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0年9月刊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古人语:“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灿疏离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秋读书,恬静、高雅、美好.......
       海院青年,莘莘学子。我们的人生如同一艘远洋的航船,梦就是风帆、梦就是动力、梦就是陀螺仪。以挂起直入云霄的风帆、开足激情澎湃的动力,乘万里长风、破滔天巨浪、越云沧海,直奔伟岸,圆梦青春。
       2020年的秋天已悄然而至,身在海院,走在秋水怡然的半霞湖畔,一书在手,世界我有。以读书润泽秋天,用文字记录心灵,以好学实现梦想!
                                                                 本刊编辑部

刊首语

编  委 会:图书馆
主       编:陈    军  
执行主编:  余逊涛 袁家莉
文字编辑:  周莹莹  李娟  刘景 王春妍
审        核:  张美云
图文编辑:  李玉霞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电话:025-86176878

心 中 是 春    花 香 自 來
行路難
一棵开花的树
谈生命

道 德 经
麦田里的守望者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劫灰飞尽古今平 ----兼说《题邮亭壁歌》

3

航海文化

P29/42

4

艺术欣赏

P43/54

舰船的发展历程
汉 代 的 楼 船
2020 请关注海洋测绘
海底撕裂是怎样引起的

建筑欣赏《天坛》
电影欣赏《刘三姐》
音乐欣赏《彩云追月》
绘画欣赏《蒙娜丽莎》

2

读书札记

P11/28

1

美文阅读

P01/10

目录

C

ontents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推开家门,一股诱人的清香钻入我的鼻翼,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槐花饼的味道,我满心欢喜地奔进厨房。“你回来啦!喏,你最爱吃的槐花饼。”母亲把一个盛着槐花饼的盘子放在桌上,在槐花的清香中,她一脸的满足,但隐隐地还夹着一丝不舍,“这是冰箱里冻的最后一袋槐花了,再想吃可就没有了。”
母亲的话让我的目光再一次落在了这几块槐花饼上。我如视珍宝般夹起槐花饼,轻轻咬下一口,熟悉的味道占据了整个味蕾,儿时的记忆像开了闸的洪水般奔涌而出。
记得那时故乡的老屋前有一棵古槐,每到春天,总有一股清新的槐香萦绕。那棵高大的古槐有着铜褐色的枝干,上面长出几枝嫩绿的芽。它们追着春风的脚步,向上攀登着,要不了多长时间就长成一丛浓密的绿。 在绿中,又长出一串串黃蕊白瓣的、灯笼似的花来,散发出淡淡的香,萦绕在老屋前后,让人沉醉。
 槐花初开时,奶奶就把缝纫台挪到院里,在那棵古槐下为我缝制春天的薄衣。温暖的橘色阳光洒在奶奶身上,只见她娴熟地穿针引线,目光专注又执着,似是在做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阳光映在布上,让年幼的我总有种错觉,仿佛奶奶把春日的暖阳和爱一起缝进 了新衣,哦,还有那满院的槐花香。

01

美文欣赏

1

02

美文欣赏

1

三月初春,街上,温和的东风吹散了一冬的凄寒与寂寥,整座城市从沉睡中苏醒,显得神采奕奕,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THE SPRING

心 中 是 春  花 香 自 來

一月一花开,花开应时节。

心 中 是 春,花 香 自 来

th spring

长大后,我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古槐,仿佛也离开了春天。只是,奶奶知道我爱吃槐花饼,便在每年故乡的槐树开花时,给我们寄来许多。母亲把槐花仔细清洗,放入冰箱中存好,以慰藉我这一颗远离故乡的心。每每吃到故乡的槐花做的槐花饼,我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古槐下,小小的槐花,成就了我的整个春天。后来的很多个日子里,我常常想,其实只要心与故乡相连,哪怕身在异乡,也会感受到春天。心中是春,花香自来。
看着盘中金黄的槐花饼,我突然想到,五月份,故乡的槐花就开了。今年,我要回去看看。风中,仿佛已经有了一缕槐花香。
  转载自:董子涵《经典美文》                                                   2020.01

03

美文欣赏

1

04

美文欣赏

1

槐花的花期只有短短几周,所以,当古槐开出第一朵槐花时,我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盼啊盼,终于有一天,大人说,可以摇槐花了,这时的我立刻就会进入一种兴奋的状态,围着古槐雀跃地翘首仰望。大人在木梯上摇动着树枝,我就抱着一只大竹篮,仰着脖子,在漫天的槐花雨中尽可能多地接住那一串串的槐花。等树上的槐花所剩无几时,我的脖子已经是又酸又累。但记忆里却只知道槐花很香、很多、很美。
摇尽槐花,奶奶开始做槐花饼。莹白的花瓣浸润在清亮的水中,洗净、捞出、沥干,放入沸水中微微烫过后,拌进乳白的面糊里,然后在锅中煎至两面焦黄,盛放在圆圆的竹垫上,摆在院里,招呼左邻右舍一起品尝这春天的馈赠。儿时的春天,满满的都是槐花香。
 

05

美文欣赏

1

06

美文欣赏

1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 
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
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行路難

—唐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播放

-------作者:席慕容

点击播放朗诵视频

一棵開花的樹

07

美文欣赏

1

08

美文欣赏

1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险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讯雷,使他的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

见了大海,啊!他已经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

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09

美文欣赏

1

10

美文欣赏

1

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能听见枭鸟的怪屿。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的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风吹草动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转载自:冰心《经典美文》2020.01

11

读书札记

2

12

读书札记

2

道 德 经

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源头

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 作者简介 ▶

(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名著概要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

