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0年3月刊

       2020年庚子新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所幸有书,给了我们极大的慰藉,让我们在惊慌恐惧中有了那份安然与宁静。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若不耕,秋无所望;少若不勤,老无所归。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让我们以书为伴,让书香溢满校园,让阅读永远在路上!
                                                                 本刊编辑部

刊首语

编  委 会:图书馆
主       编:陈    军  
执行主编:  余逊涛
文字编辑:  袁家莉  周莹莹  李娟  刘景 
审        核:  张美云
图文编辑:  李玉霞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电话:025-86176878

秋娘
乡愁
人生要到更多的地方
花开有韵 草木含情

鬼谷子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
莫言对话白岩松
                         ------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汤因比与中国“新世界”

3

航海文化

P35/48

4

艺术欣赏

P49/60

地中海北岸文明
海洋是生命成长的摇篮
航标文化的精神价值
世界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克莱蒙特”号

建筑欣赏——凯 旋 门
电影欣赏《简.爱》
音乐欣赏《致爱丽丝》
绘画欣赏《最后的晚餐》

2

读书札记

P17/34

1

美文阅读

P01/16

目录

C

ontents

天下着蒙蒙细雨,让整个江南蒙上了水汽

接上期......
      
       小伙子对她这样说:“ 大妈啊,你听我说,养你这辈子的是伐木工人,害你这辈子的也是伐木工人。你不知道,正是工人们把山上的树砍完了,山体才会滑坡,你丈夫才会死。
       他告诉秋娘,打死她父亲的那块飞石事实上也是山体滑坡造成的,只不过那次滑坡没人看见而已。他还想再说什么时,秋娘不让他说,她对小伙子说:“你是个有文化的人,我相信你说的,既然这样我还留在山上干什么,难道是等再一次滑坡来把我儿子也埋进大山?”
       三天后,秋娘扛着大包小包下了山。
       七年前,秋娘做木匠的儿子到邻县建水做工,认识了当地的一个姑娘,做了上门女婿。秋娘很伤心,骂儿子不孝,哭自己命苦。为了让老头子在地下睡得安,不原谅她养了这么个不孝之子,她狠了心,不认儿子,不参加他的婚礼,拒绝儿媳妇进家门。
       但是一年后,听说儿媳妇给她生了个小胖孙子,她又高高兴兴地找上门,把孙子当儿子一样养了起来,儿媳妇除了喂奶其他任何事都不用操心。秋娘说,她孙子开口叫的第一-声是“奶奶”,足见奶奶对孙子有多么好。
      

Z · H · O · N · G  ·  G · U · O  ·  G · U  ·  Z · H ·  E · N

花落尽,只留下淡黄的记忆!

01

美文欣赏

1

02

美文欣赏

1

轻轻叹,一把油纸伞

秋娘

JIANGNAN

       可她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孙子上了幼儿园,要赢在起跑线上,她完成不了这个伟大使命,只好退居二线。 一下子清闲下来,她不知道日子怎么过,闲得心慌,便找事做。最后找的事就是摆摊卖烧豆腐。秋娘说,这是她的老本行,当年在山上给伐木工人烧饭,烧豆腐是天天要做的。
       烧烤豆腐的器具是一只火盆,上面摆一张用细钢筋扎制的炕, 炕下面是无烟的炭火。烧烤豆腐之前,要先在钢筋上抹上菜油,这样豆腐就不会粘在钢筋上。烧烤时要随时翻动豆腐,以防烤焦。
       在豆腐被炭火烤得嵫嵫地冒出热气时,豆腐变成了精灵,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更诱人的是,磁磁冒出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转换成一股黄豆被爆炒时成熟的香味,热烈、浓郁,有一种痴心女子义无反顾地爱人般的坚定,扑鼻而来,驱之不散。
       我正是被这一缕缕香气吸引着,注意到了秋娘。在建水,烧豆腐的摊子多的是,仅百十米长的翰林老街上就有三四摊。秋娘的摊子不在热闹的翰林街。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我只记得由她的摊子往前走两百米左右,便到了学政考棚。

03

美文欣赏

1

04

美文欣赏

1

       那天晚上我走得很远,就是想尝尝秋娘的烧豆腐。我第一次闻到秋娘烧豆腐的异香,想去饱饱口福时,发现她的摊子边围满了人。我不愿等,便继续往前走。走了半个小时回来,人并没有少, 只好又走。又走了半小时回来,只剩下两个人,以为很快可以轮到我,结果还是等了半个小时:因为其中一人不但带了一个胃,还带了一个面粉袋,收走了四大炕的货就是这人,脸红扑扑的,定是刚吃足了酒,谈兴甚健。 他是一家饭店的厨师,秋娘的烧豆腐是他们饭店天天要上的一道菜。得知我是外地人,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不但好吃,还好看、好放。
                                        转载自麦家《读者》2019.22

05

美文欣赏

1

06

美文欣赏

1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乡 

07

美文欣赏

1

08

美文欣赏

1

在入学第一天报到的时候,新生需要去拍照然后领取自己的学生卡,在那里我第一次遇见Andrew,他也是新生,但不是念硕士,而是在这边读社会学的博士。因为排队太过无聊,我们便有一搭没一搭地在队伍里闲聊。在聊天中知道,Andrew来自德国,在申请这边的博士之前已经工作了三年,如今的他已经三十岁了,已经拿了两个研究生的学位。
Andrew说自己之前的职业虽然有着丰厚的薪水,但十分枯燥无聊,每天与各种各样的数据为伍,有的时候电脑黑屏,显示出自己的脸颊,他会想:这真的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吗?
三十岁开始读博士,似乎也不算晚。听完他讲的,我算了算如果自己读完博士,大概会是多少岁。突然觉得,愿意把时间用心放在学术上的人,也需要足够大的勇气。

从那次遇见Andrew之后,我们就再也没遇见过彼此。临近毕业的时候,他突然从Facebook上给我留言,希望我能帮他完成一份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这是他在做的一个研究项目。
“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你在中国的时候也出版过一些作品?”采访结束后,Andrew突然问我。
我说是的,有出版过一些小说和文章合集。
“知道吗?在国外,能够写作是一件特别难得的事情,很少有人拥有这个才华和天赋的,你是一个聪明的幸运儿。”
我摇摇头,又点点头,不知道该谦虚还是坦荡接纳这个赞美。
“其实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Andrew的赞美之后,我不由自主地说出了这句话。
我对Andrew说,从前的我是一个特别骄傲的人,我的心里怀揣着巨大的梦想,我想要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但当我发现自己最终还是沿着普通人的生活轨迹,過着普通人的生活时,我逐渐明确,其实我真的只是一个普通人。
Andrew听了我的话,变得安静。“你才22岁,一切对于你来说都还早,你看我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我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大道理谁都会讲,我喃喃自语,我做不到像Andrew这样乐观。
“你看我已经过了三十岁,当我放弃自己不错的生活时,大部分人都不看好。当你愿意接纳上天给予你的这份财富时,你就注定会变得多愁善感,会在人生的方向上苦苦寻觅自我。但是,现在的你只是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你有大把的时间,去看你从未看到过的世界。我不希望你在这个年纪就开始怨天尤人,你需要给自己力量。”

