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32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总第32期)

紫荆读书节

2021年第3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徐颂军
副主任: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叶美玉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1年第3期(总第32期)

目录

CONTENTS

 >>>

----------------   资讯瞭望台
----------------   紫荆读书节
----------------   紫荆大讲堂
----------------   读书咖啡吧
----------------   文学手工坊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18
36
42
48
54
58
64

资 / 讯 / 瞭 / 望 / 台

华南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五届单位会员

2021年5月,华南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经批准成为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五届单位会员。
华南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是在学校党委和校工会领导下、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团体,由热衷于妇女研究的本校教职工自愿组成。该研究中心也一直是中国妇女研究会的单位成员,也是广东妇女研究会的团体成员。其研究宗旨是:推进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各层次教学,积极配合学校有关工作,申请并承担课题,开展妇女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开设与妇女研究相关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建立校内外、国内外的学术联系,促进学术交流。华南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由心理学院教授田丽丽担任。

桃李芳园 博雅馨香

——我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参加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旗袍巾帼风采大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粤港澳工会和职工交流交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省总工会定于7 至9 月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旗袍巾帼风采大赛。
我校工会积极响应省总工会的号召,根据赛事要求认真组织教职工组成旗袍队参加本次旗袍巾帼风采大赛。校工会以每学期定期开展的教职工形体训练班学员为基础,筛选热爱旗袍展示的6位教职工组成我校的旗袍队,并于7月底完成相关报名工作。
旗袍队组建好之后,从8月初就在教工俱乐部四楼多功能厅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训练。旗袍队每一位老师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总是挤出时间来练习,练习起来也非常努力。除了常规的站姿、坐姿、手势等外,老师们努力细抠每一个动作细节。对于每一个动作,队员们都反复练习上百次上千次,努力做到最佳,秀出最美华师女教职工风采,弘扬传统文化。
由于初赛是以视频形式进行,旗袍队在历经近20日的训练后,在华师校园内的经典场景进行了视频的拍摄。金色阳光下、草地上、第一课室大楼前、图书馆,都可以看到旗袍队的靓丽风采。身姿绰约,莲步轻移,浅笑悠然,款款而来,尽显东方女性的柔美典雅,这就是华师旗袍队呈现出来的风采。

动起来 让生活更美好

——记2021上半年教职工健身学习班

为满足教职工的锻炼需求、提高身体素质,华南师范大学工会本学期继续为教职工开设健身学习班。多年以来,健身学习班好评如初。每逢周一、周三晚,健身学习班的活动就会在教工俱乐部四楼多功能厅举行。
有氧健身操是集音乐、舞蹈和体育一身的一门艺术,它既能轻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丰富文化生活,还能有效提高教职工的身体素质,对老师们的心肺功能、耐力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每周一晚,由体科院许爱梅老师及其研究生担任指导老师,带领学员们学习有氧健身操。伴随着轻快、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学员们大汗淋漓,沉浸在科学健身的快乐中。
每周三晚,开展健身气功活动,由体科院牛晓梅老师和幼儿园梁嘉敏老师一并指导,主要带领学员们学习杨式八极拳四十二式、健身气功十二段锦。健身气功十二段锦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编创的新功法,将按摩、导引入静等融为一体,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其功法简单易学,健身效果突出。相比较而言,杨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就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优秀指导老师的耐心细致的讲解下,学员们认真学习,已经能将一套完整的、连绵不断的太极拳展现出来。
通过健身学习班的学习,教职工们能够缓解工作压力,放松身心,身体素质不断提升。下学期健身学习班将继续开展,详情请关注华南师范大学工会相关通知。期待在下学期的学习班里,看到您的身影!

瑜伽,灵魂的科学

——记2021年上半年(第8期)教职工瑜伽班

瑜伽是灵魂的科学,是修行的科学。
《瑜伽经》中将瑜伽解释为控制意识的转变,即知识、谬误、幻想、睡眠和记忆的转变,通过锻炼和不执着于物,便能控制以上种种,指引瑜伽者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
本学期的瑜伽学习班由体科院专业教师张虹老师指导授课。
瑜伽能约束心灵的变化,或者说,瑜伽是对心的意识波动的控制。瑜伽不是简单的单一的肌肉和骨骼的运动,它需要瑜伽者全身心协作去完成,深入内在意识,感受自身内在蕴涵的力量,以此达到控制意识、控制心神的目的,是具有治愈性的运动。
印度瑜伽修行者认为,控制呼吸就能够控制心灵,控制呼吸就可以控制生命的长度,呼吸也是瑜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呼~吸~”也是张老师在课堂上的口头禅。课堂上,张老师以呼吸、调息、伸展、冥想的递进方式指引学员们舒展腰、颈、脊柱等部位。她从不追求学员们瑜伽体式的完美程度,她更多的是指引学员们如何运用自身潜在的力量,一点点地突破自身局限,完成瑜伽体式。当我们控制了自身的欲望和外界干扰引起的波动,就能够接近神性,从而治愈、净化我们的心灵。
工会旨在通过开展瑜伽锻炼帮助教职工们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对话,使教职工们的心神得到治愈和净化,从而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从而以平和、饱满的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生活中。

乐唱乐享

——记2021年上半年(第15期)教职工歌唱学习班

音乐永远是灵魂的伊甸园,是教职工的精神食粮。为进一步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富足教职工的精神世界,提升教职工的艺术修养,华南师范大学工会2021年上半年继续开设了第15期教职工歌唱学习班,此次歌唱学习班由学生工作部方钫妍老师作为指导老师进行授课。
歌唱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想要把优美的音符歌唱出来,呼吸的控制、气息的调节尤为重要。所以每期开课前,方老师会让学员们了解声乐的基本原理,指导学员们科学地发声,让学员们掌握歌唱的姿势、发声的方式和气息的运用。呼吸是歌唱时必不可少的“亲密伙伴”,每节课方老师都会先带领学员们练声、练气息,气沉丹田,感受气息在呼吸的过程中与胸腔、鼻腔共鸣相连,再指导学员们练习歌曲,逐句逐句学,一段一段练。在歌唱训练中,她会敏锐地挑出歌唱方式有误的学员,单独指正,然后耐心地纠正音准、气息的使用、强弱音转换等问题。
音乐蕴涵了细腻的情感,聆听时,享受它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歌唱时,给我们提供了情绪和情感宣泄的途径。方老师通过钢琴弹奏歌曲,旋律时而欢愉活泼,时而激情豪迈,时而温婉柔和,时而铿锵有力,让学员们感受不同的音色和力度上歌曲里情感的层次变化,更好地控制音调的长短、强弱。
歌曲本身具有一定的诗歌美,其歌词富有哲理性,像春雨的点点滴滴渗透我们的心灵深处,如“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意志、品格、情操,愉悦我们的精神世界。今后工会也将持续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学习的平台,丰富教职工的生活,为平凡的日子增添光彩。

优雅源于内心 形态根于细节

——记2021年上半年(第9期)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班

指导老师:丁沫

为丰富我校女教职工的生活,提升女教职工的形象与气质,保持良好健康的体态,华南师范大学本学期继续开设了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班。
每逢周四晚上,女教职工们就会在教工俱乐部四楼多功能厅进行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由资深形体礼仪培训师——丁沫老师为女教职工们指导授课。
训练班的学习内容一般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肩颈、坐姿、行走等方面,是一种综合训练,动作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强。而且很多形体训练内容可以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练习,帮助改善体态。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班,注重从细节上提升老师们的形体仪态,更加注重由内而外地帮助老师们提升优雅气质。
美人在骨不在皮,气质是慢慢沉淀的。长期坚持的气质神韵形体训练,使女教职工们的气质得到显著提升。下一期的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班也将如期而至,诚邀您来参加,让我们共同期待更优秀的自己!

紫 / 荆 / 读 / 书 / 节

“盛夏紫荆,书香致远”,本刊第一届紫荆读书节活动在七月拉开帷幕。在这个炎炎夏季,老师们捧一杯茶,读一本书,度过了一个充实而宁静的暑假。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与有趣的灵魂对话。 

封面上写着:严歌苓转型写动物……,我心里想“哇哦”,于是,这本书和《无出路咖啡馆》一起被我带回家来。一半因为好奇作家的罗曼史,一半是因为想把惊喜留在后面,直到《咖啡馆》看完了,才慢慢打开这本我以为是写动物的书。
看完之后的感觉是悲伤的。需要安静好会才能慢慢化解这份悲伤。语言的修炼是更到家了,情节吸引,作为小说家和名编剧的严歌苓一如既往地无疑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但和她的很多其他故事一样,读者最先收获的的可能是一份沉重。然后我试着追溯这份沉重源自哪里。
除了最后两篇,作者大约按自己经历的顺序,把与她有过交集的动物,一只动物一篇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说是动物园,其实仅仅写了有限的几种动物,包括鸟、鸡、猫,主要是狗,此外还有一只乌鸦和一只野猪,连社区动物园里面有的最基本品种都没有。应该有为数不少的人同我一样,因这书名而买了书,所以这个标题有点误导作用。吹毛求疵一点说,起名为“穗子的宠物”更确切一些。
但全书竟连一个快乐的故事都没有。期待中宠物故事中的撒娇卖萌,温馨软糯都没有。有些故事甚至是残忍而血腥的。这些故事里的动物们或俊美英气,或聪明善良勇敢,又或谦卑屈辱,它们会羞愧,恐惧,偏执……统统都是人类的特性。所以,如同所有人类讲的故事一样,不管里面的角色是什么,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故事。每只动物都烙着深刻的时代之印。物资匮乏的时期,多一只鸡或猫都会给全家人的糊口问题带来巨大影响,小母鸡麻花儿一口气误吃了二十几个玻璃珠子差点丧命;非常时期不仅让人们衍生出对同类的莫名仇恨,对其他的物种也满是畸态的情绪,他们用弹弓打各种家禽,他们戏谑狞笑着剥狗的皮,他们用夹鼠器夹暗算鸡、猫、狗,为了养活自己的幼崽和家人而偷吃食物的母猫黑影,嘴巴被火钳烧烫得稀烂……动物的命运准确地折射出人的遭遇。
而在这些故事里,作者不断考量,反复一遍遍思索而又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是:人和动物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藏獒颗韧的母亲所体现出来的浓烈而悲壮的母爱,黑影偷食物救济穗子和外公,外婆的礼物猫咪送给别人之后因念及旧主人绝食而死……非灵长目动物和人当然有着许多共性,这是他们能够产生情感联系的前提。而一旦关系形成,便有了关系的各种特征:主次,强弱,施与和被施与,爱与被爱,依赖与被依赖,等等。或许因为幼年的经历,作者对一切弱小的动物怜悯有加。她收养树上掉下的鸟,屋顶落下的猫,别人不要的狗。她为宠物请保姆,因为它们而举家迁徙,费尽周折给它们办出国签证。她对年老破败的野生动物给予深切的同情。文中充满大段大段对动物们心理活动脑补式的描写,跟《咖啡馆》里描写人的方式同出一辙,那是它们的真实想法还是作者的一厢情愿,我们无从知道,但是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动物们在作者的思想感情里激起的那份巨大震动。尽管如此,在经历了种种残酷的生离死别之后,作者终于禁不住想:你以为你插手了一只狗的天命安排,截断它吃鱼骨头、露宿寒冬野外的生活,是为了它好,拯救了它,其实只是自己太自负……这种书生气的拯救,其实是做给自己看的,让自己心里舒服,少一分不忍,然而没有发现其中的造作和矫情。
作者的理智说出了以上那番话,但作者的情感却与之矛盾着。一方面,作者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关系之不合理性。“汉斯和它的同类的死活、伦常被人类主宰,人类决定它们是否生育过多,是否数量合理”,另一方面,她同自己的人类同伴讨论:为什么非得用屠杀野猪来控制它们的数量?难道不能给它们做绝育手术吗?一方面,作者惋惜“这只小乌鸦大概永远不会自由飞翔……”,如同那些叫猫或狗的宠物,“陪着人类玩耍,接受阉割,放弃求偶的快乐,从而获得无滋无味、千篇一律的食物……”,但与此同时,“穗子的动物园” 里的成员在一天天增加着。作者无法面对爱犬壮壮的离开,后来又讨来一只同样的松狮狗,仍给它取名“壮壮”。 于是矛盾继续着,想必作者始终未能在情感上达到豁达。
作者与动物的相处方式是本书的主线,除此以外她也描写了其他人不同的相处方式。有外婆外公祖母,大人小孩,农民,兽医,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动物的不同态度也略有提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去了解。我喜欢怀着平常心对万物平等看待的外婆,鸡鸭鹅猫狗对她来说都是有名字的,她什么动物都能救,可以用钳子钳出小鸟翅膀上的气枪子弹,用剪刀取出母鸡嗉子上的玻璃珠。我也喜欢祖母,她对所有人和动物都是淡然的,它们来则接受,去也不强留,没有肢体和语言上的亲昵,但她和动物都保持独立而又安静地享受彼此的陪伴。我小的时候,家里也养过狗,它们高兴的时候会跟着小孩子或大人玩,愿意的时候爱去哪去哪,但晚上它们总会回家,睡在属于自己的窝里。我觉得那只狗应该不喜欢吃高级牛肉香肠或者鹅肝酱,不喜欢栓链子,穿马甲,打消炎药,做关节手术或者安乐死。屋檐上的燕子,它们春来冬去,人们乐意在自己的领地给它们一块地方,它们吃田里吃庄稼的虫子,大家是相安无事的邻居。我觉得那样也很好。
我们怎样和其他动物相处?《穗子的动物园》这本书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但它确实让我们去思索人与动物应该怎样达成一种平衡的关系,又或者说,它揭示了人和动物达成平衡关系的矛盾性。作者在书中提到柏林的一座人工山坡,堆砌这座山坡的是二战结束后的战争垃圾和盟军轰炸的牺牲者,借她在这里的感悟做此文的结语:谁有主宰其他生物的权利,主宰者与被主宰者的对调有时候是如此易如反掌。也许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记住这一点,或许人类在和其他动物相处的时候会谦卑一些,因而离和平相处的关系也会更近一些。
2021.9

