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30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总第30期)

2021年第1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徐颂军
副主任:吴 岚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叶美玉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1年第1期(总第30期)

目录

CONTENTS

 >>>

----------------   资讯瞭望台
----------------   紫荆大讲堂
----------------   麦田守望者
----------------   文学手工坊
----------------   艺术小剧院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16
26
38
58
64
68
72

资讯瞭望台

2021年1月19日,校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在广州市妇联召开的广州妇女学研究会(简称广州妇女学会)第八次会员大会。广州妇女学会是由广州地区热心妇女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妇女工作者和社会人士自愿组成的从事妇女学研究的学术性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该会主要为搭建妇女理论研究和交流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开展妇女运动、妇女家庭问题的研究,为妇女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我校心理学院教授、校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田丽丽在本次大会中当选为广州妇女学会会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志鹏副教授当选为广州妇女学会副会长。我校有20余名教师是广州市妇女学会会员,其中大部分老师也是我校妇女研究中心成员。我校教师参与妇女学会的研究活动,也必将促进我校妇女研究中心工作的开展,将为我校女工工作作出更好的理论指导。

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广州妇女学研究会工作

健身气功,畅享快乐人生

——记2020年下半年教职工健身学习班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健身气功对于增强人的心理素质,改善人的生理功能,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提高道德修养等,具有独特的作用。
为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提高教职工的身体素质,促进教职工之间的交流,2020年下半年华南师范大学工会继续开设教职工健身学习班。因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场地安排的要求,原来一周两晚的健身活动调整为每周一晚,并延长学习时间。本学期健身学习班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健身气功,由体科院的牛晓梅老师和梁嘉敏老师指导教学。
健身学习班上半节主要由牛老师带领大家细练八段锦、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往期学过的健身功法。牛老师强调,已经会练的老师要配合呼吸来练习,这样能有更好的健身效果。下半节是梁嘉敏老师教大家学习新的功法:杨氏太极拳40式。太极拳相对其它健身功法难度较大,动作连绵不断,腿部力量要够。但老师们依然很认真地学,慢慢地动作已经柔和了许多。
健身气功作为一个长期运动项目,必须一步一步来。一套完整的动作,会被指导老师细心地分解成一组一组的动作甚至每一个动作。上课期间,学习班的助理老师也会拍下老师们认真学习的最美瞬间放到微信学习群里,供老师们学习欣赏。
健身气功学习班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得生活有趣而充实。衷心希望下一期学习班会更好,欢迎更多的教职工加入学习班,充实自己!

歌唱,应是人间最快乐的事

——记2020年下半年(第14期)教职工歌唱学习班

好不容易来人间走一趟,又岂能无趣地过完一生?我们的人生中,应当有对乐趣的追求,可何为乐趣呢?是吟诗,还是烹饪?但冼星海先生却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是实至名归的,其中,歌唱就是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
歌唱,或唱歌,是指人类通过发声器官产生音乐性声音的过程,与说话相似。歌唱通过对唱腔、音高、音色、音程、音量、旋律、节奏、表现力等方面,来阐释作品和艺术性地表达情感。正是因为这样,华南师范大学工会为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培养道德情操与艺术修养,自2014年开设教职工歌唱学习班至今,一直深受老师们喜爱和认可。2020年下半年,歌唱学习班由学生工作部方钫妍老师作为指导老师进行授课。
每周二晚上,教工俱乐部合唱室总会传出一阵阵动听的歌声。上课开始后,方老师先带领学员练声、练气息,接着指导老师们练习歌曲。本期歌唱班既学习分多个声部练习的合唱歌曲,也学习齐唱的歌曲。但不管什么作品,方老师都要求学员一定要尽快熟悉旋律、熟背歌词,更特别强调要融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中。
歌声有时动人,像潺潺流水般浅吟低唱,独具风韵;有时浑厚得如雄鹰展翅时的一声长鸣,振聋发聩。歌唱使得老师们的生活不再枯燥,逐渐增添了色彩。此时此刻,无疑歌唱是人间最快乐的事情不过了。
下一期歌唱班,希望有您的身影!

瑜伽,带你走出纷乱迷途

——记2020年下半年(第7期)教职工瑜伽班

瑜伽是轻柔的,却又蕴含着极强大的能量。在840万个瑜伽体式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也能给身体深处带来巨大的能量。
当舒缓的音乐轻轻响起,瑜伽老师带领学员们从简单放松的姿势开始慢慢地进入舒适状态,放松自己。在瑜伽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专注于每一个动作,关注自己的呼吸,关注自己的舒适度,关注自己的极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呼吸,都在和自己和解。就像瑜伽老师说的:“放空大脑,关注当下,关注现在的自己,聆听自己的身体。”当你开始瑜伽时,你不再思考未来,不再沉浸过去,你开始进入你自己,因为你的“人”此时此刻在这里。瑜伽,从身体入手,再到回归自我、追寻本心,帮助释放种种压力。
本期瑜伽学习班由体科院张虹老师指导授课。张老师分别给予学员们个性化指导。从身体抻拉、拧转,平衡,再舒展,配合着延长的呼吸,动作、呼吸、意识达成协调统一等方面,进行手把手的教授。学员们在平缓呼吸、舒缓动作的过程中赋予了瑜伽“静气”。
瑜伽不是一种单纯的动作,达到动作的标准并不是瑜伽的最终要求。它最精深的内蕴不仅在调身,还在于调心,坚持瑜伽可以让我们获得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保持心灵的宁静,引领我们走出纷乱迷途,让内心远离纷繁扰乱的世界,从而保持最大限度的幸福感。

美中至美,唯有形体

——记2020年下半年(第8期)教职工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班

指导老师:丁沫

形体美是美中之至美,美的东西是不为涂鸦而失却其美的色泽的。随着岁月的消逝,也许我们的面容会被改变,但是形体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面容遥不可及的。形体训练是一项比较优美、高雅的健身项目,通过舒展优美的舞蹈基础练习,结合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综合训练,可塑造人们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
为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教职工气质及魅力,华南师范大学工会2020年下半年继续开设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班,由图书馆丁沫老师指导授课。
形体课学习的常规课程分两部分,上半部分训练上半身,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头部、颈部、手臂、胸部等来训练。针对不同的练习播放相适应的音乐,为学员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学员能自由而充满激情地享受练习过程。下半部分是训练走姿,丁老师强调,要走得好看,一定要挺胸收腹、夹紧臀部,出胯带动大腿,然后提胯,走出直线。双手自然摆动,走出优雅和自信。
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班让女教职工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不仅有效地帮助了女教职工们改变仪态,还为女教职工们打造了更优雅的气质神韵,受到女教职工们的一致认可。下一期的气质神韵形体训练班,期待您的加入。

