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0年6月刊

       2020年庚子新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所幸有书,给了我们极大的慰藉,让我们在惊慌恐惧中有了那份安然与宁静。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少若不勤,老无所归。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让我们以书为伴,让书香溢满校园,让阅读永远在路上!
                                                                 本刊编辑部

刊首语

编  委 会:图书馆
主       编:陈    军  
执行主编:  余逊涛
文字编辑:  周莹莹  李娟  刘景 王春妍
审        核:  张美云
图文编辑:  李玉霞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电话:025-86176878

听风
纸船
从家乡到故乡
知识何以重要

古文观止
叩问轻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革命理想高于天 
        ------ 再读《西行漫记》
汤因比与中国“新世界”

3

航海文化

P33/50

4

艺术欣赏

P51/60

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
2020,请关注我们的海洋
艺术作品里的船
伟大的航海家库克船长

建筑欣赏《巴黎圣母院》
电影欣赏《红色娘子军》
音乐欣赏《高山流水》
绘画欣赏《日出・印象》

2

读书札记

P15/34

1

美文阅读

P01/14

目录

C

ontents

听!那是风的声音

少年时记住了一句歌词:“风从远古来,你在何方?”远古,我期盼那样的意境。从海面上迈着舞蹈家的步伐,踏浪而来的摇滚少年,在空旷的舞台上放纵着一种激情,还有孤独。梦中,那少年依稀是我自己,摇滚着风走回远古。我随着风儿走出屋。风儿去哪儿,我便去哪儿。这不是偶尔的举止,不是冲动,是对风的迷恋。
家乡小镇的旷野, 总是穿行着风的影子。夏秋的季节,傍晚的风一点点驱赶着白日的炎热,坐在田埂上,躺下,展开肢体,解开衣扣,敞开胸膛,让风零距离与我对话。
风摇晃着枝叶,过去只晓得它是一种风景,哪儿懂得那是风在歌唱。
风一生都在忙碌着,吹绿了大地,吹来了收获,吹来了云雨,吹走了尘埃。它用纤纤细手牵引着生命的成长。它的胸怀揽天铺地,竟是这般宽阔。无人知晓风的情怀有多么远大,风的梦境有多么辽阔。谁能将风的心魂,系在树的枝头?
风, 触摸着万物的呼吸和心跳;万物,也触摸着风的呼吸和心跳。风扔下的羽毛,被大地捕捉;风的脚印,被蚂蚊搬运;风的背影,被农夫追赶;风的忧伤,被月光浸润。

01

美文欣赏

1

02

美文欣赏

1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文/赵丰

轻轻的,风坲过脸颊!

听 风

listen to the wind

用生命聆听风声,是一个明智的抉择。童年里的春日,在田野里、河渠旁采摘野花。花儿摇曳、蜂蝶舞蹈,风柔柔地吹进稚嫩的身心,催促我的成长。少年时,铺一块草席于沣河岸上。如果是有月的夜晚,会躺在河滩的沙子上,聆听风吹过头发,吹过胸脯的声音,轻柔、悦耳。秋天的风会大些,有时会携带着呼哨,这适宜于中年的成熟和历练。坚韧的筋骨,被风涤荡之后会更强硬,足以抵御人生的悲伤和不幸。我还没有抵达老年,只能做着这样的设想:寒风里抖抖胡须,甩甩僵硬的腿脚,然后带着风回家,写自己的回忆录。
将生命托付于风,随时调整自己身体的平衡,平息自己骚动不安的心灵。也许,这就是自己的天命。烦躁的时刻,撕下一缕清风,安抚躁动的心灵;忧伤的日子里,让大风吹乱我的头发,忧伤会随风而去;得意的瞬间,我会位立在高处,聆听风的教导:冷静,再冷静,千万别得意忘形......佛陀讲:“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还说:“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这是风隐秘的表述。佛法都在风里了,我为什么不能从中觉悟呢,还是静下心来,聆听大自然的风声吧。
风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太阳风。据说,风是太阳的儿子。依此判断,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按照科学的解释,风是从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向空间的持续。

03

美文欣赏

1

04

美文欣赏

1

如此,太阳的生命有多久,风的历史就有多长。从远古而来的风,亲吻过恐龙的脚趾,拥抱过猿人的爱情,见证过女娲补天的英姿和精卫填海的豪迈。它历尽沧桑之后,凭着丰富的阅历,成为大自然的智者。
       “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这句话上,我按下了心灵的按键,将它收藏。
       你感觉到风的重量了吗?庄周这样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站在从远处吹来的风中,我会忘却白日的躁动和忙碌,沉静在风的音乐里,想着物质以外的东西,这样的境界很难。对我来说,逃离喧嚣的街头,听风吟诵、临风眺望,是一种精神的盛宴。
                                     转载自:赵丰《经典美文》2020.1

05

美文欣赏

1

06

美文欣赏

1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裏.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裏,
有的被海浪打濕, 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 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 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

-------冰心

点击图片播放朗诵视频

紙船

07

美文欣赏

1

08

美文欣赏

1

作家写作,和平常人生活一样,是需要有一个家乡的。
你出生时,有一个地方用她的阳光、空气、水、人声、风声、乌语以及鸡鸣狗吠迎接了你,这就是你进入世界的第一站---家乡,你最初认识的世界是家乡的样子。家乡用她的气息造就了你,使你以后无法再成为别的地方的人。家乡给了你一些难以改变的东西:长相、口音、口味,看人看物的眼神、走路的架势、笑和哭的表情等等。家乡用她给你的这些使你区别于别处的人。
家乡住着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婆外公,住着和我们一起长大留有共同记忆的一代,住着那些看着你长大、你看着他们变老直到死去的一两代人,还有你从未谋面、只是在家谱和祖坟的墓碑上留下名字的先人们。

家乡是那个完整保留你祖先记忆,和你人生初年记忆的地方,是祖先的基地和你的出生地。在你之前,无数的先人死在家乡,安睡在家乡,你在厚厚的尘土里醒来,在代复一代的时空交替中,你的时间到来了。家乡把祖先享用过的阳光雨露、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交给你,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丰收与亏欠交给你,把爱与生养交给你,把她能给予的幸福和安宁交给你,也把所有的苦难和悲痛交给你。
       许多作家在写自己的家乡,或从家乡启程开始文学写作,我也一样。从最早的《一个人的村庄〉中那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到《在新疆〉中的新疆都是我的家乡。我们都有一个大地上的家乡和身体心灵里的故乡,优秀的文学具有故乡意义。
       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里。家乡是一个地址,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地方。故乡在身体里,一个远走他乡的人,身体里装满了故乡。我可以离开家乡,但故乡从未离开过我。故乡在心灵里,也就是说,当我离开家乡,我的身体就是我全部的故乡。
       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有的作家一生在写自己的家乡,他的家乡最终没有上升为故乡。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那些