怎样和其他动物相处

文 / 国际商学院  朱德芬

——读《穗子的动物园》

一、“穷”“富”之二元
自有阶级社会始,“富人与穷人”就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其意义之重大,并不逊于“爱与死”。网络小说更是自诞生之日便与这一主题结下不解之缘。“屌丝”、“草根”、“逆袭”,这些与网络小说相伴始终的流行词,充斥着对阶级分层的不平、对高阶层的敌视与钦羡、对阶层提升的渴望等复杂心态。从而,暴露了网络小说的阶级属性:基本上,它是属于穷人的书写。或者,用网络文学研究者的话来说:网络小说是“弱者”取向的。
不过,最初这种社会阶级分层并没有这么粗暴地、粗糙地径直以“穷”“富”划分。相较于财富,网络小说更注目于权力的分异与博弈。争霸、宫斗,乃至修仙、种田,这些流行的类型都围绕着权力的对抗、争夺等等而展开。然而,近些年,“穷”“富”日渐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金钱成为权力的唯一表征,“霸道总裁”们雄踞言情文,“赚上一个亿”的奋斗传奇从都市文横贯到系统文、星际文,躺金山上“混吃等死”的白日梦遍布众多成长故事……这是表达着一种社会现实——资本的力量与影响日益强大?还是反映了一种舆论导向——财富作为“黑羊”被推出来成为众矢之的?抑或,兼而有之。
而结果是,“穷”与“富”被强化为对立二元,成为网络小说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建构之一。“穷”与“富”之间演绎出种种对抗、斗争的形式,成为各种网文套路,如“草根逆袭”故事里的以穷抗富、“屌丝上位”故事里的由穷致富、“豪门恩怨”故事里的晒富傲穷、“真假千金”故事里的踩穷舔富[1],等等。尤其是后面两种时下正当走红的套路,一个着力渲染豪富人家的衣食住行的奢侈华美,一个鼓吹财富与品德教养成正比、富人家庭的品性决定性地优于穷人家庭,更触怒了主流价值观念,又成为网文批评的焦点。[2]而这一切,无形之中,使贫富的分立成为一种公认的“事实”,而由这个“对立”引导的重重情绪——羡慕、嫉妒、忿恨,等等,也随之日渐郁积、膨胀、发酵,而为社会的撕裂以致动荡埋下了危险的导火索与火药库。
二、穷人“与”富人
从而,缘何故的《反转人生》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典型意义。这部享誉一时的小说2016年发表于晋江文学原创网,说的是“贫穷、品学兼优、身娇体软的三好少女”与“富有、门门功课不及格、凶悍强健的校霸富二代”不小心交换了身体,然后,彼此帮助对方摆脱了现实困境,一起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3]
小说里,男主与女主完全是对照组,从性别到性格,反差极大。但双方最大的、最根本的差别,来自双方的家境。双方的差异几乎都由此而来。少女贫穷,不得不努力学习谋取出路,所以成绩优异;少女贫穷,在就读的昂贵的私立贵族学校里得不到校方的关注支持,不得不忍受校园内大姐大的欺凌,从而表现得性格文弱、忍让;少女贫穷,潜在地自卑,惟恐别人嫌弃,从而与人交往稀少,友缘寡淡;少女贫穷,从而父母有时间有精力关爱陪伴她,家庭亲情浓厚。少年豪富,故尔不在乎成绩,直接堕落为学渣;少年豪富,拥趸众多,故尔颐指气使,成为校霸;少年豪富,成日呼朋唤友,交游遍天下;少年豪富,家大业大,故尔父兄忙于事业,疏于亲情交流;等等。
这些针对“穷”“富”的人设其实十分流俗,不无标签化的嫌疑,但是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将这些差异对峙、对比,进行价值评判,而是用一个“换身”的桥段,将诞生自对照性环境的对立特性放到另一方的生活环境中,让它们成为打破男女主角各自的困境的钥匙。少年与同学因争强斗狠结下的绊子,被少女一贯文弱、温和的待人之道缓解并化解;他与继母、父亲、兄长的隔阂、冲突,被少女习以为常的对家人的依赖、关怀打破、疏导。而挑衅滋事、欺凌少女的校园大姐大,被少年的凶悍强硬驯服;脾气暴躁、爱上流行乐、与家人期望背道而驰的弟弟,得到同样非主流的少年的理解与支持,成为真正的贴心的“小弟”。少女的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软化了少年的冷漠和叛逆;少年的同伴的吵闹、幼稚却真诚的维护,让少女体会到同龄人的友谊。少年源于经商家学的无心之言,启发了少女的父母做小生意、搬家,彻底改变了生存环境;少女的家事习惯,刺激少年的父兄释放天性,将空廓寥落的豪宅填充成了杂乱而温暖的家……
从而,双方的差异在这里不是对立的,不是针对“穷”或“富”的攻讦,或谄媚,而只是别一种生活样式、另外一些生存可能性的呈现。“穷”与“富”,并非一个先天的价值分野,一次决定性的阵营分配,一种先验地在人们身上留下致命的陷阱、不洁的烙印的原罪。“穷”与“富”,不过是一种偶然性的人生遭际。小说中就极力强调,少年家原先也是普通家庭,通过奋斗才积累了财富,成为富人。而女主家,后期也逐渐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穷”“富”差异的显露不是彰显彼此的区隔,而作为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人生可能性的呈现。从而,它们成为对方的参照、借鉴,成为彼此的补充、完善。从而,“穷”与“富”,变成穷“与”富,从二元对立,变成两方联合,从斗争,变成互补。
于是,男主女主相爱相亲的美满结局水到渠成。爱情神话的魔力再次发挥,“穷”与“富”最后通过“爱”而彻底和解,而融合。这或者可以被嘲笑为一种妥协,一种犬儒主义,没有解决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中的巨大矛盾,却奢谈、妄谈“爱”与“和平”。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不妨提出疑问:如果一个社会呈现为差异者——政治差异、经济差异以致于性别差异等等——的集合,那么,这个社会是否必须以差异者彼此的至死不休的斗争为基本情态呢?
全体网络小说以及它们的广大读者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复。他们通过“YY”、通过“异托邦”的幻象建构,实现了与他者的和解、与现实的和解、与自身的和解,避免了暴力与变态,避免了与社会的对抗。从而,网络小说们发挥了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如《反转人生》这样的作品,自觉地试验构建差异者之间的“与”的关系新模式,试图弥合社会的撕裂,消除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与怨恨,更是对当代社会情感共同体建设的一种极大的促进。于此,网络文学于社会的“正能量”充分得到体现。
三、“反转”及其可能
而进一步地,也许我们可以向小说要求更多。
这两位主角,这个少年,这个少女,如果剥除他们的出身,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们是那么地相似。他们同样地美貌,同样地聪慧,像明珠美玉,在人群之中闪闪发光;他们同样地善良正直,充满爱心,以至于为救同一个落水小孩一齐投入冰湖,导致了身体互换……“穷”与“富”,定义着他们,但是,似乎,又根本不能定义他们。在这标签更换、环境大挪移的“反转人生”的玄幻事件中,他们仍然保有本心,趋向光明,不被不熟悉的、不甚友好的环境裹挟、磋磨、扭曲,一以贯之,坚持着自己对理想、道德、亲情、友谊的执着,最终使之变为现实。
从而,在这样的少男少女面前,我们似乎可以展望一种可能。贫富悬殊、阶层分化,是时代的课题,是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是,如果被命运操纵,拥有了彼此殊异的身份,那么,人们该如何相处?要不要被“穷”“富”所命名、所绑缚?能不能不被“穷”“富”所命名、所绑缚?或者,如果可以,能不能不要被任何区别的、分裂的、阻隔的词语所命名所绑缚?
小说名曰“反转”。“反转”是个乾坤大挪移的魔术,是从一极颠倒转向另一极,是从“穷”掉落入“富”、从“富”蹿入“穷”。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可以从“穷”中、从“富”中脱离的!“穷”“富”没有、也不能够占有我们。这个真相隐藏在“反转”的魔术的幕布之后,大概连作者自己都没想到。而当魔术上演,它的踪迹也就无法掩藏。各种可能从“反转”之中冉冉升起:既然我们可以从“穷”“富”之中脱离,那么,我们也可以再也不要回到“穷”“富”之中;我们可以从“穷”“富”之中解放而出,从阶层之中解放而出;我们可以……等等,等等。
在耳目所及的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跳出地球一样。然而,小说允诺了这些可能。“反转”是它的基本设定,是全部故事赖以开展的前提。它接受“反转”,所以,它接纳、它创造、它保存了所有这些可能,这些解放的潜能。从而,网络小说的另一种意识形态功能显现出来:为现实的人们保存“另一种选择”。[4]当人们深陷现实,与之相刃相靡,至死难解难分,网络小说默默地生产并保存了超越现实、动摇现实、改换现实的“另一种选择”。只是,很多时候,它和我们都不知晓。
注释:
[1] “真假千金”故事:当前网络小说里流行的一个模式,大意是权贵豪富之家的孩子无意或有意被贫贱家庭的孩子置换,长大后富家亲生孩子回归自家,与贫家亲生孩子发生种种冲突斗争,最后取得全面胜利。
[2]戴锦华:《后革命的幽灵》,《跨文化对话》第38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5月。
[3] 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3445323
[4] 邵燕君:《在“异托邦”里建构“个人另类选择”幻象空间——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之一种》,《文艺研究》2012年第4期。

穷人与富人

文 / 文学院  陈立群

香奈儿女士曾说:“时尚易逝,风格永存”,关于什么是时尚,什么又是风格,读完《时装的自白》这本书后,你会感受到对于时尚,对于风格不一样的诠释。
《时装的自白》这本书是一本访谈类的书籍,是对那些现代传奇的时装设计师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原话进行梳理和汇编,提供一个独特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这些时尚设计师。在每一篇“访谈”里他们都回答了时尚爱好者最想问的问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采访香奈儿女士的那章,关于时尚,她说:“没有人可以为世界制造时尚,也没有谁能决定一个时代的走向,永恒的艺术亦不会存在,能做的只不过是理解一个时代的渴望。每一季都有新的时尚,就像花园中定期盛开的花朵”。
花自飘零水自流,潮流有其声响,但花开花落之时总是悄无声息的,就像健康的身体一样无声之息,好的服饰也是如此。
她这章真的让我百读不厌,香奈儿女士她从孤独中里吸取的能量都转化了强大的养料。不仅是关于时尚,也是关于女性独立自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没有谁可以跳脱时代的大背景,但珠玉之光可以穿越时空,那些伟大的设计师是幸福的,因为她能把自己对服装的理念转换成一种风格的品牌。在物欲丰盈的今天,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对时尚有更有趣的多元化选择,这些选择带给我们对于服饰以及对于生活有更好的人生体验!

