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40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总第40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吴坚
副主任: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黄 蕾、李施慧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3年第3期(总第40期)

目录

CONTENTS

 >>>

----------------   部门风采展
----------------   紫荆丽人秀
----------------   紫荆人物秀
----------------   经典永流传
----------------   紫荆大讲堂
----------------   麦田守望者
----------------   文学手工坊
----------------   四季朋友圈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10
16
20
26
32
38
54
60
70
76

文 / 陈必华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书记

紫荆树下 遇见美好

部门风采展

二零一二年的三月,草木青青,紫荆花开,在美丽的大学城校园,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组建成立。在这里,我们开启了一段职业生涯新的旅程。在这里,我们期待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导师的你们,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每一次授课,你们都倾其所有!每一次组会,你们都悉心指导!每一次谈心,你们都关怀备至!在学生心目中,你们是最美导师!
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你们,深知科学研究“男女平等”的法则,一切以实力说话!此时的你们,一个个化身成女汉子,攻坚克难,在项目上、在论文里,用实力为自己代言!
作为教辅人员的你们,坚守职责,热情服务,研究院高效的运行离不开你们默默的奉献!日常的工作总会因为你们的用心而令人印象深刻!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们扮演着多重角色。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师……,每一个角色于你们都是挑战。每一个角色,你们都能奋力付出,精彩演绎!
亲爱的姐妹们,研究院年轻的历史里,留下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印记。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彼此温暖,一路朝阳,奔赴未来!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风采

“六一”儿童节亲子活动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风采

“三八”节活动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风采

比赛活动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风采

慰问活动

紫荆丽人秀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女教职工风采

华师有佳人,美丽又自信。
“紫荆丽人秀”是华师各学院展示女教职工风采的舞台。每一位女教职工都在这里呈现自己美丽动人和自强自信。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女教职工风采

01

紫荆丽人秀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女教职工风采

02

紫荆丽人秀

紫荆丽人秀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女教职工风采

03

紫荆丽人秀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女教职工风采

04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龙明珠老师

紫 / 荆 / 人 / 物 / 秀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实。
“紫荆人物秀”旨在讲述优秀华师女教职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热烈,有温柔细腻的小确幸,更有志向高远的大追求。

文 / 本刊记者   肖骊蒨

龙明珠:一直在前行

今年是龙明珠老师任职博士生导师的第三个年头,到访时,她正在办公室伏案工作。她说,与众多年轻科研工作者一样,每天面对爆炸式的各类科研进展和资讯,难免状态是兴奋并摩拳擦掌。在科研前进的道路上,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大小困难,她说好像每天都在科研的道路上打怪兽,自己希望能够在这个升级过程中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从容。
她说,无数优秀前辈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科研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当在枯燥而又创新的科研道路上用坚定的毅力一直前行,回头再看时必定会是柳暗花明。而在这个过程中,立足于科研的发展和创新很重要,但是也要关注于自身的心态与成长。
不要太在乎一时得失
龙老师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曾获得2019年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华南师范大学一类青年拔尖人才等诸多奖项。在奖项与荣誉的背后,龙明珠是一位朴素而温和的青年教师,也是睿智而审慎的科研工作者。
龙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基于钙钛矿材料的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如今的她在该领域已经深耕多年,逐渐积累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回首科研道路之初,龙明珠坦言:要在科研成果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中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绝非易事。
时间回到2013年,那时的龙明珠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的建议下,这名年轻的学者与同样正冉冉升起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结缘。龙明珠是组里第一个从事此研究方向的学生,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几乎是一张白纸,对半导体材料和电子器件领域只有一点书本知识,也不懂怎么做真正的科研,组里也没有这个领域相关的积累可供借鉴学习,可谓博士开头便是一头雾水。而面对这个新兴领域,她尝试着去做大量的文献调研,先跟着类似方向的学生做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在自己实验中每遇到困惑就向组里师兄师姐多请教。在尝试新方法制备器件的过程中,最终找到了“稳定性”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并逐渐将自己的博士课题聚焦于这个科研方向。回忆起那段漫长且反复的历程,龙明珠感慨不已,她觉得在看似机缘巧合的科研定位里,其实还有着起根本性的一些因素,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不要太在乎一时的得失或优秀与否,不要急于求成,保留平常心和耐心,慢慢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在科研之路上跑出最坚实的一步。
在访谈中,龙明珠多次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她说,自己学生时代有个比较好的习惯,认真对待每一门基础课程和每一个知识点,以及一直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或许,在她看来,做好每一次作业,上好每一堂课和渴望学习新知识好像填满了她学生时代的生活。在科研工作过程中,龙明珠也依然时常与其他方向的研究者交流探讨,她认为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知识很可能会在某一日为自己拓宽方向,并创造出一次次新的科研机会。
少走一些弯路
龙明珠自2020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龙明珠与许多青年教师一样,常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凡事总觉得只有亲力亲为才能做好。在建立完善实验室期间和组里学生开始摸索着开始实验阶段,她发现自己的时间好像被各类事情填满,导致刚开始进展较慢而自身也很彷徨。但是在这个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她发现学生总能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有的研究生学习开始阶段表现出不适,但很快自我调整并表现出很强的科研自驱力;有的在论文开题时屡屡受挫,但却能在不断的学习和讨论过程中找到创新突破点;还有则表现出很强的学术兴趣,坚定地走在研究路上……各种各样的学生,给龙明珠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工作经验。“足够地相信学生,学生不需要一直“牵”着走,给他们充足的独立性,同时也要持续跟进。”龙老师不断强调这一点,她认为,唯有信任和尊重才是最好的沟通与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充分的学习和成长。她也深谙“教学相长”的道理,相信学生的进步也是自己的进步,学生的成长也是自己的成长。她乐于听到学生的反馈,乐于和学生成为朋友,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她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成长。
除了相信,龙老师还特别强调教育中的平等性。面对学历背景各异、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她不希望学生过于强调自己的学历和专业背景,认为态度和自驱力比学历更重要。每次开学初,龙老师都会不厌其烦给新生讲述一遍自己的经历,从学习、工作到做研究的过程中的遇到疑惑和心路转变,到人生规划的设计与人生道路的选择,龙明珠希望学生能够藉由她的讲述回顾自身,希望能够从她的有限经历中也能找到共同点。她说:“我会把我的困惑与选择和大家分享,让大家少走弯路。面对毕业后选择什么样的岗位和要不要继续读博等困惑,因为我自己也在社会上工作后再选择读博士,可能会对学生的选择有一些帮助。”
此外,龙明珠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师生氛围,她主张宽严并施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业上刻苦钻研,同时劳逸结合,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她还特别注重和学生的沟通,鼓励学生多多分享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进展或困惑,她希望学生戒骄戒躁,耐心地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答案不在千里之外,而正关乎当下的每一步。
相信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真诚分享自己的求学经验,少走一些弯路,在学习和工作的路上,龙老师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大步向前。
一直在前行
在科研的道路上,在自己寻求科研学习与合作或是推荐信的各种帮助时,遇到不少前辈都是慷慨伸手给予帮助,也使得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保持着感恩之心。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龙老师觉得自己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遇到开放友好且支持度很高的科研环境,有非常多优秀女性科研工作者不断激励自己。在科研工作时,不用在意自身的女性身份,坚定自己的选择,扎根在科研道路上。她一直觉得,女性不管在职场上还是科研工作中,不应被贴上“柔弱”的标签,应该更加自信敢于发言并大胆争取,不受过度忧虑之困,也不被刻板印象所扰,勇敢地在自己的领域焕发光华。“作为女性,我很享受科研教学这个过程。”是的,享受科研工作,享受成为一名老师,当然,也享受成为一名母亲。
龙明珠成为了母亲之后,她每天都是努力的做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她说作为女性和母亲,在科研工作中肯定会遇到更多的困惑和难题,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但是我相信每位女性科研人员都会通过坚持和努力实现自己角色的过渡,并会在科研的道路越来越坚定。
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她相信,她也坚持探索科研的多种可能性,在更大更宽广的赛道上,保持充实与快乐的心情一直前行。

经 / 典 / 永 / 流 / 传

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与大师同行,相遇真善美。“经典永流传”,旨在提供一个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间,领略名家风范,感受高贵灵魂,一起走进美好隽永的精神世界。

文 / 汪曾祺

金岳霖先生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
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 林国达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
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大概是陈蕴珍,即萧珊,曾问过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王浩现在在美国。前些年写了一篇关于金先生的较长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我没有见到。
王浩和我是相当熟的。他有个要好的朋友王景鹤,和我同在昆明黄土坡一个中学教学,王浩常来玩。来了,常打篮球。大都是吃了午饭就打。王浩管吃了饭就打球叫“练盲肠”。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联大同学剪光头的很少,说话带山东口音。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象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前年他回国讲学,托一个同学要我给他画一张画。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画的。我在画上题了几句话,有一句是“以慰王浩异国乡情”。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当然,金先生的好学生不止一个人。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住在金鸡巷,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萧荻)。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家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象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其余还有什么,我不清楚,须问王浩。
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
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文 / 苏叔阳

理想的风筝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长可丈余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紫 / 荆 / 大 / 讲 / 堂

“紫荆大讲堂”旨在呈现当代高校教职工对于女性话题的思考,为建设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为人师表,不忘初心

编者按:九月,我们迎来了新学期,也迎来了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书到育人,从传播知识到启迪思想,每一位老师都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和工作感悟。今天我们邀请了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的袁冬老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汪隽老师、教育信息学院的林英老师,一起聊聊如何当老师如何为人师表这个话题。

本期话题:

徐珊:感谢三位老师百忙之中参与我们大讲堂的聊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当老师这个话题。首先,我想请各位介绍下自己,执教多少年了。然后,想请问每位老师,是否有一个从最初踏上讲台忐忑不安到现在每每上课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样一个过程,这中间有哪些经验和我们分享呢。
袁冬:
我是来自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的袁冬,在2013年来到华师工作,今年正好是我当老师的十周年。由于我们研究院是没有本科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工作量也不重,所以我刚工作的几年是没有上过讲台的。一直到了2020年,物电学院缺少机械相关的授课老师,我才开始在物电学院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向一百多名学生上课的时候,心里面真的是七下八下的,总害怕自己讲错或者是不知道怎么讲,虽然在上课前自己已经预演过很多遍,但是上台的时候还是不可避免的紧张。所以那时候在刚上课的几分钟,我选择不直接进入课程知识的讲授,而是讲解一些跟本次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知识,因为这些内容讲解起来比较灵活,我可以比较自由地阐述和发挥,不仅可以缓解刚上台那几分钟的紧张状态,同时也可以引起同学们听课的兴趣。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虽然谈不上在讲台上指点江山,但是至少不会再紧张了,不过我还是很喜欢以一些课外拓展带入课程的学习,帮助我自己和学生能够比较好的进入上课的状态。
林英
《紫荆大讲堂》的读者们好,我是教信学院的林英。我还记得过第一个教师节时的兴奋,记得当时自己光荣而又忐忑的心情,这一转眼,也将迎来自己的第11个教师节。记得初上讲台,有诸多的忐忑、不自信,直至今日对于讲台仍不敢说游刃有余。但有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有时候也会想,自我的评估与真实的情况是不是有一定出入?我感觉最大的经验是,充分的准备至为关键。
汪隽:
我是07年加入华师的,至今工作16年了。刚工作的时候的确很忐忑,很怕被学生指出错误。有一次课上,学生说:“老师你讲错了,书上不是这样写的。”我的脸刷地就红了。现在我已经“脸皮很厚了”,当学生指出错误,如果是口误,就当场纠正;如果的确和书上不一样,我就仔细看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是记忆出现偏差,还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或者是知识的迭代更新。无论是哪一种都向学生承认自己在知识方面存在欠缺,和学生一起巩固这一块知识。我觉得经验就是,随着岁月增长,知识的累积,我比以前多了一些自信,而自信的一个表现就是勇于承认自己其实有很多不足。