从家乡到故乡

       这样千年不变的人心才是人世间最可靠的故乡。过去数千年,生活的场景变了,居住和生活环境完全不同,衣着和语言完全不同,但人们依旧像在千年前那样在爱、在恨、在生儿育女、在歌唱、在哭注、在快乐忧伤、在生老病死、在做梦、在幻想。人们外在的一切似乎都变了,但内在的心灵没有变,人还是人,男人、女人、孩子、老人,而构成这一切不变的就是我所说的故乡。
       我们心灵中有一个叫故乡的东西,一直未曾改变。
                       
                            转载自:刘亮程《经典美文》2019.12

09

美文欣赏

1

10

美文欣赏

1

我们阅读过、影响过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文学作品,都是把一个文字中的故乡留在了我们心中。 
       比如,“锄禾日当午”这一句诗中包含了几千年来农耕社会的所有信息。我们依旧扛着千年前的锄头,禾苗是千年前的品种,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我们喝的水、吃的五谷、呼吸的空气、脚跺的土地、头顶的天空,都是千万年不变的。文学,就是在建立和感知这样一个不会变化的心灵故乡。在这里,我们有父母兄弟姐妹,有爱情亲情,有仇恨怨恨,有梦幻和幻灭,有生老病死但生生不息,这就是文学中的人间。

从家乡到

11

美文欣赏

1

12

美文欣赏

1

知识何以重要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知识,他不会获得监狱里的种种便利和特殊待遇,就连精神上的信念都难以依托。
骆驼祥子的境遇虽然不幸,但似乎还不至于像安迪那样突然进入一生的绝境。祥子起码是一个自由人,虽然贫穷,但他还健康,有力气,这都意味着希望。
祥子的希望是一次次被命运摧毁的。
他刚进城时,也是饱满上进的一个人,虽然穷,但有志气,有骨气,他不怕吃苦,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愿望成为现实。三年后,他凑够了一百块钱,买了一辆新车。
他第一次遭受命运的打击是因为战争,贪图两块钱冒险出城,结果连人带车被十来个兵捉了去。他没被打垮。
但命运给了他第二次打击,他省吃俭用存下来的三十几块钱,在拉包月的曹宅里被侦探抢了去。
第三次打击是虎妞的逼婚和懷孕,接下来的打击越来越多,每次他都来不及喘息,到最后,虎妞难产死了,孩子没了,祥子甚至染上了性病,开始抽烟喝酒。
他变了,变成了一个自怜自私惜力气的人,但是,命运摧垮他的最后一次,是小福子的死。从此,他彻底成为“还有口气的死鬼”,“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

最近重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同时又在看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两者一对比,突然有了新发现。安迪的处境不见得比骆驼祥子轻松:被冤入狱,在狱中遭受各种非人凌辱,但他没有疯掉或垮掉,甚至还匪夷所思地逃出生天——这一切靠的不仅是信念,还有知识。
在狱中,作为一个无期徒刑犯,之前的阶层、地位、金钱、人脉,总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追求的一切,都不再有用处。赤条条地进来了——影片开头脱衣喷洗那一段,大概是一个隐喻。但是有一种东西,可以从外面带进来,并且不会被剥夺,那就是知识。
安迪用自己作为银行家的业务知识,教狱卒们逃税避税、洗钱,又用自己的地质学知识,一方面掩人耳目地买到了鹤嘴锄,雕刻出小棋子,另一方面又挖通了一条通往狱外的通道。

知识何以重要

13

美文欣赏

1

14

美文欣赏

1

祥子在前几次的命运摧残中,也一次一次地重新振作起来,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堕落的人,也不是一蹶不振的人,但是,仅仅靠着个人的信念去与命运抗争是争不过的。老舍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总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
在很多鸡汤文章里我们都看到,叫我们做人要有信念,要有坚持,我就想问一问,像祥子这样,你让他用什么去坚持?他是孤儿,没受过教育,不认字,他只有一身力气,只能做体力活儿,但赚的钱突然间被抢走,买的车突然间没了,爱的人突然就死了,家瞬间也可以毁了,他还能坚持对明天的希望吗?

没有用的,明天未可知。“经验告诉了他,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他卖掉棉衣,觉得很痛快,起码可以拿着现钱得乐且乐,何必留着等冬天?
祥子连一个季节都懒得等了,安迪却用几十年挖了个地道。
他们的区别,不是坚持不坚持,而是在于知识。安迪打不垮,因为他凭自己的知识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命运。
所以安迪坚持办监狱图书馆,也是因为他知道,信念不能依靠空谈,必须由知识和技能来打出真正的根基。这点道理,也真希望鸡汤文的作者能注意到,空谈信念,真不如劝人苦学一门技艺来得实在。
                                                                                                                           转载自:陈思呈《意林》2019.24

KNOWLEDGE

15

读书札记

2

16

读书札记

2

古 文 观 止

便览古文发展的最佳范本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吴楚材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 (名乘权)、吴调侯 (名大职) 为叔侄二人,生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清吴兴祚在《古文观止序》中说:“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候,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二人的情况现在只能于此序中窥见一斑。“观止”二字,出自《左传·襄公十九年》:吴季札在鲁国赏周乐,至《韶》舞,赞叹:“德至矣哉!大矣”,认为无美不具,于是说:“观止矣。”书名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

◀ 作者简介 ▶

《古文观止》 全书一共有12卷,收入上起周代下讫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论说抒情,写景状物,众体兼备。书中西汉以前的文章以左丘明的《左传》为突出点,选录34篇,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以上:《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的文章选录有36篇,两者汇总计70篇, 占《古文观止》全书的三分之一。编者有意强化对汉代以前文章的份量,是为了使读者更清晰、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源本,以便打好根基。
对两汉的文章,编者比较重视司马迁的《史记》,汉文31篇,《史记》有14篇。唐代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为主,分别选入24篇和11篇;宋文以欧阳修、苏轼为侧重点,分别选入13篇和12篇。秦文仅选李斯一篇,六朝文章选6篇,元代一篇未选,明代选入18篇。编者在文章的选择上轻重得宜,取舍有据,集中反映汉文及唐宋八大家文,有轻有重,便于阅读。
   

◀  名著概要 ▶

17

读书札记

2

18

读书札记

2

《古文观止》篇幅适当,所选的文章以汉唐二代为多,以散文为主,兼顾骈韵二体,既有长篇大论,又有精短美文,反映出编者眼光的细致和周到。它本身的鲜明特点与突出优势使它在问世后的300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初学古文选本,常作为私塾及学堂的启蒙读本,几乎家家备一本,海内风行。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呢?《古文观止》之前的古文选本,大多依据昭明太子萧统 《文选》的体例,分类繁琐,常以条目为主线,阅读使用时都很不简便。《古文观止》则以时代为纲,作者为目,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
认识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 依旧常售不衰。

