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带领我们回到远古的时光机,即使我们没办法生活在古代,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对过去了如指掌。书籍还是弓|领我们穿越未来的隧道, 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在一定的限度上观测未来。读书的魅力足以见矣!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确,读书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如阳光围绕着我们;如朋友陪伴着我们;在我们伤心绝望之时,它是安慰我们的最好灵药。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情操得到陶冶,梦想得以放飞。海院学子,在阅读中放飞梦想,做个真正的读书人吧!
本刊编辑部
刊首语
编 委 会:图书馆
主 编:陈 军
执行主编: 余逊涛 袁家莉
文字编辑: 周莹莹 李娟 刘景 王春妍
审 核: 张美云
图文编辑: 李玉霞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电话:025-86176878
再美的遠方都不抵你手中滾燙的日子
沁园春·雪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雪和像素时代
中庸
蝇王
探尋錢鍾書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3
航海文化
P27/42
4
艺术欣赏
P43/56
高超的航海定位技术
潜艇
海洋环保下的古希腊蓝色文明
北极狐
建筑欣赏《泰 姬 陵》
电影欣赏《苦海余生》
音乐欣赏《春之歌》
绘画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
2
读书札记
P11/26
1
美文阅读
P01/10
目录
C
ontents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很多人抱怨自己从事并不喜欢的工作,要么压力太大,要么薪水太少,要么没多少技術含量是在浪费生命,要么离家太远对不起家人。我们总是在向往远方的美好,期待着有一天能去到那里,静静地待着什么都不用想。而真正有趣的人,大都能够在看似苟且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诗意的美好。
远方再美好它也只是路边的风景,而工作才是滋养我们真实生活的那片土地。
最近一部关于宫崎骏的纪录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
2015年摄制组去拜访宣布退休一年多的宫崎骏。满头白发的老人家一边泡着咖啡一边自言自语:“葬礼多到让人讨厌。”随后端着咖啡坐下怔怔地望着窗外:“我发现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眼前这个絮絮叨叨、无精打采的老人,似乎很难让人把那么多直击人心的经典动画跟他联系起来。
“几乎没有人来访,这是我们不曾想过的宫崎骏的晚年生活。”摄制组对这次的拜访深有感触。
当然,大师不会这样度过最后的日子。
坚持了一辈子只用手绘、四秒的镜头要画上一年的宫崎骏,最终接受了最前沿的CG技术,再度出山,开始了新片的创作。
宫崎骏兴奋不已地连轴转:“在制作中死亡比什么都不做就死了要好,做点什么总比等死强。”
01
美文欣赏
1
02
美文欣赏
1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成了很多人感慨时用的口头禅,在朋友圈中流传甚广。可能远方因为太远,所以似真似幻、捉摸不定。我们把它幻想得格外诗意,远方的天空是湛蓝的,阳光是温暖的,信仰都带着虔诚的味道。
再美的遠方都不抵你手中滾燙的日子
每人都有一个好运降临的时候,只看他能不能领受;但他若不及时注意,或竟顽强地抛开机遇,那就并非机缘或命运在作弄他,其实惟有归咎于他自己的疏懒和荒唐;我想这样的人只好抱怨自己。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th Opportunity
没有工作渗透到我们生命的年轮,我们也不可能变得越来越笃定,越来越相信自己。
远方再美好,它也只是路边的风景,而工作才是滋养我们真实生活的那片土地。
工作的意义也绝不只是赚钱,虽然赚钱是大部分人工作的初衷。工作能赋予我们生命新的意义,创造我们生命的专属价值。工作能让我们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哪怕被连连暴击之后,也还能收获全新的自己!
03
美文欣赏
1
04
美文欣赏
1
老人家没法预料自己剩下的生命,还够不够制作出这部长片,所以一边不停地画,一边对自己说:“加油啊!老爷爷,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忙碌了一辈子的宫崎骏明明可以在家好好歇歇,却非要继续被焦虑、失眠困扰着,一边抓狂一边又热情高涨地投入到高压工作中。
76岁的老人家还在享受当下工作的乐趣,而有些人在向往如诗般虚幻的远方,却看不到眼前的美好。
我们有什么资格抱怨自己的工作重复没有技术含量?
它并没有阻止我们去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反倒给了我们很多。
没有工作我就不可能认识现在这群可爱的同事,虽然生疏不一,却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参与了我们的喜怒哀乐。
”
转载自:苏琴《意林》2019.22期
诗
歌
05
美文欣赏
1
06
美文欣赏
1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点击播放朗诵视频
-------宋.苏轼
点击播放朗诵视频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07
美文欣赏
1
08
美文欣赏
1
2019年北京的第二场雪,比人们期待的要晚一点。由于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大大提升,在下雪前几个小时,朋友圈就开始沸腾。人们严阵以待,不时把手机对准窗外,等着捕捉那飘落的雪花。
这不是大家第一次拍雪,但就等待拍摄的人数和焦急程度看,仍然称得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我朋友圈里的北京朋友,至少有3个人为这场雪创作了诗歌。摄影大赛当然必不可少,有朋友不断调整照片的色泽和质感,才奉上自己的参赛作品。
对北方人来說,下雪是很复杂的体验。一方面,洁白的雪确实给人带来惊喜;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真正的寒冷。20年前,很多父母还在为孩子在雪天穿什么靴子发愁。棉靴最保暖,但是容易湿透。北方家庭都有把湿透的棉靴和棉袜放在暖气片上烤的经历,那是一种很特别的味道,给人一种奇怪的幸福感。
如今的雪,至少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变成了纯粹的审美事件。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没见一个人叫“冷”。保暖内衣加羽绒服的组合,足以对付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汽车的普及,让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也不再感到冷。寒冷的性质似乎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可怕,反而让人感到亲切起来。
在这种时候,雪的“威胁感”丧失殆尽,美就完全凸显出来了。
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引用“瑞雪兆丰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说明中国已经从农业社会真正转变为工业社会。镜头,不管是相机还是手机,就代表着工业社会的成果。人们的拍照设备越来越先进,像素越来越高,而后期美化术也得到提升,这一切都让“捕捉”雪花变得有可能。
和
雪
如鹅毛飞舞 似柳絮盘旋
你天使般款款而落
不只为制造浪漫
也为制造一个丰年
像素时代
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
09
美文欣赏
1
10
美文欣赏
1
