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42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总第42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吴坚
副主任:张仲仁   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黄 蕾  李施慧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3年第4期(总第42期)

目录

CONTENTS

 >>>

----------------   部门风采展
----------------   紫荆人物秀
----------------   光·影·璀璨
----------------   经典永流传
----------------   紫荆大讲堂
----------------   麦田守望者
----------------   读书咖啡吧
----------------   文学手工坊
----------------   艺术小剧院
----------------   亲子幸福书
----------------   征稿启事

04
18
22
28
34
40
46
54
64
68
74

文 / 张锦庭

华南师大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愿你遇见最美好的你,共创美好未来

部门风采展

美好的时节,遇见美好的自己。愿你遇见最美好的你,共创美好未来,用爱与智慧续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你用青春践行“有志者事竟成”,你言传身教,激活学生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的原动力。
我愿你珍爱美好自我。愿你关心自身身心健康,学会调节情绪和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饮食习惯。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关爱他人。当我们身心健康、自信乐观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递正能量传播爱,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愿你们接受自己的独特,做躬耕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在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中成就自我,实现自我;愿你们勇于尝试新事物,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找寻到更好的自我。
共育美好学生。你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导师,更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心灵伴侣。愿你们能够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通过自身榜样力量,帮助引领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愿你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开展全方位、系统性、多层次的教育,助力学生五育并举;愿你们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营造舒适、美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成为更美好的人。
涵养美好家庭。你们是家庭的核心,你们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和情感表达,与家庭的和睦幸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用你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家庭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吧;用你女性的温柔、情深如水的沟通和表达的艺术,化解家庭中的矛盾和问题,温暖和谐美好家庭;请用关爱和陪伴,培育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和自主性,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让我们携手奋进,让华师的巾帼风采照亮每个最美好的你,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作为华师人,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教书传授知识,更是育人,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让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追求卓越,为学生们提供最美好的教育,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风采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风采

2019气排球比赛

2019“三八”节活动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风采

2022教师风采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风采

2021“三八”节活动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风采

2023教师风采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风采

2023环校跑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风采

2023趣味运动会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女教职工风采

部门风采展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
女教职工风采

01

部门风采展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
女教职工风采

02

部门风采展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
女教职工风采

03

部门风采展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
女教职工风采

04

部门风采展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江伟英 副校长

紫 / 荆 / 人 / 物 / 秀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实。
“紫荆人物秀”旨在讲述优秀华师女教职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热烈,有温柔细腻的小确幸,更有志向高远的大追求。

文 / 本刊记者   邓心怡

播种美好,等时间慢慢回答

江伟英,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共广东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模范共产党员,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首批“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名师)”。
1993年从广州市师范学校毕业至今,江伟英老师走上教坛已有30年光阴。昔日青涩的面孔虽已不再,但在谈话中,依然可以从她的眼神的光彩中见到她对教育的关注与热爱。她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思维导图与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模式,发展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建设,研究并创立的“导图导学”教学法被列入教师“国培计划”培训内容,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都得到了采用和推广,成效喜人。曾获第八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释放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图解语文》《导图导学——我的教育叙事》《思维导图画出好作文》《天生会表达》(全套共13册)《思维变革——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解析》等共19部教育著作,编写多套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的书籍。
“我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她这样说,也这样做。
种下思辨的种子
江老师并非一开始就有着教师梦。90年代的师范学校提前招生,免费入读,还有补贴。在家人的建议下,一出于减轻家庭负担,二为了“提早上岸”,她怀着对自己是否“非常喜欢和孩子相处”的怀疑态度,搭上了师专报名的最后一天的“末班车”,通过面试成为一名师专学生。
求学期间,哲学老师的一句话令她印象深刻:“一个人最少要有两种爱好,你可以把你第二热爱的爱好当做职业,你最热爱的爱好要留着,丰富自己的生活。”是啊,把爱好留给自己,绘画不正是自己最喜爱的吗?——“一节美术课,别的同学画一张画,我能画三五张。”于是在师专毕业,“半工半读”的第一年,她按安排入读教师进修学校,一边工作,一边报读了她喜欢的室内设计,并在毕业作业中取得极高的分数。“8张设计图我手绘了五天五夜,最后获得了全班最高分98分,老师还把我的作品收起来……”她颇为自豪地回忆。但是,在设计方面有爱好、有天赋的她,并未因此将自己的职业选择转向。她将在师专中学习、培养出的教学能力用到工作中,在一年后成为一名转正教师。而这悄悄隐没的绘画和设计的技能成为她的生活爱好。在十多年之后,“爱好”以新的方式与她的职业结合,再次大放异彩。
“图画能不能和语文结合呢?”这个问题在她遇到思维导图之后有了答案。
2007年,在与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况姗芸教授交流时,她第一次了解到“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在连续培训的休息间隙,她尝试将这个方法用在指导女儿写假期日记上。画画是小朋友所喜欢的,她在女儿画出事件场景的基础上增加了带箭头的弯曲的线条指引了当日发生事情的顺序和过程。对着色彩丰富的画面、有顺序的过程再让女儿回忆事件的细节,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修改、重写。看到本来干巴巴的几句话变成了更生动的几段,女儿有了写作的兴趣,她也对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有了信心。她托丈夫从新加坡带回托尼·博赞的思维导图原著,和况姗芸教授合作翻译,自主解读、研究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当时有思维导图的软件的使用培训,主张的都是用电脑画概念图。但江老师看了英文原著译本后,还是决定让学生用手画。
2008年,江老师正式在所教的班级(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004级6班)中应用这个方法——用图画本提交语文预习作业、写作大纲!在还没有提倡“跨学科教学”“项目式教学”的年代,有教育同行担忧这种超前的开拓的教育方法是否稳妥,也有家长质疑学生的语文作业虽然不多,但“画画”是否“太花时间”。她让家长看到了“痴迷画画”背后,是对语文学习的真正感兴趣。各色的图画形象、批注,都是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思考,在自我提问和自我答疑中才画出的,真实地展示了学生在学习时的想法和闪现的灵感,这是通过物质奖励也很难达到的效果。
思维导图在6班的应用初见成果:在语文课不拖堂、不加课的情况下,8名学生考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不少学生还激动地告诉她,这样的思维方法在中学、大学依旧发挥着效用。江老师为此内心充满骄傲,自己播下的思维的种子,原来可以一直开花结果,可以影响深远,让一个孩子成为更懂得思辨的美好成熟的自己。
在2010年,江老师被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名师工作室出发,思维导图被推向了更广的天地。新会、茂名、汕尾等地的不少名师工作室学员从学到用,也以思维导图结合教学为研究对象,实现了课题立项、评优评先,甚至也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2013年,江老师主持的课题成果《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第八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画思维导图”作为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要求,列入新课标——“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对思维导图的研究正在更多老师的课堂里,向深向远发展。
种下文化的种子
江老师回忆,早在2003年赴欧美国家访问考察时,她就发现欧美学校的孩子不仅小班教学,而且学校每周五都会用校车带孩子们到博物馆去学习。“中国学生很难每周都一整个班到博物馆去,那能不能让博物馆进到学校来呢?”她一方面羡慕,一方面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在早期萌生的“馆校合一”思想指引下,江老师和华师附小对各专用场馆逐步进行精心设计,现已经基本完成校园文化升级改造工程,学校成为拥有“一湖五园八馆”的充满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小学,“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以自然班为单位,每个年级一个系列,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非遗环创专项,一个个教室成为了涵盖古琴、纸雕、京剧等10个门类、46个非遗项目的小展厅,时时可见、处处可感的非遗布置,在学生心中播下了“非遗”的种子。
江老师提倡让非遗传承人、研究专家进入小学,将最原汁原味的大家作品直接呈现给孩子们。面对“孩子会不会不懂得欣赏”“‘非遗’和孩子们的生活距离会不会太远”等质疑,江老师认为,“非遗”就源自古人的日常的衣食住行,是在生活中形成,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明。中华文明中,美的标准不是固定的,无论是看似只有“黑白灰”的水墨画,还是“蓝蓝白白”的扎染,都具有独特的美,可以让孩子们在欣赏、亲身体验中有自己的独特感悟。不借助流行的动漫形象来“翻译”,不完全依靠现代电子手段来再现,坚持用纯粹的传统艺术形式表现正宗的传统文化,这是江老师一直坚持的理念,也是她一直想在校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种子的教育理想。
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张锦庭校长综合学校的文化,提出了“美好教育”的概念。于此之后,江老师更加仔细地关注一花一草、一树一石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门口的‘博’字,来自‘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校训。我特意让‘博’字那一点落到桃状大石头的桃核位置上,象征着种下一颗种子。”改造中,江老师还注意到要将学校花园里的栏杆等硬隔断更换为用灌木、花树作为软隔断等问题。改造之后,孩子们变得更有礼貌,讲文明,乱爬栏杆的行为几乎消失了。
如今,学校的行政走廊里挂满了附小孩子们制作的“非遗”作品。孩子们在“非遗”元素浓厚的教室里成长,随着升级更换课室,每年了解、学习新的一项非遗项目。此时正值异木棉、紫荆花灿烂的季节,下课后,孩子们在花间的小径奔跑。“我相信,每一颗种下的种子都会发芽,也许在中学,也许在大学,也许是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收获的季节。”江老师深情地说。
种下爱的种子
在多个成长阶段,江老师有过多样的身份。她是教学者、研究者、管理者,也是女儿、妻子、母亲。谈及这些身份为她带来的优势,她认为是“同理心”。“同理心不是一种怜悯,而是理解和包容。”在面对孩子学习进度缓慢、同为教师的同事对孩子的表现焦急、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僵持等问题时,她表示“我能理解,我也曾是孩子、老师、家长。”
初登讲台,她也曾为孩子们的不听话而生气、吃不下饭。她的师傅李惠英老师劝她,不要对学生动真气,要对学生用真心,因为学生往往不是故意的。沉静下来,她回忆自己童年的读书经历,想起幼年的她也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小孩,才恍然大悟对学生的强制要求未必有效。因为读书时间比其他孩子早,她在课堂上坐不住,总要扭头和其他同学说话。“我的老师把我爸爸叫到学校看我上课,我明知道窗外站着我爸爸,我还是忍不住要扭过头去讲话。讲着讲着甚至觉得扭着头太别扭,我把整个凳子都调转方向去坐。”孩子的“不听话”“表现差”“写错字”,其实与“态度”无关,都有根源和原因,需要包容,需要理解和看见,需要用爱去接纳。在她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孩子“只愿意点评别人的作业,不愿意画思维导图”“只愿意画某种模式的思维导图”她都表示尊重。“只要是孩子有思考就可以,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在与老师、家长的沟通中,她总抱持理解、包容的态度,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循循善诱,答疑解惑。她始终坚信,教育就是种下爱的种子。
再次谈到美好教育,江老师说到自己特别喜欢的木心的《从前慢》,“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她深情地说:“美好教育也是慢的教育,播下一些思辨的种子,文化的种子,还有爱的种子,然后耐心等待,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时间会告诉你答案,相信所有的种子都会开出美好的花,结出美好的果。”

