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总第34期)
机关部门工会风采专辑
2022年第1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徐颂军
副主任: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叶美玉、李施慧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2年第1期(总第34期)
目录
CONTENTS
>>>
---------------- 部门风采展
---------------- 紫荆丽人秀
---------------- 紫荆人物秀
---------------- 紫荆大讲堂
---------------- 经典永流传
---------------- 读书咖啡吧
---------------- 文学手工坊
---------------- 艺术小剧院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14
22
24
34
40
46
52
58
62
66
机关部门风采
开篇:笃行不怠,不负韶华
美在春天,美在耕耘
文 / 机关党委书记 龙君
春天,万物生长,辉光日新。春光的明媚,让人心情愉悦,春天的气息,更是催人奋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走过激荡人心的2021年。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率领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学校机关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学校党委工作要求,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任务,传承“红色师范”精神,坚持“走在前,做表率”的工作作风,为学校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等闲识得群芳志,巾帼何曾让须眉?过去一年里,学校机关的广大女性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钻研业务、增长才干,争当岗位能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巾帼力量撑起机关工作的半边天。她们以实际行动为机关各项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向广大师生展现出机关人可亲、可信、可敬的美好形象。强责任,她们始终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讲担当,她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使命永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重奉献,她们始终真心实意为师生谋利益、增福祉,成就师生,美美与共。
雄关万里,焕然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号召“要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继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篇章!”征途漫漫,新的一年,机关党委将继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赓续优秀传统,继续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当好示范表率。全体机关女性工作者也将秉持优良传统,淬炼品格,澡雪精神,致广大而尽精微,以昂扬的奋斗姿态投身学校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伟大事业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祝愿女教工“三八”妇女节快乐!
机关部门风采
上篇:携手同心,与子同行
在过去的一年中,26个机关部门工会小组组织教工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设。执子之手,与子同行,我们之所以笑容满面,只因怀着共同的理想,与你同向同行!
"
"
党办、校办、校友办工会小组
组织部工会小组
机关党委、档案馆工会小组
人事处、省师培中心工会小组
离退办工会小组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工会小组
基建处工会小组
校工会工会小组
校团委工会小组
学报编辑部工会小组
学工部、武装部工会小组
教务处、课管中心工会小组
社科处、人文高研院工会小组
国际交流合作处工会小组
财务处工会小组
机关部门风采
中篇:花样年华,青春绽放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花样年华,只为绚丽绽放!
"
"
机关部门风采
下篇:岁月流金,幸福时光
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用激情点燃自己和别人,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
"
机关部门工会的六百多名会员中有一半是女教工,可谓真正撑起了“半边天”。在“三八”女神节来临之际,祝女神们青春永驻,用健康、自信、优雅和智慧描绘机关女教工的靓丽风景!
“
”
紫荆丽人秀
机关部门工会女教职工风采
刘学兰,女,心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心理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学名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广东省本科高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幸福广州心理辅导与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与亲密关系。主编或编著《中小学生学习辅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等15部著作和教材,参编教材和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与流派》《婚姻与家庭心理研究》《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等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心理学》负责人。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与人获3项国家级和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华南师范大学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我最喜爱的教师”等称号。
在正式采访刘学兰老师之前,就听到有人这样形容刘老师:“朴素明媚而亲切温暖,内心丰盈而精神平和。”果然,在后面的交流和采访中,这些美好的形容都得到了最生动的印证。刘学兰老师气质如兰,温声细语,聊天时既会通过丰富真实的案例把晦涩的心理学知识讲得有声有色,又能用灵动细腻的语言把对生活的理解娓娓道来,温暖如光,也温柔如水。
从工作到生活,从公益活动到心理话题,从建立亲密关系到成为独立女性的思考,兰心蕙质的刘老师,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睿智的思想,每一个词都深藏着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真诚。在我们的眼里,她是一名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大咖教师,是一位最具独立思想的充满智慧的现代女性,也是温暖又温柔的青春女神。
最喜爱的大咖教师
刘老师多次获得“我最喜爱的教师”的荣誉称号,在教学上也有着杰出的表现和成就。对于这些殊荣,刘老师总是低调而谦虚。但只要谈到自己的职业,刘老师就抑制不住地兴奋,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刘老师说自己很喜欢教师职业,也很喜欢遇到的每一个学生,喜欢和学生们相处。正如罗素说过,人生的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刘老师也深谙此道。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她抱着平等、尊重和接纳的心态,认可每一位学生,用心看见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接纳学生的多样性,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多态的人生,也感受幸福的样子。常常有学生会找刘老师倾诉,有的是情感困惑,有的是学习交流,还有的因为生活意外产生的心理困扰。除了善于倾听之外,刘老师认为尊重并不是单一地去附和对方,而是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或设身处地一起共情,或一针见血地共同分析面对。刘老师说,用心看见学生很重要,看见之后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则是老师更大的职责。
除了和学生平等相处之外,刘老师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上也是有自己的独家秘方。她说自己会在教学中,多用案例、现实事件来阐释,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等,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来自生活和现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与学生营造融洽的相处氛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一个良好的环境会更加促进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力量。
刘老师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最受喜爱的大咖老师,在社会的大课堂里依然是被众人喜欢的好专家。教学之余,刘老师参与了许多和心理学相关的活动,比如学校的新教师培训、工会的心理知识普及讲座、还有社会上的心理公益活动,在心理健康推广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网络时代的各种新鲜事物的出现,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在工作之余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参加这些活动,肯定是非常辛苦,但是刘老师并没有任何怨言,反而非常满足地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件事情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大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也越来越健康,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啊。同时,在培训活动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在心理学方面的需求,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这又是多么令人幸福的事情啊。”
听到这样令人感动的话,我们不禁感慨,正是因为有像刘老师这样既有能力又有慈悲之心的人,公益活动才会真正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吧。
因为一直关注社会,关注公益,刘老师也不免聊起疫情时代的公众心理话题。她说,我国少部分地区仍存在个别疫情,一直没法绝对清零,确实让不少人都有着焦虑和担忧。对此,刘老师是乐观的,她认为面对疫情的挑战,人们产生相关的心理困扰是正常现象,我们可以调动主观能动性去改善。为此,刘老师和我们分享了疫情期间保持健康心理需要做的一些心理建设,比如个体心理层面上一方面接受疫情的不可控,另一方面要有信心,相信国家,同时作为个人可控的则是可以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遵守公共防疫制度等;另外,刘老师特别提醒,戴口罩可不是意味着不表达,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要多和亲朋好友交流,多把貌似“隔离”的自己更有效地投入到充满联结的集体中去。
不仅仅关心自己教的学生,还如此心系社会,可见,刘老师是心中有大爱的人。相信每一位被她教过的学生,每一位被她关注过的人,都会在内心毫不犹豫地认定:刘学兰老师是大家最喜欢的大咖教师!
