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33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总第33期)

光·影·璀 璨

2021年第4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徐颂军
副主任: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叶美玉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1年第4期(总第33期)

目录

CONTENTS

 >>>

----------------   资讯瞭望台
----------------   光·影·璀璨
----------------   紫荆人物秀
----------------   经典永流传
----------------   读书咖啡吧
----------------   文学手工坊
----------------   艺术小剧院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10
22
24
30
38
52
58
62
68

资 / 讯 / 瞭 / 望 / 台

读书,做灵魂有香气的女性

为丰富女教职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女教职工们的文化素养,华南师范大学工会积极响应省总工会 “玫瑰书香”主题阅读的活动号召,以幸福女性学堂为平台,倡导女教职工阅读,树立与书为伴、以书为友的思想,追求更美好的自己,做美丽睿智的女性,做灵魂有香气的女性。
第一,运用微信平台,开设“幸福读书荟”系列微信课堂。比如,《大地上的母亲——读<遥远的向日葵地>》《亲亲土豆,爱是永恒——读<亲亲土豆>》《月亮的考验——读<淡绿色的月亮>》《冷漠还是自由——读<局外人>》《成长的疼痛——读<你的身体是个仙境>》等等。微信课堂突破了线下课堂限定时间地点的局限性,使带领阅读和分享更加便利,使更多女教职工随时随地感受阅读的魅力!
第二,开展阳光心态工作坊读书沙龙系列活动。比如,文学院徐珊老师领衔阅读以“治愈”为主打的国漫《小林漫画:人间治愈术》,通过互动小游戏等方式带领全体活动人员分享阅读体会。
第三,通过女教职工电子专刊《紫荆树下》,设置“读书咖啡吧”栏目,长期征文和刊载稿件,倡导女教职工们读书并撰写心得体会,展现读书学习、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提倡“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成长。
第四,给女教职工们推荐和发放一批好书,开展好书阅读活动。校工会给女教职工们发放《与负面情绪握手言和》《国比天大:宋庆龄》等一批好书,倡导好书阅读和分享活动,实现女教职工思想引领、提升素质、心理调适等方面发挥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读一本好书,分享一段诗意情怀,是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幸福女性学堂长期坚持的一项活动内容,旨在帮助女教职工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书而分享智慧,为女教职工们搭建了一个减压释放、提升自我的平台。华师幸福女性学堂将持续努力,为女教职工们提供多种平台,提升幸福感,享受生活,热爱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女教职工阅读系列活动

品书香,悟人生,与负面情绪握手言和

——校工会幸福女性学堂举办“玫瑰书香”主题悦读活动

2021年12月2日下午,秋阳和煦,微风送爽,校工会幸福女性学堂在教工俱乐部举办“玫瑰书香”主题悦读活动。来自20个部门工会的50余名教职工齐聚一堂,以书会友,乐享阅读。
本次悦读活动邀请心理学院青年英才,心理学博士王增建老师主讲。王博士以《与负面情绪握手言和》一书为蓝本,从人的自然生理、环境因素和自我成长三方面阐述分析了人的情绪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影响。王老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大量的例证以及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教会大家要学会自我接纳、认可,享受努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自我需求,从而达到接纳和调节负面情绪,最终与自我和解、与世界和解、快乐拥抱生活。
王博士的讲座生动形象又不失幽默,与老师们的互动轻松愉快而温情,场上不时爆出欢笑声,近两个小时的读书会结束后,大家仍感意犹未尽,相互交流心得感悟。
为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凡到场参与本次活动的教职工均可获赠书籍两本:《与负面情绪握手言和》《国比天大:宋庆龄》。
此次“品书香,悟人生,与负面情绪握手言和”读书会是“玫瑰书香”主题阅读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以校工会幸福女性学堂为平台,关注女教职工发展成长,通过举办各种讲座、读书沙龙、幸福朗读、文艺创作等活动,丰富女教职工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女教职工们的文化素养,助力提升女教职工职业幸福感。

冬日暖阳,华师异木棉又美丽绽放,老师们纷纷用镜头记录下美丽异木棉下的万千姿态,成为华师一道靓丽风景。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光·影·璀 璨

张舸,1971年生,广东梅县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导师为周小兵教授。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导师组组长,又任华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为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师、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服务组“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与测试类”专家、广东省演讲学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中南修辞学会会员、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员。
未见其人,已闻其“名”。在采访之前,我找到了张老师做客青春演播厅的视频。里面的张老师温声细语,但说出来的话却那么有“重量”,把在外国教学的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最后升华主题:年轻人的未来方向能和国家的发展前途联系起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张老师的一番话把她身上扎实的应用语言学知识、高超的语言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能和这样一位“语言大师”对话,我感到既兴奋又不安,真怕自己一窍不通的语言技巧在张老师的衬托下更加捉襟见拙。但接触到张老师之后,一切忐忑都在平等欢乐的交流中消散了。
一、热心推普,保护方言
谈起张老师投身语言学专业的契机,用张老师常说的“机缘巧合”总结再合适不过。张老师大方承认一开始自己对外国文学更感兴趣,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就是外国文学方向的。但偶然的一次机会,张老师被选中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普通话大赛,经过学校老师的指导,荣获全国三等奖,并因此在大四被学校安排承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由此和语言学结下缘分。张老师提到,语言学有着独特的魅力,自己越学越喜欢、越教越喜欢。
在教学之余,张老师还积极推动普通话推广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广东省首批获国家批准的推普基地,作为其中的工作人员,老师的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张老师参与了基地举行的众多普通话推广项目,如: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教师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班、“话语的力量——战疫必胜,让我们一起加油”活动、粤港澳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推广及教学能力提升班等等。经过多年的推普工作,张老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推进教育部2021年“童语同音”计划四川攀枝花仁和区幼儿教师师资培训工作时,老师强调希望通过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老师、老师教好孩子、孩子带动家长的方式,扩大普通话辐射范围,不断提升大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素养。
因为同时从事普通话推广和语言保护工作,张老师特别提醒我们,方言的保护与普通话的推广是并行不悖的。不同的语言只是使用场合不一样,而且必须强调方言包括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语言发展历史,十分值得我们珍惜。张老师曾在课堂上大胆创新,请学生使用自己使用的方言诵读诗歌。一首诗经过五湖四海的方言的阐释,带上了独特的韵味。部分幼儿园会专门设立方言日,教学生方言儿歌童谣。除此之外,国家还组织了系统的语言保护工作,语保工作人员会专门寻找能说纯正方言的老年人以采集俗语、童谣、民谣等方言材料,并将此以音像方式保存于国家语料库。
张老师提到,在流动性更强的现代社会,方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年轻一代出于交际、自我提升等需要,偏向选择更为广泛使用的普通话和英语,因为有限的精力不得不放弃方言学习。这更突显了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我们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支持年轻一代“走出去”,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不必为了保护方言而限制某个地区人员流动。
此外,因为流动性增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方言家庭,而孩子的方言选择问题对语言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张老师和我们说到多方言家庭可以做一个家庭语言规划,充分考虑家庭的语言态度、孩子与家庭的发展问题、个人的选择等因素。每个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模式,在多方言家庭的语言使用方面,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复杂又如此有趣,让张老师沉醉其中,不断为之付出精力。张老师说,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大家掌握沟通的语言、技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二、乐于助人,尽力而为
除了教学和推普工作,张老师还参加了不少公益活动。老师回忆起自己曾前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做公益项目,那个小学的环境用小、差、简陋形容再合适不过,学校内有唯一一个操场,和篮球场一般大小,里面的草长得很高。张老师一行提前一天到校踩点时,看到羊在操场吃草,原来是当地人为迎接宾客而修整环境。还有另一件事,张老师每次回想起来总觉愧疚不已。在吃饭之前,当地人端来一盘清水,请张老师洗手,张老师不明习俗把手完全浸没于盆中搓洗。事后,张老师才了解到因为水源稀缺,当地人不多用清澈的水来饭前洗手,最多只是用手掌从盆里舀出一点来洗手,而不会用一整盆的水。张老师感慨道,当地的百姓虽然物资稀缺,但拿出了最好的待遇照顾他们,如果早知道情况,自己一定不会那样奢侈地洗手。其中给张老师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位17岁的五年级学生。因为家里离校甚远只能住宿,在女孩12岁时,家里终于交得起在校吃饭要交的粮食——土豆和胡麻油,女孩才正式入学。支教的教师听了都感触良多,于是第二天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点心和饼干,大家收到礼物都很开心,女孩子也是,但她没有吃,而是等着放假分享给留在家中的爷爷奶奶。
做这些看似“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老师回答,希望自己的培训给落后地区的老师带去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老师转变观念,如果他们能因此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提高教学的效率,那收益最大的还是落后地区的学生。“在不同的环境见到不一样的人,能为他们做一点事,是幸福的事。”张老师始终微笑着。
三、耳濡目染,心系华师
张老师从中学阶段开始,就住在华师,大学本科和硕士也是在华师就读,除去出国教学两年时间,张老师已经在华师生活了三十多年,对华师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张老师颇有感慨,从初中生到中年教师,自己能见证华师不断壮大,期间自己也同步成长,很荣幸也很开心。谈到华师人,张舸老师认为“实在”这一词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华师的教师积极配合教学工作、学生认真努力,都是华师值得骄傲的地方。
令张舸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华师“老带新”的精神,也就是老教师对新教师无私的帮助和提携。对张舸老师的教学生涯和为人处世影响大的老师有很多,其中一位是陈一平老师。陈老师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还会在“怎么上好课”上下功夫。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他的课、在他的课上有所收获,陈老师还专门去学写相声、演相声,并把相声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收获了许多学生的好评与喜爱。张舸老师被陈一平老师所影响,她也一直在追求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希望给学生带来精彩的课堂。此外张老师的班主任陈妙云老师上课耐心细致,课后乐于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让人如沐春风。张老师刚工作时的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王桂安老师对她的关心和帮助她一直记在心里。那时接触这些老师,张老师只是心怀无限感激,如今回望,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他们的影子。华师教师的精神品质大概是这样润物细无声、代代相传的。
四、张弛有度,成就自我
工作上是认真负责的教师,在家庭之中呢,张老师又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听到这个问题,张老师略微不好意思地笑了,她提到自己也没有很好的方法,都是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协调罢了。比如出一趟差会打乱原本稳定的节奏,只能和家人沟通让他们更多地照顾老人和孩子,自己回来再想办法弥补。张老师强调,沟通和协调很重要。兼顾多方可能会很辛苦,但倘若让张老师放弃事业,张老师直言这完全不可能,也不符合她的性格和理念。
由此谈到,当代女性能实现独立十分重要,这是幸福的前提条件。在新时代,女性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达到的高度,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自由的选择,这是张老师给予华师女同学最真诚的建议。因为生理上的独特性,在努力独立的时候,女孩子还要照顾好、保护好自己。张老师强调,独立与依赖并不是互为对立的,女性也可以有情感上的依赖,但是要有能独当一面的信念和能力。这应该就是张老师口中当代女性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