《唐宋八大家文钞》是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此书流行以后,“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才得以固定下来。自那时起,学古文者皆以八大家为宗师,唐宋八大家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辑的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榜样。民间曾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转载自:崔建林《中华名著简读》

◀  阅读指导 ▶

19

读书札记

2

20

读书札记

2

叩 问 轻 重

叩 问 轻 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文/张亚凌

我反复阅读的,其实是自己的困感。-直试图搞清楚,也一直在寻找辨别,“哪里轻”“有多轻”“什么重”“有多重”“如何对比轻重”。于是边阅读边罗列:
 “一切都被预先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一切都轻如鸿毛?
“ 我们无法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因为有遗憾,一切就轻如鸿毛?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以轻抗重,四两拨千斤,谁轻谁重?
“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就像压根没发生过",就没有了轻重之分?
当托马斯又一次感到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时",情感是重还是轻?
托马斯的简单生活与复杂思想,谁轻谁重?特丽莎与托马斯对彼此的依赖,谁轻谁重? 
“特丽莎脸上茫然没有表情,行动却坚决有力",情感与生活的轻重,如何评判? 
当特丽莎打开托马斯装着隐私的抽屉时,托马斯曾经万无一失的规划与感情谁轻谁重? 

这是一本反复阅读了多次的书,心里的疑问诚如韩少功先生在序言里罗列出的:理论与文学的结合?杂谈与故事的结合?虚构与纪实的结合?……这么多的疑问似乎说明了一点,它不是情节跌宕起伏、很容易就吸引住读者的一本书,或者说,是很不好阅读的书
“好阅读”含义丰富:故事简单,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代入感,是浅层好阅读;故事性强,环环紧扣,感情强烈能激起共鸣,让读者爱不释手也是好阅读;越品越有味,琢磨得自己或皱眉或失笑或吸泣,更是好阅读。
这本书的思想看似散实则深,选材寻常而琐屑,伴之以心理分析逻辑推理,貌似俗常似乎艰涩。好在,昆德拉采取了散文笔法,力求清晰准确地勾画出人生百态。

 "对于岁月的回忆远比它本身更有魅力",真实与记忆,谁轻谁重?
 “一个人的痛苦远不及对痛苦的同情那么沉重,他们的想象会强化痛苦,他们千百次重复回荡的想象更使痛苦无边无涯。”谁能说逃避轻承担重?
托马斯终于回到特丽莎的身边,却没有了相拥的欲望,情感与行为,谁轻谁重?
当你意识到“鼻子是伸出体外的排气管,脸只是一块标记着所有生理过程的仪表板”,你觉得生存与价值谁轻谁重?
 “如果一个母亲是人格化了的牺牲,那一个女儿便是无法赎补改变的罪过。”生活与爱,谁轻谁重?
 曾经用心保护的,今天猛烈地击碎,并张张扬扬地用丑陋之举与过去一一划清界限。美好与过往,谁轻谁重?
 托马斯打动特丽莎的是打开的书,“从未有人将书打开放在桌子上”,而书是特丽莎与世界对抗的武器。书与判断,谁轻谁重?
 无数偶尔形成最后的必然,偶然与必然,谁轻谁重?
  ……

21

读书札记

2

22

读书札记

2

可是我还在问自己,万事万物真的需要那么明晰地判定轻重吗?于是更多疑问不断涌出:既然“表面的东西是明白无误的谎言,下面却是神秘莫测的真理",判定轻重还有什么意义?当“强者都弱得不能伤害这位弱者时,弱者也就不得不强起来以离去”时,强弱都已模糊,判定轻重还有什么意义?真实带来伤害,掩饰却可以彼此愉悦,真实就轻如鸿毛吗?尸体被掩埋是重,火化是轻,可思念或憎恶一样存在,辨识轻重就真的没了意义?
阅读中,我一直在问作者也在问自己:为什么无法承受的是“轻"而非"重"?既然生活中诸多事情并非“非如此不可”,而是“别样也行”,是不是就没有探索谁轻谁重的必要?
疑问是一种收获,无解也是一种答案。轻飘飘会失重,过于沉重也会撂挑子回归到轻。轻与重已成为硬币的两面,此消彼亡,已经无法分开。
既要摆脱轻,还得学会享受轻,才是生活的真谛。当然,这是本好阅读的书,毫不夸张,是最高层次的好阅读。
                       转载自:经典美文《文苑》2019.12期

23

读书札记

2

24

读书札记

2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1938年12月出版了中译本《西行漫记》。这部新闻经典包罗广泛、多彩多姿,将历史的严谨、文学的生动、哲学的洞明、新闻的真切有机融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红星照耀中国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斯诺如实说道:“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革命理想高于天

文/李彬

革 命 理 想 高 于 天

如果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是任继愈提炼的两件大事:建立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和建立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那么长征无疑是第二件大事中的史诗、传奇、华彩。没有长征,现代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不可能浴火重生,“伟大的中国革命”也将黯然失色。
斯诺的《西行漫记》说道:“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与之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正因如此,长征的故事壮怀激烈、可歌可泣。我对长征途中的一幕印象鲜明:野外宿营、篝火映红,红军将士有的用法语唱起《马赛曲》,有的用德语背诵《共产党宣言》,有的跳起俄罗斯《水兵舞》……这尊如诗如画的场景不仅象征着长征以及中国道路的愿景与方向,而且也显示着衣衫褴褛的红军其实“很洋气”,他们的精神世界原是充盈着现代优秀文化的基因。

------再读《西行漫记》

文/李彬,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25

读书札记

2

26

读书札记

2

在春水般清澈迷人的叙述中,斯诺也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画面、故事、细节,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红军的精神世界。红军是用先进文化塑造引领的,有灵魂、有信仰、有理想的“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正是浩浩汤汤的共产主义精神伟力,铸就了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的英雄史诗。且不说出现在斯诺笔下的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等领袖或将领,仅看《西行漫记》中一个个普通士兵,就展现了何等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象!
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斯诺提到一组数据:“要了解这些所谓的土匪,最好的方法是用统计数字,因为我发现红军对全部正规人员都有完整的数据。”其中,有个数据现在看来依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这就是说,他们能够写简单的

信件、文章、标语、传单等。这比白区中普通军队的平均数高得多了,比西北农民中的平均数更高。”而且“所有的连长以上的军官都有文化,虽然我遇见过几位军官,他们参加红军以前还不能认字写字"。