01

为人师表,不忘初心

本期话题

徐珊:各位老师都有如此丰富的教学经验,感觉大家现在都是自信而优秀的老师呢。我有些好奇,想打探各位,当老师这些年,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最尴尬的一件事是什么?
汪隽:
最开心的事情当然是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学生说希望继续上我的课。最尴尬的事情,课堂上好像没有什么尴尬的事情。不过我这个人在课堂下其实有点社恐。读书的时候,很怕在路上碰到老师;教书后,很怕在路上碰到学生。老远看到学生,我就会绕道走开,避免不必要的打招呼寒暄。有一次,在行政楼前迎面走来我的学生,她正和男朋友手挽着手。之前我不知道她有男朋友,心想学生应该怕老师看到自己谈恋爱吧,这么尴尬的场面我还是避开吧,于是拿出手机做出查看信息状,想低头擦身而过,装作我没有看见他们。谁知道那学生大喊一声:“老师!”然后拉着男朋友走到我面前说:“老师好,这个是我男朋友!”我当时心想:“现在的学生真的是和我们当年不一样啊!”
林英:
最开心的莫过于你给予学生帮助,学生也用他/她的努力回报了你的帮助。有个学生很想读博士,我尽己所能,托举她顺利考入了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自己也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很努力,也很享受在知识的世界中遨游。她南大的导师对她也多有好评。很为她高兴。
说起尴尬,我就觉得记学生名字的能力与年龄似呈鲜明的反比。上课互动时,常常是熟悉的名字卡在脑回路的某个角落里,就是出不来。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真是挺尴尬的。
袁冬:
说实话,我挺享受作为老师的这样一个工作,所以这十年下来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很难说哪一件事情是最开心的,但回忆起来,开心的事情大多是被学生认可的时候。感触最深的一次是在2022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那一届是同时有三个女生毕业,在学院的毕业典礼后,她们三个就说让我给她们拨穗,完成毕业的仪式。我就在研究院的大堂里面给她们拨穗,然后告诉她们现在你们真正的毕业了,当时三个女生都哭了,抱着我跟我说真的很舍不得我,那时候真的是又开心又感动,有些人说导师和研究生是冤家难解,很难融洽相处,但是我一直努力让我的研究生能把我当成可以帮助他们的朋友,所以在得到她们认可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开心。
作为老师最尴尬的事情,那肯定是当被学生发现有些东西原来老师也不懂的时候。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总是会觉得老师应该什么都知道,但是老师的认知也是有限的,就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会有尚未掌握的知识,当学生问到我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尴尬。之前我让一名研究生去尝试一个非常新的课题,我自己心里面其实也没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总是存在很多的未知数,所以当学生的实验失败来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也没有办法很好的解答,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结果,作为指导老师我确实很尴尬,这时候我只能指点学生去做更多的尝试以及教他探索失败原因的实验方法,然后自己暗地里抓紧查资料,尽快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做老师很多时候是需要跟学生一起共同进步的。

02

为人师表,不忘初心

本期话题

徐珊:林老师和袁老师讲到的尴尬经历我都有。可能,教书时间越多,开心事和尴尬事也会越多吧,当然学生也越来越多。做老师这些年,大家都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学生。可否聊一两位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学生,都有什么样的故事吗?
汪隽:
有一个学生,她毕业后并没有用本专业工作,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去考编考公,也没有漂在大城市,她去了福建一个小地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租的屋子周围种地、养花,钻研厨艺、农艺,平常给当地的小孩子当家教,闲暇时间读文学作品。她说感谢我带她了解了俄罗斯文学,她最爱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每次看她的朋友圈,都感叹,她是一个把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的人,我要向她学习的东西更多。
袁冬:
平时工作中,我接触最多的学生还是我指导的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毕业的加上在校的,也差不多接近30位学生了,作为他们的导师,在他们读研究生的这三年需要关注到他们的方方面面,所以对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说是印象非常深刻。如果说印象最深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2022年毕业的女生,她是一个非常努力工作的学生,大四毕业后的暑假就来到了实验室做实验,在研一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实验成果,但是她性格就跟小孩子一样,很单纯,有时候也会比较迷茫,会找我来哭诉,所以在她读研究生期间,我经常跟她谈心,不仅仅是科研课题,还有跟同学的相处,感情问题的处理以及未来的规划,我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分享可以让她少走点弯路,所以一直都把她让小妹妹一样的对待。后来她毕业后半年左右,有一次回学校见到我,眼睛马上就红了,说好怀念在学校里面有老师照顾的日子。现在我也经常关注一下她的情况,希望她可以保持一颗单纯简单的心。
所以,对于导师来讲,每一位研究生其实对我们都非常的重要,把他们培养好,让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走的更加顺畅一些,是我们导师的责任。
徐珊:听老师们聊这些师生故事,可以感受到老师还是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无论是学习还是人生。获得过“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女孩子们亲切称为“张妈妈”的 张桂梅老师,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了山里女孩圆梦大学校园。她常说:“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她教会了大山里的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她用教育扶贫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我自己特别佩服她,也想请听听你们的看法。您觉得做老师的意义是什么?
袁冬:
我经常会跟我的研究生讲,我在他们的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个台阶,希望他们通过这个台阶可以走得更高更远,但是能走多远还要看他们是不是努力往上爬。对于学生来讲,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作为一个大学的老师,传授知识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以身作则,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是在专业能力上,同时还要在心理上。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老师的地位还是很崇高的,因此老师的作风和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一直觉得老师是一个挺神圣的一个职业,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可以成就学生的老师,虽然可能没有办法做到像张桂梅老师那么伟大,但我一直在努力。
林英:
张桂梅的理想和行动更为宏大,于我而言,教师的意义大概是:努力种下一些种子。
汪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教学的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此外,我觉得老师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学会与自己自洽。孔子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贤,按照这个比例,一个40人的班上出一个尖子生就与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水平差不多了(开玩笑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上的优等生,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悦纳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标准答案。

03

为人师表,不忘初心

本期话题

徐珊:在座各位,既是老师,又是母亲,还是女儿,在众多的角色里,您会不会觉得有时会有冲突,还是觉得一切都恰到好处,自己在各个角色里游刃有余。
汪隽:
我觉得我不是那个游刃有余的人。好像每个身份都是独立的,无法当母亲又当老师,也无法当女儿又当学生。如果我在母亲身份里加入老师角色,鸡飞狗跳;如果我在女儿身份里扮演学生,我也要跳。
林英:
“非升即走”的巨型压力下,同时又是母亲,又是女儿,要说游刃有余,那是断断做不到的。焦虑是一种常在的情绪。当然这更多是就时间精力而言。在本质意义上,三者确乎有着某种联动与支撑。比如就母亲的角色而言,作为老师,亲子阅读的展开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没什么难度的事情,自己和孩子都深深地受益于此。大学老师的时间相对自主和自由,也让自己有机会在一些最关键的时刻得以好好做女儿,这一点是心存感念的。
袁冬:
说真心话,我觉得自己在各个角色里面还没有做到游刃有余,还一直在努力希望可以做得更好。各个角色出现冲突的情况其实还是经常发生的。我平时工作很忙,经常需要加班,但是家里有两个孩子又需要我来陪伴,所以我晚上和周末陪孩子的时候还会经常开着电脑抽空干点活,但是她们就对我这种三心二意的状态很不满。他们经常对我说“妈妈,你能不能认真陪我玩。”这时就真的是感觉自己没有做得很好。但这个问题其实是很难根本去解决,我也只能尽量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减少冲突的发生。在处理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时候,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尽量做到不要焦虑,要相信自己已经努力去做好了,冲突都是暂时的,当你心理上不会因为这些冲突而感到焦虑的时候,那这些冲突也就不会太影响整个人的状态。
徐珊:不知大家的理想职业是什么?我之前最想做媒体人,成为编辑记者,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一名老师。想问问大家,如果不做老师,您会选择什么工作呢?
袁冬:
其实在我读大学之前,教师是我第一排斥的职业,因为我家里面有好多位袁老师,我爷爷、伯伯和我爸爸都是老师,可以算是出生在教育世家,因此心理上总是想做些不一样的工作。后来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慢慢开始了转变,因为我非常喜欢大学这样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环境,而且大学这个象牙塔跟外面的社会比起来还是要简单很多,所以选择了读博深造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现在的我也是深深地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我基本上没有考虑过如果不做老师我去做什么的问题。如果非要进行选择的话,我更想选择成为专业型的自由职业者,就比如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些技术顾问之类的,希望可以拥有一种更加自由的工作方式,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好家庭,也可以兼顾自己的兴趣爱好。
汪隽:
我可能会去做广告策划或者短视频编剧。
林英:
如果不做老师,我特别想去做一名童书编辑。自己所学的就是编辑出版学专业,对做编辑有比较多的同情的了解,它美妙的、不美妙的种种,但依然向往。育儿的亲子阅读中,接触了大量的绘本,这真是一个瑰丽的世界,沉迷其间难以自拔,颇愿一尝做童书编辑的痛与快乐。
徐珊:最后,恳请老师们说几句寄语哈,给我们《紫荆树下》杂志的,给所有过教师节的同事们,当然,也是给自己的。谢谢,非常感谢。
汪隽:
还是那句很俗的话吧:不忘初心。坚守做教师的初心,收获学生的真心。
林英:
努力精进,种下更多的种子。
袁冬:
祝愿我们华师的所有女老师,每天都可以享受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成为华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4

为人师表,不忘初心

本期话题

麦 / 田 / 守 / 望 / 者

传道授业解惑,执着追求守望。
“麦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个讲述自己教学故事,分享教学经验,畅谈教学感悟的平台,让教学相长的教育精神永流传。

耕耘手记

耕耘英语课,我手写我心。本栏目邀请朱德芬老师开启“耕耘手记”专栏,为我们记录课堂内外,思考教育话题,速写现代大学生群像。通过朴素真实的文字,提供一扇明亮的窗户,看见每一位平凡却独一无二的同学,看到熠熠生辉的校园青春生活。

专栏简介

为你们写诗

文 / 国际商学院   朱德芬

2022年的这一届学生,我这个星期才第一次给他们上课而已,时间已经将近九月的中旬。由于某些原因,有几个学生要延后到校,为了统一教学进度,教研组决定暂时不讲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可以自己根据需要组织教学。就是说,可以暂且把雅思考试放在一边,为阅读而阅读,不用做选择判断填空——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
我记得那天我走进教室的时候,一片的安静,我穿着平底鞋都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而且我感受到了所有人全神贯注的目光,没有一个学生玩手机。他们甚至没有拿着手机(这在开学几周之后将会是几乎没有的情形)。我以同样专注的目光望着他们,仔细地考虑着我跟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什么。
Hi—— 我说。
没有人回应。他们只是看着。我想:还挺cool的啊。每一年,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不仅是衣饰装扮这些表面的东西。实际上作为职业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这些改变有很多是属于学生赋予的。我们被时代塑造,同时也在彼此塑造。
我继续微笑着,介绍自己:名字,性别,职业,家庭住址,喜欢吃的东西……好几个学生脸上闪过一丝微笑。
我说,我也想认识一下你们,可以吗?
我把想问的问题写在一些数字的后面,点击鼠标可以选定一个数字,选择这个数字的学生就回答关联的问题。
喜欢的动物?一个女生喜欢小狗,一个男生喜欢小猫(最常见的两种动物。估计也跟这两个单词比较简单有关系);
曾收到的喜欢的礼物?抽到这个问题的两个学生都说他们喜欢的礼物是非物质的,亲人朋友的爱是他们最珍惜的(不错的觉悟哦。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物质匮乏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应该是陌生的);
喜欢星期几?无一例外地喜欢周末,原因是可以一直睡觉;
喜欢的一个老师?从没有喜欢过一个老师(有一点尴尬,我决定下次去掉这个问题);喜欢妈妈,因为她温柔、耐心,经常鼓励自己(回答这个问题的男生头发微卷,染了栗色,戴着边框稍大的眼镜,爱学习的样子)
为自己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思考,犹豫,耸肩)……嗯,想不出来(我当时在想,如果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说什么。可能也不知道说什么。也许真的没有什么可自豪的;也许害怕自己说出来的事太微不足道。)
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沉默)……忘记了,看了太多,呵呵。
说自己看了太多电影的这个同学,一脸的不好意思。是啊,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感受呢,一部一部地刷电影,废寝忘食地读一套书,滚动式播放音乐……然后真的会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听了什么。
我邀请了大约十个学生上来介绍自己。我觉自己开始喜欢他们,喜欢他们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呈现出来的固执和较真。我还有很多问题想问他们——他们的成长故事,他们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他们有过的每一个奇怪的念头。但我想我们耐心地应该慢慢地了解彼此。
第一个课堂活动是Running dictation。 我在课室的墙上贴了一首诗,学生每两个人组成一组,一个人跑过去读这首诗,把句子默记下来,然后回来给坐在座位上的伙伴做听写。合作得最好,最快把诗写出来的小组胜出。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这是一首诗,这是他们一起把诗听写出来之后发现的。这首诗写道:
Trees
by Joyce Kilmer
I think that I shall never see
A poem lovely as a tree.
A tree whose hungry mouth is prest
Against the earth’s sweet flowing breast;
A tree that looks at God all day,
And lifts her leafy arms to pray;
A tree that may in Summer wear
A nest of robins in her hair;
Upon whose bosom snow has lain;
Who intimately lives with rain.
Poems are made by fools like me,
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
不像读其他文章,没有过多的解释,他们似乎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诗写的是什么。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令我惊讶。有几个学生甚至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读给全班同学听。从他们的音调和表情,我知道他们感受到了文字里面的音乐。
九月是美丽的。九月的校园无疑更是生机勃勃,美得令人感动:蓝天白云,花果飘香,穿着迷彩服的新生,朝气张扬的年轻的脸,时时在各个角落的口号声和歌声。走在校道上,仿佛一不小心真的会被这火热的青春气息灼伤。他们的精彩将在这里上演,梦想将在这里启航。
这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几行发自内心的文字,是这样写的:
新生
我和他们一起
读一首关于树的诗
我还不知道他们喜不喜欢诗
甚至不知道他们喜不喜欢树
又或者诗里面提到的罗宾鸟
他们可以喜欢所有
也可以不喜欢一切
他们,我知道,蕴藏着无数可能
但他们一定也意识到了
他们就像诗中的那些树
一样美好,因为
这天早晨,在九月的课室里
他们读诗时的眼睛
如同窗外的天空般明亮纯净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海边的漫步

