方面,由于中国古代战争的指导思想是重战略,轻战术,对于战斗的环境、过程和细节的记载,有时候全文加起来还没有一个标题长,至于军队的具体建制、装备和战术等基本都是略过,全靠脑补。
所以我们看到的关于秦军干掉了一百五十万六国军队的记载,其实是有水分的。而且就算秦军的战斗力再彪悍,动员也是需要时间的。
当时大秦的武装力量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驻防郡县的守备军团,数量虽多但分布分散且忠诚度堪忧,在关东各地风起云涌的反秦起义中要么被各个击破,要么干脆直接加入了起义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部分是拱卫咸阳的首都卫戍军团,是精锐中的精锐,高手里的高手,但主要任务是保卫皇帝,不能出关作战。
第三部分是驻守岭南的南部军团,人数约五十万,可惜陈胜建立的张楚政权刚好横在关中和岭南地区之间,这支部队根本指望不上。
第四部分是守卫长城的北方军团,总数约三十万,建制完整、装备精良、机动性强,如果第一时间调回国内参与平叛,绝对是最佳的选择。
可惜就这个唯一的机会还让皇帝自己给耽误了。
其实在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一个月后,就有使者向中央政府报告了关东发生叛乱的消息。
但是刚把哥哥姐姐大臣官吏都摆平,正准备全情投入到人生享乐中的胡亥竟然不相信也不同意这种说法,所以就把上报消息的人都杀了。
于是大家都不敢说真话,只好说在二世皇帝的英明领导下,法制严明,百姓富足,哪里有什么叛乱呢,不过是几个盗贼罢了,小事情,小事情嘛!
既然都没有叛乱,所以也就不需要平定,于是整个秦国的军事体系也就完全没有开始动员的准备。
然而此时陈胜已经派吴广包围了函谷关外的重镇荥阳,又派另一支部队绕过荥阳攻破函谷关,成功突入到了咸阳附近。几十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家门口,秦二世的太平迷梦这才惊醒,苍了个天,护驾,赶紧找人来护驾啊!
这时候,他却发现了一个非常悲催的现实。
来不及了。
由于他的天真耽误了动员时间,现在能来护驾的军队还在北方没出发,这远水救不了近火可怎么办?
正当整个朝堂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个人站出来说,敌人已经近在眼前,现在想调动各地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不过工地现场有几十万劳工,组织性高纪律性强,吃苦耐劳体格健壮,而且他们终日劳作看不到希望,如果能赦免他们,编成军队,保证能打退叛军。
出主意的是少府章邯,少府是皇室管理私人财务和生活事务的官员。章邯是从骊山皇陵工地现场紧急返回来参加这次国防会议的,作为工地监工的他自然了解这几十万劳工的情况,所以才提出了这个救命的主意。
于是秦二世宣布大赦天下,任命章邯为将,带着几十万劳工军团踏上了战场。
当农民军遇上了劳工团,才明白了什么叫咱们工人有力量,农民军被这群重获自由,又希望立功拿赏的劳工军团打得抱头鼠窜,秦军终于收复了函谷关,解除了关中本土的威胁。
此时南部军团依然处于呼叫不在服务区的失联状态,首都卫戍部队重担在身不能调动,北部军团虽然已经开拔,抵达还需要时间。
劳工军团毕竟是临时拼凑,不能每次都指望他们超常发挥,所以秦军紧急战略总动员,各地后备军团不断集结,章邯则一边和起义军隔着函谷关对峙,一边整军备战。
公元前208年十一月,在经过了两个月的调整和补充后,章邯率秦军主力东出函谷关,谁都没想到,这位算账一级棒的皇室管家,拎起刀来打仗竟然也是个超级名将。
章邯先是迅速击溃阻挡在正面的农民军,解除了吴广大军对荥阳长达四个月的包围,进攻关中的农民军几乎全军覆没,包括吴广在内的起义军一线将领,纷纷阵亡,吴广还是被一个手下杀死的。
一个月后,章邯攻破张楚首都陈县,楚王陈胜被自己的车夫出卖杀死,立国仅仅半年的张楚政权灰飞烟灭。
再然后章邯又包围刚刚复国的魏国,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击溃齐楚的援军,齐王当场阵亡,魏王被逼自杀。
三个月后,章邯又大败楚军,在定陶杀楚国名将项梁,就是霸王项羽的叔叔,整个黄河以南的叛乱几乎被章邯一人所平定。
这时候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率军北上,和北部军团的将领王离,也就是王翦的孙子,会师河北,大败赵国和齐国的联军。章邯乘胜攻陷了赵国旧国都邯郸,逼得赵国君臣连夜打包逃亡,结果没跑多远又被章邯和王离的联军团团包围,不得不向各国紧急求援。
然而,就在平叛战争形势一片大好,大秦帝国眼看就要成功续命的关键时刻,后方朝堂上却传来的一个消息,让决战前的章邯感到了莫名的不安,到底是什么消息呢?这个消息又对秦末的乱世风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当章邯率领劳工军团横扫魏楚,名将王离又重创燕赵,整个战局的优势都倒向秦国时,大秦的朝堂上却发生了一场地震。
大秦丞相,沙丘之谋中将胡亥推上皇位的李斯,被另一位阴谋的参与者赵高给干掉了。
这就奇怪了,这场权利的游戏中,李斯、赵高、胡亥的铁三角,是怎么解体的呢?
