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39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2023年第2期(总第39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吴坚
副主任: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黄 蕾、李施慧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3年第2期(总第39期)

目录

CONTENTS

 >>>

----------------   部门风采展
----------------   紫荆丽人秀
----------------   紫荆人物秀
----------------   经典永流传
----------------   紫荆大讲堂
----------------   麦田守望者
----------------   读书咖啡吧
----------------   文学手工坊
----------------   艺术小剧院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12
20
24
30
36
42
46
52
58
66
72

——生命科学学院寄语

文 / 张育

紫荆路是华师校园自西向东连接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主干道,道路两旁栽种着一排排的紫荆树,仿佛亭亭玉立的青春少女,摇曳生姿,孕育着万紫千红的美,随着不同的时节,时而宫粉,时而金紫,把校园妆点得温馨浪漫。
花开花落之间,云卷云舒之际,生命科学学院90载办学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在紫荆树的映衬下,在新时代的春风里,走出了一群追求理想,闪耀智慧的知性女教职工……
她们穿着朴素、简雅,沉静,常常身着实验白大褂,沉浸在实验室中,带学生,做课题,申请项目,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不老永不闲”的执著;她们生活纯粹、简单、自律,闲暇修篱种花种草,散步赏花赏月,观鸟赏鱼听虫鸣,听风听雨听心语,唱歌跳舞绘画摄影,心灵手巧制作标本;工作专注、安静、全心教书育人,潜心科学研究;课间做体操打太极不忘八段锦,傍晚球场呐喊声阵阵,周末校友茶座叙谈人生……她们以至简之生活态度展示最自然之时尚生活,生科女教职工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再美的语言也难以精确刻画,请您走近生科,去交流、去体会、去感悟、去探寻生物与人生的真谛与智慧……每当紫荆花开姹紫嫣红,美不胜收的时候,紫荆树下师生毕业留影青春洋溢,淡然一笑,人生至味尽在不言中……

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紫荆树下

部门风采展

生命科学学院风采

工会活动

工会活动中女职工参与情况

女性担当

女职工工作状态及风采

生命科学学院风采

生命科学学院风采

工间操活动

由女职工主导的工间操活动

三八活动

院内交流、参加学校“三八”妇女节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风采

生命科学学院风采

“六一”儿童节活动

植物体验和植物拓印活动,小小帐篷涂色彩亲子活动

校友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风采

为贺院庆,迎校庆,由学院副书记张育主持的周末校友茶座、口述院史人物访谈、老校友慰问、走访地方校友座谈会等校友活动有声有色,精彩纷呈,架起了学院与校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健全了校友组织,凝聚校友力量,促进学院、学校的建设发展,展现了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科精神。

紫荆丽人秀

生命科学学院女教职工风采

华师有佳人,美丽又自信。
“紫荆丽人秀”是华师各学院展示女教职工风采的舞台。每一位女教职工都在这里呈现自己美丽动人和自信的精神风貌。

紫荆丽人秀

生命科学学院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生命科学学院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生命科学学院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生命科学学院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生命科学学院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丽人秀

生命科学学院女教职工风采

生命科学学院:张新帅  老师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实。
“紫荆人物秀”旨在讲述优秀华师女教职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热烈,有温柔细腻的小确幸,更有志向高远的大追求。

紫 / 荆 / 人 / 物 / 秀

六月,毕业的季节。生态研究所门前,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三两成群,手捧鲜花,穿过埋头学习的静寂,走向毕业的喧腾。那些藏匿于这几年学习时光中暗淡或璀璨的一瞬,终于在此刻有了最好的归宿。
笑声、掌声渐渐飘远,张新帅的办公室归于平静。她戴着银色细边框眼镜,蝴蝶结耳坠安静地垂在脸旁,干练而温柔。毕业这件事,她经历过不止一次,从硕士到博士,她从“学生”的身份毕业,经过博士后阶段的磨练,又以“教师”的身份迎接新的毕业季。未来的道路将通向何方,她不知道,惟有带着一颗热烈的心,一直在路上。
重回校园
硕士毕业后,张新帅进入一家外企工作。丰厚的报酬、轻松的任务与融洽的同事关系,这是一份让人满意的工作。“但是可能就那个样子了”,张新帅说,或许过几年会换个地方,换个企业,但很难有提升的机会。工作三年后,她决定重回校园,这一次,她选择了美国。到美国读书不是一拍脑袋的莽撞,也不是埋藏内心深处多年的种子,她走到那儿了,于是想法萌生了。身边的同事来来去去,他们之中也有人选择去更远的地方深造,张新帅从中得到启发。工作这几年,她有了积蓄,也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他们在工作的最后一年准备托福,着手申请,顺利拿到offer。张新帅把这一转折的发生归结为他人的影响与家庭的支持等因素,但透过她坚定的眼神,谁也无法忽略她不安于现状、积极追求的内心。
重回校园,张新帅的生活轨迹开始发生变化。如果说本科时期更注重通识教育,那么研究生教育则是“个性化定制”,跟哪一位导师,学哪一个方向,不同的选择指引他们走向不同的终点。与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同,美国不承认中国的硕士学历,因此在美国博士深造周期通常长达五至六年,而张新帅提前毕业,只用了四年时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并且Graduation with “Distinction”。博士毕业后,在恩师的推荐下,顺理成章地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但这次从纯化学转向了生物化学,这一晃又是六年半。
理工科学生常把导师称为“老板”,张新帅也不例外,称自己的博士后合作导师是“做酶的老板”。在当今追求效率与成果的时代,她很感激遇到自己的博士后“老板”,给没有生化基础的自己一个在他实验室从头学习、转变研究方向的机会。从与瓶瓶罐罐打交道的化学实验到离不开酶的生化实验,张新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来适应。适应后走上正轨,手上的课题与项目变得顺手,她渐渐在微生物新酶功能鉴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创新成果。“不是读了博士就能搞科研,有了一定的成果,然后你才有起点自己搞科研”,张新帅说自己的机遇很好,博士后也“比较顺利”,她“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科研之路。
做科研需要有想法,也需要“抓手”,如果没有从博后“老板”那儿学到“基因组酶学”策略(其核心是生物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SN、GNN),或许她的视野会有局限,这条路也会艰难许多。现在回顾起自己的科研之路,张新帅总是很庆幸自己在博士后老板实验室学习的那段经历。同时,张新帅叹服于“老板”的学识,更敬佩他对科研发自内心的热爱。在早已可以安度晚年的阶段,他仍然以最饱满的状态投身热爱的事业。中国人的用功皆有目共睹,但张新帅在看到“老板”的热情后才知道,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努力。
来到华师
从博士后到高校教师,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2019年3月,张新帅作为“青年拔尖人才”加入华师,对她而言,最大的挑战还是身份的转变,她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老板”,不仅需要着手课题和项目的申请,独立主导和推进科研项目,还要购置仪器设备、组建团队、培养学生。度过首个聘期考核,张新帅感觉自己在华师的科研工作终于步入正轨。
作为老师,“得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还希望她们能发些好文章,出些成果”。团队起初仅有零星几位硕士新生,她便近乎手把手地带她们熟悉研究项目和实验过程,提前准备详尽的操作指引,事无巨细安排妥当。在给每个学生课题之前,张新帅会做非常详尽、充分的前期生物信息分析,从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挖掘有待探索的科学问题和缺口,确保有较高的可行性后再交由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她坚信,只有前期分析到位了,后续实验才会比较顺利、高效。她要求每位学生每周提交一份“lab note”,记录本周的工作进展和实验结果,既追踪学生的实验情况,也作为进一步指导学生的依据。张新帅用女性特有的严谨细致的工作风格影响着团队,给同学们以扎实的历练和成长,也感染着与之交往的师生朋友。看到学院教授们夜以继日的勤勉治学,她感觉自己的努力或许也不足为道。
谈到在华师的“高光时刻”,她说,是实验结果如自己预期work的时候;是学生凭借高质量期刊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或申请到理想的深造机会的时候;是研究项目顺利开展,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得到验证的时候。2020年获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也让她开心了一段时间,因为能够得到实验经费支持,又可以拓展自己的研究版图了。这些关于成就感的质朴表达,源自张新帅对科研的真正热爱,也与她举重若轻的处事方式巧妙相契。她在具体的探索中乐此不疲,笑对教学和科研上的压力,只将这些当作“工作必然的副产品”淡然处之,豁达非常。
简单生活
如果说科研之路一路披荆斩棘,那么张新帅在华师的生活就是一键开启“简单”模式——在“工作”和“带娃”两种状态中切换。作为女性、作为母亲,她需要更多地承担料理家庭生活起居、孩子教育等多重角色。上班伏案工作,下班后陪孩子玩耍、辅导孩子功课。每天晚上孩子睡了才开始忙自己的杂事,洗洗涮涮。张新帅家里没有电视机,她也没为自己安排其余的娱乐活动,得空了就看些育儿书籍和视频,周末她和先生各领取一天“带娃任务”,当天休息的那位可以再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专注手头的科研任务。“带娃”几乎就是她业余生活的全部。
彼时,张新帅和先生一同到海外留学,他们从同一家公司离职,申请到同一所高校深造,以相近的步调朝着更广阔的世界生长,探索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性。他们相互鼓励,彼此成就。结婚多年,二人都沉浸在孜孜向学的状态中,或受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影响,或是心态发生转变,崭新的小生命在张新帅的博士后阶段悄然降临。“当时剖腹产,临产前一天我还在实验室写paper,确保去医院之前将初稿提交给老板,这样就不会影响我发表论文的进度,生完宝宝在医院呆了三天,家里休息了十天,就回实验室继续工作了,实验室楼里设有母婴室可供处理哺乳问题,老人也有来美国帮忙照顾孩子一段时间。”她的语调轻快,像是在讲一个从别处听来的故事,仿佛十月怀胎对她来说不足挂齿,过程中可能存有的辛酸苦楚也被她轻巧地消解了。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她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坚强和勤奋交出了令人赞叹的答卷。
光阴似箭,孩子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从10个月大送到幼教机构托管,到一岁多跟随父亲先行回国,待母亲两年后结束学业归来,张新帅与孩子的关系似乎变得有些生疏,这让她再次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孩子的变化以天为计,她也更加珍惜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光。“做科研其实是全年无休的,春节也在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节假日与否对我而言,主要区别就在于娃上不上学。”平衡工作和“带娃”绝非易事,她的简单生活承载着她对事业的进取心、对家庭的责任心,回应着生命赋予她的幸福与难题。
连续多日的雷雨天后,窗外阳光猛烈,蝉鸣清脆,广州的毕业季总是显得更加热烈些。今年,张新帅带的第二届硕士研究生就要毕业了,她大概也会被他们簇拥着,在天朗气清的日子用纪念照画下句点。在这样热烈的季节,她一如既往地清醒而冷静着,她知道毕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知道在这条不曾刻意预设的路上,她就该坚定地这么走下去。