读《时装的自白》有感

文 / 环境学院  易璐

因为工作关系,这个暑假又重新开始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想起第一次读它还是大学时代,其实那个时候并不喜欢,觉得俄国人的名字太长,觉得长篇大论太多,常常读得云里雾里。但是老师布置了阅读任务,只能硬着头皮啃完。当时喜欢普希金笔下小清新的恋爱故事、也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可可爱爱的侦探故事,学生时代的日子就是简简单单、开心吃瓜。
工作后第一次讲课,把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作通读一遍,竟然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心头好。一连几天废寝忘食,沉浸在那幽暗的迷雾中,明明向善的明光就在故事的结尾,却忍不住为人物暗戳戳的小心思起鸡皮疙瘩,久久不消。当时也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印象深刻的是主线人物之间的冲突,感叹战斗民族的脑回路真是山路十八弯。
这次重读,突然发现曾经略过的辅线情节原来也很好嗑,难怪说名著犹如宝库,每挖掘一次就会有新的收获。比如小说中提到一位斯涅吉辽夫上尉,他用微薄的薪水艰难养活全家。有一次上尉被卡拉马佐夫家的大哥德米特里当街羞辱,身为军官,他本可以向对方发起决斗来捍卫尊严,但想到家中疯癫的妻子、残疾的女儿、年幼的儿子,他只能咽下这口气,却被人笑话是懦夫。德米特里的未婚妻得知此事,委托他的弟弟阿廖沙带着200卢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上门致歉。
这一段的描写非常有戏剧张力。
当阿廖沙表明来意,并递给上尉钞票时,“钞票似乎对上尉产生了可怕的影响:他哆嗦了一下,起初似乎单单是出于惊诧:他从没有料想到会有这种事情,他决没有指望会有这样的结局。有人会给他帮助,而且还是这样大的数目,这是他甚至做梦也想象不到的。他接过钞票,一下子几乎连话都答不上来,有一种全新的表情在他的脸上闪过。”
上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兴奋地想象未来的生活,滔滔不绝描述这笔钱将如何改善他的处境:终于可以给疾病缠身的大女儿买药、可以雇女仆来照顾神志不清的妻子、可以让想求学的二女儿去彼得堡圆梦、可以让家人吃上牛肉,甚至可以买一辆马车,全家去另一个城市投靠自己的好友,谋得更好的职位……
然而也就在幸福的想象达到顶峰之时,上尉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居然当着曾经欺负过他的人弟弟面袒露心扉,他的话戛然而止。
上尉站在那里,伸着脖子,噘着嘴唇,脸色狂乱而发白,嘴唇微微掀动,仿佛想说什么话;并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来,嘴唇却不住地动,显得十分奇怪。
“您怎么啦?”阿廖沙不知怎么突然哆嗦了一下。
“阿历克赛·费多罗维奇(阿廖沙的大名),……我……您……”上尉断断续续地嘟囔着,用好像一个下决心从悬崖上跳下来的人似的神情,古怪而且狂乱地死死盯着他,同时嘴唇似乎还在微笑,“我……您……要不要我马上变个戏法给您看!”他忽然用急促而坚定的语调低声说,所说的话已经不再零零乱乱了。
“什么戏法?”
“戏法,一种巧妙的戏法。”上尉仍旧低语着;他的嘴歪到左边,左眼眯缝着,一眼不眨地瞧着阿廖沙,好像钉在他身上似的。
“您怎么啦?什么戏法?”阿廖沙非常害怕,喊起来了。
“就是这个戏法,您瞧吧!”上尉突然尖声叫道。
他举起刚才谈话时一直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小心捏着一只角的那两张一百卢布的钞票,朝阿廖沙晃晃,突然用恶狠狠的神情一把握住,揉成一团,紧紧地攥在右手拳头里。
“瞧见了吗,瞧见了吗!”他朝阿廖沙尖声喊叫着,脸色发白,露出疯狂的样子,突然把拳头高高举起,一挥手用力把两张揉皱的钞票扔到了沙地上,“瞧见了吗?”他又尖叫了一声,手指指着钞票,“就是这样!……”
接着他又忽然举起右脚,狂怒地上前去拼命用靴跟践踏它们,每踩一下,就喊一声,呼呼地喘着气。
“你们的钱!你们的钱!你们的钱!你们的钱!”他忽然往后跳了一步,笔直地挺立在阿辽沙面前。他的整个脸上显示出一种无法形容的骄傲。
“请您告诉打发您来的人说,我树皮擦子不能出卖自己的名誉!”他举起一只手来指点着,大声嚷道。然后很快地转过身去,拔脚就跑;但是还没跑出五步,又转过身来,突然对阿廖沙做了个飞吻的手势。但是再跑上五步,他又最后一次回转身来,这一次已没有那种强颜欢笑的神情,相反地,满脸都在泪水横流中抖索。他用呜呜咽咽泣不成声的急促语调大声喊道:
“如果我为我所受的耻辱拿了您的钱,叫我怎么对我的孩子说话呢?”说完了这话,他就急急跑开了,这一次再也没有回头。阿廖沙目送着他,怀着无法形容的怅惘。唉,他明白,上尉直到最后的一刹那,也还连自己都不曾料到会把钞票揉皱扔下。奔跑的人一次也没有回头,阿廖沙也知道不会回头的。他不愿意去追他,叫他,他知道对方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描写人物的下意识行为方面真是太到位了。就像阿廖沙后来分析的,“直到最后一刹那前上尉并不知道自己会把钱扔到地上用脚去踩”,他只是说着说着就突然来了情绪,可能是当街受辱的画面、也可能是被人嘲笑的话语在脑海一闪而过,自尊心猛然迸发,让他羞愧,让他无地自容,必须要侮辱一下钞票和面前的人才能让他找回颜面。很有可能第二天他就会清醒过来,后悔错失一笔巨款。
陀氏不像托翁,作品中没有很直白的说教,或者只是展开情节,润物无声;或者通过人物对话,展现观点的碰撞。就像这段情节,只有叙述,而无评论,得益于作家对人性的洞悉,让人共鸣,我也不由想到曾经的一件往事。
数年前的某个夏天,因为吃坏肚子,我三更半夜去医院看急诊。吊针快打完的时候,急诊室进来了三个小伙子。其中一个头上缠着纱布,衣服上全是血。通过小伙子们身上的制服判断,他们应该是隔壁写字楼的门卫。
两个人扶着伤员坐下,开始打电话给单位,说是医院建议做CT,但是他们身上带的钱不够(十几年前手机支付并不普及),需要单位送五百元钱过来。电话那头的人不答应,这边的人就大声争执起来:“他可是一个人啊,不是一个动物,他现在伤成这样,怎么能随便扔在路边?不管多少钱,救人要紧啊……”可是电话那头的人还是不答应,这人无奈只得挂断电话,决定把伤员扶回去。
临走前,刚才打电话的人又再次向医生确认是不是一定要做CT,医生说只有拿到CT结果,才能决定采用何种救治方案。那人边离开边嘟囔:“如果单位不给钱看病,那就只能报警了。”
医生在他身后立刻接过话头:“我一看就知道这是打架的伤,你们还骗我说是自己从楼梯上摔下来造成的,摔下来的伤能是这样吗?那伤口一看就是钝形,还有玻璃渣,肯定是人为伤害,就应该报警。”
一旁的其他病人接话:“肯定是单位要袒护那个打人的人,才让他说是自己摔伤的,不然早就报警找对方要钱了。如果报警了,估计他的工作也就没了。这年头工作不好找,他能忍就忍过去了,伤好了还能回去上班。真报警了,和单位闹掰了,工作没了怎么办……”
后来那几个人还是没有做CT,离开了医院,我并不知道他们究竟有没有报警,是出一口气,还是忍一口气。凌晨两点,走在大城市宁静空旷的街上,脑海里忽然响起赵传的歌:“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到底哪个更重要……”
其实我忘记这段往事很久了。读到《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这一段,才勾起我记忆中的画面。我特意去翻了QQ空间,找到当时的记录,所以上面记叙的细节才这么多。
当代社会是一个速食时代,快餐文化裹挟每一个人,我也不例外。越来越难沉下心读长篇小说,甚至朋友圈里需要点开全文的文字我都不愿读。因为浅尝辄止,也就越来越不愿思考。好在因为工作,让我有机会重拾阅读(果然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读一本好书的体验很奇妙,能够激发内心的不同想法,而这次让我与多年前的自己重逢,只是那个凌晨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答案。

《卡拉马佐夫兄弟》书评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汪隽

这两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就像不速之客破门而入,不仅使太平安定的国家面临重重危机,也搅乱了我们岁月静好的生活。我们毫无防备地直面病毒的威胁,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看着鲜活的生命因疫情,灾情和人祸而凋零。我们对于死是忌讳的,这个字眼总是让人心情沉重,死是生命的终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待死亡的方式。
人死了之后去哪儿呢?每一种宗教的解释不同。英国作家艾利克斯·希尔说,是去天蓝色的彼岸。五年级小学生哈里因车祸去世后来到了天国,因为心中还挂念自己的父母,姐姐和同学们,想和他们做一次最后的告别。在幽灵阿瑟的帮助下,他又回到人间。他回到学校后,看到他最好的朋友彼得和他最讨厌的坏小子杰菲成为了好朋友;他所期待着的朋友伤心、老师难过的场景都没有发生。一切都使哈里感受到:即使他不存在了,但是生活还在继续。然而当哈里看到班级的墙上所有的朋友为死去的他所写的信以及校园后院同学们为他种下的树时,他又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存在曾经留给别人些什么——那就是美好的记忆,不论生命以何种形式来过又离去,它终将留下应有的痕迹。在和家人告别之后,哈里心中再没有遗憾,他乘着彩虹回到天国,再次遇到已经找到妈妈的幽灵阿瑟并和他们一起奔向天蓝色的彼岸。从阿瑟妈妈的口中,哈里知道了‘“天蓝色的彼岸“的真正含义:在那里生命会像落叶归于泥土一样成为另一个生命的一部分。
这部适合9岁以上的所有人阅读的小说通过对生命意义的反向思考,告诉每一位读者:死亡是一种回归,它并不可怕。
由此又想到石屏梅在《恐怖》中对伫立在自己墓穴前的父亲的描述:一阵风吹起父亲的袍角,银须也缓缓飘拂到左襟;白杨树上叶子磨擦的声音,如幽咽泣诉,令人酸梗,这时他颤巍巍扶着我来到墓穴前站定,对我说:“都预备好后,省临时麻烦,不然你们如果因事忙因道阻不能回来时,不是要焦急吗?我愿能悄悄地走了,不要给你们灵魂上感到悲伤。生如寄,死如归,本不必认真呵!”
如石屏梅父亲一样坦然面对死亡的还有尤金?奥凯利,当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他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人生的尽头非得是最灰暗的吗?第二,能不能给生命的最后岁月添上一些亮色,甚至让它成为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呢?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怎么能使生命的最后阶段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呢?在度过最初黑暗的几天后,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写下自己最后要做的事情:稳妥地解决所有法律和遗产问题;结束一段段人际关系;追求简单;活在当下;去营造、去迎接美妙的时刻和“完美时刻”;开始向新生过渡;为葬礼做准备。他和自己的亲人朋友逐一告别,放缓多年来匆忙的脚步,陪伴家人,品味过往人生中的经历并全身心享受当下的生活。从确诊的5月到离世的9月,尤金度过了短暂却丰富的100天,他把这段时光记录在《追逐日光》中,也把他对生命的热爱,面对死亡的坦然传达给读者,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也能静下心思考如何面对和规划人生的最后期限。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说:世间并无所谓的死!人所经历的,不过是一种新生。驶离了此生的最后港口,你也就来到了来生的港湾,这个港口的名字叫死亡。

