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37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总第37期)

2022年第4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徐颂军
副主任: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陈木娟、黄 蕾、李施慧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2年第4期(总第37期)

目录

CONTENTS

 >>>

----------------   卷首语
----------------   部门风采展
----------------   紫荆丽人秀
----------------   紫荆人物秀
----------------   光·影·璀璨
----------------   紫荆大讲坛
----------------   麦田守望者
----------------   文学手工坊
----------------   艺术小剧院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06
12
20
24
32
38
48
62
68
74
80

白衣凝聚“她”力量 
巾帼逐梦绽芳华

文 / 胡悒萍

坐落在校园湖畔,尽览“阳春草木吐新,盛夏紫荆夹道,秋冬木棉争艳,寒冬叠翠流金”的华南师范大学医院是一所面向华师师生及居民的综合性社区医院。医院始于1951年,在七十余年时间光影里,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里有一代又一代校医人的努力,一路风雨,悬壶济世,兼济苍生,创造出坚守与拓进、继承与创新的传奇。
橄榄群中红花艳,娇颜“医”路展峥嵘。校医院近年在学校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医院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以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屡获殊荣——先后挂牌“广东省家庭医生式服务包签约试点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全科医师5+3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培训省级培训基地”“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培训基地”等,2017年被评为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获评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单位,2020年被中国社区卫生协会评为在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获“守土尽责,守望相助”抗疫表彰,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社区医院”,校医院直属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最美不过巾帼色,桃花马上请长缨。一直以来,医院的广大女同胞们始终奋斗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为医院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积极投身医院发展事业中,撑起了医院“最美半边天”。医疗服务中,她们救死扶伤、“医”心守护:24小时门急诊服务提供便利医疗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呵护全生命周期;托老服务悉心照顾老年人,托起幸福夕阳红……用无私大爱为患者筑就生命港湾;疫情防控中,她们奋力战“疫”,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核酸大排查、疫苗接种、重点人群管理、预检分诊、发热人员管理、密(次密)接转运……用看似柔弱的身躯顽强地担负起与疫情抗争的千担重任;驰援支援中,她们逆行而上,舍小家为大家,与病毒赛跑,她们是流调线上的“侦察兵”,深入疫区;她们是抗疫一线的“ 狙击手 ”,不惧酷暑严寒,超负荷工作,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了铿锵力量。女同胞们以初心坚守使命,以使命守护生命,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用大医精诚为师生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
岁末冬至,南风暖窗,巾帼携手绽芳华。姐妹们,心若芷萱,散发出无穷的芬芳,从内到外悠远不绝。未来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与时俱进、乘势而为,与所有同仁一起携手并肩,在奉献中怒放生命,在奋斗中成就不凡,以巾帼风范与风姿,绽放无愧于时代的璀璨芳华,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执着的追求,为学校和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最美巾帼力量。

校医院院长

卷首语

部门风采展

校医院医护人员风采

——白衣素雅,行无所息

校医院风采

校医院风采

部门风采展

校医院风采

部门风采展

校医院工作掠影

白衣执甲,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驰援抗疫,深入疫区,争当“疫线”排头兵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医路先锋,不辍前行

中小幼核酸专场,暖心守护儿童安全

校医院风采

部门风采展

校医院活动荟萃

“疫”路显英姿 白衣展风采:我院庆祝5.12国际护士节

浓浓温情暖人心:集体生日会

唯念初心 薪火相传:
荣休人员座谈会及奔赴新岗位人员欢送会

喜迎新年 趣味游园:迎新游园
与春相约 共绽芳华:三八节踏青

紫荆丽人秀

校医院女职工风采

华师有佳人,美丽又自信。
“紫荆丽人秀”是华师各部门工会展示女教职工风采的舞台。每一位女教职工都在这里呈现自己美丽动人和自信的精神风貌。

紫荆丽人秀

校医院女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校医院女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校医院女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校医院女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校医院女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校医院女职工风采

校医院:胡悒萍院长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实。
“紫荆人物秀”旨在讲述优秀华师女教职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热烈,有温柔细腻的小确幸,更有志向高远的大追求。

紫 / 荆 / 人 / 物 / 秀

到访时,胡悒萍院长正在部署学校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进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个年头,校医院的各项工作已探索出规范化流程,预检分诊、发热哨点监测、核酸检测等均开展得有条不紊。她脚步匆匆,穿梭于各大办公室,黑色的裙摆忽起忽落,带来时间的风。
“我觉得我来对了”
胡悒萍原先在三甲医院工作,是呼吸内科的专科医生,会做支气管纤维镜。这项技术虽然如今已经很普及,但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没有多少人能掌握。1998年,她随先生调到华师,进了校医院,“想着先过渡一阵再去外面的三甲医院”。这期间她发现一名疑似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建议他进一步接受检查和治疗。后来病人家属告诉她,转诊后三甲医院的医生很是惊讶,“能在这么早期发现这个病”。渐渐地,排队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找到了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意义,那就是——治病救人,纯粹地为医学做贡献。胡悒萍决定留下来后,同学们纷纷打电话劝她,甚至“骂”她。大学四年间,胡悒萍的成绩年年第一,毕业后到学校的附属医院,他们想不通现在她为什么要留在这么小的医院里。
“我觉得我来对了”,胡悒萍像是回应多年前的“不理解”。2001年,基层医院开始发展全科医疗,作为当时唯一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她被校医院外派学习。“我觉得全科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是教人防病,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无论是从前在三甲医院,还是如今在基层医院,胡悒萍总在强调“有意义”。全科医疗的“有意义”在于“治本”,她将其比作“釜底抽薪”。“就像一锅沸腾的水,底下火烧得正旺,一瓢凉水浇下去,过一会儿水又咕嘟了,但是如果把下面的火撤掉,可能水就不会再沸腾了,我就是这么想的。”当工作有了意义,自己的生命也就有了价值,这样的信仰也更加坚定了她留在基层的决心。也有人调侃她是“逃兵”,她笑笑说:“基层也总要有人,是吧?”
最初接到校医院院长的任命时,胡悒萍心里有点儿打怵。“我没有管理经验,一直以来心里想的都只是如何做一个好医生,从没想过当院长!”但她的研究生导师用一席话将其说动,“做一个好医生只能服务来看病的这拨人,而做一个好院长,可以培养很多好医生,帮助更多的人。”于是她鼓起勇气,后来碰上很多困难,也曾想过卸任,但在“做一个好医生和好院长”信念的支撑和导师的鼓舞下,胡悒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坐诊经验和管理经验,也积蓄了越来越多的力量。她慢慢坚持下来,彻底从三甲医院“出逃”,扎根基层,留在华南师范大学医院。
“发展就是硬道理”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胡悒萍细细梳理校医院的发展历程,“发展就是硬道理,医院要发展就要有目标和标准”。2010至2014年,校医院集中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彼时学生会收集的对校医院的意见多达八页,面对学生们的疑虑,胡悒萍当即决定召开座谈会,介绍校医院基本情况与工作内容,首先消弭医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再就现场提问逐一解答并安排整改,同学们都很满意。后来校医院定期召开与学生的沟通会,将沟通对象拓展至教职工和离退休的老人家们,向其传达工作理念及思路,增进彼此的理解。
2014至2017年,校医院集中进行内涵建设,提出新的服务理念。胡悒萍说:“原先人家觉得我们校医院水平不行,是因为他拿我们跟三甲医院比技术。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可以专攻某一系统的疾病,‘疾病不懂,病人往来’,而我们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需要关注病人整体,‘从生到死’,更加关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维护。我们要教他怎么去防病、不得病,得病后我们要评估他目前进一步加重的风险,去帮助他减缓加重,避免住院。”她将英美的家庭医生先进经验移植到校医院,面向教职工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位医生和约200名患者签约,建立长期固定的医疗关系。家庭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觉察其健康管理的问题,提前进行筛查和诊断。由于学生的医疗需求较小,胡悒萍便要求医生们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与各学院建群沟通,回应就诊、报销、转诊等问题,并普及健康知识,如军训期间会根据学生可能存在的中暑、晒伤等情况发布相关推送,以满足基本的保健需求。
2017年至2019年,校医院便集中进行质量管理及标准化建设。由于胡悒萍敏锐的前瞻性,校医院成功将该项工作提前做到全国前列。“2016年时国家出台的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办法,主要是面向三甲医院执行,尚未涉及基层,但我们就朝三甲医院的标准靠齐,拿到文件就跟着它的要求去做了。后2019年全国开始检查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其实也是这一套质量管理办法里头的内容,我们就已经做得像模像样。”凭借着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对政策文件的执行力,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医院获评“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全广东省总共14家,后校医院代表广东省迎接全国检查,也得到很好的反馈。
而后校医院进入夯实基础阶段。胡悒萍怀抱着冷静而审慎的态度,思考发展速度过快时难免出现的内部问题,将为了发展暂时搁置的部分重新落实。她始终相信“信仰是最大的力量”,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医疗理念,守好“保障师生健康,保证医务人员的幸福感”的初心,多想办法盘活存量,就一定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上做到最好。
“要教会更多的人”
2020年,胡悒萍获得“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华南师范大学医院被广东省高校医疗保健协会评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集体”。回忆新冠肺炎刚开始流行的情景,她说,一面是恐惧,一面是不知所措,以对疫情的敏感性召开院工作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迅速筹措一批应急物资。而后胡悒萍作为基层代表参加省里的疫情防控专家组会议,研读文件,理清思路,迅速响应,形成制度规范,制定流程和指引,在保证学校疫情防控安全同时,得以将先进经验向更多高校及基层医疗机构分享。
“自己理顺了,做好了,还要教会更多的人”,胡悒萍在“感控专家课堂”上讲授基层医院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作为副组委参与编撰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两本小册子,带领校医院录制视频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指引。这些册子和视频成为传播防疫知识和技术传授的重要手段,在全民抗疫当中帮助了基层工作人员,也帮助到了更多的群众。这是让胡悒萍欣慰和骄傲的事情,她更加相信,信仰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一个人帮助很多人的力量。
除了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具体落实到基层的工作实践,也就是如何拆分工作环节,也是需要想方法的。如何让工作程序简单化、流程化,更易于操作呢?胡悒萍院长告诉我们,核酸采集人员练习穿脱防护服采用的是微格培训法。她们将穿脱防护服分为4-5个步骤,6人一组合作学习,每次一名成员操作,小组成员则负责录像并集中记录某一步骤的操作情况,如此轮换,在发现同伴问题,为其指出错误的过程中掌握标准的操作性知识,也通过视频进一步自我反思与提升。她说,最后一名成员的操作过程势必是很规范的,对自身防控措施的自信也能消除核酸采集人员的顾虑,轻装上阵。“读懂、吃透相关文件,有流程,有制度,有监督,经常检查,持续改进”这是胡悒萍总结的经验。
“心自然会撑大”
手边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的文件还没翻完,胡悒萍又忙着查阅电脑文件夹中密密麻麻的讲座培训资料。这些年除了校医院的管理与疫情防控,作为医改专家的她还多次受邀担任经验交流讲座和培训班的主讲,她将大多时间与精力都投入了工作。对于丈夫和儿子,她有些内疚地说“对不住”。儿子的高考与填志愿她没有过多参与,后来他去读研也无暇顾及。在工作与生活的天平上,她明显将砝码加在工作的一边。她很感激家庭对她的包容,转身又将这份包容带到工作中。担任院长日子里有很多难以言说的苦,这些苦“撑大了”她的包容心,而这也是她最大的收获之一。“学会调整心态很重要,也许以前会对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想不通,经历得多了心自然就会‘撑大’了。”
心态好身体就会好,胡悒萍和学生们也这样说。她给大学生们讲生命的诞生要经历的波折,从生理延伸至心理,告诉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最棒的”,要学会接受自己、爱自己,尤其珍爱自己的生命。现在很多年轻女孩爱美,或会接触花样繁多的医美项目,但“美是由内至外,发自内心的,笑容是最美的!”她回想起自己实习时,一位老师从上海学习医美技术归来,要给她们免费做双眼皮、垫鼻梁,“其实我一单一双的眼睛做完后应该会有很大改观,但我还是拒绝了,免费也不做,我说我向来不是靠颜值的,我有自己的信仰,我相信多发自内心地笑一笑,也能散发光芒”,她说着便笑了起来,眼里闪着诚挚的光。
在胡悒萍院长的办公室对面有一面宣传栏,上面张贴着诸多通知和患者的感谢信。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幅笔触稚拙的幼儿画,画着几个医生,又用水彩笔歪歪扭扭地写下“谢谢您,您辛苦了”。我想每次她走出办公室,抬头看到宣传栏中的画与感谢信时,想必会面露微笑,心中想:我来对了。而再有同学为她惋惜,问她留在华师医院后悔吗?她也会再次坚定而有力地回答:我不后悔。