文 / 本刊记者   侯雨心  邱梓澄

张新帅:一直在路上

经 / 典 / 永 / 流 / 传

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与大师同行,相遇真善美。“经典永流传”,旨在提供一个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间,领略名家风范,感受高贵灵魂,一起走进美好隽永的精神世界。

文 / 汪曾祺

夏天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玉,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长,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唱,
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选自汪曾祺著《人间草木:汪曾祺散文精选》译林出版社2020年)

文 / 韩松落

故事照亮生命

多年前,我在一所中学念书,学校建在荒山下,学校背后的荒山绵延无尽,站在山头,常常生出宇宙洪荒般的感慨来。
无师自通地,我们学会用一种方法来抵抗那种荒凉感——给荒山加上很多想象、很多传说,发生在古代的战争、深山里的外星人基地、未知城市,在同学们的传说中渐渐完善起来。在传说里,早先毕业的同学,曾经看到过飞行物,在深夜时分,看到山背后有奇异的光芒,至于山洞里的宝藏、凶案,更是经常出现的传说种类。传说越丰富,荒山给我们的压迫感越弱,在我们离开那里时,那座山的每个山头、每个山洞,都有了名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荒山变成了老熟人,不再像从前那样庞大而凶悍。而这些由我们创造的故事,还将流传下去,汇入新生的故事里,帮助他们抵御黑夜、抵抗荒凉。
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描绘的,也是这样一种体验——以人的目光去凝视那些无人性的事物,使之柔和起来、丰富起来。在故事里,少年和家人乘船出海,遇到事故,在经历了极其悲惨的遭遇后,少年幸存、上岸,但他讲给调查者的,却是另一个故事,他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驯服了猛虎,最终存活下来。调查者不相信他所说的,他于是讲述了自己真正的经历,并要调查者做出选择,要那个有动物的故事,还是没动物的故事?调查者选择了那个有动物的故事,那个把悲伤、恐惧隐藏起来的故事。
在我们的语境里,“故事”正在变成庸俗的词,“故事”意味着低俗的消遣,意味着说教,“故事”是一种工具,商人用来牟利,企业用来包裹企业精神,“故事”的伟大之处,“故事”的初始意义,渐渐被掩埋了——那是一种独属于人类的能力,我们用自己的体验,给所有可知不可知的事物加上想象、打上柔光,那些事物因此变成了镜子,处处映照出人性之光,它本身的坚硬、无情,因此被忽略。“故事”说明了人的存在感以及一代代人积累下的记忆、情感的存在感。
有段时间,我特别不耐烦那些与动物、山川、天空、星座有关的传说,认为那不过是自作多情,掩盖了自然冷酷无情的本质。但如果没有这些传说,星球一开始就是以充满坑洞、在漆黑的宇宙里缓缓漂浮的岩石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将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我们得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四周,投向宇宙,给它们加上故事,加上传说,一旦有了故事,它们似乎就属于我们,似乎曾经被我们抵达,生存的荒谬感就被压制下去了。所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有个老人说,“这个故事可以让你相信上帝”,评论家则认为它是一个“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
在无边的重洋里,孤舟上的少年,将可怖的现实变成了一个可以被人接受的故事,支撑着自己的半条命,而我们行走荒莽世界,给每座山、每条河流命名、编出传说、修路铺桥,为的是将漠然的星球变成一个可以被我们接受的故事。
这是种荒谬的努力,却是此时此刻我们唯一能做的努力:用故事照出尺寸之光,在这个脆弱的气泡里生存,并且柔润地生存。
(选自韩松落著《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说情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紫 / 荆 / 大 / 讲 / 堂

“紫荆大讲坛”旨在呈现当代高校教职工对于女性话题的思考,为建设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编者按:为喜迎90周年校庆,校工会委员会、校女职工委员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弘扬优良家风,涵养初心使命”主题活动,其中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的亲子阅读活动引起老师们热烈反响。每一位家长都有与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在阅读中感受真善美,在阅读中一起成长。这期《紫荆大讲堂》邀请了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李雪萍老师、生物光子学研究院的赵燕平老师、文学院的张建炜老师,一起聊聊亲子阅读的故事。

本期话题:

徐珊:感谢三位老师百忙之中参与我们大讲堂的聊天。我知道三位老师都是爱读书的人,赵老师爱读书爱摄影,也爱写作,对于陪伴孩子成长也有丰富的经验;李老师这一年多都在我们杂志撰写读书推荐文章,对选择书籍有着独特眼光,对如何阅读也有着独特思考;张老师是我微信读书里读书时间最多的人,阅书无数,和女儿也会一起探讨读书收获,想必有着许多可以分享的经验和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阅读和成长这个话题。首先,我特别想知道大家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什么呢,可否简单介绍下,以及这本书值得推荐吗?
赵燕平:
最近在进行学生考试焦虑和音乐干预疗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工作,由于研究和个人兴趣的需要,最近一直在读《迈向健康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本很特别的关于健康和教育的论文集,由2006年瑞士歌德馆医学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举办的围绕教师和医生而开的会议论文集结而成。这本书里有非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如在疾病、教育和医学的关系中,“疾病的预防根本上就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医学的问题。”“童年期和少年期的发展模式和过程,对于老年期的慢性疾病和退化衰退现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面对当前大中小学生心身问题发生率如此之高的当下,或许对于我们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家长的都有必要重新去思考何为健康、教育的图景等问题,而在这本书里,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如何激励孩子的主动性、获得自我发现的快乐和内在积极性的特别的参考方法。
李雪萍:
最近在读京东前副总裁蔡磊的《相信》。这本书的字句间,都是一个人的韧劲。正如这本书的简介一样,人生半程,一边是幸福的开始:事业有成,成立家庭,初为人父;一边是绝望的袭来:确诊绝症,无药可治,无医可救。怎么活?蔡磊给了一个答案:勇敢就是了。你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是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作者身体受困于渐冻症,但是心灵却没有陷入虚弱和负面情绪中,而是尽可能用所剩下的时间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情。这份坚定和勇气非常难得,也很鼓舞人心。
张建炜:
因为这个学期刚好讲到小说,所以最近看了好几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张天翼的小说集《如雪如山》,印象比较独特。张天翼是一位当代女性作者。女性小说有很多,我也在想这本《如雪如山》让我印象独特的地方。怎么说呢?《如雪如山》里的作品用了很多心思和技巧,它们的短处也很显见。但比起多丽丝•莱辛,作为一个本土的作者,张天翼所写,更接近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些故事本身也特别生活化,很接地气,不会让人有故作高深的感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女子,为此作者甚至特地都让她们叫做LILI(音)——丽丽、莉莉等。这些LILI遭遇的,都是生活中一些庸常的、琐屑的事情;她们的感受,也很平常很平凡——但是,绝不平淡。这些感受我们平时都有,它们细微但固执地存在着,我们很多时候无法准确地表达,或者说心知它们属于“不值得”表达的一类,但是在《如雪如山》中,这些感受被呈现出来——尴尬、虚荣、伪装、逃避等等,带着很独特,又让人很熟悉的女性体验色彩。所以,于静默处潜流暗涌,大概就是这个作品最动人的地方。