 斯诺记述的一幕幕红军将土的精神图景,既无关风花雪月,也无关子曰诗云,而是熔铸着共产主义自由、民主、独立、平等的精神价值,洋溢着清新刚健的新文化青春气息。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斯诺用一个记者的笔触同样写道:你可以把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看成是一个盛大的巡回宣传演出,这很可能是红军最有永久价值的贡献。千百万年轻的农民听到了他们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福音,红军真诚迫切的目标始终是要震撼并唤起亿万人民,召唤起他们为“人民当家作主"而斗争,为正义、平等、自由、有尊严的生活而斗争。这种理想和信仰,不仅伴随红军走过万水千山,而且也如星火燎原,锻造了一个青春作伴的人民共和国。
                        转载自:经典美文《文苑》2020.01期

革命理想高于天

———李彬

27

读书札记

2

28

读书札记

2

【接上期】在晚年与池田大作的对话中,汤因比将中国放在极高的地位,他对中国的海外移民保持同情与赞赏的态度,认为中国人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中华民族拥有的优秀品质尤其在海外华侨中发扬光大。在他晚年世界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中,中国的作用是尤其关键的。他设想的世界大一统不是通过军事征服,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来实现,由于中国人在数千年时间里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加圆满地将民众在政治和文化上团结了起来,“恐怕只有中国能够承担在政治上和平统一半个世界甚至整个世界的使命”----类似这种论断的得出,都可以在一九二九年中国之行中找到源头。

汤因比与中国“新世界”

———肖峰

不过还是要指出,《中国纪行》依旧体现出汤因比努力破除西方偏见与身陷西方话语局限之间的矛盾。当时的汤因比以“东方学家”(Orientalist)身份自居,在一九二五年写给岳父吉尔伯特.穆雷的信中,汤因比表明自己由于拒绝一份在土耳其担任教授的工作,他只能成为“业余”而非“专业”的东方学家。当然,汤因比想成为的是有别于其他人的东方学家----这种区别来自他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他破除西方中心、将人类进步视为简单的直线运动的努力是看得见的,在《历史研究》中,他反复强调了对西方人“不变的东方”印象的批判。
但是,他似乎没能逃脱萨义德的总结:每一位知识渊博的欧洲的东方旅行者都感到自己是已经成功地穿越了含混性这一幕幛的西方人的典型代表。汤因比体现出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对立的潜在观念,强烈关心非西方世界如何接受“西方化”,流露出身为大英帝国子民、面对“臣属”之地的“优越感”----尽管这可能是不自觉的。英国在亚洲的殖民扩张与建设,被汤因比视为“功绩”,并认为这造福着当地的人民:马来亚的华工“应该感谢大英帝国建设者为其

汤因比与中国

新世界

29

读书札记

2

30

读书札记

2

提供机遇,使他们得以大获成功”,这些华人所享有的较好生活条件,都是英国所赐之礼;而繁荣的近代上海跟伦敦、安特卫普、汉堡等欧洲城市一样,都是“北欧人”创造的“奇迹”,他忽视了中国本土因素对上海的塑造。

国内学界对汤因比此行的关注并不多。在《历史研究》还未问世的一九二九年,国内对汤因比的了解还有限,目前仅发现《申报》在报道太平洋国际学会时提及汤因比,称其为“英国当代最著名史学家”,此外英国背景的《北华捷报》有数篇报道,以及时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的叶公超在《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发表的英文书评(叶公超也参加过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他这篇书评面向英文读者,他的关注可能更多是学会身份使然)。汤因比在中国受到热捧是在《历史研究》出版之后,尤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呈升温趋势。这种趋势在五十年代降温,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这一时期的最大亮点当属《历史研究》中

汤因比与中国

新世界

译本的出版。大陆首个《历史研究》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册,上册出版于一九五九年,中册一九六二年,下册一九六四年,译者为老一辈翻译家曹未风等,下册的译者还集合了耿淡如、林同济等一批名家。这个译本是内部发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到了八九十年代,汤因比重新“来到”了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历史研究》曹未风译本重新编辑,列入“西方学术译丛”,以新的面貌出版,此时印数已以万计。其他著作也得到了多家出版社的挖掘。在汤因比已经显得过时的时候,中国依然对他不失热情。恐怕这主要还是因为在汤因比风头最盛的时候中国错失了与国际史学界对接的时机。这种错位,导致了中国在引进翻译汤因比著作的完整度上落后于人。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振声势,与其说是对汤因比史学理论的热衷,更不如说是源自一种反弹,或者说中国急于与世界接轨的期望。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国内目前已经翻译出版的汤因比著作总数在十种左右。写于一九二九年的《中国纪行》一直少人问律,与此背景不无关系。
国际上史学理念与流派不断推陈出新,随着中国与国际史学界逐渐接轨,对国外史学著作的翻译引进越发成熟完善,新的史学理论,史学著作不断进人国内,在此情形之下,汤因比仿佛一位努力保持做派的老派绅士,他的著

31

读书札记

2

32

读书札记

2

国际上史学理念与流派不断推陈出新,随着中国与国际史学界逐渐接轨,对国外史学著作的翻译引进越发成熟完善,新的史学理论,史学著作不断进人国内,在此情形之下,汤因比仿佛一位努力保持做派的老派绅士,他的著作就像过时的古董,似乎不再那么光鲜了。然而,近年来重读汤因比的呼声渐起。就像郭小凌教授所作的《重读汤因比:感受智人遗产》演讲一样,今天世界面临的挑战不比过去少,汤因比对文明阶梯提出的挑战并没有过时。

从一九二九年亲临中国,到现今《中国纪行》中译本首次出版,中间刚好走过了九十年。其中沉浮跌宕,世事变幻,一部汤因比“来到”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于尘世中磨砺经典光泽的历史。汤因比在一九二九年游览明十三陵时,感受到其中并未泯灭的历史气息,感性地引用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句诗:“既然铜、石、或大地、或无边的海,没有不屈服于那阴惨的无常……”时间具有强大的摧毁力,柔弱的美却能与之对抗。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在中国大地上生发的感慨,若干年后竟然应验在了自己身上:闪耀智慧之光的经典,终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司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二0一九年版)
                                     转载自:《读书》2019.12期

汤因比与中国“新世界”

肖 锋

33

航海文化

3

34

航海文化

3

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

古代的船型,到明代,或者说通过明代的文献,已经理得出清晰的条理。从前曾有人提出中国古代传统的船型可分为沙船、广船、福船、鸟船四大船型。其实,鸟船仅是福船派生的船型,还不能自树一帜,现将中国古代三大类传统的船型分述如下。