紫 / 荆 / 人 / 物 / 秀

文学院:张舸老师

文 / 本刊记者   黄志娟 庄婉仪

经 / 典 / 永 / 流 / 传

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与大师同行,相遇真善美。“经典永流传”,旨在提供一个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间,领略名家风范,感受高贵灵魂,一起走进美好隽永的精神世界。

亲人给了我们多少可贵的东西,却悄然无声;我们从喧嚣的生活中带回给他们的,名目夸张却华而不实。
【一】
我从乌鲁木齐回来,给家里人买回来两只小兔子。卖兔子的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的,又乖巧,吃得又少。所以,一只非得二十块钱不可。
结果,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每只兔子就长到了两公斤,比一般的家兔还大,贼肥贼肥的,肥得跳都跳不动了,只好爬着走。真是没听说过爬着走的兔子……而且还 特能吃,一天到晚三瓣嘴里喀喀嚓嚓响个不停,把我们家越吃越穷。给它什么就吃什么,毫不含糊。到了后来居然连肉也吃,兔子还吃肉?真是没听说过兔子还能吃 肉……后来,果然证实了兔子是不能吃肉的,它们才吃了一次肉,就给吃死了。
还有一次,我从乌鲁木齐回来,带回了两只“金丝熊”(——乌鲁 木齐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当时我蹲那摊位前研究了半天,觉得“金丝熊”看起来要比上次的兔子可靠多了,而且更要便宜一些,才五块钱一只。就买回去 了。我妈一看,立刻骂了我一顿:“五块钱啊??这么贵啊??真是的,家里还少了耗子吗?到处都跑的是,还花钱在外面买……”我再仔细一看,没错,的确是耗 子,只是少了条长尾巴而已……
只要我从乌鲁木齐回来,一定会带很多很多东西的。乌鲁木齐那么大,什么东西都有,看到什么都想买。但是买回家的东西大都派不上什么用场。——想想看,家里人都需要些什么呢?妈妈曾明确地告诉过我,家里现在最需要的是一头毛驴,进山驮东西方便。可那是我万万办不到的。
家里还需要二十到三十公斤马掌子和马掌钉。下山的牧民总是急需这个。另外我叔叔补鞋子,四十码和四十二码的鞋底子没有了,用来打补丁的碎皮渣也不多了。店里架子上的商品也空空落落的,香烟和电池一个月前就脱销。
可是我回家,所能带给大家的东西不是神气活现的兔子,就是既没尾巴也没名堂的耗子。
【二】
我在乌鲁木齐没赚上什么钱。但即使赚不上钱,还是愿意在外面呆着。乌鲁木齐总是那么大,有着那么多的人。走在街上,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纷至沓来,走在街上,简直想要展开双臂走。
晚上却只能紧缩成一团睡。
被子太薄了,把窗帘啊什么的全拽下来裹在身上,还是冷。身上还穿着大衣,扣子扣得一丝不苟,还是冷。
后来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我:“还需要什么啊?”回答说:“不需要,一切都好。就是被子薄了点。”于是第二天晚上她就出现在面前了,扛着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是她自己买来驼毛洗了,连夜用柳条儿抽打着弹松,一个晚上就赶制出来了。
我 又能给家里带来什么呢?每次回家的前一天,总是在超市里转啊,转啊,转到中老年专柜上,看到麦片。就买回去了。我回到家,说:“这是麦片。”她们都很高兴 的样子,因为都没有吃过。我也没吃过,但还是想当然地煮了一大锅。先给外婆盛一碗,她笑眯眯喝了一口,然又默默地喝了一口,说:“好喝。”然后,死活也不 肯喝第三口了。
我还买过咸烧白。一碟一碟放在超市里的冷柜里,颜色真好看,和童年中记得的一模一样。外婆看了也很高兴,我在厨房忙碌着热 菜,她就搬把小板凳坐在灶台边,很有兴致地说了好多话,大都是当年在乡坝吃席的趣事。还很勤快地早早地就把筷子摆到了饭桌子上,每人面前一双。咸烧白蒸好 端上来时,她狠狠地夹了一筷子。但是勉强咽下去后,悲从中来。
——不是过去喜爱过的那种,完全不一样的,乌鲁木齐的东西真是中看不中用。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一些过去的事物、过去的感觉,永不会再有。她九十多岁了,再经不起速度稍快一些的“逐一消失”了。
我在超市里转啊转啊,这回又买些什么好呢?最后只好买了一包红糖。但是,红糖哪里没有卖的啊?虽然这种红糖上明确地标明是“中老年专用红糖”……妈妈,外婆,我在欺骗你们。
【三】
我不在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没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着我的家人。兔子在房间里慢慢地爬,终于爬到外婆脚下,外婆缓慢地弯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够着了兔子并吃力地把它抱起来。她抚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顺的长耳朵,问它吃饱没有,饿不饿。就像很早很早以前,问我吃饱没有,饿不饿一样。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又是一 天过去了。
还有小耗子,代替我又一年来到夏牧场,趴在铁笼子里,背朝广阔碧绿的草原。晚上,妈妈脱下自己的大衣把笼子层层包裹起来,但还是怕它冷着了,又包了一层毛衣。寒冷的夜里,寂寞的没尾巴小耗子把裹着笼子的衣物死命地扯拽着,拽进笼子里,一点一点咬破。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
尽管咬破了衣服,晚上还是得再找东西给它包起来。妈妈点着它们的脑门大声训斥它们,警告它们说下次再这样的话就如何如何。
外 婆却急着带它们出去玩。她提着笼子,拄棍颤巍巍地走向前,然后在青草葱笼处艰难地弯下腰,把笼门打开,哄它们出去。可是它们谁也不动,缩在笼角挤作一团。于是外婆就唠唠叨叨地埋怨妈妈刚才骂它们骂太狠了,都吓萎缩了。她努力地把手伸进笼子,把它们一只一只捉出来放到外面,让它们感觉到青草和无边。
阳光斜扫过草原,两只小耗子小心地触动身边的草叶,拱着泥土。但是吹过来一阵长长的风,它们顿时吓得连滚带爬钻进笼子里,怎么唤也唤不出来了。
【四】
我从乌鲁木齐回来,总是拖着天大的一只编织袋。然后一件一件从里面往外面掏东西——这是给外婆的,那是给妈妈的,还有给叔叔的、妹妹的。灯光很暗,所有的眼 睛很亮。我突然想起当我还拖着这只编织袋,走在乌鲁木齐冰天雪地的街道上时,筋疲力尽,手指头被带子勒得生疼。迎面而来的人一个也不认识。
当 我还在乌鲁木齐的时候,想:给家里人买什么好呢?我拖着大编织袋在街上走啊,看到了很多很多东西,有猫,有小狗。我看了又看,我的钱不多。有鞋子,有衣 服,有好吃的。我想了又想,包里还能再塞进去些什么东西呢?这时我又看到了有人在卖小兔子。那人告诉我,这可不是普通兔子,这是“袖珍兔”,永远也长不大 的,又乖巧,吃得又少,很好养的。
又想起我拖着编织袋,怀里揣着“袖珍兔”的笼子回家。回家的路真是漫长。夜班车坏了又坏,凌晨时分停在 戈壁滩上一家孤零零的饭店门口,我冻醒好几次,最后一次终于决定下车,我抱着笼子,走进饭店烤火。一个客人也没有,条桌和长凳都空空荡荡,电视机天线锅信 号不稳定,播放着遥远的内容。胖胖的维族老板娘不知从哪里走出来,给我倒了热茶,还给兔子找来一块白菜帮子。同样胖胖的老板也出来了,大家坐在一起边烤 火,边看兔子,看它慢条斯理地啃啊啃啊。我说:“这是袖珍兔,永远长不大的,只能长这么大。”胖老板就说:“啊呀,真的这么一点点?那太亏了一点嘛,养几 年还不够一盘子菜。”看我们都笑了起来,他便夸张地又重复一遍:“你们看啊,这么一点点,真的不够一盘子菜。”
在回家的路上,总是晕 车,便坐到司机旁边的小凳上,抱着兔子笔直地挺着脊背坐着,又怕它会突然死去,便一会儿伸手进去抚摸它一下。路边的树木在车灯的照耀下,向路心整齐地弯 拱,形成神秘的通道。车灯只能打几米远,远处漆黑无边,像一个洞穴。后来东方的天空有些亮了,我想着到家时会有的情景,终于歪倒在引擎盖子上睡着了。如此 漫长的归途。
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
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地悲伤。
(选自《我的阿勒泰》)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

作者:李娟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知道拣麦穗这回事。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的时节,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幻想的时节。
在那月残星稀的清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窑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
唉,她还能想什么!
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你永远也无法想像,从这一颗颗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
她拼命地拣呐、拣呐,一个拣麦穗的时节也许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卖了,再把这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和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过,当她把拣麦穗时所伴着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的时候,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的不同。
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情怀了。
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 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我偷偷地瞧见过——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拣麦穗》

作者:张洁

读 / 书 / 咖 / 啡 / 吧

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咖啡吧”旨在提供一处静谧读书的空间,展现教职工们读书学习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让读书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辉。