徐珊:三位老师不愧都是读书达人啊,你们在看的,我都没看过。不过,我最近都在喜马拉雅听书,和赵老师的研究内容有些相关,听的都是心理学方面的,哈,沉浸式听书听入迷了,又想改专业了。先不说这个,我们继续聊读书。说起来,三位老师都是母亲,想必都有陪孩子读书的一些经历。不知大家还记得和孩子小时候一起读过的那些童书吗?您觉得母子最有共鸣的书是哪本?
李雪萍:
亲子共读的书很多,特别是低幼时期的读物,各种绘本和巧虎之类的期刊。但是我们那时候看得最多的是童话和神话。我闺女一直到上小学二年级还很喜欢《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年级之后她都是独立阅读,《神奇的校车》《哈利波特》《查理九世》等,还有学校推荐的各种课外读物。她上初中之后开始给我推荐书了。《追风筝的人》《摆渡人》《生命清单》《萤火虫小巷》《云边有个小卖部》等都是她推荐给我的。我从她不同时期推荐的书里能感受到她当时的心情和思考的问题。比如《生命清单》让我感受到她对死亡和人生规划的思考。有段时间她看余光中《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我当时就很惊讶她会对我年轻时候的偶像感兴趣,并为她能喜欢上这样的作品感到高兴。
赵燕平:
故事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想象力的发展和彼此建构,而独特的故事情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各种有趣之处。很幸运曾经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讲过很多故事。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曾经给他睡前讲《西游记》,他很喜欢孙猴子,每每自己读到快睡着的时候,小朋友在床上跳呀跳呀,不停地用小手拍着我问着:“后来呢、后来呢?”,最后他自己也终于跳累了,睡着了……现在回想起来,讲了什么并不重要,但是当时的那种情境恍惚如梦,留在在记忆中。
小朋友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了他独立的社交生活,做家长的都会为他在他的小小世界中受到过什么样的困扰或者困难而焦虑或者困惑。在这里有一本书想特别推荐给家长,这本书名字叫做《故事知道怎么办》,是被誉为“故事医生”的澳大利亚作家苏珊•佩罗(Susan Perrow)所著,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很有意义的小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通过故事来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当聪明的家长觉察到孩子成长中的种种困扰和情绪问题的时候,除了焦虑之外,其实是可以在睡前选择一个合适的故事作为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在白天,小朋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发生了或喜或悲的情绪、甚至也会体验着当今这个社会的紧张与压力。在夜晚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在孩子睡觉的时候放小小声的柔和音乐、点上一盏蜂蜡灯、准备一些薰衣草精油、帮着孩子舒缓一下后背和足部的穴位按摩,在这样一个仪式感的舒适的氛围下,小朋友能够和妈妈爸爸在一起,他的身体和情绪无疑得到了放松,而这个时候听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发生正向的转变。
去讲一个故事给孩子听,在孩子倾听的过程中故事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他们会得到的是在家里的稳定的包容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的爱、鼓励和正向的讯息,而不是来自于家长各种说教或者强势的说服企图。他在接下来的沉沉的酣睡中自我意识会默默地整合,找到他的解决方案与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在新的一天,小朋友便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元气满满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张建炜:
我们家的也是女孩子。小时候陪她看过一些拼音读本,还有一些主要是小朋友的杂志,启智类的吧。这个轨迹跟李老师的很像。印象中大概在她要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读过一本拼音读本,是讲一个小女孩要上小学一年级了,要做哪些准备的故事书,目的是帮助她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拼音。这本书她自己看完了,这可能是她独立看的第一本书。
后来也是一样,会去看《魔戒三部曲》《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等这些奇幻类、悬疑类的作品,或者《追风筝的人》《无声告白》等这些情感类的小说。她也会去网上看一些小说,比如晋江大P的作品。
不知道李老师有没有这个感觉,就是现在的女孩子读书的领域开阔多了,言情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她们的选择,所以,她们真的更独立更自在更自我。
李雪萍:
是的,张老师说的我也有同感。我们那时候看的琼瑶应该被我们下一代淘汰了。现在的女孩子不仅仅关心个人小天地,更关心生活的这个时代,无论是见识还是思想,都比我们更深刻更辽阔。

02

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本期话题

01

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本期话题

徐珊: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女孩子更会读书,视野更宽广,既有性别意识,也有时代意识,有担当,有勇气。三位老师的孩子现在有高中生,有大学生,还有研究生,不知你们现在还会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感悟吗?您了解孩子现在读得最多的是什么吗?你们有没有因为一本书争论过呢。
张建炜:
我和孩子主要在聊天的时候会谈起各自读过的书。说起这个,我觉得,可能有时跟孩子聊天要“弱”一点,这样她会更愿意说。比如,她推荐我看网络小说的时候,我就特别虚心,会请教她一些“专有名词”,一些文章类别的含义,一些作者的风格倾向。这些时候,往往她是主场,她的交流意愿似乎也更强烈些。
前段时候,因为课业的原因她读了不少俄国文学作品,比如《死魂灵》《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时大家会在微信上交换一些看法,也促使我去重读了一些作品,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赵燕平:
我的孩子高中刚毕业,他很喜欢读书,但已经是到了是他选择他要读的书而不是去看我推荐给他的书的时候了。每每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重要的选择的时候,似乎他更愿意选择在网上或者读书去自我探寻答案。我经常把自己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的书带回家,放到显眼的位置好让他看到。但他似乎对我开会带回来的例如《大脑核磁共振图谱》更感兴趣。
李雪萍:
我家姑娘20了,我很开心的是我和她依然保持很顺畅的沟通,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毫无保留的爱意。每年彼此的生日我们都会送一本书作为生日礼物。去年她送了一本韩国作家申京淑的《请照顾好我的妈妈》,我们做了书里附赠的问答手册,发现彼此的答案还是很接近的。最近她开始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正在看《行为心理学》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目前我们的阅读习惯,争论的不多。当然存在阅读兴趣的分歧,对于我推荐的有些书她不爱看,比如我特别想让她看看的《只有医生知道》。
徐珊:虽然我自己也觉得读纸质书更有感觉,但是因为手机阅读实在方便,我很多时候都是在微信读书上挑选读物。现在的年轻人也是更多在手机上完成阅读,不知你们是怎么看待阅读方式的改变的。你们会给孩子们买纸质书,希望他们也稍微保留一些传统阅读方式吗?
张建炜:
这几年读书的话,主要是挑选具体的书,倒是不怎么挑阅读方式了,好像已经习惯了电子阅读。平时怎么方便怎么读,我觉得电子阅读是一个蛮好的方式。平时上课也会推荐学生在同一个APP上一起读书。所以,我不会专门从保留阅读方式的角度去给孩子买纸质书,但会从喜欢的角度去买——比如喜欢书的装帧,哈哈哈……书的颜值党。
我孩子喜欢送我书。她有时会注意我在看一些什么书,或者有什么生活状态,然后就会买相关联的书送我。比如我开始养猫的时候,她送了我一本关于猫的诗集图册,哈哈哈。
赵燕平:
身体是唯一的巨大的知觉感官,而向外探寻的视觉是很重要的感知觉通道。我记得有一个很早的研究报道,当被试面对同一内容的纸版和屏幕电子版的书籍内容的时候,大脑的激活状态和身体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研究的结果发现纸版的阅读过程是具有让人冷静的作用,而对着屏幕读电子版则是让人更加兴奋的作用。研究者对于前者用了“Cool down”,而后者则用了“Warm up”的英文表达。从这个研究和生活的实践而言,睡前远离短视频、远离手机、找一本真正的书去阅读是快速入睡助眠的好方法。
听觉是向内的通道,电子设备播放音频确是一个好功能,因为可以边听边做事情。目前看来,去微信读书等APP里听书逐渐成为了我自己的另一个读书的好选择。
我们所处的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非常的快速便捷,知识似乎都可以在数码网络上下载使用,就像在《流浪星球》里的情况一样,最终我们是支持数据化的生命方式在网络中生活、体验,还是在某一个好天气的周末下午,自己的肉身可以带着一本自己想翻一翻的纸版书去户外草地上度过一个闲暇时光。
李雪萍:
我是依然会买纸质书,虽然也用微信读书和帆书听书。我女儿也喜欢纸质版书,有时候也用kindle看电子书。电子阅读的好处是方便,随时随地可看。可纸书更能让我静下心来,有些需要反复看的书,我还是首选纸质版。

徐珊:看来我们四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师啊,有着一颗古典心,对纸质书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赵老师的分享都带着专业角度,告诉我们亲子阅读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读书过程,而是一起完成心灵成长的历程。那么,我也想了解一下,不知有没有一本书让您和孩子更加理解了彼此,或者说有没有一本书让你们共同理解了生活然后理解了彼此。
赵燕平:
他最近推荐我看鲁迅的《故事新编》,尤其书中的《铸剑》一文,这篇小说看完我只能说打开了我对于鲁迅写作冷峻犀利以及魔幻风格的新视野。少年长大了,似乎有着仗剑天涯的梦想,我只能庆幸小时候我们曾经一起度过许多宝贵而和谐的母子读书时光。
李雪萍:
这样的书还不少呢。印象比较深的是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应该是她上高一的时候推荐给我看的。这本书让我们都明白不管你爱或者不爱,时间都会带走一切,有些告别真的是不告而别。除了珍惜,也还要学会放下。
张建炜:
其实我跟孩子的阅读口味还是挺不同的。我们有意无意间共读的书倒是不少,可能有很多的共同话语和理解也在有意无意间达成了。
现在的话,有时候我还是会通过孩子推荐去看一些“潮流”一点的书,了解一下年轻人的课外阅读倾向或喜好什么的。
前段时间因为一起去看了音乐剧《赵氏孤儿》,全家把《赵氏孤儿》的原本和相关的一些改编本都翻找来看,又在网上看了其他形式的《赵氏孤儿》,比如戏曲、电影、话剧什么的,也是一种蛮好的体验。
徐珊:最后,我想请大家推荐一本适合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书。谢谢。
李雪萍:
《天蓝色的彼岸》是之前我曾经推荐过的,这是一本以特别的视角讲述生命教育的温柔童话,适合9岁以上的所有人阅读。作者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对生命意义的反向思考,告诉每一位读者:死亡是一种回归,它并不可怕。我觉得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不能逃避的一个话题和现实。让孩子越早明白死亡的本质,才能更热爱生活,爱自己和他人。
赵燕平:
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的系列中国旅行作品,在《空谷幽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等书中这位行者用自己的行走中国的旅程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中国文化和有趣的人物。这位作家的文字简单明白,诙谐而又意味深长,非常适合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果能按着书里的介绍带着孩子一起去旅行,那就更加好了。
张建炜:
不知道要推荐哪个年龄段的书。推荐两种类型的书吧,一种是童话幻想故事书,一种是科学幻想故事书。具体的书的话,前者推荐王一梅的《鼹鼠的月亮河》,我觉得这本书有趣又动人,可以算一本中国的《柳林风声》;后者推荐刘慈欣的《三体》和他的其他科幻作品。我觉得,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科学技术的想象,而是这些技术所带来的社会伦理变化,后者在以特技制作为根本的大片里是无法细细品味的,甚至都不是它们的制作点,但是通过看小说,你可以看到作者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描述,蛮有启发性的。
徐珊:非常感谢三位老师。我知道大家都非常忙碌,但是我相信大家在一起聊聊读书,聊聊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记忆,还是会觉得这是一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情。就让我们继续读书吧,继续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再次感谢赵老师,感谢李老师,感谢张老师,谢谢。