光·影·璀 璨

在华师90华诞之际,校工会、校女职委组织开展“弘扬优良家风,涵养初心使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活动,以“小家”建设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展现华师教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向社会传递华师正能量。

01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03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02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05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04

光·影·璀 璨

五好文明家庭展示

经 / 典 / 永 / 流 / 传

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与大师同行,相遇真善美。“经典永流传”,旨在提供一个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间,领略名家风范,感受高贵灵魂,一起走进美好隽永的精神世界。

文 / 贾平凹

我的小学

小学是在寺庙里,房子都老高老高,屋脊上雕着飞龙走兽,绿苔长年把瓦槽生满,有一种毛拉子草,一到雨天,就肉肉地长出半尺多高来。老师们是住在殿堂里,那里原先有个关帝爷,脸色枣一样红,后来搬掉了,胎泥垫建了院子,那一对眼珠子,原来是两个上了釉的瓷球,就放大门口的照壁顶上,夜里还在幽幽地放光。两边的廊房,就是教室。上课的是高年级学生。台阶很高,我可以双脚从上边跳下来,但却跃不上去。每次要绕到山墙角儿,却轻轻松松地从那一边石头铺成的漫道上单脚蹦上去。那山墙角地是一棵裂了身子的老苦楝树。树顶上有个老鸦巢,筛筐般大,巢下横枝上吊着一口钟,钟敲起来,那一家老鸦却并无动静,这奇怪使我不解了好几年呢。
五岁那年,娘牵着我去报名,学校里不收,我就抱住报名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娘当时要我给老师磕头,我跪下就磕了,头还在地上有了响声。那个女老师倒把我抱起来,我以为她要揪我的耳朵了,那胖胖的、有着肉窝儿的手,一捏,却将我的鼻涕捏去了。“学生了,还流鼻涕!”大家都笑了,我觉得很丢人,从此就再不敢把鼻涕流下来。因为没有手巾,口袋里常装着杨树叶子,每次进校前就揩得干干净净了。
因为学校教室少,因为我们是一年级学生,那寺庙的大院里没有我们的座位,只好就在院外的一家姓刘的祠堂里上课。祠堂里挂着一块黑板,用土坯垒起一些柱墩儿,村子里就将夏天河面上的木板桥拆了架,在上边作了课桌。凳子是自带的。我们那时没分家,堂兄堂姐多,凳子有限,我常常抢不到凳子,加上我个子矮,坐在小凳子上又趴不到桌面上,就一直站着听课。实在腿困了,就将家里的劈柴拿来一根,在前后的柱墩儿上掏出窝儿架好,骑在上边。这种凳子虽然不舒服,但坐上去却从来不打瞌睡。只是课余时间,同学们都拿着凳子在祠堂后的一个土坡上反放着,由上往下“开汽车”,我只好圪蹴上往下滑,常常把握不好,就一个跟头滚下去,弄得一脸的泥土。
家里没有表,早晨总估摸不了时间,有几次起床迟了,就和娘哭闹。娘后来一到半夜就不敢睡,一边在灯下纳鞋底儿,一边逮那学校的钟声。到了冬天,起来得早,月亮白花花的,我们就在村里喊着同学一块儿去。大家都有书包,我没有,娘将一个小包袱皮给我,严严实实包了,让我夹在胳膊下,我那时很要强,唯这一点总不如人,但娘说没有钱,我也没了办法。祠堂的门关着,班长带着钥匙,他还没有来,我们就在祠堂前跳起舞来。跳的是新学的《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大家很快活,有时找着小霓,有时找着芳芳,就一对一对跳起来。到了三年级以后,这舞就不跳了,而且男的和女的就分开来。我曾经和芳芳一块踢过毽子,同学们都说我和芳芳好,是夫妻拿指头羞我,我便和芳芳成了仇人。等到班长来了,开了祠堂门,我们就进去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祠堂里还黑隆隆的,因为没灯,少半时候我们点些松油节取亮,大半时候就摸黑坐着。黑板上边的墙头上,那时还留着祠堂里的壁画,记得是《王祥卧冰》,虽然不懂得具体意思,但觉得害怕。大家坐下后,都不敢靠墙,也不敢提说那壁画,就闭着眼睛把课文从第一课一直背诵下去。一旦一个人停下来,大家就都停下来,祠堂里静悄悄的。风把方格子窗上的麻纸吹得哗哗响,大家便又都害怕了,一哇声再背诵开来,声越来越高,全为了壮胆。要不,一个忽地跑出去,大家就都往外跑,我常常跑在最后,大呼小叫,声都变了腔。祠堂前的平台上就是荷花塘,冬天里荷花败了,塘里结了冰,大家就去那芦草窝里掏一种鸟儿,或许折下那枯莲茎秆儿,点着当烟吸,呛得鼻涕、眼泪都流下来。
在这个祠堂内,我们坐了两年,老师一直是一个女的,就是捏我鼻涕的那个。她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儿。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什么,每一堂却被她的声音陶醉着。所以,每当她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一句话也答不出,她就说:“你真是个见习生!”见习生的事原先同学们都不知道,她一说,大家都小瞧起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们就朝我伸小拇指头,还要在上边呸呸几口,再说两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个见习生!”我们就打过几次架。娘后来狠狠揍了我一次,罚我一顿不准吃饭。老师知道了,寻到我家,向我和娘作了检讨,说是她的不对,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课。我说:“我光听了你的声,你的声音好听!”她脸红红的,就笑了。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师对我格外好起来,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但一下课,就来辅导我,惹得同学们都眼红起来。
一年级学完后,老师对我说:“你年纪小,不让你升级。”我当下就吓哭了。老师却将我抱起来,说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见习生了。我一高兴,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一下嘴:她笑了,我也笑了。下午,她拿着成绩单到我家,向娘夸说我乖,学习进步快,娘给她打荷包鸡蛋吃。我便大胆起来,说:“老师,你的声音好听,你能给我唱个歌吗?”她就唱起来,腮帮上深深显出两个酒窝,唱完就咯咯地笑。
到了夏天,学校里中午要睡午觉,我们就都不安分,总是等大伙伏在桌上睡着以后,就几个人偷偷到荷花塘里去玩水。胆大的都到深水里去,趴浮,立浮,还有仰浮,将小肚子露在水面。我因为胆小,总是在塘边抓住树根,双脚在水面打着浪花。那些女生就常常告发我们,老师就每次用手在我们胳膊上抓一下,看有没有水锈的白道,结果,总要挨一顿剋。但是,水里的诱惑力十分大,我们免不了还是要去,而且每次去时对女生晃晃拳头,再是去了将衣服藏在树丛里,跑到荷花塘深处去玩。有一次,竟被校长发现了,狠狠地批评了老师,老师委屈得哭了。我们知道后,心里很难受,去向老师承认错误。却恨起校长来,就在祠堂门前挖一个坑儿,用泥捏一个胖胖的校长,埋在里边。又是女生告发了,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几个站起来,大发脾气,末了,查出是我的主意,就把我推出教室,将一颗扣子也拉扯掉了。下课后她给我缝扣子,我哭得泪人儿一样,连夜写了检讨书,一直在教室里贴了三天。
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一个造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费。后来,就常常跑黄坡下的坟地,捡那死人后挂的白纸条儿回来钉成细长的本子,一到清明,就可以一天之内订成十多个本子呢但是,句子造得长,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或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教师却表扬我,说我脑子灵活,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画出,让我连做三遍。学写大字也是我最喜欢的课,但我没有毛笔,就曾偷偷剪过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笔,老师就送给我一支。我很感谢,越发爱起写大字,别人写一张,我总是写两张三张。老师就将我的大字贴在教室的墙上,后来又在寺庙的高年级教室展览过。她还领着我去让高年级学生参观。高年级的讲台桌很高,我一走近,就没了影儿,她把我抱起来,站在那椅子上。那支毛笔后来一直用秃,我还舍不得丢掉,藏在家里的宋瓷花瓶里,到了“文化大革命”,破起“四旧”,花瓶被没收走了,笔也就丢失了。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我的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娘要给父亲去信总是拿着几颗鸡蛋来求老师代写,教师硬是不收鸡蛋,信写得老长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她说:“你现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学着给你父亲写信呢?”我说我不会格式,她说:“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我真的就写起来,因为家里的事我都知道,都想说给父亲听,比如:奶奶的病好转了,夜里不咳嗽了。娘的身体很好,只是唠叨天凉了,父亲的棉衣穿上没有。还有家里的兔又下了崽,现在一共是六只了,狗还很凶,咬伤了三娃的腿,其实是三娃用棍打它,它才咬的。还有我学习很好,考试算术得了一百分,语文得了九十八分,是一个字又写错了,信花了三天才写好,老师又替我改了好多错字,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我从那时起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这一年,我们上完了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可以到寺庙大院里去住了,我们都很高兴。寒假里,同学们都去挖药、砍柴卖钱,商量春节给老师买些年画拜年。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我们就集合起来,拿着一卷子年画,还有一串鞭炮去找老师,但是,老师却不在。问校长,原来她调走了。校长拿出一包水果糖来,说是我们的老师临走时,很想各家去看看我们,但时间来不及了,就买了这糖,让开学后发给我们每人一颗。我们就都哭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我的那位老师,在寺庙里读了四年书,后来又到离家十五里外的中学读了三年,就彻底毕业了,但我的启蒙老师一直没有下落。现在是二十五年过去了,老师还在世没有,我仍不知道,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