紫 / 荆 / 大 / 讲 / 堂

“紫荆大讲堂”旨在呈现当代高校教职工对于女性话题的思考,为建设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徐珊(文学院):各位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一起来聊聊电影《你好,李焕英》,聊聊关于母亲的话题。这部电影是贾玲导演的,也是她第一次当导演,她非常真诚地在电影中呈现了自己的母亲,表达了自己对于母亲的思念。因为贾玲的真挚,也因为电影中深切的伟大的母爱,很多观众在电影院忍不住热泪盈眶。不知您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最打动您的细节是哪一处?是不是也因此让您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您觉得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呢?
莫逊男:
《你好,李焕英》之所以收获好评,个人认为受益于触动到每一个凡人的痛点:如果能重来!更甚于“重来”是重遇去世的亲人!重遇亲人之“至亲”——母亲!(单纯做电影文学点评的话,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语言类小品,表演艺术等有待商榷。受众欢迎即为票房,无关乎艺术!)
在穿越剧泛滥之前,凡人更多的畅想是“如果有来生”,所有的遗憾都可寄托于来生。来生就是希望,但来生亦是未知!把希望寄托给未知很快就失宠于另一种形式:重生、穿越,带着已知去弥补遗憾!
人是理性的,我们说:“事实是不可改变的!”
人是感性的,我们说:“如果能够重来!”
贾玲带着已知重遇母亲,要弥补的遗憾是“让母亲高兴”。于是给故事画一个思维导图如下:
目的:让母亲高兴
行动1:让母亲成为胜利化肥厂第一个买到电视的人
行动2:让母亲参加排球赛以便得到所谓的“好事”
行动3:让母亲改变命运,跟另一个男人结婚,以便生出另一个让她引以为豪的女儿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了朋友圈中一波又一波的“你好,我的李焕英”,是因为贾玲的“母亲”的形象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亲,一个爱面子、勤俭、疼爱女儿的妇女,是所有凡人都可以代入自己的母亲的形象。没有“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没有“英雄母亲”的人设,没有“牺牲自己成全儿女”的歌颂,所有的细节仅止于“精心为女儿缝补衣服”“操心女儿的学习”“丝毫不嫌弃女儿的‘不出息’”,这都是许许多多的我们的母亲为我们所做事。
“子欲养而亲不待”,贾玲通过穿越让母亲买到了厂里第一台电视机,让母亲参加了排球赛,虽然没有成功让母亲另嫁他人,却也在这个过程让母亲哈哈开怀大笑,在片尾又安排母亲也是穿越回来的情节(个人认为这是电影最大的败笔),满足了贾玲希望母亲知道女儿心思的愿望。电影戳了我们的痛点,引发了已失去母亲的观众的代入感:假如我也能重遇母亲!
我的母亲是在2012年春节后脑溢血去世的。母亲逝世后,我写过一篇文章《母亲去世后我成了孤儿》。写下这句话的此刻我依然是潸然泪下......
主持人问我“母亲是怎样一个人”,我只能说,即使父亲健在,兄弟姐妹六个,还有我自己的孩子的陪伴,失去母亲,我仍然感觉自己是孤儿,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赵燕平:
应该是贾晓玲发现李焕英也是穿越过来的时候,她冲回李焕英的宿舍,李焕英热泪盈眶地转身过来时,贾晓玲回忆起她希望让李焕英快乐的各种行为,发现了其实是李焕英想让贾晓玲开心的作为;这是很像小说《麦琪的礼物》中的桥段,很感动的细节。生活中作父母的多为儿女操心、而孩子亦多希望得到父母的爱,但双方能感受到的感受到和接收到的往往不多,更多地是留下了很多的误解遗憾。我的母亲是很愿意去和家人分享她的情感体验的人,愿意说出来、表达出来便是自我身心健康维护的好处。
邓玉环:
《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很多细节都触动了我,要说最有感触的,可能是李焕英给女儿缝补裤子的细节。我母亲一直不太擅长烹饪,至今吃得也很简单随意。但她会缝纫,不过她也是在成为母亲之后才摸索着学会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上见不到婴儿服(可能北上广大城市才有),不自己动手做,孩子就真没衣服穿。我家里有台缝纫机,平时盖着干净整洁的布罩,到春节前两个月布罩会被掀开,母亲低头认真在缝纫机前忙忙碌碌操作,给我们姐弟赶制新衣,而我会在一旁看很久,兴味盎然。她还有一个针线筐,空闲时经常给我们缝补衣衫,钉扣子,她会定时拆洗和手缝被子。她退休后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给每一个孙子孙女亲手缝制小棉袄。我的孩子是她最后一个外孙,当年她六十七岁,眼睛已经老花得厉害,做棉袄对她来说已非常吃力。一件薄薄的柔软的适合广东冬天的小棉袄,花了她整整六个月时间才完工。她每天拿出针线布料来做一阵子,手酸眼花就得休息。完成后,她长舒一口气,说,这恐怕是她这辈子亲手缝制的最后一件棉袄了。
我母亲年轻时身体好,很能吃苦,她一直信奉“男女各占半边天”,工作上很要强,绝不输给男性;作为一个山东人,她天然就有很深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多年来不论上班多累,回到家还是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而我父亲则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做家务;她性格刚烈、脾气大,责骂孩子是常事。属于“刀子嘴豆腐心”的那类女性。她不讲究形象,不讲吃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了一辈子。
叶美玉:
最打动我的一个片段是,贾晓玲突然发现她妈妈在年轻的时候还不会补衣服, 也不会把破洞的衣服补成卡通图案,她才猛然发觉她遇到的这个李焕英是一直陪伴她长大的妈妈,她一路去寻找她的妈妈一路看她成长的感动过程。这个片段,也让我回忆起妈妈陪我一起成长的过程。我的母亲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劳动妇女,大大咧咧,说话不经大脑,她说话直白到甚至有时候都令我觉得受伤,但是我也爱这种方式,因为我不用猜测她想要什么,她把一切都摆在面前。
徐珊:在传统意义上,母亲似乎是女性最大的成就,我们常常听到“女性成为母亲才是完整的”这样的观点,您怎么看待呢??成为母亲是不是您人生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您觉得成为母亲在您人生当中的意义是什么?您觉得自己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
邓玉环:
成为母亲的确是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一件事,至少对我来说如此。至于是否一定要成为母亲女性才是“完整”的,这倒未必。很多专业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都不选择成为母亲,或者干脆放弃婚姻,她的一生同样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甚至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她的一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受人尊敬和敬仰。但对于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平凡的女性,婚姻和养育后代都是我人生中必然组成部分,没有成为母亲,我一定会缺失掉很大一部分的人生体验,我会很遗憾。
莫逊男:
我不喜欢这样自诩箴言的论断。把人文伦理上升为论断其实就是一种人性枷锁!你可以这样认为,但不能把这一论断强加给所有女性。女性成为母亲是自然伦理,完不完整是情感伦理,大人完整了不代表小孩也完整了。想象一下以下画面:
妈妈:当了母亲后我的人生才完整了!
孩子:但愿我从来没来过这个世间!
我喜欢孩子,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有多几个孩子。但是孩子的出生从来不是孩子的选择,是大人自己的选择,因此完不完整重点在于自己有没当好母亲,而不是当不当母亲的问题。
邓玉环: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紧张焦虑的母亲,从孩子孕育长大这十几年里,我经常会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小的时候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上了中学担心孩子的学业和未来。独生子女政策让我们这一代人格外重视子女的教育,是没有其他选项和退路的必然付出和投入。二胎政策确实可以减轻父母的焦虑心理,但生儿育女的身心疲惫和经济上的沉重压力会让很多母亲望而却步。
莫逊男:
我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应该是由我的孩子来评判吧。反正目前从她的作文中我大概感觉到在她心目中我是位凶巴巴但挺爱她也挺民主的妈妈。
我对养育孩子最强烈的感悟是相互陪伴。我是不是优秀的母亲,我的孩子是不是优秀的孩子,我真的无能为力,无法改变,但我可以努力做到我对她的陪伴以及表达我对她陪伴的需要。无论日后我的孩子是否远走高飞,无论我什么时候成为空巢老人,现在每一天的陪伴才是最重要!
叶美玉:
我觉得是否成为母亲是每一个女性的自由选择,完不完整应该是由自己来定义,而非由他人来定义。于我而言,在我成为母亲之前,可能我都没有非常认真地考虑我是否应该成为一位母亲,应该怎样成为一位母亲。真正成为母亲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角色。成为母亲,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吧,价值观等都有了一些改变。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负责的母亲,但是却不是一个强大的母亲和女性,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心中认可的伙伴和榜样。
赵燕平:
男女有生理结构的天然不同,一个小生命的孕育与诞生非常奇妙,对于女性而言,怀孕、生产、养育是生命中的不同体验,当一位从小到大接受了各种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角色培训的女性怀孕生产之后,她的社会角色往往要退后一步,而生理的母亲的角色成为必要的和必须的,在这个成为具有多重角色的女性的重要时刻,女性需要学会不断学习、放弃、选择、接受以及发现自我转化,子宫的生理功能实际上促进了女性从自由的个体被动或主动地接受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带我们去更远的地方,见到更多的风景、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内在的情感……从这一点而言,成为母亲是一种特别的人生体验。
崔红丽: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每位母亲对这个社会的基石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母亲既是生命的孕育者,创造了新生命,并辛苦地把孩子抚养成人,也是新生命的导师和行为模范,母亲是成功的榜样,是不断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徐珊:我们常常说母亲是伟大的,认为母爱永远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的情感。但是,现代心理学家也提出,奉献的母爱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给孩子爱和自由。作家周晓枫曾经这么说过:“这个世界给予小孩的,总是比他需要的多,爱,连同损害。”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母爱中的奉献与控制、爱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呢?