文 / 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赵燕平

去海边走走一直是很惬意的事情,于是暑假一开始便带着自己的母亲去了珠海附近的海边小住。因为住在广州,去海边也不算太远的路程,但看着老人家开始积极收拾帽子、墨镜这些度假小物件的时候,便觉得在繁忙的学期工作结束之后带着老人家去小小的旅行是挺开心的事情。
车子停在入住酒店的门口,一下车便感受到炙热的阳光、扑面而来的是新鲜、带着咸味的海风。酒店大堂里都是各种口音的旅客,穿着游泳衣的小朋友们拿着他们的小铲子、小桶正开心地由他们家的大人带着出去玩。是的,穿过这个酒店门口的马路,对面便是一个很大的海滨泳场。
酒店位于海湾海岸线上,入住的房间楼层很高,通过窗户向外看,酒店的周围都是附近的小区的楼房房顶和街道,街道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远处有山,更远处可以看到蓝色的泛着光点的海,从高楼林立的城市生活中来到有山有海之处,一下子就有了开阔的感觉。
人类是否来源于大海的深处或未可知,但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来到海边。站在海边,面对着一望无垠的海,却发现我们的视线可以看到海天交接之处,因而更会像《庄子•秋水》中的那位河伯一样望洋喟叹天地之大。
在傍晚的海边沙滩上行走,太阳还没有落山,天色尚明,海滩上有很多人,也不断地听到各种各样外地口音的交谈与笑声,而小朋友们更是在沙滩上跑来跑去,在海边嬉水,在沙滩挖沙,不亦乐乎地玩着,甚至忘记了去玩父母们为之头疼的电子游戏……
大海一直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它的广阔无垠让人心胸开阔,而海水的潮涨潮落似乎就像宇宙初始时的节奏与身心发生着某种共振。许多来看海的人哪怕就是在海边走走,去感受一下好天气时的海风与海洋的气息也是让人心身愉快的事情。
夜幕降临,远处的云在夕阳的照耀下从红橙色渐变为淡紫色和更暗的蓝紫色。海边的路灯一盏盏亮起,如一串明亮的珍珠散落于蓝黑色的海岸线上,将远处的海平面映衬得更加黝黑。大海是神秘的,深蓝色水面之下引起人们的好奇,远远近近的小岛在暗夜中更是特别的存在。
大海是有心理象征意义的,在著名的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看来,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潜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岛屿那从不露出水面、和广大海床连为一体的最底层部分。。荣格亦认为每个人的人格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整体。它包含一个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婴儿的精神世界还是一望无际的海平面,没有小岛的踪影。而随着个体的成长,意识的小岛开始浮出无意识的水面,这就是荣格所说的个体化进程。或许当我们重新走向大海的时候,便意味着回到了类似于赤子的初始而又自由的状态吧。
如同儿童在海边可以肆意的玩耍与探索,而成人或许可以在海浪声中自动涌现出那些已经潜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碎片,由此回忆起以往的岁月故事,由此生发出更多的情感,无论悲欢、喜悦、愤怒皆已在身体中某个地方潜藏着,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忘记,当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因为理性和注意力的缘故可以无视它们的存在,但它们和它们所激发的情绪变化却是一直都保持着某种沉默的状态,依旧会不时被外界的因素点燃,突然像烟花一样在我们面前显示着它们的光和热,甚至破坏力,好让我们觉知到它们的存在。唯有在海浪潮声中,自我感受到与浩瀚天地的合一,从而让内在的自我感受到来自自然与宇宙的声音抚慰,从而有机会去化解内在的纠结与情绪。最好的疗愈发生在自然之中,是自我心身主动去重新开始与重构,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会比在海边晒晒太阳更好……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收到了日本福岛核电站开始排放核污水的消息。这个消息实在无疑很让人焦虑与紧张。人类许多有意识的行为对于自然环境会造成破坏甚至毁灭性打击,最终依旧反噬到人类自身。就如这次的核污水的任意排放,在未来很有可能除了不能吃海产品之外,或许未来这种海边散步已经变得不那么轻松惬意了,那些小朋友更无机会去海边挖沙,去享受游泳与奔跑的乐趣。
中国的道家认为人类不过是活在地球上的一种五行属土的裸虫,贪婪而无节制,或许在这广袤的宇宙中,这颗蓝色的星球有着自己的生命规律与轨迹,人类不过皆是如稊米之微小过客而已。

玉兰路上见芳华,紫荆巷里写流年。
本栏目“紫荆巷诗社”,邀约华师热爱写诗的女教职工,一起描绘最美的生活,抒发最真的感情,表达内心最善的愿望。
让生活如诗,让诗入生活。

回故乡

文 / 机关  白敬齐

出发
一路风雨
车轮辗过,水花溅起
不为别的,只为陪老人回故乡
天黑沉沉
路途虽不远
却艰难险阻
心越过坎坷
向着故乡的方向
一路前行
海水
无边无际
游艇滑行,欢快畅想
风轻云淡
让白色的帆
寻一缕炊烟
解最深的愁
拥抱着这片土地
尽情眷恋
走进
汕尾校区
高楼耸立,书香浓郁
不为别的
只为一朝华师人,一世华师情
默默情怀
珍贵的纯洁
绽放出桃李
满园芬芳

在茶卡的梦境中醒来

文 / 国际商学院   卢絮

一面特殊的镜子,只按自己的意志生存
时间结成的盐构成肌体
没有波浪,不会为了谁而翻涌
即便成吨的风从雪山吹来
只起微澜
这面镜子不炮制谎言
红色长裙兜售的青春所剩无几
它不理睬,不打算回应那个"最美女人"的问题
倒影被没收,如真相
每一面镜子都无法逃避的宿命
在这里被解构
被解构的还有爱情
所有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后的甜蜜
转化成另一种味道
是梦境发酵后的咸涩
你只能沿着进来的那条铁轨出去
东张西望可能导致脱轨,而镜子在谄笑
如小火车的哒哒声

智慧(外二首)

文 / 文学院   张静

《智慧》
沿着青石板拾级而上
手紧握着手
古老对话的两种结尾
你爱我吗
我爱你
微微一笑
是概括这种誓约的所有智慧
双眸明亮清澈像这个:
别哭
勇敢点
去看大千世界
在这个小小的崎岖山城
该说些什么呢
也许有一天江水漫上来
湮灭了所有的脚印
《凝视》
用双眼凝视这青绿
用双脚亲吻青石
慢慢地感受每一次呼吸
山在背后
雨花四周飞溅
生活没有统一的公式
在宽容的风前
用心地微微一笑
用双手紧紧地护着一朵火焰
每个细胞中都有灵魂
每个毛孔中没有被捕获的灵魂
像雨燕似的欢快扑腾
飞向那遥远的净土
生活的秘密如美酒佳酿
自斟自饮回味无穷
每次沉默的雕塑在雨中哭泣
都让人心碎
每次娇艳的野花在风中摇曳
都让人心醉
《朝圣者》
晨曦一场雨在窗前洒落
我进入清晨的明澈
往昔的生活
渐次离去犹如船只
离我更近的山水
将渴望与浪漫联系在一起
我们来自一个地方
爱与恨
不分现在、过去和未来
如此幸运
漫长旅途的恩赐
遇见数世纪之前的那些瞬间
冥冥中知道
我将成为一个朝圣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竹解心虚即吾师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千里之行,始于竹下。
我校大学城勷园餐厅门口的竿竿绿竹,清幽雅致,点染出别样的韵味:每当碧日晴空,只见竹影婆娑,神秀挺拔,如丽人独步;每临疾风扫过,竹丫撇捺,如戟如戈,如斗士赴远;每每乱雨飘飞,竹林缄默不语,细碎繁密的竹叶如雍容大度的君子,任风雨呱噪肆虐,我自岿然……
学校在勷园之畔排植绿竹,想来应该是溯源“勷勤大学”中“勷”字的“成就”之意,成就学业,应学竹之虚空,修身齐家务必虚心受教,虚己待人。“竹解心虚即吾师”,书海漫漫,求学之路千里之行,始于“竹”下矣。
竹之魅力又何止虚空。竹子正直,有节,清幽,不惧霜雪的精神品质,正如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竹的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将其与梅、兰、菊一道誉称为四君子。
孩提时代,我并不懂得竹子这个东方审美的文化符号。但童年居住的祖屋旁就有一片竹林。虽依竹而居,杖竹而行,但竹子真正闯入我的精神世界还是在爷爷的葬礼上。记得那个烟气缭绕,白布飘零,白衣翻飞的灵堂之上,治丧的长者递给我一根绑着白布的青青竹杖,告诉我孝子孝孙跪地哭泣时都要拄着竹杖,既显悲痛难支之意,更用中空有节的棍棒象征逝者品格高尚,虚怀若谷。每每看到竹子,爷爷葬礼上那根绑着白布的孝杖又会遁入眼帘,青绿鲜亮,正直有节,它既包含着对爷爷一世家业、一生德行的作结,更蕴涵着葬礼仪式中对孝家子孙后代为人处事的训诫与勉励……
在成长过程重,竹子又是我认识世界的媒介。儿时非常喜欢跑到竹林抓竹象(笋虫),那种趴在竹笋上的黄褐色甲虫,它总用那大象鼻子般的口器吮吸嫩笋的汁液,可爱至极。我总爱把笋虫的腿绑在棉线上,看着它鞘翅羽翅双层打开却飞而不得,小小的我总会获得那种“惩治害虫恶霸”的快感。还有一次,竟然在竹林里看到了奶奶说过千百次的毒蛇——青竹蛇,它缠绕在竹枝上,蛇皮青绿欲滴,三角脑袋上黄色眼圈包围着黑眼珠,频繁地吐着信子傲慢地看着我。我拔腿就跑,回家支吾半天还说不出话来,奶奶淡定地安慰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犹未毒,最毒妇人心。’这个世界上,看得见的危险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害人于无形的东西,比如狭隘的妇人心就远远比青竹蛇还可怕……”很多事都还似懂非懂,但竹林本身以及竹林所关联的世界,打开了我以天地为书、向自然问学的窗口。
爷爷擅长竹艺。客家地区晴耕雨读,雨季农闲的间隙,爷爷就会教姑姑们做竹器,家中的鸡笼、簸箕、竹篮、米箩等都出自他们之手。编织竹具需要篾条,劈蔑条是个细致活(将长竹子延外层青绿色部份均匀依次劈开,形成厚薄均匀,粗细一致,光滑柔韧的长条型蔑条),爷爷青茎暴起的手在竹子面前显得出奇灵巧,只见笨重古拙的镰刀微微摇晃,爷爷手握着的竹子微微退让,一条条薄如纸、细如丝,匀如尺且没有毛刺的蔑条就劈出来了。时至今日,塑胶制品已经完全取代竹具,但老家用的竹筛(扁圆形竹具,用于晾晒物品)使用了二十年却越发精巧光滑,方圆周正,是匠心独具的爷爷留下的手作传家宝。记得爷爷每编完一个竹具,就会跟我说:“人如其物的意思就是你做的物件沾染了你的性格和做事特征,你缺的耐心它(竹器)就用站不稳来告诉你;你不够细心,它就用编不直来提醒你。”那一刻,我发现竹子就是一个载体,让我懂得“器物有魂魄,匠人自谦恭”,即便是制作简单的竹具,也要融入全部的敬畏与虔诚。
作为大型草本植物,竹子素有“沉潜三年,一朝破土,日进三尺”的光环,厚积薄发,蓄势而为,才能熬过生命中的“寒冬”,才能迎来春天的“拔节生长”。当然,作为速生的草本,其坚硬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竹子的纤维方向和结构呈现的独特规律使其具有很好的抗拉和抗弯特性,杨万里“竹君不作五斗谋,风前折腰也如磬。”说的正是竹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韧品质。
竿竿翠竹如谦谦君子,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媚不妖,儒取其教化,道取其悠然,释取其禅意,兵取其坚韧,从这里出发学习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四 / 季 / 朋 / 友 / 圈

朋友圈里展风采,微信好友来点赞。

▶2023年7月16日
人在画中游。
▶2023年8月1 日
21度的夏天~
▶2023年8月1 日
天堑变通途,关山度若飞。只有图一是我拍的。看了别人拍的图二和图三觉得很震撼,专门开了盘旋的山路来看世界首座在山地峡谷地带建设的跨度超过千米的的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坝陵河大桥。驾车行驶于桥面,距谷底数百米,宛如云端之上。
▶2023年8月2 日
二十二度的夏天,开满鲜花的院子,云卷云舒,白天可以配咖啡闲书,晚上可以配睡衣烤串,老少咸宜,可盐可甜。
▶2023年8月3 日
避秦的人,原来在此。散落在山谷里的村落,宛若世外桃源。
▶2023年8月4 日
遗世独立的悬崖湖心城堡。
▶2023年8月5 日
峻岭逶迤的高山草原,桂花香鸟儿鸣的木屋,女生的白马,斗艳的格桑花和向日葵,悠闲吃草的牛儿。
▶2023年8月6 日
朵花特大桥。世界第一的高山峡谷景观斜拉桥。