最智慧的现代女性
在同事和朋友的眼里,刘学兰老师是事业和家庭两不误的人生赢家;在许多女学生眼里,刘老师更是拥有完美自我的自由独立之现代女性。
刘老师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家庭心理和亲密关系,这对她处理家庭关系也有重要帮助。她说自己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在自己的家庭关系中坚持“三有”原则:有序的家庭生活、有爱的家庭关系、有效的家庭沟通,其中沟通尤为重要。为此刘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几个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不要居高临下,多平等、换位思考,比如避免使用“一定要、必须”等命令型的语句,还比如不要指责攻击,多欣赏鼓励,在讨论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更不能因为一时怒火而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另外交流中多记得不要啰嗦唠叨,多倾听了解……这些小技巧看起来有些平常,仔细玩味,就会发现这确实是人际关系交流中的金科玉律。一句简单的话,一些细腻的词语表达,都能处处暴露出关系中的你是否真诚,是否尊重对方,是否有着敷衍的情感立场。
聊到更为深入的如何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问题上,刘老师和我们谈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她说,青年期是亲密-孤独阶段,也是亲密关系发展的关键期,而前一个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亲密关系。因为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有两个自我的彼此交融,只有自我变得成熟强大,才能平等地和恋人相处,避免被pua或被贬低自我价值。健康的两性关系必然是让双方的自我价值都得到提升的。所谓人生赢家,其实就是那些真正在关系中既保持了自我,同时也不断让自我成长和强大的人。
从平等两性关系出发,针对关于女老师们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刘老师也从专业角度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她觉得大家首先可以在心理层面上相信自己可以接受不同的角色,而且这些角色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丰盈充实。一位温柔有力的女性,可以是好的老师,也同时可以是好的妻子、好的母亲,家庭和工作不是互相耽误的,而是互相支撑互相成就的。当然,这并不代表,事事都要追求完美,不是说时时刻刻陪着孩子的就是一位好妈妈,也并非全天候都在办公室坐着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那会平添烦恼,徒增焦虑,把动力变成压力。要知道,拉得最满的弓不一定能正中靶心,如何用力,如何安排时间,才是真正实现事业和家庭双赢的方式。因此,刘老师特别强调时间安排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好时间,懂得取舍平衡。孩子年幼时,放缓工作节奏;家庭轻松时,加大学习力度;团队合作时,提高工作效率……这都是角色的自我调适,自我的良性成长。当这一切都做好了,其实就是一名独立自主的女性了。
“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没有想过要依靠谁。”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刘老师露出自信的笑容。她一再强调,女孩子要独立,尽管有亲密的伴侣、父母、朋友,但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不要丧失个人的独立性。而且,女性不要轻易为了婚姻家庭而放弃事业。每一个角色都是了解世界的窗口,放弃工作意味着斩断和社会的重要联系。选择多角色的生活,人生才更圆满。
最美丽的青春女神
在学校,刘老师凭借扎实的知识和高昂的热情受人敬仰;在家庭,刘老师更是依靠独立自信的个人魅力获得亲人们的爱和呵护。而在生活里,刘老师则是一位爱运动爱拍照爱美衣爱看电影小说的漂亮女神。
或许是深知运动是健康快乐的心灵源泉,刘老师坚持每天走路1万步以上,近年来也养成了跑步的习惯,也因此,刘老师之前在本刊摄影展里的照片,显得精神奕奕,英姿飒爽。刘老师喜欢看电影,经常在假期陪孩子走进影院,一起感悟人生悲喜,感慨人间百态。刘老师还喜欢一个人安静地读小说,读余华、严歌苓、东野圭吾等等作家的作品,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有时候,刘老师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体悟人物,更多时候则是用文学的世界在和现实的世界对照,思考人性美丑,思考人生的意义。爱运动爱读书爱生活,正是这样的热情的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刘老师看起来远远要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可谓“青春永驻”,也因此常常被学生们称呼为“女神”。
“女神”刘老师是1994年来到华师的,已经在华师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这些年,刘老师和华师一起经历风雨,一起看见彩虹,成长路上,一起壮大,也一起幸福。
刘老师说,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华师,她觉得就是“温暖”。无论是开满校园的浪漫紫荆、清香玉兰还是灿烂绚丽的美丽异木棉花,这些绽放的鲜花让华师如此温暖;也无论是校园里刻苦勤奋的莘莘学子,还是授道解惑的谆谆老师,知识的传承更让华师特别温暖。生活在这样温暖漂亮的学校里,刘老师觉得华师的女老师们个个如花般一样美丽。
看着刘老师清亮的眼睛,我们想,兰心蕙质的刘老师自己不就是华师校园百花丛中那朵最让人喜爱的花吗?
愿这朵花永远明媚温暖,愿刘老师永远青春美丽。
紫 / 荆 / 人 / 物 / 秀
心理学院:刘学兰老师
文 / 本刊记者 黄志娟 庄婉仪
兰心蕙质 明媚温暖
紫 / 荆 / 大 / 讲 / 堂
“紫荆大讲堂”旨在呈现当代高校教职工对于女性话题的思考,为建设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
”
今年的春节,中国女足姑娘顽强拼搏,连克强敌,时隔16年,铿锵玫瑰再次华丽绽放,重回亚洲之巅。为此,人们欢呼雀跃,争相赞美。这期“紫荆大讲堂”特意邀请了外文学院的汪隽老师和肖娜老师、体育学院的赵海军老师、音乐学院的张学樑老师来探讨关于中国女足的话题,一起聊聊永不言弃的女足精神,聊聊铿锵玫瑰的美与自信。
“
”
铿锵玫瑰,从不言弃
徐珊:各位老师好,特别感谢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一起来聊聊中国女足,聊聊女足精神。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女足精神就是不言弃、不放弃!确实,在本届亚洲杯,中国女足将永不放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三场淘汰赛里,中国女足都在上半场丢球,都处于落后局面。然而,中国女足都笑到了最后。不知您眼里的女足精神是什么?除了坚持和不放弃,您认为还有那些精神品质也是属于女足精神?
赵海军:我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一直关注中国体育的发展,更关心作为“第一运动”的足球运动。关于这次女足亚洲杯夺冠,我也是由衷地为中国女足的姑娘们感到高兴。当我们从体育比赛中感受到精彩、刺激,享受体育比赛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在享受体育精神的强大魅力。中国女足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就是体育精神在足球场上的表现。如同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所说的那样要“敢于亮剑”。与对手过招,狭路相逢勇者胜。女足姑娘们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不服输、不放弃,一息尚存,拼搏不息,才战胜对手,笑到最后。此外,足球作为集体比赛项目,不仅依靠个人技术能力,更依靠团队合作,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才能够争取胜利。这次的亚洲杯,女足姑娘们也是把集体精神发扬到了极致。
汪隽:我觉得女足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都说女人如水,水滴石穿,靠的是韧劲;水可以变成坚冰,成为利器;也可以升华为气体,润物细无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所以我觉得女足的优点也是源于女子的这样一种品性,看似柔弱却坚强,可以绕指柔,也能百炼成钢。
张学樑:我从小就喜欢足球,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踢,一直踢到了高中,正好也是从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中国足球的辉煌时期,无论我们的中国男足还是中国女足。女足当时就是最优秀的就是孙雯啊,拿到了很多荣誉,带领我们的国家队也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当时对强队美国队,每次比赛都是不含糊,不畏惧。我们女足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精神。我觉得女足的精神就是吃肯吃苦,敢拼,敢打,不怕输。