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人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 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

13

读书札记

2

14

读书札记

2

产生过影响。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道教有三部奇书,《道德经》,《南华真经》《易经》)。

《道德经》,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李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未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诲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阅读指导 ▶

老子《道德经》之五千言,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钟,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道德经》有很多人想从它里面学习到什么修真的方法什么的,其实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经》其实是一本修心的材料,让你保持心态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转载自:崔建林《中华名著简读》

15

读书札记

2

16

读书札记

2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跟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溜冰,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芘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向妹妹诉说了自己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呢,就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他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菲芘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霍尔顿坐在长椅上,看菲芘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有两部小说经过三十多年时间的考验,已被认为是“现代经典”:一部是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无形人》,一部就是本书。本书篇幅不大,只十几万字。塞林格除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外,迄今只写过这一部长篇小说,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国 塞林格 散发青春气息的现代经典

背景介绍

名著概要

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只有16岁,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

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关趣。

17

读书札记

2

18

读书札记

2

人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激起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全书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小说中既用了“生活流",也用了“意识流”,两者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也独创一格。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

阅读指导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

塞林格(1919 - 2010),美国作家,1919年1月1日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谋工作。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其一举成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2010年1月27日,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转载自:崔建林 《世界名著简读》

19

读书札记

2

20

读书札记

2

乐天达观闲适,尽在字里行间,与启功先生“计平生,谥曰陋”,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每当有人问询长寿秘诀时,周先生就拿出这篇文章来,口诀心法,倾囊相授。
仿《陋室铭》、改编《陋室铭》,也成为古今文化中一道出尘遗俗或幽默诙谐的景观。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已有曲子写道:“写十卷《续仙传》,和一篇《陋室铭》,补注《茶经》。”
那么原作《陋室铭》,是刘禹锡多少岁时,在什么环境和什么心境下写的呢?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文/延陵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

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

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

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笑谈高干的特殊化,赞成工人的福利化,同情农民的自由化,安于老九的贫困化。

鲁迅说:万岁!阿Q精神!

文/延陵

周有光先生从1955年到1985年,30年的时间都住在两间清代建筑、年久失修的旧房子里,于是70多岁时仿《陋室铭》之意,写了一篇《新陋室铭》:

21

读书札记

2

22

读书札记

2

一般认为是刘禹锡贬谪安徽和州时所作,刘时年五十四五岁,是初贬朗州司马的第二十个年头,也是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后,又被贬的第十个年头。和州两年后,终于被召还,57岁时再游玄都观,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清代野史掌故八卦秘辛全书《清稗类钞》中记载,光绪末年,有个人名叫“德馨",恰巧当了和州知州,据说就是唐代刘禹锡任和州刺史写《陋室铭》而留下的谶语。
刘禹锡勤于著述,又很注意编录和保存自己的作品,至今留存诗歌800多首,文章200多篇,大部分可以考证出写作年代。因此陶敏先生花了30多年工夫,整理注释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就是按作品写作时间先后重新编排的,好让读者知人论世,跟随刘禹锡沉浮仕隐的脚步,更深地理解其人其作。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
作者到底是谁

文/延陵

《全集》诗和文分别编年。“铭”属于文章的一种体裁,但在《全集》50多岁时著的编年文,以及部分无考而未编年文中,都没有《陋室铭》。
《陋室铭》去哪儿了? 
 在《全集》附录部分的“备考诗文"中。“备考诗文”主要收录后来托名刘禹锡假造的诗文,或者怀疑不是刘禹锡写的,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的作品。
 好比500年后,有人收集鲁迅的全部作品和语录,把“湖人总冠军!”也收集起来了。再过1200年,严谨的鲁迅研究专家重编《鲁迅全集》,介于这句“湖人总冠军!"曾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不便直接拿掉,而是作为附录先收起来,后面再加上学术性的判断,以供将来的学者参考。这样才是较为严谨科学、尊重历史的做法。
就《陋室铭》来说,原来唐代和宋代所编的《刘禹锡集》里面,都没有《陋室铭》这篇文章。《新唐书》和《颜真卿集》中明确记载写作《陋室铭》的,是崔沔,但内容是什么并不清楚。

北宋以后,民间就广为流传《陋室铭》是刘禹锡所作的说法。北宋前期有一位要振兴儒学的僧人,觉得铭文内容仙啊龙啊,狂悖矜夸,容易误导青少年,为了给刘禹锡“巨儒”的形象正名雪耻,曾予以驳斥:“俗传《陋室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并且所指就是有“唯吾德馨”这句话的《陋室铭》。

23

读书札记

2

24

读书札记

2

现在看到最早把《陋室铭》归在刘禹锡名下的文献,是南宋的古文选本《古文集成》和地理书《舆地纪胜》。南宋郑元佐注释朱淑真词,也引证了“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元明两代,《陋室铭》的归属也并不统一。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选编《古文观止》时只收了刘禹锡的一篇文章,就是《陋空铭》。由于《古文观止》风行天下,《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的说法也就成了定论,嘉庆年间钦定的《全唐文》也把《陋室铭》收在了刘禹锡名下。今天中学教材所选,就是沿用这一通行的说法。
清代大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也持肯定之论,说崔沔和刘禹锡都写过《陋室铭》,就像李德裕和欧阳修都写有《秋声赋》,桓谭和华谭都写有《(新论》,扬雄和杨泉都写有《太玄经》。