当章邯带着劳工军团将几十万农民军击退,解除了首都的危机之后,朝堂上马上开始反思了,谁该为这次危机负责,以及怎样解决帝国境内的叛乱。
作为大秦的丞相,整个行政机构的最高负责人,此次被叛军打到家门口,李斯肯定难辞其咎。
所以在事后的追责中,许多人的攻击火力都指向了李斯。而其中最大的实锤,就是李斯的儿子李由,作为三川郡的最高长官明明守土有责,却被吴广的部队围困在荥阳四个月毫无作为,才导致了农民军有机会突破函谷关攻击咸阳,这个失职之罪是跑不了。
而由于陈胜吴广是楚人,还打了“张楚”的旗号,偏偏李斯父子也出身楚国,把这两个信息联系起来就有意思了。
失职还只是能力问题,但若是勾结叛军故意放水,那就是忠诚问题了。
这个时候的李斯还保留政治家基本的底线,他和朝臣们首先反思检讨,从始皇帝后期到如今的施政,向二世皇帝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那就是停办超级工程,恢复透支的民力,宽减严刑峻法,挽回失去的民心,老百姓只要有活路,就不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造反了。
二世皇帝胡亥从来就不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追求的人,父亲秦始皇苦逼的加班生涯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工作有什么成就感可言,享乐才是最重要的好吗!尤其是被几十万叛军给吓了一次,让这个二十出头的青年更是感到了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无常,他决定要抓紧一切时间享受人生。
所以他完全无法接受李斯上书里说的,要求他像上古的圣君尧舜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别玩了。胡亥说,像尧舜禹那样住破屋子穿破衣服,为了治理天下累得要死,这是当君王还是当奴隶啊,我就想享受天下的供养,不想为天下受罪,难道不可以吗?你身居政府的高位,却搞得盗贼四起,这事你又怎么解释啊?
李斯当时已经七十多岁,按理说是胡亥的爷爷辈儿了。
但七十多岁的李斯严格律己,锐意进取,反倒是二十多岁的胡亥却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追求享乐,自暴自弃。
两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代沟,而且三观不同,风格迥异,完全鸡同鸭讲。
但皇帝胡亥的最后一句话李斯还是听懂了——你身居高位却搞得盗贼四起,你说你还想好不?
李斯感到了事情不妙,从政治家李斯一秒切换为政客李斯,提笔写下了《奏请二世行督责书》,李斯在里面逻辑清晰,文笔优美地说明了一个观点:对,皇帝就是应该纵情享受,不然不就成了百姓的奴仆,而不是奴役天下的主人了吗,所以皇帝陛下您就尽情地玩,至于有百姓造反,官员反抗,这很好解决,百姓有力气造反,说明他们还有闲工夫,所以我们就加重他们的赋税和劳役,这样他们就没力气造反了,官员有反抗,说明法律还是太宽松,我们就进一步严格法律,犯一丁点罪就全家弄死绝不赦免,这样他们就没胆量来反抗了,这样国家富强,法律严明,主上安逸,天下也就太平了啊!
