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图书馆电子馆刊(2022年第1期 )

编  委  会:图书馆
主        审:   刘燕飞
主        编:陈    军  
副  主  编:袁家莉
文字编辑:  周莹莹  李娟  刘景   王春妍
图文编辑:  周启航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电话:025-86176878

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刊首语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书中的这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压力瞬间得到了纾解。读完《论语》,我的心态平稳了,不再忧虑,而是想着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我从未想过《论语》是天下最厉害的“治愈书”。
     实际上,那些让你苦思冥想的问题一关 于爱情、升职加薪、创业,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而且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被人解决,写成了书。可以说,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所以,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虑,不妨开始读书。

 摘录于《樊登读书法》

               ————大量阅读,答案自现。

二十岁的孤独与漂泊
沪杭车中
临江仙
人生三幸

《德里纳河上的桥》简读
《周易》简读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正体、古体与俗写体

2

读书札记

P16/29

1

美文阅读

P01/15

目录

3

航海文化

P30/40

4

艺术欣赏

P41/48

从大河走向大海,征程向前
几种早期的专用货船
葡萄牙商船“圣班多”号
苏美尔文明

丝绸之路(一)
长城(一)
吉祥话(二)
中华诗词(四)

01

美文欣赏

1

遇见

我总能在冥冥之中体会到一种感觉,那感觉便是孤独。
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每当自己结束疲惫的一天时,有个人可以从手机屏幕的那一端传来一句问候的话,该多好啊!然而事实是,每天到家推开门的一刹那,是空荡荡的房间,夜色低沉,没有留灯的人,开灯的人是我自己。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孤独的生活是常态。
很多留学生在出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对象谈恋爱,从某种角度理解,也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的来源。
在我刚到爱尔兰的前三个月,过着极度不适应的

02

美文欣赏

1

二十岁的孤独与漂泊

生活,我不喜欢这里的白昼极长,黑夜极短,不喜欢这里的天气,不喜欢这里的种种。
但当三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可以熟练地应对着多阴雨的天气后,我意识到,我逐渐适应了这里。
我一个人买了去土耳其的往返机票,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独自出发的旅行。孤单的另一面写着的是自由,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旅行,让我体会到了那种任由自己释放的自由,是我开始学会享受孤独的开端。
从适应孤独,到享受孤独,这一趟旅程教会了我许多。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当地朋友,他们带我去吃最正宗的土耳其烤肉,喝土耳其咖啡。我还认识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它的名字叫作Sasha。

03

美文欣赏

1

04

美文欣赏

1

所以,孤独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看病……当你经历过这些,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也沒有什么,当你真正迈出了第一步,一个人沉浸于美食,拿着电影票被屏幕中的剧情吸引,聚精会神听着医生帮你诊断病情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就算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享受每一个当下。
我依旧会去羡慕那些有人陪伴左右的画面,但我不会再抱着剧烈的渴望一定要找到某个人。我只是留存一些希望在脑袋里,当我真正遇到这个人的时候,可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地去迎接对方。
深夜里一个人吃炸鸡的时候最孤独,但相比孤独,嘴巴里的炸鸡仍旧让我感到幸福。
二十多岁的我们,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烦恼。害怕孤独,又难以享受孤独,想要与孤独和解,但是郁郁寡欢。遇见过很多人,也喜欢上过某个人,爱而不得,爱得疲惫,其实这些都是常态。

 转载自:王宇昆《意林》2020.12

关于这个年纪的孤独、无助、漂泊、迷惘……无数的烦恼钩织成一件瑰丽的衣裳,当我们穿上它的时候,我们便是在青春之中穿梭。其实有的时候,没必要畏惧这些烦恼。要相信,现在你碰见的问题,也不过是每一个人在相似的路口,所遇见的难题。
我想,这也是二十多岁,我们努力奔向远方的意义。

05

美文欣赏

1

LIANYUE

冬日故事

06

美文欣赏

1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
几点云影,一道水,
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
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
模煳,消隐——
催催催!
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
催老了人生!

沪杭车中

徐志摩

07

美文欣赏

1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

08

美文欣赏

1

宋·苏轼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背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十二月,徐君猷(黄州太守,与苏轼是同僚)的侍女胜之将要离开黄州去苏州,该词是苏轼在送别胜之时所作。
译文:冬天夜里很寒冷,寒冰把井都封住了。明亮的月光穿过华丽的房间照进帐子里,青色的灯光,一明一暗地闪烁着,映照着悲啼的侍女。灯芯快烧完了,胭脂粉和着泪水一滴滴地流下了。没有饮完一杯酒,就见她掩面流泪,歌声里夹杂着凄凉的悲咽。悲情和歌声两方面尽量发泄,都不相违背。

