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36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总第36期)

2022年第3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徐颂军
副主任: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李施慧、黄 蕾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2年第3期(总第36期)

目录

CONTENTS

 >>>

----------------   紫荆人物秀
----------------   经典永流传
----------------   麦田守望者
----------------   读书咖啡吧
----------------   文学手工坊
----------------   艺术小剧院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08
14
18
26
46
52
56
68

音乐学院:王海英老师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实。
“紫荆人物秀”旨在讲述优秀华师女教职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热烈,有温柔细腻的小确幸,更有志向高远的大追求。

紫 / 荆 / 人 / 物 / 秀

“咚,咚,咚”,瑶族长鼓随着张逸弛的舞动奏响乐曲,或轻快或低沉的鼓声落在她纤细的指尖与绷直的脚背。王海英老师坐在“黑匣子”的阶梯上,小声打着节拍。她浅浅地笑着,像是欣赏一件得意的作品,眼里闪着赞许的光。关于岭南传统舞蹈的传承,王老师讲到:“舞蹈能够激发出身体的自信,身体的自信则会绽放出力和美的自信,而当一个民族能自信地展现力和美时,其实就是展现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信,用身体书写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岭南传统舞蹈传承的最好方式”。
因为有这样的使命和追求,王老师只要有空,就会来到“黑匣子”,一待就是一整天。说起“黑匣子”,王老师介绍到:“这是我们音乐学院的多功能舞蹈房,既是沉浸式剧场、舞蹈传习室,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场域,这些年我们创编的岭南舞蹈作品,几乎都是在这里面完成。”王老师脱了鞋,走向中央,粉色的上衣在黑色的空间中显得格外鲜明。一个假期没见,大家都发现她新换了发型,打趣说着“王妈又美了”。她的发尾微卷,头发蓬松有光泽,岁月似乎想绕开她,不留痕迹。她捋了捋头发,在这里登场,将她与岭南舞蹈的记忆娓娓道来。
一、传承
跟着王老师走出办公室,来到“岭南传统舞蹈教学研究基地”,王老师抚着牌匾骄傲地告诉我们,这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基地依托华南师大舞蹈学科16年岭南舞蹈研究积累的文本资料、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借力行业知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的支持与合作,向内“立足新师范,打造特色专业,创新民族教育”,为岭南传统舞蹈的教育教学、舞台艺术转化、科学研究等创研性活动,提供多维立体的创新场域;向外“面向广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探索岭南舞蹈校园传承体系,构建岭南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生态圈,提升领域辐射、交流的话语权。
王老师领着我们穿过尚在建设中的岭南舞蹈文化长廊,细看各个空间的陈列物件和影像资料,醒狮狮头、瑶族长鼓、钱鼓等一一在目,“这陈列室里承载了80余种岭南传统舞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就是‘见人见物见生活’,以人为本,以物为载体,以融入现代生活为目的。”王老师所在的华南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及其个人,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致力于岭南舞蹈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承、传播,“要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身体的表达常常就是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仅仅能表达当下的情绪和情感,还能表现跨越时空的历史述说,鲜活地再现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脉络,真正实现用身体书写文化记忆。
自2006年起,王老师和她的团队逐渐实现理论、课程、教学,教材及舞台编创的有机结合,发扬岭南传统舞蹈的功能和价值,并为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播构建了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的传承链。2019年4月,华南师大“非遗”舞蹈专场《粤舞中华》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上演,16段源自岭南各民族的舞蹈次第登场,精彩纷呈。他们深入田野调研学习,遍采岭南舞蹈文化精粹,在尊重舞蹈原生形态的基础上,提取动作元素,发展成新的演绎。王老师和她的团队积极推进“非遗”舞蹈进校园,华南师大音乐学院连续三年承办“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在人才培养层面,音乐学院率先建立“岭南舞蹈文化研究与教学”研究方向硕士点,将民族文化的传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兴于社会”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位专场形式,研究生除3万字的学位论文写作,还需完成40分钟的舞台展示,在参与、体验、学习、创作的过程中输出自己的智慧。聊起舞蹈系,王老师如数家珍,正是学院各位专家老师、年轻学者们的团结一致、通力协作,成就今日的累累硕果,日益焕发更蓬勃的生机。
回顾在华师躬耕岭南舞蹈的始端,王老师感恩原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黎族舞蹈之母”陈翘先生播撒的岭南舞梦种子。十六年前,陈翘先生在观看华师舞蹈系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舞蹈汇报专场后,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生于岭南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滋养孕育着我们,而在专场上没有看到岭南舞蹈的作品,作为舞蹈工作者,希望你们今后能在这上面做一些探索”。自那时起,王老师便带领团队开始学习岭南舞蹈,思考作为华南地区舞蹈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广东省群众艺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编导杨明敬先生赠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帮助王老师确定研究方向,从无到有,接续摸索,风格渐成。杨明敬先生全力支持华师舞蹈系的岭南舞蹈研究,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搭建了与传承人交流和走近岭南文化根源的平台。原广东省歌舞团团长、广东歌舞剧院梁伦先生也曾提出“岭南舞蹈”概念,勉励几代人不懈努力,建立“岭南舞派”,王老师昂扬地期待着,我们这一代人在路上,也还有一代又一代的存续与传承,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二、美育
身兼数职,王老师始终在发挥所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专业应用于育人事业。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她说,美育是以艺术为载体进行美的教育,美无处不在。通过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传递舞蹈的形体美,训练孩子们的站立坐行,使其挺拔舒展,这是国人应有的气度。我们需充分认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支持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作为“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落地实施的核心单位,华南师大通过高校与地方教育资源的嵌入式、浸润式联动,从“美育课程”“校园文化”“社团建设”“师资团队”等维度开展纵深帮扶,形成大、中、小、幼相衔接的舞蹈学习链。王老师和她的团队期望厚植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就广州市的中小学进行美育的诊断、分析、提升,构建新时期美育课程体系,从课程和教学维度普及岭南舞蹈文化,从孩子抓起,从身边的文化入手,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优秀的年轻舞者们走进真实的调研场域,是为民间舞蹈传承人带去文化存续的希望,走进生机蓬勃的中小学校园,是为孩子们带来新鲜事物,带来愉悦的学习体验。”她说。“重视专业建设,与各地高校交流学习,筑牢本校的优势特色,同时也要发扬师范学校的风采,真正走进校园,和孩子们在一起。”
当前艺术教育的春风徐徐,机遇和挑战也与之并存,对此王老师既欣喜又担忧。机遇在于,诸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众多艺术类赛事频出,为行业储备大量艺术人才;诸如合唱团、集体舞、器乐班等学校班级内“面向人人”的艺术教育,也提升才艺素养的普及程度。挑战在于,“机会涌现时,我们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能跟得上吗?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艺术活动极繁荣丰富的当下,内容质量水平能够得到保障吗?”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
谈到近几年涌现的热门舞蹈类综艺节目,王老师和她的学生们都有所关注。作为民族舞蹈人才的培养者,她对外来舞蹈文化持以开放包容的学习态度,尊重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殊性和彼此间的差异性,更多从舞蹈训练的科学与否琢磨它们的意义与价值。王老师认为,这些舞蹈类综艺节目的最大作用在于培养观众,为岭南舞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传播传承路径。只有让更多观众藉由不同舞种爱上舞蹈艺术,才能为其创设条件,在审美过程中做对比性的学习和选择。王老师肯定这些节目的初衷和闪光之处,同时希望同学们在了解和学习各舞种时有所判断,去芜存菁,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舞蹈作品在中华大地上势必更具生命力和成长性。如有机会制作一档舞蹈节目,王老师的出发点仍是“让更多人喜欢舞蹈”,需根据不同年龄段设计舞蹈活动,保证趣味度和参与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生活,老少皆宜。她畅想,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节目肌理,赋予其生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
三、为师
来华师已经27年,王老师从青年教师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再到如今的副院长,她在各种角色中切换,唯有“教师”是长久以来不变的追求。工作内容日益繁杂,她只有过刹那的退缩念头,在事业的滋养中愈加坚定。这么多年来,她说自己始终在做一件事——做一名舞蹈教师。
授课、出书与课题,王老师一样也没落下。去年她的三个课题项目都获了奖,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收获颇丰。结合自己舞蹈教师的身份,她在应用实践性的理论研究投入了更多精力,例如粤北瑶族大长鼓舞,首先追根溯源,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因子,再创作舞蹈作品,形成实践成果,最后在此基础上建构大长鼓舞的理论体系。
如今,在王海英老师的培养下,张逸弛与黄冬赟虽然已成为站在舞蹈房授课、纠正学生动作的老师,但在王老师心中,她们永远都是让她怜爱又骄傲的孩子。聊到生活中的“王妈”,坐在一旁的黄冬赟适时接过话题,她跟着王老师求学已有十年,笑着说与王妈的故事“一时半会儿说不完”。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上,王妈对所有的学生都无微不至。小到学生变化细微的情绪,大到学习上难以克服的困难,她都能细致地关照。也许很多事情王老师自己都不记得了,但学生却永远铭记在心。听到黄冬赟说自己曾带学生配眼镜,王老师有点儿惊讶,她说自己真的不记得这回事了,只记得自己对学生要求严格,常常用最温柔的语气说出最严厉的话,“不用大声说话,我们就会掉眼泪”,黄冬赟补充道,“王老师会让我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现在的她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老师的关怀也常在侧,王老师说,“只有学生的家庭好了,学业才能好”。
王老师侧身倾听,笑眼盈盈。她不认为自己像学生说的那么完美,而是将现在的成果都归功于学生和团队,“智慧”是她为团队贴上的标签。和学生的每次互动、每次眼神交流都带给她无限动力,她希望自己能把这种力量也带给学生,将他们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散发自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他们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四十余年的从舞历程,早上五点起床已成为习惯,练会儿早功或看会儿书,新的一天便开始了。传承、美育、为师,王老师的生活主旋律早已离不开舞蹈。而岭南舞蹈承载的不仅是记忆,更是生命。
以舞育人、传承岭南,用舞蹈激发身体之力与美,用身体书写岭南记忆,在记忆里传承传统文化,根植文化自信,这是王老师过去做的,现在做的,未来也将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文 / 本刊记者   侯雨心  邱梓澄