这番话真是无耻至极,节操碎满地,但皇帝听了很满意,李斯凭这篇文字重新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只是他也掐死了大秦最后一丝自救的机会。
于是皇帝胡亥心满意足地一头钻进深宫里去玩了,李斯为首的朝臣只能通过郎中令赵高和皇帝沟通。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籍和影视作品中,都将赵高描绘成一个阴险毒辣的死太监,这里阴险毒辣是没问题,但是死太监就未必了。
首先,赵高是有女儿的,太监认个干儿子来继承香火倒是说得过去,但没有认个女儿再嫁人的道理。
其次,东汉以前的史书里从来都没说过赵高是太监,只不过后来有了汉末、唐末、明末的太监乱政之后,文人出于宦官乱国的恶劣印象,才把祸乱秦朝的赵高打发到太监的圈子里去了。
最后,赵高不是只会阴谋诡计大字不识的文盲,更不是尖着嗓子说话身体羸弱的麻杆。赵高是因为书法、文采和法律业务精通而进入政府的高层,秦始皇将小篆体作为通行全国的正规字体,而秦政府公布的三本标准字体教材中,一篇是李斯所做,另一篇就是赵高所做。李斯的文采和书法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而和李斯并列的赵高,可以想象文字水平自然也不差。沙丘之谋前,赵高担任中车府令,相当于皇帝的车队长,甚至要亲自为皇帝驾车并承担保卫工作,完全就是超级司机兼大内高手。
不过赵高和李斯最大的不同,就是李斯只想保住自己现有的权位,而赵高却要争夺更多的东西,权力的蛋糕就这么大,想要吃到最大的一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别人都赶下桌。于是他故意找到李斯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应该多向皇帝提些好的建议才是啊。
李斯说,我也想啊,可皇帝深居宫中也不出来办公啊,我想说也没机会啊。
赵高说,好办,等皇帝有空了,我给你制造说话的机会。
于是赵高就专门找胡亥正玩到兴头上的时候让李斯来提意见,把胡亥弄得非常扫兴,他再趁机说李斯的坏话。
李斯得到消息之后联合朝臣要求皇帝杀掉赵高,而胡亥最终却选择了和自己更亲近的赵高,把上书的朝臣全都交给赵高来审问。虽然李斯在狱中一再为自己辩护,不过赵高可不跟他啰嗦这些,你说的再好我还是得弄死你。可怜的李斯以谋反罪被灭三族,更是一次性把秦代酷刑享受了个遍,这份致命套餐里包含五个项目,黥、劓、刖、宫、大辟,就是先在脸上刺字,然后割掉鼻子,再砍去你的双腿,把你变成太监,最后再拦腰斩成两段。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挂,赵高继任为丞相。而这个时候的章邯正在准备对项梁的反击。
要知道李斯曾经也是骊山皇陵工程的总负责人,而少府章邯恰好是工程的现场总指挥,这两人原本工作上的上下关系,后来更是一内一外互相配合的将相组合,这个时候李斯的垮台极大地影响了章邯在朝中的处境。虽然后来章邯打败项梁,平定了黄河以南的叛乱,但赵高会怎么处理自己这个李斯的马仔呢,章邯心里并没有底,如果能一路胜利下去,应该还有安度余生的希望吧?
所以章邯选择了和北部军团汇合,围攻赵国,玩的还是围点打援的老套路,各国援军要是来了,秦军就做好决战的准备,一举扫平各国叛军。援军要是不来,先拿下赵国,再一个个把其他人搞定,到时候叛乱平定,大秦无敌的神话还将延续,章邯自然也将作为一代名将,留名青史,获得无上的荣光。
可惜,他选好的战场,是巨鹿,他对面的对手,叫项羽。
这场决定天下走势的战斗,到底是怎样的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刘项原来不读书:真学渣还是假学霸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当章邯带着四十万秦军准备在巨鹿一口气干掉六国叛军,还大秦一个朗朗乾坤的时候,很不幸,他遇上了一个所有人在战场上都不想遇到的人——项羽,也就是后来的西楚霸王。
为什么说谁都不想在战场上遇到项羽呢,因为太能打了。
一提到项羽,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力能扛鼎的恐怖武力和见谁灭谁的逆天战绩,但他的战神之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是天赋还是后天努力?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这名字是不是很熟悉?陈胜吴广起义打的旗号之一就是项燕。楚国灭亡后小项羽跟着叔叔项梁一起仗剑走天下。虽然居住地变换得勤了一点,但孩子的基础教育还是不能耽误的。刚开始项梁教项羽读书识字,项羽学不进去,项梁就教他击剑搏斗,结果项羽又不想学。
项梁就怒了,说你文也不学武也不学,到底闹哪样?