雪的美丽,本来就在它的易逝性。你捧它在手心,甚至来不及看清,它就变成了一滴水,或者一抹湿气,给人无限的遗憾。但是,在像素时代,雪不再神秘,从“瞬间”变成“永恒”。在朋友圈摄影大赛中,人们看到很多雪景,但是,那雪却也不再是从前的雪。人们假装欣喜万分,但是只有在孩子脸上,才能看到真正的与雪相逢的喜悦。
风景也是这样。如今即便是中老年男士,在旅行的时候也会像少女那样举起手机自拍。人们似乎已经不再被大自然的美震撼,而是专注于自己手机中捕捉的幻境。最新款的手机都自带美颜功能,照片比原物更美,这话不仅可以用来形容美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风景。真实的东西,似乎已经远远不够。
我们拍照越多,越被镜中的自己“感动”。我们创造出了一个更新、更完美的自己,但相随而来的却是,我们再也没有拍照的紧张感和幸福感。前段时间在九寨沟,一对中年夫妻拿着老款手机,求路人给他们拍一张合影,拍完后两人把头凑在一起看照片,妻子很激动:“真美啊!”这一幕实在太过动人,可能真正有意义的瞬间,都是这种伴随着震颤体验的相遇吧。
什么是像素时代?可能就是人们对真实性感到不满的时代,是普遍美颜、更多自拍而不是找人拍照的时代。曾经人们摄影的真谛就是“如实显现”,让那些追求逼真的画家陷入绝望。像素时代重新定义了摄影,这意味着技术本身已经超过了人们对它的需求,它重新塑造了人的需求。
转载自:张丰《意林》2020.22期
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11
读书札记
2
12
读书札记
2
中 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作者简介 ▶
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
◀ 名著概要 ▶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
语》、《孟子》并列称分“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 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
13
读书札记
2
14
读书札记
2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阅读指导 ▶
中庸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都是当时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且时代的合理性多于历史的局限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不乏成功的与共产主义信仰对接,而今又以顽强的时空穿透力作用于当今时代而成为普世伦理金律。一国两制、小康社会、与时俱进、和谐世界;和平与发展、竞争与合作、互利共赢,等等。其中都寓于了中庸的哲理与方略。
转载自:《中华名著简读》崔建林
15
读书札记
2
16
读书札记
2
文明社会的准则已经约束不住处于匮乏状态的孩子们,他们本性中被文明压制的丑恶本性纷纷暴露出来。 杰克酷爱打猎,在血腥的戮杀中变得越来越野蛮。他拉拢多数孩子,成为反对拉尔夫的一派。一次, 他们看到一个猿猴似的怪兽,就杀死一头猪,将猪血涂抹在身上,用树枝撑着猪头,作为祭品献给怪兽,并像原始人一样狂欢舞蹈。西蒙看到猪头上成群的苍蝇盘旋,庄严的祭品俨然成为可怕的蝇王,后来他发现那个大家顶礼膜拜的怪兽,只是降落伞下的一具死尸, 他冲入人群,想把自己看到的一 切告诉同伴。然而善良的西蒙成了真正的祭品,他被狂欢的孩子们当做野兽活活咬死。
日益丧失理性的杰克,带领孩子们向拉尔夫和皮基发动进攻,杀死了皮基,拉尔夫见势不妙,只身逃入密林中。杰克一伙放火烧山,整个荒岛变成了熊熊火海,过路的军舰终于发现了海岛,一位军官登上了孤岛,救出了拉尔夫。拉尔夫终于回到了成人的世界,但是他发现,这儿也在进行着惨绝人寰的原子战争。
“蝇王”即苍蝇之王,在《圣经》中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污秽物之王,也是丑恶灵魂的同义词。
蝇 王
蝇 王
英国 戈尔丁
背景介绍
名著概要
未来的一场战争毁掉了人类的和平。有一群孩子乘着飞机路过海上时发生了坠机事件并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最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对“野兽”的恐惧,于是他们决定选举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海军军官的儿子,十二岁的拉尔夫为他们的临时首领。围绕着拉尔夫的还有皮基、西蒙和杰克,他们成为上层阶级。他们尝试着燃起篝火向大海中的船只求救,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在无法获救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搭起窝棚,靠采野果和捕鱼充饥。
阅读指导
在这部作品中,戈尔丁用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是一部揭示人性恶的现代版寓言。故事设置了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和追求民
主法治秩序的难度,说明了人类走向专制易, 奔向民主社会难的道理。在欲望和野蛮面前,人类文明为何显得如此草包如此不堪一击?这正是《蝇王》的思考之所在。
17
读书札记
2
18
读书札记
2
《过界仪式》、《航程祭典》、《纸人》、《近方位)、《巧语》等。
转载自《世界名著简读》崔建林
戈尔丁(1911- 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 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 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 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 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1940 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1945 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 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 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 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小说有《继承人》、《品契·马丁》、《自由堕落》、《教堂尖塔》、《金字塔》、《看得见的黑暗》、
作者简介
读书札记
2
20
读书札记
2
关于钱锺书的话题,自来分为两类。一类谈其为人,一类谈其学问。汪先生的书也分为两部分,内篇谈钱氏其人,谓之“自我”;外篇谈钱之学问,谓之“微世界”。谈钱氏其人,大体以时间为序,依照传记的体例,写出钱的家庭身世、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价值取向种种。当然,其中不免谈及学问,但那已经落入第二义了。谈钱氏其学,则以学科为界,依照主题的特性,写出钱的哲学、文学、诗学、史学。当然,其中同样不免涉及传记,但那已经不是写作的主题了。二者合观,可知汪先生走的还是古人“知人论世”的学术路子。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应该就是汪先生的方法论。
关于钱锺书的传记,已经出版许多种了,汪先生还有什么新鲜的干货吗?有的。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引用了不少钱氏夫妇致汪先生夫妇的信函。这当然是第一手的资料。此外,围绕钱氏生平的若干情节,针对学界的相关解读,汪先生有批评、有澄清、有补充、有辩难、有分析,如此等等,都算是值得注意的“干货”。通过这些“干货”,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钱锺书的锋芒,而且能够感受到汪先生的锐利。汪先生的锐利,是他学术活力充沛、学术热情喷射的表现,令我非常向往和钦佩。
时至今日,进入21世纪已经20年,我们应当把关注点集中到钱锺书的学问上来,看看他的学问样态究竟是什么属性,究竟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怎样的启发与借鉴作用。不消说,钱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汪先生予以评骘,古今东西,关涉极广。——追讨,势所不能。这里,我只想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究竟应当怎样看钱锺书所建构的知识形态。