泄,都不相违背。你要体味到她唱得令人悲痛之处,就是歌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飞扬下来时。
赏析:全词情真意切,恸天感人,笼罩在灰暗、悲凉的气氛中。冬天、寒夜、冰井、明灭青灯、悲啼、粉泪(掩泪)、清悲歌声、肠断、暗尘等词语的巧妙缀合,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令人倾倒的侍女形象。

人生三幸

09

美文欣赏

1

10

美文欣赏

1

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个中年人觉得自己每天过的都不快乐,于是,去向高人求教。高人送了他一个锦囊,里面写着三句话:钱可以慢慢赚,梦想可以慢慢实现,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想得越多,烦恼越多,学会看淡,才能轻松前行;人生实苦,有个人相伴就是幸运。
这几句看似很普通的话,却道出了人生三幸:身上无病,心中无事,枕边有人。
身上无病,就是一切。日常中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从而忘了一个好的身体,才是一切的前提。要知道,人生,拼的永远是健康。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数尺。健康地活着,身无所阻,心无所痛,才是最大的幸福。而一个 人若失去了健康,哪怕富可敌国,生活也会一地鸡毛。所以,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缺什么也别缺健康,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身体无病,才能更好的陪伴爱的人,才有余地,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生活,总是有许多艰难困苦。可很多时候,真正让我们感到疲惫的,不是曲折的路途,而是内心所思所虑的太多。
现在的人,烦恼太多: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我们身缠其中从而忘了:人生只有一次,没有彩排,更没有重来,一味纠缠,又怎么能腾出手来拥抱幸福,过好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不困于事、不乱于心、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该放下的就放下吧。要学会用平常心去对待,凡事不求圆满,但求问心无愧。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争不恼,不悲不怨,做到随遇而安,心中无事,世间的美好自会到来。
枕边有人,心中有爱。光阴荏苒,有那么一个人,来到我们的身边陪伴着,彼此相互分享着走过细水长流,就算日子过得再琐碎,也是丰盈而踏实的。
爱是陪伴,是默默的付出,是不离不弃的相守。爱没有那么多期盼,有个枕边人相暖,彼此心中有爱,如此,当下的每一天便值得期待。人生不易,此生愿我们都足够幸运,有良人相伴,身心无恙,过得开怀,生活就此安好。
                

  转载自:北叔《今日文摘》2021.21

11

读书札记

2

12

读书札记

2

德里纳河上的桥

 背景介绍
《德里纳河上的桥》以一座大桥的兴废,追述了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波斯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占领下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波斯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所进行的英勇斗争。
名著概要
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丞相穆哈默德·巴夏为了开拓疆界,巩固帝国的霸业,在德里纳河渡口建造了一座大桥。从此,这座大桥就和维舍格勒城居民发生了悠久而密切的联系,以至于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大桥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讲述了一连串饱含着血泪的故事。
穆哈默德·巴夏原是波斯尼亚人,小时候作为“血贡”被拉到土耳其禁卫军中。一次,这个作为“血贡”的小男孩走到这里时,突然萌生了在德里纳河上建桥的想法。长大后被擢升为海军大将和丞相,并当上了附马,成为土耳其苏丹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保全自己的地位和特权,竟然改变信仰。到了晚年,他终于开始了修桥计划。

    乡民拉底斯拉夫就是在期间中涌现出来的成千上万民族英雄的突出代表。他虽然个儿矮小,沉默寡言,而且有点神经质,但却非常善于鼓动,经常人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乡民中间进行宣传,“弟兄们,这种日子我们受够了,我们应当起来自卫。谁都看得出来,这个工程会把我们的命断送,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后来,破坏大桥工程的事故不断发生,破坏的程度时大时小。土耳其统治者对拉底斯拉夫恨之人骨,把他绑在桥头上,施以桩刑。
    大桥建好后,交通方便了,小城也有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开银行,建铁路,铺设供水管道,给小城带来一片“繁荣”和“进步”的景象,使得原来的一座古老的维舍格勒城也涂上了一层欧洲式的色彩。一个世纪过去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摧毁了许多建筑,唯独大桥安然无恙。
    19世纪,塞尔维亚爆发了一场起义,土耳其人在大桥上设立了碉堡,抓住可疑的人就杀掉。事情过去后,碉堡被烧掉,小城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人取代了土耳其人成为统治者。他们悄悄地进行了改革,小城的风俗和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大桥依然如故。
     20世纪初,巴尔干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很快席卷全世界,蔓延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火中,大桥被炸成两段,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13