王海英:用舞蹈书写岭南记忆

经 / 典 / 永 / 流 / 传

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与大师同行,相遇真善美。“经典永流传”,旨在提供一个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间,领略名家风范,感受高贵灵魂,一起走进美好隽永的精神世界。

砍树的场面比种树还要壮观。振奋人心的吆喝号子,浪潮似的一阵阵的尖叫,欢呼,笑骂、惊叹……连住在三条街以外的我都听到了。而一棵树倒下时挟风裹雷的巨大轰鸣,则传得更远。
我跑过去看,只见街道西面第二个十字路口的一棵三层楼高的大树上端系着一根钢丝缆绳,长长地横贯整个街面。另一端被二十来个人列队持握,做着拔河的姿式。更多的人挤在安全位置观望,有些人还展开两臂挡住旁边和后面的人,为自己开拓优势。这情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八百米跑的起跑准备。
我还没怎么看明白,那边伐树的电锯声便越来越猖狂,接下来又一阵狂风骤雨似的群呼,那树便浑身颤抖着,慢慢向街道倾斜──是慢慢倒下的!我看得很清楚──这种倒不像是别的什么倒一样,说倒就倒;这种倒,缓慢得极不情愿,像临终者漫长的弥留之际那样迟疑而令人不安……这种倒落,比生长还要艰难,好像空气中有许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经历重重的障碍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慢得令人肝胆俱裂!
我愣在那儿,还没回过神儿,身后早就听命待发的那群人便一拥而上,差点儿把我带倒。他们冲上去,抢到哪根就扛哪根,能拽掉什么就拽什么,还有的正抡圆了斧头把树干一截一截断开。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推去的板车都满载而归。我目瞪口呆。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擎天大树就这样在几分钟之内被瓦解得干干净净。满地的木屑和刚萌发出的黏乎乎的碎芽的碎枝子也给扫起来统统装走。我在地上拾起一枚有着两扇翅子的种子,小时候我和邻居弟弟经常用它玩一种名叫“打官司”的游戏。
上午经过那里时,十字路口靠北面那条街的西面一排刚刚砍到一半。下午再去,整条街两面的树都没了。第二天又砍光一条街,向我们这条街逼近。是不是所有城市的宽阔街道都是这样修建起来的?
记得我第一次去富蕴县的时候,坐了两天车,在尘飞土扬的戈壁滩上转得昏头转向,灰头灰脑。后来车靠近北面的群山,爬上一个达坂。一拐弯,蔚蓝色的额尔齐斯河从眼前横亘而过,一车的人惊叫起来。一位白胡子的哈萨克老人说:“噢!绿绿的富蕴县到了!”
我以为我来到了一个森林。
那时候,富蕴县也有很多街道和房子,但都被树林藏得深深的。从达坂往下看,顶多能发现一两个工厂的大烟囱。我们家对面的政府大院更是一座葱茏的林园,里面还流过一条小河。河两岸的灌木高过人头,密得进都进不去。河也被遮得严严的,我和邻居小孩在里面打闹玩耍时扎进一堆草丛,就糊里糊涂掉进了河里。那河水清得啊!……而县政府的办公楼像童话中的小屋一样半隐半现在绿荫之中。我们估计在政府里办公的人还没有政府大院里的啄木鸟多。
那时候,每条马路的左右都各自生长着两排大树,两排树中间各夹有一条清澈的水渠。最早的时候,自来水供应不稳定,我们曾饮用过渠里的水。树梢在高空挤在一起,伞一样盖住整条马路。起风时,会有碎碎的蓝天晃在头顶。满街弥漫着浓郁的树脂和花絮的味道。
我九一年离开的时候,树都还好好的。九五年回来时,路边的双排树成了单排,水渠沟成了排污水的通道,里面的水别说饮用,洗衣服都不行了。一进城的那条路两边的树则全没了,只稀稀拉拉站了几棵死眉烂眼的小松树,跟盆景似的。九八年再回来,达坂上看到的额河已由蔚蓝变成了乌绿。浅了许多。森林没了,骷髅架子似的新楼突兀地一座座立了起来,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的红砖房消失得干干净净。城市改建的进程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在库尔图乡生活时,每一次进城,就感觉绿意空了一片,走在空荡而宽阔的大街上,浑身不自在,好像自己最隐密的部分正在被曝光,可是连个躲的地方都找不到。
县政府最新拓建了一片广场,盖了几幢大楼。那片林子早没了,只剩最后的两棵大树一左一右站在政府大门口。不过那是上个月的事,不知现在还在不在。那条河呢,也被预制板封死了,作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着垃圾和残羹剩饭。我们透过大院的铁栏栅看去,庄严整齐的办公楼前那片广场上贴着两片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

《富蕴县的树》

作者:李娟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4],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壶口瀑布》

作者:梁衡

传道授业解惑,执着追求守望。
“麦田守望者”旨在提供一个讲述自己教学故事,分享教学经验,畅谈教学感悟的平台,让教学相长的教育精神永流传。

麦 / 田 / 守 / 望 / 者

我的幸福就是陪你们快乐成长

文 / 软件学院  丁美荣

从小在我心里就有一个非常热切的愿望——做一名教师。带着“人生既要有追求人生发展的梦想,更要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这样的信念,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热爱的、向往的教书育人之梦!任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不驻足,不忘初心!在华师这个舞台,我成就了这个梦想,严谨致学,不负韶华,担负起教学育人的使命!
课堂这个舞台,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我常常和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反复交换着角色,演绎着教与学的精彩,让同学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首先坚守教的信念,不断尝试和改进教学,为此,我于2016-2017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知识创新与技术研究院,跟着知名教育专家、知识建构理论的创建者Professor Scardamalia学习研究了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知识创新社会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尝试拓展教育教学和知识工作领域的无限可能性。回国后立刻践行所学所获,把相关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顿时变得非常活跃,同学们开始主动积极进行思维碰撞,互动非常积极,大家在课堂上得到了从知识、能力到素养的进阶式培养。因此,课堂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尝试践行的第一门课程《团队激励与沟通》第二期教学完成后由广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广东省一流课程,同年该课程获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优秀思政案例奖,课程教学论文成果获华南师范大学第五届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基于知识建构创新培养人才的理念编著的教材《3D打印技术应用与实战》获华南师范大学第五届优秀教材二等奖。在教的路上,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利用假期和闲余时间参加专业相关高端会议,汲取专业前沿知识,努力拓展视野,提升自己各方面育人素养,以不断补给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作为教师,我深知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除了坚守“教”的信念,更需要担起“育”的重任,因此,课堂上我除了精心做好“教”的各环节设计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改善自身修养,突破传统思维,厘清学习的目标,为将来更有能力帮助社会做更多有意义、有趣的事而努力成长和发展,并且从点点滴滴的教学中不断点亮学生更多的心灯——担当、责任、付出、感恩!温暖自己,温暖社会!彼此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塑造越来越好的自己!在学习中形成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的成果。最近比较惊喜的教学成果就是自己指导的三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参赛队伍从参加全国智能无人车大赛近百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比拼,分别斩获了本届决赛冠军、季军和优胜奖,我也荣获了本届决赛中全国智能无人车大赛优秀教练奖。
每每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景和挑战进取的学习精神,看着同学们正在享受汲取知识的快乐,享受悟道成长的快乐,享受拓展训练中思路奔放的快乐,享受在知识海洋里探索遨游的快乐,享受着彼此执着探究和互动分享的快乐,享受着收获了丰富成果的快乐,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慰!教与学永远是一个无比享受的过程。我时常禁不住用手机镜头记下同学们课堂上成长的精彩,记录我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的幸福!

读 / 书 / 咖 / 啡 / 吧

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咖啡吧”旨在提供一处静谧读书的空间,展现教职工们读书学习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让读书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辉。