但由于年代久远,证据不足,《陋室铭》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刘禹锡,现在学术界尚没有定论。所以对于治学极其严谨的陶敏先生来说,采取了最为谨慎的做法,姑且不把《陋室铭》编在《全集》正编里,而是阙疑待考,放进附录。
当然不管作者是谁,都丝毫不会影响这短短81字铭文永恒的文学魅力,以及君子尚德的高雅志趣。英雄不问来路,来路交给学术。
学术之道,便是在自己的一壶天地里,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快乐自寻。孔子云:“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

25

读书札记

2

26

读书札记

2

赵珩《彀外谭屑》中收赵守俨《幻园琐忆》一文,其中有一段:
由于生长在乱离之中,从小我就感到任何事物都是靠不住的,对于这座小园,因为爱之过深,就产生了一种“怕”----深恐什么时候会失去它,与它永别。我所碰到的许多事都往往勾起了这种联想,可是这种思想活动,当时不敢也不愿向任何人提起。记得我在书房里读过一首长篇纪事诗(似乎是南北朝无名氏作品,原诗始终没有再查到过),作者是一位妇女(或模拟一位妇女),在战乱造成的颠沛流离中,追忆当年恬静美好的家庭生活,其中有这样两句:
溶溶日影上阑干,花落庭前鸟声碎。
它引起我许多的联想与深刻的共鸣。我把诗中的环境完全想象成我父亲书房中暮春之际的景象,我想有一天我会不会和此诗的作者一样,以同样凄楚的心情来追忆小园中这段恬静的生活呢?想到这里,我几乎无法克制内心强烈的伤感,这种伤感直至今天还常常再现。

劫灰

飞尽古今平

----兼说《题邮亭壁歌》

廉 萍

赵守俨先生是著名学者、出版前辈,文章以学术著作为主,平实严谨。赵珩也说这篇“从内容到文风都与他平时的文章迥异,但却是他内心深处有感而发的纯情之作”。宝玉听完黛玉葬花后,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曾在大观园悲叹“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幻园”新主人扬之水也曾在日记中写下:“此所在非是不易之居,焉知何时即将易主。”可见有情之人,古往今来,感慨如一。
 戚戚之余,不免对作者“始终没有再查到过"的原诗好奇,“溶溶”两句,也实在不太像六朝风味。好在如今网络发达,一下就查到。原来是明初作品,只是“溶溶日影”,应当写作“融融日影”。全诗太长,开头几句是“邮亭咫尺堪投宿,手握亲姑憩茅屋。抱薪就地旋铺摊,支颐相向吞声哭”,接下去写千辛万苦、今昔对比,不全抄了。
刻印于嘉靖年间的杨慎《皇明诗抄》(五卷本),卷四已经收录此诗,题目《题邮亭壁歌》,作者标“宋氏”,应该就是根据诗中所说“今朝玉堂宋学士,亦与妾家同一谱”。宋学士即宋濂。《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一载:“宋氏,金华人,其夫任阆州守,洪武中以诬卒于狱,宋坐戍金齿,扶其姑来戍,节操凛然,有邮亭题壁诗。嘉靖十六年,御史阴汝登立祠以祀之;三十二年,御史黄中刻其诗碑于祠。”祠、碑今不存,据说诗有残拓。宋氏生平,应该也是根据诗意,撮要敷衍而成。总之,嘉靖年间,此诗

27

读书札记

2

28

读书札记

2

已经开始流传。此后,由明至清,胡文焕《胡氏粹编》、郦琥《彤管遗编》、钟惺《名媛诗归》、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等均有收录,作者亦都标“宋氏”,惟诗题小异。民国时还曾收入商务版初中《国文》课本。

明末清初学者周亮工认为,这首诗的真正作者是明代男性诗人陶振,诗题原作《戍妇行》。《因树屋书影》卷二载:“林若抚曰:明初宋氏《题邮亭壁歌》,《彤管遗编》《明人诗抄》俱摭入,而不知此诗乃陶振子昌所作,见《琼台清啸集》,名日

《戍妇行》,初非出于宋氏也。振,吴江人,自号钓鳌叟;明初至金陵,进《紫金山》《金水河》二赋,被宠遇。其七言歌行擅场。若抚吴人,斯言有据。”言之凿凿,是很有价值的线索。可惜眼下还没查到陶振《琼台清啸集》。

陶振的生平著作,《江南通志·艺文志》《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等都有记载,和周亮工所言相合。目前市面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海南出版社“故宫珍本丛刊第三四二册子部四库撤出书”版的周亮工《因树屋书影》中,“陶振"之名都误为“白振”。
不管作者是谁,这首长诗所描述的洪武年间宋氏的悲惨遭遇,当年应该不是个案,所以才会引起广泛同情。宋氏丈夫的详细案情,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因为这首诗,终究有所流传。扬之水《<读书>十年》(百花文艺版)第五卷收录王泗原先生的一封信札(“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日”),曾提及王氏先人在明初的灭顶之灾:“族谱有的事也不敢直书,明洪武年间族中因重案株连遭抄没。什么重案,缺载。口头相传是血洗。”当年人人噤言的那段痛史,如今彻底湮灭。
                                  
                                       转载自:《读书》2020.4期

29

航海文化

3

30

航海文化

3

1843年,法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使用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此后,英国、俄国等海军都装备了蒸汽舰船。到了19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的海军舰船已经基本从帆船过渡到蒸汽铁甲舰队。此时的战舰逐渐向提高机动性、增大排水量、增强舰炮攻击力和加强装甲防护的方向发展。

公元前1200多年,古埃及和古希腊就已经出现了以划桨为主动力,以风帆为辅助动力的战舰。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此后的数千年时间里,世界上的舰船均为木质结构,并以风帆为辅助动力。