读书札记

2

14

读书札记

2

 阅读指导
《德里纳河上的桥》这部表现形式新颖别致的小说,仅用20多万字的篇幅就概括了一个国家450年的历史。《德里纳河上的桥》创造了长篇小说的新形态,可以说它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有关波斯尼亚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庄严史诗。安德里奇以大桥为媒介,辅之以民间文学的多种表现手法及各式民间故事传说,大大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读来格外引人人胜,这是小说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作家。生于特拉天尼克附近的多拉茨村。两岁丧父,跟母亲一起到了姑母家,在维舍格勒读小学。架设于古城郊德里纳河上的十一孔大石桥给予幼小的安德里奇以丰富的精神营养,几个世纪以来关于此桥的种种传说和故事在他心灵深处播下了良好的文学种子,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安德里奇在萨拉热窝读完中学,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14年被奥地利当局逮捕人狱,1917年获释。1918年,《南方文学》杂志创刊,安德里奇即是该刊的创始人之一。以后,他以《南方文学》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诗和文学评论,积极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德里奇隐居在贝尔格菜德,拒绝同法西斯合作,埋头文学创作作。写出了《特拉夫尼克记事》、《德里纳河上的桥》,《女士》等长篇小说。它们取材于波斯尼亚历史、采用记事体,注重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并大量运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此外,安德里奇还著有《泽科》、《万恶的庭院》等作品,他于196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转载自:崔建林《世界名著简读》

15

读书札记

2

16

读书札记

2

周 易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到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辉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 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義、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周易》的作者究竟是何人? 至今尚未有定论。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 《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

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不能因此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种文化。《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17

读书札记

2

18

读书札记

2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转载自:崔建林《中华名著简读》

19

读书札记

2

20

读书札记

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驾着船去出海,带回来的却是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读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和纯洁到如同两滴清水的人物。然而,它却那么清楚而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这样的故事更动人,再没有什么搏斗能比这样的搏斗更壮丽了。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的“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

     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做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条鲨鱼当作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鱼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21

读书札记

2

22

读书札记

2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什么?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摘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我的精神家园》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23

读书札记

2

24

读书札记

2

 正体、古体与俗写体

刘涛

 每个时代,书写的字体不止一种,功能自不同。启功《古代字体论稿》说:“每一个时代中,字体至少有三大部分:当时通行的正体字;以前各时代的各种古体字;新兴的新体字或说俗体字。”历代正体字、古体字有“详而静”的特点,俗写体则“简而动”。
 在字体演变期,正体字的字体几经改变。大体说,商周到秦朝是古篆时代,正体字是篆类字体。汉朝时,战国秦时古隶演变为方广的汉隶,且有蚕头燕尾,取代篆书的正体字地位,文字书写进入今文字的隶书时代。至晋朝,东汉后期出现的楷书完成进化,正体字进入楷书时代。正体字发生变更,古体字,特别是俗体字,也有相应变化。

 西汉末王莽所定书体六种,后人名为“新莽六书”。其中“佐书”即隶书,已升格为正体;而古文、奇字、篆书、鸟虫书、缪篆皆古体,而未列俗写体。我们知道“汉兴有草书”,出土的汉简也见到西汉草书,就是汉代的俗体。东汉后期,出现两种新的俗写体,行书与楷书。
 晋朝以来,楷书是正体字;篆类书体皆古体,隶书也成古体;旧有的草书、新兴的行书则是辅助性的俗体字。至今依然如此。

转载自:《读书》2021.10

25

航海文化

3

26

航海文化

3

从大河走向大海,征程向前

尽管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在传统上却是一个陆地国家,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中原王朝从黄河流域向四周扩张,所到之处皆是陆地,历代王朝所注重的亦是陆地地缘政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中国所面临的威胁几乎都来自陆地。故而,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中国的重点自然而然都会落在陆地一侧。
直至明朝,中国才开始受到来自海洋的威胁,同样也是在这个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一批能够掌握较高航海技术的船员,上有郑和七下西洋,下有民间海商活动,可谓繁极-一时。然而,这样的繁荣却没能延续下去,郑和下西洋被中止,航海数据和资料被尽数销毁,闭关守国的“海禁” 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向海洋发展的机遇。
王朝陆地地缘政治的需要,使中国历代王朝对于发展沿海港口城市并不热衷,上海这样具有海洋优势的沿海城市在很长时间里也只是一个小港口。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海洋文明、海洋意识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之后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是将海洋这一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挪威海事展和奥斯陆海运联合发布《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国内学者将其译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该报告迄今为止已发布四期,主要评分指标为:航运、港口与物流、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吸引力与竞争力,以行业专家客观评议和投票的方式,对全球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进行排序。在2019年4月10日公布的最新版本中,新加坡蝉联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一名,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中国香港、英国伦敦、中国上海、挪威奥斯陆、日本东京、阿联酋迪拜、韩国釜山分列第二至第十名。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新名词、新概念,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拥有领先的海洋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内起着枢纽作用且对全球经济社会活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因此,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同国际接轨,对我国发展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的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首次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随后,上海、深圳两城开始进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相关规划。
     2017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首次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随后,上海、深圳两城开始进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相关规划。
     2018年1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规划》,提出按照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同年,深圳发布《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重点构建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城市。