肖娜:“不言败不放弃”的精神应当是所有从事竞技体育的人的共同点。输了就垮,甚至还没输就已经垮了,怎么可能挑战极限,怎么把每一个不可能硬生生扛过去?但是为什么中国女足的胜利如此弥足珍贵?不仅仅因为她们对面站着输得难看的中国男足。要在所谓男性占统治地位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要有成绩,要被看见,要在当今“没商业价值就等于没价值”的大众体育里面博得刷短视频的亿万中国人的眼球,中国女足付出的汗水肯定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所以她们的胜利让我特别感慨。
徐珊:翻开资料,事实上自86年开始参加亚洲杯,中国女足就是只劲旅。捧起过9座亚洲杯冠军奖杯,甚至创下了“七连冠”的惊人记录。同时期,90年、94年、98年的亚运会也获得了三连冠。并且八次闯入世界杯,99年更是破天荒杀入世界杯决赛。所以,媒体的大多数评论说这次女足夺冠是女足的复兴。但现实是,作为主流体育项目,其存在感远不及其他两大球。央视这次甚至没有购买女足的转播权,到决赛才匆匆宣布直播解说。请问您如何看待女足的这种历史辉煌和现实“惨淡”之间的矛盾状况?您认为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作为中国女足的粉丝,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汪隽:关于女足的辉煌和现实收视的惨淡,我觉得这个跟体育项目的观赏性有关系。毕竟足球它是一个对抗性的运动,而对抗性的运动,如果有力量的加持就会更精彩。所以呢,男足的可视化效果的确是比女足要精彩。作为普通观众,作为女足粉丝,我觉得想改变大的现状也很难,能够做的就是看他们的比赛,给他们捧场,给他们加油。
张学樑:其实我们国家的足球水平,像女足,在鼎盛那十年也是在世界前列吧,但现在我个人觉得算是二流水平,因为我们的个人身体素质上面是远远落后欧美球员的。足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对手不是看你最强的一点,而是抓住你最弱的一点。即便孙雯如此优秀突出,但假如我们后卫这条线上的球员个人能力比较弱,就容易出现薄弱环节,被对方攻破。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中国足球总是在一种落后的情况下,在最后逼平或者反超对手呢,同样也跟我们的球员有关。就如王霜说的,她们每天的训练都超过1万多米,100多天的训练,说白了其实就是体能上的训练,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体能训练。
所以就是九二年到零二年那十年期间,有非常非常多的球员都在海外踢球儿,也成就了当时的辉煌。
肖娜:央视不转播,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冬奥会消耗了大部分媒体资源,二是因为没有商业收益。没有观众,没有广告商,没有高水平,女足亚洲杯是不可能分到央视的半碗羹的。换做女足世界杯就会不一样,参赛球队的水平整体高过亚洲杯,央视不可能不转播。
所谓足球是主流体育项目,隐含的说法是“男子足球”是主流体育项目。其他球类项目例如篮球,也会有女子项目不被看见的问题。当然,项目成绩优异会很大程度提振观众热情,至少短期提振。例如94年的女足世界杯,之后就有很多中小学组建了女子足球队。但是这种短期提振蔫得也快。原因当然不止一个两个,最主要还是踢足球没前途,家长和孩子都看不到上升通道。当然,这个是个难以破解的循环,没成绩→没观众→没商业价值→没转播→没可见度→没前途→没后备力量→没成绩……说起来,我初中也踢过女足,坚持不下来的主要原因是队里人少,其他学校也这样,没有那种“撑不住的时候找其他姐妹安慰安慰”的团体氛围,跟男足没法比。
赵海军:1991年第一届女足世界杯在广州举行时,我在读高中,一直观看女足比赛。当时,作为女足世界强队、夺冠热门之一的中国女足遗憾地输给瑞典队,止步四强,我也十分懊恼和沮丧。其实,中国女足的开展并不晚,当世界女足开始起步发展时,中国女足就已走在世界前列。这一点与中国男足相比有起步发展早的优势。中国女足在早期也算是世界强队,曾经获得过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亚军。因此,在我看来,早期的中国女足凭借着起步早的优势,位于世界前列,更是在亚洲傲视群雄,有着还算是辉煌的历史。近十年来,随着世界其他足球国家女子足球的迅猛发展,包括亚洲的日本队、韩国队,以及申请加入亚足联的澳大利亚队实力上升很快。在逐渐失去先发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女足成绩渐渐下滑。这种情况的出现,实属正常。一个国家女足的后备人才、联赛机制、训练体系,乃至教练员水平,都会直接影响这个国家女足的水平和成绩。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女足联赛,鼓励女足队员“留洋”,凭着中国的女足精神,一定会重返世界强队之列。作为球迷,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女足。
铿锵玫瑰,从不言弃
铿锵玫瑰,从不言弃
徐珊:黄健翔在微博上表达,足协给女足的奖金必须翻倍,另外蒙牛和支付宝,身为女足的赞助商,在女足夺得冠军之后,也是分别给出了1300万和1000万的奖励。之前男足每一位球员都拿着几百上千万的年薪,而女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网友还是观众都为此打抱不平,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的?
赵海军:关于女足的待遇,是个很有探讨意义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中国男足成绩差,却不影响拿高薪;而中国女足成绩好很多,薪酬却低的多得多。从媒体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如果和国外顶级的女足强国和俱乐部比较,中国女足的年薪也算是接近最高的水平。这很无奈。因为足球是高度职业化的项目,市场的因素很大。男子足球运动全球关注度高、球迷庞大,就意味着市场价值高,就会受到资本的追逐和青睐。女子足球相对来说,关注度不高,市场的因素就小很多。
体育项目中,有很多项目关注度不高,少人问津,也就决定了这些项目的运动员的付出和报酬不匹配,比如摔跤、柔道。从项目的发展来说,我是希望国家层面对中国女足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帮助。也希望更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多支持中国女足。中国女足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荣耀,理应受到尊重和优待。从薪酬上就要体现出应有的物质回报和价值认可。
汪隽:关于男女足报酬差别这件事,其实不仅仅是在足球领域,各行各业拿报酬时候的的性别差别都是有的。只是男足辜负了大家的期望,而女足却超过了大家的预期,所以这个落差就特别明显。所以真正想改变这件事情并不只是一只球队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肖娜:这一点是很戳球迷的心。拿钱的不干活,不拿钱却捧了个金杯,反差太大了。同工不同酬,也不是稀奇的事。大众体育越来越被商业化,搞女子足球俱乐部不挣钱,转播女足比赛不挣钱,所以女足队员也不挣钱,似乎就是这样。这种情况也不是中国特有。商业化职业化的体育项目,例如网球,它的四大满贯都有男单冠军奖金远超女单冠军的情况,当然奖金差距逐年在缩小,是全世界反性别歧视运动不断推动的结果。我相信公平合理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相比起1863年女子足球刚开始,苏格兰女子球员被男观众嘘整场,比赛结束还有观众直接砸东西,至少当下的整体氛围是友好的。我很乐观。跟观念斗争,怎么可能一蹴而就?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从18世纪末有人提出,到1918年最后真正得到,用了一百多年。
徐珊:在为亚洲杯女足决赛做现场直播时,足球解说员黄健翔和足球评论员徐阳都流泪了。黄健翔说,我们两个大男人说了一辈子足球,徐阳还踢了小半辈子足球,我们同时在为男足的丢人和耻辱而难过。确实,几乎每一次女足获得胜利的同时,我们都会把不争气的男足相提并论,对男足的失败感到遗憾和痛恨。您是如何看待男足和女足的表现具有如此巨大反差的现状?
肖娜:我倒是没有特别想骂男足。都在竞技体育里,难道男足队员不想赢?球迷或者伪球迷的愤怒,前者是恨铁不成钢,后者是嘴巴缺德。男足和女足的竞争程度不一样,成绩不太好比较。中国女足优于男足的地方是队员彼此间更熟悉,更团结,配合更流畅。逆境翻盘了一次两次,也会更自信。
汪隽:关于男足和女足的表现反差,本身实力就摆在那,男主的确实力是不够。而且呢,各个国家都是更看重男足,所以在其他国家对于男足训练所投入的经费跟精力也会更多,所以我们男足技不如人,一方面是他们自身有差距,另外一方面也是别人比我们更努力。也许正是国内外对于女足有相似投入,而中国的女足能够更加努力,所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赵海军:至于中国男足,那真是“说多了都是泪啊”。按理说,中国男足早在1994年就与世界接轨,走向市场,开始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曾几何时,联赛火爆、队员高薪、洋教练执教等等都是热门话题。每每到了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世界杯外围赛、洲际大赛时,更是牵动中国亿万球迷的心。可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中国男足如果有那么一点还算说的过去的成绩,就是2004年亚洲杯的亚军和2002年唯一的一次进入世界杯决赛圈,还有1998年汉城奥运会进入奥运会比赛。这也是近二十年前的成绩了。目前,别说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就连亚洲,我们男足顶多算是个二流的球队。时不时与三流球队“过招”,互有输赢。足球名将范志毅就当着媒体说,“把脸都丢尽了!”,正是“恨铁不成钢”啊!