 17世纪中叶,军用舰船开始根据甲板层数和火炮数量分级,分别划分为一至六级舰。一、二、三级舰火力最强,作战时排成一条线纵列进行射击,因此被称为战列舰,战列舰是海军的核心战力:四、五级舰火力较弱,但航速较快,因此被称为巡航舰,主要用于侦察和海运航线上活动;六级舰多为辅助舰船,主要负责通信和勤务。

17世纪时的风帆战舰

1776年,英国的瓦特制造出第一台经过改良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之后又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此后,各战舰开始使用蒸汽机作为主动力。蒸汽机不仅能为战舰提供前进的动力,还能用于操纵船舵系统、锚泊系统(即抛锚停泊系统)、转动装甲炮塔、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方面。与此同时,依靠蒸汽机的动力,冶金、机械和燃料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战舰材

料、武器装备和建造工艺的革命性变革。到19世纪,蒸汽动力、金属船体、新式火炮结合一体的铁甲船成 为各海军强国的主要装备。

瓦 特

舰船的发展历程

舰船的发展历程

“拿破仑”号蒸汽战列舰(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战列舰成为各国海军舰队的核心,各主要参战国总共拥

有数百艘战列舰。20世纪20~30年代,航空母舰开始得到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时,战列舰逐渐失去主力舰的地位,航空母舰和潜艇得到迅速发展。航空母舰编队的机动作战、潜艇战等成为海战的主要形式。

美国在二战时建造的“博格”级护航航空母舰

二战后,少数国家研制出核武器,并制造出了核导弹、核鱼雷、核水雷等武器,潜艇和航空母舰也向着核动力化方向发展。

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航空母舰

时至今日,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军。随着国际航运和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国际海洋斗争日益激烈,各国海军战力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并出现了众多火力强大、性能先进的舰艇。                                转载自:席龙飞 宋颖《船文化》

31

航海文化

3

32

航海文化

3

汉 代 的 楼 船

Building ships of the Han Dynasty

中国早期出现的战船之一

中国汉代主要战船

(一)

汉化楼船的文献记载

《史记》卷三记有:“ 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后汉书》更有“又造十层赤楼帛栏船”的记载。所谓帛栏,即以帛饰其栅栏。船有十层颇难令人理解,但在汉代发展了带有多层建筑的楼船,并且“旗帜加其上,甚壮”则是可信的。
关于汉代兴起的楼船,其最主要特征是具有多层上层建筑。所谓上层建筑,概指船舶甲板之上的船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式战船,均设有甲板,这甲板也正是中国古船的特征之一。船舶设有甲板,不仅可以使船舱少受风雨的侵袭,而且甲板与船底、船舷可构成封闭的船壳,使船体更具整体刚性,有助于提高船体强度。关于甲板、甲板之上的高层上层建筑,在汉代的著作中都有专名和释义:“其上板日覆,言所覆虑也:其上层日庐,象庐舍也;其上重屋日飞庐,在上,故日飞也:又在其上日爵室,于中望之,如鸟爵(通雀)之警视也。如依此说, 汉代楼船的形制和规模当是:甲板之下为舱,供棹卒划桨之用。在舱内的棹卒有良好的保护,可免受敌人矢石之攻击。甲板上的战卒手持刀剑,以便在短兵相接时作接舷战。舷边设半身高的防护墙,称为女墙,以防敌方的矢石。在甲板上女墙之内设置上层建筑即为庐,庐上的上层建筑为飞庐,周边再设女墙,庐上的战卒手持长矛,有居高临下之势。弓弩手藏于此,是远距离的进攻力量。最高一层为爵室,“如鸟雀之警视” 这正如今日的船桥,常称之为驾驶室或指挥室。

楼船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船型。汉代楼船的图样载于《武经总要》(见图)。其具有庐、飞庐和爵室这3层上层建筑,与文献的记载还算相符。其它如划桨者设在舷边而不在甲板之下,再如作长途航行时却不设风帆等项,与文献记载却不相符。其尾部所设“懸式平衡舵”,则是汉代所不曾出现的。

2002年,浙江嘉兴船文化博物馆,为了向观众展示汉楼船的形象,曾组织专业人员对汉楼船进行复原研究,并将复原研究结果绘成工程图样,制成汉楼船模型,并在该博物馆长期展出(楼船模型照片图见2-6)。汉楼船的长度取为42米,约合16丈。宽取8.4米,长宽比为5.0。船深为4米,于是宽深比为2.1,长深比为10.5米。此种尺度比对船舶强度的要求当属合理。吃水取2.5米,则宽吃水比为3.36。这对保证船的稳定性是有益的。
  在总体布置上,设两桅两帆,首帆和主帆。有风帆的船对防止船舶摇摆或过大的横斜是有益的。船楼设在中间偏后的位置以利于驾驶和指挥,但其受风面积不宜过大。在首部和尾部各设抛石机作为武备。抛石机在陆军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武备。作为军舰,在无风时,或者在港内时,也要有动力,为此设多名桨手,在甲板之下的舱内划桨。舱深4米,舱内有足够的空间作划桨用。船尾舵,其形式如同广州东汉陶船模型所显示的舵。此种舵,也称拖舵。在隋唐大运河出土的唐代古船中,舵仍是这种形式。按所设定的船舶主要尺度,该楼船的满载排水量约在420 -- 480吨之间。                                             转载自:席龙飞 宋颖《船文化》

(二)