27

航海文化

3

28

航海文化

3

2020年,在全球经济秩序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双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了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的新格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为一张含金量极高的世界级名片,逐渐成为各大沿海城市竞逐的目标。截止目前,除深圳、上海外,国内至少还有广州、天津、青岛、大连、宁波、厦门、舟山等城市明确表态有意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9年12月,天津《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积极参与海洋治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20年3月,浙江省发布《2020年海洋强省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提出,浙江将朝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发力,由宁波、舟山分别启动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建设。4月,《 大连市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明确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五大核心任务及阶段目标。5月,青岛举行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明确提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11月,厦门市在首次召开的海洋发展大会上提出,厦门将建设“高素质、

高颜值”的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
竞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各大城市并非坐而论道,上海、深圳是具有高国际知名度的大都市,经济优势领先;青岛实力超群,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和海洋创新两方面处于全国创新领先地位,拥有涉海科研机构26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天津拥有众多含有涉海专业的高等院校:广州“对外开放”历史悠久,且拥有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院所17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25个; 大连则是东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宁波、舟山则依托于其货客吞吐量大的港口优势,客货往来频繁,开放程度较高。
总而言之,一个城市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便意味着这一城市将要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方面要以海洋发展为核心功能参与到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另一方面要以海洋经济发展为特色定位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据《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6.2%。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
海洋力量的崛起可以通过控制贸易港口和城市经济,成为影响陆地力量的重要力量。推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仅是与国际接轨的外在体现,更是在指引我国海洋城市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海事竞争与合作,如何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词将会持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成为我国未来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转载自:《海洋世界》总第558期

29

航海文化

3

30

航海文化

3

几种早期的专用货船

19世纪中叶的蒸汽机货船沿袭帆船的型式,驾驶室和操舵轮设在船尾部,船员们就住在那里。因为机器是放在船中部的,因此汽船就在船中部加了一 个桥楼。驾驶室也就放在桥楼顶上,这里向前瞭望条件较好,位置居中,也可以前后兼顾,驾驶员十分满意。高级船员住在桥楼内。后来,为了提高船在风涛中的航行性能,就把船首提高一些,在 上面加了一个首楼。随后,又在船尾加了一个尾楼。当然,首楼和尾楼都可以住人和储放工具物品。这就是长期在海上风行的“三岛式”货船。那时, 80米长, 载货2000吨的船已是大船了。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运输量的迅速增长,船也迅速增大,20世纪初就出现了长130米,载重万吨的货船。

那时的货船都是通用型的,货舱既可装载煤炭、矿石、谷物和木材等大宗散货,又可装载包装、捆绑、简装和箱装货物。后来,在这种船的货舱内加装了一层甲板,以便堆放怕压的工业制品和土杂货。在运输石油和液体化学制品的专用船出现之后,这种船就被称为通用干货船。下面是几种较早出现的专用货船。

    1. 运煤船
    煤炭是主要能源,也是最早大量运输的货种。19 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专门运输煤炭的运煤船。

运煤船只有一层甲板,货舱口很大。巨大货舱口下端做成向船侧倾斜形状,一方面,便于煤炭从上面倒入货舱时能自动把货舱装满,不必再用人工耙平塞满 ; 另一方面,货舱口下端和船外壳形成的三角形空间内,可以装载压载水。由于运煤船一般只能单程满载航行,回程往往是空船压载航行。为了在风浪中仍具有良好的航行性能,船内装有足够的压载水是很重要的。最早的运煤船的载货量为1000~2000吨,到了19世纪末已有载重量为6000吨的运煤船了。

31

航海文化

3

32

航海文化

3

1886年,英国造出第一艘油船“Gluckauf"号,机舱设在船尾部,前面有一个隔离舱与油舱完全隔离。油舱区域由一道纵舱壁 和七道横舱壁分隔出右对称的八组货油舱,以减少船在风涛海面颠簸时石

      2.油船
     当海上石油运输量不大时用桶装运输是适宜的。当运量增大时则用散装方法运输要经济得多,于是就出现了专门运输散装石油的运油船,简称油船。油船直接通过软管和管道装卸石油,效率很高。过去桶装运输需要几天时间的装卸作业,现在可以缩短到几小时,从而船的周转可以大大加快。

油在油舱内的晃荡冲击力。防火是油船的第一要务,为此要加强货舱的排气通风,把聚集在油舱内的易燃易馆气体排出船外。
船航行到寒冷地带时油舱内的石油可能冻结成固体,必须加热使其融化为液体后才能泵出船外卸到岸上,因此,油舱内还要装蒸汽加热管。随着世界石油需求量和运输量的增长,油船的载重量也迅速增大到万吨以上

转载:杨槱自 陈伯真《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适宜载运大宗谷物、矿砂和木材的通用散货船出现了。通用散货船的构造形式与运煤船相仿。