生如寄,死如归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李雪萍

西尔维娅·普拉斯一直以来被称为“自白派诗人” “自杀成瘾的诗人” “死亡诗人”……。她的诗歌好像被铺了一层厚厚的,灰黑而沉重的裹尸布,这层裹尸布让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批评家们却津津乐道,可更多的不是针对诗歌本身,而是诗人的自杀。长久以来人们提及普拉斯,想到的不是她诗作里体现出的爱、期待、反抗、奋斗、向死而生……,而是仇恨、痛苦、绝望、地狱、精神分裂……,以及她如何在叶芝曾经住过的公寓,在“公鸡啼叫之前,婴孩啼哭之前,送牛奶人尚未置放瓶罐发出玻璃音乐之前的静止、青蓝、几近永恒的时刻”,如何精心布置一场堪称完美的自杀。
如果普拉斯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场超级死亡秀,那未免也太辜负了她天才般的诗情。
身为普拉斯的女儿,弗里达·休斯也许最能明白这种感受,也最有权力为母亲发声。她曾渴求母亲的自杀不要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不要成为他人眼中最重大的成就或存在的焦点,反而让诗作沦为附庸之物。她希望母亲“生”的事实受到颂扬和肯定:“她(普拉斯)曾经存在,曾经竭尽所能地生活,曾经快乐和悲伤,苦恼和狂喜……。”
实际上,普拉斯临死前正在整理的诗稿,取名为《爱丽尔》(Ariel,又译《精灵》),一定是别有深意的。无疑这本诗集对于普拉斯有特殊的含义,也最能代表她的诗歌风格。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普拉斯使用爱丽尔这一名称的用心。首先,爱丽尔是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火与大气的精灵,被禁锢于荒岛之上,成为公爵的奴仆,后来依靠自身的力量,重获尊严和自由;爱丽尔也是普拉斯“特别喜爱的一匹马的名字”,《爱丽尔》这首诗就是以普拉斯一次夜间骑马经历为基础进行的创作,骑在马背上,与奔腾的马合二为一,普拉斯一定品尝到了完全自由的滋味;同时,爱丽尔是基督《圣经·旧约》中耶路撒冷的别称,意为“上帝之狮”,是力量与权威的象征。谁又能说这不是普拉斯心驰神往的一个身份?
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的女性,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时刻约束着她们,要求她们成为贤妻良母、家庭主妇,没有独立的可能,谈不上尊严与自由。另一方面,时代在进步,在召唤作为知识女性的普拉斯走出家门,摆脱作为男性的附属身份,为自己发声,做一个真正自由的独立的人。同当时绝大多数美国妇女一样,普拉斯的短暂的一生都在为做一个“妻子”(传统女性),还是做一个“诗人”(现代女性)而矛盾、焦虑。普拉斯的丈夫,同为诗人且名声要高于她的泰德·休斯曾说:“普拉斯嫉妒男人过双重生活的自由:既有事业又有性和家庭生活。她忘不了这种嫉妒,它潜伏在心灵中,充满恶意。”且不说是否有恶意,但普拉斯深知自己的天赋和才情,她终究不会甘心做一个泰德·休斯背后温柔的妻子,永远生活在丈夫的光环下。
“我的头是日本纸做的
 月亮,我黄金锤炼的皮肤
无限精美,无限昂贵。
别让我的高温吓着你。还有我的光芒。
独自一人,我是一朵巨大的山茶花,
红润鲜艳,开开合合,迸发出重重光彩。
——《高烧一百零三华氏度》
“我将成为墙壁和屋顶,保护着。
我将成为善良的天空和山峦,啊,让我成为吧!
一种力量在我身上增长,古老的坚韧。”
 ……
我是一条奶河。
我是一座温暖的山。
——《三个女人》
这就是普拉斯心目中理想、完美的女性形象,也是她希望成为的人。“我”纯洁如水晶,如婴儿,“我”是天使、是童贞女,“我”的身体美轮美奂,“我”散发着五彩的光芒, “我是雪白的胜利女神”,“我”是高贵仁慈的“戈黛娃”……。实际上,只要我们细细找寻,普拉斯在她的诗歌里塑造了许多完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充满神奇的生育能力,善良、坚韧,具有保护自身和他人的伟大力量。但是,她们却在男权社会中受着重重的压迫,包括精神与肉体。作为女诗人的普拉斯,她敏感而细腻地体会到了这些痛苦,当然也通过自身经验,通过诗歌表达了冲破传统束缚,找寻真实自我,实现女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它们认为死也值得,但我
要找回一个自我,一个女王。
她死了,还是在沉睡?
她上哪儿去了?
拖着它的狮红色身躯,玻璃似的翅膀。”
——《蜂螫》
“蜜蜂都是女性,
女仆们和修长的皇家贵妇。
她们摆脱了男人。
那迟钝、笨拙的结巴们,莽汉们。”
——《过冬》
“多久我能成为一堵墙,挡住风?
多久我能
用手的阴影使太阳柔和?”
拦截冷冷月光的蓝色弩箭?
……
我重新找到自我。我不是影子,
尽管有个影子跟着双脚。”
 ——《三个女人》
“我要成为我自己的女王”——这句话即便放到今天,也是非常前卫的。而当时的美国社会远没有今天那么开放,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方兴未艾,先知先觉的普拉斯们知道光明就在眼前,但她们处于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中。普拉斯心中的理想和现实距离如此遥远,可以想象她内心痛苦有多么巨大。《过冬》是普拉斯所写的“蜜蜂组诗”之一,写于普拉斯与丈夫分居后不久。在得知丈夫背叛婚姻之后,普拉斯主动提出分居,丈夫等于被赶出了家门。有趣的是,蜜蜂社会是以雌性蜂王为主导的社会,工蜂同样是雌性,而雄蜂在完成交尾任务后往往也会被赶出蜂巢。此时的普拉斯一定希望自己就如一只蜂王,能以摆脱雄性的控制而自豪。《三个女人》里的家庭主妇始终成熟、勇敢,她希望自己有超凡的能力,能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能找回自我,不再充当男人的影子。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的才华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被视为异类,天赋如此之高的普拉斯怎可屈服于任何男性,包括她死去的“爹爹”,包括她诗中反复出现的“黑衣人”、“法西斯纳粹”、“申请者”……。
阿瑟·欧伯格曾指出:“普拉斯的全部诗作表现了两种主要的运动——创造爱的运动和超越爱的运动。”普拉斯不是不爱自己,不爱这个世界,而是太爱了,心中火热的情感不容被现实的冷漠浇灭。她说:“对我来说,我们时代真正的问题是任何时代的问题——爱的伤害和离异。”因此,她要在诗歌中高唱爱的赞歌,生命的赞歌。诗稿《爱丽尔》的第一首《晨歌》便以“爱”开始,“爱发动你,像胖乎乎的金表……”,描述女儿弗里达的降生,“你毫无掩饰地啼哭/ 进入世间万物”,生命的开端,一切多么美好。《夜舞》中的儿子似“轻微呼吸的礼物,湿透的草地/ 散发你睡梦的芳香,百合,百合。”作为纯洁与爱的象征,普拉斯把儿子比作百合再合适不过。《你是》中的孩子活泼可爱,快乐纯洁:“小丑般,用手撑地乐翻了天,脚朝星星,有月亮脑壳……蹦跶如墨西哥跳豆。”在《尼克与烛台》中普拉斯满含深情地写道:“亲爱的,亲爱的,/我已在我们洞穴挂上玫瑰,/ 和温柔的毯子——/……你是马厩里的婴儿。”孩子身旁的普拉斯一定是温柔慈爱的,如圣母玛利亚散发着爱的光芒,她的孩子便如耶稣降临人世。普拉斯在对此诗的注解是:一位母亲在烛火旁照顾她的婴儿,她在他的身上找到一种美,那或许无法隔绝俗世之烦扰,对她却具有救赎的力量。
泰德·休斯曾说:“普拉斯最怕的就是失去她所具有的爱的天赋,没有人比她更爱生活,更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可她不善于驾驭它:它控制了她。当这份炽烈的爱无处释放、无法控制时,普拉斯便化身扑火的飞蛾,宁愿以死来护卫这份爱的纯洁与神圣。
 “而我
是箭头,
是露珠,飞
自杀性的,与冲动合而为一
撞进血红的
眼,那早晨的大气锅。”
——《爱丽尔》
普拉斯纵马驰骋,想要冲破这郁积的黑暗,与她的爱马——爱丽尔合二为一,跨过脚下的岩石,奔向远方,去迎接黎明的到来。如一位出征的骑士,她勇敢、斗志昂扬、视死如归。生命就像飞驰的箭头,就像在血红的太阳下蒸发不见的露珠,让我们双手拥抱死亡又如何?死亡在普拉斯看来并不是可怕之事,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再生必不可少的一步。《拉撒路夫人》便是借助圣经故事里的人物,讲述死而复生的故事。“……我披着红头发/从灰烬里起身, / 我吃人如吃空气。”《高烧一百零三华氏度》里生病的普拉斯似乎在地狱里走了一趟,她瞧见了“地狱的舌头”,最后在玫瑰花的簇拥下,在天使的守护下升入了天堂。“我想我正在上升/我想我会升起——/滚烫的金属珠飞翔……——升向天堂。”“再生”无疑是普拉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就如死亡一样,因为在普拉斯的神话里,死——生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死亡就不会得到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再生。就如普拉斯自己所说:“拉撒路夫人有伟大的、可怕的再生天赋,唯一麻烦的是:她必须先死。她是不死鸟,是自由意志的灵魂……”
让我们回到《夜舞》,普拉斯一定也随着她的孩子在夜间尽情舞蹈吧!
“如此单纯的跳跃、盘旋——
  无疑它们永远
漫游世界,我绝不会
坐着失去美……”
如一位降落人间的诗歌精灵,普拉斯披着华美的舞衣,这舞衣由奇妙的语言、独特的意象、神话、幻想和丰富激越的爱编织而成。她挥动着双臂,金发垂落,目光深邃,在黎明与黑夜尚未交接的最黑暗的时刻,翩翩起舞,缓缓上升——她最终成为了自己心中渴望的永恒的神。