汉代楼船的复原

生命之源

2020 请关注海洋测绘

测神州天地经纬,绘华夏江海蓝图。 湖绘,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并绘制成图。这是一门古老的学网,源远流长,自有文字记载就有了关于测绘的记述。早在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便在与洪水的斗争中开展过规模较大的测绘工作,有“行山表木”、“左准绳, 右规矩”的故事。之后的历朝历代测绘都在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测绘工程、测绘成果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
而海洋作为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人类对它的探索由来已久。上古时期, 人类发展出了腰舟、筏等工具,在海上捕鱼、航行,在这个过程中记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海洋进行测绘的需求。夏朝出现木板船并设有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开始了航海活动。至春秋战国,我国古代航海事业逐渐形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海上运输、海上战争频发。公元前485年春,吴齐黄海海战发动,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标志着中国水上作战力量正式从早期的内河水军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尽管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海军”的概念。

秦统一中国后,统一的国力促进中国航海进一步发展。秦始皇派人出海,将内陆驰道与江、河、湖、海的航路互相衔接,构成全国-体的水陆交通网,这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汉朝建立后,陆上丝绸之路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真正兴起海上丝绸之路,拓宽了海上贸易规模。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海事测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丰富的航海经验也促进了海事测绘的发展。魏晋时期,刘徽所著《海岛算经》中有关于海岛距离和高度测量方法的内容。
 宋元时期,我国造船业和航海业到达了新的高峰,据1119年中国宋代朱或《萍州可谈》的相关记载,当时已有测天定位和嗅泥推测船位的方法。《全球通史》中,对于中国宋元时期的世界图景是这样描述的:“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33

航海文化

3

34

航海文化

3

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沿岸、非洲等30余国。郑和通过先后七次下西洋的探险航行,开辟了海上交通路线,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海上交通网络。其中,最远到达了非洲好望角,并在沿途进行了一 系列的水深测量和地质探测,据此编制了航海图集。全图以南京为起点,绘制了530多个地名,往返航线各50多条,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不仅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 一注明。该航海图籍被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开创了人类使用航海图的先河。
我国古代无论是航海事业还是海事测绘皆历史悠久、繁荣发达,但明清实行的海禁政策却让这种优势逐渐丧失。清代早期的航海图基本因袭明代航海图的形式,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近海航海图的东传及外国人在华进行航海图测绘,我国绘制的航海图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向近代航海图发展。近代以来,海事测绘事业发展缓慢,近于停滞,1949年之前,我国都没有专门的港口航道测量队伍,更没有自己出版的航行图,所使用的引航图主要是英、法、日等国海军的出版物。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海军全国海区航海图测绘的同时,为满足港口建设和海运事业迅猛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测绘沿海港口航道图,交通部于1955年5月在广州组建了我国第一支仅有十余人的海港测量队,负责测量全国沿海重点港口。1986年,水监体制改革成立交通部安监局,下辖广州、上海、天津三个测绘处、海测大队,进-步确立了其作为国家航海保障力量组成部分的地位,中国海事测绘实现了历史性飞跃。1977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的合法席位。1988年,水监体制改革,中国海事局成立,设备先进、吨位较大的测量船,测量先进的测量工具等为我国海洋测绘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中国海事局不仅对祖国港口建设、航运安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和国际航标协会的框架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事务和地区性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交通运输部组建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航海保障中心,具有公益服务性质的测绘业务划入航海保障管理范畴。
1955年发展至今,中国海事测绘已经走过60余个年头,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海洋测绘事业已取得了长足进展:海洋基础测绘的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测量平台和装备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立体化;测量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从近海走向深远海;海洋测绘产品数量种类不断丰富;海洋测绘服务保障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

35

航海文化

3

36

航海文化

3

37

航海文化

3

38

航海文化

3

目前,我国海事测绘队伍已经具备了综合海洋测绘能力,正由港口航道走向海洋,由浅蓝走向东深蓝,编织着中国海事测绘的深蓝之梦。正如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前局长陈爱平所言:“ 到2020年,海事测绘要构建以海洋空间地理信息为基础的海事测绘产品与服务框架,测量范围由港口航道扩展到近海,实现公用航路全覆盖测量,具备深远海探测能力和国际重点水域航海图书资料制作能力,航海图书产品类型逐年丰富,港口航道图发行量显著增加,初步确立交通行业测绘管理地位,满足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需要。
我国的海洋测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的测绘蓝图到出版中国沿海对外港口的航海图书资料,从纸质海图到电子海图,逐渐数字化、信息化,一步一步迈进了世界海事测绘的先进行列。红白相间的水尺刻录着海事测绘的历史痕迹,一幅幅精致细密的海图凝聚着海测人员的智慧。此外,我国的航海事业也迅速发展,海运承担了9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运输,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在不断前行,并产生丰硕成果。

7月11日和8月29日分别是中国航海日、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测华夏江海,绘深蓝之梦,中国海事测绘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海运强国的重要保证。立足沿海,放眼世界,2020,请关注海事测绘。
                     转载自:十里青山《海洋世界》2020 总第546期

生命之源

39

航海文化

3

40

航海文化

3

海底撕裂是怎样引起的

1960年前后,普林斯顿大学的H.H.赫斯,提出了“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是这样假设的: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幔厚度很大,达2900公里,由硅镁物质组成,占地球质量68.1%。由于地幔温度很高,处于熔融状态,像沸腾的钢水,不断翻滚对流,具有强大的能量,大陆则被动地在地幔对流体上运动,而不是魏格纳所说那样,大陆像冰块浮在洋底上漂移。他设想大洋的海嵴,是新地壳的诞生地。地幔中的物质,不断地从海嵴当中的裂缝里流出来,冷凝固结,再为涌升流所推动,把老洋嵴壳向两侧推移出去,使海嵴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了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的运动方式。而且,这种运动永不停歇。大洋底部,就是处在这样不断地更新过程中。当地幔涌升流把洋底抬升起来的时候,就像陆地上火山那样会伴随强烈的地震发生。大洋中嵴浅源地震特别密集,就是这种理论的最好说明。高温的地幔物质在这里上升,然后水平地向两边扩展。因此,这里既是新大洋地壳出生地,又是老大洋地壳的坟墓。大洋中嵴,正是地幔涌升将洋底拾升的结果。而中嵴两侧峭璧夹峙、地形崎岖的中央裂谷,则是地幔上涌的通道,洋底诞生的地方。

