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悦
12/2023
总第17期
美文阅读 读书札记 航海文化 艺术欣赏
书
香
海
院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电话:025-86176878
“提炼酱油”与“行山”
刊首语
徐扬生爱读书,有学生问他:“读书有什么门道?”徐扬生说:“读书最为关键的就是掌握什么才是这本书中‘浓缩的精华’。一本书其实是从一页纸的纲要那里一点一点地稀释出来的,如一滴酱油可以把一杯水泡成汤。读书就是如何从这碗汤里提炼出那滴浓缩的酱油。找到了酱油,就算掌握了这本书的要旨。找不到呢?这本书就算白读了!读书就像行山,行山的人有三种:第一种人看到的是树,第二种人看到的是路,第三种人看到的才是山。读书也是这样,第一种人看到的是字,第二种人看到的是意,第三种人看到的才是道。从‘字’到‘道’的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书应该越读越薄,薄到只有一页纸,找到藏在书里的那滴酱油,从浩瀚书海里去悟其本质规律。”
(演讲与口才(2023年第20期)《徐扬生:言可经纶行可师》部分)
编 委 会:图书馆
主 审:曹小妹
主 编:魏 伟
副 主 编:袁家莉
文字编辑:周莹莹 李娟 孙健舒 王春妍
图文编辑:姜璐
冬天的池沼
立冬
母亲的微信步数
有所期待是人生美事
《安娜·卡列尼娜》简读
《古文观止》笔札
读味
写给大海的情书——读《海货》
2
读书札记
P15/26
1
美文阅读
P01/14
目录
3
航海文化
P27/43
4
艺术欣赏
P44/54
独特的海上计程技术
西北航道(一)
印度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古建筑
楷书
清平乐蔷薇
向日葵
01
美文阅读
1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冬天的池沼
02
美文阅读
1
诗歌赏析
艾青
《冬天的池沼》这首诗写得很集中,紧紧围绕着为刻划池沼而写,在读者面前结构了一幅苍凉的图画。诗人“我”在这首诗里隐藏得很深,使人几乎感觉不到诗人的存在。好像诗人就是在描绘一幅《冬天的池沼》的图画,除给人以苍凉阴郁的感觉之外,并无其他意图。然而,仔细感受一下,还是能够发现诗人“我”的存在的。诗人并不是为写池沼而写池沼——当然,仅仅是写池沼,让人们欣尝这幅图画也并没有什么不好。诗人是通过写池沼,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这《冬天的池沼》太苍凉了,太悲哀了,这种状态应该改变,而冬天不是永久存在的,冬天过去,春天就会到来。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这《冬天的池沼》就会变成《春天的池沼》,这池沼就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池水不是干枯,而是清波荡漾;池沼也不再是荒芜,而是青草流碧,鲜花盛开了。
03
美文阅读
1
这样的景色,就会引来鸟儿以及鸟儿的歌唱,人们也会到这里来玩耍了。这里就不会是寂寞的天地了。这后面的意图,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甚至连一句比较明显的暗示也难以找到,这正是这首诗的长处,寓急切的盼望于冷静的画面之中,引而不发。
“诗之中须有人在。”这是我国古诗论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道出了作诗的奥妙,也道出了构成诗美的一种客观存在。至于“人”在诗里处于怎样的位置,是明还是暗,这就要看诗人.在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了。“人”在诗中的明或暗,并不是诗好坏的标准,“人”在诗中明也好暗也好,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都会写出好诗来。
04
美文阅读
1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下面是李白唐诗《立冬》的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
1
美文阅读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赏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立冬》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都冻凉了,诗人只好与炉火琼浆相伴,微醉中竟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迹。
估计李白写诗,改稿的很少,因为他都是喝酒后吟诗,一气呵成的。不过不管怎么样,李白写诗就是快就行,不然杜甫也不会夸下海口:“李白斗酒诗百篇”。
而下句“寒炉美酒时温。”简单的看,或许大家看这句不怎么样,细细品味,其实不然。炉子都应该是热的啊,为什么李白用“寒炉”去写的,他这么写,就是把立冬这个天气更冷化了,而“时温”就跟“寒炉相呼应。
05
06
1
美文阅读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母亲喜欢走路,年轻时就喜欢隔三岔五地去赶集,一口气能走上五六里路。记忆中,她总是风风火火,见人就说:“每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
我明白,母亲这样做是因为家庭负担重,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既要做农活,又要拉扯我们兄妹三人。她不敢病,也病不起,只有身体棒棒的,才能支撑起这个家。
后来,我们兄妹三人先后考上大学后,父亲也回到了家,母亲终于有了一些闲暇,每天晚饭后,她就和父亲一起,绕着村子走上几圈。那时,微信刚有了运动圈,母亲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天看看自己的排名,给大姨、二姨和亲戚朋友们点赞。
好不容易,我们都在城里立了足,安稳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年。父亲却突然患上癌症去世了,家里只剩下母亲孤零零的了。我们轮番劝母亲来
1
美文阅读
1
美文阅读
05
05
07
08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牺牲和舍弃,我们需要的只是将眼前所有的时光,献给心底唯一的念想:全心地玩,全心地爱,全心地奋斗,全心地享受。就像奥黛丽·赫本,同一时间,永远只专注于一件事。有个朋友回忆说:“她在试衣时,她就专心试衣;一旦阅读时,她便专心阅读。如果在整理发型时,她也不会像其他的人,一边弄头发,一边抽烟吃三明治。她对于手边的事情一定是专心一致。”这也正是赫本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也许,只有一心一意地经历了最甜蜜的欢笑和最苦涩的泪水后,我们才会明白:幸福不是数不尽的拥有,而是不管拥有多少,都全然享受。
转载自毛毛《读者文摘》2023.3.17
母亲的微信步数
09
美文阅读
1
10
美文阅读
1