曾经的寒暑假是我们旅行的最佳时期,从规划路线时的憧憬,踏上旅途的兴奋,到归来之后时常回味的美食美景,都让平凡忙碌的日子变得更有色彩和期盼。可当前变幻莫测的疫情让旅行变得格外难得。如若疫情为现实世界的旅行按下了暂停键,何不从文本旅行开始?这可是“养精蓄锐”,储备银两,为将来出了门大干一场做准备的大好机会啊。那就让我们借文字穿梭古今,畅游世界吧!
《旅行文学十讲》
豆瓣评分:8.0
作者:张德明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面向大众的旅行文学导论著作。作者张德明是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他通过对经典旅行文学文本的细腻解读,串联起人类千年旅行文学史。以轻松的语调、诗意的语言,带我们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跨越辽阔的地理空间,重访曾被不同时空的人们在或真实或虚构的旅途中追寻过的可能世界。
翻开《旅行文学十讲》,仿佛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从自己的书房出发,从上古出发,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全书认为,旅行文学发轫于上古时代,之后历经中古时代、大航海时代和启蒙时代,直至当今的大众旅游时代,并以点带面地品赏了世界旅行文学的诸多经典。
《杜甫的五城》
作者:赖瑞和
豆瓣评分:8.1
这是一部与《文化苦旅》同时产生的游记散文,作者赖瑞和是一位海外研究唐代历史的学者。书名源于杜甫《塞芦子》中的第一句: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这里的五城指的是唐代西北重要的五座军城:丰安(今中卫),定远(今平罗),西受降城(今五原以北),中受降城(今包头以北),东受降城(今呼和浩特以北)。作者的初衷是想感受一下“五城何迢迢”的滋味,想要坐火车完成由兰州到呼和浩特旅行,后来却一改初衷,九次到大陆旅行,行程48658公里。
作者可以算是背包客的先驱,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初,他孤身一人深入中国大陆,寻找盛唐时代留下的遗迹。只是,他的背包里面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以及冷静的无所指向的忧伤。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到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阳,小到某个山村,如王村。他一路风尘,走过城市和乡村,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印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连接。通过此书,我们还可以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景象和人生百态,体味一下当时人们生活的况味。
《旅行中的文学课》
作者:卢桢
豆瓣评分:8.4
本书以文学旅行为主题,分为“欧陆光影”“亚非土地”“南美天空”三个板块,记录了作者游历世界时探访到的诸多文学景观,以及由文学之路导引出的当地风情。具体表现为对文人故居的探访,对作家墓地的拜谒,对文学博物馆的游览,对当地文学传说的追慕,对各国特色“文学之旅”的体验。
卢桢作为大学文学课老师,具有非常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文本梳理、运用与解读能力。跟随作者的步伐和文字,我们既能够走进文学家们的故地,也能够一探他们的心路历程。 这样富有历史感的记述,让静态的文学文本变得鲜活,给质朴的文学古迹还原深邃,赋予了全书不一样的时空纵深。
《失落的卫星》
作者:刘子超
豆瓣评分:8.8
本书是豆瓣2020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第一名,是方所文化、新浪读书、搜狐文化等文化媒体推荐的年度好书。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本书是“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这些国家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给出了这样的评语:《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重走》
作者: 杨潇
豆瓣评分:9.0
本书是豆瓣2021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第一名。《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 是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这条路,既是地理意义的公路,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之路。
行走过程中,作者看到了山林与江河,水光与鸟鸣,尝遍了八十年前学子日记里记载的和偶然遇见的美食。见闻与史料交织,1938年与2018年频频切换,造成了蒙太奇的视觉效果。贫穷与富足,动荡与和平,精神饱满与委顿迷茫……画面叠化,形成对比。作者在民国的尘埃里翻找着鲜为人知的记忆,我们追随作者所见的是活生生的世界而非景观。

纸上云游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李雪萍

先悦读,再成长。
悦读带来力量。
本栏目邀请赵小华老师开启“悦读者说”专栏,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悦读”世界。
阅读,是快捷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门;阅读,是体验丰富人生的必由之路。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成长,是为悦读。
对儿童来说,一切阅读皆心悦而起,一切阅读皆为悦读。孩子天生携带着七色花瓣来到人间,其神奇魔力还有待我们的发现和运用……

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最近跟一朋友聊天,说到她那高一的孩子在家学习的情况:老师们很认真负责,用作业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语文老师比较开明,让大家把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找齐了,每天读课文、记文学常识、做阅读理解,然后布置了一堆阅读书目。
01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对语文太“有用”。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这样说。
朋友拿高考命题方式的改革来作为例子:
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阅读题量增加,今后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除了阅读速度和阅读题量,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教改后的标配是考察大量语文的阅读内容、考察全科素质。
“我们老师说了,如果只停留在教材上,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朋友感叹道。
确实,我们都知道,语文成绩和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从初中开始,题目越来越灵活,光靠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已经很难得高分。
学生在课外阅读质和量上的提升对语文成绩将起到很重要的推拉作用,也直接影响到对其他学科概念的理解、信息的综合以及判断的正确率。
说语文成绩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拉分,并不是无稽之谈。
然而,令朋友头痛的是,孩子对阅读书目表现非常淡漠。“平时想让他多看书没有时间看,现在暑假有时间了却根本看不进去。”
02 适合孩子的读物是哪些
按照一般的理解,给“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看的”读物是指,到了那个年龄,孩子能够完全看得懂的读物。
比如,当我们说神话传说是给学龄前儿童的,那就意味着,学龄前儿童会喜欢那些神话传说;说《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给五六岁的孩子的,也就意味着五六岁的孩子能理解《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按照这样的内在逻辑,市面上有相当多的阅读推荐书目,有来自名校如清华北大的,有来自各路名家的,有来自一线优秀教师的,有来自阅读推广机构的……
我们只要在网上输入“推荐书目”,立刻就会收获一大堆标明了某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读的书,这个一点也不难。困难在于,把这些书给到孩子,多半会遭到拒绝。
小孩子的妈妈可以观察一个现象,孩子在学龄前有一段时间会超级喜欢恐龙,各种各样的恐龙书、恐龙故事、恐龙玩具,都是这个年龄孩子的菜。
到了五六岁,孩子都喜欢《昆虫记》。DK的动物百科、《昆虫记》的各个版本故事(不管主讲人是谁)、跟昆虫有关的绘本,都可以迷住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想象力尤其丰富,愿意亲近自然,趴在地上看蚂蚁、钻进草里找虫子就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
而当时间来到高中,从文史方面来看,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从鲁迅、巴金到朱自清、沈从文,从古代神话到当代小说,从古代史到现当代史,高中生都应该能看得懂。
从自然科学来看,高中的孩子经历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初级启蒙,能够看懂《万物简史》《物理世界奇遇记》《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诗意的原子》等书了。
鉴于这些内容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经典地位以及孩子年龄的理解程度,推荐书目自然会将它们列入其中。
而如果做个实验,拿余冠英的《诗经选》、鲁迅的《呐喊》、钱穆的《国史新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拿《万物简史》《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去给一个高中生,高中生会不会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喜欢《昆虫记》那样喜欢这些书呢?
答案是:不一定。更准确一点的答案是:喜欢的孩子确实真心喜欢,但仅仅是为数不多的孩子。
我们可以发现:恐龙类读物适合三四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喜欢;《昆虫记》适合五六岁孩子,每个孩子都喜欢;《万物简史》适合高中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喜欢。
还记得孩子小的时候,同样年龄孩子做的事情是趋同的:每个孩子都能做,没有例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开始分化,各自向不同的方向走。
在阅读这件事上,分化尤其明显。
等孩子到了高中,只有沿着特定方向走的孩子,才会喜欢读《万物简史》《诗意的原子》,才会喜欢读《史记》《论语》,才会喜欢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
其他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走的孩子,大部分都不接受那些他们的年龄段应该看的、也看得懂的东西。
而这种阅读的分途,肯定不是到了高中才发生的,它不过是在高中才最明显不过地体现了出来。若认真回溯起来,它的发生期极有可能是在小学中高年级。

阅读之路如何从《昆虫记》走到《万物简史》

文 / 机关  赵小华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文 / 机关  钟伟红

花生好吃

七八月份,正是新花生上市季节。回梅州老家第一天,大姐便买来一袋盐水煮花生,香香甜甜很好吃,一下就把我“吃货”的兴致调动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兴致冲冲地跑到离家最近的菜市场——前进街菜市场。市场买菜的人不太多,但生鲜物品丰富多样,案板上各色蔬果水嫩喜人,吊钩上土猪肉的猪板油色泽纯洁又厚实,不禁联想起蔡澜先生力推的“不放猪油淡出鸟来”的炸猪油和津津乐道的“猪油渣送饭”。我四处张望,只发现角落里冷清地放着一箩筐花生,被泥沙裹着,黑乎乎没有吸引力,许地山在《落花生》中强调“不能只讲体面,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也没能让我驻足片刻。我怏怏地走出菜市场。
刚到路口,便看见路边有人正在卖花生,露天光线足,两筐干净饱满的花生看着就讨喜,我便蹲下来询问。卖花生的是个老妇人,戴顶草帽,原就黝黑的脸更是看不清,但声音很亮堂。老妇指着身边两筐花生,“这是盐水煮花生,另一筐是生的,都八块一斤啦。”她一边说一边把几把新鲜番薯叶拨到一旁。我尝了一颗,嗯,很饱满新鲜,正合我意!立马抓过来一个塑料袋,老妇人见状动作麻利便往里倒。
我突然反应过来,是不是该讲讲价钱呢?“大娘,便宜一些吧,我一下买这么多!”老妇人不说话,撩起衣袖让我看,“阿妹,昨天拔花生,被蚂蚁咬得又痒又疼,现在这肿还没有消掉”。果真,老妇人的手臂红肿一片疙疙瘩瘩看着难受,想想自己平时阳台养个小花小草都大费周折便不再言语,又重新拿个塑料袋装起旁边还带着沙子的生花生。这时候,几个路人一边问价一边抓起一把花生,脚步却没有停下来的样子,老妇人嘟嘟囔囔“不想买又要占便宜!”这话让我非常难为情,装袋的动作更大了。
称好重量,准备扫码给钱,老妇人指着旁边的肉档二维码让我扫,肉档老板则递给老妇人一叠纸币,打趣说“大娘,你今天荷包做蚊帐哦!”老妇人嘿嘿乐着,我反应快,赶紧纠正“是蚊帐做荷包吧!”话音刚落,周围一片爆笑。
左一袋右一袋沉甸甸地拎着花生回到家,迫不及待又抓了一把吃。剥开还带着些许泥沙的生花生外壳,里面花生粒饱满白嫩,嚼一嚼有股豆腥味,也有点甜,而盐水煮花生,咸味让鲜香更浓郁,慢慢嚼开,更能体味出花生层层叠叠浑厚有力的味道。记得小时候,工作忙碌的爸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惬意地坐在摇摇椅上,一把生花生米、一把爆米花,一小撮白糖混着抛进嘴里,一摇一晃有滋有味地嚼着,香气经常诱着我们兄妹几个围着爸爸讨吃,四五张小嘴使劲张大着,争先恐后叽叽喳喳,像极了小鸟喂食图。每个人手上嘴角边都沾满了晶莹透亮的白砂糖,各种舔,一个个“为食猫”。
如今,生活好了,各色美食带给我们舌尖上的富足远远超乎想象,但每每往嘴里抛进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几样东西,随之而来的妥帖和满足感,恐怕已经没有几人能体味,正如蔡澜先生曾说的,其实对事物的不忘,背后是感情。
正当我沉醉其中的时候,勤快的大哥已经拿着簸箕晒花生了。大暑天太阳正辣,大哥把簸箕从这个阳台挪到另一个阳台,不时走来走去,而我出出入入随手几粒,这情形,估计不等晒干,花生已经统统装进我肚子里了。