赵燕平:
来自于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但因为无私便往往忽视那个小小生命的自我内在需求,在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时期的孩子往往会去通过服从来自母亲的各种在生活习惯的安全感、情感、成就感等方面的要求以获得母亲的肯定和赞美,在这样的彼此互动中形成了不同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往往也因为不同的母亲奉献与控制在孩子所获得爱与所限制的自由之间形成了各种情绪的发生、甚至性格偏向的形成。
莫逊男:
如果每个人都能讲得清楚“母爱”与“爱的枷锁”的关系,都能把握好这个尺度的话,就没有家庭教育这一研究领域了。我是讲不清楚的。反正我解决的方法是多想想:如果我是小孩,我会怎么想?如果我是小孩,我这时最需要什么?如果我是小孩,希望怎么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通俗来讲,就是首选激励小孩自发自愿为之,其次就是通过谈心给老妈一个面子吧,再次就是“不然后果自负”,最不济只能武斗。我相信所有的母亲都有自己的套路和招数,讲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道理只有一个:父母也会错。
崔红丽:
从母亲那里传承下来的精神,以及自己身为孩子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让我对母亲的责任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母亲的职责有这么一些层面:
1、要明白教育对孩子们的未来至关重要。教会孩子终身学习的理念。
2、传递孩子一种推己及人和仁慈的人生价值观。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能透过别人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不能只为一己之私着想,不能冷漠无情。教导孩子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并富有责任感。
3、把追求卓越的精神灌输进孩子的头脑里。教育孩子设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教育孩子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勤奋努力,教育孩子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奉献自我。
4、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叶美玉:
我觉得“奉献”“控制”“自由”都是母亲表达爱的方式。爱的理念不同,爱的方式也不同。我觉得,我的孩子认可我的方式,那就是最好的爱。
邓玉环:
孩子最终都要离开母亲,独立生存。与孩子的逐渐分离,是父母必须接受的事实,然而,我们常常无法做到理性地放手,不自觉地会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听从母亲的意志和安排。如何平衡好爱与自由的关系,的确是个很难的课题,是一门艺术。我不想成为那种不称职的母亲,而且我也乐于陪伴孩子成长,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不愿未来回想起来有内疚和遗憾。但是,我是否过度控制了他的自由,忽略或压制了他渴望自由的心理需求,这是我无法准确客观评判的。什么时候放手,放手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我是第一次遭遇,也将是人生唯一的一次,没有借鉴,没有参照,无人指点,错了又不能重来,真的是太难了。
徐珊:在很多文学作品里面,作家都会从各个角度去赞美自己的母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母亲的形象都是完美的,同样也有一些文学作品会刻画一些形象并不完美甚至是负面的母亲形象,比如张爱玲的《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诗人尹丽川在其《妈妈》一诗中这样写母亲
“你成了个空虚的老太太/一把废弃的扇。什么能证明/是你生出了我,妈妈。/当我在回家的路上瞥见/一个老年妇女提着菜篮的背影/妈妈,还有谁比你更陌生”诗中,奉献到老的母亲不仅没有被歌颂,反而解构为空虚和颓废的形象,母女关系则呈现出有着隔阂的陌生感。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些负面的陌生的母亲形象。
邓玉环:
母亲形象不应当是固化、模式化或被神圣化的,母亲她首先是个人,是个女性,母亲是后天的角色和她的诸多身份之一。她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不是神,她完全可能形象不完美、性格有缺陷、人品有问题、心理不健康,空虚、颓废、虚伪甚至堕落,甚至她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母女关系疏离甚至敌对,都是有可能存在的。赞扬女性的伟大和无私奉献固然是对母亲的尊重与爱的表现,但文学是人学,更应当表现出女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然也包括对母亲形象的真实再现和塑造。为何一定要把母亲形象架在高高的祭台上?或许出于对母亲对家庭和子女奉献一生的无尽感恩心理,不忍心、不愿意将母亲塑造成负面的、陌生的甚至丑陋的形象,这是大多数作家的心理状态吧。
赵燕平:
每一个家庭的母亲都有她的母亲,她所来自的家庭所给予的、她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终形成了她的社会经验与生活智慧、甚至情绪产生的源泉、甚至疾病的发生来源。当她面对她的孩子的时候,她的任何想法和行为都是由她的潜意识影响,而消极、负性的生活态度往往成为孩子被迫去接受的生命之重。生活中积极的态度、真、善、美的体验和培养是作为母亲送给自己和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叶美玉:
每一种角色,其实都不一定是完美的吧。负面的母亲形象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可以见到的。当然并不是说这个母亲一无是处,她肯定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只是她给孩子或者他人的负面印象或者影响更多了一些。就像社会上存在的好人与坏人一样。我觉得女性成为母亲之后,她还是需要承担很多责任的。而这些负面的母亲形象,是多种原因形成的,但母亲个人因素很重要。
莫逊男:
我在上面就勾勒过这样一个画面:
妈妈:当了母亲后我的人生才完整了!
孩子:但愿我从来没来过这个世间!
当了母亲又不是成了神仙或上帝,没人说母亲就是圣人。母亲之所以比起父亲更为柔软温情,或许是来源于孩子在母亲子宫中的孕育,真正意义上的同命运共呼吸。大众普遍接受文学意象中的“母亲”是生命孕育的代名词,是温暖、关爱、无私的载体,因此母亲多为歌颂的对象,当出现被丑化被唾骂的形象时就变成了异类。
世间何其大,差异何其多,我们要做的是我们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的劫数。
徐珊:当女人成为母亲,在热爱她的孩子的同时,也更懂得热爱这个世界。前不久某女星的代孕事件沸沸扬扬,人们在指责这种违法行为的同时,也看到大多数女性渴望成为母亲这样一个事实。现代社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人选择高科技手段实现母亲身份,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
邓玉环:
如果一位女性确实因为健康方面的原因无法亲自完成怀孕生子的过程,而又极其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试管婴儿和代孕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纯粹是从科技的角度去解决生育问题,代孕行为就不必上升到出卖子宫、身体伦理的高度去全盘否定和道德指责。如果是因为某些自私的、奇葩的理由或违法的企图,我会坚决反对这种违背自然伦理的行为。
赵燕平:
一个胎儿在母亲的子宫中孕育是很奇妙的事情,循环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输送氧气和生命反应发生的重要场所。受精卵要在母亲的子宫膜上着床,来自于母亲子宫的毛细血管最终成为胎儿的胎盘以提供胎儿最初的外界营养物质给予途径。来自母亲身体中新鲜的充满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通过由胎盘毛细血管汇合而成的脐静脉流入胎儿组织的静脉,而子宫中的胎儿从它的心脏发出,将胎儿期间体内代谢废物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脐动脉运送至胎盘,转移至母体的血脉,这就是母亲成为一个母亲的从身到心得无私奉献的开始!与此同时,这个小生命与这位母亲血肉相连,具有着共同的血液循环的频率,母亲和孩子之间也因此心灵相通,感同身受,没有什么比母亲拥抱和抚触一个婴儿更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从这一点上,代孕的方式使得母亲和孩子之间存在了第三者的加入,个体和个体间的直接联结关系从机体的身体层面便已经被剥夺,在心灵感受等层面彼此的感应、共情没有更多的可能。
莫逊男:
依然是那句话,不是当不当母亲的问题,是如何当母亲的问题。不是孩子选择出生,是父母选择生了孩子,俗话说得好啊,敢作就要敢当。
叶美玉:
我觉得在有法律等约束前提下,高科技手段帮助女性实现母亲身份一个利大于弊的事情。事实也证明,有很多的女性在高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母亲,家庭生活幸福而快乐。所以,我是支持高科技手段的,但是在此之前,请认真思考并决定你要成为母亲角色,并且承担母亲的责任。
徐珊:最后回到《你好,李焕英》,影片中,贾玲穿越了时光去和年轻的母亲相遇,和母亲成为了闺蜜。假如您也有机会穿越时光,去看看年轻的青春的母亲,您最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莫逊男:
妈妈,您已经用尽全力做到了最好!感谢您35年的陪伴,您的生命还会在我的余生中得以延续!
赵燕平:
这是这部电影特别让人感动和思考的地方,我们往往建议母亲要尊重一个孩子的内在寻求,但当她们年老的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真正懂得成为一位老人的母亲的内在需求。也希望能够告诉正值风华正茂时的母亲,对自己更好一些,保持她的积极开心的心态,谢谢她对我们的爱!
邓玉环:
我很难想象会和母亲成为闺蜜。我的母亲是个直脾气,常因心直口快无所顾忌而得罪人,有时候一句话没说对,就可能就伤害了同事朋友,当然家人孩子因朝夕相处,更难幸免。如果真的有机会穿越时光,看到年轻的青春的母亲,我最想对她说:对待他人温柔和善一些,你会有更多好朋友,你会更受丈夫和子女的喜爱;不要重男轻女,自己曾受的歧视不要再延续到后代身上,对自己好点,不要因为想要儿子而不断生育;工作固然重要、三八红旗手的荣誉固然重要,但要留点时间给自己,学会享受生活吧。
叶美玉:
假如有机会去看看年轻的青春的母亲,我最想对她说的是:我爱你,你也好好爱自己,青春飞扬不落幕,每一天都是美好的自己。