项羽却说,读书识字不过就是用来记个人名,学剑术最多也就干掉个把人,我要学,就学能一次干掉一万人的技巧。
项梁听完觉得这孩子有想法啊,于是就开始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地学了个大概,然后又学不进去了。这回叔叔项梁情绪很稳定,再也不发表任何意见了,直接放弃治疗。
后来秦始皇巡行天下时路过会稽,项梁带着项羽去看热闹,结果项羽看到皇帝的车驾排场后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意思就是这个皇帝也可以换我来做做嘛!吓得项梁赶紧捂住了他的嘴巴,别胡说,想给全家惹麻烦吗!虽然项梁不让项羽乱说话,但心里却隐隐认识到了,这个侄子的确不是一般品种。
而项羽虽然武功和兵法都没咋好好学,但架不住个人天赋太好,身高八尺,也就是将近一米九的大个子,而且力气又大,随便练练就打遍江东无敌手了。
陈胜起义后,各地的反秦斗争此起彼伏。项羽所在的会稽县太守也想扯旗造反,于是就找在当地很有威望的项梁商量说,我有个计划,准备起兵反秦,带着你一起干如何?
项梁说太好了,我也有个造反的计划,只不过这个计划里没有你。于是让项羽把太守宰了,项羽毫不客气,拿着太守的人头和印玺,就在太守府里大开杀戒,凭一己之力控制了局面,正式建立起反秦起义的队伍,楚国故土上的反秦战士也纷纷汇聚到项梁和项羽叔侄的麾下,其中有两个大家的熟人,一个是项羽日后最大的谋主范增,另一个则是项羽一生的死敌,刘邦。
陈胜建立的张楚政权灭亡后,范增提议应该立楚国的后人为王。于是项梁就辗转找到了已故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他为楚王,仍然叫楚怀王。
当然这个楚王只是个用来当旗号的吉祥物,项梁把他远远地打发到后方去蹲着,楚国的军政大权依然掌握在项梁的手中。然后楚军兵分两路,主力由项梁带领进攻章邯的部队,另一路由项羽和刘邦带领,负责阻截秦军的增援。
结果两路楚军都取得了不小的战果,项梁击败章邯,使这位大秦最后的名将尝到了出关后的第一次战败,而刘邦和项羽这对大叔加小鲜肉组合也配合默契,成功阻击了秦军,并且斩杀了大秦三川郡最高长官,就是李斯的儿子李由。
但章邯很快又获得了兵力支援,趁项梁得胜后的松懈,率军突袭,大败楚军,项梁也战死在当场。刘邦和项羽见主力已经覆灭,只好率军撤退,章邯一鼓作气,率军北上,和王离率领的北方军团汇合,准备一起围攻赵国。
本来的吉祥物楚怀王这时候走到了前台,收编了项羽的部队,掌握了楚国的最高权力。为了解救被秦军包围的赵国,扭转目前战争的不利局势,楚怀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救赵,一路向西去攻击秦国本土,希望能分散秦军的注意力。秦军的战斗力大家心里都有数,北上救赵,秦军好歹算客场作战,楚军还能搏一搏,而进攻关中,除了要承受秦军恐怖的战斗力,还得面对他们主场强大的防御体系,实在是条送死的路,所以大家都愿意北上,不愿意西行。
当然有一个人例外,就是项羽。项梁死在秦军手上,叔叔的仇必须得报,加上他又对自己的战斗力非常有信心,所以全场就他一个人举手表示愿意去。
项羽愿意去,楚怀王可不愿意。好不容易才从项氏家族手中夺回权力,怎么可能再给项羽壮大势力的机会,所以楚怀王派刘邦率军西征,并且和天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然后任命另一名武将宋义为首,项羽为二把手,范增为三把手,率军北上救赵。
不过对项羽来说倒也没太大区别,反正到哪都是打秦军,他没意见。
然而,主将宋义率军走到安阳,也就是今山东曹县附近,忽然不走了,在这一蹲就是四十六天。这让一门心思打秦军的项羽很抓狂,他找到宋义说,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巨鹿,停在这算什么情况,现在要是快速渡河出击,和赵军内外夹击,一定能打败秦军的!