夜舞的精灵

文 / 国际商学院  卢絮

——读《夜舞——西尔维娅·普拉斯诗选》

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诺维(1923—1985)有一句名言:阅读就像在丛林中前进。 他评价自己说:“就主观倾向而言我是个杂食性的读者……我努力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毫无功利的阅读,用于我喜爱的作家,他们富于诗的本质,这是我所相信的真正食物。”挤出时间阅读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富于诗的本质=经典)是人生存的真正食粮。这是卡尔诺维基于现代人在艰难、迷乱的现实生活中极需人文素养和独立阅读品位给出的谦逊表达。他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列举了十四条原因:界定了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作品,以及阅读经典的乐趣。经典要经得起大众的挑剔;经得起质疑;经得起反复谈论;能引起争鸣,能被解读出不同的味道……这是卡尔诺维的界定。卡尔诺维还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三十多位作家作品逐一点评,其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阅读体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私人阅读书目、心得以及乐趣。卡尔诺维的阅读喜好及选择并不一定是你会喜爱的,但却不失为一座参照灯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自由阅读并享受阅读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能够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是幸运的,你可以进入角色,与小说中的人物,与小说的作者,一起去认识、体验不同的生活境遇,完善自己的精神之旅而不至于迷失在丛林中。
也许你还可以在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1930—2019)的《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中找到答案。这位阅读大师倾其一生,梳理西方不朽作品,探索、发现并整理出版了《西方正典》。这份阅读清单上至贵族时代,下至混乱时代,还有作者的真知灼见。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曹文轩将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视为远在天涯的思想知己,表达了自己遇到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仿佛独自漂流到一座孤岛上的人,忽然看到了天水相接的苍茫处,悄然滑动的一叶帆,朝他这座孤岛悠悠而来。正如书后评价:阅读经典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恰如诗人艾米丽的诗篇所吟唱:
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
To take us Lands away
Nor any Coursers like a Page
Of prancing Poetry –
This Traverse may the poorest take
Without oppress of Toll –
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
That bears the Human Soul –
带我们去远方
一艘舰不如一本书
骏马也赶不上
一首欢快奔腾的诗——
最穷的也能赏
不受通行税的阻梗——
这车运载人的灵魂
它是这么节省——(注:此诗自译)
虽说阅读是无功利的,但阅读的营养早已滋养了你。阅读可以带你去远方,阅读的过程正是欣赏一路风景的最佳方式;阅读可以带你去最终的目的地(死亡),阅读的体验是认识自己灵魂的最节俭方式。
从《西方正典》中你可以随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美食,如自助餐式的享用,亲自品尝后才知道味道如何。
我不是经典作家,也不是具有原创性的评论家,只是一名教师。出于爱好与职业需求也在丛林中漫步了这么久,阅读中也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美食系列清单。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忏悔录》系列。这一系列作品给人的启示:当你随着作者的倾情告白,走进作者曾经的内心生活与情感起伏,看到人在成长过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意无意为之的叛逆行为与当时的所思所想所为所惑所择,面对伟人反思一生过往中的错误与迷惘,作为平凡的读者你会无动于衷吗?参照自己的人生,许多许多的思考自然会潮涌般扑面而来。
以《忏悔录》为名的精神自传性作品有许多,列入文学经典的主要三部是: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独树一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三部作品虽都题为《忏悔录》,但各具特色,每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色与审美价值。托尔斯泰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伟大作家,其三部史诗性作品《安娜》《战争与和平》《复活》更是家喻户晓。如此伟大的作家却在五十岁左右写下了《忏悔录》这一具有“告解、告白、承认、认罪”(古典拉丁文“忏悔”的含义)的自我剖析作品。知天命的年纪早已应该不再困惑,托尔斯泰却出现了思想上的剧烈震荡与困惑抑郁,在自我告白、深刻认罪的过程中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慰藉。圣人般的托尔斯泰也难逃犯错的人生与灵魂的折磨?这着实让人着迷。
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为了猎取名利(这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必须把美德隐蔽起来,而去表现丑。”1……看到这里不能不让人震惊,心目中光辉的托尔斯泰形象轰然倒塌。托尔斯泰犯了这么多的“错”,甚至是“罪”(如果你想知道的更多更细,可以去读《托尔斯泰大传——一个俄国人的一生》)。
“我有些迷惑不解,生命停顿了,似乎我不知道该怎样活着,该做什么;我惶惶不安,心情抑郁。”“我竭尽全力要抛弃生命。自杀的念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我像一个在森林中迷了路的人,因为迷路而感到恐怖,到处乱转……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我想自杀。”“我在一切知识中寻找答案,不仅没有找到,反而坚信,和我一样在知识中寻找答案的那些人同样是一无所得。……那个使我绝望的原因——生命毫无意义,才是人可以得到的唯一确定的知识。”“我的问题,使我在五十岁的时候要自杀的问题,是从无知的婴儿到大智大慧的老人心里都有的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不能再欺骗自己了。一切都是虚空。没有落入尘世的人是幸福的,死比生好,应当摆脱生命。”“生命的源泉枯竭了,我陷入绝望中,并且感到,除了自杀,我无路可走。而最糟糕的是,我感到自己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这还是人们心目中被列宁喻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吗?托尔斯泰抑郁了。
犯错不可怕,不自知才可怕;知错不改更可怕。
抑郁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人生道路上谁没有经历过坎坷? 谁没有犯过错误?谁没有迷惘甚至抑郁过?谁没有思考过生命的意义?谁没有过面对死亡的恐惧?
托尔斯泰经历、体验了平凡人生命中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伟大之处在于贵族出身的托尔斯泰能够抛弃身份,从灵魂深处反省自身、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平凡劳动者身上、从大量阅读东西方经典作品中托尔斯泰找到了一条灵魂自我完善的道路。这也是他奉献给全人类的伟大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宽恕、顺从、博爱的精神;道德的自我完善,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按上帝的意志,为灵魂活着这一精神归宿;用爱的宗教统摄人际关系、消灭社会罪恶、达到人与社会和谐、使天地人浑然一体,进入四海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这是《忏悔录》写作后托尔斯思想的巨变,不仅让他摆脱了抑郁,也让他重拾信仰、找到精神归宿。“宗教信仰是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认识,由此人才不毁灭自己而活下去。宗教信仰是生存的力量。”“没有信仰,人就无法生存。”(你还可以阅读《生活之路》,托尔斯泰著)
当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变得忧郁时,不妨读读经典,写写自己的《忏悔录》。 你不是圣徒,写不出奥古斯都的《忏悔录》,你不是伟人,也写不出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你只是一介平民,也许可以写出比卢梭还卢梭的《忏悔录》。一介白丁的你,去阅读卢梭的《忏悔录》吧。也许你会书写自己的《忏悔录》,也许千年之后也成为经典了呢,也许梦想某一天就实现了呢。
以上仅是一已之见,一已之荐,不足为道。
1 《忏悔录》,托尔斯泰著,冯增义译,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3月,文中所有引用均出自此书。

也谈为什么读经典

文 /  文学院  张静

读过柏拉图的《对话录》《理想国》,读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沦陷了,成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崇拜者。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表述:从此变成了哲学的小迷妹。威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就是一本给哲学小迷妹看的好书,详述了我崇拜的这些大咖的出身、样貌、性格、爱好、言论,尤其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杰出贡献。
摘录部分内容如下:假如我们以作为历史文物流传下来的半身像为依据,那苏格拉底即便是在哲学家中也算是长得丑的:秃头、大圆脸,深凹下去的直勾勾的眼睛,宽而扁的鼻子——这一切都生动地印证了人们在会饮之后的高谈阔论:这完全是搬运工的模样,哪里像是我们最著名的哲学家!但若多看几眼我们就会发现,透过石像的粗犷,一丝人性的善良和毫不伪装的朴素展露出来,使这位相貌平平的思想者成为当时雅典众多智慧青年所爱戴的老师。我们对苏格拉底知之甚少,但比起贵族派的柏拉图和内敛、学究式的亚里士多德,我们与他却又是如此亲密。苏格拉底到底为什么如此受学生的爱戴?他那谦逊外表下无穷的智慧是学生最为崇拜的:他从不说他自己拥有智慧,而只称自己爱慕智慧、追求智慧;他爱智慧,却又从不把智慧当作自己的职业,而是当作自己的挚爱。据说德尔菲城具有非凡能力的祭师称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希腊人;而苏格拉底本人则将其解释为对其哲学起点即不可知论的认同———“我所知道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一个人学会怀疑时,哲学便产生了——尤其当这些怀疑针对的是我们曾经珍惜的信仰、教条和公理时。谁知道这些信念是如何令我们深信不疑的呢?谁又知道它们不是被一些隐藏在思想外衣下的不可告人的欲望引发的呢?唯有当思想者回过头来反思自身时,哲学才有真正的意义。就像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对哲学家而言,最具无限价值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灵。究竟什么是人?他又将变成什么?你所说的你自己是指什么?什么是正义?荣誉、美德、伦理道德、爱国精神又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些伦理学、心理学上的问题正是苏格拉底所热衷探讨的。针对我们所知的哲学中最难回答的两个问题----美德意味着什么?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苏格拉底分别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正是因为回答了这些问题,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但同时也让他赢得了不朽。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相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自幼家境殷实,生活舒适,青年时更是英俊帅气、朝气蓬勃——“柏拉图”这个名字据说源自他那宽阔的肩膀。苏格拉底死时柏拉图二十八岁,而与老师共同度过的平静日子以如此悲剧的方式结束,深刻影响了这名学生日后各个阶段的思想。他蔑视民主,憎恨暴民,就连他的贵族出身和教养也没能令他产生如此深刻的反感;他深信,民主必须被推翻,国家必须得由最智慧和最优秀的人来统治。这也是他毕生关注的问题,即如何找寻这些最智慧、最优秀的人,如何培养他们的统治能力并劝慰他们去实施统治。柏拉图的《对话录》是当今世界最无价的珍宝之一,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他的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艺术理论。在这本书里,我们会发现各种散发着现当代气息的问题: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节育优生学、尼采式道德和贵族制问题、卢梭式重返自然和自由教学问题、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都在这里。这是一份由无线慷慨主任呈献给诸位杰出人士的大餐。爱默生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亦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诞生在雅典城以北二百公里左右的马其顿城市斯塔基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他在浓郁的医学氛围中长大,他有着一切机会朝科学探索的路途前行,从一开始他就注定要成为科学的奠基者。成年后赴雅典师从柏拉图,在柏拉图门下学了八年,他最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甚至那些极其反柏拉图的思想中,都透露着柏拉图的痕迹。亚里士多德——人类思想史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数以百计,首先是逻辑学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和《辨谬篇》,这些著作都由后来的逍遥派学者整理汇编而成,并汇总为《工具论》——意思是正确思考的工具或手段。其次是科学著作:《物理学》《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博物志》《论灵魂》《动物结构》《动物的行进》和《动物的生殖》。第三是美学著作: 《修辞学》和《诗学》。最后是更加严格定义的哲学著作:《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这无疑就是希腊的《大英百科全书》:普天下每一个问题都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次人类知识的大汇总。如果哲学追求的是统一性,那么亚里士多德对二十个世纪以来世人给予他的“大哲学家”称号绝对当之无愧。
这只是《哲学的故事》中的第一、二章的内容,接下来介绍了培根、斯宾诺莎、伏尔泰、康德、叔本华、斯宾塞、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罗素、桑塔亚纳、詹姆斯和杜威等哲学家的故事。本书不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史,只是围绕着几位主要的哲学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其思辨哲学进行考察,以期达到知识人性化的目的。感兴趣的朋友和我一起阅读吧。