在书中,汪先生用一定篇幅,讨论了与阐释学相关的问题。关于Hermeneutik这个词,目前有若干种中文译法:解释学、诠释学、释义学、解经学,等等。钱锺书是译为“阐释学”的。汪先生赞同钱先生的译法,认为这一译法“胜于常译之‘诠释’”。这样,钱先生与汪先生也就代表了一派的意见。
——读《槐聚心史》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钱锺书即已为若干著名知识人士所关注,盛誉有加。80年代后,随着钱氏《管锥编》《围城》等著作的出版,在海内外掀起过一股“钱.锺书热”。在众多仰慕、研读钱锺书的学者当中,汪荣祖先生以执着、精进而沉稳的状态,不仅与钱家保持着来往,而且撰写了诸多学术文本。《槐聚心史——钱锺书的自我及其微世界》(以下简称《槐聚心史》)一书的简体字版,应当可视为他40年来研读钱锺书先生的扛鼎之作。
19
/////////////////////////////////////////////////////////////
李红岩
探尋錢鍾書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
21
读书札记
2
22
读书札记
2
“阐释”与“诠释”不同。阐者,开也;诠者,具也。前者所重在开放性、多样性,后者所重在固定性、确切性。所以,研究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是“诠”,而研究一个人的学术思想,则是“阐”。由此出发,可以说汪先生这部书的内篇是在诠释钱锺书,而外篇则是在阐释钱锺书。
因此,所谓钱锺书的微世界,即为钱氏的精神世界(这正是“心史”一词的确切意思)。钱氏精神活动之产品,即为其所建构之知识形态。这一知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精神学科特征。从属性上讲,它是一个阐释的世界。
在任何阐释世界,文本都是阐释者面对的第一对象。对此,汪先生透过钱锺书的阐释活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案例。结果发现,正如同阐释学所期待和要求的那样,钱锺书总是“在最旧的东西中惊奇地发现了最新的东西”。这些最新的东西既然是“发现”的,那就不是单纯的创造,而是视域融合(钱锺书谓之打通、联系)的结果,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类观念。从其独立性而言,它是有“单位”的;就其统一性而言,它是“攸同”未裂的(汪先生强烈反对洛夫乔伊的“单位观念”说,这里无法讨论了)。我认为,钱锺书是一位观念阐释学家,《管锥编》是一部观念阐释学著作。钱锺书一辈子做了什么事?答曰:阐释观念呢!
正如古文经学的知识形态以史学为核心、今文经学的知识形态以义理为核心,钱锺书通过阐释活动所建构的知识形态与精神世界,也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诗学。其他种种,均在诗学的普照之下。这就是钱锺书知识论的结构。从结构或层次的意义上讲,所谓槐聚欲以“诗的本体观去打倒史的本体观”,自然是不错的。所谓本体观,即以谁为本、为核心,座次怎样排,不是讲诗与史的界限,当然更不是打倒史。
钱锺书说过,把“诗”认为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是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的事。理论意义上“诗学”一词,只能如此使用。罗蒂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过去那些备受珍视的标准的“哲学问题”,全都被转换为“诗歌和小说中的隐蔽程序”了。这就是所谓“诗学化”。钱锺书最感兴趣的,不就是这些“隐蔽程序”吗?所谓“谈艺录”是也。对此,汪先生同样是有充分揭示的。所以,如果说钱锺书是一位思想家,那只能是罗蒂所谓的教化(edification)思想家,而不是科学的系统的思想家。
总之,汪先生的书内容过于丰富,无法一一进行点评。我只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汪先生的著作去阅读钱锺书,从而为建构当代中国富于“融通”性的阐释学提供启示。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
23
读书札记
2
24
读书札记
2
中国作家现在很重视语言。不少作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最初提到这个问题的是闻一多先生。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 (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橘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中国
文学的语言问题
汪曾祺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胡适提出“白话文”,提出“八不主义”。他的“八不”都是消极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没有积极的东西,“要”怎样。他忽略了一种东西:语言的艺术性。结果,他的“白话文”成了“大白话”。他的诗: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实在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语言。相反的,鲁迅,虽然说过要上下四方寻找一种最黑最黑的咒语,来咒骂反对白话文的人,但是他在一本书的后记里写的“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就很难说这是白话文。我们的语言都是继承了前人,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是前人完全没有讲过的。那样就会成为一种很奇怪的,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比如毛泽东写给柳亚子的诗: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单看字面,“落花时节”就是落花的时节。但是读过一点旧诗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里来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5
读书札记
2
26
读书札记
2
“落花时节”就含有久别重逢的意思。毛泽东在写这两句诗的时候未必想到杜甫的诗,但杜甫的诗他肯定是熟悉的。此情此景,杜诗的成句就会油然从笔下流出。我还是相信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一点古人的书,方不致“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可以说是“书面文化”。另外一种文化是民间的口头文化。有些作家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战争年代,有些作家不能读到较多的书。有的作家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们非常熟悉口头文学。比如赵树理、李季。赵树理是一个农村才子,他能在庙会上一个人唱一台戏——唱、表演、用嘴奏“过门”、念“锣经”,一样不误。他的小说受民间戏曲和评书很大的影响。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的。孙犁说他的语言受了他的母亲和妻子的影响。她们一定非常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是很熟悉民歌、民间故事的。中国的民歌是一个宝库,非常丰富,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中国民歌有没有哲理诗?——民歌一般都是抒情诗,情歌。我读过一首湖南民歌,是写插秧的:
赤脚双双来插田,低头看见水中天。
行行插得齐齐整,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应该说是一首哲理诗。“退步原来是向前”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目前的一些经济政策。从“人民公社”退到“包产到户”,这不是“向前”了吗?