喜欢上梁实秋先生是从他的《雅舍小品》开始的。第一次读他的散文,便被他的细腻,被他的幽默所吸引,从此以后,只要是看见他的文章,我都愿拾起细细品味。
梁先生多用平淡真挚的语言描绘生活,他拥有比一般人更为敏锐的洞察力。他曾这样描述女人:“你没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不干干脆脆的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钱。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嫌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样太旧,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她只是嫌价码太贵而已!如果价钱便宜,其他的缺点全都不成问题,而且本来不要买的也要购储起来。”短短几句话,一个例子,不仅详细地描写女人说谎时的姿态,还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把女人说谎的本质阐述得玲珑剔透。看他写的《女人》,感觉自己作为一位女人所隐藏的缺点被一览无遗无地自容,却还被其敏锐的观察力深深所折服。
读梁先生的文字,你能感受到他那种柔情似水的温柔。在他细腻的笔下,仿佛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你读他文章能感受到他的雅致、风趣,再多的忧虑在此也会烟消云散。梁父颇擅苦中寻乐,在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中,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梁父居住在一座“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但他仍饶有情趣,名之为“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尽管雅舍简陋,不蔽风雨,水滴风刮乃是常事,但在他看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梁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在我们看来,分明是偏僻荒凉的荒郊野外,他却仍能从中觅出滋味。“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雪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在梁父笔下,向来被唾弃山高路远的瓦屋茅舍,居然成为你我人缘亲疏的试金石,好有一番风味。我不曾居住过乡下,但自小厌恶回乡,因为我印象中的乡下总有泥泞的小路,崎岖的山峰,肮脏的瓦房,聒噪的蚊虫,简陋的茅房,就连想“方便”一下也颇不方便。这些“不堪”,梁父在雅舍也同样面临过,但他一改不悦的心态,仍泰然处之。
梁先生除了在品世、品人、谈吃等方面以轻松幽默的笔吻向我们娓娓叙说他数十年的阅历,一生还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将《莎士比亚全集》译成中文。然而对于他这三十年的成果,他却戏谑道:“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没有学问,如有学问;二是必须不是天才;三是必须活得相当久。庆幸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才得以完成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梁父的幽默和谦逊,让我不得不佩服。
然而,提起梁先生,难免会有人提起鲁迅先生曾自杂文中命其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或许在鲁迅先生看在,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他写的散文过于小资,有些许帮闲的嫌疑。未曾了解梁父伊始,我也一度以为他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但在拜读过他的文章,了解过他的生活背景后,我想我是能够并且愿意理解他的。
梁先生自幼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虽然比不上贾府,但也算个中产阶级,无虑生计。因此面对民族的痼疾,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不同于鲁迅先生为国难而四处奔走疾呼,却也同样寻找着一种救国救民方案。在当时的中国,关于“抗战”的文章有许多,而梁先生则是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他认为文学的创作并不需要服务于抗战,写作材料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抗战有关的”。他在《编者的话》曾道:“我的意见稍微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答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这是梁父在重庆担任担负报馆副刊时选择稿件的标准,
从他的要求看来,我们可知,他并没有逃避抗战题材,也不是无视民族危难,他只是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强调文学的作用。纵观他在抗战时期写下的文章,我反而会感叹,他是如何在如此动荡的时局下把中国的一些人文、山水、风月、器物描写得如此有韵味,想必他内心一定是有坚定的信念和从容的生活态度吧!况且,在当时,能够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并且与其进行多番论战的人,文采和胆识也肯定非属常人了。或许梁先生主张的闲适笔调无法直接拯救当时的中国,但是他幽默风趣的文字背后,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深厚文学底蕴。
不写“与抗战有关”的文章并不影响梁先生对中国的情感。梁先生原决定与定居美国的女儿同住在美国,却在申请美国国籍时选择了放弃,他说:“入美国国籍必须宣誓,忠于美利坚合众国。这一点我做不到。因为,我爱我的祖国。”还有人问他人生的遗憾是什么,他大概列下了四类,其中一个便是: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梁先生这种坚贞爱国的情怀,将他列为“资本家的走狗”也说不太过去。我想,他当初写闲适散文时也绝无此意,但与鲁迅先生进行多轮辩论战,大抵不过是文人的傲骨罢了。
斯人已去,而风采依旧。他柔情似水,以朴素的语言留下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坚贞不屈,以其忠贞的爱国情怀终能被世人所理解。

品味雅致的生活

文 / 后勤  丁纯

——读梁实秋

先悦读,再成长。
悦读带来力量。
本栏目邀请赵小华老师开启“悦读者说”专栏,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悦读”世界。
阅读,是快捷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门;阅读,是体验丰富人生的必由之路。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成长,是为悦读。
对儿童来说,一切阅读皆心悦而起,一切阅读皆为悦读。孩子天生携带着七色花瓣来到人间,其神奇魔力还有待我们的发现和运用……

如果我们放开眼界,将阅读不只局限于文字和书籍,那么便会发现,一个人自来到人世间那一刻起,便开始了无时不在的阅读:大自然的天气、不语的星空、小鸟的羽毛、店铺的招牌、地铁的广告、办公楼的标语,都一一进入我们的阅读视野;人类的声音、各式的音乐、车辆的轰鸣、动物的喊叫、植物的生长以及大自然的其他种种声音,都一一进入我们的阅读范围。
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会在一片陌生的环境中阅读出对他/她温柔微笑的母亲的脸。大人更是时刻在阅读:推开窗户阅读树木的伸展,上班路上阅读都市的繁华,地铁里阅读人群的匆忙,与朋友打招呼阅读他/她的面孔与心情……还有十多种不为人所注意的阅读行为,早已记载在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史》中。
有趣的是,除了运用眼睛,阅读还能使用耳朵来进行。
典型者如普罗大众阅读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中国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谈到过他与几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的座谈会,其他作家在童年就阅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莫言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在后来的演讲中,他更明确地说道:
“我的知识基本上是用耳朵听来的。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一样,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很会讲故事的祖母……除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爷之外,村子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我在与他们相处的几十年里,从他们嘴里听说过的故事实在是难以计数。”在很多文章里和在不同场合,莫言都提到“用耳朵阅读”的问题,并把自己的一部演讲集命名为《用耳朵阅读》。是的,当他演讲的时候,当他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讲述故事时,全世界不都是在用耳朵阅读他的文学理念和他的文学故事吗?
用耳朵阅读,对于还不识字的孩子而言,近乎一种本能。一般认为,孩子的阅读(包括用耳朵阅读的聆听)遵循的是由浅入深、从情节到思想的慢慢发展过程,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已有很多。
现实中,更有无数大人观察到,孩子的确喜欢听。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一心二用地边听边做其他事情:你看着他在旁边投入地玩耍,不曾想,大人的谈话早已落入他的耳朵。
这,便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特殊阶段。如果有家长察觉到事情的特殊性,并在这个阶段打开MP3给孩子听,再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在识字前后有一段时间,是给什么听什么的特殊阶段。这个时期,他接受的资料远远超越了其年龄所能理解的水平。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所听的主要是语言,而不是(资料里的)内容。他的神经系统主要是在处理听进来的词汇——这些词汇,对他来说,没有“深”与“浅”的区别。这就像孩子识字之初,对繁体还是简体、甲骨文还是楷书并不加以区分一样。这真是个神奇的事情!

用耳朵阅读(一)

文 / 机关  赵小华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祈雨者

文 / 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赵燕平 

人的身体与其精神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而个体心灵与肉体之间的关系为世人关注。从19世纪末至今,当对科学的忠诚推动医学专业技术发展和文化成功的同时,在另一个方面也威胁着医学中对于职业精神、医学艺术和文化凝聚来说至关重要的人文价值。社会的发展消除了人的社会性、生活感性以及不受教规约束的哲学感悟性,这个世界也因此成为了理性分析与科学综合为主流的知识世界,科学方法是这一世界发展的最后成果。而建立在知识论医学观基础上的医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造成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过度物理和机械化,导致“身心二分”。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体身体为对象的身体, 而不是本己的身体。医学研究者认为历史作为人性化力量这一观念几乎总是谈论得不足,此即对所感知的生物医学、医疗机构和医学职业精神缺陷的响应。
1899年,被后世称之为“发现中国内在世界的马克·波罗”与“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的德国人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作为一名神学家和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并受传统中国文化的多年洗礼,当离开中国时,卫礼贤最终自觉成为了儒家信徒。在他看来,以《易经》为代表的古老的中国智慧对当时的西方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1924年,卫礼贤在德国完成了《易经》等多部中国典籍德文版翻译并出版发行,这些译本后来被转译成英语、法语、荷兰语等多国语言,并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来自传统中国的《易经》至此再次成为当时的西方学者瞩目的研究对象,这些学者亦希望古老的《易经》智慧能够为“没落的西方”注入新的生机。
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荣格(Carl G Jung,1875—1961)是欧洲最早认识并欣赏东方心理学本质及其价值的现代心理学家。在荣格看来,心理学中“心灵”意味着肉体和精神,而西方人为了获得对生命的理解,将生命分为肉体和精神两部分。荣格不断提到心灵(Psyche)的探讨必定会成为未来一门重要的科学,“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势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作为促进了东西方相互观看与理解的世界公民卫礼贤看来,中国文化是一种植根于自然性冲动的直接生命延续的文化,为美化自然的文化。天人合一为传统中国审美方式,主客体之间发生交感,个体重视心理情感,并以主体的情感意识为观看的主要内容。卫礼贤在其《中国的生活智慧》一书中提出意义和实在的关系不能在原因和结果的范畴下理解之观点,荣格对此进一步阐释为“无形显然是意义或者目的,因为它不会出现在感觉世界,却又是感觉世界的组织者,所以人们只能将之称为无形……”。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中心,所关心的为“人生的意义问题,并不是解决自然界的存在及如何认识自然界的问题”。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文化中依旧保存着中国文化敬畏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亦崇尚生命的体验,注重生命的交融与互动。又基于医学本身的特点,从“医”之独特视角将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嬗变出具有中医药特征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下,既有对自然生命之发展的透视,又有对生命价值和人性完美的引导。与天地相往来的中国传统的“精神自由”是以主客交融的感应机制为根基、进入生命与世界的节奏中从而获得自得、无适之态。臻于“精神自由”之境的途径并非依靠强行克制,而是通过修身复还人所秉自于天的人性,由此,则能与生命本我与外在世界的节奏相合,内尽其性、外与物谐。
卫礼贤曾讲给荣格他自己在中国胶州所亲身经历的关于“祈雨者”的如下故事,荣格则认为这个“祈雨者”故事颇具传统中国文化中“无为而治”而最终达到治愈的风格,如果不讲这个故事,就不要公开谈论心理治疗,而积极想象的最高发挥,就像这求雨者,使个体与道保持和谐。
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农村,当地的居民遇到了严重的干旱,于是派人到远处请来“求雨者”,当“求雨者”到来之后,他发现整个村子混乱不堪,牲畜濒临渴死,农作物枯萎。村子里的人也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个个浮躁不安。村民们围着他,急切地要看他如何求雨。但他说:“请在村头给我一间茅屋,还有三天的时间,任何人都不要打搅我”。
就这样,“求雨者”进了他的小屋,而村民们等待着。等到第四天早晨,天乌云密布,下起来暴雨。“求雨者”从那茅屋走了出来,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问他:“你是如何办到的呢?”
“哦,这很简单”,他说:“我什么也没有做。”
村民们说:“你看啊!天已经下雨了,这怎么可能呢?”
于是,“求雨者”解释道:“我本来已习惯于风调雨顺自然和谐的生活,当我来到你们的村子,却感到混乱与不安,这里的生活节奏已经失调,远离了自然之道。而我也受其影响;心神不定,失去了本来的和谐,这样我又能做什么呢?于是,我要有一个安静的处所来调整身心,重新恢复与道的联系。而当我恢复了自然与和谐的时候,有了这种转变和调整,有了合乎自然的心境与状态,我们失去的雨也就回来了。