好书介绍——《哲学的故事》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崔红丽

紫 / 荆 / 大 / 讲 / 堂

“紫荆大讲堂”旨在呈现当代高校教职工对于女性话题的思考,为建设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自1984年问世以来,仅凭这个开头,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不知击中全世界多少即将迟暮或已迟暮的女人心,——当然,它还直接定义了一些小说家对现代小说的看法,中国当代男小说家王小波,即被开头第一句话“我已经老了”彻底捕获,深感“无限沧桑尽在其中。”而我相信,如我之流的女性读者,第一反应大概不会立刻陷入“无限沧桑”的氛围,也不会马上获得小说家的内行领悟,倒很有可能浮想联翩:当我年老,青春不再,会出现那样一个暖心的男人吗?毕竟,不同于内行看门道的小说家,一般读者看到的核心关键词是:备受摧残的面容。一个年华老去的女人,在男人眼里却比年轻时更美,这个形象,不仅令作者杜拉斯“感到心醉神迷”,肯定也令无数杜拉斯的同性读者心醉神迷;——女人的美,或者说人的美,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被凝视才能获得确认。
这话若出自喜欢女人的男作家之口,在当下语境中,估计颇能激发一些野生女权主义者的键盘战斗欲望;身为喜欢男人的女作家,杜拉斯所言,如按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大概也难逃物化女性的嫌疑。不幸的是,在杜拉斯之前,早有现代男小说家清醒地指出人类认知的悖谬:以貌取人竟是人类视为理所当然的正义。
人的本质,取决于外表,还是取决于灵魂?灵魂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外表与灵魂的相关程度如何衡量?这是古老的问题,应该也是每个人在人生某个阶段难免悄咪咪扪心自问的困惑。
一辈子未能摆脱外貌焦虑的英国毒舌作家萨默斯特·毛姆,在七十岁高龄时仍执着于这问题:“身体的偶发事故会影响灵魂的‘体质’,我觉得这一想法会令很多人却步。但我本人对此笃信不疑。如果我不结巴或者能高上四五英寸,我的灵魂将颇为不同。”他深信,如果他的外貌是另一副样子,“我那些同伴对我的反应也就会不同,因之,我的性情、我对他们的态度也会两样。”其时他已走过大半个地球,靠自己的写作实现财富自由,拥有世俗意义的丰沛名利;而这个七十岁的老男人,还汲汲于外貌与灵魂的神秘关联,未能挣脱皮相的牢笼。
毛姆如此,每个社会人,大概也都如此,区别只在于程度深浅和敢不敢承认而已。然而,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个人自我形象的构建,总关联着一个或隐或现的他者,他人即镜子,无论男女,都无法彻底打碎这面他人之镜。尤其在遭遇“身体的偶发事故”时,他人之镜的魔力,甚至可以达到压迫性以至毁灭性的结果。
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患了乳腺癌后积极寻求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她震惊的问题,对癌症病人而言,最大的痛苦和恐惧常常不是来自疾病本身,而是来自得病后他人的偏见和歧视,一旦你得了绝症,在那些暂时健康着的人眼里就成了异类。她由此写下了著名的长文《疾病的隐喻》,揭示人类关于身体的偏见是如何炼成的,文学在其中竟然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人类的身体,从来不是一种客观的物理性存在,而是包含形形色色的主观隐喻。文学发现了这一奥秘,并利用着这一奥秘,一切“身体的偶发事故”,太适合于探讨人类自我认知的复杂幽暗了。
“一天清晨,格雷戈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硕大的虫子。”
卡夫卡以如此简单平常的句子,开始叙述一个身体变形的重大事故,不带任何感情,自然产生不了任何杜拉斯式的沧桑感,他所要走的是另一条路。
与肉眼不可见的癌症细胞相比,一个人突然变成一只虫子,这得算是性质极其恐怖的身体偶发事故了。令人惊讶的是,变成虫子的格雷戈尔本人一点都不惊讶,确认了是在自己的房间后,他打算“再继续睡一会”,没发出任何惊慌的尖叫和恐惧的求救,平静得仿佛他生来就是一只虫子的外形;他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可怜的读者,很快就要从惊讶而沦入困惑了:那么,格雷戈尔是一只虫,还是一个人?当然,这个问题首先砸向格雷戈尔的家人,悬在他的父母和妹妹头顶之上,发出无声的拷问,接着波及他周边相关的有限几个旁人。旁人的反应没有任何悬念,完全遵守所见即所是的原则,他们看到的是一只大甲虫,而不是一个人;家人则陷于疑惑不安。
作为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支柱,格雷戈尔无比厌恶旅行推销员这个“多么累人的职业”,但为了替父母还债,为了让他深爱的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奔波于旅途之中”,发现自己变成一只无法翻身的大甲虫后,他还担心:“我的火车五点就要开了。”迟到的后果很严重,对此,他的家人和他一样清楚,当他还在床上时,他的三个家人分别从通往他房间的三个门敲门喊他——他的房间有三个门!这个空间状况,触目惊心,直接从视觉上呈现了家人与他的关系,纳博科夫在他的《文学讲稿》中画出了萨姆沙公寓的布局草图,断定“格里戈尔的家庭成员都是附在他身上的寄生虫,剥削他,从里到外蛀食他。”同为小说家,纳博科夫深谙《变形记》空间叙事的功能,由此抻出小说的主题:究竟谁是虫?谁是人?
发现格雷戈尔的外形变成虫子后,母亲“晕倒在地”,“父亲充满敌意地握紧拳头”,妹妹怀着紧张忐忑的心情开始照顾他的饮食。变成甲虫的格雷戈尔不仅失去了人的形体,还失去了人的语言、人的饮食习惯,人的行动能力, 再不能出门为家人奔波挣钱了。他们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寄生生活,开始独立谋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惶惑,他们确认格雷戈尔已是虫子。最后由格雷戈尔心爱的妹妹在一个夜晚做出宣判:得设法弄走这怪物,人和这样一只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的。悬在家人头上的那把剑,准确落在格雷戈尔头上。身体状况已多灾多难的他,始终没有失去人的意识和情感,被家人宣判为怪物、动物之后,他一心想赶快爬回自己的房间,在黑暗中,“他满怀感动和爱意地回想着家人。他认为自己该消失,这想法很可能比妹妹还坚决。”当钟楼的钟敲响三下,格雷戈尔在“茫然而平静的沉思之中……无力地呼出最后一口气。”
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刻,格雷戈尔都不曾怀疑自己是格雷戈尔,是个人,可他清清楚楚听见妹妹对父亲说:“你只要设法不去想它是格雷戈尔,我们一直相信它是,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不幸。” 家人决定摆脱他们的不幸,这铸定了格雷戈尔真正的不幸,如家人所愿,格雷戈尔死掉了。小说的噩梦气氛至此达到顶点,死去的究竟是名为格雷戈尔的一个人,还是一只没有名字的怪物?在家人眼里,死去的是“它”,是一个不能与人类共存的“怪物”;文本的人称指认却始终是“格雷戈尔”、“他”。卡夫卡的答案如此分明:死去的是一个人,而非一只虫子、一个它。他死于家人的非人指认,最亲近的人,是最清晰的他人之镜,能呈现最彻底的绝望——它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彻底碾碎了格雷戈尔作为人的信念。
卡夫卡的小说,按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探寻的是人存在的本质。那么问题来了:人如何确认自身存在的本质?
卡夫卡所要讲述的不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而是一个荒诞而恐怖的启示,细思极恐的那种。
小说开头,格雷戈尔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壳虫,没感到惶恐,因为他仍以人自我意识,而他的硬甲不过是他“在背叛、冷酷和肮脏的现实中寻求保护的迫切需求”。当一个人的外表与自己的内心需求自洽时,人不会对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满或惊讶。格雷戈尔对自己的虫子外表安之若素,直到迎来妹妹对他的决定性判决,宣告他坚硬甲壳的保护功能彻底失效,他毫不犹豫做出了与《判决》的主人公格奥尔格同样的决定:怀着对家人无言的爱,如家人所愿结束自己的生命。
格雷戈尔死后,小说明确交代了季节:“现在已是三月了”。格雷戈尔的父亲赶走了家里的三个房客,一家三人决定坐电车去郊区玩。(纳博科夫注意到了三这个数字在小说中的“技术意义”,指出“那是三月底,正是昆虫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的时候。”)小说结束于:“电车到达目的地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站起来,伸伸她年轻的身体。在他们眼中,这恰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心愿的一种肯定。”纳博科夫认为这结尾“就其讽刺性的简洁来说是最精彩的。”原因在于:“格雷戈尔是在虫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他的家庭成员则是装扮成人的虫。格雷戈尔一死,他们虫的灵魂突然意识到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了。”
小说家纳博科夫眼里看到的是精彩的讽刺,而经他提点,从“伸伸她年轻的身体”这一动作和三月这个时节,我感到的是凛冽的恐惧:那动作是一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虫子呐!她父母看她是个人,周围人看她当然也是个人。每个人都活在他人眼里,可人的灵魂能被他人真正看见么?
卡夫卡把问题和恐惧一并留给了读者:人存在的本质是孤独无依么?如果没有一个哪怕是不可靠的支点,人何以承受这巨大的孤独?
一个人能与人无涉、彻底独立地举起自己的灵魂吗,就像试图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那样?
“我是谁?”与他人眼里的“我”,重重叠叠,相互缠绕,彼此渗透,卡夫卡穿越重重幻影,找到了世界的坚硬冷漠和个人的孤独脆弱,多么令人绝望!
而鲁迅会引他所欣赏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声明“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而“身外”即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洞察了虚妄之实有,大概也就获得了承受孤独的支点,无论心怀什么样的利器,人终究要活在人间,看人,被人看,走着瞧又何妨。
参考书目: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王道乾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萨默斯特·毛姆《作家笔记》,陈德志, 陈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卡夫卡《卡夫卡文集 中短篇小说》,谢莹莹等 译,作家出版社,2011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
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皮相正义有多正义?

文 /文学院  周佩瑶

《简.爱》有一段经典女性告白:“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这段独白真正表达了女性对于爱与尊严的理解,同时也是平凡女性超越世俗束缚追求精神平等的宣言。只是,常常是这样,理念是明晰的,意志也是强大的,但,在主流的审美之下,在社会约定俗成规则之中,对于外表不尽人意的女性,恼人的自卑和怯懦总是像小虫子一样,让情绪烦躁,让心情焦虑不安。
“有时候,我为自己没有长得漂亮些而感到遗憾,有时巴不得自己有红润的双颊、挺直的鼻子和樱桃般的小口。我希望自己修长、端庄、身材匀称。我觉得很不幸,长得这么小,这么苍白,五官那么不端正而又那么显眼。”可能,粗心的读者不会相信,这是简.爱坦诚面对相貌时的想法,她内心还是在乎自己的外貌的,因此陷入无端的烦恼之中。当罗切斯特对她说:“在我眼里,你是个美人,一位心向往之的美人——娇美而空灵”,简.爱竟然认为罗切斯特是在取笑她,她因为过度敏感而有些刻薄,她说:“你的意思是瘦小而无足轻重吧。你在做梦呢,先生——不然就是有意取笑,看在老天爷份上,别挖苦人了!”你看,坚定倔强如简.爱,其实也没有完全摆脱容貌平凡带来的自卑心理,而这也可以看作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于外表的重视和芥蒂。
当然,以不好看又贫穷的女性形象为主人公,这是夏洛蒂想要颠覆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野心。只是,她一方面让简.爱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反抗现实,另外一方面她却无法摆脱那些如小虫子般的自卑,时时刻刻地跳出来,让笔下的简.爱也处于这种心理的折磨和挣扎之中。
伍尔芙曾经在文章里明确表示过她对于那段经典告白的反感,她认为“这种质问是疾风骤雨式的,对于生活过分的反抗,乃至成了一种病态的偏激。”她在文章后面对此做了解释,意思是她认为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里放置的自我太多了,写的都是“我爱,我恨,我在受苦!”“我爱”固然是和爱情和尊严紧密相关,而“我恨”想必其中有一部分确实是和没有美貌和财富带来的困扰有关吧。
现实之中的夏洛蒂本人,只是在人生最后两年享受了平和的婚姻。她曾有过一段世人皆知的卑微爱情。她给爱人写了那么多信,也没有得到回复,她自卑而绝望,她说:“先生,穷人不需要很多东西来维持活命,他们只要求得到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一点面包屑。可是如果拒绝给他们这些面包屑,他们就会饿死。”她如此卑微,一方面为自己爱上有妇之夫悲观绝望,另外一方面,多少也会因为外貌不够美丽不被看见而黯然神伤吧。
维多利亚时代,阶级成分和家族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夏洛蒂写出如此具有反抗精神的简.爱,让她努力反抗阶层、财富和性别歧视,至今都有其意义。但故事的结尾,不得不说,这种反抗有了别样滋味。看似简.爱带着尊严回到罗切斯特身边,但这个时候,罗切斯特双目失明,财产也不再丰厚,上帝剥夺了他的容貌和财富,夏洛蒂才让两人平等地在一起,实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门当户对。
同样在维多利亚时代,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名字叫乔治·艾略特。她比夏洛蒂.勃朗特的境遇要更为尴尬。乔治?艾略特喜欢哲学家家赫伯特·斯宾塞,给他写过情书,斯宾塞却因为艾略特的外貌拒绝了她。虽然他仰慕艾略特的才华,却声称艾略特远近闻名的丑陋致使自己难以对她产生感情,他不可能对她“粗壮的下颚、大大的嘴巴和鼻子视而不见”,“缺乏身体的吸引力这一点是致命的”。在斯宾塞的眼里,艾略特是长着一张马脸的蓝袜子。而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斯宾塞认为艾略特之所以长成这个样子,因为她像男人那样思考,所以外貌也有了男子样。这样的说法,不仅仅是在打击艾略特一个人,其实还侮辱所有的女性,在他眼里,拥有理性和智慧的女性是丑陋的,只有拥有男性审美标准的颜值的女性才是美的。
“颜值即正义”,上帝没有赋予美貌和财富,意味着也就没有赋予公平。无论是哪个时代,斯宾塞对于艾略特的容貌打击,男性对于女性颜值的挑剔和苛刻,一直就没停止过。
八零后作家蒋方舟有一篇名为《我的相亲史》的文章,里面谈到有一位青年书法家。蒋方舟说:“那时我还没恋爱过,非常急于摆脱母胎单身,友人要介绍一个青年书法家给我,相亲的意愿传递给对方之后,他发了一条微博:‘一友人为我介绍@蒋方舟做女友,遂上网求图,看后大惊。如此之丑怎可做我女友,拒之。’书法家专门把这条微博@了我,大概是希望我反思一下。”还没等见面就拒绝蒋方舟已经够肤浅无知,但这还不够,还特地在微博上通知了她本人。这个做法,放在个人,有失风度,上升到性别角度,可以说以降低男性的智商为代价,用男性审美标准愚蠢而野蛮地打击女性。
还有比这更不堪的。作家虹影的新小说《绿袖子》在上海研讨会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鸿生如是说:参加女作家的讨论会每次都感到心情很矛盾,说实在的,中国50年代的女作家现在已经苍老不堪,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毕淑敏吓了一跳,十几年过去,她成了老太太了。60年代出生的我认识的,如林白、海男、陈染,仔细一打量,我觉得很残酷,她们已经基本上被耗尽、吞噬。所以在面对这样一些作者说一些批评的话就觉得非常不忍,但是如果说一些捧场的话,我觉得又很没有意思……
从相貌到年龄,从青年书法家到中年教授,女作家们的才华没有被看到,但外貌却成了众矢之的,颜值成为了男权正义之后,也成为了性别原罪。
多益网络CEO徐宥箴曾经说过,女权只是丑女迫害美女的东西。他这个说法,确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女权主义抨击了“美国小姐”选美活动。她们认为,女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入男性审美标准的陷阱,无时不刻在暗自选美,由此陷入内心恐惧。因为媒体对于女性主义运动的某些策略的夸大渲染,女权主义也不断被污名化,被某些人认为是丑陋的和失败的女性对真美女充满妒忌的主张和行为。这实在是有着险恶用心的思想,旨在将性别矛盾转化为女性内部斗争,削弱女权运动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当我在凤凰卫视看到余秀华的一段视频时,我突然想起了这个观点。
当时,余秀华在节目中谈的正好是女权。舞台上李银河、刘晓庆、徐晓楠等围坐一圈,余秀华则坐在这个圈子的对面。那一刻我的感触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余秀华的倔强和认真确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美,但另一方面,你会看到这种美有其挣扎的特质。舞台之上,负责感动的是健康美丽的人,围成一团,负责勇敢的则是与之相对的是一个残疾普通的人,如此充满鲜明对比的舞台场面,极具讽刺性地构成了关于残酷现实的投射:一个残疾的底层的不好看的女性注定是边缘的孤单的痛苦的,甚至是对立的。
这个时候,凝视余秀华的目光很复杂,有俯瞰习惯的男性目光,也有怀疑揣测的女性目光,坐在其中的余秀华,她的表情有多倔强,她的挣扎也有多激烈。她只能代表少数人,她的挣扎也只会是永远与主流审美之外的相貌一般的残疾的少数人的挣扎,她们注定要用更多的勇气和真诚去获得这个功利世界的认可,也获得无数鄙视链中密不透风的轻视和侮辱。