文 / 汪曾祺

岁月钟声

我读的小学是县立第五小学,简称五小,在城北承天寺的旁边,对面是天地坛。五小有一支校歌:“西挹神山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半城半郭尘嚣远,无女无男教育同。桃红李白,芬芳馥郁,一堂济济坐春风。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实在过于夸张了。但记忆中学校门外的地势确比校内高,进大门,要下一个慢坡,慢坡是“站砖”铺的。不是笔直的,而是有点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这道弯弯的慢坡很有感情。如果它是笔直的,就没有意思了。
慢坡的东端是门房,同时也是校工詹大胖子的宿舍。詹大胖子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这间小屋原来盖了是为了当门房即传达室用的,但五小没有什么事可传达,来了人,大摇大摆就进来了,詹大胖子连问也不问。这间小屋就成了詹大胖子宿舍。他在屋里坐着,看看钟。他屋里有一架挂钟。这学校有两架挂钟,一架在教务处。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上课了,学生奔到教室里,规规矩矩坐下来。
每逢国文课都是要背诵的。一年级开头是“大狗跳,小狗叫”,后面有《咏雪》这样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学这一课时才虚岁七岁,可是已经能够感受到“飞入芦花都不见”的美。我现在写散文、小说所用的方法,也许是从“飞入芦花都不见”悟出的。我觉得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些篇目是选得很好的。
后来,有一班毕业生凑钱买了一口小铜钟,送给母校留纪念,詹大胖子就从摇铃改为打钟。一口很好看的钟,黄铜的,亮晶晶的。铜钟用一条小铁链吊在小操场边的梧桐树上。铜钟有一个锤子,悬在当中,锤子下端垂下一条麻绳。詹大胖子扯动麻绳,钟就响了。钟不打的时候,绳绕在梧桐树干上,打一个活结。
梧桐树一年一年长高了。钟也随着高了。五小的孩子也高了。
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
詹大胖子还给校园里的花浇水。
秋天,詹大胖子扫梧桐叶。学校有几棵梧桐。刮了大风,刮得一地的梧桐叶。梧桐叶子干了,踩在上面沙沙地响。
詹大胖子还做什么事呢?他给老师烧水。烧开水,烧洗脸水。教务处有一口煤球炉子,詹大胖子每天生炉子,用一把芭蕉扇忽哒忽哒地扇。煤球炉子上坐一把白铁壶。
他还帮先生印考试卷子。詹大胖子推油印机滚子,先生翻页儿。考试卷子印好了,就把蜡纸点火烧掉。烧油墨味儿飘出来,坐在教室里都闻得见。
每年寒假、暑假,詹大胖子要做一件事,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全校学生有二百人,詹大胖子一家一家去送。成绩单装在一个信封里,信封左边写着学生的住址、姓名,当中朱红的长方框里印了三个字“贵家长”。右侧下方盖了一个长方图章“县立第五小学”,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很坏,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的卖得贵。但是五小的学生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校长张蕴之不许詹大胖子卖糖,把他叫到校长室训了一顿。校长对学生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詹大胖子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
但是詹大胖子还是卖,偷偷地卖。他摇下课铃或打上课钟的时候,左手捏着花生糖、芝麻糖,藏到袖筒里。有学生要买糖,走近来,他就做一个眼色,叫学生随他到校长、教员看不到的地方,接钱,给糖。
五小的学生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买过糖。他们长大了,想起五小,一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
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
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便长大了,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
教五年级国文的是高北溟先生。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的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教六年级国文的是张敬斋,张先生据说很有学问,他教我们《老残游记》,讲得有声有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明湖上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使我对济南非常向往。
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每天上学,暑假、寒假还会想起到五小看看。夏天,到处长了很高的草。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寂。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
我十九岁离乡,六十六岁回故乡住了几天。我去看看我的母校:什么也没有了。承天寺、天地坛,都没有了。五小当然没有了。
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

紫 / 荆 / 大 / 讲 / 堂

“紫荆大讲堂”旨在呈现当代高校教职工对于女性话题的思考,为建设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美好校园,美好童年

编者按:去年华师附小举行了百年校庆系列活动,广东乃至全国媒体都有精彩报道。华师附小多年稳居广州公办小学TOP1,曾挺进全国百强小学TOP4,是许多孩子梦寐以求想进的学校。那么附小是如何践行美好教育理念,建设美好校园,让每一个孩子度过美好童年的呢。今天我们邀请到附小的罗力强老师、王珂老师和张硕司老师,来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本期话题:

徐珊:感谢老师们百忙之中参与我们大讲堂的聊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附小是如何建设美好校园,如何让孩子们度过美好快乐的童年。首先,我想请各位介绍下自己,在附小工作多少年了,都是什么岗位,这些年最大的工作体会是什么。
罗力强:
我在附小信息科技教学已有三年了,从一个普通教师到信息中心组长、再到科研室助理兼信息中心组长再到科研室副主任兼信息中心组长,见证了附小美好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信息科技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我们附小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现代科技,传统与现代共舞,搭建馆校合“一”的智慧校园生态。我们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理念,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兴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校园建设中,并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馆校合一的智慧校园生态。像我们的“一班一非遗”的班级生态环境、课室内外无缝衔接的五园生态环境、八个非遗主题的教育场馆育人环境、“一平台四系统”的智能管控与评价环境等,让学生的日常学习都沉浸在文化熏陶和科技体验之中,日积月累,受益匪浅。
此外,附小也重视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比如学校配有微课室、精品录播室、阶梯课室,均支持录播一体化功能,可以实现远程互动、高质量传输、智能化应用等。同时,学校配有无纸化办公系统和智慧校园巡课终端,可以有效链接传统办公空间,开展各类数字化活动和课堂数字化巡检。最让师生们为之叫好的是学校每间教室、各个教育场馆都配有智慧中控平台,可实现集中管理、统一开关室内灯光、风扇、一体机等,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完善学习环境。
学校也一直重视信息化智能应用,像借助网络空间、协作网等开展不同学习共同体的数字化教研;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探索数字阅读、AI体育、数字故事编程等智慧课堂教学;使用企业微信、问卷星、班小二等工具,开展家校社合作等等,让学校与时俱进,发展壮大。
我是为自己能亲自参与和见证学校的发展壮大感到特别自豪,我也相信附小会越来越好,更上一层楼。
王珂:
罗老师已经把我们附小建设美好校园的成果介绍得很清楚了,这些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个人觉得实现美好校园的建设关键是我们一直关注并持续努力的,像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培养友善和合作精神等。此外,我们也非常重视体育和健康、鼓励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并且重视心理健康。当我们在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建设上都能制造出美好底色时,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在附小就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01

美好校园,美好童年

本期话题

02

美好校园,美好童年

本期话题

徐珊:我知道在美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附小对美好校园的建设可谓日新月异。想问问大家,你们对于美的理解是怎样的,小学时期给到孩子们的美育更应该注重什么呢?
罗力强:
我觉得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可能都有所不同。然而,一般来说,美通常被理解为一种令人愉悦、令人感动、令人震撼的体验。给小学生进行美育时,我想首先要培养美的感知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美好,让他们能够发现和欣赏美的事物。附小的五园八馆一湖校园文化生态正是给了附小孩子感受美、欣赏美的绝好之地,让其在美中学习、美中感受。其次是要培养美的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如何通过语言、绘画、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能够欣赏和创造美。附小的德育作业涵盖书法、绘画、手工等多种类型,都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恰当的方式通过想象和创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体验到美的创造过程。最好是让孩子们培养美的情感和道德品质,鼓励孩子们学会如何感受和表达美的情感,培养他们美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善良、勇敢等。附小的美好争章活动正是通过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典型,营造榜样,从而影响、培养学生美好道德。
总之,美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好事物。
徐珊:罗老师提到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创造能力,我也非常认同,也就是说既要让孩子们观察美看见美欣赏美,也要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美。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创造力都是不错的,现在的孩子比起以前的孩子,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家庭环境,在物质层面上都会好很多,那么,我想问大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您觉得现在孩子的童年和自己小时候童年有何不同?您觉得美好的童年是怎样的呢?您觉得现在的孩子快乐吗?
张硕司:
现在孩子们的童年与我小时候的童年有非常大的不同。现在的孩子在物质条件上优越很多,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娱乐选择。就学习方面来说,学校设施设备更加完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先进的学习工具和技术。他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到更多元化的知识和信息。然而,我也注意到,现在的孩子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压力,
我认为美好的童年应该是充满快乐、探索和成长的。孩子们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孩子们也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去玩耍、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家人和朋友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现在的孩子是否快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更好,但孩子们也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压力,他们需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兴趣班,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童年的乐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快乐的童年。

03

美好校园,美好童年

本期话题

04

美好校园,美好童年

本期话题

徐珊:我非常赞同张老师说到的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容易的,但了解和看见孩子的内心,才是真正爱孩子,才能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快乐童年。张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快不快乐是个复杂的问题,现在还另有个复杂的问题也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最近,社会各方围绕“课间十分钟”话题产生热烈讨论。不知我们附小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硕司:
是的,徐老师提到的这个话题确实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北京小学李明新校长接受采访时这么说过:“这个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的折射。课间十分钟,学生出现磕磕碰碰的情况是难免的。但在这个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家长不能理性对待问题、教育管理单位的职能缺失、社会舆论无法公平评说,学校也便很难独自面对系列问题及相关重压。”正如北京小学李校长所说,一些学校全部拿走孩子们的十分钟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十分钟里的安全问题则是家长、管理部门、社会舆论需要理性面对的情况。让孩子们在美好校园享受快乐十分钟,让孩子们在学校度过安全又美好的童年,这是我们附小所有老师都为之努力的事情。
徐珊:谈到教育,都会提到这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有没有具体的现实中的教学事例与大家分享。
罗力强:
我很喜欢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和影响,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和传授。教育者应该通过自身的生命力和魅力、智慧和技巧、洞察力和理解力,去影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潜力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首先,“一棵树摇动一棵树”比喻的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传身教,来影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热情。其次,“一朵云推动一朵云”比喻的是教育者通过引导和激励,激发受教育者的潜力和能力。最后,“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比喻的是教育者通过理解和关注,激发受教育者的思考和创造力。我想起我们附小做的一些事情其实正是这句话的实践。我们在调查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将教育叙事、图形化编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设计和开发了面向文化传承的数字故事编程跨学科教学资源,并通过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学习美、理解美、创造美。
王珂:
我对这句话有另外一个层面的理解,我感觉这更像在强调教育当中的连锁反应和传播效应,是在提醒我们教育的力量是无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他人,唤醒他们的潜能,推动他们成长和进步。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位都有可能成为“那一棵树”、“那一朵云”,有些孩子可以从课堂上获得成就感和学习的喜悦感,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成为了那棵树,而在课外,这些孩子也能成为其他同学的那棵树,总会有孩子怯于提出问题,怯于请教问题,但当有学生愿意主动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其他同学讲解题目的时候,可以看到课外学生之间讲明白一道题的能力和深刻记忆的程度不一定亚于课堂的效果。这是有限的课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隐藏力量。