70后的童年旧事

文 / 文学院   何春华

入学前,父母分居两地,我随妈妈在老家附近的乡村小学生活了两年多,妈妈上课,我就喜欢一个人在校园周边放飞自我:或是午后,拿根长长的枯枝,在学校临河旁边的小绿坡上,抽打覆盖在狗尾巴草上细碎的阳光;或是傍晚,在漫天的晚霞中,摘下一簇簇怒放的橙黄色小野菊;或是清晨的早上,挥起簸箕,铲着河边草丛里的小米虾……。没有现代社会的“危机”意识,有的只是消磨时光的纯粹的快乐与自在。
乡村小学旁边,有一个养猪场,在孩童的记忆里,最难忘的不仅是不时随风袭来的各种臭味儿,还有养猪场里作为猪食而养的一池水葫芦。它们似乎全年都开着繁盛的紫蓝色花儿,神秘而美丽,我经常呆立池边染一身臭而不觉。
乡村小学附近的村民,在学校旁边种有一排番石榴树,印象里,它们总是在一片蝉鸣中,结下一颗颗圆滚滚的胭脂红果实,拿根棍子随便一敲,就能收获一堆香甜绵软的入口之物。在物资贫乏的童年,这个可是难得的美味,于是常常忘了吐掉果核里面一团团包裹在软香果肉里面的细小颗粒,于是,在“开塞露”还不知何物的童年,我对胭脂红番石榴的美好记忆便与痛苦的蹲坑经历相伴而生。
在乡村小学,我们住过两个教师宿舍,都是一进的房间,一个在学校操场旁边的低洼地带,有一次深夜,电闪雷鸣,天河似乎倾覆了一般向下倒水,家里只有妈妈、我和妹妹(哥哥跟着爸爸在县城的学校生活),劈裂天空般的闪电与震耳欲聋的雷声,让翻过门槛涌入房间的积水显得更像怪兽一般邪恶,妈妈已经吓得脸无人色,屋内唯一亮着的昏黄的电灯炮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在又一通霹雳般的闪电雷鸣之后,妈妈吓得一把拉熄了电灯,一家三口团在唯一的床上瑟瑟发抖,妈妈抱着妹妹,我挨靠着妈妈的胳膊,惊恐地祈祷着在县城的爸爸赶紧回来救我们,当爸爸打着手电筒拍开风雨飘摇的大门的那一刻,现在想起来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呼出一口气。这次之后,我们家就申请搬到了另一边的高地宿舍。
因为常去学校旁边的小河边玩水,终于被蚂蟥沾上过一次,一条吸饱了血乌油油的蚂蟥吸附在左脚小拇指缝里,一起玩的小伙伴们一哄而散,剩下我一边哇哇大哭一边奔跑回家找妈妈“救命”,谁知道妈妈比我还怕,拿起厨房的铁火钳一边惊叫一边乱捅,我又疼又怕,放开喉咙哭得惊天地泣鬼神,邻居忘了是姓什么的一位阿姨实在看不过眼,过来往我脚上吐了一大口唾沫,抢过我妈妈的“武器”——火钳,哧溜一下就钳走了蚂蟥。最后这倒霉的蚂蟥好像被哪位勇敢的阿姨夹入火炉烧得灰飞烟灭了。
后来妈妈终于调到爸爸学校附近的小学,我们一家终于团聚了,爸爸学校离县城中心区大约有四到五公里。有一天,爸爸带我和妹妹去中心城区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爸爸骑着当时流行的28寸自行车,前面一个藤篮座椅坐着妹妹,后面行李架上搭着我,随着漫天星光骑行在回家的路上。当时的马路是细沙石铺就的,马路两旁是茂密的野草丛,隔着老远竖着一对对的细高的电线杆,顶上是一圈圈散装的光晕,这就是路灯了。爸爸一边蹬着老旧的自行车,一边时不时用一只手翻后摸摸我,叮嘱到:别睡着哈,马上到家了。我呐呐地一路回应着爸爸的话:嗯嗯,好的;哦,知道啦。据爸爸阐述,大约就走了一半路程,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爸爸翻后触摸我的手捞了一个空,他整个人吓出了一身冷汗,马上停下来推着自行车沿路推行往回走,一边就着昏暗的路灯查看路边,一边急促地喊着我的名字,终于在往回走了100多米后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我蜷缩在路边的草丛,不哭也不闹,睁大眼睛看到爸爸的时候还咕噜了一句:爸爸,我以为你不要我了。

玉兰路上见芳华,紫荆巷里写流年。
本栏目“紫荆巷诗社”,邀约华师热爱写诗的女教职工,一起描绘最美的生活,抒发最真的感情,表达内心最善的愿望。
让生活如诗,让诗入生活。

玛珥湖(外二首)

文 / 国际商学院   卢絮

《玛珥湖》
不是所有的湖
都拥有这个名字
不是所有的水,都愿汇聚成
一颗心的模样
爱,可以惊天动地
也可以平静成一丝清苦的微澜
十几万年光景,亦如昨日
你来过,我便容不下其他
一片叶,一棵草
一尾鱼,一声蛙鸣,都不敢收留
怕它们挡住视线,怕喧闹
盖住你来时的脚步
我日复一日睁着双眼
不愿睡去
《松塘古村》
我们绕塘一周,像完成某种仪式
又像网红打卡一族
在乎的并不是风景,而是朋友圈的点赞与惊叹
然而我还是被吸引
身旁的房子依次排开,说不上气宇轩昂
从宋朝到明朝,到清朝,到民国
竟没有染上一丝风尘
仍着青袍白布鞋,是谦谦君子的装束
烈日下一股浓浓的书卷味
这本不合常理
似乎所有兴奋的,傲娇的,虚浮的物质
都会被这两池松塘的水收纳,而它们仍保持千年前的清白模样
最让我心动的是立于塘边的几十块石碑
整齐而沉默,像朝堂之上的忠臣
又像修身齐家的严父
他们跨越时空,并肩而立,让路过的人群噤声
我又一次小声诵读了翰林门联
对于积德,对于读书
显然不是到此一游那么简单的事
《烟桥》
我无疑被这名字吸引了
在这四季常青,阳光猛烈的岭南
我以为除了惹得妃子嫣然浅笑
又让东坡欲罢不能的那一树荔枝
这块土地不会再有什么
让诗人心动
烟雨是属于江南的
就如长河圆日属于荒漠
眼前这座小桥只剩下黝黑而平铺直叙的身板,自然
无法吸引弯月与扁舟
也不能见证桃花流水的缠绵
我要如何赞美它呢?
如那些走在桥上,黝黑又纤细的岭南女子
她们也有过美丽的名字
被人轻轻唤着,又轻轻遗忘

我想念大海了(外一首)

文 / 国际商学院   朱德芬

《我想念大海了》
秋天,水变得不平静了
在千灯湖的边上
竟有面对大海的感觉
我真的想念海了
想念在夏天陪伴过我的海
哭泣的时候,抚慰过我的海
我在游轮上大声呼喊过的海
还有那个静静的冬日
我坐在洁白的沙滩上
眺望了整个下午的海
秋天的海,会有着怎样的容颜
是否又苍老了一岁
是否同眼前这湖
波光粼粼,细浪拍岸,无言
《素描我的城市》
在城市的晓光中低吟浅唱
以一只蜻蜓的轻盈
化解天空的雾霾
清晨是童话的
只有洒水车唱着歌
在洁净的街道四处游荡
我追逐太阳的光线
我的森林此起彼伏
高耸如云的房子
有时会遮挡视线
我偶尔汇入挤拥的人群
更多的时候喜欢独自冒险
我看见飞机被雨水洗刷得晶莹剔透
它们有着跟我一样的翅膀
我看见江上星布的船只
像一群游来游去的大鱼
我驻足在一朵荷花上面
孩子们的笑声
彩色的气球,肥皂泡以及风筝
夏天的公园
总是弥漫着永恒的力量
当夜晚的灯火把城市燃亮
车的河流闪烁着光
平静的湖面像火光中的一块琥珀
这样的画面
我凝视着千万亿遍
我想学人类的艺术家那样
把它储存在颜色和线条之间

文 / 机关  白敬齐

《夜》
一部喘着粗气的老巴士,
像患了肺结核的病人,
咳个不停,
屁股喷出呛鼻的浓烟,
载着归家的游子,
东倒西歪的,
穿梭在延伸的黑洞中,
恐惧感吞噬着游子的身躯,
夜,静得可怕,
车箱内死寂一般,
老巴士,
失魂落迫,
突然,像箭一样飞奔,
游子的心,
吓得将要蹦出来似的,
倦缩着身子,
手紧紧抓住把手,
牙齿发出咯咯的响声
坐上魔鬼般的老巴士,
是梦亦是真?
游子绝望的望着窗外,
身子颤抖着,
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乱滚,
母亲啊!母亲!
孩儿已在回家的路上,
不知是否能平安归家
一轮鹅黄的月,
挂在空中,
是憶念吗?
游子用手揉了揉双眼,
鹅黄的月,鹅黄的月,
确实挂在空中,
游子的恐惧感顿时消失,
老巴士,
一阵猛咳,
咯吱一声,打开破门,
嘴里吐出一口血痰
消失于黑夜中,
故乡,故乡,
踏上了故乡的土,
闻到了故乡熟悉的味道,
心情激动不已,
天空星星闪烁着,
鹅黄的月,
对着游子露出了,
亲切地笑容,
融化了游子一颗冰冷的心。