女作家的颜值

文 /文学院  徐珊

读 / 书 / 咖 / 啡 / 吧

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咖啡吧”旨在提供一处静谧读书的空间,展现教职工们读书学习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让读书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辉。

先悦读,再成长。
悦读带来力量。
本栏目邀请赵小华老师开启“悦读者说”专栏,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悦读”世界。
阅读,是快捷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门;阅读,是体验丰富人生的必由之路。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成长,是为悦读。
对儿童来说,一切阅读皆心悦而起,一切阅读皆为悦读。孩子天生携带着七色花瓣来到人间,其神奇魔力还有待我们的发现和运用……

长长的暑假过去了,跟教育相关的种种“震荡”终于平复了下来。从《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高规格文件到各地突击检查培训班的新闻,从暑期托管到教师轮岗,中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动,其核心,集中在大家所通称的“双减”。
舆论的焦点,都在关注教育的“减法”。
然而,如果仔细阅读文件原文,就可以知道,“减法”只是纠偏,“加法”才是重点。在30条的“双减”意见里,有16条都在做“加法”。综合素质被提升到了极为突出的地位,孩子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双减”之下,阅读作为重要的“加法”被明确写进了意见。
在教育主阵地回归校园的情况下,家长更应该加强家庭教育阵营的质量,给孩子做好核心铺垫,抓住教育政策万变不离其宗之宗,即以阅读为抓手的核心素质之培养。
由此,顺理成章的问题是,如何阅读,以及阅读什么?
暑假之后,阅读群里许多有心的父母在总结孩子假期里的阅读情况。
虽然由于隐私原因我们看不到孩子脸上的笑容,但相信你能想象得到:对于刚进入阅读敏感期、10岁左右的孩子,看着自己暑假里不紧不慢、快乐地看过了的这么多书,那种打心底深处生出的喜悦和自豪,那种眼睛里的光,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而那些书,是诸如《叶永烈全集》《可怕的科学》《少年百科丛书》《少年科学画报》《幼童文库》《哈利波特》《十万个为什么》等大套系的书籍,各国民间故事、DK的系列出版物以及一大波初高中课本……
当我们讨论阅读时,我们在讨论什么?我们将要讨论些什么?
首当其冲的,毫无疑问是词汇。
对儿童思维的发展研究成果,早就揭示了儿童习得词汇的过程:在18个月之前,儿童的词汇学习进展得非常缓慢。然而,从18个月起,儿童的词汇量表现出急剧增长,即“词汇骤增“(vocabulary spurt)。这种快速增长要持续好几年。“现有资料估什,一年级的普通儿童词汇量至少达到10000个单词,到五年级时达40000个(Anglin,1993)。这意味着从一岁半到10岁时间里,儿童平均每天的词汇增长达到10个单词以上。他们的口语词汇量也出现了同样的高速增长(Dromi,1998;Goldfield&Reznick,1990)。这种速度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显然不能只依靠每天的日常生活语言。
对孩子早期语言发展的研究,比较有名的还有“3000万词汇差距” (30 Million Word Gap)一说。这个理论来自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博士,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这个机构的缘由是,基于科学研究表明,发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触的语言数量对其大脑构造和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同的影响,孩子三岁之前父母的语言数量决定了孩子将来的学习能力。这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创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现。到三年级时,孩子之间会产生显著的“成绩差距”或“学术落差”(achievement gap)。达娜·萨斯金德教授也是白宫的“结束成绩差距”倡议的发起人之一。她30年的科学研究成果结晶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这些高速增长的词汇,显然无法仅仅从日常生活语言中获取。因此,给识字前儿童大量的聆听,用耳朵阅读,便成为了一个极其恰当、也无比重要的帮助幼儿获取大量词汇的解决方法。
幼儿在识字之前面临着巨大的词汇习得需求,而我们常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其底色主要由早期经历所铺就。因此,对聆听听单的选择当是一个慎之又慎的考虑。此外聆听的年龄把握、聆听资料的给予顺序等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
同样的道理,等到孩子能自主阅读时,会有一个给什么读什么的阅读敏感期。妥当安排这一时期的阅读读物便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可以让孩子首先建立起强悍的读字能力和阅读速度,进而利用这种能力完成各领域内具有奠基意义读物的阅读,让孩子不畏厚书、不惧内容,拿起有深度的高阶书也能沉浸其中,形成一种自由悦读的飞跃。那么,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历史以及对自我认知等各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书目如何选择?如何引导孩子养成来者不拒的阅读习惯?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阅读的升阶?如何利用敏感期定制出某种或某些兴趣?同样是书,这一本和那一本的区别何在?如何利用书籍的装帧和风格对孩子品味进行潜移默化的提升……
这一系列关于阅读的话题,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述清楚,有待后续慢慢和一一厘清。

阅读:“双减”之下的“加法”

文 / 机关  赵小华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火焰花:也无风雨也无忧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火焰花,树势雄伟,花势喜人。其花瓣为黄色,萼裂片基部为红色,远远看去,仿佛是在枝头燃烧着的一簇簇火焰。
我校石牌校区的紫荆路两侧种植着高大的大王椰子,学校园林中心担心其粗重庞大的叶片从十来米高的地方落下砸中行人,因而专门召开会议,论证后决定选取枝叶浓密、高度合适的火焰花间植在大王椰子旁边,对粗重的落叶起到托起及缓冲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在为大王椰子选择间植搭配树种时,充分考虑垂直分布得当、横向疏密有致、既可观形又能赏花等优势,火焰花集绿化、美化、彩化于一身,凭借其“火焰”之名的霸气,花色红黄相间的贵气,豆科乔木的硬气,便脱颖而成解决粗重落叶缓冲的间植树种,真是温柔俏丽的守护神。
火焰花除了花形花色好看,其重重叠叠挨挤着的羽状复叶也颇有特色,叶片边缘呈波浪状向外延生,显出一副非常努力生长的励志之相。火焰花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其紫红色的新叶非常有趣,因新迸发出来的叶柄不能承受叶片之重,紫红色的新叶都下垂着“身姿”,掩藏在葱翠的绿叶中,一副小鸟依人的的样子,惹得路人不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如果说颜值是生产力的话,那么火焰花的出身则更有绝对的话语权。火焰花,还有个名字叫做中华无忧树,没错,正是四大佛教圣树(无忧树、菩提树、娑罗树、七叶树)之一的无忧树。传说,释迦牟尼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弟子首次结集于七叶树下,这四棵圣树便与佛教有了不解之缘。根据《释迦牟尼传》记载,2500年前,古印度北部有一个迦毗罗卫的王国,传说摩耶夫人在分娩前夕,净饭王按照古印度习俗,派宫女和卫队送她返回娘家。当她路过蓝毗尼花园(即腊伐尼林)在一棵树下休息,她伸手扶了扶头顶这棵枝叶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树。突然动了胎气,便在此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于是,人们相信该树能消灾除难,故称其为“无忧树”。花本是普通的花,树本是普通的树,但一旦和佛教发生关联,便立即黄袍加身,矜贵优雅。据说,西双版纳的每个傣族村寨几乎都建得有寺庙,而几乎每个寺庙周围都种有无忧花。另外,有些没有生育但想得子女的人家,也常常在房前屋后种植一株无忧花。据说,只要坐在无忧花树下,祥瑞降临,吉庆加身,任何人都会忘记所有的烦恼,无忧无愁。
非常有趣的是,火焰花还可放养紫胶虫,是一种优良的紫胶虫寄主植物。你或许好奇,紫胶虫又是什么东东呢?放养紫胶虫有何作用?原来,紫胶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生活在无忧花等寄主植物上,靠吸取植物汁液为生。幼年的紫胶虫会成群结队的在树上寻找合适的枝条,一旦确定了地点就会定居下来。其中雌性紫胶虫可以分泌紫胶并在体外形成胶壳,壳上留有孔洞用于通气和排泄,雌虫躲在胶壳里享用植物的汁液并孕育下一代。收胶就是将包裹紫胶的枝条砍下来,然后经过清洗、去除杂质并提纯。紫胶虫分泌的纯天然树脂,具有粘接性强、绝缘、防潮、涂膜光滑、透亮等特征,且无毒、无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军工、冶金、机械、食品等行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甚至能卖到好几万块钱一吨。无忧树同时又是很多人的摇钱树,不愧无忧矣!
携火焰花的热情,融无忧树的喜气,坐在开满红黄绿相间的花树之下,享惬意时光,感叹花香亦如书香远,草味堪比诗味浓!

亲子幸福书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糖宝今年四岁,是我们郭家第一个小孙子,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大小姑奶奶叔爷爷舅爷爷以及各种堂叔表叔表姑……都喜爱这开心小糖果。其中尤其宠爱她的当然是爷爷,我们平时带她都是恩威并施的,只有爷爷对她永远和气、耐心,不忍心责骂。
糖宝属猴,性格脾气也跟孙猴子没啥两样。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又哭又闹,得奶奶抱着楼上楼下狂绕圈圈才肯安静。那时候她顶着一头软乎乎直愣愣的冲冠怒发,样子十分滑稽好笑。
再长大一些,糖宝开始学走路、学说话,推着家里的四脚小麻拐凳子满屋子跑,对着我鼓着小嘴喊“嘟嘟”。我纠正她说“姑姑”,她不听,非要叫“嘟嘟”,嘟得口水四溅。
等到她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处乱猴,把爸爸当椰子树,一个劲攀爬,把我的腿当滑滑梯、当骆驼、当千里马……大人们都累瘫了,她还在笑嘻嘻大喊“我还要玩”“我还要玩”。
糖宝是我们家的开心果,跟她在一起,我们总是有层出不穷的灵感,陪她疯陪她玩;也总有说不完的笑话,乐不可支。可以陪伴和记录她的成长,是作为姑姑最大的幸运。我希望这“糖姪画记”可以一直写下去,也希望糖宝永远这么童真可爱。

图文 / 文学院   郭浩瑜

糖姪画记③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蓝天白云,看阳光总在风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广阔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丽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美与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见更美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宁夏川