徐珊:罗老师和王老师的解读都特别精彩。最后,请老师们说几句寄语,给童年中的孩子们吧。同时,再次和三位老师说声谢谢,也祝老师们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罗力强:
孩子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人工智能热潮带来的挑战和困难,我衷心希望你们可以拥有一颗传承文化之心,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拥有一缕敢于前行之念,成为面对困难的勇敢者和自信者;拥有一个创造未来之梦,成为超越自己的合作者和追梦者。
王珂:
可爱的孩子们,愿你们的童年充满着阳光和欢乐,每一天都充满希望和温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记住你们是坚强的,有无限的可能性。相信自己,勇敢追求梦想,每一步都会让你们更加强大和成长。家人和朋友将永远是你们最温暖的避风港,珍惜他们的爱和支持。无论走到哪里,你们永远不会孤单,因为我们在你们身边,为你们祝福。保持快乐,保持真实,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让心中的阳光点亮每一个角落,给自己和他人带去温暖。愿你们的童年岁月洋溢着善意与喜悦!
张硕司:
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妙和神奇,希望孩子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与大自然相处中、在人际交往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理解和爱。祝愿孩子们在童年的时光里快乐成长!

麦 / 田 / 守 / 望 / 者

传道授业解惑,执着追求守望。
“麦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个讲述自己教学故事、分享教学经验、畅谈教学感悟的平台,让教学相长的教育精神永流传。

耕耘手记

耕耘英语课,我手写我心。本栏目邀请朱德芬老师开启“耕耘手记”专栏,为我们记录课堂内外,思考教育话题,速写现代大学生群像。通过朴素真实的文字,提供一扇明亮的窗户,看见每一位平凡却独一无二的同学,看到熠熠生辉的校园青春生活。

专栏简介

仙女的竖琴

文 / 国际商学院   朱德芬

她叫允。很特别的名字,第一节课我就注意到了她。当时正在提问她,她没有理会,甚至没有抬起头来。我以为她没有听见,把问题重复了一遍。她抬起了头,很清澈的眼睛,但没有任何要回答的意图。看上去她是听到了,看上去她也没有什么敌对情绪——或者其他任何情绪,但就是一个字也不说。我只好面向全班学生,岔开话题,继续往下讲课。
这样的情形后来再出现了一两次。我每次都小心地选择提问的问题,每次都把笑容特别明显地挂在脸上,同时用听起来非常随意的语气。听到她的名字,全班会瞬间进入几秒静默状态。她有时能说出一两个单词,更多的时候全然忽略我。我能做的似乎就是尽量不要提问她,要么就问一些通过点头或摇头能回答的问题。
再后来大家就习惯了她。我想她也习惯了大家。这个叫允的女孩,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自己的角落,脸上永远是一幅波澜不惊的表情。课间的时候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打打闹闹,但她的座位周围似有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她好像也不以为意。
允每一节课都会来上,几乎从不迟到。每一次的作业她都会交,写的字一笔一划非常工整。她没有留刘海,略微自然卷的长发用橡皮筋低低地全部扎到后面。穿T恤。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穿裙子。
有一天中午放学,学生们都很快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课室,只剩她。我在讲台上收拾书本教案,她在座位上收拾书包。我知道她每次都故意放慢速度,等到全部人都走完,才会独自慢慢走出课室。我没有见过其他人跟她一起走。
这一次我没有自顾自走开。我站在课室门口,一副拿着手机在看的样子。等着她走到我的面前,我说“允,回宿舍吗?一起走过去吧?”她略有点惊愕,接着点了点头。
我问她家是哪里的,有没有兄弟姐妹,来到这个学校习不习惯。她口齿清楚逻辑清晰地回答了我的每个问题。还说,学校环境很好啊,就是饭堂的饭菜吃得不太习惯。她现在其实正走去校门拿外卖。
这样哦,为什么会选择出国留学啊?
嗯,我是艺考生,本来是准备上艺校的,但是没有考上。别人介绍来了这里。
哦,你是学美术还是音乐?
我学的是竖琴。
什么琴?我有点惊讶地问。
竖琴。她的语气几乎没有变化。
就是那种……这样,这样弹的竖琴吗?我用手比划着弹竖琴的动作。
她笑了,竟然。很清脆的笑声。可能是我的动作比较滑稽,也可能是跟正确的动作相去甚远。对啊,她说。
一定很难吧?
不会啊。
跟古筝有点像吗?
不是太像。直接用手弹,不用贴指甲的。
那用的是什么乐谱?有专门的竖琴谱吗?
用的就是简谱。
噢,我今天真是学到了不少。我真心地说。
她再次微微地笑了。
我们一直走到了我要搭校车回家的地方才道别。那是我听到她说话最多的一次。我知道她会走到北门,拿了自己点的外卖,回到宿舍一个人安静地吃着。我坐在车上想象她一个人静静地弹着竖琴的样子。
我还想起以前学钢琴的时候弹过的一首曲子,曲名叫仙女的竖琴。旋律模仿竖琴的声音,很是优美。我试着回忆那清脆灵动的音符淌过指尖的感觉。我一直都觉得弹奏乐器的孩子一般比较快乐,所以总是鼓励身边的小孩去学某种乐器。我总觉得,通晓音乐可以教会一个人聆听世界万物。
教过的学生当中,会弹奏乐器其实很多。2020级有一个男孩钢琴弹得很好,人确实也很开朗爱笑。他的头发染成介于绿色和黄色之间,扎着非洲脏辫,走起路来晃着身体,似乎打着某种节拍。他对阅读兴趣不大,但有次读到关于一篇音乐的文章,他特别兴奋,热情地给我介绍了各种调号,为什么大调明朗轻快小调柔和黯淡,他喜欢弹哪个作曲家等等。除了钢琴,还有会拉小提琴的,打鼓的。弹吉他的学生最多。我觉得音乐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正面的影响。
允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弹竖琴的学生。一个学年的课程结束后,她没有通过语言考试。
第二年,她继续留在了原来的班级,坐在最靠近课室门口的第一张桌子。我虽然不再教她,但经过他们课室的时候,我经常可以看到她。还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我真的不确定下次她是不是就可以通过考试。
也许她也是快乐的,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到了我自己以为的她。
我也不确定自己写这篇文章想要说什么。我想,每个学生就像不同的乐器一样,有不同的特征、音质。作为教育者,作为父母,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乐器发掘出来?作为自己,我们怎样才能成为那个自己喜欢的自己?
可能我想说的是,允也许不善于学习语言,但她肯定有她所擅长的领域。她具有的特质肯定也能让她做好某一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坚守在某个地方?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成为钢琴或者是小提琴呢,笛子、小号、三角铁也都能奏出动听的音乐。

读 / 书 / 咖 / 啡 / 吧

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咖啡吧”旨在提供一处静谧读书的空间,展现教职工们读书学习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让读书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辉。