根据上面这些事实,重新提出一个古老的后来又为人们抛弃的观念:地球内部一直处于一种缓慢的热对流状态,它类似于水在锅中受热之后达到沸腾的情况。测量通过海底向上升起的热量表明,沿中央海嵴的热流值为陆地上和海底其它地区测得的2~ 8倍。大洋边缘的海沟内的热流值下跌到这个平均值的十分之一。这些发现和观测资料,有力地支持了关于热流循环的说法。在热流循环中,地心物质在中央海嵴处缓慢上升,而在海沟地区又重新下降。这种热流循环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推动力。关于海嵴是拉伸(拉开)区而不是压缩区这一发现,也支持了上述的推理。把所有零散的研究集中在一起进行重大的检验,,时机已经到来。

海底扩张

41

航海文化

3

42

航海文化

3

洋底向两边运动,每年才1~ 5厘米,这已经了不起了。一年1个厘米,10万年就是1 000米,2亿年就是1万公里。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太平洋洋底正是以这个速度向两边运动。
魏格纳说原来没有大西洋,是后来南美非洲大陆分开后才形成的,这是对的。但是,是什么力使它们分开?魏格纳不知道。在他当时,他也不可能知道,因为那时科学发展还不能让他知道这一点。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是地下岩浆从大洋中间上升之后,推开大陆,使大陆向两边运动。

但是,大洋中间岩浆老是上升,推动地壳,岩浆上升之后,如果没有东西去补充这是不行的。那样-来,地中心就要空了嘛。这当然不行。因此,岩浆从中间上升,推动地壳向两边运动。同时.它还能慢慢回到地球中心,从什么地方回去呢?就是太平洋西部日本、中国一带;太平洋东部美国和南美沿岸一带。地壳就从这里转弯,向地球中心运动,然后又慢慢回到太平洋中间去,从那里向上升,再流向两边,又推动大陆运动。

太平洋、大西洋是这样,红海、阿拉伯海也是这样,现在的红海还只是小海湾,有人预言:再经过几百万年后,它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转载自:侍茂崇《海洋与人类文明》

43

艺术欣赏

4

44

艺术欣赏

4

建筑欣赏——天 坛

天坛不仅是皇帝祭天的场所,在古人眼中这里更是宇宙主宰者“天”的居所,因此它的建筑布局处处体现着神权和政权的结合。
天坛呈“回”字形布局,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部分。南侧围墙的两角呈直角,象征地;北边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北高南低。围墙的整体布局寓意着天圆地方。
天坛的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侧,中轴线南面尽头是圜丘坛,北面即祈谷坛,中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海墁大道)相连。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排列着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官等建筑古迹。
斋宫位于内坛西天门内。皇帝每年冬至日离开紫禁城到天坛,先在斋宫斋戒沐浴三天,然后在圜丘坛举行祭天大典,每年春季则在祈谷坛举行祈谷大典,祈祷丰收。
天坛建筑群精华中的精华,是充满数学奧妙的圜丘坛,巧妙运用声学原理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和无梁祈年殿五大特色建筑。
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等挺拔的建筑物与周边大片的柏树林,和谐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天人对话氛围。各种表达敬天的象征,如数字、色彩和形象,巧妙地运用在天坛的各个细节之处。天坛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它的评价是:天坛的规划和设计思想体现了中国延续了200多年的封建统治精髓,它不但是中国建筑登峰造极之作,更是东方人文内涵的集中表现。
                            转载自:墨刻编辑部《全球最美的伟大建筑》

天人对话、人世和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中国人考虑问题的主轴;敬天祭祖、阴阳五行的观念也是中国人行为举止的重要依据。最能够体现中国人这一哲学思想的,莫过于中国现存乃至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坛庙建筑群——北京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皇家祭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它以布局严谨、结构科学、装饰壮丽、环境肃穆而著称于世。
天坛的总体建筑完成于清乾隆时期(18世纪),由圜丘、祈谷两坛组成,总面积273公顷,比故宫大4倍。乾隆时扩建了圜丘,台基改用汉白玉石,将明朝上蓝中黄下绿的大享殿,全数改成蓝琉璃瓦,并更名为祈年殿,由此天坛风貌更为大气恢弘。天坛举行祭典时香烟缭绕,周遭古柏参天,人处其间,自然会萌发神授威权的感觉,这种对建筑艺术的运用举世无双。