我编过几年《民间文学》,得益匪浅。我甚至觉得,不读民歌,是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的。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
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加”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的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中国当代作家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的,现在多起来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正在开始建立中国的“文体学”、“文章学”。这是极好的事。这样会使中国的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
27
航海文化
3
28
航海文化
3
1958年,美国海军出于对“北极星”核潜艇迫切需要一种精确的全面球导航系统的考虑,开始研制“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NNSS),1964年研制成功。它由导航卫星网、地面设施和卫星导航仪三部分组成,习惯叫“子午仪导航系统”。1967年该系统对民用开放。相比于无线电导航,该系统具有全球、全天候、自动化程度高、定位精度高等优点,航行时的定位误差一般为0.2-0.5海里。 它的主要缺点是无法连续定位,因为只有5颗卫星在天上工作,通常需要1~2小时才能利用卫星测定一次准确船位,而其余时间只有靠航向和航速信息来推断船位,不正常时使用推算船位的时间长达十几小时。
军事和民间都对船舶导航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美国从1973年开始了更新的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它由24颗卫星组成卫星导航网 ,于是在地球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同时观测到至少4颗卫星。其实同时观测到3颗卫星便可确定船位 ,以观测到的卫星所在点为中心,测量出的观测点距卫星的距离为半径,作3个球面,交点即是观测点的位置(船位)。
船舶从甲地到乙地,当然要选择最经济最安全的航线,那首先要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就是要测定船位。传统的磁罗经、六分仪测天的航海技术测定船位都由于种种原因不尽人意。用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早期的航海者使用的是无线电定位立技术,可以说没有现代的无线电导航就没有现代航海。
对无线电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电磁波传播有几个基本特性:其一,电磁波在均匀媒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也就是常数。其二,电磁波在同一均匀媒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其三,电磁波在任何两种媒介质的边界面上必然引起二次反射。这三个电磁波的基本传播特性就成为无线电测定船舶在海上位置的基本原理。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当然是基于无线电的应用而不断扩大和深入的,它根据无线电波传播的条件不同,在远、中、近及全球范围内,通过不同的无线电测向定位设备实现对船舶的导航和定位。
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有船舶开始装备无线电测向仪用于导航。前面我们讲过,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雷达,随后在40年代又发明了罗兰系统和台卡系统,在60年代甚远程甚低频的奥米加系统又面世,测向定位精度在不断提高。虽然电磁波的传播不受气候的影响,但不论是以上哪一种航海导航定位设备,都无法在性
高超的航海定位技术
能可靠、作用距离远、精度高、抗干扰性强、使用简便选择、维修方便、价格便宜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人们迫切期待新型的船舶导航定位系统的出现。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上天,为实现卫星导航提供了可能。卫星导航的原理也很简单,在地面设立一个卫星跟踪站,其地理坐标是已知的,用此地面站测量卫星信号普勒频移可测定卫星位置,同样测量卫星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也可测定观测点的位置。
29
航海文化
3
30
航海文化
3
GPS可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定位精度在10米之内。随着GPS系统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商船上开始大量安装GPS设备,这也宣告了子午仪导航系统使命的完成,该系统被关闭。目前利用差分技术的GPS设备,即DGPS设备可使定位精度达到1米。GPS设备除可显示位置信息,还可显示航向、航速等。如此先进的设备,航行安全就更有保障了。
上面我们提到了很多航海的导航助航设备,但它们都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船舶驾驶室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设备。德国人从飞机驾驶舱的集中布局得到启发,为什么不能将船舶驾驶室内的导航助航设备也集中显示,既把它们的功能综合起来,使船舶航行更安全、更经济,又可大大减轻驾驶人员的工作强度,坐在一个地方操纵键盘就能把所有导航助航设备显示的信息尽收眼底呢?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综合导航系统出现,更先进的还有一人驾驶室布置,目前新建造的一些大型船舶都安装了这种综合导航系统。
人类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船舶的导航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当代郑和们再也不用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担惊受怕了,有保障的航行安全使船舶运输事业飞速发展,为各国各地区的贸易交往提供了可靠的手段,架起了跨越大洋的彩虹桥。
转载自:杨槱 陈伯真《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31
航海文化
3
32
航海文化
3
潜艇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隐蔽性,采用核动力装置后可长期深潜水下。由于材料科学的进步,现在用高强度钢制造的潜艇可下潜到水面以下600米的深度。水面舰艇的声纳装备已经很难探测到这个深度了。冶金专家们认为:在钢的冶炼过程中增加钛(Titanium)等稀有金属,钢的强度和韧性还可以提高,将来的潜艇可以下潜到900~1 000米的深度。