承蒙同事们厚爱,今天我在这里就班门弄斧,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经验和个人思考。
其实每个人阅读的口味、兴趣点、关注的方向不一样,我今天仅仅和大家分享比较私人化的两点,一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一是最近正在看的书。我们一起交流。
一、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
有这样几本书,大概长长久久在我心底徘徊,成为我精神世界中的一种背景色。这也是我后来才明白这一点的,它们为我打造了一种理想的前景。对它们进行归类的话,大概可算是女性学人自传。
1.《我们仨》
最早开始接触,是2003年春天我读大一下时出版的杨绛的《我们仨》。因为学编辑出版学的缘故,对书业相对了解,第一时间我就关注到了这本书。那种女性学人穿越生活的洪流、琐碎,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与成就所在,同时收获的家庭温暖与真情的故事,让我觉得很美好,那大概是最早投下的一抹理想的光辉。
2.《三生影像》
研究生时期读到另外一本书,聂华苓的《三生影像》。我在刚刚公布的国家社科项目,看到武汉轻工大学一位学者中的课题是:中国作家与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交往史料整理与研究。这个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就是由聂华苓和她先生安格尔所筹备。中国作家最早走出去与世界交流就是从这里起步。聂华苓是武汉人,看到这个课题,无论是题目还是武汉的研究者,我都觉得特别好。《三生影像》,其意就是作者聂华苓大概认为自己一生像活了三世一样。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根在大陆,枝在台湾,叶在爱荷华。该书从她在武汉的童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的青年,到台湾,后来去美国爱荷华一路写来。那种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女性学人一生坚韧的求索前进,其婚姻的不幸与后来的幸运,其作出的不斐的成就与贡献,其性情、其风度、视野、见识,都让人心折。
3.《巨流河》
再后来,另外一本深深地打动到我的一本书是齐邦媛的《巨流河》。她们几位女性学人的年龄相差不大,齐邦媛和聂华苓一样是在战时读完的大学,一位是在武汉大学歌乐山,一位是在中央大学即今天的南京大学,二者都是我的母校,读来尤为亲切。重点其实也不在这里。里面有两个细节始终让我唏嘘不已。一个是,因为她的先生要从台北调往台中工作,她因须随迁,向台湾大学辞职时(她当时在此任教职),台大的校长说,Miss齐,你确定要辞职吗?从来还没有人从台大辞职过。为了家庭,齐邦媛是第一个从台湾大学辞职的人。一个是,她赶在年龄的最后截止期限前,44岁那年出国访学。在美国访学的那一年,齐邦媛说是她一生最劳累也最充实的一年,用词节制的她甚至用到了“不顾性命地修了六门主课”这样的表达。“不顾性命”四个字,何其之重,只因为“我自己最清楚地知道,每一日都是从妻职母职中偷身而来!”“得入此宝山,一日不能虚度。”齐邦媛说:“我在印第安纳大学那开花城的春花冬雪中也似梦见了我的学术天梯,在梯子顶端上上下下的,似乎都是天使。”她本来是希望申请再延长半年的,但由于家庭需要,他父亲(国民党高层将领齐世英)也给她去信,让她回来,无奈,她只得回来。对此,齐邦媛说:“在她初登阶段,天梯就撤掉了。”这带给她好多年的惆怅,经过好多的醒悟和智慧才认命。
这两个细节,看得我唏嘘不已,久久难以平静。女性在问学路上的因妻职、母职种种之不易、之挣扎、之平衡,使我心有戚戚焉。有感慨,有共鸣。同时更为感叹的是,齐邦媛说:“我虽被现实召回(从学术的天梯中召回),却并未从梯上跌落。我终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迭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
我想这也是这些女性学人传记深深吸引我的地方,她们的人生并非一马平川,但她们的韧劲与追求,是如此的动人和闪耀着光辉。以及她们的文字间显露出的不同的性情,她们的真诚、学识、品味,她们一生中所收获的真情,长长久久地在我心里回荡。
对我深深有过影响的女性学人自传,这个书单还可以列下去。杨步伟的《杂记赵家》,资中筠的《资中筠自选集》一套5本和前两年她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九十自述》等等。资中筠与陈乐民夫妻俩的感情,我跟我先生说,是我所知道的最为理想的爱情。真正男女平等,始终同步,智识相当,互相启益。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阅读它们,就像掉入一个个美的梦中,这些梦余韵始终在你的心里回荡。我很想感谢她们,向她们表达我真挚的感谢。
二、最近在看的书
先安利一下学校图书馆一楼的新书空间。我特别喜欢这里,这里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方便的、最新的学术书店,隔一阵子我就要去逛逛,每次虽然都经过反复掂量,这本书确定要借吗?是否有这么多时间来开拓这一片阅读天地?但每次都会满载而归。它们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渴望、拓展了我的视野。
简要介绍几本我最近在看的书。
1.《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由瑞典的两位学者所写,此书把民俗学放在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观照。我们今天的主打生活模式,即中产阶级的生活模式,是如何成为主流的?与历史上之前的农民、工人的主打生活模式有着怎样的不同?是在哪些维度上进行了建构与区隔?这两位学者的分析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他们线性的时间观、崇尚自然的观点、对核心家庭的重视,对洁净得体的新定义等等。使读者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2.《成为母亲的选择》,这是以色列一学者的研究著作。女性天然关心女性的人生与命运,关心母亲、儿童的话题。这也始终是我的兴趣所在。这本书的作者寻找后悔成为母亲的那些人,并以她们为研究对象,加以访谈来展开研究。一个全新的视角。后悔成为母亲,这是一个不在话语体系里的话语,社会不接受这样一种情感与认识。身处这种局面的人,也不敢给自己的这些认识和感受命名,更难以与人言及。但她们就真的是不存在的吗?后悔成为母亲的人,怎样的情况才能纳入到这个问题域?是不是真的只是阶段性的。作者研究的对象甚至包括了已经是祖母的女性,哪怕已经是祖母了,她们也没有像社会认为的那样母亲最终都走向了一个快乐的结局。后悔成为母亲的人,她们就是错误的、有问题的吗?还是我们的社会不允许?社会为什么不允许?而社会的不允许,这带给这部分有着此真实感受的人怎样的影响?如果正视这个问题,又将带来怎样新的景观?这些后悔成为母亲的人,她们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厌恶母亲这个身份。
里面的一些话或许稍稍分享一二。
母亲的经历如同一段死亡的过程,从前的自我死去了,有母亲身份的新的自我诞生了,过去那个未曾当过母亲的自我已经一去不复返。
虽然未为人母的女性常被认为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这些“健全的”母亲(社会认为为人母才健全)却认为母亲身份使她们变得残缺,她们生育前的人生经历反而更丰润,更让人满足。换句话说,她们并不认为自己从“残缺”变得“圆满”,而是从“丰足”变得“空洞”。
母亲身份会提醒她们:她们曾经是没有桎梏的,但现在作为母亲,她们没有任意翱翔的自由,她们感到自己如同社会所希望的那样被母亲身份套住,而且没有逃脱的可能。
看的时候我也在想,成为母亲不是所有雌性的天职吗?动物会不会有不愿意成为母亲者?但这个问题不完全或者说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因为人类为母亲,才是无休无止的,永远的责任与压力。而且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后悔成为母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母亲的角色侵占了或者甚至掠夺了自我的这个角色。
我也在想,会不会有人后悔成为父亲呢?会不会有这个问题研究的对照组?
但我想后悔成为母亲的大概远超过后悔成为父亲的,因为母亲角色对自我的侵占要大得多得多,那何以会如此呢?跟社会的性别分工,社会对女性职责的建构,有很大关系。这一谜题会有得到破解的一天吗?
时间关系,其他的我就不再展开了。耽误大家的时间了,谢谢大家!

读书与思考

——读书分享会发言

文 /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林英

看见秋瑾

文 / 文学院  翁筱曼

秋瑾的生命在32岁以鲜血浇铸定格,关于她的言说则更趋丰富,不仅在世人心口间流转,而且在报刊、回忆录、笔记、小说等海内外文献里丰盈,在戏剧舞台、电影等媒体上闪耀,时至今日绵延不绝。
众声喧哗中的秋瑾,有着许多世人熟悉的标签:才气纵横的大家闺秀,反抗包办婚姻的女界先觉,推动女子教育的倡导者,慷慨就义的女性革命第一人……这些标签清晰可及,标签拼贴下的秋瑾显得棱角分明,却缺失了各种身份之间温润的边缘与思想的流动,多重光影的交叠并不能让人物变得可感可亲。
夏晓虹教授的新作《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重现了晚清社会风云变幻的图景中秋瑾的生命历程,从秋瑾看近代百年中国变迁。那段历史充满褶皱,夏晓虹教授细致地抚平褶皱,而又珍重褶皱,对纷繁复杂的史料进行精微细致的处理,用更多的可靠的鲜活的细节逼真地展示秋瑾所处的历史现场及文化潮流,让秋瑾纤毫毕现。于是,在多维度的探照灯的指引下,在蒙尘的报纸堆里,秋瑾卸下了种种标签而获得了生命力。我们在本书中看见了秋瑾,看见了一个在“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中不曾停步的女子。
秋瑾思想的与时俱进
晚清女性的画卷上,留下身影的固然不多,但为民族解放振臂高呼者有之,投身西洋艺术者有之,推动女学者亦有之,为何只有秋瑾能够成为唯一一位被世人普遍熟悉且持久关注的女性呢?夏晓虹教授指出,秋瑾之所以能够成为话题人物,实与其个性中的好奇趋新、志向远大,甚至可以说具有强烈的青史留名欲望不可分,由此造就了秋瑾思想的与时俱进。
在本书第一辑“本事篇”中,各篇皆紧扣秋瑾本人,角度精妙而关涉深广。开篇《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与〈芝龛记〉》,由清代董榕所编《芝龛记乐府》切入,探讨秋瑾性情中的“侠气”底色。她对明末战场杀敌的女将军秦良玉、闯入敌营夺回父尸的沈云英青眼有加,在《题〈芝龛记〉》《满江红》等诗词中都有充满力量的表达。这股英豪之气为她后期迅速滋长的革命情怀、救国热情,以及就义前“不有倡者,谁与赓续”的决绝姿态,埋下了伏笔。如果不是1902年北上京城,离开湖南,秋瑾很可能困守家庭,以才女闺秀留名。《秋瑾北京时期思想研究》一文聚焦北京时期秋瑾所接触的新环境、新朋友、新知识,随着交友圈的拓展、新书新报新风气的熏陶,其思想风貌迅速改变,自我感悟因之生发。秋瑾积极参与近代北京第一个妇女团体。“中国妇女启明社”的成立及具体活动,与京城早期女学堂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夏晓虹教授从相关文献出发,条分缕析,认为秋瑾居京期间,其独立意识萌发并渐渐清晰,并积极投身女学倡导。这一思想轨迹的描绘与定位,不仅对秋瑾生命中的关键时期做了充分的展开,也从更具体的时间、空间上让我们得以窥见彼时京城的风云涌动,仿佛置身其间,随着秋瑾去经历、去参与时代的演进。
秋瑾的心声与成长蝶变
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发了对传统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质疑。本书既以晚清以降百年中国风潮为视域,复以女界为横断面,则对秋瑾的多维度叙说根植于兹。夏晓虹教授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把握贴近秋瑾的心声。
秋瑾与王廷钧的包办婚姻之不和谐是学界普遍的认知,但这种不和谐带来的力量,对推动秋瑾迈出家门,最终成长为影响深远的知识女性,究竟起到何种程度的作用,以往研究者并未细察。夏晓虹教授敏锐地抓住秋瑾湖湘时期所写的《谢道韫》一诗的“暗典”,认为秋瑾的婚姻不和谐是她最终走向革命的重要原因。诗云:“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提到谢道韫,观者容易以“咏絮才”为共同点,与秋瑾的才气联系起来。但这首诗重心落在后半句,秋瑾认为,如果谢道韫能够与鲍照共偕连理,方为美满婚姻。这首诗实际上用的是“天壤王郎”的典故,《世说新语·贤媛》中讲到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但看不起夫君,便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秋瑾借此表达对王廷钧的不满,认为王过于平庸,痛悔自己未能遇到称心的另一半。这种对婚姻错配,遇人不淑的愤懑,在秋瑾的书信、诗词、小说中都有或隐晦或强烈的抒发。读懂了作品,才能读懂秋瑾的内心,进而理解其不断成长蝶变的内外合力。
夏晓虹教授以史家之笔述之,记之,解之,多角度多维度铺开文献材料,力求尽可能多地释放其间蕴藏的信息,以便更贴近秋瑾生命中的某一现实情境,从而传导出社会的诸种动向。读者可以从服部繁子记录下的秋瑾之“和睦”说,秋瑾亲友描述里“不和”“温顺”等字眼中,去体察秋瑾的困境与挣脱的尝试,咀嚼在不同的身份、语境下秋瑾微妙的内心与进退之难。
秋瑾文学形象的变化轨迹
无论是紧扣秋瑾,还是从秋瑾之外着手,主流与支流最终都汇入到涌动的百年社会思潮中。夏晓虹教授曾表达过近代对于她的强大吸引力,古今、中外、新旧种种冲突聚合交汇,破坏与建设,奔突与停滞,过渡与革新,一切可能都在蓬蓬勃勃地酝酿着、生长着。于是顺流而下,沿着历史的脉络,人物的活动,去观时代舞台上演的喜怒哀乐,聚光灯下的主角或配角,会具有更活跃而自然的舞步。本书的“延展篇”,正是这一研究路径的充分展现。
《秋瑾早年行迹考辨——以〈京报〉相关史料为中心》从家族史展开,综合利用画报、奏折、年谱、口述笔录等文献资料,考察了秋瑾祖父与父亲从幕僚到地方官的仕进之路,确认赴台湾和湖南的时间节点,借以绘出秋瑾婚嫁前的地域空间图,进而了解秋瑾出生成长的地域底色;《秋瑾诗词集初期流传经过考述》关注最早编印的三种秋瑾遗著,讨论各本的成书及编者情况,似为梳理版本而意不止此,版本源流背后的人事往来、时事播迁、对秋瑾的定位,更值得玩味。各版本时序之不同,所涉及的社会层面亦充满阐释内涵。
值得一提的还有《二十世纪秋瑾文学形象的演化》,从晚清、民初、1930年代、1950—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这五个时段,选取代表性的戏曲、小说、话剧、电影,如晚清《轩亭冤传奇》和两部《六月霜》,民初许啸天的《秋瑾》,夏衍的《秋瑾传》、谢晋导演的《秋瑾》……以时间为轴,以作品为个案勾勒出秋瑾的文学形象的变化轨迹,与时俱进的人物形象背后,呈现出社会思潮的涌动与新变。
1912年的1月,中华书局发售“世界女杰笺”,第一组共八枚,与外国女杰南亭格尔、罗兰夫人、苏菲亚、贞德交相辉映的四位中华女杰,是花木兰、秦良玉、沈云英和秋瑾。此时距秋瑾就义不过短短数年,其生命惨烈而绚烂的定格,成就了秋瑾生前自我期许的女杰形象,而与她所追慕的女杰们一起为世人称颂,“可以说是对秋瑾最体贴的赞赏与最合适的纪念”。百年过去了,站在一个新的世纪里,回望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思潮视野里的秋瑾,夏晓虹教授独到的考察角度、抽丝剥茧般的剖析以及温暖的共情,不仅让我们看见秋瑾,观照晚清,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对秋瑾的进一步解读。从学术史、文学史的演进和近代文学学科的建构来看,晚清研究的不断深化,伴随着新视野新材料新角度新学术路径的拓展,秋瑾言说的积淀与层叠,自是有无尽的阐释空间。本书既充分展现了当下学术思潮中的秋瑾言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与秋瑾、与百年风潮的对话,从而指向对秋瑾的纪念与精神的延续。