城里,和我们谁住一起都行。母亲却总是推辞,她说,自己住乡下习惯了,家里还有田地、菜园、鸡鸭,她一样都割舍不下。
我们放心不下母亲,便轮流回家看她。母亲每每看到我们回来,总是嗔怪我们:“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钱啊,还耽误你们的时间。”她举起手机,打开微信运动对我们说:“看,我身体好着呢,每天能走一万步,你们忙自己的事去吧。”
这倒是真的,母亲至今依然保持着走路的习惯,每天,她的微信步数总在我的朋友圈里遥遥领先。于是,我就养成了每天看母亲微信步数的习惯。看到步数一直居高不下,我的心里就踏实多了。
一次,我加班到凌晨一点才回家,临睡前,发现母亲当天的微信步数只有两百多。天哪!到底怎么了?一晚上,我都心神不宁,母亲会不会生病了、不舒服、一直躺在床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急忙给母亲打去电话,那头却传来了母亲爽朗的笑声:“傻丫头,你二姑家女儿不是快出嫁了吗?昨天我就在她家帮忙缝了一天被子呢!”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久前,公司接了一个大型项目,我每天忙得很,半个月都没给母亲打电话,只是偶尔看看母亲依然每天成千上万的微信步数。项目快要竣工,我们和甲方會面时,我居然遇到了邻村的朋友小萌。
一见面,我们就“叽叽喳喳”地聊个不停。说到村里的事时,她突然问我:“兰姨的腿好点了吗?”我一愣,妈妈的腿怎么了?小萌说,你居然不知道啊,兰姨前段时间去摘果子,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了……
我心急如焚,害怕电话里母亲不说实话,我没有打招呼,第二天一早就赶紧请假买票回家了。
11
美文阅读
1
12
美文阅读
1
推开门,看到的一幕让我眼眶湿润了——母亲靠坐在床上,一条腿用被子高高垫起,在她的床头,一根长长的带子系着手机,她不停地推动着手机左右摇晃着,嘴里还念念叨叨:“1301,1302……”
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大声喊道:“妈——”母亲看着我,尴尬地笑笑,连说:“我平时可是真走的啊……这不,怕打扰你们工作……”
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内心五味杂陈,我想,以后不管母亲每天走多少步,我也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因为,对母亲的呵护,什么时候也不应该被省略。
有所期待是人生美事
前些日子我买了一盆巴西木水养小盆栽,收到货时女儿探头一看,瞬间就惊了:“为何买一段枯树干?真能养出什么来吗?”我给她描述这巴西木以后可能有的景觀,女儿继续摇头,“得一两个月才成的事,你可真敢期待。”
我笑,为什么不敢期待?我期待这段巴西木在我的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冒出芽尖,然后芽尖越发茂密,郁郁葱葱……从无到有,看着美好一点点生成,心便愉悦,比结果更让我享受的是这个过程。
当然,想等到我这个期待中的美景出现可能需要不少时日,这个过程还要付出不少努力,但是,当我们为了一个期待,然后有了不懈付出的动力,这个奔向成功的过程也格外美好。
转载自:姜萍《意林》2023.4
13
美文阅读
1
14
美文阅读
1
这世间,原本就没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的事,很多时候,过程远比结果来得更有意义。拿我的女儿打比方,18岁的她正读高三,说实话,按她目前这不上不下的学习成绩,我心里清楚她与特别好的大学是没有缘的,但我一直鼓励她,毕竟离高考还有一段时间,还是可以期待取得好结果的,还是要足够认真、努力地去学习,万一女儿在这段时间里通过改变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思维,成绩能突飞猛进呢?谁能保证她就一定不能考到理想的大学?保持努力,期待在道路前方闪闪发光。
退一万步想,努力了,付出了,即便以后没有考到理想的大学,我想她也会因为自己认真对待过而不留遗憾。
这一年,我们带着父亲看病,辗转各种医院之际,如果不是满怀期待他能恢复健康,我们的身心早都垮了。正因为想着父亲能康复,还会如以前一般声如钟,行如风,所以再多的劳累都成了一种心甘情愿的奔赴。因为心有期待,所有过程看起来也就没有那么糟了。
期待可以是力量,更可以是精气神,它可以让我们每天精神饱满地去投入生活。一个人如果把精气神弄丢了,缺少了为期待中的明天奋斗的力量源泉,后果不堪设想。
我时常想,期待就是把心中所想的美好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现实的过程,我们期待着幸福,期待着健康,期待着这世间所有的美好,于是以此为目标,每一天都铆足精神全力以赴。过程可能艰辛,有时候可能也让人感觉希望渺茫,但因为心中有期待,便犹如心有指路明灯。我们要为自己“培养”期待,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然后要行动,只期待不努力,不过是空想。
经历过,就会知道,有所期待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
转载自:无名《读者文摘》2023.10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15
16
《安娜·卡列尼娜》简读
《安娜·卡列尼娜》以两条平行线索,讲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故事。作者通过两位主人公曲折的命运,从琐碎的生活,上升到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最终带领我们认识生命的价值。
《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托尔斯泰,被公认为是全世界的文学宗师。他曾先后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文学巨著。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安娜•卡列尼娜》,在世界各地被翻译成了各种版本;根据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也拿下了多个奖项。高尔基说,要了解俄国,首先就得了解托尔斯泰。列宁更是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甚至有人总结说,托尔斯泰的地位,就像是俄国的文坛沙皇。
本书金句
1.幸福的家庭往往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2.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3.一根弦,要是不把它拉紧,要弄断它是很困难的;但要是把它绷紧到最大限度,只要用一个手指往上一按,它就会断掉。
4.在家庭生活中要采取什么行动,要么夫妻感情破裂,要么美满和谐。如果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夫妇关系不好不坏,那就不会有什么行动。许多家庭长年累月毫无变化,夫妇双方对生活都感到厌倦,就因为他们的感情既没有破裂,也谈不上美满和谐。