有朝一日(外二首)

文 / 文学院   张静

《有朝一日》
有朝一日回首往事
心情愉悦
阅读自己报以微笑
爱上那曾是自己的陌生人
把心还给自己
还给那爱了自己一辈子的陌生人
别忽视了祂
祂深知你
从书桌里取出情书、照片、笔记
从视频里看着影像
对自己说
饱餐丰富多彩的生命吧
《慎思慎行》
从远方而来又走向远方
看一看蔚蓝的天空
和天空中升起的晚霞
这不是浪费时间
看一看风起云涌的远景
和风云诡谲的变化
慎思着该如何坦然赋名
黄昏降临
城市和城市之间落下广大的黑暗
如果你走过
就知道朦胧的荒野在诱唤
太久了
异乡的人还能够听见吗
那是信仰的化身
惊奇、心跳、庆幸
从一个妖魔的王国
穿越进理想的天堂
一切的挣扎都休止了
慎行获得的美好
伴随轻鼾迸入零碎的梦香
《人生如玉》
太神奇了
日子像旷野上的闪电
惊艳且畏惧
人生像换个姿势游泳
新鲜一如人类初生
玉世界中看见自己
沉淀越久光泽度越好
不同的玉造就各异的肉与好
层次分明
阳光让她变得
正午般明亮
伟大的日子
昙花一现的瞬间
短暂的生活在一起
永远爱着本性
终结之时在虚无中逃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驱车在清冷的凉夜,月亮小而孤寂,张牙舞爪的路树飞驰而过,每每此刻,鲁迅先生笔下《社戏》片段总会在脑海浮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踊跃的铁的兽脊”是远山近树静穆的疯狂,是黑夜写给微明星光的荒凉!
每当白天在相同的高速路上飞驰,我总想寻找夜里车窗外的那些“踊跃的铁的兽脊”,却发现原本温柔的远山线条都被同一种植物改写,那是种植在高岗之上的柠檬桉,它瘦高的身材、柔韧的树冠和错落的叶稍,把山野平滑的曲线续成万岁枯藤般的遒劲笔力,彰显山野的奇趣与狂野!
柠檬桉,又名尤加利树,引进中国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灰白色树干高大通直如柱,刚劲挺拔;树冠柔软轻盈,似杨柳轻飏;花开时节,一串串坛壶形蒴果挂满树梢,煞是好看。病虫害少、生长速度快、木材经济价值高,柠檬桉从澳大利亚引进后迅速成为南方很多高速路边必选的树种,远看只觉其高大纤瘦,仅在树梢处留下稍微茂密的树叶,大风吹过,排植的柠檬桉柔韧的身姿在风中飘摇,感觉就像刚被理发师处理后的崭新发路,一行白色毛发在风中凌乱。
一直习惯在高速路两旁看到成片栽种的柠檬桉林,而当在石牌校区湖边的小树林里看到的灰白色光洁树干时,竟然不敢确认我们的校园植物里也种植了这"林中仙女"柠檬桉。捡起一片柳眉状落叶稍作揉拧,一股柠檬香气溢出,依稀想起孩童使用的驱蚊水的香气,果然印证了柠檬桉里面的胺油天然具有杀菌驱虫的作用。正是因为桉叶的味道具有药用价值,所以柠檬桉病虫害极少,一旦种下不需要特殊照顾,才被广泛种植。
记得在天河公园里面有一条小路,行植了一排“林中仙女”柠檬桉,其高大的身姿和洁白光滑的树皮,提升了那条小路的文艺和雅致。每每散步至此,除了惊叹柠檬桉的灰白儒雅之外,对其白色树干上挂着的一层兰褐色表皮而感到奇怪。查阅资料才搞明白,这层表皮其实是柠檬桉茎中替代表皮的次生保护组织——周皮,它起着控制水分散失、防止病虫害以及防止受外力损伤的作用。这也是速生树种的取胜之道,如果攀援类植物依附缠绕或者苔藓类植物寄生在柠檬桉树干上,一年一次的周皮运动(脱皮)就可以进行彻底清理和减负。不得不佩服柠檬桉天然自带美白的保护机制,佩服自然进化的生存智慧。
近年来柠檬桉树在大众的认识视野里的活跃度逐渐增高,网络上流行着对桉树的各种讨论:“卷肥机”、“霸王树”、“抽水机”等,围绕破坏土壤肥力、挤兑原生态植物、吸水性强等不足将之命名为“断子绝孙树”,宣扬禁止种植柠檬桉。追溯这波讨论热潮,源头主要围绕我国南方很多地区在早期的造林脱荒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动,几乎都选择速生高大、枝杈少、木材强韧、耐磨抗腐的柠檬桉作为丰产树种,广泛种植。单一种植原本就破坏了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再加上速生植物蒸腾作用强、对土壤肥力和水分需求量大,同时作为经济林轮伐周期短,正在导致单一林区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等情况。各种立场和声音,提醒着人们建设和呵护绿水青山需要的是科学理性精神,只有在速生林经济利益的“快”与生态环境建设之的“慢”中找到合适的节奏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之道。
种种非议,抵挡不了柠檬桉本身作为木材植物的优越性、作为药用植物的卓越性和作为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在桉树的故乡澳洲,它是澳大利亚人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奋力拼搏、顽强发展的精神象征。在中国,它是高速路边随处可见的树,看似寻常,却别出心裁、出奇制胜:它既似观察者,静默在高速路旁见证着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腾飞;更是亲历者,一边在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裹挟中动荡不安,一边在公园在山岗在路旁兀自优雅……道不尽的看似寻常最奇崛,道不尽的成如容易却艰辛!

柠檬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艺 / 术 / 小 / 剧 / 院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至善至美。
“艺术小剧院”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艺术真知的舞台,展现的是教职工们在艺术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艺术之美在此大放异彩。

最近陪孩子看新版动画片《哪吒》,发现对原著作了一些改变,回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其中有一个印象深刻但新片中已经没有的细节——哪吒打死龙王三太子后抽走龙筋。
动画片中,哪吒扔出乾坤圈砸中白龙的头,白龙顿时一命呜呼,一缕白烟从头顶升起,象征魂飞魄散。哪吒一脚踩在白龙身上,说:“我抽你的筋,看你还害人不!”遂揪起龙尾,开始抽筋。其间,白龙身子皱了几皱,可见筋是贯穿全身。整个过程,就像我们抽裤腰的橡皮筋一样。最后哪吒抽出筋来,在空中挥舞几下,道:“这玩意儿倒挺结实,给爹爹系盔甲。”然后一脚把龙皮踢回海中。
从动画来看,这龙筋有弹性,且结实。而且,哪吒回家后还拿着这根筋跳了一会儿绳,因此龙筋确实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橡皮筋差不多,的确可以用来系盔甲,帮助李靖凹造型。
这一段本来也是《封神演义》原著中有的情节,原著是这样写的:
哪吒抢一步赶上去,一脚踏住敖丙的劲项,提起乾坤圈,照顶门一下,把三太子的原身打出,是一条龙,在地上挺直。哪吒曰:“打出这小龙的本相来了。也罢,把他的筋抽去,做一条龙筋绦与父亲束甲。”(《封神演义》第十二回)
这证明,至少在明朝人的观念中,龙是有筋的。
小时候看动画片,我就好奇,龙为什么会有筋,这龙筋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困惑至今没有解除。要弄清这个问题,可能先要弄清什么是龙。当然,我们都知道,龙是一个虚拟神话形象,它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从有“筋”这一条来判断,这九种动物中可以排除蛇、蜃(大蛤蜊)。虽然存在“蛇筋”一词,但蛇筋指的是蛇蜕,作为一种软体动物,蛇是没有筋的。尽管民间说蛇是小龙,但从这一身体条件来看,蛇和龙还是分属不同科目的。
从有筋、而且筋可以长到做裤腰带——哦,不,盔甲筋绦——来看,也可以排除驼、鹿、兔、牛、鹰、虎。对它们而言,筋是附在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虽然神话一向夸张,比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如此巨型,骨头上的韧带应该也可以绑裤腰吧。但显然,能被哪吒踩在脚下抽筋的,估计没这么大个儿,其他的动物就更别提了。
只剩下鲤了。鲤鱼有筋,理所当然,某些鲤鱼菜谱的秘诀就是:抽掉鲤鱼背上那根筋,鲤鱼就没有那么腥。恰巧,鲤鱼筋也位于背部,抽鲤鱼筋和哪吒“抽筋”的手法是一样一样的。
进而联系到那句“鲤鱼跃龙门”,就更加水到渠成了。龙是鲤鱼跃过龙门变的,所以虽然容颜发生了改变,但是某些内在属性还是保留了下来。
那么是不是还应该有鱼鳔——不对,龙鳔呢?必须有啊!因此,龙没有翅膀为什么会飞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是因为龙鳔里充满了气体啊,和氢气球一个原理嘛!一通百通啊!
如此一来,可以推断龙其实是踏进上流社会、乔装易容、珠光宝气后的——鲤鱼?真命天子突然变成暴发户,龙的传人变成锦鲤传人,这让人如何接受啊!
不用沮丧,这只能说明——你就是锦鲤本鲤!