潜艇可出没于世界任何海城,从潜艇发射的导弹可以攻击世界任何城市。如果导弹装上核弹头,则成为战略威慑性武器,因此各国都大力发展核潜艇。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Nautilus)”号。该艇第一次所装的核燃料就使它完成了62 000海里的航程。1958年,它从太平洋的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在冰下越过北极到达大西洋。1958 年8月,美国第三艘核潜艇“鳐鱼(Skate)”号从大西洋进入北冰洋到达北极。“鳐鱼”号在挪威北部的西斯匹次卑尔根(Vest Spitsbergen) 岛下潜,直向北极航行,艇内有精密仪器,可以测到当地地球转动的方向和速度,如果地球转动的速度逐渐缓慢,这就说明潜艇已接近北极了。“鳐鱼”号整个冬天在冰下巡航,在北极寻找可浮出水面的处所。结果它穿过了150~200毫米厚的冰层,浮出水面(据了解,海洋中的鲸鱼也能穿过这样厚的冰层)。“鳐鱼"号在 北极附近起浮九次,终于在离北极64千米处一个蓝色的冰原裂缝中浮起,时值1959年3月.那里的冬季天色漆黑,风速达30节。这是历史上人们在北极冰上能看到的第一 艘船。
虽然各国海军仍然在改进和制造以鱼雷或导弹为武器的常规潜艇,但几个海军大国则把主要力量用于发展核潜艇。核潜艇一般可分为攻击型和弹道导弹型两大类。
潜 艇
Submarine
战略性武器
能够在水下运行的舰艇
(一)
攻击型核潜艇
洋中的鲸鱼也能穿过这样厚的冰层)。“鳐鱼"号在 北极附近起浮九次,终于在离北极64千米处一个蓝色的冰原裂缝中浮起,时值1959年3月.那里的冬季天色漆黑,风速达30节。这是历史上人们在北极冰上能看到的第一 艘船。
美国自“鹦鹉螺”号和“鳐鱼”号等核潜艇服役后共造了以“鱼"类命名的3000-4000吨(下潜时4000-5000吨)核潜艇六十余艘。后来又建造了以 “乔治.华盛顿”、“洛杉矶"等名人和城市命名的6000-7000吨级更大的核潜艇七十艘。70年代后期服役的攻击型核潜艇“洛杉矶”号艇长112米,排水量6200吨(下潜状态6900吨),航速32节。艇上武器有潜对舰“战斧”型巡航导弹,艇内有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四具。80年代又造了新一代昂贵的攻击型核潜艇“海狼(Seaworf)”级,共三艘。艇长108米,排水量8060吨(下潜状态9140吨),装备有“鱼叉”、“海矛”型反潜导弹,“战斧”巡航导弹,还有660毫米鱼雷发射管八具。
33
航海文化
3
34
航海文化
3
(二)
弹道导弹核潜艇
俄罗斯于这一时期也建造了约八十艘攻击型核潜艇。这些潜艇比美国的还大一些。例如,70年代初服役的“Y"级(Classe Yankee)核潜艇,艇长131米,排水量8000吨(下潜时10000吨),推进功率22 400千瓦,航速27节。艇上装有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后来又装了反潜和潜对舰导弹。
具有执行核威胁任务的战略核潜艇,即可发射潜基机动核导弹的核潜艇,又称弹道导弹核潜艇。俄罗斯和美国都大力发展这种特大型潜艇,两国都有50~60艘。俄罗斯于80年代服役的“T”级,也称“台风”级(Classe Typhon核潜艇,艇长172米,排水量2万吨(潜航状态2.9万吨),核动力功率6万千瓦,航速24节。据称该艇下潜深度可达1000米。艇上载有SS-NX20型潜对地导弹20枚,射程8300千米。如装上核弹头则其摧毁力超过20世纪上半叶二次世界大战发射弹药的总和。
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略小-一些,但战斗力同样强大。例如,80年代服役的“俄亥俄(Ohio)"级核潜艇,艇长也达171米,但略窄-些,排水量 16600吨(下潜时达18700吨) ,核动力装置功率4.5万千瓦,潜航航速在25节以上。艇上装有射程7500~11 000千米的“三叉戟”型潜对地远程导弹24枚。由此可见,当时两国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
转载自:杨槱 陈伯真《人、船与海洋的故事》
生命之源
海洋环保下的古希腊蓝色文明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恩格斯曾指出:“人本身是自 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 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也对人类创造文明的一切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人类历史上,主要得益于海洋环境而领先于同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但是,靠近海洋,不等于就有海洋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真正典型的海洋文明非古希腊文明莫属。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它位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等。
古希腊并没有古代东方文明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是多山少地,陆上山林密布、河流短小,连绵不绝的山岭河川将陆地阻隔为若干个小块平原,并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但是,环海的古希腊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星罗密布、多优良港湾。作为内海的地中海本身水势并不汹涌,再加上古希腊地区曲折迂回、岛屿众多,海上少有大的风浪。同时,温和宜人的地中海气候使得古希腊地区冬季多雨而夏季干爽,既没有炎炎夏日,也没有难耐严冬。可以说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其独特的文明一蔚蓝色的海洋文明。
35
航海文化
3
36
航海文化
3
古希腊地理环境
从希腊半岛来看,它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漫长,有无数的山脉和丘陵,被分为北希腊、中希腊、南希腊三个部分,各个部分又被分成18个面积不等的狭窄地区。这些面积不大且分散的单位,促使许多独立的小城邦出现,井最终形成古代希腊主要的政治组织形式一-小国寡民的城邦。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开始形成。至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共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城邦。这些城邦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辖地面积小,人口不过数万,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写道:“除斯巴达外,阿提卡( 雅典)是全希腊仅有的,领土相当广阔,却一直处在一个单一意志指导下的国家,和阿提卡的1000平方里( 相当于中国纵横百里的一个大县)的领土相比,任何其它希腊城邦的领土是很小的,彼奥提亚诸城邦,除忒拜而外,领土面积平均为70平方里,西息温140,夫利阿斯70,科林斯350,犹俾亚八城平均180,甚至只有一个城邦的海岛基俄斯只略多于300,而此岛还是最大的。”
海洋与政治
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产生它的地理环境。古希腊地区没有广袤肥沃的土地,没有利于灌溉的大河,也没有稳定适宜的气候,这些不利因素决定古希腊无法发展农业经济。正如兰奇光先生所说:“古希 腊不仅山脉纵横,无大河大平原,而且大部分地区土壤瘠薄,不宜粮食作物的生长,这就从根本上堵死了希腊人成为农业民族的道路。“”
与落后的农业相对的,是古希腊发达的商业。大自然赠予古希腊优越的航海条件,整个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在海浪的长期冲刷下,海岸线极其曲折,海湾和港口多且优良。地中海、爱琴海等地区众多的岛屿是海上航线的枢纽,大部分城邦距离海洋的距离不足40公里,临海的这种特点使得希腊城邦海上交通便利,航海业十分发达。此外,古希腊地区盛产橄榄油、葡萄酒,并拥有丰富的大理石和陶土资源,这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可进行交易的商品。