核心内容
一、安娜和丈夫卡列宁、情人伏伦斯基之间的感情婚姻纠葛。
贵族妇女安娜,爱上了疯狂追求她的青年军官伏伦斯基,想要爱情自由;可是文夫卡列宁想要维持表面的体面,不同意离婚。安娜为了追求幸福离家出走,最后却在梦想破灭后卧轨自杀寻求解脱。
二、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安娜最后在矛盾和痛苦中了却了自己的一生。从主观上说是寻求解脱,是对伏伦斯基的报复及对上流社会的抗议;客观上则是由于各种时代矛盾无法调和,她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转折时期牺牲品。既有卡列宁、伏伦斯基的外在原因,也有安娜本身性格的内在因素,但最主要的是社会因素,安娜的悲剧是时代悲剧。
17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2
18
三、列文这一形象的意义。
本书由安娜和列文两条平行的线索构成,这两条线索,正好反映了两个问题。以安娜为中心的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沦丧;以列文为中心的线索,则展示了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托尔斯泰是借列文来表达自己的婚恋观、精神探索,以及展现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
转载自:知乎网
《古文观止》笔札
作者简介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名乘权)、吴调侯(名大职)为叔侄二人,生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清吴兴祚在《古文观止序》中说:“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二人的情况现在只能于北序中窥见一斑。“观止” 二字,出自《左传•襄公十九年》:吴季札在鲁国赏周乐,至《韶》舞,赞叹:“德至矣哉!大矣”,认为无美不具,于是说:“观止矣。”书名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
2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2
19
20
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
对两汉的文章,编者比较重视司马迁的《史记》,汉文31篇,《史记》有14篇。唐代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为主,分别选入24篇和11篇;宋文以欧阳修、苏轼为侧重点,分别选入13篇和12篇。秦文仅选李斯一篇,六朝文章选6篇,元代一篇未选,明代选入18篇。编者在文章的选择上轻重得宜,取舍有据,集中反映汉文及唐末八大家文,有轻有重,便于阅读。
将作者的各类文体的作品集粹于一处,阅读方便,查看快捷,使读者对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认识清楚,印象深刻。所以,《古文观止》的流行性与通俗性、权威性至今难以动摇,仍影响巨大,是青年首选的普及性古文选本,一版再版,依旧常售不衰。
《唐宋八大家文钞》是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此书流行以后,“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才得以固定下来。自那时起,学古文者皆以八大家为宗师,唐宋八大家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辑的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榜样。民间曾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名著概要
2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2
21
22
读味
郭华悦
读书,亦有味道。
有人从书中读出了酸味。读一本书,不读其是,而专挑其不是。读书的过程,不是肯定文中的独到之处,领略其独特风景;相反,处处抱着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这也不对,那也不好。一本书读下来,遍地渣滓,一无所获。
这样的酸,是读书的劣等味道。人无完人,书无完书。一本书,涉及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真要挑毛病,肯定少不了。但读书,求的是有所获。求长容短,是读书的基本态度。若是反其道而行,未见其长,先挑其短,一本书读下来,非但无所获,反倒助长了骄矜自满的情绪。
只见他人之短的酸,固然不对;若是全甜,却也不见得就毫无问题。从书中读出甜味,这是很多人领略过的读书滋味。读书,若能让人在疲惫之余,感受到碌碌俗世中亦有甘甜美满,生活低处也能有阳光明媚,这自然于身心也是一种慰藉。书中自有甜如蜜,这应该是很多人喜欢也是熟悉的读书味道。
当然,甜应有度,身是如此,心亦是。读书的甜,是滋润身心、美满细腻的甜。可若是一味求甜,以至于过度,沉溺在甜蜜之中难以自拔,视华而不实的浮夸之甜为
转载自:崔建林.《世界名著简读》
《唐宋八大家文钞》是明代茅坤编定的一本书。此书流行以后,“唐宋八大家〞的说法才得以固定下来。自那时起,学古文者皆以八大家为宗师,唐宋八大家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编辑的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从先秦到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五百一十四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文人学习的榜样。民间曾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阅读指导
23
读书札记
2
24
读书札记
2
常态,最终难免成之于甜,毁之亦于甜。
过酸过甜,都不是读书常味。酸甜之外,还应该有另一种,就是苦味。
苦中有咸,咸中有苦,苦与咸是难分难离的。书中的苦味,有时是感情,不经历生死离别之苦,难有刻骨铭心之情。还有一种苦味,来自于人生低谷之苦,未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难有奋发振作之志。
书之中的苦味,于人而言,是一种难得的美味。味蕾上的苦,先苦而后甘,能令人的舌尖为之惊艳。文字中的苦,于读者的身心而言,是一种得之不易的养分。读出感情之苦,心有共鸣,能令人珍惜眼前人;读出奋发之苦,行路艰难,但柳暗花明之处,也能让人心生苦愤,于逆境中生出勇气。
酸甜苦之外,书也能读出辣味。文字的辣味,在于一针见血。要能看得清楚,直指其弊,并非易事。首先得有足够的思想境界,否则难于纷纷乱相中,他人皆醉我独醒;但仅此还不够,还得有充分的正义感,否则不敢直发其声。两者结合,才能让书中有辣味。
能于书中读出辣味的人,与作者在这两点上自然是颇为吻合的。有思想,有正义感,才能在文字中领略到辛辣之味。读书的辣味,于人于己,都是一种鞭策与激励。于辣味中三省己身,才能时时保持清醒。