龙筋之辩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汪隽

精致繁复的铜版画

文 / 文学院   史风华

八十年代的我是个弹吉他写诗的大学生,记得那时在大学书店排队买席慕容的《七里香》。买到书,就站在树下随手一翻,首先就翻到那首《铜版画》,停下来,读到会背,记得当时也是春天,花瓣落在纸上、身上,往事依稀浑似梦,那情景恍如此刻。
若夏日能重回山间
若上苍容许我们再一次的相见
那么让羊齿的叶子再绿
再绿 让溪水奔流
年华再如玉
那时什么都还不曾发生
什么都还没有征兆
遥远的清晨是一张着墨不多的素描
你从灰蒙拥挤的人群中出现
投我以羞怯的微笑
若我早知就此无法把你忘记
我将不再大意 我要尽力镂刻
那个初识的古老夏日
深沉而缓慢 刻出一张
繁复精致的铜版
每一划刻痕我都将珍惜
若我早知就此终生都无法忘记
非常开心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向大家介绍卢浮宫的铜版画。感觉时光荏苒,空间轮转,过往种种,如满树繁花,说不出的亲切可爱。
席慕容所说的“尽力镂刻”出的“繁复精致的铜版”,应该是指的线刻法(后面会介绍)。
卢浮宫以收藏古典绘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但版画直到今天还仍然小众。其实卢浮宫的铜版馆汇集了从十六世纪至今,共一万三千五百余件铜雕版,件件出自法国海内外大师之手笔。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期间,卢浮宫改制为博物馆。铜版雕刻收藏馆于一七九七年五月十二日成立,收纳所有帝制时期之朝廷典藏,加上属于皇室、皇家绘画暨雕塑学院,以及其他各类来自公家或私人收藏。这些收藏保养得当,直到今天,卢浮宫还有自己的版画工作室,也会用这些铜板定期定量印制向藏家和大众出售,而印制出的作品和初版几无差异,就如同加布里埃尔·香奈儿说的那样,时尚易逝,风格永存。(Gabrielle Chanel:La mode se passe, le style reste。)我手里的这张国王的植物之向日葵就是我本人看着它一步一步印制出来的。
这些铜板的来历也不平凡,1666年路易十四的大臣柯尔贝建立的科学学院,完成了《国王的植物》(或称《植物志》)图集。这是一部完整的植物志,由佩罗撰写科学诠释,附有三百一十九张精确的腐蚀与雕凹线铜版画。为完成这部图集,王家园工种植了来自远方甚至中国的种籽,植物专家做了无数植物生理实验和研究。最后,对每一种研究的植物都制有与实物同样大小的版画,或取其全部,或取其局部(根,叶或花…)。
雕刻师伯思,罗贝尔和后来的德沙提翁于1668年至1699年从事了专辑的镌刻。第一部不完全版于1676年出版,完整的版本等到十八世纪初才得以问世。
如何欣赏这些版画呢?又到了干货时间了。
铜版画凹版与木板的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线,滚上油墨时,即可印出黑地白线的图像。磨光的金属版面不吸收油墨。铜版版画的油墨可用布轻轻擦光,但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迹,油墨便会留在那里。现代凹版版画的版材,主要是铜和锌,亦有时用铁或钢,其刻制方法有:
①线刻法,一种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实心尖刀,在铜版面上刻线。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版面可以刻得十分精致。以前的钞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现在的邮票仍有少数采用此法刻制,也是席慕容所说的刻法。
②干刻法,用针直接刻铜版面,刻出的线与线刻法不同。针尖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因此在版面上墨时,铜屑内亦含有墨,印出后线沿带有茸毛似的淡墨,视觉效果柔和美观。
③腐蚀法,在铜、锌、钢等可以被酸素腐蚀的材料版面上涂满防腐剂,防腐剂的主要成分是沥青、松香和蜂蜡。然后用针在上面刻图像,针到之处,防腐剂被刮去,露出版面,最后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便被腐蚀。由于腐蚀的时间长短和硝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出来的线条有深浅粗细之别。腐蚀版画一般都是多次分层腐蚀的,故色调非常丰富,层次十分分明,是凹版版画最常用的制版法。
④美柔丁,制造美柔丁的版式须用摇凿。这是一种有锋锐密齿的圆口钢凿,用手握住摇动它,把版面全面刺伤,满布斑痕。滚墨印出是一片天鹅绒似的黑色。然后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伤的(即满布铜刺的)版面,轻刮得深灰色,重刮得浅灰色,不刮得全黑色,反复刮光则成白色。
卢浮宫与中国的博物馆多有合作,曾经在我国的杭州、上海、成都、洛阳等多地办过铜版画展,如果读者君没有机会来卢浮宫看展,也可以关注各类展事,没准儿哪天法国人会送上门让你看。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亲子幸福书

糖宝马上要上幼儿园大班了,五岁的她拥有了一个虎弟弟。还没见到弟弟的时候,她为我们对虎宝的牵挂而吃醋流泪;可一见到虎宝,她比我们还更欢喜疼爱,抱着虎宝一顿亲。虎宝偶尔大哭大闹,糖宝就模仿他的哭声,因为实在模仿得太像了,吓得虎宝瞪大眼睛,哭声都停了;继而虎宝感觉没有下文,就继续哭,糖宝继续学,虎宝又莫名瞠视,不敢吭声。如此循环反复,把一旁围观的大人都逗乐了。
糖爸和糖妈对小糖的教育近乎垂拱,我更是陪玩型的,只有小糖的奶奶偶尔会聊发传道授业之兴味,给糖宝上几堂数学课。因为我们晚辈几个大肆宣传爱的教育和理性引导,当年以对子女严厉批评教育出名的老妈也不得不耐起性子用带着土腔的普通话跟糖宝讲解。为了跟上时代,老妈会一边洗菜做饭,一边听视频讲解,做了几十年数学老师的老妈又成了一个新学生。
糖爸和糖妈希望小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对小糖的兴趣爱好也极尽鼓励之能事,常带她去参加舞蹈班和绘画班。有时候去外面吃饭,遇到小朋友的游戏区,小糖一定要停下来玩上好一会才走,糖爸糖妈也都耐心在一边等候看护。我们大人时时跟糖宝说:没必要一定争做第一,做事的时候专心投入就好,最重要的是健康快乐;要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努力把它做好。糖宝倒很“听话”,又活泼又快乐,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到了她这样就像过耳清风,很快就忘了。她一个人玩积木,做手工,画画,可以好几个小时浑然忘我。她健壮可爱,聪明有趣,喜欢一切诙谐搞笑的东西。她画中的人和动物,个个都像她一样,总是乐不可支,让人一见忘忧。
我们期待着糖老大和虎小宝的“糖伯@虎”组合会有更精彩的故事。

图文 / 文学院   郭浩瑜

糖姪画记(7)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蓝天白云,看阳光总在风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广阔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丽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美与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见更美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今年的夏天特别炎热,人们纷纷远离都市、置身于山海之间。而我假日最向往的去处,是背山面海的一个静谧港湾——东平渔港。驱车将近300公里来到东平渔港,既不为了赶赴一场开渔的节庆、更不是为了享用一番海鲜盛宴,为的只是那带着海洋气息的轻风在清晨黄昏和幽静夜间拂过。
东平渔港位于阳江市东平镇,东平镇在阳江的东部,与江门的台山相邻,南部是个大海湾,总面积9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0公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资源。
东平夏日的早晨,清爽的风在海平面上堆积起棉花糖一般的云朵,蓝天映衬着的白云投影到微波荡漾的海面,一幅海阔天空的图景令人心旷神怡。
东平夏日的黄昏,微醺的风在西边的天际涂抹了一片羞怯的红晕,落日余晖海山之间照射出渔船山寺的剪影,一派彩霞满天的气象教人心醉神迷。
东平夏日的入夜,微凉的晚风在港湾吹亮了一群星星点点的渔火,闪烁的各种灯光在海堤和渔船上影影绰绰,犹如繁星洒落的夜色让人忘却凡尘。
东平镇的风景线就在于:一山、一石、一寺、一湾、一港、一渔村。 登上风车山顶、风力发电机近在咫尺,东平渔港、珍珠湾、飞龙寺等景观尽收眼底;经过千百年磨砺自然形成的鸳鸯石,承载着缠绵的传奇故事;修建在飞鹅岭半岛上的飞龙寺气度非凡,云雾涌起时犹如仙山佛国;珍珠湾犹如一弯明月,沙滩、礁石、防风林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东平渔港,一个白天渔船穿梭、晚间鱼火点点的迷人港湾;大澳渔村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港口,是我国为数不多、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港、古渔村。
开渔节即将到来,一艘艘渔船井然有序地停靠在渔港码头;渔民们有的乘坐小艇穿梭在渔船之间补充各种物资,有的正在渔船上整理渔网渔具,为开渔起航做好出发的准备;随着第一串鞭炮声的响起,渔船纷纷有序地起锚出港,平静数月的渔港顿时繁忙喧闹起来。
端着茶杯坐在民宿的窗前,看着眼前的这番景象,心中顿时升起一番感悟:港湾就像是大海的摇篮,渔船停泊渔港,不是想要长久驻留,而是为了让海洋休养生息;暂时的停留,是为了等待下一个鱼虾满仓的开渔时节。
人生旅途同样需要一个港湾,片刻歇息并不是永远停住脚步;短时间的休憩为的是养精蓄锐,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展开一个精彩的新旅程。