今年的春节,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成为最大热门,电影里关于母亲的温柔记忆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这期“紫荆大讲台”特意邀请了学校机关莫逊男老师和叶美玉老师、生物光子学研究院赵燕平老师、文学院的邓玉环老师以及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崔红丽老师,一起来探讨关于母亲的话题,一起聊聊那些朴素而美好的记忆。

你好,母亲

从本期开始,紫荆大讲堂新设“两性对话录”栏目,诚邀本校全体教职工,站在不同的性别立场,共同探讨关于女性成长和女性文化等方面的话题,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前言

两性对话录

女性成长 ·女性文化

紫荆大讲堂

前不久,马金瑜的故事沸沸扬扬。从她把自己长期受家暴凌虐的故事发布到网络之后,她的故事就不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脱离了叙说者,自由生长,在魔幻的世界里发酵、变形、异化。
首先,各路自媒体纷纷发表看法。有从女权出发批判其为爱情奉献的天真和愚蠢,视其为新时代女性的性别堕落和自我迷失;有从法律出发,认为其对家暴的容忍是助纣为虐,是对违法行为的包庇和纵容;也有从少数民族文化出发谈爱情命运和文化差异关系,指责其作为知识女性的无知和莽撞。当然,也不仅仅是批判的声音,还有爱情至上主义者为其保持纯真初心歌颂赞美的,有道德秩序维护者为其指责施暴者没有完成丈夫和父亲该尽到的责任的,更有自诩严明的法律工作者为其支招,如何搜集家暴证据,如何走法律程序的……当然,还有更多在仰着脖子等待子弹再飞一会的吃瓜群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事实和真相,从来就不是平铺直叙的。
果然,子弹继续飞。先是有爆料其微商事业濒临倒闭,欠债累累的,接着马的媒体朋友们自发组织众筹帮其解决财产困境。如此多的负面消息,群众们早忘了她是家暴受害者,更多层出不穷的评论者跳将出来,指责其为了钱财炒作自己,并且掘地三尺,挖出之前的视频和言论,找出种种煽情不妥之语。至此,马金瑜的故事面目全非,已经不是她自己陈述的那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夹杂了各种暗黑素材,一切扑朔迷离。马金瑜的形象也因此变得特别复杂。她对于爱情的执着同时也是偏执的愚蠢,她对于家暴的容忍既有因为爱护孩子的母爱的奉献,也有弱化矮化自我的性别懦弱,她在经商事业中不懂得止损的非理性和不负责也让她勇敢的女性形象大打折扣。
当然,对于马金瑜的种种诟病不能完全归咎于“完美受害者”思想,毕竟,她是一位曾获亚洲SOPA新闻奖的优秀媒体人,更为重要的是此前她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称丈夫最吸引自己的特质是善良。于是,人们会产生如此质疑:这样的愚蠢的不负责的女人,是不是再次说谎了,没被打啊?这样的当年不管不顾嫁给爱情的女人,是不是没那么简单被打,也反手打了对方啊?……人们开始怀疑马金瑜,开始否定她讲述的故事。
好在,马金瑜后面拿出了录音和图片,丈夫出轨和自己被家暴都是实锤。大部分听故事的人不再怀疑,只是仍然有一部分人还带着执着的怀疑精神追问:这些证据有没有可能造假呢?她那么会煽情,当年写了那么好的文章,被打也没打那么严重吧?……
这一幕,是不是让人想起加缪的《局外人》。法官们没有去追究默尔索的杀人证据,而是通过默尔索以往种种的无情之事,判定他就是个冷漠的人,道德败坏的人,那么,他就是有罪的人。
当然,对于马金瑜的故事,我倒不是想追究她的文字是否煽情,她的证据是否真假,我会觉得她的命运里面,有一些特别的元素,值得女人们深思。
张成华老师在他谈论女性故事的文章里,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他认为,女性想要写一个自己的独立故事,要面对的是男权的挑剔和压制、厌女的妒忌和排挤、时代的偏见和碾压,还有自己的信心和怀疑。张老师觉得最后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确立自我主体的欲望和对自我意识的明晰定义,没有强烈讲述自己故事的意志,其他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将之摧毁。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也觉得,一位独立的女性,要有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强烈愿望,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追求,这才是女权意识里面的重中之重。只是,我觉得马金瑜这个故事有些例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因为,马金瑜本人根本就不是伍尔夫所说的“屋里的安琪儿”,她是有新闻理想的媒体工作者,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有深刻的思想,自由而自主。只是,她在遇到爱情之后,多少有些自我矮化,迎合了男性世界。即便当她发现这位男性已经不是她追求的理想世界,她也依然继续放低自己,卑微地经营这段婚姻。所以,她不是娜拉式出走的女性,她是一位逆向的试图成为安琪儿的回归式的女性。当然,她是失败的,因为她根本就是一位伪装的安琪儿,而且,她身边的男人也没法提供其成为安琪儿的物质条件。所以,现实之中,即便是具有清晰的独立意识的女性,她也很容易在爱情的名义之下卑微回归。
除此以外,任何一位女性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可能遇到的,她都遇到了。比如,从女记者到女商人,她带领当地女工经营微店,销售偏远牧区的生态食材,最终还是亏损。当然,一方面是经营能力,另一方面是女性在家庭和工作兼顾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环境对于女性是非常不利的。她的故事也再次证明女性在社会中求生存的境遇还是相对恶劣。还比如,在她讲述完自己的家暴事件之后,不仅仅有来自男性世界的怀疑和打压,还有更多是来自女性的嘲讽。梨花派诗人赵丽华撰文讥讽,说:“我经常把这类女人称作被三毛、琼瑶作品毒化的一代。”其文狂妄,充满了对其他女性作家的恶意,厌女之情溢于言表。
之前,我在看记者采访马金瑜的视频时,我觉得她虽然神情有些疲惫,但并不萎靡。她的表达短促直接,没有多少文雅词句。或许,我有一种错觉,我觉得她的叙说都是主体意识清晰的,她给到大家的信息都是——我在言说自己的故事。
作为一名曾经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马金瑜毫无疑问有着双重的叙述者身份,一是书写世界,一是言说自己。如今,她选择将自己的故事公之于众,可谓利弊参半。利在于她用这种熟悉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人生纠错,弊在于她的故事放到舆情之后,就不是她所能控制的。她不应该对舆情报以希望,能够帮助她的只是法律。舆情多是消费苦难的,一个吃瓜群众就是一个情绪化的主观世界。她讲述的那个故事在舆情中只会变形,变成了大众消费的魔幻故事。
许知远在《十三邀》采访徐皓峰时,徐曾经这么说过:“没有什么客观世界,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客观世界,当我们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我们以为呈现的是客观世界,其实就是自己的主观世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你把这个故事交付出去的时候,你不要过多指望别人的主观共情。相反,你要准备迎接各种规范化的客观标准,强权的、主流的、集体无意识的,规定你削弱你纠正你。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大不了也去自我纠错好了。
所以,只管讲故事好了,主动地努力地讲自己是女主角的故事。

女人的故事

文 / 文学院   徐珊

为了继续后面的讨论,我必须要在电影《妇女参政论者》中解读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当妻子玛德给家里招风招雨时,作为丈夫的桑尼有什么理由去支持搅得家里不得安宁的妻子。另一方面,无论桑尼是不是支持,都很难影响玛德追随潘克赫斯特家族的女人们去做她之前不敢做的事。或许说“敢不敢”不准确,更应该说“能不能”。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写出《女权宣言》的奥兰普•德•古热(Olympe de Gouges)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一百多年后在伦敦宣扬通过暴力争取女性权力的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却可以旅居巴黎过着奢华的生活。
女人还是女人,但因为关于女人的社会规则变了,女人也就变了。她们或许还会迎合男人的期待和社会的要求,但如果你告诉一个女人应该温柔、善良、夫唱妇随,你会遭到大部分女人激烈的批判。进行这样的批判完全不用援引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弗吉尼亚•伍尔夫、波伏娃、贝蒂•弗里丹、凯特•米利特,包括男人自己都认同这样的要求是在对女人进行规训和束缚。尽管大多数女人都没读过伍尔夫,但这不影响她们要杀死“屋里的安琪儿”,做真正的自己。
如果前现代的女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还只能是依附男人(丈夫、儿子)或者像花木兰一样以男性的面貌出现,现代女性则像阿格尼丝•赫勒(Agnes Heller)所说的被抛掷在双重的偶然性中:成为女人是偶然的,成为什么样的女人也是偶然的。换句话说,在前现代社会,一个女人应该温柔、善良、妩媚、善解人意,成为合格的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那么,在现代社会,女人自己既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可以选择从事什么职业。如同开始解释《妇女参政论者》时所说的,无论男人/丈夫是不是支持,都无法改变这一总体的状况。
在现代,女人可以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并且,女人必须要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去成为真正的而不是别人要求的女人;或者说,因为成为了自己,她就必须要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卑微的;可以独属于自己,也可以与别人的故事纠缠在一起。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总体上,具体到每个人或许是另一种情况。
事实上,女人们更关心的不是能不能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尽管我认为这个问题比其他问题都重要,而是另外两个问题:第一,女人讲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要比男人遇到更多的困难;第二,女人的故事要受到更多的挑剔。正如我所说的,我认为女人能不能讲一个故事更重要,但却没法讨论太多,否则很难逃脱各种刁难。就个人来说,我也不想对第一个问题讨论太多。不过,如果不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恐怕没法讨论。尽管我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
事实上,对女人来说,故事展开的阻碍不在于男人的阻止或者粗暴的打断,也不在于伍尔夫所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500英磅的收入,而在于个人故事与其他人/其他故事的关系。女人更多的被看作也更习惯于成为故事的背景或完全依附于另一个故事。这里的其他人/其他故事包括家庭、丈夫、兄弟、孩子乃至经济、政治、历史等更宏大的层面。或许,让女性故事从属于其他故事的核心法则或者不二法门是奉献。这种奉献原则以及以之为基础的故事是沉默的,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显现出来:一种情况是故事结束,我们去反思这个故事;另一种情况是这个沉默的故事在另一个故事中获得升华。奉献当然可以产生强烈的意义感。但问题是,第一,奉献成为唯一的法则;第二,奉献本身是沉默的,只能从另一个故事获得反向解释。
当然,任何一个故事都需要被解释: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相对于男人,女人的故事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挑剔。一方面,人们除了对故事感兴趣,也对这个故事如何发生感兴趣。与之相关的另一方面是人们总是从性别的角度解读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我跟徐珊老师讨论过的例子是为了爱情嫁给远方的女性。这个故事总是会被从后果解释当然也是批判最初的选择。但是,这个故事跟一个男人选择了一个理想的女人,但这个女人最终将他的理想击的粉碎有什么区别?或者,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女人独有的故事?
对于文学专业的人来说,我们至少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解释既是故事意义生发的途径,也是歪曲故事意义的方式。当女人的故事获得更多解释时,也就需要经得起更多的挑剔和歪曲。正是因为这些挑剔和歪曲在淹没这个故事之于其本人的意义和价值。事实上,对任何一个故事来说,解释都会将其剥离原初的语境以及让其成为创作者的负累甚至反对者。在通常情况下,一个能证明女人真正存在的故事也更容易成为这个人的反对者。
或许,接着上面,我能回到我想谈而没法谈的问题:在现代,一个女人当然可以讲她自己的故事,但是,她有多大的勇气能承担讲一个故事的后果而不是在“逃避自由”中回到其他的异己的故事中?或者,因为成长的偶然性产生了太多的期待和不安,没有人能再回到别人的故事中——那将会产生进一步的不安和焦虑。

逝去的“屋里的安琪儿”与另一种女人故事的开始

文 / 文学院   张成华

麦 / 田 / 守 / 望 / 者

三八节寄语

如果你曾经错过了昨天,那么请不要再错过今天。过去的事,交给岁月去处理;将来的事,留给时间去证明。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牢牢地抓住今天,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让今天的自己塑造明天的自己。集中精力看好眼前的路,才不会迷失方向;聚精会神走好眼前的路,才不会留下遗憾。
我们深知:从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只要认真对待生活,终有一天,您的每一份努力,都将绚烂成花;因此,我们华南师大的所有女同胞在能奋斗的时候用尽全力,能改变的时候竭尽所能。做到不炫耀,不争吵,做一个博学的人;不空洞,不浮躁,做一个丰盈的人;即便生命枯竭,亦在优雅中变老。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所有女同胞要在奋进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为把我们华南师大办成“北上广”三足鼎立的师范大学贡献半边天的力量。