文 / 本刊记者   侯雨心  邱梓澄

胡悒萍:信仰是最大的力量

冬日暖阳,华师异木棉又美丽绽放,老师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美丽异木棉下的万千姿态,成为华师一道靓丽风景。

光·影·璀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紫 / 荆 / 大 / 讲 / 坛

“紫荆大讲坛”旨在呈现当代高校教职工对于女性话题的思考,为建设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这三年,疫情起起伏伏,关键时候,很多学校都把线下课改为线上课。老师们不知不觉上了许多网课。从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驾轻就熟,从精心录播到线上直播,每一位老师都积累了许多线上网课的经验。本期《紫荆大讲坛》邀请了音乐学院王晓盈老师、外文学院肖娜老师、软件学院丁美荣老师和教信学院张新华老师,一起聊一聊关于网课的感受,说一说关于网课的故事。

网课大家谈

徐珊:老师们,非常感谢大家在繁忙的居家网课期间能抽空来到我们的“紫荆大讲坛”。虽然我知道有许多老师并不喜欢线上上课,即便从石牌坐车去大学城上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老师们还是愿意走到教室去上课。但是,疫情期间,线上课确实是解决了特殊时期的上课问题。而且,和线下上课相比,网课也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特色的。想问下各位老师,在您看来,教室上课和上网课,有哪些差别,各有什么优劣呢?
王晓盈:
我一直是坚定的线下课拥护者。我觉得教室上课最无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它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真实教学,师生可以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互动,教师和学生的举止言行、神态微笑都尽在彼此的眼中,能被看到、听到、感受到、鼓舞到、激励到,能达到理想中教学相长的状态。网课的优势当然是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动动手指点击屏幕,就随时可以发起一场云端的学习和相聚,而且参与者可以比较广泛。当然弊端也显而易见——学生的参与性无法预测,如果不要求打开摄像头,教师完全没办法知道上网课时电脑另一端的学生们究竟在干啥:睡觉、吃饭、打游戏、上厕所、做核酸……甚至无法判断是否他们本人在听课,who knows?因此,教师在每一次扮演主播角色时,既需要极强大的内心力量,还需要学生高度自觉的配合,否则就是自说自话的一出独角戏。偶尔遇上网速不好,硬件故障的时候,更是尴尬的社死现场。
但我最近发现,网课也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我在给小学教育的孩子们上音乐课时,有一节课原本是线下举办的班级音乐会,无奈转成了线上视频直播。我发现在精心录制的视频里他们大方自如的表演和线下课的害羞拘谨的状态判若两样,这也让我开始思考网课对于社恐年轻人的吸引力。线上音乐会结束后,有个学生发私信给我说,“这一个学期大家的进步好大,我们第一次展示课上每个同学都低着头没有表情地唱,然后今天大家的视频节目跟第一次完全不同,有互动,有舞蹈,真的就像晓盈老师告诉我们的‘想唱就唱’。我自己也感觉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象在公共场合唱歌,这次在文化广场录节目的时候也没有感觉怯场或是什么的,那种放开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感觉真的很棒”。疫情改变了上课的方式,却没有阻隔我们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这也算是网课的意外收获吧。
肖娜:
和王老师的音乐类课堂不同,我的笔译实践类课程,线上与线下的差异并不明显。导入、布置、实施和评价等教学环节,无论线上线下都要借助网络工具和合作编辑方能完成。相比线下课堂,线上课堂的分享和评价环节往往精彩纷呈。通过腾讯会议的“屏幕共享”功能,学生展示他们的探究和发现;腾讯会议的聊天区也是绝佳的译文大赏空间,笔译课程的学生用得很趁手。
线上教学的短板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很难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如一,也无法通过观察学生动作表情判断授课环节的效果。
当然,理论型课程可能稍有不同。理论课强调文献的阅读、理解、探讨,以思想分享和碰撞为目的的小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的腾讯会议使用的是免费版本,不支持分组讨论形式,这方面的课堂活动大大压缩,对教学效果影响极大。
丁美荣:
我觉得上网课相比教室上课有优势的是,首先是教学时间和空间得到有效拓展,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教学,甚至可以把往返课室的时间能有效利用于“教”和“学”;二是直播间所有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在聊天区域发表观点,进行互动讨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给更多的同学提供发表分享观点的机会,这在教室上课是比较难满足学生的;三是更加有利于基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创新思维等。
当然,上网课相比教室上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师生在空间上的分离,使得互动双方的临场感差,学习氛围不强,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较短,这就对教师的直播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一些理工科线上在虚拟平台做实验,缺乏真实实验体验,也难以体验到真实实验中的挑战性问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
张新华:
上网课省去了从家到教室的时间和路程,特别是去大学城校区或其他校区上课,上两节课至少半天时间就花进去了;某些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软件的操作,需要学生看清楚菜单栏和一些参数的设置等操作过程,每人一台电脑观看效果比在教室八九十人看一台昏暗不清的投影效果更佳。
但我还是认为上网课的教学效果远远比不上教室上课。上网课,老师基本上就是自言自语,根本看不到学生的眼神,更看不到他们的反应,无法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上网课,基本上只能是灌输式教学,启发式、项目式、探究式、小组合作与协作等等教学方式都是空谈。

徐珊:是的,我和大家的想法一样,我自己也是更喜欢去教室上课,感觉网课没有办法面对面交流,缺乏一种真实感,课堂也因此显得不够生动。不知各位老师意识到这点之后,有没有在教学方法上为此做了一些变化和改进。比如在网课过程中增加提问和讨论的互动时间,在PPT基础上增加视频内容等等。另外,也想请问老师们会不会录制自己的网课,然后复盘总结呢?
张新华:
我的确想了很多教学方法,比如随机提问、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软件使用技巧、让助教师兄分享学习经验,即时在线讨论很难去组织,非即时的学习讨论和学习反思,以及每次课都录制了视频,并把视频链接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回看。
丁美荣:
我感觉对于我们来说,上网课并不比上线下课程轻松,而且和学生一样,都会面临一些教学中的挑战性问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直播教学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摒弃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运用直播平台的多种交流工具,有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对话、讨论、探究为主要方式,实施互动式教学,从而增强教学的课堂临场感。
我会根据需要增加一些自己录频,以及各学习平台精选的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帮助学生多角度清晰的理解知识。我也会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程教学活动,提升线上课堂磁性效应。
王晓盈:
今年是第三年上网课,最大的感受是我已经越来越淡定了。2020年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媒体和周边的人都戏称我们老师为主播,当时我自己也颇有压力,总觉得在被动地去扮演着一名女主播的角色,对网课也没有过多的期待和思考。现在到了后疫情时代,疫情常态化之后,网课对于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来说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存在。虽然它难以做到线下课那样心有灵犀般的充分沟通和互动,但我们可以琢磨着怎么把网课上得有意思一点,学生的参与度高一点。我的做法是,上课前不着急讲课堂的教学内容,先放一段音乐,播放一个视频,和学生们问个好,聊聊天,把大家的情绪都带动调整到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再开始上课。比如我在上《流行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这门课的时候,每次上课都会和学生们分享一首最新的有关抗疫或者时事的流行歌曲,然后评论区会出现很多的弹幕,大家或感动或欢喜或鼓舞,在一种美好的氛围中就比较自然地投入到之后的课程学习里。
在课件中我经常会插入一些讨论环节,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请他们来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不会闲着,都有随时被叫到发言的可能,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好,不会那么沉闷。由于专业教学需要,我也经常会播放很多音频、视频,学生普遍反馈比较喜欢。关于录课,我一般是会选择性地来录课,但一般不太敢看,感觉问题好多,哈哈。比较遗憾的是,2020年使用腾讯课堂的那些上课视频没有及时下载,保存链接都过期了,当年上课的状态还是非常不一样的,带着几乎虔诚的庄严的肃穆感。
肖娜: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线上课程要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有“学有所得”的真切感受;要注重板块之间的衔接,教师需要像茶馆说书艺人一样,用类似“上回说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按下不表”“请听下回分解”这样的叙事技巧,把课堂组织好,做到前呼后应。另外,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把课件设计得更美观,更富于趣味,增加视听等多模态信息,等等,这些都非常有助于线上教学。
本科线上教学也有一部分内容是借助微信课程群进行,例如“腾讯文档”的共同编辑功能非常便利,收集整理作业不再让人头疼。刚好我也在华附教书,给高中生的三合一配方是平台录播、腾讯会议直播和微信群接力答疑。个人认为,如果能做到目标清晰、步骤明确、抓大放小、及时补缺,目前的线上教学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徐珊:听到大家这么说,我很惭愧,我上课没开摄像头,不是像去教室上课那样认真打扮,重点在口头表达了。这个我确实要反省。另外我之前听说有老师上课的时候,家里的猫跑进摄像头,或者自己的孩子奶声奶气的声音在线上传播。不知各位老师有没有这种“翻车现场”呢?您是如何机智化解那一刻的尴尬的?或者您有其他的囧事和趣事,可否和大家分享一下。
肖娜:
虽然经常看到教师直播课程各种翻车的新闻,我自己并没有这样的焦虑。我不认为教学环节必须无懈可击,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课堂的真实和人的真实的一部分。在线课程本来就是不得已的选择,外部压力已然难以承受,何必再强求教师或学生百分百完美呢?在线课程的顺利进行需要依赖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网络信号和电脑硬件;教师能否自如娴熟地运用直播平台的各种功能也极为重要。
我曾遭遇过一次哭崩的情形。那是两节笔译课,课间休息时我关闭了麦克风;第二节课是评价环节,我大概分析了二十多份学生译文之后才注意到学生在聊天区里的轮番提醒。原来是我没打开语音,从教二十三年,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把自己气哭,哽咽得说不出话。学生善意体贴的安慰很快让我恢复了心情,网课和疫情的双重压力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释放。
王晓盈:
从开始上网课以来,我都比较谨慎,一般都会提前做好各种安排,比如叮嘱家人照看好孩子,提前检查好设备等等,所以基本没遇到过“翻车现场”。比较尴尬的一次是,我给学生们讲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口沫横飞地给学生们讲了几乎半节课,才有学生在评论区告诉我没看到课件和视频,原来是我按错了共享的页面,于是赶紧调整,恢复正常后我和大家说sorry,学生们纷纷安慰我,有一个孩子开麦对我说:“没关系,老师,您的声音特别入麦,单纯听您讲课也是一种享受呢”。哈哈,于是瞬间被疗愈了,音乐学院的孩子们就是这么贴心。
张新华:
我上课是大嗓门,上网课时声音可能也比较大。儿子上三年级,每天也要上网课,有一次,我听见他在他的网课上跟老师说,老师我妈在那边上课,比较吵!^_^
也有一次我这边正在上课,儿子那边已经上课,但他还没找到上课的腾讯会议号,大叫起来,我只好跟学生说抱歉,帮他登陆了他的课堂,再回来继续上我的课。嗨,说出来都是无奈,希望学生和老师们能多多包涵!