33

航海文化

3

34

航海文化

3

葡萄牙商船“圣班多”号

16世纪中叶,亚欧海上贸易交往十分密切,欧洲各地商人都想远洋亚洲,奔赴中国,一是见一见文明古国的绮丽风采,二是从中国带走一些相当珍贵的物品,在欧洲市场销售,从而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便与欧洲国家有着海上贸易往来,不少欧洲国家喜欢远在东方的古国文化、器物,这也是中国开辟海外贸易的开端。直到16世纪,亚欧海外交易越发盛行,众多欧洲人对中国的青瓷、陶釉等器物爱不释手,漂洋过海运来的瓷器、把件儿,常常被抢购一空。因此,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十分迫切,这也使很多商人不惜远洋万里,来到中国收购那些制作精美的瓷器。

1544年,“圣班多”号拉响汽笛,满载着珠宝、瓷器、铜炮等贵重物品,缓缓离开印度柯钦港,向它的故乡一葡萄牙驶去。一路上风平浪静,船员们愉快地唱着歌,幻想着这批货物带给他们的巨大财富。彼得尔船长悠闲地站在甲板上,他心情出奇地好,他强烈地感觉到,只要这批货顺利到达海岸,他将获得一笔惊人的财富,这足以让

他安逸地过完下半辈子。
他一会儿站在甲板.上眺望,一会儿走到船舱了查看那些精美的瓷器,在他的命令下,“圣班多”号平稳地航行在海面上。船员们在欢庆过后,也各自回到岗位上,压制住内心的喜悦,开始做自己的工作。只有一个人还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之中,那就是嘹望员乔治.达席尔瓦。他呆滞地望着远处的海面,似乎在琢磨什么心事。过了一会儿,乔治索性低下头去沉思,一会儿又抬起头东张西望。就在这时,他忽然惊叫一声,大声喊道:“快避让,前面有礁石!舵手听了大吃一惊,慌忙地向转左舵,就在这时,船底传来一阵刺耳的“咯咯”声,船体剧烈地晃动。乔治惊恐地看着海面,海水底下分散着礁石。原来“圣班多”号已经驶入暗礁海域,但乔治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根本没有注意到。
当他环顾四周时,猛然看见前面的礁石,却忽视了水下的暗礁。不一会儿,彼得尔船长怒气冲天地冲到甲板,吩咐船员采取紧急措施,立即检查船体情况。乔治自知理亏,不敢出声,只好跟大家-起检查船体。 幸运的是,“圣班多”号的航速不是很快,船底只是和暗礁发生了刮蹭,没有出现裂损现象,虚惊一场。随后,在船长的勒令下,所有人都不敢有丝毫松懈,“圣班多”号重新起航了。
 几日后,“圣班多”号航行至南非海域。这天,乌云密布,海风凶猛,几米高的浪头冲击者船身,发出“咚咚”的响声。船长站在甲板上,密切注视者海面上的情况。这时候,-名船员慌张地从舱底跑了上来,惊慌地说:“报告船长,大事不妙,船底舱进水了!”彼得尔船长听了大惊,赶忙命人去拿排水设备,自己跑到舱底查看。
   

35

航海文化

3

36

航海文化

3

彼得尔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底舱的海水已经没过了他的小腿,他清楚地看见海水正迅速地涌进来。不一会儿,船员们拿来了抽水泵,但“ 圣班多”号已经开始下沉了。几十分钟后,排水没有起到丝亳作用,“圣班多 ”号倾斜加剧,船舱里传来“噼里啪啦”瓷器的碰撞声。又过了一会儿,“圣班多”号的尾部已经被海水淹没,商船已经到了危急关头。彼得尔船长心疼万分,为了求生,只好从船上放下两艘小木船,和船员们弃船而去。没过多久,“圣班多”号已经被海水吞没了大半,就在一瞬间,灌满海水的“圣班多”号一下子消失在人们眼前,偕同那笔巨额财富一起沉没深海。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400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还记得沉没的“圣班多”号,更没有人记得那艘商船上曾装载着丰厚的财富。1968年的一天,当地的潜水员无意间在水下发现了几门铜炮,人们怀疑这附近海域很可能有沉船遗址。11年后,南非纳塔尔省博物馆组织了一支水下考古队,前赴南非海域对沉船遗址做进一步的调查。
水下考古队潜人海底,发现一艘积满淤泥的古代沉船。经过几个月的考古和发掘,考古队在船舱内发现了18