国际文化学院  陈晓玲

01

夏天的风景

四季朋友圈

02

夏天的风景

四季朋友圈

大凉山之行
暑期的八月,终于可以开启计划已久的大凉山之旅,游览我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旅程首站是马可波罗眼中的璀璨明珠——邛海,再从西昌往群山褶皱处,去看望峰峦峡谷中隐藏的原生态村落,徒步云垂腰间的高山草甸,探秘神奇的彝族圣地。
▶2023年8月7日
出西昌,进入昭觉界内远望邛海
▶2023年8月7日
#《金色索玛花》拍摄地
这里村民相对来说比较幸运,旧屋废弃后能在附近住上安置房(图九),原来的土地还继续利用,农牧兼营。那些远离故土又没法在新村谋生的,成为易地搬迁“后半篇”一大难题。
▶2023年8月8日
下午爬悬崖村的钢梯,比起当年村民们用的藤梯,已经很轻松了。
▶2023年8月9日
海拔3千多米的高山百草坡,五六月索玛花开时是观赏旺季,我们是来看野花的非主流
▶2023年8月10日
#金沙江大拐弯及西溪河峡谷
穿着拖鞋爬野山小坡,到私家观景点,除了附近基建的工人跑来找手机信号,极少有人上来。满带黄泥的西溪河在这川滇交界处接上绿色的金沙江,汇成一“鸳鸯锅”。(图五是航拍的,色彩有增强)
▶2023年8月11日
#向云端
车行过云间的飞播林,在海拔2800米的稻谷牧场中轻徒步。
▶2023年8月11日
#幸福镇花椒村
牧场上的燕麦田
花椒里的大红袍
林子里的绵羊
见人就吠的狗
喝山泉水的猪
来人就跑的山羊
孤零零的黄牛
▶2023年8月12日
穿越这片云山雾海,一路牛马羊做伴,去往彝族人心中的耶路撒冷——火把节发源地,日都迪萨。
▶2023年8月12日
#探秘彝族圣地
游客罕至的日都迪萨位于甘天地乡,是普格最边远高寒乡。凉山阿都地区彝族人在观念上认同的火把节发祥地——神仙驾着红黄两色祥云在天宫飘过时,其中一片红色云朵飘落到了日都迪萨。于是,就诞生了盛大隆重的彝族火把节。
▶2023年8月13日
#一行四人打探循秘之路
沿着流水的方向,在高山草甸间行走两个小时,寻觅新闻稿里小河神秘消失的地方。河水其实是在洞穴下方收成一个窄口小瀑布(图八左下方),流进图九被岩间草叶遮蔽的幽暗石缝,去往另一个神秘地带。
▶2023年8月13日
#一双拖鞋走天下
冰清玉洁的圣地花草
不会被红色衣物刺激的牛羊
村民埋头六七个小时新鲜采摘的鸡蛋菌,珊瑚菌,牛肝菌
▶2023年8月15日
#向林耀华先生致敬
《凉山彝家》是一本兼具学术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民族学经典,书中根据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在“罗罗国”实地考察的资料,借招英国人类学结构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拉德克里夫•布朗,采用功能主义的方法,分析五十年代以前凉山腹地延续了两千多年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度:黑彝为领导者,部落攻伐械斗“打冤家”时有发生,白彝是黑彝的属民,汉人又常被掳掠或买卖当白彝的奴娃子,地位极其卑微。《洛杉矶时报》也曾报道过解放前彝人把因飞机失事“从天而降”的美军当“洋奴”使唤的事件。当你知道了这段人类学家都为之惊叹的彝族历史,望着现今宁静祥和的凉山彝村,会更加感慨民族团结和睦的美好图景。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辜小捷

路上的景与情
在路上,一直都不仅仅是行囊与风景。
暑假和妹妹一家从广州自驾闲游云南15天,有如期入眼的高原蓝、棉花糖般的白云、绚丽硕大的各种玫瑰、绣球和漫山遍野的芝麻花、土豆花、向日葵花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精致绚烂的各色野花;还有在不同城市或乡村里不经意间触碰到的属于人的淳朴温情。这些温情时刻也许是旅途中偶遇的个一位乡农、或许是民宿里相处个一两天的一位老板、或许是路上紧急求助的一位修车店老板,而更多的是日夜相对15天,絮絮叨叨聊着家常、磕磕碰碰相互关爱的家人之间流淌的感情。
在路上,我们可以是纯粹的喜欢与喜爱,可以是真实的人性与情绪,通过路上视觉的冲击与心灵的碰撞,享受心绪的闲逸与平静。
▶Day1:既然行李已经打包,那就愉快地出去玩吧。
▶Day2:南宁-百色-曲靖。
1.AAAA级景区“田州古城”:这就是个“坑”。无外乎造几座桥,引一道铺上彩瓷底的溪流,穿几条平行的小巷,再把各色商店门面造个统一的廊櫞牌坊,商贩们套件代表民族特色的外套或马甲,然后就是各种烟熏火燎小吃或五彩斑斓的物件,这就造出了一个个4A级古城或古镇。本着来都来了,就走走逛逛、吃吃坐坐,到此一游的心态也没太失望。
2.白蜡山观景台:这是个惊喜。百色到曲靖途中的一个高速公路“观景台”,除了为长途开车的司机们开辟了一个中途休整的地方,也为化好整妆的自驾旅(女)行者们找到了一个用武之地。
3.到了云南地界,菌菇煲就得整起来呀咪呀咪。
▶Day3:曲靖-昆明。
1.在昆明入住藏身于公园里的酒店,舒适度极高。
2.“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标志性的红色窗棂与黄色墙面,让人一眼沦陷。
3.再次走入翠湖,慢腾腾的游船充分满足了小外甥女的操控欲。
4.滇池今日阴雨连绵,浩瀚的湖面缺少了蓝天白云与落日红霞的陪衬,略显逊色。
▶Day4-1:昆明-大理。
1.闲逛云南野生动物园。
2.夜宿大理洱海边的民宿。
▶Day5-2:定位-大理洱海
看海去,从细雨纷纷到阳光明媚再到骤雨来袭。
▶Day6-2:定位-泸沽湖
一个可以约着一起听雨做梦的地方。
▶Day7-4:丽江泸沽湖-丽江束河古镇。
1.云南回来不看花系列。
2.从丽江泸沽湖到束河古镇,没有走高速,选择了丽宁公路,沿着金沙江,在大凉山区也不知道绕过了多少座雨雾缭绕的高山,下山下山,环山转山再上山下山,景观一流就是驾车的和坐车的都颇感紧张刺激。
3.雨中的束河古镇终究有了一点清静宁和的味道。
▶Day8-2:丽江束河古镇-香格里拉。
“风景在路上”系列。
1.从束河古镇出来本来想去蓝月谷,开到玉龙雪山景区门口就被工作人员拦下来了,告诉我们现在蓝月谷保守估计有3万游客在里面,预计要排队3小时才能入内,呵呵,只好放弃这个景点。从景区出来,沿路都是马场、草场,风景秀丽,所以也没啥遗憾的感觉。
2.行走在丽江境内,穿过白沙古镇,偶遇田头的不知名植物花田与油菜花田,农民伯伯很淳朴,只是再三强调不要踩入花田就任由我们拍拍拍了。
3.在丽江龙纳西族证自治县的一个金沙江观景台上,一面是金沙江环绕着玉龙雪山群呼啸而过,山风咧咧,发丝乱飞,群山叠嶂,颇为壮观。
4.到达香格里拉,开往预订的民宿途中,发现我们住地在一个机场附近,旁边就是纳帕海景区,于是又是一阵激动,冒着细雨又是一顿拍拍拍的。
▶Day9-2:纳帕海的马和草原。
▶Day10-3:定位-虎跳峡
雄浑、磅礴、震撼,还有一道忽然映入眼帘的七色彩虹,完美。
▶Day11-2:定位-沙溪古镇
1.小姑娘跟着爸爸妈妈去当地山民的山上采蘑菇,惦记着因为怕踩脏鞋没一起去体验的姨妈,采了一大把野花野草回来,说是要给爱美的姨妈插花,感动之余,用最简陋的两个矿泉水瓶和一只土陶罐插出了三瓶还算能看的插花,皆大欢喜ING。
2.和妹妹家的大姑娘在古镇逛吃逛喝,被“杨丽萍艺术馆”吸引,本想欣赏一下就好,最终还是忍不住下手了一条比较低调的连衣裙,感谢千里之外的哥哥,他的慷慨让我瞬间有点豪气干云的错觉。
▶Day12-2:大理沙溪古镇-昆明
从清静到喧嚣,也就是沿着棉花糖云层铺成的道路,穿越4个多小时而已。

文学院  何春华

03

夏天的风景

四季朋友圈

04

夏天的风景

四季朋友圈

▶2023年7月21日
初到六盘水,感受中国凉都的凉爽,因为夏季平均气温19度,吸引了众多前来避暑的游客。
六盘水的名字,跟六盘山没有任何关系,取自下辖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地的首字,因为三线建设而发展起来,“是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三线建设的历史已融入这座城市,成为城市的灵魂和骄傲。
水城古镇的烙锅一条街非常热闹,空气中都是美食的香味,看着五颜六色的食材,听着油锅中的食物滋滋作响,穿着特制的防溅油围裙,吃饭的仪式感拉满。不过我吃辣椒已经严重退化,不能蘸辣椒粉的烙锅,仿佛失去了一些灵魂。特色美食“怪噜饭”不错,吃出了折耳根特殊的香味。
古镇里竟然到处在推销房子,17.8万起,低过夏天的平均气温。
▶2023年7月22日
天去了野玉海景区和乌蒙山大草原,途经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
乌蒙山大草原是平均海拔2500米的高山草场,相比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别有一番魅力。群山连绵,绿草如茵,牛羊悠闲,气候舒爽。看到房车营地有不少露营者在弹琴唱歌。面对这样的美景,无论怎样的琴声和歌声都是动情的。
不太喜欢拍照的我,今天很努力地给儿子女儿拍了一些照片,技术一般,但态度认真,值得纪念一下。
▶2023年7月23日
今天去了黄果树三个景区,大瀑布、陡坡塘和天星桥。不记得我上次来是哪一年了,但好像当时村民还没有从景区迁出来。
所到之处,满眼皆是醉人的绿色。“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宽101米、高77.8米的大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位于大瀑布上游,有105米宽、21米高的陡坡塘瀑布亦壮美开阔。看了两个瀑布后,再走天星桥景区前半程,景色似乎没有太深刻的印象了。路途较远,后半程没走了,据说美丽的景色多在后半程。留点遗憾。
景色是真的美,人也是真的多。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现场还是需要心态调节,尤其是顶着烈日、排两小时队进水帘洞的时候。旁边一个1岁多的男孩,被妈妈抱在怀里,满脑袋不停出汗,却始终朝着瀑布的方向张望,面带笑意。这孩子,放在古代,可能就是又一个徐霞客。
▶2023年7月24日
今天上午游览龙宫,景色没有惊艳。下午回到六盘水后去了梅花山,行程充满惊险。梅花山索道9.9公里,是世界第一长索道,来回需要将近两小时。就冲着这个世界第一去了!
去得较晚,上山的游客已不多。坐上索道,远眺山峦,俯瞰脚下六盘水师范学院富有特色的教学楼,心情愉快。结果走了一段,开始下雨刮风,越来越大,轿厢在大风大雨中飘摇。可能为了安全起见,索道中途停了两次,轿厢停在空中剧烈摇晃。孩子们开始冷静地估计距地面的高度和生还的机率。
最后,几个风雨中飘摇的轿厢临时停在一个中途的调度站点,站点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车门不能自动打开,工作人员最后用工具撬开。他安慰我们“索道很安全,不会有事的”,但还是劝我们返回。雨小了后,大部分游客返回了,只有一家仍然坚持往上走。虽然理论上知道是安全的,但还是很佩服这家人的决心和勇气。
劫后余生”,索道票存念。“我在飞雪中起舞”改为“我在风雨中飘摇”。
▶2023年7月26日
要离开六盘水了,离上高铁还有一点时间,于是去看了一场电影《长安三万里》。网上评论很好,但没想到会这么好。
将近三小时的电影,看得人荡气回肠,久久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中,竟至热泪盈眶。电影展现出的中国诗词之美、文化之美、自由洒脱和家国情怀都让人深深震撼,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文化基因,毕竟“床前明月光”的乡愁从孩童时就植根于我们的血脉。
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看着这些中国诗坛的“顶流”人物陆续出场,就像仰望夜空中璀璨的群星,让人激动、赞叹又心生苍凉。李白无疑是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就像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写: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长安三万里”,这个片名真好!三万里,多么恣意豪迈,却也隐喻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遥远距离,这些才华四溢的人们终其一生都为之痛苦、却从没有放弃过奋斗的距离。
旅行,是在现实中追寻理想的一种方式。以《长安三万里》作为此次旅行的终点,非常好。