其实关于国足(男足)的讨论,早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如火如荼了。为了提升国足水平,有关部门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比如上个世纪派出少年球员整个队伍留洋巴西,取真经学“桑巴足球”的技术风格,实践证明,行不通;比如,学欧洲足球的硬朗风格,学英国、学德国、学荷兰、学西班牙,总之,哪个国家的足球厉害,我们就学哪个国家的足球,甚至我们还东渡日本考察,学习日本的足球经验。再比如,认为本土教练能力有限,就弃巨资聘请洋教头执教国足,如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实践证明,还是不行。中国男足水平不行,除了技术水平差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有球员的职业素养太差,不自律,没有职业球员应该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其实就是缺乏体育精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球员的心智低。大多数职业球员的文化水平很低,足球学习能力差,就直接影响对足球运动的理解,影响阅读、判断、纠正比赛的能力。此外,从各种媒体报道的信息,我总觉得,男足球员的“江湖气”一直太重,从教练员到球员,“圈子”痕迹太重,各种乌烟瘴气的东西太多,缺乏凝聚力。反观女足,相对好很多。
我发现,在中国体育界,男子足球是一个很奇怪的项目。球员高薪、全国上下都很重视,媒体关注度高,球迷数量庞大且痴迷,成绩却很差。中国男足,任重而道远啊。作为球迷,我支持中国足球。只是,我对作为职业化的男足球员素养、足球氛围、足球文化不报太大希望。也就是说,中国男足作为亚洲一流强队冲出亚洲的这个目标,实现难度很大。我可以悲观地预测一下,中国男足近二十年内没有希望。当然,我非常希望我的预言是错误的。
张学樑:我们这些球迷,一直对中国男足有期待,也是因为我们对足球的热爱,其实我们爱女足也是因为我们热爱足球这项运动。但是真实情况就是我们国家的足球人口少。足球人口不是说你喜欢足球,就是足球人口,是真正从事足球这项运动的人才是足球人口。我们的足球人口现在不超过1万,这个数甚至输给越南,越南的足球人口都是我们的好几倍,好几万人,那么在韩国,日本的足球人口都超过了30万,所以他们可以从30万里面挑最好的球员。
造成我们这个足球人口少的原因,一是我们这个环境和意识,我们不太愿意让孩子去从事足球、篮球这些运动,觉得这两项运动出路并不大。大家都认为足球是全世界最挣钱的一项运动,但大家不知道,它的前期投资其实是非常烧钱的,像当年马拉多纳在任教阿根廷国家男足的时候,其实马拉多纳之前是欠了很多钱的。像现在国家队的主力 ,有一些是从徐根宝主教练带的青训队伍里培养出来的,经过20年的努力,他们才成长成为一线的球员。所以不是一开始就想到依靠足球发财,而是真正地有长远眼光,既发展足球人口,也拿出钱和时间发展足球人才。
铿锵玫瑰,从不言弃
铿锵玫瑰,从不言弃
徐珊:水庆霞在谈到女足的未来时表示,“我们现在正在追赶日本和澳大利洲女足,未来要追赶欧美女足。女足有战斗力,有拼搏精神,但这不过是足球的一部分,只有在心智、身体、技战术、体能各方面都提高了,我们才能在世界大赛中走得更远。”中国女足精神是否也影响到了您?在虎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您对自己,对我们学校的女同事,以及中国女足想表达有什么样的祝福语呢?
赵海军: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拼搏与付出,也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女足精神激励着我们坚持,永不放弃。同样,也带给我乐观进取的拼搏精神。在虎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祝愿华师女同胞节日快乐,风雨彩虹,芬芳绽放。也祝愿中国女足铿锵玫瑰,永不后退!
汪隽:中国的女足当然也会影响到我们,比如说我有时候在朋友圈吐槽国足,甚至于连男同胞都会来说:国足现在是女足,男足要专门加上中国男足。甚至于在群里面跟某些男性友人谈到男女分工的这个话题,他们都会主动说:你们女足赢了,你们说什么都行。所以女足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扬眉吐气,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面,给我们更多的自信。中国女足有她们自己的目标,她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祝福她们能够心想事成,也祝福所有女同胞能像中国女主一样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而不是一个被铁链锁住的女人。
徐珊:在很多人心中,足球、滑雪等等,甚至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不适合女性的。国际足联的报告显示,有超过30%的人认为“足球不是传统意义的女性运动”。这样的偏见,给女足项目的发展设置了文化上的阻碍。所以,我会觉得女足精神不仅仅是不放弃的精神,还是一种自信的女性精神,从女排到女足,再到冬奥会万众瞩目的天才少女谷爱凌,都具有这种对于性别的自信,对自身独立意志的崇尚。请问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汪隽:我非常赞同您说的让女性去做一些社会上认为是男性运动的体育运动,是一种自信的女性精神。虽然因为生理原因,女性和男性在运动上会有一些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完全不可以去尝试这些项目。科技的不断进步,个性的不断解放,告诉我们的就是未来是一个年龄不是界限、性别也不是界限的社会。以后不仅仅是女性会更多投入这些男性的运动,男性也可以去多多加入属于女性的一些项目。那么这个话题展开来也就是说,可以男主外女主内,也可以女主外男主内,科技的发展能够让我们性别的差异不断缩减,接纳女性去参加这些小众项目,其实也就是接纳人类的无限可能性,接纳未来社会的新结构,接纳一个全新的人类的未来。
赵海军:在中国,女性的地位史无前例地得到认可。中国女性在各个领域,乃至世界舞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体育项目中很少出现歧视女性的现象。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女运动员获得的冠军、荣誉甚至比男运动员还要多,在中国的体育界还曾有“阴盛阳衰”的说法。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女性在中国的地位以及所受到的尊重程度。
前有女排精神,现在又有女足精神,与运动项目没什么关系,其实就是女性精神,即勇敢、自信、独立、坚韧的精神。
张:说到谷爱凌,我觉得她的教育是成功的,尤其她的家庭教育。因为她的家庭支持她拥有和从事广泛的爱好,并帮助她持续发展这些个人爱好,真正做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真的做到这种包容和鼓励兼并的素质教育了,让一个人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领域的拔尖者,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引申到各个行业的。
铿锵玫瑰,从不言弃
铿锵玫瑰,从不言弃
经 / 典 / 永 / 流 / 传
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与大师同行,相遇真善美。“经典永流传”,旨在提供一个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间,领略名家风范,感受高贵灵魂,一起走进美好隽永的精神世界。
“
”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作者:史铁生
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
“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你出去和人们斗斗纸牌吧!”
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并且常对家里人说:
“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
麦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她每天一听见鸡叫就到地里去,帮着收割、打场。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来。她的身上都是土,头发上是柴草。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
她的口号是:“争秋夺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家人谁也别想偷懒。
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母亲对人说:“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为他是我烧香还愿,从庙里求来的。”
家境小康以后,母亲对于村中的孤苦饥寒,尽力周济,对于过往的人,凡有求于她,无不热心相帮。有两个远村的尼姑,每年麦秋收成后,总到我们家化缘。母亲除给她们很多粮食外,还常留她们食宿。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尼姑,长得眉清目秀。冬天住在我家,她怀揣一个蝈蝈葫芦,夜里叫得很好听,我很想要。第二天清早,母亲告诉她,小尼姑就把蝈蝈送给我了。
抗日战争时,村庄附近,敌人安上了炮楼。一年春天,我从远处回来,不敢到家里去,绕到村边的场院小屋里。母亲听说了,高兴得不知给孩子什么好。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父亲很心痛,母亲笑着说:“我说为什么这朵花,早也不开,晚也不开,今天忽然开了呢,因为我的儿子回来,它要先给我报个信儿!”
一九五六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疗养。那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当我走出屋来,她站在廊子里,对我说:
“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往外走呢!”