门铜炮和许多珠宝。尤为令人注意的是,船内还有大量绘有东方色彩的瓷器,其中包括青瓷碗、盘、碟、大型瓶等物件。
相关专家对这些瓷器做了鉴别,认为这些瓷器皆出自中国明朝时期,应产自1530-1560年之间。根据“圣班多”号的船体设计、航行路线和遗址方位,相关专家做出了以下推测:“圣班多”号是一艘航行于亚欧航路的葡萄牙商船,它在印度柯钦港装上从中国运来的瓷器等物,随后开始了它的回乡之旅。然而,这艘商船命途多舛,最终沉没在南非东部的特兰斯凯海岸。
“圣班多”号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南非海域最早的沉船。“圣班多”号的发现,对研究亚欧海上贸易往来有着重大的意义。水下考古队出水了大量瓷器、珠宝等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在收藏在南非纳塔省博物馆、班德地方历史博物馆、乌姆塔塔的特兰凯斯博物馆等多个地方博物馆。

 转载自《海洋世界》总第561期

37

航海文化

3

38

航海文化

3

苏美尔文明

人们普遍认为,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苏美尔位于过去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的南部,南临波斯湾,约公元前3500年时.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过渡。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

的上游山峦重叠。在那里,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在那里,人们又开始第二次伟大的冒险,他们从山区迁移到大河流域,逐步发展起新的、生产率更高的灌溉农业和新的社会制度。

从高地迁移到低地,使新石器时代的农人们遇上了一系列新问题:降雨量不足,烈日蒸晒,河水定期泛滥,没有建筑用的石块等等。但是低地的长处超过了它的短处:那里生长的枣椰树.不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大量木材;那里的芦苇荡里.有各种野禽小兽,还有鱼类,提供了宝贵的食物蛋白质和脂肪;而尤为可贵的是,那里的土壤是极其肥沃的冲积土。这一新环境中蕴藏了很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就是-种挑战。

苏美尔时期的精美头像

要耕种这片肥沃的冲积土,就必须实行农业灌溉,所以最早的农人们开掘沟渠,把大河里的水引到田里。结果,农作物的产量较他们早先在多石的山坡上取得的产量要高得多。公元前2500年的文献记载说,一块大麦田的平均产量是播种量的86倍!食物比过去充裕多了,品种也比过去翻新,而且,由于实行农业灌溉,食物的来源也比过去更有保障。食物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而人口的增加又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挖掘灌溉沟渠,开垦更多的新农田,收获更多的食物。

冶金术对燧石罕见的流域地区的开发来说,意义特别大。最早提炼的金属大概是铜。人们发现,铜经过加热,可以做成各种容器;做成刀,其边刃的锋利比得上石头。到公元前3000年时,又发现在冶铜时掺进一些锡,效果更理想,由此产生了青铜器。
犁的发明在当时同样很重要。最初的犁结构很简单,用一棵小树制成。到公元前3000年时,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已普遍使用犁,并传入印度;到公元前1400年时,还传入遥远的中国。
公元前3000年时,风也得到了利用,成为人类从自然界可以获得的一种动力。到公元前3000年时,车轮也被发明,人们已将轴装到手推车上,轮子不直接和车身相连。以后不久,又出现了装有轮辐的车轮。这种原始的手推车虽然笨拙得很,但比手提肩扛要好得多。

苏美尔早期战车

39

航海文化

3

40

航海文化

3

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

巴比伦空中花园

历史告诉我们,巴比伦是怎样的伟大。在公元前700年时,它已是“列国中的荣耀,为迦勒底人矜夸的华美”。它发明了字母和计算时间的机器,掌握了雕刻钻石和其他宝石的艺术,又想出利用价钱最便宜的材料来盖造大型的建筑物。在纺织方面它也达到完美的地步,在研究星球的运动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差不多在每一门科学上,巴比伦都做一番发起的工作。希腊的艺术和学识有许多是从巴比伦来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世界上有这样一座大城,它那坚固的壁垒有百多公尺高,城围有120公里

还有100个铜门,城墙有近30米宽,城墙顶上几辆马车可以并驾赛跑,城里有高人云霄的宫殿,有世界七奇的空中花园,还有宏伟金顶的七星庙宇。

  转载自:侍茂崇 《海洋与人类文明》

41

艺术欣赏

4

42

艺术欣赏

4

千年海上丝绸之路(一)

我们的这个星球,海洋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71%。地球上的海洋是连在一起的,海洋是大陆和岛屿人民融入世界的通道。浩瀚的海洋中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仅大陆海岸线就有18,000多公里;中国还有6,0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环列于大陆周围,这些岛屿的海岸线长14,000多公里,它们绵延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辽阔水域并与太平洋紧紧相连。这就为我们中华民族开展海上活动,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上交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然而,古代中国最早开始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方向和通道并不是东部的海洋,而是西部的内陆。因为古时航海技术不发达,人们不可能从海上走得很远,只能沿着陆地步步为营地去探索神秘遥远的未知世界。于是,早在两千多年前,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把中国和欧亚大陆腹地连接了起来。但是,这条在汉唐时期曾非常活跃的陆上丝绸之路,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陆路要通过许多民族和国家,如果其中有一个发生变乱,或为垄断丝绸贸易,控制了一段道路,就会影响全线的畅通;其次,陆上丝路地处内陆,只能向西外运,而中国的外销商品如丝、瓷、茶的产区,都在东南沿海,这样长途向西运输,既不经济,又不方便,而且陆路还难以到达海上诸国;再次,陆路自然条件恶劣,要越过高山大漠,行程艰难,运量有限,时间久,费用高。这些