文 / 继续教育学院  黄海晏

东平渔港夏日的风

从富阳中学到南渡头,青色的江水延绵向西流淌;江上有白色的长桥横跨,江中有小货轮往来、岸边有着许多当地的居民在水中游泳……这一切被夏日夕阳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的光。
江风和畅,吹动着杨柳的枝条迎风轻轻摆动,也温和地吹动着过路人的衣衫。
江水清而半透明,可以看到岸边水下的大大小小的石头,甚至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
江水和缓轻柔地流动,老人和孩子可以在水中尽情地嬉戏划水,而在这些游人的不远处,刷着蓝色或者红色顶棚的小机动船慢慢地开了过去。
云在对岸山的后面生成,慢慢地变成一朵朵的棉花形状,再从山的上面飘了出来,便在有着浓淡不同的黛色的重重山峦和江面上静静地投下一片片的影。
因为居住地就有这样一条安静而美丽的江,住在附近的当地人只要花一点点时间便可以有机会随时从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在岸边散步、钓鱼或者就这么安静地坐坐,甚至可以走到清洁而流动的江水中去,去享受游泳的自由时光。具有诗意与开放性的山水风景空间突然的出现,无疑再次促使个体亲近自然、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中重新获得来自自然的生气与生活乐趣。
2019年有一部关于富阳人的《春江水暖》的电影入围戛纳,这是一部讲述富阳现代社会变迁故事背景下家族亲情伦理且文化色彩、地域色彩鲜明的电影。青年导演顾晓刚用他诗意的镜头讲述了一家三代的富阳普通人家如何生活和照顾家中老人的故事,这个城市在因G20峰会、举办亚运而去市变区、迁厂与拆建的变革背景下,电影里的普通人所要面对的是故园终将成废墟,生活也依旧充满了各种挑战和问题。影片里都是各种家长里短的市井生活的画面,剧中这些普通人为了生活行走在城市的街道和小巷之中,去面对和解决一个又一个生活的大小问题……在特别的长镜头中,主角们默默地穿过了鹳山公园的廊亭、走过了江边的石阶、遇到了岸边垂钓的人、江边散步的人、水中游泳的人、路过了那些被风吹得摇曳不止的树木……看电影的人在这样的四季轮回的山水画面中观看着普通人物市井生活的风情画卷的慢慢打开。电影以举办一场老人寿宴为开始,然后便是几家儿女们如何轮流照顾生病的老人和各自所面临的生活难处,电影的结尾则以老人的葬礼作为结束,最后的镜头依旧是远处的江水茫茫。“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从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再到钱塘江,江水终归于海,人生亦是如此,生命亦终将投入到山水时空流转不停所构建的宇宙时空之中。
在被记者问询为何如此运用镜头来拍摄的时候,这位年轻导演很认真地说是因为自己有着一颗古意的心,在现代城市化进程生活中,精神可以安住在传统的生活传统中。他也如此总结他的这部电影创作动机和中国古典美学之间的关系: “你看《千里江山图》,看起来是一幅山,但是其实你凑近看以及放大看,里面有太多的叙事情节和人物,而且人物与人物之间都是有前景和后景。他们在一个共时性的空间里面,只是他们趋于一棵树或一个屏风的遮挡而展开了各自的、在同时进行的故事。所以其实他们享用了同一个时空,一个共时性的时刻。基于这个,我们觉得它可能成为一个解决叙事、加速叙事或连接叙事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个中国人从来就是和自然密切联系的个体,“天人合一”的生命体验与观看角度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视野,而山水所代表的时空观念与宇宙思维使得无论是元代的黄公望还是暂居于小区楼房之中的现代人,皆因其与周围亘古不变的山山水水存在着一份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元代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结庐隐居,晚年创作出了《富春山居图》这一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长卷旷世画作;《春江水暖》导演从小在富阳生活,在电影中收获了他的东方唯美的电影的长卷镜头,甚至其中人为了生活而行走于山水中的画面与窦唯的电影配乐珠联璧合。
今年的夏天,在重重地报备和核酸检查后、从高铁到地铁,有惊无险地从广州来到了富阳。当地已经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模式,但在临水之处往往还能找到老城旧时光的踪迹,这边的江水看起来很干净,甚至可以发现在江边依旧有一些女性在用木桶和木棒槌这一古老的方式洗衣服。在鹳山公园附近我就遇到了一位正站在江水之中浣洗衣物的当地老太太,当她看到我的时候,便直起了身体,非常开心地向我扬手打招呼,大声说到:“你好啊,祝你天天开心幸福啊。”她站在水中,没带口罩,看上去是一个眉目舒展,眼睛里有着光的普通女性,似乎也没有因为一个带着口罩的外地人路过而保持距离或者表现出防备的姿势。我带着口罩,站在岸上,有着面对着她的热情招呼在想要不要摘下口罩还礼的尴尬,同时还在感觉着因为刚刚做完的落地三天两检的核酸检查咽喉里的各种不舒服。
事实上,疫情三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宅家、居家办公和各种网络上的确认与交往,习惯了周期性查核酸、外出戴口罩、公共场所扫码出入等数字化现代生活,人和人之间因为疫情更加强化了自我的保护与安全距离,而手写一封书信、去完整的读一本书或者兴之所致去旅行、甚至去看望异地的亲友似乎都变得日益遥远和不可计划。
在人生的某一个倍感需要保持安全、稳定的时刻,作为异乡人在路上突如其来地收到当地人的一个问候,这样的问候偶然却诚挚、朴素却动人。事实上,当人的心灵被触动时,在这面对面的彼此呼应互动的关联过程中,眼前那些有形而起伏的山和顺物成形的水作为自然风景背景有了它特别的存在意义。基于山水的关系的风景建构不仅仅是自身精神的一种简单的、隐喻性的投射,个体更因为山水的无言之美陶冶性情、化解了焦虑、紧张以及哀乐之情。作为正走向现代数字化的我们在回归到大地更加自然的环境和质朴的信任中,或许更能拥有走向了保持平衡和向内的返归的空间,而山水自古便有着其作为风景的疗愈意义。
参考文献
顾晓刚,徐佳含.《春江水暖》爱奇艺上线,一场富春江上的时间游戏[EB /OL].腾讯网,( 2020-08-27) [2021-03-20].https: / /new.qq.com/omn /20200827/20200827A0SBRY00.html.

文 / 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赵燕平

风景的意义

这些年,我常坐在不足10平米的空间,翻看着5.1亿平方公里的绚丽;这些年,谁又不是怀着一颗比5.1亿平方公里还辽阔的心,却坐在不足1平米的椅子上。即便疫情偷走了我们的“通行证”,却盗不走记忆中的风景。有趣的人生,一半皆是山川湖海。
你,试过因为一句话而拎包启程吗?
犹记得当年为了“Seychelles as pure as it gets”而闪现马埃岛机场。无比简短的广告语,对久居喧嚣都市的人来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洋上,珍珠般散落着115个花岗岩和珊瑚礁岛屿,那正是塞舌尔——一个拥有最原始的自然环境,同时又以现代化设施保障文明生活的国家,完美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那里,有缤纷的色彩。每种颜色都纯净得让人想起天堂,除了清澈见底的海水,还有阳光、蓝天、白云、绿林、珊瑚、鱼群,种种珍禽异兽、棵棵参天古树,像极了伊甸园的模样。在那里,有“全球最美丽的海滩”。跳脱于“很清很蓝的水、很细很白的沙”的固化认知,随处可见的巨型花岗岩矗立在粉色沙滩上,使塞舌尔的沙滩拥有一股摄人又梦幻的魄力。在那里,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如外貌古怪的海椰子、大过餐桌的陆上巨龟,以及全世界最容易见到鲸鲨的潜水胜地……
塞舌尔——一个让时光停滞不前的地方。可以静静地“雕琢”时光,让海浪声带走一切尘世杂念。宁静、浪漫、悠闲、慵懒,忍不住想躲在它未曾被雕饰的美里。有人说,它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忘了带鞋子”,忘了离开。
盼:再一次背起行囊,去拥抱陌生,去期待惊喜。