这是我同母亲的永诀。我在外养病期间,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1982年12月
《母亲的回忆》
作者:孙犁
读 / 书 / 咖 / 啡 / 吧
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咖啡吧”旨在提供一处静谧读书的空间,展现教职工们读书学习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让读书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辉。
“
”
先悦读,再成长。
悦读带来力量。
本栏目邀请赵小华老师开启“悦读者说”专栏,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悦读”世界。
阅读,是快捷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门;阅读,是体验丰富人生的必由之路。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成长,是为悦读。
对儿童来说,一切阅读皆心悦而起,一切阅读皆为悦读。孩子天生携带着七色花瓣来到人间,其神奇魔力还有待我们的发现和运用……
用耳朵阅读,对于还不识字的孩子而言,近乎一种本能。正是经过给什么听什么、听什么学什么的阶段后,敏锐的父母发现:孩子和孩子之间,不一样了。
对于这个给什么听什么、听什么学什么的特殊阶段,学界已有相当多的研究,集中在儿童思维发展和儿童词汇习得过程的探讨方面,可以参看。如《儿童思维发展》所指出的,从18个月起,儿童的词汇量表现出急剧增长,即“词汇骤增”(vocabulary spurt)。这种快速增长要持续好几年。
此外,也有来自芝加哥大学教授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博士的“3000万词汇差距” (30 Million Word Gap)理论。
儿童词汇学习在某个特定时期呈现的速度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显然不能只依靠每天的日常生活语言。这提醒作为普通父母和非教育专业人士的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这个特殊机会。
举例来说,对于主题领域和纵深序列,是首先需要考虑的。
我们已经明了,孩子的听,处在这个非常特殊的你给什么他就听什么的阶段。至于他要什么,那是以后的事情;并且,将来他要的,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第一次给他听的是什么。因此,选择什么内容和主题作为“第一次”给到孩子,要格外留意。
通常,父母的选择是“适合”孩子年龄的读物。比如,倾向于给孩子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巧克力工厂》《夏洛的网》等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是不好,而是它们没有“后续”,没有纵深,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听完就完了,它们不影响“以后”,也没有“以后”。因此,到孩子识字后,可以自主阅读了,没有相应的资料接续上前面所听过的内容。也就是说,当我们把眼界拉宽,看到孩子在五年、甚至十年里需要掌握的技能和了解的文化,那当下选择的读物,就非常重要了。
因此,给孩子的读物要成序列,要有纵深,要可以从听过渡到读,且一直处于文化的重要位置。以这样的要求来衡量,如果在这个时候,从幼儿版孙悟空的故事、水浒的故事、三国演义的故事、孔子的故事、史记的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到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袁阔成评书,从四大名著的原文到百家讲坛的讲解……那等孩子喜欢读图的时候给四大名著连环画、史记连环画,到了九岁左右进入读字敏感期后,把四大名著和史记的原著版给到孩子,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读了。
因此,以四大名著(去掉《红楼梦》)为主的幼儿、儿童故事,可能是小孩子父母可以重点考虑“第一次”给孩子听的素材。在孩子方面来看,从幼儿版到评书版,从原著到讲坛,听的资料可以贯穿始终。四大名著尽管很通俗,却构成了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部分。不仅是听,在孩子后期的阅读中,围绕四大名著的资料也有极佳的战略纵深:从连环画到精简本,从原著到会评,从街头卖艺的说唱到印刷数只有1500册的纯学术著作,四大名著都能成为其主题。
当然,孩子听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以四大名著和神话故事为主要素材的社会文化领域,和以科学类书籍和动物题材纪录片为主要素材的自然科学领域,按照成序列、有纵深的要求,需要仔细考察,给出具体听单。在此不赘述。
用耳朵阅读(二)
文 / 机关 赵小华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带着道德判断去看待植物,是因为受舒婷的诗句的影响:“爱你,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出自《致橡树》)。但凡依附缠绕的植物都有好大喜功攀附高枝的特点,然而,最不讨喜的缠绕植物却是貌似柔弱实则凶猛的菟丝子。别看它茎蔓纤细,却是绵里藏针、不劳而获的寄生草本植物,真所谓:看似颈上的项链,实则致命的绞索!
2015年春节回到金柚之乡梅州,看到果园里面因为黄龙病砍伐了很多柚子脐橙等果树,叶子枯黄的果树横七竖八地躺在泥地上,让人心生悲凉。仔细了解才知道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种植史上的毁灭性病害,是由一种在韧皮部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就像植物的癌症一样,一旦染上无法根治,唯有砍伐没有其他挽救办法。黄龙病的致病细菌除了动物媒介木虱之外还主要通过一种寄生植物菟丝子传播。
菟丝子这种植物在家乡的山野很常见,但因为果树黄龙病才领教了它的厉害。细心观察,发现这种植物有着非常特殊的结构,其全身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其他植物,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般的吸盘,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以供成长。菟丝子茎蔓生长迅速,常缠绕枝条,甚至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宿主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叶片黄化、脱落,严重时导致宿主不能开花结果,甚至造成枝梢干枯、整株枯死。真可谓是一旦被沾染就如同被剥皮抽筋、吮血吸髓。黄龙病的致病细菌就是通过菟丝子从宿主韧皮部吸取养分的时候传播到宿主的根茎里面的。因为菟丝子的成长速度特别快,到处攀援,因此,一旦有一棵树得了黄龙病,菟丝子就成为细菌传播通道感染其他果树。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枝繁叶茂的榕树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用盘虬有力的根须绞杀附近的植物(又称“绞杀榕”),今天才明白如丝线般柔弱不堪的菟丝子竟然也是个残忍杀手。不由自主地让人想起之前热议的“丛林法则”,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植物间的生存竞争也是血淋淋的。
自从对这种植物有了了解以后,就总是在学校的各个角落看到菟丝子的存在,尤其石牌校区湖边附近种植成藩篱的日本杜鹃和紫萼距上,没有叶子的细茎蔓像是赤身裸体的杂乱线团,交错挂在景观植物上。因为没有绿叶包裹,菟丝子黄绿丝线般的藤蔓显得极其瘦弱,生机不足。成片的菟丝子攀附在高枝上再倒垂披挂下来,千丝万缕像一头金色的头发,给原本直来直去的宿主灌木制造了几分垂柳依依的柔情,丝毫想象不到这温柔表象下竟会是如此凶险的生存竞争。
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刘三姐》里有首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世上哪有树缠藤》:“世上只有藤缠树,人间哪有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歌词强化了男权社会的男女关系价值判断,将藤攀援依赖的个性比喻为婚恋关系中的女方,从属依赖的特点跃然纸上。如果说依赖只是缠绕求生植物的共性,那么菟丝子简直就是缠绕求生植物中的战斗机。因为,它绝对是让被依赖者至伤至残至死的厉害角色。突然想起《聊斋》故事里面那些白面书生,被那些皮肤白皙,身材纤细,嗜血如命的狐狸精所纠缠,一点点被吸吮血液一点点被吸去元气……不禁毛骨悚然!