03

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本期话题

04

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本期话题

传道授业解惑,执着追求守望。
“麦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个讲述自己教学故事,分享教学经验,畅谈教学感悟的平台,让教学相长的教育精神永流传。

麦 / 田 / 守 / 望 / 者

耕耘手记

耕耘英语课,我手写我心。本栏目邀请朱德芬老师开启“耕耘手记”专栏,为我们记录课堂内外,思考教育话题,速写现代大学生群像。通过朴素真实的文字,提供一扇明亮的窗户,看见每一位平凡却独一无二的同学,看到熠熠生辉的校园青春生活。

专栏简介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与人的第一次见面,印象通常是最深刻的。望着讲台下面的学生,有时候突然会想起,初次见面的情形。
合作办学的学生正式上课之前,要进行分班。分班的依据是开学第一天举行的入学考试,考试包括了雅思考试需要的四个科目:听说读写。说的部分由任课老师担任考官,对学生进行一一面试,每人3-5分钟。
二零一八年的秋季,合作办学项目招生空前火爆,学生数量由二零一七年的150个左右剧增到300人,班数由6个班增加到12个班。面试那天特别的忙碌,整整一个早上,我都在不停问不同的学生同一些问题: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爱好?介绍一下你住的城市。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成员。介绍一下你以前的学校。
学生是各式各样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英语讲得稍为流利,有的连考官问的问题都无法听懂。看得出来,他们都一样的紧张。尽管有的学生想表现得不是很在乎,甚至试图自嘲幽默一下,但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慌。他们充满朝气,同时又腼腆拘束;他们都在努力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正是这一份努力感动了我。我尽量保持进度,但总是耐心地听完每一个考生的回答。
问关于家庭的问题特别能了解学生的状态。有的面带笑容,大大方方地说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有的用一两个单词带过,完全不想多说。有些学生的反应甚至让人有点心疼。一个说, Single parent, change topic(单亲,换个话题吧)。还有一个,他说:“I live with my mother, I love my mother, 就这样” (我跟妈妈一起住,我爱我妈妈)。 他们还无法说出更复杂的句子,语法也不那么正确,但他们的表情已经给了我超多的信息。我惊讶于这个学生没能讲多少英语,却已经知道single parent这个非高频单词。我只能设想是生活教会了他。另外一个,向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小声但坚定地强调爱自己的妈妈,他也许没想着这是别人会问的问题吧。他们表现得有些敏感,这样的敏感一定是从所处的环境中学会的。正是这些触动了我心底的柔软。
关于个人爱好,每一届的学生都在发生变化。前几年问这个问题,答案还比较统一。说不出来喜欢什么,很迷惘。或者喜欢玩电脑游戏,听音乐,shopping。很多都直接说喜欢eating 和sleeping。这一次听到的答案多元化了一些,起码有喜欢看书、画画、旅行、做菜,甚至陪弟弟妹妹玩的。
有个学生说他最喜欢的是看科幻小说。啊, 我有点惊喜。我说我也看了很多科幻小说哎。我就问他,看得是国内的还是外国的。他说国内只看过《三体》。我又问,同龄人当中看科幻小说的多不多?他说现在不多。但是,他充满信心地补充,以后看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我还想问他原因,但面试已经超时颇多了。后来,没想到这个学生被分到了我教的班上,我也有机会问了没有问到的问题,还成了经常向他借书看的人之一,就是从他那里我读到了格雷格·贝尔( Greg Bear)的作品,印象深刻。
这一群学生,是很多师长眼中的差生,高考落榜生,成绩不好,甚至思品落后。熟悉他们之后会知道,他们当中大部分,跟其他“正式”的大学生一样,有着这个年龄段特定的青春朝气,单纯和无助,当然也有一样的固执和叛逆。特别是很多孩子乃初次离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对新的老师和同学,或是带点防备,或是充满新的期望,希望自己能有一个second chance,把自己以前没有珍惜而错失的东西找回来,重新开始。
我还清楚地记得2016级的学生。他们那时下午有两节自主学习课,老师会选定一些话题,跟他们做单独口语练习。学期初的时候,好几个学生都是这样,包括男孩,聊着聊着,眼泪会突然掉了下来,说想念自己的家,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却还是做不好……
我总会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后来的他们有的真的用功了,重新开启了人生。也有的还是变回原来的懒散。但是他们开始确实都是怀着美好的愿望,都想做一个崭新的自己。所以,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

文 / 国际商学院   朱德芬

读 / 书 / 咖 / 啡 / 吧

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咖啡吧”旨在提供一处静谧读书的空间,展现教职工们读书学习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让读书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辉。

在百度或者知乎输入“亲子共读”关键词后,出现的共读书单要么是绘本,要么就是诸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类与其说是亲子书,不如说是教父母如何实践做个好家长的书。今天推荐的5本书非常适合70、80后家长和00后孩子们共读,相信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感悟,并且在放下书本后,会找到更多的话题和孩子交流讨论,这才是共读的意义所在。
《那些微小但重要的事》
作者: [英]詹姆斯·诺伯里
豆瓣评分:8.1,适合年龄:3+
詹姆斯·诺伯里一生热爱动物与艺术,他毕业于斯旺西大学动物学系,自学绘画。诺伯里过去曾在一个国际救援队做志愿者,负责接听人们的心理咨询电话,这段经历让他对那些心灵受困的人们充满理解与同情。为了帮助更多深陷心灵困境的人,诺伯里选择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自己的画作来传播爱与治愈,并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积累了11万粉丝,《那些微小但重要的事》也由此诞生。
这是一本充满惊喜、温暖与东方哲思的治愈绘本。绘本讲述了熊猫和小龙这一对好伙伴的四季旅行。在旅途中,它们虽然时常迷路,但每次又能在迷途中发现更多美丽而重要的小事。读者可以在这一场探索自我、探索他人、探索世界的小小四季旅行中,发现那些曾被遗忘的平静时光,以及对待生活的另一种思考方式。
《给男孩的身体书》
作者: [美]凯莉·邓纳姆
译者: 张佳昱 / 廖宗卿
豆瓣评分:8.5,适合年龄:6+
每个成长中的男孩,都在不断地经历来自身体发育、学业压力、外界变化等挑战,甚至时常在杂乱的信息中迷失自我。这是一本“名不符实”的给6-18岁男孩的成长小百科,书的内容不仅讲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还讲了健身运动、卫生、交友、责任、如何面对环境变化、在网络世界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舒缓压力等,是一本很全面的青春期男孩指南书。
作者凯莉·邓纳姆是美国注册护士、喜剧演员、畅销书作者。由于职业经历和专业素养,她在本书中用亲切、轻松的零距离对话方式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帮助青春期男孩了解成长中的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同时帮助成年人理解青春期男孩,破解亲子间的沟通密码,让孩子在理解、尊重与关爱中长大,从容、自信地拥抱属于他们的未来。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 [英]吉米·哈利
豆瓣评分:9.2,适合年龄:8+
作者吉米·哈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苏格兰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他以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万物有灵且美》系列丛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后被BBC拍成电影和系列热门电视剧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充满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发掘美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热爱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生命、爱与欢笑。
《妈!这是我的人生》
作者:王食欲 / 永爱
豆瓣评分:8.8,适合年龄:12+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个很难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 但肯定不是“狂热”地激励孩子,本书以母女二人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以双视角的创作方式,探讨教育的本质。
永爱——一位曾积极致力于鸡娃的妈妈,王食欲——一位被激励了十几年的女儿,组合搭档经历了“坎坷又有趣”的教育之旅。在本书中母女二人将以一种严肃、审慎的态度来回顾既往的成长历程: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与孩子一同找到人生的支点,发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本书将为新手父母、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关注者,提供真实、诚恳和多维的生涯教育借鉴。
《态度》
作者: 吴军
豆瓣评分:8.2,适合年龄:15+
这是一本适合高中生和大学生读的书。因为这本书是作者吴军给正在上大学和上高中的女儿们的家书。针对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的有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理解并赚取财富等具体问题,以及如何洞察世界、人生等哲学问题,作者给出了诚恳的建议。这些建议或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十多年来参与大学管理和在世界一流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或源自其尊崇的智者的成功经验。
父辈作为过来人,总是想尽可能地传递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供后代参考,尽全力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那么这些经验和人生经历到底有没有必要传承?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吸收最有效果?这本书就是给家长和孩子们的一份诚恳、平等、轻松又蕴含哲理的答卷。