土地的力量

文 / 文学院  罗映纯

有一段时间,学校中区一幢一字型排开的老旧单身宿舍突然被腾空,住进了一些建筑工人。很快宿舍被铁皮围蔽起来,只在西边留一个出口。围墙边不断有杂物堆放,野草也乘机疯狂生长,使得老宿舍区愈发看起来破败荒凉。
某天,杂物野草掩映下的围墙脚,一点小空地突然变成了一畦松软的土,让人讶异。不几天,从土里探出星星点点的绿芽儿来,很快绿芽儿亭亭玉立,再过一些日子,几颗青翠的小白菜长成了,菜叶楚楚舒展,在阳光下轻盈地向路人招手。每每经过这里,内心总要泛起一丝涟漪,哦,我嗅到千里之外家乡田野的气息了。
种菜人俨然一位具有非凡耐心且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围墙边那一小点一小点的空地不断被她抠出来,培育成为一块块或圆形或方形或带状的土壤。这嵌在杂物野草中的土壤,看起来那么可亲可爱,杂物野草及铁皮围墙和水泥地面,或许因着沾了些土壤的可亲气息,竟没那么面目可憎了。很快,一畦一畦小菜土占据了杂物野草的地盘,葱、蒜、小白菜、地瓜藤,相继热闹起来,甚而至于还有一个小型的豆角藤架,虽然并没有结出豆角,但是它自信地矗立在围墙的东头,仿佛一个艺术品。小菜园生机勃勃,使这一带的迟暮荒凉之气一扫而光。每天行走在它边上,有一丝丝对种菜人的羡慕嫉妒,但更因蔬菜的赏心悦目而生出不少感激。而这见缝插针变戏法似的菜土开掘方式,尤使我忍俊不禁,是的,这实在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在老家,田埂边,河滩旁,或者是一处小溪头,只要有空着的地方,且不妨碍人经过,都会有类似这样的小土畦被整出来,有心人会在上面挖几行土窝子,撒几行种子,哪怕就只够种两三根瓜藤,人们也一样热心开土撒种。农人对土地似乎充满了与生俱来的信心,他们不经意地播种、插苗、淋水……最后便是水到渠成收获瓜果蔬菜。而事实上,土地的确也很少让他们失望。2020年年初,因新冠疫情爆发,我们一家三口在农村老家,从春天住到夏天,和土地有了亲密接触,也见识了土地对乡邻生活供应之丰盛。
书房的窗外,刚好是一块农田,邻家大哥在田埂边种了一排丝瓜。那几个月,窗内,我在读书码字,窗外,邻家大哥在开土、播种、搭棚。眼见丝瓜从柔弱的瓜苗到蓬勃的瓜架,再到满垛蛋黄丝瓜花,然后第一条丝瓜结成,紧接着几乎每两三天便会有三四条丝瓜成熟,邻家大哥只要按时去摘取,一切就这样成了。随着季节的推进,不仅丝瓜,乡邻们在春天播种的黄瓜、辣椒、苦瓜、茄子等,也都争先恐后成熟。大约从春末开始,乡人的餐桌上每天都是吃不完的自产菜蔬。很多菜来不及摘取,便在土里老去,凋落,沤在泥里成为肥料。从春天的万物并秀到夏天的万物极盛,土地之上的作物向我们展现出如洪流般的生命活力。那段时间,我的心胸竟极少发生憋闷现象,6岁儿子的湿疹和鼻炎也没发作,我于是相信,那是家乡土地及其之上作物的活力,给了我们充分的调养和滋润。原来,土地是大有力量的。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它对我们直接的物质供应上,在今天看来,它还是我们内心源源不断的精神活力的来源。
我的少年及大部分的青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但是或许因为年少清浅,当时根本体会不到土地对我的意义。后来离开了农村,进入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才深刻体味这些人生早期与土地亲密接触的经历,在中青年时期的跌宕人生中是何等厚重温润的力量。当身心极度疲乏甚至要到崩溃边缘的时刻,我常常遥想在家乡土地上那些曾经的自在时光:少年时期,早春田野,绿草如茵,虽然春寒料峭,但是阳光暖心,我挎着竹篮,用镰刀在田地里铲出一兜兜绿草带回去喂兔子;青年时期,在乡下中学教书,也是春天,宿舍后面的黄土山包开放了满坡白色茶花,我常带着书跑到山上,书看累了,躺在茶花树下睡上一觉;夏日的傍晚,最幸福的时光是或二三好友或独自一人沿着乡村马路散步,那时马路上几乎没有汽车,一趟清晨开往县城的中巴返回经过之后,四野只剩沉寂,日光渐敛,鸟雀归巢,举目只有稻田深深浅浅的绿,入耳全是蛙儿高高低低的鸣叫,走着走着常常恍然不知身在何处……时空那么广阔,地土那么深厚……一切疲倦、艰辛、无奈、压抑、愤懑,轻忽了,缥缈了……后来自学中医,才知道自己是在无意中践行着一种有益的调神方式。
一直感谢上天让我成为农村大地上的孩子,让我和土地之间建立了一种天然的无间的连接。今天,终于明白,无论我走多远,这种连接已深深烙在我生命中,它是我生命深处的密码,让我有根可寻,有路可回,心底踏实。其实,土地作为人类的原乡,先人早有深刻的揭示。《黄帝内经》认为“土曰备化”,明代中医宗师张景岳的解释是“土含万物,无所不备;土生万物,无所不化”;《圣经》“创世记”则宣告人类“本是尘土,也要归于尘土”。
在我成为了母亲之后,我也自然很努力去帮助孩子建立他和土地的连接。无论多忙,假期的必定行程是带孩子回老家山村,平时则忙里偷闲领他去广州周边乡野转转。面对层出不穷的育儿观念,我也很自然地选择了中医育儿及自然教育理念。在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土地与我们连接的重要性之后,珍惜土壤、善待土壤、重视生态农作及其产品,与自然土地和谐相处等等,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议题,因而,生活也不断向我呈现出它本该有的贴近性及丰富性,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让自己回归生活的本来状态吧。??
可惜,回归生活的本来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带给我欢喜快乐的小菜园,它的最终命运似乎就是一个注脚:大约在初具样貌两个月之后,突然某个夜晚,小菜园的菜全被清理了:白菜被割掉,葱蒜和地瓜藤被拔走,松软的土壤似乎也经受了一番车轮的碾压……一切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只是做了一个菜园梦而已。
多希望小菜园能够重生,在城市,土地能够保有它应该有的力量。

四季
直径不到十厘米的花盆里
长出了一窝没有名字的草
与供养的植物分享着养料
主人却下不了决心
一再推迟着把它们拔去的时机
先是因为它们鲜嫩的绿
像是跃跃欲试争相探头的雏鸟
接着它们越过了花盆的边缘
小小的枝桠在阳光里错落有致
再后来又开出清丽的粉紫色花朵
女主人的一再犹豫间
现在它们已举着芝麻大小的果实
在微凉的秋风中摇着?——
那么不经意的一颗种子啊
也能清晰地阐述时光的意义
还有梦想,尊严和勇气
她凝视着它们——
有的果壳已经开裂
和枝叶一起
变成了幸福的淡黄色
蛰居
整整一个冬天
还有春天
我们潜伏在自己的寓所
体温设定在36与37度之间
交往的对象为树木花草
高跟鞋和粉底收起
每天的固定着装
限于围裙和工作手套
洁白的床单在阳光下
迎着风飞舞的样子很美
我把油烟机擦洗得纤尘不染
开始注意面粉和鸡蛋的黄金配比
一遍一遍看天空之城与风之谷
弹奏哈农的练习曲
与此同时
正在变成一只写诗的动物

四季(外一首)