明嘉靖年间的《南船记》载有“二百料逼沙船图”并记有“所谓沙船像崇明三沙船式也”。明嘉靖年间成书的《筹海图编》始有沙船的图文。
周世德在《中国沙船考略》中,实测了大型沙船的帆装图和结构图。该文认为:“在主要尺度比值方面, 吉代沙船与现代沙船很相近。”
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述了沙船的突出优点:“沙船能调戗使斗风。”这可能是引自《筹海图编》。逆风行船必须走“之”字形的航迹。利用逆风行船时,帆除获推进力之外,还附带产生使船横向漂移的力。由于沙船吃水较浅,其抗横漂的能力有限,故必须使用披水板,放在下风一侧,用时插入水中,以阻扼船横向漂移。所示沙船模型照片左所挂者即是披水板。造船专家、上海交大王世铨(公衡)教授认为“防止横漂的披水板也是中国首创”。

(一)

沙 船

(二)

福 船

沙船是发源于长江口及崇明一带的方头方梢平底的浅吃水船型,多桅多帆,长与宽之比值比较大。因底平不怕沙浅,有“稍搁无碍"之效。过去,多在上海附近的太仓浏河等地制造。历史上以崇明为著。太仓、通州(今江苏南通)、海门、常熟、嘉定,江阴等处均有。道光年间上海有沙船5000艘。

 沙船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南宋时。《宋史.兵志》记有:“南渡以后江淮皆为边境故也。建炎初(1127年) ,李纲请于沿江、淮、河帅府置水兵二军,要郡别置水兵一军,次要郡别置中军。招善舟楫者充,立军号日凌波、楼船军。其战舰则有海鰍、水哨马、双车、得胜、十飞、旗捷、防沙、平底、水飞马之名”。此防沙、平底似为沙船的相式。
《大元海运记》中载:委张瑄、朱清“限六十日造平底海船六十只”,此平底海船盖为后世沙船的原型。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海船的统称,其所包含的船型和用途相当广泛。

福建造船业历史悠久,春秋时吴王夫差曾在闽江口设立造船场。三国时吴国曾在今福州置建安典船校尉,将罪人“送付建安作船”。唐宋时期,福建对外交流扩大。宋时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已成为重要的造船中心,当时朝廷遣使外国时常到福建

35

航海文化

3

36

航海文化

3

雇募客舟,其船“上平如街,下侧如刃,贵其破浪而行也"。船舶的这些特点为产生后世的福船奠定了技术基础。

明天启元年(1621年) 茅元仪撰成《武备志》,博采历代文献二千余种,继嘉靖年成书的《筹海图编》之后,明确提出福船的船型系列。
据《武备志》所述,开浪船即鸟船,以其头尖故名。在福船船型系列中,以苍山船为最小。若敌船进入内海,园大提船、海沧船管不能入,必用小苍船以追之,用之冲敌颇便而健,
温州人呼之为苍山铁,也有铁头船之名。“戚继光云:近者改苍山船为潼侨船,比苍山船大,比海沧船更小而无立壁(侧壁不披茅竹),最为得其中制。遇偻舟或小或少,皆可施功”。
明代抗倭名将威继光在闽浙沿海抗倭时,即应用了福船的系列新型。经复原的戚继光抗偻大福船(见圈6 4),现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馆。该模型是由福建省惠安船厂老工人完全按福船的型制建造的,长约6米,保持了福船的特色和风格。

(三)

广 船

会的‘横江’两种大船增加战斗设施,改成为良好的战船,统称'广船'”。‘广船’是当时中国著名的船型,在肃清倭患的战斗中做出了贡献”。

《明史.兵制》对广船的评价是: “广东船,铁栗木为之,视福船尤巨而坚。其利用者二,可发拂郎机,可掷火球”。《武备志》对广船缺点也有客观研究:“广船若坏须用铁力木修理,难于其继。且其制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在里海则稳,在外海用动福,此广船之利弊也”。
广船的帆形如张开的折扇,与其他船型相比最具特点(图6-5) 。为了减缓摇摆,广船采用了在中线面处深过龙骨的插板,此插板也有抗横漂的作用。为了操舵的轻捷,广船的舵叶上有许多菱形的开孔,也称开孔舵。广船在尾部有较长的虚梢(假尾) 。广船的模型收藏在澳门海事博物馆。
                                          转载自:席龙飞 宋颖《船文化》 

南海郡的番禺(今广州市),自战国以来即是重要都会,也是造船重镇。南海、合浦以及其南的交趾、日南(今越南境内),是汉代向印度洋航行的重要口门。诸地又盛

又盛产林木,是重要的造船地点。唐、宋时期的广州、高州(今茂名市)、琼州(今海口市)、惠州、湖州等的造船业兴盛。“广船原系民船,由于明代东南沿海抗偿的需要,将其中东莞的‘乌艚’,新

生命之源

2020,请关注我们的海洋

世界刚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一片渺茫无际的海洋。
我们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模样?或许是海里一粒微小的尘埃。
“最初没有芦苇,没有树,没有房屋,没有城市,到处都是海洋。”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岁月中,海洋渐渐退下,成为星球上古老而又孤独的存在。后来有了生物,有了陆地,有了森林,有了文明,也有了我们。这个目前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的海洋,孕育并守护了这个星球最初的生命。为了更好地关注海洋、认识海洋,同时审视全球性污染和鱼类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2008年 ,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9年,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 
那么,我们对这片海洋又了解多少呢?不妨先来探索一下它最初古老的模样。在地球诞生之初,遍布地球的汪洋大海从何而来,是更有可能来自撞击年轻地球的冰彗星,还是来自火山活动期间从地球内部释放的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越来越深刻,科学家们对海洋的起源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假设。

大约是在50亿年前,宇宙空间中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物质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来,在引力和随机运动的作用下,不同的星体会互相碰撞,或者彼此结合,逐渐成为最原始的地球。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体积不断增大,并因碰撞而自转,形成日升月落,因太阳引力而公转,产生四季交替。刚刚诞生的地球在星云团块的撞击中,不断受到加热而增温,升高的温度使得地球上的铁、镍等元素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重量的部分逐渐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而较轻的部分则上浮,形成了地壳和地幔。
这个时候,地球的温度依旧很高,在高温作用下,一部分物质中的水分物质被汽化为水蒸气,和气体一起因地心引力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大气层区域。位于地表的一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那时候,天空中电闪雷鸣,烈日烘烤着地球;地面上,地震和火山频繁爆发,不断喷出岩浆和热气,并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地形。

