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做有温度的教育

走向最后一公里

赵丹彤

做有温度的教育

2023

教育叙事精选集
学生发展处

第14期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方向,需有技术,尊重规律,注重方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追求,需有艺术,德润人心,水过无痕。新时代需要大德育,新时代呼唤大先生。立德树人,龙外人有自己的表达,那就是做有温度的德育,以耐心、爱心、慧心激发温度、深度、厚度,启迪智慧,润泽心灵。

写在前面

03

寻梦而行 一路追光

宋咚雨

走向最后一公里

“老师,我被人骂是六类的。那人说我在浪费深户学生的资源。”
“谁?!”我拍案而起。垂头丧气的话,如一根针,深深刺进我的内心。“凭什么欺负我的孩子!”我歇斯底里。

我终于要面对这个最揪心的难题——我带的,这个年级唯一由六类学生组成的“城中村”班,被歧视了。
我今天非得带着孩子去算账!
正课间操,全校站满了跳绳的孩子,我顾不得来回抽打的绳子,冲到孩子堆,把那个欺负人的拎了出来。
我气得双手直抖,劈头盖脸地把他一顿训斥。操场的广播里,穿透着我犀利的道德谴责:“别以为你是深户就了不起!”。
“孩子,咱不怕他!咱们比成绩,让他等着瞧!”我护着他的肩走了。
我得到了什么呢?那些人再也不敢欺负“大姐大”的人。我失去了什么呢?当时在场的所有孩子都记下了这件事。

瞧!”我护着他的肩走了。
       我得到了什么呢?那些人再也不敢欺负“大姐大”的人。我失去了什么呢?当时在场的所有孩子都记下了这件事。
       从此,有一种代称总在年级的闲言碎语里出现——“那些六类的”。

文/赵丹彤

  • 校级优秀班主任
  • 区初语命题比赛一等奖
  • 区德育论文比赛二等奖
  • 区班主任节汇智大赛特等奖

04

让我有所改变的是我们班的小徐同学,他个子很矮,戴着一副眼

可是,我想渡人,人终要自渡。我不在的时候怎么办?我保护不过来的一个个孩子怎么办?那时,一个似乎很宏大、遥不可及的想法在我心中萌生:我要帮孩子们自己硬气起来!
但我坐那儿发了愁,想起曾经去家访的一些经历。有个孩子放学后亲自做向导带我去他家,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快到站时,我饿得忍不住问他:“你平时是到家才吃饭吗?”他逗趣地:“老师,这就是我保持好身材的绝招,我下车路过面包店就买个面包吃。”于是那天我们一起吃了面包当晚餐,然后走到一个城中村里,他的家。
像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班不占少数。还有一个孩子,他的妈妈是家委,经常来学校帮忙。我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我问的是:“您好,请问您是孩子的……?”她赶忙应我:“妈妈。”我知道她理解了我的困惑:看着这么老,是妈妈吗?后来我在团委审学生资助材料时才发现,这一家五口人,住在24平的出租屋里,两个上下床,一个沙发床,便是全部的家。
面对没有归属感、自信心不足的他们,我应该从哪入手呢?
“不如,就先把我们的班级变成一个漂亮又体面的家吧!”我心里这样想着。那一周的时间,我拉着美术老师教大家设计班徽。七年级的孩子,设计不出大品牌的高级感,但是我们学着学校的做法,做了很多文化周边——我们定制了不贵的本子,不贵的笔盒,上面带着班徽,每个人都有一套。又定制了木相框,边上印着我们的班训“静水流深”,拍了漂亮的合照放进去。走廊来来往往的其他班同学,只要是看到的,都感叹:“哇,好高级啊!”

05

那些时日,年级鲜有听闻“那些六类的”这些话,但总有其他班主任会说:“我们班学生也嚷着想要周边。”
我的孩子们每每描述起别人羡慕的样子,总是极自豪的。后来他们自发添置了很多东西,定制的深圳通卡套、定制的运动会垃圾桶、不是名牌但有班徽的书包……不贵,但很高级。
就这样,他们亲手置办了一个既漂亮又体面的家,其他班的同学,越来越羡慕他们了。与此同时,我在“倾听你”信箱里,解答他们的迷茫和困惑;我在入团仪式上,给他们青春正能量。他们的姿态也越来越昂扬,越来越自信了。
但要想着走出“家”门,孩子们总还有些不自信。岁末,学校盛大的新年晚会进入节目海选阶段,我让班干部征集节目。他们报上来的节目有小品,有口琴演奏,有盲拼魔方,有一个小组打算表演日语老师新教的日语歌……大家都期待着。
可是,海选节目单公示的那天,他们退缩了。没错,班里没有弹钢琴的,没有跳拉丁舞的,没有需要花钱出去学的——所谓“上得了台面”的才艺。在这些方面,孩子们的起跑线并不相同。我们最终决定再在班里办个小型晚会。那个元旦,我的思绪里不只有迎接新年的快乐。
我想让他们被更多的人看到,有更大的平台施展魅力,认可自己。
次年疫情来袭,所有欢乐的文娱晚会被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鼓舞人心的抗疫活动。
我向校学生发展处提出申请,为班级搭建抗疫平台,我们拍摄了班级小语种特色的声援视频;共同组建了班级“志愿者突击队”,走到疫情下最艰难的城中村片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孩子们从那时起真正走出了“家”门,社区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朋友圈里的亲朋好友看到了,他们自己,也看到了。借此机会,我动员家长参加社区的公益家长课堂,提升教育子女的水平。
支援社区的那几天,工作站的人告诉我,龙华区有360多个城中村,其中实际管理人口约295万人,而原住居民仅约4万人。我心里很沉重,竟然还有290多万住在城中村的来深建设者的子女,和我的孩子们是一样的,他们一样需要被看见,一样需要平等的教育和关爱。

06

我也是一个在深圳长大的孩子,每一位深圳人都有关于城中村的记忆。这里的生活,这里的人,都为深圳这座兼容并包、朝气蓬勃的城市烙上独特的印记。而奔跑中的深圳,也未曾辜负城中村的万家灯火。
我认识一位老师,她是区里的政协委员,我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她,我们一起起草了题为《关于提升城中村孩子教育质量的建议》政协提案,提案受到区长高度肯定,政府牵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城中村,越来越的机构走进城中村。
原来,那个在我看来宏大的想法并非遥不可及,也正是因为有了全社会的协同努力,我和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好的时间和地点与彼此相遇,我们是幸运的。
追寻教育公平是万里奔赴之路,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正努力把每一个孩子送到光明的未来。作为驻守教育基层的我,一名小小的班主任,愿意竭诚求索,与孩子们共同走向梦想的最后一公里!

点评

从被歧视到被羡慕,从幕后走向台前,从一个点到一个面,从一个面到一个群体,不气馁,不服输,默默耕耘,静水流深,勇担责任。做的是小事情,但着眼于大视野,深植于大情怀。因为丹彤老师关注的是城中村的孩子,指向的是教育公平,解决的是社会难题。深处教育基层,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使命担当,永葆初心,有大先生之责任。(杨金锋)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