——读夏晓虹《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万物有灵且美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李雪萍

植物作为我们进化史上不可或缺的朋友和兄弟,多年来一直与我们并肩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仰赖植物与自然的馈赠,但却逐渐与之渐行渐远,其实我们都需要哪怕仅仅一个时段,拥有一会儿植物的感觉,安静矗立天地间,宁静的想想我们拥有的美好,就如三毛所写:“东方有火红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生活自有它的美好,一切只需我们静心去感受。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作者: [美] 丹尼尔•查莫维茨   豆瓣评分:8.2
梁文道在《凤凰卫视》的节目“开卷八分钟”中说:如果植物真的能够感知到这个世界,那整个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改变......
这是一本能满足好奇心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丹尼尔·查莫维茨通过介绍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逐一考察植物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记忆。每个篇章都像是一个揭秘小故事,带我们循序渐进地走进植物的内在世界。书中描绘了一个只有宁静心灵才能倾听的世界:植物会看、会闻、会触摸、有记忆、能定位。本书带领我们进入不同种类的植物生活,吸引我们将其与人类的感觉相对比,结果发现我们与向日葵、橡树之间的共同点远远比我们以为的多得多。
《失敬,植物先生》
作者: [意]斯特凡诺·曼库索   豆瓣评分:8.1
植物在宇宙间扮演的角色,其实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它们出现于几亿年前,却早已指明了我们人类的未来。植物作为经过长期演化,且建构方式与动物全然不同的生物体,具有模块化的结构和散布全身的智能,可以为许多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人类对植物的研究和模仿,从建筑到医疗,从地球生存到探寻太空,都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换个角度去看人类和植物的关系,植物更像是已经生长完备的至高状态,像老庄笔下的圣人之态,静默却圆满,无声里孕育了大智慧。在开创未来的路上,人类一定得向植物学习才行。这本书将带你探知植物世界,同时展望我们的未来。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作者:史军    豆瓣评分:8.0
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食物、文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们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我们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
本书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
《种子的胜利》
作者: [美] 索尔·汉森(Thor Hanson)
豆瓣评分:8.0
《种子的胜利》是一本有关种子的自然史与文化史的书。你想了解生命是如何在这个星球上工作的吗?你想了解种子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繁盛中的作用吗?来让小小的种子回答你大大的疑惑吧。
在本书中,《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生物学家、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索尔·汉森带领我们跨越全球,去追寻种子在这个星球上的故事。从自家的后院到西雅图的咖啡馆,从花圃园林到印度喀拉拉邦的香料之路,一路走来,我们会遇到园丁、植物学家、探险家、农民、历史学家和修道士的引导,体验一段充满趣味又有着智力快感的科学冒险,共同见证生命的优雅与奇迹。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作者: 王冬 / 张劲硕 / 史军 / 刘旸
豆瓣评分:8.0
本书汇集了四位擅长解读动物和植物知识的年轻作者的精选文章,以妙趣横生而不失专业精准的语言讲述了动植物的三十八个故事。科学松鼠会的理科生作者们,除了有翔实准确的科学知识,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之外,还拥有能把复杂问题说简单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丰富充实的人文素养。书中精美的插图和诙谐的文字让读者邂逅比较解剖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保护生物学等等当代生物学里的热门话题。
我们从学生时代起,就很难得有机会去深入大自然,去认识各种动物和植物。这样一本亲切可爱地讲述了各种动植物故事的小书,实在是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已经嗅到了自然的气息。这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和尊敬之心的书。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忆江南

文 / 继续教育学院    王燕方

忆江南﹒花城好
花城好,露月北风轻。云碧和融风物美,花繁争艳秀颜生。偏爱是花城。
该词押庚韵
注释:
1.露月:农历十月
2.和融:融洽
3.花城:广州市
忆江南﹒飞阴月
飞阴月,小雪映晴空。天淡日暄欺絮暖,花繁枝茂笑东风。都在画城中。
该词押东韵
注释:
1.飞阴月:农历十月
2.小雪:小雪节气
3.日喧:天气和暖
4.絮暖:春暖,指春天
5.画城:通假花城,即广州市
忆江南﹒花城美
花城美,风景秀如屏。十月花香飞粉蝶,四时枝影卧黄莺。无处不丹青。
该词押庚青通韵
注释:
1.屏:画屏,指画卷。