互相陪伴,亲子共读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李雪萍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凤凰木:怀瑾握瑜 风禾尽起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凤凰木,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被誉为最美丽的开花乔木,其形其色其名都妥妥地透着贵族气质。
 时值六月,毕业已临,骊歌又起,“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一曲《凤凰花开的路口》将那染红的山坡、那道别的路口拉入眼帘,从此,一树繁花便成为奔赴山海的见证,既有成长的喜悦,又有面对未知的好奇,还有别离的伤感;同时,它又成为一种草木刻度,标识着一期一会的花样年华,注解着转瞬即逝的时光匆匆……绚烂之中缀满了青春的张扬、肆意、青涩和愁绪。
凤凰木的“青春属性”首先来自于她“向阳而生”的特点。凤凰木极其喜阳,在光照充足的地方生长,则植株高大,枝繁叶茂,花势喜人,花量巨大;在光照不足的地方生长,则长速缓慢,枝叶稀疏,不容易开花或者花量小。作为从非洲马达加斯加飘洋过海而来的热带树种,凤凰木现已经在我国光照充沛的台湾、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广泛种植,不管是做庭荫树、孤景树还是行道树,都因其浓郁的热带风情,而成为景观树种中的优选。
凤凰木的第二层青春面相则来自于它热情如火的花色、美艳欲燃的花形和喷薄而发的花势。六月骄阳之下,盛放的凤凰花鲜红如火,一团团地犹如火凤凰落在树枝上。红,是最纯正的中国色,天子朱批、贵胄朱门、宫闱红墙,所有庄重仪式和吉庆场合都少不了由它来烘托。然而,当鲜红的花朵大片大片地铺在鲜绿色的羽状复叶之上,鲜明的色彩反差顿然给人不真实感。“红配绿”禁不住让人遥想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丽日暖阳下,只此青绿的江山盛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融融春色里,寻常巷落的柳绿花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春色渐逝,美人迟暮,邻水照花的伤感……凤凰木繁花盛开的红绿之美,不仅仅彰显了东方审美里面的沉静淡雅、生机盎然;同时把崇尚时髦和个性的当下审美也完美呈现,红绿交织融汇直接把无所畏惧的艺术特质、摆脱一切界限和束缚的精神主张,昭告出活出自我、不被定义的青春力量。
凤凰木的青春气质还来自于其花凋谢以后不变色不变形的形态,以及风过树梢却悄然无声的淡定。凤凰花凋落时,并不是花瓣飘飞“花谢花飞花满天”那种离乱悲切,而是依然完整地一朵一朵毅然绝然地掉落,那怒目圆睁、桀骜不驯的样子,既有壮士断腕的悲壮,更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静美,轰轰烈烈来袅袅娉娉去,即便短暂也要美丽到底!每当雨骤风疾,狂风暴雨寻绊滋事似地侵扰,凤凰木上一排排对称排列的圆形小叶片左右晃动,像筛子般过滤风的飞扬跋扈,吞噬雨的摧枯拉朽,确保植株淡定而文雅地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像极了踌躇满志的青春!
美艳大气的红花,搭配形如鸟类尾羽碧绿叶片,不禁让人联想到背负着人间怨恨每五百年浴火重生的神鸟凤凰,《诗经·大雅》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凤凰木上凤凰花,其形其色其花既有不顾一切勇敢奔赴的青春之气,又有凤凰涅磐的孤高绚丽之善,更有怀瑾握瑜风禾尽起之美!

艺 / 术 / 小 / 剧 / 院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至善至美。
“艺术小剧院”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艺术真知的舞台,展现的是教职工们在艺术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艺术之美在此大放异彩。

华师文学院菁菁剧社今晚演出了话剧《伊尼岛的瘸子》。此剧改编自1970年出生的英国戏剧作家Martin McDonagh的《伊尼什曼岛的瘸子》。同学们能选择这样一部线索和内涵有些复杂迷离、耐人寻味的现代剧作为2023届的毕业大戏,体现了华师中文专业学生的基本水平,令人赞赏。
这部剧有多条线索,故事有虚有实,枝蔓较多。年轻的主人公瘸子比利的“逃离”“回归”“寻回瘸子的尊严”、感受世态人情、渴望微薄的爱情、最后因肺病而亡的情感困惑和个人命运是全剧的基本线索;从中延伸了比利寻找父母死因的跌宕迷离的故事;又延伸了貌似毫不靠谱、以无聊新闻贪占小便宜的强尼曾从死亡线里救下比利、为比利支付医疗费的故事;还继续延伸了强尼和他酒醉母亲的故事;还有妻子患肺结核而亡的船夫波比的故事;总在语言攻击又相互依存的两个姑姑的故事等。这一连串的故事,放在四周被海水所包围的放牧奶牛的小小的伊尼岛、传说中的隔壁的伊曼岛、拍电影的好莱坞、人们口中的“石头”和置于舞台中心的石块、不堪的神父和被扔进水的《圣经》的背景里,就带有了明显的指涉、寓言和象征的意味,然而,每个人的故事、斑驳的个性和人性、小卖部的零食等细节,又像是生动的市井风俗画。
菁菁剧社把较为复杂的剧情、驳杂的人物、多元的思想涵义,颇为完整地在舞台上呈现了出来,剧本的改编和表演精简而到位。
或许,有些专业人士会认为他们的台词和肢体动作还可以更“专业化”一些,但这就是非戏剧专业、非商业化的大学生的舞台演出。更重要的,这是三年疫情后菁菁剧社的线下演出,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难得的青春记忆。
祝贺他们!点赞他们!当然,也期盼他们有自己的完全的原创作品。

观众朋友圈

看戏看电影  点赞朋友圈

我院菁菁剧社的毕业大戏《伊尼岛的瘸子》!
演员表演还稚嫩,但有亮点,结局时比利临死前垂死挣扎一段,演员的肢体表演很到位。演员的站位、姿态都很讲究,场景构图富于形式之美。配音与故事进行相辅相成,本身就构成跌宕起伏的一出戏。两曲外文歌非常动人。叙事表达不知道是原作设计如此还是导演改编加工了,形式精巧,极具匠心。
最感人的是菁菁社人对戏剧和表演的热爱。以及社中同人的同志情谊。有一位10级的社员奔来捧场!有热爱充实着的青春,与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齐心协力地度过,美好得令我嫉妒!希望孩子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大学时光!
又及,听说菁菁剧社的事务都是同学们自己打理,婉拒各种指导,太令人惊喜和钦佩了!要是再能来点类似的书社画社诗社琴社……我院繁荣指日可待。