徐珊:听到大家的网课“心酸”史,我觉得五味杂陈,有点好笑又有点无奈。好在三年的网课史应该很快结束了,这也成为独特的经历和记忆了。想起我自己这几年上课,用过砺儒云,也用过钉钉和腾讯会议等线上课堂工具,发现各有特色,也各有优劣。也想问问大家,你们现在选择哪一种线上课堂软件,为什么呢?另外,假如让您设计一款网课app,您会重视哪些功能的设置?还有,您会给这个app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如果我取名字,我打算叫“网学捞”,意思就是和某底捞一样,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的网课。哈哈。
张新华:
我选择的是腾讯会议,方便、免费,大多数都在用。
我的这款网课APP,名字是“好学伴”,能个性化定制每个人每天各门功课的频道、作业和任务(现在一门课一个腾讯会议,很不方便);能更好的支持更多的分组讨论功能(现在腾讯会议只免费提供两个分组);老师可以随时调用每一个学生的电脑屏幕和视频(现在上课的时候很想知道,学生到底看没看我的屏幕,到底在干啥?什么也看不到);“好学伴”是希望网课不孤独,有个学伴可以跟你交流、提醒你需要做什么、如何深度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轻松愉悦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王晓盈:
2020年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我基本是依托励儒云做课程建设,直播在腾讯课堂上展开,感觉非常方便,可以随时连线学生,而且上完课后自动生成回放链接,也比较方便自己复盘和学生回看。可惜今年再上网课时发现这个软件下架了,现在只好改用腾迅会议上课,但感觉共享屏幕时不是很方便,经常会显示不出来。如果让我来设计课堂软件,我认为首先要考虑界面简洁、交互性强、操作简单。取名字的话,暂时还没有想过,可以类似“云课堂”之类的,哈哈。
丁美荣:
我选择腾讯会议和腾讯课堂,功能齐全,操作简易,直播相对流畅,网络和平台运营比较稳定。假如让我设计一款网课app,我会重视教学互动、展示、监控、教学过程记录存储等功能的设置,如果给这个app取个名字,还没想好,先起个“智能互动教学平台”吧。
徐珊:我蛮喜欢张老师取的“好学伴”这个名字,以后大家可以合作。哈哈。最后,我还想问问大家,作为一名网课直播时期的“主播”,积累了这么多直播经验,有没有开视频号,有没有打算以后也在自己的视频号开设直播,面向更多的大众传播知识呢?如果有的话,您会打算讲述哪方面的内容呢?
王晓盈:
目前还没有开通视频号,但近期有这个打算,如果开通的话,可能会分享一些生活中关于形象美感、嗓音保护以及流行音乐的话题。
张新华:
我打算退休以后开个直播视频号,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或课程辅导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指导。看到很多小学生家长很焦虑,也很卷,孩子很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很想帮帮他们,现在我也很忙,希望退休以后能实现这个愿望。
徐珊:热切期待王老师和张老师开视频号,一定去点赞转发。我也开了视频号,不过没有直播过。我和张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希望自己一直在教育领域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探讨。也许以后网课是很少了,但是通过现代媒体直播讲座、线上会议以及云会面探讨思想和传播知识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衷心祝愿大家上课快乐!

传道授业解惑,执着追求守望。
“麦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个讲述自己教学故事,分享教学经验,畅谈教学感悟的平台,让教学相长的教育精神永流传。

麦 / 田 / 守 / 望 / 者

教育科学学院:施雨丹
经过培训和实习,第一次成为大白。从做核酸到核酸采样,深感抗疫防疫的不易。虽不认识彼此,但是相互的安慰和谢意,成为一起加油的温暖动力。继续加油!

文学院:孙雪霞
昨夜形势趋紧,今日在急降的气温中小心翼翼来一课上岗。 同为第一次上岗的马院杨主席边穿防护服边说:“哎呦,怎么比高考还紧张!”深以为然。怕步骤不对,怕操作不当,怕防护有误,怕前来测试的人不满意……忧心忡忡,却一刻不敢耽误,从上午9点半到中午1点半,手就没有停过,估计测了七百人左右。有的人一张嘴就能清晰地看到咽部的 M,禁不住赞叹一声:“太棒了!”有的人则要不断提示:“嘴张大一点,下巴抬高一点。”最终以一声略感恶心的“呃”作结。好在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离开时都会说一句“谢谢老师!”回到家中,发现各区已陆续发布解封公告,期望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大白朋友圈

疫情三年,毫无疑问,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我们最心疼的“大白”。此外,还有一群志愿者“大白”,也让我们内心感动。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心存大爱敢于担当,他们是逆行者,更是勇行者,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疫情阻击战结束前,我们学校也组织了一批教师志愿者,成为“最后”一批大白。这群大白里,也有我们身兼行政领导和专业教师、母亲和女儿等各种身份的温柔而勇敢的女教师,让我们听听她们的心声,让我们在这里说声:谢谢你,华师最美丽的大白!

机关:赵海霞
做志愿者培训心得:
1、做核酸的地方挺危险的,最好不要人多的时候去,一定戴好口罩,不要交谈 。
2、做核酸的桌子不要碰。
3、前面的人离开之后,做核酸的大白会做消杀动作,你等他拿出棉签的时候再坐到他前面。摘下口罩,张大嘴巴,屏住呼吸。不要提前打开口罩,更不要和大白讲话。
4、做完核酸马上戴好口罩,不用和大白说谢谢,马上离开。
5、做核酸标准是口腔内两侧扁桃体和喉咙(俗称)各三下。样本需要一定量的细胞。所以只在你嘴巴里沾点口水的,是在忽悠你。戳得有点痛有点呕的,才是良心大白。
6、嘴巴要张大,不要吐舌头。自己对镜子看看如何张嘴才正确。
7、不要站着俯瞰大白,否则大白看不到你的喉咙,撩得也很别扭。坐下来,稍微抬下巴,就刚好啦。

音乐学院:王晓盈
    自从参加完防疫志愿者培训后,都刚好遇到学院各种工作无法报名,25号终于如愿报名了第二天上岗。可不巧当晚天河区发布了最严厉的管控静默通知,于是对于身处管控区的我而言,上岗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事儿。昨天,广州市宣布了全面解封的重大消息,我终于实现了上岗的愿望。
今天是广州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气温已经降到了 10度,我穿了薄羊毛衫加羽绒背心,出门时仍觉得身上凉飕飕的。来到一课以后,在校医院医生们的指导下,我认认真真地穿上了各种装备,变身为一名浑身严严实实的大白,开始工作前还和伙伴们一起拍了大合影。可能由于天气寒冷,再加上昨天大批学生返乡,今天做核酸的人并不算多。他们大部分很客气,做完之后会轻声说句谢谢!还有两个老师做完之后,指着我身上的名字笑着问我是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是老师。我也从刚开始的拘束紧张,到后来的驾轻就熟,越来越顺溜地给每个人做着采样。由于精神高度集中,身上倒一点也不冷了,反而是两只手冰凉得要命,在原本寒冷的天气加上几百次酒精的揉搓后变得更加透心凉,这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令人高兴的是,今天我遇到了好几位学院和学校的同事和熟人,在认出我的那一刻,大家的笑容都特别温暖。快年底了,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致政管学院2022级孩子们的一封信

文 / 政治与管理学院  姚 维

我们在魔幻中迎来了2022年年末。最近这一个月里,伴随着广州市疫情的持续变化,大家也经历了从常态化管理到封闭管理再到封校管理的巨大转变。尤其是在差不多两周的封校管理期间,大家在心理层面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日渐缩小的空间、限制规模的活动、真假难辨的信息、耸人听闻的传言、躁动难耐的氛围、连绵不断的阴雨……都给本应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片阴霾。好在孩子们都能够站稳立场、坚守纪律,配合学校防疫抗疫工作的开展,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支援学校抗疫的工作中,核酸志愿者、物资搬运者、宿舍楼栋管理协助员……在校园的每一处、在抗疫战线最前沿,都闪现着咱们22级孩子的身影,冲锋在前,无所畏惧!
今天,我们顺利迎来了全校的解封,也在经历急剧变化的一天后,进入了全面落实精准防控、优化防疫政策的新阶段。无数人奔赴在回家的道路上。回家之旅匆匆,来不及一一道别,再次相见,或许要到寒冬散去、春暖花开时候。无论如何,黑夜已经过去,天际渐现曙光;冬风固然凛冽,春意已藏其中。在走过了那些最艰难的道路、度过了那些最难熬的时光,我们依旧意气风发,我们始终斗志昂扬。在此,也想给22级的孩子们一些嘱咐,还请勿怪唠叨:
注意防寒保暖。近期全国范围内气温大跳水,省内的孩子正体验着何谓广东的冬天;省外的孩子则感受着极致温差的酸爽。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无论正在归家途中,还是即将奔赴旅途,都一定要注意出门穿好衣服,睡觉盖好被子,秋裤莫嫌它丑,总比抖腿优雅~
注意个人安全。虽然广州调整了管控政策,让大家的自由度有所提高,但反过来说,对个人防护的要求更高了。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发展形势,大家一定要做好个人疫情防护,出行时戴好口罩,取件后及时洗手。另外,若是搭乘公共交通出行,一定要尽可能避开人流密集区域,注意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不与陌生人轻易接触,点对点出行或结伴出行,不到处流动,到家后及时报备。
注意学习规划。虽然很多同学回家了,但我们目前尚未到寒假,教学计划仍在继续,且随着期末考试提前、考试形式变更,更要求大家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复习的规划性,提早进入复习阶段,确保自己清楚每天、每周要做什么,切莫在葛优躺和回笼觉中荒废了时光。
注意家庭关系。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回家过年是这一次返乡最大的诉求。许多孩子是第一次经历如此长时间的离家学习,而对于许多外省的孩子来说,第一次远离家乡,从北国到南国、从川陕到岭南、从浙闽到广府,这种变化不单单是地理空间上的改变,更是对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人际环境的重新适应。在经历了数月的离家学习和独立生活后,许多同学的内心都被思乡之情所充溢。未来,随着大家的成长,无论主动被动,在家的日子总会越来越少,离家的距离总会越来越远。因此,趁此机会,和家人好好相处,分享分享生活,唠嗑唠嗑趣事,共度欢乐时光。
注意充实生活。多去感受生活,走出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一切,从书籍中汲取养料,穿梭时光,体验世间百态。线上学习的时光里,给自己培养一个新的爱好,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接触一些新的领域,不要孤僻了自己,不要封闭了自我,不要收窄了自己的世界。尝试着去扩充它、去改变它、去丰富它。
注意坚定立场。平凡的生活之下,总是暗流涌动。尤其是疫情三年来,社会层面积累的种种情绪、境外势力和破坏分子的挑动、无聊好事者的兴风作浪,使得各种舆论场域充满了云谲波诡的气息。对公理与正义的追求是人朴素的冲动,而如何去追求和实现,则有赖于人的智慧和眼光。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能够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识大体、讲立场,切勿以不恰当的方式参与到充满争议的事件中,使得自我的诉求和所得的结果背道而驰。
无论是在家,还是留校,纵使远隔山海,都请记住:辅导员始终守候在这里,会一直陪伴着大家。
最后,以泰戈尔的一首诗歌赠送给大家:
世界于你而言,
无意义无目的,
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
但又有谁知,
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
那个陌生人,
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
路过你的门前,
他响亮地叫卖着,
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
走出房门,
迎接命运的安排。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有个“我们”

文 /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刘佳鑫

展信佳!
研究生的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感觉如何?入学时立下的目标实现了吗?是否还有些遗憾?但我相信,大家肯定是有收获的。比如有的同学收获了校园爱情,有的同学收到了结果很好的实验数据,有的同学参加了很多专业学科会议,有的在专业课上拓宽了自己的知识宽度和厚度,有的适应了几乎没有秋天的广州,也爱上了饭堂很好吃的华师......无论收获大小,恭喜你们啊,人生经历又丰富了一些。
我们相遇在2022年的8月末,这是我正式工作的第一年,也是你们开启研究生的第一年。我们都在彼此期待着,期待着人生新的阶段会发生哪些新的故事。大概你们的本科生活和我的研究生活是一样的,在疫情笼罩的日子中,幸运的被国家保护了三年,我们才得以平安相见。曾经的我以为,只要做好防护,“病毒”总是离我们很远。直到前些日子,大家一起经历了校园风险等级调整,同学们有的足不出楼,有的足不出区,有的被送到了隔离点。第一次,我们集体与病毒进行了正面交锋。在这场无声的“战疫”中,你们有的人报名成为志愿者,参与学校核酸检测;有的成为宿舍网格管理员,负责同学们日常信息报备和物资发放;有的成为“送餐”小能手,负责整栋楼食物派发,还有的同学们有序开展线上学术活动......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为你们自豪!也许这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映照和诠释。
所以,无论你已经成了“小阳人”还是“闯入了决赛圈”,或者正在焦虑着自己是不是已经变成了“美羊羊”。我都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战胜它。我一直等着你们来和我分享,你们强大的自身免疫系统给你带来了哪些“惊喜”。保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合理的营养摄入。年轻人,总要有点年轻的样子,对吧?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你们有思考过自己以后的样子吗?或者你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光匆匆,转瞬即逝。三年后,你们有的会走进大厂,成为一名研发人员;有的继续读博,深耕科研;有的走进基层,扎根人民......无论哪种职业选择,都要在此刻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专业基础,强化自身本领。原创、“顶天”、“立地”是我们研究院的科研理念,既能立足科学前沿,破解影响世界和人类发展的科学尖端问题,又能立足国情,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希望你们在研究院的三年时光里,丰满羽翼,未来可期。永远期待你们有好消息传来,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请记住,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奋斗”写在每一代中国青年的基因里。加油吧!
时常感到幸运,幸运自己坚定的选择了现在这份职业并为之坚持努力不懈,才能遇到这么好的你们。有的人问过我,你为什么选择做一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我想你们就是我最好的答案——“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成长带动成长”,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发光的人。
新的一年,我依旧和你们一起,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去发现美好,去面对未知和困难,同享快乐,共担伤悲。“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前进的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愿你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也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可以做个不够成熟但永远面向阳光的大人,去捕捉弥足珍贵的快乐,去拥抱生命的美好,去收获沿途的风景,去感知成长带来的快乐!
长路浩浩荡荡,万事皆可期待。2023年,一定是个好年!期待你们的故事,也期待我的故事。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渔夫出海前并不知道鱼在哪,可是他们还是选择了出发,因为他们相信会满载而归。人生很多时候,是选择了才有机会,相信了才有方向。