宋义却坚持要等到秦赵拼个鱼死网破再冲上去捡便宜。项羽怒了,我想打秦军你不让,那我就只好打你了!于是他就把宋义给干掉了,然后率领部队奔赴巨鹿。
当时巨鹿战场的态势对关东联军很不利。秦将王离负责围城,章邯提供粮食和后勤保障,赵国君臣和残余部队被围在城中苦苦支撑,一旦巨鹿城破,赵国被一网打尽不说,秦军更可以顺势席卷燕国和齐国,到时候整个黄河以北都将重归秦朝的控制。然而这时候各诸侯国的援军却蹲在战场边缘,和秦军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主动上去帮赵国解围,
他们怂,项羽可不怂。
他先派少量部队渡河截断了章邯军和王离军之间的后勤通道,然后全军迅速过河,过河后又命令士兵凿沉了渡河的船只,打碎了做饭的锅碗瓢盆,只保留了三天的干粮在身上。然后项羽告诉士兵们,现在回是回不去了,粮食也就这么一丢丢,想要有饭吃,秦军大营里多得是。打赢了,有饭吃,打输了,你以后就再也不用吃饭了,这就是成语“破釜沉舟”的由来。
事实证明,对饥饿的恐惧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楚军士兵在打败秦军才有饭吃的感召和刺激下,向章邯的部队发起了疯狂的进攻,九战九胜,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眼看粮食已经到手,吃饭胜利在望,项羽又说,想吃得踏实,还得把北边的秦军干掉,因为现在轮到他们没饭吃了,一定会来抢我们的饭吃。
于是,对好好吃饭的向往又压倒了战场厮杀的恐惧,楚军士兵向断粮的王离部队发起了神勇的冲锋,个个以一当十,秦军无法招架,这时候,原本蹲在旁边观望的诸侯联军终于也坐不住了,纷纷跳下场来痛打落水狗,秦帝国最精锐的长城军团全军覆没,主将王离被俘,两个副将战死。此战后项羽的威望大增,各路诸侯全都听命于他的指挥。
败退的章邯收拢败兵,又和项羽相持了很久。但上天也不愿意再给大秦翻身的机会,这时候秦国的内部出了个大乱子,赵高干掉李斯当了丞相,章邯怕自己也要被清算,于是就带兵投降了项羽。
然而项羽怕投降的秦军搞事情,留下章邯之后,却坑杀了他手下的二十万秦军。至此,大秦最后的机动部队覆灭,项羽带着联军杀向关中,准备完成灭秦的最后一击。
可这时候前方传来的一个消息让他傻了眼,刘邦竟然先一步打进了关中,成为了灭亡秦朝的第一人,占据了大秦的首都和财富,还派人封锁了函谷关,阻挡别人入关。
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以他决定请刘邦吃顿饭,在饭桌上好好和他唠一唠这个问题。那么,这顿饭吃的结果如何,饭桌上又吃了点什么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鸿门宴的故事我们都熟悉,这个史上著名饭局的主人自然是巨鹿大战中胜利的项羽,而被逼着来赶饭局的客人,就是比项羽早一步进入关中,还想把他拦在门外的刘邦同学。
那么刘邦为什么非要去吃这顿饭呢,这个饭局又是怎么攒起来的呢?
说起刘邦大家都不会陌生,各种小说电影电视剧里他和项羽总是捆绑出现,其大龄创业草根逆袭的故事许多人也耳熟能详。
刘邦本名刘季,就是刘老三的意思,听名字就知道出身很一般,他混出名堂后,才改名叫刘邦。刘邦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种地,成天吊儿郎当,不过为人豁达,交际广泛,所以就被任命为泗水亭长,类似社区居委会主任,官儿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刘邦的个人生活更是惨得可以,四十多岁才娶上媳妇,基本上可以算是个颓废中年油腻大叔了。
不过刘邦运气不错,反秦起义爆发后,他加入项梁领导的楚军,和项羽一起合作打秦军,连战连胜。后来项梁战死,楚怀王执政,为了打压项氏一族,楚怀王把西征关中的任务交给了刘邦,而让项羽北上去救赵国,还和天下约定,谁先打下关中,谁就能当关中的王。
刘邦一路西行,屡战屡胜,撕开了关中南边的口子,而项羽这边也很顺利,连秦国最后的名将章邯都投入了他的麾下,项羽的几十万部队也即将杀向函谷关,这时候是个人就能看出来大秦要完,唯一的悬念不过是谁先到关中。
这里不得不说刘邦的运气是真好,这个关键的档口,又有人给他加了把助攻,这个人就是赵高。眼看大秦要完,为了给自己找退路,赵高把胡亥给杀了,本想自己篡位,可惜朝臣不支持,他只能迎立了公子子婴,并且取消了皇帝的称号,依旧称秦王。
同时,赵高又派人和刘邦谈判,想要投降,共同瓜分关中,结果没谈完赵高也被新上任的秦王子婴干掉了,于是刘邦趁势攻陷了咸阳,统一不过15年的大秦就此灭亡,秦朝的最后一个王子婴在位仅46天。刘邦成为了灭秦的第一人,按照楚怀王的约定,他就是关中新的王,这么大的好处落在自己头上,刘邦很开心,所以他先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严苛的秦法,赢得了民心,又封锁函谷关,谢绝一切外来访客,准备好好经营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可惜他忘了,函谷关外等着的那个人是项羽,而且后面还跟着四十万想要分一杯羹的诸侯联军。
在关中吃了闭门羹的项羽此时进入暴走状态,你刘邦是什么东西,不过是运气好才抢在我前面,现在竟然还敢吃独食?于是项羽带兵攻破函谷关后直接向刘邦杀来。刘邦一看傻眼了,敌强我弱明显打不过啊,赶紧认怂,幸亏项羽的另一个叔叔项伯和刘邦手下的张良很要好,才给刘邦争取了一个当面向项羽解释的机会,所以鸿门宴这个饭局就这么攒起来了,这也是关系刘邦生死存亡的一次饭局,这顿饭吃不好,明天项羽就打到家门口了,所以刘邦不去也得去。
那么,这场震惊古今的鸿门宴上都上了什么菜,宾客又吃得欢不欢呢?