三八节寄语

做一名努力的华师人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邓冬梅

2020年现象级综艺节目是“乘风破浪”,很喜欢其中艺人陈松伶说的一句话,平凡生活中的女性虽不像明星一般可以光采照人之姿上“乘风破浪”节目,但她们依然在各自的生活中“乘自己的风”、“破自己的浪”。无论工作、家庭还是婚姻,都是她们自己选择的一条船,没有什么人可以帮她们,基本上都要靠自己摆平、自渡。对于中年女性而言,其言甚是,人至中年,只要不是惊涛骇浪、大风大浪,就理应很感恩了。
人生渐入下半场,也曾焦虑沮丧过,年轻时轻而易举就能拥有的东西,譬如容颜、身材、健康、精力等等,至中年阶段,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失去。中年似乎需要更多的努力与自律,才能维系自身的健康与身材。至于花再多努力也会失去的东西,比如青春与容颜,自不必强求。即便渐生出些许或深或浅的皱纹,那也是岁月给予我们的馈赠,虽觉可惜,但亦可释怀。中年女性不需惧怕容颜与躯体老去,只要我们的灵魂始终充满热忱、希望与趣味,就很值得庆幸了。
女性至中年,放弃功名利及青春容颜上的执念,学会接纳越来越平凡的自己,正向催眠自己,“放心吧,人生都是下坡路”,但这不意味放弃努力,或许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能让人生下坡路走得尽量平稳。放弃对子女学业上的执念,他(她)不一定很优秀,很可能像我们自己一般平凡,但孩子健康、快乐、热爱生活、而且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就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放弃对父母与配偶的执念,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理解与体谅他们的不易与辛苦,在获取他们很多爱之后,需要给予他们至少同样多的关爱、包容与支撑,让家庭这条有爱的船平稳经历人生风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接纳、释怀、努力而自律,相信生活不会辜负任何一位认真对待它的中年女性,灵魂有香气的中年女性回归平安而喜乐的生活,就是命运给予我们最好的安排。2021年女神节来临之际,衷心祝愿每一位华师女老师舒心、安心、开心与顺心!

三八节寄语

灵魂有香气

文 / 经济与管理学院  邓于君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春意盎然的南国,看那高高的树梢,火红的木棉花正爬上枝头;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争奇斗艳的婀娜身姿越来越引人驻足。
 我们美好的生活,因为阳光才变得灿烂;因为风雨才变得缠绵;因为女人才变得美丽多彩。春的美好,不仅是大自然的和风拂面,更是女人的柔美撩人心弦。红的裙、绿的衫永远是大街上飘动的风景线。
妇女能干活,妇女能做饭,妇女的功劳大无边,“妇女能顶半边天”。世界的美好,需要妇女来妆点;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更需要妇女来点燃。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三八节”,需要赞美的一天。在这美好的季节里特殊的日子里,在这个属于春天的节日里,愿天下所有的妇女同胞青春常驻、快乐久远!

三八节寄语

春天的节日

文 / 体育科学学院  赵海军

年幼时努力学习,积蓄知识,磨炼心智;年轻时,轻装上任,不负韶华,勇于拼搏,实现梦想;在婚姻中,应巾帼不让须眉,自立自强;而到成为母亲时也是责无旁贷,勇敢担当。女人因为成为母亲而变得坚强,因为成为母亲而发生蜕变,女人给予孩子生命,由质朴的蚕丝茧蛹中破壳而出蜕变成绚丽惊艳的蝴蝶,在人的一生中完成了蜕变。从此,她们不再憧憬爱情,不再迷恋事业,缺失了聚会,打折了友情,怠慢了亲情,因为她们知道她们是孩子的天。首先要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她们是那么的隐忍,又是那么的坚毅。因为这是世界赋予女人的权利和义务,神圣而又现实,伟大而又艰巨。因此,在不同的阶段,扮演好每个角色,为小家为大国,做最好的自己。

三八节寄语

不负韶华,勇敢担当

文 / 生命科学学院  都二霞

初春的绿柳寒烟,是你眉头轻蹙欲迎还拒的温柔;
仲春的万紫千红,是你在阳光下以手加额的明媚;
暮春的乱花飞落,是你每临大事安然低眉的沉着……
看不尽的春风十里,看不尽的你……这春和景明融合着款款柔情,有你就有陌上花开、香气氤氲、暖风微醺;这满城碧色包裹着绵绵烟火,有你就有窗明几净、厨室生香、笑声朗朗;这细雨绵密织就了岁月静好,有你长空晚霞、亭前月落皆为诗画,有你便有精神的愉悦和生命的悠扬,有你方可抵岁月漫长……

三八节寄语

春风十里都是你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故乡的那一树桃花

文 / 网络教育学院   贺义梅

又是一年元宵节。在异乡看着远处盛开的木棉花,阵阵微风拂面,温暖湿润的感觉让我有些迷离,有些向往,春近在眼前,多想拥抱这春,融入这春……
无论多少年,足迹到过何处,春天在我的印象中还是小时候故乡老屋背后的一树桃花。记忆中的故乡此时漫山遍野是花,田野金黄的油菜花,山上不知名的白色小花,唯独那粉红的桃花让我心动。那桃树长在菜园的边上,也许是野的,不知什么时候长在那里,树干弯弯曲曲倚着菜园的栅栏,慢慢长成了比房屋还高的大树。每到春天,这颗野桃树也开始妖娆,天气越暖花越旺盛,压得枝头都弯了。待春风一撩,片片花瓣落了一地,香气袭人……
那香气至今犹在,伴随着蜜蜂的嗡嗡声,香气中有花粉的甜蜜也有桃独特的丝丝苦涩,萦绕在周围。站立在树下,恍如童话般美好,原来粉是那么美的色彩,原来我之前竟未发现这野桃树还会开出这样美的花,花瓣薄薄如翼,粉白细嫩,花蕊红如朱砂,即使零落在地依然风骨犹存,还散发出沁人的香……如此美的花开在春天,那是埋藏多年等待了萧瑟冬天才绽放出的艳丽。
故乡在罗霄山脉的脚下,群山巍峨连绵起伏,终年云雾缥缈,“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青与绿是故乡的主色,一到冬天便笼罩在烟灰色的雾霭中。只有春天,这山村才有了灵动的气息,山上光光的树枝冒出点点绿芽,溪水流得欢快,路边长在杂草丛中摇曳的小花,都开始改变冬天的单调,提醒春天已到来。但真正感受到春天的包围,是这株比房屋还高的野桃树热烈地绽放,让人忍不住惊叹春色无穷,人间美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的春是忙碌的,人们顾不上花开花落,便要下田上山忙农事。零落在地的桃花承载着来往忙碌的脚步,于是与泥融为一体,只有飘在旁边水沟里的花瓣还鲜艳如滴,悠然享受这短暂的灿烂。与大人的忙碌不同,我只需呆在家照看弟弟,于是小伙伴们召集起来在桃树下玩过家家游戏,扮演各种角色,一群人跑来跑去玩得不知身在何处,玩累了便铺上席子在树下睡,这之后我便开始发烧生病。我的童年基本是在生病中度过,尤其是春天,常神态恹恹的,不像其他小伙伴那样生龙活虎,因此常被人取笑。早晨经过桃树下去上学,这家的女主人总会说“今天又皱眉脸苦巴巴的,看来又是病了呀,这样子还怎么去上学啊?”我低着头不作声,小心翼翼跨过落在地的花瓣,昨夜下过雨,地上花更密了,香气也更浓。闻到花香我感觉身体轻飘飘的,独自默默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一直在想这桃树为何要长在这里,不生长在平坦宽广干净的地方?这样花瓣落下来也不会被弄脏,也不会被踩到泥里。花瓣从树上落下来是不是也生病了呢?是与树永远分开了吗?它们落在地上任由踩踏最后变成了泥,它们去哪了?难道泥土是它们的家?
后来老屋翻新,这颗桃树连同水沟全没了,泥路也变成了水泥路,我也已在异乡。在异乡的春天曾见过不同形态的桃花,公园娇嫩的桃花、山谷冷艳的桃花、果园饱满的桃花、雪山清逸的桃花……也曾驻足欣赏它们的柔媚艳丽,但总觉得缺了什么,那颜色、身形和韵味与我印象中故乡的桃花不一样。仿佛故乡的桃花每朵都是一个精灵,浑身散发香气,从树上到树下不停在逗我,陪伴生病孤独的我。它们也许是春天里的精灵,是那颗野桃树给了它们美丽的灵魂,滋养它们,从盛开到零落,在我的故乡我的心里完成了生命最美的历程。后来一段时间迷上《红楼梦》,反复看原著与电视剧,书中宝黛两人在溪水边共读《西厢记》,正是桃花盛开时,只见一阵风吹过,桃花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两人的身影,缓缓飘落的桃花,象征着春天的爱情,映照着诗与文学的魅力,我思绪开始潮湿,恍然又回到故乡春天的桃树下……

玉兰路上见芳华,紫荆巷里写流年。
本栏目“紫荆巷诗社”,邀约华师热爱写诗的女教职工,一起描绘最美的生活,抒发最真的感情,表达内心最善的愿望。
让生活如诗,让诗入生活。