37

航海文化

3

38

航海文化

3

生命之源

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内部的剧烈运动逐渐稳定下来,度过了漫长的大动荡时期。这个时候的地球,表面遍布皱纹,凹凸不平,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尘雾迷漫,一片混池,地面上高山、平原、河床、海盆等各种原始地形应有尽有。随着地壳的逐渐冷却,大气温度渐渐降低,水气附着在尘埃和火山灰上,形成水滴。水滴越积越多,但由于冷却不均匀,空气对流强烈,便出现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场瓢泼大雨越下越大,它不停地冲刷地面,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在漫长的降雨降水的地质历史时期后,地球表面上的滔滔洪水,在地面上肆意奔流,形成千万条河流,并最终汇集为巨大的水域,原始的海洋就此形成。
最初的海洋,海水并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且缺氧的。高温让水分不断蒸发到天空中去,这些水蒸气成云化雨后重回地面,循环往复的下雨使得水流溶解了土壤和岩石中的盐分,并不断汇聚在海洋中。就这样,海洋源源不断地获取盐类元素,但在海水的蒸发过程中,所收入的盐类并不会随着水蒸气升空,而是会存留在海洋里。伴随着每一次的下雨循环,大海里各种盐类的成分越来越高,海水中的盐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此周而复始,日积月累,便成为了现在我们]熟悉的海洋。但是海水不会永无止境地越变越咸,海洋中的生物会摄取一部分盐类物质,化学吸附和沉淀作用也会将部分海水中的盐类转为沉淀物形态,沉入海洋底部,总体来说,海水的咸度会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当时的地球,大气中并没有氧气存在,也没有臭氧层,强烈的紫外线可以直接到达地面,任何生命都无法在陆地上存在。但这时的海底已经具备了生命诞生的物质条件和能量条件,并且海水还能够挡住紫外线对原始生命的伤害,于是最简单的原始细胞在海洋中出现。
之后,在一些平静的浅海,大量叠层石菌落出现,它们可以利用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同时释放氧气。氧气逐渐替换当时地球的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中诞生了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光中一部分的紫外线,既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同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给生命以温暖。自此,生命得以在海洋表面繁衍生息。在中期古生代的志留纪,-片荒芜的陆地迎来了第一批原始植物,开始有生命的存在。在植物稳稳地占据陆地后,动物也逐渐离开海洋,来到陆地之上,不断进化、发展。
在生命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地球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每一-次, 地球上- -半以上的物种都会消失,生物的生命格局都会被重新打乱。大自然似乎在用行动宣告,世界上没有永远的霸主,无论多么庞大、凶猛的生命,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它都无能为力。但生命也是顽强的,在每一次的大灭绝之后,生命都未曾消失。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这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在这-时代,动物和植物都发展到最高阶段,哺乳动物更是爆发式增长,而人类的出现,则意味着哺乳类发展到最高级阶段。

39

航海文化

3

40

航海文化

3

41

航海文化

3

42

航海文化

3

生命之源

生命在地球上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走过了数亿年的时间。但这些在漫长岁月进化并生存下来的生命和物种,却似乎正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届时地球表面75%的生命可能都将被摧毁,而再次重建则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不同的是,前五次生物灭绝事件是因环境因素,而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灭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据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然而,在人类的干扰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此外,在过去的1600多年里,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这样快速增长的灭绝速度,并没有留给自然填补物种空白、维持生态平衡的时间,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丧失。海洋正是地球上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家园,数千年来,不断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持。如今,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已经对海洋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们既已知过去,了解海洋的出现、生命的诞生与生存是一件多么漫长与艰难的事情。我们更应重未来,“世界海洋日”便是一个载体和平台,关爱海洋、保护海洋,需要我们的共同观念和自觉行动。2020年,请关注我们的海洋!  
                                         转载自《海洋世界》总第546期

43

航海文化

3

44

航海文化

3

艺术作品里的船

历史上的隋炀帝对船情有独钟,他巡游江都的龙舟船队前后达数万艘,浩浩荡荡,历史上对此事发表议论的诗词很多:

 《汴河直进船》
        李敬方
汴水通淮利最多,
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
取尽脂膏是此河。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凤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古船上既没有广播,更没有无线通讯设施,船舶开航后,谁也说不清几个月还是几年才能返航回家。当时的船是什么样的?船上的人日子是怎么过的?让人充满好代奇。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与船有关的诗词,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诗词里的船

流传下来的有关舟船的早期诗词中,作者职位最高的当推汉武帝。《文选》 卷四五收录了署名“汉武帝”的《秋风辞》。“上行幸河东, 祠后土。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等句,都是富有深意的名句。《秋风辞》 字句之中楚风饱满,因此有人说“汉武帝《秋风辞》足迹骚人”,其艺术感染力之强是明显的。<秋风辞》里提到的楼船,船舶甲板之上具有多层船室,豪华气派,与汉武帝帝王身份极为合配;从该诗中也可发现,当时的汉武帝经常与群臣乘坐楼船泛游汾河。

    《秋风辞》
       汉武帝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携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45

航海文化

3

46

航海文化

3

 对运河的开发,隋炀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急功近利,超越了人民的承受能力,又破坏了人民的乐业安居,人们对他的怨恨远远多过赞扬。难得有一首客观评价隋炀帝与运河的古诗: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此诗既指出其不计人民生死之过,又肯定了他开发运河的功绩可与大禹相媲美。实为罪在一时,功及后世。

这是南宋政治王安石当年巡视江阴黄田港时所作。 “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足见当时江阴内、外水上贸易之繁盛。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境内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被专家称为黄金水道的黄金地段。盛唐起,江阴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南宋绍兴年间,江阴港设立“市舶司”,是 当时我国沿海设置市舶司的广州、杭州、上海等11个口岸之一。

待舟船发展到唐宋,早已不再是帝王将相独享的交通工具了,它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搭载木帆船,去经商、去宴饮、去郊游、去捕渔...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
                     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未路尘沙非少年。
强企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1768 年,英国皇家学会与海军部组织太平洋科学考察。库克被任命为考察队长,他的任务是护送科学家们到太平洋南部的塔希提岛去观察金星凌日,即金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飞过的天文现象,英国海军为此配备了考察船“努力( Endeavour)”号。“努力”号原是一-艘运煤船,载重366吨,船长29. 8米,宽8.9米,深3.5米,装有10门火炮和12门小炮。船上有94人,其中80人为水手,其余为官员、科学家和仆役等。

47

航海文化

3

48

航海文化

3

库克,英国农民的儿子,1746年,他18岁时到一家著名的商船公司当学徒,21岁时在北海一艘运煤船 上当水手,以后投身于海军。公元18世纪中叶,英法战争,库克任“水银(Mercury)”号军舰的航海长,负责测绘加拿大圣劳伦斯河航道。这项工作对于1759 年英国沃尔夫(James Wolfe)将军登陆成功,攻克魁北克城很有帮助。