我是一个爱拿自己跟别人比较的人,但是比较来比较去,我总会发现在这里或者那个方面,自己不如别人。我想这也是我变得悲观和消极的来源。其实比较并没有错,但应该把比较变成让自己奋斗的动力,而不是停在原地自怨自艾。
                           转载自:王宇昆《意林》2019.21

09

美文欣赏

1

10

美文欣赏

1

11

美文欣赏

1

12

美文欣赏

1

梅:
见信如晤。
近来天阴,去岁冬寒漫进了初春。草木是傻的,少见花出,只有河岸梅花早知春,尽数开了。我骑车去看,回返路上想到你,是夜有此信。
冷月无声,寒光映梅蕊。忆起少年时斗草拟诗——现在看来,哪里成诗?冬日鲜有花草,你便带我去东郊折梅。去时层云涌动,两侧路灯昏暗,你怕我恐惧,兀自唱起《惊梦》一支。其实哪里会怕?来路灯火漫漫,世上人家;前处街灯如烛,山中梅园。况你在,我并无惧意。我只觉惶然,这样的夜太好,有你,有凉风,我们在折梅的路上。我怕这即是尽头。

梅园上锁,你引我找到一处缺口,密密幽深的苇草,拨开即见满园梅花。那园子真是大,几欲成林。清冽梅薰泻下来——你谓梅风格更过于兰桂,必以薰字才可全其香之妙。这话我是没什么好反驳的,只是总会疑你对梅似乎更偏爱一些,毕竟兰草其香,于我或许更清透些。用“泻”字,还是“倾”?我喜“倾”,你喜“泻”,现在想想,还是泻更好一点。
范成大《梅谱》录梅数十,但我知你独爱腊梅,浓烈的琥珀色,气息若春水解冻,隐隐存冰裂声。折枝入书,次日呈片状,书页染上梅薰,你把冬天装进了书里。腊蕊

有韵

TIME——

花开一季,草木一秋 ,就如同我们一路走来,总有酸甜苦辣 ,累了就放松自己 ,静坐于自然角落咖啡厅 ,一杯香茶或咖啡,一人看遍美景 ,在芬芳里感悟春夏秋冬。

13

美文欣赏

1

14

美文欣赏

1

浓烈的琥珀色,气息若春水解冻,隐隐存冰裂声。

腊梅

mei

回时两人怀里均有两三枝梅,我惋惜无有白梅。“喂。”你笑,我偏头去看,你左手扶车,怀里红的黄的梅花,梅枝遮面,我只看到一双明净的黑亮瞳仁。“春天,一起来看梨花吧。”

梅,我答了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天上半轮清月熠熠生辉,很像你的眼。
那些落雪的冬日,你撷梅苞晒干,碾梅成粉添入颜料。我仍留着你画的腊梅,颜色业已灰暗,但指腹凹凸质感不变。现在我学你制茶,热气氤氲,而今已寻不到干净的露水或雪水了。梅泡久了是甜的,又清冽,恍若那夜梅薰。

花开有韵
草木含情

L
E
T
T
E
R

三重拨雨窥,银枝几束压香浓。你记在日记里的“待焚稿”中,我最喜欢这两句——多像雨时你观梅的举止呵。

后来我亦试过丹桂,桂米身形玲珑,你赞美其香浓甜,我又嫌它过重,就此作罢,仍只用梅。
其实我喜绿萼,喜腊梅是因为你。我现居的处所临河,岸上植了几株梅,这几天开了,我才发现有绿萼,这倒是意外之喜。那晚,我们是不是没见到白梅?
是时云尽散去,月为半月,光辉很足,我看见你颊上沾有艳红梅瓣,不敢出声提醒。来时你唱惊梦,月色朦胧,真像在一个梦里,我不想惊醒这么好的梦境。

15

美文欣赏

1

16

美文欣赏

1

太湖上偶有细雨,在上面泛舟,听着雨打船篷的清脆声响,莫名便会想起当日同你逃了晚修乘车去郊外的公园。那晚淅淅沥沥落了小雨,我们躲在守林人的草棚子里,听外面雨打芭蕉的噼啪声,你随手拿了老人的竹笠戴在头上,回头同我玩笑:你看我像不像渔翁?很像。
那段时间和民宿老板窝在楼下的沙发上用电脑看《琅琊榜》,里面林殊看着霓凰,那曾经是他的小姑娘,看到这一节我忽然落下泪来,梅,那些彷徨失意的岁月,那些有月的夏夜,那些一去不返的少年时光,谢谢你在。
春天终于来了,你提过的梨花春雪,我看见了。
                                  转载自:林胥《意林》2019.11

后来我在院中植了株海棠,暮春花开,满树玉杯盈盈,蕊里沁出几线不胜杯酌的晕红。你凑近去嗅,于花枝间转头微笑,哎,真的没有香气啊!六月海棠落尽,结出翠色嘉果,至此夏天恍然已要结束。我们都爱夏天,曾约定同去温暖的南地看荷,只是忙忙碌碌,终于也没有去成。东郊的梨花开了又落,一年又一年。你走后三年,我亦离开了这个城市。
去年我去太湖,湖岸梅林花开胜火,真美,如果有你在。我在一座梨園旁租了民宿,立春梅落,梨苞米粒大小细碎缀在枝梢,我在梨园散步,折一枝绾发。

17

读书札记

2

18

读书札记

2

鬼谷子,姓王名谢,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但具体生平日不详,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围阳城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鬼谷子招收徒弟从不挑剔。他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只要学会一门便可纵横天下。“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鬼谷子先师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张仪两个叱咤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鬼谷子先师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

作者简介

鬼谷子

智慧禁果,景世奇书

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鬼谷子先师从衣、食、住、行、医等,在了家理财、治国方案、外政外交、兵书战策、兵器发明、天文地理、神奇推算、养生教子等等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鬼谷子先师据传说是为个人而笑天下之人。也可以说是个难驾驭之人。他的书籍流传甚少,多为抄译。冶铜炼铁、钨铁铸剑、过目不忘、贫富均化、他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利用空气动力(热气球)的人!鬼谷子先生曾任楚国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鬼谷位于江西省贵溪境内,因鬼谷子先生在此授徒为名。

著作《鬼谷子》,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鬼谷子》 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 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名著概要