文 / 旅游管理学院  林清清

有一个地方,你望向她的方向,背景里总都有一座巍峨的山,或浓或淡;有一个地方,你在那里遇到的人总是豪爽人,不论是初次见面,还是曾经有缘;有一个地方,不经意间就让你一眼望见流淌着滔滔江水的黄河!
这里孕育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里是游牧与农耕民族交融的地方,这里有一座人文的山、神秘的山,这也是一座让人充满无限想像力的山。贺兰山,一座滋养宁夏平原的“守护山”,是西北重要的地理分界!这里属于有探险精神的人!
人与人,人与地方的相遇一定都幂幂之中有种缘份。在许多年前我曾经在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一本书的封面上看到过一个叫袋鼠岛的地方,我不曾想我有机会踏足。幸好我有翻阅地图的习惯,一次开会的地方居然在袋鼠岛附近。之前贺兰山的名字在我心中也是很神圣的,这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山,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如果你走近她,了解她,你会发现更多地方值得探索!
2018年的5月我有机会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2021年5月底又再次来到这里。我觉得这两次的相遇还不够,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滔滔黄河,一眼万年
我出生在中原,后来因为父亲在部队工作,到了母亲可以随军的时候,我们便一起来到了大西北。那是我2岁半到7岁的时候。2岁多以前的记忆多是母亲讲给我听的,那时父亲常年在部队,想必也了解的不多。所以自打记事起,记忆中就是西北的雄壮,我这次又特意看地图,当年生活的地方离贺兰山和银川并不远。
在大西北生活了四年半(提到西北,自然而然脱口而出“大西北”),后来又回到中原,生活在洹水边上。读大学时在武汉,从洹水到武汉要经过黄河(过郑州时经过),又要经过长江才能到武昌(如果坐火车到汉口的话,就会坐519路公交车经过长江大桥再到武昌)。每次经过长江,总是激动的,还会从武昌坐汽车去江边坐轮渡。但每次经过黄河时,我总是很失望,心目中的母亲河为什么是地上河,为什么只能看到河床(虽然学地理时学过,但仍不免失望,毕竟黄河在我们心目中是神圣的)。尽管如此,每次经过时,我还是不愿错过。每年寒暑来来去去时,时间久了,我也习惯了黄河地上河时的样子。
然而,当我有机会坐飞机飞到贺兰山阙,经过黄河大桥,看到波涛汹涌的滔滔黄河时,我是如此激动,因为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黄河......
乘车经过黄河时的惊艳一瞥肯定不能满足我对黄河的心心念念,三年后再有机会回到黄河边时,我是毫不犹豫地去看黄河。于是满满一天的会后,夜赴黄河大桥。遗憾的是,抵达黄河边时天已经有一点黑了,只能看到黄河的轮廓。走在雄壮的黄河大桥上,即使吹着风…….也很惬意。可能黄河在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文化符号意义,一想到去看黄河,我就会激动不已,就想在黄河边上好好的放空,放任自己好好地发发呆,虽然黄河不能言,但好像我有千言万语,我有万千思绪想与她交流。虽然两次都有些匆忙,留有遗憾,但也给自己留了些念想。
豪爽的人
2018年5月,第一次来贺兰山,是和朋友一起来考察这里的酒庄。贺兰山东麓近年来吸引了成为国内葡萄酒爱好者的目光,不仅因为这里有超过200个酒庄,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地方。不少葡萄酒的海归人士也多聚集于此。
第一次带路的马师傅,就是一个豪爽人,带我们考察了不少酒庄。由于“过度”热情,一度让同行的南方小伙伴不习惯。可能是因为师傅给了太多建议,并且在酒庄的考察过程中全程进行了参与吧,有时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因为不是什么商业的考察,所以,同行的伙伴虽没阻止但还是感受到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2021年5月的最后一天又回到了银川。这次到达银川的时间有点晚,从西安坐了3个半小时的高铁到了银川。抵达时已经是晚上10点半以后了,这里并没有很规则的等的士的地方。于是走到路边在车站旁,有一位带眼镜的文质彬彬的师傅走过来,师傅是工作之余兼职开一下车。
第二天开完会后,就想让师傅带我们去看当地最有地方特色,师傅推荐了黄河和中阿友谊之轴。师傅一路上热心地介绍着,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种感觉,完全我们当成自己人。看完黄河,师傅先送一位同行的朋友到住处,接下来再送我们去体验一下当地很有名的怀远夜市。在把朋友送到住处要下车时,师傅来了一句,“慢点,孩子”。这句话太治愈啦!也许生活在南方有许多便捷之处,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西北人的豪爽仗义!莫非小时候生活过四年半,我的骨子里也有一些基因产生了共鸣?
中国的葡萄酒之乡
贺兰山东麓已经形成了葡萄酒庄的产业集群,这里还吸引了最厉害的葡萄酒酿造方向的海归们。这里有一批逐梦的年轻人,希望酿造出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葡萄酒。事实证明,咱们中国自己的葡萄酒真的很棒!
银色高地酒庄传承着三代人的梦想。博纳佰馥酒庄就像国外的车库酒庄,采用生物动力法酿酒,在国内拥有小众的又很铁的消费者。志辉源石酒庄是一家园林式酒庄,也在发展葡萄酒观光。贺兰晴雪酒庄得大奖一举成名,迦南美地的王总酿造出了中国雷司令白葡萄酒。而夏桐酒庄则选址这里,提供很棒的气泡酒。山海情的故事原型所在地闽宁镇也有葡萄酒的扶贫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众多的酒庄在这里扎根,每个酒庄都有自己的故事。葡萄酒已经不仅仅是我们那杯中的果酒,我们品鉴的是风土和文化。一杯酒将气候、自然环境、人文文化都包括了进来,不同的酿制传统也有所体现。甚至不同酒庄的建筑风格也体现着酒庄主人的理念,可能有一款小众家很得粉丝喜欢,但酒庄地面上却没什么像样的建筑,体现着庄主的务实和低调。而夏桐酒庄的建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北方特有的埋藤现象(如果不将葡萄藤埋进土里,第二年葡萄就会冻死)被凝练成了酒庄主体建筑外墙上的光柱。初看这建筑不知有何涵义,询问酒庄的人才得知,佩服这建筑师的设计!同时,由于是国际酒庄在国内建厂,沿袭了西方酒庄的传统,往往有极佳的观景台。
“天下黄河富银川”
位于黄河上游的银川西有南北走向的贺兰山挡住了风沙,东有黄河为宁夏平原提供水源。如果不是来到这里,你不会想到这里居然有这么多湿地公园。银川历来是移民和驻兵之地,是呀,移民自己一定被吸引了,“塞上江南”不是浪得虚名。
这是一个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交融之地,这是一段“天下黄河富银川”的故事,这是从小地理书上学到的黄河的“几”字型的左边的地方,这里是在黄河的上游,这里山左边是阿拉善盟荒漠一片,山右边是塞上江南,至今可见秦汉时期留下的人工灌溉沟渠并且仍在使用。
唐徕渠仍在使用,看到这沟渠,我不禁想到了成都的都江郾,感慨万千!宁夏引黄古灌区已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两千多年前,四面八方来的移民、戍边的将士,利用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开渠引水,历经各代开凿延伸,逐步形成了覆盖宁夏平原的阡陌纵横、密如织网的引黄灌溉渠系,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总长度达1292公里。
正如一首童谣所唱,“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鱼米乡。”宁夏的歌手苏阳又把这首童谣改编成了西北风的民谣。
宁夏川
两头子尖
东靠黄河西靠吗贺兰山
金川银川米呀粮川
哎黑哎哈黑哈子呦
米呀米粮川呀米粮川
哎黑哎哈黑哈子呦
米呀米粮川呀米粮川
……
听这首民谣,有一种置身大西北,狂沙满天飞的感觉,西北鼓王赵牧阳的侠客行也是这种气势。听一听,一定震撼到!
中国的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贺兰山是少有的南北走向的山。河套地区古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成就了河套地区,成就了西夏文明,成就了民族融合的佳话!西夏王陵历经千年,见证着这里民族融合的故事!
岳飞满江红中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贺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唐代顾非熊出塞即事二首“此处游人堪下泪,更闻终日望狼烟。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无限城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这些诗词今日看来还是让人热气腾腾。唐韦蟾“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却道出了事实,虽然生活在他处的人们对这块土地并不那么了解。
这里是文脉之地,历史上若干古寺遍布于此。这里的文化像马赛克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累层性,非常的丰富。这里是探险家的乐园,这里是佛寺的时光隧道,是古长城的博物馆。这里的物产之乡,盐池的羊、银川的枸杞、贺兰山的紫蘑菇......银川的稻米。
这里有云南的野生菌,是西北的鱼米乡,地理上位于西部,文化上极其丰富,兼具西北的豪放和江南的温婉,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孕育。这里还有好多故事,让有兴趣探索的人去发现吧。关于贺兰山,关于银川,关于宁夏川......有太多故事等待人们去发现。

骑行第六天
路程:灰腾河——锡林浩特,骑行75公里。
天空阴沉,空气湿润,清凉的晨风中透着一股寒意,草原的早晨就在这丝丝凉意中苏醒过来。四周一片寂静,灰腾河村静静地躺着大草原上沉睡着。
地面有下过雨的痕迹,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像贪睡的小孩子一样不愿意早起。张莹一马当前骑行在前头,我穿着厚实的骑行服。气温有点低,出发前,我又套了一件长袖在身上保暖。
红土地、红屋顶,火红的灰腾河,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你一片云彩。
北出灰腾河村,绿绿的草原又尽收眼底。这里属于白音库伦牧场,草地肥沃了不少。
出发不久,路上与昨天相遇的两位新朋友碰面。二话不说,那就一起吧。一路狂奔向着锡林浩特进发。
中途路过一处高高的观景台,路边停着大大小小的车辆,游人步行登高进入景区。
考虑到今天只有70多公里,骑行轻松,一个上午的行程而已。我们四人停放好单车,也进去观景台游览。此处原来是火山地质公园,植被稀疏。远处的草原上凸起几座小山包,一字排开,高高的山顶却是如刀削般一样平坦。我们沿着小路上行,脚下踩着黑乎乎、粗糙多孔的火山灰石。
据地质学家考证,此处的平顶山为亿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属于熔岩台地。当地的民间传说却赋予此地草原民族盖世英豪的传奇色彩。据说当年成吉思汗在此追逐一只白狐,白狐忽然不见了。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拔剑而挥,遂削平了此山顶。
逗留片刻,继续骑行。接近中午,气温升高,我们四人也开始拉开距离。
回望不见那两人踪影,我和张莹先行到达锡林郭勒盟首府锡林浩特。寻好住处,卸下行李,我们轻车驱行在市区,不仅去寻找午饭,更有重要事情要解决。
张莹从广州出发前,专门把单车拿到专卖店进行了保养调试,以免路上出现意外。结果,意外还是发生了。这几天的骑行,张莹总感觉单车出了状况,前刹车碟片有摩擦,严重影响了骑行速度,更消耗了无谓的体力。我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后轮胎也是小错不断,总是慢撒气。我们都需要找个单车行好好检查一下。
锡林浩特,当年拓跋、突厥人盘踞之地,昔日马背上的民族栖息地,今日的草原明珠。锡林浩特市区并不大,市内马路、楼宇、车辆、行人与内地的城市并无太大差别,区别主要在繁华程度不同而已。
中午,我和张莹终于舒舒服服地坐在饭馆里安心地吃上了午饭。没有暴晒,也不用急着赶路。
菜单上一个诡异的名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当地的特色,名字叫“炒傀儡”,蒙古草原上的一种面食。另外要了一份羊蝎子,都是十足的分量。炒傀儡端上,松软爽口。问过老板才知道这是用土豆和莜面制作的。先把土豆擦成小丝儿,和莜面混合在一起,放入少许的盐,上蒸锅蒸熟。然后在炒菜锅里放适量的胡麻油,放入葱姜蒜,把傀儡放入锅中翻炒,连炒带焖,酥香可口,后味无穷。至于羊蝎子,北方人民并不陌生,直接手抓着吃吧。草原上的牛羊,都是啃着天然草料、在大草原上野蛮生长着,无污染纯天然。大快朵颐啊。
饭后,找到一家专业的单车行。老板是个实诚的中年大叔,卸下前轮,认认真真地检查了张莹的前碟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碟片整个变形了,必须更换。老板又是一通忙活,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一个匹配的零件换上。我的单车后轮外胎磨损有点严重,经不起坑坑洼洼的路边。索性内胎、外胎都换新的,省的路上修修补补的自找麻烦。
单车的问题解决了,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下午的时光就可以轻松惬意地去闲逛博物馆和贝子庙了。
自人类聚居以来,由村镇到城市,都有一个原点。对于草原明珠锡林浩特来说,这个原点就是贝子庙。“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此庙香火旺盛,名贝子”。后牧民围庙而居,二百余年之后,发展成为现在的锡林浩特市。
贝子庙是藏传佛教寺庙,建于清乾隆八年,历经多次扩建,形成了朝克沁殿、却日殿、明干殿三大庙宇群。是国内独具特色的汉式建筑藏传佛教寺庙。我和张莹循着贝子庙旁的台阶,拾阶而上。尚未来到山顶,首先闯入眼帘的是后山那高高的敖包。五彩的经幡、哈达妆点着,苍穹下,越发显得沉静雍容。
敖包也叫“鄂博”,是蒙古语,即“堆子”,意为木、石、土堆,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从远处看,真好像一座座尖塔,傲视苍穹。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以求吉祥。清代官员姚元之有文字为证:“夷人每出必骑,骑必驰骋。垒小石于山颠,谓之鄂博,以志远近。”
傍晚残云下的贝子庙广场前,车水马龙,穿梭不息。旁边的楼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印记,朝气蓬勃。雕梁画栋、琉璃飞檐的贝子庙古建筑,沉淀着历史的厚度与安详。
(未完待续)

(之七)

一路向北,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文 / 体育科学学院  赵海军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资讯瞭望台(工会活动撷影)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大讲堂(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女性养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杂志官方网站链接: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幸福伊家园
http://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荆树下》编辑部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1年第3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