心理学院  刘学兰

05

夏天的风景

四季朋友圈

▶2023年7月12日
我终于不再担忧未来或者过去。由于夏季洪水的到来,乌江江口的水面变得宽大起来。一艘舢舨在靠近岸边的水面上从容不迫地行驶着。插旗山隐藏到了迷雾中。我们的飞船加了速,迎着江流逆水驶了过去。
——《江城》
▶2023年8月5日
出没札达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札达,意思是岩石围绕的地方。
#所谓阿里三围—— 雪山围绕的普兰、岩石围绕的札达、湖泊围绕的日土。
▶2023年8月5日
依次参观度母殿、白殿和红殿,最高处的大威德殿维修中。
度母殿(Tara Temple)内供有白度母和绿度母。Tara 是梵文 。我最期待的文物遗存正是殿 内壁画,红金绿辉映,历经千年,纵殿内采光不足,依旧熠熠弥新 ,人物造型彰显出克什米 尔及键陀罗艺术风格, 证明王朝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整个遗址可以看出上中下的社会分层。上王宫,中寺庙, 下奴隶居住区, 竖起来的“雪国列车”。权力一层层垒在高处,让底层人景仰和敬畏, 此地自然生存条件恶劣,在生产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人民唯有依附王权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在稻米文化区域里,光照降水和土壤条件,是否更可能藏入深山 ,躲避徭役赋税 ,道遥于户籍登记之外?
关于王朝的消失,“一夜之间”想必是夸大其词。根据1985年文物勘探发现的藏文版《圣经》, 17世纪初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安东尼奥•德•安夺德翻山越岭从印度来到他听闻的“上帝之城”。古格王室成员先后受洗,并修建了天主教堂。所以,有推测,王朝妄图用西方舶来文化对抗本土过于强大的宗教力量有关,并导致1633年的僧侣叛乱 。王室成员勾结葡萄牙军队,引兵入城, 王朝湮没于战火之中。
▶2023年8月6日
@马泉河湿地公园。马泉河,听起来就像是自家门口一条可以洗衣洗菜的河,但过了仲巴县,它就成了雅鲁藏布江。
#眼睛瞪得像铜铃
▶2023年8月7日
为纯粹至极的美而千里奔波
▶2023年8月11日
关于高反
广州飞兰州,兰州高铁至西宁,西宁火车至拉萨,一是贪恋沿途无限风光,一是为逐步适应不断上升的海拔 。提前七天吃红景天, 减少有氧运动 ,注意保证睡眠。
拉萨城区海拔 3600, 谨遵各类叮嘱, 不蹦不跳不冲凉不洗头,注意保暖, 始终戴帽子, 慢悠悠过了三天,无恙 。娃略有反应,第一晚后脑勺痛,酒店有制氧机,用了一小时左右。
阿里小北线的第一天迎来5000米卡若拉冰川,晴天忽然起风下雨冰雹 ,气温骤降,征服四海的野心嗖的萎了。宿日喀则,海拔 4300。
上珠峰大本营的108拐把马马搞晕,但我抖擞精神,灵根大开,只觉神山圣湖天路, 无一不与我同在,风云变幻奈我何! 后半夜头痛, 吸氧了一小时 。宿大本营,海拔5200。
之后身体逐步适应。行走爬缓坡如履平地,氧气瓶和便携氧气没再用过,冈仁波齐那儿甚至还冲凉洗头了。但登陡坡或连续跨两级台阶,便气喘以及心跳如雷,两杯咖啡也会有此般症状。再者, 途中每到后半夜头痛不止,直到第八晚宿当雄,海拔降到4300,所有症状才完全消失。
运动手环显示,小北线八天, 睡眠中的血氧含量在 95%-99%区间,起床后半小时略有活动(例如漱洗) 时,血氧含量降到 88%。
返程 ,拉萨—丽江— 昆明—广州 ,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看来时路,回看2006 年的甘南,惟有经历过,才敢说远方可达。
今天上午恢复工作,状态极好,第一章初稿一气呵成,高反已成美好回忆。
▶2023年8月20日
河南博物院真是人多得令人窒息。跟讲解员走了十个展厅,自己再从头走一遍,又累又饿。
郑州商城遗址博物馆比起来几乎是“人迹罕至”,观展体验满分。
#拜拜啦,下次带娃来
▶2023年8月20日
接上一条
“簋”在甲骨文里是左右结构,左边“豆”,圆形的食器;右边“攴”,意为手持匕勺,左右相合,表示有人拿着食具在圆形食器里舀食物。我觉得这个人还略弓着身子,概因为当时食物器皿都置于地面。金文的“簋”变化不大。
关于篆文“簋”的竹字头。小篆出现于战国时期,青铜器因为铁器的广泛推广而锐减,尤其是青铜礼器大为衰落。概因于此,“簋”的制造材料发生变化,逐步成为竹制品,并沿用至今。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因为铭文记录了武王伐纣而名声大振的利簋。考古学家根据其铸造时间推算出牧野之战的时间。
▶2023年8月22日
出木塔景区东门,直奔净土寺,步行不出一刻。
古寺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现仅剩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单檐歇山顶,殿顶用筒、板瓦覆盖,檐头镶以绿色琉璃。最令人赞叹的是殿内九大藻井,穹窿如盖,层叠连错,不厌其精。
四壁又有壁画,始绘于清代,记述释迦牟尼佛以及诸菩萨的佛教事迹。
#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把防火视作头等大事,水火相克,是以古人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以祈天祐。而菱形者多,概“菱”乃水中之物,天生厌火。
▶2023年8月23日
太极拳在河北颇有群众基础,永年是太极拳之乡。想着却心头一动,《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莫非本地人?读小说时不曾注意。
略查找,张三丰祖籍说法不一,有陕西辽宁江西等,生卒亦不详。有明确参考价值的史料称其显露异能于1260年。
金庸有多么严格地参考了历史真实呢?我根据《神雕侠侣》中郭襄的出生时间推算了一下。郭襄出生于襄阳城再次被蒙古大军围困之时,也就是郭靖在英雄大会上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次,这是1243年。16岁,郭襄遇见杨过。18岁,郭襄追寻杨过小龙女夫妇未果,偶遇少林觉远大师,大师圆寂之时,郭襄与张君宝(后来的张三丰)各自默记其背诵的《九阳真经》。由此,郭襄自创峨嵋派武功,张君宝自创武当派武功,这是1261年前后,与史料所称张三丰显露异能的1260年极为接近。
小说里张三丰弟子,“武当七侠”中行四的张松溪也确有其人,明代武术家,武当松溪派创始人。曹秉仁纂修《宁波府志》卷三十一,谓:“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所言张三峰,亦为张三丰。
找时间把其他六侠通通也查一遍,应该都是来去有据的。
#结论就是,金庸值得一读再读。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肖娜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亲子幸福书

为“弘扬优良家风 涵养初心使命”,诚邀各位老师参加“书写一封家书”活动,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人世间的美好,向家人传达抚慰人心的情感!