万事俱备,整个地中海成了古希腊人自由贸易的天堂。古希腊人的船只可以航行到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区,到达埃及、意大利、西西里岛、小亚细亚沿岸及整个黑海沿岸。古希腊人也在不断进行海港建设,努力发展航海事业,保障海上航行的安全,在沿海城市海外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下,有一部分港湾也随之繁荣。古希腊这种被海洋拥抱的独特地理环境是其商业经济发达的重要推动力。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海洋与古希腊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希腊人也对海洋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海洋本身的多变、自由、无界限塑造了更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与探索性的古希腊人,他们更加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海洋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在流传甚广的古希腊神话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希腊神话无论是在故事内容还是通过故事所反映的深层文化上都带有显著的海洋性特征。
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多见与海有关的意象和内容。古希腊人在故事中创造了不计其数与海有关的神祗,比如为人熟知的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波塞冬。 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掌管所有水域,三叉戟是他的武器,当他挥动三叉戟时,不但能轻易掀起滔天巨浪,更能引起风暴和海啸,使大陆沉没、天地崩裂,当他的战车在大海上奔驰时,波浪则会变得平静,并且周围有海豚跟随。希腊神话中的海中怪兽也很多,他们在希腊人心中都是危险的象征,如靠歌声诱惑水手的塞壬、被视为海上突发风暴象征的海岛怪鸟哈皮、吞吐海水形成巨大漩涡的怪兽卡律布狄斯等等。另外,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也都离不开大海,有在海上历经十年冒险的奥德修斯,还有伊阿宋的海上冒险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希腊人勇于征服海洋的精神。
在海洋环抱下的古希腊,诞生了独特的蓝色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民主政治、商业贸易以及辉煌灿烂的文化。古希腊人热爱海洋,也敬畏海洋,这份敬畏之情也是如今我们需要有的一种态度。敬畏海洋,保持一种与海洋、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总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文明的兴衰演进。关注我们的海洋环境,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转载自:《海洋世界》2020 总第546期
37
航海文化
3
38
航海文化
3
海洋与经济
海洋与文化
39
航海文化
3
40
航海文化
3
北 极 狐
对狐来讲,最关心的问题是储存食品,准备过冬。在表面融解层下面就是冻土层,它只要扒开几厘米深,就是一处好冰箱。它们把蛋、锥鸟、北极鼠一排排摆放在冻土上,上面再覆上泥土,这些食品就能一直保持新鲜。只要有收获物,它就储存,一处冰箱不够再来有一个。而且它们总是把这些作为紧急情况下食用,有时整个冬天,它都不一定会去动用仓库中的积蓄。
冬天来临时,它们大部分北迁,到冻海边上,跟踪北极熊去拣些残渣剩饭。但是,北极熊不是一个好伙伴。它恨小白狐,当小白狐走近时,它就低声吼叫,并驱赶它。不过,小白狐并不怕它,反倒时常与北极熊做游戏。它的速度快于笨熊,因此,它表现极为大胆和活泼。在这个庞然大物周围跳舞,还对着熊叫,戏弄它。
北极狐决不大于一头马猫,除去黑鼻子黑眼睛外,冬天全身都是白的,爪下有厚厚的肉垫。在暴风雪天气,它们钻入雪堆睡大觉,风暴过去再出来。在雪堆中,它把自己灌木丛一样的尾巴卷起,盖住自己的鼻子。
当它捕捉到一个猎物时,不会留给别人下一点点,同样,在捕杀兔子、北极鼠、鸟类过程中,也不需别的狐伸出援助之手。它是北极苔原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因此,它不大怕它的天敌北极狼。但是,为了 抓住北极兔,它还需要更快的速度和智慧。
它经常在兔子经过的路上躺下装死,头垂下去,它的身子和雪一样白。当一只免子路过,停下来吃那些干植物时,狐一跃而起,用它狭窄的下颚咬住兔子。在短短的北极夏天,不要动什么脑筋就可填饱肚皮:果子成熟了,老鼠和小兔子很多,容易抓住,并且地下有各种禽类做的窝,其中有滋味可口的蛋或者香嫩可口的雏鸟。
41
航海文化
3
42
航海文化
3
当熊抓到一个海豹时,狐就远远地等在熊的周围,一动不动,从一个雪堆的顶上,忧心忡忡地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担心熊把东西都装进肚里。狐始终保持一个有礼貌的距离。但是,当熊吃饱,躺到一个雪堆上小憩时,狐就毫不客气地跑上前去找熊吃剩的食品。它要紧紧跟上熊它冬天的厨师。狐追随熊,越过一个又一个浮冰不是很容易的。熊可以跳人水中游过去,因为它有多油脂的皮毛,狐虽然也会游泳,但是因它皮毛上没有那么多油,很容易被浸湿。因此,它要前后、左右多跑一跑,看有没有小冰块,以便搭脚跳过去。相处几周,,这对奇怪的朋友变得很要好,一个饥饿的狐甚至能为熊狩猎作出积极的贡献:它站在一个高雪堆的顶部,看看有没有海豹。它的眼睛比熊亮得多,老远就能看见海豹。当狐发现海豹之后,它能设法引领熊去捕海豹。
春天来了,狐又回到苔原上。回到自己家乡,它得走好几百公里,越过破碎的冰区和彩色的苔原。这时,它已经极度疲倦,可能要靠埋藏在“冰箱”里的东西生活,好好休息一下。这时,可以透过它的白外套看见黑毛了,几周之后,白外套脱去,剩下则是蓝黑的夏装。
四月,这广漠静寂的苔原,被公狐狸唿唤配偶的叫声所打乱。年复一年,狐总是选择原来配偶交配。当母狐回应了它的配偶唿唤时,它们相会在附近的洞穴中。好像害羞的陌生人,通过一些熟悉的动作 ,忆追旧情。然后,它们要忙碌几周,护卫它们的窝,做其它的准备工作。
五月下旬,大约六个小狐生下来,如果狼没有发现这个窝并把这些小崽叼走,这些小狐很快就成长起来,爬出洞口,在门前玩耍和叫唤。有时会一只雪鸥从天空俯冲下来,把它们抓走,所以,一般都有母狐在旁边看着,发现孩子们走得太远,就要把它们赶回来。发现雪鸥时,它要跳起来,以吓唬它。在这时期,一切取食活动都由公狐完成,训练幼崽的任务则是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八月末,这些小崽训练得很好,有独立生活能力,它们跑的速度超过狼了,壮得已经是可以和雪鸥搏斗。
转载自:侍茂崇《海洋与人类文明》
43
艺术欣赏
4
44
艺术欣赏
4
泰姬陵位于亚穆纳河畔,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君王沙贾汗为皇后泰姬·玛哈尔所建造的陵墓。
泰姬陵的名称取自皇后的名字,意思就是“思念玛哈尔”。1630年,泰姬·玛哈尔皇后于第14次生产后去世,临终前要求沙贾汗王不再续娶,并为她建造一座美丽的陵墓。
///////////////////////////////////////////////////////////
建筑欣赏