我的第一批“娃娃们”: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文 / 机关  钟伟红

“老酒”不老正当时

给一位外省籍朋友寄了一罐火炙客家娘酒,朋友不解,为什么叫“火炙”?我笑道,顾名思义,火炙,热力烘烤。新冠疫情反复无常,大家有缘难聚,借一壶绵醇老到的火炙娘酒,聊表祝福心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国许多地区都出产黄酒,而客家黄酒以独特、古老的火炙酿酒工艺独树一帜,口味尤为醇美,客家人亲切称之为“娘酒”或“老酒”。客家老酒是客家人待客之上品,再丰盛的菜肴,没有醇厚的老酒助兴,也失却热情的气氛。喝到尽兴,再来几曲细腻悠扬、委婉动听的客家山歌,有歌有酒,场面甚是坦诚炽热又质朴至真。
客家人逢年过节酿老酒,是一种习俗,如同岁时节令,年年岁岁的轮回。因为山区终年寒湿气温低,为驱寒健体,客家人发明了特有的“炙酒”法。选取上好的糯米,上屉蒸熟后,拌上“接娘”(酵母),晾晒后装进大缸里,盖住缸口,发酵四五天就可以生酒。将生酒装入酒坛,在酒坛子四周堆满谷糠或者稻草,阴火炙烤一天,直至里面的酒沸腾,既灭菌又让酒的口感更醇香。待到酒香四溢,甜香微醺的焦糖味弥漫屋前屋后村头村尾才算炙完,刚炙完的酒还要用黄泥封紧坛口,静置一段时间后即可开罐,一坛黄灿灿、香气诱人的娘酒就做好了。
刚炙好的娘酒清澈如蜜色,陈放一段时间后呈红褐色,口感甜、绵、醇,而性温和,又称“老酒”。客家人有句谣谚:男人喝正月,女人喝坐月(生孩子)。意思是,正月里辛苦劳作一年的男人开怀畅饮,舒筋活血;而平常很少喝酒的女人生孩子时,也必须用老酒滋补身体、调剂血脉。这句话既说明老酒的功效,也道出了大山深处客家人艰辛不易的生活状况和积极乐观的生存智慧。
若要论及客家人谋取生存的坚毅不拔,“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样样都是好把式的客家妇女便是一道耀眼光环。客家人常说“蒸酒磨豆腐,冇人称师傅”,既道出了酒和豆腐在客家人的饮食中的地位,也足见客家“巧妇厨娘”的精到功夫。她们想尽办法将稀松平常的食材演变出功效独特的美味佳肴,抚育和壮大整个家族。因此,客家儿女出外求学、创业,无论得意与否,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味道。那一杯自家酿制的醇厚娘酒里,流淌的满是游子的回忆和牵挂。因此,味道甘醇、功效独特的客家娘酒对客家人来说,其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酒的本身。
今年暑假回到五华,恰好农村老家的大堂哥也到县城探望老母亲,还拎来了沉甸甸的几十斤老酒和腊肉。已是耄耋之年的母亲如孩童般欣喜,老酒拌白饭,越食越滋味。酒至微醺,老母亲感慨不已:以前家里打粮,再难也要留些粮食炙酒,不然,“五华阿哥硬打硬、五华阿妹溜打溜”(客家山歌,赞美五华当地男女干活厉害)就唱不起来咯。今朝有钱有粮,几大瓮酒想喝就喝,日日都是正月坐月!” 
讲起老酒,还得说说我的公公婆婆,两位极为善良淳朴的老人。记得我刚怀孕时,头一回升级做爷爷奶奶的两位老人开心不已,急匆匆赶回乡下找婶娘“炙酒”。他们知道我读书人喝不了酒,再三交代糯米一定选新米,炙酒火力要均匀,酒引子不能太多……他们还特地请老中医配了一副气血双补的中药泡浸里面,几重滋补,用心良苦。可惜当年自己偏信育儿书上的科学喂养,找了不少借口拒绝了老人的心意。 
后来,两个小叔子也相继结婚生子。记得老三媳妇坐月子时,弟媳家的两姐妹经常出入家中,名义上是陪伴新手妈妈,其实就是冲着那一碗香甜可口又养人的煮鸡酒。一开始大家还客气寒暄,没几日功夫她们便直接跑到厨房大快朵颐了。小侄子满月时,不仅母子气色红润、白白胖胖,连娘家两姐妹也神采奕奕,一向传统又务实的婆婆觉得特有面子,逢人便夸孩子们懂事,不枉费那几大坛好酒和几十只走地鸡。婆婆的坚持和苦口婆心,让家族里一众年轻人逐渐改变了过去“舍近求远”“只买贵不买对”的非理性消费观,视自家酿造的客家娘酒最是养人实惠好东西。
时光飞逝,很快儿子上学了。有一次回家过年,婆婆抱来一个瓦罐神秘兮兮对我说:“阿妹,当年铭仔出生的酒还留着哦,要不要喝几口?”年迈的婆婆抖抖嗖嗖揭开瓶盖,倒出一大碗红褐色的液体,我好奇地轻轻呷了一口,居然入口绵柔、唇齿留香,然后一口气“咕咚咕咚”喝完,顷刻心窝暖乎乎的。又喝了几天,睡觉沉了、常年手脚冰冷的状况也有所改善,不禁大呼奇迹。“十年陈酿珍藏啊!”此时我才明白,当初老人提早几个月炙酒,是因为娘酒刚炙出来,酒劲太猛,喝了容易上头难受,沉淀一段时间后才更绵柔有“肉头”(味道醇厚的意思)。这做酒如做人,沉淀之后才更有味道和功力。
临行前,老人将这份陈酿珍藏交给我,让我好生照顾身体。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慢慢品味着这道当年老人为我量身定制、倾注无限慈爱的老酒,微醺中暖风入怀,一如两位老人悄无声息的爱护。
“老酒”不老,正当时!

疫情下的少年与花树

文 / 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赵燕平

在办公室所在的大楼南边拐角的空地上有一棵高高的枇杷树,在下楼梯的时候,回头往窗外看了看,突然发现这棵树已经开满了白色小花。在这个阴冷的冬日落班当下,手机上不断有疫情封控的消息弹出,提醒着注意防护的时候,风从打开的窗户吹过来,即使带着外科口罩也能隐隐约约地闻到枇杷花特有的清冽而迷人的药香,不禁令人驻步细赏。
今年十月以来,广州新冠肺疫情日益严重,这次的病毒被告知有着极高的传染性,所以当十二月初解除核酸检测后,公共电梯无疑更是极不安全的密闭空间,许多老师与同学选择戴着口罩步行上下楼梯以减少疫情风险。也因为如此,不期遇到了这棵正在开花的枇杷树,可谓“电梯失之,花树遇之”。
这两个月几乎每天都要花时间去排队做核酸排查,手机上不断收到各种疫情防控通知与消息;到了十一月底,小区里便时不时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大白”经过,也就意味着真正的疫情离我们越来越近。家里有居家备考的少年,更有各种亲情情感碰撞。因为少年正准备努力开创自己的新世界,这个时候的来自家长的防控建议或者担忧的言语无疑对他们是一种需要否定和抗争的阻力。
广州的冬天似乎也不按常理任性地变换着温度与湿度,小雪节气天气潮湿闷热如春,然后过去的一周寒流莅临,到了今日的大雪节气又突然放晴,有着湛蓝的天空与灿烂的阳光,然后天气预报说接下来的一周还有两次冷空气南下补充……走在校园里或者外面的街道,无法明确得知擦肩而过的行人是否是密接还是阳性、或者楼上楼下邻居有无因为阳性是否居家隔离还是仍需转运……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与可能性的出现使得每个人在真实地体验着、感受着疫情下的各种生活方式与情绪的变化。
恐惧是人类共有的负性情绪,当平素正常的生活被严重打扰、拟定的计划不断地被迫改变、不能确定未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无疑会产生焦虑与担心的情绪、甚至更加心生恐惧。在实际疫情的常态化生活中,当个体处于长期各种混乱的信息与重大相关事件刺激的影响下,在担心、焦虑与恐惧等情绪发生的同时,情绪又通过感官内传影响内在神识的功能,机体便发生睡眠障碍、消化功能紊乱、心悸等等生理功能问题,免疫能力下降,甚至可能会被无助感与绝望感等精神痛苦所淹没,丧失生活能力。
而情绪的发生正是我们当下的真实反应,个体亦往往被情绪控制而无法摆脱。在此时,只有想办法冷静下来、接受现实、回归理性。身心健康的主人是我们自己,不是医生或者媒体网络。想办法尽早改变内在的心理感受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对于冷热感、饥饱感、敏锐的身体的自我感知与及时修正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加快速地做出有效抉择。在另一方面,人生被认为是一场旅行,而在所谓的主观计划安排之外更多的是意外、被动,但也会有风景的邂逅或偶遇。正如口罩戴久了就发现能够正常的呼吸清新的空气是多么的宝贵;生病的时候才知道一碗白粥的滋味;而当人类静默居家的时候,也真的能听到有更多的小鸟在树上鸣啾。
在中国,“无为胜有为”是道家的箴言。当我们发现自己被焦虑、担心、甚至恐惧这些情绪所笼罩的时候,保持呼吸与心境的稳定是重要且唯一的自我调整途径。构建安全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机会坐下来从容品尝富有营养,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正常的起居,锻炼与工作的节奏,发现并维持去做能让自己好心情的事情……都是更加积极与重要的保持良好心境、提高免疫能力的好方法。
在人类所谓的以意志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宏大历史长河中,那些地球上的植物们作为背景,默默地站在大地上并以四季相应的节奏存在着、生存着。相对于人的流动性,植物显示出了更加稳定与缄默的态度,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映照者。植物给观看者以美的感受,提供食物、药用以及建筑的材料等实际的用途,而在传统的医学层面,树被认为与生命本质相关,那些在空气中摇曳的树叶与人体的呼吸系统有着某种节奏的契合;从根到枝条,正如人体的神经系统一样在暗的大地中向上有节奏地生长以不断地寻找着光的所在;而树上的那些精致的花朵仿佛是一面面小小的镜子,映照着来自于宇宙的微小倒影,蕴育着走向未来的一颗颗种子。而处于青春期的人间少年们亦正在寻找“我”是谁的道路上积极自我探索,测试每一个极致的可能,而来自父母的保护和疫情防控要求或许成为了他们要对抗的界限。
人类是喜欢或不自觉地用文字与语言去发表见解、表达自己,影响他人,正如疫情中的每一个发言者所需要的存在感、亦如正如每一个深爱孩子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真正的需要而习惯性说教。然而青春期的少年正如这棵开满着白色小花的枇杷树,它(他)需要的是来自于他自己觉知到的所需要的来自大地的给予与太阳的照射。在这个时候,对于青春期的少年,父母仅仅能做的是学习着如何真正地给予祝福。
在自然界中,这棵枇杷树的内部正发生着奇妙的变化,从叶到花、从花到子房、到明年春天金黄色的果实的形成,它的生命以它的节奏不断地发生、发展。在人类遭遇疫情的当下,这些小小的枇杷花朵正像蝴蝶一样,在光与空气中自由地开放。而对于人类的每一个少年而言,他们亦如一颗颗富有个性而自由的种子,或者正如这棵忙着开花的树一样,正默默忙碌着,谜一样地创造着自己的新世界,并将随着时间最终向世界敞开与展现。