1768年8月底, 库克率领“努力”号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经过马德拉群岛,越过大西洋,11月到达巴西。1769 年1月绕过合恩角,4月11日到达塔希提岛。完成了天文观察后,“努力”号先向南,后转向西航行,企图寻找“南方大陆”,但未能找到。此后几个月,库克环绕新西兰南北两岛,沿着澳大利亚东海岸航行,并化了六个月时间绘制出新西兰两岛和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地图。随后他向北航行,成功地驶过澳大利亚东北的大堡礁。1770 年8月,当他在珊瑚海转而向西进人托雷斯海峡时,前两天航行顺利,顺后又无风。后来,海上起风了,“努力”号很快漂向一个礁石群,库克就指挥水手,把大船脱离礁石群。之所以能这样顺利脱险,是因为“努力”号只有370吨,人力还可以拖动它。

The Great Captain Cook

伟大的航海家库克船长

49

航海文化

3

50

航海文化

3

公元18世纪以前,远航船员多因患坏血病死亡,库克提倡改善伙食,多吃蔬菜、水果以增加维生素C含量。他的船员没有因患坏血病死亡的。他回国后所写的关于预防坏血病的论文获得皇家学会金质勋章,并被选为学会的会员。他因此晋升为海军上校。
   库克的第三次远航的任务是探索是否存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通道或东北航道。1776 年7月,库克再次率领“努力”号和另一艘“发现(Discovery)”号考察船从扑次茅斯港出发,仍然沿着他熟悉的好望角航线,途经塔斯曼尼亚岛和新西兰,然后用三个月的时间再次考察了汤加诸岛屿。1777 年冬到达塔希提岛。再向北航行,于1778年1月发现了夏威夷(Hawaiian Is)群岛。库克的船队继续向东北航行,到达北美洲西海岸,但未能找到驶向东方的航道。船队驶人白令海峡(BeringStrait), 虽然时值盛夏的8月份,仍为坚冰所阻,于是回航,准备对夏威夷群岛再作一次考察。1779年2月14日,由于一场严重的误会,在与岛民的冲突中,库克和几个船员被杀害。
库克船长在探索新土地、航海学、测绘海图和航海卫生等方面都有贡献。他在当时的世界地图上增添了近四分之一 的内容。特别珍贵的是,他的船队在长途航行中无人得坏血病死亡。
                           转载:杨槱自 陈伯真《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库克继续向西航行,11月初到达爪哇荷兰人控制的雅加达港,对考察船进行大修后,他们又西渡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771年夏回到英国。英王接见了他,并把他晋升为海军中校。这是他的第一次远航。
  1772年夏,库克再次受命作深人南方的考察。他率领“决心(Resolution)”号和“冒险(Adventure)”号两艘考察船从英国出发向南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继续南行,于1773年1月到达南极圈。在漂冰带作自西向东的高纬度长途巡航,越过南纬70°。后因坚冰阻挡,被迫北航,3月份到达新西兰的南岛。随后向东北航行,访向了汤加并一直航行到复活节岛。 在长期的远航探索中又发现了太平洋中部重要的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和大西洋南部的南乔治亚(South Georgia)等岛屿。最后,他绕过合恩角,于1775年7月回到英国扑次茅斯港。
   库克的第二次远航证明了并不存在当时人们盛称的“南方大陆”。

51

艺术欣赏

4

52

艺术欣赏

4

建筑欣赏——巴黎圣母院

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古老巴黎的象征

教堂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十字形平面的交叉处是个大穹窿,穹窿上部是一个高90米的尖塔。圣母院的正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三条装饰带将它横向划分为三个部分。三个桃形门]洞并排在最底层,门洞上围绕着几组浮雕,浮雕以圣经故事和地狱景象为表现内容。左门为“圣母门”,圣母圣婴像雕在中柱之上,拱肩画面描绘了圣母的经历;右门为“圣安娜门”,公元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赛尔像雕刻在中柱上,拱肩的内容是圣母和两位天使以及莫里斯.德.苏里主教和路易七世国王;中门为“最后的审判”,中柱表现出天主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命运的场景。这三个门洞之上是被称为“国王长廊”的长条壁龛,上有28尊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雕塑。1793年, 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将其误认作他们]痛恨的法国国王的形象而捣毁。但是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原并放回原位。“国王廊”上面为中央部分,这一部分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分别立着亚当和夏娃的雕像,中间是一个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直径约10米,供奉着圣母圣婴。花窗往上,是-排支撑着阳台的雕花石柱,悬挂着《巴黎圣母院》中描写的卡西莫多敲打过的大钟——玛丽,这是连接两侧塔楼的物件之一。
从圣母院正门进入里面是一个 长方形大教堂。一座尖塔兀立在明显高于附属结构的正殿的屋脊之上,尖塔高90米,塔上还有一棱形尖顶,一个细长十字架立在尖顶之上,远远望去,似乎与天际相连。回廊、门窗、墙壁满是取材于《圣经》旧约全书的绘画和雕像,或者饰以彩色玻璃。整个厅堂充满了庄严而华丽、幽深而肃穆的感觉。

如果说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那么巴黎圣母院无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整个教堂的建筑形式和向往天国的神秘气氛结合得十分完美,被誉为“中世纪建筑中最完美的花”。
说起巴黎圣母院,人们自然会想到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说和由此改编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在小说中,雨果将它形容为“石头的交响乐”,这里有美丽的吉卜赛女郎,善良的敲钟人,道貌岸然的神父.....
屹立在塞纳河西岱岛的巴黎圣母院,是座哥特式的巨石建筑,始建于1163年,历时182年落成,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在欧洲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巴黎圣母院以其完美无缺的独特风格,得到了评论家“坚固,但不笨重”的高度评价,是法国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于1991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红色娘子军》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妇女的斗争生活。具体描写一个受到重重压迫的丫环(女奴)从自发的反抗复仇成长为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类似这样的题材在建国以来的文艺作品中并不鲜见,但是,这部影片却不落俗套,从思想开掘、人物刻画到艺术表现,都极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这部影片的创作者牢牢掌握琼花是成长中的英雄这一贯串线。琼花的思想是逐渐发展的,创作者既不拔高,也不贬低,一切从生活出发。比如,琼花开枪犯纪律,受到坐禁闭室处理。这时的琼花虽说在组织的教育下也懂得了一些干革命不能单枪匹马去拼的道理,但思想深处的个人复仇思想并没有解决。在攻打椰林寨时,她不时想个人逞一下英雄,椰林寨大捷,南霸天从暗道脱逃之后,琼花又提出想化装进城趁赶庙会的机会,把南霸天的头拿回来。这样的描写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发展实际。琼花对这一问题真正认识是洪常青把她带到一幅大地图前,让她寻找海南岛,寻找椰林寨,启发她把眼光看得远一点以后,而她的成熟则是她亲眼目睹洪常青英勇牺牲以后。当许多战士被敌人凶残杀害洪常青的暴行所激怒,要马上去找南霸天报仇时,琼花大声说:“是要报仇,但不能盲动。敌人点一