致命的弱点,限制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而陆路的这些缺陷,恰好是海路的优点。浩瀚的大海很难被哪一个国家所控制,也不容易受到沿岸国家的影响。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陆路不能前往的海岛国家,从海上都可以畅通到达。中国东南海岸靠近商品产地,海船的运输量比骆驼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费用低,损耗小,运输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丝绸之路”的重心逐渐由陆地转向海洋,而且日益兴盛起来。
从地理水域上来看,海上丝绸之路起自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东南亚和南中国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越整个印度洋,抵达西亚和东非,进而再延伸到南非、北非和欧洲,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一条海上大通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人、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海上丝绸之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3

艺术欣赏

4

44

艺术欣赏

4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就已经较为成熟。航海者们对海洋的季风规律已有所掌握,能够利用各种星体来定向导航,并且能制造有分隔舱的远洋船舶。借助于这些技术,汉代中国的沿海商民除穿梭于传统的近海航路以外,最终开辟了经马六甲海峡到北印度洋的海上航路。这一时期,除了由中国驶向西方的海上航线外,还有从地中海、红海、印度洋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印度、罗马、希腊商人也在努力开拓前往东方的海上商贸。中西双方相向而行,在海上相遇,共同构筑了贯通东西方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朝时期,对远洋帆船的安全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水密舱”技术的熟练运用,让中国的远洋船队不但能轻松地穿越阿拉伯海与波斯湾,而且能够从广州直航红海和东非海岸。同样,东来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辗转于中国沿海地区,广州一度成为他们重要的商业中转站和聚居地。为此,唐王朝在广州专门设立了划定给这些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而且,由于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相对稳定的南方地区对外贸易明显增加,进一步带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愈发成熟,而且中国人还将指南针运用到了航海活动中。指南针后来传到了波斯、阿拉伯和欧洲航海者手中,海上贸易交通和文化交流也因而更为频繁。此时的中国泉州已发展成国际性大都市,聚居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外国侨民,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各种外来宗教也

纷纷传入这里。13世纪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14世纪的阿拉伯人伊本·白图泰,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在游记里均描述了当时中外海船往来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繁忙景象。
明朝初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次远航,历时28年,曾到达亚洲、非洲的39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东南亚、马六甲海峡、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郑和船队十分庞大,有60多艘可容千人以上的大型宝船,再加上中小型船只共200余艘,人数多达27,000余人。其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航程之远、范围之广、时间之久,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这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其后的明清两朝,是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时期。明朝因“倭乱”兴起,海防压力日渐凸显,不得不实行海禁;继承明祚的清王朝也因为以郑成功为首的海商势力兴起的缘故,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再加上欧洲殖民者的到来,面对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商业、传教、掠夺和战争,使得清朝政府进一步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放弃了海上丝绸之路,也放弃了海洋。这一时期遍布中国海岸的海防遗迹就是明清两朝对外政策的象征和历史记忆。

转载自肖宪著《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45

艺术欣赏

4

46

艺术欣赏

4

长城

古代最完整的防御系统(一)

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长城并不陌生。在我们年龄还小的时候,学校里的历史课和语文课都会教给我们很多关于长城的知识;长大之后,我们通过书籍、新闻及其他文字资料也会接收到关于长城的各种信息。可能有很多朋友
到过长城,毕竟诗词里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同样可以使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一样感受长城之美……可以说,我们并不缺乏对于长城的感性认识。
那么,什么是长城呢?
从最直观的印象来看,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防御设施,即用一道高大而坚固的城墙抵御外来势力的军事入侵,尤其在防御高机动性骑兵方面效果显著。这样的印象当然不够全面。长城的主体部分确实是城墙,但在城墙沿线以及城墙内外还有一系列配套的军事及生活设施,这些同样也是长城的一部分,比如关城、烽燧、卫所等。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整体上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防御效果。所以长城并不是某一种设施或几种设施的简单并列,而是一整套系统工程。
今天来看,长城这一整套系统工程无疑达到了相当完备和高效的程度。这种完备与高效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实际需求的变化和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的。

长城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西北地区的周王室为了抵御来自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的南侵,建起一种以烽火台为中心的信息传递系统,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就源于那一时期。那时长城的雏形还仅仅呈现为点状分布的形态,其作用也更多是预警而非直接的防御。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在国界修筑长城来抵挡别国入侵,长城进入到由点到线的阶段,但此时修筑的长城都比较短。到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 214 年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修缮,在北方形成了一道蜿蜒万里的军事防御线,至此,长城真正成为了点线结合的军事防御系统。