蔬果自由,美丽自由

文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王芹

我,70后,2021年12月底开始素食,到现在有快一年了。我特别想分享一下素食加跑步给我带了生活上种种的改变,于是写了这段记录。
我与素食结缘
记得第一次接触素食文化,是在2020年的一次朋友聚会上听到一位朋友分享:“素食不仅有助于自己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全球的环境保护,是一种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那次分享无论是从健康的角度,还是环保、可持续生活方面,都让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但当时的我心想,我可不要素食,那得错过多少的美食和朋友分享时光呀。
再一次结缘素食是参加一家素食餐厅举办的分享会,主讲嘉宾是一位低调、谦和的跑步爱好者徐果,他是一位广东揭阳的小年青,现在西藏拉萨工作,是一个坚定的素食者。一位纯素食跑者如何能有足够的能量完成那么艰苦的比赛呢?徐果说,他的素食缘于慈悲心,还有环保、健康等原因。通过阅读斯科特·尤雷克的《素食 跑步 修行》、纪录片《游戏改变者》,以及自己亲身运动的体验,他得出结论:坚持科学的低脂纯素,对于超级马拉松爱好者的营养、恢复和成绩提升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有加成,当时给我印象太深了。
我看了《素食行者》《餐叉胜于手术刀》等纪录片,让我对食物的来源、食物和健康的关系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
受好友邀请参加“绿色半程马拉松”的摄影工作,看到广州素跑团的六位素友全部顺利完成半马跑,并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绿色环保,全程做到零废弃,不使用任何一次性塑料杯、饮料、能量胶等,亲眼所见素食并非会令人身体孱弱、没力气,反而看到的是这些素食者身体强健、耐力好,很有能量。当时我内心也暗下决心,要做一位蔬果自由的高能蔬食者。
后来在一次婚宴餐桌上看到了一道菜:烧乳猪,突然触动了我,发现它很像我家的宠物狗叮当,小乳猪和小叮当一样也一定有爸爸妈妈,甚至和人类一样会怕痛、有感情的。从此以后,见到从前爱吃的排骨、海鲜就再也不香了。既然吃不下肉了,就开始素食吧。
参加21天健康挑战
我从2021年12月开始素食,并加入了一个21天健康挑战社群,社群里每天有素食美食的分享,教大家如何科学地吃低脂纯素,群里的氛围很好,有一群共同学习的素友,学习起来更起劲,我很快顺利完成了第一个21天健康挑战。
素食两个月后,感觉身体有不可思议的改善,以前疲惫不堪的亚健康状况一去不复返,每天感觉神清气爽,步履轻盈。
感觉吃植物性的食材,并不是淡而无味难以下咽,反而真正领略到食物本身的美妙滋味,口舌生津,吃得很香,自然也不想念肉蛋奶、重口味的食品。
在食物的搭配上,我尽量做到“蔬果豆谷”合理搭配,每天植物的根茎叶果都有,最好都是新鲜的无包装的食品。偶尔还和素食好友一起去素食店探店,骑着自行车去吃素食,吃得轻松又美味。真的是要感谢上天给了我这么好的恩典,一接触素食不久就能够有机会实践,并且能很轻松地坚持下来。
爱上运动
2022年1月22日周六,我下定决心要跑起来,在素跑团三位伙伴的陪跑下,我顺利完成了人生第一个5公里,从此让我信心倍增。之后每天晚上在附近的公园慢跑一小时,五公里左右。开始跑得很艰难,但能坚持下来,即使春节回了老家,都在小区继续跑,一次都没有落下。
关于跑步我还是会遵循新手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是配速9分钟/公里的慢跑,一般在前两公里都跑得很累,一旦过了关,就好像越跑越有劲停不下来。而且在公园里跑步的环境很静谧,闻着各种花香草香,神清气爽。
有时我会听音乐,有时会收听直播分享。跑步用的APP会及时反馈自己配速和里程的进步,及时奖励对应的奖章,成就感满满的。越跑越上瘾,我的跑量基本是每月20次、总计100公里。
按照素食好友的指导,每次跑步都认真提前做好热身运动,结束后做拉伸,配合泡沫轴按摩,并没有出现膝盖疼痛等问题。
事实上,“超马之神”斯科特尤雷克写的《素食跑步修行》、纪录片《游戏改变者the Game Changers》以及一些文章和视频都指出,素食有利于运动后的肌体修复,很多外国体育明星发现吃素能够少受伤、提高运动成绩。我这个运动小白也用自己的素跑验证了这个理论。而且我发现,喝了甜菜根蔬果昔,跑步特别轻松有力!
我知道要和朋友家人们说自己素食,是有一点压力的。我希望自己素食还能每天跑5公里,用事实说话,慢慢打破身边的人对素食的偏见。
塑造美丽
老师给我传授减肥健身经验重点是要看秤吃饭,要科学运动,要早睡早起。想减肥,减少热量摄入比增加运动量更为关键。最佳减肥方法是低脂纯素高纤维饮食,吃饱不要饿肚子。不节食,会更容易坚持;膳食纤维的热量几乎为0,所以大量摄入膳食纤维,可以让我们以最低的热量填饱肚子;这种饱腹感会增加脂肪组织分泌“瘦素”,提高全身脂肪代谢。想减肥,蔬果比重多点,谷类少点。
我觉得很有道理,而且不花钱又环保,就听话执行。我开始借助智能体脂秤,严格管理自己的体重和健康。每天早上6点前早起,运动、做早餐,空腹称体重,检验自己是否摄入过多热量,据此调整饮食份量。这就是“看秤吃饭”!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我的体重稳步下降,而且智能体脂秤给我的评分从80分提高到了100分,原本有3项橙色警告指标,现在全部变成了绿色,内脏脂肪等级也从偏高的8降到了标准的5。
整个人苗条下来,十年前的衣服又可以穿上,而且有了面对镜头拍照发朋友圈的自信。想拍照好看,瘦是硬道理!朋友们说我越来越美,有什么秘诀,我就不忘宣传一下素食和跑步的好处。
家人的改变
虽然目前家人并没有跟着我一起吃素,但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也喜欢上了吃五谷杂粮,运动也比以前多了。最近,我的先生也向家庭群报告了一个喜讯,他体重下降,人也轻松!他还感谢我作为他的营养健康咨询师功不可没。我很开心,更期待着将来有一天,家人和我一起加入素跑健康生活行列。
每个人素食的目的不一样,我的初心主要是从环保生态,以及对动物的关怀出发的,敬畏生命,用餐桌放生守护每一个它。而更惊喜的是,素食给我带来更健康的身心状态,让我更坚信和庆幸,自己做了最正确的选择。
在我看来:素食+跑步,不仅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修行。

又见山茶花开

文 / 继续教育学院  贺义梅

我爱山茶花,尤其爱家乡的山茶花。每到冬天,天气晴冷,我便开始想念家乡漫山遍野的山茶花。
前几年冬天,与朋友在广州白云山不经意发现路边树林里夹杂几株与家乡同样的白色山茶花,当时便记在了心里。今年12月,解封后广州的疫情开始蔓延,我也不能幸免,感染后连续多日困在家中,人的身体越不适就越向往外面美好的景物,想着这个时节白云山的山茶花应开了,于是忍不住前往白云山。在白云山,果然又见到了熟悉的山茶花,白色花儿开得正盛,小小的身形绽放在幽静的山谷,每一朵盛开在枝头的山茶花,像一位位仙女对我似笑非笑,含情脉脉。谁曾想到我们会在异乡相见?谁又曾想到这娇艳的花儿承载了多少回忆与往事?
家乡在井冈山的山脉下,因气候与土壤适宜,山上到处是矮矮的油茶树。油茶树结的茶子可榨油,开的花就是白色的山茶花,在冬至前后陆续开花。冬天的山上百花凋零,却独见碧绿的油茶树繁花竞放,一树树的茶花远远看去轻柔如白云,像片片飞雪落在树间,如雪似玉,阳光下引来一群蝶舞蜂鸣,热闹非凡。在不上学的日子里,我与小伙伴喜欢跑去山上转悠,山茶花蕊里有很多晶莹的蜜,我们想吃却很难吃到,于是从树下摘一根蕨草将它的芯抽出做成小吸管,把吸管刺进山茶花的花蕊中,轻轻地一吸,甜丝丝的花蜜便进入口中,沁人心脾。
清明时节,万物生发,有些油茶树还会长出圆圆的“茶苞”和叶片一样的“茶耳”。茶耳和茶苞都可以吃,茶耳白嫩晶亮,长在树的新枝上;茶苞则像是油茶树上长的白色果子,悬在边缘枝头上,有桃子般大小。茶耳容易找到但吃起来有点涩口,茶苞好吃爽甜多汁却非常少见。为了能摘到茶苞,我们几个约好分头出发,各找一片树林,小小的茶耳没有吸引力,如能摘到茶苞则会让小伙伴们羡慕好久,自己也舍不得吃完,这可是当时大家觉得最好吃的零食。
到了秋天,寒露过后天气开始变冷,油茶树上结的茶子也逐渐成熟了,或青或红或紫的茶子挂满枝头,收获的季节到了。那时,学校还会专门放假让学生回家帮忙摘茶子,每家的大人小孩,带上工具,挑着箩筐,天不亮就上山,天黑才下山。摘茶子仿佛是我们期待了很久的节日,山上从未有过的热闹,孩子们在树林中穿来穿去,跟着大人从这颗树摘完到那棵树,像比赛似的看谁摘得多。摘茶子不仅是体力活,还考验着胆量与耐力,对于孩子们来说,长在树枝上的茶子很高够不着,要爬树去摘,如没站稳可能从树上摔下来;有些山茶树上还有蚂蚁窝,有的茶子长在蚂蚁窝里面,为了不浪费每一粒茶子,我们也要伸手去把蚂蚁窝上的茶子摘下来,这样难免身上和手被咬得又痒又肿。摘茶子其实非常辛苦,但当时我们感觉不到苦,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大家赶着时节把山上的宝贝抢回家,看着家里一堆堆的茶子,那份满足与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抢摘回来的茶子要放在太阳下晒,晒干后会裂开,再将壳与子分开挑出来,壳可以用来烤火和熏腊肉,子才是用来榨油。榨出来的茶子油味道清香,色泽透明,是食用油中的上等佳品,家乡唯有待客或逢年过节时才拿出来炒菜。
如今身在异乡已很难吃到家乡的山茶油,家乡山上的油茶树也不见了,儿时的情景已不再出现。可是在异乡城市的山上,我却遇见了家乡熟悉的山茶花,欣喜之余,不禁又想起家乡的山茶花,山茶花生动饱满的一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禅悟道成佛,因而让菩提树身披智慧和灵性之光,晋升佛教名树,并在寺院庙宇广为栽种。相传我国最早的菩提树是南华寺的创立者天竺僧智药三藏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自印度引进,其在广州光孝寺戒坛前种植的“光孝菩提”自宋代以来便已被列为“羊城古八景”之一。
我校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就有两棵菩提树,一棵种在附属幼儿园操场中央,庇荫着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茁壮成长;一棵种在湖边的小树林边,其树气根交错、俊逸舒展,自成一景。
菩提树,又名思维树,是榕树的一种,和其他榕属植物一样有气根,属于大乔木,通常树高达15-25米。其树干粗壮雄伟,树冠舒展飘逸,被誉为“天然穹顶”,其叶片繁茂,树型亭亭如盖。每当盛夏,菩提树浓荫蔽日,纳凉的人群络绎不绝,其自然而然起到聚合力量、凝聚人心的作用,丝毫不辜负人们对“神圣之树”的想象。据说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和寺庙都栽种菩提,不论谁家人口不安宁、猪瘟鸡疫或者五谷欠收,善男信女们就会在大菩提树干上献贡品,顶礼膜拜,以求庇佑。
菩提树的叶片非常独特,叶基心形,叶大如掌,有利于水分蒸发,其叶尖圆润优美,细长如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这种形态有利于汇水和集流,因适应热带雨林而成。菩提树叶叶脉纹路细腻,如果长期将其浸泡在雨水中,待叶肉腐烂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由于菩提纱质地柔韧,洁白可人,人们喜欢将精美的“菩提纱”制成叶脉书签,成为文人雅士的心头所爱,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甚是风雅。此外,讲究的人家还会选用上好的菩提纱层层叠叠摆放成孔雀尾羽或者固定成纱裙的裙摆,使其最终装饰成造型独特的艺术品,挂在客厅作为美丽而又独具性灵的招财纳福之物。近年,市面又开始流行在菩提叶上作画,将薄如蝉翼的菩提纱加固并画上精美的唐卡图案,让菩提树叶的慧根与藏地佛教故事两相融合,使民族文化和现代工艺相逢在网状结构的叶片之上,可谓匠心独运,意蕴万千!
菩提树全身是宝,它对氢氟酸抗性强,宜作污染区的绿化树种,同时其树干上流出的乳状液汁可提出硬性橡胶,其枝叶可作象、牛等牲畜的饲料,其木质重,适宜做砧板、包装箱板和纤维板原料。同时它还是治疗哮喘、糖尿病、腹泻、癫痫、胃部疾病等的传统药材……
菩提树简直是自带光环的宝藏树种,从出生起就周全应对世人的各种期待和需求,一直活在祝福和褒扬之中,会不会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劳累和疲惫?一直为了保持这种被期待、被虔诚、被祈福会不会就不得不委屈自己,硬是把铁金刚融成绕指柔?
我想,如果可以选择,菩提树的一生,它会不会因为厌倦出身官贵之家的繁文缛节,而选择为自己痴狂随性地做一棵会开花的浪漫树,长在心上人必经的路口,一朵一朵开满前世的期盼?如果可以选择,当微风拂过当树叶婆娑,菩提树是否自己在治愈自己,而不是播撒善男信女眼中的袅袅梵音……如果可以,只此一生,它只愿活成自己!