是的,想想寄生在人类肠道里面的蛔虫,视觉、嗅觉都已退化,唯独消化器官异常发达,谨此就能够让它美美地生存下去。菟丝子作为草本植物中的外侵物种,繁殖能力强,对阳光温度的要求低,对宿主的选择面宽广,方能让这一物种生生不息。正如温庭筠诗句所言:“芳草无情人自迷”,草木本无心,反而是我自己将太多的情感绕进植物里去,才滋生出对菟丝子的苛责和厌恶。其实,穿过你的心的我的眼,于人,就是一眼洞穿他人内心的大智慧;于植物,则是能够穿入他人组织内部吸取养分的生存智慧。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之美,四时之序和万物荣枯,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人在宇宙本根面前,只有虔敬才是本分。 一念至此,我还是收起成见:菟丝子,即便无情,也只不过是有“一寸竟成千万缕”的无情生存智慧。
菟丝子:无情恰胜多情狠 一寸竟成千万缕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艺 / 术 / 小 / 剧 / 院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至善至美。
“艺术小剧院”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艺术真知的舞台,展现的是教职工们在艺术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艺术之美在此大放异彩。
“
”
《人世间》:一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优秀现实主义剧作
文 / 文学院 邓玉环
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该作品获得了2017年茅盾文学奖。《人世间》就是一部中国普通百姓在这个人世间里生存百态的历史镜像。故事年代从1969年开始一直到2016年,横跨近半个世纪,剧作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极为丰富,是一部贴着生活创作的现实主义优秀剧作。
全剧共58集,在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作品中相对集数较多,然而并不给人以拖沓感,这得益于故事结构和戏剧节奏的张弛有度,既舒缓又紧凑的叙事带给观众一种久违了的观剧舒适感。整个故事情节的演进是按照时间的自然时序,在关键时间节点都会给观众清楚的提示。近50年的时间跨度中,剧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时间阶段重点讲述,如1969年、1976年、1978年、1980年、1992年等,一方面与特定时代生活节奏相契合,耐心细致地展现这个错综复杂的人世间林林总总的生活景象。改革开放前国人日常生活节奏不疾不徐,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化、人的模样的改变也是缓慢的。另一方面,采用舒缓的叙事节奏才能让头绪众多的故事线索、人物经历不显得杂乱,尽量呈现出一种最贴近生活的自然状态。许多平凡生活场景的连缀,让真实的生活质感一点点浮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一寸寸彰显,这是一种最为朴素、令观众感到舒服的观剧节奏。紧凑则是因为尽管故事的叙事节奏慢,但并无冗余拖沓,相反,繁多的叙事线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处理得严密周到,剧中常常会出现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意外事件、矛盾冲突、情绪失控,但都因前有细致的铺垫和足够的时间酝酿,人物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经历一段段自然衔接过渡。与当下普遍的快节奏叙事、眼花缭乱的镜头组接、空间跳跃转换的高频率不同,《人世间》的叙事节奏自然舒缓、张弛有度,就如同这部剧所聚焦的中国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一样,亲切质朴,观剧情绪不由自主地就变得平和耐心起来,尽管是一部长剧,但观剧时你会沉浸其中,忘记拖动进度条或倍速观看——对于习惯了追剧“效率”、强调观影“性价比”的观众而言,这是久违了的舒适观剧体验。
这部2022年的开年大戏剧制作精益求精、细节处令人赞叹。观众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不仅来自于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命运的戏剧性变化,同样来自于那些作为人物生存背景的生活环境细节、道具服装细节、音乐声响细节等等所共同营造的高度“真实”性历史还原。为了拍摄这部剧,剧组专门斥资搭建了上千平米的摄影棚,按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样式重新建造了几条街,打造了“光字片”社区——一个典型的东北城市的老区。火车站、商店、医院、邮局、饭馆、书店、木材厂、酱油厂、出版社、兵工厂、兵团、学校、机场……剧中不同年代所有出现的建筑、工作生活场景无不严格按照真实样式予以再现,这无疑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布景工程。那些砖木结构的连栋平房、酱油厂的出渣车间、旧书店的柜台、堆满杂物的小院、吱呀作响的木质门窗、舒服的大炕和矮脚炕橱……所有的这些旧式建筑构成了中老年观众熟悉的生活实景,为了真实,剧组甚至直接将正在拆迁建筑的木板等旧物进行再利用。除了大环境建筑街区的真实复原,剧中还有太多的物品细节让人赞叹制作的用心和精细。周家大门旁墙灰多处斑驳脱落、小院破旧的篱笆木板、储水的大水缸和葫芦瓢、房间土质的地面、昏暗的光线、被烟火熏黑了的墙壁、墙上挂的炕帚和旧军用书包、美女挂历、座钟、蓝色竹子熊猫的窗帘、大花棉被和枕巾、开灯的线绳、印着红色“奖”字的茶缸、黄色搪瓷碗盆、烧饭的柴火锅灶……随着时代变迁生活条件发生改变,房间家具以及日常用品也随之悄然更换,从炕到床,从炕橱到大立柜再到组合式家具,从烧火的锅灶到煤气灶……随年代和生活场景变化进行道具的精心配制,让故事环境与故事情节、人物的成长变化相和谐统一,是严肃的现实主义剧作不可少的。
服装细节也是营造浓重时代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蓝灰黑单调的整个时代色彩到颜色图案多样的棒针毛衣、翻领衬衫、花裙子,从棉袄棉帽大手套到风衣、夹克、西装,如同建筑、家具、生活用品一样,服装色彩样式的变化也与剧情节奏保持高度一致。剧中人物穿着的服装细节令人动容:周秉昆穿的多种颜色毛线编织的毛裤、周蓉在贵州乡下穿的蓝衣服上打着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图案补丁、周秉义戴的假领子、郝冬梅和冯玥扎的头花、冯化成戴的眼镜、蔡晓光穿的部队军呢子大衣……此类细节实在不胜枚举。不要因剧组为这部剧准备了上万套服装这样的数据而感到惊讶,没有大量的心血、精力的付出和严肃的创作态度,制作出永留史册的优秀作品就成了一句空话。87版《红楼梦》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先例。本剧音乐、配音细节也处处显示出制作的投入:清晨高亢的鸡鸣声、街巷里的狗吠声、雪地行走的咯吱声、春天的布谷鸟叫声、风雨声、自行车清脆的铃铛声、街市人们的寒暄声等等都令观众身临其境;还有那些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歌曲,如50年代优秀儿童歌曲《快乐的节日》,70年代火遍全国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80年代末《大约在冬季》等在剧情适当的地方穿插,熟悉的音乐旋律立即唤醒了观剧者的时代记忆。
一部优秀的剧作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当然是其深厚的内涵与思想情感,《人世间》以一个工人家庭为代表和缩影,书写中国当代近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包含的内容可谓广阔而丰富,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细部透视整体,众多小人物的命运吟唱组成了中国时代发展的交响曲。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和思考,叩问和折射了整个大时代的重要命题。周家小儿子周秉昆是全剧人物核心,是作品集中笔力塑造的男性形象,除此之外,整部剧中其他次要人物形象,无论是父亲周志刚、母亲李素华、小儿媳郑娟、大儿子周秉义、大儿媳郝冬梅,女儿周蓉和女婿冯化成,以及和周秉昆一起长大的春燕、“六小君子”等等,都刻画得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电视剧中的两代家庭妇女——李素华和郑娟则是最能打动女性观众的人物。