文学院 吴敏

文学院   陈立群

今日是2023年3月25日 星期六 暴雨(部分地区有冰雹)
特意订制了一条红云纱裙子,为的是庆祝琴成。小讲堂本来就是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刚好是25号,而我斫琴也是开始于2019年11月25号。发现这个巧合后,我变得有点兴奋,认为这是一个正向的暗示,因此就想在讲座后办一个小小的琴成仪式。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师傅的支持,他一向低调。我想了想,觉得师傅是对的,一个初学,第一床琴,凭什么要这么高调?
于是就把裙子收了起来。决定做回老师的本分,只把今天的讲座讲好,收起跨界当斫琴师的妄想,不再起什么幺蛾子了。
昨天开始大雨,今天依然是黄色预警的大雨,天气预报说还会有冰雹,当然广州人看雨天早已淡定如常。到了工作室,阿敏和她的朋友已经到了,师傅还把海报加了木框,品位不俗。
这个讲座本来是我为2022级美学研究生开设的“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课程,本应在22号下午,我上课的风格是会把自己最新的学习心得融入课堂中,而三年多来的斫琴经历,加上近期一直在修改书稿,琴成,在写作书的“前记”及全面修改过程中,对蕉叶琴作为一种格式塔形式的美颇有一点心得,征得六位同学的同意,和师傅商议后,就放在今天来讲,碰巧也暗合了我对琴成的仪式感需求。
暴雨中我们按时开始,就按“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视野中的蕉叶式古琴”这个题目来讲。琪琪负责放PPT,是个称职的小助手。由于时间不足够讲完50页PPT的内容,我先进行了解题,简单介绍了“古琴”“蕉叶式”“视野”“美学”“心理学”“格式塔”的概念,这样即使后面的内容讲不完,也简单概括了基本内容。注意到有几位从增城来的琴友因为暴雨的关系晚到了,师傅去接他们,大雨中来了二十多位听众,基本上也就小讲堂的极限了,还是很感动的,所以后来雷大雨大时就提着气讲,以免雷雨声盖过我的声音。为了增加趣味性,我也拿了几个我做的大漆叶子解释叶子的美、两块沈金漆版解释漆的美,以及树叶拓印的琴罩表达叶子丰富的生命活力。讲座结束时我给听众展示了我画的《琴韵》手卷,大家都看得很认真。
在交流阶段,和听众的交流也很顺畅,所以讲课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双向奔赴。
琴友们强烈要求听听新琴的声音。琪琪弹了一曲《瑶族舞曲》,曲子欢快,琪琪小小个子,却不慌不忙、端庄大气,形成了可爱的对比。师傅弹了一曲《玉树临风》,阿敏弹了一曲《碧涧流泉》,时间已经十二点多了。看到师傅指着表示意时间,才对大家表示感谢,表示今天的分享只能到这里了。朋友们都表示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期待下月再聚,大家才依依不舍离开。
和图书馆的飞燕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商量把下学期《当代西方美学个案研究》的学生作品做个展览,分享了对艺术的看法,留下她和我们一起吃饭:师傅从学校食堂买的菜包,配上阿敏做的青菜,这简单的饭竟让飞燕赞不绝口。
饭后,收拾好,小雨中志愿者和帮忙的老师一一告别,收拾好,坐着小憩一会儿。有几分钟的阳光照射,把师傅贴的海报照得十分柔和。
下午阿敏开车,我们冒雨带上琴去再访小洲村(古称瀛洲),我想今天算是正式琴成, 这个行程是琴成仪式感的一部分。今天下午的图片都是阿敏(穗敏)用手机拍摄的。
在雨中,经过村广场,这里曾经是粤梅简公祠改建时堆放老木料的地方,我的琴木的由来地。背着琴站在广场上,有一种舒适的亲切感。
继续前行,就是瀛水桥,站在桥上,可见古树参天蔽日。桥虽是新修的,但河却是古老的,师傅的微信名字就叫“瀛洲行者”,也许表明了对在这个古村度过的那些斫琴往事的留恋吧。
下了桥,走到熟悉的古村的林荫小路上,从阿敏偷拍的背影,就可以看到步履急切,可见心情还是有压抑不住的激动的。
经过村口的月亮门,过一个小板桥,左转,就是粤梅简公祠了。可惜今天没有上次来访那么幸运,铁门落了锁,但就那么站一会也算向这个建筑致敬了。
雨越下越大,因担心琴被淋湿,就想找个地方避避雨,看到简公祠一墙之隔的一个工作室亮着灯,玻璃门半掩,主人坐在一个仕女挂画下,头上就是工作室匾额:垚梵陋舍。一只狗摇着尾巴紧张地看着站在门口的我们。主人站起来说:
“要进来避雨吗?”
我们点头,他马上移开木栅栏把我们让进去。那只黄狗却围绕我们兴奋地走来走去,尾巴都要摇断的样子。
落座,主人拿出日本液体咖啡加矿泉水给我们自己冲咖啡。看到他桌子上摆着一堆红色的珊瑚,自然态的鱼缸里也是各种鱼和虾都有,窗台上桌子上有随意地摆放着化石样的物件。互相介绍了姓名,知道工作室主人姓陈,是个雕刻家,主要是与佛教有关的现代雕刻,猛犸、珊瑚等都是他的雕刻材料,我叫他陈老师,他谦虚地说不敢。问他那些化石样的物件是他的作品吗?答日:“不是,那都是真的化石,没什么用。”我拿起一块问是什么,他很随意地说:“这个是远古的三叶虫化石。也没什么用。”看到屋里挂着一些唐卡、佛像,问他是不是佛教徒,他说他只是个艺术家,这些作品都是拿来卖的,他什么也不信。
随意走进来的这个工作室主人,鼻梁高挺、手指细长,有一种Effortless chic的气质,他把一个透明的不认识的物件放进鱼缸时,那手型如画中的佛手一样美,加上不紧不慢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让我舒服的艺术家气质。
我们把琴从琴衣里拿出来,给他看琴铭,他一眼看到了琴铭上的裸女,表示有艺术感。
三个人聊到当代艺术、宗教信仰、小洲村的兴衰。了解到现在的小洲虽然衰落了,但艺术家也开始回流,目前房租还比较便宜。“这里大多是不得志的艺术家,毕竟房租便宜嘛。”我笑着说:“那最适合我了,做个郁郁寡欢的艺术家挺好的,我退了休也来租个工作室,来画画、发呆,就做个不得志的艺术家。”陈老师表示隔壁就有房子出租,我可以找房东谈谈,我说还是等退休了再说吧。
狗一直走来走去,我说它这是兴奋吗?陈老师说:“不,它是怕打雷,特别紧张。没办法,在家里跟其他的狗也相处不来,所以带他来工作室。它缺乏安全感,想跟人亲近又不让人抱,性格很奇怪。”
从工作室的窗户可以看到粤梅简公祠,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非常自在随意,而且那种松驰的谈话感让人很放松。听着雨声渐渐小了些,天也开始暗下来,时间不早了。我拿着琴看隔窗的简公祠,有一种很新鲜很奇怪的感觉,阿敏就拿起手机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照片中的红灯笼就是简公祠大门的灯笼。然后我们告辞,互相并没有加微信或留下什么联系方式。陈老师真诚而随意地说,他基本下午都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时来。
今天下午的瀛洲雨中行本来有明确的目的:为了粤梅简公祠、为了自己假想出来对别人毫无意义的“仪式感”,却因为下雨而且目的地没开门,而去了目的地隔壁的工作室避雨,见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艺术家。这个过程非常具有启示性:我们追求意义,但意义并不在追求中。余华在《活着》序言中曾说:“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有自己的逻辑,历史也是,艺术、人生都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它凝固了当下性和不确定性,它会偏离最初的轨道,一如生活总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转变。我在斫琴过程中,追求过确定性,寻找过所谓意义,但今天下午美丽的看似偶然又必然的各种琐碎教育了我,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也不能指望斫一床琴就能如何如何了,自己只是比较幸运罢了。还当继续努力,不必问前程。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万物都出于理由按必然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偶然生成的”。按照他所代表的原子论的解释,万物生成的原因必然是原子运动,但原子运动产生出什么事物则是偶然的。对于生活而言,必然和偶然,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状态,就像某种情绪的产生、某个回忆的再见、某串意识的流动都是偶然与必然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说,不过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
黄昏时,把琴背回了家,没吃晚饭。把妈妈的蝴蝶牌缝纫机擦干净。庆幸当年读中学的女儿的“任性”,坚持要我把这个缝纫机从老家背来广州(拆卸分装到家再安装)。只用了一次就再没打开过,一度是个“鸡肋”。后来妈妈过世,这台机器就成了一个最好的念想。这是爸爸在70年初,攒了一年多的工资,为妈妈买的、用了几十年的“大件”,里面有我们的童年。我生女儿时,妈妈还用这台机器给女儿做了斗篷、小衣服。
如今,把亲手做的琴放上去,但见:一机斑驳旧,一床古琴新,妥妥的蝴蝶牌琴桌。母爱、时光与梦想都在这里了,对生活有了从内而外的感恩,真心相信美在一切。

琴成·瀛洲行·蝴蝶牌琴桌

文 / 文学院   史风华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亲子幸福书

为“弘扬优良家风 涵养初心使命”,诚邀各位老师参加“书写一封家书”活动,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人世间的美好,向家人传达抚慰人心的情感!

一封家书

十年磨剑终成锋

文 / 文学院  杜新艳

其实,我也越来越不喜欢说什么了。平日里无用的话倒是不费什么,真要写下来落笔成文总觉得词不达意。如果说过去觉得自己不善言辞,我现在大概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了。黄庭坚曾经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何况我已经许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他说的读书,肯定不是随便哪本书,而是那些滋养你的身心的书,能够带给你智慧的书。我理解的读书不是为了应试而读书,但眼下我们面对的现实是我们必须通过应试证明自己有读书的能力才能成为未来真正的读书人。我时常觉得当年努力成为读书人的愿望还没有实现,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都可能重新获得一个机会,我愿意和你一起努力“读书”。
弹指一挥间,初中三年的马拉松长跑已经来到了最后一段赛程。还记得马拉松“兔子”吗?兔子就是配速员,是比赛选手中活动的标杆。在马拉松比赛中,其实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兔子”。通俗一点说,也就是陪跑带跑的队友。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百日誓师的时候曾经写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在路上我总喜欢寻找一个目标人物,追上他,超过他,然后继续寻找新的目标人物。那时候,我也是少年,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浑身积聚着前进的力量。后来的我没有了目标,人生也陷入迷惘。所以,我觉得假如你在人生旅程中能找到自己的目标人物或者说“兔子”,将是非常幸运的事。你的人生赛程将不会失去方向,不会失去动力,也将不会枯燥。
人生比跑步、越野或骑行复杂多了。所以,这些年我喜欢简单的事情,比如跑步或者登山,只要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前进,总能到达终点。路虽远,行则至。你这个年龄的人生故事也相对简单,在学习的道路上,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所以,等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学习更简单的事情了……因此,在这个“简单”的事情上,希望“简单”的你,“简单”地努力,这就是我的期望了。
至于结果,我们都将坦然面对。这就是人生,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什么结果,无论多么痛苦,或者多么开心的事情,不要在意,它都会过去。更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你不会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别人也无暇注视你。新的太阳会升起,新的一天会到来,时间永不停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希望我们能够不焦虑,不纠结,安住当下,自在芳华。悄悄告诉你,我不焦虑你的成绩,我只焦虑你的焦虑。
“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十年磨剑终成锋,一朝破竹势如虹”,送两句颇有盛唐气象的诗给你,祝你成就自我,筑梦圆梦,鱼跃龙门,马到成功!
                                               爱你的妈妈

金锡:

写给宁儿的一封信

文 / 机关   白敬齐

你好!
时间过得真快,像我们手中握不住的沙粒,也像我们抓不住的光阴。不知不觉你已读初二,明年就要参加激烈的中考了。妈妈心里很是感慨,你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懵懵懂懂的小男孩到渐渐变得懂事的大男孩,从嗷嗷待哺,到可以为家人煮出可口的饭菜、帮忙干家务,帮忙送饭给外婆吃等等,看着你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进步,妈妈很为你感到高兴。你从一个儿童,成为了一个少年。即将面临中考带来的压力,又要面临成长带来的身体、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重重压力压在你身上,妈妈恨不得可以帮你分担,但妈妈知道,有些烦恼和压力是靠你自己去面对、要懂得调整心态、学会解决问题。你说你的压力比高压锅还大,你在班上被学霸包围,这证明你已经长大了,感受到了压力才会加快你学习的脚步,妈妈知道你是真心想学好知识,妈妈也相信你有那个能力,我们不去与学霸作比较,做好自己,努力过,奋进过,就不负韶华。高中生活是你憧憬也很期待的,无论明年能否考取自己想去的高中,或者落榜,都不要想不开,中考也罢、高考也罢,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些小测试,并不是一考定终生,考得很好的并不代表将来会出人头地,考得不好的,也并不代表永无出头之日。妈妈经常对你说:身心健康才是首位,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比什么学历都重要。当然,妈妈也希望你将来能实现你的理想,可以从事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向社会低头。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怎么说都有道理。但妈妈认为良好的品格、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将会大大的影响你的人生。
你小学六年,爸爸妈妈没给你太大压力,尤其是一至四年级,根本就没强迫你去做你不喜欢做的事,不强迫你去报辅导班、兴趣班,孩子,如果时光能够倒回,我想我会对你严加管教,哪怕你不喜欢,我也会强迫你去参加,其实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到了五年级看着你与上过辅导班、兴趣班的同学之间拉开大大的差距,妈妈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像给气球打气一样,把知识打进你小小的脑瓜,看着你对读书不怎么上心,总是喜欢玩,看电视不懂控制时间,还学会了打游戏,还动不动就反锁房门。爸妈知道你这个时候是青春期,你想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但是还是会忍不住对你发火,爸妈希望你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把门反锁。看你不认真学习,用平板玩得多,学得少,我就忍不住对你火冒三丈,甚至想抽你一顿。爸爸经常取笑我,雷声大,雨点小,吓你吓多了,就成了狼来了。
儿子,其实你是一个不错的孩子,热情、善良、有同情心,懂礼貌、守规矩,遵纪守法,你还经常告诫妈妈不可拿公家的东西,哪怕一支笔也不要拿。你那么小就懂这个道理,妈妈希望将来的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坦坦荡荡,有责任心,勇于担当,对社会有用的人。
儿子,少年强则国强,你已成为一个少年,未来的国之栋梁,希望你要更加的努力学习,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少玩。态度要端正,无论是在学习上或生活上要懂得科学合理分配时间, 改掉拖拉的毛病,改变说话不算数的毛病,成就一个新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明年就要中考,你的学习压力会比以往更大,你要懂得从学习中找快乐,善于和老师同学交流,如有听不懂的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多看有意义的书籍,好的书籍可以使你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使你变得更睿智,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品质,要以钟南山爷爷和袁隆平爷爷他们为榜样。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敢于拼搏的人。
儿子,妈妈相信你,你一定能行。
儿子,妈妈永远爱你,愿儿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自信,阳光,快乐!