菩提树:但将冷眼观时事 莫使真心染俗情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艺 / 术 / 小 / 剧 / 院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至善至美。
“艺术小剧院”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艺术真知的舞台,展现的是教职工们在艺术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艺术之美在此大放异彩。

每年中秋将至,脑海中便浮现《月之故乡》这首歌曲。远离家乡,中秋这轮皓月总是牵动人的心肠。
初听《月之故乡》是从我们垓下村的大喇叭里,那时每个村有个大喇叭,高高悬挂在杨树上,黄昏时,大喇叭经常播放文艺节目。《月之故乡》的歌词让我觉得挺有意思: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歌词简练而又深情,让我耳目一新。为什么有新鲜感?歌词给人感觉是“儿童视角”,简单、形象,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同样的情愫。一些经典的诗歌都有童诗的特点,就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你说是一首儿童诗,也是妥切的。初中时,在元旦迎新晚会,有同学唱这首歌。这歌符合康德的“审美普遍性”原则,不同年龄的人都会觉得此歌,耐听。
1990年暑假,我在读《词刊》时知晓《月之故乡》的词作者是台湾诗人彭邦桢。1977年的平安夜,诗人经过纽约长岛的一个湖边,看到明月高悬,湖面波光粼粼,感喟自己与故乡睽隔近30年,故土难回,悲从中来,一气呵成写下《月之故乡》。这是歌词的来龙去脉。
那么多与月光有关联的歌曲,何以《月之故乡》童叟都奉为佳品?我想知道答案。有次观看台湾作曲家左宏元的节目,他说作曲就是要“化繁就简”,遵循大道至简的原则,优秀作品都要简单、简约、简明。我深以为然。莫扎特的《小星星》就是几个音符在跳动,听起来就悦耳。《月之故乡》成为经典,正是因它没那么复杂,朗朗上口,一听就走心。古人有“大乐必易”的说法,《月之故乡》也符合“易”的法则。它的易,腾出来的是空间和时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月之故乡》给人带来的也是不同的审美感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么深情的明月,“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触月生情的不在少数吧。作家迟子建认为:“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月亮的安静、冷寂,让观者为之动情。每次听《月之故乡》,会联想到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句,虽然那是“春江”,可是这轮给人带来“乡愁”的月亮,是一样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都可见,因距离而产生思念之情,月亮确是“乡愁”的催化剂。“看月亮,思故乡”,诗人追问的是月之故乡,又何尝不是“我”的故乡呢?月亮的故乡尚不可捉摸,明月相思,一如水中有月,天上也有月,可故乡依旧咫尺天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诗人以单纯的意象组合成诗,赋予原本普通的景物哲理之思,让人读来有一种空澹渺远的惆怅无奈之感,平添了“天涯何处是归程”的寂寥哀愁。每年丹桂飘香之际,那种淡淡的秋意,浓浓的思乡情油然而生。思乡是美的,也是痛的,所以,诗人余光中写月亮用了大剂量的狠句子——“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
我与《月之故乡》的结缘纯属偶然。师范二年级深秋某一天,我去固镇一中找同学陈殿青,穿过教室旁一片霜打过的树林,远远听到有人唱歌,脚踏风琴伴奏,风琴的声音浑厚而深情,校园里歌声格外引人注意,一间教室门口站着几个旁观的同学。原来一中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唱歌(多年后,我才知晓那位老师叫王诚言),老师主要从技巧上讲如何把握、理解这首曲子,如何表达感情,如何理解乡愁……那学生一句句跟着老师唱。王老师还说:“吴松啊,要下功夫呀,熟能生巧。”殿青告诉我这首歌是《月之故乡》。我之后知道《月之故乡》是高考备选曲目,别看词曲没那么复杂,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实非易事,越是简单的东西内涵可能越丰富,越不能小觑。吴松以此曲被宿县师专音乐系录取,毕业后分到了我们濠城中学,和我成了同事。吴松教学生唱《月之故乡》,老师们也学会了这首歌,都说词写得好,旋律也优美,郑庄村的郑巍同学在吴松的指导下,选去县里参加歌咏比赛,一首《月之故乡》,获得一等奖。在我的推荐下,吴松也教唱了《思乡曲》《一样的月光》《望月》等歌曲,颇受学生欢迎。吴松认为以月为主题的歌曲多很动听,他课余也唱《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港台歌曲。我开玩笑说,与太阳有关的歌曲也不赖,比如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吴松笑而不答。
还有件事值得插叙,我们入读师范时,音乐老师窦琳刚从宿县调来,她教我唱了《乌苏里船歌》之后,下一节课,便提了台彼时时髦的单卡录音机让我们欣赏《月之故乡》。我们每个同学都谈了体会,我谈了唱这首歌控制气息的重要性。窦老师说理解这首歌需要时间,年龄不同感受不同。她特别强调,能与《月之故乡》相提并论的是夏之秋的《思乡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的一首抒情歌曲,曲作者1938年秋组织合唱团去南洋宣传抗日救国,途经澳门,在大街上听到一位卖艺老人凄婉的歌声,为之触动,以老人所唱曲调为基础写下了《思乡曲》:“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记起了我的故乡……”《思乡曲》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像王国维先生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我尝试在脚踏风琴上学弹这首《思乡曲》,降E调黑键多,初学者不是很好弹,我有些力不从心。萧老师建议我学弹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思乡曲》——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中秋夜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学这首歌曲,我脑海里便浮现了家乡平原的画面,那春天一望无垠的开满金黄色油菜花的田畴,那夏日茂密的青纱帐,那一轮秋月笼罩下的田野,那清澈冷清的沱河水,还有那冬日白雪皑皑的麦田……思乡之情油然升起。后来,窦老师根据《月之故乡》的内涵,也“化裁”了一首《装不完的深情》发在县办杂志《固镇群艺》上,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来岭南后,思乡心切,除了《月之故乡》有潜入心底的抚慰感,国粹京剧中一些“有月”的唱腔,也使我心口像被鱼轻啄了一下有“微痛感”。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我看来,艺术也是存在的家。你听,“海岛冰轮初转腾”,京剧《贵妃醉酒》中柔婉、清新的四平调,仿佛是秋日披着月辉的山岗,凉意涌起,在人的内心荡起圈圈涟漪。这样的曲调让人感到乾坤澄明而人生莫名的伤感,“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不是吗?美好总是短暂的。而《霸王别姬》的那段高亢、悲忍的“南梆子”——“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走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云敛晴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要知道,我老家距霸王城不过300米左右。虞姬走出军帐所见的荒郊、星空,都是我儿时玩耍的地方。而今城四周种的是庄稼,若在深秋的月夜仰望星空,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只是,演唱《霸王别姬》的名角儿未必到过我们垓下村,但她们的演绎,使垓下这块土地多了几分想象的悲情和美丽。有诗云:“玉盘冰轮照古今,当数垓下月最明。可怜江山等闲弃,美人情重生死轻。”(尔承《垓下月》)深秋的垓下之月,上述京剧中的“四平调”“南梆子”,我感受到的却是乡愁,也许是文化的乡愁。其实,《月之故乡》不也像京剧中的西皮慢板吗?京胡拉出来的旋律,就像人微醺后望月,遥远的夜空中那份神秘的美,想要言说却难以言说。叶秀山说“京剧是古中国的歌”,而月亮的审美意象其实也是古典文化的情感积淀。唐朝诗人张九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韵味,与“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的蕴意异曲同工。
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心中挥之不去的依然是故乡深蓝天空中的月亮。清清沱河水,微微杨柳风,淡淡清秋月,悠悠故园情。年岁渐长,月是故乡明的情结越来越浓。故乡的月,亮而静,有亘古的意味。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崎岖,不免有日暮乡关之叹,尤其每逢月桂盈香的中秋时节;然一想起“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的歌词,心便骋回垓下,就有回家的感觉。故乡的中秋月,“山迢迢兮水长,对轩窗兮明月光”,那是月之故乡,美之故乡,爱之故乡。

我最爱听《月之故乡》

文 / 后勤  丁纯

这一周天气干燥,看到院子里的植物都干“死”了:桑树的叶子干透了、竹子除了一枝新芽独秀,其他的叶子都卷起来了。师傅说忙着小笔入学的事,也几天没有回工作室了,才导致此番景象——感叹现在做家长真心不易,学校给家长太多“作业”,填写各种表格,一家人的核酸报告,如果学校成了“高风险区”,家长还要把孩子领回家。如果家里所在区也是高风险,就要给孩子找低风险的亲戚或住酒店,总之,后疫情时代,做学生做家长都是怎一个难字了得。
上房顶浇了屋顶的花,除了鸡蛋花活得还好,其他的也都渴“死”了,它们也死了几回了,浇了水一般都能再活过来。浇完水,看房顶风光:青砖青瓦屋檐的老房子和村民新建的握手楼交相成映,传统与土土的现代城中村风格混搭,加上屋顶横七竖八的电线,中近景的老式屋山,雨水打花的墙面、房顶的老草、村民在屋顶景晒的衣服,远处的窄巷有一位挽着裤腿、踢拉着拖鞋的背影,飞来飞去的蝴蝶、蓝天上缀着一团团的白云,交织在一起竟然丝毫不违和。在屋顶上坐一会儿,低头看到院子里的乌龟正在喝水,师傅在忙着剪去干掉的桑叶,远处有收旧电视旧手机的叫卖声传来,人间烟火气氲氤开来,十分治愈。
拿出琴,看到上周补的灰已干。师傅用钢尺量了琴面的平整度。用灰补面比用漆补快得多,我看到弦路已接近平了,琴尾到龙龈的部分也接近零度平整,这才意识到自己近三年来的一个误解:以为琴尾也像琴头一样有个类似“低头”那样的弧度。这样看来十二、十三徽位置的沙音可以说是我“有意”造成的!这个重大发现几乎让我惊出了一背的汗,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事实上,整个弦路都应该是平的,在弹琴的时候弦与琴面的角度应是九十度,这样才能发出至少均匀的声音,我一直毫不怀疑地认为琴尾部位有个缓缓的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弧度,想起来,自己甚至都没有认真看过这个部位,相当然地这样以为,这才导致在木工阶段弦面就有一点不明显的斜度,前期都不明显,直到上了面漆再试音时才有那么明显的沙音。可见一个人的误解是可以这样顽固而隐性的。
师傅用240目的砂纸干磨后,又把砂纸包在砥石上湿磨,把面磨花后,又用平刀把腻在其他琴面上的漆灰(干后很硬)小心地铲干净,我想这对刀刃的要求相当高,刀口要平,才不会把漆面铲花。
做完这些又补了第二遍灰。
把荫房洒了水,把琴放进去,今天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
然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先是把涂师刀的刀柄用800目砂纸打磨花,上朱漆,晾一会儿等漆不再流动了,找了两片新鲜桑叶贴上起纹,计划干后把起的叶子纹调个绿色漆刷一遍,干了再把漆填平后磨显,也或者是用金粉上了漆、再罩漆填平然后磨显。院子里有两棵桑树,一棵叶子全旱干了,另一个挨着水缸有水气,所以桑叶都还绿着。红漆配绿叶,最后效果应该不会太差吧?青纸钢的刀阳气十足,所以用属阴的木属性绿叶衬一下,感觉会平和一些。
又做了一些杂活,比如把无事牌再擦漆,整理笔记。下午两点半又去文学院开了个支部书记会议,回来吃个冰,时间就差不多了。
9月2日李健在他的线上演唱会上,引用卡拉扬的话说:“我们从事了音乐(不仅音乐,美术、电影、文学等)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 深以为然,文学、艺术,斫琴工艺更是这样,从事这些工作的过程已经是自我的本质力量的彰显,已经是治愈性的了。话说,那天在阿那亚山谷音乐厅首演的线上音乐会,有3551.4万多人观看了腾讯线上直播。作为他的粉丝当然每一首歌都喜欢,不论是新歌《向往》(这也是他这次演唱会的名称),还是老歌《风吹麦浪》《贝加尔湖》都听得心旷神怡,闺蜜们都互相开玩笑说:“今夜,无人去跳广场舞”。
其实卡拉扬不仅是个指挥家,他还是一位思想家,他很喜欢歌德,他曾说:“歌德的《浮士德》中谈到时代精神,即某一特定时代之精神。在现实中,这其实是人们的精神,他们从中(就像在镜子中一样)看到了他们自己的时代。精神时代——时代精神,意即一切都在我们的思索之中回溯再现。在音乐中这是个重要词语。我不能让我自己分心。音乐于我就是一切,我已经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了。”斫琴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我还是初学,甚至没有入门,但已然全身心地融入琴中了。
斫琴过程中在造型、在髹漆甚至在一次次的返工过程中,如做瑜伽一样,身体更协调,心灵也得到抚慰。
法国作家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于1852年发表的诗集《珐琅与雕玉》(Emaux et camées)的压轴之作《艺术》一诗中明确提出“最美的作品出自“最坚硬最难对付的形式——玛瑙、珐琅、大理石和诗。”主张制造“硬的艺术品”。他批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不在形式上下功夫,结构松散,不刻意构思形式。他诙谐地比喻严格的规则和韵律,犹如“古希腊舞台的鞋太紧”,虽紧但这是必要的,因为“尺码太大的鞋,谁的脚都可穿,也可随意抛却!”而这是毫无价值的。当然,也不能容忍“虚假的束缚”。他力主创造形式美的“束缚”——规则,认为为了诗的前进,它是必须的。他大声疾呼要用“精巧的手工”,下苦功在“玛瑙矿脉中”捕捉“强健的艺术之魂魄,从而创造出真正的佳作,发射出形象内在的生命之光,否则,不过是顽石一块而已,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真谛。琴不就正是这种“束缚之美”吗?我们受制于斫琴制度,要考虑音乐的准确性、形式的规范性,不能把蕉叶式斫成其他式,但又可以在这种束缚中小心又自由地跳舞,做出符合自己心性的琴,这对于自己来说,是无价的。
何以如此呢?因为,在人世之间,“一切都将逝去”,然而真正的艺术精品,譬如“雕像”,却“比城市更能永存”。唐代已成往事,而唐琴依旧可以弹奏出时代的声音。正如罗马帝国哲学家、悲剧作家辛加尼所说:“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永存的。”也如戈蒂埃所言说:“一切都将逝去,永恒只属于强有力的艺术品”。这既是艺术的真理,也是历史的真理。他认为写诗喜欢锤炼词句,认为词汇就像宝石,一经雕琢就会发光。他有诗云:
Elle t’offre ces pierreries
Qui semblent transir et bruler,
Et l’on voit leurs flammes fleuries
Dans ton poeme étinceler.
最近我一直在修改手记,发现之前所写的流水账,有很多不精炼的地方,一经修改,读起来更顺口,句子也渐渐有了节奏,这和斫琴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返工就像遣词造句一样,越来越有光彩。站在一个纯艺术的角度,我是认同戈蒂埃的观点的,他“为艺术而艺术”如果成立,那么,我的“为斫琴而斫琴”也是站着住脚的。
又及:2019年春天,我在巴黎国立东方语言学院访学的时候,在线上结识了网友Bois de sandal(意思是檀香木),那时我为一个公众号撰写版画欣赏方面的推文,她读后,我们互相引为同道和知己。她是专业法语翻译,毕业于巴黎高翻学院,每有找不到的法语原文,问她,都能很快发来。这次也是,夜里留言说想要《艺术》的原文,第二天就发来了,我加了中文翻译。觉得这位唯美主义诗人的宣言也很像斫琴的说明呢:比如岳山、龙龈等硬木需要雕琢有力、还有束缚的美以及唯美的追求。因此把原文及翻译放在此处备查。