文 / 国际商学院  朱德芬  

英国朋友谈美的标准

文 / 体育科学学院  赵海军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并不胜荣幸)
我独自坐在花园草地的实木餐桌前喝着大波波娃刚端来的手磨咖啡。乳白色的咖啡杯上氤氲的香味扑鼻,庭院中的花香混合着不远处原始森林里的鸟鸣,却无法让我心情好转。
清晨,刚和大波波娃雨露温存过后,我疲惫地躺在床上,透过浴室玻璃,大波波娃的玉体若隐若现。听着水流声我揉了揉眼睛,张开双臂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
阳光明媚,我起身赤条条地走向另一个浴室沐浴。哗哗的水流从头顶淌下来,我随口哼起了一首苏格兰小调。正当我陶醉在轻松惬意的清晨时光里,低头猛然地发现地板上横七竖八躺着几十根头发,显得那么的扎眼。我低声吼了一嗓子,一天的好心情从此刻开始变得糟糕。
“亲爱的,想什么呢?!一会你的洛克先生和伊万卡就要过来登门了,你还裹着睡袍在这里发呆!”大波波娃不知什么时候悄无声息地走了过来,给我续咖啡。
“时光荏苒啊!”我发出一声感慨,没理会大波波娃。
“哎呀,什么事情惹我的华生生闷气?”大波波娃绕到我的背后,微微俯下身子,嘟着丰满的嘴唇用她那温柔酥软的前胸轻轻摩挲我的后背。
我浑身一麻,一阵舒心的电流由后背直达手指尖,心情也随之好转了一些。
大波波娃就是这么善解人意,按福尔摩斯的说法就是属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那种女人。想当年,福尔摩斯靠着智慧的大脑和严谨的推理获得大客户不断的赞誉和伦敦上流社会富婆的青睐。面对无数的诱惑,福尔摩斯心无旁骛地独身多年,过着清心寡的清教徒的日子。以至于早些年间大波波娃还以为福尔摩斯口味独特,不走寻常路呢。
如果时光往后倒退20年,福尔摩斯和我风华正茂。那时,大波波娃也是青春洋溢,浑身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虽出身名门,有着高贵的血统,大波波娃却桀骜不驯喜欢无拘无束。大学时代,还曾为维秘内衣做过模特。那时和大波波娃在一起,我每天都充满活力,那真是光芒万丈的激情岁月啊。我在赛艇队挥汗如雨,大波波娃在T型台迈着猫步受众人仰慕,而大侦探福尔摩斯在阴森幽暗的犯罪现场沉思冥想。
可如今,头顶的头发不知觉地开始脱落,发际线似乎也明显地后移了。岁月不饶人啊。
户外的阳光有点晃眼,我起身走进衣帽间,要更衣迎接即将到来的福尔摩斯夫妇。
屋外,汽车的刹车声戛然而止。身材高挑的伊万卡挽着身姿隽秀的福尔摩斯款款走来。刚步入客厅,我就闻到了伊万卡身上散发的独有味道。
我眉头舒展,迎着走来的两位郎才女貌,夸张地说,“亲爱的伊万卡,亲爱的洛克,我可想死你们了!”
伊万卡眉飞色舞地回应到,“是啊,我亲爱的华生叔叔,多日不见,你似乎憔悴了不少啊!让我看看你英俊的面孔有没有削瘦。”
寒暄过后,我们在客厅落座。大波波娃端来咖啡后,就坐在伊万卡身旁窃窃私语着。
我和福尔摩斯抽着雪茄和烟斗,先吐云吐雾一番。
“洛克,今天来的时候,唐宁街有何动向?”进入深秋,我就从大本钟附近的住所里搬出,隐居在郊外的庄园里,几乎足不出户。只是通过新闻媒介来维系着与外界的联系。但是,信息难免有些滞后。所以,对于福尔摩斯的到访,我是真心欢迎的。
“没有什么新动向。大英帝国应对第五轮的新冠疫情毫无章法,乏善可陈。这几天首相约翰逊倒是理发了,不再是凌乱的模样。华生,你知道为什么他的头发之前总是不修边幅的邋遢样?!”
“这和英伦岛上的天气有关系吧!以前,伦敦除了以雾都出名之外,还以一年四季令人头疼的强风出名。再好的秀发都hold不住。”
“华生,这仅仅是表象。其实背后是首相大人的政治野心,是他设置的一个政治营销手段,是一种政治人设。”
“愿听其详。”我翘着二郎腿,身体往后仰,舒服地靠在沙发上抽着雪茄。
“华生,鲍里斯约翰逊和你一样是出身贵族,也是你的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校友。大选前,作为典型的英国上流阶级的代表,鲍里斯为了突出他的亲民形象,他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了这一不修边幅的发型,来赢得民众的好感和大选的胜利。其实,我亲眼所见,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把梳子。”停顿了一下,福尔摩斯加重了语气,补充了一句,“鲍里斯是很爱臭美的!”
我吐出一口烟雾,看着对面婀娜多姿,光彩夺目的伊万卡,悠悠地说道,“亲爱的伊万卡,你和首相大人似乎有过交往,据说首相大人曾经爱慕你的容颜,是吗?”
“我们确实一起共进过几次晚餐,不过,鲍里斯是个政治家,我更喜欢有英伦风范的大侦探。”伊万卡说着,向福尔摩斯抛了一个媚眼。
“看来,首相大人不是你的菜,没入你的法眼。我们亲爱的洛克才具备大众的审美标准。”大波波娃说道。
我瞅瞅伊万卡,又望望福尔摩斯说道,“伊万卡的美是超凡脱俗的,是让人过目不忘。嘿嘿,总让人惦记着。”
“华生,你对东方女性美有何看法?”福尔摩斯不动声色地问我。
“洛克,你的伊万卡在东方大国中国呆过很多年,应该更有发言权啊!”
“华生,我更想听听你的意见。”
“你是不是在说中国的一位摄影师为迪奥拍摄的女性照片引发的讨论?!”
我看着福尔摩斯微微点点头,并未开口说话,就继续说,“其实,早在今年夏季东京举办的奥运会期间,就有中国网民对西方媒体播报的中国选手赛场拼搏照片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不满。我也看了我们西方媒体配发的中国运动员赛场图片,确实没有展现中国选手的英姿和风采,有意抹黑、丑化中国选手。相反,在报道西方国家选手时配发的图片都是意气风发的光辉时刻。”
“这就是双标。华生,我们西方国家媒体也讲究政治正确。这个政治正确必须符合、满足西方国家的利益和宣传的需要。任何不符合西方所谓的价值观和民主的社会制度,包括奥运选手都会受到攻击和恶意诋毁。”福尔摩斯拿着烟斗的左手抬起来,猛抽了几口说道。
“所以,中国摄影师陈漫的作品,就是刻意去迎合西方价值观,诋毁中国女性的东方美和大众审美标准。这些照片被中国民众称为阴间滤镜。相反,在陈漫的其他作品,尤其是给中国一些娱乐明星拍摄的照片却不同,极具国际时尚风范,不再是阴间滤镜了。包括陈漫本人的照片,也是时尚前卫的。”伊万卡也侃侃而谈。
“这是不是中国人所说的崇洋媚外?!”大波波娃也插了一句,说道。
“啊哈,不错。是的。大波波娃真是近朱者赤啊。跟着华生学了不少东西。”福尔摩斯挤眉弄眼地说着。
“美,不管有什么样的判断标准,但有一点是要让人赏心悦目,让人看过内心愉悦。陈漫的作品,如果是晚上不慎看到,会做噩梦的。如果说陈漫作品展现出来的中国女性,是丑陋和陈旧的,那么在西方主流社会的中国人的形象,必然也是不美和跟不上潮流的。陈漫之流,已经不是文化自信不自信的问题了,而是民族立场问题。为了讨好西方,不惜丑化、歪曲自己同胞,来获取国际知名度和自身利益。这叫做跪着把钱挣了。”我愤愤不平地说着。“所以,这件事情才引发了中国国内民众的愤慨,并且拒不接受陈漫迫于舆论压力下的道歉。”
“是啊,陈漫的某些作品里中国女性的美,都是一些另类的样子,完全和美感的事物背道而驰。如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服装展上模特的妆容一样,都是迎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的欧美来看中国女性的美。这是扭曲的恶意的。为了走向国际化,中国的一些设计师将歧视和侮辱带进了中国时尚圈。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伊万卡继续说着。
“这么多年,中国的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异,取得的成绩更是举世瞩目,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只是,我们西方政客不愿意看到。这叫做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福尔摩斯站起身来,望着窗外,最后说了一句,“外面的景色好美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总喜欢在冬日暖阳中,穿行于石牌校区的青松中路,一缕缕阳光穿过细密的人面子树叶洒落下来,或温柔地吻舔地面,或焦灼地撕咬草皮,影影绰绰间充满着脉动和遐想;也喜欢乍暖还寒的四月,驱车大学城校区明德西路,柔风泛起,人面子的黄叶蹁跹于潮湿温润的空气中,留人予“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离逝枝头的凄美……
人面子,作为常绿大乔木,凭借其苍翠欲滴、浓阴蔽日的优势,被我校选为行道树广泛种植。人面子得名于其得天地灵气形如人面的果核。人面子果,状如李子,每年8-9 月,其果实由绿变黄变软,里面的果核深得阳光雨露的滋养,状如压扁的盾牌,盾牌之上有五个天然凹陷的圆圈花纹,猛一看颇像人类头颅之上清晰的五官,因此得名人面果。
说到“人面子”,我们总会跳开植物本身,产生关于“人面”的各种联想。民国时期的上海大亨杜月笙曾言:人生需要吃好“三碗面”——体面、情面、场面,这三碗面都离不开“人面”。同样,在电影《一代宗师》里说:“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而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情面是世故,脸面是尊严,场面是虚荣,吃好这三碗面需要莫大的智慧、勇气和信心。高大挺拔的人面子树,浓荫如盖,姿态俊美,而其却甘当平凡的行道树,于街头巷尾吸尾气抗粉尘,默默地积聚力量向上生长,默默地降噪防污,遮荫挡雨,不求回报。它虽有浮泛热闹的名字,却坚守安贫乐道的本分,偏安一隅,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矜不盈,不染尘俗,兀自优雅。仿佛以“人面”之名行非“人面”之实,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真乃通透澄澈、超然物外之品格也。
由于人面子的花洁白细小开在树梢,我们通常难以发现,只有果子结出来的时候,我们才会嘴馋人面子果做成的凉果“银稔”。在很多地方人面子果又叫做长寿果,因为人面子花的结果率低,通常要花个十年八年才能有幸看到人面子结果的场面,所以民间竟然有传闻说人种人面子树通常要等到种树的人死后,其灵魂被人面子吸收,这样才会结出果来。虽说传闻可笑,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面子结果的困难,因此还些地方将人面子称为“长寿果”也就不足为奇了。清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山居家,其祖父欲遗子孙,必多植入面、乌榄,人面卖实,乌榄卖核及仁。百余年世离其利。”可见,早在清朝,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人面子的经济价值并把它列为惠及后代的树种给予种植。
俗语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面子的树皮最为特别的是经常布满鳞片般的皲裂,以及镶嵌着旧皮剥落后新旧交汇明暗相间的斑块,整个树皮仿佛是一张时间地图,用颜色的深浅和表面的糙幼反映着生命的状态。
作为大乔木里的行道树,人面子需如哨兵般稳稳地挺立在道路两旁,但是又经常无奈于空间的逼仄和路边土地的板结硬化,人面子的根部在有限的生长空间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特定的环境下,由于条件限制使得人面子的主根发育不良,于是它的侧根便向上隆起生长,在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强有力地支撑起自己“巨人”般高个子躯干和挺拔的身姿。广州经常受台风影响,即便人面子树梢在疾风暴雨中随风摇曳,但是树干基部向四周延伸出的厚重板根,像数面“墙壁”式支撑,使得其躯干牢牢地固定并屹立于大地上。
每每看到人面子的板状根,就会想起火箭发射系统,虽然顶端很重,但是因为有了向四周延展的基座部分,所以火箭才得以扎实地立在原地,这就是人面子适应环境的生存智慧!
最近一段时间,广州市因为综合考虑到行道树树种比较单一等情况大批砍伐路边的榕树,护榕倒榕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频频上热搜。
其实,植物与建筑一样,都是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载体。无论选择哪一种植物当行道树,我都难以忍受市政工程的砍伐,甚至更难以忍受工人们对于路边绿花植物的截肢式的修剪。记得古代有一种把四肢切除的酷刑叫做“人彘”,我感觉截肢式的修剪就是制造一个个可怜的“树彘”,行道树没有了树枝树叶就丧失了光合作用,全凭身体里面的能量以最快速度长出新叶来制造养分、维持生存。而今天的城市,“树彘”又恰恰是城市里面干预行道树的浓荫遮蔽光线和造成行车视线障碍的主要方式。
万物有性灵,我想:偏安一隅,任世间风雨,自顾安然享受的人面子正如宋代诗人释志璇笔下的《偈五首》:“声色头上睡眠,虎狼群里安禅。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境由心生,境由心转,以心得境,一派天成。言及至此,人面即人心矣。