一封家书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文 / 文学院  侯桂新

——给孩子的一封信

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定感到很惊喜吧!我为你写了许多微博和文章,但是写信还是第一次。华师附小对毕业生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写“给孩子的一封信”。我很早就盼着写这封信,今年学校好像布置得有点晚,因此现在才写。你妈今天也在给你写信,我猜她信的主题是“爱”,因为她的育儿哲学就是爱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我完全赞同她的这一看法。这些年,不止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姨姨、叔叔婶婶、老师、同学和朋友都给了你许多爱,你是在爱的滋养下成长的。在这封信里,我想和你谈一谈快乐,因为有了爱就有了快乐。
感谢上天把你赐予我们!自从你来到世上,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快乐。你从小是一个容易宝宝,情绪愉快,不爱哭,特爱笑。在你刚刚懂事的时候,大约一岁多点,有一次不知为什么大哭了起来,但我并不心慌,我跟你说:想哭就哭吧,但是只哭一分钟,好不好?你说好。我开始计时,一分钟后对你说:一分钟到了,不哭了,好不好?你又说好,于是便不再哭了,因为你已经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哭。这么多年来,你很少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就算有时候生气或着急,不一会儿就好了,从来没有超过一小时的,更不用说过夜。更多的时候,你总是情绪高昂,兴致勃勃,笑声不断,我们受到感染,与你同笑,常常笑得腮帮子疼。如果一个人真的能“笑一笑,十年少”,那我们家每个人都能长生不老了!直到现在,你仍然差不多每天都在家里唱来唱去,甚至让我们觉得好吵,不过你对我们的抗议置若罔闻,你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声音充满整个房屋的。回想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有一首歌里唱道“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时代毕竟不同了,你就尽情地欢唱吧!
说起你的可爱,那真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你的称呼就是“可爱宝宝”。你妈经常搂着你,痴痴地看着你,把世间最高级最深情的赞美说给你听,活脱脱一副粉丝相。当你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回想你可爱的样子,常常忍不住感叹:“可爱呀!”这种毫无保留的欣赏和赞美,对我来说是人生第一次。中国那种所谓含蓄的文化传统,以及我从小身处的压抑的乡村成长环境,使我一贯怯于表达,哪怕再心潮澎湃,嘴里,乃至笔头,都没法对一个人说出“爱”字。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对人说过“我爱你”,而我一直到有了你,才冲破了这一表达障碍。是你的可爱,给了我勇气,让我能面对世间一切风雨,也能无所忌惮地表达自己(想起我给你写的那首《夜歌》,里面有这样的诗句:合唱着的我们/吸取彼此的勇气)。是爱就要说出来,也要通过正面的行为表现出来。我很庆幸,在我们家,拥抱和亲昵是家常便饭,随着你和我们年龄的同步增长,相较周围的人,这显得有些非同寻常。为此,前几年我曾写了一篇《牵手》,作为父子亲密无间的留念。在文中我也曾担忧,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几年?所幸如今你即将告别童年的时候,我们的心门仍向彼此敞开。
每个孩子都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不同的只是这种状态能够保持多长时间。对于你的爱好,我们尽可能呵护,因为这给你带来长久的快乐。许多父母都说:“只要孩子开心就好。”我们不想让这变成一句空话。你的爱好多变,每一样持续少则半年,多则数年,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努力让你尽兴。上幼儿园的时候,你喜欢恐龙,于是家里成了恐龙的乐园。上了小学,有一阵你喜欢乐高,于是家里多了许多机器人,什么大黄蜂、擎天柱,你把荧幕上的角色搬到了家里。有一阵你喜欢无人机,家里便也有了四五架,有一架还带摄像头,你就在几间屋里操纵它飞来飞去,透过摄像头看别的屋里的人。有一阵你喜欢昆虫,于是养起了独角仙和长戟大兜虫。一只活虫需要七百元,我们也是闻所未闻,但仍然满足了你的愿望。你喜欢猫,于是养猫。你喜欢狗,于是养狗。你喜欢兔子,于是养兔子。还有鹦鹉,巴西龟。有一个时期,家里简直成了动物园。
走出家门,你喜欢的东西也有许多。二三年级的时候,你喜欢小号,我们于是请老师,让你学。你如愿以偿通过面试,加入了学校的管乐队,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上,站在高台上为全校师生演奏。我们都很惊讶,一向不喜欢登台表演的你,对于小号的兴趣竟然持续到小学毕业。期间多次面临时间紧张等困难,身边好几个队友先后退出,你却坚持了下来。可见,真的爱一件事,就能长久坚持!你喜欢街舞,我们送你去华景学习。钢琴、跆拳道、素描、语言艺术,你都学过。虽然我们对你总体上实行“放养”,如果让你去某某兴趣班,是因为你真的有兴趣,但因为你先后产生过广泛的兴趣,因此你学过的东西也不算少了,相较于我,你可谓“多才多艺”了。
去年东京奥运会,带你在电视上看过一些比赛,结果你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我们在北京,有一次去语文出版社看望我的师兄张夏放伯伯,恰好他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于是成了你的启蒙教练。回广州后,我成了你的老师,后来你不满足,于是给你请了专业教练。你和曾立恒、郑凯夫等几个同学一起,在班上乃至年级掀起了一股打乒乓球的热潮。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乎到处找地方,天天去打,教工俱乐部、南区体育馆、生科院、高教新村楼下、中区宿舍,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汗水。有时天气不好,或时间不对,无法出门,我们就在家里因地取材,在饭桌上甚至地板上打。你不愧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不过两三个月,已经和我打得有来有往,再后来旗鼓相当,到现在已经略占上风。我们两个的“家庭冠军”之争,仍在继续。在我的影响之下,这几个月你又爱上了羽毛球,最近又很想去打网球……我坚信运动带给我们纯粹的快乐,因此我不是“陪”你打球,而是“和”你打球。看我这么投入,你妈有时会埋怨我不是去陪孩子打球,我比孩子玩得更起劲。这就对了,做事就是要全身心投入,有时我们甚至会在场上互喷垃圾话,互相取笑对方,例如在对方即将输掉某一局时予以无情的嘲讽,让对方发表一下“失败感言”……刚开始时,你怒不可遏,后来就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体育场上的真实气氛,以及运动给人带来的收获。运动不止能强身健体,而且能磨炼人的意志,使我们的个性具有更大的弹性。现在,和你打球带给我这个阶段最大的快乐。
在生活中,你对于享乐要求不高。你妈说,只要充分尊重孩子,孩子自己是有分寸的。我同意。日常的衣食住行,你对于吃更感兴趣一些。早在你三四岁的时候,我开玩笑说你是个吃货,结果你认真地纠正:“王子不是吃货,王子是美食家。”后来证明此言不虚,你的“食域”还挺宽广,无论中式西式,无论是热带水果还是深海鱼鲜,你都享用得津津有味。许多我吃不了的东西,如榴莲和刺身,你却天然可以接受。你妈常说,一定要能习惯外国的饭菜,这样以后出国留学我们才不用担心。从吃上看来,你将来会比我走得更远。
对于穿着,你却浑不在意,仿佛这方面的审美和讲究长久处于蒙昧状态。前几年,我经常说你是个“脏小猪”,有时脸都没洗干净就去上学了。你的红领巾,据我看来,入队五年以来,从来没戴漂亮过。你经常穿的是北北哥长个后穿不了的衣服。直到四年级,你一直穿的是毛毛虫鞋子,简单方便。不过五年级后,你的脚突然长得很快,大约是受班上同学的影响,忽然很热衷于鞋子,对逛阿迪、耐克的专卖店很感兴趣。去年上半年,短时间内我们给你买了四五双鞋。其中有一双是在天娱广场的阿迪店买的,原价上千,降价再打折,还剩四百多,你很珍爱,把它称为“王牌鞋”。后来你又迷上了班上有同学穿的耐克气垫鞋,是NBA球星詹姆斯代言的,先后去广州的好几个大商场看过。因为价格更不菲,你虽然想买,但也有些犹豫。我们给你买了一双,你更珍爱了,把它称为“至尊鞋”,头一两个月都舍不得穿。后来我们回重庆,回北京,每到一地,你都要拉着我们去逛耐克店,看一看当地的至尊鞋,结果发现每个城市卖的款式都不一样,重庆有一款最鲜艳,而北京最优惠。现在你已经决定,以后长大了还要再买一双气垫鞋,它不仅帅气,还能让一个人增高五厘米……除了鞋子,去年你还对山地车产生了兴趣,几乎看遍了校园内的山地车,并且从图书馆借了好几本自行车书来研究。当你研究清楚以后,家里便有了一辆捷安特变速山地车。
这是你的特点:只要喜欢什么,便去研究什么。于是,你先后成了恐龙专家、昆虫专家、猫狗专家、乒乓球拍专家……你的爱好越多,你研究的领域越广,你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就越丰富。如今,我在许多方面的知识远远追不上你了,许多时候你已经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因为你强烈的求知欲,你常常给我们带来惊喜。每天你从学校回来,我一般都要问问你,今天学校有什么新闻。许多事经你绘声绘色地讲述,变得十分有趣。你本来大约是接了我的脚(遗传了我),天性有些害羞,但是在班上的一些活动中,你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一年级的时候你在班上讲中秋节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嫦娥奔月有两个“版本”。六年级时英语陈老师让同学们按学号顺序在课上唱英语歌,你很好奇每个同学的表现,因此每天都盼着上英语课。这个学期的班级风采达人比赛,你和聿聿大人、贺老八的组合取得第一名,得到代表班级去年级录像的机会。你对聿聿大人弹吉他非常着迷,一直请求我们让你去学。还有班级辩论大赛,辩题是“双减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你本来有些退缩,第一时间没有报名,后来在我们的鼓励下,你勇敢地参加了,并且很主动地写稿和组织腾讯会议,和小伙伴们反复练习。通过这些活动,你发扬了自己的优长,增强了自信。让我们很欣慰的是,你越来越成为我们希望中的样子了。
这两年我和你妈常常感叹,你长得太快了,我们还没准备好呢。她甚至希望你不要长大,永远停留在可爱的小时候。其实,每个年岁各有各的可爱。五年级开始,你生长加速,十一岁的时候,达到了“标准身高”。今年春节后,你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变声,喉结也往外突出了。这几天你看了同学们几年来的照片,感慨说同学们长得越来越帅了。这当然也包括你在内。你偶尔也会去照一照镜子,说一声:“侯觉长得还是挺帅的。”这样的表达是透明的,我们会一直呵护这种透明。
我很喜欢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的一首诗:《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只要你感觉快乐,这一天便没有虚度。我希望你永远保持感知快乐的能力。当然,随着你的成长,你会发现快乐也有不同的种类和层次。运动使人快乐,美食使人快乐,得体的衣着也使人快乐,这些快乐都很单纯,但并不低级,它们都必不可少,也比较容易获得。学习使人快乐,表达使人快乐,友情也使人快乐,只要有一颗高尚的心,上进的心,乐于分享,平等待人,你就能拥有这些快乐。而我认为,最大的快乐来自创造。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只是来消耗和享受的,我们总得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新的东西,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一旦我们能够创造,我们就能够造福他人,帮助他人。我们不只是作为个体而生存,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而存在,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和人“类”相联系,才能更好地体现。
我很羡慕你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自恋地说,也很羡慕你有一个好爸爸),希望你能度过无忧无虑的一生。只要你感觉快乐,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你的成长道路上,可能也会面临一些风雨,经历一些挫折,但是你不要怕,不要往后退,爸妈一定能帮你排除困难往前进。无论你将来成为什么样子,你永远是我们的宝贝。你要做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愉快地学习和研究,将来成为一个创造者,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更大的快乐。
这是我对你的“梦想”,它需要你来实现,你愿意吗?
Father

王子侯:

青春不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

文 / 国际文化学院  陈彦敏

——写给女儿18周岁的第二封信

当我老了的时候,回首这一生,一定不会忘记2023年的那个夏天。这一年的6月7日至9日,你高考,6月25日出高考分,6月30日填报志愿完毕,7月迎来你18岁生日,接着查到你被广州美院录取,9月送你上大学……全都是令全家紧张、激动又开心的大事件,也是我作为中国母亲,一步步走向“解放”的里程碑事件,让我做梦都笑醒。
一、丑话说在前
因为第一封信写于你参加学校成年礼的前夕,那时候你其实还没满18岁。所以,祝贺你终于正式“芳满”十八,成为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年人,从今以后你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增强你的成人意识,我在你生日当天的0点,在家里挂起了“祝贺Z小姐年满18周岁”的横幅,可见你老妈是多么迫不及待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说白了,就是我不是你的监护人啦,从此我无须抚养你、照顾你了,家务请各司其职、合作分工。别的事我也不想管你了,除了找对象这事儿(你也知道,女生是有恋爱脑的)要跟父母商量,其他的,我宣布,你自己搞定,你自由了。恭喜恭喜!
当然,由于你才刚刚步入18岁,尽管已经是大人了,但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小大人,所以请记得,当你遇到苦恼和困难时,比如恋爱、就业等人生各种抉择,以及一些难以启齿的难题或者是生病了,请一定要主动找父母,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我们就是你十分有用的参谋和坚强的后盾。
在你未成年的时候,妈妈走路都特别注意交通安全,“贪生怕死”,因为觉得孩子尚小,不能没有母亲。但以后我就可以“横”着走路了。因为,成人意味着即便你失去了双亲,也能独自生存下去。你百度一下,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成年人可没有孤儿的说法呢。所以,孩子,自立自主自强和为自己负责,是你18岁的第一堂课。
二、感恩有你
从你出生那一天开始,你就给全家人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欢乐,人类幼崽的小脸小脚小手和各种童真童言童趣,都十分可爱。后来,我十分惊讶地发现,00后的你进化很快,你比你妈聪明很多。小小年纪的你,逻辑思维能力、收集信息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都比妈妈好很多,辨是非,明事理,都能当心理咨询师了哈哈,遇到问题我都喜欢咨询一下你的意见,你的答案总是让我很满意、很受益,这也是妈妈敢于对你放手的原因,我想这要感谢你阅读过的无数书籍和看过的无数影视作品,当然也要感谢妈妈一直都没有禁止你用手机啦。
你知道的太多啦!美术、摇滚、音乐剧、哲学、政治、动漫、电影、小说、同人创作、二次元……感谢你告诉我这么多新鲜有趣的事物,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精彩的00后精神世界的一扇小窗。
天啊,要是没有你,我不知道这一切的存在,我该是多么无知、腐朽和老土啊,跟学生的代沟得有多大啊!妈妈是在高校做学生工作的,在观察、了解你的过程,我也进一步了解了我的学生,这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感恩有你,你为我在70后和00后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这种养育小孩苦中作乐、乐在其中,生娃不后悔的感觉也许只有自己成为父母才能体会到。说真的,有个小孩挺好的。这么说,作为子女,其实也不欠父母什么,所以,你也不必有压力,我们谁也不欠谁。
三、正确处理自信和谦虚的关系
一路走来,你很不容易,初、高中6年读书也很自觉努力,尤其是美术生的集训,非一般的辛苦,成长过程中还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和遗憾。但正如你所说的“人的运气也许是守恒的,我会否极泰来的”。
今年高考,除了英语,其他科目考完出来你都说考砸了,一定要复读了,高考比平时的模拟考都难,体验感极差。出分数前一天你说,明天我们就排队“下地狱”了,好日子到头啰。我对你说道,你就是考300多分我们也依然爱你,你说那有什么用啊。我信以为真,公布高考成绩那个中午,我从单位赶回家想陪着你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在路上我收到了你的分数短信,当我看完短信时,我哭了,因为,你居然考了个“广东省排位第374名”。全省美术考生37600多人,你已经是全省的前1%。妈妈为你喝彩,为你骄傲!
希望你记住这个搞笑的“教训”,永远相信自己,永远相信未来,在生活的答案揭晓之前,一定保持乐观!即便答案不理想,也要相信在命运齿轮转动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时间的力量。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去做去尝试去相信。希望你能够坚持梦想,当你实在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就死磕梦想。
与此同时,希望你今后即便取得不少成绩,有过多次成功的体验,收获许多赞美,都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和努力!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自我感觉良好,不知道自己的局限,不能自知自察自省自律,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很麻烦。我们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感谢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内心强大宽广,千万不要自我陶醉、自我感动、自我膨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技不如人”正常得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千万不要自卑和否定自我、精神内耗,而是做到既自信乐观,又谦虚努力。保持松弛感,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探索自己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这是成人的第二堂课。
四、 做好接受各种挫败的准备
我们不过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是大自然中渺小的个体。感恩父母为我们竭尽所能,遮风避雨,把我们养大成人。但是大自然的无常和人类社会的运转,并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从外部看地球,必定有天灾人祸,从内部看个体,大家都会生老病死,祸福无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有面对生命各种艰难困苦、各种挑战、各种失落的心理准备。父母们更加深谙此理,总怕自己的孩子走弯路、掉进坑,恨不得一有说话的机会就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灌输给孩子,可是说教没什么用的,啰嗦也会让孩子烦。你的智慧只能靠你自己在生命的洗礼中去“学思践悟”,实践是必经之路。所以孩子,不要把人生道路上的挫败当作一道坎,其实它是契机,是财富,最终将沉淀为更有分量的你,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我想,这是成人的第三堂课。
对了,你即将读大学,要做好各种失败的心理准备。据说全国有4万考生考广美,录取也就1千多人,这可都是高手啊,所以要谈竞争的话,你在大学里的竞争会比高中阶段激烈很多,这也是很多在读大学生过得不开心的根源。我想初高中你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已经够辛苦了,大学要不咱们就回归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吧,不要在乎输赢,不卷了……此处省略300字,我知道爱阅读的你自有标准和打算,妈妈尊重你的选择。
五、坚持真善美爱
上一封信妈妈希望你坚持真善美爱,我想补充一下美和爱,人们在现实中碰壁后,脆弱的人选择了圆滑世故,还自诩成熟了,坚强的人依然保持单纯和真诚,依然“年轻”,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美。刀郎的歌曲《罗刹海市》讽刺了一些人美丑不分,我们要小心以丑为美。妈妈认为生命有四个维度:生存、责任、智慧、境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往往意味着会奉献、清贫、无名无利,也许老实人吃亏,但是,它美!所以,对真善美爱的追求也是对人生信仰的追求。
罗素说:“我的一生被三种简单却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所控制: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难以抑制的怜悯。”有良知的人,也许很难开心地度过这一生,正如你看完电影《孤注一掷》后说:“我们在这里好吃好喝看电影,而缅北的人在地狱里,想到就难受。”
人间虽苦,但是人间值得,因为人间有爱。最后,我想再说一下“爱”。希望你能够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自己,不熬夜,吃早餐,悦纳自我,自我赋能。“爱人者,人恒爱之”,自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收获付出的喜悦。爱是亲情友情爱情,是生命的起源和意义,希望你享受艺术的美和人间的爱,珍惜它、热爱它、创造它,在平凡的生活里拾起细碎的光。“青春无问西东,岁月自成芳华。”
亲爱的女儿,你生于盛世,一路又受着良好的教育,自当心怀家国,感恩奋进,永葆社会责任,甘于奉献,坚持正义,努力服务他人和国家。最后,祝福你在广美这个艺术殿堂里,学好每一门知识与技能,画好每一幅作品,做好每一件小事,享受每一个清晨,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不负韶华,书写属于你的精彩人生。
你的粉丝:陈彦敏
2023年9月3日