李素华是传统家庭妇女的典型写照,作为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总是夫唱妇随,一生都在家中全身心照顾丈夫孩子,八级瓦工的丈夫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和顶梁柱,说一不二。她明事理、识大体、心地善良。小儿媳郑娟的命运极为不幸,她和盲弟弟都是被收养的孤儿,受教育程度不高,18岁被强暴,在那个未婚先孕被看做极为不耻、“唾沫星子淹死人”的年代,她注定了要背负极大的社会舆论与道德压力。养母信教不许打胎,所以她未婚生子,儿子取名楠楠(难上加难)。郑娟娇小柔弱、少言寡语,但她是顽强不屈生活着的女性,身上有着一种坚韧柔软的力量。她自尊、坚强,周秉昆第一见到她,她衣不蔽体,但她一开始不接受水自流、骆士宾的金钱补偿,养母为了那笔钱给秉昆下跪。养母去世她靠糊纸盒艰难养家,贫穷压不垮她。她被周家接受的过程极为不易,三年的时间才让秉昆终于下定决心娶她,又用了三年时间才让周家彻底接受了她。郑娟看似依赖着秉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没有秉昆的“收养”,她这一辈子可能会过得非常不幸。但她更在秉昆最艰难的时候帮助他撑起了这个家,让周家的父亲、大哥、姐姐都能够在外心无旁骛地工作。她多少年忍辱负重抚育孩子,少言寡语埋头做事,抗下所有的生活重负。郑娟的确是周家的大恩人,她每天要给全家人做饭、洗衣、打扫,任劳任怨照顾病人,让在炕上整整躺了两年半的婆婆重新恢复了知觉。她照顾病人的同时还要抚育盲人弟弟、周楠、冯玥,以及后来的孩子。郑娟的双手因为过度劳累而长满老茧、粗糙变形,婆婆素华最能理解郑娟的委屈与艰辛。
剧中关于郑娟的三个故事细节特别动人。一个是骆士宾来争取孩子抚养权的时候,恰逢弟弟出家的寺庙被烧毁、生存困难,19岁的孙小宁公开对周秉昆的爱慕,几件大事终于压得她开始无法克制自己,慌乱无助、委屈焦躁,和丈夫发生了矛盾。婆婆素华虽然不知其中原委,但她并不盲目站在儿子的立场,而是贴心抚慰夸赞郑娟,叹息自己对于家庭妇女的地位价值“一辈子也没想明白”,这句话让郑娟当场泪流满面。郑娟性格坚强,不轻易流泪,当了一辈子家庭妇女的婆婆却是最理解、最心疼、最懂得她的人。周父多次称赞郑娟是周家“大恩人”以及婆婆素华失落感慨的背后,是作家/编剧关于女性身份、家庭妇女的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深入拷问。第二个细节是当孙小宁毫不掩饰对秉昆的好感、对她挑衅说出“我想嫁给周秉昆,想和他生活一辈子”时,郑娟却能够拉着孙小宁的手,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她:“我最了解你,因为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一样一样的。”她的温柔大度坚定善良让孙小宁深受震动。第三个是郑娟极力维护着家庭的幸福,面对楠楠对他身世的质疑,作为母亲她不愿告诉儿子自己当年受辱的真相,更不想让儿子对他的出身感到自卑,愤怒无奈之下她狠扇自己的耳光——这一幕着实让人震惊心痛,这样一个不幸的女性(后儿子在美国留学被抢劫犯枪杀),除了自责、除了向骆士宾太太下跪去请求饶恕周秉昆,她又能怎样去反抗不公的命运呢?人世间不仅有温馨美好、幸福和谐的一面,也有苦难黑暗、人性扭曲、痛苦绝望的一面,作品没有回避生活的苦与痛、泪与恨、生与死,不回避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动荡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社会风气变化等诸多问题,让观众看到最为真实的中国当代社会历史与百姓生活现状。
《人世间》充满了热烈浓重的烟火气,是反映中国普通家庭普通人生活的一出精彩大戏。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从文革到上山下乡、支援三线建设、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到经济体制改革、特区发展、国企转型,从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半个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中国社会在探索中谋求发展道路的故事,就这样被一部贴近生活认真创作的电视剧娓娓道来。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原著、著名编剧王海鸰、王大鸥的改编,知名导演李路(代表作《人民的名义》)的指导,萨日娜、宋春丽、张凯丽、丁勇岱、雷佳音、殷桃、辛柏青、宋佳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参演,让《人世间》真正实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理想,成就了在中国影视历史上“能留下来”的一部优秀作品。
清音雅调且斫琴
文 / 文学院 史风华
作者按:承蒙主编不弃,使得我的手记得以和读者诸君见面。作为一位美学老师,我一直想做这样的尝试:就是把美感理论和艺术实际结合起来,然后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研究,于是才有了这些手记。《紫荆树下》首先给了我这片田地,使得这里成为我的小小实验田。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2022年2月7日 周一 正月初七 雨
今天是大年初七,本来还不是开工的日子。但远芳代表我们周一斫琴组约了给师傅拜年,于是也就今天开工了。说是开工,其实主要是吃饭聊天,下午我磨了一会儿年前补了黑漆的琴面。
师傅要去北亭村的菜市场买菜,我申请也过去帮师傅拿菜。去菜市场要穿过村里的两个小巷子,其中一个是土路。第一个确切地说不叫巷子,而是真正的乡间小路:两边都是高大的香蕉林,一条弯曲不平的不平的石头砖头土路,也就200米的样子,出去就看见菜市场了。也就七八分钟的路程。外面都是村民自己种的菜,很新鲜,自然也有很多泥。这是我第一次逛北亭村的菜市场,以前听住在大学城的谢老师说,她常来北亭村买菜,说是菜比较新鲜,早就想过来看看。今天我完全像个游客,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师傅买了茼蒿、香菜、生菜、姜、芹菜、还有玉米。回到工作室我开始洗菜,洗着洗着有一点小雨。我干活慢,菜又太多泥,洗了足有一个多小时。师傅就在屋里弹《碧涧流泉》,琴声安静淡远。最后我泡上腐竹、香菇、木耳。我带了满天星和玻璃花瓶,剪了两枝竹子,再配一个小西红柿插了花,跟菜一起摆在平时工作的石桌上,看起来活色生香,等大家来。
洗好菜,听到师傅变了曲子,弹《慨古吟》,我坐下听。师傅弹完,问我学过的曲子有没有练? 我说有练,他说,“那今天学《慨古吟》吧。”我自然十分踊跃,因为数年前,就是查阜西先生吟唱的这首琴歌使我爱上了古琴。我的斫琴日记第一年就是抄写的这首琴歌的歌词。最喜欢那句:“世远人何在,明月照去又照来,故乡风景空自底那花开。日月如梭,行云流水若何。”真是讲尽了人生况味,与《红楼梦》中甄士隐解“好了歌”,《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意境还更胜一筹。虎年开年学喜欢的曲子,预示着开年大吉呀!
师傅拿出蔡德允先生打谱并手抄版的曲谱,弹了一遍,讲了一遍,说这首曲子并不难,只是有几处难点:按双弦换弦、左手名指同时按四根弦,都需要练习。特别是一指按四弦,“需要练习几个月”,师傅说。我表示愿意练习,几个月没问题。
说着说着小伙伴们都来了。远芳第一个来,坐定,互相拜了年,我就请她在试音架上试试我的琴,主要是请她给点意见,她弹了,指出有沙音,看了位置,在10徽4弦处。我们找原因,还是因为琴面上次补了黑漆,还没有打磨。散音、泛音都不错,就是没打磨,无法试按音,须得磨来了再试。这次试音,发觉声音比上次收了一点,应是补了漆的缘故。
师徒五人就坐下聊天,同时支上电磁炉锅打边炉。师傅带了牛肉丸、鱼豆腐,凤和姐还带了自己蒸的玫瑰花馒头和酒,小馒头用菜汁和了不同颜色的面,一层层卷起来,做成了不同颜色的玫瑰花馒头,吃起来口感也很好。五个人有说有笑,吃聊都很尽兴。知道我不能喝酒,凤和姐只给我倒了一丢丢,师傅又倒出来只留下一两滴,就这么两滴我也喝得半醉,脸烧头晕,眼皮打架,很快就趴在桌子上不能抬头。醒来发誓再也不沾一滴酒。
吃好喝好了,师傅开始“说正事”,还是希望大家提高效率,我们问“怎么提高?”师傅说:“比如远芳的琴可以五月份做好,史老师的也差不多夏天前做好……”看我拿着本子记,师傅笑着说:“要不暑假吧。看史老师记笔记,我给自己多点时间……” 这也是我心仪这个工作室的原因,金贵的时间在这里也可以慢慢消磨,不用记着给别人、给自己交货。
我们等着师傅继续说。他想了想,说:“最近的天气做漆的话太冷。远芳可以等到春暖花开时再来。看情形今年春天的天气应该适合做漆。”
远芳问了一个问题:“黎明老师,我们调漆灰时有没有加水?”
小伙伴回忆说:“我记得我是加了一点水的。”
我也记得调粗灰中灰时加过水,当然我还加过手指的血呢。
远芳说:“我们琴舍有个琴有点裂了。那床琴的漆特别好,做琴的老师说,就是因为漆太好,反而要加点水,不然反而会裂。”我当时晕晕乎乎的,不记得讨论的结果了,也不记得师傅的回答了。
过了一会儿,我问“我们的会开完了吗?要是开完了,我想去干一会儿活。”
师傅笑着说:“这也不算开会,新年聊天儿而已。你想干活就去吧。”
然后大家继续聊天。我就拿出自己的琴琴,找出800目的砂纸打磨年前涂过的黑漆。
一会儿师傅过来看了一些说:“以后你要尽量使用红色的水磨砂纸打磨了。”
我问:“都是800目,黑色红色有什么区别吧?”