泰姬陵于1631年开始兴建,总共动用的工匠约有两万名,费时22年才建造完成。它融合了印度、波斯、中亚伊斯兰文明的风格,中央主体以白色大理石构造,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整个泰姬陵包括前厅、正门、莫卧儿王朝花园、水道、喷水池、陵墓主体和左右两座清真寺。陵墓的正门是一座红砂岩建筑,装饰有白色边框和图案,是典型的伊斯兰式样。正门的顶端,前后各有11个白色小圆顶,每个圆顶象征1年,代表泰姬陵建造的时间。
泰姬陵主体正前方,是一座莫卧儿式花园,中央是水道喷泉,将花园隔成4个四边形,再以两行并排的树木,将长方形水道划为4等份,充分体现了波斯文化的特色。
泰姬陵主体建筑是不规则的八角形,基部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主体中央是半球形圆顶,周围装饰着4座小圆顶。
这座陵墓的主体由白色大理石建造,镶嵌着各种颜色的宝石、水晶、翡翠、马赛克等,拼缀出美丽的花纹和图案。
主体正面门扉雕刻着古兰经文,经文上面的字比下面的大,站在下面往上看,感觉上下均等,可见设计之妙。
陵墓的四角各竖立着一座尖塔,每座尖塔高达42米,造型仿照清真寺的宣礼塔。陵墓两侧的清真寺,主要是为了维持整体建筑的对称而建立的。
转载自:墨刻编辑部《全球最美的伟大建筑》
45
艺术欣赏
4
46
艺术欣赏
4
电影欣赏
《苦海余生》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条轮船上,是个场景高度集中,不容易产生变化的戏,同时又是一个演员众多的群戏,场面调度、角色分配很不容易处理,但善于设计场面、善于运用富有概括力镜头的罗森伯格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影片不仅具有较强的可看性,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影片1976年在美国公映后美国报刊和电影评论大都予以赞扬。《纽约每日新闻》、《四海》杂志、《贝根记录报》等都将它评为“本年十大优秀影片之一”.在竞选1976年奥斯卡金像奖时,《苦海余生》获得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改编、最佳作曲三项提名。
《苦海余生》作为一部优秀的具有广泛国际性影响的反法西斯片,它的成功当然与所选择的反法西斯题材本身有关。影片所表现的是在那个阴云笼罩的岁月里曾经发生过的一个真实事件。这个事件是当年法西斯暴行的一个记录,是一场世界性灾难的序曲,影片
电影
欣赏
苦海余生
Voyage of the Damned
影片《苦海余生》根据麦克斯·摩根的同名小说改编。作者依托真实的历史背景,根据当年的许多真人真事,认真进行采访,苦心搜集材料,终于以激动人心的艺术笔调,写出了《被置于死地的航程》一书并获畅销。1976年,美国制片家罗伯特·弗赖尔根据这部书的描述进行改编,并组织拍成电影影片由富有才华的导演斯图亚特·罗森伯格导演。50年代,罗森伯格就在美国三大电视网当过多年电视片导演,1960年他刚开始拍摄第一部故事片,就因为他同情和支持演员们的罢工而被迫离开好莱坞,直到1967年才重返电影界。他执导这部影片《苦海余生》,一举成功,显示了他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才华。
47
艺术欣赏
4
48
艺术欣赏
4
也就成为历史的一个缩影。当许许多多无辜善良的人们横遭灭绝人性的德国法西斯迫害,当整船937名无辜和善良的犹太人被当做“人渣”运抵外洋,当这些教授、医生、工人、妇女已不被作为人而被肆意践踏的时候,每个有人性的观众都不能不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同时,影片撼人心魄处还在于对这个题材表现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影片不是典型的情节故事片,而是对一个真实的事件的描述,在937名旅客中,影片集中表现了其中的十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让观众通过具体的个体,看到和感受全体。影片还有一个特点是,在有限的篇幅里,以准确、精微的笔触和细节刻画的真实性表现了人物心灵的真实。仅有事件的真实并不一定生动,特别是影片不是直接展现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它的生动性是在相当具体的人物塑造中透视不同人物心灵而使观众获得的。片中有一个到古巴谋生不幸沦为妓女的德国犹太姑娘米拉。当施特劳斯为接女儿下船来找她帮忙时,开始米拉把他当成了嫖客,因而她的言行完全是对待一般嫖客的表现。
但当她知道施特劳斯是为救女儿的事来找她她立刻抓起一件衣服遮在半裸的上身,端坐起来并客气地对对方说:“请坐”,这些细微处折射着米拉心灵深处的善良。当她到圣路易号上将自己用肉体换来的钱交给父母时说:“我还是我,我没变。”观众完全相信她的话,因为观众已经看到她善良的心底没变。又如善良的船员冈特爱恋着犹太姑娘安娜,为了表达爱情,他掐了一朵小白花准备送给安娜,但当他拿出小白花时,花已经被揉碎了。最终,冈特和安娜都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这被揉碎的柔弱的小白花则成为一个暗示——他们纯真的爱情之花还未盛开就凋谢了,他们的爱情在那种环境背景中不可能成为盛开的花朵。这是一部朴素的影片,没有时髦的技巧,影片所表现的每个人物着墨不多,但都有属于自己的、可以让人透视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归宿,影片最后一一介绍了他们的命运结局,自然引发观众的深深缅怀和追思,还能触发观众更深的思考。
电影
欣赏
Voyage of the Damned
苦海余生
电影
欣赏
Voyage of the Damned
苦海余生
费·唐纳薇,1941年1月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先后在佛罗里达州大学和波士顿大学戏剧系学习。1967年主演《邦尼和克莱德》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是纽约演员剧团培养出来的著名女演员,1976年主演反映电视广播黑幕的影片《电视网》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金像奖。唐纳薇的形象富有一种古典的高洁美和尊贵感,在影片《苦海余生》中她扮演犹太医生克莱斯勒教授的妻子丹妮丝。在茫茫大海孤舟一叶的险境中,尽管她同样被纳粹的恐怖折磨得非常痛苦,但外表依然镇定自若,衣着总是那样考究,表情总是那样冷峻,她在遇到纳粹分子时眼睛里总是显出一种傲岸不屈的锋芒和掩饰不住的对纳粹的怒火。
这些优秀演员的表演告诉我们,对《苦海余生》这类影片的鉴赏当然离不开情节描述性内容,同时更离不开对所观看事件“过程”中各种人物的体验的体验,特别是对各种人物情感和心灵表现的体验。
影片《苦海余生》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它告诉人们不要忘记昨天,不要忘记人类曾经遭受的磨难,只要法西斯存在,苦海再现的危险就存在。在那场人类劫难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部影片还提醒我们,也不要漠视今天,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珍重人的自由和尊严。
转载自: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49
艺术欣赏
4
50
艺术欣赏
4
影片的成功和它集中了一批欧美各国著名优秀电影演员、舞台演员分不开,这又是一部优秀的演员影片。每个人都有相当细腻的表演。其中既有三四十年代独当一面的大演员,也有50年代就获得国际电影节演技奖的著名演员,如扮演犹太律师罗森先生妻子的美国演员李·格兰特,时年50岁,她曾经拍过20多部影片,1975年她因在《洗头》一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演技金像奖。她是一个富有政治激情的人。1948年,作为一名只有19岁的青年演员,她就因从事进步戏剧活动而被非美活动委员会列入黑名单。当她的一位朋友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审讯致死后,她发表了沉痛的演说,控诉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卑劣行径。她所具有的可贵的正义的政治品质,使她在《苦海余生》中得以充分发挥优秀的感人的演技影片中,罗森太太因丈夫跳海、女儿自杀而终至精神失常,丹妮丝太太赶来极力劝解她,在那场戏中,她的表演十分激动人心,既充分显示了李·格兰特作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水平,也显示了她作为一个正直的人的情感力度。这段感情宣泄戏也成为对当年希特勒法西斯残酷迫害犹太人民的有力控诉。