人面子: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艺 / 术 / 小 / 剧 / 院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至善至美。
“艺术小剧院”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艺术真知的舞台,展现的是教职工们在艺术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艺术之美在此大放异彩。

明时思解愠,愿斫七弦琴

文 / 文学院   史风华

作者按: 2019年11月25日,我正式拜师斫琴。到今年的11月,已经整整两年了。喜欢仪式感的我自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吃顿好吃的,买一只紫豪勾线笔,请师傅和小伙伴儿吃个蛋糕之类的。《紫荆树下》主编向我约稿时,我正在改这篇手记——每周一天的斫琴,每次我都会按师傅要求记下工序、材料、感想,感想部分常常会犯了学者的职业病——吊书袋,于是越写越多,常常有错字,有空时就看看,仿佛再重温自己的初心。挑文不如撞文,主编找我时正在看这篇,于是就是它吧。几乎是流水式记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2021年11月8日 晴
上周师傅有事停课一次,我猜是因为广东古琴研究会的事,10月31号刚开完会员大会,估计有好多资料要整理。今天是单位一年一次的体检,因此吃了午饭才过去工作室,因此也没指望今天能做多少事:继续打磨琴,然后补细灰。看到远芳老师正在把漆灰都铲掉,看着有点粘粘的样子,我也很好奇,就动手试了下铲掉这样的灰胎的手感:粘粘的,一块一块,显然是没干透,问过师傅,说是当时上灰胎的时候天气太干燥,因此没有干透,现在要铲掉重新上灰胎。我说这样明,省得影响最终的效果。漆就是这样,要求特别多,急不得,稍微伺候不周,就不好好干,而且一旦不干,就像米饭夹了生,就再也做不熟了一样,它就仿佛再也干不好了。
周六晚上突然狂风大作,然后大幅度降温,今天稍微有点回暖,但相比汗流浃背的前几天,温度也下降了十多度,上午也说十几度,当然北方已经开始下雪了。师傅说这样的天气漆就不容易干。
我上周基本已经打磨了八九成,所以用400目的砂纸水磨大约两个小时后就差不多了,请师傅检查后,又继续打磨了弦路,师傅最后检验并示范了几处不合格的地方如何磨平,然后又仔细检查了蕉叶边上几处不平整的地方,磨平。
乌龟本该冬眠了,但钱多多(按:这么俗气的名字自然是我起的)还是出来晒了一会太阳。中午的时候,阳光洒满小院儿,地上是竹影、兰花叶子的影子,微风拂过,竹叶在地睛轻动,想起一句诗:“竹影扫阶尘不动。”
下午我的学生晓青、晓筠以及咏佳过来请教大创项目立项的事。上次他们来过工作室之后对非遗古琴文化开始感兴趣,想组队做个项目,我建议就做民间行业协会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就以广东古琴研究会为例,他们想申报这个项目,请我和师傅做导师。如果立项成功,会发表两篇论文或调研报告,我建议他们也出一个视频,预备将来申报国家大创项目的时候用。师傅给了很多建议,也给她们拿了相关的资料,孩子们都很高兴,当即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宣布项目组正式成立,在阳光里大家合了影。
送走了她们(我手里的活也一直没停),开始准备补灰,上次上细灰的灰用旭包鲜保鲜膜包着,还可以用。师傅看了一下,说不要用这个了——我滤漆的时候用滤漆架拧得过度了,因此有一些漆皮流到漆里,调的灰就需要边刮边用牙签挑出这些漆皮,十分费时费力费眼。于是师傅拿出滤好的漆重新调了灰。嘱我试着用刷子直接刷在琴上,看看效果如果。我拿出油画刷,挑出一把猪毛的,一上手,师傅就说,刷痕太重了,还有这和油画颜料的感觉完全不同,我刷出的痕迹太碎,太薄。于是慢慢找手感,师傅边看边指导我,基本把正面能盖住的痕迹都盖着了。看来刷子刷细灰的方法不太可行,因为到后来还会掉毛,也许刷子不合适也是个原因,等干了再看效果如果吧。
事实上,我对黑漆的理解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以为黑色可以盖住一切颜色,因此,不管底色是怎么样的,都会很黑。所以,当师傅说让我把那些美丽的花纹都用细灰盖上时,我说:“这些一上黑漆不是就盖上了吗?”师傅解释了,才知道,这些痕迹黑漆是盖不住的:一来黑漆不会上那么厚,毕竟它是漆而不是灰;二来漆干了还要打磨,一不小心磨得露了底,这些颜色就会露出来,想象着像是黑脸上长了斑,应该会很丑,而我想要的效果是漆黑纯黑的那种,才能显出水滴的晶莹和瓢虫的鲜亮。
时间不够用是我在工作室永远的状态,一眨眼就到了六点,只好只上了正面,反面要等到下周再补灰了。更没有时间按计划弹弹琴给师傅看。
虽然斫琴时没停下手里的活儿,但也没耽误说话。想起11月5号师傅在朋友圈发了两条消息,一条是:“庆祝广东古琴研究会 刘九生老师作品:《竹节式古琴》获‘关城工匠杯’银奖!”,看到照片有师傅领奖,但他没提自己得了什么奖。当天还发了一条来源是广州市工人文化宫的新闻:“‘羊城工匠杯’非遗作品大赛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计划成果颁奖仪式圆满举行”,还写了一段话:“琴即是乐器、也是漆器,琴者斲琴重音色、轻工艺,工匠斲琴重工艺、轻音色;而纵观历代所遗留下来的精品,无一例外是两者的完美结合,路漫漫其修远兮!感谢市一宫老师们的支持及各位工艺老师的指导。”新闻也看到师傅的照片,于是今天问他得了什么奖,他才谦虚地说是个铜奖,得奖作品应该是那个混沌式膝琴。
师傅都说了“路漫漫”,我的路更是看不到尽头。比如关于“天干物燥”,以前只是看电影会注意这说法。现在懂了。我用一节竹子做竹枕,已经擦了三次漆,心里美美的。心想又不是琴,不必裱布了吧?看着结实光滑,不可能裂。结果昨晚发现裂纹,今天就变成了三道。明白为何要“一麻五灰十八遍”了。以后喜欢的东西一定要认真裱布,工序一道也不能少。不过这个竹子,等它裂够了,可以改成几个茶则或竹刀。还好琴是木性稳定的老木头,我想也须常弹、用心保养。话说回来,说句大话,裂了也不怕吧?斫琴人不怕木头的妖性,有办法修复它。
 日本传统美学有一个概念叫“物哀”,与佗寂、幽玄一起,是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当然日本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极大影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可奈何花落去”、黛玉葬花,都有对世界美好事物流逝的感叹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怨”的无奈,这是在认识了生命短暂、诸境无常之后的超然与慨叹,我想在斫琴过程中我渐渐地“知物哀”,这块老杉木,在我手中一点点展现的过程,仿佛在向我透露它的一生,它的喜怒哀乐以及每一次相遇,也一次次调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感知,既有对客观对象的认知,更有对自身情感的渲染,并不是世俗层面的伤感,而是类似于诗学意义上共情。不管这床琴最后做成什么样,都是我全心全意投入的结果。
斫琴以来,我的生活也与琴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关联,比如研究生安慧的论文就是写斫琴,我也新开了一门中国传统审美的研究生课程,作为支部书记,就连组织的党员活动都与琴有关,继上次去永庆坊听琴后,应老师们的要求,又在10.24日组织党员们去位于华南植物园的脩竹琴舍听琴,反响热烈。师傅上次转给我一个广州大学的会议通知:“琴、乐、舞第三届岭南音乐舞蹈发展研究高端论坛”,就让安慧把她的硕士论文改一篇论文出来投稿,她写成了一篇“基于当代岭南斫琴中继承与创新问题的美学思考”的论文,摘要如下:
岭南古琴源远流长,基于对古琴传统斫制技艺的关注,笔者走访了包括诚明堂、徽外工作室在内的数个广州斫琴坊,并参加多次古琴雅集和斫琴展览。在调研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岭南斫琴发展现状中的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对新兴技术的接纳两种不同的倾向,故而从美学角度对斫琴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予以思考,并对斫琴师个人、斫琴组织以及国家相关文化部门的未来发展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结果今天上午安慧微信告诉我收到了参会通知,周五(11月12号)就去开会了,自己的学生开心,为师我也很高兴。斫琴实现了我作为一个美学工作者所谓的身体美学、实践美学,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审美体验研究呢?