亲爱的儿子:

今晨检查女儿作业,偶然看到前段时间我给女儿等几个小朋友上课的笔记,她认真听讲,记录完整,虽然还有不少错别字,但字迹工整,表述清晰,甚为难得。回想这一个多月的舟车劳顿,一个多月的亲密陪伴,一个多月观察各地风土人情,一路现场教女儿,润物细无声,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首当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女儿虽然还有很多小毛病,但一个多月来的进步很大,说话做事、待人接物、独立俨然已是小大人,有时甚至说得都让我理屈词穷,特有感而发。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今天想谈谈教育,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子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学校教育所占比重愈来愈小。而家庭教育则是全方位的,包括生活习惯、性格养成、人生态度、价值判断、待人接物、婚恋观等等。据统计,教师、公务员家庭出身的子女成才率普遍高于其他家庭。这足以证明家庭环境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现在基础教育竞争白热化,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于大城市,加之不同层次的家庭和城乡差别,农村孩子单靠个人努力的时代已渐行渐远,与城市孩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单兵作战和团队作战。社会教育其实也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它往往以个人禀赋、主观能动性、机遇为前提因人而异、不可复制,而且深刻的社会教育往往以无形的玻璃墙的形式出现,直到你撞到它,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悟出人生道理,也就自动接受到了教育,这就是社会教育。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但足以说明问题。LCX小学毕业,但他在社会大染缸里能吃透半边天,精于人情世故,行走于官商之间。他就是社会教育的例证,只是没有用于正道而已。
忝列于大学十余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职业习惯喜欢观察,观察人和事,关注学童的一言一行。假期在家,陆续几天注意观察身边几个小朋友,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是习惯方面,有些是性格方面,更多的是生活教育的缺失。
古来今往,中外教育家很多很多,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但我个人唯独一直固执地钟情于陶行知教育。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深入浅出,贴近实际,易学实用。当我看到民国课本中的一些教学内容,震惊万分,教礼仪、尊长辈、讲卫生,连每天定时大便的内容都有,没有看到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得不感叹时代在进步,但教学内容是需要沉淀和积累,与时俱进未必是对的,现在未必比过去先进,我们未必比古人明理。
根据几个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我有意编排了一些教学内容,有课堂教育、劳动教育、旅途教育还有影视教育等。其中课堂教育特意安排在我那没有空调的书房里,连讲三天,每次三个小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课后有阅读和写作作业。意外的是,几个小朋友听得非常认真,认真作笔记,汗流浃背而不知,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他们大呼与学校老师大为不同,原来上课可以这样的。
劳动教育则是安排他们清洗门口的樟木座椅,男女搭配分为三组,规定时间,互相检查,合理奖励,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劳动积极性,干得热火朝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最后总结颁奖阶段,每个小朋友上前总结谈感受,劳动不是目的,通过劳动让大家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受益匪浅。
旅途教育则是通过庐山之行提前给他们介绍庐山相关的名人志士、人文知识和古代诗词等,沿途参观过程中讲解相关历史知识,庐山谈判,庐山会议等。住胡志明别墅,给他们介绍越南和中越关系的变迁,国际关系的核心还是国家利益等。生活上让大家明白要扶老携幼,优先照顾老幼,家人相互关心等,归来各写一篇游记并一一点评。小朋友们写的都挺不错,描写了人文景观,写出了真情实感,甚为不易。
影视教育则是给他们放映《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影片堪与《放牛班的春天》齐名,诙谐幽默而又蕴含深刻的教育哲理: 不要应试教育,不要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要从兴趣出发追随我心。看完后每个小朋友写影评,结合自己实际理解这个道理。女儿大呼好看,第二天自己又偷偷重看了一遍。
其实对于尚幼的孩子们,我不奢望他们能明白全部内容,我只要求他们要好好保存好上课笔记,好好记住我说过的话。只希望他们现在争取能践行一二,长大成人后等到真正受益并悟出这些道理的时候能记起我当年讲课的内容,足矣。

一路向西途中话教育

文 / 机关   王赵雄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蓝天白云,看阳光总在风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广阔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丽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美与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见更美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文 / 继续教育学院 黄海晏

罗卡角
我们的葡萄牙之旅是从罗卡角开始的。在汽车翻越辛特拉山地的时候,两边的景色如同一部色彩变幻的风光电影,随着车子的行进和山势的起伏而精彩上映:窗外的景物时而是峻石冲天的山峦、时而是树影扶疏的密林、时而是一片红瓦白墙的村舍、时而是园子盛开着圣诞花的小别墅……当这些景物依次退到了身后,眼前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起来,就连呼吸都能够感受到海洋的气息。在辽阔的蓝色天穹之下,山巅的白墙红顶的灯塔在迎风耸立;与灯塔相对的海岸边有一座石筑的大型十字架,十字架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方位标识:北纬38度47分,西经9度30分,这就是欧洲的最西端——罗卡角。
罗卡角(英语:Cape Roca,葡语:Cabo da Roca)海拔约140米,距离里斯本大约40公里,是辛特拉山地插入大西洋一个狭窄的悬崖海角;它既是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个欧亚大陆的最西点。人们在罗卡角的山崖上建了一座灯塔和一个面向大洋的十字架。石碑上用葡语镌刻着葡国诗人卡麦斯的著名诗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ca)。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壮美的自然景观, 罗卡角被誉为 “全球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
罗卡角是一个令人驻足的地方。它背依连绵起伏的辛特拉山,面向蔚蓝无垠的大西洋;站在峻峭的岸边凭栏远眺,海阔天空令人心旷神怡。在中国,“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胜景,能让站在岳阳楼上的范仲淹宠辱皆忘;在葡萄牙,身处欧洲大陆的最西端、沐浴在罗卡角灿烂的阳光下,那拂面而来、强劲而又凛冽的海风,一定会将你心中所有的烦恼与忧郁统统吹到大西洋!
罗卡角地势较高、风速也大、再加上遍地怪石嶙峋,所以基本上没有高过20cm的植物生长;但是一种类似芦荟的植物在崖顶上却繁衍得十分茂盛,有的还开着黄色的小花。在灯塔旁边还有另外一座白墙红顶的房子,里面可买到各种罗卡角的纪念品。在北京八达岭,游客可以买到许多印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纪念品;而在罗卡角,游客只要肯花5欧元就可以买到一份证书;证书上不仅有罗卡角的地理位置图和葡萄牙国徽,还可以写上“某某先生/女士驾临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字样。
据说脍炙人口的“007故事”也与罗卡角密切相关。从罗卡角向东十几公里就是葡萄牙的第三大城市卡斯卡伊斯。007系列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在二战期间曾是英国著名的特工,由于情报工作的原因在这里留下不少足迹。二战结束后,弗莱明对这里发生过的一切依然念念不忘。故地重游的时候,那日落下的金色海岸和海水拍击礁石掀起的浪花,大大激发了弗莱明的文学创作潜能;于是写下了007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皇家赌场》。能到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去旅游,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然后逐一去印证书籍中各种描述,那份奇妙的心情是不可言喻的,带着故事去旅行和单纯到此一游完全不一样。
辛特拉
离开罗卡角,驱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下,便来到被群山环抱的古城辛特拉。整座辛特拉小城都被列入联合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许多久经风雨的街道和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维护;沿街信步,但见每一栋建筑都散发出古老的气息,但却没有一般古迹常见的斑驳与破损。
辛特拉是一个会让人脚步放慢的地方,如果能作几日停留,那将会是十分惬意的。小城优雅而又宁静,古老的建筑样式多变而又十分别致;只要四周观察就会发现:这里房舍的屋顶、窗台、墙壁都设计得独具匠心,随手拍摄下来就是一张明信片;红色瓦片的屋顶上时常栖息着三三两两的鸽子,它们不时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反倒给小城增添了几分清净的感觉。辛特拉的大小街道有许多室内或露天的小馆,这些小馆各具特色,是游人小憩和消磨时光的好去处。辛特拉的街道由天然石块铺就而成,间或会有三五游人行走,午后的阳光在他们身后投下长长的剪影;石块马路不时有马车走过,马蹄敲击路面石块发出阵阵清脆的“嘎哒、嘎哒”声,使得小城显得既灵动而不至于过分喧闹。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火车站如今还在正常运作,一天有多个班次的列车来往于山上和山下,当形形色色的旅客走出车站的时候,这里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马车曾是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却成了游人走马观花的首选,花上40欧元就可以游历半城。在辛特拉,时常会看到马车与汽车相并而行的情景,似乎让人不知今夕是何年、甚至还有时空交替的穿越之感。对于热爱摄影的人来说,挎着相机在辛特拉的石头马路上边走边拍,那是一件感觉十分享受的事情;因为这里的一切会让你迷醉,以至于忘记了时间。拍完沿途身边的街景之后,换上200mm的远摄镜头,远处辛特拉山顶的城堡便可尽收眼底,就连城墙上面飘扬的葡萄牙国旗都能清晰可见。
里斯本
依依不舍地离开古老而美丽的小城辛特拉,经过大约40公里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里斯本。里斯本(英文:Lisbon 、葡文:Lisboa)是葡萄牙共和国的首都,同时也是葡萄牙最大的海港城市。去过澳门的游客,即使不爱赌博都会去“葡京酒店”逛一逛;如果留意的话你会发现:“葡京酒店”的招牌写着“Lisboa ”,其实就是葡文的里斯本;因为里斯本是葡萄牙的首都(京城),所以聪明的澳门人将“Lisboa ”翻译为“葡京”。与我们近在咫尺的澳门却与千里之外的葡国京城有着这样的渊源,这都是因为那一段无法割断的历史所致。
里斯本是一个让人流连的地方。这个位于欧洲大陆最西端的繁华大都市,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53.5万;北面为辛特拉山;葡萄牙最大的河流特茹河流经城市南部注入大西洋。受大西洋暖流影响而气候良好,冬不结冰、夏不炎热;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温暖如春、舒适宜人。葡萄牙曾经是海上的强大帝国,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他们的舰队从海外获取了大量的黄金和无数的宝藏;这些财富铸就了里斯本昔日的辉煌,并留下了如今随处可见的众多历史遗迹;到里斯本旅游,除了享受它怡人的气候之外,寻幽探古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贝伦塔几乎是每一个游客必到的景点,它是里斯本港口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就像港湾的守护神一样巍然耸立在特茹河畔。1983年,贝伦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为葡萄牙的象征。贝伦塔建于16世纪初,是当年扼守里斯本门户的军事要塞;外型是一座塔楼式的堡垒,材料全部采用大理石,整体做工精致、结构严谨,被称为是里斯本最华丽、最优雅的古建筑。贝伦塔是见证葡萄牙曾经辉煌历史的重要遗迹,它既是海盗式冒险航海的见证、又是葡萄牙地理大发现的起点,因此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更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的观光旅游者,成为里斯本最上镜头的一个风景点。
在贝伦塔身后是长长的堤岸,也许是海风的缘故,南欧的阳光洒在身上一点都不觉得热;眼前的画面这样组合在一起让人觉得非常有趣:堤岸上有人在散步、有人在遛狗、也有人慢跑,除了各种肤色的游人在海边拍照,不时还见到一些身穿迷彩服的士兵身影,海堤对开的航道上远远的还看到一艘潜艇在拖轮和几艘快艇的护卫下缓缓驶出港湾。
从贝伦塔沿着堤岸前行约两三百米,就来到了航海纪念碑 (Padrao dos Descobrimentos) 。航海纪念碑同样是葡萄牙的象征之一,它建于1960年,屹立于贝仑塔附近的广场,整个建筑恢宏庄严、气势不凡。纪念碑外形如同一艘扬帆出海的航船,碑上刻有航海家亨利王子和80名水手的雕像,以此纪念葡萄牙300年来开拓海洋的光辉历史。换个角度来看,“开拓海洋”令葡萄牙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对被“开拓”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是一个被征服、被殖民的过程,因此航海纪念碑也可以看作是西方列强曾经对外扩张、实行海外殖民统治的历史象征;没有他们当年的海外殖民,我们就不会在今天的澳门看到所谓的“葡国遗韵”。
站在这里眺望广场四周的景色,你会感到南欧独特的海港风貌份外迷人。值得一提的是,航海纪念碑广场地砖的黑白海浪型图案和澳门议事厅前地的图案极其相似;沿着著名的自由大道一路前行,两侧横路小街的建筑风格很多都似乎和澳门的相类似(或者应该说:澳门的许多老建筑都和葡萄牙太像了);再仔细看看,街边白底蓝字的瓷片路牌葡澳两地竟差不多一样;据说在澳门八景之一的“龙環葡韵”,那里的一群葡式建筑不仅设计师是葡国人,就连建房的一砖一瓦一头、甚至屋外的树木都是由轮船从葡国运来,难怪人们都说:澳门是在亚洲东方最像葡萄牙的一个地方。