母亲的七十八周岁当天
早起
为母亲煮糯米丸子鸡蛋甜酒
我用双手搓出一个个圆
每搓一个,感觉与母亲的心贴得更近
用轮椅车推着母亲走
母亲说白桥,白桥
喜悦的她
感染了,湖中的波纹
推着母亲出校外
爱人
孩子
轮流推
他们排出了一条直线
街边的花,露出了微笑
蹲下
把母亲鞋袜脱
试鞋
每个动作
我仿佛看见了
年轻时的母亲
为年幼的我
慢慢脱,慢慢穿
她的动作很柔,很轻
却充满了母爱
晚饭中,爱人为母亲斟茶,夹菜
沒有过多的客套
但每一个动作
都能让母亲的唇角上翘
天黑,风起
母亲说头,冷
爱人为母亲戴上帽
似乎风再也吹不进母亲的心
愿母亲今后的日子
白天有太阳照耀
夜晚有明月相伴
心不再孤寂

母亲的生日

文 / 机关   白敬齐

荒谬的墙
时间有时在我们前面,有时
在我们后面,你拉着它
或它拽着你
走进环形的甬道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穿过去
度过一年,也可以说
度过了一天
碰到的所有人,其实是同一个人
当你开始感到惊讶
提出质疑
双手触及湿漉漉的墙壁
是觉醒的开始
你想用一个词形容自己
和这个世界
它像一道赤裸的光
试图穿透墙体
你因此闻到了花香,听见了流水
于是还想认识更多的事情
以便认识自己
从此再无法保持平静,以及
平静下的无知无畏
你开始长出透明的双翼
而一堵又一堵的墙
也在生长
拾荒者
她总是步履矫健,若无旁人
对每个垃圾桶充满好奇
对每块纸皮饱含热情
她不担心失业
没有晋升的烦恼
从犀利的眼光,利落的动作看
她没受到病痛的折磨
有充足的营养保障
睡得香,起得早
没有老年痴呆的风险
她用力甩掉矿泉水瓶的样子
一脚将瓶子踩得咔嚓咔嚓的样子
将一个巨大的纸箱
拆分又折叠的样子
一气呵成,洒脱自在
她拎起蛇皮袋,背朝仰慕者
走进寒风中
像独行侠
像凯旋的将军
大地,在她脚下瑟瑟发抖
冬至随想
这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太阳垂在西边街角
像末路的英雄
光芒依旧温暖,抚慰着城市
还有城市中湍急的车流
然而黑暗很快降临
一种隐约的焦虑随风弥漫
最长的黑夜,如同一个符咒
贴在树上,墙上,挡风玻璃上
如果黑夜长到没有尽头
如果太阳不再出现
我们该如何寻回温暖
我们只能远离
离开城市,离开汽车
横穿人潮汹涌的街道,沿着
穿山甲的足迹,朝着
蝙蝠聚集的方向,继续前行
我们要长时间徘徊在森林
仰望那颗蓝色星球
我们会脱去华美的装束
披挂茅草与藤条,手持牛尾与龟甲
跪拜一条河,一座山,一棵树
从一块石头神秘的裂痕
占卜自己的未来

荒谬的墙(外二首)

文 / 国际商学院  卢絮

春晓
莫听喧嚣呼啸声,
不妨静坐且慢行。
阅读沉思古今事,谁醒?
烟雨红尘滚滚情。
花城春风伴酒醒,心冷,
自给自足喜相迎。
回首蓝天阳光照,微笑,
难得人间茅庐宁。
春酣
春正酣,风细桃花鲜。
超然独坐园中看,
湛蓝天空满眼乱。
祈雨润心懒。
夜未央,酒醒对文章。
休对后浪言前浪,
且将旧爱藏书房。
花间任遐想。
春美
世上的美
是人间的面纱
透过它可凝视神恩
心临深渊,战栗晕眩。
回看桃花依旧灿,
朱红并蒂双层瓣,
火祭半边红满天。
谁道花无百日红?
凝视眼前光中燃,
神恩日日照人间。
春闲
静看桃花呆看天,忘了时间,忘了牧田。
愁聚心头悄悄掩,千般有憾,千般无怨。
春看晨曦秋看光,追忆荷塘,追忆麦浪。
赏心乐事自由谈,书香点点,花中翩翩。
春畅
深夜,星光点点,月光洒地。
你坐在庭院,望着星际。
吟唱我的诗句,叹息着说:
“想当年追你到江南……只嫁给我。”
这句话紧紧地刻在你心里。
此时我已安然自若,任性地在天空中飘忽闪移。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你想我的呼吸;
在那玫瑰绽放的日子你会痛哭流涕。
那时的你风烛残年,蜷缩在躺椅。
为了美好,真正生活,别期冀。
今日起,送自己一朵玫瑰,愿深情如此,愿笑靥如彼。

春之声

文 / 文学院   张静

和解
在一切恶的引诱面前
我决定向善
不是每次都毫不犹豫
不是每次都果断决绝
但最终都选择相信
这是最容易的
选择放下,于是
在后来,爱与恨
快乐与悲伤
勇敢与退却,等等
在所有的这一切之间
再没有什么可以使我们踌躇不前
选择收回那个让人受伤的句子
选择上扬,用微笑代替
选择把我们的合照重新珍藏好
给喜欢的植物浇水
给林中的野鸟喂食面包
选择打开向阳的那扇窗户
拉开布帘,选择相信
每一颗灵魂都向往亮光
阳台里的雨季
一场始料不及的暴雨
我又开始怀旧
它夹着雷声
拍打我的窗牖
它驱赶着行人
摇晃路旁的树
它迫使停放在楼下的小汽车
发出阵阵尖叫声
我从超市匆忙赶回
提着两大袋生活所需的杂物
庆幸自己及时走进了家门
却又向往着外面雨水如柱
我搬了凳子来阳台
和来不及晾晒的衣服一起
雨势渐强
墨云覆盖着城市的上方
可以清晰地嗅到
被扬起的尘土
散发的气息
竟类似……那田野的芬芳
也许与时空无关
这场雨多年以前
也曾打湿我们的年轻的衣裳
我伸出手掌
再次触碰到
被雨水和汗水冲刷的脸庞

和解(外一首)

文 / 国际商学院  朱德芬

任渠百载雪加霜,
怀揣诗心耀八荒。
远走天涯携旧录,
重归故土续新章。
书山跋涉神思竭,
诗苑穷微物我忘。
矢志投身传绝艺,
年高不畏路何长!

1.渠——他
2.旧录——这里指叶先生读书时听顾随先生的诗词课所作的几大本笔记。离家去台湾时她别的东西都不带,只带上这整套笔记,可想而知这些笔记对她而言是极为珍贵。
3.书山句——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讲的是叶先生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经常一个人在图书馆挑灯夜战,查找资料。哈佛图书馆也很人性化,专门给她留了一根钥匙。
4.穷微——探究精微的道理。叶先生对诗词的解读细致入微。
5.物我忘——叶先生刚回南开大学讲课时有诗云:“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6.绝艺——此处指吟诵,一种近乎失传的古老读书法。叶先生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承给后世。

注: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朱艳卿

观记录叶嘉莹先生传奇人生影片
《掬水月在手》有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禾雀花:芳枝插翼并翅归,相知相依入翠微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禾雀花盛开,如万鸟栖枝,原本寂寞枝头霎时间春意阑珊,热闹非凡。我校石牌校区教育科学学院门口新修的连廊新近成为了网红打卡之地,原因是攀援其上的禾雀花(大果油麻藤)首次开花了,师生们争相赏花拍照,用流量打造出植物中的校园新宠!
说起禾雀花,实在不愿意提及其学名大果油麻藤(又称牛马藤),感觉前者唯美雅致如阳春白雪,后者直白粗鄙若下里巴人,但在反差之间却能激发出强烈的好奇探究之心。细观其花,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绿色小藤串连,酷似翩飞的禾雀栖息于浓荫之下。花有四瓣,花托似雀头,正中向阳一瓣如雀背,侧两瓣如雀翼,底瓣后伸如雀尾。花房内有一撮细长略弯的花蕊,探出花房灵动俏皮如尾羽伸展,活泼可爱。若不经意碰损花朵的某一部分,伤痕处会出现褐色淤伤,甚至渗出汁液,均因其茎内含有红色汁液,这也是大果油麻藤又称“血藤”的原因。
禾雀花,以动物之名描述植物,完美起到了“以动写静,愈增其静”的反差效果,这里边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山野时,看见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飞到稻田里偷吃稻谷。农夫拿着扫帚从这边赶,禾雀飞到那边吃;从那边赶,禾雀飞到这边吃。农夫眼巴巴地看着大群禾雀啄食粮食,非常心痛又颇感无奈,而顽皮的禾雀反而叽叽喳喳地嘲笑农夫无能,互相打闹雀跃。铁拐李见此情景,觉得这群禾雀顽皮太甚,便随手扯来山藤,使出法术,把禾雀捆绑住,一串一串的挂在树上。从此,禾雀不敢再偷吃稻谷,世间便多了一种可爱的植物——禾雀花。
禾雀花之奇,不仅在于其形状活泼可爱,如万千禾雀翩飞入林,更在于该花开放的位置。我们通常看到植物的花朵基本上都开放在树冠顶上以及枝叶丛中,而禾雀花却开在茎上(即最硕大的藤蔓)这就是植物的老茎生花现象。茎花现象的好处首先在于营养传输速率的问题。植物营养学家通常认为:粗大的茎和枝干储藏着开花结果所需要的养分。禾雀花盛放时成百上千串头状花序,每一串都开有二三十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这些花朵盛开在茎上便于输送养分,减少能量的消耗。茎花现象的第二个好处在于传粉授花的有效性。粗大的茎一般与地面距离比较接近,方便蝴蝶、蜜蜂等昆虫发现和光顾,“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自然选择是类如禾雀花这种热带雨林植物的生存策略,即便离开了垂直空间分层明显的热带雨林环境,这种生存特性依然遗传了下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我校紫荆路上的大王椰子,蜂蝶均难以企及乔木高枝上的花朵,于是大王椰子的花从茎上长出,而且还形成一个巨大的下垂花序,叫鞭花,顾名思义,像鞭炮一样成串下垂的鞭花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矜持,谄媚于现实。透过小小禾雀花,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生存智慧,同时不断在佩服中感叹自己的粗陋和浅白。
  我校教育科学学院门口原本是一片平淡的草地,后来顺着原有的水泥小路修了这个迂回的连廊并搭配上了禾雀花这种观赏性极强的攀援植物,于是,浓荫庇护下的一树繁花把“向阳门第春常在”的景象呈现在师生们的眼前,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累了倦了乏了随时可以在花树下闲庭信步,体会自然之趣生活之美!的确,我们既要在物质生活中安顿自己,更要在精神世界里滋养自己,毕竟,生活的本质,是人间烟火背后的操持,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命的本质,是淡定与从容的诗意情怀,是琴棋书画诗酒花。
突然觉得学校安排的这一处连廊、配植的这一片禾雀花,其实是在种植春天,既是种在学校的土地上,更是种在您的心里头!
(后记:恰逢牛年,时值春耕,谨以一首题《春耕图》诗分享给新学期的你:“柳绿桃红万物滋,农夫持杖喝牛迟。犁翻沃土开新历,一步春风一步诗。”让我们享受春天,同时也给自己立一个Flag:唯砚作田,以书为旗,扬鞭奋蹄,勤勉当先,既奋斗于三更灯火五更鸡,又享受这春风十里!耕无恶岁,种有丰年,只有真正找到深耕厚植的乐趣,春天就随时在你我身边!)