拒绝我的人多了,
你又算是个什么东西

文 / 文学院   徐珊

拒绝我的人多了,你又算是个什么东西!
当何广智站在脱口秀舞台上,用一根指头戳一戳空气,既试探又大胆地说出这句时,惊艳的样子把大家惊喜到了,全场笑声如雷。
虽然何广智打的是人丑事多的牌,但其实他不丑,不仅不丑,他的独特逻辑堪称惊艳。
这句话说出来,就语惊四座,自此,何广智被我封神,神逻辑的神。
神逻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且听我道来。
神逻辑一,直接打破传统审美鄙视链的直线下沉模式,由被审判的客体变独立审判的主体。
何广智说,他看到美女,内心会这样感叹:她要拒绝多少像我这样的人啊。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放弃追求美的权利,要当“舔狗”。谁不爱美呢,越爱美,越被拒绝。
站在颜值鄙视链低端和与之相应的拒绝抛物线的下游的何广智,此时突然不再下沉,他停了下来,拍拍身上的被凝视,抹了抹积累许久的负面情绪,稍微整理了一下被拒绝的经验,然后仔细端详着这一路仰望的人间之美,突然转身,从被颜值鄙视链伤害的被拒绝者队伍中逃脱出来,转身面对排列就座的拒绝者,凝视这些美,平视这些颜值正义控,然后将内心的独立意志拧成一根指头,往话筒前一戳:
拒绝我的人多了,你又算是个什么东西。
就这样,本是混在集体中的被审判的舔狗,摇身一变,变成独立成功的审判者。神逻辑如广智,就这样成功突围了颜值鄙视链,突破惯性逻辑,从“审丑”的客体,转化为“审美”的主体,大获全胜。
神逻辑二,打破情绪二元思维,痛苦并快乐着,由伤心悲剧转为人生喜剧。
脱口秀的最大好处,就是一切悲剧都可以转化为喜剧。李诞的小眼自嘲、李雪琴的矮胖自讽、到何广智的自拍恶心人,都是自黑自嗨,内核都是因丑而笑,置伤害于死地而后快乐。
他们都有一种能力,能智慧地绕开约定俗成的人生赛道,将一场可能天生具有悲剧质地的人生,演绎成自我调节的笑自己也笑命运的人间喜剧。
在说完“拒绝我的人多了,你又算是个什么东西”的金句之后,何广智并没有绝然而去,他知道,这其实是短暂的胜利,客体转换成主体之后,受伤情绪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烟消云散。他又主动绕回接受者的角度,重新排列组合了受伤情绪清单,他对着曾经仰望的现在随时也可以仰望的人间之美,苦中作乐地说:你只是不理我,别人却叫我滚,还是你对我好。
你看,人间清醒的何广智告诉我们,大痛苦要和小痛苦相比较,重拒绝要和轻拒绝相对照,快乐就不会缺席,人间就永远值得。
所以,我们要向带刺的玫瑰何广智学习,面对人生悲喜和世界美丑,面对万千变幻的世界,要随时转过身,在逻辑中反转人生,被别人凝视的你也可以凝视别人,被世界伤害的你在热爱这个世界中找到快乐。
最后,我想说一下被认为和何广智同类的徐志胜。我并不觉得两人一样。徐志胜他其实并没有依靠逻辑自救,他一定有一个更尖锐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干脆利落,直接否定掉美丑之分,真正走出了悲剧的阴影,把自己当成优秀的喜剧来演绎的。何广智像更多的我们,有些试探偶尔回弹,内心还保存着对美丑的约定俗成的界限,只不过知道去化解去转化,在丑美之间徘徊,在悲喜之间交织。
所以,祝福我们自己吧,愿卑微的我们能像何广智一样,在神逻辑庇护之下,转身面对命运,指头一戳:
你伤害我够多的了,这次又算得了什么!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亲子幸福书

糖宝今年四岁,是我们郭家第一个小孙子,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大小姑奶奶叔爷爷舅爷爷以及各种堂叔表叔表姑……都喜爱这开心小糖果。其中尤其宠爱她的当然是爷爷,我们平时带她都是恩威并施的,只有爷爷对她永远和气、耐心,不忍心责骂。
糖宝属猴,性格脾气也跟孙猴子没啥两样。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又哭又闹,得奶奶抱着楼上楼下狂绕圈圈才肯安静。那时候她顶着一头软乎乎直愣愣的冲冠怒发,样子十分滑稽好笑。
再长大一些,糖宝开始学走路、学说话,推着家里的四脚小麻拐凳子满屋子跑,对着我鼓着小嘴喊“嘟嘟”。我纠正她说“姑姑”,她不听,非要叫“嘟嘟”,嘟得口水四溅。
等到她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处乱猴,把爸爸当椰子树,一个劲攀爬,把我的腿当滑滑梯、当骆驼、当千里马……大人们都累瘫了,她还在笑嘻嘻大喊“我还要玩”“我还要玩”。
糖宝是我们家的开心果,跟她在一起,我们总是有层出不穷的灵感,陪她疯陪她玩;也总有说不完的笑话,乐不可支。可以陪伴和记录她的成长,是作为姑姑最大的幸运。我希望这“糖姪画记”可以一直写下去,也希望糖宝永远这么童真可爱。

图文 / 文学院   郭浩瑜

糖姪画记④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蓝天白云,看阳光总在风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广阔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丽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美与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见更美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相遇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崔红丽