19

读书札记

2

20

读书札记

2

此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因此可以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由于鬼谷子所代表的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代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这与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有关,是极其不公正的。
                             转载自:崔建林《中华名著简读》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

美国 卡耐基 开启人生的把钥匙

名著概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愈来愈多的人都知道“卡耐基”这个名字,从西方世界,到东方众多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语系都有卡耐基的著作译本。美国卡耐基成人教育机构、国际卡耐基成人教育机构,以及遍布世界其他各国的分支机构,多达一千七百余所,接受卡耐基教育的不仅有各界名流、军政要人、内阁成员,甚至还有几位总统。这些教育机构造就了千万余众的毕业生,影响了本世纪的几代人。卡耐基并没有解开宇宙中的什么深奥的秘密。他源于常理的哲学影响和教育实践,却施惠于千百万人。
 卡耐基并没有解决宇宙中深奧的秘密,但他从生活常理中提炼出来的处世哲理,在帮助人们学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获得自尊自重、获得勇气和信心,以及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挥人性的优点,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快乐方面,比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都更有用、更伟大。卡耐基去世时,家著名报纸评论说:“千百万人受到他的影响,他的这些哲理如文明一样古老,如十诚一般简明,但是对于人们在这个狂乱的年代里获得快乐和成就极有帮助。”

21

读书札记

2

22

读书札记

2

卡耐基开创的“人际关系训练班”遍布世界各地,多达1700多所,接受培训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卡耐基的思想和观点影响着美国人,甚至改变着世界。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的精神和思想,就成了人们走出迷茫和困顿的最有力的支撑。即使在现代社会,卡耐基对人性的洞见,仍然指导着千百万人改变思想,完善行为,走上成功之路。卡耐基成功学全书是卡耐基思想精华的汇集。卡耐基所著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语言的突破》等著作,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西方最持久的畅销书之一,风靡全球,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
实用性和指导性,以及对社会各类人群和各个时代的适应性,是卡耐基思想的重要特点。当时代的战车匆匆驶过20世纪,进入新千年的时候,卡耐基的思想和见解并没有被时代所抛弃,相反,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他的思想和洞见更加深刻和实用,对于年轻人更具有指导意义。

阅读指导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分为:《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写给女孩的信》、《伟大的人物》、《智慧的锦囊》、《语言的突破》、《思想的光辉》九部书。其中《人性的优点》四章,(《人性的弱点》二章,《美好的人生》三章,《快乐的人生》四章,《写给女孩的信》十章, 《伟大的人物》四章,《智慧的锦囊》五章,《语言的突破》二章,《思想的光辉》十一章,作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历史人物的事迹、生活中的经验告诉读者成功的秘诀、方法和途径。

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

教育之父。他一生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折,开创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成人教育方式。他以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思维,在道德、精神和行为准则上指导万千读者,给人安慰,给人鼓舞,使人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改变生活,开创崭新的人生。

卡耐基(1888-1955),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誉满全球的公关学家、杰出的人际关系学家、哲学家。他于1888年1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贫困家庭。从青年时代起,他先后当过教师、工人、推销员等。早在20世纪上半叶,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其著作有《沟通的艺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人物》、《友谊的秘密》和《人性的光辉》、《卡耐基人际关系学》等。
                               转载自:崔建林《世界名著简读》

23

读书札记

2

24

读书札记

2

您在瑞典的时候谈过关于无用的事,这个我们有共鸣。几年前我给一本书写序,也叫《做点无用的事》。因为这个社会上做有用的事的人太多了,有用的事就是跟钱有关,跟权有关,跟名有关的。除此之外大家就不做了,谁都理解您说的那番话讲到文学的无用等等。但是我想问您,其实您从骨子里想文学的有用之处在哪儿?

白岩松

莫言对话白岩松

------文学的有用与无用
文/莫言 白岩松

莫言

文学的有用和无用应该辩证地看。我们从特别功利、特别物质的角度来看,文学确实无用。我是一个物理学家,我是一个发明家,我

发明了一个杯子,马上有用,可以马上喝水;发明一个新的节能灯泡,可以马上投产,可以省下很多的能源。但是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个话剧,能够看了以后马上产生社会效益吗?能够使我们的GDP增高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从物质的角度来衡量,我觉得文学、艺术都没有什么直接的用处。但是我想,人活在世界上,肯定不是为了一种纯粹的物质来活,我们有很多精神的追求,我们这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衡量标准,也肯定不是纯粹物质的,应该是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如果仅仅只有物质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价值混乱,这样的社会是不健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艺术、我们的哲学,我们一切务虚的学问都是非常有用的。

按理说您从事这个职业,包括我们这个行当,也被有人称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您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白岩松

莫言

实际上这是书生发的牢骚。我们很多旧时代的文人,像杜甫他们都写过类似的诗歌,能感觉到他们不得志,满腹才华无所用,一百首诗歌也不如一个百夫长。实际上我觉得他内心深处未必会这样想,内心深处他认为还是很有用处的。

 也有人这样分析,中国的70年,领导人从军人到科学家、工程师再到文科毕业生,有人认为中国此时此刻无用的文人终于迎来了最有用的时代,您同意这样的判断吗?

白岩松

25

读书札记

2

26

读书札记

2

莫言

这样一个判断很冒险。学工科、学理科的人到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去,不意味着不关心文化、不关心文学、不关心艺术。我知道有很多学理科的人,他的文化修养是很高的。比如说杨振宁先生,他是物理学的大师,但是他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修养是很高的。

 我插一句话,当年我跟杨振宁先生对话的时候,他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特别大。他说,物理研究到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到尽头是宗教,它是循环的。

白岩松

莫言

 我们也知道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很好,我们也知道原来复旦大学的数学家苏步青诗歌写得非常好,所以很多学理科的人人文素养

都非常高。即便是一个学理科的当了国家领导人,他也未必不关心文学艺术。但是我们现在回头一想,从1949年过来,尤其是在文革前后这一段,我们对哲学、思想方面,尤其是对文学方面确实是管得比较多。我们在科学方面鼓励创新,鼓励发明、发现,但是在思想方面,好像有马克思主义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去提倡别的学说了。哲学家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文学家,就是在马列主义文学观念的指导下写作,至于作家自己是不是还需要思想,这都是一个疑问。

当年在军艺的时候,讨论中国解放以后的军事文学,我就做了一篇论文, 分析到过去很多作家写革命战争文学作品,作家的思想是空白的。作家没有能力,也不允许你在这样的作品里表现自己对战争、对历史的看法,只能是用故事、用文学作品来阐释思想,这就很可怕。包括我们写农村题材的,实际上也

27

读书札记

2

28

读书札记

2

莫言

没有作家自己的思想。这种情况下要出现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确实很困难。

说到思想,我想起您说的另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您曾经说过,在我们的小说当中,不是思想太少,而是思想太多了。