甜生美满,苦激奋发,辣以鞭策。书中味,也是人生味。
摘自《滕州日报》2023.11.09
写给大海的情书
——读阿占《海货》
李俊三
阿占是大海的女儿,《海货》是她写给大海的蓝色情书。阿占是一位创作成绩斐然的作家,多年来边写边画,出版了小说集《制琴记》《后海》,著有插画随笔集《乱房间》《私聊》及《青岛蓝调》三部曲等。
阿占的散文集《海货》近日出版发行,分潮、味、岛三章,42篇,19万字。在这些篇章里,再次为故乡献上了“写画才女的蓝色情书”。故乡是文学创作永远离不开、绕不过的创作主题,也是许多作家的灵感源泉。想想鲁迅与沈从文,想想福克纳与马尔克斯,故乡与作家,会形成一种重构关系。阿占也不例外。
25
读书札记
2
26
读书札记
2
摘自《河北工人报》2023.07.05
阿占的《海货》是作者经年踏访胶东老渔民采集口述材料的艺术创作。她不停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行走,追逐潮汐,漫游大地。她认为,写散文,唯有抵达才能与这个世界建立超越性的、精神性的关系。她自觉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做一个卑微的行动者。”故乡是作家的精神原乡。鲁迅之于鲁镇,沈从文之于湘西,老舍之于北平,萧红之于呼兰,莫言之于高密。阿占也一样,大海就是她的故乡。
阿占一直在胶州湾海域乃至整个山东半岛行走,她在为大海立传。
跟着阿占听潮。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后来约定俗成,潮和汐也就统称为“潮”了。“二月清明鱼是草,三月清明鱼是宝。”“早上空打空,晚上驮不动。”这些说的都是鱼汛与潮水的关系。“春风不过宿,一天南来一天北。”说的是风向。“黄昏乌蒙蒙,明日雨稠稠。”堪称海上晴雨表。在阿占的笔下,船老大、船伙计、盐工、剃头匠、豆腐匠和织网女,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粉墨登场。人的故事就是世间故事,每一个拼力生活的人都有一段传奇人生。阿占为这些芸芸众生画像,精彩呈现“人的海”或“海的人”。
跟着阿占品味。在青岛,谈论海味是打开话题的最好方式之一。对于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海货之鲜咸是基因里的记忆,是生命况味的重要部分。阿占之“味”,读来让人口舌生津。我在《厨娘妖娆》里认识了琴生,在《鱼香这把钥匙》里知道了何爷,在《吃蟹》里遇到了李Sir。
跟着阿占看岛。有海就有岛。岛是半岛,海环三方,留一方与大陆相连。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以东西二百九十千米、南北一百九十千米的体量伸入黄海和渤海。这里的山、海、渔、歌,这里的湾、港、船、岛,经过岁月打磨,经过人类精神的整合,最终演绎成海湾的地方志,半岛的语文,船舶的族谱,港口的记忆。阿占,忠诚地书写了这一切。
阿占用她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海多姿多彩的画卷,海之潮、海之味、海之岛,一网打尽。让我们手持一本《海货》走遍青岛。
27
航海文化
3
28
航海文化
3
独特的海上计程技术
“海里”传统上定义为子午线1角分的长度(子午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等于180度。1度等于60角分。故1海里的长度是子午线长度除以180再除以60)。由于地球并非标准球体,1度的距离并不完全相当,因此海里的长度理论上并不固定。
1929年在摩纳哥召开的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Inter-national Extraordinary Hydro-graphic Conference),定义1海里为1.852千米。在此之前,不同国家、地区对1海里的定义稍有不同,如英国在1970年前的1海里为6080英尺,相当于1853.184米,而美国以前1海里为6080.2英尺,相当于1853.249米。1977年7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规定仅用“海里”,淘汰'涅”和“海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所用的海里符号是nmile。
节(knot) 以前是船员测船速的,每走1海里,船员就在放下的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就用节做船速的单位。1节=1海里/时,也就是每小时行驶1.852千米,是速度单位,海里是长度单位。陆上的车辆,以及江河船舶,其速度计量单位多用千米/时,而海船(包括军舰)和空中的飞机的速度单位却称作“节”。
早在1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当时一无时钟,二无航程记录仪,所以难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然而,有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他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拋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船速。那时候,计时使用的还是流沙计时器。为了较准确地计算船速,有时放出的绳索很长,便在绳索上等距离打了许多结,如此整根计速绳上又分成若干节,只要测出相同的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拉曳的节数,自然也就测得了相应的航速。于是,“节”成了海船速度的计量单位。
相应地,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计量单位,国际上也通用“节”。现代海船的测速仪已非常先进,有的随时可以数字显示,“抛绳计节”早已成为历史,但“节”作为海船航速单位仍被沿用。航海上计量短距离的单位是“链”,1链等于1/10海里。此外,舰船上锚链分段制造和使用标志长度单位也用“节”。通常规定锚链长度27.5米为1节;中国舰艇的使用标志以20米为1节。
船舶在航行中,驾驶员不仅要确定船舶所在的位置,还需要清晰地了解船舶在海上运动的连续轨迹,并且以此推算出船舶在继续航行的前方是否存在航海危险,这就是航迹推算或推位导航。在推算航迹过程中,一项必备的要素就是要
29
航海文化
3
30
航海文化
3
知道自上次确定的位置起所经历的航行时间,使用所经历的时间、船舶航行的速度和航向,估算当前时刻船舶在海上的位置。这种确定船舶位置的方法在没有参照物的茫茫大海上极为重要。因此,航海需要准确的计时设备。
似的记载。中国古代一般是采用焚烧更香或观测太阳、月亮的方法来估算时间的。1974年,在泉州后渚发掘的宋朝海船上出土了一个沉碗型水时计。在船第十三舱出土1颗完整的椰子壳,椰子壳顶部开一小孔,直径约4.7厘米。这个小孔之下,约2. 8厘米处,又有一小孔,直径仅0. 8厘米,高度为10.5厘米。椰子壳腹部外面直径约为16.5厘米,内面直径约15.6厘米。使用时,将椰子壳放在一只盛水桶内。椰子壳的面上,有一小孔,所以放于水桶浮着时,有细丝一般的水,注入椰子壳里面。小孔的大小和椰子壳的容量有一定的配置,使椰子壳在一小时末尾,猝然下沉。一天24小时,下沉24次,每小时误差不到一分钟。椰子壳另开一孔,相当于增大其容量,要1. 5小时才下沉,一天24小时下沉16次。除椰子壳外,宋船中还发现另一种沉碗型水时计一一铜钵(盆),其每半小时沉一次。