先秦时代的餐桌上,韭菜、芹菜、芥菜、白菜、秋葵等蔬菜都很常见,不过炒菜技术要到宋朝才发明,这个时候的蔬菜无非就是清蒸和乱炖。肉类的话,牛肉、羊肉、猪肉、狗肉、鱼肉甚至鱼子酱都能吃到,当然烹饪手段同样匮乏,无非生吃、乱炖还有烧烤。鸿门宴本身就是行军途中的临时宴会,一群舞刀弄枪的老爷们喝酒撸串才是最应景的。《史记》里唯一明确记载的食物,就是项羽赏给刘邦手下樊哙一根“彘肩”,就是一整根没切开的猪肘子,从这食材的形状来看,用来烧烤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吃烧烤本来是件畅快的事,来点儿小酒更适合敞开心扉吹牛打屁聊人生,但宴会上的几个人这时候到底在想什么呢?心里的小九九适合敞开吗?
饭局的主人项羽其实并不关心刘邦能给出什么解释,关键要看刘邦能做出多少让步。
饭局的主陪项伯收了不少好处,作为这个饭局的提议人,他要努力促成刘邦和项羽的和解。
饭局的另一个陪客范增觉得刘邦是个留不得的祸害,一早就和项羽约定好暗号要干掉刘邦。
饭局的客人刘邦唯一的目的就是活下来,所以态度恭顺,已经准备好了全盘退让,力求能打动项羽,避免被他干掉。
最后是伺候局的张良和樊哙,他们唯一的想法是帮着刘邦把这个饭局糊弄过去,避免整个团队的灭顶之灾。
鸿门宴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就是刘邦通过全面的退让和臣服留下了自己一条小命,项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盟主地位和关中地区控制权,所以对范增屡屡暗示他干掉刘邦的举动无动于衷,最后让刘邦借上厕所尿遁,躲过了这次危机。
后世很多人都替项羽惋惜,认为如果当时一刀把刘邦杀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楚汉争霸,那么项羽真的是因为脑子进水和感情用事才放过刘邦的吗?
并不是,这其实是项羽综合考量和深思熟虑的结果。
首先,项羽该不该杀刘邦?
《史记》里描绘鸿门宴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也就是项羽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二等座是范增,三等座是刘邦,而张良只是个伺候局的。刘邦肯接受这种座位安排,就证明他承认项羽的联军盟主地位,甘愿以下属自居。联系到后来刘邦拱手让出关中的控制权,还把自己的兵力裁撤到三万,接受项羽不公平的分封,就说明了刘邦已经表示全面的臣服,而项羽也就失去了杀刘邦的理由。
其次,项羽想不想杀刘邦?
如果说一开始刘邦想吃独食的举动让项羽动了杀心,但随着刘邦的退让,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了你死我活的矛盾。而且刘邦和项羽在之前的合作中一直很愉快,是一起砍过人屠过城的战友,更在楚怀王面前约为兄弟,刘邦比项羽大两轮,而且社交能力一流,二十出头的项羽很可能对这个大哥印象还是不错的,再结合项羽“妇人之仁”的性格特点,他内心应该是不想杀刘邦的,所以他才会对范增的暗示视而不见。
最后,项羽能不能杀刘邦?