葡萄牙掠影

——从罗卡角到里斯本

露营茶卡天空1号
说起“天空之镜”,以前大家会想到玻利维亚,现在会想到茶卡盐湖。一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青藏高原隆起后这里形成低洼地带,海水褪尽成盐,其出盐量极其丰富。茶卡盐湖犹如一块巨大的镜子,镶嵌在地面之上,倒映世间万物。往青海更深处走,还有察尔汗大盐湖、大柴旦湖(又称翡翠湖)、茫崖翡翠湖、东台吉尔乃湖,这条盐湖之旅绝对值得再一次深度游。
茶卡盐湖有两个景区,天空之镜景区和天空1号景区,均在盐厂的基础上改造而来。两景区是先后建成,天空之镜景区以相对传统的观光项目为主,有小火车观光、盐雕主题公园,同时带动周边的巴音村开展农家乐和家庭旅馆。天空1号,是后来开发的以体验为主的景区,以运动和养生为主题,内有高原飞行营地,可坐滑翔机,有盐卤漂浮体验馆,可体验自然漂浮。
师傅先带我们来到天空之镜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得很漂亮很现代,从集散中心要坐接驳大巴进去检票,再坐环保车到景点,再坐小火车到盐湖湖面,再租鞋套体验盐湖。返回时,等小火车等了很久,天都要黑了。我们穿很单薄的衣服进去,因为下午的阳光实在太强,结果出来时非常冷。因为不清楚里面交通安排这么复杂,也不知道景区多大,要花多久在里面,更不知道小火车多久一班,而且后面走了很久很久,穿过一大片旅游纪念品区才走到露天的地方,然后又走很久才走到接驳巴士的地方,而且太阳一落山,高海拔地区温度骤降,一路冻的发抖,因此有些狼狈。
风景是很美的,但因为景区的神操作,旅游体验肯定是不大好的。如果时间充分,游客少一些,去程时不坐小火车走进盐湖深处,回程时坐小火车,前后接驳不要那么复杂,还是值得推荐的。茶卡盐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条通往湖心的铁轨,弯弯的铁路,斜斜的电线杆,据说部分铁轨还是1904年沙皇俄国生产的。快傍晚时的光非常柔和,看到了绝美的落日。
从西宁出发时,我就在想住在哪里,当时并不知道师傅是想给我们安排住宿的。我们一心想着露营,终于在携程上搜索到一家名叫茶卡盐湖天空1号树与人音乐营地的露营地。从看到名字的那一刻,决定就是它了,看这名字就有范儿。而同行的西安小情侣选择了师傅推荐的茶卡小镇民宿。后来才知道这次住宿使我们阴差阳错地庆幸地得以入住到天空1号景区内,并带来了很好的旅游体验。
天空1号位于莫河盐场区域,在茶卡盐湖的东部。因此,师傅把西安小情侣送到巴音村的民宿,又开了一段路折返把我们送到树与人音乐营地。办理入住是在一栋现代化的大楼里,之后工作人员拿着手电筒带我们走了一小段路找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音乐营地。可惜来得太晚了,音乐活动已经结束,还留下些残留的篝火和零散的桌椅。我们找到自己的账蓬,找到公共洗漱处,发现已经很晚,只能吃一些自己带的食物了,幸好有泡面。在音乐营地的篝火旁独自享受整个音乐营地的空间也是一种体验。吃饱去洗漱时发现一条捷径小路,心中又一阵窃喜。与打扫的当地人聊天,发现他们获得不少就业机会,不过,疫情期间的旅游业总是不太稳定的。
收拾停当,抬头发现夜空是如此宁静,看到了满天的星空。还看到一条疏密相间的带子,镶嵌在深黑色的夜幕上,如此迷人,那必然是银河了。那一刻,下午的不快一扫而空。帐篷里的睡袋和垫子都很厚,所以并不觉得冷。早上很早我便爬起来看日出,晚上太黑,大约知道是在湖边露营,但看不到什么风景。早上打开帐篷,只能说,上天将天空1号的清晨馈赠于我,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是旅途中的惊喜。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也许是因为这个景区还不是那么火,人不多,或许是因为起得早,居然有独享景区的感觉。其实景区里有一种自己经营的电摩托,可是上班的人还没到,只好徒步。徒步绝对是最好的方式,只是当时觉得景区环湖走有些大,不知道环一圈要走多久。环湖时感觉太阳出来了,只是不是喷薄而出那种,是在对面的山后面冉冉升起。清晨的盐湖太纯净太唯美,光与湖面交错,无论是照在湖面还是休息亭,都是美仑美幻。这一路也最多有4、5个游客,而且大家都离的很远。
夕阳也看了,星空也看了,清晨也看了。早上拿着早餐劵去了游客服务区的餐厅,吃了一碗没有特别印象的面。然后收拾行李,穿过很现代化商业一条街,到达景区门口的停车场等师傅来接,此时太阳又有点晒了,我们躲在一个车的后面坐在地上等,美景果然治愈人,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文 / 旅游管理学院  林清清

人在囧途之青海篇(中)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及美图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部门风采展(部门风貌展示)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人物秀(优秀女工采访)
紫荆大讲坛(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艺术小剧院(展示艺术真知)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光·影·璀璨(户外人物摄影)
(栏目不时更新,敬请期待)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摄影照片投稿需提交原图。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 杂志官方网站链接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紫荆树下》杂志栏目 https://gh.scnu.edu.cn/redbud/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3年第2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