白岩松

但是这种状况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这一代作家生在比较好的时期,我们也在一直反思这个问题。我们意识到作家的思想一定不能是空白的,作家要表现一场战争,或者表现另外一个事物,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大家都在写抗日战争,我为什么可以写,除了故事不一样以外,重要的就是艺术方面有很多的探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每一个作家对这样一场战争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思索,那么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比较好的文学作品。

莫言

因为文学作品里思想的表达,实际上应该是通过形象来表达的,而不是像教师一样,在里面宣教。

我们看到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里面留下些瑕疵。 比如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毫无疑问是世界文学经典,但是托尔斯泰在最后一卷里边,大段大段发表哲理,我想多数读者会跳过去。也就是说,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站得住脚还是得通过作品里的形象,作品里的典型人物,有性格的人物。作家的思想,当然也在作品里面表现,但是一定要通过形象来表现出来,是借助于作品里的人物来表现出来。作家自己跳出来在里面指手画脚地议论,是比较笨拙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思想埋藏得很深,这样比较好。有时候思想太多反而会伤害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29

读书札记

2

30

读书札记

2

这个我完全赞同。上一个礼拜我在跟我们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论坛时,我的发言题目就叫《用讲好故事的方式去讲

白岩松

中国梦》,不要直接喊口号。其实小说就是莫言老师讲到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一个是故事。
                           转载自:经典美文《文苑》2019.11期

31

读书札记

2

32

读书札记

2

汤因比在晚年曾经预言:“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国家,而是中国。“这句话并非一时兴起之言,而是汤因比系统中国观的表现之一。这位历史学大师著作等身,以中国为主题的专著却是寥寥。若要追溯他中国观的演变,除了检视他散落在著作和言论中的片段外,不可忽略他一九三一年出版的《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A Journey to China or Things Which are Seen)。这部游记记录了汤因比一九二九年的中国之行----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在中国旅行,提供了探讨西方人如何想象和书写东方的又一个文本,并且对于了解早期汤因比如何思考文明的接触、如何理解中国颇有参考价值。
 一九二九年,太平洋国际学会计划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向汤因比发来邀请,给他提供了前往东方的契机。汤因比没有选择从伦敦一路向西,经美洲大陆、太平洋的路线,而是向东而行,一路穿越近东、中东、远东等他曾经涉足和未曾涉足的辽阔地区。一九二九年七月,他偕家人,颇具浪漫气息地驾驶着一辆福特汽车,从伦敦出发,沿途经过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地,到达土耳其。随后独自继续旅程,经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地后,于十月到达中国。他在中国重点关注四个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政治中心南京、古都北京(当时称北平)、国际大都市上海、尚处潜在冲突中的东北。在中国和日本之间辗转数次后,他乘坐西伯利亚铁路列车,横穿苏联回到欧洲。
对中国进行一次实地旅行,是汤因比文明研究的必需。他早年以希腊、罗马历史为研究对象,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转向文明研究后,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短板,对亚洲等“未知区域”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动力。汤因比在旅行中进行着“旧时”与“今日”、“西方”与“东方”的对照。他热衷于将旅行中的亲见亲闻与历史典故天马行空地联系,尤其关注亚洲各国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反应,从而在这部游记体现出他关怀人类文明命运的宏大叙事。比如在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这几个伊斯兰国家,他以“伊斯兰直面西方”为题,详细观察当地衣着、语言乃至政治、经济的变化,分析其世俗化表现:在印度的焦特布尔地区,他声称找到了一个能够妥善解决自身与西方文明关系的东方社
 

汤因比与中国“新世界”

肖 峰

力,比如东北大学的新建校舍,南京国民政府撤废领事裁判权、恢复主权的努力;他还预感到由于多种文明接触而即将发生的危机,在中、日、苏博弈的东北,恐怕会成为“又一个阿伽门农的战场”,处在东西方碰撞最前沿的上海,如同“一杯酒精度太高的鸡尾酒”,“可能会成为现代世界最伟大的都市之一”,“亦可能燃烧殆尽”。随之而来,他的中国观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在槟榔屿、马来亚目睹数量众多的华人移民,不再视此为白种人的压力,而是盛赞华人“自古开疆辟土----自北向南,自东往西一一历时三千年”;他否定了自己原先对远东固执、片面的“粗陋之见”,转而认为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个性鲜明的民族和文明,所有东方人不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性格的个体;他以“秦”与“大秦”分别指代中国与土耳其,在历史与当下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中国没有通过对外征服,开拓殖民地来输出人口和文化,而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对外迁移,潜移默化地扩大自身的文明范围。汤因比已经毫不掩饰对中国的盛赞,称中国自古以来的策略反而是成功和更加有效的,中国创建现代国家的活动或许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运动之一”,甚至可能使日本的明治维新相形见绌。
       上述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汤因比《历史研究》的写作。《中国纪行》英文版的扉页使用了一幅中国的太极图,反映出汤因比对中国“阴阳”观念的注意。而在《历史研究》中,他肯定并借用了“阴阳”理念,将动与静、运动与休止的观念用于形容文明的起源和成长,认为这个公式“很好地适用于文明的形成”。在《历史研究》中,当再次述及中国的海外移民,他不再视其为压力,而是更多地站在了移民的角度,转为“富有进取心”的移民离开家乡、应对当地环境挑战的叙事。----未完待续
                                                                         转载自:《读书》2019.12期

33

读书札记

2

34

读书札记

2

汤因比此行不乏有趣的经历,他时不时流露出自我揶输的幽默感。像如何在土耳其边境被海关人员为难,如何在日本寻觅一套必需的礼服,在上海寻找丢失的行李箱,怎么应对在西伯利亚铁路上遇到的饮食困难.....除此之外,还有一件轶事,他在此行中遭遇了一次情感挫折。他在京都会议期间遇见英国女性历史学家艾琳,鲍尔(Eileen Power),随后结伴在中国旅行,在旅行中他迷上了对方。当得知对方即将结婚,已是有妇之夫的汤因比鼓起勇气向她表白,却遭到了拒绝。这段经历由麦克尼尔在其撰写的汤因比传记中予以披露,《中国纪行》原文中短暂出现的“her" 或许算得上间接证据,也许汤因比在书中妙语连珠也缘于这位爱慕对象在身边。不管怎样,一九二九年的中国之行对汤因比来说多半是“刻骨铭心”的。
在旅行结束之后,汤因比把游记汇集成书,以《中国纪行》之名出版(汤因比原本拟命名为《见闻录》,因有同名书籍,为避免重复而改用《中国纪行》)。这本书准确地说应是一部“亚欧大陆纪行”,全书四十七章中,涉及中国的部分为十七章,不到一半。使用这样一个导致“文不对题”的书名,可以理解为汤因比对中国的重视;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是汤因比对东方文明的概括,最集中地体现了他所构思的文明史观。尽管汤因比的很多印象只是短暂停留中的感性抒发,但是他对局势的预判、对当地文化的感悟能力依然是令人惊叹的。如英国社会学家克里斯汉.库马尔所言,《中国纪行》典型地体现了汤因比观察事物的方式:从一种文明的角度出发来实现对某个特别问题或具体困惑的理解。
中国之于汤因比,正如美洲之于哥伦布,他的这句感叹是最好的概括:“我的新世界便是中国----从任何意义上说,它都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此次旅行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汤因比自我纠正了对东方的“偏见”,丰富了对“新世界”的认知,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晚年中国观的基础。汤因比一度对中国表现出偏见,对中国的认知明显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话语和知识体系的影响。然而,在一九二九年中国之行后,汤因比的中国印象已经变得更加深刻立体。他目睹雄伟的长城和古都北京,感慨中国能够以人力征服和利用“自然”完全凭借人工建造起“世界之都”;他在中国各地感受到新的发展活