《刘三姐》以独特的内容与新颖的风格,将壮族聪明、秀丽的歌仙传说再现于银幕,情节紧张曲折,歌曲幽默风趣,参与其间的桂林山水更流溢着诗情画意。这是我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样式影片。
本片轰动了中国内地各民族广袤大地,也征服了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诸国广大观众,成为60年代国内与海外电影市场卖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并经30余年岁月的洗礼,屡映不衰。该片何以能取得如此持续的轰动效应呢?据评论家们分析,影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改编、歌曲、风情三个因素上突出了民族特色。
影片首先得益于编导苦心孤诣,刻意求新。让一个古老的民族民间传说,沟通今人心声确实是难得的。据《有甘牛民间故事选集》记载,“刘三姐”是流传在广西桂林、柳州一带的民间故事。传说刘三姐之母因被黄莺叼走两根头发而生了她。所以,她既美丽又会歌唱。周围青年爱慕刘三姐,但都因为和她对歌失败而离走。惟有一位憨厚的小伙子不服气,向刘三姐表示坚决跟她学唱歌,后来终于成为她的意中人。当地财主莫怀仁也想得到她,就找了三个载着歌书的水客和三姐对歌,结果也被她奚落了一通,灰溜溜地离开。恶毒的莫怀仁最后下毒手砍断刘三姐攀登着的葡萄藤,使她掉入水中。但她并没有死,又重新回到自己的村庄,报复了莫怀仁后和自己心爱的情人一齐到处漂流唱山歌最后变成一对黄莺飞上了天。

45

艺术欣赏

4

46

艺术欣赏

4

电影欣赏

电影欣赏

刘 三 姐

该片将壮族聪明、秀丽的歌仙传说再现于银幕,情节紧张曲折,歌曲幽默风趣,参与其间的桂林山水更流溢着诗情画意。这是我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样式影片。

改编此类民间传说难度较大。因它的人物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早有稳固模式。改编的创作活动必须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又要让它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相吻合。因此,编导大胆地突破以爱情为主题的原著格局,将素材重新加以组织,让剧情紧紧围绕着刘三姐与莫怀仁之间矛盾、冲突展开,由此,揭露和鞭挞丑恶势力和落后现象,展现刘三姐美好的心灵。任何美好事物,总是在与丑、假、恶的并存与比较中,显示其自身的价值。尽管它未突破传统的戏剧结构模式,但它让情节循序递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符合一般观众审美习惯。
影片《刘三姐》曾遭到有些人的指责。如说:“它是在传说的外部形式下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叙事策略的变体。”“这是明显地按着阶级斗争战士的格局来改造的。”“歌仙变成阶级斗争的勇士,赛歌场变成阶级斗争的战场。”
诚然,本片是在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拍制的,但由于编导忠实于原著从生活出发,注重反映兄弟民族独特的风情与美好的心灵,叙事结构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而没有落入“二元对立”的公式化巢窠。后来长期上映的社会效应证明,留给广大观众最深印象的不是阶级斗争情节,而是刘三姐的人性美、歌曲美、山水美,由此形成的一种无成规可循的新的影片样式与风格,使国内外观众的耳目为之一新。

刘 三 姐

电影欣赏

47

艺术欣赏

4

48

艺术欣赏

4

 编导致力于创建既忠实于原著又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艺术精品。从宏观上考虑,要保留“刘三姐”这个来自农家的妇女,被世世代代群众传颂为美丽、聪明、善良的歌仙形象,又让新作与原著有一定的偏离,不仪情节有较大改动,且题旨也略有变动。对刘三姐这个半仙半人的形象,着重展现她作为“人”的一面的特征,剔除神秘色彩。对秀才也进行反向改造,由歌颂对象变成被讽刺对象。只有这样,才不落入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俗套,不至于重蹈以争取爱情自由的反封建题材的民间传说(如《天仙配》、《梁山伯祝英台》)的创作轨迹。
就其阶级斗争而论,这也是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壮族人口是我国仅次于汉族的民族(1982年,人口1300万),聚居地岭南是块最肥沃的宝地,又是我国主要的海上通道,桂北的灵渠是沟通中原的咽喉。自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选派最有能耐的名将率重兵驻守,并强行移民于岭南,实行残暴的“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统治,其严厉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地区土司制度延续一千多年。“尺寸土地悉属官基”,广大壮民成为统治者的奴隶。连上山打柴也要交柴租,下水捕鱼要交鱼虾。对这种经济剥削,本片略有反映。直至清代,“歌圩”严加棼止,捉拿女青年歌手墨脸游街示众。长期的封建乃至奴隶统治,使这个勤劳节俭、正真坦诚、热情好客、淳朴厚道,并富有浪漫

电影欣赏

刘三姐

严酷的压迫造成壮族地区哀声切切、苦情成海。这种历史悲歌在本片有所展现,又为何一定要因后来所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而否定历史上的一切阶级斗争?这又是认识上的一种偏颇!

豪放天性的民族,在心态上起了巨大变化,形成安贫乐命、自卑、畏缩、懦弱的心理状态。“淳朴勤谨,畏见官人”。“见官半跪,无论老幼,俱称爷爷,自称为奴。”本片中刘三姐的开朗、刚毅性格,是对本民族传统心理的一个突破。

其次,本片之魅力来自瑰丽多姿的对歌乐曲。主部的刘三姐曲调悠扬婉转,副部的劳动人民的对唱配唱豪迈嘹亮,莫怀仁及酸秀才的唱腔阴阳怪气,彼此交相辉映,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编导考虑到“刘三姐”是杰出的“歌仙”,壮族自古以来是一个以歌唱天才著称的民族。歌圩是人们互相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良好场所,其内容不仅是爱情,且有历史、生产、风俗、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等等。在歌坪上“公然调笑公然唱,不计生人与熟人”,并且“清歌互答自成亲”,以展示他们性格开朗、自由的天性。如果真的把他们所唱的对歌记录下来,绝不仅止“十万八千箩”,数字将会可观得惊人!
本片的成功还得益于音乐与贯串始终的歌声,它广泛采用民族民间的对歌形式,且与剧情相交融得极其贴切、自然。如果说,情节是骨骼的话,音乐就是它的血与肉。每首歌曲随着影片不同情绪的转换,不断变化其感情色彩、风格样式,且结构严谨,彼此关联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转载自: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49