内赫米亚·珀索夫,犹太人,时年59岁,青年时期曾进入演员培训所学习,以后主要从事舞台演出。他1948年开始拍片,1953年因参加影片《战地情天》的拍摄获薛尔维西亚奖。在影片《苦海余生》中珀索夫扮演豪泽先生。这位犹太演员的表演深沉真挚,十分感人片中有一场戏,豪泽夫妇在船上终于见到久别的女儿,当女儿拿出一扎钞票送给双亲时,豪泽先生已经完全理解女儿的生活处境,一方面,他自己必须抑制悲痛的心情,一方面他又要安慰痛苦的女儿,他还得劝阻怀疑女儿生活不轨的妻子,仅仅十分钟的戏,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
51
艺术欣赏
4
52
艺术欣赏
4
这首乐曲是具有犹太血统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B. Mendelssohn18091847年)在1842年创作的。是他创作的48首《无词歌》中广泛流传的一首。《无词歌》是一种抒情的钢琴体裁,也是门德尔松首创的,其特征为旋律具有很强的歌唱性,伴奏织体清晰、流畅,就像一首首无词的歌曲一样。
乐曲的伴奏至始至终贯穿着竖琴式的清脆、明亮的琶音音型,犹如春水的波浪,旋律艳丽流畅、婀娜多姿,展现一幅绚丽多姿、姹紫嫣红的春天景象。
中段由主题音乐发展而来,旋律色彩柔和,但很快经过转调后显得更加热情奔放。经过巧妙地连接后再现主题,简明浓缩的主题经与中间再现段的华彩性连接,构成了全曲的尾声。
《春之歌》
音乐欣赏
乐曲的伴奏至始至终贯穿着竖琴式的清脆、明亮的琶音音型,犹如春水的波浪,旋律艳丽流畅、婀娜多姿,展现一幅绚丽多姿、姹紫嫣红的春天景象。
播放
门德尔松的《春之歌》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明媚的春天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它将永远唤起我们对春天的想往和眷恋。
转载自:范晓峰《中外音乐名作欣赏》
我们打开画卷《虢国夫人游春图》,群骑马执鞭,徐徐前行的游人立即映入眼帘。第一个是中年从监,乘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着虾青色窄袖圆领衫,袖口有描金的鸾凤团花。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乌黑的头发左右分开,梳成两个长长的发髻,这是当时仕女的一般发式。少女着胭脂红窄袖衫,下衬红花白锦裙。在少女左方略后又一个乘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粉白色的圆领窄袖衫,与黑马形成鲜明的对比。疏朗的三骑成为前导,紧接着便是簇拥的五骑,其中前两骑,便是虢国夫人姐妹。她们并辔而行,都乘着浅黄雄健的骅骝。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她双手握缰,右手指间挂着的马鞭直线下垂。她那丰润的脸庞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来面目。她的鬓发浓黑如漆,高髻低垂,体态自若。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团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露绣鞋,轻点在金镫上。在虢国夫人左面与其并辔前行的是韩国夫人,其装束一如虢国夫人,惟衣裙颜色与之不同。
53
艺术欣赏
4
54
艺术欣赏
4
虢国夫人游春图
the Painting of Lady of Guoguo Spring Outing
绘画欣赏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她侧向虢国夫人作似有所告状。在虢国夫人姐妹之后,横列为后卫三骑。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的幼女,神情显得矜持,眉眼间流露着小心谨慎的表情。幼女左手把住鞍桥,态度十分安详。侍姆右侧的中年人也是从监,装束与前一从监相同。左侧红衣少女装束与第二骑少女亦相仿佛。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作者是盛唐画家张萱,京兆(长安,今西安)人,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婴儿画。有时亦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对亭台、林木、花鸟,皆穷其妙。可见张萱是一位很有才能的画家。特别是所画仕女,丰颐厚体的形象,开盛唐“曲眉丰颊”的画风。线条的运用,则从周密中脱胎出来,加以提炼,简劲而流动。赋色艳丽而不芜杂,鲜明而不单调。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一幅高51.8厘米,长148厘米的画卷,画在极其细密、平滑如纸的宫绢之上。画中这八骑人马包括一女孩共九人,在行进的行列中,从头至尾,充满了
舒情,闲适,勃勃生气。画家通过人物的主从关系,通过前疏后紧的构图方法和人马在行进中的姿态,匠心独运地表现了虢国夫人在全画中的突出地位。全画气脉相连,节奏鲜明。
55
艺术欣赏
4
56
艺术欣赏
4
虢国夫人游春图
题为“游春”而不画春的环境,这是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高明之处。张萱是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现画的主题的。试看画面人物所穿的都是轻薄鲜丽的春衫,线条勾勒得挺劲流畅。色彩桃红嫩绿相互辉映,加上人物轻松的动态,马蹄的轻举缓步,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气息。这种表现手法,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虢国夫人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她的生活奢侈、豪华。画家在这方面的表现极为精到:红裙,青袄,白巾,绿鞍,骑鞍上金缕银丝精细的绣织,都显得十分富丽。夫人的体态丰姿绰约,雍容华贵,脸庞非常丰润,具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这些足以看出作者的非凡才能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说明了作者对生活的细密观察和创作的严谨态度。
在张萱之前,专画妇女的人物画很少见,而象顾恺之《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宣扬封建道德的。从这一角度讲,张萱画现实生活中妇女题材,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我们看到的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虽然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但在不可能见到原作的情况下,它对我们研究张萱的艺术成就,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依据。
转载自:叶尚青等《中国美术名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