艺 / 术 / 小 / 剧 / 院

冬日里的春之交响

文 / 音乐学院 麦琼

广州的冬天,是无法预见寒冷的,温度计的数字有时失去参考价值。常常是隆冬季节叫喊着入冬难,而在太阳下却又往往透着刺骨的冷。今天(12月4日)就是这样的寒冷,但广州交响乐团在星海音乐厅奏响却是舒曼的《春天交响曲》(OP.38),这种与寒冷的“对抗”不管是故意还是偶然,都让乐迷们有暖融融的期待。这场乐季音乐会(第5场)还从上海请来优秀的圆号演奏家顾聪,演绎韦伯的《e小调圆号小协奏曲》(OP.45),这也是难得的聆听机会。圆号当主角,音乐会上是不常见的。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OP.115)开始便驱赶了入夜后的寒意,指挥家景焕将这个原本沉闷的序曲演绎得相当热情洋溢,情绪变化丰富,给人以开阔的想象。作曲家在音乐中赋予了过于复杂的内容表现,是不太容易把握。不过,这个热身很有效,现场的赏乐氛围既安静又活跃。星海音乐厅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秩序好,杂音少,连咳嗽都听不到了。接下来韦伯的《e小调圆号小协奏曲》,说是浪漫主义的音乐,却很是古典。音乐的结构和语言都很精致典雅,广交的演奏家们对这种音乐显然是更得心应手一些,为了配合顾聪的独奏,在声部的平衡和力度控制上分寸感特别好。而在最后的终段“波兰舞曲”中,我听到了维也纳比德迈雅式的优雅和幽默,非常享受。顾聪的表现开始有点起伏,但是越来越好,协奏曲完后就欲罢不能了。返场两次才能“摆平”乐迷的掌声,圆号独奏有这样的效果,无疑是实力在作保证。复音技巧(同时吹出多个音),让大家对圆号的演奏技巧多了一层见识。
对于舒曼的《第一交响曲“春天”》,人们总是在聆听的时候给出很多揣摩与想象。因为音乐史将他创作这个作品的时间点多有描述,甚至诸多夸张,认为是他婚姻胜利的幸福见证。他一口气写成这个管弦乐作品,并且代表春天和幸福,居然口耳相传成为“事实”,也算是一个奇迹。第一乐章,确实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这股热情和躁动在浪漫交响乐中属于个性化的存在。作为标题性音乐,说成是唤醒春天,大地的生机勃勃,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曲家也一直强调其写作时有对“自然音响”的描绘,或者说是寒冬里对春天的期盼;但说成是幸福感,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毕竟幸福感过于抽象。笔者倒是在第二乐章的小广板找到对幸福感、甜蜜感之类情感的抒发。一首简洁、浪漫的夜曲,最初用“黄昏”的标题也是贴切的。我理解的幸福感一定不是敲锣打鼓的、欢天喜地的样子,略带愁怀的甜蜜,才能品味出幸福的味道和深刻。对浪漫主义天才舒曼来说,恰恰是对此极为拿手的。如果不是配器上略显厚重一些,单曲循环歌单一定有它的份。第三乐章的活泼戏谑和第四乐章的肆意欢乐,当然也可以作为舒曼“幸福年”来理解。舞蹈性的音乐主题比较明显,却因为节奏的多变,舞步也浪漫起来,幻想、热闹多于优雅。
舒曼的管弦乐总是带有钢琴的特质,抓人的旋律不够明显,调性多变就更容易使得结构的发散,加之配器的不足,有混沌之嫌。过于热情而喋喋不休,缺乏德奥音乐严密的章法,给音乐处理以开阔的空间的同时,也带来结构逻辑的困难。这种时候,就要考验演奏家们了。广州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看来不少用心于对作品的琢磨,指挥家景焕有飒爽的正确挥拍,音乐处理中既有大气磅礴,也有细腻入微,层次分明。听来没有枯涩感,没有给听众分神的机会。浪漫主义音乐的绚烂音色和丰富情感得到充分的呈现,尤其是木管声部个别地方的表现出色。
很愿意听广交尝试一些新作品或者生僻一些的作品演绎,从中看到他们的努力和用心,更能带给乐迷赏乐的新鲜感。

除了赞美和怀念,我们还需要什么

文 / 文学院 邓玉环

《你好,李焕英》明明就是当今著名喜剧女王贾玲为了怀念意外去世的母亲,量身定制的一部非常私人化的电影,导演贾玲甚至在片尾刻意而诚恳地用老照片和文字无声地传达给观众:李焕英就是我的妈妈,她英年早逝,我可以用穿越、虚构、搞笑的方式叙述我和母亲的故事,但我深深地爱她、思念她,这是真的,绝不掺假。你看,几乎所有坐在影院里的观众,都为这个名不见经传、普普通通的女人李焕英感动落泪,为贾晓玲声声呼唤 “妈妈”、发自肺腑的哭声而落泪。
李焕英是喜剧演员贾玲的母亲,她也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如果有可能,谁不想像贾玲一样,将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或其他了不起的成就隆重地献给自己的母亲呢?这是多么巨大而荣耀的一份回馈啊!贾玲的愿望在2021年的春天实现了,她一定是非常骄傲自豪的。但我们不会嫉妒,相反,当故事最后她开着曾经向妈妈许诺过的“豪华”敞篷车,在蜿蜒起伏的山道上兜风,她幻想母亲身着豪华的貂皮大衣,烫着时髦的卷发,像个贵妇一样和她谈笑风生——遗憾的是,身边的那个位置,空空如也——的时候,这个镜头又成为击中观众的催泪弹:无论女儿多么优秀、多么想让妈妈高兴,可是这一切终究没能实现。
我猜想,最能被电影感动的人,是中老年观众,尤其是女观众。贾晓玲的母亲,是千千万万个普通母亲中的一个,是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工人母亲的缩影。最能打动观众、给我们留下温情印象的细节,都来自李焕英作为母亲的桥段。她给嗷嗷待哺的女儿喂饭;女儿拉了裤子让她难堪,但她并没责骂女儿;女儿摔跤了,手里还举着包子令她啼笑皆非;她多次被叫去学校和班主任谈话;她给女儿缝补衣服,无论什么样的破口子,都能补上好看的小动物图案……甚至,在女儿穿越回去,从空中掉落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也是她焦急地张开双臂去扑救,然后被女儿重重压在身下——母亲为了孩子,真的可以奉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我们从李焕英身上,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母亲爱孩子,是包容孩子的一切:孩子笨拙也好、难看也好、没出息也好……一律无条件接受,她只有一个最根本最朴素的愿望: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孩子爱母亲,最朴素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我要让你高兴!在孩子眼里,母亲的笑脸是世界上最美的图画,为了给母亲“长脸”,为了让母亲舒心一笑、开怀大笑,女儿愿意为之绞尽脑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传统“孝”文化的体现,所以,观众深深理解贾晓玲一切看似荒唐可笑的努力和行为。最为关键的是,穿越回1981年的贾晓玲所做的一切努力,母亲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悄悄帮助女儿去实现愿望——李焕英坐在观众席笑靥如花,眼里却饱含泪花——这是电影最具威力的催泪弹。母亲与子女间的感情血肉相连、无可比拟、无法替代。母亲和孩子,谁更爱谁?答案不言而喻,当贾晓玲发现真相的时候,痛哭流涕得不能自已。
贾晓玲选择穿越回去的时间是1981年,那时李焕英还是未婚女性。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点回到过去?贾玲是努力想还原母亲青年时代最美的样子,她用力想象李焕英还是单身女性的时候如何生活,怎样恋爱。是的,每一位母亲都曾经是风姿绰约的妙龄女子,然而,孩子记住的只是她已经成为母亲的中年模样。尤其是女儿,长大后会对母亲年轻时代的故事更为好奇。但中国的父母亲,对自己年轻时的种种经历往往闭口不提、讳莫如深,那些年少时的激情冲动、浪漫故事或者是悲情往事,子辈只能从他们偶尔流露的只言片语、某次玩笑的碎片去苦苦拼凑和想象。所以,厂长儿子狼狈追求李焕英一个星期的喜剧情节,恐怕都是无厘头的想象和夸张渲染,不能当真。但李焕英容颜秀丽、谈恋爱不攀高枝、排球女将风姿飒爽、热爱生活与时俱进(厂里第一个拥有电视机)等等,已被贾玲最大限度地还原——这部分笑料最多,但实际上这部分恰恰是整部片子力度最弱的地方,或许也是因为缺少丰富真实的生活细节支撑。
所以,看完《你好,李焕英》还是觉得隐隐的不满足。毕竟,片子没能脱离对中国女性“母亲”传统形象的设定和传统观念的演绎,李焕英平凡是平凡的,但伟大似乎谈不上。整个历史为了让女性甘于做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已经给予了“母亲”这一身份毫不吝啬的赞美和讴歌,给予了足够的光环和荣耀,给予了足够的表彰与铭记。然而,女性除了母性光辉伟大的标签之外,属于她自身的人之独特品性与作为(如影片极力想还原的青年时代的李焕英)却依然是模糊不清、平平无奇的。影片除了告诉观众:你一定要努力成为母亲的骄傲;儿女需及时行孝,不要空留“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的警示之外,似乎别无深新之意。当然,贾玲作为成功的喜剧演员、新晋导演和孝顺女儿,靠《你好,李焕英》彻底实现了个人悼念(乃至全民追思,规模可观)、回报母亲的愿望,但对于生活在2021年的女性们来说,我们还想看到一个更个体化的、卓尔不群、令人难忘的李焕英。