亲爱的Z小姐:

亲爱的宝贝,距你离开广州去芬兰留学已过去整整20天了。幸好各种即时通讯手段能缩短时空距离,幸好每天收到的刷卡短信让我知道吞金兽还活跃在超市食堂,否则思念必会像台风天的大雨淹没了我。
我知道00后的你们是不耐烦看我们70后的文字的,觉得啰嗦且煽情。可是,你也得体谅一下70后的我们,是真的不善于当面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只能诉于笔端,寄情文字。
首先,我想告诉你,我对你的骄傲溢于言表。你勇敢地追求梦想,勇敢地迈出了离家的脚步。从广州到芬兰的于城,你拖着三个大行李箱转完两趟飞机再转两趟火车,就仅仅是这样的旅程足以劝退我,可20岁的你毫不胆怯地独自完成了入学之旅。真真是初生牛犊啥也不怕,佩服你的独立和胆大!为你骄傲的同时也相信,你能够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文化差异带来的孤独和困惑。在异国他乡,我希望你不仅能够专注学业,更要广交朋友,开拓视野。与不同国籍的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相信这将给你的人生增添丰富的色彩。记住,社交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群体,保持真实和善良是非常重要的。尊重他人,尊重异己,将你的温暖和善意传递给身边的人,这会让你在异地找到更多的支持和友谊。
亲爱的女儿,你已经成长为一个独立而聪明的女孩子。你的成长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感慨。我知道,你一直都有着追求卓越的渴望和坚定的意志。在芬兰的留学生活中,我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份追求。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挑战自我,展现出你的才华和魅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分开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常通过微信聊天,你也在各种视频平台分享你的留学生活,家人们也时时关注你的生活点滴。我们期待着你和我们分享你的喜悦和困惑,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都愿意与你一同分担,家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和休憩的港湾。
亲爱的女儿,尽管你出国还不到一个月,我已经迫不及待地等你放寒假回家。我期待着你回家时带来的故事和经历,期待着和你一同分享你的成长和收获。最后,用刘瑜写给女儿《愿你慢慢长大》里的文字结束老妈的唠叨吧!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愿你在芬兰留学的日子充满阳光和美好,愿你以你独特的方式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永远爱你的妈妈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李雪萍

愿你绽放光芒

——给女儿的信

关于那些时光里的爱

文 /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刘佳鑫

恭喜你终于“顺利”荣退。您是那么纠结,但其实是那么热爱。退休后,单位向你发出返聘申请。最初,我们都劝你拒绝,因为你常年在教学一线,嗓子经常哑到无法正常讲话。但你纠结再三,还是选择返回岗位继续任教,直到今年眼睛和嗓子陆续出现了问题,你才“倔强又不甘心”的放弃你那么热爱的教育事业。你现在偶尔会“自嘲”,说自己是全家最“闲”的人,总吵着要再去谋一份副业。其实,每次你说这些话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你的“难过”,我知道你是因为足够热爱,所以不舍。
可能正是因为从小受到你的影响,让我觉得“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最幸福的职业”。所以,在我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时,也毫不犹豫的选择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回忆你的岁月,是你曾因为辅导学生忘记接我,匆匆赶来的画面;是你也曾那么优秀,骄傲的看你拿出“坚持乡村教育二十年”奖状和我“炫耀”的画面;是每个寒冬,下着鹅毛大雪,你每天送我上学的画面;是看着你年轻时候的照片,听你讲故事的画面;是你送我到大学宿舍,要离开时偷偷流泪的画面;是每次读研放假回家时,你在接机处翘首以盼的脑袋......画面一帧一帧闪过,留在了你说的那句:“原来,你姥姥看不清针线,都是我帮她的,现在,我也已经看不清针线上的小孔了......”原来时光过的这么快,快到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我发现你已经慢慢变老。
“她总相信日子会好起来,给你一些道理,藏起一些眼泪,岁月是渗透,她不计得失”。你很怕热,但只要我有需要,即使在广州最热的酷暑时节,你也会来广州陪我。你在的时候,我才发现,每天下班回家,叫一声“妈”有人应,真是莫大的幸福。
你喜欢写信,在我每个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你都会给我写一封信。在信中,你会提醒着我走好人生每一个阶段,走好每一步路。你会告诉我:“要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父母”“具备智慧的头脑、敏锐的目光、豁达的心态、缜密的思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每次迷茫的时候,拿出你写的信,总是能找到力量、感动和慰藉,或许你在写信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些画面,预料到我会经历怎样的风景,遇到怎样的困难,收获怎样的喜悦。也许这就是母爱,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予无尽的力量。当我有一天也成为一位母亲,再拿出这些信件,或许会有更多的感触,也会更懂你。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当父母不再年轻,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记得常回家看看,忙碌的日程里也要给家留好位置,记得多陪父母聊聊天,简短的日子也能温暖他们许多日子。来日并不方长,请紧紧握住”。很庆幸,在我忙着长大的路上,能和你一起停下来,去看看沿途的风景和湖海山川;能在你需要时,陪在身边;能在某个阳光洒满客厅的午后,一起喝茶聊天,感谢你的碎碎念念,温暖我的岁岁年年。
那就祝你春祺夏安,秋绥冬宁。愿时光待你温柔,愿你永远平安喜乐!
爱你的女儿

我最爱的李老师: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蓝天白云,看阳光总在风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广阔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丽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美与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见更美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文 / 文学院 邓玉环

川西小环线自驾游掠影

当“自驾游”三个字浮现脑海,被疫情抑制了三年的旅游瘾就抑制不住地爆发了。于是在2023年7月24-8月4日,一场说走就走的川西小环线自驾游顺利完成。回顾这趟旅行,一路美景目不暇接,每天都有新鲜景象映入眼帘,借助视频和照片留住那些可能这辈子只有一次的相遇,而最想用文字记录的,则是印象最深的三个地方。
隐于山谷中的甲居藏寨
相对于名声显赫的西江千户苗寨、凤凰古城等,藏寨的知名度和宣传力度都相差较远,藏族民居在2016年西藏游时见过很多,白色墙体和藏红屋顶窗棂,屋檐和窗外各色图案,零星地出现在路旁,看多了也似乎不过如此,因而对旅游攻略中提到的这一景点没抱期待。然而当车盘旋上山开到了丹巴甲居,见到了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六大“中国最美乡村古镇”之首的甲居藏寨,才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美丽村庄,彻底改变了我对藏居幽暗冷沉的印象。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甲居”在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从大金河谷一直到卡帕玛群峰脚下,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攀援而上,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掩映于绿树丛中。这些房屋建成了一栋栋小别墅的样子,一般三四层高,屋顶上有藏红色的围边和白色的尖顶装饰,每栋屋顶都像一个小小的王冠,与之前见过的平房不同,带有一种宗教意味的欧式风格,显得精致华贵。成百栋小别墅或星罗棋布,或三五成群,色彩鲜艳,与烟雾缭绕的山谷、清澈的溪流、茂盛的树木、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示在人们眼前。
与其他著名景点不同,这里游人数量不多,加之沿着盘旋的山路越往上越清凉,空气干净到透明,太阳照着山间这些精灵般的建筑,有种超脱世俗的美感。在此地我们逗留了许久,很想到这些民居中一探究竟,但旅游计划中没有做此安排,故而在鲜花点缀、童话般的民居外拍照留念后恋恋不舍地离开。
稻城亚丁的挑战之旅
稻城亚丁的大名如雷贯耳,行程的艰苦、牛奶海和五色海的美景也听同事渲染过,这次暑假自驾游,成都宽窄巷子、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四姑娘山、都江堰、新都桥、塔公草原天空之镜等等都不那么令我向往,我心目中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稻城亚丁,这个高原上种植稻子的地方,海拔五千多米还有两个绝美湖泊的地方,只要完成了这个项目,仿佛行程就圆满了。
当天上午天气还算不错,晴转多云,我们背着充足的水和食物、雨具和三个氧气瓶,跟着浩浩荡荡的旅客队伍开始进山。亚丁的藏语意为“向阳之地”。1928年,美国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到达此地,回国后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撰文并刊登所摄照片,将亚丁介绍给了全世界。保护区内有三座雪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藏传佛教中称其为“三怙主雪山”,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
首先进入的是洛绒牛场,草原地势平缓,游人顺着栈道行走,景区开阔、溪水潺潺,行人悠闲自在。随后地势逐渐升高,望见了山顶上常年积雪不化的高山,山腰金碧辉煌的寺庙,接着是小瀑布、湿地,贡嘎措碧绿的湖水惹得游人驻足观赏、拍照。高原之上生态自然纯净,呈现出一种凛冽纯粹的美。走过栈桥后山路开始难走,此时登山杖派上了用场,一路上山,边欣赏云雾缭绕的高山、挂着藏族经幡的奇树,边观察鸟儿和松鼠的出没,偶尔也捡块小石头放在玛尼堆上,走走停停。随着海拔增高,氧气变得稀薄,越往上走越吃力,温度也开始逐渐下降。到了中午,在栈道上坐着吃自热米饭补充体力的时候,忽然袭来一阵狂风暴雨,大家措手不及,一边护住饭盒不被暴雨打湿,一边手忙脚乱加衣服、穿雨衣。
雨过天晴,振作精神继续爬山,勇敢地向“金刚挑战线”进发,一直爬到了4400米的高处。以为就要看到牛奶海了,可是听闻还有1公里的距离,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道路开始变得泥泞,越发变得难走,心脏因为大口呼吸而开始发疼,低头一步步艰难前行,心想无论如何都要走到目的地!终于到达牛奶海的时候,人已经出现头晕和体力不支的情况,还没等喘口气,忽然又来一阵暴雨,大家纷纷往服务休息区跑,有人喊:冰雹!冰雹!定睛一看,还真的不是暴雨,是一粒粒小冰雹哗啦啦倾盆而下。在服务区等了二十多分钟,雨势减弱,才慢慢走近牛奶海,开始观光拍照。
高原上的牛奶海,因远离市井人迹罕至,呈现出神秘的蓝绿色和清冷气息,在雪山、白云的映衬下,显出一种孤独凛冽的美感。但湖水四周并没有看见传说中的乳白色,或许是季节不对。徜徉于湖边,总觉得离她如此之近,却又无法亲近。下午三点多钟,牛奶海周边的气温开始骤降,被雨水打湿的衣服加重了湿寒的感觉,不由得浑身发冷。虽然五色海离这里只有半公里的路程,望着曲折而上的山路,却完全没有了攀登的勇气。于是转头开始回程。
往返徒步登山10公里,对于体力耐力毅力是一场极大的考验。下山之路更为艰难,体力消耗太大,小腿疼痛感越来越明显,越往下走步履越慢。于是吸氧的次数和频率越来越高,每走一段路就吸几口氧,看着身边的年轻人匆匆地超过,无可奈何。在最后一段路程,有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奔入山中,应该是有游客身体严重不适。这一天步行大约10小时,步数达到了近三万步,可能是我这辈子步数最多的一天,创造了个人记录。
稻城亚丁,心心念念终于得见。然而,这一次应该也是最后一次,我想自己此生不会再有勇气和体力去挑战这一艰苦危险之旅了。
古老又现代的泸沽湖
最早得知泸沽湖这个名字是源于一个摩梭族明星杨二车娜姆,大约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了,那时关于她的采访铺天盖地,那个嘴角一个迷人的笑涡、耳边戴着夸张的大花朵,牙齿洁白肤色健康、浓密披肩长发的少数民族女子,她那洒脱不羁的性格、传奇的经历,与泸沽湖三个字一同深深刻入我们的记忆。摩梭族作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方式、走婚制,引起了现代人强烈的好奇心。再后来是舞蹈家杨丽萍的故事,她在泸沽湖边建造的艺术王国,弥漫着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浪漫气息。关于泸沽湖的美景图片时常见到,总之,那是一个不得不去拜访的地方。
2016年自驾游西藏,计划中就有泸沽湖一程,但偏巧大雨后路况十分糟糕,道路无法通车,留下深深遗憾。7年后再次将泸沽湖提上日程,还添加了一项——挑战泸亚线,据说是难度很大的自驾路线。泸亚线被称为“四川的天路”,位于云南与四川交界的香格里拉地区,一边连接稻城亚丁,一边连接泸沽湖,是一段原始的户外越野自驾线路。“一条多民族杂居,马帮文化、女儿国文化、康巴文化、土司文化交融互通的线路。”这是网上介绍泸亚线文章的原话。我们选择的是最常走的泸亚西线,从亚丁出发,向西往俄初村方向,后向南经过屋脚乡、俄牙同乡、依吉乡,再经屋脚乡、前所乡到泸沽湖。
这条路车辆很少,道路曲折难走。行驶到中途果然遇到了道路塌方,一辆黄色的工程车在慢吞吞地作业。不知会等多久,前面一辆车的年轻司机很老练地说,这是常事,不用急,应该很快修好。他驾车走这条路起码上百次了,最长的一次等了两天道路才通。大概等了不到二十分钟,工程车很快将道路疏通了,于是继续前行。可是年轻司机驾驶的车辆出了问题,他下车蹲身查看车轮胎,后来再没见到他的车赶上来。
28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一天,傍晚看到泸沽湖的时候,天色已经阴暗下来,一时没有见到湖水最美的颜色。但浩瀚的湖水令人赞叹不已,原来泸沽湖的面积竟然这么大!它绝不像一般的公园湖泊,看起来倒更像大海,但湖边又不似海边大片的沙滩那样难走,情人滩地面非常平整,直接连接着干净的湖水,走在湖边风吹过来,凉爽惬意,夏季的燥热被一扫而空。或许是天气原因,情人滩边游人不多,不一会儿开始下起小雨,雨中有穿着脏衣服的小男孩和背着孩子的妇女在缠着游人卖他们自晒的金黄的鸡油菌。
落脚的民宿客栈老板很热情,给我们介绍了游玩泸沽湖的最佳路线,大力推荐坐船去观赏泸沽湖的花海、草场、走婚桥,而且还热心地替我们预定船票,联系船家。
第二天坐在猪槽船上看著名的“水性杨花”时,被湖面上大片大片白色的小花震动了,清澈碧绿的湖水中,生长着柔柔的绿色海草,顶部开花,白色的花瓣和嫩黄的花蕊绽放漂浮在湖面上,轻轻地随波荡漾。那么脆弱和娇嫩的花朵,却呈现出坚韧强大的生命力。坐在船上的我们想尽办法各种角度拍照,想留住这难得一见的美景,却遗憾无论怎么拍,也无法再现花儿的美丽。
划船的是一对年过六旬的摩梭族老夫妇,一下下动作有力地划着船桨,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些兴奋的游客,自豪地说,泸沽湖就是很美啊。他们很熟练地与我们合影,介绍当地的情况,说自己的四个子女都是靠泸沽湖旅业为生。
泸沽湖的草场和走婚桥也名不虚传,茂盛的大片草场是绝佳的摄影场所,在走婚桥上行走,周围的草场、远山、白云、人家,构成了西南边陲独特的自然风光。
泸沽湖周边的旅游开发已经非常成熟,大约共有200多家客栈和饭店,设计独特的民宿显示出店主的时尚趣味,那些豪华的湖景房和咖啡座椅则让旅游文化更显精致。但看到这些装修现代、居住舒适、刻意制造优雅宁静或书香气息的客栈,总会让我想起丽江古城或者鼓浪屿的民宿,曾经古老的原始的文明景观已被现代化的审美进行了包装改造,很少能看到摩梭族服装的本地人,外地游客大批涌入这个世界级旅游胜地,泸沽湖三个字和丽江一样,已无可避免地演变为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旅游符号。
沿着湖边光洁的青石板路漫步,眼前有着无边的湖光山色美景,随着日光和时间流逝景色不断变换,总也看不够。在慨叹眼前美景之余我总还是有点遗憾,湖边栽种的鲜花和雕花的白色靠椅,让泸沽湖已带有某种熟悉的现代小资情调。也许自己来得太晚了,没有看到泸沽湖曾经最质朴天然的模样。