斫琴·李健·戈蒂埃与唯美艺术之思

文 / 文学院   史风华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亲子幸福书

【按】弹指挥间,履职父亲这个岗位已满十四载,女儿步入豆蔻年华。翻看过往随手记录的朋友圈,她是永恒的女主角。回首过往的点点滴滴,深有感触。有辛苦的付出、有不尽如意的焦虑,更多的是欣慰和初为人父的幸福和满足。这份文字姑且算作一名父亲的履职报告,总结过去是为了迎接更好的未来。希望女儿未来多一份快乐天真、多一份恬淡感恩,是为记!
从QQ时代到微信时代,
我从青年到中年,
你从嗷嗷待哺到如今的亭亭玉立,
一路陪伴十四个春夏秋冬。
记得你尚在腹中的时候,
我就在QQ空间写了第一封信迎接你的到来。
好为人师的我,
迫不及待叮嘱你,
从小要学会感恩、提高格局和增加见识。
记得第一眼见到你的那一刻,
我心跳加速,大脑一片空白,
像捧着一尊名贵瓷器一般战战兢兢。
然后像发狂似的恨不得将喜讯群发给全世界。
记得月子里你很乖很乖,
吃饱倒头就睡。
回头翻看那一叠叠生活记录,
上面留下无数个昼夜的签名。
记得你在陶行知雕塑前,
第一次学会了站立,
从此开启了直立行走的人生。
冥冥之中,自有呼应。
我在你身上一直践行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记得那么多年,
我一直扮演圣诞老人。
为了提升真实感,
我还得用蹩脚的英语回信,提前备货....
真实的谎言,
让你相信天上和人间的美好。
记得这么多年,
我一直带你听书、看书、买书。
为了哄你睡觉,
我自编“小绵羊走世界”系列故事。
每晚一集,每集一地。
为了讲好故事,
我须提前精心备课,
谋划丰富有趣的细节,
设置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
你越听越精神,
以致现在你对各地风土人情信手拈来。
从小就带你认识郑渊洁,
讲他的系列作品,
看他的微博,
听他的讲座,
找他签名,
你幼年稚嫩的小蛮腰画作收入他的书房,
从此世上又多了一个郑氏粉丝。
从小就教你建立规则意识,
给你颁发“驾照”,
让你理解交通规则。
带你看法制节目,
看法律相关书籍,
一度立志成为法律精英。
从小就教你热爱运动,
带你在操场上嬉戏,
在羽毛球馆玩耍。
在那学会了爬行,
学会了捡球,
学会了鼓掌喝彩,
从此埋下了羽球的种子。
在初二作为班级主力,
与同学们携手拼搏获得团体第一。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从小就喜欢带你外出,
我们一起跨越山海。
我们一起从鄂东穿越鄂西,
听我娓娓道来湖北家乡的点点滴滴;
我们一起爬长城游故宫,
听我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
一起逛清华北大,
听我讲北大与中国命运,
听我讲庚子赔款建清华,
听我讲蔡元培的兼容并蓄,
听我讲南渡北归中的民国大师;
我们在西湖泛舟,
我就讲大宋靖康灭国之耻;
我们去内蒙草原骑马,
在敕勒川、在阴山下,
听我讲元帝国时代的历史风云;
我们一起住庐山胡志明别墅,
听我讲中越友谊和国家利益;
我们一起用脚步丈量港澳台的大街小巷,
听我讲殖民地时代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
你在坡县一年,
沉浸式体验国外不一样的学习生活,
我就讲马来半岛的历史纠葛,
让你深刻理解国家治理模范生的点点滴滴。
……
旅行,不是简单换个地方生活,
而是通过空间的转换,
让灵魂感知不一样的自我,
让眼睛看到世界的多元精彩,
从而让自己更加包容、从容和淡定。
漫漫旅途路上,
教你提高生活兼容性,
带你体验机场、高铁站和火车站的异同。
让你提前知道社会分层理论。
教你延迟物质满足,
带你看清人间疾苦,
帮助暂时困难的人。
心中有爱,方能远行。
希望你既不会轻易被诱惑,
也要大爱深沉。
从小教你要学会感恩,
感恩过往,感恩遇见。
每次回老家,
都会带你拜见孝敬长辈,
听我讲成长路上受到的关心。
经常带你回武汉华师,
给你讲桂子山的种种趣闻。
感恩如今生活工作的华师,
一起参加学校诗歌朗诵,
我们一起撰稿、一起彩排,
最后80多行《爱在华师》,
联袂上演赢得满堂彩。
……
回望过去的时光,
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回忆,
幼时每周去长隆动物园,
以至于动物都快认识咱俩;
每周送你去少年宫跳舞,
晚上十点放学的路上,
我俩手牵手一起蹦蹦跳跳前行;
记得人生里第一次进派出所报案就是为你,
为了减轻你的心理负担,
一直口口声声感谢你,
让我有机会免费乘坐警车。
这么和谐有爱的场面,
让警察叔叔目瞪口呆。
取证到半夜,
咱俩还手牵手在大街上云淡风轻。
怀旧的我,
喜欢收藏你的一切一切。
你的涂鸦作品,
你的学习资料,
你的看病记录,
连你出生的出院记录、满月酒的菜谱和换下来的乳牙,
都一一精心保存,
弥足珍贵!
十四年,
不短不长。
你从一张白纸,
到如今的亭亭玉立。
未来的路,
我会改进不足,
努力提升,
终身履职,
希望不要相爱相杀,
继续和谐同行。
快乐和健康如果可以转让,
我愿意都送给你!

文 / 机关  王赵雄

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写在女儿十四岁之际

糖宝马上要上幼儿园大班了,五岁的她拥有了一个虎弟弟。还没见到弟弟的时候,她为我们对虎宝的牵挂而吃醋流泪;可一见到虎宝,她比我们还更欢喜疼爱,抱着虎宝一顿亲。虎宝偶尔大哭大闹,糖宝就模仿他的哭声,因为实在模仿得太像了,吓得虎宝瞪大眼睛,哭声都停了;继而虎宝感觉没有下文,就继续哭,糖宝继续学,虎宝又莫名瞠视,不敢吭声。如此循环反复,把一旁围观的大人都逗乐了。
糖爸和糖妈对小糖的教育近乎垂拱,我更是陪玩型的,只有小糖的奶奶偶尔会聊发传道授业之兴味,给糖宝上几堂数学课。因为我们晚辈几个大肆宣传爱的教育和理性引导,当年以对子女严厉批评教育出名的老妈也不得不耐起性子用带着土腔的普通话跟糖宝讲解。为了跟上时代,老妈会一边洗菜做饭,一边听视频讲解,做了几十年数学老师的老妈又成了一个新学生。
糖爸和糖妈希望小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对小糖的兴趣爱好也极尽鼓励之能事,常带她去参加舞蹈班和绘画班。有时候去外面吃饭,遇到小朋友的游戏区,小糖一定要停下来玩上好一会才走,糖爸糖妈也都耐心在一边等候看护。我们大人时时跟糖宝说:没必要一定争做第一,做事的时候专心投入就好,最重要的是健康快乐;要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努力把它做好。糖宝倒很“听话”,又活泼又快乐,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到了她这里就像过耳清风,很快就忘了。她一个人玩积木,做手工,画画,可以好几个小时浑然忘我。她健壮可爱,聪明有趣,喜欢一切诙谐搞笑的东西。她画中的人和动物,个个都像她一样,总是乐不可支,让人一见忘忧。
我们期待着糖老大和虎小宝的“糖伯@虎”组合会有更精彩的故事。