亲子幸福书

糖宝今年四岁,是我们郭家第一个小孙子,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大小姑奶奶叔爷爷舅爷爷以及各种堂叔表叔表姑……都喜爱这开心小糖果。其中尤其宠爱她的当然是爷爷,我们平时带她都是恩威并施的,只有爷爷对她永远和气、耐心,不忍心责骂。
糖宝属猴,性格脾气也跟孙猴子没啥两样。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又哭又闹,得奶奶抱着楼上楼下狂绕圈圈才肯安静。那时候她顶着一头软乎乎直愣愣的冲冠怒发,样子十分滑稽好笑。
再长大一些,糖宝开始学走路、学说话,推着家里的四脚小麻拐凳子满屋子跑,对着我鼓着小嘴喊“嘟嘟”。我纠正她说“姑姑”,她不听,非要叫“嘟嘟”,嘟得口水四溅。
等到她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处乱猴,把爸爸当椰子树,一个劲攀爬,把我的腿当滑滑梯、当骆驼、当千里马……大人们都累瘫了,她还在笑嘻嘻大喊“我还要玩”“我还要玩”。
糖宝是我们家的开心果,跟她在一起,我们总是有层出不穷的灵感,陪她疯陪她玩;也总有说不完的笑话,乐不可支。可以陪伴和记录她的成长,是作为姑姑最大的幸运。我希望这“糖姪画记”可以一直写下去,也希望糖宝永远这么童真可爱。

图文 / 文学院   郭浩瑜

糖姪画记

自由背包客

(之六)

一路向北,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文 / 体育科学学院  赵海军

骑行第五天
路程:正蓝旗(上都镇)——灰腾河,140+公里。
早晨在客厅帐篷里醒来,犹豫着是否听从蒙古族老板的话停留一天,去附近的草场上看那达慕大会。多年在路上,我习惯连贯的骑行感觉,这会让自己有种紧迫感,让身体保持在一个亢奋的骑行状态。除非体力极度疲惫和天气恶劣被迫停留,中断骑行调整行程。
静悄悄的客厅,提供的免费早餐摆在餐桌上,份量很足。吃完早饭还是选择继续骑行。
来到院子停放单车的角落,不愿意看到的场面还是出现了。我的大行单车已经倒地,后轮胎瘪瘪的。尽管户外骑行爆胎是难免的事情,也携带着常用的修车工具,可我还是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
二话不说,只能撸起袖子扒开后轮外胎,抽出内胎。用打气筒打饱内胎,拿起来贴在脸颊边一点一点地感受微弱的气流冲击,找破胎的针眼。这时,老板娘也走过来凑热闹,看我如何补胎。
温柔的阳光从小区屋顶投射过来,院中杂草上的露珠晶莹闪亮,我忙活得额头冒汗。
内胎贴着脸颊转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没办法,借来脸盆接上水,用常规的修车铺的办法找针眼。很快,一串清晰的气泡在水里显露出来。放掉内胎的气,擦干表面上的水珠,拿出搓片、补胎胶水和补胎片,摩搓、上胶、阴晾、贴片,按压、装胎、打气,一步步按程序完成补胎。前后耽搁半个多小时。
和老板娘挥手告别,开始新的行程。
近一个小时后,等拐到宽敞的239国道时,已经骑行了20公里了。这20公里是昨天的回头路。
四周,放眼望去,稀松的草地有点大失所望,传说中的草原难道还在千里之外。
失望归失望,但是不影响骑行的感觉。平坦的国道,开阔的视野,让我心旷神怡。国道上偶尔还有农用车拉着加长的平板,上面放着可移动的铁皮屋向北驶入。那是忙着找活,去草场帮草原主人打草卷。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一个人,吃住都在铁皮屋里,来去自由,行动方便,机动性很强。
烈日暴晒,晴空万里,远处的天边灰蒙蒙的,莫非草原这里也有灰霾天?!后来才知道,这是草原缺雨水的缘故。今年内蒙古草原大旱,一个多月没怎么下雨了。
上午的骑行路过浑善达克沙地。稀疏的草根下裸露出沙土。泛黄的植被就这样在恶劣的环境下倔强地生长着,在微风中不屈不挠地抗争着。
一路的缓上坡,补过的轮胎碾压着柏油马路,总感觉松松软软,如同我疲惫的身躯。
   午饭后骑行中,路边乌日图小镇,路边出现一个超市,果断下车进入。多日的骑行,高温暴晒,加上风餐露宿,体内缺少维生素的摄入。进去看看有何补给一下。
十几分钟后,我坐在超市墙边休息,嘴里啃着黄瓜,体会着鲜嫩中甘涩的口感。
张莹突然指着来时的方向让我快看。
两个风尘仆仆的骑行者闯入我的视线,一脸的灰尘和疲惫。一个身材略高,五官端正,黑黑的脸盘一脸的严肃和矜持,不苟言笑的样子。另一个身材略微矮小,黑黑的脸上顶着一头刚长出来的寸发,右侧额头有一块结痂的伤疤,鬓角还有一条长长的疤痕,在头顶上清晰可见。他抬头看人时,抬头纹就趴在额头。我心头咯噔一下,看这貌相,来者不善啊!
彼此确认过眼神,问过去向行程,几乎完全相同的路线。他们两人从河北廊坊出发,矮个子的是领头的人。
初次相见交流并不深入,彼此尚未知根知底,我心中难免有点防备。几句之后,两位陌生人先行上路出发。
既然路线相同,是否邀请两位一起骑行,我也泛起犹豫。张莹倾向于一起骑行,路上有个照应。我心中盘算着,对方两个三十岁上下的陌生男性,年轻力壮,职业,体力,性格等等都不熟悉,贸然相邀不妥。最主要的是,这一路要安全第一。
再次出发,路边出现成排的树荫,在草原上很难得。那两个陌生骑行者的身影已经可以看到。看来他们的速度并不快。莫非有意等我们追上同行?!
下午后程的骑行就在我们四个你追我赶的配合下渐渐接近尾声。距离目的地一箭之遥的加油站,停着几辆摩托。凉冰冰的机车后是行装,那装备一看就是跑长途的。
都是骑行者,都是用车轮丈量祖国大地,英雄惜英雄般地相互嘘寒问暖,合影留照,最后挥手互道平安散去。
两位骑行新朋友要去寻找可以洗热水澡的旅店,我和张莹带着帐篷不用着急找住处。我瞅准路边一家饭馆,就此停下,进去吃晚饭。
点好菜,我问饭馆小妹能不能借用饭馆的走廊扎帐篷过夜。严寒地带的房屋一般都会在走廊处安装挡风玻璃用于保暖。在避风走廊内扎帐篷是非常理想的地方。
饭馆小妹问过老板娘后回来点点头,说要让我们自己清理一下那里的杂物。那是自然,我连连道谢。
帐篷安顿好后,慕色降临,张莹用微信和那两位骑行者取得联系,要过去交换信息。
饭馆有一个大院子,停放着几辆过夜的大卡车,黑漆漆阴森森的。路上偶尔驶过的机动车呼啸而过,晃动的车灯划过寂静的夜空。我拿出洗漱用品找到水龙头刷牙洗脸。拿着打湿的毛巾,我躲在大卡车后面,在夜色的掩护下,褪去衣服擦拭身体。夜风吹来,浑身机灵灵打一个寒战,精神抖擞。
阴云盘旋在头顶,层峦叠嶂一般,把夜空包裹得严严实实。湿润的夜色袭来,我一身清爽,独自站在院中央深呼吸。我闭上双眼仔细聆听,感受着草原的胸怀,体会着草原的脉搏与呼吸。
草原的夜色好黑啊!
(未完待续)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资讯瞭望台(工会活动撷影)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大讲堂(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女性养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杂志官方网站链接: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幸福伊家园
http://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荆树下》编辑部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1年第1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