我是如何学会做面食

文 / 图书馆  詹喜瑜

作为一个广东人来说,我从小生活在海边小县城,压根就没接触过北方的面食,老家最多的是各种“粿”品,有什么“壳桃粿”“甜粿”“薯粉粿”等等,琳琅满目,每逢过年过节,农村贤惠的大婶小婶们就会铆足劲,提前几天准备粿的食材,临近过节的时候就开始各种粿品的作业,忙得不亦乐乎,非常浓厚的过节气氛,红红火火,感觉非常喜庆,小孩会在大人做好粿之后,被允许品尝一个,享受最新鲜的待遇。到了过节那天,粿品先祭拜祖宗和各路神明之后,才允许大家吃。我虽然一直跟着父母在学校生活,我妈妈也不会做粿,所以我们老家的亲戚逢年过节就给我们送各种粿,让我的童年尝到各种美味的粿品,直到现在还时常怀念。
工作以后我一直在广州生活 ,广州是享誉世界的美食之都,各路美食齐聚羊城,南北文化互通有无,每每看着各种喜人的包点和饺子,心里的贤惠因子就会被激发起来,总想自己实践点什么,一开始买些饺子皮来做实验,学着人家调个馅,包出来的模样还不错,可是由于缺乏经验,馅料不是太咸就是太淡了,有时候煮的太久,口感还硬邦邦的,总之就是没有外面卖的好吃。多次向有经验的人讨教才知道,馅料的调拌是饺子好吃的关键,不但要咸淡适中,而且还要多次放姜葱泡出来的料水,多次用手搅打之后,使姜葱水跟肉菜混合均匀,煮出来的饺子才能汁水饱满,不会吃到干柴的馅料,还有朋友教我馅料里面打个鸡蛋会更香,确实是个好方法,后来看到视频人家说可以在馅料上面撒些蒜蓉或者姜泥,然后浇点滚烫的热油上去,目的在于提香,各种方法都相当不错。还学会了煮开饺子后要放三次少量的冷水就熟了。另外,有些视频教人如何擀饺子皮,我也跃跃欲试,买了点面粉自己折腾,一开始不是太干就是太湿,屡屡失败,后来看了人家擀饺子皮的视频之后,逐渐掌握了技巧,现在也能做出比较完美的饺子皮了,而且软硬适中,不像外面卖的皮总是偏干。偷偷告诉你,擀饺子皮也很治愈哦!
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的半年里,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在家折腾各种美食,那段时间,我下载了一个做饭菜的APP,看着各路博主的巧手做面食,心动呀!于是乎从网上买了好几袋面粉,从此也知道面粉还分低、中、高筋,分别适用于什么包点的制作。反复看人家博主操作的流程,严格按照人家的配比来下,一步步地依样画葫芦,慢慢的就有个人经验的积累了,知道酵母粉要用温水先泡一会,后期面才发得好,知道面要使劲揉才筋道,而且要做二次醒发,以前不懂的时候,发半小时就迫不及待地揉个形状上锅蒸,结果蒸出来硬邦邦的,简直无法下咽。做西式面点就更加纷繁复杂了,比如做蛋糕必须蛋白和蛋清分离,而且蛋黄和面粉要充分搅拌,不能有颗粒感,蛋白要分三次下白糖打发,最后蛋白霜分次和面糊要划“十”字搅拌,不能像打肉丸顺着一个方向打,这样很容易消泡,做出来的蛋糕就不够蓬松了。
总之,做面食也是一门学问,经过多次地糟蹋面粉之后,终于熟能生巧了,现在不管是做馒头还是包子、花卷,或是烤箱版的西式面点,都做得像模像样了,而且口感还蛮不错,家人们也很给力,都说好吃的很,当然也有好多次失败的产品,老话不是说了嘛,失败是成功之母!生活的智慧点滴,必须从各种试错中获取。以下图片是我做的比较好的一部分面点,请大家多多指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摹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糖胶树: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糖胶树,听其名字可甜可咸可爱,但它“风油精炒排骨”般独特味道却让人颇感难以接受,此味仿佛是高度浓缩的芫茜、樟树、油漆和姜无序地揉杂在一起,有种浓重中的一意孤行,浑浊中的此消彼长,难以名状难以剥离……
糖胶树是夹竹桃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是华南地区乡土树种,在南方各城市广泛种植。其树树枝轮生如托盘,层层铺陈呈水平舒展,该形态为其获得“盆架子树”美誉。糖胶树树冠端整,叶色亮丽,蔸茎古朴苍劲,其幼年树可修剪成盘状或曲枝造型,因此老蔸常在园林种植中被培育为多种形态的盆栽桩景。因该树乳汁有胶性,是制作口香糖的原料,故名“糖胶树”。
糖胶树别称“面条树”,因其翠绿色的果实一缕缕细细长长地垂吊着,像一根根菠菜面披垂。长条的果实成熟之后自动裂开,释放出里面的种子。为了让大自然的风将种子传播得更远,细小的种子两边都长着长长的细黄毛毛,当风吹过,椭圆的种子毛球就在风里惬意地飘飞,猛一看还以为是某种毒蛾的幼虫,让人不敢触碰,不得不佩服糖胶树的生长繁衍智慧。
糖胶树的花朵很小,无数青白色小花聚合成串,如重叠垂挂的风铃,一团团,一簇簇绽放,颇有小清新的文艺气息。与花型花色显得极不和谐的是其味道,糖胶树花朵散发气味的主要成分为氧化芳樟醇和角鲨烯。氧化芳樟醇对人体无害,它天然存在于香菜、薰衣草等植物中。纯净的角鲨烯其化学组成就决定了其不稳定性,容易氧化,散发在空气中会产生特殊臭气。由于糖胶树花量大、花期长,上述特殊成份集中散发,让人感觉“冲鼻上头”。由于盛花期长达十天左右,每到糖胶树花朵绽放的季节,不少市民纷纷投诉其味道引起头晕呕吐等不适,环卫和市政工人往往采取高压水枪喷射让花朵提前凋落,从而抑制味道的散发。2019年,广东东莞城管局曾发文将糖胶树列入东莞市城市道路行道树慎用树种,对已将糖胶树作为行道树的,积极采取喷药减少花粉、抑制开花时长等举措降低其气味的影响。
很多人觉得奇怪,明明有城市已经将其列入慎用树种了,为什么还有很多南方城市还将糖胶树作为行道树?行道树,顾名思义应作为道路风貌的标志物,既要承担城市空间分界、诱导视线、指示道路的任务,更要体现季节变换和时令轮廓,还要粗生易长、不落叶不飘絮好管理。糖胶树不仅高大优美,枝叶常绿,而且侧枝一般生于成树三四米高的位置,种植在道路两边,既不妨碍行车,又能遮阴乘凉,抗污染和抗台风的能力都很强。综合众多优点,糖胶树稳居行道树优等生的行列!与众多的优秀品质相比,每年十天盛花期的奇怪味道就像白璧微瑕,真实而又辩证地佐证了瑕不掩瑜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行道树种的选择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必须直面不完美,必须在权衡之后做最好的蜕变和修炼!
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其一》有名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糖胶树用尽全力绚烂怒放,不过是用独特气味吸引蜂蝶虫蛾授花传粉,不过是认真地过好属于自己的一期一会……一切源于草木天性,不为求人赏识、不以此博取高名。
草木本性,葳蕤润心,当糖胶花开,我们不妨在这复杂的味道中欣赏和理解生命的独特和美好。唯此,才能知臭不臭,才能知世故不世故,才能保持独立的灵魂在岁月的沉寂处变得柔软又坚硬,复杂而纯粹,绵密且悠长!

艺 / 术 / 小 / 剧 / 院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至善至美。
“艺术小剧院”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艺术真知的舞台,展现教职工们在艺术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艺术之美在此大放异彩。

张爱玲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出自她23岁时写的一篇小说(也有人说是散文),全文只有320个字,是张爱玲作品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短文精品,叫做《爱》。原文中有这么一段: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我与丝弦的相遇,就类似于这种感觉。
自2023年5月8日开始学习丝弦,对古琴的认识才越来越“真切”,虽然斫琴三年多,弹琴(钢弦)断断续续一年多,写了三十多万字的斫琴手记,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以为自己认识了琴,但直到亲自去抚丝弦琴,才意识到从前对琴的认知还是偏于表面化的,也才明白为何琴能名列琴棋书画之首,为何《陋室铭》把素琴与乱耳之丝竹严格区分开来;也渐渐明白,古人对琴的描述,也大多是基于丝弦基础上的,所谓“弦与指和,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之“和”,也只有在丝弦琴上才真正体现出来。
印度瑜伽大师艾扬格曾两度来过中国,粉丝无数,他所著的《瑜伽之树》(B·K·S·IyengarThe Tree of Yoga_)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瑜伽就是连接,个体灵魂与宇宙精神的连接即是瑜伽。但是这个概念太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易于理解的层面上,我说:瑜伽就是有心灵的肉体与有灵魂的心灵之间的联结。”(Yoga means union. The union of the individual soul with the Universal Spirit is yoga. But this is too abstract a notion to be easily understood, so for our level of understanding I say that yoga is the union of body with the mind and of mind with the soul.)抚琴,不也是人与琴之间的联结吗?因此弹琴与做瑜伽、站桩坐禅一样,都是修身养性之法门。宋代苏学士《琴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美学意义上来讲,琴是人的心灵的对象化,人与琴的联结,不过是人与自已心灵的联结,其中的共情大体相似,而指间的曲意又千人千面,各各不同。
世间之事,因缘际会,总与人的注意力相关。当代哲学家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就阐述了人生就是一个相遇的过程:“一切真实的存在皆是相遇”“在活生生的、与你相遇的关系中,内在的你才得以被意识到”,我与琴的相遇,我与丝弦的相遇皆是如此,它是如此动态,如此理所当然,“动态性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的相遇和向你的介入与融入。在相遇中,我与你走到一起,相互靠拢。相遇是我与你相会于时间的当下,面对面的在场。”马丁·布伯、苏轼都前瞻性地描述了我与琴、与丝弦的相遇。当我与丝弦“相遇”,专注地关注到丝弦,才发现这个传承像是修仙小说中原地撕裂了空间,竟可以看到另一个巨大而美好的世界,不禁想说:“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知音”吧?
当然,丝弦比钢弦更有自己的个性,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丝弦的养护也是一门学问,但这也正是弹丝弦的乐趣所在,这类似于鲜花与塑料花的区别,鲜花有生有灭,一如生命本身,但花开时有花香,以及蜜蜂与蝴蝶,花开花落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丝弦也如是:雨天与晴天不同,冷天与热天不同,有时,甚至会随着心情的变化,抚弦的感觉亦不同,想来手之轻重缓急也会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吧?又像是人的嗓子,悲伤时会哽咽,快乐时会高亢。为了体会更好地感受丝弦,不加鉴别地读了相关的书,比如“太古琴弦”的制作者黄树志先生的《细水长流》、王鹏先生《古琴传统丝弦的恢复与制作》等,感觉更喜欢黄先生的文字,也从斫琴师傅那里购得一付黄先生制作的太古丝弦,时时抚弄,视若珍宝。
为了更好地体会和养护丝弦,感受其变化,整个夏天都只穿桑蚕丝制作的香云纱,感受蚕宝宝所吐之丝的呼吸以及与身体的连接,再触摸丝弦的时候更加亲切。弦上落指,感觉到丝弦与木头真是绝配,丝声不绝,在木韵间流转,犹如人声,散音浓厚、按音圆转、泛音清灵悠远。
2003年六月,在星海音乐学院和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听了刘楚华老师和苏思棣老师“愔愔琴缘”系列讲座,除了一窥蔡德允女史的学艺人生,印象最深的是苏老师讲指法时提到点、线,点之圆转灵动,线之婉转含蓄,与中国画的留白、布局、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讲到抚琴时的放松状态时,苏老师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说:去菜市场买一个猪蹄,也有几斤重吧?放在琴上,如果我们够放松,沉肩坠肘,凝力于指尖,仅仅从弦上掉下来那个力量,就是最自然的声音,无须再额外用力。这个比喻给了我全息意义上的启发,不仅是弹琴,做任何事:打网球、游泳、说话都无须用力,只需放松、凝心静气,就可以注视到我与对象的空间,在相遇的一刹那,可以发出刚刚好的力量。就像小时候练武术,师傅总是让我和弟弟妹妹练基本功,强调,出拳不必用力,哪里都松松的、软软的,尾闾中正,才能从核心发出力量,借力打力,无须剑拔弩张、张牙舞爪。琴音或婉转或空灵之间,似有一个自己的储物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与琴都获得了自由,琴罢,但觉天地静,唯琴与我共鸣。
说起学习丝弦的缘起,正是我的斫琴师傅建议我学习丝弦琴的,他说:“要是你听不到风声,就不要弹琴。”学习丝弦几个月,事实上主要是这个暑假,每周去惠州三天,住在酒店,跟老师学琴,虽说只学了几首小曲,但在一抚一弄、一呼一吸之间体会到了自己与自己的相遇,一曲《仙翁操》,反复练习之间,体会到了小时候习武扎马步的感觉:吐纳之间,张驰有道,其中的秩序美、变化美都令人神清气爽,在我看来,实在是修道的仙品。配以看似简单的歌词,幽默恢谐,微言大义:
仙翁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得道仙翁
仙翁仙翁
仙翁仙翁
得道仙翁
得道仙翁
仙翁
有时弹着,和以歌词,感觉自己的声音就是琴的第八根弦,老师也说我的声音和琴声特别相和。我的年龄、阅历与学琴有益无害,在学琴过程中,感觉自己更自信、更有定力。历来琴友有“一曲仙翁走天下”的说法,话间多有嘲笑之意,但在我,却是实实在在的感觉,曲不在多,若能认真领会,可得大道至简之秘。在《仙翁操》反复抚弹之际,体会到与自己周旋是那么快乐的一件事。
后来弹《秋风词》《古琴吟》,反复练习之间,体会到琴是人精神的外现,琴声似己声。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指与意合之间,可见天、见地、见自己,细听琴吟,似可对话,体会到“木韵”的瞬间,感受到“简净”琴声之时,心与意合,十分舒适。
一日,在酒店练琴后,突然想到庄子的《疱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弹琴(丝弦)不也是如此吗?抚琴之际,弹弦如解牛,可以如庖丁一样指如刀、弦如牛,“因其固然”,合于呼吸,配以曲本身的节奏,可调息静气,不必用力去弹,可得养生养心。
专心练琴时,整个人都是放松的,同时感知也更灵敏,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风吹面颊的声音,自己呼吸的声音,以及琴弦呼吸的声音,还有槽腹因为丝弦的震动而发出的老木头的香气,萦绕不去,又似喝一点小酒微醺的感觉,毛孔的开合都似在眼中,树叶在微风间的颤动也仿佛慢了好多倍。一日,练完《古琴吟》感觉原词与曲意相去甚远,就动手改了词,又与古代文学专业的谷维佳老师共同修改,在琴上一试,感觉新词与曲意更合,吟唱之间,每句尾字都可融入绰上、注下与推出指法之间,很是和谐:
相思曲(古琴吟)
(風華填詞:初稿于2023.8.11日,合琴定稿于2023年8月24日。)
柳燕輕,霜露重,蘿衣寒,參商動。瑤琴啞,弦絲凝。
春宴一曲偏驚動,歎白駒攪亂離人夢。
淡月疏星夜釅沉,秋千院落白雲深,斷橋風涼草木啞:
青青子衿,誰知予心,獨立一人,煢煢隻身。
弹唱罢,想起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的诗句“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每次弹琴,都觉有风过耳。琴罢,但闻口舌生香,无言胜有声,琴弦有道,了了分明,正所谓:
我来问琴无余说,风绕指间道萦弦。
完稿于2023年8月26日星期六下午,华南师范大学瑞幸咖啡馆,晴。