会,这里没有那种在东方常见的、与西方文明接触后的不适感:在中国,他感慨这里已经通过“对西方文化去芜存菁的移植”而获得了自身的新生,通过对比
分析,他将士耳其和日本归纳为自上而下的西方化,中国则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35

航海文化

3

36

航海文化

3

地中海北岸文明

在大河文明雷霆万钩般地向前发展之时,地中海沿岸及其以北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区域性的海上文明,曲折的海

岸,澎湃的浪涛,嶙峋的山地,细碎的平原,构成这个区域的总的特色。在大河文明雷霆万钩般地向前发展之时,地中海沿岸及其以北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区域性的海上文明,曲折的海岸,澎湃的浪涛,嶙峋的山地,细碎的平原,构成这个区域的总的特色。
       在一切有海洋的地区,一切有海岸的民族中,其文化必定就或多或少地带有海洋文化的成分。
       和那些无边无际的大洋相比,地中海真是太小了。在旧石器时代,它比现在还要小。当时,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南部地区曾是片陆地。由于当时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相隔着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汹涌的狂涛无法传人内海,因此它的潮差不大,而是比较平静温和的。地中海上岛屿星罗棋布,岸线曲折,半岛和天然海湾众多。
       关于为什么地中海人较早走向海洋,创造海洋文明,有多种解释。著过《古代船舶》-书的托尔指出:“地中海是这样一个海 ,在这里帆船可能一连几天不能行驶,而用橹桨却很容易渡过平静的水域。”所以, 地中海人一旦懂得了用橹桨,就可以冒险从海岸出发,走进海洋。而在世界其他地方,人们必须耐心地等到“帆”的出现。
       位于地中海的爱琴海更是“内海中的内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我们就像一群青蛙围着一个水塘,在这个海的沿岸定居下来。
       成长于爱琴海岸并且在古爱琴文化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古希腊文化,曾经多方面地打上了海洋文化的生态烙印,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往往把古希腊文化与海洋文化相提并论。

 1.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岛面积8 336平方公里,是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公元前26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岛上已有村落,开始孕育了爱琴海的古代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克里特岛发展到青铜器全盛时期,以岛北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米诺斯王宫基本完整,座落凯夫拉山麓,总面积22000多平方米。主体为三层建筑,低坡地的东官是四层楼,共拥有大小宫室1700多间。支撑屋面的立柱都用整棵大圆木刨光而成,极其整齐协调。1400平方米的长方形中央庭院将东宫和西宫联成一体,各个建筑物以长廊、门厅、复道、阶梯连接。国王宝殿、御寝、后妃居室贮宝库、亭阁等等,巧妙配置。千门百廊,曲巷暗堂,忽分忽合,前堵后通,神机莫测,确实是座名副其实的迷宫。各个宫室和廊道上为数众多的壁画,几千年前留下的彩绘至今未褪,色彩相当鲜艳。颜料都是从植物、矿物和骨螺提炼的,且在泥璧将干未干时挥毫成画,色彩渗人墙壁,故能经久保存。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中间,周围的海面风平浪静,气候条件较宜于用桨或帆推动的小船航行,因而它的地理位置对商业贸易极为理想。水手从克里特岛可乘风扬帆北达希腊大陆和黑海,东到地中海东部诸国家和岛屿,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西部的岛屿和沿海地区;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几乎都可以见到陆地。克里特岛人与外界的距离太近了,近到可以受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各种影响;然而又太远了,远到可以无忧无虑地保持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克里特岛人的文明是古代世界最优美、最有特色的文明。
他们的文明具有水陆双重性。他们掌握了制海权,他们的文明是海上文明。岛上森林密布,提供了建造远航海船的木材。他们驾着单桅海船,满载着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叙利亚的马和木材.爱琴群岛的白银、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铜,自己岛上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只要有机会,克里特岛人无疑还大肆进行海盗活动。
转载自:侍茂崇《海洋与人类文明》

生命之源

海洋是生命成长的摇篮

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在岩浆喷发、暴雨倾盆的剧痛中,在咆哮的海洋中,分娩出了最初的生命。生命在海洋里蔓延开来,它们爬上正在形成的陆地,又随着昆虫、鸟类飞上天空。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地壳的缓慢变化和激烈动荡。它的生成离不开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地壳的降起以及地形的侵蚀。有时,地理、气候、生态和遗传方面某些微小的变化也会对生命整体进程产生连锁反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组成生物体中,按重量讲是占首位的。水参与了生命物质的构成,水是良好的溶剂,除少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之外,大部分物质都溶解于水。而表现生命特征的各种新陈代谢过程,如吸收、排泄及一切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尤里.米勒突发奇想,在烧瓶里加满氨,甲烷、氢和沸水的混和物,然后,再加上高压电力,让烧瓶里产生耀眼电光,劈哩吧啦的声音,以便模拟出大气放电对原始海洋的轰击,产生形成生命的最初的有机物质,从而奠立了生命来源于海洋的现代研究基础。

然而40年后的今天,许多研究者认为,米勒的实验有些哗众取宠,它并没有真正再现生命形成年代的实际环境。这个理论最有力证据是地质学家的最新发现。他们从澳大利亚和南非的35亿年前的岩石中,发现了古老的菌类。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安德鲁.科诺尔说,化石中这些菌类,跟今天的标本相差无几。所以生命一定 是在35亿年前形成的。然而,在35亿年前,大气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氮,而非甲烷和氨。“氨和甲烷在大气中从来没有占过优势”宾州大学的大气科学家詹姆士.卡斯汀如是说。雷电也不再作为催化剂,据他认为,生命是在冰箱里形成的,不是在沸腾的大锅里诞生的。
  