艺术欣赏

4

508

艺术欣赏

4

《彩云追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任光(1900-1941年)创作的。后来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著名指挥家彭修文(1931-1997年)将其改编为民乐合奏曲。任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还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941年1月13日,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英勇牺牲,年仅41岁。
该曲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常在音乐会和舞会中演奏。
全曲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的主题音乐具有朴实无华、甜美动人的性格和特征,旋律情绪婉转、恳切,突出一个“追”。表现了白云飘然自如,无忧无虑,尽情游荡的情景。

第二段旋律仅八小节,旋律性格和情绪与第一段音乐相近。
第三段的旋律仍然保持了前面音乐的情绪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好像是彩云与月亮饶有趣味的对话,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感受。最后的旋律,就像是一对亲密的朋友,彩云与月亮结伴同行,自由地遨游天空。
最后,音乐仿佛在浩瀚夜空中的沉思与幻想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转载自:范晓峰《中外音乐名作欣赏》

《彩 云 追 月》

音乐欣赏

《彩云追月》早见于清代,系著名的粤音曲谱,其风格轻快独特,描写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彰显了典型的广东民间音乐风格 ,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曾将此曲抄送大内演奏。曲名"彩云追月"的寓意是仙人驾五彩祥云奔向月宫。

播放

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的公证人,名叫比埃罗,母亲是贫农家的女儿,在附近村上一家酒店工作。当她生下达·芬奇以后,就被比埃罗抛弃了,所以达·芬奇自小就失去母爱。他是在家境比较富裕的祖父的田庄中长大的。

在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仅在少数先进人物的著作或艺术中表现出来,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这种思想随着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的开展而得到了发展。在规模空前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在美术事业上出现了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即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历史上称之为文艺复兴三杰,而尤以达·芬奇的艺术为最杰出。
莱奥纳多·达·芬奇(公元1452-1519)不仅是画家和雕塑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物理学家。在那个时代,举凡事业上有成就的知识分子都懂得几门行业,有的在自己的行业中还作出许多发明创造。达·芬奇在科学与艺术上所显示的卓越才智,在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51

艺术欣赏

4

52

艺术欣赏

4

蒙娜·丽莎

Mona Lisa

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

绘画欣赏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4月23日),出生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

蒙娜·丽莎

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的公证人,名叫比埃罗,母亲是贫农家的女儿,在附近村上一家酒店工作。当她生下达·芬奇以后,就被比埃罗抛弃了,所以达·芬奇自小就失去母爱。他是在家境比较富裕的祖父的田庄中长大的。达·芬奇少年时代曾接受一位建筑家的教诲,显示出他在科学与造型艺术上过人的天资。十四岁时,全家迁居佛罗伦萨,两年后,父亲带他寻师访友,以发展他的个性。虽然这时他拜访过一些科学家,并受到他们的教益,但他父亲却发现他在绘画和雕塑方面的独特天赋,便决定送他进佛城著名的画家委罗基奥的工场当学徒(当时要学绘画与雕塑,必须入画师的工场当学徒,从做杂活开始)。可是他在学徒期间就画了一些扬名的画,在他满师之日,达·芬奇的名字已被载入佛罗伦萨画家行会的红簿子中。
达·芬奇在学期间,始终热心于科学研究,他与数学、医学、天文学等学者的关系也很好,这使他在许多科学领域掌握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奥秘。在绘画上,达·芬奇也不放松科学研究,探索在平面上表现人物真实形象的造型规律。他研究透视、解剖,捉摸人的内心活动在脸部的各种表现,为此,他画了大量解剖素描和速写。在肖像画上他有新的突破,也正是由于这种科学研究的结果。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即是其探索成果之一。

其次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肖像画多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这样,“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和稳重。
    值得注意的还有“蒙娜·丽莎”的一双手,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那么精确、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它展示了她的性格,她的温柔,更展示了她的身份和阶级地位。从这双手可以看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性。“蒙娜·丽莎”没有华丽的服饰,一条深褐色的头纱上,也不带任何装饰品;衣纹的自然褶襞被画得很仔细。他用一种调胶的颜色来表现软缎的质感。祖露的胸部显示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把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加强蒙娜·丽莎形象的地位。这样一幅不大的肖像画(7×53厘米)竟用去他四年的时间,这说明达·芬奇不是仅仅为了画好一个贵夫人的肖像,而是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
对《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不能仅仅从肖像被画得生动逼真上面去考虑,更重要的是,达·芬奇在这幅画上体现了他先进的艺术思想,即以科学的精神去观察自然的态度。达·芬奇主张在艺术上要做自然的儿子。可是在神学思想里,人是被看成罪恶的化身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宗教世界观完全相反,它是一首赞美自然的颂歌。他的肖像画确凿地肯定了人生和它的美的意义。
                                      转载自:朱伯雄《外国美术名作欣赏》

《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据同时代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画她的时候(1503年画起),她年仅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已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

53

艺术欣赏

4

54

艺术欣赏

4

蒙娜·丽莎

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内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微微感觉到这位妇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富有魅力,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在受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举止是要受到许多约束的,她们不能放肆地表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读”,在一般上层妇女中,也不允许肆意地哭与笑。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被画得呆板僵硬,面部亳无表情。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开始为表现人的感情而费尽心机,为了画出蒙娜·丽莎的真实形象,他还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进行研究,探索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微笑状态,研究人在轻松愉快时的心理变化与反应过程。为了这,他废寝忘食,有时,微风吹起了湖上的涟漪这一现象,也会引起他的注意,启发他去修改自已的画面。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