图文 / 文学院   郭浩瑜

糖姪画记(8)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蓝天白云,看阳光总在风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广阔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丽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美与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见更美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琉森湖
琉森湖位于瑞士的中部,是瑞士境内第一大湖。琉森湖区是瑞士联邦的发祥地,瑞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Wihelm Tell)就出生在美丽的琉森湖畔。
琉森湖的岸线蜿蜒曲折,将琉森城和周边的山峰连接起来,沿岸很多高高耸起的峭壁和山峰,由此产生出许多美丽的风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曲》也是在琉森湖得到了灵感,第一乐章就描绘出这样一个画面:月光在琉森湖面闪烁,小船在波光粼粼中飘荡……
十三世纪末期,威廉·退尔带领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赶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他的英雄故事在瑞士世代流传,艺术家据此事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德国剧作家席勒的剧作《威廉·退尔》;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创作的《威廉退尔序曲》如今仍是各国交响乐团上演的经典曲目。
1830年开通邮政巴士路之后,琉森湖成为连接琉森市以及瑞士北部城市的交通要道;著名的湖上观光线路有威廉·退尔快线(Wihelm Tell Express);景观列车“天使之乡快车”(Lucerne - Engelberg Express)可以从琉森湖直达风光小镇英格堡。
琉森小镇
琉森被阿尔卑斯山所环抱,依山傍水、湖光山色、迷人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因为自然景色绝美,被称为欧洲最浪漫的地方。
琉森建于公元1178年,小镇不大但历史遗迹很多。 廊桥水塔(卡佩尔木桥和八角水塔)、狮子雕像是访客必游的景点。
卡佩尔木桥——走在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中,随处都是百年老店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老房子;卡佩尔木桥是瑞士最古老的木结构廊桥之一,也是琉森旅游的标志性建筑物。木桥两旁种植了各式的鲜花,在阳光下盛开着红色、绿色悦目的花朵。
卡佩尔木桥三分之一的位置,有一座砖石堆彻的八角水塔。因为他的外观有八个角,位于河流中央,所以被人们称为八角水塔。桥下有很多野生的白天鹅,成群地浮游在湖面上,神态悠闲自得。
《受伤的狮子》——离卡佩尔木桥一公里处,就是狮子纪念公园。这是为纪念保护法国国王路易16世家族的安全,而全部牺牲的七百多名瑞士雇佣兵又建造的。
狮子雕像名为《受伤的狮子》。它是在一整块天然的岩石上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作者是丹麦著名雕塑家贝特尔·托瓦尔森。隔着一泓池水,望见一头威猛强健却在负伤倒地的雄狮;它那王者的威严与痛苦的无奈给观众带来了极度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在近几百年的历史上,瑞士曾经以输出忠诚而勇猛的士兵(雇佣军)而闻名欧洲,据记载,先后有200万瑞士人当过雇佣军。在欧洲战场上,瑞士雇佣军为不同的王朝奋力厮杀、为别人的国家拼个你死我活!
狮子雕像纪念的是瑞士雇佣军两次最悲壮的战事:
第一次在1527年夏,西班牙人攻入梵蒂冈罗马教廷,忠诚的瑞士雇佣军189人为教皇护驾全部战死!
第二次是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起义军冲进路易十六国王的王宫,守卫的1100名瑞士雇佣军拼死抵抗,最后战死786人、其余伤残,可谓壮怀激烈!
这两大事件震撼了整个瑞士的国民,战争的苦难与伤痛让瑞士人深刻反省并最终选择了中立。经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确认为中立国以后,1848年瑞士国民议会再次以宪法形式宣布瑞士为永远中立国,瑞士永远废止雇佣军制度。
《受伤的狮子》的作者用雄狮的致命伤情来象征瑞士历史上悲剧性遭遇,不愧是寓意深刻的神来之笔;难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感叹:“这是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英格堡
英格堡位于瑞士中部阿尔卑斯山麓,是重要的山区度假地。传说12世纪天主教本笃会的修士循着天使的声音来到这片山谷,在这里建立起了修道院,因此被命名为Engelberg,德语即“天使之乡”的意思。
在英格堡举目四望,到处都是风景如画,远景的挺拔高山雪峰、中景茂密的针叶丛林、近景葱绿的草场的和精巧的农舍一同构成了童话般的奇景,“天使之乡”可谓名副其实。
英格堡是瑞士中部海拔最高的游览胜地,也是最大的滑雪和单板滑雪运动乐园;铁力士山(Mt Titlis)便位于英格堡境内,旅行者可乘坐旋转缆车到达铁力士山的冰河公园,感受3020海拔山峰上的中央阿尔卑斯美景。
夏季的英格堡提供多条徒步小径,如山花小径、布鲁尼小径、快乐小径、Knapp小径等。而在铁力士山的半山腰有特吕布湖,是前往多个高山湖泊游览的出发点。
冬季的英格堡开放了从铁力士山到英格堡、海拔相差2000米、长达12公里的滑雪坡道。这里还可以通过越野滑雪、北欧式漫步、冬季漫步以及马车或马拉雪橇来探索山谷。

文 / 继续教育学院  黄海晏

瑞士掠影

——从琉森湖到英格堡

2021年的暑假决定去地广人稀的地方来一场行程不那么确定的旅行,终于克服困难踏上西进之路。为什么选择往西行呢?因为疫情期间,就想选择人少的地方,这样风险相对小些。加上本人一直很享受“行走在路上”的过程,因此,设想了一个穿越陆地的行程,决定从安阳出发经郑州经西安到西宁再到拉萨,或许再一路到香格里拉甚至昆明再返回广州,具体情况就边走边看吧。出发前,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真的想了好几种可能。以前就有这样的喜好,比如宁愿坐14个小时的慢火车从墨尔本一路晃到悉尼也不愿意坐更快捷更便宜的飞机,又比如选择从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出发坐背包客旅行社的中巴要四天四夜抵达爱丽斯小镇而非直接飞过去,只为感受那穿越澳洲大陆腹地的感觉及遇到那些未知的风景。个人的经验表明,在旅行的路上,过程永远给你惊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出发西宁
这次选择往西走,心里大致有一个线路,那就是经青海湖往西藏方向走。之所以这样走,是因为青海湖还没有去过。从安阳出发时,南京机场疫情外溢,有些风吹草动,一些航班和高铁车次开始取消。经历过两次车次取消后终于预订上从郑州到西宁的高铁票。从安阳经过新乡时,有一整个村庄还泡在一米多深的水里,虽然高铁一闪而过,但无疑提醒着人们这里刚刚发生一场非常严重的水灾。在郑州高铁站小心翼翼地选择了一个人少的餐厅吃点东西顺利坐上前往西宁的高铁。
从郑州出发时一路经过一些居民区和工业区,很快就看到一些比较平缓的田园风光,进入洛阳一带,明显感觉地势开始变化,丘陵地形开始显现。这里有河谷与冲积平原、低山丘陵、低山、中山不同的地貌,海拔高差达2000米以上,多样复杂的地貌使洛阳易守难攻,大约也是当年政治经济中心从长安移到洛阳的原因。从洛阳往西安方向继续前行,一个多小时后经过西安,旁边的旅友热情地介绍着秦岭,说里面有好多徒步的线路,而且秦岭深处开凿出了一条条古道,沿途风景各不同,其实华山也是秦岭的一部分,想到之前来西安开会并没有机会爬华山,很是遗憾,想到那些夜爬华山的人,他们实在太厉害了。
华山北瞰黄渭,南接秦岭,海拔2154.9米,在西安以东120千米,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以奇险峻秀著称于世,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古人有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之奇就在于它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我们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后来知道还有一句“中国归来不看山”,原来是走过世界许多地方的人总结出来的。自己去的地方不多,但观察澳洲的山景中蓝山算很不错,但与丰富多样的中国的山相比还是比不过呀。李白写有“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浪漫地写出了华山之险。过了华山,右侧巨大的山体就是秦岭的主体山脉。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机会在华山和秦岭深度游。
从酷暑之地到达凉爽的大西北
下午5点多到达了西宁,从炎热的岭南到酷暑中的中原,又穿越到了气候凉爽的大西北,真是舒服呀!晚上睡觉居然还要盖被子,空气是如此清冽!我的朋友中有些在旅行时固执地选择住酒店,有些朋友则坚持喜欢住青旅。住酒店的朋友喜欢标准化的服务,住青旅的朋友喜欢烟火气,也喜欢和人交流。在选择住宿地点时,我希望找到一家温暖的可以交流旅行经验,也能提供各种信息的客栈,然后就被“拾人客栈”的名字吸引了。期待被拾,哈哈,下火车后打车很快找到客栈,一个中原小伙子小卢在张罗着这家客栈,小卢骄傲地发朋友圈,说客房已被预订到8月底了。但后来没过多久,随着疫情状况严峻,客栈预订被取消,本来指望暑假旺季能带来生机的客栈在我回到广州时已经在转让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西宁海拔2200多米,其实不存在高反的问题,但是小卢还是热情地拿着红景天树根让我们冲水喝。借着给红景天冲水的机会环视一楼公共空间,真的很温馨,有三五个客人在聊天吃东西,随便坐下来大家都能一起侃大山。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拾人客栈在小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周边还有几家背包客的客栈,周围是本地人生活的圈子,有一条窄窄的巷子走出去,沿途都能遇到吆喝着卖本地特色货的三轮车,比如西宁水豆腐,还有稀稀疏疏的本地豆腐批发店等等。拾人客栈对面就是当地人买蔬菜和水果的小店,我们就这样和本地人一起吃着新鲜的葵花子和新鲜核桃,和本地人唠着磕,居然有一种在当地生活的感觉。第二天一早打听着本地人吃早餐的小店,就一路逛过去,周边很热闹,我居然选择了一片回族人比较聚居的地方,被那种有特色的浓浓的地方文化包围着。
东关清真大寺与塔尔寺
吃完早餐,发现自己就在东关清真大寺附近,这可是与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寺、新疆喀什艾提尕清真寺齐名的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11940平方米,寺院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大殿为主体建筑,墙壁用青砖砌成,屋面装饰彩色硫璃瓦,殿脊装饰藏式馏金宝瓶,整体感觉古朴雅致。据说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最多达万人。
从清真寺出来,周边商业非常繁荣,看到街对面一家有趣的茶叶店,忍不住过去攀谈,茶叶堆成一座座锥形的小山。茶叶的品种很多,老板自己拼配的八宝茶很受欢迎,也可以自己带一些八宝茶的配料来,让老板帮忙配好。老板很热情也很健谈,虽然我没有买茶叶,但是老板仍然有问必答,并且一直非常热情友好。真的让我对西宁这座城市加分不少。
今天的另一个行程就是去塔尔寺,我选择了坐公交车去,因为公交车站就在路边,等公交车等了挺长时间,公交车在路上也走了一个多小时。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格鲁派六大寺庙是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和拉卜楞寺,其中塔尔寺在西宁市的湟中县,拉卜楞寺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其余四座均在西藏。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是用青藏高原的耗牛奶打制而成的,在2℃的时候就会融化,时间长了还会变质、变色。酥油花是彩塑,是由各种矿物颜料研成粉末,按一定比例揉和在白酥油中,制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彩色坯料。壁画采用石质矿物,色泽鲜艳经久不变,有丰富的佛经故事等。堆绣是用绣品堆积而成的巨幅作品,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
这次行程塔尔寺的艺术确定让人印象深刻。除了艺术三绝,塔尔寺的形式多样的建筑群也让人印象深刻,活佛府邸有汉式“四合院”的手法,但并非按汉式居坐北朝南,而是背山面壑自由布局,体现了藏族特色。塔尔寺的墙体建筑与西藏的有一定差异,西藏墙体多用石块或石板砌成,看起来有高大、厚实、稳固和笨重的视觉效果,而塔尔寺的院墙除墙基用石块或石条外,都是用青砖或土坯砌成,相比之下有较薄而轻盈的特点。可以说,塔尔寺集藏、汉以至印度、尼泊尔的建筑艺术融于一身。这让我想到西藏山南的桑耶寺,其建筑风格也是集藏、汉、印三种风格于一体,一层一风格。我没想到接下来很快我又会去到桑耶寺,而这原本并没有在计划之中。
塔尔寺的壁画是藏传佛教艺术品之一,让我想到阿里的古格王朝,那大殿里的壁画上的人们身着不同地方的服饰,以史诗性恢弘场景再现古格鼎盛时期的辉煌历程。还有一个地方的岩石壁画让人印象深刻,即斯里兰卡狮子岩上的壁画,当地向导向我们介绍那壁画上的人物服饰,我才意识到那时的文化交流远超我们想像。
逛完塔尔寺,仍意犹未尽,感觉如果有当地熟悉藏传佛教文化的朋友作向导一定更有收获。不觉已到了下午半晌,有点饥肠辘辘,决定就在塔尔寺附近觅食,发现有一条路指向一条热闹的街道,果然发现不少当地美食,回族人特有的热情把我们带进了一家回族餐馆。餐馆里非常热闹,不少来朝圣的本地人也在这里吃饭。
返回时坐了出租车很快回到市区。晚上的美食也必不可少,听小卢的建议找到了当地人最喜欢吃的烤羊肉店,这里的生意很火爆,味道相当正宗。大约是不虚此行了,就这样,又像当地人一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喜欢这不同的体验,喜欢这一切交流的过程,感觉自己鲜活地生活在本地,喜欢不期而遇,喜欢各种可能的未知,当然有时也会高估自己。
第二天,将踏上青海湖、茶卡盐湖和卓尔山的小环线,又会有怎样的遇见呢?似乎囧途才刚刚开始……

文 / 旅游管理学院  林清清

人在囧途之西宁篇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及美图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部门风采展(部门风貌展示)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人物秀(优秀女工采访)
紫荆大讲坛(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艺术小剧院(展示艺术真知)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光·影·璀璨(户外人物摄影)
(栏目不时更新,敬请期待)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摄影照片投稿需提交原图。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 杂志官方网站链接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紫荆树下》杂志栏目 https://gh.scnu.edu.cn/redbud/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2年第4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