清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写到一种“更漏筒”,其做法是以两个同样大小的瓷器(如酒壶状)或竹筒,一个装沙,悬在上面,一个对口放置下面。沙从筒眼中漏出,漏到下一筒,漏尽一筒为“一更”,再上下对换。
古代通过计算时间的方法估算航程,以确定船所在的位置,计时单位为“更”。最早“更”仅是一夜中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左传昭公五年》中有一天“十时”之说,进而成为一天分为十分制的计时单位。清初梅文鼎团说,舟师计时“不分昼夜,夜五更,昼五更,合一十二辰为十更”,并加按语说,按此十更记程,而百刻之分,不论冬夏长短,与记里鼓之意略同。但海上环境瞬息万变,同样的速度不可能达到相同的航程。为求得协调,我国的舟师发明了“校更”的办法,以协调时间与里程的关系。
明朝的《顺风相送》田中记载:“凡行船先看风汛急慢,流水顺逆。可明其法,则将片柴从船头去下与人齐到船尾,可准更数。《指南正法》中也有相
31
航海文化
3
32
航海文化
3
以此计时,并计算行程,沙漏原是西方航海者惯用的海上计时仪。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田来中国传教,在其贡物中即有沙刻漏两具。关于玻璃沙漏,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介绍:“今西洋舶用玻璃漏定更,简而易晓。细口大腹玻璃瓶两枚,一枚盛沙满之,两口上下对合,通一线以过沙,悬针盘上,沙过尽为一漏,即倒转悬之,计一昼夜约二十四漏。”
据此记载,中国海船当时似尚未使用沙漏,但应可推测,最晚到了雍正初期,中国海员已开始使用沙漏了,因为雍正八年(1730年),陈伦炯由在其《海国闻见录》的《南洋记》中提道:“中国用罗经、刻漏沙,以风大小顺逆较更准确,每更约水程六十里。”
转载自:陈宇里 谢茜 《中国航海史话》
西 北 航 道(一)
在寻找通往东方的航道这件事上,葡萄牙人走的是东南方向,西班牙人走的是西南方向,既然地球是圆的,自然会有人想到,从西北方向是不是也可以到达中国呢? 率先发起这一冲锋的是英国人,确切地说是英格兰人。提起英国,中国人常常会说英伦三岛,这个说法其实很不确切,大概过去的中国人对英国的地理概念很模糊,以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分别在三座岛屿上。
事实上英国只有两个大岛一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以及众多的小岛。其中爱尔兰岛上的居民主要就是爱尔兰人,而大不列颠岛又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部分。现代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其中就包括了英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及威尔士公国,至于北爱尔兰,那是历史上英国人从爱尔兰人手上抢走的一块地盘。
33
航海文化
3
34
航海文化
3
如果说希腊、罗马是正统的欧洲文明的话,那么后来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法国、德国都算是游牧民族与罗马文明结合的产物,至于英国,可以说是彻底的“蛮族”出身。早在罗马时期,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上就有人类活动,不过这些人的种群很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公元前13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部分居民漂洋过海到此定居,但也不成规模。
到公元前7世纪,受罗马帝国的挤压,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向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上移民,这才形成气候。爱尔兰的民族构成相对简单,就是凯尔特人与当地土著的结合,此后它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来自大不列颠岛上的邻居。公元前54年,罗马进兵不列颠,被击退。43年,罗马再度进兵,不列颠成为罗马的一个省。5世纪初,罗马帝国受到日耳曼人的冲击,自顾不暇,从不列颠撤兵。随后,日耳曼人也侵入了不列颠。
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来自今丹麦南部的盎格鲁人,一支是来自今德国北部的撒克逊人,还有一支是来自今丹麦北部的朱特人。其中盎格鲁和撒克逊两个部族在文化上很相似,可以把他们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人进入不列颠后把这块土地称为‘盎格鲁人的土地”,即”盎格兰’谐音England,这就是“英格兰”这一名称的来由。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遭到了凯尔特人的激烈抵抗,但凯尔特人终究不敌,退守到条件相对恶劣的山地和森林,其中往北的一支称为苏格兰,往西的一支称为威尔士,大不列颠岛上这三大部族的恩怨情仇就此结下了。出于游牧民族的习性,占领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山头林立。经过一番兼并后,7世纪时,岛上剩下7个强国,分别为: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南撒克逊)、韦塞克斯王国(西撒克逊)、埃塞克斯王国、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默西亚王国,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
829年,韦塞克斯国王埃塞尔斯坦(Ethelstan)统一各国,并统称为英格兰王国。据说,著名美国电视剧《权力的游戏》就取材于这段历史。就像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之后一样,在“七国时代”,盎格鲁撒克逊原有的氏族组织解体,封建骑士制度开始建立。
35
航海文化
3
3
航海文化
36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威廉从容起兵,登陆英格兰。10月,威廉与哈罗德决战,获胜后直取伦敦,于年底自封为王,称威廉一世,又号称“征服者威廉”。威廉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英国不再遭受北欧海盗的欺负。作为英格兰的国王,威廉并不懂英语,同时,他带过去的诺曼人也不懂英语。这个并不奇怪,在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前,文化传承的成本极高,欧洲许多封建领主都是文盲。这也造成当时的英国宫廷里都讲法语,这对英语的演变产生了极大影响:威廉之前,是古英语;威廉之后,现代英语开始形成。威廉加强王权的举动增强了英格兰的实力,但也遭到各级封建领主的反抗。