文 / 旅游管理学院  林清清

人在囧途之青海篇(下)

偶遇广州周老师,卓尔山外之后山
再出发,我们经过很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我们停下来在公路上躺着拍照片,有点放肆,但是这一段路真的很安静,也没什么车。听说是有些路段塌方了,可能有些游客的车进不来,来的人相对少些。
经过了美丽的大草原,我们来到了一座哑口,即藏区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的哑口。我们的目的地是卓尔山景区,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紧靠八宝河与牛心山遥遥相望。于是,我们搜索卓尔山景区周边的住宿,想了解景区周边或景区内是否有带风景的房间。却无意中被一小农家小院种草,网上的点评无一不高度评价,淳朴的民风,两个女儿有空时帮忙,家庭氛围很温馨,有自家青菜和土鸡,老板马老板很健谈豪爽,可以去喂羊,还有后山的风景很美。我还分不清楚景区有两条线,前山和后山,感觉师傅不太想带我们去后山,后来在我们的坚持下还是找到了农家小院。师傅去镇里住了,第二天来接我们。
同行的西安小情侣中的姑娘吵着要去喂羊,农家小院老板娘打电话给马老板让马老板回来带我们去。马老板回来了,果然性格豪爽,他说可以喂羊,还有可以看油菜花。我们都想体验,于是,马老板开着摩托车,师傅开车带着我们,到距离他们家有段距离的羊圈。
此时的光丰富柔和,我忙着给养群拍照,马老板带着西安小情侣取了许多干草,姑娘很兴奋地喂羊,其实更多的是为了拍照。挺羡慕他们这种生活,快乐可以很简单。喂羊回来订了晚餐,小院里就直接摘青菜,老板娘忙碌着。这小院子很温馨,一边是祖屋,现在改造成了一个公共餐厅,但是很温馨的那种,小院的另一边是新起的二层小楼,成了标间客房。院子有些宽敞,可以停车洗车,还有一片菜园子。老板家小女儿学习优异,大女儿学习也不错,而且都特别懂事,两个女儿正值暑假,在家里帮忙。老板娘很温柔很腼腆,马老板是一家之主,性格很豪爽。回族有会做生意的传统,不难理解为什么硬件非常简陋的农家小院因为用心经营而能获得好口碑了。不过,马老板说年轻时倒卖牛羊,生意太好做,挣了钱又去赌一下,全没了。年近40,才觉醒,现在挣钱没那么容易了。这马老板还是个80后,只是因为皮肤有些黝黑,让我分不清楚真实年龄。随着卓尔山景区的兴起,周边的农牧民也在转型,有些无法直接从景区获益处,但是可以从景区吸引到的游客中分流一些游客,并“创造”出新的旅游景点。
趁天色没黑,马老板开了一个小面包车带我们去看油菜花,有一段平坦的路,马老板说如果早点来,这一片油菜花地也是很美的。又走一段上坡颠簸的路来到一片高地上的油菜花田。油菜花田的一边是一个山包,那是马老板家放羊的小山包,他还想有想法在这里弄个野餐或露营地,可是山上没信号,还在考虑才能让山上有信号。同行的小家伙要去徒步,马老板就让他沿着山脊上山,可是我们在山下,不一会发现手机一点信号都没有了,这时天又黑了,看不到人影,大家开始有点担心。可马老板却不慌张,带我们沿着油菜花田旁的路往前走,与山包的山脊平行着走,他知道那边有条路下山,差不多时就朝小山包方向喊哨子,等了一会,果然听到动静,有人下山了,这就汇合了。心里想想有些怕,但马师傅那么淡定,也就不怕了。后来问小家伙,他说另一边就是村子,他不会把自己弄丢的。在前面等小家伙时,马老板说曾经家里来了一位客人,一住就住一个多月,马老板去哪里她就跟到哪里,也不刻意去旅游,只是跟着马老板。马老板感慨,现在城里人压力大,感觉那个姑娘工作压力一定很大,来这里就是想彻底放空。
回来农家小院,晚饭也做好了。这时遇到了一位特别健谈特别热情的周老师,拼命给我们种草他们刚返回来的后山,当然,我在网上也看到了。可是第二天早上,只能选择卓尔山景区或者后山,我们的时间不允许两个地方都去。最后说服了西安小情侣,又让马师傅帮我们找去后山的车,路不太好走,要当地人的车子。一切安排妥当,早上要很早起床,才能保证10点多返回到农家小院,因为当天要赶回西宁。这位周老师是一位自驾游深度中毒者,比较低调不发朋友圈,可还是组织了几位同事大胆地走了察卡尔汗等几个盐湖一线。后来才知道后山风景是非常美,完全原生态,没有游客,而且可以俯瞰卓尔山,其实后山就是当地人的夏季牧场。
卓尔山是祁连山南麓的一座山,因其属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而得名。祁连山大名鼎鼎,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约三百公里的山脉,山中珍藏着数不清的奇花异卉和树木森林,横跨甘肃、青海两省山体庞大,可以说是大气磅礴,蜿蜒起伏,如同腾飞的巨龙。后面登上后山,确实感受到了幅员辽阔,千山万岭,辽阔苍茫,无边无际的感觉,尽管那只是祁连山的一小部分。
算好第二天的时间,早早出发,老板娘起来做了早餐,马师傅约的车子来接。出发时,天只有微微晨曦。路果然不好走,一是陡峭,二是转弯多,三是土路。但当地人轻山熟路,感觉山路十八弯,开了有一个多小时到达山顶,更像是一块高地上的草甸。这草甸上也有些许巨石,站上去极目望远,真是有山外有山,大地苍茫,绵延不尽的感觉。我们分散开走,看起来草甸很平,可能稍微绕远一点转过来,却不见了我们车子,走很久也仍然不见,心里有些慌,特别是手机没信号的情况下。尽管如此,仍然欣赏了此时此处可俯瞰的远处的卓尔山,然后继续勇敢地大胆地走,终于看到车子的一个边缘,终于找到大部队。此刻是真正的一览众山小,一切风光都在脚下,远山望不到头。草甸的另一边望去有些巨石遗址,仿若古长城。只是在想,如果有一条徒步线路这么走上来,再享受这美景止不更醉哉美哉?
下山很顺利,我们师傅已在小院等,行李搬上车,告别小院主人一家便往西宁赶了。西安小情侣的姑娘很想骑马,于是在返程中师傅找了一个很大的马场,他们骑了好几圈。我并没有,我期待的是真正的骑马,骑在马上摆POSE拍照,或者有人骑着马又牵着我骑的马,即使马有时也会奔跑,于我而言,也没有吸引力。
返程时,同行的小情侣也担心无法顺利回到西安,一路上紧张着。而我们当晚很晚的火车要去拉萨,也有点紧张能否顺利上车。在下午6点左右顺利回到西宁拾人客栈,小卢这边收集着各种信息,说是去新疆自驾的车到省边界处走不了了,准备去新疆的客人在犹豫要不要去西藏。一位老兄说自己已经出门三个月了,目的地是新疆。路上遇到这种“流浪漂泊”的人时,总是一次次发现这世界的多样性,他们是我旅行故我在,我背包故我在,我游走故我走吗?他们是在旅途上寻找意义,又或修复自我?
小卢打听着西藏是可以去的,如果没有48小时核酸,有可能到当地隔离或马上采检。当时,测核酸并不是那么方便,而且我们也没时间去采检了,只能硬着头皮上火车了。心里是忐忑的,因为有绿码且14天没有经过中高风险区没有挂星,因此,顺利地上了火车。
火车上又会有什么奇遇?也不会想到拉萨会有什么奇遇?火车上给溪语发信息,她劝我们别去,说不知道政策会怎么变?万一困在拉萨怎么办?然而已经来不及了,火车已经奔驰在青藏高原上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因此,如果提前联系溪语并被劝退了,似乎心有不甘,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无迁徙无交流,虽然我不是穿越丝路的商人,可是我在幻想,如果我生在那样的时代,我希望我是一个流动的商人。我依然希望自己看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人交流。和风景中的人交流,居然是行程中无法剥离的部分。就如果回首曾经的阿里之旅,发现除了有一位开车的师傅是藏族,也曾在一户藏民家里小坐,和牧羊女偶遇,除此之外与当地人再无交集,行程下来居然觉得怅然若失。又想着去到乌鲁鲁,想探寻北领地的原著民,然而背包客旅行社的行程中并无安排,好在最后汽车旅馆遇到原著民,并与之简单交流,算是略微弥补了遗憾。人与人的相遇,带着不确定,是鲜活的愉悦的。无法想像没有邂逅人的旅程会多么枯燥。然而,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旅行注定是孤独的。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及美图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部门风采展(部门风貌展示)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人物秀(优秀女工采访)
紫荆大讲坛(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艺术小剧院(展示艺术真知)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光·影·璀璨(户外人物摄影)
(栏目不时更新,敬请期待)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摄影照片投稿需提交原图。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 杂志官方网站链接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紫荆树下》杂志栏目 https://gh.scnu.edu.cn/redbud/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3年第3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