文 / 图书馆  颜蕴琦

风景依旧  雕刻时光

8月5-6日随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赴罗浮山自然保护区考察记
8月7-8日珠海淇澳岛红树林生态游及淇澳岛初试植物染记
斫琴以来,我对木头有了特殊的感情,也渐渐把木头当成一个生命体来看待,因此,对生命有了更宽广的思考,有时,也会蹭学校生科院的生物考察实习,随生科院的林老师去过六片山、火炉山、淇澳岛红树林,对校园的植物也有了一些认识。当然也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如果在山里迷路了怎么办?第一是要沿着水走,这样一定会有人家,水边植物多,也不至于渴死饿死;第二是沿着山脊走,容易看清哪里有人家,也好求救。这样的自然教育是很好的美育,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是有益的。
本次是本科生的期末课程实习,有三位老师带队,一天一拨学生,我5号出发,在罗浮山住一晚,随队两天,学生们带着任务去,要提前准备各种资料,带标本袋、枝剪、号牌等工具,后期还需要整理沿线植物名录、植物图片、处理标本,还要实地考试:(随机)认出十种植物(基本都是老师讲过的,但我发现其实听看摸一两遍很难记住),我则轻松得多,只要跟着队伍走就行了,记住几个算几个,就随队给老师们拍拍工作照,山间沟谷有水气氤氲,鸟语花香,水声入耳,甚是轻松自在。这次也认了不少植物,但感触最深的是第一次听林老师讲到“枯立木”。树死了,就那么立在林子里,渐渐开了“林窗”,有阳光进来,形成一个小的生态圈,很快有林木、藤都繁盛起来,我一开始看见的是琴材,听到后面的介绍,几乎呆立在原地,原来生命有N多个形式流转,被斫成琴只是其中的一个出路,“成材”只是其中的一条道,枯立木倒伏后成为“倒伏木”,也可以滋养万千生物、菌类,第二天又听周老师说“一鲸落,万物生。”周老师是搞生态学的,从不会单一地看待一个植物和一件事件,他的生态和生命观在我看来相当美学。这“鲸落”一说,再一次震撼到我。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是深海生命的“绿洲”。据说,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鲸落维持了至少有43个种类12490个生物体的生存,促进了深海生命的繁荣。鲸鱼吞食大量的海洋生物得以生存,死后又以自己的身体回馈给大海,这是多么美妙的生命循环!原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轮回其实本无好坏,也无须执着,这才是自然的节奏啊。
感受着自然的节率,就那样站在林子里,淋着雨,在手机里写下了这些句子:
树之歌:涅槃、轮回与重生
——跟林老师罗浮山植物考察有感
我是一颗树
长在天地间
风来了
我用枝条起舞
雨来了
打在我叶子上
滴滴答答
唱着歌
那正是
我的诉说
我的欢颜
还有雷
还有电
还有骄阳
还有蝴蝶
还有蜜蜂
我伸向天空
向着阳光处
攀登
又有白云随我缭绕
我的脚扎向大地
又有大地与我相拥
紧紧地
温暖的
即使烈阳烤灼
即使漫长严冬
我在林中修行
经年累月
一朝入定
我啊
成为一棵
“枯立木”
行深般若波罗蜜
我照见
“林窗”缓缓开启
阳光来访
那光
唤醒了
我周围蛰伏的植物们
有小苗
有缠绕我许久的藤
那鹰钩已长得硬而锐
那等待已久的蓓蕾
次第而开
我照见
那花儿多灿烂
那藤蔓多舒展
我头上长出了蘑菇
落了又起
虫儿们在我身上安家
我节节成空
到底躺平
又成了一颗
“倒伏木”
躺在松软的潮湿的
铺满松软枝叶的
林间
如如不动
我又成为一个母亲
孕育了一个王国
我的孩子各种各样
有凉凉的青苔
有茸茸的木耳
有毛毛的蘑菇
有化蝶的蛹
还有一颗桑树苗
还有蚕
还有太多还没有名字的
生命
树生也如梦
梦里啊
我曾是海里的
一头鲸
我也是鲲
也是鹏
一“鲸落”
万物生
那无声的海底啊
因我的
涅槃
萌生无限的
生命
而今
我是波德莱尔的诗
我是美女的白骨
我是
一根“朽木”
野生野死
方死方生
看哪
在我朽而拒雕的身上
银耳似轻纱曼妙
正好做舞女的纱裙
还有木耳
还有爬虫
蜕变为大蛾子
一飞
也能上天空
这就是我的故事
我的轮回
我的涅槃
我的
真实不虚的
生命
生生
不息
史诗
永恒
往复
循环
2022年6月6日写于罗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考察
林老师看了我写的诗,说过去的文人都会登山、云游才有创作灵感,而今的文人也应该多多深入出来行走,寻找创作灵感,深以为然。
学习是一件会上瘾的事。于是7号我又跟队去了珠海淇澳岛去考察红树林,那些低矮的银叶树、黄槿,紫金牛科的桐花树,果如蜡烛,又叫蜡烛果,还有大戟科的海漆、爵床科的老鼠簕……落叶下的淤泥里有丰富的生物,胆小可爱的招潮蟹探头探脑,见人就钻入洞中,滩涂的世界朝气蓬勃,生生不息。当晚住在白石村的民宿,宿主是个植物染艺术家,住的房子有个燕子窝,看到燕子飞进飞出。第二天我半天闲逛,半天体验用桅子果(黄色)和洛神花(紫色)染了一条丝巾,完全照着我的意思,一边黄,一边紫,中间留白,在变化中让我想到了梵高的麦田、莫奈的日出印象,就以“冬日麦田的向日葵”命名此丝巾。
彼时民宿院子里的九里香、使君子开得灿烂,主人为我做了冰萃咖啡,佐以音乐。此行似与琴无关,但不知为何,心里始终装着琴,每件事物都是斫琴的延展,又发现自己一息诗性犹存,只有诗才能勉强表达彼时彼刻的感受:
“冬日麦田的向日葵”
栀子+洛神花,双色染,桑蚕丝/制作 取名:冬日麦田的向日葵(小麦已收割,记得2019年初冬,我去梵高小镇那日雾气蒙蒙,田野呈灰紫色)
栀子果的明黄
洛神花的雾紫
配以
冰滴咖啡的浓香
植物们的呼吸
檐下燕子的呢喃
经过时间
空气
遇过水
透过光
从我的手上
落在蚕丝里
正是初试植物染的
色香味触
就这样
把时光
封印成丝巾
它是梵高的向日葵
盛开在
Auvers-sur-Oise
冬日的麦田
暖黄与紫灰
一如
莫奈的日出印象
率真不苍茫
如那渡头余落日
远海落日圆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日共长天二色
任任自然
无需村上春树
或者谁的
守望

文 / 文学院  史风华

林中路

今年刚放暑假,云浮的朋友邀请去郁南走一走看一看,领略郁南的风土人情。郁南是云浮的下辖县。之前,我去过新兴、罗定等地,民风淳朴,印象颇深,虽然都是粤语区,但是与广府的风物有一定的区别。
7月22日,骄阳似火,我们从广州出发。路上司机滔滔不绝介绍郁南的点点滴滴。方知,郁南,乃郁江之南也。郁江何在?原来就是珠江的分流南江。我印象中带“南”的地名,非山即水,比如,浍南,就是浍河之南。而郁江现在很少耳闻,已经成为生僻词,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恰好,我读过一篇关于郁江的文章,之所以叫郁江,盖因“郁”与“盐”近音。南江曾是运盐的重要河流,那可是生命之河。郁江之名折射出当地曾是富庶之地。
我咨询此行郁南的东道主申君,郁南什么最出名?申君正在埋头翻阅党史学习材料。“黄皮”,申君脱口而出。申君说郁南的无核黄皮享誉中外,也是郁南的地理标志产品。说实话,来岭南这么多年,不能说“日啖黄皮三百颗”,但是也尝遍了广东的各种黄皮。我对岭南佳果黄皮有种亲近感。我爱黄皮的酸,更爱它的先酸后甜,还有的黄皮是酸甜交加,味道也让人欣喜,有种初恋朦胧的滋味。我读研时的同学阿伟,一到夏天就买黄皮给女友吃,还写了首关于黄皮的诗送给女友,“你相貌寻常,却有颗抛却世俗的内心,你高挂枝头,却时常打量世间的人情……”刊登在《华师研究生报》上,引起了一阵轰动。上海的百岁老人任溶溶在新民晚报撰文称自己很怀念儿时在广州吃的黄皮,“六七十年不见了!不知广州还有这种水果否。这样好吃的水果为什么不运来上海?”任老先生是翻译《夏洛的网》的文学名家,六七十年没吃过黄皮,大概他多年未回广州了吧。
路上跑了3个多钟,我们来到了郁南县城都城镇,小城干净整洁,貌似北方的小镇,老街道古色古香也能看出曾经的繁华,申君安顿好了住宿,疾步下楼在路边的档口,买了些黄皮,开始泡功夫茶。我们边喝茶边品尝新鲜的黄皮,果不其然,新鲜的黄皮与广州市场卖的,是“能奶奶”与“熊奶奶”相比,差了好几点,如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的区别。我问申君,上海为何吃不到黄皮?申君答曰:“黄皮好是好,就是尚未解决保鲜这个难题,根本没办法运抵大上海。在我看来,不要说是上海,即便在广州能吃到这无核黄皮,也非易事。这世间的美滋味,却无法让众多人享受到,实乃一件憾事。申君说为了弥补缺憾,郁南开发了黄皮干、黄皮酒等附属产品。吃不到黄皮的鲜,也能大致领略到它的味。好比爱情,不能相拥,拉拉手也是一阵姿态呢。
翌日,是郁南的黄皮节,郁南是南方黄皮高地。在“大鸡六”快餐店吃了一碗地道的牛腩粉。其实,“大鸡六”在当地也是餐饮中的翘楚,值得频频回首的美食。申君带我们去观赏建城镇的无核黄皮的母树。建城距县城不远,不久即到。在建城中学旁边,有一栋“干园”别墅。这里便是无核黄皮的发源地。黄皮母树的树龄已有百年历史,仍然枝叶蓊郁,挂果累累。人群熙熙攘攘,特别热闹,非常喜气。7月下旬确是郁南人民值得庆祝的日子,远处的“斯必克”播放着粤语歌曲《换到千般恨》,柳影虹演唱的,旋律动听,但是此曲与活动的整体氛围不太吻合,估摸着操控音响之人,还没入事业编,精力不济吧。我们转了一圈,回来还在播放粤语歌曲,我听出了是《共享欢乐年》,罗文演唱的,高分贝的潮州大鼓敲得激情澎湃。申君说郁南要发展,还是要引进人才,光有资源不行,人才是决定性的要素。
我们顶着酷热找到一家黄皮体验园,现摘现吃,果汁饱满的黄皮果入口即化,确有解暑开胃之效,吃了一串黄皮,抬头望蓝天白云,身心轻松,烦恼尽抛。明代诗人董传策在《噉黄皮果》一诗中也写道:“碧树历历金弹垂,膏凝甘露嚼来奇。木奴秋色珍如许,那似香飘褥暑枝。”短短几句话,就将黄皮的形色、味道和成熟时节都描写出来,真是字字传神。同行罗君是摄影家,端着相机不停地拍照,他要把黄皮的美景存照,我开玩笑说:“你回去可以办个黄皮摄影展了,让更多人走近郁南,走进郁南。”是日中午,我们又饕餮一顿黄皮宴,什么黄皮豆腐,黄皮焖鸭,黄皮烧鱼……与黄皮结合的美食,如清风拂面,少了躁郁与油腻。饭后,申君又泡了壶黄皮茶,真的是大块朵颐,我们也借此发挥了不少话题。罗君夸申君毕竟是做过辅导员的。就是不一样,安排得恰到好处。我说申君的理想是打造南方教师教育高地,安排此事,乃小儿科。
揖别建城,我们一行还走马了连滩,连滩是郁南的副中心,相当于广东的深圳,安徽的芜湖,我们踏访了美丽乡村兰寨,此行最难忘的还是建城,因为黄皮,因为黄皮而带来的美好记忆。
有诗云:郁水一江苍茫,愿望建城高岗,裁云一片为诗,同约美好相望。

文 / 后勤 丁纯

郁南行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资讯瞭望台(工会活动撷影)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大讲堂(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女性养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杂志官方网站链接: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幸福伊家园
http://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荆树下》编辑部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2年第3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