寒假开启了柬埔寨的文化之旅,游览了首都金边的皇宫,游览了吴哥窟,游览了班迭斯雷寺,在周萨神庙与千年前的生命相遇。
金边皇宫金碧辉煌,蓝天白云之下,一群群鸽子呼啦啦擦着宫殿尖顶飞过,鸽子自由地翱翔在美丽的皇宫上空的美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灵魂也似鸽子般自由放飞,轻松愉快之感油然而生。
乘大巴离开柬埔寨首都金边前往吴哥窟,坐在车的前排,视野开阔,整块挡风玻璃尽现柬埔寨旷野的景色,如一幅幅画面闪过,又像极了电影中的一帧帧场景:稀少的豪华别墅间杂在吊脚楼之中;骑摩托车的农民从旷野深处的土路驶出;瘦骨嶙峋的白色耕牛蹲在村口田头;隔几十公里有一所简朴的乡村学校,隔几十公里有一所金碧辉煌的寺庙;还有幸看到了举办婚礼,三里五乡的亲朋好友穿着盛装赶赴婚礼的盛会,迎宾音乐奏响婚礼现场;路上经常有穿白衬衫黑裙子的女学生奋力地踩着自行车……
这是一个贫富悬殊、古代文明发达、经历战争重创的命运多舛的国家。
来到吴哥窟,浏览了吴哥窟的几万幅浮雕,被千年前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的作品震撼到了,最值得炫耀的是我爬上了一个七十度陡峭的神庙,拍下了一幅揽着女伴细腰的女优雕塑,它是几万幅浮雕中独一无二的。从神庙下来的时候,我把包从高处扔到地上,想象自己就是电影中的女主角,纵身飞跃而下。
游览女王宫,(Banteay 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又称班迭斯雷寺,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被誉为“吴哥古迹中的明珠”。供奉著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建于967年的罗真陀罗跋摩(Rajendravarman)王朝,而于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王朝完成。该寺以朱色砂岩构成,充满精致的浮雕,有“吴哥艺术宝石”之称。
女王宫边上的旷野,一棵大树守护着这块沃土,田野里生灵——两个当地女孩捉了一些田螺,开心地展示给我看。
1000年以前和1000年以后,永恒不变的是大自然,是蓝天白云,是田野,是田野里生生不息的生命,守护神一样的大树、自由飞翔的鸟、萦绕在你周围飘忽不定的蝴蝶、低头吃草的老牛、天真无邪的女孩……
在周萨神庙与千年前的生命相遇。据说艺术家的修养、思绪、心情会传递到他的雕塑作品身上,当作品完成的那刻,雕塑就被艺术家赋予了生命力。艺术家会轮回转世,而雕像幸运的话,可以千年屹立在那个神圣之地,凝结了千年前那段岁月结晶的它,期待与后世有缘人的相遇,相遇有缘人的心领神会,相遇有缘人的惊喜与讶异,相遇有缘人的期待……
这相遇就是造物主对众生的爱,这相遇就是神话与传奇。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的意义是相遇,相遇历史、相遇文化、相遇风景、相遇有趣的灵魂、相遇造物主的爱、相遇心领神会、相遇惊喜与讶异……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的意义是发现,发现生命的意义、发现自然的灵性、发现世事的轮回、发现全新的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骑行第7天
锡林浩特—阿尔善油田,骑行100公里
在我的心里,草原之行是从此时此地才正式开始的。如果说从北京到锡林浩特骑行的前六天是适应期,那么接下来的日子,大幕将徐徐拉开,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壮阔辽远的草原,天苍苍茫草茫茫,碧波荡漾遍牛羊。甚至我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幻想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情景。
早晨从锡林浩特出发,车轮碾过祖国大地,我知道,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踩踏,都在不断地帮助我深入草原腹地,感受大地的宽厚与辽阔。此时此刻,我感到我与草原同呼吸共脉动。
阳光照射下来,寂静的草原天路上投射着两个骑行者的身影。影子在动,似跃动着的精灵。空旷的国道上,两个快速移动的身影显得有点孤苦和单薄。单车的后货架上驮着重重的行李,还有昨晚剩下打包的蒙古包子。清晨我和张莹在房间里已经解决了几个包子当早餐,无奈昨晚的包子份量太足,还是剩下不少。那就捆扎在绑车带上,权当中午的午餐吧。
新认识的车友在别处住宿,微信约好路上相见再结伴而行。一路向北,只有一条笔直马路,路上总是会遇到的。
盛夏的草原热气腾腾,无边无垠的草地没有任何树荫可以遮挡一下。从北京出发骑行的这几天,肤色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变化。我一直穿着骑行短裤,大腿上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戴着半指手套,张莹本来洁白无瑕的一双玉手,现在十个手指也是齐刷刷的一条分界线,手套遮挡的部位雪白,被日光亲吻的地方暗灰。在锡林浩特修理单车时,我买了一条骑行长裤。想想路途还很遥远,要保护一下腿上的皮肤,不要过于渭泾分明,影响观感与市容。
盛夏的草原,除了空旷,还有道路两侧不远处绵延几公里的风车田。一座座洁白风车带来的不仅是清洁的电能,也是与草原相得益彰的美景。
半路与车友相汇,停下车来休息,顺便该“放水”的“放水”,该补水的补水。我们已经多次照面,谈笑风生。最初的话题是从“灵魂三问”开始,进而波及到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当谈到几天前那“神龙见尾不见首”的阴风邪气时,我们似乎都来了兴趣,相互诅咒着那猛烈的狂风给各自带来的困难。
矮个的姓仇,穿着连体的骑行裤,“放水”的过程很是费力。仇老师要先下了路基到草原上,为了避嫌,还要跑的远远的脱去上衣,再依次把骑行裤的背心肩带从肩头退下,将骑行衣退到腰部以下才可以方便“放水”。我站在高高的路基上,望着仇老师光着灰不溜秋的上身背着身毫不吝啬地给脚下的方寸草地浇水施肥。
我们单车停放在路边,机动车辆偶尔驶过。一些南方牌照的私家车长途跋涉从我们身旁而过,驰骋在草原天路,裹着风带着声,载着一家老小欢声笑语。
无风的日子,烈日当头,无遮无挡。张莹拿出雨伞撑了起来遮阳休息。嗯,这是个好办法。
个子较高的新朋友是秦老师,面部表情一直没怎么变化,不苟言笑的样子,被动地参与交谈。对于骑行,我觉得他体内似乎有一股子抵触情绪存在着。后来才知道,他是被仇老师“忽悠”过来陪骑的。秦老师第一次长途骑行,风吹日晒苦逼地骑行。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路途的艰辛确实非常人能忍受。秦老师穿着运动裤骑行,裤子口袋里一直放着手机。骑行时,他就打开手机里面的运动小程序。因此,秦老师每天的健身步数那是好几万啊。我想,秦老师或许以这种方式来刺激并“忽悠”他的健身朋友圈,以调节他的郁闷的骑行吧。
说话间,仇老师从驮包里拿出一面大旗,让我和张莹在上面签名。这个大旗印着从廊坊到漠河的线路图,局部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各色字体的人名。我找到漠河的地方,欣然写下了四个狂草字“广州海风”。据仇老师介绍,他们几乎和我们同时出发,只是我和张莹在北京五道口,他和秦老师在河北廊坊。仇老师说,出发那天早上,廊坊的朋友还给他们两个搞了个小型的简朴而隆重、充满热情洋溢、让人热血沸腾的出征仪式。仇老师还说,昨天廊坊一个哥们开车专程过来慰问并犒劳他们,请吃了蒙古大餐,一桌子的牛羊肉。我能想象那场面就是左手一支羊腿,右手一杯马奶酒,脸红脖子粗地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快朵颐。可惜,喝酒吃肉那会,仇老师给张莹打电话让我们过去一起happy,我和张莹已经坐在贝子庙对面一家蒙古餐厅吃着包子喝着羊杂汤,正在发愁如何消灭掉面前一大盘蒙古羊肉包子呢。
草原起起伏伏,我们四人又慢慢拉开距离。后来,仇老师和秦老师还是最终消失在视野范围内。骑行,讲究一种节奏感,尤其面对起伏不定的路面。上坡路段一定要心平气和地稳住踩踏的节奏,调整呼吸和踏频,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骑行,就会省力很多。面对长长的上坡,千万不能气急败坏地慌了阵脚乱了节奏。上坡的骑行大忌就是想立马登顶,拼命地狂踩。上坡一定要沉住心,一慢二稳三不急。按仇老师的话说,就是“上坡,关键是心态要好,慢慢磨”。和自己的体力慢慢磨,和变态的上坡慢慢磨,更是和自己的毅力、韧劲儿慢慢磨。
爬上一个山坡,我停下来休息等待张莹。等她骑上来,留出时间给她休息。这个时候,张莹会很有成就感地跑到草地上撒欢尥蹶子地上窜下跳地让我给她拍照。
垭口处不远的一个小山包出现一个蒙古敖包。我走过去围着敖包走几圈。空旷的草原,静静的敖包耸立在山包上。
在大海一样的茫茫草原,敖包最初是草原民族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具有指路、辨别方向和划分势力范围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
传统的敖包顶上的玛尼杆,挂着书写有喇嘛教经文的经旗,旗为白色绸子制作。敖包的四角立着4根高高的三刃钢叉。从敖包顶部到钢叉顶部,一根根绳子上,五颜六色的绸缎布条和纸条耀人眼目。各种色彩绸缎制作的禄马风旗迎风招展。
相传“禄马风旗”来源于成吉思汗的军旗。当年,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军队的军旗是天蓝色的,旗面上绣着一匹奔腾如飞的黑骏马。军队打到,就把军旗举到那里。晚上宿营,将军旗竖在营账前面。后来,成吉思汗远征西夏,殁于疆场,这旗帜便立于他的灵帐门前。蒙古人争相仿制,成为风俗。一直到今天,蒙古族牧民的蒙古包或住房门前,大都有一泥台,埋着一根高高的杆子,杆顶安有明晃晃的三刃钢叉,这就是“玛尼杆”。一般都在杆上系长方形的旗帜,旗中画有一匹奔马,形体较大,旗的四角用狮、虎、龙、凤作为陪衬,即为“禄马风旗”。
日光吻面,清风拂面,面对敖包,我心生敬畏。我在心中默默地敬天敬地敬草原,希望草原和草原上的民族安康。
骑行是单调的,而思绪却异常活跃。骑行时,我时常在想,在这里,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以自己的方式闯入草原,粗略地领略着草原风光。浩荡草原,以宽松仁慈的胸怀包容了我们的到来,而我们对草原却知之甚少。多年前,作家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畅销祖国大江南北,更是远销海外多个国家。人类与草原如何共存,草原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等话题引起广泛讨论。对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肆意破坏生态的行为,大自然随时会做出惩罚,而我们却束手无措,只能亡羊补牢。
太阳渐渐移到头顶,我们骑得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单车停在路边,取下饮用水和蒙古包子,我和张莹走下路基。烈日当头,找不到乘凉处,只能就地坐下午餐。我们刚坐下啃上一口包子,草原上的热浪就源源不断地滚滚而来。真是苦不堪言。
我举目远望,看到远处路旁立着一堆太阳能光板。赶紧赶过去,我们想缩在太阳能光板下躲避正午的烈日。过去就地落座,闷热难耐,下面的温度并不比外面低多少,地下随处都是牛羊的粪便,散发着被烈日持久辐射后的味道。原来这里也成了恶劣天气下牛羊的避风港和避难所。
管不了那么多了,头顶是散发着褥热的太阳能板,身旁是扁扁的圆圆的牛羊粪便,我和张莹嘴里咀嚼着被晒了一个上午闷在保鲜袋里的包子。咽下一口包子,灌下一口水壶里的水。感到水温已经达到50度。望着国道上被烈日晒烤的路面,热气旖旎升腾,觉得马路在左右晃动,路面也在蒸蒸日上。
午歇时,取下头盔、蒙面头巾、墨镜、袖套、手套,让包裹严实的肌肤透透气呼吸呼吸。坐在草地上,汗如雨下,携带的水也消耗过半。
烈日下的骑行,其艰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不能仅仅以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来简单概论的。首先,你必须身体健康,运动能力强;其次,你的意志力必须非常顽强;再次,你还必须有一种骑行的情怀在心中,这是你骑行的原动力。你在忍受高温暴晒的时候,你的汗腺还必须很发达。你必须喝大量的水来补充体液。因此,长途骑行,重要的是毅力,而非体力。
挨过午后最强烈的日照之后,下午的骑行终于有了凉爽的感觉,光秃秃的草原天路开始出现白杨树。我们终于到了今天的目的地——阿尔善油田了。
在草原,不缺绿色,却缺少成荫的大树。一棵小树苗在广阔的草原上,如果没有人工的精心培育和呵护,是很难抵挡四面八方的狂风和牛羊的骚扰的。
路基不远处的采油机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单调的动作,像极了“小鸡叨食”。我和张莹一马当先拐进油田。
时间尚早,绿树成荫,骑着单车先逛逛草原上的“绿洲”吧。
一排排房屋一栋栋楼宇一座座机关大院,我看着是那么的亲切。我有点恍惚,莫非这场景准备把我带回童年我出生成长的家乡——国营农场。
居民区路边树荫下,一个瓜农小哥在摆摊售卖各种瓜果。又大又圆的脆皮西瓜在招呼我们。我和张莹舒服惬意地坐在路牙子上啃着爽口解渴的大西瓜。没有烈日当头,没有蓬头垢面的骑行,也没有长久在单车坐垫上骑行的两股间的溽热和隐隐疼痛,我觉着此时是一天当中最美好的时光。
三三两两的油田大叔大妈陆续下楼买菜,见到骑着单车过来穿着奇装异服的两个异客,甚是好奇。他们尤其对张莹这个女孩子甚是关心。嘘寒问暖,问东问西,甚至是刨根问底。
经过两三波的“舌战群儒”之后,我和张莹的骑行事迹开始在方圆两公里范围内传颂,并招引来一位籍贯广东的油田大哥。
广东籍大哥表现出极大的好客热情,请我和张莹去饭堂吃饭,安排车辆带着我和张莹驱车到草原荒野参观炼油厂。傍晚陪我们落实扎帐篷、洗热水澡的地方。
夜幕降临,看我和张莹一切安顿妥当,大哥才放心离开。
(未完待续)

文 / 体育科学学院  赵海军

(之八)

一路向北,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资讯瞭望台(工会活动撷影)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大讲堂(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女性养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杂志官方网站链接: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幸福伊家园
http://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荆树下》编辑部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1年第4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