和中国不同的是,英国(这里指的是英格兰王国)在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多远, 1215年,封建领主们联合起来,逼迫英王约翰(John,King of England)接受了《大宪章》。《大宪章》又称《自由大宪章》,主要作用是限制王权,保障其他各个阶层特别是封建贵族的权力。用法律限制君主的权力,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虽然《大宪章》在实际中并没有起太大作用,但这一思想被后来的英国人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含义,进一步扩大人民的权利,最终创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转载自:李不白《透过地理肯历史:大航海时代》
从8世纪到11世纪初,是以丹麦人为主的斯堪的那维亚人(即维京人)入侵时期。不过丹麦人最终也没在英格兰留下什么太大影响,直到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theConqueror)率军征服英格兰,才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文化。诺曼底位于英吉利海峡的南岸,与英格兰隔海相望。从8世纪起,这里主要生活着来自北欧的维京人和他们的后代。维京人本是海盗出身,在这里定居后逐渐被法国人同化,这些维京人被称为诺曼人,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诺曼底,法王给他们册封建国,这就是诺曼底公国。诺曼底公国很强大,在英格兰遭受丹麦人侵略的时候,英格兰的王公贵族经常跑到诺曼底去避难。
1066年,英王爱德华(Saint Ed-ward the Confessor)死后,因为无嗣,封建贵族们拥立哈罗德(Harold Godwinson)继位。这时,一位法国人出来夺位,他便是前文所述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为什么法国人威廉能主张英格兰的王位呢?因为英王爱德华从小在诺曼底长大,其教父正是威廉的父亲,本身深受威廉家族的恩情;而哈罗德在诺曼底避难的时候,威廉救过他的命,他也曾答应,有朝一日当上英王便让贤给威廉;再加上威廉本身和英王是远亲(爱德华的母亲是威廉的姑奶奶),有微弱的继承权。
3
航海文化
37
3
航海文化
38
印 度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之所以能成为文明古国,同样离不开印度独特的地形。从地形上讲,印度是一个完全的封闭单元,除了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与中亚相通外。其中北部有喜马拉雅山脉与青藏高原相隔,东部有若开山脉与中南半岛分离,西部有苏莱曼山脉与伊朗高原相望,西北部还有地形更为复杂的兴都库什山脉,只是在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之间,有一个开伯尔山口,最窄处只有600米。这种地形,完全可以避免外部的打扰,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明。
印度次大陆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西北部的印度河平原、北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印度河平原由印度河和从喜马拉雅山上下来的众多小河流冲积而成,本来这里应该是一大片良田,但受副高压的影响,在平原的中南部形成了一个大沙漠一印度大沙漠。以现代的眼光看,大沙漠吞没了大片的良田,但在人类文明早期还不具备铁器砍伐森林的时候,沙漠河床周围的淤泥更适合耕种。因此,古印度文明就在这里产生了。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狮泉河,恒河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我们常说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水塔,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其实对印度来说也是同样的。恒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就叫恒河平原,如果除掉印度大沙漠,恒河平原的面积远远大于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受副高压影响小,有大片可供耕种的土地,只是在人类文明早期,这里密布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开发难度大。
除了两大河流外,印度还有一条较大的河流,主要滋养着印度的东北部。这条河在中国境内叫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境内后叫布拉马普特拉河。这条河与恒河属同一水系,在与恒河汇合后,最终流入孟加拉湾。
3
航海文化
39
3
航海文化
40
作为高原,德干高原的海拔刚刚及格,平均海拔只有500~600米(标准一般为500米),许多地方和中国四川盆地的海拔相当。只不过在德干高原东西两侧,有两条海拔较高的山脉- -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西高止山脉的海拔较高,平均900米;东高止山脉的平均海拔为600~ 700米,比德干高原仅高出100米左右。
正是这两条;较高的山脉,把德干高原和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带隔开来,使印度半岛的沿海地区和德干高原呈现不同的文化。
转载自:李不白《透过地理肯历史:大航海时代》
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历史壮举不仅震撼了国人,也震撼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的文明与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6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化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争夺海上霸权,在美洲、非洲及亚洲等地,用“剑与火”,进行血腥的殖民地掠夺。然而,郑和航海的性质与之是截然不同的,使团抵达之地,从不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而是施恩布德,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船队为文明礼仪之师,既未强行占领别国一寸土地,也未掠夺当地一分一毫的财产,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睦邻友好的精神。当时的东南亚、南亚、非洲很多国家都对中国的礼仪、风俗、服饰、历法、度量衡、生产技术等非常崇拜,为此还纷纷派学生到中国求学。文化的传播加速了他们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和中国的友谊。同时中国也了解了各国的情况,学到了外国的生产、生活经验,促进了物种的交流。郑和信奉伊斯兰教,但他对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也很尊重,出航前后都要朝拜妈祖,祈求神佑。