项羽身后带着四十万人不假,不过这是巨鹿之战后归到项羽麾下的诸侯联合部队,项羽的本部其实只有最开始楚怀王派来的五万人。当刘邦想独吞关中时,各路诸侯和项羽利益一致,当然愿意跟着项羽来打刘邦,但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其他诸侯并没有和刘邦火并的必要,如果项羽强行对刘邦这个灭秦战争中的有功之人,而且还是对他臣服的人动手,别的诸侯还能跟着你混吗?再说,灭秦之后,项羽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刘邦,而是以楚怀王为首的六国旧贵族,所以这时候同样出身平民且靠军功起家的刘邦对项羽来说不但不是敌人,反而是可以联合的盟友。
这才是鸿门宴上项羽装傻不杀刘邦的原因。
鸿门宴后,刘邦的心情很纠结,一方面自己成为了项羽的臣属,丧失了富庶的关中,失去了大量的军队,简直是惨得没边,另一方面虽然对此心有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强大的项羽。不过很快,一个人来到他身边,改变了他的困境,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大家好,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
鸿门宴后项羽成为了左右天下局势的男人。他先是屠戮咸阳,杀光投降的秦国宗室,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主持天下分封,把他看不爽的人都封得远远儿的,刘邦就被封为汉王,打发到了偏远的巴蜀和汉中,而富庶的关中被封给了章邯为首的三个秦朝降将,死死堵住了刘邦向东发展的可能,这个时候的刘邦成天生气骂娘却毫无办法,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才改变他的困境,这个人就是被后世称为“兵仙”的韩信。
那么韩信是从哪来的,他又是怎么帮刘邦扭转败局的呢?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养活不了自己只能四处蹭饭,最窘迫的时候接受过河边老大娘送的饭,也忍受过年轻小屠户的胯下之辱。后来韩信加入了项梁的部队,当了好几年项羽的执戟郎中,就是项羽的贴身警卫员兼对外仪仗队,可是始终得不到重用,于是鸿门宴后韩信就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
但到了刘邦团队后,韩信一开始干的依然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于是他心灰意冷想离开,但刘邦手下的重臣萧何却了解他的才华,连夜追回了辞职的韩信,还说服刘邦拜他为大将,统领汉军突破项羽设下的封锁线,重新夺回关中之地。
终于来到了能发挥才华的位置,韩信马上开始了让人赞叹的表演。
当初项羽全凭个人主观意见分封诸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后来他又杀死了楚怀王,这一下子就激起了诸侯们的反抗。
公元前206年8月,齐国和赵国公开叛乱,项羽带兵前往平定,这给了刘邦机会。于是在韩信的谋划下,汉军发动了北上夺取关中的战役。
从刘邦封地到关中有五条路线,章邯判断汉军最可能走的就是子午道这条路,结果韩信果然派兵大张旗鼓走这边,而当章邯把部队都调过来的时候,汉军的主力却走了另一条路陈仓道,声东击西的韩信大破章邯,夺取了关中。这是韩信在战场上第一次绽放出名将的光芒,后来的元曲里也将这段历史传唱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桥段。
重新占据了关中后,刘邦觉得韩信的确不错,但还是自己上更靠谱,就将韩信留在后方,自己联合诸侯组成了反楚联军,趁项羽率主力深陷齐国战场的时候,一举攻陷了他的大本营彭城。
攻下彭城的刘邦志得意满,收拾金银珠宝和美女,举杯欢庆胜利,却没想到项羽率三万精锐突然杀回来,几十万联军瞬间土崩瓦解,刘邦夺路而逃,幸亏韩信在后方收拾残兵败将才顶住了楚军的进攻。
风吹墙头草,原本和刘邦联合对抗项羽的各路诸侯又都站到了项羽一边,刘邦成了那个被群殴的人。
局势万分危急的时候,韩信再次力挽狂澜,先是出兵干掉了叛逃的魏国,然后击破了北边的代国,收拢了大量的敌军精锐,可是就在他准备继续攻略赵国和燕国时,正面战场的刘邦却先顶不住了,就把韩信的主力给调到正面去防守项羽,只留下一群挑剩下的老弱病残来完成剩下的征途。
毕竟是领导的命令,韩信能怎么办,只好硬撑。他重新招募部队,带着这支几万人的杂牌军边走边训练,继续进攻赵国,敌军几十万,自己手里只有几万新兵蛋子,这时候就体现出韩信“兵仙”的才华了。他先是带着部队背靠河水列阵,对面的赵军一看,哟,就这么几口人,还背靠河水把自己退路都断了,还等什么,上去揍啊!于是倾巢出动准备拿下韩信。