师傅说:“有分别。你后面的打磨要十分仔细。”
果然,在琴面打磨,漆面比灰面要细腻好多,也很容易打磨出平整面,手指摸起来可以有摸茄子皮的感觉,会发出‘嗯呜’的声响,有类似皮肤的感觉了。但这也意味着,稍一用力,说打磨穿了,因此要轻柔,还要更多地擦干观察。
下午丰俊来了,我打了招呼就继续干活,师傅他们几个聊天,聊的也都是琴的事儿。说是要过来开板什么的,还指着郑珉中先生的故宫古琴书上的蕉叶,说要做三床蕉叶。远芳说要去看谢老师,都是与琴有关的事情。
我请丰俊也试了我的琴,他在试间架上认真弹了,也看出了远芳说的同样位置的沙音,我们研究了知道是因为漆面还没有打磨造成的。说整体来看,声音很均匀,除了按音不能试,其他都很好,也有韵,我继续问,他才说,“声音很明亮通透,但好像有一点空。”
“不过,不到最后我们都不知道声音是怎样的。”
“是的,师傅也说了,等上了面漆,声音还会收一些。”
本来打算把琴背面磨好,再把上次补剩下的部分补了,结果时间不经用,到下班也没磨好,只好等下次了。
回到家,找出A4竖格子的宣纸,小楷笔、一得阁墨汁,按照今天拍的手机图片抄了《慨古吟》今天学的部分。太久没练字,觉得笔、纸、墨没一样顺手(其实主要是对自己的字不满意)。又弹了一会琴。晚上睡得很好,天快亮时梦见走了的好友黎意了。她最后的时光有很多时间陪她出去找吃的、散步。后来我暑假去景德镇学金缮,她的病复发住院。回来我想去看她,她说等她出院吧。后来她说:
“咱们说好了看《悬崖之上》,一起在线上看好不好?”我说好,她就发来了链接,我们线上一起看了电影。最后也没等到她出院,只等来葬礼,我哭晕在葬礼上。梦里跟以前一样,她浅浅笑着,我们有一搭没一搭也不知说了什么。梦里仿佛知道是梦,也知道她走了,心里又难过又高兴。我说,“你走了以后,我都没有开怀大笑过”。她笑了,也没说什么。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最后不让我去医院看她。一个人,最后看见她是什么样,就还是什么样,因此她还是以前一起散步一起逛街时候的样子。
从来没有梦见爸爸妈妈,想来他们都走得安祥,我们也大了,他们都放心。第二天醒来跟黎意的另一个好友Doris聊起这个梦,不胜唏嘘。
过一会儿,妹妹发来一段心灵鸡汤:
“人生除了生死,其余都是擦伤,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不谈过往。”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
”
亲子幸福书
糖宝是我们郭家第一个小孙子,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大小姑奶奶叔爷爷舅爷爷以及各种堂叔表叔表姑……都喜爱这开心小糖果。其中尤其宠爱她的当然是爷爷,我们平时带她都是恩威并施的,只有爷爷对她永远和气、耐心,不忍心责骂。
糖宝属猴,性格脾气也跟孙猴子没啥两样。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又哭又闹,得奶奶抱着楼上楼下狂绕圈圈才肯安静。那时候她顶着一头软乎乎直愣愣的冲冠怒发,样子十分滑稽好笑。
再长大一些,糖宝开始学走路、学说话,推着家里的四脚小麻拐凳子满屋子跑,对着我鼓着小嘴喊“嘟嘟”。我纠正她说“姑姑”,她不听,非要叫“嘟嘟”,嘟得口水四溅。
等到她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处乱猴,把爸爸当椰子树,一个劲攀爬,把我的腿当滑滑梯、当骆驼、当千里马……大人们都累瘫了,她还在笑嘻嘻大喊“我还要玩”“我还要玩”。
糖宝是我们家的开心果,跟她在一起,我们总是有层出不穷的灵感,陪她疯陪她玩;也总有说不完的笑话,乐不可支。可以陪伴和记录她的成长,是作为姑姑最大的幸运。我希望这“糖姪画记”可以一直写下去,也希望糖宝永远这么童真可爱。
图文 / 文学院 郭浩瑜
糖姪画记⑤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蓝天白云,看阳光总在风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广阔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丽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美与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见更美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
”
骑行第八天
阿尔善油田——东乌珠穆沁旗,130公里
在肉体上是痛苦的,在精神上,令人沮丧的局面有时也会出现。不过“痛苦”对于这一运动,乃是前提条件般的东西。正因为痛苦,正因为刻意经历这痛苦,我才从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活着的感觉,至少是发现一部分。我现在认识到:生存的质量并非成绩、数字、名次之类固定的东西,而是含于行为之中的流动性的东西。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清晨,正在收拾帐篷,广东籍大哥如约而至,领着我们去油田职工饭堂买早餐吃。
长长的买早餐队伍在饭堂大厅里弯弯曲曲地延绵几十米。几张餐桌拼在一起,上面摆放着家常的包子馒头,凭智能卡消费购买。排队的油田职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饭盒或食品袋,打包带走。
两位老师也赶了过来,我们四个骑行者忍受着周围异样的眼光,夹杂在队伍里亦步亦趋。广东籍大哥替我们买了早餐,顺带着也多买了几个包子让我们做午餐。
其实,最后分手离开油田时,我们也还不知道大哥的名和姓。萍水相逢,就此别过,估计再无交集碰面的机会。
大哥,好人啊!
出油田,来到101省道,再次回到茫茫草原天路。深入草原腹地,越来越有点失望。目测草原上的野草也就到脚踝处,一些茂盛处的野草也才到膝盖部位。眼前的景色与传说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相去甚远。
能够玩“躲猫猫”的齐腰深的草原去哪里了?
今年内蒙草原大旱,风调雨顺的日子还要往前追溯一个年头。这里几个月没怎么下雨了。本应茁壮疯长的季节又快要过去,青草开始泛黄。放眼望去,草原的绿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如果我随手把这青黄不接的草原拍照发到朋友圈,坚定地说这里就是内蒙古大草原,是不是会被认为是信口雌黄在“忽悠”人?!
一群绵羊自西向东浩浩荡荡地越过马路吃草,卷起一阵尘烟。草原才是它们的家园。这里没有围栏,这里是广阔天地,每天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悠闲地吃草。如果我是一只羊,我宁愿做大草原上的一只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的健硕的羊。
天路继续起起伏伏,高温似乎故意考验着我们,无遮无挡的烈日猛烈地肆无忌惮地环绕着我们。脚下的路,起起伏伏;头顶的天,明朗刺眼,没有一丝微风。我们四人默默无语,各自在孤苦地奋力踩踏。
我心里默默念叨着,这又是一个注定艰苦的一天啊!
午饭就在省道101边上吃早餐打包携带的包子。
在路上,我头脑里常常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也许心里不断重复默唱一首歌的歌词,也许脑子里想某部电影的片段、想以前旅游曾经的经历、想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快乐的、悲伤的、尴尬的、无聊的……。
如果一个人经常长途骑行,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最初的骑行,也许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人因受伤而骑行是为了逃避,有的人因激情而骑行是为了挑战、有的人因失落而骑行是为了寻找……。其实,智者告诉我们,到最后都是为了回归,殊途同归,回归到现实的世界,回归到真实的世界,回归到世俗的世界。
诗人海子说,“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给草原。”远,远方,远行;远行是探索,是寻找,是回归,是希望。歌中唱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有的人远行,是为了远方的到达;有的人远行,是为了到达远方的路上。
在远方的路上,会与陌生相遇,与未知相遇,与自己相遇,与不同的人和事相遇。所有的相遇叠加,造就了远行的意义。
不远行,何来探索;不远行,何来发现?
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索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和头顶上的灿烂星空。他说的正是人类的两种本能,一是对自我的探索,一是对世界的发现。
对我而言,我对骑行有着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怀。甚至,有时觉得骑行并非是别人眼里的随性自由奔放般的洒脱,而是一种孤独与寂寞。有时,路途并非想象中美好,一路上都充满未知、困难与挑战,甚至经历内心的痛苦磨难。倘若运气不佳,遇上暴雨、暴晒的极端天气,体力不仅面临崩溃,精神更要经受煎熬、身心俱累。演员陈坤在发起的“行走的力量”活动中,就谈到,行走挑战的从来不是体力,而是人的毅力。
一路上的经历,也许极度自由,却又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极度孤独、艰难与未知。也许,骑行在路上的人,心中都有痛苦,每个人心中都有不能诉说的忧伤。或者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如同大多数凡人的人生道路一般。
因此,后来当熟悉或刚认识的朋友问我为什么骑车时,我总是回答我是孤独求败。
其实,哥骑的不是车,是寂寞。
(未完待续)
文 / 体育科学学院 赵海军
(之九)
一路向北,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资讯瞭望台(工会活动撷影)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大讲堂(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女性养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杂志官方网站链接: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幸福伊家园
http://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荆树下》编辑部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2年第1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