47

艺术欣赏

4

48

艺术欣赏

4

转载自梁志刚著《话说长城--历史上的京师屏障》

 此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对长城进行了修缮和补充,各种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带动了长城周边地区及城墙内外一定区域的发展,防御的关注点也不再局限于城墙一条线之上,而是向城墙两侧延伸,沿线各种军镇、堡垒、关口、卫城的建立以城墙为依托,形成了一道极具纵深、可攻可守的战略地带,长城也逐渐成为一套完整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军事系统。可以说,长城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产物,共时平面内完备有序而又行之有效的长城防御系统是在历时轴线的推动中形成的。

 综上所述,长城是中国古代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它以高大连续的城墙为主体,由城障、关隘、兵营、卫所、烽燧、城堡、敌楼等多种军事设施乃至生活设施相互联系,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而成,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信、隐蔽等综合功能,并与大量长期驻屯军队相配合,形成了具有防御功能的有机整体。
大致说来,长城主要由墙体、关隘、烽火台三部分及一些配套设施组成,每一部分又包括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的构筑设施,这些共同组成一个层层控制,严密有序的系统。

47

艺术欣赏

4

48

艺术欣赏

4

吉祥话(二)

倒贴福字

过年了,有的人家不仅要贴“福”字,还要倒着贴。路过的人说一句:“福倒(到)了!”主人就暗自笑开了花,即讨个口彩。“福到”也有故事:一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封发妻马氏为皇后。马皇后是个淮西农家女子出身,生就一双大脚。某年春节,朱元璋在京城微服私访,看见很多人围着一家的大门口看灯画。上面画着一个大脚的女人,骑着马,抱着西瓜。朱元璋一看,不禁怒火冲天。为什么呢?因为女人骑马寓意马氏,怀抱西瓜谐音“淮西”,这是嘲笑马皇后是个大脚。皇帝叫手下的侍卫悄悄在这家做了个记号,就是把这家的福字给倒转过来,回头好找这家人算账。回宫之后,朱元璋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马皇后。马皇后虽然出身贫寒,但为人十分贤惠善良,听了这件事,不仅没有生气,还担忧百姓受扰。为了免除这家人的罪过,马皇后命亲信把城里每一户人家的福字都倒转过来。百姓们感念马皇后的仁心,从此开始贴倒“福”,也寓意福气到家了。
 二说是清代咸丰年间的某年春节,恭亲王府的大管家分派众家丁布置王府,张贴春联、年画、门神和福字。为了讨好福晋,管家特意准备了好些精致漂亮的“福”字,谁知那个负责贴“福”字的家丁不识字,将福字贴倒了。恭亲王和福晋见到后,甚为生气,认为这是犯了霉气,命人鞭打此家丁。

转载自高君子著《吉祥话·画》

幸亏大管家心地善良且能言善辨,说:“奴才听外面的人都说恭亲王和福晋寿高福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这是吉庆之兆啊。”恭亲王和福晋听了,认为颇有道理,于是转怒为喜,赏了管家和家丁每人五十两银子。此事传出去后,也有许多人家仿效,贴倒着的“福”字,希望能把福气带回家。

47

艺术欣赏

4

48

艺术欣赏

4

中华诗词(四)

点亮梢头宿鸟吟,
霜风铺彻满林金。
深秋不作萧条色,
为有阳光在我心。

银 杏 

雷震子

云淡天高正晚秋,廿年契阔再悠游。
枫枝兀对重崖赤,雁羽遥随野岭浮。
史上烽烟今已散,胸中血气自堪留。
登临恰是心怀壮,何惧银霜更染头。

徐官威

重游长城

登南昌滕王阁

龙光复

我在滕王阁上徘徊
寻找当年的云彩
落霞无影,孤鹜无形
空留烟雨苍茫
红尘滚滚天际来
我在滕王阁上徘徊
历数旷世的俊才
雄文依旧,腾蛟起凤
继有彩俊星驰
遥吟俯畅久未衰
我在滕王阁上徘徊
领略飞阁的神采
楼亭兴废,世象明灭
渐觉风雷涌动
万里江山待剪裁

47

艺术欣赏

4

48

艺术欣赏

4

在热尔大草原上

香生

随风淡淡地飘来
绿草和野花的清香
全身仿佛已浸透
正午那精纯的阳光
每一个细胞都在被清洗
大自然难容尘世的肮脏
感受紫外线理疗
缓和着灵魂的创伤
欲望像残渣过滤
心神又恢复了安祥
美朵湖清澈碧蓝的圣液
流淌着生命本源的力量

我多想作水边一株小草
从今后我不再向往天堂

转载自《中华诗词》2020.10

电话:025-86176878
网址:http://218.94.132.146:888/tsg/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