却没想到韩信背水列阵是有目的的,一是防止敌人从背后攻上来,弱化对方人数上的优势,二是利用绝境激发士兵的斗志,让他们能奋力一搏,赵军这下还真是一时半会儿打不过来了。
这时候,韩信提前埋伏好的一只骑兵悄无声息地溜到赵军的军营里,把赵军的旗帜都拔掉,换上了汉军的旗子,结果赵国部队回头一看,我的天,老家都没了,还打个啥劲儿啊,结果韩信以少胜多,灭亡了赵国。
之后韩信又降服燕国,军队像滚雪球一样扩展起来。
然而这时候,在正面战场被项羽打得全军覆没的刘邦,居然冒充使者冲进韩信的大营,趁着韩信没起床拿了印信兵符,又一次把韩信手下的主力给调走去防守项羽,给他留下一群老弱病残让他去攻打齐国。
历史总在重演,韩信好像都习惯了这种从头再来的套路,他又招募新兵,组织训练,然后带着这群菜鸟平定了整个齐国,还顺手击败了项羽派来的十几万援军,他也凭借这份战功,被刘邦封为齐王,而韩信的军队再次扩大到一定的规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猜到了,第N次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的刘邦又派人把韩信的精锐调走了。
这就奇怪了,每次韩信把部队带出来,刘邦就像去提款机取钱一样把主力提走,然后等韩信重新攒好一波部队,刘邦就又来了。
这周而复始的重演,是刘邦故意针对韩信吗?并不是。
韩信从出道以来,每战必胜,而且更牛的是把从零开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什么的当家常便饭,不管给他一群什么选手都能包打全场,超额完成任务,不但分担了正面战场的压力,还对项羽形成了侧翼包围,这样的手下谁不喜欢啊。
可此时的韩信,已经成为了楚汉争霸格局中举足轻重的第三个巨头,因为实在是太重要了,他的身份也已经从单纯的刘邦下属,逐渐上升为团队的合伙人,对于这样一个手下,又有哪个领导能真正放下心来呢?
项羽也曾派人怂恿韩信自立,提议汉楚齐三分天下。韩信手下谋士也和他说,您现在功劳太大,不管待在刘邦手下还是项羽手下都没好下场,只有自立门户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提议很让人心动,但韩信想想刘邦对自己的善待和重用,还是拒绝了,这也注定了他后来的人生悲剧。
那么,韩信为什么不背叛刘邦自立呢?
第一是性格原因,韩信是个重感情的人,当初给他送饭的老大娘他百倍的报答,这是知恩图报,当初让他钻裤裆的人他却任命为官,这是以德报怨。如此性格温和的人,连伤害过自己的人都能温柔对待,何况刘邦这种又是升职加薪给机会,又是嘘寒问暖唠家常的老板呢?
第二是思维惯性,当时人们心目中统一集权的概念还很模糊,韩信的思路还停留在列国并存的时代,觉得自己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战争结束之后混个王来当很合理,刘邦按理说也不至于对自己下手。
韩信最让后人感到惋惜的就是,为人臣子却功高震主,手握重兵又无心自立,明知有危机却只会自我安慰,机会在眼前却纠结于过往的恩情,战场上智计百出杀伐果断,在政治舞台上却是个单纯的小学生。
楚汉争雄的三巨头里,刘邦是老江湖,韩信是滥好人,项羽是熊孩子。在决定天下的走势和个人的命运最后决战里,熊孩子项羽输了,上演了霸王别姬的悲情一幕。
那么他又是败在哪儿呢,为什么刘邦可以N次从头再来,项羽却无法东山再起呢?
白眼观天,口吐象牙,我是坐井里说的王老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下一期再揭晓。
“阅聆·R&L”是由杭州图书馆编辑与出版部推出的一份图文并茂、声乐悠扬的文学杂志。在这里,我们将文字用图片形象化,将作品用声音立体化。你可以快乐阅读,也可以微笑聆听。
本期内容由浙江华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华云文化)友情提供。华云文化是国内领先的泛娱乐文化内容运营商,“杭州民间阅读联盟”成员。源于国内IP巨头阅文集团、华数传媒,专注于版权生产和版权运营,在文化娱乐的原创内容领域深耕和发展,逐步建立“以精品IP为核心,以版权经纪为驱动”的内容生态体系,旗下已签约百余位国内优秀的传统作家、网络文学作家和文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
华云文化品牌矩阵“文化咖”,依托新媒体平台,聚大咖声量,创新推出新媒体平台大型文化访谈栏目“文化咖微课堂”,已举办超过200多场读书推广活动,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