41
航海文化
3
42
航海文化
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外交往的基本政策是“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对各国要"厚往薄来”,他的意思是不图各国臣服的虚名,和各国交往要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明成祖朱棣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对外政策,讲究"内安诸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宣德化而柔远人”,“四夷顺则中国宁”,因此“锐意通四夷”。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敕谕各国王“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派郑和下西洋就抱着建立和平、友好、安定、有序的国际秩序这样一个总目标。
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打通了中西海上航道,还将明朝"礼治”外交推向了全盛时代,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西方万国,奔走臣服,充凑于廷”。明代京师也成为了中国同亚、非诸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明朝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朝和东南亚、南亚、非洲地区的国家增进了友谊,一些小国希望明朝支持他们抵御强大邻国的欺压,而明朝主持了公道。郑和下西洋时调解的国家间纠纷,主要有安南和占城,满剌加与暹罗,三佛齐与爪哇,锡兰和各邻国的争端等。
正是由于在政治上友好,贸易上有利,许多亚非国家纷纷派使臣来华进行朝贡贸易,这实际上是一种官方贸易。明朝对一些国家规定三年一贡或二年一贡,很多国家不仅年年来,有的甚至一年来几次。明朝政府对违令来的,还是允许贸易。仅明代永乐年间郑和到过的海外各国派使臣来华的就有318次(不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国王率团来华访问的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其中有3位国王逝世并安葬于我国,苏禄国东王葬于德州,渤泥国王葬于南京,古麻拉朗国王葬于福州。
43
航海文化
3
44
航海文化
3
因此,郑和的航海创举不仅在南洋与印度洋各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们还将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等物品和先进的华夏文明远播至所到的亚非国家,并进行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使中国“知异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
转载自:赵萍《航海常识速读》
虽然今日我能不加思考地说出这一论断,但仅仅在一百年前,中国人对自己土地上古建筑的情况还不甚了解,日本人更是妄言“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要看只能到奈良去”。1930年到1945年,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与其妻林徽因,为调查中国古建筑状况,率队寻访全国15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00多处古建筑。在山西,他们发现了建于唐代的佛光寺东大殿,以及众多年代久远的建筑精品,为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留下光辉的篇章。
追寻着大师的脚步,我也早早将此次山西之旅放入日程表。以太原为起点,向北依次经过忻州、朔州、大同三座地级市,看一看那些矗立千年的国之瑰宝。
佛光寺:最精美的唐代建筑
从太原乘车向北约3个小时,便到达了位于五台县的佛光寺山门前。而在1937年6月,梁思成等人是骑着毛驴翻山越岭抵达这里的。他们为何会来到这深山野村里?全凭千里之外莫高窟61号窟中的一幅唐代壁画—描绘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画中一座“大佛光寺”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燃起追寻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又一次希望,他们第三次进入了山西。
古建筑
45
航海文化
3
46
3
航海文化
穿过山门,一尊建于唐乾符四年(877年)的石幢映入眼帘。石幢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东大殿掩映在尽头的高大树木后方。石幢北侧为金代重建的文殊殿,内有国内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南侧则为清代建造的伽蓝殿。
穿过券门,登上陡峭的台阶,我终于与这座伟大的建筑相遇。佛光寺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唐代木构遗存。当时,梁思成看到出檐深远的大殿,一眼便断定这是一座比之前所见更古老的建筑。
殿前有一石幢,上有“唐大中十一年”纪年与“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调查期间,林徽因发现殿内横梁上也写着“女弟子宁公遇”字样。这两项证据相吻合,直接证明了佛光寺东大殿建于晚唐时期。后来,人们还在门板上发现了唐代游客的题记,说明佛光寺的门板都仍是唐代原物。
殿内还有精美的唐代彩塑与壁画,细细观赏,唐风扑面,仿佛回到了1200年前。其中,南侧角落中静坐着一尊女性彩塑,雍容富贵,安详静谧,这便是前面提到的宁公遇——修建这座寺庙的捐资者。林徽因曾扶着她的肩膀说道:“我真想在这里也为自己塑一个雕像。”
南禅寺:中国最古老木构建筑
离开佛光寺,沿着乡道蜿蜒1小时,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庙出现在群山青翠之中,这是比佛光寺还要早75年建成的南禅寺。梁思成一行的考察与它失之交臂,到了上世纪50年代,文物工作者才发现这座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南禅寺坐北面南,规模不大,现为四合院形制。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为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具有典型的唐代风貌。