37

航海文化

3

38

航海文化

3

生命之源

 40亿年前,太阳比现在弱30%,地球上被这样苍白的阳光照射,海洋就会结冰,冰面虽然把大部分阳光反射掉,但却保证了冰面以下不再冰结。早期与生命有关的化学反应,可以在冰层下面的水中发生。每隔数百万年,就有一颗小行星或其他天体撞击地球,使冰融化。冰下层的生物才能重见天日。这个“冰箱说”优点在于,当娇嫩的生命正在形成时,冰层为其提供一个厚厚的保护层。另外,比较寒冰的环境也可以保证初生的有机分子活得长久一些。至于哪种说法更科学,可能还要一段时间的研究。严格来说,真理无止境,研究也未有穷期。
自从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之后,荒凉死寂的地球别开生面,成了宇宙间的一颗明珠。但是,地球上的那些极简单的原始生命,发展成为今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物界,经过了漫长的坎坷历程。海洋不仅孕育了原始生命,并且充当了生物成长与进化的摇篮。这是由于广漠的水城对初级生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

生命形成之初,当时的环境条件显然是相当恶劣的。地球上基本没有氧气,生物在缺氧的环境中生存。在原始大气层中,也没有现今存在着的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从太阳上射出的紫外线,可以长驱直人,一直射到地面和海面上来。在有机物向生命转化的过程中,紫外线曾起过积极的“催生“作用。“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紫外线对已经形成的生命来说,却又具有严重的杀伤作用。值得庆幸的是,海水能够吸收、散射紫外线。深深的海水构成了防护紫外线的可靠屏障,保护了地球上最初的极其脆弱的幼小生命。
但是,温室里长不出傲霜的青松,优越的环境里育不出形态机能更加高级的物种。在海洋中,水藻长不成参天大树,鱼类也变不成翔空越涧的飞禽走兽,更谈不上人类的诞生。它们必须从动荡、流动的水中登上陆地才行。可是,要生物脱离海洋这种优越的环境向陆空发展,又谈何容易!只是在地球发展史上,由于海洋的沧桑之变,以及突然的灾难发生(如陨石击中地球),才会迫使植物、动物弃水登陆。此后,在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种群之间斗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体内的诸因素,使生物各项器官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经过几十亿年的千回百折的历程,才演变成今日这样繁荣昌盛的生物世界。而人类的出现则是较近的事情。 
                                        转载自:侍茂崇《海洋与人类文明》

39

航海文化

3

40

航海文化

3

航标文化的精神价值

 航标是人类发明和使用的物质,因此,航标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从物质文化的研究开始。而简单地看起来,我们会发现,“物质文化”是一个似乎有点矛盾的词汇。我们可以确信,物质不是文化,文化也不是物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物质又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无所不在地蕴涵着人类的创造性文化;而文化呢?文化不是物质,但是,如果离开了航标这一物质的具象来谈文化,自然也是行不通的。
物质文化中的“物质”是由自然物质转化而来的,在这转化的过程中 ,包含了人类创造性的思维和劳动,是人类“物化的知识力量”。人类在对自然物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中,使用了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智慧和技能是人类特有的,而且是持续进步的。同时,人类创造物质进步的过程,也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著名的文化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物质方面并不是一种动力,物质的制造需要知识,而知识是关联于智力及道德上的训练,这训练正是宗教、法律及伦理规则的最后源泉。物质文化的匹配部分,包括着种种知识,也包括着道德、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价值。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

41

航海文化

3

42

航海文化

3

由上面的几点简单理解,我们可以将对航标文化的理解,重点放在两个方面,即“人化”和“化人”。所谓人化,是指物质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的,物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结果。同时,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作为具体的航标来说,“人化”是指航标是由人类的活动创造的。人类的水上活动产生了航标,航标的产生过程包含着人类对灾难的思考、对知识的创造、对技术的创新等,沿着这些路径思考,我们就能够找到航标文化的精神层面意义。
所谓化人,是指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类产生一种约束和导向作用,使人对这一-类的文化产生种依附感和归属感。比如,航标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管理者的航标人,还是作为成果享受者的水上活动者,都会围绕航标的使用,产生一-种对航标这一物质的特殊的心理、情感及行为上的需求和反馈。

因此,航标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是航标产生及进步过程中人类知识、智慧和创造性的融入,二是航标使用过程中人类精神的产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航标文化中的精神价值呢?这些精神是什么?包含着什么?又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来?
什么是精神?“精神是 灵魂的真理,是灵魂的的真理,是灵魂的永恒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具有价值论的特征,精神是人身上最高的质,最高的价值,最高的成就。精神赋予现实以意义。”按照这“一理解,所谓航标的精神文化,其实就是在航标的规划、设计、 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受-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具体来说,航标的精神文化可以包括航标精神、航标人精神、航标人的人生价值和工作价值取向、航标人的道德观念、航标人的精神风貌等。

航标精神是从哪里来的?不用说,自然来自航标人长期工作的过程。倒在灯塔旁的陈义、口衔煤油灯的郑兴高、灯塔世家的叶中央、39年坚守的苏贵聪.....航标人中一连串闪亮的名字,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航标精神文化,产生于航标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火热实践。随着这一过程的进展,航标精神和航标人的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航标工群体认同和实践的基本规则和思想动力。在访问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其实我也没什么, 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同时,阅读航标发展的历史,我们又深深体会到,航标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与时俱进的。航标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航标业个性和时代精神结合的具体化。优秀的航标精神,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我们的勃物生机!
                                               转载自孔繁弘《航标文化》

43

航海文化

3

44

航海文化

3

世界第一艘蒸汽机明轮

THE
STEAMSHIP 
OF
WOR
LD

克莱蒙特

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有了迅速发展。伽利略、培根、笛卡尔、巴斯卡和牛顿等许多科学家涌现出来。到18世纪,伯努里的《流体动力学》(1738年)和欧拉的《船舶科学》(1749年)等科学著作相继发表,开始建立近代造船科学。到18世纪末,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等许多国家都有人在探讨用蒸汽机推进船舶的方案。
1807年,美国人发明家、工程师富尔顿(1765~1815年)完成了近代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克莱蒙特”号(见图8-1)。克莱蒙特是支持他创业的社会名人、也是富尔顿的岳父利文斯顿的故乡。该船在哈德逊河上载旅客,以32小时完成了距纽约150英里的航程,航速已超过顺风顺水的帆船(需要48小时)。