我来问琴无余说

文 / 文学院   史风华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亲子幸福书

为“弘扬优良家风 涵养初心使命”,诚邀各位老师参加“书写一封家书”活动,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人世间的美好,向家人传达抚慰人心的情感!

一封家书

给儿子的一封信

文 / 华南师大附属小学   钟艳娟

——读《傅雷家书》有感

广州的大叶榕已经脱下旧衣裳,披上新装;红棉怒放,紫荆树一头宫粉,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不知道此时的你身边是怎样的模样?是否也是春意盎然?
不知不觉已是你到外省求学的第三年了!当初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为了能让你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我们选了省外的高校!过去的两年,你克服了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差异,一切都很顺利。可今年的春天实在太冷了,你第一次要求爸爸给你把厚被子寄去;还有上周五,你拉肚子发烧,独自到长沙市第四医院就诊。当你在等着检验结果出来的时候,因为爸爸找你,你才告诉我们你生病在医院呆了大半天。当我听到你做了血常规,我想起你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发烧,由我、小姨和外婆陪着去看急诊。医生要给你扎手指,你怎么也不答应,我们三个人用尽洪荒之力也无法把你按在抽血窗前!最后不了了之。而这次你却一个人到抽血窗前,一个人看医生等拿药!想到这里,我的心无比酸涩,忍不住对爸爸说:”要不我们乘高铁走一趟吧?儿子这时候需要我们的照顾!”爸爸阻止了我购票的冲动,他说:“别担心,儿子能独当一面了!他长大了!”果然接下来的两天,你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按时吃药,吃清淡的粥,注意休息,很快就传来你“我已经满血复活”的宣告!爸爸忍不住打趣我:“你看儿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不用太过于担心?不过我也十分理解你,你是典型的‘儿行千里母担忧’!”
是的,儿子,这是你离开家后的第一次生病,妈妈难免有点乱了阵脚。记得初中的时候,我和你一起读《傅雷家书》。那时我慨叹翻译家傅雷在长子傅聪留学波兰十数年能坚持给儿子写信。信中的文字细腻且温情洋溢,让人感动万分。“接十七日信,很高兴你又过了一关。人生的苦难theme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iations而已。我祝贺你有跟自己斗争的勇气。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
在这里摘抄其中让我深思的句。妈妈爱你,希望能把所有苦痛与不顺屏蔽于你的世界之外。小小的肠胃炎让妈妈感受到你的难受,那瞬间竟产生“早知就不让你去外省读大学”的懊悔!
这次急诊是你第一次单独面对就医流程的繁琐。不过我深知你已经长大,面对这些不会觉得有什么难度!我想在我们不知道的很多时刻,你一定也是像这次一样从容地面对挑战,努力想办法解决困难!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妈妈也要和你一起成长,成为一个不拖你后腿的好妈妈!儿子,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乐事的分享还是不快的分担,我都可以与你并肩面对!
傅雷在收到傅聪的九月二十二晚发的第六信说:“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次你生病,我和你、爸爸和弟弟的四人小群信息不断,我们仿如被无形的纽带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了。你很有耐心地回复我和爸爸重复问了无数遍的“现在怎样?好点了吗?有没有胃口东西?还拉肚子吗?吃药了没……”
现在我想起那一刻,心里还是满怀感动。虽然这几天我们的小群又回归静悄悄的日常,可是如傅雷说的“只要你的静默不是为了病,我绝不多操心。”我还得意地对爸爸宣告了我的心得:“孩子出门在外,有时没有消息也算是好消息了!”
只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想你,无时无刻不想知道你的起居饮食情况。于是我给你写了这封信!不需要你马上回信,只要你知道爸爸妈妈爱你!我们继续用心陪伴,与你一起成长!愿你赏草长莺飞,听虫鸣鸟叫;眼中皆美景,所遇皆温情!
永远爱你的妈妈写于惊蛰

亲爱的儿子:
       春天好!

在时光中护持

文 / 教育科学学院   墨痕(笔名)

——写给父亲

很久没有给你写信了,上一次给你写信,大约是七八年前,我们发生了一些分歧的时候。到底是家书抵万金,对于身处通讯发达时代的我们来说,写信仍然是一种很重要的沟通方式。
去年,你60岁,我们并没有进行特别的庆祝,只有简单的相聚。诚如古人所说的,平常心是道。今天又是你的生日了。在最近的一次聊天里,我们谈到了对人生和时间的理解。这个话题对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大约在你30多岁的年龄,有一次聊天,我坐在小板凳上说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我总感觉时间那么长,好像上学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漫长得望不到边。你说,那是因为你还小,等你到了20岁,就会发现每年时间过得好快;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感觉每天时间都过得好快。现在,我也到了30+的年龄段,真的感觉每天时间都过得好快。那么,60+的你呢?当我给你们订火车票的时候,你和我妈说,我们坐慢车过来就好,因为我们的时间很多!我突然惊觉,害怕时间的竟是我,怕很多事情来不及去做,因此匆匆忙忙。但如果有漫长的时间,要做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最近讨论了很多次,每次你都会端出自己的计划,养花、种菜、修葺房屋等。不过,我知道,你心中其实有更多的想望,有许多的遗憾和不甘。于是我们谈到了孔子那句话,“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大概人在晚年,有了大段空余时间,会不由自主想到人生得失。或许,那些沉落的年少旧梦,会再度浮起,无处施展的抱负,仍然在警策。与其说,在时间面前,我们都不是强者。不如说,时间根本没有意义。那些遗落在时间里的,从来没有被冲淡,反而越来越清晰。然而我们已经知道,人生的功课,会在永恒处获得答案。生灭与恒常,在悠久的岁月里,原是不必着急的。缓缓行路,慢慢品尝,一切都在彼此观待中成为风景。我们谈完这段话,你似乎也有一些释然。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生命的真相或许如此。幸运的是,我们在时光里相遇,因知晓最终的归宿而给彼此以护持。还记得那天,我说自己做了一个梦,听罢你说,你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说完我们大笑。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可以这样,一起谈天,一起做梦,一起欢笑。从不忘怀,前面有光,脚下有路,无论何时何地。

写给60+的你: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及美图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部门风采展(部门风貌展示)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人物秀(优秀女工采访)
紫荆大讲坛(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艺术小剧院(展示艺术真知)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光·影·璀璨(户外人物摄影)
(栏目不时更新,敬请期待)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摄影照片投稿需提交原图。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 杂志官方网站链接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紫荆树下》杂志栏目 https://gh.scnu.edu.cn/redbud/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3年第4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