53

艺术欣赏

4

54

艺术欣赏

4

电影欣赏

红色娘子军

电影欣赏

这部影片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浓郁的传奇色彩。首先,它在情节结构上有传奇性。戏不是平铺直叙的。一开始,便是女囚逃跑,接着,洪常青由“犯人”变“贵人”,琼花侦察遇仇人,两次化装进南府,南霸天从地道逃跑等都带有传奇特色。其次,人物出场、人物关系有传奇性。琼花以女奴,洪常青以“华侨巨商”,红莲以女扮男装的小媳妇,映人观众的眼帘。琼花与常青的关系由丫头与“老爷”变成革命同志,琼花与南霸天由女奴与老爷的仆主关系变成了各自代表自己的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传奇性是以真实性为前提的。本世纪30年代海南岛错综复杂的斗争生活是影片传奇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此外,影片也没有为奇而奇。影片中的传奇情节总是和人物的性格刻画及角色的情感抒发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特点使影片既波澜起伏,引人人胜,又细腻动人,催人泪下。

把火,只能烧死一个共产党员,他吓不倒我们,我们大家一齐动手,点一把大火,把白军,把整个旧社会统统烧光!”琼花此时能讲出这样话与以前判若两人。但我们一点 也不感觉突兀,这完全是她性格发展的逻辑的结果,可信性产生于编导者对人物刻画的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

电影欣赏

红色娘子军

该片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

55

艺术欣赏

4

56

艺术欣赏

4

这部影片在风格上可以用强烈深沉、昂扬抒情八个字来概括。所谓强烈深沉,其强烈,是指时代特色、地方特色。这部影片在环境、服饰、道具以及在衣食住行乃至生活细节上的浓郁的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是显而易见的。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物的精神风貌方面。影片中大革命时代海南岛气势磅礴的革命斗争形势,海南岛人民,特别是海南岛妇女的刚强气质都表现得十分突出。其深沉,指的是影片不满足于外在冲突,它致力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激荡。所谓昂扬抒情,指的是影片既有激情洋溢的段落,又有诗一般的抒情乐章。像“分界岭路”、“禁闭室如妹谈心”。“常青看地图讲身世”等场面,都极有诗情画意。就总体而言,这部影片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故事的安排脉络分明,引人人胜。如影片开头,先给琼花一个特写,随即转身跑去,接着,是几个恶奴迎面而来,手里提着两个大灯笼,灯笼上写着“南府”两字,再接琼花跑的镜头,之后,插入洪常青骑马而来,这样的镜头组接非常符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影片中人物的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都交待得十分清楚,在音乐处理上也注意了民族形式与地域特色。

电影欣赏

红色娘子军

这部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尤其成功。青年演员祝希娟是第一次上银幕,显示了出色的才能。特别是在运用眼神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上相当成功。琼花的眼睛是火辣辣,黑亮黑亮的。但这双眼睛在不同的场景中却表达了不同的内容。第一个镜头中,她在敌人皮鞭下的眼神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拼定了的眼神,而参军时面对连长的问话,扯开衣襟,露出鞭伤时的眼神更多的是表达当兵报仇的决心的眼神;在洪常青让她看地图这场戏中,有一个猛然领悟的近景。她对洪常青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时的眼神黑亮黑亮像被

灯塔所照亮一样。另一个值得称赞的演员是饰演南霸天的陈强.他摒弃那种脸谱化、漫画化塑造反面人物的陈旧手法,将南霸天刻画得老谋深算,狡猾狠毒而又色厉内荏。祝希娟与陈强在第一届百花奖评选中 双双获奖,这是对他们表演成就的最好肯定。
                                   
                                    转载自: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57

艺术欣赏

4

58

艺术欣赏

4

古琴曲《流水》充分运用古琴演奏的“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一种如流水永动不息之志、智者乐水之意。
全曲结构为:起(引子,第二、三段,主题一及其变奏)、承(第四、五段,主题二及其衍展变化)、转(第六、七段,高潮及余音)、合(第八、九段,主题二的重复变化,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有“再现”之意)部分。
第一段:引子。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主题一(曲调:mi la sol,do re mi la sol mi re do,la do do la so)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一派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第二段的高八度重复,并省略了第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出现优美如歌的旋律主题二(do re la do mi re do xi la do la sol mi),“ 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七段:音乐旋律呈现跌宕起伏的态势,大幅度的上下滑音奏法,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之声,同时,在其上方奏出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地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高潮之后,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渐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状微沤”。 
第八、九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主题二,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材料,速度稍快,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富于激情、颂歌般的主题旋律由低向高音区运动,气势浩瀚,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主题二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著名琴家管平湖(1897- -1967)先生演奏的《流水》-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旨在向宇宙中的高级生物传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的信息。 
                                                  转载自:卢广瑞《音乐欣赏》

《高山流水》

音乐欣赏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领悟为: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 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印象派画家在表现技法上的革新,是建立在对色彩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这种科学分析,同样须凭借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他们在观察自然时,只忠于自然中 “光”与“色”的关系,他们为之陶醉的,是那强烈的光色变化与空气感。就是说,莫奈这幅《日出•印象》上的主角,是光色与雾气的变化,而不是自然景色。因此,印象派画家是以表现”外光”而著称的,莫奈尤其如此。
    克洛德·莫奈(1840-1926)出生在巴黎。1845年,随家迁居勒阿弗尔,十五岁的莫奈就在当地以画漫画而闻名。这期间,他认识了青年画家欧仁·布丹。在布丹的启发下,渐渐懂得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才是最好的绘画天地,于是他放弃了漫画,1859年到了巴黎, 1862年进入格莱尔画室。但他与学院派的艺术趣味始终难以情投意合,在画室只呆了两年就毅然离去,开始他独立的创作生活。莫奈与雷诺阿、巴齐依、西斯莱等人,在艺术上志同道合。他们在追求”光色”的表现对象上各有不同,但都对呆板的学院派格格不入。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探索过程中,为油画的新表现方去提供了新的途径。莫奈的《日出·印象》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始终为各国爱好油画的人们所赞赏。
转载自:朱伯雄《外国美术名作欣赏》

印象派画家尝试用细碎的色彩笔触的排列,表现自然中的“外光”,企图在画面上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跳跃的感觉。莫奈这一幅《日出·印象》就是在这种创作动机下绘成的。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橙黄和淡紫的色彩,微红的天空映照在平静的水面上。海上的细节,是用厚薄不匀、长短不一的色彩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船上人物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水浪轻摇,小船似有缓缓前进的感觉。远处雾气迷漫,景物隐隐约约,画面上只有几道色彩交错的粗糙的笔触。此画是莫奈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莫奈如此大胆地描绘风景,在当时巴黎正统的学院派眼里,被认为是“野狐禅”。

59

艺术欣赏

4

60

艺术欣赏

4

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

Sunrise impression

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

绘画欣赏

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