所谓“明轮船”,是指用蒸汽机带动位于船舶两舷的两个大轮盘,拨水使船前进。因为两个特大的轮盘很是明显,所以称之为明轮。靠蒸汽机带动明轮推船前进的蒸汽机船,也就被称之为明轮船,简称为轮船。轮船的发动机称之为轮机,管理轮机的船员也称之为轮机员,按职务还可分为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和三管轮。经营航运业的公司,也常称之为轮船公司。尽管到1845年起就有用水下的螺旋桨推进器替代明轮的技术进步,但轮船的称谓仍没有改变。不过将水面下的螺旋桨推进器称之为暗轮。总之,少不了一个“轮”字。甚至将客船称之为客轮、货船称之为货轮,拖船叫拖轮,油船叫油轮,传递邮件的快速客船被称为邮轮。
“克莱蒙特”号是航行于内河的木质客船。有高高的烟囱和船舷的两个大轮盘。特别是时常拉响汽笛,要求同行的帆船避让,这常常为传统的帆船船员所妒忌,无理冲撞的事时有发生。为此,州政府贴出布告,对轮船加以保护,不准对轮船无理冲撞。试航成功后,富尔顿在纽约和奥尔巴尼两城市间开辟了一条旅客班轮航线。轮船不受天气风向的影响,准时到达,受到乘客欢迎,在商业上很成功。

45

航海文化

3

46

航海文化

3

47

航海文化

3

48

航海文化

3

其实,富尔顿并不是建造出蒸汽机明轮船的第一人,早在1785~1788年,美国人菲奇就已造过两艘蒸汽机明轮船,但富尔顿的运气显然比菲奇好得多!
菲奇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长18.3米,宽2.44米,用蒸汽机带动12只垂直桨划水,桨轮在船尾。该船在美国费城的特拉华河上航行多次,航速每小时5.0~6.5公里。美国5个州的立法会议员代表,在观看过这艘船的行进演示后,同意给菲奇14年垄断经营蒸汽船的特权。1790年夏,菲奇又造了一艘更大的客船,在特拉瓦河上开辟航线,开始了美国费城到特雷顿之间的客运,往返共航行了约4000公里,未发生过严重事故,但却未能获利,进而也失去了有关方面的支持。一年后,由于入不敷出,菲奇流落到法国巴黎。当时法国大革命爆发,菲奇在巴黎衣食无着,只好通过给船主当水手的方式,渡过大西洋再次回到美国。1798年,穷困潦倒的菲奇服安眠药自杀身亡。
 继菲奇之后,富尔顿之前,1788年,英国人赛明顿也制造出在两侧装有桨轮的轮船,航行成功。1803年,他制成一艘拖船在克莱德运河上航行。由于这艘拖船使传统的,在河岸用缆绳拉船的拖船业者面临失业,从而遭到他们的拼命反对,他们把拖船强行拖上岸。赛明顿也在失望中逝世了。

命运却给了富尔顿更多的青睐。他多才多艺,极具创造性,受人欢迎。
1782年,17岁的富尔顿在费城学习绘画,并在一家机器厂任制图工人。1787年,富尔顿为富兰克林画像,在富兰克林的资助下移居到英国。在英国期间,富尔顿先后发明了亚麻纺织机、锯大理石的机械和一种制绳的装置。其间,他对1776年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戴维●布什内尔发明的“海龟"号潜艇进行了改进。1797年,富尔顿移居法国。1799年,富尔顿认识了当时的美国驻法公使利文斯顿,并在他家里看到了菲奇的轮船设计图,利文斯顿还招富尔顿做了自己的女婿。1802年,富尔顿来到英国伦敦,认识了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同时研究了赛明顿的拖船。1804年,在瓦特的帮助下,富尔顿买到一批制作精良的蒸汽机零件,带回美国继续他的造船事业。
                              转载自:席龙飞 宋颖《船文化》

49

艺术欣赏

4

50

艺术欣赏

4

建筑欣赏——凯旋门

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圆拱门

1840年,法国迎回拿破仑尸骨,拿破仑“坐”在四轮马车上,通过凯旋门。
悲壮的凯施门背后还藏有一段野闻:拿破仓元配不孕。他另娶奥皇女儿为了举办一个风光豪华的婚礼,他下令建造凯旋门,计划让新娘穿越凯旋门到卢浮宫。
18世纪下半叶,极尽雕饰却流于空虚的洛可可式风格发展到了极限,于是模仿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建筑成为了时尚,这一时期的建筑被称为古典主义。
凯旋门的外观明显继承了古罗马时期厚重的建筑风格,为单一拱形门。它高50米,宽45米,厚23米,门内墙壁上镌刻着跟随拿破仑征战的386位将军的名字。门上的浮雕分别是《出征》、《凯旋》、《抵抗》、《和平》。
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国捐躯的法国官兵,1920年凯旋门下增设了无名烈土墓,墓上点有永不熄灭的天然气长明灯。在停战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时,法国总统会在此为阵亡的法国烈士敬献鲜花、默哀悼念。每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的阅兵仪式也在这里举行。
                       转载自:墨刻编辑部《全球最美的伟大建筑》

拿破仑盛世的象征就是凯旋门,它是为纪念拿破仑一连串的军事胜利而建的,拿破仑军队当时在此接受民众的热烈欢迎。
凯旋门位于巴黎12条大道的交叉点,戴高乐广场的中央。16世纪以前,凯旋门原址还是一片沼泽,路易十五拓建香榭丽舍大道,于是有12条大道在此交会,形成重要的交通路口。
拿破仑崛起后,在1806年举行凯旋门奠基仪式。然而工程进行得很缓慢,尚未及半,传来了拿破仑在德国莱比锡兵败的消息,于是工程随之停滞。1821年拿破仑去世,未完工的凯旋门成了刺眼的累赘。1832年法国继续修建凯旋门,1836年完工。

夏绿蒂・勃朗特是英国19世纪一位以描写情感著称的女作家。但她不可能追求所谓纯粹的情感表现。这一时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江场出发,揭露金钱至上关系,揭露维多利亚时代外表体面的市侩主义和宗教、道德、法律、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的伪善。她的艺术情感表现同样溶入这个文学主流。她在这部小说中,以引人人胜的曲折情节塑造了一个来自下层的新型的女主人公——孤女简・爱的形象。她在对这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的描写中刻画了一个不安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心灵。简・爱从小受到势利的富亲戚和慈善机关的虐待,受尽饥馑和折磨,简・爱在罗沃德这所寄宿学校的经历,暴露了慈善事业的虚伪性。作品通过她在不公平的社会里所受的冷酷待遇和满腔悲愤,表达了对贵族资产阶级的伪善与冷酷的嘲笑和反抗。简・爱虽然瘦小,没有姿色,但有理智有毅力,她从不趋炎附势去依傍他人。她有自食其力、独立自主的顽强精神,她有爱憎分明,真挚而纤细的感情,爱情上感情专一,她有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德,依靠正直的品德和聪明才智获得了她应该得到的幸福。后来.她被招聘当家庭教师。在那里,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生活的幸福。