47
4
艺术欣赏
48
4
艺术欣赏
走进殿内,17尊唐代彩塑佛像与我目光相接。他们被安置在凹形的砖砌佛坛上,佛坛上后部正中为释迦牟尼塑像,庄严肃穆,总高近4米,是现存唐代塑像的杰出作品。与佛光寺内佛像涂上了新漆不同,南禅寺殿内的佛像,虽无色泽之光鲜,却更显岁月的斑驳,仿佛尘封千年,无人打扰。
1973年,文物部门对南禅寺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式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面貌。导游带我们环绕大殿一圈,让我们辨认哪些是唐代的原物,哪些是修缮过的痕迹。总体而言,南禅寺更换的部件较多,但仍不失为中国第一古建。
令人痛心的是,如此珍贵的国宝建筑,却在1999年遭到了三名歹徒的洗劫,殿内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偷走,至今仍未破案。今日,南禅寺殿内已被钢筋铁网分隔,游客只能在门口参观,并且禁止拍摄。
转载自:《风景名胜》2019.12期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频)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所说的就是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唐代的楷书如唐代国势般呈现兴盛局面,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书
49
4
艺术欣赏
50
4
艺术欣赏
古人学书法有这样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不过,也有学者抱有不同看法: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楷书笔法特征
楷书在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而完备的笔法。
1、中锋行笔,讲究“圆”“涩”
“圆”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是“中锋”行笔的结果。由于毛笔的特殊构造,在行笔过程中,笔尖的地方墨多,两侧墨少,行笔时笔尖在线条中间行走即为“中锋”,这样写出的线条中间墨色浓,两侧稍淡,充分表现出立体感和浮雕感,这样的线条会给人一种力度强烈的感觉。在传统书学中用形象的“锥划沙”来形容中锋行笔的艺术效果。“涩”,是指在行笔的过程中笔与纸的摩擦所形成的阻力,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阻力要恰到好处,力小则线条浮滑无力,力过大则线条板滞而显得不灵活。在传统书学中用形象的“屋漏痕”形容“涩”势行笔的艺术效果。
2.提笔与按笔
提笔,就是在行笔过程中把笔稍微上提而笔锋不离开纸面的运笔方法,目的有两方面:其一,能够使笔画变细;其二,使笔锋恢复垂直状态,使下一笔仍保持中锋。按笔,亦可称顿笔,就是在运笔过程中,用力把笔锋下按,使笔画雄浑有力。
转载自:杨建峰《不可不知的中国书法》
51
4
艺术欣赏
52
4
艺术欣赏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古诗今译】
春天回到了哪里?如此寂静孤单却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于何处,请将它唤回与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谁人又会知晓它的踪迹呢?除非问一问黄鹂。但是,它的叫声婉转多样,无人能够理解,因此只能默默看着它随着轻风飞过蔷薇去了。
【诗词赏析】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此作是他的一首惜春词,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却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构思新颖委婉,笔情跳脱,风格清奇。不但有峰回路转之妙,还有超轶绝尘之感。
【养生解读】
人间四月天的收尾之时,一般都是蔷薇初绽的美丽时节。蔷薇花在中国已有悠久栽培历史,早在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二如亭群芳谱》中已经有它的倩影。
蔷薇在中国代表爱情,可谓是“东方玫瑰”。我们在很多古装影视剧的镜头里也会看到这些缩影,比如用蔷薇做花篮,烘托喜气洋洋的气氛。即便是如今的婚庆,很多新娘手上拿的花束也是用蔷薇组合而成的。如果是青年男女互赠红色蔷薇花,一般寓意初恋之情。若是婚姻嫁娶,赠送红色或粉红色蔷薇花表示祝福新人婚姻美满、幸福吉祥。节日里如果互赠色彩鲜艳的蔷薇,则主要表达节日的祝福。
世界上很多国家将蓄薇花作为真、善、美的象征。比如在法国,红色蔷薇表示“我疯狂地爱上了你”,白色蔷薇表示爱情悄悄地萌发。
转载自:《祝您健康》2021.04期
53
4
艺术欣赏
54
4
艺术欣赏
名画欣赏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这是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的凡·高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这位极具个性的超时代画家来说,他悲苦的一生就是向命运抗争、为艺术献身的一生,也是强烈捍卫生命个体尊严的一生。
凡·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凡·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凡·高就肯定没有凡·高式的《向日葵》。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凡·高就是如此。
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凡·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凡·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已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凡·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凡·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转载自:青木《世界名画中国名画》
55
56
电话:025-86176878
网址:http://218.94.132.146:888/tsg/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