影片《简・爱》是文学名著改编片。长篇小说《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作家中大姐夏绿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电影欣赏

电影欣赏

51

艺术欣赏

4

52

艺术欣赏

4

夏绿蒂・勃朗特又是英国19世纪带有浪漫色彩的写实作家。她的《简・爱》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超越时代的理想性质。19世纪中叶,这是一个资本主义历史的高速物化时期,商业精神打败了基督精神,金钱成为人们心中的上帝,但仍有一些反抗物化、 将追求精神自由视为最高生命价值的人,简・爱就以其超越金钱反抗物化的人物代表性脱颖而出,向世俗吹进新鲜气息。这个相貌不出众且一无所 有的女人,不同于那部被英国人视为可以同《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的巨著《米德尔马契》中的女主人公多罗塞亚,多罗塞亚怀着献身的热情与大她30岁的学者卡苏朋结婚,然而卡苏朋这个心胸狭小的庸人却立下遗嘱:如果多罗塞亚同贫寒青年威尔结婚就将丧失财产继承权,多罗塞亚毅然放弃了财产,选择了

电影欣赏

电影欣赏

作者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简·爱这一人物,在简·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奇特遭遇中,赞美了她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勇敢追求的不屈精神。可以认为《简·爱》也是体现勃朗特个人体验和风格的一部女性心灵史。她在作品中通过简·爱这一女性的遭遇阐发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配合了当时英国人民掀起的宪章运动,在要求个性解放、争取人权的民主思潮中发挥作用,是向社会投出的犀利标枪。作品出版后几个月内,就在大西洋两岸掀起了广泛的简·爱热。《简·爱》这部作品还曾受到马克思称赞。一百多年来,它的广泛流传以及被成功改编为影片并大受欢迎证明,优秀的文艺作品永远不会被时代摈弃。
                               
    转载自: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爱情;她也不同于萨克雷的《名利场》中的爱米莉亚,破产的善良姑娘爱米莉亚遭丈夫背弃,然而却有一位貌不出众的贵族都宾处处搭救她,俩人终成伉俪。简·爱是这样的女性:她忠于自己甚于忠于上帝;她忠于自己的感情和理智、维护自己的尊严,决不陷入世俗和金钱的诱惑。正如她所说: "如果自尊心和环境需要,我可以一个人生活。我不必出卖灵魂去换取幸福。“当她意外地获得一大笔财产后,却回到庄园,同坐在废墟瓦砾上已经一无所有、双目几近失明的罗切斯特结婚了,而这绝不是出于怜悯,而是真挚的爱情: "我现在已经结婚十年了。我知道同我在世界上最爱的人一起生活,并且完全为他生活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自己极其幸福——幸福到言语都无法去形容。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正如他完全是我的生命一样。”(《简・爱》中译本) "在这样伟大的爱情面前整个金钱世界都显得暗淡无光了。这种爱情的理想性质是不言而喻的。但一百多年来,无数纯情的女子依然从简·爱那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315页)

53

艺术欣赏

4

54

艺术欣赏

4

55

艺术欣赏

4

56

艺术欣赏

4

这首作品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L. V. Beethoven 1770- 1827年)去世以后才被发现的。据传是贝多芬赠给自己的学生和恋人马尔法蒂的,还有一说是贝多芬30岁时写赠予他的女友的。该作品作于1810年,至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学家诺尔为撰写贝多芬传,在其遗物中发现了该曲手稿,并于1876 年公诸于世。由于诺尔错写曲名为《献给爱丽丝》,久而久之便成为正式曲名。
这首乐曲的结构是一首回旋曲,旋律纯朴而亲切,轻快而充满了倾诉与眷念之情,乐曲的基本主题表现了少女天真与纯洁的性格。乐曲的开始是这样的:

来聆听你的天籁之音
美妙的致爱丽丝 曲已然奏鸣   
叮咚妙乐似春泉在心田流淌
把我们的世界陶醉在仙境中

《献给爱丽丝》

音乐欣赏

这充满柔情似水的基本主题旋律共出现了三次,使人浮想联翩,好像一种轻轻地安抚.在慰藉着一颗浸润着爱的少女之心。在这三次主题乐曲出现的中间,有两个与主题旋律构成对比情绪的段落,表现情绪更加明朗、欢快,充满着激情与中动,孕育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与变化,深沉而显得庄重,好似一种沉思,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执着。

最后,乐曲结束在基本主题那充满了爱的旋律之中。这首著名的钢琴小品,后来被改编为各种器乐曲。
                                    转载自:范晓峰《中外音乐名作欣赏》

绘画欣赏

《最后的晚餐》

左边一组由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组成。巴多罗米奥好象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从座位上跳起来,手按在桌上,面向耶稣,情绪激动;安德烈双手张开,手指向上。夹在中间的小雅各紧张地由背后伸手到第四个人的肩上,形成两组间的联系。这三个人都面向耶稣。
右边一组由马太、达太和西门组成。三人听了这骇人听闻的消息后,自发地谈论起什么来,三人的手都伸向画面的中心。
中右一组是多马、老雅各、腓力。多马伸出一个指头,好象在问老师:“有一个人要出卖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张开两手,作惊奇的表示:“这是多么可怕呀!”年轻的腓力则用双手掩着胸部,似乎说:“难道在怀疑我对老师有背叛行为吗?"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取材自基督教《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的一节: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 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起进晚餐。正在讲餐时,耶稣对众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们听后,顿时引起闪电般的反应,他们个个感到突兀,有的转身,有的站起来向主发问:“主,是我么?”耶稣回答:“同我醮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犹大就问他:“拉比,是我么?”耶稣回答:“你说的是。”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各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如上图。

57

艺术欣赏

4

58

艺术欣赏

4

最后的晚餐

59

艺术欣赏

4

60

艺术欣赏

4

在空间与背景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象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大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 仿佛人们亲眼看见了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在这幅画的背景上有成排的间壁、窗子、天顶和背后墙上的各种装饰,它那“向心力”的构图是为取得平衡的庄严感的对称形式,运用得不好,很容易形成呆板感。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唯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绘画上是由达・芬奇开始的。
                                   转载自:朱伯雄《外国美术名作欣赏》

最后的晚餐

中左一组的彼得、约翰和犹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画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稣旁边的约翰歪着身子眼睛向下,两手手指交叉,有气无力地放在桌上,作出忧愁状。火性的彼得,则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向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而犹大, 达.芬奇采取了特别的表现手法:听了耶稣的话后,犹大情绪紧张,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握紧钱袋,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惊忍。这十三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
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达.芬奇的这幅画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体现。这幅杰作的艺术成就也即在此。

电话:025-86176878
网址:http://218.94.132.146:888/tsg/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